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教案(共7篇)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第六单元的知识内容。◆教学目标:通过复习,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重 难 点:

1、牢记第六单元生字词并复述课文内容,理解精读文重点词句的意思。

2、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的基本手法。◆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生字词过关。

1、读读记记。(参考语文园地六)

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颤 混 角 龟 给 兴 几 盛

3、补充诗句。

1),朋友笃诚信。()2)孝在于质实。()

3)爱亲者,不敢恶于人。()4)非淡泊无以明志。()二.知识衔接。(1)旧知识点复习:

一、请你为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上打“√”)解剖(pāo pōu)造诣(yì zhǐ)油脂(zhǐ zhī)驰骋(chãng chěng)腼腆(mián miǎn)歧途(qí qǐ)

二、请你根据拼音写出词语中空缺的字。

废xū()jí()病 bào()炸 chàn()抖 糟gāo()tãng()写 出bǎn()cí()祥 qí()途 jǐn()慎 自 háo()瓦 lì()启 dí()慈 xiáng()奇miào()

三、请你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字,把词语补充完整。()声笑语 破烂不()()怀信心 一如()往

四、选词填空

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止 阻挡)他。

2、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 如果)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三.第六单元重点内容复习。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主要内容: 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合同学的故事。中心思想:

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重点句:

1.“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文中3次出现。

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对父亲多么信赖。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奇迹。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句话突出了父亲挖的时间长、过程艰难,表现出父亲执著的信念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3.“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他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长达38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答题要点: 父亲坚持不懈 信守承诺

儿子鼓励同学 信赖父亲

让同学先脱离险境)【课堂巩固】

一、下列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大蔫(niān)怔(zhēn)住 喋喋(diã)不休 B、艰涩(shâ)忐忑(tâ)拖沓(tà)

C、倚(yǐ)靠 沙漏(lîu)瞬(shùn)间

D、坠(zuì)落 谴(qiǎn)责 磨炼(niàn)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划上横线

埋(mái mán)怨 谨慎(shân shâng)歧(qí qǐ)途

腼腆(tiǎn diǎn)

三、我能选词填空

安顿 安排

1、下周工作()满了。

2、父亲()好受伤的妻子,便去找孩子了。

失望 绝望

拖沓(tā tà)龟(jūn guī)裂

1、看到一片废墟,父亲()了,哭着离开了。

2、他的学习成绩令他的父母很()。【课后阅读练习】

一、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选段,回答问题。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个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xuâ xiě)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zháo zhe)。”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bì pì)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chàn zhàn)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读音,用“√”表示。

2、把“他挖了8个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改为“他挖了36小时”好吗?为什么?

3、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句话是对父亲的 描写,由此让我们感受到。

4、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了“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的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儿子对父亲的。

5、文段中的父与子了不起,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

6、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深切的认识(用一句话概括)?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讲的是妈妈对我作的第一首小诗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许多年后事业成功了,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按时间顺序,讲述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我”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映是“得意洋洋”,而对“糟糕透了”的评价的反映是“痛哭起来”。母亲的评价是针对“我” 七八岁就会写诗这件事,并不多想诗本身的质量如何;父亲的评价注意的诗本身的质量。这两种评价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重点句:

1.“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2.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鼓励下,不断前进。

3.“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4.多年后,我成功的因素有:1〉母亲的鼓励,激励自己满怀信心地前进;2〉父亲的严厉、严格要求,使自己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3〉自己对这两种爱的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对这两种爱的平衡。【课后阅读练习】

阅读《“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选段,回答问题。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亲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1.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是为了表现巴迪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用文中原句回答: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母亲对我___________;父亲对我___________。

4.从下词语选出反映“我”思想感情变化过程3个词语,填入括号。得意 信任 醒悟 悔恨 失望()→()→()

5.用文中原句回答,能够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母情深》(梁晓声)

为什么母亲第二次给我钱买书,而我说我没有权利买别的东西?

