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通用9篇)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 篇1

实词:求—要求;欲—想要;思—希望;长、固见注释②③;根本—树根;流—河流;远—长远;浚见注释④;安—稳定、太平;积—积蓄、积累;德义见注释⑤

虚词:三个“之”—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第三人称代词,它的;者—助词,提示条件

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实词:固—形,稳固;望—希望;求—要求;思—希望;下愚见注释⑥;明哲见注释②

虚词:而—转折连词,却;三个“之”同上;虽—连词,虽然;其—指示代词,这;而—递进连词;于—介词,对;

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实词:当神器、居(据有)域中见注释③④,重—形用名,重权;大—形用名,重大地位;念—考虑;居(处在)安思危—处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以俭见注释⑤;以—动词,用、行;

虚词:两个“之”—结构助词,的;斯—代词,这;以、而—目的连词,来;

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实词:凡百元首见注释⑦;承天景命见注释⑧;善—好;克—动词,能够;终—坚持到底

虚词:者—代词,……的;盖—语气副词,表不十分肯定地判断,大概;岂—难道;之—代词,代天下;乎—语气词,表疑问,吗;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实词:殷忧—深重忧患;竭诚—竭尽诚心;得志等见注释;行路—路人;董—监督;振—通“震”,威吓;威怒—使人畏惧的怒气;免—免于刑罚;貌—名词用状语,表面上;心—名词用状语,在内心;

虚词:盖—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前两个“以”—连词,表示修饰关系;既—已经;则—就;虽—连词,即使;后两个“以”—介词,用、拿;两个“之”—代词,代臣民;苟—苟且;两个“而”—转折连词,但是;惟—只,只是;宜—应当,应该

《谏太宗十思疏》 篇2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掌握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词。

2、熟悉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使用,层层推进的排比运用。

3、了解本文作为“疏”这种文体,不囿于骈体文形式,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既不失骈文的华美整饬,又自然流畅地表达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预习、整理、翻译、巩固、练习

情感与态度:学习魏征直言敢谏的精神,领会奏疏中“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1、熟悉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使用,层层推进的排比运用。

2、领会奏疏中“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一、预习要求:

1、疏通全文,给出关键字,请同学预习课文并作整理字词解释。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

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

2、找出文中中心论点。

3、找出文中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之处。

二、介绍作家作品文体

魏征(580-643)字玄成,河北下曲阳(今属河北省晋州市)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史有“诤臣”称之。隋大业末年,魏徵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后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徵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

1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疏”:疏是一种文体,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君王分类陈述自己队某事的看法的一种文体,又可以叫做“奏章”。

三、导入课文

唐太宗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这句话是他在吊唁大臣时说的,大家知道是哪一个大臣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魏征。唐太宗甚至讲到,“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作为直言敢谏的大臣对唐太宗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四、疏通全文,翻译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

五、分析课文

1、请找出全文论点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文章是怎样展开来论述这个论点的?

第一节: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并论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观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个比喻使抽象的道理生动......

形象,浅显易懂。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从反面论述,反问修辞,语气婉曲而强劲,柔中含刚,表现出魏..

征敢于直谏的风貌和善于言辞的风采。◆接着又用比喻的方法指出不居安思危不积德义就无法是国家安定,用语步步推进,咄咄逼人。

这一段用设喻手法,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并论述“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强调了“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固本

(比喻、对比论证 反问)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论点)

浚源

第二节:总结历史经验,从创业、守成等方面论述“积其德义”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用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善始”.....

而不“克终”的事实,提出创业、守业的难易问题。统治者在创业和守业的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态度导致守业不易。

◆分析统治者不同时期会有的不同态度及结果。

时期态度结果

创业竭诚以待下吴越为一体

守业纵情以傲物骨肉为行路(对比论证)

◆层层推论,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这一段通过对比论证和层层递进的方法,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告诫太宗,身为国君,得志以后,不能纵情傲物,否则有“覆舟”危险。

第三节: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并指出效果。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分为五方面:

做法

生活方面戒奢侈——俭

待人方面戒骄躁——谦

处事方面戒放纵——慎

用人方面戒偏邪——正

执法方面戒偏颇——明

◆假设如果真能做到“十思”,那么效果是不用劳神苦思就能出现“垂拱而治”的局面。用反问收束,语气强烈,有震动君心的力量。

这一段用层层递进、排比修辞的手法,似江河奔泻、气势恢宏。

六、写作特点:

1、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层层递进、反问的方法使说理透彻充分、生动形象、气势一泻千里。

2、骈体文特点,多用排比、对偶等整句,但不囿于形式,敢于用散句表达真情实感。言之有物,切中时弊,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饬,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七、文言练习

一词多义:

善善始者实繁

择善而从之

诚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诚能见可欲

盖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特殊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3)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4)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古今异义:

承天景命 古义:今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今义: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今义: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今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四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闻道有先后/且夫我尝少仲尼之闻

B.善始者实繁/春华秋实/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振长策而御宇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D.塞源而欲流长也/流水不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则思知止以安人

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塞源而欲流长也

D.善始者实繁/勇者竭其力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

C.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篇3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谗.()邪 求木之长.()者 浚.()其泉源

正身黜.()恶 皋陶.()载.()舟覆舟

象箸.()仁者播.()其惠 壅.()蔽 董.()之以严刑

懈怠.()垂拱.()而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 B.智者尽其.谋 吾其.

还也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山峦为晴雪所.洗 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

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听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闻名)B.善始者实.繁(确实)春华秋实.

(果实)C.震.之以威怒(震慑)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挥舞)D.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水流)流.水不腐(流动)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伐:残害。C.而况于明哲..乎 明哲:明达的人。D.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流下、流入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信者:忠诚的人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下司..之职

下司:下属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必固.其根本

②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③居域中之大.

④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⑤择善.

而从之 虚.

A.②③⑥

B.①②⑤

C.③④⑤

D.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魏徵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李世民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B.疏,是文体,给皇帝上的奏章。这篇奏章,提出十条建议,劝谏太宗。

C.全文在章节结构上形成正反对比,如“积德义”与“德不厚”的对比,以艰难“殷忧”与“得志乐逸”的对比等。

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

初,伍员(春秋楚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投吴)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随:诸侯国名),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荐:多次。食:侵食)上国,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指吴国)德(贪心)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

(《左传·申包胥如秦乞师》)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为封.豕长蛇

封:大。B.申包胥如.

秦乞师 如:往、到 C.虐.

始于楚

D.我必复.

楚国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申包胥爱国赤诚的一组是(①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②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

③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

⑤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

A.①④⑥ B.C.②③⑥ D.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员和申包胥虽是朋友,但政治观点不一致。伍员出逃时立誓要颠覆楚国,而申包胥

B.申包胥假托昭王之命到秦国求救,对秦哀公申说吴灭楚之害和秦救楚之利,立于秦庭

C.D.《无衣》选自《诗·秦风》,诗中有“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诗句。秦哀公赋这首诗,意在答应 1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子姑就馆,将图而告。

(2)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答案

1、答案:chán zhǎng jùn chù yáo zài zhù bō yōng dǒng dài gǒng

2.A 以:因为,介词。

3.B 提示:B项“春花秋实”中的“实”应是动词,结果实。

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申包胥站起来,靠著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哀公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申包胥连著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

4、D 解析:D项“下”是“处于„„之下”的意思。

5、C 解析:A项中“根本”古义为“树木的根”;今义为“基础”。B项中“纵情”文中意为放纵感情(骄傲);今多指“尽情”。C项中“骨肉”古今都指亲人(父母兄弟子女等)。D项中“耳目”在文中实指耳朵和眼睛,在现代汉语中,则指爪牙、帮凶。6.D “下司”,两个词,下:臣下、下属;司:管理 7.D空”;②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乐”;③⑤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思

8.C “以历代帝王为例”错,而且其中的观点并不是作者要陈说的观点。9.D 复:颠覆。10.B 其中“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三句均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申包胥的爱国赤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

11.C。C项中“秦哀公非常痛快地答应了申包胥的请求”一说有误。文中“秦伯使辞焉”一句则说明申包胥如秦乞师不是一帆风顺的。“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一句的

12.(1)您暂且住进客馆休息,我们将考虑一下再告诉您。

(2)我们国君还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去客馆休息呢?(3)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4)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译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设计 篇4

(2)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悟、诵读和背诵能力,及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3)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少时曾出家为道十,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三)题解

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谨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连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谏:规劝、劝戒;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

(四)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文章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创业守成,人心向背两个方面论述了观点,最后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十思“,并指出惟其如此,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即:”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五)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研读第一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求木之长者

(2)必固其根本

(3)必浚其泉源

(4)人君当神器之重

(5)戒奢以俭

(6)伐根以求木茂

[明确](1)生长。(2)使……稳固。(3)疏通、深挖。(4)主持、掌握;帝位。(5)用、行。

(6)来。

2、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来的?

