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本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成本(推荐8篇)

教育成本 篇1

文章从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入手,从建立健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确定教育成本核算主体、教育成本核算周期、教育成本核算原则、教育成本项目以及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等方面对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进行了探讨.

作 者:乌海馨 WU Hai-xin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财务处,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20xx “”(24) 分类号:F221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 成本核算 高校管理

教育成本 篇2

1. 高校教育成本应包括人员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的分摊:人员支出是指支付给教学和为教学提供服务的各类在职人员的人员成本;商品和服务支出是指为学校教学及相关事务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资本性支出的分摊;资本性支出是指高校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支出。

2. 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校办产业支出, 校内各种非独立核算单位的经营性支出;各种附属单位的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已经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高校的赔偿、捐赠、灾害事故损失等非正常性支出等均与培养学生无关, 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3. 不应全额计入教育成本的支出:1.科研支出:高校为教育教学改革而设立的校内教育教改科研项目所发生的支出, 和学生培养直接相关, 应当全部计入高校教育成本;高校为鼓励和支持科研, 对有关科研项目进行的配套资助与奖励所发生的支出应视为学校为社会的一种直接贡献, 也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高校承接的纵向、横向课题所发生的支出, 因为每个课题都有相应的课题经费来源, 并且能做到单项课题收支平衡, 但是这种课题研究与学生培养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不能计入教育成本。2.后勤支出:高校后勤支出是后勤部门给师生员工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必要开支。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过程中, 应遵循相关性原则, 对已经从学校剥离出去组建的独立核算的后勤集团或经济实体发生的支出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学校支付给这些单位的与学生相关的费用允许计入教育成本, 未实行后勤社会化的高校后勤支出中与学生相关的费用应计入教育成本, 但属于有偿服务性的费用不应计入教育成本。3.奖助学金支出:不包括从银行取得的助学贷款和以单位或个人捐赠、赞助形式设立的专项奖学金, 因为这类资金属于社会资金, 其来源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除此两项之外的普通奖学金、物价补助、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其他形式奖助学金均应计入成本。转贴

二、教育成本核算程序

1. 设立教育成本项目

成本项目可分为教学成本、业务辅助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后勤服务成本、学生事务成本、常规科研成本、其他成本七项。

教学成本:指高校教学单位为培养各类学生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类费用;业务辅助成本指高校图书馆、计算中心、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教学辅助部门支持教学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开支;行政管理成本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完成行政管理任务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后勤服务成本指高校提供后勤保障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开支;学生事务成本指高校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开支;常规科研成本指高校与培养学生有关的科研支出;其他成本指不在上述项目中的其他与学生培养有关的支出。

2. 对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分类

高校教育成本的计算对象是高校培养的各类学生。高校的学生类型多种多样, 有不同的学历层次, 不同的专业, 不同的年级。为便于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可按学历层次、专业和年级分类。

3. 确定成本计算期

成本计算期是指按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核算成本的要求看, 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为成本核算的期间比较适当。这里所说的培养周期是从培养对象入校至毕业的时间。由于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 学费的收取也是按学年收取的, 这个“年”应该是学年比较合适, 可真实反映高校办学耗费, 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

三、教育成本的计算方法

成本核算科目可按上述七项成本项目设置主要的总账科目, 同时增设“高校教育成本”科目, 该科目借方反映“教学成本”、“业务辅助成本”、“行政管理成本”、“后勤服务成本”、“学生事务成本”、“常规科研成本”、“其他成本”科目的转入数, 贷方反映期末转出数, 在成本计算单中分配相关费用, 分配的标准可以有多种选择, 通过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后, 各项相关费用已计入各成本计算对象的相关成本项目, 从而可得到成本计算期内的总成本。

四、教育成本的控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的财务管理由计划经济下单一的财政拨款预算, 转向预算内拨款、预算外多渠道创收的的财务管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 应从简单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向以教育成本控制理财为主的市场经济财务管理的新模式。必须在从计划到实施的办学全程中贯彻执行教育成本控制原则, 引入市场经济新理念, 把握办学过程中的教育成本管理, 使高校的理财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 预决算计划中的教育成本控制

(1) 预决算计划必须以教育成本预测为基础。财务预决算是指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财务决策的全部, 决策的关键在于正确进行办学全过程的教育成本测算。教育成本测算是对未来财务预算真实性与决算可靠性的一种预期的推断, 是办学全过程各类决策不可缺少的依据。做好教育成本预测是加强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首要环节, 是编制预算的基本依据。教育成本管理包括教育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一系列管理工作, 教育成本预测是这一过程的开端, 也是教育成本控制由事后控制为主转到事前控制为主的具体体现。它建立在教育成本构成和大量财务数据的基础上, 结合高校的办学规模、发展趋势, 兼顾当前与未来的科学方法, 对预决策意义重大。

(2) 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预算计划中教育成本控制的关键。高校的财务控制就是办学教育成本的控制, 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教育成本费用预测和决策方案的具体化, 是教育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据。它以货币数量的形式预先规定高校各条块的教育成本费用水平和降低教育成本目标的书面文件, 编制教育成本费用计划是加强教育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2. 预算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成本控制与管理

预算实施过程的教育成本控制措施。高校的财务总体有其特殊的一面, 科目繁多、细目复杂、分类错综等。必须根据高校的特点来理财与控制。注重月度各报表分析, 提出全过程“在线”控制策略。充分重视各报表的月度分析, 找出资金矛盾突出的主客观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 在办学决策过程中实施“教育成本控制”

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 使单一依靠拨款的办学模式逐步转向多渠道创收的办学新模式。高校的运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既要讲社会效益, 也不能不讲经济效益。自觉运用“教育成本控制”原则进行办学决策是决策者的必然选择。

