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围城》读后感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学作品《围城》读后感(精选11篇)

文学作品《围城》读后感 篇1

专业:机械工程 班级:研1405 姓名:张鹏 学号:142080200132 《围城》一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有名嫒淑女,亦有商贾政客。作者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或卑微、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委蛇。

小说中的一号人物当然是方鸿渐,这个曾留过洋一一或许说游过洋更为恰当些——并客串过一番克莱登大学博士生的尴尬知识分子。他的经历其实仅用一句话即可概括,“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一失足”即指买假文凭事件。或许,方鸿渐当时只是嘲讽世人〈如周经理之类〉而故意为之,但发展到后来,诚如赵辛楣所说:“谎是撤不得的„„你那一回事是开的玩笑,可是开玩笑开出来多少麻烦。”确实,有了这回事,他以后在事业上不顺,在爱情上也遭鄙视。方鸿渐仿佛天生不是个会成大事业的人,他总是处于中间状态,坏也坏得不够彻底,却又不是纯然意义上的好人。苏文纨有一句评方鸿渐的话极为中肯:“你在大地方已经玩世不恭,倒向小节上认真,矛盾得太可笑了。”他对人情世故全然不通:对李梅亭,顾尔谦的厌恶摆在脸上;对高校长的不满不加掩饰;对韩学愈的学籍出言试探;对汪处厚曲意逢迎却没能恰到好处;对刘东方的一着险棋算是胜了,一场作媒**也闹得鸡飞蛋打。可见,方鸿渐学不会如何在别人倾轧自己的情况下保持镇定,他学不来韩学愈的厚颜无耻,因此只能当副教授;他也学不来顾尔谦那副“狗望着主人”的姿态,因此更讨李梅亭的嫌。总之,方鸿渐就是那种无恶意的好人一一不令人十分讨厌却一无用处。

赵辛楣在小说中算是颇为可爱的角色。他活得挺潇洒,“进可以做官,退可以办报”,再不济还能教书,而且是个系主任。他留洋学的是政治,颇有政治家的见地和风度。他为人热情大方,对朋友真心帮助。缺点在于有时候故意拿腔作调,摆弄政治家派头。比如他说:“办报是开发民智,教书也是开发民智„„论影响的范围,是办报来的广;不过,论影响的程度是教育来得深。”但是这番话却被方鸿渐以“大话哄人”和“小政客办教育”讥讽得体无完肤。此外,辛楣可说是无可挑剔的人物。看完《围城》,想象苏文纨这个人物,我总莫名地想起《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这两个女人都属于很有心机的那一类。可苏文纨的心机只让人厌惑,而白流苏的心机倒颇能惹人同情,这大概就在于一个“度”的问题。后者押宝于一个男人身上,而苏文纨却试图激起三个男人的互相嫉妒之心,还怕他们太早分出胜负,“自己身边就不热闹了”。苏文纨选丈夫,不是选所谓“乘龙快婿”,而是选一个易于控制的,比较没用的男人。因此,她不会选赵辛楣。赵辛楣拥有家世,有地位,事业如意,无需苏文纨的施舍,这就减轻了苏文纨的优越感。方鸿渐是个小乡绅的儿子,虽也有“博士”之名,但苏文纨深知其中底细,自忖他端不起这架子。而且,方鸿渐还是她大学时代中国文学系的同学,这也合乎她“女诗人”的浪漫想法一一至少方鸿渐是个知音。她岂知方鸿渐对那首“锁与钥匙”的诗根本不解。当她知道她堂堂女留学生输在一个黄毛丫头手上时,官小姐的自尊迫使她为曾经的自作多情挽回面子。这样,方鸿渐的“失足”就变成他和唐小姐情变的主因。

苏文纨下嫁曹元朗,从男人角度看,自然是“女人傻起来真是没有底的”。其实却不然。首先,苏文纨早已列人大龄女青年行列;其次,对方鸿渐的失败使她急需重建自信;再次,曹元朗总算会写两句“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的歪诗,勉强符合“女诗人”的要求。一言以蔽之,苏文纨是个工于心计,虚伪做作的新派大家闺秀。

孙柔嘉是小说中另一个较有心计的角色。她唯一的缺点在于把婚姻当作事业来经营,但这也无可厚非。她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不被重视的结果让她懂得自己去争取喜爱的事物。对一个她还算倾心的男人,女人耍点小心机不足为怪,实际上,有心机的女孩多半是聪明的女孩。方鸿渐相当需要一个象孙柔嘉这样外柔内刚,颇有主见的内助来克服他自身遇事彷徨患得患失的毛病。可是,他们的婚姻掺入了太多旁人的因素:与方鸿渐相连的是一个没落的乡绅家庭一一号称开明却并不理解儿子的父亲和唯唯诺诺的母亲及虎视眈眈妒忌心重的弟弟弟媳,这样的家庭当然让孙柔嘉受不了;与孙柔嘉相连的则是洋味十足的姑母家,姑母把自己的先生管得服服贴贴还不够,要怂恿孙柔嘉管制方鸿渐。姑母的居高临下同样令方鸿渐无法消受,于是矛盾就产生了。结婚实在不只是两个人的事,结婚前一番考察就涉及祖宗三代,《围城》中也曾有过类似描写:“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他的老子或哥哥。”结婚后更不必说,三姑六婆的搬嘴,“内阁高参”的指导,无不有机会闹一场夫妻吵架。总之,孙柔嘉虽有心计,还不失可爱,她是万千平凡女子中的一员。

《围城》的语言艺术

有人说“围城之妙,该是妙在作者钱钟书先生的超人机智,和他那五车的才学”。的确,不说別的,光看《围城》的语言,我们也能体会到这蕴涵在语言里面的机智和才学。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和对世态人心的剔透洞明相映成趣。比如,“这次兵灾当然使许多有钱,有房子的人流落做穷光蛋,同时也让不知多少穷光蛋有机会追溯自己为过去的富翁,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没有存在的产业,破坏了许多片面相思的姻缘。譬如陆子潇就常流露出来,战前有两三个女人抢着嫁他,“现在当然谈不到!”李梅亭在上海闸北,忽然补筑一所洋房,如今呢?可惜得很!该死的日本人放火烧了,损失简直没法估计。方鸿渐也把沦陷的故乡里那所老宅,放大了好几倍,妙在房子扩充而不曾侵略邻舍的地。这些话原本就是极平常的事实,一般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然而经作者这么一说,便风趣非凡。同时,也把人性中虚荣的弱点暴露无遗。

