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实验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药物毒理学实验(精选8篇)

药物毒理学实验 篇1

(1)一般毒性反应:在治疗剂量下不出现,仅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才出现的反应

(2)变态反应:机体对药物产生的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3)致癌作用

(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生殖毒性指针对育龄人群,用药后对生殖系统及与生育相关的神经或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毒性/发育毒性指出生前接触药物,从而影响个体从受精卵到性成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关注药物对胚胎的影响,特别是药物的致畸毒性

(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可以损伤人类或哺乳动物的遗传物质而发生突变作用,从而产生对人类本身及后代的影响

(6)特异质反应: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7)依耐性:生理依耐性、精神依耐性

2.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局限性

(1)目的是通过研究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从而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以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为新药进一步结构改造提供依据。

(2)意义: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3)局限:仍不能完全排除新药上临床时的风险。

(4)原因:1)新药本身产生的新的药理毒理学特征,可能超出了人们现有的预测水平。2)另一方面来自现有毒理学评价手段,可能不能完全适应新药评价的需要,动物实验还存在很多缺陷。有以下五点:

①试验动物和人对药物反应的种属差异。

②试验动物的数量有限,难以发现发生率低的毒性反应。③常规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系实验室培育的品种,反应较单一,而临床病人很广泛且对药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

④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是健康的,而临床用药病人可能有多种疾病。⑤动物毒性试验中采用大剂量的做法也与临床用药相差甚远,特别是毒性低给药量很大的药,实验结果可能会产生假象。3.试述副作用与毒性作用的区别(1)副作用:在正常剂量情况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一般说来,副作用比较轻微,多为可逆性机能变化,停药后通常很快消退。副作用随用药目的不同而改变,如阿托品作为麻醉前给药抑制腺体分泌,则术后肠胀气,尿潴留为副作用,而当阿托品用于解除胆道痉挛时,心悸、口干成为副作用

(2)毒性作用:通常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部分,往往是药物固有的作用,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是体现的危害性反应。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4.机体对药物损伤修复不全时可导致哪些主要后果?

(1)炎症:微循环改变和炎症细胞聚集是炎症的标志。炎症时的活性化学物质和溶酶体酶损伤邻近的健康组织

(2)组织坏死:在足够大的剂量下,药物(毒物)引起损伤并抵抗修复,使损伤继续进行,导致组织坏死

(3)纤维化:是一种以异常组分在细胞外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病理状态,由于细胞损伤激发大量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生成,细胞外基质生成如果没有终止,就发展为纤维症(4)致癌:①DNA修复失败 ②凋亡失败 ③终止细胞分裂增殖失效 5.定量描述或比较药物毒性作用的参数

(1)致死剂量或浓度(2)阈值(3)LOAEL(4)NOAEL(5)安全限值或实际安全剂量(6)毒作用带(7)效价强度和效能

(8)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

6.药物引起肝损伤的主要类型有哪几种?肝细胞易于受到药物损害的区域在哪里?

(1)肝细胞死亡。许多肝脏毒性药物可以直接损伤肝细胞,大致细胞变性坏死。药物所致的肝细胞损伤的毒性机制一般有:脂质过氧化、不可逆地与大分子结合、线粒体损伤、钙超负荷、破坏细胞骨架、抗体介导的免疫攻击

(2)脂肪肝。导致脂质在细胞中聚集的潜在化学作用有:脂蛋白合成抑制、甘油三酯与脂蛋白结合降低、VLDL转运受阻、经由线粒体的脂质氧化损害、脂肪酸合成增加。

(3)胆汁淤积。有些胆汁淤积是由各种严重的肝细胞损伤所致。当肝脏受损时,可继发引起胆汁淤积。许多药物可以引起肝坏死并伴有少量胆汁淤积;有些药物可产生原发性胆汁淤积同时伴有肝坏死;而一些药物引起胆汁淤积却无肝细胞损伤。

(4)血管损伤。肝脏血管内皮细胞也是肝毒性药物的潜在靶位,肝内血流受阻继而引发组织缺氧,导致肝脏坏死或者充血性肝纤维化。紫殿肝是另一种血管损伤,其毒性机制目前不明。

(5)肝纤维化。慢性肝损伤晚期常可以引起胶原纤维蓄积而导致纤维化,最常见的例子是长期饮酒。

(6)过敏性肝炎。有两种类型。一是胆汁淤积型,以氯丙嗪为代表。二是以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形式存在,与病毒性肝炎类似。

(7)肝肿瘤。亚硝酸盐、性激素、合成抗氧化剂、药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和具有遗传毒性的药物均有产生肝脏肿瘤的可能。(8)肝腺泡3带细胞色素P450蛋白含量高,该区是大量药物和化学物质生物转化的场所,是肝中毒的主要靶部位

7.简述肝损伤评价的主要血液学试验有哪几种

(1)血清白蛋白:肝脏损伤后肝脏合成血清白蛋白能力降低,白蛋白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呈正比。

(2)凝血酶原时间:肝脏合成很多凝血因子,其受损后可导致凝血时间变长。

(3)血清胆红素:急性肝损伤、胆汁淤积性损伤或胆道梗死时,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4)燃料廓清试验:试验设计染料被肝脏清除以及其从血液中消除的速率。(5)药物廓清试验:设计是基于肝脏损伤对生物转化的影响。(6)血清肝脏酶测定:主要有ALT、AST、ALP和GGTP等 8.简述 NSAIDs引起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肾毒性作用(1)急性肾功能衰竭

①表现:使用大剂量NSAIDS后数小时可引起;表现为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及少尿;停药后通常可逆转

②原因:正常情况下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前列腺素被NSAIDs抑制后,体内的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占优势,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局部缺血(2)镇痛剂肾病

①表现:长期服用NSAIDS,尤其是对乙酰氨基酚(>3年)引起,不可逆:乳头坏死伴慢性间质性肾炎

②机制:慢性缺血继发;细胞内反应性介质形成(对乙酰氨基酚在肾皮质被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氧化为有毒代谢物。)(3)肾间质肾炎

①病理特征:弥漫性间质水肿伴炎症细胞浸润;患者通常血清肌酐升高伴蛋白尿;停药后,1-3个月内改善

9.庆大霉素和头孢唑啉引起肾毒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1)庆大霉素:氨基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发生,是由于本品主要经肾排泄并在肾皮质蓄积,且氨基苷类药物可破坏溶酶体膜

(2)头孢唑啉:通过近曲小管有机离子转运系统分泌,进入小管,中毒剂量时出现肾小管坏死

10.简述药物引起肾脏毒性作用的主要机制(1)NSAIDs(非甾体抗炎药):第一种情况是使用大剂量NSAIDs后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机制可能是正常情况下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前列腺素被NSAIDs抑制后,体内的儿茶酚胺和血管紧张素占优势,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局部缺血。第二种情况是长期使用NSAIDs后造成不可逆的肾毒性。机制尚不明。

(2)氨基苷类抗生素:本品主要经肾排泄并在肾皮质蓄积。

(3)第一代头孢:其机制是近曲小管有机离子转运系统将其分泌进入肾小管,达到具有毒性的高浓度。

(4)马兜铃酸肾病。

(5)其他药物,如四环素类、两性霉素B、环孢素等 11.了解评价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的主要指标(1)肾小球滤过率(GFR)

概念: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值:约为125ml/min(2)肾血流量(RPF)正常值:600-800ml/min 测定方法:对氨基马尿酸法

(3)内生肌酐清除率、菊粉清除率

12.肾脏容易受到药物毒性损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肾脏血供应量大,化合物滤过、浓集多。(2)肾小球:

①肾小球由毛细血管构成,因而肾脏内皮细胞表面积较大,易致免疫复合物大量沉积,造成免疫性肾损伤;

②肾小球系膜被称为“清道夫”,具有吞噬和清除毒物和异物的功能,但也可因此产生某些药物所致的系膜增生和免疫复合物沉积。③药物损伤基膜可导致血浆蛋白渗出增多(3)肾小管

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分泌和重吸收功能,使其胞内药物浓度较高; ②浓缩尿液使肾小管腔内某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浓度也随之增高,与小管上皮细胞表面接触可造成损伤;

③肾小管内pH的变化影响药物溶解度,易发生药物沉积。肾组织的高代谢活性:每克组织的耗氧量仅次于心肌,含有多种酶,因此易受缺氧、毒素(代谢抑制物、尤其是硫氢基结合物质)、免疫因素或药物的损伤

13.肺对药物代谢的作用与药物的肺损伤有何关系?

(1)无纤毛的支气管上皮细胞(Clara细胞): Clara细胞有P450细胞色素酶系,许多药物都需要P450活化。

(2)药物吸入呼吸道后可能直接损伤呼吸道及肺,经其它途径吸收的药物也可作用于肺。(3)肺脏氧气负荷高,当进一步代谢药物时,易出现氧自由基损伤。14.呼吸道吸入药物的理化性质与其呼吸系统损伤有何关系?

