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精选11篇)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导本年段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感情,激发孩子研究生活和科学的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从而进一步加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法的一些常识。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

5、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注重实践的过程,实事求是地反映生活。

2、走向社会,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

3、组织有关的活动素材。

四、具体工作:

1、设情境 列课题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将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中所提供的内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创设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产生研究的欲望。激发学生去观察生活,并对生活进行思考,制定好活动方案,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从而解决问题。

2、重感受 促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无疑是学校课程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则是其中最具人文性的部分。这些评价与我们平时的评价有很多不同,他的评价侧重于活动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得失。是所有参与者之间的平等交流,邮资我评价,小组评价,导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为师生提供一种反思的参照,从而获取新的动力。我们将加强小组间的评价交流,将不同的活动方案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使活动更好地发展。

3、学理论 明目标

我们将继续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理论丛书,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找有关理论,联系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使综合实践活动更能达到预想目标,而趋于完善。

五、全册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1、有趣的纸世界(2课时)

2、钱币、历史、生活(3课时)

3、校园里的浪费现象(3课时)

4、生活中的艺术(3课时)

5、我是社区小主人(3课时)

6、我为交通绘蓝图(2课时)

7、小导游(3课时)

六、对本学期的期望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篇2

一、例题呈现

例1:下表的红框中的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2)如果每次框出3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3)如果在上表中每次框出4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每次框出5个数呢?先试一试,再填写下表。

二、初次尝试

按照例题的设计,我制作了1-10的数表,让学生框一框,思考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不同的和?学生很快得出答案9个,接着每次框出3个数呢?4个?5个?学生一一动手框一框,得出答案填入表格。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观察表格得出结论: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平移的次数,平移的次数+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所以得出规律:总个数-每次框的个数+1=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在随后的练习中,学生一直用这个刚得到的规律甚至可以说是模具生搬硬套,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改进教学

(一)巧妙创设情境引入例题,使例题教学自然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材料必须是现实的、有挑战性的。本节课,教材对新知的处理是直接进入例题的学习,出示例题让学生进入自主研究的学习程序,我认为如果直接进入难免会让学生觉得不自然,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到达头脑兴奋激动的状态,我决定增加一个置疑的环节: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过电影吧!在看电影的时候都希望和一起看电影的亲朋好友坐在一起是吗?老师这里有18张天文台的入场券,邀请你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参观天文台,请你拿三张连号的券,你想拿哪三张?

生:我想拿左边的1、2、3三张!

生:我想拿中间的三张。

师:一共有几种拿法呢?

学生皱着眉头想了会儿,有的学生说15种,有的学生说16种。

师:到底是几种呢?

学生仍然不敢肯定,急切地等着老师的答案。

师:像这样拿连号的券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这一类问题是有规律可循的,今天我们就带着疑问来学习——找规律。

师:我们研究这一类问题时都是从比较简单的情况入手,我们先来研究有10张券,取2张连号的券的情况。

说明:这个拿券的题目原本是书上练习十的第1题,教材的本意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之后进行练习巩固所用,我分析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和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觉得完全可以用此题激趣置疑,让学生经历:提出疑问—动手操作—交流总结—解决疑问的完整过程,也是满足学生自我学习需求的过程。

(二)挖掘例题的生长点,使例题教学深入化。

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例题的功能,引导学生以原有例题为生长点,组织积极的迁移,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联系,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采取步子大一点,即提出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细节问题深一点、精一点的方法,积极启发,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得到培养。

在学生进行了操作后,例题的设计是让学生把操作的结果填到例题的表格里,以便于进行规律的归纳总结。而我在这个表格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部分,设计了这样的表格:

这个表格与教材没有任何冲突,却比教材上的表格多了两个思维点:

1. 进行完试一试的教学后。

师:这个表格还多了一行呢!你有办法填一填吗?

生:每次拿6张券,平移9次,得到10种不同的拿法。

生:还可以每次拿7张券,平移8次,得到9种不同的拿法。

生:多呢!可以填无数种呢!

生:不对!最多拿15张,超过15就不够拿了!

师:你的回答真好!看来并不是有无数种填法的,总张数有多少张就最多可以拿多少张!如果拿15张还能平移吗?

生:不能!只能得到1种拿法!

说明:表格最下方多出来的一行让学生自由填,引发了一次思维的撞击,让学生知道了并不是任意填法都可以的。

2. 继续进行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为什么同样是拿2张券,上面平移了8次得到9种不同的拿法,下面却平移了13次得到14种不同的拿法?

生:因为数字不一样。

师:什么数字不一样?

生:因为上下的总张数不一样。

师:对了。大家看,上面是在总张数为10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而下面是在总张数15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所以平移的结果就不一样,这个对比提醒了你什么?

生:我们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总张数是几!

说明:这个问题虽然很简单,但在学生独立解题时却经常忽略,这个大表格把总张数不一样的例题和试一试结合了起来,挖掘出例题中能让学生更清晰看见两题区别的生长点。

三、充分准备学具探究例题,使例题教学自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第一次试教,我没有准备学具,只有一套简单的教具和PPT课件,每个学生只能看老师的演示,课件也只能按部就班地一一呈现,学生仅仅记住了这个表格,只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肤浅的结论,印象不深刻。教材的内涵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重新用电子白板软件制作了课件,增强了交互性,也方便了我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同时我把例题需要用到的红方框,用透明胶片打印了50张,也设计了练习纸,让每个孩子都亲自体验了平移的过程,感知了用小红方框平移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和这个细节引发的思考。(学生操作好,填好了表格,并讨论了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是从左往右平移的。我发现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先在最左边框住了几个数,没被框住的个数就是平移的次数。

师:为什么没框住的个数就是平移的次数?

生:比如,我框住最左边两个数,这时后面还有8个数,就意味着还能往后平移8次,所以只要用总个数-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师:你从自己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真了不起!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平移的次数再加1,就是一共有几种拿法。

师:为什么要加1?1在哪里呢?

生:1就是我们一开始框住的那一种拿法。

师:你们同意吗?你说得一点都不错,这一种拿法是一开始框住的一种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啊!

