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古诗详解

2025-03-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雪古诗详解(精选10篇)

江雪古诗详解 篇1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解

1、踪:脚迹。

2、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

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

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赏析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唐代河东郡(今山西永济县)人,著名杰出诗人、哲学家、散文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五年后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宇,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8),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也从中央贬到了地方,先是贬为绍州刺史,未及任又被贬为永州(现属湖南)司马,十年后,又贬为柳州刺史。819年病死于柳州任上。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诗人风格:

在中唐诗坛上,柳宗元诗以其清劲纡余、古雅闲淡的风格独树一帜。柳宗元各体式诗歌都呈现出鲜明的风格。其五古诗以山水为题材绘出“清”境,结合自身的遭际创造出独特意象,寓于深厚感情形成“清峻”风格;其七古诗以寓言为题材,寓于自己未伸的政治抱负和对自由的向往而形成“悲慨”风格;其五律诗融深深的`忧思于一种平和雅正等。言淡而味深,是柳诗风格中显著的多层结构的特色之一,在诗人柳宗元的审美过程中,把“淡”与“深”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感经验,辩证地统一在自己的诗歌风格之中。

代表作品:

古诗:《溪居》 《江雪》 《渔翁》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山水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寓言代表作《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杂文:《封建论》、《断刑论》、《晋文公问守原议》

传记:《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 骚赋:《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天说》

赏析:

此诗大约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时期。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采用托景言志的写法,历来为人们所称诵。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首先,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其次,诗人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已很明显,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这幅背景强有力地衬托着渔翁孤独单薄的身影,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最后,这首诗的结构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

评价比较:

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晚于柳宗元的郑谷曾作《雪中偶题》:“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此诗亦写江雪中的渔翁,但造语平常,更乏境界,诗人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与鲜明的个性融入,所以苏轼批评他是“村学中语”,而称赞柳宗元末尾两句,说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苏轼所谓“人性”,即指诗人的情感熔铸。“人性有隔”的对立面便是“人性无隔”,做到“人性无隔”,亦即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

宋人严羽曾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唐代人唯有柳宗元深知骚学)

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巅,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

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氏造境选择春暖花开之际,画面美而幽,流露了“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闲适自在之情。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他本是个坚持正义的政治家,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他遣境专取深冬寒凉之际,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纵情山水的一面,他还写出了严正清苦,凛然不可犯的一面,个性尤为突出。

江雪古诗详解 篇2

诗言志, 诗歌是语言的高度浓缩, 凝聚并反映了作者心情、思想、情趣等等。翻译难, 译诗更难。在诗歌翻译的研究上, “诗以什么方法译”始终是研究主线之一, 翻译大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或翻译原则, 如:刘重德提出:译诗应当也是诗, 即“入于诗, 出于诗”[1]。散体译诗代表翁显良则主张抛开韵律和形式的束缚, 集中于诗歌意象的传达[1]。而在众多翻译家的观点或原则中,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最具影响力, 引起的争辩也最大。本文结合译例分析“三美”在译文中的再现, 旨在说明在“三美”理论指导下, 译文不但可以保留了原诗的风格, 传达原诗内涵, 并且在音韵等方面也较好地体现原诗的特点。文章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评估古诗翻译作品的新视角。

1 许渊冲诗译“三美”理论

许渊冲是我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许多翻译新概念, 构建了一整套翻译学说。他曾自信地说过:“我的译论总结了中国自孔子到钱钟书的观点, 并加以发展”[2]。他提出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具有巨大意义, 形成了谈诗词翻译必提“三美”论的诗歌翻译局面。他提出:“在诗歌翻译中意美是最重要的, 音美是次要的, 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 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 努力做到三美齐备”[3]。“意美”指译诗不仅要传达原作的表层意思, 还要传达深层含义;不仅要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 还要表达言外之意;“音美”即重视原文音韵和节奏, 借用译入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 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 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等多种手法来再现原文的音美;同时应当注意不要犯“因韵害意”或“因意害韵”的错误。“形美”主要是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工整、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三美理论为我们翻译中国古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也为我们欣赏诗歌翻译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2“三美”理论视角下古诗翻译赏析