(1)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通过教育成本控制达到最经济办学的目标。高职院校要在“按需办学”的同时考虑用最小的教育成本.完成最佳的培养人才方案。首先是市场先导原则。“人才市场”与“生源市场”合二为一, 而且要考虑高校自身的条件。其次是投入产出原则。以往办新专业, 以填补计划空白为目的, 精雕细琢, 不考虑经济效益。但目前高校经费的60%来自于学费收入, 不得不考虑投入产出原则。一个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一般不少于300万, 规模过小, 无法摊销这些“固定教育成本”, 即使满足了社会需要, 也会给高校带来经济上的压力。三是资产保值原则。高校办学与企业一样, 设备、房产、家具均存在大量的折旧。事业单位不提折旧, 不用“折旧更新”的办法, 久而久之, 设备陈旧老化会直接影响学生技能的提高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我们一直在维修与更新部分设备, 使固定资产保值, 从而使高校的硬件不落后。

(2) 以现代科学管理的理念, 在宏观管理中贯彻教育成本控制。在办学中会有许多教育成本, 最大的教育成本是人力教育成本。从科学管理的角度看, 要宏观控制教育成本。一个高校到底要投入多少设备费, 成本如何控制, 评估指标给出了较合理的标准, 人为降低投入, 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任何一项投入, 绩效评估是最关键的, 离开了成本与绩效评价的项目, 会给决策带来盲从。

(3) 在办学决策中树立教育成本比较与可行性分析的思想。教育成本比较分析是办学决策可行性分析的关键内容, 其内涵主要有:决策方案的教育成本比较。对高校的发展规划, 年度计划的研讨、制定要进行方案的教育成本比较与可行性分析。如基建项目的建设, 从立项、设计、施工到使用, 必须在方案中进行多个方案的教育成本概算比较;决策前期调研的教育成本测算与风险防范。在高校的许多决策方案形成前期, 应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对教育成本进行全面测算。无论是新专业建设, 还是基本建设, 或是分配方案的改革, 都应一一仔细测算, 对基本建设、校宿扩建等重大项目, 还应进行可行性分析, 设定风险防范。

由此可见, 教育成本管理是高校理财中的核心问题, 只有认真抓好教育成本管理, 才能使高校的工作绩效显著、才能使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研究会课题组高等师范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研究《教育财会研究》2005年第4期

[2]韦德洪王珊珊: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方法研究《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8年第1期

[3]肖慕鸿张帆:浅议高校成本控制《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6期

[4]黄晓兰:公立高校成本控制策略研究《财会研究》2009年第23期

[5]齐义山:高校成本控制问题初探《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

[6]张文昶:高校成本控制工作探析《经济师》2006年第10期

教育成本 篇3

长期以来,中国公办高校作为非营利机构,其运行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多数高校很少关注成本管理问题,但随着财政性资金对教育经费投入的逐年增多及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成本管理也应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教育成本管理的目的和必要性

1.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必然

在高校,必须改变教育管理上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现状,应把教育成本管理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推行精细化的教育成本核算和控制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成本核算体系,这对构建节约型校园,实现教育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生均撥款与确定学费标准的依据

近年来,中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的数据,201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6420.58亿元,比上年的24488.22亿元增长7.89%,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为4.15%。生均财政拨款是财政通过一般预算安排用于支持高等教育的经费。高校生均拨款标准的确定应以生均教育成本为基础。

根据“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教财[1996]101号)的要求,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因此,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影响到对学生的收费是否合理。

3.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管理层和社会公众的意义

在现阶段,高校普遍存在着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源利用不尽合理,成本核算缺失或不完整的情况。因此,加强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尽早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和进行相关的分析,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为管理层提供正确决策的经济依据是学校成本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算教育成本,也有利于高校财务信息的公开,有利于公众对高校财务的监督,有利于满足利益相关者的知情需求。

而艺术类高校由于自身在学生培养和教学成本方面与普通高校存在着不少差异。因此,科学的引用作业成本法对艺术类院校进行计量和实证研究,对艺术类院校加强成本管理、提升办学效益,以及更好的为学院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是大有必要的。

二、高校教育成本概念、内涵

1.教育成本的概念

教育成本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而出现的。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中对教育成本的含义作了经典的阐述,提出“教育全要素成本”的概念。“教育的全要素成本”包括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期间的机会成本。而其中教育服务的成本包括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人员的服务成本,维持学校运行的要素成本,房屋、土地折旧及利息成本,但不含于教育服务无关的附属活动的成本以及带转移支付性质的支出。

阎达五、王耕(1989年)指出高校的教育成本是教育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价值总和,从理论上说是培养每名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

由国内外学者对于教育成本的表述和界定可以总计出:从广义上讲,教育成本是指举办高等教育培养学生而耗费的损失的资源总和,也称高等教育的全成本;从狭义上讲,教育成本主要指学校(或社会)投入的实际资源成本,可分为人员成本和物质成本。

2.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

近年来,我国在高校教育成本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应用性的指导,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构成。其中人员费用包括:教职工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其他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取暖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养费、福利费、劳务费、招待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专用材料费、其他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退休费、抚恤和生活补助、医疗费、助学金、住房补贴和其他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设备折旧。

关于界定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高校发生的经营费用、上缴上级支出和对附属单位的补助支出与其教育活动没有关系, 不应计入高等学校教育成本。

(2)长期以来,高校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处理,购置固定资产按照取得成本一次性计入,容易引起当年教育成本的虚增,影响了高校年度教育成本的横向对比和纵向管理的科学性。财政部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出台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新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也与《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的要求相一致。

