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小结与复习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四章小结与复习(精选8篇)

第四章小结与复习 篇1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为复习课,需1课时讲授;本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这章所学知识,投影、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正投影、视图、三视图等基础概念,三视图的位置和度量规定,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简单立体图形(包括相应的表面展开图)与它的三视图的相互转化;再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应用,抓其规律、方法进行总结,为知识的应用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牢记投影、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正投影、视图、三视图的概念;能够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增强对视图与投影学习的好奇心。通过实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

掌握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的简单应用;画三视图。

第 1 页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的认识进行物体与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等;通过画三视图来实现几何体与三种视图的相互转化。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媒体: 投影仪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这是复习课,所以应该让学生有个整体认识)

【师】这是本章的知识结构图,看着知识结构图来回想这一章的主要内容,看看你掌握了多少?

第四章小结与复习 篇2

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涉及平面的基本性质, 空间的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平面平行和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三类空间角的概念以及空间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等.它承载着学生三大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论证能力) 的训练以及重要数学思想和方法 (转化、数形结合、观察、类比、归纳、合情推理等等) 的渗透.内容多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 大多数学生在这一章的学习中都遇到困难, 甚至产生恐惧心理.针对这些情况, 我把这一章的知识用五句话提炼概括:一个思想, 两条主线, 三个角, 四个公理, 五个模型, 在复习过程中收到了不错的复习效果.对这五句话的理解如下:

一个思想:即转化的思想, 也就是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它贯穿于立体几何的始终.比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空间的距离以及等积转化等都渗透着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数学思想;同时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也渗透着转化的数学思想.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进行渗透, 同时在小结复习时专门强化这一数学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经过不断的强化训练要让学生潜意识里有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有意识地应用这一数学思想.

两条主线:两条主线主要是指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之间的相互转化.即:

这两条主线是这一章的核心内容.我们利用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研究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利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研究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也就是所说的判定定理;反过来, 由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可以进一步掌握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也就是所说的性质.而“平行”与“垂直”是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中最重要的两种位置关系.两条主线就是集中、简练地反映空间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垂直关系之间的转化以及垂直与平行之间的相互转化 (垂直可以得平行, 平行可以得垂直) .不但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这两条主线间的转化关系, 而且在小结时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构建这两条主线之间的关系框图, 使学生在转化思想的指导下对这两条主线所涉及的内容融会贯通, 提高他们的归纳整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从而达到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信手拈来、收放自如的效果.

三个角:即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线线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线面角) 、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 (二面角) .这三个角既反映空间的数量关系, 又反映着空间线线、线面及面面位置关系, 最重要的是集中体现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 是高考必考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小结中把三个空间角归类总结既是对“一个思想”和“两条主线”很好的应用, 又是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很好训练.学生只有把这三个空间角的概念搞清楚才能建立完整的空间概念.

四个公理:即平面的三个公理 (公理1、2、3) 和平行公理 (公理4) , 公理1是判定直线是否在平面内的依据, 公理2是提供了确定平面最基本的依据, 公理3是判定两个平面交线位置的依据, 公理4是判断空间直线之间平行关系的依据.它们是立体几何公理体系的基石, 是研究空间图形、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 而且是数学教学中三种语言 (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很好的载体, 是训练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 所以在小结时归纳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五个模型:由于立体几何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 所以教给学生几个典型的几何模型对他们的学习和解题很有帮助.所以我在这一章的复习中给学生归纳出了五个典型的模型.它们是正 (长) 方体模型、正四面体模型、线面角模型、二面角平面角模型以及探究面面垂直模型.

正 (长) 方体模型:

这是立体几何中应用最广的一个几何模型.它几乎包括了空间点、线、面的所有位置关系.有这么一种说法:只要“玩转”正方体, 立体几何就不怕.也就是说只要把正方体中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搞清楚, 那就可以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所有问题.

正四面体模型:

这个模型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体会空间问题平面化的转化思想和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记住一些涉及正四面体的结论, 避免遇到问题时再推导运算的麻烦.比如求正四面体的体积时高AO的求解就要进入四面体的内部解△AOE或△AOC (空间问题平面化) , 还需要求正三角形的高DE、中心O到C点和E点的距离、面积等 (这些都是需要记住的结论) , 而求正四面体的外接球和内切球的体积、表面积等都能用到这些结论.事实上求正四面体外接球和内接球的半径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而且这个模型还是异面直线垂直 (如BC与AD垂直的判定) 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BC与面AED垂直、面AED与面BCD垂直等等) 等内容很好的载体.