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知,很快找到了这一规律,可喜的是还有学生发现了直接框住最后的数,用“打头”的方法找规律,最重要的是,所有规律完全是由学生通过自己动操作得出的,他们掌握了自主探索规律的方法。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篇3

一、让实践与综合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起点

实践与综合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着问题情景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操作型、模拟型等形式。 首先,操作型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直观化的一种形式。

这种活动能很好地把学生手和脑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如在教学“花边设计比赛”时,让学生通过收集欣赏、设计制作、展示交流等大量的具体活动,使学生所学的平移旋转知识得到具体的应用。在教学“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时,通过动手摆一摆,算一算、议一议,最后得出最佳方案。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对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次,模拟型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有数学价值的模拟情景中进行操作,以感悟体验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将“处理”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运用统计图表分析气温增减变化情况。这些模拟性实际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灵活,可以是个别片段,也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既可以安排在某一阶段,也可以单独设计为生活实践课。

二、让实践与综合成为学生运用知识的舞台

实践与综合内容不只限于教室,有时需要我们将活动空间延伸到校园中。校园实践活动主要有测量型、体验型、调查型等形式,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况:首先,课堂难以描述解释的数学概念,通过校园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如较大单位千米、平方千米、公倾的认识等。以公顷概念的建立为例,可以先让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知道一米约有两步,再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长”,再看“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有多大”从而估计操场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感受“1公顷多大”,最后进行实地测量验证。还可以让学生用目测的方法估计学校面积有多少公顷。

其次,帮助学生确立方向感,形成空间表象,到校园环境中亲身感受效果更好。如在“方向和位置”教学中,让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组织学生到“海棠广场”郊游后让学生通过回忆,画出郊游路线,促进学生形成方向与位置的感受。

第三,调查校园中可利用的实践活动教学资源。一是财产资源,如图书室的藏书量、学校占地面积、水电费数据等等;二是生命资源,如学生成长数据、睡眠时间、运动时间等,让学生用调查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还可以让学生调查统计全校学生的上网时间、学习时间等,用数据分析同学们的学习习惯;三是活动数据资源,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许多如星月杯作文竞赛、星月杯计算比赛、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数据(比赛项目、参与人数、获奖人数等),学生通过调查整理利用分析数据来思考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校园实践活动比提炼出来的“纯”数字问题更具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和挑战性。因为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非常熟悉校园环境,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生活经验,在生活情景中容易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加强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三、让实践与综合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加强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情景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校外实践活动形式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制作型、调查型、测量型和课题型实践活动等几种形式。让学生制作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属于制作型实践活动。教学“一年吃掉多少森林”,可以进行测量型实践活动,先让他们测量和计算10双一次性筷子的体积,再计算14亿双筷子的体积。让他们知道每年要浪费掉多少木材,相当于吃掉多少森林。学习体积单位后,可让学生估计教室、教学大楼、学校水池等的体积。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篇4

自主开发课程资源

临泉县城关街道城中小学 李红

礼物是一种感情上的关怀,看似简单的卡片‘纸花。

布艺

泥塑等作品,表达的却是希望对方快乐的真挚感情。母亲节

快到了,让我们亲手制作凝结心意的礼物,送出自己真诚的

祝福。看我们班的学生谁最棒?能把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母亲节时送给妈妈,好吗?

活动要求: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从小培养学生的孝心和感恩的心

• 温馨提示: 发挥自己的想象,做一个自己认为最美的手工献给妈妈

也可以合作完成,让妈妈分享我们的劳动成果

把礼物给妈妈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制作过程

说出:妈妈我爱你,妈妈你辛苦了,节日快乐 最后写一篇日记描述妈妈接到礼物的……

制作的过程;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合作完成,把最美的礼物 •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课总结 篇5

班别五〈3〉

科任夏炳初

活动中我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注重过程,强调开放,重视师生互动。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

1、基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构一个更贴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全新课程领域。

2、回归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

3、立足实践。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我都纳入自己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篇6

一、有趣的纸世界

一、教学目标:

1、查阅纸的历史,了解纸的变化,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了解纸文化的特点。

3、通过参观造纸厂,认识纸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4、懂得节约用纸的道理,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5、设计既环保又实用的纸制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纸的文化特点

三、本课内容:

1、认识纸

2、纸文化

3、参观造纸厂

4、节约用纸

5、多种多样的纸制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试过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宏大志向吗? 你们试过用彩纸折成一只只带着自己美好祝愿的纸鹤送给父母吗?你们相信用纸做的锅能烧水吗?你们了解纸的历史吗?你们了解纸的分类和特点 吗?带着纸的种种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有趣的纸世界吧!

2、板书课题:认识纸。

二、填写表格。

1、把查到的纸的历史记录下来。

2、填写自己喜欢的书的页数、厚度、重量。

三、小组讨论:我们的生活为什么离不开纸?

四、搜集各种纸的纸样,制作纸样大全。

五、研究不同用途的纸。

1、举办“纸”运动会

2、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

六、教师总结,表扬优胜同学。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中华文化、风俗紧密结合在一

起。仔细看看四周,不难发现纸文化的踪迹,让我们来看看它 们不同的风貌吧!

二、根据采访所得,填写有关纸的文化特点。1.油纸伞 2. 春 联 3. 纸风筝 4. 纸灯笼

三、讨论:如何设计一个有创意的纸艺术品。

四、小制作:学生动手做小帽子折纸。

五、剪纸艺术欣赏。

1、欣赏书中剪纸。

2、贴出自己的剪纸作品,大家齐欣赏。

六、朗诵诗歌:纸船_____寄母亲

七、课后延伸:让家长欣赏自己的作品。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我们几乎天天用纸,却很少有人知道纸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今 天,我们就去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情况。

二、检查参观前的准备工作。

三、参观造纸厂。

四、对古代和现代造纸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五、学生谈收获,教师小结。

六、指导学生将活动感受写下来。

第四课时

一、导入后填写“用纸量的调查“。

二、小组讨论:填写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三、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四、教师根据数据,说明节约用纸的重要性。

五、学生制作节约用纸实施方案。

第五课时

一、引入新课 聪明的你,能设计出既环保又实用的纸制品吗?