三、传统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可行性

1.传统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规范、统一的高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大部分高校采用全年支出扣除经营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的补助支出等作为高校教育成本支出,再将计算出的教育成本支出除以学生人数(学生人数按照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系数1:1.5:2的比例折算),这样的成本计算过程无法对高校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间接费用进行合理的分摊,也无法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成本进行区分,因此,传统的高校成本核算存在不准确、不精细的缺点,无法满足高校日益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2.高校引入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可行性

作业成本法(ABC),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如图1所示,表明了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原理。

上图表明,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按资源动因把其成本追踪到作业中去,从而得到作业成本,作业又按作业动因把其成本追踪到产品中去,最终形成产品的成本。因此,作业是资源与产品之间的联系桥梁,作业成本计算的着眼点与着重点是作业。

高校具备了实施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的许多条件:

(1)高校教育成本中大部分都是间接费用,即间接费用占全部成本的比重较高。除直接发给学生的奖助学金、困补等可直接计入某专业学生培养成本外,其他大部分培养费用,如:教学管理部门发生的组织教学费用,学生管理部门发生的日常管理费用,相关管理部门工资、水电、采暖等费用均属于间接费用。

(2)高校的培养对象呈现多元化,决定了提供教育服务的种类较多,不同层次(如研究生、本科生、函授生等),不同系别培养学生的成本费用差别很大。

(3)高校的“生產经营”活动有其复杂性。高校是集教学、科研、管理、后勤于一体的综合体。而培养学生的成本与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相关。不同类学生的教学有其各自的活动特点,应具体分析各种活动特点,归集为不同的作业,形成作业链,这也有利于在管理中找出漏洞。

综上,高校在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计算方面符合了许多适用条件,无论最终的成本对象是类别、专业或是年级,都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来完成其核算过程。

四、作业成本法下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以某艺术类高校为例

1.需要界定的问题

(1)成本对象

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确定,可以根据高校的管理和分析的需要,学院、专业或培养人才的层次划分。由于本文以某艺术类高校(舞蹈院校)为例,该高校下设创意学院、人文学院、教育学院3个二级学院及古典舞系、芭蕾舞系、民族民间舞系等若干个教学系。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创意学院及古典舞系为研究对象,以研究教育资源在不同专业间的配置情况,以便更好的对学院成本进行管理。

(2)成本核算范围

本文研究的教育成本是狭义的教育成本,对于那些与人才培养无关的耗费应予以剔除,如离退休人员支出,单独核算的后勤产业化支出、校外经费资助的科研项目等。

(3)成本计算期间

从理论上说,成本期间应与学生培养周期和学校的工作周期一致,即按照学年来确定成本期间,但是根据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校的会计核算期间为公历日期。因此,本文将会计年度作为成本计算期,将会计年度内在校的学生视为一届的学生计算培养成本。

2.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具体方案

本文以某艺术类高校为例,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其教育成本。如图2所示,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确定可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的资源费用;其次,确定作业中心,按按照与学生培养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将作业中心划分为直接作业中心和间接作业中心两大类,其中直接作业中心主要由直接承担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各系、部组成,间接作业中心主要由与学生培养工作非直接相关的部门构成。最后,按照作业动因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至成本对象。

(1)高校作业的资源费用的确认

通过对教育成本支出项目(根据2015年财务决算表)和财务明细账的分析,本文把与培养学生相关的应归集的费用归集为以下几类:

高校的固定资产长期以来不计提折旧,导致了固定资产信息失真,本文用于举例的某艺术类高校截止2015年也尚未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的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样才能更准确的反映资产的价值,使得会计资料更准确的反映教育成本。

值得商榷的问题是:2013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虽然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但同时也规定了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图书是高校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高校每年用于图书购置的支出都相当大,不计提折旧不利于资产的管理和教育成本的准确计算。本文为了符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全面核算教育成本,将当年该艺术类高校的“基本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图书资料购置”借方科目金额计入表1 2015年该高校教育成本支出项目的“公用经费”。

注:假设其折旧年限分别为50、30年,无净残值。

(2)根据作业动因,计算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费用

2015年,该校在校人数1431人,其中本科生1246人,研究生185人;教师共351人,其中高级职称139人,中级职称187人,其他61人。教辅人员40人,学生管理人员35人,行政工作人员124人。

分析资源动因,按资源动因将各项资源分配计入各作业中心。如表3所示。

3.分析资源动因,将作业成本库分配至成本对象

考虑到该艺术类高校在各个学院及舞蹈类教学系资源耗费存在着差异,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创意学院和古典舞系为成本分配对象,以此对二级学院及舞蹈类教学系的成本进行分析。其中,创意学院在校本科生306人,研究生45人。古典舞系在校本科生219人,研究生32人。基本思路是根据二级学院及教学系的实际课时量、在校生人数对各作业中心的成本费用进行分配,从而计算出成本对象的成本。

对作业成本库成本进行分配,用各作业中心的成本金额除以该高校的作业每项作业总量作为动因分配率,用分配率乘以创意学院及古典舞系的实际作业消耗量,从而计算成本对象的教育成本。2015年学院本科生的实际课时为145111节,研究生课时3959节。计算过程如表5所示:

五、结论及不足

从成本分配的结果来看,学院不同专业、系别的教育成本是存在着差异的。从创意学院和古典舞系的分配情况来看,古典舞系的生均教育成本高于创意学院。通过作业成本法的细化分析可以看出,古典舞系的教学作业中心成本明显高于创意学院,这是由于古典舞系属于表演类专业,需要以小班的形式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课时数也比较多,表演类的专业也需要安排很多实训类课程,这也是課时量扩大的一个原因。此外,还可以发现,该艺术类院校表演类专业和非表演专业的教育成本都比较高(8万-14万),而艺术类院校财政的本科定额负担为5.7万元左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学院教育成本偏高的问题及财政提高定额标准的必要性。

