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告(推荐8篇)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调查时间:2011年1月2日
河南省医疗制度实施的调查报告
在我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中,合作医疗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不仅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民生命质量提高,生存、生活发展的基本前提。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医疗保障需求不断增加,传统合作医疗显得不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迫切要求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财政能力不断提高,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促使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诞生。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是否到位?是否有成效?这一系列问题一直为政府和大众所关注。为此,我通过实地走访以及发放调查表等形式,就河南省偃师市大口乡的新型合作医疗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初步分析,并就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大口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状况
大口乡位于偃师市南部万安山北麓,总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04公顷,辖28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总人口4.4万。2002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903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689元,财政收入达到697万元,人均财政收入166元,城乡居民储蓄总额1.3564亿元,人均居民储蓄总额24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87元。另外,大口乡优越的地理位置,毗临郑州、洛阳航空港,境内县、乡公路纵横,交通通讯便利。
大口乡农村合作医疗兴于六十年代末,但由于原有的旧的合作医疗很大程度上靠政府的推动,没有完全按照农民群众的意愿兴办,另外还由于当时的制度不够完善,各种管理机制和群众的思想观念都没有跟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没过多长时间就失去原有的活力,走向衰落。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于是,各地逐渐掀起了对传统的合作医疗制度进行改革的高潮,重建新时期的合作医疗制度。我国从2003年开始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逐渐在全国普及。“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这使该制度逐步落到实处。
此次调查,我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式,一共走访了53个自然村,在每个自然村又选取了1户人家,同时,我还在市集、学校、企事业机关单位等进行实地走访。从调查的情况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大口乡的普及率很高,但收效差异很大,组织管理模式、资金的筹集和标准、报销方式等方面都因各地的情况不一而不同。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和参与情况。由于宣传力度的加大,各自然村对新型合作医疗的知晓情况差不多达到100%,每个自然村的参与率都达到95%以上,但仍有一小部分经济收入比较低的家庭没有参与,这并非宣传工作有问题,而是由于他们观念比较守旧,觉得自己一般情况下得的都是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无须参与。对于小病小痛,他们则采取自救自医的方式,或到一些民办的诊所进行治疗,因为大医院医疗收费一般较高,虽然有医疗保险,但也只是报销一定的额度,需要自己支付的仍然是一笔很大的费用,相比之下在民办诊所的诊断和医药费用却比较低。
(二)大口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管理形式方面有村办、乡办两种类型,以村办为主。一般做法是,以村为单位成立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制定本村的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并负责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但并不是每个村都设有卫生室或医疗站,以满足农民就近看病的需要,有些村,虽然设有医疗站、卫生所,可是条件极为恶劣。所以,村卫生室(站)不能医治的病人,也只能转到乡镇卫生院或县以上医院就医。
(三)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标准和方式方面。根据河南省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办法,按照农民个人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每年交费10元、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每人每年各补贴10元的标准筹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家庭账户,个人交纳的10元钱中,2元拨入基金,8元注入家庭账户用于门诊治疗。对于农民个人出资的款项,一般采取委托村委收取方式,部分村采取卫生院、乡政府工作人员直接到村、农民家的收取方式。
(四)关于大口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的报销情况。偃师市结合实际情况自2007年5月1日起,将恶性肿瘤的放疗、化疗、介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透析治疗,体外超声碎石,白内障超声雾化治疗,器官移植术后治疗等特殊门诊治疗费用纳入大病统筹补助范围。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特殊门诊治疗的费用
按40%予以补助,最高限额每年每人累计不得超过10000元。从调查情况来看,新型合作医疗费用的报销程序比较繁琐,报销比例的标准不同。90%以上的受访者反映,在村办卫生室或医疗站虽然也可以报销,但有些卫生室怕麻烦往往不给于报销,而只收现金。有些只能在动大手术或犯大病时才能报销。因此大部分的人都不明确究竟按哪一个标准进行报销。同时,在报销费用的程度上,有的能够达到60%,有的只能报销其40%。
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推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对大口乡53个自然村的53个农户及村卫生室(站)和乡卫生院调查显示:
1.收入水平对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有很大制约作用。
在调查的53个农户中,年收入水平700元以下的6户,有4户、占66.7%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700—1200元的14户,参加率73.3%;1200—1700元的13户,参加率83.3%;年收入1700—2200元的5户、2200—2700元的6户、2700—3200元的4户、3200元以上的5户,参加率均为100%。尽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人均仅10元,但户均接近40元,对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户来说,除了对新型合作医疗认识不足以外,收入水平对农民参加合作医疗有着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2.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年龄特点。
在所调查的53个农户户主中,40岁以下的20人,参加合作医疗的16人,参加率80.0%;40—60岁的29人,参加率93.3%;60岁以上的9人,参加率77.8%。这表明40岁以下的人因身体状况较好,20%不愿参加合作医疗;40—60岁之间因身体状况逐步下降,参加合作医疗有一定的保障作用,这个年龄段的人很愿意参加;而超过60岁的人则认为本身体弱多病不愿给家庭增加额外负担,参加率较低。
3.乡卫生院投入大、收益小甚至无收益,他们认为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在对乡卫生院的走访时,有关人员反映乡卫生院冲锋在前,出人、出物、出车,广泛宣传,动员群众,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付出了很大代价,但现在多数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上市、县”。乡级卫生院大多数因设施简陋、医疗技术条件差而很少有患者就诊、住院,甚至较以往门诊、住院病人数量更少、效益更低。至少从目前看,乡镇医院并不能从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受益。乡镇卫生院还承担着审核村级卫生所上报农户的各项农村合作医疗资料、看病情况。目前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受益最大,其次是县级以上医院,但却加重了起着直接联系群众桥梁作用的乡镇级卫生院自身的负担。