二、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写下来或画下来。

三、小组内欣赏各人的设计。

四、学生介绍自己的小发明。

五、评出优秀作品,教师表扬。

六、总结

七、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在《有趣的纸》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中,是分四个组来探究的。

一、纸文化组。学生通过访问、调查、上网等方式查阅知识,了解纸的历史、发展、用途和种类;

二、尝试造纸组。学生去参观造纸厂,认识纸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三、有趣的纸。展示学生的作品:剪纸、折纸、纸艺术品,通过学生介绍、玩耍、操作等体现“趣”字,也展示出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四、节约用纸组。懂得节约用纸的道理,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成果展示阶段,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纸是学生最熟悉的材料,他们研讨起来有浓厚的兴趣,在展示中也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第三小组,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纸艺术品,看到它既漂亮还好玩,让多数人眼前一亮:纸不但可以用来学习,还是艺术品的好材料。

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了折纸游戏与剪纸,有趣极了,同学们都非常积极又热情。上好一节成功的课不容易,课前师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有了第一手资料才能探究、研讨、展示,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给学生了一个良好的育人平台。综合实践活动能提升师生综合能力,但愿这样的活动经常开展。

二、钱币,历史生活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钱币丰富的文化内涵。

2、指导学生认识钱币,了解钱币的历史。

3、认识生活中的钱币,知道钱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教育学生做个理财小能手

二、本课内容:

1、认识钱币

2、生活中的钱币

3、做个理财小能手

三、教学重点: 认识钱币,了解钱币的历史

四、教学难点: 如何做个理财小能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认识钱币,了解钱币的历史.二、板书课题:认识钱币.三、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钱币资料集中一起,张贴好,认学生观察

四、学生根据查找到的资料,填写表格.中国古代钱币 中国近代钱币 当代货币 贝币 农民起义军铸币 第一套人民币

五、学生发表看法,谈自己对钱币的了解.六、写出”我的收获“.七、讨论:钱币的出现,为什么带来哪些方便?

八、分别说出课本中的古钱币的朝代。

九、角色表演:买卖东西。

十、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钱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还记得你使用人民币购买什么东西或用在什么事情上吗?本节课,我们认识生活中的钱币.二、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钱币.三、学生说出自己购买品中的趣事.四、你了解多少人民币的有关资料呢?

五、讨论:遇到假币,应怎么办?

六、抢答:外币知识知多少.七、小结:劳动创造财富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将调查结果填在有关表格上。

1、家庭收支表。

2、每天用钱情况。三.拓宽学生思维

1、设计网上模拟投资

2、讨论:小学生怎样用钱?

四、举办 ”演讲论坛“

1、学生写演讲提纲.2、代表演讲

五、设置 ”爱心银行“

六、学生写 ”倡议书",为社会奉献爱心.七、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钱币,了解钱币的历史,充分让学生发表看法,谈自己对钱币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钱币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钱币是财富,劳动创造财富,对平时勤俭节约,把平时节约的零用钱用到学习中,不乱花钱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希望同学们向他们学习。

三.校园里的浪费现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浪费是可耻行为.2.认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3.了解水资源浪费的数据,从小养成节水习惯.二.本课内容: 1.浪费现象大搜查 2.认识水资源 3.水资源的浪费

三.教学重点: 认识我国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 四.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习惯.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约是对自然资源的珍惜,是对劳动的 尊重,是任何时候都应该大力发扬的优秀品质。让我们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德,对浪费说“不”!

二、板书课题:浪费现象大搜查。

三、学生观察校园浪费现象。

四、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五、课外延伸;观察校外的浪费现象。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公相当于 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全国城市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专家预测,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二.板题:认识水资源.三.填写表格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千 米/年)人口 人均占有量 世界 中国 广东 深圳 温州

四、课外延伸:调查咸潮对我市有什么影响。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贪污和浪费是最大的犯罪”,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水资源的浪费情况。

二、将用水情况调查记录下来.用水人 用水设施 浪费程度

三、结合校园各种漏水现象。给学校评评星。

四、指导学生认识节约用水的好处。

五、生订出节水方案。

六、总结。教学反思:

1、通过教学《校园里的浪费现象》这一课,我深深地感受到:课堂上教师要真正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以教师之动引学生之动,进而生成互动的课堂,在互动中生成新知。

2、我理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知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探索,去经历,去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

3、整个一节课我设计穿插了三个活动,使得课堂节奏紧凑而充实。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计算部分进行不顺利等,可以引导学生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而不是拘于一格。

四、生活中的艺术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插花艺术,初步懂得插花。

2、能运用材料进行水果拼盘。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

1、插花。

2、水果拼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它由五彩缤纷的艺术编织而成。插花和水果拼盘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手工艺术品。

二、板题:插花。

三、讨论。

1、中国的插花起源,发展过程。

2、中国古代插花艺术有什么造型。

3、古代插花艺术与现代插花艺术的差别。

四、认识插花的种类,各自的特点。

五、指导学生插花。

1、准备工作要做好。

2、必须掌握有关知识。

3、插花步骤和方法。

六、评比出最佳作品。

七、将自己的作品送给亲友,并写上祝福语。

八、总结,表扬有关同学。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水果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你做过水果拼盘吗?今天,我们学习水果拼盘。

二、板书课题:水果拼盘。

三、出示有关拼盘,学生欣赏,并说出有关特点。

四、贴出有关水果拼盘作品图片。

五、写出做拼盘时所要注意的事项。

六、指导学生学习拼盘。

1、拼盘步骤。

2、拼盘具体做法。

七、水果拼盘制作比赛。

八、学生评出最佳作品。

九、总结。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让学生欣赏插花,再通过让学生进行插花练习,使学生初步懂得插花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让学生欣赏水果拼盘的艺术,初步学会水果拼盘制作的步骤及注意的事项,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喜好来选择做一个水果拼盘并进行评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我是社区小主人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社区。

2、了解社区中的生活环境。

3、参加有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社区、建设社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

1、我爱社区,我爱生活。

2、我是社区小主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开展有关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我们对现有的居住环境,应该如何去创造、参与、倡导一个积极、和谐、有生命力的社区文化,这就是社区的主题。

二、板书课题:我是社区小主人。

三、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社区?

