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场改革方案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精选8篇)

国有林场改革方案 篇1

一、国有林场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按照分类推进改革的要求,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管护方式创新和监管体制创新,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导向、保护优先。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生存的资本和根基,关系生态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生态外交大局。要以维护和提高森林资源生态功能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最严格的国有林场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度,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为坚守生态红线发挥骨干作用。

——坚持改善民生、保持稳定。立足林场实际稳步推进改革,切实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林场稳定。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因养林而养人”为方向,根据各地林业和生态建设实际,探索不同类型的国有林场改革模式,不强求一律,不搞一刀切。

——坚持分类指导、省级负责。中央对各地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适当支持。省级政府对国有林场改革负总责,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改革措施。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

——生态功能显著提升。通过大力造林、科学营林、严格保护等多措并举,森林面积增加1亿亩以上,森林蓄积量增长6亿立方米以上,商业性采伐减少20%左右,森林碳汇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有效增强,森林质量显著提升。

——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创新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多渠道加大对林场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实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职工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使职工就业有着落、基本生活有保障。

——管理体制全面创新。基本形成功能定位明确、人员精简高效、森林管护购买服务、资源监管分级实施的林场管理新体制,确保政府投入可持续、资源监管高效率、林场发展有后劲。

二、国有林场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界定国有林场生态责任和保护方式。将国有林场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功能定位相适应,明确森林资源保护的组织方式,合理界定国有林场属性。原为事业单位的国有林场,主要承担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等生态公益服务职责的,继续按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管理,从严控制事业编制;基本不承担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主要从事市场化经营的,要推进转企改制,暂不具备转企改制条件的,要剥离企业经营性业务。目前已经转制为企业性质的国有林场,原则上保持企业性质不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公益林管护,或者结合国有企业改革探索转型为公益性企业,确有特殊情况的,可以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其属性。

(二)推进国有林场政事分开。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国有林场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落实国有林场法人自主权。在稳定现行隶属关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位、规模和生态建设需要等因素,合理优化国有林场管理层级。对同一行政区域内规模过小、分布零散的林场,根据机构精简和规模经营原则整合为较大林场。科学核定事业编制,用于聘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林业技能人员,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强化对编制使用的监管,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

(三)推进国有林场事企分开。国有林场从事的经营活动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对商品林采伐、林业特色产业和森林旅游等暂不能分开的经营活动,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鼓励优强林业企业参与兼并重组,通过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切实提高企业性质国有林场的运营效率。加强资产负债的清理认定和核查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加快分离各类国有林场的办社会职能,逐步将林场所办学校、医疗机构等移交属地管理。积极探索林场所办医疗机构的转型或改制。根据当地实际,逐步理顺国有林场与代管乡镇、村的关系。

(四)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国有林场公益林日常管护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面向社会购买服务。在保持林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规划原则,鼓励社会资本、林场职工发展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有效盘活森林资源。企业性质国有林场经营范围内划分为公益林的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公益林核定等级分别安排管护资金。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公益林管护,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

(五)健全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林地保护制度、森林保护制度、森林经营制度、湿地保护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按照林地性质、生态区位、面积大小、监管事项、对社会全局利益影响的程度等因素由国家、省、市三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级监管,对林地性质变更、采伐限额等强化多级联动监管,充分调动各级监管机构的积极性。保持国有林场林地范围和用途的长期稳定,严禁林地转为非林地。建立制度化的监测考核体制,加强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情况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加强国家和地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状况,接受社会监督,对国有林场场长实行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离任审计。实施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严格控制采伐量为核心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制度,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采伐限额、制定生产计划和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各级政府对所管理国有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探索建立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利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开展森林旅游等,应当与国有林场明确收益分配方式;经批准占用国有林场林地的,应当按规定足额支付林地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植被恢复费和职工社会保障费用。启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工程,合理确定国有林场森林商业性采伐量。加快研究制定国有林场管理法律制度措施和国有林场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探索建立国家公园。

(六)健全职工转移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按照“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和“以人为本,确保稳定”的原则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确保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安置:一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从事森林管护抚育;二是由林场提供林业特色产业等工作岗位逐步过渡到退休;三是加强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部分职工转岗就业。将全部富余职工按照规定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范畴,平稳过渡、合理衔接,确保职工退休后生活有保障。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纳入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三、完善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一)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生态建设需要,不能简单照搬城市建设。各级政府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建设计划,按照支出责任和财务隶属关系,在现有专项资金渠道内,加大对林场供电、饮水安全、森林防火、管护站点用房、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国有林场道路按属性纳入相关公路网规划。加快国有林场电网改造升级。积极推进国有林场生态移民,将位于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不宜人居地区的场部逐步就近搬迁到小城镇,提高与城镇发展的融合度。落实国有林场职工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政策。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经城市政府批准,依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允许国有林场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并依法依规办理土地供应和登记手续。

(二)加强对国有林场的财政支持。中央财政安排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解决国有林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和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问题。省级财政要安排资金,统筹解决国有林场改革成本问题。具备条件的支农惠农政策可适用于国有林场。将国有贫困林场扶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扶贫工作计划,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林场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林场与周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加强对国有林场的金融支持。对国有林场所欠金融债务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按照平等协商和商业化原则积极进行化解。对于正常类金融债务,到期后依法予以偿还;对于国有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发放的、国有林场因营造公益林产生的不良债务,由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化解政策;其他不良金融债务,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偿还的,经审核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贷款展期等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符合呆账核销条件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核销。严格审核不良债务,防止借改革逃废金融机构债务。开发适合国有林场特点的信贷产品,充分利用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拓宽国有林场融资渠道。

(四)加强国有林场人才队伍建设。参照支持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发展相关政策,引进国有林场发展急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适当放宽艰苦地区国有林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适当提高国有林场林业技能岗位结构比例,改善人员结构。加强国有林场领导班子建设,加大林场职工培训力度,提高国有林场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各项任务