(1)气体的水溶性与其在呼吸系统达到的深度和毒性作用有重要关系。

①高水溶解性的气体只能到达鼻腔等呼吸道部位,如SO2,Cl2,NH3等。水溶性大的气体可对接触局部产生刺激作用,主要在接触局部或上呼吸道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反应。

②水溶性差的气体能进入肺泡,产生毒性作用。如O3,NO2。有些气体还可进入肺循环,随血液分布到全身,如吸入性全麻药、CO,H2S。一般对上呼吸道刺激性小,吸入后不易发觉,易进入呼吸道深部对肺泡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易导致化学性肺炎或中毒性肺水肿等。(2)对于雾化吸入的药物微粒,其直径大小是决定在呼吸道内沉积部位的主要因素。大量沉积于肺泡的微粒难以被巨噬细胞完全吞噬和清除,会造成持续性的,难以消除的肺部炎症和肺纤维化等伤害。

15.药物呼吸系统损害的主要类型和毒理学机制是什么?(1)抑制呼吸:各种中枢性麻醉药、中枢性镇痛药、镇静催眠药均对呼吸系统有抑制作用,中枢性呼吸麻痹是药物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2)呼吸道反应:

①鼻塞:由药物舒张鼻部血管,引起鼻组织水肿、充血,影响鼻腔通气。②喉头水肿:大多属于I型变态反应。

③哮喘:主要的作用机制有:诱发变态反应、影响支气管平滑肌的神经调节(拟胆碱药物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干扰呼吸道活性物质的代谢(白三烯)、对呼吸道的局部刺激(呼吸道吸入给药刺激)。

④咳嗽: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可能通过减少缓激肽降解,使气管-支气管的缓激肽、前列腺素和P物质局部浓度升高,增强了呼吸道的反应,易引起咳嗽。(3)肺水肿:由于肺脏血流丰富、组织疏松,药物引起的各种肺损伤、肺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血容量过大等均容易引起程度不同的肺水肿。临床用药引起肺水肿最常见的原因是静脉滴注给药时,短时间内大量输入液体。(4)肺炎及肺纤维化:药物引起的肺炎症性损伤可以是药物或其他代谢物的直接毒性作用,也可以是代谢中产生的自由基(博来霉素、呋喃妥英)以及药物诱发的肺部变态反应等间接毒性作用引起。各种长期的肺脏损伤都可引起肺纤维化。

(5)肺栓塞:用药后引起的外周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诱发了静脉栓塞形成。(6)肺出血。肺部血管丰富,各种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和纤维蛋白溶解药的过量使用都可能诱发肺出血。

(7)肺动脉高压。在缺氧、炎症等刺激和损伤的情况下,肺动脉血管容易收缩、痉挛而出现肺动脉高压。

(8)鼻黏膜纤毛毒性。药物及制剂成分损伤鼻腔黏膜的上皮细胞,造成纤毛脱落和纤毛运动停止,影响鼻腔的自洁功能。

16.检查药物呼吸系统损害的主要指标和意义有哪些?(1)呼吸功能检查:包括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可以反映药物对呼吸系统功能损伤的情况。(2)组织形态学检查:可以形态学观察:有无出血、水肿、肺实变、肺气肿、肺纤维化等急、慢性病理变化。

(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查。灌洗液的细胞和生化指标分析,敏感度高,是肺脏毒理学检查中重要的实验方法之一。

(4)肺组织羟脯氨酸测定。可反映早期肺纤维化的病理变化,特异性好、相关性强。(5)物理学检查。可进行连续的动态观察。

17.药物引起神经系统损害有几种类型?主要机理是什么?

一、脑损害(一)药源性头痛(二)药源性癫痫发作

(三)药源性昏迷和脑病。药源性昏迷的发生可能是药物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神经毒性作用、对大脑代谢的间接作用或者通过改变大脑的血流状况而引起

二、脊髓损害。大剂量造影剂作股动脉至主动脉造影可产生横贯性脊髓炎,多数患者后遗症有痉挛性截瘫;破伤风疫苗可致胸腰段脊髓炎。

三、药源性神经疾病。一些药物可能具有脑神经和外周神经的毒性作用,引起神经毒性症状。受到影响的脑神经包括视神经、动眼神经、嗅神经等。脑神经损害主要有耳毒性和视神经毒性等。受到影响的外周神经包括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细胞毒剂如长春生物碱、异环磷酰胺、铂化合物、氟尿嘧啶以及紫杉醇等可能引起脑神经毒性和外周神经毒性。

四、药源性锥体外系疾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疾病(即运动疾病)包括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失常、急性静坐不能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

五、神经肌肉损害。

①、药源性重症肌无力综合征

氨基苷类药物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的机制是与突触前膜上“钙结合部位”结合,当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时,Ca2+内流受阻,从而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②、药源性肌病

其机制可能与药物使肌肉生化功能发生障碍,引起肌肉和神经发生退行性变性,或诱发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有关。

六、精神异常

18.药物神经毒性损伤有什么特点?(1)CNS受毒物攻击的靶部位多。

(2)神经系统反应敏感、迅速,毒物作用引起的神经功能改变出现较早。

(3)CNS新陈代谢率高,不仅易受到毒物的直接损害,也易受毒物对供血、供O2和血糖的影响而间接受到损害。

(4)神经元细胞缺乏再生能力。

(5)神经纤维受损后的修复过程十分缓慢。

19.抗精神失常药物的主要毒性作用和机制是什么?

抗精神病主要引起锥体外系疾病(即运动疾病),包括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失常、急性静坐不能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1)药源性帕金森病

药源性帕金森病是药物在神经基底核中影响多巴胺神经递质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可能与药物耗竭突触前多巴胺或阻滞突触后多巴胺受体有关。(2)药源性急性肌张力障碍。

(3)急性静坐不能。是一种客观的不安的感觉,通常不能保持平稳状态,是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运动副作用。(4)药源性迟发性运动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包括舞蹈病样运动,手足徐动或有节律的定性运动。

20.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哪些神经毒性?机制是什么? 氨基苷类抗生素具有前庭毒性和耳蜗毒性。耳毒性发生机制可能是内耳淋巴液药物浓度过高,损害内耳柯蒂器内外细胞的糖代谢及能量代谢,导致内耳毛膜上钠离子泵发生障碍,从而使细胞受损。

神经系统对药物毒性损伤易感性的因素有哪些 血-脑屏障与血-神经屏障 神经元的不可再生性

大脑对能量代谢的高敏感性 神经细胞特有的轴突和髓鞘结构

广泛而持续存在的神经冲动和突触传递

21.药物对肾上腺的主要毒性表现有哪些?

(1)促激素源性萎缩: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ACTH分泌受到抑制,肾上腺皮质出现萎缩,停药后肾上腺皮质恢复功能需6个月以上。

(2)损伤性萎缩。原因:肾上腺细胞受到药物的直接损伤(3)肾上腺髓质增生。原因:激素的促增殖作用 例如:长期使用生长激素诱发嗜铬细胞瘤

抗精神失常药引起的催乳素分泌增加导致肾上腺髓质增生

22.药物肾上腺毒性作用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哪些?这些指标有何意义?(1)肾上腺重量测定。

(2)肾上腺内抗坏血酸(Vit C)含量测定。ACTH剂量、应激强度与Vit C下降的对数值成正比。急性中毒时,肾上腺内Vit C含量是评价肾上腺功能活动的灵敏、可靠的指标,比重量敏感;

(3)肾上腺内胆固醇含量测定(与Vit C意义类似)。

(4)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皮质激素浓度的增加能引起血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减少,而且减少的百分率与剂量明显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能评价肾上腺皮质功能活动的情况。

23.药物对内分泌系统毒性作用的主要特点和机制是什么?(1)主要特点是;内分泌气管的化学损伤最常发生在肾上腺。(2)机制有:

①干扰促激素的生物合成或分泌。②作为拮抗剂,对抗激素的作用。

③与血循环中的蛋白发生结合,改变结合激素与游离激素的比率。④改变垂体-靶器官激素的相互关系。

24.药物对心血管毒性作用的主要靶点或途径有哪些?(1)改变Na+通道,Ca2+、K+通道稳态。(2)β肾上腺素受体

(3)磷酸二酯酶、Na+-K+-ATP酶等(4)线粒体DNA聚合酶

25.强心苷诱发心律失常和视觉异常的毒性作用机制是什么?

强心苷可与Na+-K+-ATP酶结合并抑制酶的活性,细胞内Na+ 增多,通过Na+-Ca2+交换,使得Ca2+内流增多或者外流减少。Ca2+增多从而诱发心律失常。同时强心苷还可以兴奋迷走神经。

强心苷类:抑制视网膜Na+-K+-ATP酶,引起视觉异常。

26.心肌受损的酶学和蛋白生化检查的主要指标有哪些?各有什么意义?(1)心肌酶谱。

①乳酸脱氢酶:特异性不高。

②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因其特异性不高(2)心肌蛋白

①肌红蛋白:当心肌和横纹肌损伤时,血液中含量增加。因为肌红蛋白的敏感性高故而是评价心肌损伤最早的标志物之一。

②肌钙蛋白:测定肌钙蛋白的亚单位的浓度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严重程度。

27.药物对血液系统毒性作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对红细胞的毒性:对血红蛋白氧结合的竞争性抑制;破坏红细胞造成循环红细胞数降低的药源性贫血

(2)对骨髓的毒性: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中最常见的主要限制性毒性反应。(3)对白细胞的毒性::粒细胞减少症、药源性白血病。

(4)对血小板以及止血功能的影响:主要包括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功能障碍、和出血性疾病

28.试述药物如何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非那西丁转化后生成亚氨基醌,能使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2)硝酸酯类与血管平滑肌中巯基结合,至使酶消耗过多

29.引起骨髓抑制最常见的药物是哪一类?