四、开展有关实践活动。

1、制订活动方案。

2、做好有关记录。

3、写出小组对社区的文化建设的看法。

4、采访社区领导。

五、“我爱社区,我爱生活”活动。

1、引入:社区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我们有责任了解我们的社区,爱护我们的社区,建设我们的社区。

2、小调查。①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②本社区有不文明现象吗?

六、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我们是社区的小主人,为社区建设多作贡献,我们义不容辞。

二、开展“我是社区小主人”活动。

1、集体作画,把自己对未来社区的设想描绘出来。

2、小组分工,提供社区服务,做一次光荣的小义工。

三、活动汇报。

1、小组介绍活动成果。

2、评出活动积极分子和合作最佳分子。

3、颁奖。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收获不小。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对现有的居住坏境,应该如何去创造、参与、倡导一个积极、和谐、有生命力的社区文化。每位同学都居住于某一个社区,通过学习也使同学们知道了邻里关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处理好邻里关系不仅有利于各自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大家生活幸福,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六、我为交通绘蓝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开展交通情况大调查,提高学生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并为交通绘蓝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

1、交通情况大调查。

2、我为交通绘蓝图。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开展交通情况大调查。

四、教学难点: 发挥学生想象力,为交通绘制蓝图。

第一课时

一、播放有关交通状况录象。

二、学生谈个人看法,体会。

三、制定小组开展“交通情况大调查”活动方案,做好分工和活动准备。

四、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注意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制作调查统计表。

六、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探究和分析问题。

七、小结。

第二课时

一、出示调查表,对有关数据进行反馈。

二、导入新课。通过分析,你对现在的交通状况满意吗?让我们充分发挥想象,为交通绘制蓝图吧!

三、板题:我为交通绘蓝图。

四、指导学生画出心中的交通蓝图。

五、设计交通安全标语。

六、派发倡仪书:遵守交通规则,珍惜生命。

七、举办“我为交通绘蓝图”成果展示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八、教学总结。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通过开展交通情况大调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充分提高了学生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并为交通绘蓝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为警察叔叔是多么不容易,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较好的效果。

七、小导游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身边的旅游景点,开阔学生视野。

2、为景点做广告,培养学生的思维。

3、开展实践活动,学做小导游,二、教学内容:

1、认识身边的旅游景点。

2、为景点做广告。

3、学做小导游。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懂得导游的职责、学问,学会做小导游。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外出旅游吗?你接触过导游吗?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如画,各种名胜古迹、山水美景数不胜数。随着我国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旅游行列,越来越多的导游出现在 你我面前。让我们一起关注旅游,体验导游的工作和生活吧。

二、板书课题:小导游。

三、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所在的地位有哪些旅游景点呢?

四、学生填表。名称 地点 我去过的旅游景点 我听说的旅游景点 我最想去的旅游景点

五、交流欣赏旅游时拍摄的照片。

六、学生说说本地哪些景点最吸引人。

七、课外延伸: 调查附近旅游景点的运作情况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外小调查结果。

2、教师提示,今天,我们学习为景点做广告。

二、查阅本地区旅游景点的资料,并记录下来,1、旅游景点的传说。

2、旅游景点的引人之处。

3、我还找到了……

三、收集有关风景照,向同学作实景介绍。

四、为旅游景点设计广告词。

五、为旅游景点设计导游词。

六、评选最佳作者,颁奖。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的外出旅游都是由爸爸妈妈安排的,这次让我们自己来安排 一次外出行程怎么样? 首先让我们来做小导游,设计一个“一日游”的方案吧。

二、设计“一日游”方案。

1、出团日期。

2、天气预报。

3、注意问题。

4、旅游图及乘车路线。

5、景点特色。

6、行程安排。

三、组内对“一日游”方案进行评议,修改。

四、模拟表演,我是小导游。

五、说说做小导游的感受和快乐,与同学分享。

六、将自己发现到的旅游学问记录下来。

七、写下自己的心愿。

八、评选最佳导游。

九、总结,颁奖。

十、教学反思。

小导游这节课目标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资源等,并学习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综合实践课要突出生活性、自主探究性、开放性和活动性。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为了让以上目标更好的落实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以学生的生活导入,揭示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当小导游的条件。

三、在学生经过课前收集整理资料后,在交流中了解家乡,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我又进行重

要资料补充,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以此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自愿选择想介绍的内容,组成不同的旅行社,练习当小导游。这节课活动目标能较好的得到落实。我觉得有几点还是很好的,一、学生介绍家乡时说的很详细,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出来,可以看出孩子们在课前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收集、了解,并学会了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通过集体交流,教师的补充资料,提升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孩子们都由衷的发出自己的感言。有的孩子说:我的家乡太伟大、太伟大了!有的说:我的家乡太富有了,我爱家乡!很好的落实了热爱家乡的情感目标。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篇7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叫《少年闰土》。这篇文章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少年闰土”这个题目是选入课本时,编书的人给起的名字。小说讲述的是作者长大后回到故乡,听说要与年少时的玩伴闰土见面了,他非常高兴,回忆起童年趣事,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自然段所写的事情,并不是鲁迅亲眼看见的,而是闰土讲给鲁迅后,鲁迅想象的一幅画面。一个小男孩,手里握着钢叉,刺向一只偷瓜的动物。作为当年还是个小男孩的鲁迅,一定对这个情景非常向往,所以闰土讲的这个事,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回忆的一开头,眼前就浮现出这么一幅画面。

生:老师,什么是猹?

师:鲁迅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猹。这是鲁迅自己造的字,以前字典里没有,鲁迅把它写到文章后,它就出现在字典里了。字典里说,这是鲁迅小说里的一种动物,喜欢吃瓜。闰土在给鲁迅讲这种动物时,说的就是“查”这个音,鲁迅听音编字,就编出了“猹”这个形声字。后来,鲁迅说,这种动物可能是獾。你们知道獾什么样吗?