(一)加强总体指导。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职能分工抓紧制定和完善社会保障、化解债务、职工住房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林业局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根据不同区域国有林场实际,切实做好分类指导和服务,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评估方案实施情况。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国务院。

国有林场改革方案 篇2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为指针, 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 “绿色发展”总体部署, 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以保护生态、保障民生为总目标, 因地制宜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 管干分离、主副分离, 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业体制机制, 确保森林资源不破坏, 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确保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山西做出更大贡献。

(二) 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要把维护和提高森林资源生态功能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建立严格的国有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骨干中坚、示范带动作用。

2、坚持民生为本原则。国有林场改革事关全省人民的生态安全与民生福祉, 要以改革促发展、增活力、保民生, 切实解决好全省人民最为关心的生态问题。同时, 要努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解决林业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为职工转岗、就业、增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确保林区稳定、生态安澜。

3、坚持创新驱动原则。以创新的思路和法治的思维深化改革, 建立功能定位明确、层级清晰有序、 运行规范高效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创新管林护林机制、造林营林机制、产业开发机制和投融资机制, 增强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活力。

4、坚持分类指导原则。坚持改革总目标不动摇, 认真研究, 立足实际, 创造性地推进改革。根据区域特点、资源状况、不同人员结构提出改革实施意见。

5、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各级政府对所辖国有林场改革负总责, 严格把握政策, 细化分解任务, 认真落实措施,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扎实有序推进改革。

(三) 总体目标。到2020年, 实现以下目标:

———生态功能显著提升。通过资源整合, 加强保护, 科学经营, 增量提质, 使全省国有林场经营面积增加到5000万亩以上, 有林地面积增加到3000万亩以上, 活立木蓄积增加到1亿立方米以上。国有林场范围内的宜林荒山全面绿化, 森林结构得到优化, 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创新管理体制, 多渠道加大对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优化国有林场布局, 拓宽职工就业渠道, 完善各项社会保障, 场部、管护站点逐步实现“五通” (通水、通电、通路、 通网络、通电视) , 职工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实效。建立功能定位明确、政策保障有力、管理科学规范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2016年底, 林场机构整合精简到位, 财政预算保障到位, 全省国有林场由267个减少到220个以内, 国有林区非林单位减少30%, 全省国有林场全部纳入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2020年底, 全省国有林场总数减少到200个以内, 事业编制减少30%左右, 领导职数显著减少, 国有林区非林单位总数减少到改革前的50%左右, 基本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

二、主要任务与改革举措

(一) 明确功能定位。我省国有林场保护着全省最精华的森林资源, 承担着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示范带动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职责。主要功能定位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提供生态公益服务和生态产品, 按从事自然资源保护类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管理。

(二) 理顺管理体制。国有林场实行省、市、县三级管理。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国有林场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 省国有林管理局负责对全省国有林场履行行业管理及业务指导职责, 省按山系流域设置的省直林局负责对省属国有林场进行管理。建立完善市级国有林场管理机构, 强化职能, 充实人员, 负责对市、县国有林场的管理和业务指导。

优化组织结构。综合考虑区位、规模和生态建设的需要, 鼓励市域范围内对所属国有林场进行优化整合, 促进规模经营。对经营面积5万亩以下、森林资源分布零散的国有林场就近合并, 优化资源配置, 组建大中型林场。经营面积在10万亩以下的林场, 属地政府可通过购买、托管集体或个人公益林增加经营面积, 鼓励将近几年政府新造林地委托或组建新的国有林场管理, 强化资源保护, 增加经营面积。 科学划分国有林场类型, 一般10万亩以下为小型林场, 10~30万亩为中型林场, 30万亩以上为大型林场, 并建立与其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机构。

推进政事分开、管干分离。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 创新管理方式, 减少对国有林场的微观和直接管理, 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 落实法人自主权。推进事企分开、 主副分离。林局、林场现有的产业经营性项目, 应组建经营实体, 实行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逐步与主体分离。对暂不能分开的经营活动,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在国有林场基础上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种子园、树木园、苗圃纳入国有林场改革范围, 与国有林场改革同步实施, 落实相关政策, 逐步实行与林场机构合并, 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明确管理权限和范围, 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三) 创新管理模式。国有林场实行场长负责制和场长任期目标考核责任制, 林场场长对本场资源保护、森林培育、林业产业开发、林场社会稳定负总责。国有林场要切实加强党的组织领导, 坚定正确的改革方向。加强林场工青妇组织建设, 进一步健全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形式, 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优化人员结构, 严格编制管理。事业编制用于聘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林业技能人员, 明确岗位职责, 加强监督考核。减少管理人员, 增加技术人员, 减少工勤人员, 增加一线管护人员。现有超编正式人员, 通过转岗分流、多渠道就业、自然减员逐步消化。 在2020年前人员分流过渡期内, 允许国有林场职工创办管林、造林、营林等经营性实体或自主择业, 妥善安置富余职工和长期聘用的临时人员。逐步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与经营机制, 国有林场公益林日常管护、森林消防、造林营林引入市场机制, 通过合同、委托的方式面向社会购买服务。

(四) 强化资源保护。建立“国家所有、省级管理、 林场保护与经营”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将全省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生态公益林列入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管理, 予以立法保护。保持国有林场林地范围和用途长期稳定, 严格控制林地转为非林地。经批准使用国有林场林地, 应按规定足额支付林地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植被恢复费和职工社会保障费用。 建立监测考核制度, 加强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考核, 将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评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建立森林资源消长核算制度和离任责任审计制度,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县 (局) 为单位, 建立资源管理数据库, 在林保一张图的基础上, 建立资源档案信息管理平台, 实行动态管理。