又比如写陆子潇,说他亲戚曾经写给他一封信,“左角印“行政院”的大信封上大书着“陆子潇先生”,就仿佛行政院都要让他正位居中似的。他写给外交部那位朋友的信,信封虽然不大,而上面开的地址“外交部欧美司”六字,笔酣墨饱,字字端楷,文盲在黑夜里也该一目了然。。。大前天早晨,该死的听差收拾房间,不小心打翻墨水瓶,把行政院淹得昏天黑地,陆子潇挽救不及,跳脚痛骂”。对人物行为和心态的描摹有入木三分之妙。像这样精彩的刻划,在《围城》中可以说俯拾即是。

在《围城》中,语言上另一个特色,是具有极其丰富而又形象生动的比喻。《礼记》中说“不学博依,不能安诗”,意思是说广泛的引类取譬的能力,是写好诗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人统计,一部《围城》中所用的比喻的数目有好几百条。由于比喻的形象和巧妙,极大的増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比如,在提到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时,对“老科学家”四个字颇费斟酌,是解释为“老的科学家”还是“老科学的家”,作者写道:“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写方鸿渐和鲍小姐在澳门吃西餐是“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曾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

这类巧妙而生动的比喻,仿佛闪闪发光的珍珠,散布在作品的细节、情节、人物心理、性格等一切方面,从这些比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的才学和机智。因为这种能力对于作家来说,并非凭空产生的,它主要来自两方面的素养,一是对他所描写的对象知之甚深,烂熟于心,有“透彻之悟”的了解;再就是作家的深厚而广泛的关于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修养。没有前一点,任何比喻就会不得要领;没有后者,就不可能信手拈来似的运用了那么多贴切的比喻。

正因为《围城》的语言内含了作者的超人机智和五车才学,所以我们重读之时,往往不再追求他的情节,而是常常流连于它的语言,细细咀嚼,满口生香。

拜读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我觉得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比喻句。有人统计过,说作品中的比喻句有一千二百多条。这我们先不管,我们不妨先看几条比喻句,好好鉴赏一番。

“夜仿佛浸透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这春气鼓动人心像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受到一种生机透芽的瘙痒。”

“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不知不觉中黑地昏天合拢,裹紧,像灭不尽灯火的夜,他睡着了。最初睡得脆薄,饥饿像镊子要镊破他的昏迷,他潜意识挡住它。渐渐这镊子松了,钝了,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样也是死的样本。” 让我们来分析这三个句子吧。

第一个比喻句的主体是夜,喻体是油;第二个的主体是春气,喻体则是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第三个的主体和喻体都很多,我也无须一一列出。但这三个句子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主体和喻体乍看起来没有任何联系,必须通过作者的一番仔细描述,由一个个意境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人心悦诚服的承认,两者确实有着某种内丰的联系。比如第一句,夜晚的夜都容易让人联想到红色的东西,可这种红又不是调色盒里常见的那种,通过对熟悉事物的观察分析,于是便有了“傍晚的夜也像被涂上了红漆。”而真正要写出“像浸透了油的纸”并非易事。据杨绛女士讲,在1941年正值珍珠港事变时,钱钟书先生沦陷在上海出不去,《围城》便是他那个时期写的。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钱钟书写比喻句的一种风格:想别人所未想,把两种没有联系的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便是一种创新思维。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每个时代都需要有创新。由于清朝末期统治者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而闭关守国,既不接受外来的文化知识,也不在国内进一步创造新事物,才导致整个中华民族深受列强殖民者的洗劫。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这一场场血战、一件件耻辱使世人坚信不疑:创造是促进社会前进的动力。这不禁让我想到——要不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或许人类至今也弄不清自己的祖宗是谁;要不是马克思创造性提出了科学理论,或许人类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要不是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的理论付诸实践,或许现在我们的生活还是颠沛流漓。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创新更是必不可少的。

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社会需要人才,但更需要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然而,因为我们现实社会种种原因的限制,有创新思维的人却又不能施展其才华。

记得在一所小学里发生了这样的事。一个老师问他的学生:“雪融化成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是融化成了水,另一个说融化成了春天。结果前者得满分,后者得零分。老师又让学生用“活泼”造句,一个说:“我是活泼的孩子。”另一个说:“阳光很活泼。”结果前者又受到表扬,后者又是一顿批评。

又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采访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学生这是什么。小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中学生的答案只有两个:零和字母欧。而到了大学生那儿,却被他们这些高材生说是在戏弄他们。

我讲了那么多只是要说明一点。拿钱钟书的比喻句来说,他的创新思维在那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是那么珍贵。凡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能有一种创新思维并把其反映出来是那么的弥足珍贵。我之所以读《围城》,便是想从中得到一点创新思维。而当我们认真读,再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时,却不难发现现代社会已开始有了这一种气息了。

新概念作文已开办了三届,韩寒以一篇《杯中窥人》获得了一等奖。我们看完后觉得确实不错,于是又读了他的《三重门》,不只是为了要从中体验现代中学生的生活,也是为了得到一种创新思维。接着,书店里标有创思的诸如《新概念作文选》这类书总是最畅销的。望洋兴叹连在考试时,老师也会不厌其烦地强调:“作文要创新才能拿高分!”遗憾的是此时的中国在这方面远不如欧美国家。中国缺乏的还是这一种人才。人的思维需要创新,这也是最宝贵的。

文学作品《围城》读后感 篇2

关键词:《围城》;钱钟书文学;讽刺艺术

作者简介:崔晓艳(1970-),女,河北承德人,保定广播电视大学讲师,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中文教育和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1

在钱钟书先生的小说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讽刺性,尤其是《围城》这部小说,集中体现了讽刺艺术。讽刺指的是把生活中的事物的本来面貌原原本本地揭示出来,让人们看到事物丑恶的本质特点。在钱钟书的文学作品中,到处充满讽刺艺术,为我国的讽刺艺术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钱钟书先生的贡献不只是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在国外的文学中也有很多的体现。钱钟书的讽刺文学体现在很多方面,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历史政治,无不体现讽刺文学的艺术特色。