4.农民就医治病费用仍较高,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的现实。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53个农户看病共花费102698元,户均达1937元,人均453元。得到补助金额为12956元,占看病全部费用的12.6%。即农民自己还要负担近90%的看病费用。
5.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收仍有一定难度。
尽管经过试点,各级政府、卫生院做了大量宣传、疏导工作,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有较高的认可度,但由于社会风气及医德医风诸多问题的存在,部分农民仍担心合作医疗资金能否公平合理地用在农民身上,能否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从而对此项民心工程仍存有不少疑虑,参加率不高。
6.“基本药物目录”不能适应农民实际看病需要。
医院使用“基本药物目录”以外的必须药品,如抢救危重病人的吸氧、使用新研制的疗效较佳的药品,当该部分医疗费占整个医疗费比重较大时,农民却得不到实惠。如一个病人所需医疗费为4万元,其中3.5万元为必须的非“基本药物目录”药品,也就是只有5千元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助。再者,农民患者不是医
疗专家,就目前的医疗体制及医德、医风,也不可能让医生必须使用“基本药物目录”。
7.政府管理混乱,制度不明确,医疗机构标准不一。
关于新型合作医疗的实施,政府在这过程中属于大头,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政府未能有效确定统一的标准,以至于医疗机构处于无标准执行状态。大部分人对报销的标准都没有确切的概念,能报销就已经很开心,根本不会去追究报销的标准是否合理。然而某些政府部门的监督不力,导致一些医疗机构从中牟取利益。有些定点医院的医生甚至看到出具合作医疗证时,会相应地增加医药费用,以抵扣合作医疗所报销的费用,来增加医院的收入。
三、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建议和意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是利国利民的举措。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普及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我结合实际情况并咨询有关人员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制衡机制建设,规范管理,强化监督
首先,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全国统一、权威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其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督体系,这是农村社会保障制衡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机构队伍建设。通过内部提高职工素质和外部引进专业人才的途径,努力塑造和培养一支适应专业化、现代化、市场化管理需要的专业队伍。
(二)加强政府管理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卫生组织建设
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工作职责。由专门的社会保障部门来具体组织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为了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定有效的进行,必须明确合作医疗的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随着农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逐步提高,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严格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农村卫生资源,进一步改善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实现农村卫生院的合理布局,加大对专业的卫生医疗队伍培养,提高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是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管理标准,加大医疗监管力度,进一步优化医疗机构。
为了杜绝医药市场管理换乱和医院乱收费现象,政府必须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管理标准,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派专人对医疗保险资金的发放情况跟踪汇报。同时建立和完善举报制度,对农民群众反映的问题要积极了解情况并妥善处理。进一步改革优化医疗机构,对医疗机构实行规范化透明化管理。提高医疗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建立农民群众就医信心。
(四)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一般与特殊相结合,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利益
为了确保农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对那些家庭经济条件特别不好的农户,政府应该免费为他们办理合作医疗。同时应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合作医疗绝对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同时兼顾农民群众和乡镇卫生院的利益,对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施和技术条件给予一定得补助,让农民群众即使是得了大病也可以在乡镇卫生院得到高标准的治疗。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国家应逐渐增加合作医疗补助额度,真正让农民群众治疗大病时再无后顾之忧。
四、结语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个在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退出后,旨在为解决占全国近2/3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而设计的新型制度。这一制度由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参加,并由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方筹资,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模式。这项制度的建立,在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减轻农民医疗负担,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已到了重要的攻坚阶段,必须严紧地落实国家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在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道路上落实惠及农民的国家政策,建立长久有效的新型合作医疗机制,关注农民的实际需要,实现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3号)
[3]《中共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
[4]《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
[5]偃师市《关于申报中央和省级财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的报告》
[6]刘启栋:新型合作医疗认同尴尬折射制度缺陷
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部地区, 此处的地势特点是海拔较高, 处于海拔千米之上的高山, 从最开始的交通不便等遗留问题到现在的西部大开发, 虽然政府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来促使西部开发, 但是由于当地农村基本全部处于高山环绕中, 受当地土地条件限制“靠天收”仍是目前农业现状, 这就导致了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极低, 而经济的落后、农民的贫困使得农村合作医疗尤为重要。
2010年以来, 甘肃省全省参合率已稳定在95%以上, 且参合人数和参合率逐年提高, 其中2011年全省参合农民达到1918.27万人, 参合率达到96.52%;参合率在西部地区位于前列。由5个试点县到全面覆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然而,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 农村多山村, 长期以来, 经济不发达, 医疗卫生条件差, 农村保障覆盖率极低, 这就使甘肃省合作医疗的执行中就出现了许多具体的问题, 表现在管理机制、筹资机制、补偿模式等方面, 这些问题使得甘肃省医疗保险政策不公、制度缺乏效率, 同时阻碍了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居民就医选择权利的实现。本项目的用途在于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本项目拟以甘肃省20个农村调查案例为基础, 通过入户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 旨在研究甘肃省农村合作医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针对甘肃省农村特色, 提出完善甘肃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这对完善该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该省农民医疗保障之难、看病买药之困、大病救助之艰有重大意义。