线面角模型 (三垂线定理) :

之所以把线面角归结为一个几何模型其原因有三:一是巩固线面角的概念 (∠PAO) , 便于学生在解题时能准确地作出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平面的斜线PA和斜线在平面上射影AO所成的角) ;二是这个模型其实就是“三垂线定理”模型 (只需在平面上添一条直线a) , 它是平面的斜线与平面上一条直线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内容的载体;三是这个模型承载着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所有内容:直线a垂直直线PA、直线AO及直线PO, 直线a垂直于面PAO, 直线PO垂直于平面β, 平面PAO垂直于平面β等.

二面角平面角模型:

确定这个模型的原因, 一是巩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ABO) , 二是它同样承载着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内容, 而垂直关系恰恰是立体几何的重中之重.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许多学生在二面角的问题中往往容易忽略直线CD与平面ABO垂直这一重要性质, 而且这是高考特别钟情的知识点:即要证AB与BO同时垂直于棱CD, 只需有AO⊥面β即可.因为AO⊥面β可得AO⊥CD, 而此时再由AB⊥CD便可以得到CD⊥平面ABO, 进而便有CD⊥BO.这样便有了二面角的平面角, 所以这个模型对巩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探究面面垂直模型:

这是人教版数学必修2教材第69页中的一道探究题:“如图, 已知AB⊥平面BCD, BC⊥CD, 你能发现哪些平面互相垂直?为什么?”而且结合这道题的变式题也有很多.比如教材第69页例3以及教材第74页B组第4题等, 而且许多高考题以它为“母题”改编.所以把它作为一个几何模型, 既有利于学生掌握面面垂直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真正地感受到高考题源于课本、变于课本,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立足课本, 夯实基础.

复习这一章时当我给学生说这一章我只用五句话就可总结时, 学生就有了听课的兴趣, 当我把每一句话用充实的内容构建起一个知识体系时, 学生由衷地给予我热烈的掌声.这节复习课的效果特别好, 以至于我的学生只要提到立体几何, 他们就会下意识地说出“一、二、三、四、五”来.

第四章小结与复习 篇3

1.中华文化的特征(1)源远流长: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史书典籍以其自身的传承性,成为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见证。(2)博大精深: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呈现鲜明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在交流中展示自身的特征,同时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呈现多样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③民族性:中华各民族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习俗等因素,在文化上呈现多样化。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的特性。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原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2)含义: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3)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4)关系: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在关系如下图。

例1.以“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为主题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通过单纯而又简朴的方式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这启示我们 ( )

A.要全面传承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B.要开展特色活动,传递中华文化

c.要加强文化交流,变革多样文化

D.要坚持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排除A。C中的“变革多样文化”,表述错误。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指向性和规定性。故本题选B。

例2.“一下五去四,三下五去二,……”“噼里啪啦”珠算声里流淌着中华血、民族魂,承载着许多人童年的美好记忆。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 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请分析中国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价值。

解题思路:本题以中国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视角,考查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综合运用。解答时,抓住文化遗产这个关键点,从文化遗产的地位以及我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特点等角度分析说明即可。

参考答案: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可以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珠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我国民族灿烂文化的见证和象征。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利于挖掘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和特征(1)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核心:爱国主义。①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3)特征:

提示:有关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典故、诗词、格言:(1)团结统一:①“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②“同胞共气,家国所凭。”③“万众一心,众志成城。”(2)爱好和平: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之用,和为责。”(3)勤劳勇敢: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②“业广唯勤。”③“天道酬勤。”④“不畏强御。”(4)自强不息: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5)爱国主义: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地位(是什么):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2)必要性(为什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3)措施(怎么办):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的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⑤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例1.75岁的老革命孙征,用5年多时间、自费30多万元、行走5万千米,在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举行了400多场爱国主义巡回宣讲活动。孙征老人的做法 ( )endprint

