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命运抗争的作文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与命运抗争的作文(共6篇)

与命运抗争的作文 篇1

活,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爱自己,关心自己的人而活。记住,我们的命不是自己独占的,这很自私,我们的命,不可能随意浪费,因为,这条命,是因为别人的爱,才会闪闪发光。我们的,命……还属于爱自己的人……

许多人,会认为这并不可能,当在孤单绝望出徘徊时,生活遍没了意义,这样的生活,没人会眷恋,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于命运对抗!袭云过后是艳阳,明天,总会有希望!

每个人的命都是宝贵的,可当这个人没了活下去的信念,没了与命运抗争的纯洁灵魂,这个人……不过是一只瑟瑟发抖的可怜虫。

猪,是大多数人眼中最为卑贱的东西,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比得过这小小的猪喃?猪的命运或许是可悲的,可,它却会和命运抗争!在板凳上,它在不停地挣扎,它深知,就算我命中注定葬身,可是,我也要做最后一丝拼搏,我不是一个懦弱的生命体!这,是活下去的信念,是与命运拼搏的勇气!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求生本能,没什么好了不起的。哼,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生物面前,又有多少这些高贵的人们能抵抗?在遇到困难时,又有多少人站出来,大胆得说:“没问题!”

与命运抗争的作文 篇2

1、爱的虔诚——情感历程之比较

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说 :“爱情这个简单字眼, 对男女实际上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女人对爱情的理解是十分清楚的 :这不仅是奉献, 而且是整个身心的奉献, 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她的爱所具有的这样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信仰, 她惟一拥有的信仰”。 1无论是“陌生女人”, 还是钟雨, 她们都毫无保留、不顾一切的奉献出了她们的爱, 但一个竭尽全力也激不起对方半点涟漪 ;另一个却小心翼翼生怕掀起大风浪。

1.1不再沉默的陌生女人

奥地利作家斯台芬 ? 茨威格在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叙述了一个少女从十三岁起就疯狂暗恋青年作家R的故事。“我这一生实在说起来是从我认识你的那天才开始的”。 2 在陌生女人的一生中, 作家R贯彻她生命的起点、过程、终点。她小时候就开始穿过门孔幻想了作家R的一切。“我从十三岁到十六岁, 每一小时都是在你身上度过的”。 3因为母亲再嫁而离开了作家R两年, 她忍受不了见不得作家R的日子, 不顾一切的逃离了家里舒适的生活, 踏上了追爱之旅 :为他奉献了自己初夜——为此她居然还幸福得在夜里哭了 ;为他生子——在孩子身上他找到了作家R的影子 ;为了让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 她出卖自己的身体——身体不为作家R所爱, 便怎么着了也无所谓 ;不停的挑拣, 放弃了其他够意思的追求者……直至放弃了生命本身。沉默了一生的陌生女人不再沉默了, 一封信道出了她的爱情绝唱。

1.2执著守望的钟雨

张洁在她的代表作《爱, 是不能忘记的》写了年届不惑的女主人公与一已婚的老干部爱得刻骨铭心却不能结合的爱情故事。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 钟雨和老干部一生相处的时间加起来连一天都没有, 甚至连牵手都没有过。她知道老干部也如她一样深爱着她, 但钟雨没有想方设法地想着怎样去得到老干部, 她只是默默的、悄悄地等候, 期盼着下辈子能再续前缘。张洁把男女间情感的交流表现得淋漓尽致, 爱情在她的笔下传达出一种宗教般的虔诚和圣洁。比较来看, 陌生女人的爱恋用“单相思”来形容更合适, 她一厢情愿地爱着, 但“呼唤的人”却没有半点回应, 她自己没完没了的想作家R, 结果造成了一种幻觉——他也一定在常常想我。然而事实却是“在我一生最后的时刻, 我也没有收到过你的一行手迹, 我把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你, 可是我没有收到过你的一封信。”4

2、爱的迷惘——爱情抉择之比较

爱情是要经历各种磨难和考验的, 两位女主人公遇到了同一个问题 :全心全意所追求的爱或者完全没有引起对方的注意, 或者相爱却不能相守。在现实与幻想, 狂热与冰冷的冲击和较量后都败下阵来后, 到底该如何爱下去?