本文由于篇幅的限制,按照《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的通知(发改价格[2005]1008号)的规定,将研究生折合系数定为2,本科生折合系数为1,综合计算学生教育成本。出于更加精确、准确分析的目的,可以将研究生和本科生进一步在专业中细化。当然,在高校中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的方式,只是一种尝试,缺乏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但尝试运用这一方式研究和控制高校教育成本可以追踪整个教育流程,帮组学校分析自身的办学质量和教育资源耗用的比例问题,发现不必要的作业项目和成本项目。因此对学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

参考文献:

[1]杨世忠,许江波,张丹.作业成本法在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会计研究,2012.4,14-19.

[2]林刚,武雷.高等教育成本研究.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小宁,杨昕烨.新制度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探讨.会计之友,2014.10,22-26.

教育成本 篇4

摘 要: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目前尚未形成操作层面的实施细则,会计业界就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确认、计量范畴与方法等一些基本问题亦尚未达成共识,这为高校开展教育成本核算带来了实际困难。有基于此,本文首先界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其次,辨证分析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第三,说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具体范围;第四,阐释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分期;最后,结合高校教育成本的特性,指出宜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2013年1月,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正式施行。《制度》新增独立章节――成本费用管理,该章节定义了高校各类费用的含义;要求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区分费用期间;同时要求正确归集和分配各项费用;建立成本核算和成本费用分析报告制度。随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亦把“教育费用”等相关费用项目列入会计核算和报告要求。可见,高校的成本费用管理是其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热点和重点。高校发生的各项费用,按照其用途归集,包括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和其他费用[1]。这其中,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首要任务,与之直接相关的教育费用核算的基本环节问题,是本文探讨的立足点。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是指高校教育成本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当前,高校教育成本已具有明确的对外报告要求:2014年1月正式施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所列示的《收入支出表》,要求高等学校分项目清晰反映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离退休等各项事业支出的情况。可见,从对外报告的角度考虑,有且仅需要学校一级作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同时需要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与大多数高校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对应,为有效落实经济责任制,实施绩效评价,同时直观比较不同学科专业教育成本的差异,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可以且应该以二级学院为基本单位划分,有条件的学校亦可进一步细分至专业。这亦正好符合新《财务制度》规定的 “逐步细化成本核算,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核算工作”的要求。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亦称客体,是指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企业成本核算的对象是企业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和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的成本。一些学者认为,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对象是其教育产品――在校生(毕业生)[2];另一些学者认为,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教育产品应是指教育服务[3]。诚然,高校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大学生,但是正如一些学者所述,“学生不可能被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任意塑造,现代法律和伦理更禁止将人作为买卖的对象[4]”,因此,直接将大学生定义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是不恰当的。参照企业成本核算对象的界定,结合会计可计量性的基本特征要求,笔者认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是指高校提供教育服务所消耗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旨在明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确认成本归集的范畴。根据成本信息的覆盖领域,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3],三种模式都是以二级学院作为核算主体,但在间接费用的分配范围上呈升序排列:第一,直接教育成本模式,仅核算二级学院发生的教学费用支出,不分配间接费用;第二,间接配比教育成本模式,在第一种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校级有关教学费用进行分配;第三,全成本模式,核算二级学院的直接支出,分配校级有关教学支出和行政管理费用。综合评析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直观、简洁,但所提供的成本数据不完整;第三种模式最为复杂,但提供的成本数据包含教学支出和非教学支出,不够准确,且不利于控制公用支出;第二种模式符合受益原则,也是大众普遍认可的教育成本概念,且单独归集学校公用支出有利于加强行政管理费用的控制和管理。此外,新《财务制度》规定,高校的教育费用,指高校在教学、教辅、学生事务和其他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各项耗费[1];高校的管理费用,指高校为完成学校行政管理任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1]。新《会计制度》亦专门指出教育事业支出主要归属高校各二级学院(含其下属不单列的科研中心)、校团委、学工部、学生会等各类学生思政教育部门、信息网络中心、电教中心、测试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教学辅助部门发生[4]。显然,制度层面的费用划分,为我们选用第二种模式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提供了法律依据,且进一步明确了费用归集的主体。

在会计实务中,高校若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其二级学院的各项支出均有独立的账务体系,可以直接确认,则其工作重点在于校级层面发生的教学相关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高校若采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则需要进一步在校级一级核算的基础上,归集和分配各二级学院的直接支出及校级层面发生的教学相关费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具体范围,可参照其《支出预算表》归集。以H高校为例,其采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学校支出项目包括工资福利支出、教学支出、学生支出、行政运营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工会党委支出、董事会经费(民办高校特有)、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支出和专项支出等。根据与教育活动的相关性及会计制度要求,其中纳入教育成本核算的支出主要为教学支出(不含教务处等校级行政管理部门发生)、学生支出以及各二级学院、思政教育部门、教学辅助部门等发生的工资福利支出、行政运营支出、基础建设支出和后勤保障支出等。为减少成本归集的工作量,在会计核算时,建议实行部门明细核算,则二级学院的直接支出较容易从账户中取得。