(1)肿瘤化疗药: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中最常见的主要限制性毒性反应,主要是通过影响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快速增殖分化细胞,达到一定程度即造成骨髓抑制。

(2)二类是与药物剂量关系不大、与体质特异性有关,导致持续的骨髓抑制。常见的药物有氯霉素、保泰松、磺胺药物等。可能是由于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存在某种遗传代谢缺陷而对氯霉素等敏感所致。

30.药物引起的溶血主要有哪几类?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非那西丁)、免疫性溶血(甲基多巴、青霉素)、氧化性溶血(奎宁、磺胺)、非免疫性溶血(止痛剂滥用综合征)

31.药物对粒细胞有哪些主要的毒性作用?(1)主要的发生机制是由于长期大剂量用药,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或阻碍了幼粒细胞的合成,抑制了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达到一定程度即引起骨髓抑制。

(2)糖皮质激素、乙醇可以影响粒细胞的吞噬作用的对微生物的摄入,放射造影剂成分具有抑制粒细胞功能的作用。

32.药物引起组织损伤的机体免疫系统反应主要可分为哪几类?

(1)Ⅱ型变态反应::抗体依赖型细胞毒过敏反应,是由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相结合而介导,可通过不同的机制而引起细胞损害

(2)Ⅲ型变态反应:又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过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可沉积于组织造成广泛损害。最常累及的靶位是位于肺、关节和肾脏的血管内皮,也可累及皮肤和循环系统。(3)Ⅳ型反应:Ⅳ型反应的表达需预先与药物接触及T细胞敏感化。T细胞与抗原反应并释放淋巴因子,吸引巨噬细胞到该位点而导致炎症反应

(4)药源性自身免疫反应:指对自身组织,包括核酸大分子的抗体诱导和表达。

33.请分别列举几例易导致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以及导致I型过敏反应的药物(1)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抗肿瘤药、环磷酰胺

干扰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糖皮质激素,环孢素A,雷帕霉素等(2)I型过敏反应:青霉素,磺胺药,普鲁卡因,碘类化合物

34.药物引起免疫抑制、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的机制分别是什么?(1)免疫抑制: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抑制T细胞的分化(2)过敏反应:药物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药物作为直接抗原物质、促进过敏介质释放、药物毒性损伤诱发共刺激信号、干扰TH细胞的分化与功能。

(2)自身免疫反应:干扰免疫器官的负性筛选、药物毒性损伤诱发共刺激信号、暴露和提呈自身抗原、干扰细胞免疫基因的表达、诱发交叉免疫反应。

35.药物对免疫系统的毒性作用有哪些类型?

(1)药物引起免疫抑制:抑制免疫细胞的增值和分化、抑制T细胞的活化。

(2)药物引起过敏反应::I型速发型过敏反应、II型抗体依赖性细胞毒过敏反应、III型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过敏反应、IV型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

(2)药物引起自身免疫反应:①甲基多巴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②肼屈嗪等药物引起的类系统性红斑狼疮。③氟烷引起的免疫性肝炎。

免疫毒性检测的主要器官和组织有哪些(1)免疫球蛋白值(2)T细胞和B细胞值(3)皮肤变态反应

(4)淋巴细胞体外功能试验(5)抗核抗体分析

36.药物的理化性质与药物透皮吸收有什么关系?

(1)第一阶段(渗透相)中,非脂溶性物质不易通过表皮,特别是分子量>300的水溶性物质

(2)第二阶段(吸收相)中,真皮组织疏松,故而脂溶性对药物通透能力不起决定作用。由于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前遇到的组织液和淋巴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所以药物在此进一步扩散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其水溶性,故而只有同时在脂水中溶解的药物才易被透皮吸收。

37.试述药物对皮肤的毒性类型。1.原发性刺激

(1)改变皮肤结构的损伤:化合物作用皮肤后使表皮的完整性被破坏

(2)药物性皮炎:药物作用皮肤后,可以从轻度红斑、丘疹到水痘,药物与皮肤接触后即可发生。而且,发病仅限于直接接触部位,边缘清楚。造成药物性皮炎的药物有阿司匹林、磺胺类、巴比妥类。

(3)皮肤色素沉着:例如二甲基亚砜、丙烯腈。

2.皮肤过敏反应:属于第Ⅳ型变态反应,即迟发型变态反应.3.皮肤光敏反应

(1)光毒性反应:即药物在日光下,形成有毒物质,如氯丙嗪、荧光染料。损伤主要发生在表皮层。发病急、病程短、消退快。

(2)光变态反应:药物在日光照射下,形成具有半抗原作用的物质;与皮肤组织蛋白质结合成致敏原,但再次接触日光时发生反应。例如,灰黄霉素和去甲金霉素。损伤主要发生在真皮层。发病有一定潜伏期,病程可反复发作。

4、药物皮肤毒性的特殊类型

①、超敏反应综合征 ②、氨苯砜综合征 ③、红人综合征 ④、经皮肤吸收的全身毒性 ⑤、对皮肤附属器的毒性

38.眼睛对药物毒性作用敏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血流丰富:睫状血管系统和视网膜血管系统(2)含有丰富的黑色素

(3)含有多种转化酶,锌含量高

(4)中枢视觉系统比脑其他部位更易受到药物损伤

39.抗结核药物对视觉的主要毒性作用和机制是什么?

(1)抗结核药乙胺丁醇机制:与在脉络膜、视网膜和视神经的碳酸酐酶、乳酸脱氢酶和醇脱氢酶辅基中的锌螯合,导致代谢紊乱。

(2)抗结核药异烟肼影响正常的维生素代谢,引起视神经炎和视神经萎缩的毒性作用,可以同时服用维生素B6 以预防。

40.可能诱发眼压升高的主要药物及机制。

阿托品类散瞳药对闭角型青光眼或浅前房患者,点眼后可使眼压明显升高,有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危险。

41.药物特殊毒性的概念、特点和主要研究内容。

(1)药物的特殊毒性包括致突变性、致癌性、生殖和发育毒性、依赖性。(2)特点是:周期长、发生率低、毒性反应大。

(3)主要研究给药时间较长或在特殊条件下才会出现的发生率低但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毒性反应。研究目的是通过评价新药是否具有致突变性、致癌性、生殖和发育毒性及潜在的依赖性,为新药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42.药物诱发突变可能带来哪些后果?

43.胚胎的发育过程和药物的毒性作用有什么关系?(1)早胚期:药物在此期的毒性作用表现为胚胎死亡,引起流产。(在啮齿类动物表现为胚胎吸收),一般不引起畸形。(2)后胚期和胎儿期:药物在此期的毒性作用可造成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缺陷,以及死胎。表现为生长迟缓,神经、内分泌、免疫机能发育障碍,畸形,流产等。其中,引起畸形的最敏感阶段是胚胎的器官形成期(人类为怀孕前3个月),人类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分化持续时间长,人类孕期3个月后致畸药仍可导致这两个系统的畸形,主要为功能受损。

44.易产生依赖性的药物有哪些?(1)麻醉药品:主要指阿片类物质,广义上还包括卡因类、大麻类、合成麻醉药品

(2)精神药物:精神药物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中枢兴奋药、抗焦虑药,以及具有致幻作用的物质等。

(3)其他具有依赖性潜力的化学物质,主要为非麻醉性镇痛药。

45.阿片类药物的依赖性产生主要涉及哪些神经核团或通路的异常变化?