答: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书,使我满足了读书的强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浓浓的爱子真情。

《学 会 看 病》(毕淑敏)

母亲的感情变化:做出决定----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回升

四、人物形象分析。

记叙文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记叙文的学习,人物分析又是最重要的一个内容。那么,怎样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呢?(1)语言描写

是利用语言的表达,来体现作者的情感。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一句话,“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会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一句充分的体现出“父亲”的守信与对儿子深厚的爱,从而表达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佩之情。(2)外貌和心理描写

就是对人外表及内心活动的描写,从而体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的细节手法。如:《慈母情深》一文中的一句话“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这一句话中“极其瘦弱”、“弯曲着”、“烤着我的脸”,其中前两个是对母亲的外貌进行描写;后一个就是对自己的心理描写。从侧面来表达出了母亲对“我”的爱与“我”内心的内疚。(3)神态描写

就是人的表情来表达情感的描写手法。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文中的一句话:“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的确是我写的。”从这一句话里面就能充分的体会到“我”此时的心情,是非的自豪与愉悦的。(4)动作描写

就是通过动作来表达一个人情感的描写手法。如:《慈母情深》一文中的“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那么通过这么一个说明了“我”家的家境、母亲对钱的珍惜程度,而母亲却因为“我”想买书而毅然的给“我”,充分的说明了母亲对我的爱。

怎样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笔者列举了四种,要说的当然还有很多,像通过分析文章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即文眼),来理解人物形象,抓住揭示人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来理解人物形象,等等,就不再一一写出来了。【我来体会体会吧!】

根据你对父亲的了解,运用神态与语言等描写手法描写一下父亲生气时的样子,体会出父亲的性格特点(150字以内)

第六单元测试卷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测试题3 姓名: 班别: 成绩:

一、汉字识辨写。(共19分)

1、书法小擂台(读拼音,写词语)。(5分)

zhēnɡchǎo yuán quǎn jiān sâ jìnɡ yánɡ qiǎn zã

fãnɡ rân pí bâi cí xiánɡ bào zhà ɡē zhì

2、一锤定音(用“√”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腼腆(diǎn tiǎn)打蔫(niān yān)龟裂(jūn ɡuī)混乱(hún hùn)

角落(jiǎn jiǒ)凑足(zîu cîu)耽误(dān dānɡ)颤抖(zhàn chàn)

3、火眼金睛(辨字组词)。(4分)

楼()掘()衫()版()

搂()倔()杉()板()

4、揣摩字义,选择正确义项(填序号)。(3分)

陷: 1缺点2攻占3为捉野兽挖的坑4坠入、陷落、沉下5设计害人6凹进

(1)母亲顿时又陷入了忙碌。((2)你这样诬陷别人,良心何安?。()

(3)敌人掉进了我们实现为他们准备好的陷阱里。((4)他瘦得很,两只眼窝深深的陷了进去。()

(5)我们不应该嘲笑有生理缺陷的人。()

(6)国土沦陷,苟且偷生活着有何意义?()

5、字谜猜猜看(选择谜底填在括号里)。(3分)

碌 慎 倚 昔 怔 妙

()手心手背都是肉()三星期()九个小子俩千金

()毫无半点虚情假意()红楼梦()身长三头六臂

二、词语积学用。(共15分)

1、将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义。(4分)

震耳()聋: 迫不()待:

()如既往:()胜于无:

2、在句中用上恰当的四字词语。(2分)

(1)六一节那天,校园里充满了,到处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

(2)老人来因刚刚痛失爱子而显出一副 的样子。

(3)昔日繁华的城市成了一片废墟,到处是一片 的景象。))(4)由于准备充分,所以对这次考试他,成竹在胸。

3、选词填空。(3分)

赞扬 赞美 赞叹

(1)我要写一首美丽的小诗,来()我们伟大的祖国。

(2)他做的杂技表演,引来观众的一阵阵()。

(3)他经常做好事,所以也常常得到老师和同学的()。

结果 成果 后果

(1)你如果认识不到自己错误,一直执迷不悟下去的话,()就不堪设想了。

(2)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这项科学研究终于有了喜人的()。

(3)他说好今天下午去你家的,()因为临时有事给耽搁了。

4、在下面句子中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1)()父亲平时工作繁忙,()他还是来参加我们的讨论会了。

(2)()我是一名学生,()我有责任把学习搞好。

(3)()他已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了,我们()暂且原谅他这一回吧。

(4)她那么可怜,你()不想法帮助,()故意刁难,不是雪上加霜吗?

5、写出和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词,比一比,看谁写出的最多。(4分)

(1)忐忑不安(2)雪上加霜

三、句子万花筒。(12分)

1、补充语句,并在括号里写出作者或出处。(2分)

(1)爱亲者,不敢恶于人;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2、指出下面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3分)

(1)看病还用学吗?你给我看看不就行了?()

(2)祖国就是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

(3)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4)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5)柳树把湖水当镜子照,扬扬得意地欣赏自己的美丽的姿态。()

(6)兄弟敦和睦,兄弟笃诚信。()

3、句子加工厂。(5分)

(1)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改换语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搂住了我,赞扬个不停。(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雨下得也太大了。(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儿子花了整整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终于完成了看病的历程。(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骄傲”一词的不同感情色彩写句子。(2分)