四、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分期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分期,指的是成本核算的时间范围。《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高校提供教育服务的周期以学年为单位,与高校的会计年度不相符。以为本科生提供的教育服务为例,其服务周期为4个学年,每一个学年自公历9月1日起至次年8月31日(以学生在校期间计算,第四年止于6月30日),由此,无论是以会计年度或是学年度为成本计算期间,每个成本计算周期均存在很多“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费用分配问题,这给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带来了实际困难。但是,应该看到,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是连续的,且一般来说,同一个时间段高校的在校生包含各个年级,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由此,其相近年级的提供的教育服务成本亦变化不大。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将一个会计年度的上、下半年分别视为一个学年度的上、下学期,将对在校不同年级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视为对一级毕业生在校期间所有学年度提供教育费用的综合体[5]。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以会计年度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时间范围,这既符合我国高校会计制度的报告要求,亦可以规避成本核算周期与会计年度不一致带来的“在产品”分配工作量问题。

五、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方法选用

传统的成本核算基本方法是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种基本成本核算方法的适应范围各不相同,但其对间接费用的分配却是一致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认为,企业的产品按照其耗费的生产时间或产量线性地消耗各项间接费用,因此,其一般采用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简单平均分配间接费用。这与高校教育成本的特性是相悖的。近年来,学者讨论得较多的,是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作业成本法,通过关注作为基础成本对象的各个作业,计算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情况。一个作业,是一项事件、任务或具体目的的工作单元[6]。作业是一种可以计量的狭义的、具体的交易活动,又是一种动态活动,其表现为资源的投入和另一种效果产出的过程。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从而导致成本发生”。因此,作业成本法计量下的成本,按作业的消耗量进行分配;作业成本的核算深入到资源、作业层次,其通过选择多样化的分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大大提高成本的可归属性,提高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作业成本法适用于间接成本所占比重大;生产经营活动复杂的企业。若企业的间接成本所占比重较小,则依据会计计量的重要性原则,可以采用传统成本会计的方法,简单平均分配,以降低核算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较为简单,则其作业亦相对单一且同质,同样无须逐个分析作业特点,即可通过传统成本会计法归集和核算成本。

高校的教育成本核算符合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一是,高校教育所发生的成本多属于间接成本。除奖助学金、实习实践经费等项目直接计入单个学生教育成本外,其他大部分教育资源都是共享的,如师资力量、图书资料、教学场馆设施等,其耗费均属于间接成本,且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各异,不能单纯按照学生数、课时数等平均分配,否则必将导致成本信息失真,进而影响管理决策的准确性;二是,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复杂性。以教学活动为例,涉及教师选聘、教材征订、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习实验管理、教学仪器维修等更具体的作业,且不同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其各自的特点,应分析各项作业的特点,发生原因等,归集、核算和反映作业成本,寻求管理改进。

此外,作业成本法的成本信息资料除报告产品成本外,亦报告各作业的成本,包括各作业的资源投入与产出状况,还原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成本形成过程,其成本信息资料的详细程度高于传统成本计算法。有基于此,作业成本法提供的高校教育成本信息,可以视作对高校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耗费进行信息反馈和控制的过程[7],有利于高校管理者追踪、分析影响教育成本形成的各个环节的因素,改进现有的必要作业,减少不必要的作业,降低支出。

六、结束语

教育成本 篇5

成思危认为:“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水平;对一所大学来说,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是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数量和质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的双重标准。我国研究生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经过几年的发展,在规模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研究生教育扩招也使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凸现。有人认为,当前我国研究生整体教育质量有趋于滑坡的倾向。我们当然不能妄下扩招引起质量下降这样的结论,但是我们应该承认,随着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张,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显现。尤其是对于办学实力相对薄弱的地方性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日益重视。总体而言,笔者认为目前大多数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一)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发展规模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才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相比山东省而言,该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还比较缓慢,发展规模也比较小。

(二)研究生教育结构不合理。虽然该校的研究生教育几乎覆盖了全国现有的12大学科门类,但是所涉及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覆盖面窄,而且与学位点重复建设现象并存。很多二级学科尤其是文科类成本小的学位点重复建设,导致同类专业毕业生多,就业困难。而许多与山东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社会和就业市场需求较大的学位点太少甚至没有。

(三)学科水平总体较低,学位论文质量不高。学科水平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高水平的学科才能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学科优势可以凝聚优秀导师、吸引优秀学生。但就山东建筑大学而言,除特色专业建筑类以外,其他学科水平几乎居于全省的中下游。而且毕业生优秀论文匮乏,甚至许多在校生仍很难找到论文写作的创新点。

二、研究生教育投资成本

(一)保健成本

人的健康状况决定了人的体力,即人的寿命、肌体活力、力量强度、耐久力等,而它们又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基础。因此,保健投资便成为各种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前提。就研究生个体来说,增加其卫生、保健方面的支出将会增加其健康资本存量,延长其寿命以及寿命期的“无病工作时间”,并提高单位时间的工作效率。粗略地说,研究生个体的健康投资的成本是由耗费在保健与疾病预防、医疗以及环境改良等方面的物品和服务上的一切费用所构成的。

(二)个人财务成本

教育投资就研究生而言主要是正规学校教育投资。它主要是指研究生为接受学校教育而花费的由自身所承担的有形成本。以山东建筑大学公费研究生为例,主要有住宿费、生活费、书本考证等学习培训费。以1年为期,平均每位研究生所需负担的成本包括:住宿费1200、生活费4000、学习培训费1500,当然这只是一个估计数,实际远不止此。

(三)学校财务成本

为提供研究生教育,学校需购进额外的教学设备,支付额外的水电费,教师工资等。

(四)机会成本

它包括的是研究生因接受教育而放弃了直接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的机会所损失的收入。以往人们在谈论教育成本时,往往只看到直接成本,而忽视了机会成本。实际上,对于研究生个体来说,因其都接受研究生教育,为完成学业而承受的机会成本是相当大的。与其本科就业的同学相比,其不仅不能够获得自己的经济收入,相反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财务成本,这两者之和构成了其继续教育的机会成本。