2.1偏执狂的激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 虽然陌生女人在十三岁时就理智地认清了作家R的双面性, “你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 既是一个轻浮、贪玩、喜欢奇遇的热情少年, 同时又是一个在你从事的那门艺术方面无比严肃、认真负责、极为渊博、很有学问的长者。”5具有这双重人格的男人, 怎么可能会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一个女人身上?但她却一开始就将自己彻底地完全地抛向了作家R, 她执著而疯狂的想着怎样接近作家R……可悲的是女主人公上演的是一幕爱情独角戏, 陌生女人的挣扎、反抗、执著, 这一切作家R是完全不知道的。“认出我来, 认出我来吧!”6, “陌生女人”一次又一次的呐喊却换不来丝毫的回应, 她背负的是永远不被认出的命运 ! 在马路上、剧院里、音乐会上, 甚至黑暗的欢爱里, 她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作家R误解为不同的卖笑女郎 ! 我们在为陌生女人同情伤心之余, 也在为陌生女人痛心。她把作家R视为她生存的意义, 而对于作家, 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艳遇中的一个无名的女人, 一段热情的时光, 最后终将被遗忘得无影无踪。陌生女人很早就知道对这爱情不应抱希望, 但她不求解脱, 自己将自己紧紧地捆绑起来, 逃离了亲情, 背叛了友情, 陷在爱情的深渊里无法挣脱。因为她的坚持固执、孤注一掷, 因为她那偏执狂般的激情, 使他们的爱陷入了爱到不能爱的僵局, 当作家R朦胧中意识到这伟大的爱情时, 一切的一切都已生死两茫茫……

2.2守望者的柔情

钟雨也承受着因爱带来的困惑。她也为爱挣扎, 为爱反叛, 最后还是败下阵来。但她虽败尤胜, 与陌生女人不同, 她是基于责任、道德而自愿放弃最爱。与陌生女人一样, 钟雨对自己所爱的对象也是充满了崇拜之情, 她曾宣称 :“要是她不崇拜那个人, 那爱情准连一天也维持不了”。 7虽然没有明说, 但从字里行间, 我们感受到钟雨的恋爱对象老干部也真真正正地爱着她, 他们的爱是双方的。笔记本和那套《契诃夫小说选集》见证了他们的爱, 他们的心是时时刻刻相通的, 无时无刻不惦念着对方。为了能从汽车的车窗里看一眼他的后脑勺, 她煞费苦心地计算过他上下班经过那条马路的时间 ;听到他在台上做报告时的咳嗽声, 咳在耳边, 痛在心里。而他呢, 为了看她一眼, 天天从小车的小窗里望穿秋水般地瞧着流水一样的自行车, 操心着她的那辆自行车好使不好使 ;像热恋中小男孩一样的悄悄来到她家的附近, 只不过为了从她家的大院门口走趟。两人近在咫尺, 却永远走不近, 明明相爱却得装成陌路人。与陌生女人想尽一切办法让作家R认识她的爱相比, 钟雨与老干部的爱更具纯洁与忍耐色彩。

3、乌托邦的毁灭——悲剧原因的比较

无论是陌生女人还是钟雨, 尽管都经历过执著而痛苦的追求, 但从世俗意义来说, 她们是失败的。陌生女人与钟雨, 一个竭尽全力编织爱情之网, 一个则耗尽心血浇灌爱情之花 ;一个爱得热烈、绚烂, 向爱而生, 为爱而死 ;一个爱得深沉, 爱得质朴, 在爱情中重拾人生的价值, 在期盼中获得了爱的永恒。造成这两种爱情风格迥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下将对此进行分析。

