关于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共12篇)

关于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 篇1

学生:说法1:上复习课最没劲,就是“炒冷饭”,相同的知识点讲了一遍又一遍,类似的题目做了一套又一套。

说法2:复习课形式太单调,就是讲—练,讲—练没有新意。

说法3:开始总复习了,就不进实验室了,复习实验内容时,老师也不做实验,在黑板上讲实验真没劲。

说法4:复习课老师讲得很细很细,其实许多内容我们早就掌握了,我班有许多好同学上课时不听的,都在自己做作业。

说法5:复习课上做了许多题,但总感觉听听都懂,做题时老是出错,听老师一分析觉得就这么简单,但自己做的时候就想不到。

教师:说法1:复习课最难上,教学内容上很难把握,顾了“面上”就顾不了好学生。如果是公开教学绝对不要选“复习”内容。

说法2:现在的学生“不要”读书,而且越来越笨,见过做过的题才会做,没见过就不会做,故一定要多做题反复训练。

说法3:平时课堂教学时可兼顾情意和能力目标,可复习课最关键就是要把知识疏理清楚,应付考试是唯一目标。

说法4:复习课要讲究实,就是练习和讲评,讲评要讲得透彻,要让学生理解。同时“水浸木头烂”多练才能出成绩。

综观访谈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复习课的现状是:

1.教师上复习课主要的形式是帮助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疏理和管理,这里面可能分二个层面职初教师主要是知识的归类和再现,而有经验的教师则对知识进行重新编码,帮助学生进行归类和整理。

2.传统意义上的复习课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巩固”来达到学生“认知结构”的整固,学科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学生处于一种应对状态。

关于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有效;教材;练习;因材施教

学生在进入高三后,时间变得十分紧张,学习任务也十分重。因此,他们必须掌握科学的复习策略,才能收获好的成果。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原本成绩不好的学生会在高三或者是高考突然成为一匹“黑马”,轻轻松松地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而一些原本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很可能会在高考中落榜。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高三阶段的复习技巧以及心态等方面出现了变化。因此,教师必须要指导高三学生做好第一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使其能够从容应对高考。下面,笔者从认真钻研教材,合理整合教材内容,加强练习以及因材施教三个方面,讨论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有效性教学。

一、认真钻研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历代高考状元在谈到学习技巧的时候,几乎都会说“读教材,学教材,吃透教材”。化学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也是高考命题老师在设计题目时的主要来源。任何的化学题目都是以化学教材为基础,并由其延伸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指导高三学生进行第一轮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认真钻研教材。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必要的时候可以打乱教材的编写顺序,指导学生能够从整体角度来学习化学知识。如,在鲁教版的化学教材设计中,有机化学的知识点出现在必修一以及选修五等教材中。在高三的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关于有机化学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总结,使学生掌握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化学方程式等具体知识,掌握制取甲烷等气体的实验技能,并重点复习有机化学的氢谱图、质谱图等。

二、加强练习

虽然素质教育不赞成教师采用“题海战术”来开展教学活动,但练习依然是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主要教学手段。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做题时总是会犯同样的错误,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答题技巧,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重他们的学业负担,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在练习中训练高三学生的答题技巧,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首先,教师应该加强题型训练,即将教材与高考要求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完成历年来高考真题的练习。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理综综合性的模拟训练,消除学生对高考理综试卷的陌生感。再次,教师要规范学生的答题情况。很多学生在高三的复习中,存在一个认知误区,他们认为只有多做题,尤其是多做难题才能提高其化学成绩,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做题时由于无法规范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者漏写化学实验的具体反应条件等失分。最后,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答题速度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答题质量。在每一次训练中,都要确保学生已经完全掌握这些知识点以及相关答题技巧,切忌追求大量训练使得学生苦不堪言。

三、因材施教

复习教学与日常教学活动的区别在于,前者重重点,后者重基础与全面。高中生经过前期的化学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然而,他们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不同的。因此,在高三的第一轮复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及时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消除每位学生的“盲点”。在每次考试以及练习结束之后,学生都要认真分析自己的错误,并且找出原因,真正做好纠错。在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教学中因材施教,不仅能够节省教学时间,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与进步,还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以轻松的心态迎接高考。比如,在面对实验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时,笔者会增加他们亲手操作实验的机会,让他们能够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化学反应条件。

总之,高三化学的第一轮复习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为后面复习打下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必须要在这个复习阶段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其轻松备战高考。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加强训练,让学生亲自体验高考理综试卷设计形式以及命题思路,尽最大可能消除他们对高考化学的紧张感;因材施教,针对每位学生制定不同的复习策略,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他们的问题,及时反思,做好纠错。

参考文献:

[1]蔡昌慧.高三化学复习课堂教学中有效性问题设计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8).