(五)心理成本

即对未来就业的担忧,年龄增长面临结婚生子却无经济承受能力的担忧等。

三、获得的收益

(一)经济收益。经济收益是受教育者因为接受研究生教育多得的`经济收入。

(二)社会心理收益。研究生教育还会为个人带来社会地位的提高,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成就感和良好的卫生保健等,这些构成个人投资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心理收益。

四、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比较成本和收益的一种方法是计算研究生教育的投资收益率,即经济收益与全部成本之比。根据1986年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调查对象为亚、非、拉22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平均个人收益率为24%,高于13%的平均社会收益率。研究生教育的个人收益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1。

不需要高素质劳动力的传统部门与需要高素质劳动力的现代部门的工资或收入差别很大;2。获得大学以上文凭后,在现代部门中获得就业的可能性更大;3。个人负担的研究生教育成本低,由于政府扶持,个人实际支付的研究生教育学杂费往往只是实际培养成本的一小部分;4。由于传统部门劳动力过剩和收入低,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低,即个人接受研究生教育期间实际放弃的货币收入低。

从数据统计来看,似乎研究生教育投资不存在沉没的风险。事实上,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扩招的日益加剧,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很多研究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甚至开始了一些卖猪肉之类的纯体力劳动;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由于就业压力,被迫选择读博。大学生失业,人才降格使用“,学历病”等症候正在显现。

特别是现在许多高校开始取消研究生公费制,学费支出增加导致总成本上升,毕业生工资水平的下降意味着经济收益的减少,所以,我国目前个人进行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呈下降趋势。

五、研究生教育收益率下降反映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校园质量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校园质量文化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物化形态。它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然而,由于受外部功利性影响较大,高校对质量文化的建设不够重视,而恰恰现代企业对于个人的人文素养、道德素质越来越重视,这也造成教育与现实的脱节,使得培养出的人才难以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课程建设不完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占整个培养期的近一半,在这个阶段能否切实加强相关领域知识与科研技能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研究生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课程体系构建不完整,存在本科化倾向;课程设置内容陈旧,不能够有效地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课程的开设有因人设课的情况,对于一些本专业无法开出的课程也被列入培养方案,而很多研究生感兴趣的课程,由于本专业没有老师不能开等。

(三)对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致使许多研究生依旧像本科期间一样,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将理论转换为实践的能力。

(四)导师队伍建设滞后。首先,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够,而且缺乏对兼职导师的规范管理;其次,导师遴选标准模糊,遴选不够严格;再有,导师缺少培训进修,使得学生根本无法从导师那里学到真正的知识。

六、提高研究生教育投资收益率应采取的措施

(一)转变研究生教育观念,营造质量文化氛围,多开展人文学术讲座,加强学院间、各高校间的交流,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

(二)建立研究生院(处)—学院—学科点三级管理组织结构,明确学科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责,使学科资源得以整合;建立学生与学校的交流平台,使得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及时修订课程设置。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学院可通过建立实验室、校企合作等让学生尽快熟悉本专业的业务流程,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实行规范化聘任,激活导师队伍,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对导师进行培训,激励导师加强研究生的指导,密切师生关系。

七、结论

教育成本 篇6

1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状况比较

现代医学主要起源于欧美,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起步早,发展模式相对比较成熟,目前主要有德国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等。作为以前的重要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也建立了自身的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从高等医学教育看,不论是医学生的培养年限、师生比、实践机会等,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高等医学教育总体上比发展中国家的高等医学教育要有优势。由于发达国家对医学生进入医疗领域实施了严格的准入制度,要想成为一名医生很难,因此医学生的竞争很激烈,学生的基本功相对比较扎实。而发展中国家往往由于缺医少药,为了尽快满足社会需求,通常对医学生的要求没有发达国家高,医学生很容易进入医疗领域。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起步晚,同时受祖国传统医学强势地位的影响,以西医为主的高等医学教育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发展起来。此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面临缺医少药的情况,为了培养大批医务人员,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我国大力发展中等医学教育,高等医学教育相对比较滞后。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高等医学教育才迎来了发展机遇,得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的扩招,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也步入了扩招的领域[2]。然而,医学领域不同其他领域,大规模的扩招也给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经费的筹集、实验以及实习条件的满足等。综合来看,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距离,表面看起来是医学教育模式或制度的差异,实质是西方国家对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仍然存在一定的疑虑。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而在我国为了满足社会对卫生服务人员的需求,医学教育并非精英式人才教育,与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不同。但是,为了与西方接轨,我国也对高等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先后在全国设立了七年制本硕连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在逐步由专科和本科教育模式向硕士和博士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转变,开始走向医学教育的精英之路。

教育成本 篇7

一、产品视角下高职教育成本核算前提

高校在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上与企业十分相似。从产品角度看, 毕业生是大学的终端产品, 大学和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有严格的要求;从经营的角度看, 大学也有招生宣传、人财物的管理和经营;从销售角度看, 学校向受教育者推销教育服务、向社会推销科研成果, 毕生生就业率则间接反映了教育教学服务产品的质量和适销对路情况;不同的是企业侧重追求经济效益而大学侧重社会效益。在高校引入企业管理理念, 以企业经营的理念来配置利用教育资源, 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办学资源的社会效益。

在高校引入企业管理理念, 则可像潘序伦先生提出的将学校看成是生产人才的工厂, 可以采取工厂成本的会计方法来核算某一系、某一班组、某一学生的培养费用。各类高校因其定位不同, 教育产品也有所不同, 高职高专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即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的产品。高职高专教育的中心工作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和核算的范围。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则