3.1创作背景不同

作家的创作会往往都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同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作品不同的审美内涵。创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西方正在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形形色色的颓废思潮蔓延, 人们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与心灵寄托, 茨威格借陌生女人对真爱的不舍追求, 批判了当时人们的颓废、虚无的观念, 意欲在战争的荒漠上建造一座寄托其人道主义情怀的精神小殿。而同生在20世纪的钟雨却刚刚经历了“文革”这场空前的浩劫, 国人惊魂未定。张洁借钟雨的遭遇控诉了当时的禁欲时代, 喊出了“爱”心声, 那么到底该如何结束婚姻与爱情相分离的局面?以此呼唤人们重新思考爱与现实婚姻的关系, 呼唤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

3.2人物性格的不同

在人物性格方面, 陌生女人没有崇高的理想, 有的只是直觉和感性认识。陌生女人的生活环境是贫穷而冷漠的, 作家R的到来使她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所以她一直强调她的一生是从认识作家R开始的。她跟作家R之间的距离始终没有消除, 这种距离不仅仅是作家R经常出远门所带来的“时空距离”, 还有心理距离、文化距离。尽管最终她通过自己的姿色进入了上层社会, 离作家R只有咫尺之遥, 但实际上她与作家R的距离却是越拉越大。我们可以看到, 陌生女人在作家R的身上找到的不仅仅是她的爱情, 还有她全部的人生信仰, 她企图在作家R的身上找到另一种生活的方式。

钟雨是一个作家, 她优雅、淡泊, 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社会地位, 虽然她深深地爱着老干部, 但爱情并不是她生活的全部内容与目的。在年轻的时候, 因为不明白自己的追求, 离异后, 她知道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与一位有妇之夫的老干部产生了爱情, 而老干部在很早的时候, 由于对朋友的道义而与其女结合。由于道德与责任的限制, 钟雨和老干部只好把这颗爱的火种深埋。钟雨的生活中不仅有爱, 更有社会责任, 钟雨严格地分清了社会责任与个人情感的界线, 为他人的幸福而割舍自己的爱。她把情感封存在心底, 只是在心里默默地希冀着与老干部在天国的相遇。

3.3中西文化的不同

文化对于作家、作品的影响, 或隐或现的存在着。本人着重分析中西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念对的两位女主人公爱情命运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 中西价值观念的差异在于西方人求“真”, 而中国人崇“善。”陌生女人和钟雨都是痴情之人, 一个沉默不语, 而沉默到一定程度时又疯狂爆发 ;一个极富韧性, 彼此千百次的呼喊却能藏而不露。中国人崇“善”, 这使得中国人很注重外部意志, 常常为了外部意志牺牲自我意志。《爱, 是不能忘记的》尽管通篇都在谈“情”谈“爱”, 爱得死去活来, 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传统文化的熏陶、固有的价值观念的影响等, 使他们的爱情“发乎情, 止乎礼仪”。

司汤达在《爱情论》中说 :“爱情像发高烧, 它的来去, 都不受意志的控制。”8这两段不受意志控制的爱情燃烧了一生, 耗尽了她们一生的能量。两颗为爱而燃烧的灵魂为我们描绘了爱情的巨大魅力, 体会到了被爱煎熬的痛苦与痛苦中的幸福。在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爱, 是不能忘记的》比较过程中, 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两部作品的异同之处, 也体会到了中西两种不同的爱恋模式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林咏.幽谷蝴蝶与烈火灯蛾——论《洛丽塔》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宜宾学院学报, 2006.

[2]张慧.新时期婚外恋题材小说对人性书写的多维透视[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王爱华.张洁作品中的“爱”的主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4]侯学标.我爱你, 但与你无关——解读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爱情观[J].电影评介.2007.

[5]卜懿.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6]周志雄.中国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

[7]郭宝峰.被解构的爱情神话——张洁小说人物形象论述[D].广西师范大学.2007.

