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报告要求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合实践报告要求(精选11篇)

综合实践报告要求 篇1

一、提交时间

第一次作业要求在2018年4月15日前完成;第二次作业要求在2017年6月15日前完成,二、写作格式要求

综合实践报告不同于毕业论文写作格式,无须制作论文相关要素,如写作开题报告、编排章节目录或者汇总参考文献等。

格式要求如下:

毕业论文综合实践报告(宋体小二)

————(题目)(宋体小三)

(正文内容)(宋体小四)

姓名

年 月 日

综合实践报告要求 篇2

一、教师可借助多元智能理论来解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加德纳关于“专题作业”的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精髓,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专题作业”是多元智能理论重点实验学校开发学生潜能的一种方式。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一个与主题有关的专题作业, 这些主题的范围很广, 涉及了学生生活的诸多方面。学生可以依据主题需要自行设计对自己、对家庭或对社区有意义的专题, 也可以和教师协商确定专题作业。学生可以采取师徒制的形式或者参加社区活动来完成作业。每个专题结束后, 这些专题作业的报告要进行展示, 学生彼此之间交流。在整个过程中, 从专题的形成、项目的实施到报告的提交, 教师从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进行指导。通过主题活动, 学生获得了将过去学的知识和技能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机会, 培养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获得了对社会的真切感受和类似于研究生院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在专题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自我反思。对“专题作业”的评估既重视作品质量、交流方式, 又重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智能倾向,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正是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追求的理念, 以及试图建立的评估体系。

二、教师要具有综合素养

加德纳说:“几乎所有的人身上, 都是数种智能组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或生产格式各样的、专业的或业余的文化产品。”他告诉我们智力不是一种单一整体的能力, 而是由多种智力成分组成的综合体。综合实践活动课正体现了这种综合化的思想, 具体体现在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方面。这要求教师应该是综合型的教师。但是我国的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偏重培养学科专家型教师, 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纵深发展的特点, 专业课、学科课占的比例大, 公共课、文化课比例小, 使得师范学校的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 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 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 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诸种原因造成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 这远远不能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育视野。

三、教师要具有课程开发、整合、设计能力

综合实践课程地方性和综合性特点决定着教师没有教科书可依赖, 自主支配的空间很大。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身的领域比较广泛, 各领域的内容需要融合为一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 获得积极的体验和经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本质是个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智能是不可脱离个体的生活、工作情境的。上述几个原因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为此, 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参与意识, 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执行的做法。第二,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在生活中做有心人。第三, 教师要有创新思考能力。

四、教师应该具有反思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 把自我作为反思的对象, 把教学活动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自我监控能力, 就是对专业的自我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二是教学监控能力, 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要求更高, 这是由其课程特点决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在整个活动中到底开发了学生的哪些智能, 是否运用学生的多种智能达到了设定的教学目标。要想成为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首先应该有反思的意识, 把反思看成是自我成长的一种能力。其次, 要掌握一定的反思方法。第三, 不断学习, 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五、教师要有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自己要学会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 只有教师具有问题意识, 具备探究的能力, 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同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向学生学习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获得中, 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

六、教师应具有合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性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人, 在更大的空间, 以平等的方式在一起工作。不仅教师之间要紧密地合作, 发挥集体的智慧。而且教师还要与社区、机关、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人员协作。因此, 教师必须改变单兵作战的传统职业特点, 学会与人合作, 与不同人打交道。这样才能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 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 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七、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 学生将面临着纷繁复杂的信息,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自己必须具备自主获得信息、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还要掌握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学会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索、测量、实验等不同方法来收集资料, 学会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八、教师要具备发现学生智能强项, 提升智能弱项的能力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同一学习成果, 有的学生更倾向于用音乐智能表达, 有的学生更容易通过数理———逻辑智能来表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启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 成为学生智能特征的发现者和开发者。为此, 要求教师做到:第一, 教师要掌握各种智能的表现特征, 冲破传统的语言及数理———逻辑智能为标准的思维模式, 树立多维度, 全方位评价学生智能的理念。第二,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丰富、真实的学习环境。

综合实践报告要求 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海南骑楼;校本课程;人文素养;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3-0010-03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在“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的改革中首度增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共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升。[2]因此,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研究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是遵循这些课改理念、充分利用地域人文资源而探索研究与开发的课程。

一、课题产生

骑楼是海南城镇建设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它与海口二中隔江相望,近在咫尺,不少学生就生活在其中或近邻,为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

2010年,笔者从开发美术校本课程的视角切入,逐步发展成为“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发前期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一)调研学情

学生虽对骑楼建筑司空见惯,但对海南骑楼的文化、艺术价值却知之甚少,对海南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多无动于衷。

(二)确立主题

充分利用探究海南骑楼富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为课程载体,引领学生开展搜集与整理信息、调查访问、实地考察、合作探讨和艺术再现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热爱社会,发展学生自主地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基本素养。

(三)编写教材

笔者在课题研发前期的调研中,对海口及海南其他地区的骑楼建筑街区景观及局部特色进行了大量的拍摄和写生,并在试教中供学生观赏、参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进而,师生共同搜集、整理出更多有关骑楼的新资料,创作出更多反映骑楼美的新作品。根据课程主题综合这些资源,笔者编写了供我校初中学生使用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此书中还收录了学生提供的大量有关骑楼的资料和艺术作品。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开展的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海南骑楼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特色、保护现状等,并学习对于海南骑楼进行艺术再现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认识与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丰富社会活动经历,积累社会活动经验,体悟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与一般方法;通过对海南骑楼艺术特色的认识与再现,使学生巩固和发展美术表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以人文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海南骑楼,关注并参与社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活动实施

