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体诗》(精选6篇)

《近体诗》 篇1

(1) 字数固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 用韵严格。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 讲究平仄。

(4) 讲究对仗。

《近体诗》 篇2

本文选取了元代48位蒙古族作家的近体诗作为研究对象,作家分别为忽必烈、图帖睦尔、妥欢帖睦尔、爱猷识里达腊、崔斌、伯颜、郝天挺、月鲁、萨都剌、回回、童童、巎巎、达溥化、月忽难、同同、伯颜贴木尔、不花帖木儿、察罕不花、泰不华、察伋、伯颜九成、拔实、月鲁不花、僧嘉讷、亦速歹、完泽、夏拜不花、奚漠伯颜、笃烈图、答禄与权、燕不花、埜喇、巴匝拉瓦尔密、八礼台、买闾、老撒、朵只、达不花、达实帖木儿、阿盖、达鲁花赤、达实帖木儿、拜住、伯颜守仁、聂镛、贴木儿、靼鞑哑、哲里野台。

通过对蒙古族作家500首近体诗所用韵字进行系联、数理统计,发现近体诗诗韵系统基本符合“平水韵”。同时将近体诗韵系归纳为十八韵部,即阴声韵7部:支微、尤侯、萧豪、歌戈、鱼模、佳麻、皆来;阳声韵8部:寒桓、侵寻、真文、庚青、江阳、东钟、蒸登、盐覃;入声韵3部:铎、狎、职。其用韵存在着一些借韵、出韵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音、方音或者少数民族作家独特的用韵特点,下面分别进行讨论韵部及特殊韵字。

1.阴声韵

包含独用的《广韵》韵类有:之、支、齐、咍、尤、侯、豪、宵、鱼、模、灰、微、戈从。

1.1止摄

(1)之支合韵的例子较多,有借韵例:时(之)差(支)吹(支)(萨都剌《凉书》);有出韵例:漪(支)怡(之)知(支)移(支)枝(支)(萨都剌《次韵其二》),“怡”出韵;之(之)吹(支)碑(支)丝(之)(萨都剌《梦登高山得诗》),“丝”出韵;为(支)期(之)痴(之)枝(支)时(之)(萨都剌《式古堂书画汇考》),“枝”出韵;期(之)移(支)时(之)(答禄与权《偶成四首》),“移”出韵。其中“枝”字多次出韵,均出自萨都剌的诗文,可能其口语音中“枝”字已经混入之韵。“怡”“丝”“移”同理。

(2)之齐借韵例:泥(齐)时(之)姬(之)(萨都剌《西湖绝句其三》)兮(齐)之(之)时(之)(月忽难《和刘伯温》)。可以发现之、齐两韵互为借韵,二者在蒙古族诗人的口语音中非常接近。考虑到之、齐二韵仍存在独用韵例,且无出韵例,因此没有将二韵合并。止、蟹两摄互相通押的现象,大概是由于两摄内部诸韵趋于合流,主要元音演变得比较接近的缘故。

(3)之脂出韵例:之(之)时(之)丝(之)诗(之)师(脂)(亦速歹《重游定水登樵隐亭有怀见心方丈》),“师”出韵。

(4)之脂支合韵例:水(脂)枝(支)诗(之)(萨都剌《还台偶成其一》)。“水”为借韵,“枝”或“诗”为出韵,因为前已出现过“枝”的出韵例,所以此处也将“枝”定为出韵字。可见将“枝”字当作之韵押韵,是萨都剌用韵的一个特点。可能在元代山西代县方音中“枝”字归属之韵。

1.2流摄

(1)尤侯出韵例:浮(尤)洲(尤)愁(尤)楼(侯)游(尤)(萨都剌《次韵寄茅山张伯雨其二》)鸥(侯)愁(尤)楼(侯)钩(侯)头(侯)(萨都剌《登北固城楼》)。此二例均为“愁”“楼”二字连用,两字分别出韵一次,可能“楼”字已经与尤韵混同。尤侯借韵例:头(侯)州(尤)筹(尤)(萨都剌《彭城杂咏呈廉公亮佥事其三》)头(侯)丘(尤)愁(尤)(萨都剌《道傍萱花》)楼(侯)浮(尤)稠(尤)州(尤)游(尤)(笃列图《题董太初〈长江伟观图〉》)。“头”两次借韵,此字与尤韵非常接近。