2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首先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 从甘肃全省中随机抽取20个村, 然后对所抽中的全村家庭进行普查。这些村寨主要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定西市通渭县、定西市陇西县、天水市武山县、白银市靖远县、庆阳市合水县、白银市会宁县、平凉市静宁县、兰州市皋兰县、平凉市庄浪县、天水市甘谷县等地区。调查时间从2012年8月1日开始到2012年9月1日, 历时1个月。调查对象为甘肃省农户, 调查方法是入户调查, 具体操作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 课题组主要成员一方面深入各自家乡附近的农村进行入户调查, 另一方面请甘肃各地的同学帮忙在所在的村寨进行调查, 获取第一手资料。设计问卷400份, 最后回收到的有效问卷386份。调查内容包括对报销手续、报销额度、报销范围、医院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等16项。
3 对合作医疗执行过程中的统计数据的分析
3.1 甘肃农村居民的医疗实际负担增加
虽然甘肃省不断提高报销比例但是农民自己负担的医疗费用绝对数较实行合作医疗前上升明显。在调查的386户家庭中, 有60岁以上的老人的179户家庭, 其中有两位60岁以上的老人的家庭有68户, 这些老年人基本常年服药, 或者需要常年服用药物, 除少数基本用药外, 医药价格较前几年有较大的增长, 有302户家庭都感觉到自己所负担的绝对数上升明显。
在调查的386户村民中, 家里有长期患病的人数的家庭有129户, 其中长期住院的有67户, 住院总花费在5000元以上的有42户, 住院的家庭全部都感觉近年来的自己负担的医疗费用绝对数在反而较合作医疗前没降反升。
3.2 虽然甘肃省提高了大病报销比例, 但是报销医药范围窄, 没有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在调查过程中, 回答“合作医疗有没有在现实中减轻您的经济负担”这一问题时, 有344户作了回答, 感觉到投保切实在现实生活中减轻了经济负担的有24户占7%, 有20户约6%感觉到反而加重了经济负担, 有156户约45%村民感觉和原先没有区别, 有144户约42%感觉效果不是很明显。见图1。
3.3 乡镇医疗条件简陋, 设备匮乏
采用询问调查法和实证法, 了解到当地居民常去就诊的卫生机构是村卫生室和乡级卫生机构, 他们普遍认为当地医疗设备陈旧欠缺, 医务人员医疗水平差, 卫生室和卫生机构药物品种不齐全。简陋的医疗设施与医疗条件使得在当地只能看一些简单的感冒、发烧、拉肚子等小病, 一遇到稍微重症的病人连一些基本的验血常规检查都不能开展。
3.4 报销手续繁琐, 报销费用经常不到位, 报销满意度低
总体上来看, 对合作医疗制度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单位:%)
如图2所示, 村民对报销手续、报销范围和医院的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较低, 尤其是对报销手续和报销范围的不满意度较高。还有一部分是没有报销过或对报销程序不了解的群众。
4 对改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保险费用的合理缴费额
从理论上来说, 农村合作医疗是一种非营利的事业, 但同时也不能出现赤字, 因此, 在对农村居明的卫生服务和费用进行科学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 正确测算出能够保持合作医疗经费“收支平衡”的筹资额和补偿比, 才能保持合作医疗系统的正常运转。为科学测算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额和补偿比例, 本文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 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额与补偿比例测算模型。
用文字表示:
筹资额=Σ (门诊就诊率×每次门诊医药费×门诊的补偿比例+住院率×平均住院医药费×住院补偿比例) +管理费+风险金
此模型中兼顾了医疗、预防和意外风险, 而且简单可行, 对甘肃省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额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4.2 建立乡镇基层医疗整合和医务人员的培养制度
实施合作医疗制度后, 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医疗需求, 医疗机构的业务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在此种情况下, 卫生院也应该以需求定发展, 整合当地接近的医疗部门, 通过整合求发展, 引进较高水平的医务人员与医疗设备, 建立医务人员的经费编制制度, 开展卫生支农活动, 并且建立卫生人员的培养、准入、淘汰和更新机制来推进甘肃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
4.3 降低治疗和医药费用, 降低医院的寻租行为
治疗费用的上升使很多西部农民家庭因病返贫, 治疗费尤其是手术费的全面上升反而加大了负担。比如调查过程中, 一个小小的痔疮手术, 合作医疗前手术费医药费下来基本要600元解决问题, 这是农民自己负担的, 然而, 合作医疗后只要进医院至少要3000元以上, 假如现在报销60%, 余下的要自己负担1200元。农民的负担反而加重, 而医院的利润反而提高。因此应切实降低治疗费用。
除此之外还要调整县级医疗机构的收入结构。由于目前大多数医务人员收入高低与其医疗收入的多少直接挂钩, 而药品收入又是医疗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甘肃省的农民在就医时经常遇到开出的大部分药物价格昂贵不能享受优惠或者在享受优惠的范围之外的情况, 这对于他们的经济状况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 改革县级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 实行医药分开, 切断医务人员与药品之间的利益联系, 是降低处方费用的根本性措施。必须在国家卫生政策的指导下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同时, 要完善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 改变“以药养医”的状况, 促进合理用药。
4.4 针对老年群体设立专门的医疗保险, 给农民定时体检以避免大病产生
老年人的生理机能衰退, 由此患上复杂疾病的概率较高, 心脏病、高血压、脑血栓等慢性病尤甚, 其对医疗的需求量大, 这些病需要长期不间断的服药治疗, 而目前在只是住院享受一定范围比例报销的措施下, 他们受益不大, 导致因病致穷、因病返穷现象突出, 在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家庭中只要有一个患老年病的老人, 这个家庭整体经济状况就比较困难。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我国已经步入了人口年龄结构老年化的国家, 预计到2025年, 我国老年人将占到人口的12%, 2050年达到20%;2007年甘肃省老年人口比例达7.49%,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 进一步加重了赡养和社会经济负担, 对养老保障也提出新的挑战。老年人很可能就是未来医疗保险的主体, 为其设立专门的医疗保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5 墨西哥和巴西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及其对中国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启示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墨西哥和巴西具有比较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根据两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 政府要大力支持, 建立贫困农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 这项制度对维持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墨西哥和巴西的医疗保险制度并无城乡差别, 农民和城市居民参加同一个保险组织, 且都是在20世纪中叶在企业工人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当时的国民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情况还不如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
摘要: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农村合作医疗实地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 并分析出正在执行中的合作医疗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力求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陈健生.公共卫生发展的财政制度安排[J].财经问题研究, 2004 (10) .