(一)准备阶段

1.形成课程共识。实施“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海南骑楼的兴趣与热情,了解课程将从海南骑楼的“由来”、“特色”和“艺术再现”三个方向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2.建立活动小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主结合建立活动小组。其间,教师对小组成员结构的互补性、优化性进行初步评估,并提出小组成员微调的建议供学生参考。活动小组自选组长,自择探究方向,自定成员分工,教师只做参谋。

3.制定活动计划。各小组根据自择的探究方向制定活动计划,将总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并制定各分任务切实可行的活动内容、形式、时间、质量要求和人员分工方案。以此作为引领、督促、检查活动有序、有效开展的依据,促进活动顺利进展。

在前期准备阶段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笔者重点指导的环节是:活动小组成员结构的优化,小组探究方向的优选,活动方案可行性的评估,小组成员活动分工的合理性等。这些指导作用的发挥,旨在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二)实施阶段

以活动小组自择的探究方向为基础,以《走进海南骑楼》校本教材为指南,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的综合实践活动。

1.阅读校本课程教材《走进海南骑楼》。此教材是学生开展探究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南,不仅提供了海南骑楼的产生、发展、现状的基本资料、海南骑楼艺术再现的大量摄影、绘画示范作品,还设置了“实践与探究”栏目,以引导探究活动的深入发展。

2.搜集有关海南骑楼的各种资料、信息。通过查阅书籍、报刊和上网等了解海南骑楼的来龙去脉、建筑特色、艺术价值等,并对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或文件材料。

3.走访海口骑楼街区老居民。海口骑楼老街区是海南骑楼的典型代表。许多久居海口骑楼街区的老者对于骑楼生活的历史和现状有着很多宝贵的记忆、有趣的故事和深切的感受。走访他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鲜活的体现海南骑楼与居民生活关系的感性素材,增强了学生热爱海南骑楼的情感。

4.实地考察海口骑楼及其保护现状。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实地考察中山路、得胜沙、水巷口等海口市目前尚保留或修复得较好的骑楼典型街区,认识其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特别是街区景观所体现的海南地域风情,并通过摄影、速写等方法进行记录、抒发感受。同时,初步感悟骑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所在,并讨论以保护促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5.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风貌与特色。这是“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内容。校本课程教材中提供了表现骑楼街区及其局部的速写、素描、水彩画及油画等众多画作与摄影作品,并提示了相应的欣赏与创作技能,为学生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自主创作活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6.合作研讨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进程中,提倡并指导小组开展合作研讨,及时整理活动所获的资料、信息,巩固阶段活动成果,协力解决存在问题和面临困难,推进活动深入发展。

在实施阶段,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小组活动进展状况,并及时进行具体指导。如走访调查,提醒学生注意态度诚恳、话语亲切、倾听耐心、记录认真等。又如,实地考察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问题。再如,阶段小结,指导学生整合、固定成果,并确认或调整后续活动方向、任务,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目标。

(三)总结阶段

“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如不计学生课外自主活动约需18学时。对于活动的总结主要侧重三个方面。

1.关于海南骑楼历史、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化。海南骑楼是适应海南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而创造的建筑形式,也是多元文化融合、交织而产生的文化遗存,热爱家乡、热爱海南就要热爱骑楼、保护骑楼,充分发挥骑楼在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作用与价值。

2.汇集艺术再现海南骑楼的学生作品。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创作了大量绘画、摄影、造型等反映骑楼风貌的艺术作品,也收集了大量反映骑楼历史文化、现状与保护的文字作品。总结阶段中,对这些作品进行再筛选,集中其中的精品进行欣赏、品评,从而促进学生拓展与深化对海南骑楼的认识。

3.总结、交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学生参与“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在认识上、情感上、调查方法上、社会经历上、合作学习上、艺术表现技能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通过小组、班级等不同的总结、交流形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分享收获,扩大成果。

四、研发成果

(一)学生收获

学生在开展“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丰富了社会活动经验,并且在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载体的学习中加深了对海南骑楼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热爱海南的真挚情感。

(二)成果分享

在学校艺术节上举办“走进海南骑楼”主题展览,展示师生的绘画、摄影、造型等表现海南骑楼的艺术作品,与全校师生分享活动成果,获得广泛好评与共鸣。

(三)出版教材

笔者编写的《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其艺术再现》校本课程教材,2012年2月由《建筑与环境》杂志编辑部出版,2013年8月由香港的建筑与城市出版社再版;2013年5月海南电视台风范栏目报道了该教材出版信息。

(四)参赛获奖

1. 2012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校本课程参加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一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荣获特等奖。2013年2月27日《中国教师报》刊登了上述评奖信息。

2. 2013年10月“走进海南骑楼”参加海南省教育培训研究院举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说课比赛,获二等奖。

(五)课题立项

2013年12月“走进海南骑楼——由来、特色及艺术再现”研究获得批准成为海口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市级课题(立项编号HKX12514036)。

总之,“走进海南骑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虽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课程的实施时间尚短,因此,无论是在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设计、内容规划、实施组织、引导策略、评估取向上,还是在成果展现上,都有待积累更多的经验,进行更深度的研发,以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S].中国教育报.2001-6-15(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2.