关于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 篇3

——设置问题串,创设问题情境

芜湖县一中

崔淑英

在一轮复习中,因为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是熟悉的,其主动求知的欲望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复习效率往往一般。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无论是提升学生高考成绩出发,还是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我们教师都应该积极思考,探索创新高三一轮复习课的教学方式,在不断反思中,我摸索总结出一个“创设问题”为主线,实现学生高效复习的做法。

第一轮复习是把各种原来的已经教给了学生,而现在可能被遗忘的东西重新唤醒并加深理解,其中存在一个个体差异的问题,即可能这个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是熟悉的,也可能那个学生对那方面的知识是熟悉的。如果平铺直叙的课堂很难让每一个学生提高兴趣,参与课堂教学。但如果设置不同的问题,就相当于带着学生再看相同的风景时,看的方式改变了,看的顺序改变了,看的深度改变了,学生的态度就不同了。

在围绕教师所提的问题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及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为设置的问题跨度大,从简单到复杂,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兴趣,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一轮复习的课堂教学的进程,实现一轮复习的目标。

例如在复习“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为什么说单侧光引起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怎样证明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呢?”“胚芽鞘具体生长的部位怎样确定呢?”“为什么胚芽鞘向光侧比背光生长的快些呢?”“胚芽鞘尖端产生的促进生长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吗?”“为什么取名为生长素呢?”“生长素从什么部位产生又运往哪些部位怎么运输到的呢”“生长素和植物激素是什么关系”通过这些分层次的问题串,让学生回顾课本中的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运用这样的顺序再次从科学家当年的方法来探索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掌握和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等相关知识。

要用问题串,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最大的难处是如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置有价值的问题。一般而言,这些问题应当在“运用问题、分析问题、综 合问题或评价问题”的层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问题的问答,学生需要在脑海里迅速地检索与问题相关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得出新的结论,同时要求我们教师不断给予指导,提示和帮助。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可以利用以下几点创设问题情境⑴通过演示实验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⑵通过科学史中事实的叙述来设置问题的情境;⑶借助于各种模型或构建模型,显示与学生的日常经验,已有知识发生矛盾的事实,从而形成问题情境;⑷通过学生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⑸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激发矛盾、产生问题情境;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现象自身的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⑺通过将问题“变形”创设问题情境;⑻通过“开放式“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 篇4

一、第一轮复习的总体思路:

1、善待课本,巩固双基,降低重心、挖掘隐形关系

2、善于总结,把握知识网络,认真对待课堂

3、讲究方法,立足实效、归纳技巧

4、重视化学实验及化学计算复习,加强对实验过程的理解

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遗忘严重

2、基础知识有待于进一步夯实

3、解题方法单一,计算准确率低

4、学习态度不端正

5、解题步骤有待于规范

6、实验探究的方法和技能有待于全面发展

三、应对策略

1、熟记知识框架,也就是目录

2、挑选重点段落阅读课本

3、一边做题,一边反馈到课本的知识点上

4、根据已经反馈出的知识点再读课本,补全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知识

5、再做题,并且总结最重要的知识点

四、具体做法

1、板块复习,列出相应的知识框架,对相应的知识概念必须了解清楚。

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记的东西散、多,然而化学的特殊性又在于把细化、简单的东西灵活运用。所以,你要对基础知识一个不漏,碰到相关的题,一看就能至少有八分把握要考什么,这样化学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

2、第一轮复习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基础,每一本课本,包括配套的练习册都要去反复看一下,不要做别的事了,更不要去做难题目,这样反而会打击自己。

3、不会的知识点弄懂,自己试着把每一块的内容总结一下,一定是自己总结,可以看书总结,但不要看辅导书替你总结的。第一轮不要怕浪费时间,要把基础打好。

4一定要做板块笔记,把知识分板块

5每个知识点都要看

6、老师写的题要记下,一定要有笔记本

7、基础,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你基础都没搞清楚的话,我保证你到后期会抓狂的如果觉得自己基础掌握不好的话就看下以前的课本以及你做的笔记,与此同时学校会发一些练习,必须按时完成。

关于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 篇5

高三时高中的最后一年,也会最重要的一年,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有利于大家合理复习,查字典化学网为大家提供了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方法总结,含义大家参考。

自学归纳

复习开始时,首先按教材分单元看书研究,系统复习,并归纳整理,做好笔记。归纳的内容一般包括:

1.本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注意点、考点和热点;

2.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列出知识网络,写成提纲或画出图表;

3.本单元中的实验掌握得如何;

4.本单元学过哪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

5.本单元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或掌握得不牢。夯实基础

复习过程是掌握知识的高级阶段,复习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在平时学习新知识时,应按正常的进度“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打好基础。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要全部理解和掌握。绝不能在学新知识时,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成为“夹生饭”,指望到复习时进行弥补,那样会为全面掌握知识设下障碍。

揣摩例题

课本上和老师讲解的例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认真研究,深刻理解,要透过“样板”,学会通过逻辑思维,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要学习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总结出解题的规律。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重做实验

在复习中,要特别注重实验。一方面,要复习实验的原理和做法;另一方面,对一些重要的实验,要亲手重做,加强感性认识,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不能只“听实验”、“背实验”,以防遇到考查实际操作的试题时,会束手无策。

查漏补缺

复习时,在自己归纳的基础上,再和老师全面系统的总结进行对照。查出漏缺,分析原因,从而完善自己的归纳,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弄懂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透彻理解和掌握好全部基础知识。通过以上第二和第三两个环节,主要是把以前所学的分散的、个别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变成系统的知识,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产生质的飞跃。

精练习题

复习时不要搞“题海战术”,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定一本质量较高的参考书,通过解题来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在解题时,要独立思考,一题多思,一题多解,反复玩味,悟出道理。要善于在解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找出根源,加以充实;要善于在解题中总结解题的规律,提高解题能力。这样,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总结提高