褒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梳理间。(10分)

1、根据对课文内容的回忆完成填空。(5分)

(1)《地震中的父与子》所讲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国的________________市。

(2)《慈母情深》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课文讲的是母亲在家庭极端贫穷,挣钱极端辛苦的情况下满足儿子的要求,使作者终于拥有了第一部小说《_________________》。

(3)《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题目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精彩极了”在课文中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糟糕透了”在文中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会离我远去,____________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这几句话出自_____________的文章《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学过的课文,写出你对下面各句的理解。(2分)

(1)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知道应该不断的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理解与感悟。(21分)

(一)(11分)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1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2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1、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说说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的句子,1是对父亲的__________描写,2是对父亲的_____________描写,这两句话在朗读时一定主意要把父亲当时那种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给表现出来。(2分)

4、短文中还写到了其他人的表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确知儿子还活着之后,只为父亲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请把你想到的可以用来形容父亲此时此刻心情或表现的四字词语写下来。(至少两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几段文字出自《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的结尾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请写出父子俩各自的“了不起”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父亲的了不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子得了不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至死不渝的爱(10分)

王清铭

这是一则在网络中传播很广的故事。一位母亲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了,抢救人员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看到,她被压得变形了的身体保持着这样的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人们把挡着她的废墟小心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

随行的医生在被子里发现一部手机,屏幕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在场的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由于通讯遭震灾破坏,这是一条无法发出的短信,也可能是这位母亲用最后的力气写完这短信后就离开人世。

一位叫龚晋的志愿者,在救援现场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在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中,女婴的小脸红扑扑的。很难想象,这位母亲在弥留之际怎样将乳头放进女儿的嘴里;更难以想象,一个死去的妈妈还在为自己的孩子喂奶。如果没有龚晋这位见证者,心灵逐渐冰冷僵硬的我们根本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奇迹。是的,这是奇迹,是母亲用爱创造的奇迹。也只有爱,才能创造这样振聋发聩的奇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分)

毫发未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聋发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文中的两个故事。(每个故事不超过10字)(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条无法发出的短信”,既然无法发出,这位母亲为什么还要写这个短信?请你想象一下这位母亲当时是怎样想的,把它写下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2分)

是的,这是奇迹,是母亲用爱创造的奇迹。也只有爱,才能创造这样振聋发聩的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读了短文后的感受,你准备怎样写?(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口语交际角。(3分)

读了上面的短文,在被文中两位伟大母亲的故事所感动的同时,你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1、复习第六单元生字词和课文。

2、完成第六单元测试题。

◆小结与改错 ◆教师寄语:

◆家长意见: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篇2

《月光曲》中描写穷兄妹俩听着贝多芬的钢琴曲被陶醉的一段描写堪称经典。这一段主要描绘了兄妹俩随着贝多芬弹奏的乐曲的曲调变化, 产生了美妙的联想, 由刚开始波光粼粼的平静海面联想到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情感随着大海的变化而起伏。这些环境描写的语句, 意境、语言都很美, 许多教材编者均把它列入背诵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也是背诵。

如何使背诵扎实、高效而又充满情趣呢?在充分诵读、感悟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依文作画, 然后从学生的画中遴选出与文本吻合的两幅画到黑板上 (见图1、图2) , 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进行背诵。这两幅画, 既与文本内容相一致, 又体现了月亮及月光下大海的动态美, 是学生背诵的“金拐杖”。课上, 学生们看着画面背诵得有条有理, 兴味盎然。没多久, 便能流利地背诵下来。这样高效的背诵, 在前两次教学中从未达到过。

片断二:借助空白想象, 情趣“创作”

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尝试发现这一段在描写顺序上的特点。学生们通过细读, 发现两幅画面都是先写月亮, 再描写月光下的海面。随即, 我又在图2右边画了一个框, 告诉学生, 课文作者所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就是这样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但第三幅画没有具体描写, 作者只用了一个省略号。这幅画该画些什么呢?是由老师来画, 还是同学们自己画?学生纷纷表示他们要自己画。这时, 我适时引导, 请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 静静地感受, 特别注意乐曲后半部分的变化, 在脑海中进行联想, 然后借鉴作者有序的描写方法把想到的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学生跃跃欲试, 在静静的聆听中闭目冥思。听完后, 许多学生有感而发, 沙沙的动笔声在教室里响起。以下是学生交流的片断:

生1:月亮如同一盏明灯, 高高地挂在黑天鹅绒般的天空中。海面被照得雪亮, 翻腾的浪花渐渐安静下来。大海像一个玩累了的孩子, 沉沉地睡熟了。月亮母亲也钻入了云做的被窝。只有几条小小的鱼儿, 不时跃出海面, 激出一个个小小的涟漪。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静谧。

生2:云雾渐渐散去, 月亮显得格外明亮。顿时, 整个海面仿佛投入到了月光的怀抱, 不再波涛汹涌, 像一个可爱的小孩静静地躺着。月光轻轻拍打着海面, 就像一位妈妈哄孩子睡觉。可海面并不那么安静, 它顽皮地舞动着身子, 几条小鱼也跃了上来, 鱼鳞反射出来的月光, 照在海面上, 仿佛想给海面增添光彩。

生3:月亮终于穿过最后的浮云, 高高挂在天空的中央, 闪耀着洁白的光芒。这时, 几个小孩子正躺在沙滩上, 天真地看着月亮。月亮照着海面, 海面上又映出一个月亮, 亮晶晶的, 再也分不清哪是真月亮, 哪是月亮的倒影了。忽然, 两三条海豚跃起, 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弧线。接着又来了几个小姑娘, 他们和小男孩一起, 快乐地玩耍着, 嬉戏着。

交流完毕, 下课铃声响起。这没来得及画的第三幅画还要画吗?其实, 这幅画我根本画不了, 因为学生所描绘的画面实在太富有想象力了, 我难以用单调呆板的线条加以描绘。

案例思考: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篇3

[关键词]单元 整合 备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4

语文教学要真正还学生“轻负高效”的学习面貌,教师就要整体把握内容,获得阅读感受,迁移学习方法,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寻觅出一条省时高效,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路径,培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与能力。

一、聚焦核心内容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感人肺腑,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确定这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突出强调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教学要义,侧重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教师要把力气花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以及适当的积累运用上,要创设各种机会,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有效朗读、规范书写、积累词句,并能在课内有效运用。

因此,有了课程阶段性目标的指引,就可以将语文课程的“是什么”转化成语文教材的“教什么”,从而确立起以识字、写字、朗读、积累为核心内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系。

2.单元导语

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有学段意识,更要有指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共性。而“单元导语”就好似一个瞄准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体现了编者意图,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第六单元是一组关于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单元导语在主题上立意鲜明:“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导语提供的信息与课文内容前后呼应,导语的指向也奠定了学习的基调:抓住“人物的优秀品质”,推敲人物的言行与内心活动。其实质就是让教材心理化,让教材更具可教性。因而,单元导语是不可忽略的备课要素。

3.文本特质

核心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主题的统领,实施顶层设计,但同时要兼顾每一个文本的特质。这就好比木工制作家具时,虽“胸有成型”,但用料、美工、做法,仍需细细考究、独具匠心。一个文本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它的意义是在某个领域中被确定的,关键就要看教者能否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抽丝剥茧,摄取精魂。如《画家和牧童》一课,故事在塑造戴嵩这个人物时用了这样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刻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足见戴嵩声名远扬。再看:“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表现了戴嵩轻车熟路、深谙绘画之道,画技不凡;还有:“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画活了,画活了……”这样形象直观、立体化的语言,凸显了戴嵩画技的高超,是开启儿童理解与想象最好的媒介。好的故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赫赫有名的画家居然也会有出错的地方,当牧童公开指出戴嵩的错误时,大画家虚心接受的态度为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基于文本特质的个性化的言语结构,其对比、冲突的情节铺展深入文本内核,也使得戴嵩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仔细研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和精彩的语言描写。如《我为你骄傲》,围绕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文脉,两张便条的构思还原了故事蕴涵的人性之美,“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很不自在”等“言语秘妙”的发现强化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与文中的“我”的精神相遇,自然形成了对言语所蕴涵的语用意义的理解。故事,正因为有了有趣的情节才有了耐人寻味的意义。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情节和语言。

二、整合教材资源

从资源入手,领悟编者情感,是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教学的依据。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分别在导语、插图、泡泡语、课后练习以及小资料中体现了编者的价值取向。如每篇课文的“泡泡语”就是很好的对话素材。像“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这样的对话指向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文本的精神主旨。“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些学习提示提纲挈领,叩击着文本的关键点,直面文本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拎出一条统整全文主线的关键问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展开言语交际。而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围绕“朗读”或“默读”这一训练目标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合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因而,这个单元的设计落脚点为:利用“泡泡语”设置问题情境,展开对话过程,确立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联动学生个体、语言实践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识字、朗读与表达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优化教学设计

1.情境解词:言语积累结构化

情境解词即根据词语构造规律或者几个词语间的内在联系,融合文本具体语境,借助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记忆,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扩展记忆容量,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构建形象灵动的词语教学。

第一组词:纷纷夸赞 称赞 赞扬(选自《画家和牧童》

(1)同样是夸赞的意思,课文连续用了几个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2)三个词语意思相近,但有一点不同,谁知道?