[3]郑振纮.海口市中山路近代店铺的整体风韵[J].南方建筑,1995,(5).

[4]彭青林.骑楼魅影旷世奇葩领风骚[N].海南周刊,2010-7-12.

[5]张 毅.海口将打造“大三巴”牌坊[N].南方都市报,2010-12-11.

实验报告要求-综合设计 篇4

实验目的通过课程设计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编程以及动手的能力。帮助学生系统掌握C语言课程的主要内容。

实验内容

本次综合设计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应用:自行选择题目,如生活中的小游戏(五子棋、贪食蛇、走迷宫…),星座的查询等,分析源代码超过300行以上的且必须具有一定功能的题目。代码分析应将待分析的代码调试正确运行,撰写对应的程序文档:如该程序的功能、运行流程、算法的思想等。不要对源代码逐行注释。(可以独立完成,可以组成学习小组,但小组人数不要超过2人。)

注意:

本次实验报告打破以前惯例,只写一个。要求包括:

问题阐述、设计思想、基本流程、完成情况以及参考代码等。

综合实训报告写作要求 篇5

实训要求:

了解对金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原理和过程,了解各种数据分析模型、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条件、应用场合、所需参数及模型的性质,能按照模型的要求输入基本数据合参数,进行运算和统计分析,掌握数据输入、数据分析、数据转换、选择等技巧,掌握各种基本的统计分析模型的计算方法,能根据数据来源、数据类型和分析的目的要求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模型进行分析,能对输出结果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恰当的运用。

实训内容:

1、任选某一上市公司,任意选取杜邦分析中两个指标。

2、分析这两个指标的中心趋势(均值、中位数、众数等),离散趋势(极差、方差、标准差、分位数),数据的分布(偏度、峰度)。

3、分析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和散点图。并作出两指标之间的回归分析(回归

函数,回归检验)。

项目二 财务报表分析

实训要求:

财务报表分析是金融学专业本科学生综合实训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基本财务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的分析,加深学生对财务报表的理解,掌握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的运用,学会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来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基本具备通过财务报表评价过去和预测未来的能力,以及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决策的能力。

实训内容:

1、要注意比率分析法中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和发展能力分析等指标之间的关联性。

2、要学会运用杜邦分析法、沃尔沃评分法等方法,综合分析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

3、能熟练利用互联网收集财务报表,并利用excel整理编辑,运用所学的财务分析知识撰写财务分析报告。

项目三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实训

实训要求:

1.通过对模拟银行软件和相关业务案例的具体操作,深入理解与掌握银行实务中所涉及的基本业务流程,把握业务操作中的关键要素,熟练主要凭证的实际应用和业务管理的技能方法,同时梳理自身的知识体系,巩固理论基础。

2.通过对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设计原理、业务系统的功能结构、业务的管理等内容的操作体会及分析研究,帮助学生缩短理论与银行实务的距离,开阔专业视界,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专业态度,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增强毕业班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实训内容:

1.在硕研商业银行软件平台上进行业务操作,做好具体业务操作前的准备和日终处理,熟练柜员主要业务的代码和操作流程。

各组写:业务种类、操作流程;收获与提高,不足及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

2.资本管理状况分析——以2012年***银行为例

运用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理论分析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掌握相关财务指标的涵义和计算,能够比较不同筹资策略安排的效果,并对实例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实践报告要求 篇6

摘要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任务与要求

三、实验原理、设计思路与方案

四、单元模块设计与仿真

模块功能、模块符号及端口说明、模块程序、仿真程序、仿真波形及数据分析

五、系统电路设计与仿真

系统源程序、系统仿真程序、系统仿真波形及数据分析

六、系统设计实现

系统管脚适配表、编程文件、下载成功标志、硬件调试说明

七、结束语

1、过程故障分析及处理

2、收获及改进意见

综合实践报告要求 篇7

整个活动, 我总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 为他们出谋划策, 也为他们排忧解难, 同时也时时观察着他们的行为变化。以下主要是呈现我在此次“聚焦校园水资源”水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合作行为的观察情况。观察目标是为了了解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状况, 主要关注学生的合作行为, 用以优化教师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指导策略。 (具体表格栏目略)

使用说明:

1.本表格是按照学生的实际活动过程有效设计, 旨在对学生的合作行为进行全程跟踪。

2.观察记录时根据学生的动作、语言等外在表现进行描述性的记录, 也可根据需要辅以简单访谈。

一、关于本次观察的基本过程与结果情况

1. 本次观察的基本过程。

(1) 分工———学生将小组内的任务根据同学们的实际能力大小分层分配, 明确每个人的任务, 这叫分工。

(2) 商量———在活动进行过程中, 如果遇到不能顺利完成的任务, 或是任务无法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就应该和同伴一起思考合适的方法, 这叫商量。

(3) 求助———当一个人接受了某个独立任务, 却不能及时地更好地完成时, 就需要他人的帮助, 这叫求助。

(4) 共建———当活动中衍生出新的任务时, 同伴之间凭着自己相似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 决定一起完成这项新任务, 这叫共建。