对于复习后的跟踪测验,目的是检查复习效果和培养同学们的应试能力,因此,应该认真对待。在老师分析试卷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总结,主要总结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关于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 知识网络 理性思维 心理特征

经过两年新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内容都有了大致了解。在有些学校,新课学习时就能立足高考,渗透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在面对高三一轮复习时往往是既踌躇满志又忐忑不安,学生尤其如此,眼睛盯着高考题,总感觉做综合题才过瘾,才觉得是高三学习,正是这种心态,使得高三数学课变成了解题课,时间长了自然乏味。事实说明,一味解题不会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分析学生现状,由于时间因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大都残缺不全,基本方法的掌握支离破碎,在这种状态下很难解决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根本谈不上能力的提高。在一轮复习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教学安排时合理把握广度和深度,利用一轮复习时间扎实打好基础为下一轮专题复习做好准备。因此,我认为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基础的覆盖面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必须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认真研究教材,明确高考考试范围,掌握高考试题结构与题型,懂得考什么、怎么考,哪些内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已经出现,哪些还从未涉及过,哪些知识常考常新,逐一排查找出,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充分利用图像、表格构建知识网络,使之变成清楚的几条线而不是模糊的一大片。

二、注重例习题的选择,力求符合学生特点

例习题的功能就在于揭示知识的实质和内涵,通过解题让学生逐步提高认识,积累解题方法,从而增强能力。高考的命题原则是3∶5∶2,这意味着基础题占了120分。我校平行班尖子生少,例习题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要求选择例习题必须带有目的性:或是巩固所复习的基础知识,或是提炼解题方法,或是体现某种数学思想,或是让学生了解某些特殊问题的特定解法。规定思想极其繁难而使学生头昏脑涨和解法极不自然而使学生茫然四顾的题目不作为例题进行分析。

三、注重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每个环节达到科学、合理,我们要加强集体备课,不仅要求统一进度、统一内容,还集中研究每节课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高三复习主阵地,注重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时效是永恒的话题。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进课堂,教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省去课堂上抄写例题的时间,以便留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实践、探索、类比、推理,引导学生反思,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从而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认识,掌握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四、注重训练解题反思,加强综合应用

学习数学不做题如入宝山而空返,而盲目的做题只能疲于奔命且收效甚微。不仅要做题,更要注重解题后的反思,反思什么?主要反思怎样寻找解题突破口,思维障碍是什么,又是怎样跨越的,以便在今后解题中加以借鉴;二是反思涉及哪些知识点,哪些解题方法,是否可以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再加以归纳整理,以此增强识别相关问题类型的能力。

五、注重知识网络的构建

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成功解题的基础。考试中学生由于基本概念不清楚,基本运算不准确而失分的情况非常严重。在新授过程中,学生一段一段地学习基础知识,很少有学生对基本概念进行揣摩思考,学习数学的过程被错误地认为是套公式、概念不断解题的过程,因而普遍存在理解不透、记忆不牢的现象。从记忆的规律来看,理解的东西才能有良好的记忆效果。教师在每个章节复习之前,需引导学生对公式概念进行再认识,认清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比较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注意基础知识的条理化、系列化,使学生能构建成一章节的知识网络,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还应在书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解题的实际,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二级定理,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温故而知新”,激发他们整理基础知识的兴趣。在整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亦可提供一些形似质异、形异质同的练习,让学生在对比中练习,在对比中区分,在对比中领悟,在对比中内化,提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六、注重基本方法的形成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是只顾做题,无暇进行反思和回顾,对基本解题方法的掌握往往是回忆和再现老师解题的操作过程,并未让方法上升到理性层面。在具体解题中,表现为对碰到的问题若是熟悉的则不顾其间变化,审题马虎轻率,仓促应答,反映在解题上是常出现丢三落四,考虑不严谨,自我调控意识不强。对于面目新颖的问题束手无策,不能寻求解题突破口,以前所接触或掌握的方法不能发生迁移。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生搬硬套、令人啼笑皆非的解答过程,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某一类型的问题,整理不同条件特征的题目,提供相应解法,引导学生观察和体会各种解法的联系和区别,反思各种解法的利弊,落实到具体解题时,使学生能观察和分析题目条件的差异,合理进行选择。如在求数列前n项和时,针对不同题型特征有裂项求和、错位相减、反序相加、分项求和,各种解法均需有不同已知条件的特征,教师在讲解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循序渐进,最终寻找合理的解法。此外,在进行训练时,还可适当进行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的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高思维品质。在授课时注意对学生典型错误的分析。“错误是正确的先导”。不要怕思维失误,而应从个别失误中引发带有普遍性的教训,把失误中的教训转化为成功的经验,在失误中建立正确的方法。

七、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于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之中,蕴含于知识的教学,又超越知识的教学,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一般来说,在二轮专题复习时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将有重点体现,但在一轮复习时也应有一定的渗透和铺垫。复习时,对重要概念及定理的形成和推导过程及典型方法的思维过程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力求使上述过程成为数学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的渗透,领悟和升华的过程,为进入第二轮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数学需掌握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函数与方程,化归与转化,分类与整合,特殊与一般。在一轮复习的各个章节,应认真剖析各章内容,结合知识多角度地凸显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数学理性思维能力。