[2]杨明洪.农业增长方式转换机制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关键词:农村医疗;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63
农村医疗卫生相关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医疗卫生工作也紧密联系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医疗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卫生资源不是均匀配制的,医疗保障相应制度不够健全,服务质量方面也要提高。
1农村医疗卫生现状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差异比较大。卫生资源和物质基础是医疗卫生服务开展的前提,卫生系统人才、卫生设备、国家拨给卫生项目基金等都是先决条件。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极度不均衡,城乡差异很大。农村地区只有引进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引进人才要严格把关,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等),才能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另外,引进的人才要做好人才利用。每周进行报告,形成学习小组,更新医学知识。医院要把简单简易的、可以自制的医疗工具以及基本医疗原理步骤进行推广,这样既可以降低医疗成本又可以解决危急困难。
据调查,山东省北部地区有医院或者卫生院的乡(镇)的要占到96.4%。而北部地区中村内有医院或者卫生院距离1~3公里的占29.8%;4~5公里的占22.4%;6~10公里的占29%;10~20公里的占9.7%;20公里以上的占1.7%。有卫生室的村子占到81.7%,有行医资格证书医生的村子占91.5%,有行医资格证书接生员的村占23.9%,可以看出农村医疗服务机构建设急需加强。距最近的医疗卫生机构还需要5公里以上的路程或者用时超过30分钟,这些都说明很严重的问题。事实证明,收入水平高低与医疗机构的远近有直接联系,收入水平越低的村子,距离最近的医疗地点越远,耗时最长。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疗费用也随之提升。而农村收入大多靠务农,再加上医疗花费,造成许多农民入不敷出。交通闭塞,资源配置不均衡,村里许多医疗点是个人行为。出现了就医难,就医费用高,乱收费等现象。
2阻碍农村医疗发展的原因
农村医疗费用相对比较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不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低下是农村居民看不起病,看病变得贫穷的主要原因。分析医疗发展制约因素要从政府、医疗卫生服务供应方和需求三方面入手,缺一不可。医疗相关产品具有公共性质,而医疗服务具有复杂性,医患信息互相之间不对称存在,都是医疗工作者诱导需求的因素,目的是刺激消费,实现利益最大化。政府应加大资金筹备,才能发展农村医疗。
要落实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服务效率。要加大流行病、传染疾病的防治工作。全面消除传染病给大家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对于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视,加强农民对疾病的自我保健意识。要将安全、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提供给农民,满足农民的基本医药需要。中央财政以及地方财政应进一步增加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科学、高效地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是提高医疗效率的主要途径。另外要努力提高农村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药品供应及监管系统,将农村医疗做大做好做规范,加大传染病等疾病防治,鼓励社会关注并扶持农村医疗事业。
3结语
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医疗现状。新农合全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农民出于自己意愿参加的,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的,个人、集体和政府等筹资,以医疗互助为目的的共济制度。2003年开始,中央通过设立财政专项来给除中西部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每人补助10元医疗资助资金。这与2004年,中央财政为了重点做好中西部地区的近4000个乡镇卫生医疗院安排10亿资金相呼应。实施之后的确解决了农民求医费用等问题,给与了农村方便与实惠。但是由于建立时间不长,如何使更多的农民自愿参加,如何将不完善的地方趋于完善是当下重要问题。我们要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的前提下,以每个村民都应当享受基本的医疗为出发点,提高人们的医疗保险意识。政府方面大力扶持,扩大尤其是农村的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设立补偿标准,加大补助范围。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加大农村医疗关注并且政府跟踪出台实际政策,明确县级、乡级、村级医疗机构要的责任范围并且认真落实,加强部门管理,使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真正意义上做到全面覆盖,农民会更好的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也会相应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康.农村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05).
[2]刘仲翔.社会转型与农村医疗卫生[J].甘肃理论学刊,2006,(03).
[3]李亚宁,陈长香.农村医疗卫生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06,(20).