(5) 解围———当同伴间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发生矛盾冲突时, 应该想办法化解矛盾, 这叫解围。

2. 本次观察的结果情况。观察结束后, 我进行了相关的书面记录和汇总 (表格略) 。

(1) 关于学生之间是否有分工, 如何分工?参与活动的每个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分工, 因为整个活动涉及的任务较多, 学生都能根据兴趣和特长做到合理分工, 只是有的小组分工还不够明确。

(2) 关于同伴间能否商量建构内容, 如何商量?同一小组的学生在遇到不能顺利完成的任务时, 就会暂停一切活动, 主动聚在一起商量下一步的活动计划, 做到有收有放。

(3) 关于学生遇到困难能否想办法求助, 如何求助?小组成员中的个人有困难时, 多数人都会主动请同组成员或是校内老师和校外长辈帮忙, 也有个别的学生比较执着, 先自行研究一段时间, 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向他人求助, 只是完成任务的速度会放慢。

(4) 关于同伴间是否共建一项任务, 如何共建?在活动进行中衍生出新的任务时, 绝大部分同伴间会凭着自己相似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 一起完成这项新任务, 当然也有独立性比较强的孩子喜欢进行自我创造。

二、关于本次观察结果的初步分析

1. 学生间的合作易受兴趣、情绪、交往的影响。

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态度及现有的认知水平、家庭情况不尽相同, 所以小组合作往往不会顺利进行到底。很多孩子能根据自己擅长的、能够完成的任务, 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 但也有一部人学生因为对自己的任务不感兴趣, 失去了加入合作队伍的信心, 产生负面情绪, 就不愿合作, 影响了活动的进程。甚至有学生还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 对自己的工作怨天尤人, 对同伴的所作所为不满意, 引发同伴间产生矛盾冲突, 尽管各成员会在小组长的协调下化解矛盾, 但这样的事情最终会导致大家合作的欲望减退, 使大家不能如期完成任务。

2. 任务的难易程度对是否合作的影响明显。

活动中的各项任务有简有繁, 而学生的能力也是有高有低, 我发现可以根据层次不同分配不同的任务, 让能力有限的学生完成相对简单的工作, 以此来激发他接受任务的兴趣, 增强他的合作欲望。这并不是不平等对待学生, 因为首先只有做他能力范围内的任务他才会积极配合。而一些思维发展较好, 喜欢具有挑战性任务的孩子可以让他适当去完成一些困难的任务, 这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增强合作的效果。

3. 学生的合作意识逐渐从散漫走向成熟。

小组在刚开展活动时, 如果学生不知道要完成哪些任务, 那么合作往往会流于形式。通常每个小组的活动目标确定以后, 这个组的成员就开始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活动, 表面程序上这就是合作了, 但是分工往往都没有落实, 每个人不知道自己具体该干些什么。积极的学生会去就这个主题全面地查找搜集资料, 而部分人就会直接等待着别人的成果, 整个合作过程就处于自由散漫的状态。而随着活动进行到中后期, 我觉得学生对完成任务的目标逐一明确后, 他们渐渐变得想合作、会合作, 也乐于合作,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去干什么, 并且懂得自己个人的工作是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后来的小组合作的实际效果就增强了不少。由此可见, 学生合作的意识也是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一致的。

三、本次观察的思考

1. 了解学生个性特点, 让合作具有实在的意义。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个性娇纵, 他们缺乏的是合作的意识和方法。所以我发现平时教学中的点滴渗透是很重要的,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亲身体验和感悟, 利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的各种挫折、挑战、成功及由此产生的多样化的情绪体验, 充分发掘学生个性潜能和专长,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让学生的合作具有实实在在的成效。

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让指导策略具有针对性。

在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要根据活动内容, 引导学生提出合作的目标、合作交流的方式, 教会学生合作的技巧。对于在活动中能力较弱, 处于被动的学生, 教师还要提供一些隐性的帮助, 如将一些说话交流的技巧通过文字的形式教给学生;在发生矛盾冲突时, 可以为被动的学生提供帮助, 让他们能重拾信心, 从而能相互协商解决冲突。

3. 观察方法多样, 让观察具有持续的研究价值。

实践报告要求 篇8

调查报告格式要求:

字体:各标题及正文均使用宋体。大标题小二号宋体居中,小标题宋体四号,正文小四号宋体。(见调查报告封面及正文模版)首行缩进2字符,段落行距1.5倍,上、下、左、右页边距为2.5,A4纸打印。

4、报告内容完整充实,理论联系实际,结构规范,语言流畅。

暑期实践报告格式要求 篇9

一、报告需提交内容:

1、实习鉴定表(实习单位开据)

2、实习单位接收函(实习单位开据)

3、实习报告要求(中文撰写)(1)实习目的:言简意赅,点明主题。(2)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要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重点应放在实习岗位的介绍。(3)实习内容及过程:这是重点,篇幅不少于1500字。要求内容详实、层次清楚;侧重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锻炼和提高,但切忌日记或记帐式的简单罗列。(4)实习总结及体会:这是精华,篇幅不少于500字。要求条理清楚、逻辑性强;着重写出对实习内容的总结、体会和感受,特别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和今后应努力的方向。整体实习报告的内容必须与所学专业内容相关,字数不少于2000字。