八、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

了解高三学生面对数学复习时的心理特点基本可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别:急于求成,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失去信心,怕苦怕累,时冷时热;基础较差,一窍不通,几乎失去学习信心等。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状况,引导学生戒骄戒躁,克服焦虑、浮躁的心态,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工作,在教学中适当贯穿学法指导,通过一轮复习扎实打好基础。对情况严重的学生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引导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授课时控制好复习的难度和深度,课后作业量需适当控制。指导学生抓好预习、上课、课后巩固三个环节,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有所获。高三学习紧张,竞争激烈,思想负担重,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应尽力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真正提高复习效益。

九、注重查漏补缺

高考第一轮复习的设想和总结反思 篇7

高三第一轮复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基础知识,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整理和归纳知识,熟悉高考要求。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探索,第一轮复习基本上能按时完成,总体上达到预设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断修改和改进一些做法,以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复习效果。第一轮复习的设想和总结反思如下:

1.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以及近三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把握好重点、难点和考点。

通过对高考试题分析,确定哪些考点是考试的热点和高频点,哪些是考试的冷点,并安排好相应的复习。绝不能认为哪个考点一定考,哪个考点一定不考。

2.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全面复习教材知识。

高考试题可以千变万化,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不变,基础知识仍然是文科综合能力形成的根基。我们应当根据这些考点在综合训练的同时,回归课本,弄清高考的基础点、能力点,挖掘提高点和突破点,要有层次、有针对地复习,防止遗漏知识点,杜绝出现知识盲点。另外,在全面复习的同时又要重视和突出主干知识,这些年文综命题都在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在第一轮复习阶段,一定要定位在“低起点考查基础知识”,真正做到夯实基础,降低难度。

3.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板块的贯通。

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做到框框有归纳,节节有提炼,课课有总结,自我建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常识的立体知识体系,以备在考试中做到随“点”随“到”。

4.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热点、重点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将讲授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国内外形势中的重点、热点问题相结合,注意对课本知识结合我国的现行政策进行适当地拓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政治命题改革的主要方向。面对今年庞杂的社会重热点,老师要帮助学生筛选和提取,选准了热点后,寻求切入点:主干点+重热点+焦点=切入点(高考题命制)。在最后冲刺阶段不仅要关注热点,更要突出焦点。

5.加强学法指导,精练巧讲,提高答题技巧。

复习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注重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拟定复习计划,教师的教学计划要给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理解,加强师生配合。在练习的选择上要防止粗制滥造,一定要以经典题为范例,精练巧讲,特别是借鉴近年的典型高考题来训练学生尤为重要。同时要结合解题方法的指导,定位于“高标准考查能力的运用”,强化学生思维习惯,审题方式(注意试题的范围限定、角度限定、主体限定、材料限定等),规范答题。培养自信,不留白卷,书写要规范。

6.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1)自觉复习,加强对教材知识的整理,理清基本线索,默写重点知识。

(2)主动关注时政热点。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3)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不过分依赖教师、资料,不要照抄照搬。

(4)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包括对知识的整理、课堂笔记、作业错误及原因等。

(5)先看书后做题,做题后再看书。不能忽视主观题,做题要“慢审快做”。

(6)学会分析参考答案。

7.加强培优补差,分层教学。

注意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多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常和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帮助其缓解因紧张而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了解学情,沟通思想,形成共识。对优秀的同学加强能力培养,对成绩较差的同学强化基础知识训练,作业可采取“套餐制”即分成基础题(所有学生必须做)和提高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目标选做),梯级训练,循序渐进。

8.加强集体备课,做到教辅资料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试卷统一、改卷统一、信息共享。

目标任务及具体措拖

目标任务:夯实基础,循序渐进。通过本轮复习,使学生对“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内容,能准确、完整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全面掌握考点中的基本知识,达到能独立完成高考试题中的“基础”题。

具体措施是将全部内容分为21个单元,以单元为单位分三步进行:

①以教材为准绳,按照课、节、框复习,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巩固。每条原理先让学生看书,后由老师指导学生归纳原理内容,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体系网络的构建,至于具体的细节还是要求学生以课本为主,以内在逻辑为线索,熟练记忆政治主要原理的名称及其内容。

②每节配置一套课时作业,每课进行一次单元检测,并做到认真督察。充分利用好纠错。在练习的选择上要防止粗制滥造,一定要以经典题为范例,精练巧讲,特别是借鉴近年的典型高考题来训练学生,同时要结合解题方法的指导。

关于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 篇8

第一部分 无机物的性质实验

一、氢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实验1:如右图所示,球形干燥管中装有碱石灰干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得足够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肥皂泡迅速上升,说明氢气比同体积的空气轻。

实验2: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与解释: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用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时,烧杯壁上有水珠生成,接触烧杯的手能感到发烫。

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实际上是氢气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了化合反应,生成了水并放出大量的热。

实验3: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筒充满氢气。移开氢气发生装置,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与解释:刚点燃时,氢气安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发生爆炸,听到“砰”的声音。

点燃前,纸筒内是纯净的氢气,遇火燃烧。随着氢气的消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筒内的气体变成氢气和空气的混合物,这种混合气体遇火发生了爆炸。

实验4: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CuO,管口微向下倾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CuO加热。反应完全后,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

现象与解释: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为亮红色固体,同时管口有水滴生成。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了铜和水。

二、碳族元素

实验1:把石墨电极或铅笔芯和导线连在一起,接通电源后,灯泡是否发亮?