生:我在电视里看到过,身体长长的,满身油亮亮的毛。

师:(师在黑板上画图:一只獾在瓜地里吃瓜,一个小男孩手握钢叉扑过来)这就是鲁迅想象的画面。

生:老师画得太像了,这个画面真生动。

师:是鲁迅把这个片段写得生动。你们在写文章时,也要这样描写出画面来,不仅会让文章有美感,更会让文章变得生动。

读课文,故事中有画面

师:(继续朗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的外貌描写非常精彩,不是老一套的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圆圆的脸蛋一笑俩酒窝儿,而是写出了人物的特点。“紫色的圆脸”,知道为什么是紫色的吗?

生:因为闰土生活在海边。

师:你读得真仔细,你一定记得课文开头的那句话:“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海边日照强烈,大人的老皮一晒就黑,小孩的嫩皮却变得紫红了。闰土是一个健康朴实的农村少年。

师:(继续朗读课文第六至七自然段)从这部分开始,进入了课文的重点内容,闰土开始讲啊讲啊讲个不停,鲁迅变成了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听众。这部分描写闰土对鲁迅讲捕鸟的事情。现在,你们一定都不做这样的事情了。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就这样捕过小鸟。在地上用木棍支起一个箩筐,在木棍上拴一根绳,然后在筐下撒一点小米粒,我拉着绳子藏在一边,等小鸟一走进筐下吃米,就拉动绳子,把小鸟扣在里面。(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图:一个用木棍支起的箩筐,一个孩子拽着拴住木棍的绳子)

生:哈哈,真有意思。

师:不过,我那时候笨,每次不是拉绳子太早就是太晚,总也罩不住鸟,好不容易罩住了,掀起箩筐伸手去抓时,聪明的小鸟就趁机逃了。

生:鲁迅小时候真笨,他都不会抓鸟,闰土多厉害呀!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鲁迅虽然不会抓鸟,可他后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不过我们没有认真去发现。

师:(继续朗读课文第八至十五自然段)闰土给鲁迅讲的事情,深深吸引着鲁迅,这些都是鲁迅从来没有见过的事情。

生:鲁迅为什么不自己去看一看呢?

师:我们现在学习的这篇课文,是鲁迅九十年前写的,而这篇文章里发生的事情,又要再往前数三十多年,是清朝末年。那个时候,人们外出的交通工具只有马车,出去玩一次,可不像现在那么容易。如果从沈阳到海南,我们现在可以乘飞机,三四个小时就能到,要是坐马车,要走上一年呢。所以,闰土讲的事情,才对鲁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形状各异的贝壳、奇怪的跳鱼,这些都是鲁迅从来没有见过,甚至是没有听过的。

生:“鬼见怕”和“观音手”的贝壳是什么样子的?

师:我也没见过。这都是农村孩子给贝壳起的外号,外号常常很生动,很形象。“鬼见怕”一定长得奇形怪状很吓人,而“观音手”这种贝壳就像人的手一样。读到这里,你们可以联想曾经见过的贝壳。(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图)

生:我在海边捡过贝壳,确实是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特别有意思。但我从来没见过闰土说的会跳起来的鱼,鱼怎么能跳起来呀?

师:也许是闰土看错了,鱼并没有长脚,可能是随着浪花在水面跃起。不过,在闰土这个小孩子的眼里,就是跳起来了。对同样是孩子的鲁迅来讲,鲁迅就更感觉到新奇了。(师在黑板上画图:一只长了脚从浪花中跳起的鱼)

品结尾,平淡中寓深意

师:(继续朗读课文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

生:鲁迅从来不出家门,肯定对什么都有兴趣。

师:你为什么说鲁迅从来不出门呢?

生:文章的倒数第二个自然段里,鲁迅写“只看到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鲁迅站在院子里,抬起头,就只能看到院子上方的天空。

师:你真细心。这句话其实是一个比喻。鲁迅也会走到院子外面去玩,但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一种受到束缚、渴望自由的感觉。那个时候,城里的孩子,能玩的游戏,能做的事情并不多。(师在黑板上画图:一座四方的高墙中,一个戴着眼镜的孩子抬头望着天空)

师:你们看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得很平淡,你们认为结尾写得好吗?

生:既然是鲁迅对闰土的回忆,这段记忆这么深刻,结尾应该写得抒情一点。

师:那你说一说,结尾应该怎么写呢?

生:哪能只写闰土送“我”的东西呀,也应该把“我”送给闰土的东西写出来。

师: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也觉得奇怪,为什么结尾不写得抒情一点呢。但我现在想明白了,并且认为这句话写得太精彩了。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写“我”送的东西是什么,而只把闰土送的东西写清楚吗?

生: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深,鲁迅就不提自己送的东西了。

师:情谊深,互赠礼物,更应该把“我”送了什么东西写出来了。

生:是因为鲁迅没记住自己送的东西是什么吧?

师:那鲁迅会写出来,他忘记自己送了什么东西。你们读一读,闰土送给鲁迅的东西都是什么,然后想一想鲁迅又会送给闰土什么,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我知道啦!闰土给鲁迅讲捕鸟的事,给鲁迅讲贝壳的事,他知道鲁迅对小鸟和贝壳都很感兴趣,于是就送给鲁迅这些新奇的东西。童年的鲁迅,得到新奇的礼物,当然会印象深刻了,所以他要在文章结尾强调令他难忘的贝壳和鸟毛。

师:说的真有道理,闰土送给鲁迅的东西,就可以用“新、奇、特”三个字来形容。但鲁迅送的东西,对自己来说,就是很一般、很常见的了。你们抬头看黑板上的这幅画——

(附插图一幅)

师:一个孩子被困在高高的墙内,他只能看到四角的天空,对于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他看不到形态各异的美丽贝壳,也看不到能窜出水面的跳鱼,既没有捕捉小鸟的经历,也没有在深夜手捏钢叉刺猹的记忆。你们说,这个孩子在想什么呢?