(1)蓝斑核是最重要的阿片类身体依赖性的调控部位。阿片戒断症状发作时,蓝斑核的放电频率大幅度增强,向蓝斑核内注射阿片拮抗剂可诱发戒断症状,且比脑室内给药产生的戒断症状更严重。损毁蓝斑核可减轻阿片戒断症状。

(2)兴奋性氨基酸系统。LC内去甲肾上腺素能(NA)神经元的高兴奋性、谷氨酸(GLu)水平增高与身体戒断症状表达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谷氨酸能使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进一步增强,是引起“心理渴求感”的重要原因。

(3)5-羟色胺(5-HT)系统。许多研究证实,急、慢性接受吗啡的动物,5-HT合成增加,中枢5-HT水平增高。

(4)GABA系统。巴比妥类药物身体依赖性明显:发热、体重下降、腹痛、腹泻、中枢兴奋甚至惊厥等。GABAA受体是巴比妥类药物的作用的靶受体,与其依赖性的产生有直接的重要关系

46.述用于戒毒治疗的化学药种类和机制。(1)作为替代药的阿片受体激动剂 代表药物为美沙酮、丁丙诺啡。用维持时间长、成瘾性较低的阿片μ受体激动药来部分满足吸毒者的要求,然后将药量逐渐减少,使戒断症状逐渐消失(2)非阿片受体作用的药物: 可乐定。

机制:蓝斑核是中枢神经中去甲肾上腺素(NA)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产生的NA占大脑全部的70%左右。阿片类药物抑制蓝斑区的NA活性,从而引起α肾上腺素能受体数量增加。骤停使用阿片类物质则会出现NA释放增加,产生阿片类戒断综合征。可乐定作为α2受体激动剂,在突触前与α2受体结合使蓝斑核NA释放减少。可使得阿片类戒断综合征的大部分症状获得缓解。

(3)阿片受体拮抗剂 纳曲酮、纳洛酮,口服用于防止复吸 机制:患者从长期对阿片类依赖的状态下骤然解脱出来后,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不平衡,出现稽延性症状,如顽固性失眠、焦虑、周身疼痛等。稽延性症状是导致复吸的主要原因之一。(稽延性戒断症状:急性戒断症状消退以后,多数人通常仍然具有尚未恢复常态的主观感觉,主观上也遗留下不安、焦虑、疼痛与睡眠困难等症状)纳曲酮作为阿片受体完全拮抗剂,对预防阿片类依赖者脱毒后的复吸具有肯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7.局部用药的毒性试验包括哪些内容? ①、皮肤用药的毒性研究 包括皮肤用药的急毒、长期毒性试验、皮肤刺激性、皮肤吸收、皮肤过敏、皮肤光毒性等试验。

②、眼睛用药刺激性试验。③、肌肉注射局部用药刺激性试验 ④、静脉给药局部刺激性试验 ⑤、滴鼻剂和吸入剂的毒性试验 ⑥、直肠、阴道制剂的毒性试验

48.创新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包括哪些药物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优良的临床前毒理研究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特殊毒性和其他有关毒性试验。

一、安全药理学试验:核心组合试验、追加和补充试验。核心组合试验研究受试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重要生命功能的影响。追加是在对已有的临床试验结果产生怀疑后后追加的对上述系统的深入研究。补充是指除上述系统外其他系统功能的影响的研究。

二、急性毒性试验:24H内一次或多次给予动物受试药物后观察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三、长期毒性试验:连续给药14D后观察药物对动物的毒性反应。

49.从临床应用角度,药物毒性作用包括哪些类型,这些类型的含义和特点如何?

①、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是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集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特点是反应性质与药物固有的效应以及所用剂量均无关,用药理拮抗药无效。

②、毒性反应。是指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特点是一般比较严重,但可以通过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预知避免。

③、致癌性。药物的致癌性主要是通过损伤遗传物质产生肿瘤,也可以通过非遗传物质损伤途径产生。还可以是迟发的反应。

④、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生殖毒性主要是针对育龄人群,用药后对生殖系统、与生育有关的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毒性效应。发育毒性则特指孕期用药,药物直接对胚胎产生的影响,可体现为胚胎器官形成期接触药物出现的形态畸形,或其他发育阶段接触药物,出现的功能异常或发育迟缓为主的毒性反应。⑤、致突变与遗传毒性。主要关注用药后对遗传物质引起的损害。

⑥、特异质反应。个体药理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异于常人。通常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解救可能有效。但其不是免疫异常反应,因此没有预先致敏过程。

50.创新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包括哪些药物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优良的临床前毒理研究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特殊毒性和其他有关毒性试验。

(1)安全药理学试验:核心组合试验、追加和补充试验。核心组合试验研究受试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重要生命功能的影响。追加是在对已有的临床试验结果产生怀疑后后追加的对上述系统的深入研究。补充是指除上述系统外其他系统功能的影响的研究。

(2)急性毒性试验:24H内一次或多次给予动物受试药物后观察所产生的毒性反应。(3)长期毒性试验:连续给药14D后观察药物对动物的毒性反应。

51.新药评价的定义

新药评价:指新药从发现到上市的全过程。包括:

活性筛选、药学评价、临床前药理学和毒理学评价、临床药理学评价及上市后监督管理

52.新药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使安全、有效、优质、稳定的药 品上市。(2)意义: 防止药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防止假药,维护社会稳定(三乱);

学科发展,为我国新药评价与国际市场接轨奠定基础

53.药品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专属性:用于人体,不得不用;

(2)双重性:或双刃性,有利有害,挥之不去;(3)限时性:有效期严格;

(4)质控性:GLP、GCP、GMP、地标/国标

54.我国的重大药害事件:

齐二药”假药案件(亮菌甲素注射液)、“欣弗”劣药案、“广东佰易”案、奥美定案

55.药学评价主要内容

(1)研究新药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2)研制出适合于工业生产的原料药及其制剂的技术工艺路线;(3)研制出安全、有效、可控、稳定和使用方便的新药剂型;(4)研究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

(5)制订原料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6)提供临床前评价和临床试验所需的药品

56.化学原料药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性状:外观、色泽、嗅、味、结晶性、吸湿性等。

(2)理化性质:熔点、凝点、馏程、相对密度、折光率、比旋度、吸光系数、黏度、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解离度、晶型等。

(3)鉴别 :化学反应法、色谱法、光谱法。(4)检查:检查杂质及及控制限度。

(5)含量(效价)测定:理化方法、生物学或酶学方法

57.剂型的选择和设计需考虑哪些方面?

(1)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一般特性(色泽、气味、密度、硬度、粒径、吸湿性、可压性、挥发性等)、多晶现象、溶解度和溶解速率、油水分配系数和解离度、稳定性。(2)临床治疗的需要(3)临床用药的顺应性

58.简述药物稳定性研究的目的 稳定性研究目的:基于对原料药或制剂及其生产工艺的系统研究和理解,通过设计试验获得原料药或制剂的质量特性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据此为药品的处方、工艺、包装、贮藏条件和有效期/复检期的确定提供支持性信息

59.急毒、长毒试验的目的(1)急毒目的:

了解新药急毒的强弱;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WHO,1977)求出相对毒性参数:LD50、TI、SM等 为长毒等提供剂量设置依据;

获取新药毒性反应信息,为临床毒性监护提供参考:如中毒症状、靶器官、致死原因、种属差异等

(2)长毒:

预测受试物可能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包括不良反应的性质、程度、量效和时效关系、以及可逆性等;

判断受试物重复给药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 如果可能,确定未观察到临床不良反应的剂量水平

推测第一次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安全剂量范围; 为临床不良反应监测及防治提供参考

60.长毒试验的动物要求(种类、数量、年龄等)种类:在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前应采用合适的试验方法对实验动物种属或品系进行选择,一种啮齿类(大鼠)加一种非啮齿类(犬)。(不同情况中药、天然药物的试验要求有所不同)动物数:大鼠雌、雄各≥15只,(主试验组10只,恢复组5只)犬或猴可为雌、雄各≥ 5只。(主试验组3只,恢复组2只)

年龄:大鼠为6~9周龄;Beagle犬为6~12月龄;猴3~5岁

61.长毒的主要观察指标

一般状况观察 :外观体征、行为活动、腺体分泌、呼吸、粪便、摄食量、体重、给药局部反应。

血液学指标 : 血液生化学指标 : 尿液检查 : 心电图、体温(非非啮齿):标准II导联检查,测定R-R间期、P-R间期、Q-T间期、S-T段和T波,HR。

尸解、脏器系数、病理学检查

62.特殊毒性试验主要包括哪些?(1)致突变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2)生殖毒性试验(3)致癌试验

63.新药临床前药理学评价目的

(1)判断是否有效,有效程度如何;

(2)对机体的其他系统(神经、心血管、呼吸)有何影响;

(3)在动物体内药物的达峰浓度、达峰时间、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怎样,为临床用药方案提供参考;

(4)通过药理作用机制的探讨为合理用药和开发新药提供依据

64.毒代动力学的概念和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药物的毒代动力学消除与药代动力学消除一般会有什么不同?