但在试点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日渐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平稳发展,同时迫使我们在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思路上,认真总结,不断探索、创新,致力突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的瓶颈,共筑一个健康、和谐、合作、互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平台。
一、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宣传工作
新农合的宣传工作是一项前卫、持续、辐射面广的基础工程,是参合者认识度提高的首要工作,新农合工作开展是否顺畅与宣传工作有直接关系。以往我们主要在政府筹资工作前作一定的及时宣传,宣传内容单一,主要针对征缴工作的困难及参合的好处,而忽略新农合的内涵,方式以发放资料为主,宣传主体是乡镇政府、村干部和乡镇合管办工作人员,责任心与文化素质的不一,难免会出现宣传盲区,农民因有疑虑而不理解、支持。故而导致参合的认识度不高,直接影响征缴基金和补助兑付工作。定点医疗机构、村医务室、街道办事处、学校、应纳入宣传主体,进行窗口宣传,承担长期、到位的宣传工作,利用医务人员的床旁介绍,医院的义诊活动,出黑板报,村干部召开集体会议、文化活动、播放电影等多种形式直接、生动、具体的宣传新农合的政策,真正让参合农民家喻户晓。
二、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
2005年底,**县成立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服务中心,核定全额事业编制8名,成立了15个乡镇合管办,核定全额事业编制25名;大部分乡镇合管办仅1名编制,成立之初,这点人员还能应付,但随着合管事业的发展,各乡镇合管办已很难开展工作,维持日常运转都难,更谈不上宣传、监督了。县里也想给乡镇合管办增加编制人员,但苦于上级有编制冻结精神,无法增编加人。建议省、州考虑农合工作发展实际,适当增编。
三、着力推进新农合制度建设,致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
建立完善的新农合制度,是提高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是爱民、利民、惠民的阳光工程。该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州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以“政府引导,部门配合,农民自愿参加”的组织原则,创建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行中及时总结、不断改进、虽补增了“门诊家庭帐户”、“慢性病、重大特殊病的定额补助”,调整了结算程序,扩大了农民受益面,简化了报帐程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筹资欠长效机制。政府年底征缴基金,时间短促,工作量大,工种繁杂,人力资源有限,个体素质差异大,筹资成本高。要花费大力的人才物力,有的只收费,不开票,不填证、表,甚至只求任务达标,镇、村干部私垫基金,假造名册,尔后通过门诊补助回报拿取。有的农民只参病员和老小,不以户为单元参合。
笔者认为建立筹资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
①实行流动筹资,就是在农民住院结算时收取下年度以家庭为单位整体加入的参合基金;
②聘请村医生或村干部从事农合工作,给予适当报酬,要求长期作宣传、征缴,公示等工作;
③建立网络“一卡通”。随时随地均可缴费参合,输入个人信息档案;
④在农民自愿的原则下由乡镇财政所在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款中代扣,建立名册档案。
二是本地实际人口数与统计局年报数有差别。由于大量劳动力举家外出务工,导致按统计局年报数所分任务数比当地实际人口数要多,超出部分的人员无法收取农合资金,给基金收缴带来一定难度。
三是新农合用药目录与当前医疗服务消费水平不一致。**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录用药》范围过窄,一些县、乡级医院常用药没有列入,而有的现在各级医院早已不用的药确在目录范围内。建议省合管中心动态观察,及时调整、严格把关。
四是管理体制不顺,制约了新农合的规范管理。国家在推行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行制度设计时,可能考虑到合作医疗是既要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又要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因此试点工作由卫生部门主管,这种制度设计本身是存在制度缺陷的,因为一方面卫生部门下属的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代表政府为农民购买卫生服务,是卫生
需要的部分;另一方面在目前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绝大部分又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办,卫生行政部门既办医院又管医院,而不是仅仅实行行业监管的情况下,又代表了卫生服务的供方。供需双方为一体的管理体制,是不符合市场经济供需规则的,不利于合作医疗的规范管理。建议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最好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脱离出来,这样便于合作医疗经办
机构在医患双方处于中立地位,有利于公正、公平地监管和协调医患双方的利益关系。
五是配套法规、制度不完善,制约了新农合良性运行。随着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明显突出。筹资难、经费难、管理难等问题无法从根本上等到解决,缺乏一整套刚性的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建议国家应尽快立法。必须从以“互助共济”为基本特征的合作医疗制度走向“立法强制”为基本特征的医疗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才可能建立长效的筹资机制和良性运行机制,通过立法,农民由“自愿参加”转为“强制参加”。
四、合力共建医疗服务体系,以满足医疗需求
一是要加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二是加强规范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转变服务理念,处理好新农合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良性关系,达到“农民减负”、“医院创收”的“双赢”局面。
三是加强城乡一体化管理建设。夯实农村卫生工作基础,减少药品市场流通环节,控制“药价虚高”局面。
四是加强在职人员及全科医师的培训,努力提高乡村和社会卫生服务质量水平。
五、重力监管合作医疗服务市场,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
新农合医疗服务市场以定点医疗机构(村卫生室)为主体,构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新农合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直接关系到合作基金运行的效益和安全,对巩固和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核心就是要求规范医疗服务体系的服务行为,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新农合医疗需求,营造参合农民“安心就医”、“放心参合”的氛围。
目前定点医院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主要表现为:
一是医疗服务行为不规范:新农合用药目录中自费药品使用比例过高,使用自费药品不告知,不签字。滥用抗生素现象比较严重;县级医院以上乱开检查(只要医院有检查设施的均全部开上);乡镇医院病历书写不规范。
二是医院管理采取绩效激励机制,勿视了社会效益。医院人员工资、奖金与人均创收额直接挂靠,这种机制必然刺激管理者把医院的经济收入放在首位,社会效益次之,并刺激医务工作者多开处方,开大处方,多开检查、化验,即扩大“收费空间”增创个人利益。
关键词:合作医疗规范发展新型制度
一、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资料来源、抽样方法和调查内容。调查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丹阳市随机抽取50个村作为调查村。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常住人口对合作医疗的知晓、参加、评价情况;合作医疗实施后农民对门诊、住院报销情况的认知;对定点医疗机构的选择、质量、服务的评价;农民对合作医疗收费方式的选择;农民对合作医疗的担心及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意愿。
(二)调查的主要结果。1.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知情况。在被调查农民中,认为合作医疗好的占93.17%,对住院报销的手续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84.88%,表明合作医疗实施一年后,绝大多数的农民对该政策持肯定态度。认为合作医疗补助大病住院更重要的占37.97%,远远高于认为补助门诊看病更重要的4.69%,认为补助门诊和大病两
个都重要占57.34%,显示出参加合作医疗农民对补助的方式格外关注,既要求保证大病能得到补偿,还希望小病能有所补贴。认为住院补助单病种方式好的占38.30%,反映出农民对医院乱收费的担心。
2.农民对定点医疗机构的选择及评价。家人有病住院,倾向去县级医院就诊占75.36%,倾向在乡卫生院就诊占24.64%,前者为后者的三倍之多。认为所在地的乡卫生院技术好、服务态度好、设施条件好,分别占29.24%、50.57%、25.95%。对提供医疗服务的乡镇卫生院满意的占34.71%,对提供医疗服务的村卫生室满意的占42.50%,认为医院给患者或家属报销时解释政策的占50.63%,反映医生劝患者再花点钱或再多住几天,就能多报销的占12.64%。3.农民对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认知及投诉渠道。调查表明,患者住院时在医院合作医疗科登记的占81.98%,入院时医院给患者宣传合作医疗政策的占78.10%,入院时医院发放合作医疗住院患者须知和征求意见卡的占52.83%,对医院合作医疗科工作人员的印象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88.97%,医生使用非合作医疗范围药品或服务时未征求家属意见的占24.82%,假如农民对医院或医生有意见,会向医院投诉的占52.08%,向县合管办投诉占25.83%,通过意见箱投诉的占14.17%,知道县合管办咨询投诉电话的占16.43%。
二、对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建议
1.明确在农村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长期性。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对现在的合作医疗最担心的问题是不能坚持下去,占55.52%。这就