(2)“幽”字既出现在出韵的位置,也出现在借韵的位置上,可见在蒙古族诗人的口语中,此字与尤韵已经混同。出韵例:流(尤)幽(幽)丘(尤)秋(尤)游(尤)(萨都剌《次张举韵题皖山金氏绣野亭》);借韵例:幽(幽)秋(尤)愁(尤)(答禄与权《杂诗》)。

尤侯幽三韵多次合韵,其中既包括出韵,也包括合韵,但由于数量不多,故无法进行数理统计,依诗韵将尤侯幽合为一部,定为尤部。

1.3效摄

(1)萧韵出韵只有一处:朝(宵)遥(宵)瓢(宵)箫(萧)(萨都剌《句曲赠清玄道士陈玉泉朝京还山,复拜广陵观》)。

(2)效摄借韵有4例:寥(萧)袍(豪)高(豪)(萨都剌《宿丹阳普照院其二》)凋(萧)朝(宵)翘(宵)潮(宵)(达溥化《次萨天锡登石头城韵》)韶(宵)袍(豪)绦(豪)高(豪)毛(豪)(萨都剌《前诗未尽再赋春搜此足以》)毛(豪)绡(宵)韶(宵)(萨都剌《题画竹》)。可见元代萧豪宵三韵内部的差异已经非常小了。

1.4果摄

(1)歌戈出韵例:过(戈)多(歌)摩(戈)柯(歌)(萨都剌《休上人见访》)过(戈)波(戈)多(歌)(萨都剌《经历司暮春即事其二》)。

(2)歌戈借韵例:过(戈)驮(歌)多(歌)何(歌)(萨都剌《送友人进柑入京》)波(戈)荷(歌)多(歌)(萨都剌《过高邮射阳湖杂咏其二》)。

1.5遇摄、假摄

(1)麻鱼出韵例:花(麻)车(鱼)家(麻)霞(麻)斜(麻)(萨都剌《京城春日》)。

(2)虞鱼出韵例:书(鱼)梳(鱼)厨(虞)疏(鱼)(萨都剌《酬张伯雨寄<茅山志>》)。

(3)麻佳出韵例:花(麻)华(麻)葩(麻)霞(麻)涯(佳)(察伋《奉题见心禅师天香室》)。

1.6蟹摄

灰咍借韵例:回(灰)台(咍)来(咍)开(咍)苔(咍)(萨都剌《次韵登凌歊台》)堆(灰)台(咍)来(咍)(萨都剌《上京即事其五》)回(灰)开(咍)台(咍)(萨都剌《彭城杂咏呈廉公亮佥事其二》)。“回”两次与“开”“台”押韵,可能是萨都剌的用韵习惯。

2.阳声韵

包含独用的《广韵》韵类有:先(仙)、清、庚、青、阳、唐、江、钟、东、侵、盐、元、文、真、魂、寒、山、登、蒸、覃、桓、删。

2.1臻、山二摄

(1)先、仙大量合韵,可以通过数理统计法证明二者是否合并。先独用32韵次,仙独用14韵次,合韵26韵次,离合指数为76,卡方值为3.797,无论将检验水平定为α=0.025、α=0.05或α=0.10,卡方值都要小于这些分布临界值,因此应当将两韵合并,先、仙三四等韵合流。例:弦(先)偏(仙)船(仙)(萨都剌《赠弹筝者》)天(先)编(仙)连(仙)传(仙)宣(仙)(达溥化《读班叔皮王命论》)圆(仙)天(先)然(仙)传(仙)(答禄与权《杂诗四十七首》)。

(2)魂、痕与真、文关系密切,但尚不足以并入其中,因为几韵之间并无出韵,只有借韵,现仍依传统诗韵将其分立。痕魂借韵例:痕(痕)存(魂)门(魂)(萨都剌《寄即休翁其一》);文魂借韵例:军(文)门(魂)温(魂)樽(魂)论(魂)(萨都剌《送宣古木》);痕文借韵例:痕(痕)军(文)文(文)(达实帖木儿《五丈秋风》)。

