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精选8篇)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中央提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是顺应形势要求的,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抉择。
自主创新从内容上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即通过科研和开发,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即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自主创新在过程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技术创新则是着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强调成果的应用性,它往往以企业为主体。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就在于两个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企业主动向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投入或者提出所需要的带有产业化的科研方向,以获取原创性成果,实现原始创新。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用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
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水平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研究型大学由于其自身的优势,日益成为我国知识创新的主力军,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方面军,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多学科优势便于学科交叉和知识创新;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先进的科研设备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构建适宜的组织文化,等等。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知识创新能力最强的大学,在基础性、前瞻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相关数据,影响人类的70%重大科研成果和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均来自世界一流大学。据有关统计,2004年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64.3%、60%和55.1%;2004年大学共申请专利12997项,获专利授权5381项,并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成果;2003年大学在国内发表论文18.1万篇,EI、ISTP)占总数的66%;三大检索系统(美国SCI、收录论文数,大学占总数的68.5%。这些成果很大部分是由研究型大学创造的。据武书连2004年发布的大学评价,36所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成果占全国普通高校的62.16%,博士生导师数量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8.92%,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45.79%和66.35%。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是研究型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努力创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精英人才,这是我国研究型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高水平
大学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高校这支最大的师生创新群体必须以凝聚学科方向、创造标志成果、汇集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为科技创新的基本战略,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放眼国民经济主战场,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围绕国家目标,以重大科研项目为驱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技术升级作贡献。在贡献中求支持,在服务中求发展。
那么,我国研究型大学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南京大学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和发展的经验,笔者认为,主要应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观念。首先,要充分重视基础研究。21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互相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明显特点,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基础研究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决定着技术创新。谁会想到现在无处不在的计算机、互联网的技术基础是源于20世纪初发现的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且发展如此之快。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只有重视基础科学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的能力。谁重视了基础科学研究,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就能自主创新。”因此,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努力提高原始性创新与知识创新能力,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重视结合国家目标导向的研究工作。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它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把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性转化,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这个方面,南京大学一直是极为重视的。南京大学在巩固并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构建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在全校范围展开了大讨论,明确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个人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研究同等重要”的理念与目标,并把构建南京大学“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创新体系”作为学校“十一五”规划三大战略目标来抓。
二是创新机制。一方面是以“985二期”工程为契机,创新学科与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搭建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平台。这些年来,南京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11工程”建设期间,根据现代学科发展趋势与本校学科发展特点,建设学科群,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985工程”一期,又在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着力选择少数几个突破口,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学科特区”,以形成局部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成长。“学科特区”创立全新的管理机制,遵循国际惯例,采用所长全面负责制,在用人、分配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过几年的发展,这几个“学科特区”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突出的创新能力。以分子医学研究所为例,成立六年以来,共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一篇发表在影响引子大于12的刊物《循环》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项目24项,经费达4877万元,申请专利18项;承担7个一类新药和3个二类新药的研发工作;3人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机制
上,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制度创新推动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比如改革学校管理体制,进一步厘清校院系三级的权力分配;转变学校行政职能,加强学术权力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教师评聘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师评聘与人才评价机制,并实行人才评聘多元化标准,等等。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精神内核,而制度建设则是保障研究型大学持续创新的前提。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硕果累累,不是急功近利的改革措施和行政命令能催化出来的,而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以人为本的产物。
三是创新队伍。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若干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乃是决定研究型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南京大学历年来一直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办学思想。在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改革教师评聘制度,短期考核与长期评定相结合,质量与数量相结合;引进优秀人才,特别重视从海外引进团队。到目前为止,从海外引进了近200名优秀人才;重视学校现有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努力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强调尊重人才,人才自重,提倡竞争、和谐、有序、协作的学术氛围。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使南京大学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且还催生了若干创新团队,他们已经成为学校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在南京大学现有的1700多名专任教师中,就有30名院士,4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5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师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达51%。与此同时,南京大学特别重视学术团队建设,创立“大师+团队”模式,目前已经拥有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遴选的“优秀创新研究群体”。以凝聚态物理学术团队为例,该研究群体目前有5位院士,9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秀的学术团队催生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近几年