①源于爱国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②反映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③体现出爱国主义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④印证了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解题思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故③表述不正确;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故④表述不正确。故本题选c。

参考答案:C

例2.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过程中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谈到中国梦时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我们要团结全体中华)L-k-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1)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讲话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2)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解题思路:第(1)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答题时要先明确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材料信息逐一分析说明即可。第(2)题考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答题时要先把问题转化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这一常规问题,然后结合材料针对“作用”进行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1)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体现了爱国主义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②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③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掌握自己的命运,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①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②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③中华民族精神能够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使全体人民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④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1)文化生活的“喜”与“忧”:①“可喜”的一面:文化生活中有许多可喜的变化。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②“令人忧虑”的一面:文化生活中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③对策: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2)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②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2.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1)比较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2)落后、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弱点,会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3)奏响主旋律:①必要性:各种文化呈现出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趋势,客观上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例1.湖南卫视播出的《爸爸去哪儿》成为2013年第四季度毫无争议的收视“黑马”,节目组通过设置一系列由父子(女)共同完成的任务,给平日里很少有机会待在一起的父子(女)创造了拉近距离的机会。其“清新”的节目形式和“温情”的节目内容,引发了社会对亲子关系的大讨论。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该节目火爆的原因是 ( )

①它满足了人们对亲情类节目的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②它采取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③大众文化日益庸俗化④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解题思路:该题考查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①和②是文化生活“喜”的表现,也体现了节目成功的原因;③说法明显错误;④是文化生活“忧”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参考答案:A

例2.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搜索引擎网民规模为4.70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1 9287万人,半年增长率为4.3%,网民使用率为79.6%,与2012年底基本持平。搜索引擎在创造巨大价值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不断显现。据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办公室透露,很多国内知名的搜索引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肆意传播一些包含迷信、看相、算命以及低俗、暴力和淫秽色情信息的网页、图片、视频,点击率还真不少,已经成为一大公害,不但严重破坏网络环境,而且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1)上述材料所说的网络上存在哪些不良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有何不同?(2)我们应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解题思路:第(1)题,提取材料中的“迷信、看相、算命以及低俗、暴力和淫秽色情信息”等关键信息,运用落后文化的现象和腐朽文化的知识进行说明即可。第(2)题,要紧扣“如何加强”的指向进行作答,可从文化产品生产经营者、文化产品消费者和政府三大角度进行说明。endprint

参考答案:(1)材料中所说的网络上存在着落后文化现象和腐朽文化的现象。两种文化现象的区分:①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2)①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管理。②电信运营商、搜索引擎网站(网络经营者)要增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③公民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制网络低俗文化的能力,自觉抵御网络低俗文化的侵蚀。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1)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2)必由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3.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必要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主要内容:(3)创建活动:①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②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例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文化自信的底气源于 (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中华文化比其他民族文化更优越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题思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③表述错误;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而不是原因,与题意不符;①和②符合题目设问要求。故本题选A。

参考答案:A

例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崛起,我国越来越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因为没有文化“走出去”,中国其他方面的“走出去”已经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比如企业“走出去”往往被视为是对外在世界的威胁等。所以,我国在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努力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定位行为主体,这里的“我们”既指政府也指公民,所以要从这两个主体角度出发,紧紧围绕“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个中心,从多方面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①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外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③要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④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五、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①基本内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②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③如何建设(怎么办):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b.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公民道德素质。endprint

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1)思想道德冲突:①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②解决思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3)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4)怎么办: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①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②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例1.2013年8月10日,《法制日报》载文指出,为进一步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和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自2008年以来,中央文明办持续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共推荐好人好事16万余件,有5 602位“身边好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这些“身边好人”可敬可信、可亲可学,为人们提供了行为示范、树立了道德标杆。以模范人物为榜样,青年学生就要 ( )

①见贤思齐,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大处着眼,不受小节的束缚③明辨是非,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④加强修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题思路:青少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必须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②说法错误;①、③、④观点均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参考答案:B

例2.当下的互联网,不缺“愤青”,缺的是建设性批评和参与性人格,缺的是推己及人的公共理性。只有守住言论底线,才有言论空间的真正自由,才有理性平和的公共讨论和交流,才有在百家争鸣中缔结意见共同体的可能,才不会用舆情撕裂民情,以舆论冲突加剧现实冲突。“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这“七条底线”向网民们表达了一种回归常识、回归责任的期待。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请你就守住互联网“七条底线”提几点建议。