[明确]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不是一开头就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从设喻入手逐渐透出本意的。文意起笔,从正面设喻,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后再从反面设喻,正如“源不深”不能“望流之远”,“根不固”不能“求木之长”一样,“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接着,作者承接上文。提出人君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一样,无疑也不会成功“。通过正反设喻,作者的本意也就十分明确了,唐太宗如要巩固政权,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3、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开宗明义就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点拨]这是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作”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这一段论证,言辞恳切,暗寓锋芒,值得细细玩味。

研读第二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凡百元首

(2)承天景命

(3)克终者盖寡

(4)盖在殷忧

(5)纵情以傲物

(6)董之以严刑

(7)振之以威怒

(8)所宜深慎

[明确](1)帝王。(2)大。(3)能够(4)深(5)看不起人。(6)监督(7)通“震”,威吓。(8)戒慎。

2、翻译下列句子。

(1)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2)终苟免而不怀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明确](1)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2)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3)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百姓是水,水能浮起船来,也能淹没它。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思考:本段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论证的?要说明什么观点?

[点拨]作者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根本原因。先从历代帝王谈起,以反问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引起思考。再揭示因为帝王前后不一的态度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把论题缩小到帝王如何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最后从如果在失掉拥护的情况下,还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水能覆舟”的惨局。以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思考:作者是怎样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现象的?这一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7

[点拨]贞观年间,社会繁荣。在一片颂扬太平盛世的赞美声中,唐太宗也踌躇满志,开始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魏征作为一名有识见的政治家,却透过这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看到了潜伏的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他谆谆告诫唐太宗要不忘历史的教训。作者先提出历代帝王“始繁终寡”这一历史现象,然后分析这些帝王在“取江山”与“守江山”两个时期的不同表现,突出他们往往都有这样的通病,“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这以后,作者针对现实,扣住“纵情以傲物”加以发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到了这种地步,那么,即便用严酷刑罚来监督,用严厉的声势来吓唬,人们也不会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则社稷也将为之倾覆。

作者剖析这一历史现象的目的正在于进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一段所论述的道理具体化。通过这两段的论证,居安思危之重要,不这样做的危害已经讲得十分透彻。这就自然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算居安思危呢?这时进而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就显得顺理成章。

第二课时

研读第三段。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雍蔽(2)谗邪(3)拙恶(4)谬赏(5)垂拱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知足以自戒(2)知止以安人(3)思谦冲而自牧(4)江海下海川(4)乐盘游(6)慎始而敬终(7)虑雍蔽(8)证身以酗恶(9)宏兹九德(10)简能而任之(11)垂拱而治(12)因喜以谬赏、以怒而滥刑、知足以自戒、董之以严刑

[明确](1)克制,(2)使……安宁。(3)虚;养,(4)居于……之下。(5)以……为乐。(6)慎。(7)堵塞,蒙蔽。(8)端正,排斥。D)使……光大。(10)选拔。(11)(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12)来;而;因为;用

3、把本段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

[明确]如果真正能够看见可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从而警戒自己;准备大兴土木就想到应该不要过分,从而安定人民;想到君位高而险,就注意谦虚待人,从而培养自己的品德;害怕自己会骄傲自大,就想到江海所以伟大,是因为处在一切河流的下面;喜欢打猎,就想到围住三面,开出一条路让野兽逃出一些,拿这个作限度;担心自己会偷懒,就想到不但开头要认真,而且要坚持到底;怕自己被封锁,就想到虚心接受下级的意见;怕有坏人陷害好人,就想到自已要坚持原则,撤换那班奸臣;施恩典给某人的时候,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高兴便乱赏;处罚某人的时候,就想到不要因为自己一时发脾气就随便处罚别人,完金做到这十点,再扩大九德的修养,选择有才能的人使用他们,辨别出正确的意见照着办,那么,聪明的人就会全部献出他们的计策,勇敢的人就会彻底用出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散播他们的恩惠,忠诚的人就会贡献他们的忠心,文武人才都能充分发挥才干,皇上您只需安安稳稳地坐着,天下自然治好了,何必要您费神,脑子转个不停,事事过手,代替百官的职务呢!