生:(纷纷回答)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不想做井底之蛙。他渴望自由……

改题目,思考中有领悟

师:现在,我们假设这篇课文没有题目,如果让你取题目,应该叫什么呢?

生:就叫“我和闰土”吧,又简单又明了。

师:如果叫“我和闰土”,应该写的是鲁迅和闰土之间发生的事情,两个人物同等重要。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写这样的事。如果你一定要叫这个题目,也应该把闰土放在前面,因为闰土是这篇文章的主角。你们想一想,鲁迅要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意思?

生:鲁迅写的是闰土的知识特别丰富,应该叫“知识丰富的闰土”。

师:“知识”这个词,是指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闰土知道的事情多,但这些并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亲身经历,你能换个词儿吗?

生:(思考)是见识吗?

师:对,就是见识。闰土知道的这些事情,叫见识——亲眼所见的知识。那你改一下你的题目吧。

生:见多识广的闰土。

师:好!我觉得这个题目比“少年闰土”好,因为它准确地概括了人物的特点。但同学们在起题目的时候,都是围绕闰土所讲的事情来写。你们看黑板上的这幅图,站在高墙内的孩子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玩,也许他想长出一双翅膀,像鸟儿一样飞起来。

生:我想到了,这些有意思的事情,都是在高墙外面发生的,应该叫“高墙外的世界”。

师:这个题目真好,又准确,又有深意。不过,根据文章的内容,我认为题目叫“高墙外的天空”更好,因为文中说“只看到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鲁迅和其他城里的孩子一样,他们所看到的,就是四角的天空。你们看黑板上的这幅画,闰土讲的这些事情,对鲁迅来说,就是更广阔的一片天空,是高墙外的天空。我们取的这个题目很有诗意,又贴近课文主题。你们觉得“高墙外的天空”与“少年闰土”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生:当然是我们起的题目更好。如果课本上有这个题目,我一定会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

师:如果题目叫“少年闰土”,就应该有中年或老年的闰土作对比,但这篇课文并不是写闰土各个年龄阶段所发生的事,只是写了闰土对鲁迅讲自己在家乡的所见所闻。看来,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多动脑筋,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发现。

备课笔记

看图说话

在一堂课外阅读课上,讲解鲁迅的小说《白光》,读到一句精彩而又难懂的句子:“看榜的人全已散尽了,而陈士成在榜上终于没有见,单站在试院的照壁的面前。”

“这是多么生动的语言呀!”当我发出赞叹时,却发现同学们的双眼里满是困惑。怎么才能让他们理解“生动”的寓意呢?一瞬间,我心急如焚。不能让生动的景象只隐藏在我的心中,可是,用话语怎么能解释清楚生动的画面呢?对,画面!我可以让画面说话。灵机一动之后,我挥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堵贴着榜文的墙,墙的对面呆愣愣、孤零零地立着木头桩子似的陈士成。

寥寥几笔的画面,立刻让一双双满是困惑的眼睛里充满了兴奋。画画虽然只是我的业余爱好,我却把她当做我最亲密的伴侣。历代名家的画册,我一本接一本地抱回家;美术馆、博物馆的书画展览,我一次又一次地去观赏。多少个日夜,在读书写作之余,我埋头画案,挥毫作画,忘记了时间的飞逝。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给我带来一次次心灵的愉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丰富的兴趣爱好是滋润课堂的源头活水。如果说讲台上的教师是一名舞者,那么,丰富的兴趣爱好就是欢快优美的舞曲;如果说讲台上的教师是一位画家,那么丰富的兴趣爱好就是五彩斑斓的颜料,它们使课堂有声有色,充满情趣。

当我指着黑板上的画面,问大家:“一道冰冷的墙,一个呆立的人,这个情景,给了你们什么感觉呢?”

立刻,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孤独!”“凄凉!”“绝望!”……一个个准确的回答,使我看到了耀眼的智慧之光。

一幅小小的画面,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是讲台之外的丰厚积累,让我拥有了讲台之上的随机应变。我总也忘不了自己初登讲台时,听到贾志敏老师说的一句话:“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是半个作家,半个编剧,半个导演,半个画家,半个书法家,半个播音员……”总之,语文老师的肚儿,应该是个杂货铺儿,课堂上需要什么,就会亮出什么。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不是一开篇立刻就能吸引学生的文章,于是,我想到了“画说闰土”的主意。随着故事的发展,一幅幅画面出现在黑板上。一开始,学生们也许觉得这只是随意的勾画,可是,当读罢全文,黑板上出现了以高墙内的呆小孩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月下刺猹、涨潮赏鱼的画面时,同学们已经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那是一个被困在高墙大院里的孩子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篇8

主题四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活动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了解传统文化节日的由来和传说、传统的习俗和意义,并学会围绕文化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2、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寻求各种途径处理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的提高。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寻求各种途径处理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的提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传承祖国文化的使命感。教学准备:课件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等方法去提出相关的问题。

2、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帮助和鼓励他们拓宽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比如说让学生想一想自己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想探究关于这一节日的什么问题? 打算怎样开展活动? 这样开展活动的理由是什么? 这项探究实践活动的价值有哪些? 注重在问题的筛选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创新,帮助学生最终确立研究课题。

二、活动准备 1.组建研究团队 2.制订活动计划

通过小组讨论,从时间、地点、条件、人员分工、具体任务等方面安排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制订清晰、可行、比较周密的研究步骤或活动过程并给出建议。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可能解决的途径、周边可利用的资源、方案的清晰、具体化程度,考虑方案的

可行性,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

三、实施阶段 1.收集资料和信息 指导学生通过“上网”、“多途径阅读”、“ 多层次调查”、“ 访谈”、“实践” 等方式开展研究。在本课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查阅文献资料、网络浏览、访谈等方式收集和筛选资料。从端午的风俗、由来、传说、诗词文化方面收集资料,资料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或体现端午文化的具体实物。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养成归类整理的良好习惯。