要真实、清晰、准确和及时反映高职院校教育成本, 为政府评价各高职院校的绩效、制定合理收费标准及高职院校加强内部管理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 权责发生制原则

凡是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支付, 均应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属于本期成本应负担的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支付, 也不能计入本期成本。

(二) 相关性原则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应遵循相关性原则, 即应该考虑到各项支出与教育活动的相关程度, 直接成本直接计入相关专业的教育成本, 间接成本按合理的方法分配计入各受益专业的教育成本。

(三) 分类核算原则

培养不同专业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教育投入需求相差较大, 高职教育成本应按专业分类进行核算。

(四) 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实际成本是指高职院校为培养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消耗的物资和人工的货币表现, 并按业务发生时的成本计价。

(五)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收益性支出是支出仅与本期收益相关, 应计入当期教育成本;资本性支出是指其支出效益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 如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支出, 应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分期计入其受益期的教育成本。

(六) 重要性原则

对教育成本有重要影响的项目, 应重点处理, 力求准确, 而对教育成本影响不大的项目, 则应简化核算, 提高核算效率。

三、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范围

为保证信息客观准确, 根据相关性原则, 应明确高职教育成本核算范围, 将教育经费支出中不构成教育成本的内容剔除。

(一) 应该计入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项目具体包括:

其一, 直接人工费。教学部门直接从事教学、实验、实训的教师的工资、补贴、津贴、奖金、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等各项人员经费支出。能明确对象的, 直接计入受益对象成本, 几个对象共同受益的, 按合理的方法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

其二, 直接教学费。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费用。如实验实训材料费、水电费、差旅费、资料讲义费、实验设备折旧费和修理费等与教学直接相关的费用, 能明确受益对象的, 直接计入受益对象的成本, 几个对象共同受益的, 按合理方法分配到各受益对象中。

其三, 辅助教学费。属于辅助教学费用项目, 主要反映教学管理部门、图书馆、计算中心等为组织和管理教学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辅人的工资福利支出、办公费、差旅费、水电费、培训费、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费、教学研究费、按一定比例分配计入的科研经费等。

其四, 科研经费。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以高职教育的科研应围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来开展, 重点应在教学改革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这方面的研究支出应计入教育成本。但单纯性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中的支出、横向科研经费支出等不应计入教育培养成本。

其五, 行政管理费。学院行政管理和服务于教学区的后勤服务费用。包括行政和相关后勤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费、水电费、物业管理费、邮电费等管理业务费支出。

其六, 学生事务管理费。在教学业务外直接用于学生事务性的各类费用, 如学生各类社团活动费、学生管理工作经费、就业指导费等。

(二) 应从高校教育成本中剔除的项目具体包括:

其一, 离退休人员经费。离退休教职工的工资福利与教学没有关系, 属于全社会公共性质的支出, 应该计入社会保障支出。

其二, 学生的奖助学金支出。学生助学金、奖学金、贷款贴息等并非教育过程中消耗的资源, 而属转移支付范围, 不应计入高职教育成本。但学生为教学提供服务的勤工俭学支出应计入高职教育成本支出。

其三, 与教学无关的后勤部门支出。与教学无关的后勤服务支出如饭堂、宿舍及其管理支出, 教职工生活区绿化、卫生补贴等, 其与培养学生无直接关系, 属于社会化服务, 不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其无偿占用学校的房屋、设备以及学校为其负担的人员工资福利应从高校教育成本中剥离出来, 。

其四, 校办企业支出。校办企业作为学校对外投资的实体, 为独立企业法人, 其财务也应独立核算。若高校为校办企业提供房屋建筑物、为其职工发放工资福利、提供后勤服务, 相应支出应由校办企业承担, 不应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其五, 其他与高校教育无关的费用支出。与教学无关的附属机构的支出、社会服务成本支出、赔偿捐赠支出和灾害事故损失。

四、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

(一) 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成本计算对象是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承载的客体, 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 首先需要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以便按每一成本计算对象, 分别设置成本明细账, 来归集各个对象所承担的生产费用, 计算各个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因此正确确定成本计算对象, 是保证成本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就高职教育产品而言, 对不同专业学生, 提供的教育服务成本是不同的, 为了准确核算高职教育成本, 应视不同专业学生为不同的教育成本计算对象, 分别开设教育成本明细账, 将一学年中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耗费的全部教育资源价值进行归集和分配, 计算出不同专业每一学生接受一学年教育服务的成本。

(二) 设置成本核算项目

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 没有设置教育成本核算科目;财政部200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中, 引入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将高等学校会计要素归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 也没有设置成本核算类会计科目, 但将费用类科目设置为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其他业务支出、后勤支出、行政支出、资产折耗、财务费用和其他费用等。其中教学支出、科研支出、后勤支出、行政支出、资产折耗等科目核算范围都涉及教育成本核算内容, 却又包含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经费开支, 为保证既能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又能准确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 建议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开发高校财务会计核算软件时, 按教育成本项目设置辅助核算, 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为了直观反映教育成本各项费用发生情况, 教育成本项目可设置直接人工费、直接教学费、辅助教学经费、学生事务费、教学相关科研经费、教学相关后勤服务费、行政服务费等项目。在每年的教育经费统计表中, 增加教育成本计算单, 在教育成本计算单中, 分别列示各项直接费用和分摊的公共教育费用。