现象与解释:灯泡发亮,说明石墨能导电。

实验2:参考右图所示装置,制一个净水器,并完成实验。

现象与解释:混有红墨水的水变为无色,说明木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实验3:把木炭加热到发红,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注意木炭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燃烧停止后,立即向瓶内倒入一些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并放出热量。燃烧后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实验4:把经过烘干的木炭和黑色的氧化铜共同研磨均匀,小心地铺放进试管里,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装有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导管,用酒精灯(可加网罩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加热试管几分钟。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黑色固体变为有红色固体,说明有金属铜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5:在一根细木棍的两端各系上一个大小相同的小纸袋(或一次性水杯),在木棍的中间部位系上一根细绳,使两端平衡,并把它系在铁架台上。取预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碳(注意观察颜色、状态),迅速倒入其中一个小纸袋中,观察两端的小纸袋是否继续保持平衡。

现象与解释: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的气体;倒入二氧化碳的小纸袋一端向下倾斜,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6: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阶梯上,把白铁皮架放在烧杯里,沿烧杯壁倾倒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二氧化碳使下层阶梯上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两点:第一,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第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7:向盛有紫色试液的试管里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石蕊试液颜色的变化。待石蕊试液颜色变化后,停止通入二氧化碳,并取少量溶液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再观察石蕊试液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当通入二氧化碳时,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当加热时,红色石蕊试液又变成紫色。这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碳酸很不稳定,很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8:在盛有CO的贮气瓶的导管口点火,观察火焰的颜色。把一个烧杯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现象与解释:烧杯内壁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CO在空气里燃烧生成CO2,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

实验9:在玻璃管里放入CuO,通入CO,并用气球收集尾气,然后加热,仔细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黑色的CuO变成了红色的Cu,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说明CO能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

实验10:在一个小玻璃杯中放入少量洗净的碎鸡蛋壳,加入一些盐酸,立即用蘸有澄清

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有气体产生,有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说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

三、氮族元素

实验1:在长玻璃管中放少量白磷,玻璃管的一端用软木塞或纸团塞紧,另一端敞开。先均匀加热红磷周围的玻璃管,然后在放红磷的地方加强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加热后,玻璃管内有黄色蒸气产生,并且在玻璃管内壁冷的地方有黄色固体附着,此固体即为白磷。

实验2: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酚酞试液)。打开玻璃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烧杯里的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杯内液体呈红色。说明氨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具有碱性的氨水。(思考:如何用只用试管和烧杯做氨气极易溶于水的实验?)

实验3: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里蘸一下,然后将两根玻璃棒接近,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当两根玻璃棒接近时,产生大量的白烟。这是由于氨水挥发出来的NH3与盐酸挥发出来的HCl化合形成微小的NH4Cl晶体。(思考:NH3与浓硝酸、浓硫酸靠近时有什么现象?)

实验4:在试管中加入少量NH4Cl晶体,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加热后不久,在试管上端的试管壁上有白色固体附着。这是由于受热时,NH4Cl分解,生成NH3和HCl,冷却后,NH3和HCl又重新结合,生成NH4Cl。

实验5: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NH4)2SO4和NH4NO3固体,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加10%的NaOH溶液,加热,并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加热后,两支试管中都有气体产生,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同时看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变蓝。说明(NH4)2SO4和NH4NO3都能与NaOH反应生成NH3。

实验6: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浓硝酸和稀硝酸,立即用透明塑料袋将试管口罩上并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将加稀硝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稍稍松开一会儿,使空气进入塑料袋,再将塑料袋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反应开始后,两支试管中都有气泡产生,是塑料袋膨胀,加浓硝酸的试管中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加稀硝酸的试管中反应较缓慢,放出无色气体;当空气进入以充满无色气体的塑料袋后,无色气体变成了红棕色。

在上面的实验中,浓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了NO2,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了NO,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生成了NO2。

四、氧族元素

实验1:将一支装满SO2的试管倒立在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槽中。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与解释:装有SO2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以后,试管中的水面上升,试管中的液体变为红色。

实验2:将SO2气体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里。观察品红溶液颜色的变化。给试管加热。观察溶液发生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向品红溶液中通入SO2后,品红溶液的颜色逐渐褪去;当给试管加热时,溶液又变为红色。实验说明,SO2具有漂白性,SO2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实验3:在200mL的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与解释: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且反应为放热反应,碳与浓硫酸反应有气体产生,产生的气体使木炭变得疏松。

实验4:在一支试管里放入一小块铜片,然后再加入5mL浓硫酸,用装有玻璃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加热。放出的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或品红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反应完毕,冷却后,将试管中的液体慢慢倒入另一支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与解释: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说明生成的气体是SO2;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说明铜被浓硫酸氧化成Cu2+。

五、卤族元素

实验1:用坩埚钳夹住一束铜丝,灼烧后立即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把少量的水注入集气瓶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与解释: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继续燃烧,是集气瓶里充满棕黄色的烟(CuCl2的微小晶体)。氯化铜溶于水后,溶液呈蓝绿色(溶液浓度不同,溶液颜色有所不同)。

实验2: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H2在Cl2燃烧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纯干净的H2可以在Cl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的HCl气体在空气里与水蒸汽结合,呈现雾状。