解题思路:要守住互联网“七条底线”,需要国家、互联网企业和公民共同努力,故答题时主要从国家、互联网企业和公民三个角度具体说明。

第四章小结与复习 篇4

物理教学反思与小结

林锦建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多采用没有问题的教学法,即让学生没有问题走进课堂,没有问题走出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为驯服的工具。但不提出问题,社会就不可能进步,所以,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国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弱项。

一、培养学生“问题提出”的意识及能力的必要性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问题往往预示着伟大的发现,重大问题必将带来现有理论的大突破、大发展。

物理学研究和创新的起点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提出的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一环,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了解决它的欲望,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更加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的有关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注意力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选择性,也使得学生对持续进行的有目标的思维及探索活动形成明显的激励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问题提出”的意识及能力,我认为要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适合“问题提出”的民主环境。

2.减轻学生负担,留足发展“问题提出”能力的时空。

3.倡导多向怀疑。

4.鼓励大胆发问。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把学生培养成为驯服的。

福州五佳教育教研中心

第四章小结与复习 篇5

一、复习目标:

1.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2.掌握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及意义。4.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石器的科技与文化措施。

二、重难点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民族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关系

三、回顾梳理:

(一)三国鼎立

200年曹操与袁绍在_______大战,袁绍大败,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______大战 曹操大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定都________;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都城________;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________。

(二)西晋的兴亡:266年西晋建立,建立者_______,定都_______,280年灭掉吴国,统一全国。“八王之乱”耗尽国力,内迁各族起兵反晋,316年西晋灭亡。317年,皇族_______建立东晋,定都________。

(三)淝水之战: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_______年,东晋在_______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四)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影响)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__________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迁都_______,进行改革,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促进了__________。

(六)承上启下的南北朝文化

1、南朝_________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 “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这比国外早了近1000 年,其代表作________在唐朝时用作课本。

2、北朝的 ___________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 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代表作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3、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 篆书、隶书 转化到楷书,草书和 行书 也逐渐流行。

4、东晋的___________,集书法之大成,代表作___________有 “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他被后人称为_________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很多,以东晋的__________ 最为出色,代表作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魏晋南北朝时,创造了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______的_____石窟和河南______的_____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四、典型引路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书》

(1)材料中的“魏王”是何人?

(2)此段材料反映出的是什么事件?

(3)根据材料内容,说出“魏主”的姓应改为什么姓?

(4)根据所学的知识,请你对“魏王”的这种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对应练习

1、曹操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A.消灭袁绍的势力 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

2、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3、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

A.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

B.东汉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C.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 D.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4、“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天下的是()A魏国

B 蜀国

C 吴国

D 西晋5、2009年6月1日,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抵达南京,拜谒中山陵。南京在三国、东晋时,分别称作()

A 建业、夷洲 B 建业、建康 C 咸阳、建康

D 咸阳、夷洲

6、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结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淝水之战后前期统治瓦解

B 东晋趁势统一了南北

C 东晋在南方去的暂时稳定

D 北方再度陷入割据混战

7、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从西晋开始到北魏建立,内迁各族中,曾经统一了黄河流域的有()

①匈奴

鲜卑

③ 氐

④ 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自孝文帝以来,北魏黄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如孝武帝、孝明帝等,其原因可以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那一条找到()

A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B 改穿汉服

C 改姓汉姓 D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B.表广大人民的的利益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D 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10、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科技方面的描述错误的是()

A祖冲之在数学、天文、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B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C贾思勰的《齐民要素》对后世影响巨大

D上述三人均生活在南北朝时期

1.(12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3分)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枕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3分)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3分)

小结与复习教学设计成品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记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解答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系统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及知识内容.进行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熟悉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约分、通分及四则混合运算皆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熟练掌握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2)熟练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难点:(1)四则混合运算中的去括号及符号问题(2)分式方程的验根问题.对策:回顾知识内容,在做题时查漏补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回答问题

1.什么是分式?怎样的分式没有意义? 2.分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3.分式的乘除法则与加减法则分别是什么? 4.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举手回答或一起回答,回顾本章主要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画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注意事项:

1.因为0不能做除数,所以只有当分式的分母不为0时,分时才有意义;当分子的值等于0而分母的值不为0时,分式的值才等于0。

2.对分式进行约分时,如果分子和分母是多项式,那么要先把分子和分母分解因式。3.几个分式通分时,一般选取较简单的公分母。4.分式运算的结果应尽可能简单。

二、范例讲解

师:依次给出题目,学生自己做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重点讲解

x23x4例1 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2x3(1)值为零?(2)分式有意义? 分析:提问.