(三) 归集与分配成本费用原则

在归集与分配时, 按专业、院 (系) 、学校三个层次进行归集和分配。能分清为某专业发生的费用, 直接计入相关专业的成本;院 (系) 发生的为全院 (系) 各专业服务的费用, 应分配计入受益专业的成本;学校层面发生的为管理全校教育事务发生的费用应分配计入全校各专业教育成本。在各专业教育成本计算单中, 应单列直接成本、分配院 (系) 管理成本、分配学校管理成本, 其中分配学校管理成本中还应分教辅科研管理成本、行政后勤事务管理成本和学生事务管理成本。根据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特点,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归集和分配:

第一, 归集直接教育成本和公共教育费用。首先将高校发生的直接教育成本归集到各专业或各教学部门, 公共教育费用按照用途和发生环节分别归集为教辅、科研、学生事务、行政管理、为教学提供的后勤服务支出等, 资产折耗可根据资产用途和服务对象直接归集到各专业、各教学部门或公共教育费用中。

第二, 分配公共教育费用。高校的公共教育费用包括教辅、科研、学生事务、行政管理、为教学提供的后勤服务支出等费用, 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分配计入教育成本。教育辅助费用, 指学校图书馆、计算机中心等辅助教学部门为提供教育服务所发生的费用, 可按照各专业学生人数或教学工作量比例分配计入各院系教育成本。科研经费根据受益院 (系) 先分配计入院 (系) 成本, 再通过分配院系成本计入各专业成本。学生事务费、行政管理费和后勤服务费, 可按各专业学生人教比例或其他合理方法分配计入各专业教育成本。

第三, 各院系之间交互分配教育成本。因为各院系除为本院系学生开设课程外, 还为其他院系的学生开设一些课程, 因此, 应按照各院系分别为其他院系授课的数量以及接受其他院系授课的数量对其相互提供教学服务而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交互分配。

第四, 计算各专业学生教育培养成本。对经过上述步骤归集、分配到各院系的教育成本, 再按照各专业、年级的学时数或学生人数分配至具体的成本计算对象, 计算各专业每一学生教育培养成本。

参考文献

[1]徐同文:《经营大学:借用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益》, 《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

教育成本 篇8

关键词:成本 高职院校 核算原理 可行性

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宾·库帕和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的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间接费用采用不同分配方式进行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该方法在成本核算上突破产品的界限,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使成本核算深人到各作业当中,并把“作业”或“作业成本库”的成本按作用动因分配到产品中。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耗费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

按照现代企业观,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而设计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集合体。这个集合体由各项作业形成,因作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前后作业之间存在着供需的关系,因此各项活动集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条由此及彼、由内而外、由上至下的作业链。企业产品价值伴随着作业活动的发生在企业内部不断地流动和转移。作业成本法纵向朝前可追踪到产品的设计环节,往后可联系到产品的销售环节,横向则可将上游的供货方以及下游的终端用户连接起来,最终将产品从设计到销售、原料的供货方和产品的最终用户都纳入其分析范围,从而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的链式系统,因此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可以用来分析价值形成和增值最终来源的战略管理工具。

2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作为自主办学经济主体,在承担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任务的同时,同样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高校一方面是教育资源短缺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却是由于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以及财务监管不力,使有效的资源无法得到合理配置,使用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损失和浪费。因此,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做好开源的同时,需要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努力探索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好节流工作。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高校的投资主体已经由过去的政府独资转变为政府、企业、外商和个人等多个,高校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信息日益成为投资者、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选择、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政府部门核定学生培养成本、制定收费标准并进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相关政府部门尚未对高校教育成本建立统一的核算制度,有关教育成本的数据资料是通过简单的记录和粗略加工得出,相关数据无法满足外部相关者的实际需要。

另一方面,受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的是一条粗放经营的路子,只注重社会效益,而忽略了经济效益。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深入和优胜劣汰机制的引入,高校进行自主经营、走集约经营之路已成为必然。为克服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和资源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客观上要求高校管理当局必须对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教育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

3 高职教育成本核算的特点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显著区别在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熟练掌握岗位或职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就能顶岗操作。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完善相关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高职院校在相关方面要有较高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高职教育成本核算具有以下特点:

3.1 核算对象具体化。高校通常按不同学科的特点划分成不同的院、系进行管理,院、系又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历层次以及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学制学生的耗费支出是不一样的,为了准确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就必须根据核算对象的特点,分门别类的进行核算。

3.2 间接费用多。一方面,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协作性,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项活动都需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另一方面,为合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学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在兼顾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特点的同时,尽可能做到资源共享。因此在日常过程中很多费用的支出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费用在发生时通常作为间接费用进行归集,然后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并计入相关核算对象的成本当中。

3.3 成本计算周期长。作为人力资本生产部门,高职教育培养(或生产)的是人才,其产品成本的计算周期一般都会跨越几个会计年度,与一般的工业企业相比,产品成本的计算周期较长。

4 作业成本法及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作為人才培养的过程实际上也类似于工业企业产品生产的过程,整个过程按其价值链展开,是由若干环节组成的,每一环节按工作的性质、成本管理和配比原则又可细分为不同的作业,由于在这一过程中的各项作业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可以运用价值链的相关理论来进行分析,通过对各项作业成本进行核算,并汇总即可核算出整个价值链上的总成本(即整体教育成本),因此高校的教育生产环节适合于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念,作业成本法可以借鉴用来指导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核算。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01.

[2]李强,张国华.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12).

[3]李娜,郑爱华.论作业质量成本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事业财会,2006(5).

[4]张国华,李强,韩波.基于作业成本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及管理体系构建,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4.

科研项目:本文为海南省教育厅指导性科研项目:“作业成本法在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HJ201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开题报告格式下一篇:学生会干部面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