实验3:把新收集到的一塑料瓶Cl2和一塑料瓶H2口对口地放置,抽去瓶口间的玻璃片,上下颠倒几次使H2和Cl2充分混合。取一瓶混合气体,用塑料片盖好,在距瓶约10cm处点燃镁条。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与解释:当镁条燃烧所产生的强光照射到混合气体时,瓶中的H2和Cl2迅速混合而发生爆炸,把塑料片向上弹起。

实验4:取干燥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各一条,分别放入两个集气瓶中,然后通入Cl2,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干燥的布条没有褪色,湿润的布条褪色了。说明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

实验5:观察溴的颜色和状态。

现象与解释:溴是深红棕色的液体,很容易挥发。如果把溴存放在试剂瓶里,需要在瓶中加一些水,以减少挥发。

实验6:观察碘的颜色、状态和光泽。取内装碘晶体且预先密封好的玻璃管,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盛碘的一端,观察管内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碘被加热时,不经熔化直接变成紫色蒸气,蒸气遇冷,重新凝成固体。碘发生了升华。

实验7:(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2)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说明氯可以把溴和碘分别从溴化物和碘化物中置换出来;溴可以把碘从碘化物中置换出来。

实验8:在装有少量淀粉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碘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淀粉遇碘呈现出特殊的蓝色。

六、碱金属元素

实验1:取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观察钠的颜色。

现象与解释:钠很软,可以用刀切割。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

实验2:观察用刀切开的钠表面所发生的变化。把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新切开的钠的光亮的表面很快就变暗了,这是由于钠与氧气反应,在钠的表面生成了一薄层氧化膜。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固体(Na2O2),发出黄色的火焰。

实验3:(1)向一个盛有水的小烧杯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投入小烧杯。观察反应的现象和溶液颜色的变化。

(2)切一块绿豆大的钠,用铝箔(事先用针刺一些小孔)包好,再用镊子夹住,放在试管口下,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等试管中气体收集满时,小心地取出试管,把试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检验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

现象与解释:(1)钠与水剧烈反应,熔化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伴有“嘶嘶”的声音,溶液颜色变成红色。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钠与水反应有气体产生,是放热反应。(2)试管

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时,有轻微的爆鸣声,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4:(1)把水滴入盛有Na2O2固体的试管中,立即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

(2)用脱脂棉包住0.2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水。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1)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氧气。(2)反应放出的热能使脱脂棉燃烧,而反应中生成的氧气又使脱脂棉的燃烧加剧。

实验5: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稀盐酸,将两个各装有0.3gNa2CO3或NaHCO3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将气球内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

现象与解释:装有NaHCO3的试管上的气球膨胀得快,说明与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比与Na2CO3稀盐酸的反应剧烈。

实验6:把Na2CO3放在试管里,约占试管容积的1/6,往另一支试管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然后加热,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起变化。换上一支放入同一容积NaHCO3的试管,加热,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现象与解释:Na2CO3受热没有变化,NaHCO3受热后放出了CO2。

实验7:把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跟钠在空气里的燃烧现象进行对比。

现象与解释:钾在空气里燃烧火焰呈紫色,比钠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

实验8:仿照上述“实验3(1)”完成钾与水反应的实验。

现象与解释: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生成的氢气燃烧,并发生轻微的爆炸,说明钾比钠的金属性更强。

七、镁、铝及其化合物

实验1:把2cm×5cm的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立即把铝箔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放一些细纱),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白光,反应生成Al2O3。

实验2:在两支试管里分别加入10mL浓NaOH溶液,在各放入一小段铝片和镁条,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用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两支试管口,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与解释:镁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铝能反应,并放出一种可燃性气体——氢气,同时生成NaAlO2。

实验3:把点燃的镁条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集气瓶底部放一些细纱),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镁条在二氧化碳里剧烈燃烧,生成白色粉末,在瓶的内壁有黑色的碳附着。

实验4:用两张圆形滤纸分别叠成漏斗状,套在一起,使四周都有四层。把内层滤纸取出,再底部剪一个孔,用水润湿,再跟另一纸漏斗套在一起,架在铁圈上,下面放置盛沙的蒸发皿。把5g炒干的氧化铁粉末和2g铝粉混合均匀,放在纸漏斗上,上面加少量氯酸钾并在混合物中间插一根镁条,用小木条点燃镁条。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镁条剧烈燃烧,放出一定的热量,使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放出耀眼的光芒。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该反应生成了Al2O3和Fe,被称为铝热反应。

实验5:在试管里加入少量稀的Al2(SO4)3溶液,滴加氨水,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续滴加氨水,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用蒸馏水冲洗沉淀,可得较纯净的Al(OH)3。取少量Al(OH)3沉淀放在蒸发皿中,加热。

现象与解释:生成的白色胶状沉淀是Al(OH)3,Al(OH)3分解生成Al2O3和H2O。

实验6:把上述“实验5”中制得的Al(OH)3沉淀分装在2支试管里,往一个试管里滴加2mol/L 盐酸,往另一个试管里滴加2mol/L NaOH溶液,边加边振荡。

现象与解释:在酸或强碱里都能溶解。Al(OH)3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铝盐,与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

八、铁及其化合物

实验1:把烧的红热细铁丝伸到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把少量水注入集气瓶中,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现象与解释:铁丝在Cl2中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这是FeCl3的小颗粒。加水振荡后,生成黄色溶液。