二、实习报告文字编写格式和装订要求

1、实习报告一律要使用A4纸打印成文,页边距:上、左边距:25mm,下、右边距20mm。

2、字间距设置为“标准”;

3、行间距设置为“1.5倍行间距”;

4、字号设置为:标题:宋体三号加粗;正文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 正文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 其余汉字均为宋体小四号;正文中所有非汉字均为Times New Roman 体;

5、实习报告装订的顺序是:封面、正文。

三、其他要求实习报告的题目一律统一格式为:“关于在从事

岗位的毕业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格式实习报告注意事...土木工程实习报...会计实习报告计算机IT实习报...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暑期实习报告姓名:张鸣笛

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

级:231000401学号:23100040122指导教师:陈洁□助教(文字楷体、数字Times New Roman 小三 高职称在上、低职称在下)该符号代表空一个中文字符填写规范化专业全称填写班号刘永祥□教授

关于在从事岗位的教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正文:宋体,小四号、1.5倍行间距)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正文:宋体,小四号、1.5倍行间距)

三、实习内容及过程(宋体,加粗,四号、左对齐)„(正文:宋体,小四号、1.5倍行间距)

综合实践报告要求 篇10

关键词:医学模式,护士素质,培养

长期以来, 护理工作在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思想指导下, 是在医生支配下执行医嘱, 完成治疗计划, 是从属型医护关系。随着医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 即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观念已被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所替代。在护理模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换为“以病人为中心”后, 护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 适应新的医学模式, 护士的工作从单纯的执行医嘱转变为向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全面照顾。宗旨是“以人为中心, 以现代护理为指南, 以各种专业协作为基础, 以护理程序为手段”, 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新的护理理念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和要求。现阐述如下。

1 当前护士整体素质面临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 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护士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问题, 主要表现在:①护理专业得不到社会认可, 不少护理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前景产生了困惑, 导致部分护士弃护经商, 有的只满足于现状, 应付日常工作, 知识的贫乏、局限, 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多元化需求;②护士的劳动价值得不到社会承认, 使得部分护理人员心理失衡[1];③护理体制不健全, 主要体现在护理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社会对护理需求的不断扩大不能被满足, 无完整而合理的护理管理体系, 护理管理中普遍存在多部门干预及多头领导现象, 造成护理管理混乱;职称与职能相脱节, 护士不分高低, 做同样的工作;对护理科研的支持太少;④护理教育落后, 基础科学的理论课多, 护理理论课少, 偏重于技术教育而忽视技术操作;⑤护理队伍不稳定。

2 新医学模式下护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2.1 政治思想素质

政治思想素质包括政治态度、思想品德和人格情操3个方面:①政治态度: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不断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 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为促进护理事业进步和发展作贡献。②思想品德:护士应以追求人类健康幸福为己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崇尚真、善、美, 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美誉;正确认识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热爱护理专业, 做有益于人民的人。③人格情操:护理工作维系着人们的健康生存与千家万户的幸福, 因此, 现代护士的理想人格情操应是有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勤奋学习, 刻苦钻研业务, 对保障人类健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护生命的纯朴情怀;自珍、自爱, 能正视自己的弱点, 不断完善自我。以人格的力量敬业, 在奉献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2.2 文化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因此, 良好的业务素质, 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来支持[2]。①基础文化知识: 掌握相应的数、理、化、语文等基础知识, 是深入理解医学、护理学理论和做好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 护士只有学会尊重人、理解人, 才会真诚地关心人、体谅人;③护理专业所设置的解剖、生理等医学基础, 内、外科学等临床医学, 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等护理专业理论课程, 是从事护理专业工作的理论基础。

2.3 心理素质

健康心理是健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1]。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 表现在应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 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和满足事业对自己的要求。

2.3.1 具有谋求事业成功的乐趣

有强烈的求知欲, 积极学习、钻研业务技术, 探求护理规律, 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技术水平。

2.3.2 具有正确的从业动机

护理工作是高尚而平凡的职业劳动, 护士应不为名利所诱惑, 不受世俗偏见所干扰, 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 端正从业动机, 以服从事业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 使热爱护理工作的事业心更具有稳定性、专一性和持久性。

2.3.3 具有美好的情感

知识、技术、情感的综合应用是护理专业的特色之一。护士情感的核心是“爱”, 对生命的爱心和对事业的热爱而铸就的美好、细腻的情感。因此, 具有美好的情感是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的“良药”, 同时也是实施护理使命的心理基础。

2.3.4 具有坚强的意志

护士要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力, 坚忍的耐受力。坚持正确的行为准则, 严谨认真, 正直无邪, 以高尚的人格忠实地维护病人的利益。

2.3.5 要优化自己的性格

性格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风格和行为习惯。待人热情诚恳, 宽容豁达;工作一丝不苟, 认真负责, 有灵敏的思维, 稳定的情绪, 活泼开朗的个性, 稳重冷静的处事态度, 是护士的性格特色。优化自己的性格, 不仅能给病人以温馨和信任, 且能产生良好的护理效应。

2.4 能力素质

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 要求护士应将掌握的知识真正运用于临床, 指导临床护理工作, 使复杂的护理工作变的有序、快捷、简单, 减少操作误差, 提高工作效率。因此, 护理人才不但应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同时还应具备广泛的医学知识和完整的护理知识。