建立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管机制, 强化省、市两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资源监管机构和职能, 对森林资源消长、林地资源变更进行严格监测和检查, 加强森林资源资产核算、考核等工作, 保持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的长期稳定发展。

加强森林防火、防林业有害生物、防偷砍滥伐林业“三防”体系建设。建立以承包管护为基础, 林场管护与专业公司管护相结合的综合管护体系, 探索开发式、资产式管护机制, 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和奖惩制度。 加强森林防火、森林管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组织和专业队伍建设, 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给予保障。

各级政府应当做好林地、林木权属争议调处工作, 切实做到权属清晰、职权明确、监管有效。

(五) 加强森林培育。“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国有林场宜林荒山造林绿化;积极发展场外林业, 大力实施购买式造林、合作式造林、股份制造林;支持国有林场赎买、租赁集体和个人林地, 通过林地流转, 扩大经营面积, 资金由国家补助, 省、市、县分级筹措。

建立森林经营制度, 制定省级森林抚育规程, 建立和完善森林抚育补贴政策, 实施森林培育工程, 加强森林抚育, 优化森林结构, 增加森林蓄积, 提高林分质量, 强化生态功能。

(六) 增强发展活力。国有林场要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 发展培育珍贵用材林、特色经济林、 生物质能源林、森林旅游、森林食品药品和森林养殖等特色产业。按照严格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 鼓励社会资本和林场职工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增强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 完善政策保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国有林场的房屋、道路、供电、通讯、广播电视、饮水安全, 管护站点用房、森林防火设施、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建设规划, “十三五”期间实现全覆盖。积极推进国有林场生态移民, 将位于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不宜人居的场部逐步搬迁到小城镇, 提高与城镇发展的融合度。落实国有林场职工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政策。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按照行政隶属关系, 经地方政府批准, 依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允许国有林场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并依法依规办理土地供应和登记手续。

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按照改革后国有林场相应类别及标准, 实现职工“五险一金”全覆盖。以前年度欠缴的各项保险应一次性给予补缴, 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安排的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中解决, 不足部分按现行渠道解决。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纳入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加强财政支持。按照事权划分、分级负责的原则, 将国有林场事业编制内人员相关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改革后财政保障水平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省财政统筹中央补助资金, 按照“全额算账、收支分开、差额补足、总额不减”的原则对省属国有林场经费予以保障。具备条件的支农惠农政策适用于国有林场。将国有林场扶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扶贫工作计划, 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林场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 促进林场与周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省级财政安排资金, 统筹解决国有林场改革成本问题。中央财政安排的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由省级统筹安排, 主要用于补缴国有林场拖欠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用, 国有林场分离场办学校和医院等社会职能费用、先行自主推进改革的奖励补助等与改革相关的支出。在现有专项资金渠道内, 加大对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将国有林场道路按属性纳入相关公路网规划。

加强金融支持。对国有林场所欠金融债务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按照平等协商和商业化原则积极进行化解。对于正常类金融债务, 到期后依法予以偿还;对于国有或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发放的、国有林场因营造公益林产生的不良债务, 按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进行化解;其他不良金融债务, 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偿还的, 经审核后可依据实际情况采取贷款展期等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符合呆账核销条件的, 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核销。严格审核不良债务, 防止借改革逃废金融机构债务。开发适合国有林场特点的信贷产品, 充分利用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 拓宽国有林场融资渠道。

(八) 加强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 引进国有林场发展急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加强国有林场领导班子建设, 加大林场职工培训力度, 建立健全国有林场人才交流机制, 提高国有林场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当放宽艰苦地区国有林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 依据 《关于国有林场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 (人社部发[2015]54号) , 适当提高国有林场林业技能岗位比例结构。切实解决市、县国有林场职工年龄结构老化问题, 有计划面向社会按专业需求公开招聘补充人员。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 明确责任, 协调推进。成立由省长任组长、 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的全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民政厅、省总工会、 山西银监局等单位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厅, 负责全省国有林场改革日常工作。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审定改革方案、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成员单位要按其职能各负其责, 各司其职, 通力合作, 密切配合, 切实做好国有林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各市、县人民政府都要成立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指导督促协调本行政区域国有林场改革工作, 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资金保障到位。

(二) 编制方案, 分级实施。按照分级负责的要求, 各市、县 (市、区) 、省直林局分别编制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各市、省直林局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报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批复后组织实施。 各县 (市、区) 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报市国有林场改革工作领导组, 批复后组织实施。将国有林场改革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 分解年度目标, 明确改革时限, 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到位。

(三) 宣传发动, 凝聚共识。各级政府适时召开国有林场改革动员部署会议, 组织搞好培训, 将国有林场改革的基本原则、配套政策、目标要求, 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组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 广泛宣传国有林场改革的重要意义, 解读改革政策, 凝聚改革合力, 营造改革氛围。

国有林场改革的主要内容 篇3

(二)推进国有林场政事分开。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国有林场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落实国有林场法人自主权。在稳定现行隶属关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位、规模和生态建设需要等因素,合理优化国有林场管理层级。对同一行政区域内规模过小、分布零散的林场,根据机构精简和规模经营原则整合为较大林场。科学核定事业编制,用于聘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林业技能人员,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强化对编制使用的监管,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

(三)推进国有林场事企分开。国有林场从事的经营活动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对商品林采伐、林业特色产业和森林旅游等暂不能分开的经营活动,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鼓励优强林业企业参与兼并重组,通过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切实提高企业性质国有林场的运营效率。加强资产负债的清理认定和核查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加快分离各类国有林场的办社会职能,逐步将林场所办学校、医疗机构等移交属地管理。积极探索林场所办医疗机构的转型或改制。根据当地实际,逐步理顺国有林场与代管乡镇、村的关系。