2.1《枫桥夜泊》英译赏析

“枫桥夜泊”由唐代诗人张继所著, 家喻户晓, 千百年来代代流传;诗歌中众多景物的描写让人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浑然一体的凄美画面:落月、乌鸦、满天的霜;水桥、渔火、忧愁、寒山寺、钟声、客船, 这是怎样一幅意境深远的景象!原诗及许渊冲译文如下: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2.1.1 意美

标题“枫桥夜泊”的译文中, “Mooring”是进行时, 用动态的描写显示出诗人的小船在缓缓的向岸边驶来, 显得形象、逼真。原诗第一行用三个主谓短语描写了诗人夜泊苏州城外所见、所闻、所感。听到乌鸦的“啼”, 诗人的内心仿佛也在哭泣。译文中“cry”具有相关意思, 它把乌鸦的“啼”和诗人的心境都体现了出来。“霜满天”亦即满天寒霜, 译文“the frosty sky”可以说准确对等的翻译出了原诗意境美。诗歌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描写了诗人夜泊江桥的所见所感。英译中“dimly”意为“朦胧、暗淡”, 用在该句翻译中既指如实译出了渔光的昏暗, 又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那种压抑、暗淡、孤寂的内心。因而, 准确的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原诗的第三句指出了第四句中“夜半钟声”的来源。“城”在古代是指“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译文中“the city walls”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此外, 译文对“寒山寺”意思的把握也很成功, “寒山寺”是苏州城外的著名古刹, 因高僧寒山居此而得名, 是一个专有名词。“Temple of Cold Hill”, “cold”具有一箭双雕之功用, 一方面指的是“寒山寺”, 另一方面, 也把诗人孤孑清寮的感受体现了出来。第四句是整篇诗主旨所在:夜半钟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 使人倍感愁思和寂寞。译文中对“到”的翻译很确切“break”很有力度, 犹如醍醐灌顶。原文中“客”可指诗人自己, 也是旅人、游人, 译文用“roamer”很好把握住了语境, 也体现出了原文所表达的核心意思:游子的漂泊。

2.1.2 音美

在三美理论中, 音美仅次于意美排在第二位。在“枫桥夜泊”的英译中, 译者发挥英语的语言优势, 努力从韵律和节奏上再现原诗的“音美”。韵律和节奏是构成音美的重要因素。原诗中用韵为:全诗以“an”韵为主, 分别是“天”、“眠”和“船”, 即:韵式为“aaba”。在译文中, 译者用英语尾韵押韵的方式, 即“sky”和“lie”押韵, “Hill”和“still”押韵, 全诗为“ccdd”的韵式, 从而创造性的再现原诗的韵律。除用尾韵外, 译者还运用英语头韵来体现韵律, 如第一句的“cry”和“crows”, 第四句的“Bells”、“break”和“borne”, 这样就使译诗具有更多的音乐特性, 呈现出韵律美感。节奏上, 原诗有一定的停顿和间隔, 分别是“月落/乌啼/霜满天”和“江枫/渔火/对愁眠”;第三句和第四句相对应, 分别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和“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译文中译者运用英语意群关系保留了原诗的节奏美。在译文中, 音美在节奏和韵律上都得到了很好再现。

2.1.3 形美

“形美”主要是再现原作的长短、对仗、重复等形式方面的特征。原诗中每行字数相等, 译诗中每行英文单词也大体相等。译诗在整体上也保持诗歌的整齐、对仗之美, 如:动词“cry”和“streaking”对应、名词“the crows”和“the frosty sky”对应;表示地点的词组“the city walls”和“the Temple of Cold Hill”相对应。另外第三、四句采用“状语前置语序”, 即“Beyond the city walls”和“from Temp le of Cold Hill”放在句首, 使两句合成一句, 保留诗译结构上的关联和流畅。

2.2《江雪》英译赏析

该诗作者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歌造诣达到炉火纯青地步。在被贬永州时写下的力作《江雪》, 被世人长久诵读。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in a boat, lo!