抗争的“小人物”与悲惨的命运 篇3

关键词:小人物;不顺从;命运

作为德国知名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作品已被译为三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多个国家广为传播。由于伯尔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数出自社会阶层底部,人们对伯尔冠以“小人物的作家”的称号。伯尔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性体现在那些被社会宣布为“垃圾”的人和事上,而这些正是文学创作应该关注的题材。1963出版的长篇小说《小丑之见》正是伯尔这类小人物题材小说的经典之一。该小说一经问世便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广泛反响,引起了文学界热切地关注和激烈地讨论,是德国“不顺从文学”中重要的一笔。1972年,海因里希·伯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授奖证书上写道:“由于伯尔在作品中将他那个时代的广阔前景和对人物性格描写的杰出技巧结合起来,因此他对德国文学的复兴作出了贡献。”对于伯尔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学者认为《小丑之见》起了不容小觑的关键作用。

这部长篇小说的全部情节发生在一个晚上约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以第一主人公汉斯和玛丽的情感变迁为主线,从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采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了波恩一个富豪之子汉斯·施尼尔的故事,汉斯的内心独白、思绪回忆、电话交谈构成了整部小说。主人公汉斯虽然出身于当地养尊处优的富豪之家,优渥的物质生活唾手可得,却不屑于与伪善奢靡的上流社会人士同流合污。由于他不堪忍受周围虚伪庸俗的生活环境,毅然决然地背叛了家庭,选择以扮演小丑为业,自愿同未婚女友玛丽过着自食其力的贫寒生活。然而,困顿清贫的生活令他们处处捉襟见肘,疲于应付;虔诚的天主教徒玛丽最终经不住周围恶俗世人的鄙夷嘲笑的眼光和无形的压力,在教会人士的恶意怂恿之下弃汉斯而去。爱人的离去无疑使汉斯遭受心灵重创。数年之后,陷入贫病交迫的汉斯最后竟沦落波恩火车站上卖唱的乞丐。本文试通过解读“小人物”汉斯扮演的小丑的人物角色特点,评析《小丑之见》欲传达的深层含义。

一、西方法西斯社会人情荒芜、良知泯灭,“小人物”渴望寻求生存的尊严

该小说主人公汉斯有着一个上流社会人士的家庭背景―父亲是“褐煤大王”百万富翁,母亲是“种族冲突调解协会执委会”主席。显赫的家庭背景使汉斯有足够的机会见识并参与到上层社会的交际场中,让他眼见耳闻“上流人士”的奢华卖弄与糜烂伪善。然而在显赫家庭虚伪的面纱背后,家庭成员之间却近乎无情的疏离。父亲悭吝铜臭,母亲被汉斯视为人道主义高帽下的纳粹遗老,父母关系冷漠紧张,风华正茂的姐姐亨丽黛被母亲送去纳粹高射炮部队早早充作“炮灰”,就连从前可以让他略微感到血亲温情的弟弟利奥,在进入神学院后,也变得颇有距离感。家庭徒有一具冰冷空壳,毫无温情可言也促成了汉斯最终与自己家庭的决裂。

汉斯不愿与虚伪、冷漠的现实社会同流合污,毅然决然地脱离了体面显赫的家庭,抛弃了进入上流社会名利场的机会,做了一个面涂浓妆,穿着滑稽,逗人取乐的小丑,以捍卫自己至真至纯崇高的爱情和人性。他将“小丑”当作了向虚伪的、非人性的、宣扬虚伪道德的现实世界“宣战”的方式,当作了他保护自己,但也是嘲弄自己,嘲弄世界,并与可憎的世界保持距离的外衣。该小说作者海因里希·伯尔在1959年接受乌珀塔尔市爱德华·冯·德·海特奖时,曾做过题为“语言作为自由的庇护所”的讲话,其中提到“小丑的自由”——“他还有着人的尊严”。而伯尔的这部小说《小丑之见》的主人公汉斯也正是在小丑的外衣下可怜地固守着不同流合污的良知和追求真爱的人的尊严。