(四)完善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国有林场公益林日常管护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面向社会购买服务。在保持林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规划原则,鼓励社会资本、林场职工发展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有效盘活森林资源。企业性质国有林场经营范围内划分为公益林的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照公益林核定等级分别安排管护资金。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公益林管护,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

(五)健全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林地保护制度、森林保护制度、森林经营制度、湿地保护制度、自然保护区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按照林地性质、生态区位、面积大小、监管事项、对社会全局利益影响的程度等因素由国家、省、市三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级监管,对林地性质变更、采伐限额等强化多级联动监管,充分调动各级监管机构的积极性。保持国有林场林地范围和用途的长期稳定,严禁林地转为非林地。建立制度化的监测考核体制,加强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情况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核评价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加强国家和地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状况,接受社会监督,对国有林场场长实行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离任审计。实施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严格控制采伐量为核心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制度,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采伐限额、制定年度生产计划和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各级政府对所管理国有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探索建立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利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开展森林旅游等,应当与国有林场明确收益分配方式;经批准占用国有林场林地的,应当按规定足额支付林地林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植被恢复费和职工社会保障费用。启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工程,合理确定国有林场森林商业性采伐量。加快研究制定国有林场管理法律制度措施和国有林场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探索建立国家公园。

国有林场改革典型材料 篇4

互助县北山林场

(2020年10月12日)

天道酬勤,数十年来,北山林场几代林业人步履匆匆,精彩不断,生态保护和建设在改革探索中前进,在科技创新中发展,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忠诚和奉献,在青藏高原铸就了一道历久弥坚的绿色屏障,谱写了一曲播绿撒翠的雄壮乐章,践行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理念。

林场成立于1956年,是集营林、护林、育苗、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公益型林场。现有各类职工617人,其中正式职工88人,大学生志愿者3人,社会护林员184人,生态护林员253名,分散面积管护人员89人。经营总面积16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17.9万亩,森林覆盖率80.01%,是青海省分布相对集中、面积较大的天然次生林区,也是青海省最大的天保工程区,天保工程面积145.7万亩。

自2016年启动国有林场改革以来,我场紧紧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坚持改革的四项基本原则,严格按照《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青办发〔2016〕6号)和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互助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互政〔2017〕251号)精神,积极稳妥推进我场各项改革,通过改革初步实现了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体制全面创新的总体目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认真领会精神,明确工作目标

2016年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青办发〔2016〕5号),这是省委、省政府对国有林场改革的一项重大决定,是国有林场改革发展进入新时期的重要里程碑。我场党组高度重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学习和宣传,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学习和宣传作为改革前期的一个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由场主要领导亲自带头,紧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扎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北山林区的实际情况和林场广大职工群众的实际需要,认真学习宣传《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在林区张贴宣传标语480张,发放政策解读材料3100份,把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以及《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原原本本传达到林场每个职工当中,及时让广大职工掌握文件精神,了解熟悉政策。通过学习宣传让职工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学习结束后,在全场职工中开展了“国有林场改革之我见”的征文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形成了改革的良好的氛围。在掀起学习宣传热潮的同时,林场先后指派场长、副场长、业务骨干到北京林业干部学院参加国有林场改革培训班3次,通过培训提高了认识、吃透了政策、掌握了方法,使林场的管理者真正成为了推进改革的中坚力量,确保了高质高效地完成改革的各项任务。

二、广泛征求意见,制定改革方案

国有林场改革事关林场的发展、林区的兴旺,涉及林场职工切身利益,必须稳步推进才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才能保证改革取得预期成效。为此,林场党组在学习宣传改革政策,形成改革良好社会氛围的同时,开展了深入的前期调研工作。由场长带队深入到2个营林区、8个天保站、24个护林站点、14个行政村以及林区2个乡镇进行广泛的调研,召开专题调研会16次,在全林区下发国有林场改革征求意见表120份。通过调研摸清了家底,分析梳理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了解了职工和林区群众的诉求。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青海省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青海省林业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国有林场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青人社厅〔2015〕424号)精神,围绕林场目前人才队伍建设、天然林保护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改革补助资金使用等,起草了《北山林场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初稿)。初稿形成后,将初稿下发到林场场属各单位再次征求意见,根据征求的意见,形成初步改革实施方案,公示后于2016年6月上报至县林业局。

三、落实政策措施,稳步推进改革

2016年7月至8月,场主要领导多次参加由县政府组织的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研讨会议,会上就我场改革的思路、林区职工群众的合理诉求、林场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天然林保护机制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改革补助资金使用的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将改革意愿向县委县政府作了陈述和汇报。在2017年9月15日发布的《互助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中,我场起草的改革方案基本被纳入全县国有林场改革的主要内容范围当中。

一是明确界定林场性质和人员编制。

根据互助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互助县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主要职工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我场被确定为公益一类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03名(2018年3月精简事业单位编制时调整为96名),科级领导职数4名(1正3副)。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为承担区域内天然林资源保护、森林培育、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公园管理和森林防火等工作。

二是有效推进林场政事和事企分开。

我场自1991年起为县政府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业务归县林业局管理,资金实行报帐制。这种管理模式通过多年实践,符合我场实际,正科级和林场党组的设置便于和林区两乡镇协调关系,业务归县林业局管理便于接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本次国有林场改革继续稳定现有的录属关系。根据省财政厅、省林业厅下发的《青海省国有林场(苗圃)财务制度》,国有林场从事的经营活动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我场对2002年成立的北山种苗有限责任公司,于2018年6月进行了企业注销,林场下属的三个苗圃归生产技术科管理,苗圃经营性收入除生产成本外全部上缴县财政。对原划归种苗公司的固定资产进行了清理认定和核查,全部归入林场固定资产,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是切实建立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天保管护制度。