(1)毒物代谢动力学(TK)是指运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地研究在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特点,今儿探讨药物毒性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通过这一过程的研究,了解药物在体内被吸收的程度,蓄积于何种器官,体内排泄的速度和途径等,对阐明其在体内可引起的损害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区别: 研究目的不同:毒代;一是在毒性试验条件下药物所达到的全社身曝露与毒性发现的内在联系,二是比较动物和人的全身曝露来解释毒理试验数据的价值,三是为临床前毒性研究的实验设计提供依据。药代;弄清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的特征,发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规律,弄清药物疗效和毒性与药物浓度的关系,药物在体内积蓄部位和积蓄程度,为临床安全用药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药物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弄清新制剂的吸收规律,指导新制剂的设计或改造。

65.全身和局部用药的毒性试验在动物的选择上应注意哪些问题?(1)全身毒性常用近似致死剂量试验

主要用于非啮齿类动物试验。常用6只Beagle犬或猴。(2)局部:动物-家兔、豚鼠、大鼠

66.特殊毒性

给药时间较长或在特殊条件下才出现的发生率低但造成严重后果的毒性反应,包括致突变性、致癌性、生殖和发育毒性、依赖性 特点:发生率低但造成严重后果

药物毒理学实验 篇2

1 提高学生对药物毒理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让学生萌发和维持持久的学习兴趣, 必须明确学习药物毒理学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首先让学生明白目前随着化学工业与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 , 每年问世的新的化学物质和药物数以千计[2], 如何正确全面地回答这些化学物质包括药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如何保证研制出来的新药, 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对病人来说是安全的, 这是毒理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在开课教学中经常介绍一些药物的毒理学研究文献, 同时列举一些药害事件, 使学生明白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增加学生的使命感。同时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充分认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要做到学生为主体, 问题为中心, 提高同学的主体参与意识。如给学生们列举一些药害事件时, 结合多媒体播放图片, 如“反应停事件”, 然后让学生们表达自己看完图片后的想法和感受, 同时提问出现危害现象的原因, 以及怎么避免这些药害事件的发生。通过这种形式不断引导学生针对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药物毒理学这门课重要性的认识。

2 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通过教学设计, 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 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 直观新颖, 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特色, 生动直观地反映教学内容, 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边的变得趣味横生, 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的潜能。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 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比如在介绍急性毒性作用内容时, 就可以把动物急性中毒表现以图例和病理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到“药物致癌作用”时, 以往讲到致癌机制时在黑板上用箭头标示来讲解, 让学生感到枯燥又难懂,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将细胞分裂增殖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 使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3 开展案例法教学

案例法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 采取案例进行讲解及组织学生进行研讨, 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方法及操作技能, 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方法[3]。案例教学多采用讨论法, 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 有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 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3.1 通过案例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药物毒理学课程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则, 如果这些概念和原则掌握不清, 会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例如, “选择毒性”是指一种药物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 而对其它种类生物无害, 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 而对其它组织器官不具毒性。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一概念, 往往会使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而在分析问题时不会灵活运用, 只要我们导入实例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以“青霉素”为例:青霉素是抗菌药物, 能杀死机体内的细菌, 而对机体的其他组织器官没有影响。这是因为细菌有细胞壁, 药物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而人体的细胞没有细胞壁, 所以药物对机体的细胞没有影响。

3.2 运用案例进行相关知识点的串联

运用恰当的案例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到中药安全用药时, 可以运用以下案例:某一村民在打石头时不小心右脚骨折。听人说草乌治疗骨折效果非常好, 便到一中草药市场买了一两半草乌回来。当晚只喝了一汤勺草乌熬成的药水。谁知没过多久, 就感到不舒服, 直喊头晕肚子痛, 口中不断有白沫冒出, 随即陷入了昏迷。经医院全力抢救, 终因中毒太深回天乏力, 死亡原因很明确:草乌中毒。在这个案例中课以让学生思考一下问题: (1) 所用草乌到底是何种生药, 其主要成分是什么? (2) 草乌有无治疗骨折的效果? (3) 在草乌等乌头类生药的使用过程中, 应注意什么? (4) 如果发生乌头类生药中毒, 中毒症状如何, 其中毒机制是什么, 应如何进行解救?通过分析以上案例, 就将乌头类中药的药效, 毒性成分, 中毒机制及解救办法等整合在此案例中,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突出了重点, 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毒理学实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论教学的补充, 但是目前由于多方面原因, 我院暂时没有开设毒理学实验课程, 这就需要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将实验内容穿插到课堂中来, 然后根据所授内容让学生课后自己设计试验, 课上针对学生设计的试验进行全班讨论, 这既能增加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 也能培养学生查阅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楼宜嘉.药物毒理学 (第2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6

[2]周立国, 何进.药物毒理学应是要学生的必修课[J].药学教育, 2000, 16 (1) :48-49

药物毒理学实验 篇3

揭晓的结果没有令人失望,三位科学家以一项极有意思同时又和人们息息相关的研究获得了这项桂冠。获奖者分别是耶鲁大学的詹姆斯·罗思曼、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兰迪·谢克曼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德裔科学家托马斯·苏德霍夫。他们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了细胞内的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

发现运输细胞的“班车”

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听起来还是比较难懂的,但你可以将这些囊泡想象成一辆辆“班车”,它们运送的不是货物,而是细胞中产生的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和酶等。

这些分子就像恪尽职守的员工,对人体有着不同作用。但它们体型太大,以致于不能直接穿过细胞中的膜结构这扇自家大门,按时到达各“工作岗位”,因此,只能坐上囊泡这个班车,由深谙道路的司机准确送达指定岗位,使得人体这个“大公司”一直保持健康。

囊泡班车的运输是24小时持续不断的。而一旦这些“班车”走错地方,人体公司肯定就会出乱子,比如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免疫疾病等病症。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了解囊泡是细胞运输系统的关键部分,但它是如何记住路线、正确到达目的地的,却一直很神秘。

从“停车怠工”现象中揭秘遗传控制

发现囊泡班车发车信号的兰迪·谢克曼在20世纪70年代,就利用酵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种转运系统。通过基因筛选,他发现了这套系统中一种有缺陷的酵母细胞。这种酵母的细胞货物转运情况非常糟糕,很多囊泡班车没有按时发车,而是统统堆积在细胞的某些角落。利用这个“缺陷”,他发现是遗传原因导致了这种“怠工”,于是开始研究与此相关的突变基因,鉴定出了能控制细胞转运系统不同方面的三类基因,从而发现了一系列囊泡运输所需的基因。

发现囊泡班车“使命必达”的秘密

和谢克曼一样,詹姆斯·罗斯曼也对细胞转运系统深深着迷。他的发现,揭示了囊泡班车是如何做到“使命必达”的。也就是罗斯曼发现了一个蛋白复合物能使囊泡与它们的目标膜进行对接和融合。

正确的运送和精准的投递正是细胞转运这套“物流”工作中的精髓。要实现这一点,膜融合的过程就不能出现半点差池。这涉及两个重要方面,首先,囊泡必须准确识别目标膜,其次,囊泡必须与目标膜发生融合,从而释放内容物。

罗斯曼发现,为了实现这两点,在融合过程中,囊泡和目标膜上的蛋白以类似拉链的方式结合。也就是说,囊泡班车携带一种蛋白,而目标膜上也携带一种与之唯一对应的蛋白,只有两者精准地像拉链一样咬合在一起时,囊泡班车才会载着员工开进公司大门,并在里面卸载员工。

囊泡班车时间精准

托马斯·苏德霍夫则对大脑中神经细胞间如何建立沟通很感兴趣。囊泡通过与神经细胞外膜融合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细胞外。顾名思义,神经递质这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负责大脑中各个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它就像一个传令兵,沟通着众多神经细胞间的信息。而这个传令兵得以开始工作,是借由囊泡班车的运送而实现的。

然而,一些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也并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只有在细胞间需要传递信息时,囊泡班车才会装载神经递质这个传令兵前去开工。问题在于囊泡是如何对这个过程精确控制的?

苏德霍夫的工作解释了这个问题。他发现钙离子参与了这一过程。当受到刺激时,也就是工厂发出开工信号后,神经细胞内部的钙离子浓度会增加。他发现的一种叫做“突触结合蛋白”的蛋白,对钙离子的浓度非常敏感,当这种蛋白感受到高浓度的钙时,它就会对囊泡班车发出开动指令。随后,囊泡班车就会将神经递质运载过来并随即释放。

他的这些发现支持并丰富了前两位科学家的研究,使得囊泡转运的分子机制越发明朗起来。

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次的研究把细胞是怎么通过囊泡转运的机制搞清楚了。这项研究的意义就是在于,未来我们可以针对这些机制来设计一些药物,让药物也能通过这个机制来转移从而治疗疾病。”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医学事业部主任甄二真教授说,但是从诺奖得奖到真正的产业化还需要非常长的路要走。

就好比我们现在已经能看到月球的全貌,并拍下了照片。但后续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运载火箭怎么发射上月球……类似这样的后续工作,在细胞转运的领域都是未知的,需要未来进一步研究。

但是诺奖的意义也就在于此,诺贝尔是个科学奖,不是具体应用的奖项。它的颁发是给全世界的科学家和科学界一个明确的方向和说明,给出一个能促进全世界人们健康的医学或者生理学研究方向。

药物治疗护理学的论文 篇4

1 重视病情观察

仲景通过对患者四诊资料的收集,及时掌握病机转化。如仲景重视阳气旺衰,细致观察阳亡及阳气回复征象。《伤寒论》第296条指出少阴病由吐利、四逆,发展至躁烦,为阳气亡散之象;317条指出少阴病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是阴盛格阳,治疗则在通脉四逆汤中加葱白以交通阴阳。288条指出少阴病,下利已止,手足转温,则代表里和阳气来复,为向愈之兆。《伤寒论厥阴病》篇中,仲景通过观察厥热胜复时厥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邪正消长、阴阳进退。为判断是否属于胃气衰败的除中证,“食以索饼”加以试探。仲景重视病情的观察,以掌握疾病的发展演变及预后,从而指导用药及抢救措施。现代护理学依然重视护士的病房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通知医师,其精神与仲景护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 重视药物煎前的处理