(3)真、文与谆多次合韵。真谆合韵例:春(谆)茵(真)尘(真)人(真)(萨都剌《春日偶成》)春(谆)尘(真)人(真)(萨都剌《还台偶成其二》)人(真)尘(真)春(谆)宾(真)(萨都剌《钟山遇风雨其一》),看见“春”字与真韵已经混同。谆文合韵例:春(谆)云(文)醺(文)军(文)勋(文)(萨都剌《虎顶杯》)春(谆)云(文)闻(文)裙(文)纷(文)(萨都剌《病中夜坐》)。“春”混入真韵,与文韵的音值相近,发生借韵。

(4)寒桓山删四韵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这三个以[-n]结尾的阳声韵部属于中古的山摄。四个韵部之间的互叶,可能体现了当时山西语音演变的一些迹象。寒删山合韵例:栏(寒)关(删)山(山)间(山)颜(删)(萨都剌《江城玩雪》)寒(寒)还(删)山(山)(萨都剌《春日过丹阳石仲和宅会茅山道士石山辉》);寒桓合韵例:寒(寒)团(桓)酸(桓)(萨都剌《赠歌者号梅芳其二》)冠(桓)寒(寒)玕(寒)(萨都剌《赠张道士》);山寒合韵例:闲(山)间(山)山(山)珊(寒)(萨都剌《和学士伯生虞先生寄韵》);山删合韵例:还(删)湾(删)山(山)间(山)(萨都剌《送莫秀才归番阳》)。

2.2梗摄

庚清二韵存在借韵与出韵例,清耕二韵存在出韵例,清青二韵存在借韵与出韵例,可见耕庚青清四韵在萨都剌和答禄与权的口语中已渐渐混同。庚清合韵,例:明(庚)城(清)声(清)(萨都剌《江浦夜泊》)惊(庚)声(清)明(庚)清(清)(答禄与权《杂诗四十七首》);清耕合韵,例:声(清)城(清)清(清)莺(耕)名(清)(萨都剌《寄呈江东廉使王继学》);清青合韵,例:青(青)瓶(青)溟(清)廷(青)萍(青)(萨都剌《送韩司业》)。

2.3宕、江二摄

(1)阳、唐二韵只有借韵,不存在出韵,可见二韵没有混同。例:忙(唐)凉(阳)香(阳)床(阳)房(阳)(萨都剌《送约上人归宜兴湖洑寺》)光(唐)王(阳)长(阳)(萨都剌《上京杂咏其三》)香(阳)榔(唐)光(唐)(燕不花《西湖竹枝词》)塘(唐)香(阳)凉(阳)房(阳)湘(阳)(达溥化《寂照堂荷池二首》)。

(2)江、唐二韵只有借韵例,同样没有出韵,可见音近,并无混同。例:航(唐)撞(江)江(江)(萨都剌《宣化江阻风》)航(唐)撞(江)江(江)(萨都剌《瓜州阻风》)。

2.4通摄

钟东二韵在萨都剌的诗中只有借韵,没有出韵例。例:浓(钟)葱(东)翁(东)东(东)红(东)(萨都剌《送外舅慎翁之燕京》)庸(钟)风(东)东(东)雄(东)功(东)(萨都剌《梅岭》)。但是在元文宗的诗韵中却出现了一处出韵:松(钟)从(钟)峰(钟)中(东)龙(钟)(元文宗《登金山》),“中”字出韵,可能是作者的误用。

2.5谈覃二韵有混同现象,例:鬖(谈)男(覃)南(覃)酣(谈)(萨都剌《题刘山长雪夜板舆图》)。

3.入声韵

近体诗押韵一般以平声为正例,仄声韵非常罕见,但是在萨都剌的诗作中存在仄声韵的押韵例证。如:狎、甲(萨都剌《龙井诗》);力、息(萨都剌《黯淡滩歌》);薄、落、索、乐(萨都剌《将至大横驿舍舟乘舆暮行》)。“狎、甲、力、息”这四个字在蒙古族诗人所有的近体诗中只出现了一次,无其他佐证,无法判断四字在元代是否由入声转变为阴声韵。而“薄、落、乐”三字经常出现,并与其他入声字相押,看来此三字仍为入声字。这样看来,近体诗押入声韵只是萨都剌个人的创作习惯,也许这种情况反映了萨都剌的方音特点。