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

该诗语言简短凝练, 短短几行便展示了一副萧肃、寂寥的场景:无垠飞雪冻住了整个江面, 放眼望去, 鸟飞绝、人踪灭。在仿佛无人能抵挡的寒冽中, 却有一位身披蓑衣, 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挺坐舟头, 在江雪中垂钓。读者很容易被带进一个冰冷、寂寥、幽静的世界里。老渔翁那清高孤傲、顽强坚韧、誓不屈服的气节清晰可见。下面结合三美理论看看译文是如何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2.2.1 意美

诗歌前两句烘托了渔翁所处的特定环境, 所有的山上没有一只飞鸟, 所有的路上没有一个人的踪迹。“千山”“万径”是用概数的方法表明“山、径”之多, 把握住了这深层意思, 译者没有僵硬地“对等”翻译成“a thousand mountains”和“ten thousand paths”, 而是翻译成了“From hill to hill”和“From path to path”准确传达了原文内涵。原诗“绝”“灭”等词渲染了萧条、冷寂的气氛, 用“no bird in flight”和“no man in sight”来译“鸟飞绝”和“人踪灭”也达到了意义的准确传达。诗歌后两句描绘了渔翁垂钓的形象, “孤”“独”二字表现了诗人因政治上被贬而孤愤、落寞的心情, 然而诗人并未消沉, 面对政治上的惊涛骇浪, 大自然的狂风暴雪, 他仍坚持顽强抗争[4]。此外, 后一句“江雪”一词的翻译也堪称美妙, 译者用“river clad in snow”来翻译, 意为“给江河披上了雪衣”, 翻译极为形象, 原诗中那白雪茫茫, 水天不分, 上下蒙蒙一片的气氛也就完全烘托了出来, 原诗的意境美跃然之上。

2.2.2 音美

原诗为五言绝句, 一、二、四行押仄韵, 音调自然铿锵、有鲜明的节奏感。译诗中采用“aabb”韵式, 虽不完全等同于原诗韵式, 但却传达了原诗的音美, 此外, 译诗还以头韵、行内韵等再现原诗的音美。第三行的“lo”不仅与“snow”押尾韵还与行内的“close、boat”押内韵。总之, 译诗音节数基本相同、韵律和谐, 译诗很好的传达了原诗音美。

2.2.3 形美

原诗每行五字, 句式排列整齐, 每行三停顿, 如: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译诗中每行字数也基本相等, 音节数基本相同, 格律为四步抑扬格, 以外文的音步传达原诗的停顿, 达到了形式对应效果, 此外, 原诗一、二句对仗整齐, 如:“鸟飞绝”和“人踪灭”对仗工整, 译诗中“no bird in flight”和“no man in sight”很好地传达了形美。

3 结语

通过分析“三美”在两首诗歌译文中的运用和再现, 我们发现以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理论为指导, 译文可以较好传达出原诗歌中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理解“三美”理论。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欣赏评价古诗英译的视角, 期待更多译者在“三美”理论指导下能够译出更多的佳作。

参考文献

[1]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许渊冲, 许均.翻译:“美化之艺术”:新旧世纪交谈录[J].译林, 1998 (3) .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改写古诗江雪 篇3

已经是寒冬时节。在简陋的小木屋里,我身上连可以御寒的衣服都不见,还能做些什么呢?深秋时,鸟儿都已经飞向温暖的南方了,只剩下我独自留在这里,让寒冷把内心所剩不多的热情毫不留情的浇灭。我找不到什么有意义的事来做,乏味的消磨时间成就了我的余生。偶尔,我会想到一件温暖的事,但微微一笑过后,便是悲伤。

这儿早就不见一个人影了,静的`好像不见活着的东西。其实活着与死亡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概念,不见谁会在意我,不见人会需要我,更不见人会重用我!我柳宗元平生清白,为官尽职,为什么有人会陷害我,把我贬到永州做司马?人与人真的不平等吗?一部分人真的会被另一部分人压迫吗?