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来该团队有4篇论文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
项科研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3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四是创新环境。环境创新是维系和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保障,它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外部环境。南京大学这几年为科技自主创新创建一个较为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做了大量工作:根据国家自主创新体系总体布局和学校学科发展特点,制订了学校自主创新近期和远期规划:在政策制定上优先考虑促进自主创新的源头——基础科学研究、自主创新的核心——创新人才的选拔任用等方面;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在这些指导思想下,南京大学SCI收录的论文数和被引用论文数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0项,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研究型大学创新环境中突出的是技术创新环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鼓励应用性研究。南京大学在这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其中包括:1.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制度架构,2.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特别是构建应用人才的评价体系;加速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
3.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学校首期出资500万元,社会融资500万元设立技术创新基金,由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负责管理,将具有时效性、新颖性、实用性的成果快速推向市场;4.实施专
利战略。这些措施初见成效。2002年至2005年4月,学校共申请446(1985年以来共751)件,其中第一发明人200人,涉及的人员共783人;从2003年开始实施专利战略,申请量每年翻了一番。2004年,申请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九,发明专利申请位居第六。近5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官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加强校企联盟,建立了一系列与政府、企业合作的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科技项目达2000余项,大大加快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总的来说,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我国研究型大学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目标,瞄准尖端科技的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走出一条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事关企业的自身命运,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1.自主创新是关系企业前途命运的大战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根本,关系着企业的前途命运。企业要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中求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出用户满意并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自主创新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正确选择。自主创新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经济效益的好坏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中生存的根本所在,它决定着企业的成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加强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降低成本,从而获取高额利润。
3.自主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强大支撑。企业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体。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不仅是保持企业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企业培育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适应复杂的国际环境变化和竞争需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从而不断的发展壮大,是企业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
二、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1.企业创新型人才缺乏。创新型人才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源泉,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命脉。目前,我国企业人才规模已经超过6000万人,但是,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更缺乏参入国际竞争的领军人物,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技术水平不高,不能研发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尤其是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二是新产品研发的速度滞后于市场的需求,没有技术储备。
2.投入创新资金不够。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企业自主创新的两个最重要环节是技术研发和成果的产业化,这两个环节都需要资金的高投入。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多数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其主要原因包括:创新意识不强;企业资金不足;缺少规范的融资制度;企业进行创新的外部环境不够令人满意;自主创新本身的风险因素,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等。
3.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不够规范,一些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产权清晰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也没有形成创新机制。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一些国有企业经营者墨守成规,观念落后,排斥创新,惧怕风险,以致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制创新。
4.自主创新的环境不够优良。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既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体。目前,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不够优良主要表现在:没有一部有关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法,不能适应自主创新活动对法律的需求;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制度真空;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可操作性差;国际经济中的产业壁垒和技术封锁,使企业获得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难度加大等。
三、增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建议
1.加快培育企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企业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创造条件吸引创新型人才。主要措施有:企业内部建立人才成长的激励制度培养创新型人才,除培养企业管理人员外,也要培养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生产实践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立良好的平台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充实自己的科研队伍,吸引科研能力强的大学生进入企业;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引进新技术。