实验2:把光亮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一端系在一根铁丝上,另一端系上一根火柴,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缓慢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集气瓶里预先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上一层细砂)里,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铁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

实验3:在玻璃管中放入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加热,并通入水蒸气。用试管收集产生的经干燥的气体,并靠近火焰点火

现象与解释:红热的铁能跟水蒸气反应,放出气体,这种气体靠近火焰点火时,能燃烧或发出爆鸣声,这是氢气。

实验4: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然后分别注入5mL稀盐酸和稀硫酸。观察反应现象。

现象与解释:都有气泡产生,试管中的液体颜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说明铁与酸反应生成Fe和H2。2+

实验5:在装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铁丝有什么变化。

现象与解释:铁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说明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置换出了单质铜。

实验6:在试管里注入少量FeCl3溶液,再逐滴滴入NaOH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溶液里立即生成沉淀,这是Fe(OH)3。

实验7:在试管里注入少量新制备的FeSO4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NaOH溶液,将滴管尖端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慢慢挤出NaOH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挤出NaOH溶液后,开始时析出一种白色的絮状沉淀,这是Fe(OH)2。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这是因为白色的Fe(OH)2被空气里的氧气氧化成了红褐色的Fe(OH)3。

实验8: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10mLFeCl2溶液和FeCl3溶液,各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Fe遇KSCN溶液变成红色,Fe遇KSCN溶液不显红色。Fe与KSCN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Fe3++3SCN—=Fe(SCN)3。

实验9:在上述“实验7”中盛有FeCl2和KSCN溶液的试管里再滴入几滴新配制的氯水,观察现象。

现象与解释:无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原溶液中的Fe2+被氯气氧化成了Fe3+。

实验10:在试管里加入5mL FeCl3溶液,加入几滴盐酸和适量还原铁粉,振荡一会儿,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与解释:溶液不变成红色,说明溶液中的Fe3+被铁还原成了Fe2+。3+

2+

关于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 篇9

“双基”就是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通常情况下,高考题有近80%的分值都来自课本上的知识,只是对知识点进行了变化,所以只要把“双基”重视起来,化学学习还是比较轻松的。

2、重视错题,温习笔记。

重视错题、总结错题是化学复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从错题中找知识漏洞,从错题中总结经验,从错题中发现问题,只有让错题不断减少,分数才会不断增加;此外,课堂笔记也是一轮复习的有效工具,结合课堂笔记能够帮助我们回顾所学知识,能够有效提升复习效率。

3、重视课堂,加强记忆

关于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 篇10

赛的通知(第一轮)

为提高化学教师职前教育质量,鼓励化学专业师范生热爱教师职业,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化学教学素质和能力,促进各培养院校之间的积极交流。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现将大赛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比赛内容

本次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为课堂教学设计展评,要求从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任选一课时的内容,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参评的教学设计要突出创新,将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具体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教学设计思路分析”,通过对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等的分析,阐明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二是“教学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三是“教学设计特色”,简要地阐述该教学设计的特色和创新。

有关决赛的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二、比赛要求

1.所有承担培养中学化学教师的高等院校均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比赛,由各院校化学教学论专业教师统一组织、推荐学生参加比赛。组委会不接受个人单独参赛。

2.所有参赛作品均以word格式(A4版式、正文5号宋体)排印,通过电子邮件(邮件主题是:学校名称+参赛者姓名)发送至下列地址:benkeds2014@163.com

3.每项参赛作品需缴纳参赛费100元,通过邮局汇至:

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王海峰

地址:四川成都锦江区静安路5号邮编:610068

汇款时请在汇款附言中注明“素质大赛参赛费”

4.所有参赛作品和费用务必于2014年7月30日之前寄到,逾期不再受理。

三、获奖等级

1.本次大赛初赛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三个奖次。大赛组委会将聘请高水平的专家组成评委会,对所有初赛作品进行认真审阅,择优评奖。

2.获得初赛一等奖的选手将于11月初参加在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举行的决赛,决赛的具体事项将另行通知。

3.为鼓励各学校积极参加本次活动,组委会将根据参赛学校人数和获奖情况设立大赛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

四、有关说明

1.为方便联系和寄发获奖证书,请每位参赛选手在邮寄作品时务必写明具体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

2.本次大赛秘书处设在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联系人:刘瑞 ***;王海峰 ***

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

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代章)

高三一轮化学教学反思 篇11

再好的教科书,要通过学生钻研、消化才能掌握;再好的教学方法,没有学生的主动配合也发挥不出效益。要保证高三一轮复习的质量,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感受、理解化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结论;要消灭机械重复、主次不分、满堂灌输、以讲带练、以讲带学、重结论轻过程、重答案轻分析的现象。另外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层次的差异,我一般都是综合多种复习资料,糅合教材精心分层次设计教案,引用的例题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的将知识点进行堆积,应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将头脑中散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规律化,将零星的知识“点”梳理成知识“线”,并编织成知识“网”。同时还要将化学知识提炼升华,形成牢固的知识框架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消除知识上的盲点,拓展知识的生长点,达到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用好课本