一、比喻与讽刺

在《围城》这部小说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光是明喻,还有很多隐喻,就小说的名字而言,就是隐喻,钱钟书在小说中把比喻的手法用到了一个新高度。运用比喻,可以使对象更加具体形象,这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特色。我们通常会把明喻和暗喻进行对比说明。在小说中,钱钟书先生是这样形容 陆子潇的鼻子的: 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已,两旁横溢。这个比喻具有动态性,对此,我们可以看出钱钟书先生的丰富的想象力,超凡脱俗,无疑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在小说中,钱钟书对那些只要活着,就必须要出国的人们给予了深深的鄙视,他把出国留洋这件事比做是小孩子长水痘,那些一心想要出国留洋的人们,就是想要任自己的天花成为麻子,这样的必须体现出了这些人的骄傲自大,好像特别高兴自己脸上有麻子,对于那些没有出过国的也想要出去,其实无所谓,出完了就没事儿了。这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比喻,更是一种赤裸裸的嘲笑和讽刺。在这部小说中,描述的方鸿渐和苏小姐,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然而,方鸿渐却认为两个人的关系也就只能到这个份儿上,就像两条永远都不可能相交的平行线,不会拉远,但也不会走近。在这部小说中的情和理都可以比喻,这样就体现出了讽刺文学的艺术,给读者一种滑稽的感觉。在小说中,钱钟书先生描述的唐晓芙温柔活泼,眼睛不大,这就反衬出那些大眼睛却没有用的女人,说她们像政治家,无疑是一种讽刺,给读者一种奇特的感觉。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有的雅,有的俗,有些比喻虽然看起来俗气,但是却充满了丰富的意蕴。

二、议论与讽刺

在钱钟书先生的小说中,时常会使用议论进行讽刺,钱钟书具有非常强的主体意识。在《围城》这部小说中,采用的都是全知观点,进行心理描写以及叙述事件。在小说中,语言叙述非常尖锐,充满了讽刺的意味。作者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古今中外,社会和自然都通晓,在进行议论的时候,他会使用不同的手段,利用一切机会,对人物进行讽刺,阐述人生哲理。把其中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 方鸿渐在欧洲游学四年,在这四年时间里,一共换了三所学校,他有非常广泛爱好,但是却没有具体的心得体会,最终造成学无所成。之后,他的父亲在与他丈人的信中做出了一个交代,他这才知道文凭的重要性。之后,他却买了一张假文凭,用来欺瞒别人,他为自己找了很多的借口,说自己的行为是对父亲和丈人的孝敬。在这样的描述中,钱钟书先生把议论和心理分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描述方鸿渐这件事儿,无情地揭露了我国外交失败的原因,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议论手法,不仅丰富,而且引人深省。钱钟书先生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融合了哲理思辨,不仅体现出作者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更加使思想的深度进一步增加,而且具有非常强的讽刺效果。把哲理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使得讽刺更加具有特色,也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特色。

三、心理与讽刺

在这部小说中,还有一个精彩的地方就是对人情世故的细微的描写,对艺术进行深层次地挖掘,使小说更加具有讽刺意味。在小说中,范懿常年生活在山谷之中,没有人问候他,所以,他的性格非常古怪。他总爱打听别人的隐私和八卦,喜欢颠倒黑白,搬弄是非,恶意攻击一些女同事。汪太太把 赵辛楣介绍给她的时候,她是非常开心的,但是她却不表现出来,而是故意克制自己,但是,她的真情实感依旧无法掩饰。汪太太邀请她们两个人来到家里吃饭,很早 范懿就到了,但是在见到 赵辛楣之后,在小说中是这样描述的“像画了个无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赵辛楣围在里面,谈话密切得泼水不入”。除此之外,范懿还想方设法与 赵辛楣交流和沟通。当校长走进来的时候,赵辛楣把座位让给校长,校长又把座位让给了 范懿,她居然没有推辞就坐下了。在回家的路上,他又想方设法与 赵辛楣进行交谈,在小说中非常细腻地描述了他的心理变化,描写非常逼真,而且富有幽默感,具有非常独特的讽刺意味。在这部小说中,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出了非常细腻的描写,清楚地体现出了人物的行为和心理特征,在美丽的外表下面藏着的肮脏的内心被挖掘出来,具有极大地讽刺意味。

四、结语

读后感围城 篇3

围城早在三年前便已看过,如今时隔三年,当年的懵懂少年已经历了许许多多,回头再读,又有颇多不一样的感触。

方鸿渐,一个留洋回来的伪博士。传统而封建的朽木为骨,却被西方文明刷了层白漆的栋梁之才,上层知识分子。随着兴趣寥寥上几节课,待钱财花尽了,便揣着一张假文凭,回乡光耀门楣。方鸿渐并不笨,有几分小聪明。他给人印象性子温和,偶尔会说几句俏皮话,不惹人厌。做事优柔寡断,想将事情做得滴水不漏,但又非长袖善舞之辈。

回国的船上,他的故事由此铺展开。

起初对方鸿渐并没什么好感,与鲍小姐的真实相比,他倒给人分“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印象。一面怪着鲍小姐行为不检点,一面又为她的调情而兴奋。

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镂空白皮鞋里露出的涂得鲜红的指甲。皮肤暗而不黑,丰唇大眼。与鲍小姐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冷若冰霜的苏文纨。眉清目秀,白肤薄唇,典型的东方美人。穿着讲究斯文的衣服,身上摊着一本小说。看着太阳镜,也难掩面上孤芳自赏的神色。

看着满船的人,她觉得也只有那方鸿渐配与她说句话。偏偏方鸿渐与她最看不入眼的鲍小姐打得火热。她既是气这方鸿渐看上行为不检的鲍小姐,又是醋意萌生。免不得,几句冷言冷语讽刺。但是,这里心有不甘,与下船后方鸿渐的几分主动,却发生了化学反应。让这清高的苏小姐对他生了情愫。

其实我并不太理解苏小姐为什么会喜欢方鸿渐。但有时候就是那么巧合,方鸿渐无心一句俏皮话“要奉陪你,就怕没福气呀,没资格呀”,促成了两人进一步相识。他的话也并无不对,苏小姐心高气傲,实在难以接近。但苏文纨内心依旧渴望爱情,只是被世俗与自身认知所束缚。