2010年我场有正式职工134名,其中护林员84名,占林场职工总数的63%,护林员全部为财政供养的正式职工。因林区点多面广,分散到林区的41个护林站点,平均每个站点2人,每个站的平均管护面积3.55万亩,平均每个护林员管护面积1.775万亩,管护难度大,管护强度高,管护效果差。自2010年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实施后,我场依托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资金,逐步从林区群众中发展社会护林人员,每年签订一次聘用合同,实行以购买服务为主的管护机制。管护工资由2010年的800元,增加到2018年的2400元。到2018年12月共发展社会护林员184名。自启动国有林场改革以后,我场继续加强以购买服务为主的管护机制,依托国有林场改革发展补助资金、天然林保护新增管护资金,优先从林区贫困户中发展了266户贫困户担任林区生态护林员,占林区贫困户的68.5%,每年每户发放工资1.56万元,到2018年12月累积为贫困户发放管护费723.26万元,实现了一人从事生态护林工作,全家实现脱贫的目标。截止目前,林场有各类管护人员617名,其中正式职工88名。正式职工主要承担各天保站的管理工作,管理辖区内的各类管护人员。我场通过国有林场改革真正建立了以购买服务为主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天然林管护机制,管护人员结构由正式职工逐步向林区群众转变,林区群众的爱林护林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贫困户纳入生态管护行列,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从林区“就地取材”的现象大大减少,林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安全得到进一步巩固。

四是建立健全责任明确的森林资源监管机制。

根据改革方案要求,我场对林区内的森林资源按照林地性质、面积大小、监管事项、管护难度等进行了一次梳理,根据每个站点的位置和管护人员的数量,合理划分了责任区,在管护合同上明确管护面积、管护范围,要求每个护林员每天要按规定填写管护日志。八个天保站要求每周召开一次全体社会护林员参加的周例会,汇报每周的管护情况,站长对护林员日志进行调阅,对汇报的重大事项及时向营林区汇报。在日常工作监管上,实行主管场长一季度一督查、营林区主任一月一检查、天保站站长一周一大查的监管机制。林场在注重护林人员监管的同时,建立了职工岗位目标责任制度,林场与场属各单位、各单位与职工逐层签订岗位目标责任制。真正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

四、加强基础建设,提升队伍素质

根据方案要求,我场将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优先提升职工生活条件,先后对基层两个营林区、八个天保站和七个管护站点进行了原址重建或翻修;购置冰柜11台;办公桌椅345套。同时统筹各类基本建设投资,购置森林消防车1辆、森林消防摩托车2辆;建设森林“三防”智能管护系统一套、监控点11处;森林消防物资库3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车1辆,防治器械13套等。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500万元,用于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投资255.36万元,锅炉房及设备购置24.4万元,设施建设98.45万元,职工饮水管道建设89.79万元,其它投资32万元。通过国有林场改革职工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升,职工对改革的支持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在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的同时,我场继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根据《关于国有林场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场长多次与县人社局协调沟通林场岗位设置情况,科学设置林业技能岗位结构比例,高级职称由原来4名增加到7名,中级职称由原来的14名增加到26名,初级职称由原来24名增加到32名,改善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明确了职称考评的细则,建立了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2016年、2017年先后有12名大中专毕业生考入我场,为我场的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确保国有“林场改革”圆满完成 篇5

文/ 湖南省林业厅厅长 邓三龙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有林场改革工作,为使改革不走弯路,2011 年1 月决定进行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我省通过积极争取,于2013 年8 月5 日获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批复为全国整体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省份之一。试点以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 试点以来,湖南已有60 个县市区110 个国有林场先后开展了改革工作。据统计,全省场办义务教育学校已剥离98.8%,医疗单位已剥离93.6%。目前,全省已有80个国有林场纳入当地财政预算,重新确认或新增纳入财政供养的事业编制4255人。加上改革前其他林场已明确的800 多名编制数,全省国有林场纳入财政预算事业编制已达5100 人。试点过程中,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面,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等共同努力,全省共争取到中央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全部到位,占全国7 个试点省补助资金总量的32.44%。省财政安排了改革配套资金。向上争取资金和支持的同时,林业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财政、发改、交通、水利等部门的支持下,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让国有林场面貌焕然一新。首先,住房进行了改善。至2013 年底,全省国有林场职工通过林业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程基本实现了住有所居的目标,其中83.7% 的职工搬进县城新居。其次,道路进行了硬化。省财政从2013 年开始,新增预算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省林区道路建设,去年安排到国有林场道路建设资金占林区道路建设专项资金总量的60%。再次,电网进行了改造。2014 年2 月,省人民政府将国有林场纳入农村电网体制改革范围,大大减轻了林场和职工的用电负担。还有,饮水进行了解决。国有林场“十二五”安全饮水工程可望在今年全面完成,林场及周边群众17.8 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截至目前,全省国有林场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5.45 万人,占职工总数的94.79%;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5.74 万人,占职工总数的99.9%,有效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基本实现了安居乐业。在党中央,国务院全面铺开国有林场改革后,湖南迅速完成了改革的顶层设计,在全国第一个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湖南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此方案凝聚了各方共识,切合湖南实际。现在,省编办、省人社厅等相关部门正按方案精神积极研究有关配套政策,将为湖南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提供更强有力的操作细则。统筹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第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指定的方向加快推进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林场改革是全国一盘棋,且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发6号文件明确了改革的四项基本原则,目的就是避免以往曾有过的、由于各自为政导致改革成效打折扣的情况发生,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切实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林场稳定发展。第二,根据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部署加快推进改革。省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就国有林场改革的范围、时间、目标作出了十分明确的顶层部署。根据《湖南省国有林场管理办法》的规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或省林业厅认定的并具有法人资格的国有林场,均在改革范围之内。要求2015年6月底,全省全面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湖南的国有林场改革任务,以通过改革,最终实现“三增一稳”,即国有森林资源增加、林场职工增收、发展后劲增强,确保林场和谐稳定。第三,根据各地各林场的实际情况加快推进改革。各地改革办,各级林业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协调联络发改、财政、编办、人社等有关部门,加快推进改革工作。一是宣传动员要细。宣传要细而管用,各地改革办(林业部门)要联合宣传部门和当地媒体,让大家明白国有林场改革是大势所趋,早改革早受益、晚改革晚受益、不改革不受益;改革的目的是保生态、促民生,而不是甩包袱或者其他;特别是要注意不能将改革的期望值提得过高,努力做到解读改革要准确、舆论宣传改革要正面。二是方案制定要快。各地改革办(林业部门)要根据今年6月底完成改革任务的时间要求,倒排任务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既要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又要加快进度、减少程序。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标准,就是“三保、四有”。“三保”即方案不能违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生态、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方向,“四有”即方案要有路线图、有工作量、有时间表、有责任人。三是具体实施要稳。具体实施中,要高度统一思想,把维护干部职工稳定、森林资源稳定和林场社会稳定贯穿改革始终。改革期间,省林业厅将暂停征占用国有林场林地的审批,防止出现借改革之机破坏国有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各地改革办(林业部门)要统筹全局,加强督导。所谓“督”,要定期或不定期抽调人员组成督导组,深入市、县进行督促检查,对已经落实的要查成效、对正在落实的要查进度、对没有落实的要查原因、对影响落实的要查责任。所谓“导”,就是及时掌握改革动态,对改革不到位或政策执行有偏差的及时纠正,对改革富有成效的要及时推广、加大宣传。国有林场改革是一项历史性的事业,是湖南推进绿色化的生动实践。我们要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确保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圆满完成,让湖南的自然生态更加山清水秀!