近体诗是依照官韵制定的,而且用韵甚严,必须一韵到底,不能通转。但是元代蒙古族诗人的诗作多为日常吟咏之作,用韵较为宽泛、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音和方音特点。元代开始,汉语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趋势就是韵部的合并与简化,而且实际语音与《广韵》规定的同用独用的差别越来越明显。借韵与出韵作为这一变化的产物,表明诗人们实际上已不再拘守官韵的要求,诗人们根据自身的实际语音进行押韵。实际语音能够在严苛的近体诗中不时地出现,说明了语言约定俗成的力量,因此我们从近体诗中捕捉到的语音,也更具有代表性。可以说考察元代蒙古族作家群近体诗的用韵是研究元代语音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对于揭示元代语音的发展和规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冯蒸1989《中古果假二摄合流性质考略》,《古汉语研究》第4期。

元·萨都剌1982《雁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如何快速简单区分古体诗和近体诗 篇3

一、看作者朝代

古代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这种说法始于唐代。唐初,人们开始对诗的字数、声韵、对仗等有了严格的规定。为了区别过去的诗,人们把唐以后写的要求严格的诗是一种格律诗,唐人统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后要求严格的诗称为近体诗,也叫做格律诗。这种说法沿用到今天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那么相对而言,唐以前创造的诗只能是“古体诗”了。三国时期的曹操、东晋时期陶渊明写的诗只能是古体诗。后人也多沿用唐人的这种说法。所以,唐以前的诗只能是古体诗。那么是不是说唐以后写的诗都是近体诗呢?当然不是的。唐代以后的人可以写近体诗,当人也可以模仿古代人写古体诗。比如,李白的《行路难》都应该属于古体诗。唐以前和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一般被称为古体诗。所以只看朝代判断是不够的。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看上去像绝句。实际上作者吴均是南朝梁人,这首诗也只能是一首古体诗。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这首诗看上去是不是像五言律诗?实际上看作者的朝代汉代,就知道它也只能是古体诗。

二、看句数

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所以只要按这个方法排除,大部分的诗还是可以一下子判断的。而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所以只要不是四句诗或者八句诗,就应该归于古体诗的范畴。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8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4句、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4句,从句数上就能判断这些属于唐人写的古体诗。

三、以字数分类

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古体诗还有少数三言、六言。李白的《行路难》中的大多数句子都是七言,但是中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就是三言。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3句到7句是七言,但是一二句却有四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特点更明显。唐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两句是5言,后两句是6言。虽然说是唐人写的,又是四句,但句子的字数不一致,显然算是古体诗。

四、从押韵的角度考虑

古体诗用韵不严,押韵较宽,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换韵。而且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古体诗对韵的平仄,要求很宽;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

而近体诗格律要求很严。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韻到底,不得换韵。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律诗中间两联必须是对偶句,而且对仗要工整。

五、古体诗不要求对仗

讲究对仗是近体诗的一个重要特点,除绝句外,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中间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而古体诗则不要求。

总之,初中生只要掌握了这五种方法,就能很容易辨析古代诗歌的体裁了。

《近体诗》 篇4

版权所有抄袭必究(李先慧编写邮箱xysz158@126.com)

同步达标第七课近体诗六首

一基础知识

1下列不是对仗的一项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C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鬃已先斑

2下列各句不含有语序倒装的一项是()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B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C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D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3、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B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C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下面诗歌没有用典故的一篇是()

A《山居秋暝》B《登高》C《锦瑟》D《书愤》

5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6对下面诗句中“空”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空”字让景物具有了浓情,在景语之中蕴含了令人寻味的“情语”:尽管鸟鸣草绿春色满园,但却无人欣赏。