方鸿渐在日后的相处中,却对唐晓芙情有独钟。唐晓芙聪明,但不会太过聪明。引人注意,却不锋芒毕露。在这摩登的文明社会里,不受任何沾染。比起苏文纨这样的女子,想来多数男子更钟情唐晓芙吧。钱老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个女子的喜爱,最终不让她和方鸿渐在一起,想必也是为了将她的美好长存吧。看似柔顺的孙柔嘉,用着心思,嫁给了方鸿渐。最后的相处,还不是将自己那点美好摧毁的干净。而唐晓芙则如“窗前的月光”、“心口的朱砂痣”,在无论多久之后,再被方鸿渐想起,都是错过的风景。最美的风景总在岔开的另一条路上,最好的人总是错肩而过的那位。

但是对于赵辛楣错过苏文纨,我倒并不可惜。赵辛楣是《围城》中我最喜欢的人物,简单而真实,单纯执着如孩童。起初,毫不掩饰对假想情敌的敌意,坚守自己认定的爱情。而后,与方鸿渐难兄难弟相称,一路相扶相持。他没有方鸿渐的敏感多疑,没有李梅亭的算计贪婪,没有顾尔谦的谄媚逢迎。如果夜访汪夫人是他的污点,那我看到更多的是他仍爱着苏文纨的执着。他只是想多看看这个与苏文纨神似的女子,并非有非分之想。

在三闾大学之中,上至校长、下至教授助理,勾心斗角,弄得学校是乌烟瘴气。赵辛楣在其中,更显得过于透明,而格格不入。他没有曲意逢迎的念头,更没有道人是非的雅兴。本想来教书、顺便治治情伤,但三闾大学实非良地。他的离开,不是被迫,反而是必然。

在我看来,这赵辛楣不知比方鸿渐好多少倍,偏偏苏文纨不中意。如果苏文纨一气之下与赵辛楣结婚,而不是那个曹元朗,她是否不会变成后来那个精明刻薄的曹太太?还是无论嫁了谁,她都是那样的曹太太?“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围城中的苏文纨是不是和赵辛楣一直深爱的判若两人?就像孙柔嘉,就像方鸿渐。

战火纷飞的年代,变的是战局,不变的是人心。留洋回来的人受人敬仰,开口都不离西方的思想文化。仿佛中国的东西便是流感,一碰便会传染。上层知识分子一面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在,一面又被传统观念所束缚。方鸿渐一面劝说父母支持孙柔嘉外出工作,自己却走不出女子理应在家相夫教子的念头。在这个时期,没有真正治学之人,没有支持人们的信念。所有人在中西两方思想的罅隙里生存,伸手不见五指。你有你的迂腐,我有我的先进。可是根骨中的旧观念,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从家族中、从社会中、从自己内心深处攀伸出来,捂住口鼻,让人窒息。

围城读后感 篇4

确切来说,《围城》这本书,我从上学期就开始看了,但是断断续续直到暑假才看完。买这本书的原因就在于那句著名的话:“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想出来”。

对于这句话的普遍理解是对于婚姻的解释,我没有经历过婚姻,所以不是特别能够体会这种情感,因此不加以描述。在我看来,这句话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的是人性的不易满足,或者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一样东西,没有的人渴望得到,得到的人却不去珍惜,反而怀念没有得到它的时光,人们两两相望,互相羡慕。作为钱钟书最著名的一本书,它整体折射出的就是对人性的讽刺,虚伪、爱慕虚荣的一个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描写语言使用比喻很多,其实总体语言 很平实,但比喻却贴切得很有意思,而且即使是比喻,书中用的最多的也是“像”,甚至连“比如”、“仿佛”等这些词都没有,就可见文字是多么不华丽了。比如,在写到范小姐的惊骇之情的时候书中道:“惊骇像牙医生用的口撑,教她张着嘴,好一会儿上下颚合不拢来。”读到这儿,范小姐惊骇的样子好像就在眼前浮现了一样。

其实,关于人性的黑暗面,大家都知道,但是,把这种种的不光彩搬到书中,读出来,就好像整个社会被剥光了衣服照X光线一样。书本照进现实,令人忍不住一声嗤笑。主人公方鸿渐,当年踌躇满志,怀有一腔抱负,去海外留学,几年后回国,却买的假文凭以好对父母交差,更讽刺的在于,他家里人好面子,以为他是真的学成归国,还在报纸上登了,原文中写到:“鸿渐已经羞愤得脸红了,到小舅子把报拿来,接过一看,耳根、连脖子、经背脊红下去直到脚跟。”这种感觉肯定就好像是明明是属于自己的一个不见光的黑暗的小秘密,突然被别人在“好意”之下,放到了大众的眼皮底下,供所有人“瞻仰”,令人无处遁形。就算别人现在不知道真实情况,但它就好像一个定时炸弹一样,让你从此以后时刻提防。虚荣心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有,就看你能不能正确处理了。我想,方鸿渐当初出国,肯定也是想有一番成就,而不是像现在这步田地,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面对父母的殷切期望,他怎么可能好意思说自己留洋几年,连个文凭都没有拿到,且不说父母失望,那样肯定还会被众人耻笑,所以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家人的面子,他选择了“善意欺骗”。结果就是,以后他每每遇到曾在德国留学的人,每每听到克莱登大学,都会额头冒出冷汗,处于警戒状态,这又是何苦呢?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这就是自讨苦吃。

《围城》读后感 篇5

以前曾读过一次《围城》,但觉得索然无味,读了不到一半就放弃了,然而现在的我却的确开始钟情于它,反复读了好几遍。

在读的过程中,很多次面对“围城”这两个字时,想用两个更明快的词进行诠释,偶尔看到孙琮先生曾通过联系钱钟书先生的一生的遭遇用“困境”二字作“围城”的解释。我仔细品味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当你进入围城之后,你就似乎陷入了困境,一切完全不在你的意识支配之中。

《围城》写的是一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留洋回国的男女学生,在婚恋的围城里冲进去又逃出来,逃出来又冲进去。但是,他们在复杂的婚恋角逐中,却又陷入了命运浮沉的人生的围城中,不得不在生活职业的角逐中勾心斗角,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大围城”的禁锢中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慑人心魄的心灵的角逐。从而更深地陷入了“灵魂跌宕”的精神的围城。这重重叠叠的围城编织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现实。