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七坡样本” 篇6

国有林场如何实现保护生态和搞活经营和谐共进?广西国营七坡林场作出了富有成效的尝试。

在今年广西两会会场,一盆盆造型别致、雍容绚丽的蝴蝶兰,吸引了众多代表委员的眼球。

赏花人中少有知道,这些花卉是来自广西国营七坡林场。去年开园的广西花卉产业示范园,七坡林场已与6家台资企业签约,签约用地面积470亩,引资5.2亿元,项目实施后可实现年销售额15亿—25亿元,成为广西目前最大规模的台商花卉合作项目。

发展花卉产业,是七坡林场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拥有近70万亩林木、1500多名职工的七坡林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建设为主轴,深化机制改革,全力“转方式”,勇于创新路,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森林资源和林场职工收入逐年增长的跨越式发展。

2010年,七坡林场超额完成经营收入、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十大考核指标,从一个生产基础薄弱、林场经济入不敷出、职工收入比低的“后进生”,一跃成为“全国国营林场百佳单位”和广西区直国营林场的领头羊。

来自这个林业“百佳单位”的数字越来越美丽了:“十一五”期间,七坡林场实现总收入6.57亿元,是“十五”的2倍;“十一五”期末,全场固定资产投资比“十五”期末增长近3倍;与此同时,全场森林经营面积增长到69.72万亩,造林更新面积33.17万亩,全场速生桉面积38.37万亩,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7.42%、108.22%和157.17%。

一产方面,除花卉产业外,七坡林场1000亩林下低碳经营科技示范园、300亩林下养殖科技示范基地的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全力发展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林下种—养—肥—种的循环经营模式,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二、三产业方面,七坡林场大力发展林板一体化、林产化工(松香、松节油)、花卉、林下种养及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项目。“十一五”期间,全场二、三产业产值72937万元,占全场林业总产值的61.20%,比“十五”增长131.53%。

曾获“全国十大国有林场管理奖”、“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的七坡林场场长李锋兴奋地说,“过去5年,是我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最大、林场潜力全面迸发、林场地位不断提升的5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林业生态、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5年。”

林场广大职工也同李锋一样享有越来越多的幸福感。“十一五”期间,七坡林场通过鼓励职工参与自营经济桉树造林、林下养殖、合作造林等非公经济项目,实现全场非公经济总收入2.8亿元,比“十五”期间的2802万元增长9倍。2010年,实现人均经营收入35.2万元和人均可支配收入5.9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3.9%和86.6%。

展望未来,七坡林场“八大产业”、“五大基地”、“九大重点项目”和“十大超亿元企业”将撑起一片蓝天。预计到2015年,七坡林场林业产业总产值将达36亿元而十倍于2010年,经营面积达100万亩、活立木蓄积总量达400万立方米、人造板产能达100万立方米、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

“七坡样本”启示人们:只要从观念到实践都能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又勇于创新,就能做强做活现代林业,同获生态与物质双文明。(奚敬辉 张红璐)

做好基础工作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篇7

长期以来, 国有林场在我省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骨干和示范作用。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和指导下, 近年来, 我们顺势而为, 着力做好基础工作, 大力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特别是2007年, 我们把国有林场纳入了全省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范围, 争取到省财政每年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税费改革资金中安排8 500多万元支持国有林场改革;促成省政府出台了全省统一的国有林场参保政策, 为全省林场13 625名未入保职工争取少补缴养老保险入门费1.7亿元, 年底全省国有林场50 617名职工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范畴, 在全国率先实现国有林场职工全部入保的目标。林场职工收入明显增加, 国有林场的发展渐入佳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开展调研, 全面摸清国有林场现状