说明,农民期待着这一惠农政策能长期坚持下去,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2.将监督定点医疗机构的职能定位为合管办的基本职能之一。长期以来,对合作医疗管理机构职能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县级管理机构,到底应不应管理各医院?如果应该管,要管些什么?管到什么程度?这是需要值得思考的地方。
3.加强县级医院的建设,将部分乡镇卫生院建立为专长科室医院。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及资金限制的情况下,短期内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技术、设备、服务水平既不现实,也没必要。目前农村的医疗消费需求不需要立即扩建乡镇卫生院,比较可行的做法是每个乡镇卫生院在现有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再设立一到两个专长科室,使该科室的技术水平、设备、行医经验等方面接近甚至达到县级二甲医院的水平。
4.认识并逐步突破“参合率瓶颈”。一般说,各地区的参合率经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达到80%以上难度不很大,但在自愿的原则下,达到100%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未参加的人当中,不知道和不相信的农民可通过努力宣传和周围群众的示范效应争取到,没钱参加的一部分贫困户也可通过补助让其参加,但对因为身体健康和其他原因未参加的,我们却没有非常好的办法,调查证明了这一点。
5.明确合作医疗相关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健全合作医疗的激励机制。要明确合疗办、农民和定点医疗机构三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合管办的责任是保证合作医疗的健康顺利运行,其权力是对各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农民的责任是按时交纳参合费用,权力是对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定点医疗机构的责任是为农民提供合理的医疗服务,权力是收取制度范围内的医疗服务费用。应健全合作医疗的激励机制,包括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激励机制、对政府及相关管理机构的激励机制。在这面,省级合疗管理机构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6.探讨农村卫生预防工作的突破口。调查显示,农民对参加合作医疗有患得患失的心理,一方面想少交钱,另一方面又要求能全面保障全家的健康。如,农民认为合作医疗补助门诊和大病两个都重要的竟然占57.34%,而合作医疗有限的资金显然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笔者认为,农民所有的健康目标集中到一起就是要“防病”和“治病”。目前的合作医疗在防病上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如可为连续二年或多年参加合疗的农民提供体检或者免费接种疫苗服务,这对提高参合率有很大好处。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现状的调查报告
作者:陈建华
学校:天津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行政管理
年级:2011年春季 行政管理--本科
学号:1112001205753
指导老师:张丽娜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在我国,农业相对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属于弱质产业;农村相对于城市,面临着经济滞后、公共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窘境;农民相对于市民,更是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保险、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方面属于弱势群体。农业、农村和农民长期处于恶劣的政策环境之中。因此,建设新农村医保制度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二、调查时间:2013年1月
三、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四、调查对象:村卫生医疗站人员
五、调查地点:天津蓟县
六、调查结果:
最近我在网上调看了大量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资料。了解到我国近几年来关于农民保障制度所做的一些成就,我决定利用一点时间对我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进行简单调查。我简单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调查问卷,查阅了关于新农合的知识,分析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及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
(二)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1、农民参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
首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
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其次是农民的医疗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民过于重眼前、重实惠,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一些青壮年农民偶尔感冒发烧不算病,慢性病、大病又很少发生,一年到头很少花钱看病,所以有钱不愿参加合作医疗;一些患慢性病、大病和年老体弱的农民想参加合作医疗,又出不起钱;一部分富裕农民虽然有钱,但认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补助那点钱解决不了大问题,没多大意思;个别偏远乡村农民整体经济比较困难,无力或无法按时筹集资金。同时,个别地方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配套的民政救助制度还未建立健全,部分农村特困户、五保户出资的问题无法解决。另外,广大农民群众已看到或得到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但部分地区仍存在盲区,部分群众的心中仍存在吃不透、摸不清的现象,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
第三是农民医疗费用报付标准问题。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总额和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医疗需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标准、医疗服务费用的上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难以达到从根本上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的目的。但问题是大多数健康农民如果年复一年享受不到实惠,让他们继续坚持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大多数农民迫切要求提高门诊费补偿标准,调
整报销比例。由于受经费总盘子的制约,提高门诊补偿标准又有一定难度,仅靠对年内未享受补偿者进行一次免费体检以弥补心理平衡的做法,也难以稳定他们继续参加合作医疗的信心,从而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持续发展。
最后就是农民的保障水平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2、合作医疗制度资金筹措的问题
合作制度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块:中央政府拨付一部分,地方政府补助一部分,农民自己缴纳一部分以及集体等其他组织出资一部分。四方资金合起来组成一个合作医疗基金,这四块资金任何一块的短缺,都可能直接影响合作制度的顺利实施。随着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实施,各地财政每年用于合作医疗的资金也不断增加,这对个别贫困地区的财政来说是一个挑战。这对一个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县财政来说,负担已属不轻,要想进一步提高县财政对合作制度的支持难度很大。同时,个别地区由于农民外出打工较多,为提高参合率,一些乡村集体垫资代缴,而集体等其他组织出资比率一直不高。资金筹措问题将始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个难题。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机构管理问题
首先是机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地方都是成立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少部分地方因没有编制,属临时性机构,工作人员大都是从卫
生部门内部调剂或从其他部门暂时借用的,而且大部分乡村的管理人员为兼职,且人手偏少,缺乏经费保障,造成了工作上疲于应付、效率不高。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其次是资金管理问题。一是怕基金崩盘,二是怕基金沉淀。如果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和医药费用的控制缺乏有效监管,可能会造成基金透支,新型合作医疗将难以为继。但如果控制过紧,报销补助比例偏低,又可能会造成基金沉淀,使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大打折扣。过高的结余率和超额使用均不利于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受益群体的问题
据目前情况分析,新型合作医疗受益最大的群体是中等以上经济条件的家庭。目前,全县参合农民大病医疗补偿比例在 25%-30%之间,也就是说,如果花费 1 万元的话,农民自己至少要负担 7000 元,这 7000 元对中等以上的家庭也许还拿得出,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还是望而生畏。如果花费再大的话,新型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就更难体现,因为除了政府的资助外,剩下的部分农民还是无力承担。其次,流动人口参合管理难。以户为单位整体参保与农村人口流动、迁移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在医疗保险中存在着逆选择,即身体健康的人不想参加合作医疗,健康状况不太好的人积极参加。为了克服农民的这种倾向,多数地方的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以户为单位参加的办法。但是,目前农 村人口的流动性很强,有的长期在外打工,有的农闲时外出打工,不断变化很难搞清。实际上,由于合作医疗的报销一般局限在当地的指定医院住院等多种原因,这样一来,以户为单位整体参加的办法实际