(3)“纷纷夸赞”表示很多人夸戴嵩,“纷纷”表示多的意思。那如果表示不停地夸奖别人,可以用AABC的词语形式说吗?

(4)齐读:连连称赞 啧啧称赞 频频称赞……

第二组词:走走停停(选自《三个儿子》

(1)你们来读,老师来演。这桶水到底沉不沉?看你们怎么读。

(2)沉吗?你从哪儿看出很沉?(学生自由交流,聚焦“走走停停”)

(3)怎么看出走走停停就是表示水很沉呢?(联系课文内容)除了关注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再看词语的结构,有什么发现吗?

(4)哦,两个叠词相加强调了水很沉很重,妈妈拎得很辛苦。我们再来想几组AABB形式的词。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园地六”中六组同样形式的词语,指导学生读中积累)

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词语的理解要设法从字面的抽象解释转化成具象的演绎,让机械孤立的语词扎根文本、触及内心。如艺术化、表演式、联想式的解词方式,都试图从词语本身抽取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联结组块,产生聚合,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当然,本单元识字模块也可采用情境化手段,通过课题、图片、游戏、语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并通过排列组合等游戏进一步强化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依据特点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掌握辨析方法,提高汉字使用的正确率。

2.情境对话:言语理解立体化

案例:《三个儿子》

(1)小朋友读书真认真!那么,在课文中你看到了几个儿子?用手势告诉我!

(2)答案是一个儿子的同学,和课文中的老爷爷想到一块儿去了。看,老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这样说,妈妈可不同意啦,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再去书中找一找,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说的?

(4)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贴关键词:A既聪明又有力气 B好嗓子 C没什么特别

(5)孩子聪明又有力气,嗓子好听,最高兴的当然是妈妈了,想想妈妈会怎么夸自己的孩子呢?(引导学生加上提示语入情入境地读)可是第三个妈妈却没什么可说,想想她此时的心情,也来加个提示语读一读。

(6)这不是三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呀,你们怎么说只有一个呢?是和老爷爷一样眼花啦,糊涂啦?(不是)是被第一个儿子迷住了?(不是)是被第二个儿子的歌声陶醉了?(不是)难道是他?什么特点都没有的,是他?(是)为什么?

至此,教师由“泡泡语”延伸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感悟“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的矛盾与统一后,再以“议儿子”“赏儿子”“悟儿子”的大写意、叠加式的结构组织教学,顺势把情感体验引入朗读实践中,以期达到语言、表情、心理三位一体的朗读效果。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悟儿子”中,结合第8自然段的表演读,再铺设一个情境对话的玄机:“哎哟,好辛苦啊,三位妈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看,他来了——”出示第三个儿子的做法。“明白了,明白了,你们看到的一个儿子原来就是他!此时,这位妈妈还会像你们所说的是垂头丧气地说吗?是失望地说吗?那你就在这位妈妈面前,用上提示语夸夸他的儿子吧!”自然而宽松的因势发展,集中而完整的训练主线,形成了简约而丰盈的课堂效果,为学生的言语理解提供了立体化的场景。

同样,本单元另几篇课文都可以构建情境对话的言语实践板块。如《我为你骄傲》可聚焦两张便条的内容来引发故事冲突:一张被水打湿了的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给小男孩写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吗?《画家和牧童》可围绕故事结局“一个著名的画家却向一个牧童拱手致谢”来设置问题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起话语诉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创编故事结尾:当售货员阿姨再次见到小男孩时……话题的建构要不断策划“唤醒、满足与转化”学生内心需要的语文活动,这样才会扎实活泼地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3.语境推衍:言语表达整体化

语文课重在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要达到规范妥帖,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案例:《画家和牧童》

(1)戴嵩的画技真是高超,你看,商人在称赞,教书先生在赞扬,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2)随机点拨:这位商人,你为什么要连说两个“画得太像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3)你觉得怎样的画才是“绝妙之作”呀?(板书:绝妙之作)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呢?别急,我们先去词语“加油站”加加油。出示其他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请小朋友用上这些词语夸一夸戴嵩的画,大家可以自己夸,也可以学学课文里的样子夸。

(同桌练习——指名夸——全体起立夸)

(5)看的人都在夸,这就是——(板书:纷纷夸赞)这么多人称赞他的画,可见他的画画得太好了。难怪说——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这一个夸赞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了戴嵩画技的卓越。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继续推衍的语境,让学生经历当下文本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成功地“破译”由形式和内容组合成的语境信息,逐渐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并积累内化为有效的语言,实现言语表达训练的整体优化。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xiaoxue.xuekeedu.com

2.引导学生随作者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3.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一片爱恋之情。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微观世界的视频及图片。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2.查阅有关昆虫的资料,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一下你喜欢的小生物(小虫、小动物)。【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师播放视频学生听。看完后你有什么体会?(生自由交流)。大家喜欢这些虫子吗?