2.4.1 应急能力

在病人病情剧变的情况下, 护士应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分析、判断能力, 熟练的技能技巧, 沉着果断地进行救护。具备急救技术, 是护士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使病人化险为夷的重要保证。

2.4.2 交流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 护理人员有很多时间与机会接触病人及家属。由于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人格特征及不同的社会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双方的沟通, 进而影响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 护士只有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与他人有效的合作技巧, 才能有效地给予病人必要的帮助, 以利病人全面康复[3]。

2.4.3 协调与管理能力

护理工作涉及面广, 继承性、服务性强, 因此, 学会周密计划、疏通协调的工作方法, 是保证工作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

3 培养护士优良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3.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护理是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事业, 合格护士应将培养自身的优良素质, 作为执著追求的目标加以认真地实践。以人民利益为坐标, 努力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 联系实际不断改造世界观。自觉地进行自我心理、行为调适, 坚持“清清白白做人, 老老实实做事”的人生原则。

3.2 培养护士责任意识

强烈的责任感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在思想上加强责任意识, 为护士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对家庭、对病人、对医院、对护理事业的责任。用工作本身吸引护士, 鼓励护士参与病房管理。将责任意识贯穿在护士成长的全过程, 是护士实现岗位奉献, 岗位成材的关键。

3.3 激发护士竞争意识

在竞争中求发展, 满足护士渴望成材的愿望[4]。医院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使一批优秀护士, 特别是优秀青年护士脱颖而出。让部分青年护士通过护士长竞聘, 走上护士长岗位。事业的成功, 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与肯定, 使青年护士在成长过程中, 以更饱满的姿态应对护理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3.4 引导青年护士的创新意识

组织青年读书会、学术研讨会, 提供共同学习、相互倾诉的交流空间。让护士走上讲台宣读论文、申报课题、担任大型健康教育讲座的讲师, 为护士提供锻炼成长的发展空间。引导青年护士的创新意识, 及时了解护理前沿动态, 增强向新护理领域探索的自觉性, 为青年护士留有发展空间, 迎接挑战, 创造未来。

3.5 强化管理者内部服务意识

护士在成长过程中, 需要管理者的支持、帮助和正取引导。党组织、护士长定时与护士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重视合理需求。使护士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被关心、被理解。

参考文献

[1]任泽娟, 李林.青年护士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 2003, 17 (10) :1120-1122.

[2]付霞.浅谈新时期护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6, 14 (8) :24.

[3]黄蕊.浅谈护士应具备的素质[J].家庭护士, 2007, 5 (5C) :66.

综合实践报告要求 篇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指的是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界限,为了完成某一活动主题,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体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从课程理论出发,综合性学习强调不同学科和内容的联系与综合。从具体方法层面出发,它强调学生自身学习经验的整合,可以说是把学生片断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这种能力是选择、运用和调控各种能力的基础。学生今后所面对的社会不是一个以学校的学科划分的社会,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孤立的某些学科的问题,而是一系列综合性的整体性的问题,他们需要的应该是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核心是人的生存发展能力,它主要包括:主体性的探究和创造的态度;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主体性的判断以及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素质;与他人共同生存发展的能力。未来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应该具备较强的应变性和创新性,而应变性和创新性是由多种能力所支持和保证的,这多种能力的组合最终将体现在综合性的问题解决之中,也就是要形成生存发展能力。所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标。显然,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不只是学习有关某个课题的基本知识,也不是把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作为主要目标。

学生的学习态度、素质和能力,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当然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但是各个学科具有本学科固有的目标,培养综合性能力的有效性不高。另外,通过各学科的学习而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也应该使其内化并融入学生的行动之中。但是,在学校里,把习得的知识用于实践的机会却十分有限。因此,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是十分必要的。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可以包括国际理解、信息、环境、义务活动和健康等横断的、综合的课题,这也是学生感兴趣和关心的课题,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课题。学习内容还包括信息收集方法、调查方法、总结方法、报告方法和发表讨论方法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可以包括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驱动学习、合科学习、课题学习、项目学习、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要包揽学生的工作。”但若要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必须强调教师的教学主导性,教师的教学主导性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力保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师要真正有效地指导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仅仅靠单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能胜任的,这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资历和经验和教学的基本能力。

一位美国学者认为,担任综合性学习课程的教师必须是“全能型”的专业化教师,“全能型”的专业化教师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

1、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能力;了解人和社会的能力;清晰的思考能力; 获取情报的能力;有效的语言文字交流能力;了解人和环境的能力;个人生存能力。

2、具有发展价值的扩展能力;确认和发现信息源的能力;信息选择摘要和简化的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和分类的能力;处理和保存信息及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3、具有高价值的创造能力;善于认识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的能力善于提出尚未解决和多种答案的能力;善于在已有信息基础上进行假设的能力;善于把相反或近乎没有联系的观念综合成新思想、新观念的能力;善于运用口头、笔头形式有效地交流探讨结果的能力;善于组织学生的能力。

4、具有职业特点的临床实践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为是一个学者,又是一个教育理论和实践家。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专业资历和经验:

一、专业知识

美国学者舒尔曼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包括:

原理规则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专业的案例知识,即像医生、律师、工程师那样掌握大量的实践案例; 策略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灵活运用原理规则的知识。作为专业教师,具备相当水平的当代科学和人文基本知识,是教师维护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如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知识。

二、专业技能

(一)专业技巧。教学技巧的功能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控制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包括:导入、强化、提问、沟通、表达、个别辅导、教学媒体的运用等。

(二)专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教师在智力上应达到一般水平,是维持教师正常工作的基本保障。教师的特殊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技巧的运用等)、教学评价、课程开发、综合课程教学、教研科研、反思。

1、教学设计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学生学习的教科书、教师教学参考书等课程资源,但如果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不把上述内容根据学生的情况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设计,是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的。另外,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是以课题为基础展开的,而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课题又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没有统一的学习内容和标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各方面扩展空间十分

广阔,信息量很大,不可控制的因素繁多,教师的自由度和选择度也高于普通的分科教学,所以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等教学要素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以及教学环境进行合理的处理和设计。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有困难的。对于这种教学设计能力,有两个主要观点值得注意:

(1)应该考虑构成教学过程的多种因素

美国学者毛拉姆对熟练教师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运用逐语记录的方式详细地分析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怎样构成的。这些要素包括过去的教学经验,对于学科和教学工作的信念、学习资源和信息知识、学生的背景、长期的目标、课程的指导原则、学校的周边环境等。有经验的教师一般是比较全面地、综合地处理这些要素。例如,有时尽管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但是如果没有必要的学习资源,也就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

(2)现代教学设计在方法论方面与过去的系统方法有所不同

美国学者杨认为,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再将总目标划分为各种类型的子目标,按照各种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并按照目标进行评价。但是熟练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从课题或问题出发,而不是简单地从教学目标出发。理想的课题应该包括多种目标,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以设定主题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那么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学生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应该依据课题的特性,选择必要的学习资源、教学媒体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

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主要以行为主义作基础,这种线性的教学设计思想模式过于僵化和呆板。教学设计模式应该更加注重弹性、动态和互动,应该由“教学设计”转向“学习环境设计”。这种学习环境设计强调的是学习环境必须是真实化和互动式的,强调情境学习的重要性,即为学生提供理想的相互作用的真实体验的环境,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的程序,而不是把设计重点放在具体的知识性目标等环节上。传统的教学设计将原本具有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或学习内容分解为一

个一个的独立单元,相对而言,在这种学习中所习得的知识是彼此分离的,是部分性的知识而非整体性的知识。这样的结果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有效地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则是由强调个别化、单元性、分割式的知识获得的教学设计转变为设计能够掌握、应用和加工整体性知识的学习活动。

如何具体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呢?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基于学校和地区课程的性质,应该充分发挥地区和学校的特点,开发具有个性化的课程。这种课程的设计方法可以用以下程序来描述。

①设定共同主题,制定具体的课题和这些课题的关联图。

②明确学习资源,包括人、物、设施、学习空间、资料、媒体等。③为学生设计有价值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学习。④设计个别化和协同化的学习过程。⑤准备教师的支持和学习环境。

⑥准备进行把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记录在案的公文包式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制作能够探索学生长期学习轨迹的评价工具。

一般来说,由学校和教师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年度教学计划,但是对于各个单元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方法而言,则应该按照学生自己的课题意识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和设定。此时应该考虑学生的经验的个别差异,例如,教师应该出示多个学习主题,学生从这些主题中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相同主题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当然也可以设定个别学生独立的研究主题。

这种学习活动应该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应该与社会人员共同协作。因此,向社会汇报学习成果,寻求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学生可以实际感受到自己与社会的联系,获得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就感,能够真正掌握学习成果。

2、教学预测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选择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预测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新型的综合学习理念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的重要之处在于,综合实践活动更重视为

学生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更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强求学习结果的统一性,更关心学习结果的个性化。此外,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只是依靠兴趣和爱好学习,往往不能够最终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只是将学习结束于肤浅的水平,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获得较深层次的学习结果呢?我们认为教师的预测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问题应该是比较深刻的,在确定题目时应该对学习发展阶段性有所预测,这样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有关这个问题的知识与背景资料。这些知识除了应该包括各个相关领域的内容性知识,还包括如何收集信息、从怎样的子问题开始等方法性知识。一般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周期比较长,常常是教师一边制定教学计划,学生一边学习,能够做到十分准确的预测是比较困难的。这与设计能力相关,可以在频繁的设计、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进行预测。

3、应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的四大内容之一。所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必须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一般包括从何处收集信息,判断什么信息重要,信息间的关系,怎样整理加工信息等内容。如果需要深入地研究某一个问题,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基本的条件。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样是对教师的要求。为了不使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果只停留在表层的体验上,教师对学生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在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内容,通过信息的应用,可以变换为知识,这种变换的能力也是一种应用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也可称为现代信息社会的读写能力,这种能力一般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对信息的判断、选择、处理的能力以及对新的信息的创造和传递的能力;第二,对信息化社会的特性及其对人类影响的理解;第三,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信息的责任感;第四,对信息科学的基础和信息手段的特征的理解及相关操作的能力。

4、整合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能力

内容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是不同的,只掌握了方法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应当把内容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了解内容是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不能忽视对内容的学习。对言语交流策略的研究表明,假如言语知识丰富,即使交流策略贫乏,也能比较顺利地交流信息;相反,即使言语知识贫乏,如果具有有效的交流策略,同样能够实现信息意义的交流。由此可见,内容与使用内容的策略知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学生把内容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内容和方法两方面的知识,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把对内容的理解作为重点。