损害了那些流动人口多的家庭利益。
七、调查体会: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策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为农村居民提供低费的医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补偿为辅,体现互助共济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其特点有:以农村居民为保障对象;以群众自愿为原则;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全方位服务为内容。
2.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农村和谐,促进社会稳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组织广大农民团结互助,共同抵御疾病风险, 对患病农民给与一定比例的经济补偿, 避免农民再度贫困,从根本上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从而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使农民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保障农村的和谐和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
(2)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关键
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很大程度来源于人力资本, 而健康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健康的身体是农民生存的重要条件, 它能够提高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 使之能有更多的产出和效益,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拓宽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对农民防病治病, 提高健康水平, 提升农民素质, 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3)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三农问题一直是重要问题,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很大程度上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很大程度缓解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从而,他们逐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扩大生活物质资料的需求,拉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3 年开始试点以来,总体运作良好,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福音。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步晚,加之该制度本身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与障碍。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中国的医疗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条件差、设备少、水平低,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到外地、到大医院就诊,不仅造成了看病困难,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到目前为止,农村还没建立规范的医疗保障点。
2. 宣传方法不够合理,力度不够
首先,向农民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方式书面化和官方化,忽略了农村文化水平的现实情况,没有贴近农民。其次,相关工作人员宣传的力度不够。村民还不是很清楚这种制度的内容以及具体是怎样操作的。
3.筹资水平与补偿需求存在矛盾
其矛盾表现在大多数农民对个人年缴费10元是认同的,但又觉得补偿额偏低。20%~50% 补偿水平难以满足需要。但是不提高筹资额,就没法提高补偿水平。农民个人缴费不增长,提高标准的负担,地方财政无力承担。总体而言,他们对补偿的程度还没有达到满足,从而不利于有效调动农民参加的积极性。
4.监管制度建设不完善
一是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监督制度的滞后,支出中仍存在“跑冒滴漏”。比如,借证就诊冒领补偿现象并不鲜见,大多数农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切实保障。二是农村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主要是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和发展的,由于监督制度不完善,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收入,出现了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三是有些地区资金筹集上缴延迟,工作经费没有完全到位,很大程度上阻碍医疗制度执行的速度和效率。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1.有效地进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一是更新我国农村医疗设施,逐步扩大定点医疗机构。二是派遣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医疗水平。三是加大农村乡镇一级的卫生资源投入,美化农村乡镇卫生院的病房和卫生环境。四是建立农村休闲场所,丰富文化生活环境。要满足绝大多数农民就近就医的基本需求,当然还要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抗风险能力。
2.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要让广大农民知晓政策。通过会议、标语、资料、典型事例、电视专栏,深入农村进行宣传和讲解(宣传者最好是当地出身,用通俗的语言,贴近农民)等办法, 使群众了解和知晓政策。二是要做耐心细致的宣讲和解释工作。对农民在选择医疗机构、药品、服务、报销标准等环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 要耐心细致, 切忌断章取义,使其充分认识到建立推广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
3.创新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的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切实减轻农民经济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然而在现实中,补偿标准过低的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都较为普遍。因此首先应该试行部分病种门诊费用按住院标准补偿,一些特殊病种和长年治疗用药的慢性病,其门诊医药费用也应纳入住院报销范围,以逐步增大受益程度,吸引更多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其次,逐步完善补偿方案,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当年基金当年基本用完,不要沉淀太多,让农民真正获得实惠。再次,制定基金保值、增值的政策措施,提高基金的增值率,以加大补偿力度。在保证经济承受范围内,应当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4.强化管理,加强监督
我们把合作医疗运行情况列入每年年初的审计目标内容,不断深化“六必公示”(农民参合情况必须公示、资金使用情况必须公示、医疗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必须公示、药品价格必须公示、参合农民受益情况必须公示、门诊和住院报账流程必须公示),并将其作为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考核指标,充分保障参合农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合作医疗服务、资金拨付和审核管理等制度的监督,从病人入院审核到出院结算, 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 对医院的检查、用药、医疗费用等情况实施全程监控, 为经办机构提高办事效率创造条件,保证合作医疗基金安全有效,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体;政府;定点医疗机构;农民
1.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完善中的主体作用
政府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责任主体,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医疗保障制度的本质要求。在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应吸取传统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切实承担起完善新农合制度、发动农民群众参合、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以及组织协调新农合运行等多项重要职能。