仲景在临床用药时,重视对药物进行必要的处理,即“药前护理”。如桂枝茯苓丸方中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因麻黄节有止汗作用,不利于发散,用麻黄而多“去节”,且煎麻黄时上浮之沫易使人心烦,要“先煮去上沫”。对非用药部分净制,并去除影响药效的部分或成分。仲景对药物还经常使用液体进行洗涤浸渍。除用水洗涤浸渍为主之外,尚有用酒浸、醋渍之法。洗渍法可洗去药物的毒性副作用,如蜀漆洗去其腥味以防引起恶心呕吐。洗渍法还可改变药性及增强药效,如《金匮要略》抵当汤中大黄酒浸后可增强其活血之力。乌梅丸“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增加乌梅的酸性而增强效用。附子、皂荚、巴豆用炮制以减毒。为了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仲景又用釡咀、剉、切、擘、捣、杵、研等将药物破碎。这些均是根据所用药物的特点及所治疾病的需求而进行的用药前的护理内容。

3 重视煎药用水及煎煮法

仲景对煎药用水的选择非常讲究,书中煎药除用普通水外,还选用甘澜水、潦水、清浆水、米醋以及清酒等。《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脐下悸,欲作奔豚者,即以甘澜水煮药,意在取其洁净及轻清上浮之意。治疗脉结代、心悸动的炙甘草汤,以及《金匮要略》中鳖甲煎丸、防己地黄汤、栝蒌薤白白酒汤、下瘀血汤等皆用了清酒,能助药物温经散寒,活血通脉,同时,酒又有利于药物成分的煎出。苦酒有敛疮消肿之功效,用于苦酒汤中,加强半夏劫涎敛疮之功。仲景还使用了人尿、猪胆汁、泽漆汁、马通汁、蜜以及浆水等增强药物的疗效。仲景对煎药时间长短、先煎后下等均有要求。煎药时间的长短,与药物的性质、主治病证的性质、服用方法及用量等密切相关。含有有毒药物的半夏汤、蜀漆汤、乌头汤等久煎是为了破坏有毒物质,减轻其毒副作用;含有补益药的炙甘草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如理中汤、麦门冬汤等久煎,则是为了有效物质的充分溶出。解表方、清热类方或质轻疏松易于溶出挥发的药物,则宜轻煎,以免有效成分丢失,如桂枝汤、小建中汤及麻黄汤、葛根汤等,以当以煮沸为度。又如白虎汤煎药时间以米熟汤成为度。仲景因为药物性质的差异以及方药配伍、病情、性味的不同而有先煎、后下、包煎、去滓再煎,以及烊化、泡服、冲服等特殊的煎法。即使同一药物的先煎与后下,其效用亦有别,大黄在大陷胸汤中先煮则熟而行缓以治上,在大承气汤中后下则生而行急以治下。麻黄先煎去上沫,则能避免过汗亡阳及心烦、呕吐。大黄黄连泻心汤渍之以麻沸汤,取其轻清寒凉之气,以清泄中焦无形邪热而消痞。大、小柴胡汤,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柴胡桂枝干姜汤7方均去滓再煎,可使药性趋于协调和合,以助发挥调和脏腑、和解少阳枢机之功。阿胶、饴糖在诸方中皆去滓烊化,芒硝去滓后稍煎。其他如鸡子黄、猪胆汁等用分冲兑服法。后世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曾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亦云“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影响汤药的质量,这也是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

4 重视服药时间及服药方法

仲景在服药护理方面,依据病程长短、证候缓急、病邪性质以及患者体质强弱的不同选择最佳服药时间,服药方法灵活多变。服药时间主要有平旦服,饭前服,昼夜服3种。平旦服即空腹服,便于药力速行,如十枣汤宜平旦时服,以便迅速发挥峻下利水的作用。饭前服便于药物吸收。桃核承气汤逐瘀泻热、乌梅丸安蛔止痛等,要求饭前服。昼日、昼夜服为昼日、昼夜各服若干次,以保持药效。仲景大部分方剂是采用昼日、昼夜服法。服苦酒汤、半夏汤“少少含咽”,即不分时,少量多次频服。服药次数则根据病情需要及药性不同而各有特点。药性较缓和的药物,需要持久治疗者常用一煎分多次服用,如五苓散、黄芪桂枝汤,“日三服”。亦有病情急重或病情复杂者,为使药物在体内持续作用而昼夜兼服。病情严重,病势危急之症。为求解急救逆,迅速发挥药效,宜一煎大剂顿服。如干姜附子汤主治太阳病下后复汗致阳虚阴盛,阳气暴脱的危重证候,采用顿服集中药力,急救回阳。服药的温度因病证不同也有区别。无特殊情况,一般宜温服。使用生姜半夏汤时为防寒饮固结于胸中,格拒热药则取小冷服。桂枝汤为解肌祛风之剂,药汁不宜过温、过凉,则适寒温服。服药量则因人、因病制宜。体质强而病情重者,虽加大剂量,但可加快祛邪速度,缩短病期。体虚、孕妇及病势缓者,不可大剂峻攻,以免伤及正气,加重病情。如攻泻之十枣汤“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大乌头煎,主药为大毒的乌头,“微量渐加,以知为度”。

5 重视多途径给药及护理操作技术

仲景开创了多途径给药法,如洗身法、熏洗法、浸洗法(如治百合病的百合洗方)、药摩法(如治偏头风的头风摩散)、含咽法(如治咽喉肿痛生疮的苦参汤)等。以及矾石丸、蛇床子散作为治阴中病的坐药。再如以苦参水煎去滓,洗渍前阴,治前阴蚀烂且伴咽喉干燥之症。以雄黄置筒瓦中烧,熏肛调治肛门蚀烂之症。《伤寒论》中治大便难的蜜煎导而通之,或用土瓜根煎汤和猪胆汁灌入直肠导便,是有记载最早的药物灌肠术,也是当时比较成熟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这些都反映了当时药物护理的发展水平。

6 重视药后观察

服药之后,应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判断预后,如病不尽除则需审情度势而相应地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病方法。主要有药后观汗、观吐、观二便、观矢气等。凡服解表药后均宜“遍身着絷絷微似有汗”,其汗不可“如水流漓”。如服大青龙汤后,“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以免过汗伤阳。桂枝汤“一服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其文中“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等进一步处理方法都须以药后对汗的观察为准。药后出现呕吐,一般是拒药之象,而服涌吐剂后出现呕吐,则为导邪外出。如瓜蒂散服后不吐者即未见效,当“少少加,得快吐,乃止”。用利水渗湿药以小便通利为有效,如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服后,“小便利则愈,如不利而无效”。大小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等泻下剂以大便通畅为见效。还要观察服药后二便的特殊变化,如治百合病之百合地黄汤药后,大便当如漆;治女劳疸之硝石矾石散药后,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治肠痈之大黄牡丹汤药后,当下脓血等,都是服药后见效的正常表现。《伤寒论阳明病》篇中,腹满不大便者先试之以小承气汤,观察患者服药后是否有矢气,作为能否使用攻下峻剂的依据。仲景还细致观察患者服药后的一些貌似“不正常”的表现,如白术附子汤方“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柴胡桂姜汤方“初服微烦”,乌头桂枝汤“其知者如醉状,得呕者为中病”,治肾着之甘姜苓术汤,腰中当觉温,治风湿之防己黄芪汤,患者觉如虫行皮中,服苇茎汤后,当吐如脓等,是药后的各种正常情况,为药中病所。仲景注意服药后效果的观察,判断药物是否对证、药量是否失宜,掌握病情转机,予以相应处理,这也是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7 重视药后调护

药后调护是指服药后的调养与护理。仲景非常重视药后调护,如服桂枝汤,啜稀粥以资汗源、助药力。五苓散以白饮和服,多饮暖水,补充胃气,助阳发汗。三物白散亦以白饮和服,且药后“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药物疗效发挥与饮食寒热相关。理中丸服后“食顷”即饮温粥,以助温中之药力。服十枣汤,得快利,糜粥自养。解表剂如桂枝汤、麻黄汤、桂麻各半汤类,药后皆当温覆助汗。服防己黄芪汤后,注意患者若出现有似虫行皮中,且从腰以下冷如冰时,应让患者坐被上,并用一被绕腰以下,以保暖促汗。此外服药后还应观察不良反应,立即采取救治措施。如大青龙汤服后若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以止汗,防止大汗亡阳。白术散若“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若未能如此药后调护,则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8 结语

药物毒理学实验 篇5

新兴学科:药物心理学(pharmacopsychology)

药物作用于人体的病变部位,而病人的心理作用会或多或少地影响药物的作用。为了使药物治疗达到最佳疗效,人们必须研究药物心理学,讲究服药心理。

现代医药学认为:药物大多能产生两种效应。药物通过其药理作用来达到治病的目的,此为药物的生理作用。药物还可通过其非生理作用,在病人的心理上产生良好的感觉,加速疾病的康复,此为药物的心理效应。药物的心理效应可促使药物取得更好的疗效,为治疗奠 定良好的基础。