B“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空”字写尽了古代繁荣和今之萧条,是写景,写出了“城”变迁,也就写出了感叹之情。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空”字写出了年华已逝报国无时,一切成空,又衬托出下衰鬓已斑的无奈之情,一个“空”,沉痛之极。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字写出了山的空旷、静谧、寂寞、冷清,渲染了悲怆凄凉的意境。

7对下列各句所采用的表达技巧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B“潮打空城寂寞回”写景象的冷落荒凉,“寂寞”二字,采用移词手法,移情于物,写得潮头好像有知,也衬托出了石头城的无限凄凉冷落。

C“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还过女墙”采用拟人手法,强调了自然永存的主题,因为它永存,所以便成为人世兴衰的`见证。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了两个典故,诗人借喻世事的变幻及自己“华年”期理想的破灭,显示了作者伤逝的情怀。

8对下面诗句的意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B“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C“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瑟”虽只是乐器,在我国诗歌中已浓缩为“哀婉”的特殊意象,就象“杨柳”已浓缩为“离别/送别”意象一样。

D“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中,这句意象叠加非常巧妙,原句也可以理解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明珠有泪”给人一种凄惨的感受。

9对下面各首诗主题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登高>>写出了去国怀乡、骨肉分离、病魔缠身、漂泊憔悴、落魄潦倒、冷酷辛酸,全诗句句充满着凄楚悲凉和伤感孤独。

B《蜀相》这是怀古之作,诗人虽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却报国无门,追念名相(诸葛亮),同时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渴望为国建立功业的感情。

C《锦瑟》或名无题,给人“往事如梦昨日如烟春心成空斯人远逝”的凄婉迷朦之感。

D《书愤》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二阅读理解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乐游原:又称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

人们在评论这首诗时,“只是近黄昏”一句中的“只是”有两种理解,一为“只不过”“但是”;二应为“祗是”意即“就是”“正是”,你觉得哪种理解更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诗歌,回答11-12题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①。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②。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①渭城:秦时咸阳城。②新丰市:今陕西临潼东。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③射雕处:即射猎处。

11这首诗所写的场面有何特点?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首诗所写的将军是个什么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诗歌,回答13-14题

蜀道后期(唐朝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这首诗写作者从四川回归洛阳,落后于预定的日期。

13这首诗抒发的的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首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15-17题。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5、“觅封侯”写出了作者________的迫切心情,“匹马”显出作者当年驰骋战场的__________,与“匹马”在空间形象上形成强烈对比的词是_______。

16“梦断何处”的“梦”指_____,“心在天山”的“天山”指____,是“此生谁料”是“______”的倒装。

17全词写了怎样一种情感变化的过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崇高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运用

18阅读下面文字,将巴尔的回答写出来(4分)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巴尔肯在一次宴会上提议,每人用最简捷的语言写出一篇“自传”,行文用句要短甚至可以作为死后刻在墓碑上的墓志铭。不久,一位年轻人交给巴尔肯一篇只有三个标点符号的自传:一个“--”,一个“!”和一个“。”。巴尔肯问他这三个标点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年轻人回答道:“一阵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好完蛋。”巴尔肯望着那位年轻人凄然的神色,沉思了片刻,提笔在这篇“自传”的下边有力地又写了三个标点符号:一个“、”,一个“……”和一个“?”。巴尔肯用鼓励的口吻对那位自暴自弃的青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麦当劳品牌的创始人是雷克罗克。他以非凡的经营才能,把麦当劳兄弟的小餐馆变成世界快餐第一品牌,自己也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企业家之一。

但是据说,当年从麦当劳兄弟手里买下特许权的除了克罗克之外,还有一个不知名的荷兰人。克罗克和那个不知名的荷兰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经营之路。

相比之下,克罗克比较愚蠢,他只开麦当劳店,加工牛肉、养牛的钱都任由别人去赚。荷兰人却非常聪明,他不仅开麦当劳店,还开办了牛肉加工厂和一个养牛场。按他的想法,这样就使加工牛肉的钱和养牛的钱也都流入了自己的腰包。总之,所有赚钱的机会他都不让别人染指。