⑴分式的分子、分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的值为零?(分子0分母0)

(2)分式的分子、分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有意义?(分母≠0)(3)分式的分子、分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的值为正?(分子、分母同号)x23x4x4x12x32x3解:

x4x10⑴当2x30

即x4或x1时,分式值为零

⑵当2x30时,即x32时,分式无意义。

x∴当32时分式有意义

x2小结 :思考讨论,当x为何值时 x3的值⑴为正?⑵为零?

x32x2例2 已知ABx2x22,求A、B的值

分析:

1.符号“≡”是恒等号,表示等式为恒等式

2.两个整式是恒等式,那么意味着这两个整式的项相同,相同项的系数相同

ABAx2BAxB2A222x2x2x2x2解:

x3AxB2Ax2x22 A1B2A3A1解得B5

小结:此题的关键是将分式的恒等关系转化为多项式的恒等关系。分式恒等的依据为: ⑴分母不为零且相等 ⑵分子相等

x2n38x2nn44xn216xn 例3化简:xx2n38x2nx2nx2x22x4xnx2n2n4n2n2x2x4x4x16xxx2x4x2x4解:

x2n38x2nx2nx2x22x4xnx2n2n4n2n2x4x16xxx2x4x2x4x2x4 

三、总结、扩展

(1)分式这一章最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求我们熟练掌握分式的运算,这也是我们以后学习的基础。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2)分式的意义、基本性质、分式的符号法则,使分式的值为零即使分式无(有)意义的条件和换元的思想方法是分式一章的重要基础知识,希望同学们要切实掌握.(3)分式的混合运算是整式运算、多项式因式分解和分式运算的综合运用.由于计算步骤多,解题方法灵活,符号变化又易出错,要认真细心进行运算,努力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四、作业

课本P44 3(2)、(6)4,5,6

第四章小结与复习 篇7

关键词:细化考点精选练习变式训练总结升华

本人在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全国高考生物科考试大纲》《广东省高考生物科考试说明》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各考点进行细化分析研究,摸索出“考点-练习-变式训练-小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下是本人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研读考纲,细化考点

在教学和复习工作中,要对照《考试大纲》理清考点,明确考试内容;对照《考试说明》把握要求,明确每个考点的要求属于哪个层次;对照教材细化知识内容,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并领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点解题。如在复习《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时,针对课程标准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生物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对本节的要求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Ⅱ)以及本节内容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人教版)教材中的插图有图4-1核糖与脱氧核糖、图4-2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4-3三种RNA示意图、图4-4以DNA为模板转录RNA的图解、图4-5RNA的结构示意图、图4-6蛋白质合成示意图。再结合与本节内容有关章节的联系有:蛋白质的结构、DNA的结构,确定本节的考点为:

1.DNA与RNA的比较

2.DNA与RNA的判定方法

3.RNA的分类和比较

4.转录的过程

5.转录与复制的比较

6.翻译的过程

7.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

8.翻译与转录的比较

9.基因表达过程中有关DNA、RNA、氨基酸的计算

二、精选练习,基础为本

生物学科是以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这些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构成了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它们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以能力考查为主导,是当前高考的基本理念,也将会是高考永恒的主题。但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为载体,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2009年的生物高考大纲与2008年基本相同,体现“注重基础、突出能力”的特点。历年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都是源自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主干内容,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中的原理,概念等内容具有权威性、规范性,是我们判断问题的标准,处理问题的依据。在对高考生物学的全部知识内容进行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回归课本、注重基础,引导学生全面落实4本教科书(必修一、二、三和选修3)各个章节的每一个考点,精选与考点相对应的习题,强化训练,重点讲评。在训练时重结果重过程;在讲解时要重思路分析、重一题多解、重一题多变。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如在复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考点: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我对应考点精心选择的例题是:

下列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多选)()

A.相邻细胞膜间的接触

B.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

C.外界物质进入细胞内

D.激素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本例题主要考查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只要能结合教材图解,理解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这几种方式,就能将本题的正确答案选出,即使原来不会的,经过本题的训练也能掌握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这几种方式。

三、变式训练,拓展能力

分析近5年来的高考试题,可以明显地看出,试题沿着加大“理解能力”考查,增强思维能力考查的方向演变。高考试题以它既变又不变、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不断传递着高考的命题方向和命题思想。作为高三老师需要对近年的高考试题,进行仔细地研究、反复地推敲。要体会出:高考的方向——高考考什么?命题的思路——高考怎样考?解题的技巧——试题怎么做?因此,在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课在对应考点精心例题抓好基础之后,还应设置相应的能拓展能力的变式训练。如在复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考点: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我选择了如下的变式训练:

下图是细胞间的3种信息交流方式,请据图回答:

(1)图A表示通过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随①_______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表面的②_______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2)图B表示通过相邻两细胞的

,使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③表示_______,请举例:___________。

(3)图C表示相邻两植物细胞之间形成_______,携带信息的物质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④表示________。

(4)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之间都维持功能的协调,才能使生物体健康地生存。这种协调性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依赖于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大多与______________有关。

解此题不仅对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能够理解,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及分析能力。

四、总结评价,提炼升华

在每个考点之后,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反思及交流时间。通过反思,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自学、合作中的不足,找到问题原因和正确的解决办法,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会学习;通过交流,能让学生分享经验、分享成功,并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发展。通过师生总结评价,提升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

总之,教学活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互协调配合来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进行,应把课堂教学转化成让学生在参与中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的实践活动。

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 小结与复习 篇8

【复习目标】

1.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2.通过绘制、分析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图表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3.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感受统计调查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学习重点】

用三种统计图描述数据. 【学习难点】

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

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互研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构建知识结构图:

全面调查(普查)简单随机抽样 调查抽样调查简单随机样本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统计表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描述数据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复式统计图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注意:描述数据时,要根据调查目的和数据的性质恰当地选择统计图.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选取适当的调查方法

【例1】 下列调查中,哪些适合用普查方式,哪些适合用抽样调查方式?(1)了解一批空调的使用寿命;(2)10名学生的血样调查;(3)调查全省人民健身情况;

(4)调查“辽宁号”航母上零部件的质量.

解:(1)了解一批空调的使用寿命,调查过程带有破坏性,只能采取抽样调查;(2)血样调查,要求精确度较高,难度相对不大,应选择普查方式;(3)调查全省人民健身情况,因工作量较大,只能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

(4)因为“辽宁号”航母上每一个零部件对航母安全都非常重要,故必须用全面调查. 所以(1)(3)适合抽样调查,(2)(4)适合普查.

方法指导:根据统计图的特点、数据本身的特点以及研究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统计图.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例2】 下列调查的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是(D)A.利用当地七月份的日平均最高气温值估计当地全年的日最高气温 B.在农村调查市民的平均寿命

C.利用一块实验水稻田的产量估计水稻的实际产量

D.为了了解一批洗衣粉的质量情况,从仓库中任意抽取100袋进行检验 知识模块二 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例3】 七年级7个班开展“学雷锋做好人好事”活动,为了清楚三月份各班做好人好事的件数是多少,最好选用(B)A.折线统计图

B.条形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D.都不对

【例4】 在对赫山实验中学七(2)班(全班共50人)的学生进行调查“你最喜欢的球类运动”中,发现有16人最喜欢打乒乓球,有12人最喜欢打排球,有22人最喜欢踢足球,为了清楚地表示爱好各种球类活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最合适的统计图是(A)A.扇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条形统计图 D.以上都可以

【例5】 如图所示,是某校三个年级男女生人数的条形统计图,则男生人数最多的年级是八年级,学生总人数最少的年级是九年级.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选取适当的调查方法 知识模块二 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上一篇:高中校园生活的自我评价下一篇:中班音乐买菜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