2.师:今天,我们大家来到森林里,伴着作者奇异的想象,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一次奇异的游历吧。2.板书课题:草虫的村落

3.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村落”是什么意思?

生: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

xiaoxue.xuekeedu.com

(目的:学生猜想虫鸣声,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并自然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师:课前让大家预习了课文,你是怎么预习的?(生交流预习方法)你的预习效果如何那,先来看看这节课的生字词你掌握了吗?(课件出示生字词)2.师:质疑问难:在自己读书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情况确定有价值的要解决的问题相机板书。

(目的:交流预习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了解学生的预习收获及预习效果,并对疑难问题进行梳理,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默读课文思考:“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请边读边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交流反馈

生交流: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生交流: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师: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生交流后,媒体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师: 从这些句子你读出了什么?生交流

师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四、精读课文,品评赏读

xiaoxue.xuekeedu.com

1.师:作者如何用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把“草虫的村落”写成个“快乐天地”的?请大家轻轻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生交流,先读句子再谈体会。“归来的游侠”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媒体出示)师: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师总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谁能把这种勇敢读出来? “村民的和谐生活”

“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媒体出示)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这两个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交流。

师小结: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音乐演奏会”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媒体出示)

师”:作者认为甲虫发出的声音“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交流:对甲虫的喜爱之情

师:从“音韵”、“灵泉”等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交流。让我们带着联想和想象再来读读这句话。“村民的劳动”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媒体出示)

师: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

xiaoxue.xuekeedu.com

生: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师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2.师: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生: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师:“追随”这个词语怎么理解?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交流。

师小结:是啊,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作者追随者一只小虫细心的观察才发现了草虫的村落。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呢?你发现了吗? 学生交流:多次,仔细,长时间,全身心投入

师:“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生交流

师小结:“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读自悟,在交流过程中提示课文学习方法及表达方法的运用,教师相机进行点拨,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和交流的积极性。)

五、情感升华,体会写法。

1.师: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笔下的小动物也写得活灵活现那?同桌相互讨论讨论。生交流回答。

师归纳:大家分析的都很好,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了,我们来一起读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读出作者这份情怀。

2.师:人们常说的“看景不如听景,听景不如想景”。要用心去观察感受,用心灵去想象和联想,文章才能引人入胜。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感受更独特更深刻呢?打开作文宝典看看:

(1)认真观察事物,特别是观察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小生灵,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2)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喜爱小昆虫,有一颗关爱小动物的善良的心。(4)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六、拓展延伸。

xiaoxue.xuekeedu.com

1.再回过头去默读一下课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生交流(可以从语言文字方面,从写作方面,从自然知识方面等各方面谈)。2.师:我们再来看两段写昆虫的例文:(媒体出示)

我喜欢夏天的白鹭,他们整个夏天都住在村头河边的树林里,当白鹭们从碧绿的水田里归来,他们都落到树梢上,远远望去,那就是一树最浪漫的花朵。最不能忘怀的是村子里的月夜,白鹭们栖宿在那棵枫树上,夜风把树叶吹得哗哗地响,月光会把枝头的白鹭摇上摇下,翻开他们长长的翅膀。一树的白鸟,一树的花;一树的歌舞,一树开朗的笑颜。我有时候回忆童年,村头的枫树一定会出现,树上的白鹭也一定会出现。

——语文主题丛书叶落虫鸣《鸟是树的花朵》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 3.好书推荐:

师: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也是关于昆虫的好书──法布尔的《昆虫记》(课件出示)。《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这是法国文学界给予它的极高评价。课下可以找来阅读一下。

七、作业

xiaoxue.xuekeedu.com

师:生活中只要同学们拥有真情,处处留心,时时用心,你也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也会写出美丽的文字,请你确定一幕场景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和联想,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板书设计】 3 草虫的村落

奇异的游历 观察

和谐 快乐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篇5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的内容及练习四的第2、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借助线段图,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

正确找准单位“1”所对应的量,初步学会画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先说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12×  ×

2、列式计算。

(1)20的 是多少? (2)6的 是多少?