2.动手实践

参考案例中的这一环节是亲自体验包粽子,开展这一活动可以采用教材中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多种体验方式,如和班里的同学一起包粽子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如何合理安排体验活动的方式,制订实践活动计划,提出活动要求。

3.诗歌朗诵会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本案例的这一活动时,要指导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首先制订简单的诗歌朗诵会的方案,然后开展活动。在学生尝试端午诗歌创作及诗歌朗读的过程中应给予鼓励与指导。

四、汇报与展示

帮助学生了解成果展示的不同方法,指导并建议学生采用多元方式展示成果。如: 过程实录手册、研究报告、幻灯片、成果发布会等。协助学生制订展示方案,并为学生的成果展示提供帮助。

五、评价与反思

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客观公正地对活动做出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

六、活动注意事项

1.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安全。

2.指导学生在调查、访谈或实践时要注意使用文明礼貌语言,提前设计访谈提纲。

3.资料的收集和调查实践是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的关键,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4.让学生学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掌握调查、访问的基方法。

七、资料库

我国的传统节日

1.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 “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 并伴有掸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

3.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 “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清明节—— —农历二月廿一。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5.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6.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7.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8.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1.源于纪念屈原据 《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 《 离骚》、《 天问 》、《 九歌》 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 《怀沙》 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 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之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前 476 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

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 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 —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粽子的种类

一、中国粽子的种类

1.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肉粽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

2.北京的粽子大约可分为 3 种: 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另一种是小枣粽,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有一种以黄黍代替糯米的粽子,有人美其名曰 “黄金裹玛瑙”。

3.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两种。

4.瑶族用糯米配腊肉条、绿豆,包 “枕头粽”,形似枕头,每个约 250 克。也有在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

5.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 “药节”。过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等草药熬水饮汁,或用这些草药作馅包粽食用。民间认为端午吃这种包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二、外国的粽子种类

1.越南的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

2.缅甸的粽子: 缅甸人爱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馅。

3.柬埔寨的粽子: 柬埔寨的粽子称为 “布袋粽”,它是取一个布袋,将糯米、赤豆、红枣等一层隔一层地塞满布袋,然后扎紧口袋蒸熟。食用时剥去布袋,用刀切着吃。

4.泰国的粽子: 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泰国人包裹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味道十分清香。

5.朝鲜的粽子: 朝鲜的粽子被称为 “车轮饼”。人们把鲜嫩的艾叶煮后捣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味道可口。

6.菲律宾的粽子:菲律宾人喜欢包长粽子。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篇9

南漕小学李保中

小学五年级劳技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60分)

1、编船篮采用的是挑压编织法中的最基本的()方法。编织中,把纵向排列和横向排列的编织条分别称为()和()。

2、“动物书签”运用()的方法进行编制。编小鹿采用的是()和()相结合的方法。

3、编制网袋主要运用()编织法。网状编织物一般以()和()的网格居多。

4、鞭炮结采用的是()编织法,而吉祥结采用的是()编织法。吉祥结的耳翼恰为()个,故又称为()。一般吉祥结在处理后有()“内耳”、()“外耳”。

5、固定小蒸架两底圈得铁丝要形成(),这样做出来的蒸架比较稳固。

6、尖嘴钳是一种运用()原理的典型工具之一。

7、在制作心锁环时,要注意心环形状的(),弯杆上的圆环要(),才能套进凸起处,横杆上的圆环要(),才能从空隙中穿过。

二、问答题。(40分)

1、下面的垃圾如何进行分类.请你用连线的方式给垃圾分类.(10分)

塑料

烂菜叶可再利用垃圾

包装纸箱

易拉罐

剩菜剩饭不可再利用垃圾

2、编小鹿的步骤是怎样的?小鹿的身体和颈子使用什么方法编制的?(18分)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篇10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古体诗。它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以凝练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 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这首诗巧用夸张、反衬的手法高度概括地表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种艺术性的缩小或夸大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胆略的自然表露。

【设计理念】

长征这段历史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 学生在理解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及体会长征精神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将学生带入诗歌描写的情境, 使其感同身受, 就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因此, 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就有助于学生领会全诗所蕴含的意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诗句, 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若等闲”等词语的含义。

2.能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3.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感悟,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军队, 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诵读诗句,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夸张手法的运用, 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 读诗句, 了解长征历程

1.图片导入

(出示一组长征图片) 同学们知道图片上展现的是什么情景吗? (板书:长征) 是的,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征就是征程、征途。长征就是长长的征途、漫长的征途。

2.初解长征

(1) 课前教师布置大家搜集资料, 了解长征。

(2) 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及相关图片,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路线。

(3)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毛泽东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一首 (简介“七律”) 。

3.初读诗歌

检查通读情况, 相机纠正字音。再读诗句, 注意停顿和节奏, 读清楚诗的韵脚。

设计意图: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教师让学生简介长征的知识, 一是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是促进他们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二、品诗句, 想画面, 感受长征艰险

1.通过刚才的了解, 长征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充满艰险)

2.诗句中有很多词句写出了长征的艰险。自由读一读, 画一画。

3.交流

(1)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是什么意思?“五岭逶迤”呢?读到这些词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连绵起伏的山岭绵延万里, 红军战士穿梭其间, 一边防备敌人的追击, 一面又面临险恶的环境。)

“乌蒙磅礴”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高大巍峨的乌蒙山, 山势险峻, 头顶苍鹰盘旋, 旁边就是悬崖峭壁。)

学生说画面, 教师随手板画:连绵起伏的五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

这山怎样的险?还是让我们看看毛泽东写的另外一首小诗——

(出示: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在这样的山岭中行走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 (自由交流)

(2)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出示金沙江图片) “云崖”说明什么?金沙水拍云崖, 怎么会让人感觉到暖呢? (教师简介金沙江战斗胜利情况:金沙江水流湍急, 两岸山峰陡峭, 敌人曾嚣张地说:“这里连一只鸟也休想飞过去。”但是红军足智多谋, 一面假装攻打昆明, 把敌人主力部队吸引开, 另一面趁机抢渡金沙江, 等敌人发现上当后, 为时已晚, 红军的主力部队已经顺利渡江, 他们只能望江兴叹, 我们没费一枪一弹就渡江成功, 战士们个个欢欣鼓舞。)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 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 (齐读诗句) “大渡桥横铁索寒”又是怎么回事? (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学生交流)

再读四句诗, 感受长征的艰险。

(3) “更喜岷山千里雪。”看图, 想象红军爬雪山的情景, 他们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怎么理解“更喜”?