4、思考:“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Y

(点拨)“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

(2)在修养上,应核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3)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剿恶;

(4)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彻私情。

在“十思”,概括起来说,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这样说,无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已的意见,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

背诵全文。

[指点]抓住“思”字背诵全文。

“思”为一篇之骨。人主“积其德义”,才能“思国之安”;“思国之安”,即须“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即须深慎“十思”;深慎“十思”,人主即无须“劳神苦思”——全文15个“思”字,既为一篇之骨,也为背诵全文的总体思路。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点拨]这篇课文几乎全用排比、对偶句构成,但也间以反问和其他长短句式错杂其间,因此,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充畅,先说排比。如第一段,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设喻,来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在内容上,前后有推理的关系;在形式上,作者连用两组排比句,串连而下,气势充沛,似乎这些都是毋容置疑的道理。再如第三段列述十思,一连十句,各句字数略有参差,但句子结构相似,语气连贯,构成排比,铺陈议论,一气呵成,明白晓畅地论述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内容,淋漓尽致地表露了魏征作为一个敢于直谏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怀。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处时,作者又连用“智者尽其谋”等四个排比句,通过这样的铺陈描写,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尽忠的图画,既说明了居安思危的重大意义,又以这幅动人的图画来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纳自己的意见。

再说对偶。如第一段末,为说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险,作者承接上文,运用一组对偶,把它比作“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读来既有节奏感,同时,又把这种危险性说得比较充分。又如“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等四句,形式上两两相对,内容上互为比照,层层推进,把历代帝王夺取天下和守天下时的两种情况说得十分透彻。“董之以严刑”以下四句也是两两相对;实际上“董之以严刑”与“振之以威怒”内容相类,之所以用了两组对偶何,一方面是为了与上文两两相对的句式相照应,另一分而则为了增强气势,强调丧失民心,局面就会变得不可收拾。

再说反问。第一段里,作者用了一个反问句,“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在内容上,是对上述道理的正确性加以强调;在形式上,正面设喻,用的是陈述句。反面设喻,改用反问句,变换句式,避免板滞。第二段引用历史教训,在五组对偶句中插入一句反问“岂得之易守之难乎”,除内容的需要以外,也是为了使语言富有变化。第三段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处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煞尾,“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意恳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六)小结

19.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5

授课时间:11 月24日 第13周 星期四第1、2节 授课班级:美术 教学类型:理论课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现象。

2、欣赏本文生动、诙谐、简洁的语言。

3、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阅读点拨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录音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参考:《魏郑征公文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1 乎?”这样的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 2 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第二课时

二、疑难问题探析

1.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

答: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泌浚其泉源。”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豁。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待下”的两种结 果。“竭诚以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个什么关系?

答: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到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具体作法。“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德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答: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 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四、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1.古今异义 ①根本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始终;彻底。

古义:指树木的根。

例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②元首

今义:不仅指帝王,也指国家最高领导人。古义:帝王。

例如:凡昔元首。(《谏太宗十思疏》)③以为 今义:认为。

古义:是“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当做”。

例如: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2.一词多义(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代词“怎么”)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养生)⑤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信

①信者效其忠(诚实)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④忌不自信(相信)⑤烟波微茫信难求(副词。实在;确实)⑥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任凭;随意)⑦杳无音信(书信;信息)⑧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⑨欲信大义于天下(shēn,通“伸”)(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7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要求)④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请求)(4)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④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整顿,训练)⑤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安定,有秩序。与“乱”相对)3.积累下列虚词的用法(1)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表修饰,地)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来)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8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⑦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用来)⑧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⑨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相当于“而”)(2)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助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吗”)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助词,表反诘语气。相当于“呢”“吗”)③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助词,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助词,用以加强语气,相当于“呀”)(3)所

①乐土乐土,爱得我所(处所;地方)②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事物”)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被动)

教学反思;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6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篇7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t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t领悟t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t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t检校侍中,领导周t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字词练习。

五.课堂小结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 篇8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重点实词虚词及翻译 篇9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教学难点]掌握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广东教育出版社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⑨苟免:苟且免罪。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⑿简能:选拔人才。⒀垂拱:垂衣拱手。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广东教育出版社 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想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 广东教育出版社 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反复体会。

六、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上一篇:葫芦镇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方案下一篇:高三开学动员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