3、学生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二、教学实施

1、谈话导入。

老师:关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节课,我们将运用它来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教学例1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用图表示数量关系。

老师:我们理解了题意,同学们能用图表示题意吗?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表示方法:

?㎡

2500㎡

?㎡

2500㎡

老师:只要学生表示的数量关系对,老师就要给予肯定。

(3)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4)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找到解题思路。

②组织学生讨论,对于这句分率句该如何来理解?(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把“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比较,其中“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表示单位“1”的量,知道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平方米,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

(求2500的 是多少)

③在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500× =1000(平方米)

3、结合计算结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行国情教育。

4、巩固练习:“做一做”,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独立解答。

三、练习www.xkb1.com

1、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先找出分率句中隐藏的单位“1”--全世界的丹顶鹤数只。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先找到分率句和单位“1”,再独立列式解答。

四、作业

做练习四的第1、3、7题。

五、课堂小结xkb1.com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6

1. 学会本课 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获得“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感受,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

4. 初步认识演讲稿的结构特点,学习文中列举典型事例说明观

点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当众演讲,说明观点。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词。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预习内容】

1.我会读

钥匙 嘴唇 倾泻 协作 瓶子

牺牲 一幢 顾名思义 情不自禁

2.写出正确的同音字。

嘴( ) ( )作 倾( ) ( )牲

( )朴 威( ) 和( ) ( )望

( )钱 裹( ) 扶老( )幼 ( )灭

3.我知道

《学会合作》以“合作”为话题,阐明了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他人合作的人生道理,强调了要合作得好必须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指出只有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4、我质疑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拿起笔记录下来。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知并体会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 深入探究】

1.作者围绕“合作”主要阐述了哪几个观点?

2.怎样才能卓有成效的合作呢?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明道理,而要选择两个事例来说明呢?

(1)自己默读,深入思考。

(2)组内交流,形成统一。

(3)班内交流,探究学习。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请同学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检测

一、联系上下文,填空。

1.作者为了说明有成效的合作,他列举了两个事例,一个是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

2.人们常说:小合作( ),大合作( ),不合作。

3.课文先写的是( ),接着告诉我们(),然后作者( )加以说明,最后得出结论:成功的合作要有( )

二、划去括号内搭配不恰当的词。

(保护 保卫)祖国 (爱护 保护)公物 生活(艰苦 辛苦)

(培育 哺育)人才 (提高 增加)效率 衣服(炫丽 美丽

五、课后作业

1.把课本生字生词摘抄10个,写两遍。

2. 收集有“合作”的名言警句、歇后语等。

六、板书设计

14学会合作

统一目标 协作精神

人教六年级语文上教案 篇7

一、导读系统的内容与特点

1.“写在前面”是导读系统的特点

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太多概念,但“写在前面”给了学生一种提示。七年级教材的“写在前面”,是用导语直接同学生对话,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写到新学期又开始了是学生承接小学阶段后的又一次开始,表明语文学习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学习过程。写到语文的学习范围,主要围绕人生、社会、自然进行学习,并提到课文、综合性学习两大重点内容,表明上册的学习学生要着重注意课文和综合性学习。每一个单元选取了一篇文章作为代表,进行典型的案例摘要,从各个领域出发,感受不同价值取向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放大了语文学习的世界。同时,强调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源于生活,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学生要注重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要善于积累,要重视一点一滴的语文学习。最后说明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语文是基础学科,学习其他学科也是在学习语文,各学科之间是一种相互交织的关系整体。

这样的写在前面,既总结了初中生之前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很好地向学生介绍了初中语文学习生活的各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语文学习有了较好的把握。

2. 七年级上下册各单元的导读特色

单元导读系统为课程打开了一扇窗。七年级上、下册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七年级上册从人文、学习、自然、人生、未来、科幻角度出发;七年级下册从成长、爱国、为人、艺术、探险、动物角度出发。七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学习一个从家庭出发,另一个从国家出发,弘扬了“国家”的主题意识。上册围绕自然界,下册围绕动物界;上、下册第五单元都是关于探秘,一个是科学探索另一个是探索自然。七年级上下册教科书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联系密切,并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体现了知识的广泛性、严密性、整体性。单元导读系统是教学的舵手,单元中简简单单的两段文字清晰地表明了单元学习的方向,为教师教学指明目标和方向,同时也为学生的初步学习明确了内容,并确定了单元特色。