药物的心理效应是指由医生的威信,病人对药物的信任感,接受药物治疗的体验、评价,治疗时外界的暗示及药物的广告效应等心理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综合效应。药物心理学正是建立在药物心理效应基础之上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众所周知,用同样的药物,由专家、名医开出的则效果会更好,这就是药物心理学最简单而明显的例子。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药物是治疗疾病的“种子”,而心理状态是种子赖以生长、开花和结果的“土壤”。药物的药理作用是药物治疗疾病的基础,而药物的心理效应则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着十分微妙的作用。特别是在治疗心因性疾病和心理精神疾病中,良好的心态显得更为重要。

与服药心理关系最密切的是药物的信誉。原因为:虔诚的信念和愉快的心情能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而适量的肾上腺素能耐受200~400倍致死量的细菌内毒素。药物的良好信誉,能树立人对药物治病救人的坚定信念。

为什么不良心态会降低药物的生理效应呢?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不良心态会影响内分泌、心脑血管系统等的功能,从而减弱人体的抗病能力,体内病菌就乘机繁衍滋生,药效当然就降低了。积极的服药心理,可激活内分泌和潜在的免疫功能,药物在免疫器官分泌抗体增多时,能发挥最佳疗效。

药物心理学对人体的作用,在某些人中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有神经质、意志薄弱、心理缺陷和易受暗示的人。药物心理学揭示了安慰剂止痛和心理安慰的奥秘:安慰剂可通过心理暗示作用刺激大脑产生内源性脑啡肽,其结构类似天然吗啡,作用于疼痛部位,从而减轻疼痛。许多人有以自觉症状为主的慢性病。许多慢性病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如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腹胀和隐痛等,这些症状与心理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而药物的心理作用正是通过心理暗示来调整人的心态,在不知不觉中治愈或缓解了原有的慢性病。

药物合成实验心得 篇6

2009140449 程雨晴 为期六周的药物合成实验做完了,感觉颇丰,学到了以前很多没有接触到的知识,也复习了以前的一些实验操作,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与纠正之下,我们的实验操作也更加规范了,做实验也更加细致谨慎了。感触最深的是在做实验中一定要勤于思考,做到心、脑、手同时并用,这样才能把实验做好。

在所有的药物合成中,我接触到了不少新的仪器:500M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旋光仪、数字显为熔点仪、旋转蒸发仪,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我们实验过程中的使用,我对这些仪器有了基本的了解(核磁共振仪除外)。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复习到了不少知识:物质红外光谱的测定、薄层层析法、柱色谱分离以及一些基本的蒸馏、过滤操作。

在本实验中学到了2中色谱分析方法:薄层色谱和柱色谱。薄层色谱又称薄层层析,简称TLC,属于固-液吸附色谱,是将作为固定相的支持剂(硅胶)均匀的铺到玻璃板上成为薄层,把样品点在薄层上,用适当的展开剂展开,根据各组分对固定相吸附能力的差异,从而使样品各组分达到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可用于a.化合物定性检验;b.快速分离少量物质;c.跟踪反应进程;d.化合物纯度的检验。

柱色谱属于液-固吸附色谱,当混合物溶液加在固定相上,固体表面借各种分子间力作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以不同的作用强度被吸附在固体表面。由于吸附剂对各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当流动相流过固体表面时,混合物各组分在液-固两相间分配,形成带状分布,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在实验中先用TLC跟踪反应进程,确定反应进程后,用柱色谱分离纯化甲基2,3,4,6-四-O-苯甲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

第一阶段,在TLC跟踪反应进程中,根据被监测物质的极性不同,选用V乙酸乙酯:V石油醚=5:3的展开剂,用硫酸碳化法进行显色,监测反应,当在硅胶板上的斑点单一时,反应的原料消失了。(点样—展开—喷浓硫酸—烘烤—显色)

在第二阶段中跟踪反应是否完全时,根据α-D-吡喃甘露糖苷与甲基2,3,4,6-四-O-苯甲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的极性差异,选用V乙酸乙酯:V石油醚=1:3,用紫外显色监测反应(在HF254薄层色谱板上取点—点样—展开—紫外灯下显色—画点—喷浓硫酸—烘烤),当产物点单一时表示反应完全。

在第三阶段中,用柱色谱分离纯化产物,装好柱后,往柱中加入试样,洗脱剂V乙酸乙酯:V石油醚=1:5,用试管收集流出溶液,每收集一管编一个号,并用TLC监测流出液组成成分情况,最初只是看是否有荧光斑点出现(无斑点:苯甲酸),待出现斑点后,就用TLC展开,当显示为纯目标产物时,合并该部分的洗脱液,实现目标产物的纯化。

在整个跟踪反应进程和分离纯化目标产物过程中,我学会了怎么根据TLC板上的显色情况判断反应进程,该如何选择展开剂以及薄层色谱的所有操作过程。在柱分离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装柱,洗柱,装样和洗脱,如何选择洗脱剂,以及如何实现目标产物的纯化。500M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

(一)特点:1.检测灵敏度高,通过新号的累加增大检测的灵敏度; 2.测定速度快;

3.随着超导磁体的应用,磁场强度增大,1H NMR谱的观测频率增大,此为500M;

4.通过交叉极化和魔角旋转实现了固体样品的检测。

(二)样品的配制:常规NMR测定使用5mm外径的样品管,根据不同核的灵敏度取不同量的样品溶解在0.5—0.6 mL的溶剂中,配制成适当溶度的溶液。

本实验是取适量甲基2,3,4,6-四-O-苯甲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溶入0.5 mL氘代氯仿中,用500M傅里叶核磁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测,1H NMR、13C NMR一维谱,H-H相关和C-H相关二维谱。

使用氘代试剂的优点:溶剂中1H被D取代,氘信号用于仪器内锁,同时消除了溶剂中1H对样品吸收峰的干扰。

使用氘代试剂时,由于氘代度不是100%(我们用的氘代氯仿是99.8%),因此在谱图中常会出现残余质子的吸收。在13C NMR谱中也会出现相应的吸收峰,因此在配制样品时,除考虑溶解度以外,还要考虑可能的溶剂峰干扰,选择合适的溶剂。

本实验中用的氘代氯仿中加入了Ag片,目的是起稳定作用,抑制氯仿氧化生成光气,将光气吸收在银箔的表面将其分解,使Cl留在银上,释放出CO。

(三)化合物位移δ=(V样-VTMS)HZ ∕仪器操作频率MHZ 为了表述方便,以四甲基硅烷(TMS)作参考物,把TMS的信号设为0.0 HZ,从而得到其他的基团的质子信号,如:在500 MHZ仪器上,某一基团相对于TMS在500 HZ处共振,则其化学位移为1ppm。选用δ后,所以同一化合物在不同频率的仪器上得到的化学位移是相同的,从而使检测更加方便。

在实验过程中,选用四甲基硅烷做参考物,主要是因为四甲基硅烷有如下优点:1.12个质子受到硅原子强屏蔽作用,在高场区出现一个尖锐强峰;2.TMS在大多数有机溶剂中易溶,呈现化学惰性;3.沸点低,样品易回收。

在测定碳谱时,一般用13C替代12C,主要是因为13C在自然界中丰度小(1.108%),含量少,干扰小,测定用时短,易于测定。比旋光度的测定

在测定比旋光度时,只有具有旋光性的物质才可以测定。规定旋光管的长度为1dm,待测物质溶液的浓度为1g/mL,在此条件下测得的旋光度叫做该物质的比旋光度,用[α]表示。旋光度[α]不仅与被测物质本身的结构有关,还与测定的条件、样品的浓度(如果是溶液)、溶剂、温度、光线的波长和旋光管的长度有关。

测旋光度的操作过程:样品溶液的配制(一般为在分析天平上称取0.1到0.5g的纯样品,溶解,置于25mL容量瓶中定容)——样品的装入——旋光仪零点的校正——旋光度的测定(一般测5次,取平均值)——洗净旋光管,装满蒸馏水。在本实验中我们测定的S-(-)-α-苯乙胺-L-(+)-酒石酸盐的旋光度是133.10,文献值为1320,与文献值相近。熔点的测定:

操作步骤:1.打开仪器电源开关,预热10分钟,设置准备温度和升温速率(3℃/min);

2.将烘干的样品在干燥和洁净的碾体中碾碎;

3.取一支或数支清洁、干燥的熔点管,将其开口端插入样品中,装入样品;

4.取一长约0.8米的干燥玻璃管,直立于玻璃板上,将装有试样的熔点管在其中投落至少20次,使熔点管内样品紧缩至3-4mm高。如果同时测两个样品进行比较,样品的高度应该一致,以确保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5.将熔点管插入样品插座,代仪器准备好时,改变升温速率(1℃/min);

6.观察样品,待开始熔时,记录初熔温度,样品完全熔化时,记录终熔温度;

7.待炉温下降到起始温度后,重复测定,读取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两次测定的初熔温度加终熔温度之平均值之差不大于1℃;