二、残酷黑暗的现实迫使落魄的“小人物”向“大人物”们宣战

作为小丑——下等的小人物——汉斯的求生遭遇与上层社会的糜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汉斯有了一个特殊的视角观感周围的世界,更加剧了对伪善的上流人士和宗教组织的不屑与痛恨,爱人玛丽的离去便成为这种情绪的直接导火索。通过汉斯在波鸿及回到波恩后十几次往来的电话,汉斯与政教人士展开了未直面的交锋与痛斥。小说的叙述脉络基本上就是由汉斯回到波恩后的回忆及往来的十几次电话编织起来的。汉斯与以往亲朋好友的对话,占用了小说相当大的篇幅,同时,也成为铺陈小说情节的重要手段。对话的生动性,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感,人物性格也在对话中凸现出来,增加了小说的画面感与感染力。

在十几次电话中,汉斯主要向两类人物展开了咄咄逼人地宣战与讨伐。

(一)对虚伪的教徒和教会上层人物

汉斯舞台表演意外失败之后,主办方,同时也是“基督教某教育团体的头头”科斯特与他的两次对话,不论是在电话里,还是隔着门,科斯特从冷淡阿谀到“虐待狂”的面目,通过对话一步步显露,基督徒“良心”的外衣在金钱与利益面前被毫无顾忌地撕个粉碎。汉斯言语中充满了对这个虚伪的基督教徒的讥讽和嘲弄。而科斯特对金钱的吝啬和违约的龌龊行为也形成了对基督教所谓“良心”的极大讽刺。

而在与弗雷德博夫人的电话交谈中,弗雷德博夫人的冷漠态度与婚前判若两人,也成为教会人士将纯真善良的人改造成冷漠冰冷的人的佐证。

与两个天主教徒金克尔和佐默维尔特的电话交锋更是直指宗教外衣下扭曲和扼杀真正人性的真实面目:

“每个天主教教友都来敲打她(指玛丽——笔者注)那可怜的良心,仅仅为了一张破纸片就驱使她过着不道德的通奸生活。”

“向她(指玛丽——笔者注)指出法律和教规上的漏洞,怂恿她离开我。”

这部小说对西方社会天主教会虚伪、无情和丑恶的一面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指出宗教戕害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纯真的感情,戕害了人健康的精神世界。

(二)对披着人道主义外衣的纳粹分子

苦于生计,汉斯离家五年后给作为“种族冲突调解协会执委会主席”的母亲打了一个电话,然而,这最终也变成了他质问与控诉假人道主义真纳粹主义分子的战场。

“我是犹太美国佬执行委员会的代表,请令媛来接电话。”

语言似乎诙谐,汉斯内心却满含血泪与激愤。因此,当母亲指出他打电话的真正用意时,汉斯并未低头,而是坚决地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这似乎有悖初衷——借钱,却又合乎情理的——母亲表面的人道主义与本质的纳粹主义是他毅然离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斯每次打出去的电话几乎都是为了“求助”,然而,事实上,大多数电话交谈都变成了他向对方讨伐的战场,奏响了宣战的战歌。他始终未向丑恶的政教势力和伪善的上层人士“认错”或委曲求全,相反,他把“借钱”当作了迎头痛击、大声宣战的契机,狠狠揭露了种种丑恶嘴脸的阴险、不可告人的真实目的,讥讽了当时西德社会政教同流合污、教会欺世盗名、扼杀质朴人性的冷酷与虚伪,凸现了汉斯倔强、不顺从的鲜明个性。