这些男女学生中最为典型的奔波于围城内外的应是男主人公方鸿渐。他是一个并不高大也不渺小的普通的读书人。他不同于其他小说中的主人公,要么善良要么丑恶,他的性格充满了矛盾。他作为青年知识分子,主要的生活是在学校度过的,由于涉世未深,他的性格中又有正直的乃至天真的一面。他对李梅亭的嫌恶,对韩学愈的怀疑,他和赵辛楣在谈话中显露出来的真知灼见,都表现出他正直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在他的虚荣心的推动下,也萌发出他性格中虚假的一面,面对别人对自己这个假博士的吹捧,他感觉“身心庞然膨胀,人格伟大了好些”。他对待鲍小姐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他们的交情像热带植物一样飞快的生长”。但从另一方面看,他对爱情又采取非常认真的态度。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方鸿渐的性格中很自然的有知识分子常有的那种清高和孤傲,但也有自卑懦弱的一面。在和孙柔嘉闹矛盾后,知道李妈已打电话去叫柔嘉的姑姑来,便决定离家。柔嘉见丈夫这样退却,嘶声说:“你是个coward(胆小鬼)。”这样一个性格复杂矛盾的人也尝透了处于围城状态的滋味:不断地追求走出生活的空虚,追求变为现实之后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又出现了新的更大的空虚。他因为未婚妻的死而从包办婚姻中逃出来被送往欧洲留学。但他却荒废了学业,以至于最后不得不从爱尔兰人手上弄了个假文凭回国,之后他陷入了爱情和事业的双重围城中。在这座围城中挣扎的他最终选择了平实的婚姻和事业,然而最终又再次陷入困境,这次他未能逃出来,变得一无所有。

看完之后,轻轻地把书合上一个人坐在偌大的静寂的图书馆里深思。其实这座围城和围城中的人们的心态,不只属于方鸿渐和他的同时代的人,它属于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每一个人当然也包括现在的我们。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奋斗,渴望进一所重点中学,渴望考上名牌大学,渴望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渴望拥有幸福的家庭……每一次进入所期待的目标时,又仿佛陷入了新的困境,充满空虚,又向更高挑战,希望逃出过去的一切。周而复始我们筋疲力尽。但我在看完《围城》之后告诫自己决不能像方鸿渐那样被困在围城之中,应该像更多的一生不断的奔波于围城内外的人一样,尽管城墙上满是荆棘,也决不退缩,正如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一样虽也奔波于一个个围城内外,但最终恪守自己的信念,寻找到一个朴实的归宿。

无可否认,《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作者钱钟书精心塑造的贯穿全书的唯一人物,他的个人命运构成了全书的主要情节,而作者也正是通过对方鸿渐这一人物性格及命运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并体现了他对有关人类的一些永恒性问题的思考。如果说“围城世界”是对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困境的艺术概括,那么方鸿渐这个“围城人”就是这个现代文明社会的病态产儿,是那些处于人生困境中现代人的典型。

在钱钟书的笔下,“围城世界”寓意深刻。用他自己的说,就是人生的婚姻好比一座被围的城,已婚的恰好是处于被围的城中,极力要冲出城去;而未婚的则如攻城的勇士,拼命想冲进城去。而方鸿渐在经历了一番人生的沧桑之后,也切身感受到“人生万事”都是“围城”。方鸿渐不是英雄也不是恶人,只是极其平凡的知识分子。他生性软弱和顺,不乏事后的聪明,却耽于想象和言谈,缺乏行动的勇气和能力;在各个转折关头,他都有更好的选择机会,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他心目中始终未泯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对理想的梦寻,使得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节节败退,生存的空间愈缩愈小,以致陷入死一般的绝境。

纵观方鸿渐的人生旅途,不难发现,他先后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婚姻这四大阶段,也就是世所公认的人生四大价值或四大内容。同时这也正是作者精心构思的如何让方鸿渐这个典型的现代人逐步走向失落、变异、抽空、贬值,以至于彻底破灭的根基。方鸿渐的人生追求以全部的失败和完全的幻灭而告终。

由于作者所塑造的方鸿渐只是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因此他的极为平凡的生命历程也就具有了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通意义:他的某些人生经验,生存困境,以致心灵的困惑也就体现了整个人类的某些永恒的困惑。从某种意义上说,方鸿渐的人生也是他性格的具体体现。他不是英雄,但他的思想性格却极为复杂和丰富:一方面他是聪明、善良和清醒的。首先,他明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但他不能在环境中脱身,一来太懒,二来害怕因此伤害别人。还在念大学时,他便在父亲的坚持下和一个同乡女子订下婚约,虽然他对那女子缺乏认识,但对婚约略示反对后即表同意。幸而那少女不久就死去,而她的父亲为了纪念独生爱女,就将作为嫁妆的款项供他出洋深造。方鸿渐无意去争夺学位,但觉得需要买个假头衔来满足父亲及已故未婚妻的父亲的期望。尽管为迎合他人做了自觉耻辱的事,但这也算是他的聪明所在吧;

其次,他是清醒的,他能看清社会的恶习,虽然他从没有正面批评过某种社会或文化弊端,却常常在他的日常言行中不经意间喷射出对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问题或人性弱点的嘲讽。例如,当他从国外回到家乡应邀为一所学校的学生做演讲时,匆忙中忘了带演讲稿,只得信口开河说什么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无过于鸦片与梅毒,在一片笑中直接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也说明方鸿渐虽然是一个受过中西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有点玩世不恭,但并不迂腐,因为一个迂腐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那个时代把梅毒和鸦片作为演讲课题的,这说明他对现实有尖锐的批判能力。又如,对文凭他也大加贬斥:“这一纸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这些均可说明他是清醒的。