只有在这深山老林之中,才不会有人继续欺骗我、不公正的对待我吧?我就在这里住下,度过余生,一切都让它随风去吧。

突然,我看到山脚下白茫茫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人影。他披着一件蓑衣,砸开冻结的冰,似乎在垂钓。可是,严寒冬季里能钓到什么呢?只有“孤寂”无处不在……

我茫然地看着四周的一切,心中不禁叹息一声: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雪,越下越大,天地间一片纯净。那钓鱼的人仍然持着鱼竿一动不动,真是一位倨傲的人啊!在这冰天雪地里,他在坚持什么呢?难道他和我一样在思考,和我一样心中仍然有一种信念:坚持真理,哪怕暂时不被世人理解,但总有一天,我所做的一切,历史会有公正的评判。

古诗江雪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首先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不断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学准备: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多媒体。

幼儿园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

老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

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

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出示图片,讲述冬天的山,雪花的形状。

3、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4、关于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江雪的图片)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我们听着音乐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幼儿操作:画出这首古诗中你认识的字宝宝,画出来给后面的老师读一读,你读的对不对,然后朗诵给老师听,你会得到一颗星星。

2、总结

老师: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可以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么?

出示打印稿件: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古诗品读 篇5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参考注释:

①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表达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②绝:一只也没有了。

③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④径:小路。

⑤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⑥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此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表达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

练习:

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________的环境。

2.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练习答案:

1.寒冷、寂静(或冷峭)

中班古诗江雪教案反思 篇6

中班古诗江雪教案反思范文一: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肃穆感人的江山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独”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山的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更是诗人想借诗中寒江独钓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根据《新课标》中对小学古诗文的要求:“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歌丰富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我又把体会诗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按照学习古诗常用的模式:解题——读诗——释意——悟情——吟诗——拓展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

一、反复朗读,读中想象。

诵读诗歌,有助于我们欣赏它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陶。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充分地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感受,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我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课开始时,引导学生把古诗读准确,读流利,接着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理解了诗意后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读,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尽情地读,或默读静思,或高声吟唱,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读出诗所表达的意境。

二、创设情景,感悟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怎样才能使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其境呢?我是这样尝试的:首先我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反复吟诵,因为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入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只有反复吟诵,那文句,那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其次,我为学生配上了音乐。〈〈江雪〉〉这首古诗的意境是凄凉、空灵的,所以,我特地找了一曲节奏较为缓慢的古筝曲,来衬托那凄凉的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乐是情感的,用音韵之美诱导学生身临其境,把诗词意境与音乐意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再次,我让学生想象画面,讨论画面给人的感觉来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景。自古以来,诗画本为一家,许多优秀诗词其实就是一幅幅秀美的图画,古代许多诗人又是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读读古诗,体会画面所表达的诗歌的意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热情。

在感悟意境时,由于古诗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相差甚远,所以,在教学时我力图突破难点,但是收效还是不大,学生还是没有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者知道了但不会表达。造成举手学生不多,理解柳宗元不愿与人同流合污的孤傲心情显得有些牵强,没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得出。

中班古诗江雪教案反思范文二:

在结了冰的江面上垂钓是多么不合情理,这恰恰是这首诗的精妙之笔。革新失败,报国无门,有多少情感尽在一“钓”之中,于此之处设疑讨论,无疑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当学生的理解陷入困境时,再及时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丰富学生的储备,为学生的进一步感悟铺路搭桥。学生果然不负众望,思维相互启发,掀起课堂的高潮。诗人在一“钓”中抒发着自己的情感,钓得苦闷,钓得清高,钓得希望;学生在一“钓”中发掘着诗文下丰厚的内涵,悟得投入,悟得深沉,悟得精彩。伴随着感悟去诵读,于诵读中感悟,一步步走进诗人孤傲的心,对这看似不合情理的“寒江一钓”有了自己的思考。学生带着个人的体验去品读古诗,必然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必然会对诗情有着多元的理解。

一首好诗是值得细细咀嚼的,因为营养丰富,如《江雪》。抓住诗眼品读全诗,透过文字感受诗情,只要我我们愿意去品味,古诗是可以上得深情一些,厚重一些。

上文当中我们给大家介绍了古诗诵读 江雪案例及反思。我认为同学们在背诵古诗的时候,通过背诵和朗读,可以进一步增加你们对于古诗的理解和认识。

中班古诗江雪教案反思范文三: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古诗的教学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意境。