8.关机。

旋转蒸发仪的使用方法

打开白色箱体的电源,听是否有声音,若有则正常→将回流水打开(有时也不开),检查回流水是否正常→将瓶子套上→打开抽真空的阀门,待真空度为0.02MPa时便可松手,之后关上安全阀→调节单口瓶的转动速度及将单口瓶升降调节好它的位置→蒸发完毕后,先停止转动,再将单口瓶升上一定位置,关电机电源,电热电源,真空机电源,再关阀门 红外光谱分析(1)D-甘露糖

3400cm-1是O-H的伸缩振动峰,2919 cm-1是C-H伸缩振动峰,1423 cm-1是C-H弯曲振动峰,1052 cm-1是C-O伸缩振动峰。(2)甲基α-D-吡喃甘露糖

3455 cm-1是O-H伸缩振动峰(分子间氢键),3293 cm-1是O-H伸缩振动峰(缔合),2496 cm-1是C-H伸缩振动峰,1403 cm-1是C-H弯曲振动峰,1122、1033、971 cm-1是C-O伸缩振动峰。(3)甲基2,3,4,6-四-O-苯甲酰基-α-D-吡喃甘露糖苷 2954、2842 cm-1是C-H伸缩振动峰,1724 cm-1是C=O伸缩振动峰,1600-1450 cm-1是苯环骨架振动峰,1261、1103、1079 cm-1是C-O伸缩振动峰,709 cm-1是单取代苯环上的C-H面外弯曲振动峰。

做完实验二——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我对于合成药物有了一定感受,在实验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实验中各种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反应的条件,以及选择最佳合成路线,经济,简单,药物合成一般是要运用的工厂中的,我们必须要考虑成本(实验中用自来水)。

药物毒理学实验 篇7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国际上将禁用物质与禁用方法统称为Doping。该词源于荷兰语dope, 原意指非洲人用于宗教仪式时具有兴奋作用的酒, 因为最初运动员为提高比赛成绩主要服用一些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所以当时我国把Doping一词翻译为兴奋剂。兴奋剂原指能刺激人体神经系统, 使人产生兴奋从而提高机能状态的药物。后泛指能作用于人体机能, 有“助”于运动员提高成绩的药物。

在竞技运动中存在两种价值取向, 即获胜与参与。获胜的价值取向即获胜观, 注重的是胜利和荣誉的价值, 而参与的价值取向即参与观, 则强调的是人人参与的价值。竞技比赛来源于人类生活, 运动员的生活有一部分时间就是比赛, 而生活是有目的的, 运动员在比赛中寻求胜利就是一种寻求幸福生活过程的体验, 而这种体验是有目的的, 这种目的就是创造性的, 以意义性的方式存在, 所以永恒, 所以不被消费掉。叔本华说过:无论物质还是欲望, 只要能被消费掉的都只能带来痛苦。因为目标是可以被完成的, 当运动员只为了获胜而去参加比赛, 那么生活所追求的目的就变成了完成目标, 目标一旦被完成消费掉,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运动员对获胜的“幸福感”将逐渐消散, 那么他需要完成下一个目标来达成“幸福感”, 周而复始, 连绵不绝, 运动员在比赛中就成了获胜的机器, 为了获胜而获胜, 为了获胜而参与。这是对竞技运动 (生活) 价值方向的盲目感所导致的, 运动员在比赛中即使获胜也会没有幸福感, 因为快乐消失了, 他会“不满足”他需要急忙去完成下一个目标, 对获胜的渴望和欲求不满造成了这种“饥饿感”——许多只追求胜利的运动员的运动生涯的结果就是这样, 就像许多追求财富名利的猎手一样, 天生就是奴隶, 而奴隶恰恰是不幸福的。我们在生活中的本意性的目的是永远不会有结局的, 是人类永远在追求着的东西, 也是人类始终保持着的东西。在竞技运动中, 只有追求着这些目的, 竞技运动才会“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周而复始, 连绵不绝”, 这才是运动场上真正吸引人的地方。而运动赛场中的参与恰恰是这种追求目的的“门票”。因为只有看重参与, 运动员才有机会进入赛场寻求创造属于运动员真正的“幸福生活”。幸福生活来源于创造, 运动员的绝大多数幸福感来源于在赛场中的创造, 即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创造属于人类的极限, 这才是运动员幸福感的真正来源, 而不仅仅是获胜。奖金和名望只是参与运动竞赛额外的收获, 这只是一种活动的外在效应, 而真正的竞赛活动必须发挥其真正的固有价值, 即内在价值。对手与对手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竞争, 更是合作, 不仅仅是成功路上的障碍, 更是彼此促进的重要因素。运动员参加比赛不仅仅是为了获胜。不存在单纯的“参与”, 关注参与本身就是关注竞赛的过程, 也就是关注比赛本身存在的固有价值。

无论是科学技术如何将兴奋剂的副作用对运动员身体迫害降到最小甚至消失, 还是求助于伦理规范, 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兴奋剂的使用问题。因为如果求助于公平公正, 那么有人可以说, 兴奋剂可人人服用, 那么到那时不言自明, 竞技场早已乱了套。那么运用科学技术将兴奋剂的副作用对运动员身体迫害降到最小甚至消失是否可以呢?即使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将兴奋剂的副作用对运动员身体迫害降到最小甚至消失, 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这就不是一个数量问题。兴奋剂的发明出现到应用使用于竞技赛场上的手段, 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欺骗, 它湮没了竞技赛的内在价值, 破坏了运动竞赛赖以存在的道德根基, 无论服用兴奋剂的选手获得了多少胜利, 创造了多少人类极限历史, 都不能被我们所采用。因为只要是不正当手段获得 (偷来) 的果实, 从人类发展到今天文明道德价值的角度上来说, 都是必须被摒弃的。

参考文献

[1]刘卓.从伦理学视角论运动竞赛存在的自足性价值[J].西安体育学院院报, 2005, 1 (22) :27-30.

[2]刘卓.论“参与比获胜更重要”——伦理学视角[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08) :35-36.

关于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的探索 篇8

关键词:药物分析 实验教学 学生培养

药物分析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是药学、药品质量与安全、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药物分析实验能促进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规范操作,培养其职业技能,使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全面的药品质量观念。如何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期与同行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精选教学内容

药物分析实验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药品检验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根据对医药行业企业药品检验岗位的调研,优选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与药品检验工作一致。既考虑学生技能培养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项目到综合实验,还考虑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开设少量的设计性实验。

二、布置预习,抓好落实

在每个学期初就把药物分析实验计划安排表发给班级,并根据班级人数合理安排分组。教师在每次实验前一周提醒班级学生搞好本次实验预习,通过在理论课堂上指导、QQ联系等方式进行跟踪指导,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撰写预习报告。预习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与试剂、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实验记录表格及实验报告表格。强调学生带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指导书、笔,穿白大褂进实验室。每次实验课前检查学生预习报告。教师逐一检查或者仅先检查课代表或学习委员,课代表或学习委员检查其他学生的预习报告后汇报情况,教师抽查。总之,实验预习要充分,早布置、重实效,辅以引导、勤督促,持之以恒,不做没准备的实验,使学生养成做实验必先做好预习的好习惯,以提高实验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问难质疑,做好演示引导

检查预习报告后,询问学生预习中有什么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之后再向学生提问。如查阅药典实训中,问现行药典分为哪几部,分别收载的范围是什么,如何查阅甘油的相对密度,如何查阅滴眼剂的质量检查项目。又如在阿司匹林含量测定实验中,可以提问,为什么可以用中和法测定阿司匹林,称量样品的范围是多少,应使用什么级别的天平,读数记录数据有什么要求,终点现象是什么,如何正确读取滴定液的体积等。通过提问可以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根据实验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做好操作演示。教师进行操作演示或安排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演示实验,提醒观摩的学生仔细观察。教师随时提醒学生哪些是应注意的操作要点。学生参与演示实验,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实验的兴趣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学生演示完后,观摩的学生对演示操作进行评价,然后教师点评。不但对操作演示的规范性、熟练度、正确性对演示操作进行点评,也对观摩学生学习的态度进行点评。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四、巡回指导,总结提高

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而且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因此,操作演示之后学生的动手操作是每次实验的重中之重。期间,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如果出现普遍的错误时,应叫大家停下来,集中讲解纠正。教师还可以利用手机拍一些学生操作的视频,如典型操作精熟的、典型操作错误的,以后放映给学生观看,利于学生进行反思,促进其操作规范,激励其认真操作,提高其职业技能,并激发学生热爱药物分析课程及与之对应的药物检验员职业的情感。职业理想的金种子在他们心田中悄悄播下后,继而会发芽、生根、生长。

学生完成实验并及时填写好记录,整理桌面,再分析处理数据,完成实训报告,同组学生交叉复核。回收实训报告以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谈谈实训的体会、收获、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点评总结。点评总结能够促使学生们及时对实验过程、结果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五、创新评价,促进发展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统一评价标准。在实训指导书中,每个实训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要组织学生学习评价标准,在实训中教师进行指导监督。如容量仪器使用练习中,学生练习完后,要求小组互评,教师抽查考核。此外,可以指定学习委员、课代表等学生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结对子,及时指导督促后进生完成实训,进而达到考核要求。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医药技能人才。

上一篇:9月新学期班主任寄语下一篇:传承弘扬丝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