另一方面,方鸿渐又是怯懦无能的,虽然他对环境有格外敏感的角触,但缺乏挑战环境的勇气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方鸿渐的怯懦使他在小说中每到一个新的“围城”经历一段人事后,总是以“失败者”的身份逃出。赵辛楣评价方鸿渐:“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可谓一针见血。在婚后,从他逃避家庭矛盾的事上也能看出端倪,但他的这种劣根性却难以根除。请看他和孙柔嘉彻底闹腾时的怯懦表现:“柔嘉只听他‘哎哟’叫痛,瞧梳子打处立刻隐隐的红肿,倒自悔过分,又怕起来,准备他还手。李妈忙在两人间拦住。鸿渐惊骇她会这样毒手,看她扶桌僵立,满脸死灰,两眼发红,嘴咽唾沫,又可怜又可怕,同时听下面脚步声上楼,不计较了,只说:‘你狠啊!你闹的你家里知道不够,还要闹的邻居都知道,这时候房东家已经听见了。你新学会泼辣不要面子,我要做人,倒要面子的。我走了……’”

正如苏文纨所说:婚姻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里也不是方鸿渐的避难所和归宿地。你看,即使他被孙柔嘉连骂三声“懦夫”,也没能激起他直面人生的勇气,他宁肯自认失败,也不敢面对现实,可见他是多么的怯懦。而孙柔嘉此时也彻底的失望了,可见他们的婚姻已走到了“围城”的边缘。同时,方鸿渐也算是一个有绅士风度的男人,他追求纯真的爱情,看不惯庸俗的事物,没有矫揉造作,不会欺世盗名,就莱克登大学的事来说,他羞于别人提起此事,并把此事作为一生的耻辱,没有凭假文凭到处招摇撞骗,说明他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他有着自己的骄傲,正因为放不下自己的骄傲,所以他从不拍马屁,于是他处世也相当失败,和同事的关系落得很僵,不过,这正是他和赵辛楣、李梅亭等人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不虚伪、不卑鄙。在他身上,有对封建文化和秩序的绝望,也有古老社会和传统精神的影响;有20 世纪文明的熏陶,也有对西洋文化的鄙夷。他有些善良、正直的品性,但病态腐朽的社会也造就了他的迂腐、软弱。他总是在找精神依附,可每每找到新归宿,又发现这不过是一种旧束缚。

性格造就人生。方鸿渐性格的复杂性必然使他成为矛盾的统一体,解志熙曾在一篇论文中,认为“他的性格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因而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发本性的怯懦、迷惘和盲动性。他心地善良,而且不乏聪明才智,但惟独缺乏那些对人生来说最根本性的东西。”方鸿渐聪明、善良、怯懦,但也正是这些性格使他走向失败、失落和幻灭的路之后而产生一种悲观厌世的消极和颓败情绪,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大劣根性的根源所在。他面对虚伪丑恶、荒唐无聊的现实世界,面对新旧文化的尖锐冲突,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委曲求全、妥协退让,这不但不能改变他自己的命运,反而会助长恶势力的嚣张气焰。

作者在书中也曾暗示现代文明的弊病对人的健全人生及人性的剥夺与摧残,以至于使人迷惘在“围城”之中到了无路可走的困境:“鸿渐喻勃的心情像关在黑屋了的野兽,把墙壁狠命的撞、抓、打,但找不着出路。”方鸿渐一次次延宕人生后,心情越来越颓废,精神也越来越萎缩,直至完全失去了自我。正如《围城》故事结尾时描写他在人生冒险全部失败、精神崩溃之后,沉睡在床上时的情形,“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面对复杂矛盾而又非理性可以把握的现代社会,方鸿渐这个现代人有一种铭心刻骨的孤独感、绝望感、失望感和荒谬感。”孤独感表现为精神上或者心理上的孤独与隔阂。

方鸿渐第一次体验到这种孤独是在他和唐晓芙决绝之后。痛定之后,他发现人与人根本无法在精神上沟通,“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而小说中所描述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正是他心灵孤独与隔阂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孤独是现代人的必然命运。方鸿渐的个人遭遇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一次次从一个“围城”进入另一个“围城”,试图进入社会,寻求依托,但每次都发现得来的只是束缚,受到的只是排斥,直到不容于家庭和妻子,最后成了一个在生活上、精神上都无家可归的孤独者、流浪汉。“任何人对文化的选择,首先都要受制于文化对他自身的限制。”复杂的文化背景,形成了方鸿渐复杂而矛盾的人生理想和性格特征。

方鸿渐生活于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正值中国新旧文化的交替阶段,鸿渐留学西洋,受西方现代文化尊重个性、重视人的价值、鼓励个人发展的影响,他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有了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但在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专制的束缚下,他的理想和愿望化为泡影。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将社会的外在规划化为个体的内在欲求,从而使人处处以公众的道德尺度制约自己的行动,异化自我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新旧文化、东西文化的矛盾冲突不仅表现在方鸿渐生活的外部环境、悲剧人生的客观因素中,更积淀和内化于他的心灵深处,直接构筑着他的“精神围城”,在这两种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文化的夹击下,方鸿渐逐渐形成了对立的人生态度和双重人格———认真而又玩世,正直而又脆弱。

当著名导演黄蜀芹计划将《围城》搬上电视屏幕时,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围城》电视剧的片头词中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正是小说命名“围城”的深刻寓意。这里的关键是“人生的愿望”五个字。其实,不止婚姻如此,整个人生都是如此。因此,方鸿渐后来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方鸿渐的基本经历更是极好的说明:归国的轮船是“围城”,上海的孤岛是“围城”,内地的三闾大学是“围城”,婚姻家庭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地渴求冲出“围城”,摆脱困境,可他每一次的走出“围城”其实又是落入了另一座人生的“围城”。这个象征性结构道出了现代人对自己生命处境的哲理思考,即: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总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总想冲出来,冲进冲出永无了局。无论冲进还是逃出,都不过是盲目的冲撞,谁也不可能达到自己的意愿,你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不是你想要的。人生就是这么一个可怜的“梦”,充满着失望感和被拨弄感。彭斐先生说:“方鸿渐这个人,原是个太平凡的性格,从头至尾,毫无特出显著之处,好未见好,可也找不出一丝一毫的坏处来,看来看去,只是无用无能,既可怜却又不足惜,……是个地道的‘烂好人’……却有那一份小聪明和诡辩式的口才。”

夏志清先生也说:“他是一个聪明善良的人……亦是一个毫无勇气的懦夫。他明白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但他还不能在坏环境中脱身,一来太懒,二来害怕因此伤害别人。……他的怯懦性质一直贯穿全书。”