《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是柳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由于是被贬,所以作者的心理是处于压抑状态的,这里的山水景物皆成了他情感所借之物。对寒江上的渔翁的歌咏,无非是想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纵观柳的诗作,你都可以感受到一种自心理到外景的冷清,一种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冷清。

讲学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读懂景,《江雪》仅二十字,就把我们领到了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在那大雪纷飞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位渔翁,一根钓竿……画面静止的,无声的,静寂的,也是幽远的。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的世界。

其次,读懂是人的情感,诗中的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就明确告诉了我们是人“千万孤独”的心情。是人一心为民,可是却遭到朝廷的贬官,来到荒无人烟的柳州,此时的他,亲人离世,朋友远隔千里不想见,生活潦倒,这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独感又无人诉说,只有通过诗句表达。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资料的补充,以及音乐语言的渲染,让孩子们能渐渐明白这种心情,从而通过读表达出来。

江雪古诗详解 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3、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教学准备:

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多媒体)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江雪》是一首极具画面感的古诗。所以在导入时我先出示了两幅色彩鲜明、景物突出的画,然后让幼儿说说看了这两幅图能想到哪两首诗,从而引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句话,为学习《江雪》时引导幼儿列举意象、想象画面作铺垫。之后指名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江雪古诗详解 篇8

教学目标:

1、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准“雪、灭、独、寒”4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4个生字。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字字过目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3、能根据画面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根据图画背诵符合图意的诗句。

4、认识部首“雨字头”。练习描写“雪、灭”2个字。重点难点 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注释”和“参考译文”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老渔翁在寂静、寒冷的江面上孤舟独钓的情景。教学过程:

一、欣赏“江雪”图,学习“雪、寒”2个生字。

1、出示“江雪”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师:谁能用一二句话介绍一下图上的景象?

2、交流反馈,适时出示生字卡片“雪、寒”。

3、总结,板书古诗题目,学习“雨字头”。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这幅画上画的是:寒冷的冬天到了,大雪不停地下着,江边已积了厚厚的雪。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 板书——江雪

写“雪”时,用红色标注“雨字头”,边写边说:第三笔是——横钩;这一点一点的多像——小雨点啊!

师:有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部分用红笔写出来?(不知道的,可以看看书。)

二、欣赏配乐古诗诵读,根据画面和老师的讲解大致了解诗意。

1、播放媒体,学生赏听。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唐朝的诗人柳宗元写的这首古诗,大家要仔细看图,认真听录音。

2、再放媒体,老师讲解一句意思,再出示一句诗句。

师:请大家仔细听老师讲解,再看着画,听录音,想想你明白了什么?

师:寒冷的冬天到了,大学纷纷扬扬,山上早已不见了小鸟的影子,山里的小路上看不见一个人影。这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师:在这冰天雪地里,有一个老翁穿着蓑衣,头戴斗笠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一人在江上钓鱼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交流听明白了什么。先自己说说,再同桌交流。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整首古诗,明确学习任务。

2、老师一句一句范读,学生跟读。

四、自由练习朗读,多种形式反馈朗读。

1、自由练读。

2、小组交流读。

3、全班交流读。

4、打擂台背诵古诗。

五、复习巩固认读生字,指导有意识记忆字形。

1、抽读生字

2、交流记字好方法。

六、巩固了解诗意。

1、根据老师讲的内容,背诵相关的诗句。

2、根据画面选择诗句。

七、指导描写“雪、灭”两个字。板书设计

江 钓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课后作业

1、背诵《江雪》(自评: 家长评:)课后练习

有趣的天空

小妹妹站在窗前,抬头看着天。

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一朵像金鱼,一朵像小羊,另一朵像白马,最大的一朵像白熊。小妹妹向他们招招手:“朋友们,快来和我们一起跳舞,好吗?”