2006年8月, 厅领导带队, 对国有林场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研究。收集了14个市州177个国有林场的综合情况, 取得了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 形成了《实施分类经营改革,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综合调研报告和5个专题研究报告。报告肯定了五十年来, 我省国有林场在培育、保护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森林旅游, 推动林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对由于自然条件差, 长期政策不优, 投入不足等因素造成的国有林场整体上还处于“落后、贫困、弱势”的状况进行了定位。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后, 国有林场有70%的森林被界定为公益林, 因此生产经营艰难、职工生活困苦等问题更加突出。通过调研, 有针对性地、较系统地提出了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即我省国有林场应落实中央9号文件、省委2004年6号文件精神, 全面推进以分类经营为核心的改革, 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有利于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分类经营的新型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解决好国有林场面临的主要困难和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 把国有林场的建设方向调整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上来;全面提升国有林场资源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我省现代林业建设中的骨干示范作用, 把国有林场建设成为国家坚强的绿色生态屏障和后备森林资源培育的重要基地。明确的近期工作重点是, 在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之前, 做好解决国有林场的养老保险问题、争取生态公益林补助到位、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等基础性工作。

二、争取省委、省政府重视, 加强国有林场改革领导

我厅党组高度重视国有林场改革, 并将其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并推进。多次向省委、省政府汇报, 争取省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2006年9月, 我们向省政府汇报湖南林改工作, 提出了配套进行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和建议。省政府主要领导当即给予了肯定, 指出在加快推进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同时进行国有林场改革试点。随后, 杨泰波副省长专门主持召开会议, 研究全省林改和国有林场改革的具体问题。2006年12月, 省委张春贤书记在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时, 特别指示国有林场改革首先要解决养老保险问题。2007年6月, 国家林业局正式下文将我省列入国有林场改革联系点后, 我们马上向省领导汇报, 省人民政府迅速成立了以副省长杨泰波为组长的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 加强对国有林场改革工作的统一领导。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减小了我们与其他厅局协调的难度, 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推进全省国有林场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三、加强与财政部门联系, 增加国有林场投入

在取得省委、省政府支持的同时, 我们主动向省财政厅汇报协商国有林场工作, 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回应。省财政厅的主管领导两次来我厅专题研究国有林场改革问题, 并派人联合我厅进行国有林场改革重点调研。通过调研, 省财政领导加深了对林场改革的理解, 同意加大支持力度。2007年, 我省根据国务院的统一安排, 开展了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我们多次向省财政部门汇报衔接, 争取把国有林场纳入了全省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范围。8月份, 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湖南省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省农改办、林业厅、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国有林场税费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 明确财政每年安排8 000多万元, 用于免除国有林场类似乡镇五项统筹、补助国有林场养老保险缴费和公共事业开支。上述文件的出台和国有林场税费改革的全面启动, 为国有林场争取到了建场50年来最大的财力支持, 减轻了林场职工的负担, 缓解了国有林场在林区公益性事业建设方面背负的沉重压力, 解决了一直阻碍我省国有林场职工加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方面的难题, 对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积极与劳动部门协商, 出台养老保险政策

自2006年以来, 我们就国有林场职工参加养老保险问题与省劳动保障厅进行多次沟通, 两厅很快达成了把国有林场全部职工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畴的共识。2007年初, 两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国有林场职工养老保障情况调查的通知》, 在开展调查的同时, 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林业厅还联合进行了专题调研, 深入到6个市州的20个林场, 召开座谈会30余次, 参加人员近400人, 形成了解决国有林场入保问题的初步意见。通过全面摸底调查, 第一次详细准确地掌握了全省国有林场及其职工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情况。9月份, 省劳动保障、财政、林业三厅抽调专人, 联合办公, 对国有林场参保的主要数据进行了全面测算, 提出了国有林场参保的解决方案。11月7日, 省人民政府正式同意实施这个方案, 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林业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未参保国有林业事业场圃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未参保国有农业企事业场所和农户型国有林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打破了事业和企业单位的性质界限, 消除了职工身份的障碍, 降低了入保门槛, 提供了灵活的参保方式, 为国有林场职工入保提供了政策便利。2007年底, 我省国有林场未入保的13 625名职工已经全部补缴了个人账户养老金, 社保机构同时为他们建立了个人账户, 国有林场职工全部进入了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劳动部门可给他们每月发到500-800元的基本养老金。此举既实现了“应保尽保、老有所养”的目标, 也为深化林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五、精心组织实施, 确保工作落实

为确保税费改革和国有林场未入保职工参保两项工作的落实, 我们始终将其纳入全省林业工作的整体布局, 摆在厅党组中心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统筹规划, 强化领导, 突出“三个到位”, 狠抓工作落实。一是澄清模糊认识, 思想统一到位。在省政府关于这两项工作的方案确定后, 协助省财政厅、劳动保障厅召开了全省性的大会, 确定具体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场通过广泛宣传动员, 真正把税费改革和国有林场参保政策交给基层, 交给职工, 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健全工作机制, 领导功能到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都成立了由一把手亲自挂帅, 人事、计财、林场等部门为成员的“税费改革和国有林场参保”领导班子。主要职责是做好与劳动保障、财政部门的协调, 做好政策宣传, 为国有林场把好方案制订、人员身份确认关, 特别是协调解决好税费改革补助资金和参保资金落实的问题。我厅密切关注进展情况, 实行重点督查, 把这两项工作作为全省林业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 两次派出督导组进行工作督导, 并以“快讯”的形式公布各地的工作进度, 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落实。三是突出工作重点, 资金保障到位。在税费改革问题上, 把重点放在补助资金落实和方案制定上。税改实施方案的审批机关主要是市州财政部门。我们要求各市州林业主管部门要多汇报, 多沟通, 多联络, 争取发言权, 当好参谋长, 协助财政把好审批关, 力求林场的实施方案切合林场实际, 确保林场得到应有的支持。对林场所得补助资金明显低于测算水平的或者使用明显违反政策规定的, 要积极向当地政府和财政领导汇报、沟通、协调, 共同努力, 坚决纠正。同时, 抓好林场改革方案的实施工作, 努力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督促各国有林场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实施。市州林业主管部门逐一检查落实, 不留死角, 确保成效。实现国有林场职工全部参保, 筹措资金是关键。据测算, 此次参保除了享受政策减免后还需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费1.15亿元。我省是农业大省, 未入保的国有林场又基本上是贫困林场, 这么大的资金要在年底前到位, 确实困难很大。我们通过多方努力, 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一, 确保国有林场的税费改革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参保。据统计, 82个有未入保职工的国有林场共集中税改资金4 000万元用于补缴养老金。第二, 积极发动职工筹措资金。向职工耐心解释说明, “补缴的基本养老费主要是用于补建职工个人账户, 资金仍归个人所有, 职工必须履行缴费义务”。此举得到广大职工的理解和积极响应, 原未入保职工个人共筹资了5 000万元参保。第三, 要求国有林场压缩开支, 缓建各种项目, 挤出资金参保。我省张家界市永定区石长溪林场停建办公楼项目, 挤出资金130万元用于参保;新化县大熊山林场延缓了12公里水泥路面的建设, 筹集参保资金18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 6个参保任务较大市州的国有林场共筹措资金1 200万元投入参保。第四, 要求各级林业部门在安排项目、资金时, 向林场倾斜, 并通过增加木材限额采伐指标, 帮助林场筹措缴费资金。各级林业部门共筹集500万元帮助林场参保。第五,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衡阳县财政拿出100万元支持4个林场参保, 临湘市政府给2个国有林场共补助了80万元。