3. 课文导读系统

课文导读是每篇课文的引子,高度概括了课文内容,为课文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的方向,这一部分既是对课文的引入也是对学习课文的要求。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莫怀戚的《散步》中:“一家人一起散步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体现了温馨的亲情。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顺”“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2]。该导语既是对课文整体的概括,也表明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诠释。这样的导语会使人产生联想,散步的当时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矛盾,主人公又是怎样处理这些矛盾?会给人以一探究竟的感觉,所以这样的导语设置具有提示作用,比起直接阅读课文要好得多。

二、插画的内容与特点

插画是教科书中为课文所配的图画,它在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上具有一定积极作用,还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便于记忆。根据图画在教科书中的位置,大致可分为书面扉页后插画和课文中的插画。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下册的插画介绍

七年级上、下册的书前插画主要有人物肖像(作者、主人公)、课文的情节图、风景图、动物图、漫画等。文中插图主要是作者肖像、主人公肖像、情节图、风景图等。插画的安排是根据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接受程度而设计,对于初中生来说,其理解能力还不够强,还处于形象思维的思考阶段,繁多的语言文字会造成他们阅读困难,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有一定难度,所以,在阅读课文中设置一些简单的插图能缓解理解压力,提高学习效果。七年级课文中的插图设置都是简单的线条为主,生动活泼,辅助了阅读内容。不仅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缓解文字带来的巨大冲击。

2. 插图与阅读相匹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课文的插图不是每篇都有的,哪些课文需要配备插图,插图放在课文中的哪个位置,都值得研究。如人物肖像类,编写者为突出作者、关键人物、主人公会配有简单的插图,便于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真切感受和记忆。如冰心的《观舞记》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编者却为课文配有插图。这是一篇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课文,如果只看课文,我们无法想象到舞者有多美,无法感受异国风情的动人,但配有插图,一看便知,学生也会在头脑中有整体的舞者轮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语言特色,产生共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插图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利,插图对于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来说,是一把利器。又如《看云识天气》扉页安插了关于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图片,这几张图片十分生动形象,胜过了语文课本里的千言万语,清晰明了的插图加上作家的经典叙述,将教师、学生、文本连接成一个整体,减轻了学生的理解压力,也减轻了教师用语言空洞描述的压力。

三、注释的内容与特点

注释或称注解,注释力求简单明了、便于理解。语文课文的注释包括题目注释、生字注释、词语注释、文言文注释,主要是知识性的,能够辅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体现教学要求的需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了建议:“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且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3]。这就要求注释要具有启发性,启发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提高效率和效果。注释虽然是语文教科书中很小的一部分,但语文教科书却因它的存在而变得有趣和有意义。

题目注释:如“七年级下册的《社戏》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的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这是关于题目的注释,交代了浙江绍兴的一种地域文化。鲁迅是通过社戏的一系列特色活动,表现出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这样的注释会使学生在阅读之前有一个理解,读完之后才会恍然大悟,完善对主题的理解。

生字注释:如“盔甲”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战衣,头上戴的叫做“盔”,身上穿的叫做“甲”。“羸弱”瘦弱。“告罄”指财物用完。“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者疼痛非常剧烈。生字词的注解,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扫清障碍,对于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内容有较大作用,同时对这些词汇进行识记,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优美词汇、专业词汇,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水平。

词语注释:[那些坏家伙]指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普鲁士军队。[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四眼狗]对戴眼镜人的戏称。这些词语都是阅读课文中特有的词语,有地名、书名,还有许多作者自创的词语,如果不加以注释,学生无法知道它在课文情景中的特殊意思,因此,词语注释增加了语文阅读的趣味性。

文言文注释:[尝]曾经。[异焉]对此(感到)诧异。[扳]通“攀”,牵,引。文言文注释主要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成语等。文言文注释能够使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规律,形成系统完整的基础词汇体系,对于今后学习文言文课文有较大帮助。

一篇课文中有许多生字词,注释帮助学生理解个别词汇的含义,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积累词语。课文中的陌生词语并不止一个,但我们不能逐个进行注释,如果全部进行注释,势必会加重师生负担,注释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一点一点的积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语文表达水平。

四、结束语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助读系统,通过导读、插画、注释三部分来发挥它的作用,成为教科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助读系统的帮助下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助读系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向;插画增加了阅读的审美性,减轻教师的课堂压力;注释增加了学生词汇的积累。总之,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助读系统作为语文教材的四大系统之一越来越受到教学编写者的重视。助读系统是一种辅助系统,为更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参考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使其内容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初中,七年级语文,助读系统,人教版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9.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3年版七年级上下册[Z].

上一篇:平顶山市民族宗教局下一篇:我国养老保险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