1、请你数一数,写一写:

这篇短文有 小节,一共有 句话。

2、请你读一读,圈一圈:天上的白云像什么?请用“ ○ ”圈出来。

3、请你连一连,读一读:给词语找好朋友。一匹 白熊 一片 白云 一头 白马 一只 金鱼 一条 山羊

一个 妹妹

古诗文中常见意象详解 篇9

浮云 “浮云”,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运用较多的原型意象,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有三:一是遮蔽阻挡,如“浮云蔽日”;二是飘流无定,如“浮云游子”;三是变化无常,如“浮云苍狗”。

先说“浮云蔽日”。

由于“日”这个喻体的不同变化,“浮云”这个本体也就指代了不同的对象。当然,有时“日”在语言上并不显现,其意义是隐含着的。

1、“日”是君主或贤臣,“浮云”是奸臣:“日”是公平正义,“浮云”是谗邪奸佞。

陆贾《新语》:“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楚辞?九辩》:“何泛滥之浮云兮,猋(音标,像犬狂奔)雍蔽此明月!„„愿皓日之显行兮,云濛濛而蔽之”。“日月”、“明月”、“皓日” 在诗句里比喻君主或贤臣。

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原因。《古杨柳行》:“谗邪害公正,浮云蔽白日。”这句诗里“白日”是“公正”,浮云则是“谗邪”了。

2、以“浮云”喻天下战乱的局面。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句诗即 化用庄子语,“浮云”象征当时天下阴暗混乱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天下一统。如果说和平安定的时局是丽日中天,那么,战乱不断的环境当然是乱云飞渡了。

3、“白日”是夫君,“浮云”则是诱惑夫君的另一个女子。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这里的“白日”是指远游未归的丈夫,遮挡“白日”的是思妇想像中的远方的另外一个女子。在我国古代,夫妇关系和君臣关系在观念上是一样的,所以这一文化内涵还是来自于“邪臣之蔽贤”。

4、“浮云”是遮蔽实质或事实的那种表象。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大家纷纷说:“赶快准备吧。”人来人往,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接连不断。)作者为什么要用浮云来比喻“人来人往,接连不断”呢?如果只取其“连续”之义,“浮云”并不十分恰当,或者说可以找到比浮云更恰当的词语。问题在于,“浮云”有遮蔽作用。刘兰芝答应成婚是假,准备自杀殉情才是真。而了解这真相的只有她自己,其他人都蒙在鼓里,所以才“络绎如浮云”般地忙着准备婚事。

再说“浮云游子”。

这是比喻,浮云就是游子。

送别友人,抒发离情别绪。分飞千里的孤雁,形影相吊;又像是秋天里断根的蓬草,辞别故乡流落他方。李白常在送别诗中采用飞蓬的意象感叹友人的身世飘零。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诗中想像这次分别后,友人就像是孤蓬一样,万里之外,飘飞无定。怀想之情,意在言外。

“寒砧”

“砧”,捣衣时用以垫在底下的大石板。“寒”,修饰“砧”,因为捣衣是在秋天做棉衣之前,天气已近寒冷。捣衣用“杵”,“杵”是木制的棒槌。把浆洗过的用来做棉衣的布帛放在石砧上,用杵捣(打)平捣软,这样做出来的棉衣柔软舒适,是谓“捣衣”。所捣之衣多为征衣,是要寄往远方亲人的。因为千家万户捣衣都是在同一个时节里,所以,在人口众多的居住区往往就会出现砧杵之声响彻一片的“交响乐”。如李白诗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那是一种很壮观的情景。这情景最能引起人们思人怀乡的情感。

所以,在古诗文中,经常把“寒砧”、“杵声”、“捣衣”、“月色”等这样一些词语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特定的语境,用以描写思妇和征夫相互思念或游子思乡等感情。

贺铸《捣练子·夜捣衣》:“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捣练子·夜如年》:“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

前一首是思妇念征人不归,把捣衣用的石板擦拭干净,连夜给远征的丈夫捣衣。后一首是写思妇不是因为勤快才捣衣,而是因思念征人无法入睡,才捣衣度夜,以免得常常苦于这度夜如年。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前四句写景,但在景中又处处关情。“长安一片月”,整个长安城月色笼罩,光华朗朗。见月怀人,月圆人未圆,这是传统诗词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此时,思妇见月色怀征人,心中自会深隐离合之意。此句从视觉切入。“万户捣衣声”,砧声总是和月色相伴,见月已不堪,更何堪长安城中正响彻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捣衣为何?送给万里玉关外的征人。这砧声中又包含着多少思妇的相思之苦!此句是从听觉切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秋风乍起,天气渐冷,征人正缺棉衣御寒,怎不让人心怀挂念?月色、砧声、秋风,三种景物,三重情感,丝丝入扣,绵绵不尽。“总是”一词,涵概深广。这前四句诗浑然天成,难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杜甫《秋兴》(其一):“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红豆”