六、探索配套措施, 推进改革试点

确保国有“林场改革”圆满完成 篇8

试点以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

试点以来,湖南已有60个县市区110个国有林场先后开展了改革工作。据统计,全省场办义务教育学校已剥离98.8%,医疗单位已剥离93.6%。目前,全省已有80个国有林场纳入当地财政预算,重新确认或新增纳入财政供养的事业编制4255人。加上改革前其他林场已明确的800多名编制数,全省国有林场纳入财政预算事业编制已达5100人。

试点过程中,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面,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林业厅等共同努力,全省共争取到中央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全部到位,占全国7个试点省补助资金总量的32.44%。省财政安排了改革配套资金。向上争取资金和支持的同时,林业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财政、发改、交通、水利等部门的支持下,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让国有林场面貌焕然一新。首先,住房进行了改善。至2013年底,全省国有林场职工通过林业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程基本实现了住有所居的目标,其中83.7%的职工搬进县城新居。其次,道路进行了硬化。省财政从2013年开始,新增预算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全省林区道路建设,去年安排到国有林场道路建设资金占林区道路建设专项资金总量的60%。再次,电网进行了改造。2014年2月,省人民政府将国有林场纳入农村电网体制改革范围,大大减轻了林场和职工的用电负担。还有,饮水进行了解决。国有林场“十二五”安全饮水工程可望在今年全面完成,林场及周边群众17.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截至目前,全省国有林场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达5.45万人,占职工总数的94.79%;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5.74万人,占职工总数的99.9%,有效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基本实现了安居乐业。

在党中央,国务院全面铺开国有林场改革后,湖南迅速完成了改革的顶层设计,在全国第一个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湖南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此方案凝聚了各方共识,切合湖南实际。现在,省编办、省人社厅等相关部门正按方案精神积极研究有关配套政策,将为湖南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提供更强有力的操作细则。

统筹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第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指定的方向加快推进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林场改革是全国一盘棋,且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发6号文件明确了改革的四项基本原则,目的就是避免以往曾有过的、由于各自为政导致改革成效打折扣的情况发生,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切实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林场稳定发展。

第二,根据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部署加快推进改革。省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就国有林场改革的范围、时间、目标作出了十分明确的顶层部署。根据《湖南省国有林场管理办法》的规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或省林业厅认定的并具有法人资格的国有林场,均在改革范围之内。要求2015年6月底,全省全面完成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湖南的国有林场改革任务,以通过改革,最终实现“三增一稳”,即国有森林资源增加、林场职工增收、发展后劲增强,确保林场和谐稳定。

第三,根据各地各林场的实际情况加快推进改革。各地改革办,各级林业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协调联络发改、财政、编办、人社等有关部门,加快推进改革工作。

一是宣传动员要细。宣传要细而管用,各地改革办(林业部门)要联合宣传部门和当地媒体,让大家明白国有林场改革是大势所趋,早改革早受益、晚改革晚受益、不改革不受益;改革的目的是保生态、促民生,而不是甩包袱或者其他;特别是要注意不能将改革的期望值提得过高,努力做到解读改革要准确、舆论宣传改革要正面。

二是方案制定要快。各地改革办(林业部门)要根据今年6月底完成改革任务的时间要求,倒排任务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既要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又要加快进度、减少程序。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的标准,就是“三保、四有”。“三保”即方案不能违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生态、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方向,“四有”即方案要有路线图、有工作量、有时间表、有责任人。

三是具体实施要稳。具体实施中,要高度统一思想,把维护干部职工稳定、森林资源稳定和林场社会稳定贯穿改革始终。改革期间,省林业厅将暂停征占用国有林场林地的审批,防止出现借改革之机破坏国有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各地改革办(林业部门)要统筹全局,加强督导。所谓“督”,要定期或不定期抽调人员组成督导组,深入市、县进行督促检查,对已经落实的要查成效、对正在落实的要查进度、对没有落实的要查原因、对影响落实的要查责任。所谓“导”,就是及时掌握改革动态,对改革不到位或政策执行有偏差的及时纠正,对改革富有成效的要及时推广、加大宣传。

国有林场改革是一项历史性的事业,是湖南推进绿色化的生动实践。我们要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确保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圆满完成,让湖南的自然生态更加山清水秀!

上一篇:掌握精神和心灵的力量下一篇:送给晚辈的圣诞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