三、法西斯统治注定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控诉无门

令人深思的是,汉斯从离家做小丑,到爱情遭背叛,事业受挫折,不得不电话电报“求助”,最后又被迫流落街头卖唱,恰恰显示了小丑的自我保护方式是多么脆弱而不堪一击。作为小丑,他沉重地喘息,麻木地表演,疲惫地生存。小说开篇第一段就向读者描述了主人公作为小丑的奔波劳碌、沉闷单调、机械乏味的程序化生活。而最心爱的人玛丽的离开却让这样简单麻木的生活也混乱了起来——“我有时颠三倒四,把旅馆与车站相混淆,不是在旅馆门房旁紧张地寻找我的火车票,就是在车站剪票口向铁路工作人员询问我的房间号码”。当主人公以自嘲的口吻谈论自己的职业时,也吐露了自己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痛苦——“只不过是一种绝望的冷漠而已,我就是凭借这种冷漠感情使自己变成一个木偶的”。小丑犯错、小丑自嘲、小丑怯场、被迫上场寓意了小人物在冰冷可怖的世界凄惨无望的生活―他可以嘲笑自己,却无法抵抗和选择最终的道路,无法避免“被人推上台”,不得不面对这个冷酷虚伪的世界,小丑真实的内心被压抑和扼杀。小说中,汉斯受伤之后,暂时脱去了小丑的外衣,然而就在他身心俱伤的时候,从亲人到往常联络密切的好友或避而远之,或恶意嘲讽,或表面同情关怀,实则冷酷无情。这使他发现,如果脱离了小丑这个求生的手段,他甚至是无法生存的。当汉斯 “从阳台一拐一拐的走到浴室去化妆”时,在镜子里看到的“已不是一个小丑,而是一个死人—— 一个表演死人的死人”。爱人的抛弃使他失去了最后一点可以抵抗现实世界丑恶、虚伪、冷酷的心灵慰籍。冷漠的家庭关系,冷酷的社会人情,让汉斯心如死灰,最终还是不得不重涂妆粉,到街头卖唱,有距离地、孤独地同时又无限悲凉与绝望地,在冷酷的现实世界里挣扎地生存,内心落魄身心俱伤的小丑与喧闹的狂欢节形成巨大的反差。不禁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了主人公汉斯既凄凉、痛苦、愤懑,又对自身微弱的力量无法与黑暗的社会大环境相抗衡的无可奈何与矛盾。

四、总结

这部长篇小说一方面通过描写作为“小人物”的主人公为生活奋斗,与社会抗争的艰辛历程,挖掘和赞扬了“小人物”保有的善良、纯真、美好、可贵的人性。“作者在批判生活中德丑恶的同时着力于表现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美,从而赋予作品以更高的冒雪意义和批判意义,这也是他所提倡的‘人性的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也通过主人公汉斯所扮演的小丑的独特视角,运用讽刺、戏谑的手法控诉了西德阿登纳时代的沆漜一气的政治宗教势力,二战后改头换面、顶着人道主义面纱重新得势的法西斯遗老遗少以及道德观念陈腐虚伪的教会上层人士,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当时西德社会的种种潜在危机,哀叹了“不顺从的小人物”欲与整个社会环境或庞大的国家机器进行辩驳与角力,却最终仍以实质上的“失败”而收场的凄惨可悲的命运。

注释:

黄明嘉:《追求美的小丑——评伯尔的长篇小说<小丑之见>》,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第128页。

海因里希·伯尔(德). 小丑之见[M].高年生,张烈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83.

海因里希·伯尔(德). 小丑之见[M].高年生,张烈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17页。

海因里希·伯尔(德). 小丑之见[M].高年生,张烈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3页。

海因里希·伯尔(德). 小丑之见[M].高年生,张烈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

海因里希·伯尔(德). 小丑之见[M].高年生,张烈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3页。

海因里希·伯尔(德). 小丑之见[M].高年生,张烈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216页。

高年生:《评小丑之见的思想艺术特色》,载《外国文学》1986年第5期,第78页

参考文献:

[1]海因里希·伯尔( 德). 小丑之见[M].高年生,张烈材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高年生.评小丑之见的思想艺术特色[J].外国文学,1986(5):78.