红豆,产于两广一带,又名相思子,形如豌豆,朱红色。古人常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相思红豆是我国的独特的文化产品。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 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大树的果实,伴着姑娘心中的思念,慢慢的变成了地球上最美的红色心型种子——相思豆。

红豆悠久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来自这美丽动人的传说,更由于王维的《相思》诗而传遍古今,名扬四海。“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根据当时社会的民族风情写就的脍炙人口的《相思》诗,它反映出那个历史时空的青年男女在确定终身大事时,以红豆饰品作为情物相赠情人的动人情景。从此,红豆成了纯洁爱情的象征。爱情无价,红豆无价。相思红豆的寓意,不仅包括男女之情,还包括亲情,友情,师生情,患难与共分离后的情,民族国家之情,人类相依相爱之情。此情博大,相思无限„

周密《清平乐》:“一树香桃飞茜雪,红豆相思渐结。”《红楼梦·红豆曲》:“滴不尽思相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红豆的文化意蕴简单而美丽,纯情而深邃。

丁香

丁香的的特点是暗香浮动,花色淡雅且以白和紫色为主,所以重要形容那些隐约难言的情感,似有似无又难以磨灭的记忆和紫色象征的神秘和高贵。

意象淡雅的哀怨忧愁,多形容少女相思时百无聊赖而产生的寂寞哀怨。以丁香喻愁,是中国诗词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如李璟(南唐中主)《摊破浣溪沙》词中有句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还有李商隐的诗词: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其中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即指自己中意但因故不能如愿的意中人,由豆蔻联想到自己的情人,但是因为天各一方,惹起绵绵无尽的相思.丁香,豆蔻也可指词人对自己居住的实景描绘,也可视作一种比兴, 2 因为这两种美好的事物也正是自己情绪的最美代言

黄昏落日

黄昏日暮带上了相思离别的意味,充满了人生悲凉的色彩。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杜甫《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凭栏

用于表达较为激烈的感情,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吊古,或表示抑郁愁苦,或表示悲愤慷慨等。如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渔翁

多用以喻指隐逸清高、遗世独立之人。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东篱

多用于比喻隐逸之士或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清照《醉花阴·九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西楼

多跟相思之情联系在一起。如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新亭

《世说新语》中有“新亭对泣”的故事,故“新亭”常用于象征忧国伤时的悲愤之情。如辛弃疾《水龙吟》:“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刘克庄《贺新郎》:“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

鹧鸪

感叹时光流逝之无奈;寄伤时忧国、家国兴亡之思;羁旅乡思之愁等。古代许多的诗歌作品中运用了鹧鸪这一意象。如郑谷的《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晚唐诗人郑谷,“尝赋鹧鸪,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

在这首诗中,鹧鸪所体现出来的忧愁的表露无疑。所以在古代诗歌中鹧鸪代表的是: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初中古诗文详解之《湖心亭看雪》 篇10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表达诗人张岱深挚的隐逸之思,以及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湖心亭看雪⑴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sōng 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湖畔。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云朵、山峦和湖水,上上下下一片白色。湖面上倒映着的影子,只有(隐约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以及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像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了三大杯就告别了。(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古代旧时对士人的`尊称)痴迷,还有和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呢!”

通假字

1.余挐一小舟:挐(ráo)通 “桡”,持 引申为撑、划。

一词多义

1.是: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 一白(全) 长堤一痕(数量词) 3.更: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进步) 4.白:一白(白色) 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词类活用

客:原义为“客人”,此处为“做客”。“客此”即“客居于此”,名词作动词。

古今异义

1.余: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 今义:剩下

文章主题

上一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下一篇:彼岸花作文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