1.1政府要切实履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发动职能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官网、微博和微信等多种传统或现代流行的宣传工具,并以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引导农民改变多年形成的医疗风险家庭承担的固有观念,树立医疗风险共担和互助共济意识,增强他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2政府要切实履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管理职能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不仅涉及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参合农民等多方利益,也涉及到资金筹集、医疗补偿等多个环节。因此,政府的组织,管理与监督职能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应通过行政职责重新划分,进一步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管部门。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管部门为卫生行政部门,既充当了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这种“管办不分”的运作模式,导致卫生行政部门在新农合实际运行中很难真正为了参合农民的利益而对医疗机构开展有效的监督[1]。为强化政府部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监管职能,提高监管效率,有必要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职能从卫生部门独立出来,转由专门的医疗保障部门行使。
其次,政府應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多环节和全方位监督管理。要紧密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筹集、医疗补偿和结余资金投资增值等环节的审计,将监管工作落实到基层经办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保新农合基金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的25%,当年结余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的15%,确保基金不出现净超支现象[2]。二是要借助于现代网络和IT技术,强化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安全审计。三是继续坚持新农合基金支出的县、乡、村三级公示制度,畅通群众的信访和举报渠道,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发挥处理和通报典型案例的警示和震慑作用。
第三、政府应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建设。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是开展合作医疗工作的基层执行机构,必须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建设,持续提高经办机构工作效率。一是要加强经办机构的硬件建设,为经办机构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要切实落实经办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日常工作经费的供给;三是强化业务培训,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建立一支稳定、精干和高效的管理队伍。
1.3政府应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进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持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财政、卫生、民政等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涉及到各级政府、定点医疗机构、参合农民等不同主体之间的责任划分和利益分摊,也涉及到资金筹集、医疗补偿等多个环节,因此,为了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就必须将制度法律化,依靠法律制度的强制性协调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同[3],规范好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确保制度各流程环节得以顺利流转。
1.4政府应积极推动建立分级医疗制度
政府要积极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利益导向作用,拉大参合农民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就医后的补偿比例的差距,积极引导农民根据病情严重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培育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保障机制,以免造成农村医疗资源的浪费。
2.持续强化农民参合意识,规范参合农民医疗行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续发展过程中要持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深度,持续拓宽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渠道和参与途径。一是要持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权力和义务明确的自治组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代表农民参与新农合相关政策的制定,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和正当权益。二是要举办农民听证会,主动听取参合农民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政策和执行效果的评价和意见,疏通农民对合作医疗实施状况的意见反映渠道。
为了切实规避参合农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一是要“自愿参加”与“强制性参与”相结合,在强调农民“自愿参加”的同时,还必须辅之以一定的“强制性参加”措施,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广覆盖。二是在详细调查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偿比例的门限值,充分发挥费用分担机制功能,限制参保农民不必要的医疗需求,规避参合农民的“道德风险”。
3.择优选择合作医疗定点机构,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
定点医疗机构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医疗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行为将直接影响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质量。后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执行者要对定点医疗机构选择和考核等方面予以严格把关。
3.1择优选择合作医疗定点机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的选择,是参合农民获得优质医疗服务的现实基础。面对诸多的医疗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在选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时,应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这一总体原则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择优挑选和确定合作医疗定点机构。
3.2制定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的完备指标体系
各级管理部门在广泛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服务费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设立综合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明查或暗访等多种灵活形式,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情况进行检查、巡检,并及时公布评价结果,对违反合作医疗制度,开大处方、乱收费、服务态度恶劣、服务质量低下的定点医疗机构,要予以严厉处罚。
3.3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
一是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国家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切实保障医疗安全;二是要依托网络化信息管理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医疗机构的参合人员住院业务量、业务收入、出院费用、药品和检查治疗价格、药品销售总额等情况进行即时监测。三是通过改革和完善保险机构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建立起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机制,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提高新农合基金使用效率。 [科]
【参考文献】
[1]徐创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用控制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20.
[2]李克强.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Z].北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2014.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告】推荐阅读:
浅谈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0-2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宣传提纲07-22
农村合作新医疗试点调查报告11-01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述职报告07-26
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生孩子06-20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是如何报销07-04
关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情况调查分析10-2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调查问卷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