5、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四大内容之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就是研究性学习。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时,一般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教师在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时,无论是设计理念、策略、程序、模式都应该是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程序进行设计,在解决某一主题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性学习,至于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非指定领域的内容,还有其它学科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解决某一主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工具、条件、环境等。所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必须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掌握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课题、提出假说、制定规划、制定计划、制定方案、调查研究、实验观察、访问、资料收集、资料整理、撰写实验报告、撰写论文、制作产品、评价评估、拓展延伸等。

6、组织合作教学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一般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的要求、课程改革实验的目标之一,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运用合作方法与同学、教师、校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合作学习,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研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之间的合作,甚至是跨时空的合作。作为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如果自己都不会合作,那么,就根本无法指导学生和其他人员的合作。

美国教研学家卡瓦里尔和克莱因在计算机教学中,对比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结果指出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即当确定目标之后、在研究问题和互相帮助的行为方面,合作学习比个别学习更为有效。这里所说的目标和问题分别对应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题和内容,因为如何解决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与以理解知识为主的学科学习相比,在教学基本思想上是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解决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困难。人类的问题一般包括两大方面: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美国教育协会曾在1944年作过一项重要的研究,把生活问题分为六个主要范畴,即公民责任和能力、经济理解力、家庭关系、智力活动、鉴赏美、语言能力。社会问题是指源于社会生活困扰人们的关键性且有争论的问题,包括贫困、饥荒、人口控制、能源保护、环境保护、通货膨胀、种族问题、战争和平、妇女地位、失业等等。如此广泛的人类问题,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指导时,对问题、方法、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准备,由于主题内容具有复杂性,有的教师因为知识和经验的原因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那么教师之间必要的合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另外,综合实践活动有时解决的一个是一个较大的课题,教师必须其他人进行合作解决。

7、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校教育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即“统一化教育”和“差异化教育”。“统一化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在以后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如读、写、算、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差异化教育”是指尽量使每个学生施展自己的特长的教育,可以产生不同学习结果的教育。具体可分为两种课程,一种是国家以课程标准对所有学校规定的共同课程;另一种是每个学校自己独创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属于这种课程。这种课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必须按照多

元智能的理论、建构主义的理论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怎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在建构主义教学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就能有效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展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习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样建构主义的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了许多教学设计模式,“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三种。

(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索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类教学又被称为“抛锚式教学”,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解决以后,整个教学内容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同样是事件的探索者或问题的解决者,并在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给学生必要的帮助。建构主义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听别人的介绍和讲解。情境教学要以真实的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又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情境教学的组成环节:

①创设情境——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②确立问题——在上述情况下,选出与学习者当前学习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去解决。

③自主学习——要求每一个学习者自主进行问题的解决,教师只负责向学习者提供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④协作学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⑤效果评价——由于情境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这种教学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的专门测试。教师只需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情境教学的第一个特征是“学习者中心”,每个学习者都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第二个特征是“情境中心”,现实世界的活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的意义建构的“平台”;第三个特征是“问题中心”,学习者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亦即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是学习者思想汇集的中心和焦点。

(2)随机访问教学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对同样的知识也会建构出不同的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为了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这就要求采用随机访问教学。因为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一般都能达到对该知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随机访问教学的主要环节:

①呈现基本情景——向学习者呈现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联的情景。②随机进入学习——向学习者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征相关联的情景,引导学习者进行自学。

③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进入学习的内容一般比较复杂,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发展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④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景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进行思考和做出一定的反映。

⑤学习效果评价——是与问题解决过程融为一体的“场合驱动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在不同情景中,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以便获得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是一种旨在获得高级知识和培养认知弹性的教学。(3)支架式教学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项目”(DGX3)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的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教育者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是在维果兹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上发展起来的。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建立建构意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可分为五个方面:

①架脚手架——围绕学习主题,建立概念框架。

②进入情景——引导学习者进入一定的问题情景,并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③独立探索——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方向,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提供必要的提示。这样,不同的学习者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

④协作学习——通过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共享探索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⑤效果评价——包括学习者的自我表现评价和学习集体对个人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在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8、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不能简单地向以学习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科学习的评价方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评价,应该全面地、综合地考虑和检查诸如如何设定课题、在何处产生了新的想法、如何得出结论、建立了什么假说、体会到了什么、习得了什么以及这个课题以后如何继续进行等问题,因此要求教师具有综合评价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法,应该对学习活动的过程、方法、报告书、作品等结果进行评价。一般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三、专业态度

(1)专业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理念。(2)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和情感体验,包括理智的情操,即对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和自豪感;道德情操,即对教育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专业自我。是指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突出地表现在教师的专业自觉意识和专业自主权利。专业自觉意识意味着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强调教师要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专业自主权利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享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

四、资历和经验

作为一名合格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就其资历来讲,应该具备正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的学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工作至少3年以上,是学校骨干教师,职称中级以上。

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经验方面的要求是,该教师应该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经验、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经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育、组织大型学生活动的经验、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班主任工作的经验等。

上一篇:足疗技师服务流程下一篇:瑞吉欧课程案例——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