命运的抗争初三作文 篇4

有多少人在遇到挫折时,不住地感慨,这都是命运的安排;又有多少人在遇到挫折时,十分的乐观,奋起进行命运的抗争。《悟空传》中的悟空与看似神圣的天神抗争,却一次次被打败,但却震撼了天地。

《悟空传》多少与《西游记》中的形象有些不同。那种曾经代表正义、充当英雄的形象发生了彻底的转化。每一个形象都被赋予了复杂的内涵。唐僧出生从江流漂到座寺院,从小受到佛教的`熏陶,但他对佛教另有理解,认为人不能放弃情欲,认为放弃了的人与空气没什么区别,而所谓的佛与天神看似放弃了情欲,却不容神灵对他有一丝不敬,他们只不过是想永远统治世界。孙悟空不满于天神的管理,到天宫释放天性,同命运抗争,却因天神与佛祖的不讲信用而失败。

在《悟空传》中,作者赋予师徒四人更多的人类情感,描写了四对恋人的爱情:阿瑶、紫霞和孙悟空、小白龙和唐僧、阿月和猪八戒、百花羞和奎木郎。忠贞纯洁的爱是美好的。但本书中,描写的反面形象——玉帝懦弱无能、王母蛮横霸道、如来唯我独尊。众神自保性命的嘴脸暴露无遗,难以让人对这群神仙产生敬意。全书赞美了爱情的美好与生灵的奇妙,并通过人物的描写来赞美抗争精神。同时也讽刺了天神的无能与欺软怕硬的世道。

历史也是如此,许多人不满于统治者,进行了抗争。成功后会受到世间的赞扬,失败了,他的精神也会被世人传颂。人类文明都是经过一代代的抗争形成的,无论何时人类都缺乏这种精神。

如何决定和命运抗争 篇5

资料

很多时候,我们往前看,是看不到命运的,我们看到的是一座比一座还雄伟气魄的楼房,看到的是无限精彩的眼花缭乱的缤纷世界,到时候,命运想拉你都拉不住你,当你蓦然回首的时候,原来,命运,正可怜巴巴地跟在你身后,满是岁月的沧桑,彷徨,和艰辛,只有你累倒在命运的怀抱中的时候,也许,你才会想你和命运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落泪,它陪你落泪!不管这种泪水是幸福的,还是悲伤的。

态度与命运的作文 篇6

江上的劲风,更猛些了吧!飘飘锦衣,浩淼江水,船头那天才子安,年轻而动容的生命,南下的雁背负离别的寒气掠过江面,滕王阁踏着子安的名声而来,又踩着他的尸骸而去。江上的劲风折煞了文坛的英才。无情的水掩埋了一个国家旷世的英才。他短暂的人生,却以足够铿锵的字句抒写了命运的篇章。拖着长长的辫子,一身玄色轻衫。他来到了颐和园。命运为他开了一扇门的同时,又关上了另一扇窗,他淡定从容地走进了湖心,一代文化大师王国维就在皇家园林以他整个生命为文化殉葬。陈寅恪先生说:“王国维并不死于政治斗争也非人事纠纷也不单纯为清廷尽忠,他是死于一种文化。”他以他的生命来拥抱文化,清朝只是一个落脚点,我们不能说他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一种信仰无关命运和态度。这些人的死曾给文化多大的动摇,我不知道,他们无法像老庄那样逍遥,无法像李白那样羁狂,也无法像陶潜那样淡定。

一种死,踏响了就叫苍凉。还记得那个面临无路时放声恸哭的阮籍吗?面对那穷途末路的荒凉感,他以最纯真的哭来对待命运。他的态度和他在山顶啸歌一样那么从容,那么真实,王勃便说:“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是的,他在哭,哭响了整个世界,却只是哭给自己听。一曲《广陵散》回响了多少年代,命运多舛时运不济。面对刽子手,他只要一张琴。整个世界屏住了呼吸,气流中的那悠扬曲声。

上一篇:垃圾清运承包协议下一篇:[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