《围城》读后感 篇6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句话出自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曾经这句话风靡一时,老幼皆知。都说要看名家之作,便拾起了这本《围城》进行拜读,消遣时间。

看过的人都知道,这本小说是围绕主人公方渐鸿的婚姻与职业而展开的,文中的各个人物大都参与了这场令人尴尬的“围城”游戏;进去的想出来,出来的想进去,实际上却是出不来又进不去,人失去了目的性,就像无头苍蝇,最终在迷迷茫茫、稀里糊涂里结束了生命。

性格决定命运,书中的主人公方渐鸿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他虽然善良,但懦弱缺乏原则,同时还有对一切玩世不恭的态度,正是这样的性格使他深陷自己创造的“围城”,在他那个时代背景下,想成为大人物,出发点不错,但是他不从自身找问题,而只想去改变周围环境,利用歪门邪道和不正当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从不去思考要作为一个大人物必须要具备很多的优点才能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围城》读后感 篇7

我从8月份起便开始读《围城》,倒不是我读书的速度慢,只是钱老先生笔下的这几个风格迥异的女子和那“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方先生让我伤脑筋。我不禁想,什么样的女子才能让方鸿渐舒心,到最后便成了“最理想的女子是什么样的”。为此,我就带着这个疑惑,慢慢地分析。

首先,是对于理想的定义。对谁来说理想呢?不外乎是对方鸿渐,对方家老夫妇,对赵辛楣等等。笼统地说便是传统的理想女子和新式的理想女子。这就有些头绪了。

首先,传统型的理想女子,不外乎就是《诗经》中的“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或者“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种种,不外乎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为女性塑造的“附庸”形象。这就是明显的封建思想,难怪孙家厌方家陈腐。

再者,新式的理想女子,书中便有,就是方鸿渐苦苦追求、望眼欲穿的唐晓芙。唐晓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女子,她敢爱敢恨、厌恶世俗名利、有自己的追求。我至今记得她的那句“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以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好一个痴情的可爱的女子啊!但是读过杨绛先生的《记钱钟书与〈围城〉》便知道,钱老先生偏爱她,不愿让她被方鸿渐这个花心大萝卜祸害,洁身自好,成为了《围城》中完美女性的化身。

但是,我却很喜欢孙柔嘉,她虽然没有鲍小姐的风流倜傥,没有苏小姐的博学多才,也没有唐小姐的清纯可爱,却有一种顽强不屈的劲儿。她在方鸿渐对她无感时想方设法地引起注意,在方鸿渐被三闾大学辞退时毅然与丈夫同行,在方q翁极力劝阻之下坚持出去工作,追求独立,而非一味地对丈夫阿谀奉承,一味地对婆家唯命是从。我认为这才是新时代理想女子所要具备的品质。

《记钱钟书与〈围城〉》中还有一句很有趣同时发人深思的话:“她(孙柔嘉)最大的成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这句话看似自相矛盾,却又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但我认为对孙柔嘉更多的应该是佩服和惋惜,而非讽刺。毕竟她也差一点就成为了既传承又创新的理想女子。

《围城》读后感 篇8

This text regards the emotional entanglements of Su Wenwan , Tang Xiaofu, Sun Roujia three professional women and the protagonist Fang Hongjian as the starting point, it is vivid to represent different personages: Noble-minded and unwilling to swim with the Su Wenwan; Pure and lovely Tang Xiaofu; Sun Roujia with the scheming.

Whether they professional women concentrate in the works of the Qian Zhongshu. On one hand, They have all received high education,subject consciousness is awakenned, it is the open-up to a certain extent of womens living space, have progressive meanings;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the one that exist oneself is soft, they are unable to hold the love wanted correctly, different destiny shows the similar emotion state: The ideal and realistic drop.

迷雾围城读后感 篇9

看到封面上的这句话时,我以为《迷雾围城》会给出的答案是:没有,迷雾围城读后感。如同慕容沣对静琬,如同李承鄞对小枫,不是不爱,也不是爱的不深,只是堪堪比不过权势天下。

只是我万万没有料到城楼上的那一跃。自从小枫跳下城墙后,我对于城墙这一类建筑物,总有一种特别的忌惮。或许是因为易连恺那狠狠一耳光,或许是因为易连恺摔碎的那对镯子,也或许是因为易连恺说夫妻情分恩断义绝,也或许仅仅是那句我累了,总透漏出一种绝望的气息,仿佛走到无路可走,只得玉碎宫倾。

天下纷争,总有离人泪,一边深爱,一边伤害。有时候不得不想,到底是多深的爱,才可以让一个男人抛弃身家性命,抛弃三千里江山如画来换取她平安离开。易连恺道是“不悔”,恐怕他在为秦桑付出时,真的是无怨无悔。只因见到了她,已是人世间最好的礼物,所以不顾一切只愿她安康和乐,所以宁肯她恨他,宁肯她不再念着他,也不要她葬身敌手。这世上有多少不会的爱情呢?司马相如同卓文君轰轰烈烈的《凤求凰》,却抵挡不住“闻君有二意”;而苏武“恩爱两不疑”的誓言,唯换来妻子改嫁的讯息;霍小玉和李益的痴恋,也是以“使君妻妾,日夜不安”结束;连玄宗和贵妃如斯情深,亦只是“此恨绵绵无绝期”。想必都是悔的吧。红颜何其之短,偷来须臾幸福时光,最后却是花落人亡两不知,一抔黄土,白骨森森。

当然书中还有另一个不悔,便是闵红玉。初见这女子,她从林中纵马出来,挡在马路中央,不知是不是刻意为之,只教人心中不喜。像易连恺这样的男人,若是不爱,怎会有半分怜惜之情。燕云尚且怀着他的孩子,他亦无情抛弃。后来见他毫不犹豫地枪击闵红玉的脚心,便可知他性情凉薄了。但闵红玉真真假假,一腔谋算皆为他,弥留之际那句“兰坡,我不后悔”总是让人十分动容,她洒脱肆意,任性妄为,戏中名角,颇有心计胆识,可称是一位奇女子,而她也同样是寻常人,也会不甘心,也会被爱情所束。关于宏宇,恐怕无人忘记他见到日出时如同小孩子般的欢喜,她跳上岩石,浸在太阳的光辉之下,绚丽夺目,就像她的一生。说起她油豆腐的梦想,她是开心的,但叫旁人看来却心酸不已,因为那样的时光,是再也回不去了,读后感《迷雾围城读后感》。