日复一日,克罗克把麦当劳开遍了全世界,而那个荷兰人呢?人们找啊找,终于在荷兰的一个农场里找到了他,他什么也没有,就养着200头牛。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感悟?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你的感悟提炼出来,分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感悟(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不合对仗要求)2B(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春芳随意歇;北望中原气如山)3D(其它三句都是名词组合)4B(《山居秋暝》用了《楚词》中典故,其它篇用典非常明显)5B(A反衬出环境的静。B突出环境的幽静。C描写夏日之景的的深邃广阔而又色彩缤纷。D显示出一种恬静美。)

6D(恬淡、清新的意境)

7C(错在拟人,“旧”和“过”应为移词)

8D(错在“明珠有泪”给人一种凄惨的感受)

9A(第二联有豁达和坦荡,)

10理解成“只是”那么作品就抒发嗟老伤穷、残光末路的悲郁之情;理解成“正是”则通过表达感逝波,惜景光,绿鬓不居,朱颜难再之情,反映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与诗人“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之感契合。

11场面宏远壮阔,“渭城新丰细柳营”是一个宏大的全景,茫茫浮云、千里衰草,鹰疾马快、风劲弓鸣。

12、将军踌躇满志的意态和豪爽的气概,雄姿英发。

13、怅惘之情。

14、拟人手法。埋怨秋风无情,不等自己抢先到洛阳去了。把本来无情的秋风人格化了,借抱怨秋风,抒发心中烦恼,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15功立业 胆略与豪气 万里

16收复山河,为国立功的理想 抗敌前线 谁料此生

17慷慨-悲凉-沉郁

18“青年时期是人生一小站;道路漫长,希望无边;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19答案示例:感悟(1):人生的目标要专一,抱定一个志向并锲而不舍地为之奋斗,目标就很可能实现;反之,目标太多,结果什么目标也实现不了。

或者:做事情要精力集中,全心全力地去干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可能干得很出色;如果战线拉得太长,摊子铺得太大,这也想干,那也想干,最终将一事无成。

尊重学生主体 活用近体原则 篇5

一、利用时间近体,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亲切感

时间近体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不断吸收时代和社会发展信息,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将教材内容导出课堂,将生活实践导入课堂,灵活运用教材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进而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要做到时间近体的准确运用,我们就要将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时事热点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归纳与分析;另一方面,运用教材知识对时政热点进行有效分析与思考,尝试解析出时政热点背后的思想品德要素。这样运用时间近体的思想品德课堂,能有效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将思想品德学习从单一的教材理论转化为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同时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心理亲近感。如我们在教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这部分内容时,教材没有将具体挑战的内容罗列出来,这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结构化理解。如果我们能将新闻热点中的朝鲜核问题、叙利亚问题、我国南海问题等重要时政用简洁的语言或图片呈现出来,利用时间近体原则有效拉近学生与时代发展的距离,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加深对应对挑战措施的理解。

二、利用空间近体,拉近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距离感

空间近体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选择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入话题,拉近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空间距离,运用直观、感性、形象的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所使用的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由于出版年代比较早,更新周期比较长,其中的部分实例与学生生活特别是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较远的空间距离,使学生学习思维很难与思想品德学科融合。这时我们就需要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再加工,按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运用空间近体原则选择学生可能会熟悉的典型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有效拉近学生与思想品德学科的空间距离。如果确实因为学生生活环境造成与学习内容的脱节,不便于选择直接案例进行思维渗透,我们可以通过小品表演、视频播放等形式进行情境再现。如我们在教学“自我保护”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将网络中常见的未成年人因为结交不良网友导致伤害的案件用小品形式呈现出来,有效拉近现实与空间的距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一定会在感知教材文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可见,空间近体原则的应用比对教材既定案例的分析更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品德认知。

三、利用活动近体,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参与度

活动近体原则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话题设计将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情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思想品德常识。在思想品德教材中一些理论知识比较多的地方,如果仅靠教师的口授,学生一定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我们能运用活动近体原则将思想品德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的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来进行,通过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近体活动,让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思想品德知识,学生学习状态会很快地由被动变成主动。如我们在教学《相逢在花季》这部分内容时,可根据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运用活动近体原则设计“花季成长沙龙”,请不同的学生扮演男生、女生、家长或老师,就男女生交往这个话题开展坦诚的面对面的讨论,其他学生可以根据讨论场景自由提问。通过这种符合学生心理实际的活动近体,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敢想、敢于表达自身观点的勇气,另一方面学生在表达中提出各种又尖锐又实际的问题,让教师直接感知青春期学生的内心困惑与思考,无形中生成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