4.在漫漫长征路上, 不仅有枪林弹雨, 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 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境。再读读这首诗, 你能读出长征的重重险阻吗?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诗歌是抒写心灵的艺术, 诗歌之美在于它所描绘的生动的画面。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联系自己的积累, 想象长征画面, 让学生真切感受长征的险恶环境。学生在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中用自己的心灵和文本交汇, 接下来体会红军的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就水到渠成了。

三、诵诗句, 悟诗情, 体会英雄气概

1.长征这样艰险, 可是毛泽东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表现长征的艰险吗?他究竟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请你再读读这首诗, 找找答案, 注意圈画出关键词语。

2.交流读书感受

(1) 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勇敢顽强的精神。

(1) 哪个词写出了他们的勇敢顽强?理解关键词“不怕”“只等闲”。

教师追问:他们不怕什么? (远征难。)

五岭逶迤, 他们———不怕!

乌蒙磅礴, 他们———不怕!!

金沙水拍———不怕!!!

大渡桥横———不怕!!!

岷山千里雪, 更是———不怕!!!

(2) 这是什么样的气概? (英勇无畏、不畏惧、勇往直前、藐视困难)

(3) 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语也写出了战士们面对万水千山时英勇无畏、藐视困难的气概, 是哪一个? (理解:只等闲)

诗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 请你快速找出来。

(2)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喜”“尽开颜”。

(1) 从“腾细浪”“走泥丸”中你看到了什么?在战士们的眼中连绵起伏的五岭就成了——细小的波浪。在战士们的眼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就是———脚底的泥丸。这是什么写法? (夸张、比喻) 看, (教师随手将前面五岭和乌蒙山的板画改为细小的波浪、泥丸样。) 这样的山岭在红军的脚下, 你有什么感觉? (红军战士就像巨人, 就像巨神, 高山峻岭只不过相当于小小的浪花、小小的泥丸。)

(2) 我听出来了, 山再高我们不怕, 水再深我们也不怕, 我们笑着跨过高山, 这就是英雄, 这就是英雄的队伍。来, 让我们读一读, 感受一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3) 尽管面对的是———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金沙的水、大渡桥的铁索, 但是, 再艰难的路程我们都走过来了, 你看———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想想看:他们喜的是什么? (预设:他们喜的是——连绵的五岭、险峻的乌蒙跨过来了, 金沙江不伤一兵一卒胜利渡过了, 天险大渡桥也没能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 追击的敌人被远远甩在后面, 绵延的雪山、布满沼泽的草地都被战士们踩在了脚下。)

多么乐观的战士们!还有什么困难能吓到他们呢?想想看, 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名战士, 当你看到追击的敌人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绵延千里的雪山踩在了脚下, 湍急的江水也被抛在身后。此时, 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你还会说些什么?

真是“红旗漫卷西风”啊!毛泽东看着欢呼的战士们心情怎样? (学生交流)

毛泽东就是饱含这样的胜利喜悦和革命热情挥笔写下了《七律长征》! (齐诵)

设计意图:列宁说:“缺失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 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教师层层推进地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 他们就能真切体会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乐观的精神。其间适时的诵读又将学生带入诗歌意境, 使其投身其中, 感同身受, 从而使学生感动起来, 最终实现作者、教者、学生心心相通, 情情相激。

四、议长征, 传承精神

1.后人这样评价长征——— (出示:“长征, 是宣言书;长征, 是播种机;长征, 是宣传队。”)

它向谁宣言, 在宣言什么?又播种什么? (预设宣言:红军打不垮!我们战无不胜!播种精神:英勇无畏、勇敢顽强、乐观、不放弃、不退缩、勇于挑战。)

2.今天的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五、课外阅读延伸

1.搜集毛泽东诗词, 特别是长征时期的诗词, 并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2.搜集长征故事, 举办一次长征故事会。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 篇11

这学期我头一次担任四年级三个班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任务,初次教这个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到十分的头疼。四年级每个班平均人数在50人左右,由于班级的人数较多,对班级的学生还不太熟悉。虽然学生的特点基本了解,但是要做到因材施教,还需要动脑筋研究。第一次拿到教材,对教材的内容也不太熟悉,所以还要花大量时间上网去查找资料,于是抱着边查资料边学习的态度来备课。

这册书一共有五课,它的内容是:旧课本的处理与再用、校园植物调查研究、关于洗澡节水的实验研究、制作叶脉书签、校园服务我能行。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可选择的学习空间和个性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使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2、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一些基本常识。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施形式和主要措施:

1、实践活动的实施要倡导和促进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参与社会的体验性学习,社会活动的实践性学习,生活技能的操作性学习等。在每一项活动中,学生要自主设计活动内容,勤于搜集资料、整理

笔记,乐于调查考察、参观访问、观察实验,善于表演交流、社会宣传、反思答辩,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

2、主要措施:

(1)选定主题。根据本校实际,可参照以下主题选定: 劳技教育、学科整合、网络环境、社会生活、班队会、文体科技等活动,然后有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教研指导。健全组织,学习理论;明确任务,制定计划;编写实施指导方案的框架;检查实施情况,总结评比。

四、具体工作:

1、开发资源:一是开发学校资源,如开放图书室、阅览室;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会学生围绕主题在网上搜寻资料。二是开发社区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村居进行采访、调查,聘请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设计教案。根据教研室实践活动方案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并制定好实施计划、拟订实施教案。

活动1旧课本的处理与再用

活动2校园植物调查研究

活动3关于洗澡节水的实验研究

活动4制作叶脉书签

上一篇:地下室渗漏水整改方案下一篇: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