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教材是化学总复习、备考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决不能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在复习过程中应以教材为主体,通过通读、精读、回顾教材,关键处字斟句酌,引导学生对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或考题)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生长点,不断建构、完善和深化学生化学知识结构。例如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这部分内容时,我以“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存在”为线索;复习具体的单质、化合物时既可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又可从该单质到各类化合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复习,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本,对照以前的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分模块设计,这样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实验化学》、《化学与技术》和《化学与生活》几本选修教材我们没有学习,造成一定知识的真空,所以在一轮复习的时候我还是在课堂中有机加入这部分的内容,因为《实验化学》————化学就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与技术》————现在高考的热门试题工业流程题往往与其有关,所以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化学与生活》————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考查的化学与STS。

另外,对课本中许多相似、相关、相对、相依的概念、性质、实验等内容,我都是采用比较复习的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明确其共性,认清其差异,达到真正掌握实质之目的。同时特别关注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如元素周期律,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同时为了让学生重视教材的作用,我常将教材上的习题、图表、概念、实验作为月考的素材,将教材上的复习原题作为考题,也将教材习题稍作改动作为考题,例如将铂电极改为铜电极,再如将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示意图的物质名称删除一部分,让学生填空,合成SO3的图表,问为什么SO2的含量为7%,O2的含量为11%等等,以教材为主,夯实基础,注意复习范围的宽度和广度,消灭知识盲点。再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别遗漏了演示实验

教材实验是高考实验题命制的源泉,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讲习题,减少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复习教学中,我总是会挑课本中重点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验再做一下,给学生加深印象,尽可能动手演示习题中涉及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讲解钠的化学性质时,可增加一个实验:取一小块钠投入到装有硫酸铜溶液或硫酸铁溶液的小试管中,会有沉淀生成甚至黑色物质产生,这种现象必然很快引起学生的好奇,思维开始活跃,产生积极的探究的欲望。将某些演示实验(简单的试管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鼓动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操作实验,如习题中出现的钠放入煤油和水的混合液的这个实验,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看看模型加深理解;周末假期我一般不布置书面的作业,而是安排一些家庭探究式实验,如复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这样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熟练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实验事实以及单质、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化学实验是证实某物质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唯一手段。中学阶段的大部分化学实验都是定性实验,这些实验虽然简单,但确实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看清反应实质,进而推断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与实验结果的相互关系。

四、精心编制学案,提高练习效率和准确性

在高三复习时,必须转变“知识点到位”的传统教学思想,应抓住主干知识,夯实基础知识,突出重点考点,复习时要在吃透教材、统观全局、分清主次的前提下,大胆取舍,突出主干。随着高考难度在一定程度的降低,高考不是比谁难题做得好,而是比谁做得准。有些学生化学基础不差,考试时往往得不到高分,究其原因就是解题不规范造成的。所以编制学案在高三化学复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通过课前学生看书完成预习学案,教师在批阅中发现问题,归纳总结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和强调书写规范;同时学生经过课前的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展开充分的讨论,从而达到把精力花在学生最为困惑的知识点上以及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学科思想和知识的相互联系上,克服过分强调覆盖率产生的不良影响,将学生从过难、过量的习题演练中解脱出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节省劳动时间,减轻学生负担。

五、拓展学生的视野,关注课外化学知识

与以往教材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教材进行了内容的调整,加大了实验比重,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由于现在的学生对于有些生活实际并没有体验,比如说钠保存于煤油中,他们可能连煤油都没有见过,所以在抓好化学基础知识复习及学科内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还要做好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实际的摸底了解工作,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社会动态,增强环保意识,联系生活实际去拓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科知识相互交叉与渗透,发挥想象力与创造潜能。比如把与诺贝尔化学奖有关的飞秒化学,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绿色化学,以及酸雨、克隆、纳米材料、臭氧层空洞、高能电池等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相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学以至用的过程也正是转变观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过程。现行高考的命题,打破了过去那种建立在理想化模型的基础上强调紧叩课本的命题思路,加强了知识的应用考查,强调了联系实际,体现了以现实问题为主,注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具体应用,即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思想。

关于化学第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 篇12

长沙市十二中学 王润梅

经过一轮复习,在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复习课效率问题时,感觉共同问题是 1. 学生听得懂,但做题有困难。2.每周五课时,教学时间紧张。3.记忆的知识是模糊的,不准确。4.学生没有问题可问。

针对以上问题总结出以下复习课型建议,希望高三老师课尝试,在此基础上对征求学生意见进行分析和改进。

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施探究式复习课的关键

高中生物高三复习阶段是否能实施探究式复习,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掌控者。只有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真正转变教学理念,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以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为依据,以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才能使探究式复习不流于形式,得以实施。

2.学生主体精神的回归,是探究式复习的基础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习效果好坏的决定因素,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因此在探究式复习中,只有实现由师本向生本的转变,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自己观察与分析、自己提出设想与检验设想、并及时自觉反思认知过程,才较容易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有效促进认知结构走向完善。

3.提出适宜的问题、解决问题是探究式复习的重要途径

任何一节课的教学都应该是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高中生物探究式复习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途径在于提出问题方式与问题本身的优劣。教师要根据高三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考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设计一些有思维价值和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具备启发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是探究式复习的目标 高中生物探究式复习课中,“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是我们作为教师必需时刻牢记的目标。但是在高中生物探究式复习中,往往上层学生起着领头、示范的作用,而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从中、下层学生那里得到的信息和启示不能满足他们整理知识的更高需求;而中下层学生又可能不能或没有更多得机会展示自己,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怎样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本教学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5.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

上一篇:优秀人才求职信下一篇:关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