总之,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时间近体、空间近体、活动近体等原则,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心智特点出发,充分开发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并当作鲜活的教学资源引进课堂,有效地缩短了学生学习时的时空距离,很好地体现了生本教学思想。

摘要: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灵活运用时间、空间、活动等近体原则,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心智特点切入,充分开发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并当作鲜活的教学资源引进课堂,变抽象知识为形象知识,使学生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很好地体现了生本教学思想。

怪体诗拾趣 篇6

宋代文学家苏轼和秦观是朋友。相传,秦观一次外出游玩很久未归,苏轼就写一首诗询问情况,不久,秦观就回了一封奇怪的诗信,信纸上只有14个字,这14个字排列成一个圆圈。如:

苏轼看了,不住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顶针诗。所谓顶针,就是前一句诗的最后四个字又作第二句诗的开头四个字,依次而读,就成了这一首诗的内容。如: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作者用这样一首顶针格的诗,描述了自己在外的生活和情趣,又巧答了苏轼的问询。

二、叠字诗

虎虎

山山山

湖糊湖湖湖

海海海海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好汉

侠侠侠侠侠侠侠

义义义义义

尽英雄。

这首诗中不少的句子都是叠字,叠字的多少也没有一定的规则,如按照常规去读,那就没有任何意义,它的正确读法应该是:

一龙二虎望三山,五湖四海会八仙,一百单八是好汉,七侠五义尽英雄。

三、析字诗

明代有一年大饥荒,饿死很多人。春节时家家理当置酒买肉,这一年却冷冷清清。有个叫金玉泉的写了两首诗:

(一)年去年来来去忙,不饮千觞饮百觞。今年若还要酒吃,除去酒边酉字旁。(二)每年去年来来去忙,不杀鸡时也杀羊。今年若还要鹅吃,除去鹅边鸟字旁。

两首诗运用了拆字法,这种借离合或增损字形作成的诗,意境别致。

再如南宋刘一止《茹溪集》有诗石:

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乃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求,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

诗中把明、岚、破、枯、何、重、咏、志拆为诗句,后亦有人将此种诗称为谜语诗。

四、藏头诗

藏头诗,就是把所说的事情分别藏在每一句诗句的第一个字,再把所藏的字连起来读,所以称为“藏头诗”。这样的诗在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吴用智赚玉麒麟”中就有一首。梁山好汉想要卢俊义上山入伙,不可力敌,只能智取,军师吴用就想出写藏头诗的办法,来诓骗卢俊义上山。吴用写到卢俊义家墙上的那首诗就是:

芦花滩上有扁舟,

俊杰黄昏独自游。

义到尽头原是命,

反躬逃乱必无忧。

不难发现,每一句诗的开头一个字如果合起来读,那就成了“卢俊义反”四个字了。

五、谜面诗

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才女朱淑贞,其夫外出经商,久居外乡不归,另宠新欢,当朱淑贞知道后,知团圆无望,悲愤填膺,经日寄忧怨于诗词,临死时用泪水写下了一首愤懑决绝的“断肠诗”:

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不回。

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千种相思一撇消!

全诗写得悲愤凄绝,首尾一气,真乃千古独绝。读罢此诗,无不让人肝肠寸断,悲泪盈盈。读罢之余,仔细思来,还是一幅绝妙的谜面。每一句诗里都藏有一个字谜。

答案: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下楼来,金钱卜落;下—卜=一

问苍天,人在何方;天—人=二

恨王孙,一直去了;王—|=三

詈冤家,言去难留;詈—言=四

悔当初,吾错失口;吾—口=五

有上交,无下交;交之上=六

皂白何须问:皂—白=七

分开不用刀;分—刀=八

从今莫把仇人靠;仇—人=九

【《近体诗》】推荐阅读:

古体诗07-10

上一篇:语言与文化课程心得下一篇:国企党建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