匪大给这本书“邂逅”二字,我特意翻了字典,上面写着“邂逅:偶然遇见久别的亲友”。开始我不懂,可是看到秦桑重回昌邺,看到秦桑打开暗盒,看到那封短笺,看到那条手绢,那块糖,心中方才恍然。原来真的是邂逅,原来有这样的往事,原来是他,亦是她。

《来不及说我爱你》中慕容沣对静琬说:“遇上你,这样迟”而《迷雾围城》却是另一番光景:早早相遇,却不相识。他一直在等她,却偏偏蹉跎了岁月。

从秦桑到芝山找易连恺一直到结尾清浅的回忆,仅仅不过一年时间,可就是这一年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我心中留着一丝贪念,总以为那纵身一跃,易连恺是不会死的,哪怕是残了身体,总也会留在这个世上,等待多年后的某一天,秦桑总会等到他,和他之手今生,永不分离。然而这样童话般的结尾是不会有了,看到后记中“她到底会不会知道,镇寒关城楼上那纵身一跃,自己已经永远等不到那个人”这样一句话,我才不得不明白,这个人已经消失了。

其实易连恺的心性极其坚韧,中枪伤,受酷刑,从未叫痛,然而离开秦桑时,他却从来不敢回头。他是不是担心自己一回头,见到秦桑的眼泪,自己就会舍不得离开,舍不得放手,舍不得留她一个人在这尘世间,漂泊独自归。在城楼上易连慎问易连恺:“你的双手都被我割断过,开枪时已经绝少准头,如果这一枪打死了她,你待如何?”易连慎怎会知道,即使手筋被挑断,即使开枪之水平一部机往日之万一,可易连恺怎么会打死秦桑呢?那是他珍视的女子,那是他拿命去换的女子,那是他爱的超过了江山天下的女子,怎么会失了准头?怎么会允许子弹穿过她的心脏?

所以心中怅然若失。镇寒关,镇得住关外的寒冷,怎镇得住尸骨已寒?莫绍谦为童雪放弃一半家产,可是最后童雪会回来的;雷二将纸条抛进了湖中,可是最后晓苏依旧会出现。可是秦桑再也等不到易连恺了,我知道秦桑内心深处是晓得的,那个人真的食了誓言,永远抛下了她。

围城读后感3000 篇10

1947年发表的《围城》是“文化昆仑”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少数的佳作之一,被称为“新《儒林外史》”,推崇为“一部近代中国的经典之作”。小说中一面是钱钟书展现的生活本身:书中以留学归国的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要线索,塑造出了20世纪前半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畸形知识分子群像,揭露了造成这群人沉沦的社会环境;一面是钱钟书展现的自身:钱钟书在书中以富有生气的比喻反映深刻的社会内容,以诙谐幽默的讽刺描绘社会和人生,挖掘人物灵魂,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底,也显示了《围城》双重的魅力。

《围城》中主要塑造了这样一群知识分子的形象:懦弱、懒散而且虚荣的方鸿渐,欧洲留学四年却换了三所大学,凭兴趣随意听了几门课。为了给亲朋一个交代,也为了给自己遮羞包丑,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一张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哲学博士文凭。回国后最初在“岳丈”的银行做

职员,如笼中之鸟,一饮一啄都听命于人,甚是卑微低下。至于和苏小姐的交往也是“明知也许从此多事,可是实在生活太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

方鸿渐不爱苏小姐,却从来没有明确回绝苏小姐对他的爱意,使苏小姐对他“爱的误会”越来越深。但直到遇到了“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唐晓芙时,才下决心彻底回绝了苏小姐。无奈由于苏小姐被拒绝后疯狂的报复和唐小姐严格的爱情标准,这段感情天折了。这时,三闾大学的聘书使方鸿渐还存有一点体面地离开这个让他伤心的地方。讲面子,自视很高的方鸿渐在赴三闾大学的旅途中觉得与李梅亭、顾尔谦这样的宵小之徒为伍简直是“可耻的堕落”。在三间大学期间他一面对高松年用政客手腕办教育极为反感,一面直到他被解聘离开学校的最后一刻,还幻想着校长派人送来教授聘书。回到上海再度失业后,孙柔嘉要他进自己姑母的工厂做事,他大喊道:“资本家走狗的走狗是不做的。”

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一个“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围城》优秀读后感 篇11

“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职业如此,其他大多也莫过于此,人生大都如此”这就是那本书阐释的主旨。其实,我认为也可以理解为:“人们普遍想冲出那些落后、守旧、不切实际的思想,而那些落后、守旧、不切实际的思想在人们心中却成了围墙,把他们包围住了,而人们却要想方设法冲出去。”大概如此。

读完这本书后,我很自然就想起这样一件事。我曾经问过我的两个朋友一个同样的问题:假如太阳掉到大海里去了,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呢?他们的回答截然不同,前一个骂我天真烂漫、愚昧无知;而另一个则不以为然地答道:“那就一定会变成一大锅鱼汤啦。”我俩听后不禁捧腹大笑。大笑过后,我却在沉思,会有多少人给我类似的答案呢?

曾经,我也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资深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分别给在校的大学生和一群小朋友看一个画在纸上的圆圈。在校大学生们的回答几乎一致,“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已,没什么特别”;而一群小朋友的答案却是无奇不有,答案有很多,就只是没有一个回答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已。

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年纪越大,学识越渊博的人想象力就越差,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们是被模式化的教育培育出来的,都被标准的答案所套住,如果人类真的被这样的程式套住的话,那么就不会再有“夸父逐日,女娲造人”这些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因为它们给予人类的都是荒唐。

在这习以为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时代赋予人类的激情与梦想,都渐渐流失了。人们的想象力呢?更早就在小学的时候就被扼杀了。人们所拥有的快乐呢?激情呢?难道被牢牢地压在书本的下面了吗?

说到底,就是因为我们被学习禁锢着,我们成了学习的奴隶。我们不需要口号,不需要看报纸上“应试教育VS素质教育”长篇大论,我们想要的是实践!是接触新生的事物在学习中得到乐趣。

上一篇:校长开学发言稿下一篇:优秀财务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