2.多渠道投入科研资金。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的高低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直接的关系。增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主要措施有:(1)政府科研投资方向由投向科研机构转向投向企业。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科研成果实现转化的主体。因此,政府应制定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政府的科研投资方向应由投向科研机构转向投向企业。(2)合理引进外资。合理引进外资是我国企业保持迅速发展的重中之重,引进外资可以让企业资本形成的规模和速度加快,并推进产品技术的进步。(3)企业内部有计划的加大投资。企业内部有计划的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投资是企业持续保持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3.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每个时代都有引领社会前进的时代精神,自主创新是我们伟大的时代精神。企业要清除不利于创新的制度障碍,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企业规章,部门规章,人事制度、岗位制度,各种技术、工艺规程等,以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比如:(1)企业内部可以对创新型员工建立工资倾斜体系;(2)加大对创新型人才表彰奖励力度,鼓励其进行创新活动;(3)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4)企业奖励失败就是为奖励成功铺路等。
4.形成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要完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激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加快科技金融发展步伐;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政府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鼓励企业创新;政府派技术人员对企业进行创新过程中技术指导;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
摘要:企业自主创新是一项关系企业全局的战略任务,需要全面规划、全力推进。探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问题,寻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而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学术支撑。
公司成立以来,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科学规划自主创新的目标重点,切实抓好自主创新措施落实,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朝着建设创新型企业目标不断迈进。
深刻认识新时期增强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加快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对实施中长期科技规划、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做出了全面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航天企业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争当“科技创新排头兵”,不仅是航天企业加快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适应新军事变革和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要求,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继续向多极化发展,总体趋于缓和,但是世界并不太平,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以信息化为本质和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战争和军事形态正在由机械化向信息化深刻转型。这都对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航天科技工业,只有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推出新的科技成果,才能适应在新军事变革条件下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适应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步入战略转型期,国防科技工业总体上将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这使航天科技企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向21世纪,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提出了“发展航天电子技术,铸造时代一流企业”的发展目标。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家专业化子公司,航天时代公司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技术产品,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加强自主创新,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打造“学不到、拿不走、丢不掉”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规划企业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任务
将创建创新型企业作为企业发展目标
在科学分析公司目前情况和所处环境的基础上,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在成立3周年之际召开创新大会,并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企业的目标,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公司发展专业技术的战略基点,实现公司核心技术的跨越发展;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公司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支撑公司新兴产业的快速形成;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引领公司未来发展的顶层战略,促进公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公司明确提出:再经过5至10年左右的努力,主要航天技术和产品达到或接近世界同期先进水平,多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与同行相比名列前茅并逐步走向海外,形成以航天产品、主导民品和优势民品为支柱的航天电子高新技术产业群。建立规范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技术、产品、资本、服务、标准、品牌等多元经营、多元化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宇航电子公司。
重点加强体制、技术、队伍、文化四大创新
在公司创新大会上,将健全的自主创新体系、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流的自主创新人才、先进的自主创新文化、科学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等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标准,并提出重点加强体制、技术、队伍、文化四大创新。
体制创新。就是进一步完善以研究院、若干专业研发中心以及若干专业研发实体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专业化、集约化创新平台,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创新运行体制;通过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开发、项目委托、技术转让、组建以关键项目为纽带的合资公司等方式,吸收消化再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以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协调一致的决策体系、执行体系、监督体系为特征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军民结合的统筹和协调。
技术创新。就是积极应对新军事变革,以传统优势专业创新为基础,巩固传统专业技术的国内领先地位;集中力量开展集成融合创新和技术拓展创新,实现关键芯片国产化、系统芯片化;不断拓展信息专业领域,加快推进光机电技术的系统集成,支持重大项目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提高技术创新起点;加强系统级产品和产业化项目研发,确保持续发展后劲;注重基础技术、工艺、军转民技术的创新,加速发展适销对路的技术和产品,保证公司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队伍创新。加大培养、引进创新人才力度,提高创新能力。紧紧抓住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等5个环节,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一支规模、层次、结构、素质与创新型企业相匹配的人才队伍。
文化创新。弘扬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建立具有鲜明航天时代特色的、以“永远比别人快一步的竞争文化,求生存谋发展的危机文化,永不满足的创新文化,企业做强、员工致富的团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司企业文化。打造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企业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提倡理性怀疑和批判,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鼓励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激发创新思维,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
切实抓好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落实
加强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善对创新工作的领导和支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研究和提出本单位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创新计划,同时,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促进创新工作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创新工作。各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建设和完善创新工作的组织管理,明确创新工作的主管机构,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形成自上而下的、稳固的创新责任体系。制订专门办法对各单位的创新业绩进行考核。
完善促进创新工作的体制政策
公司将在前几年调整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在确定公司研究院“公司研发的核心、系统级产品的龙头、新产业的孵化平台”的基础上,公司在2006年内完成专业研发中心的组建和挂牌工作,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单位设立专门的创新实体,采取合资、合股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社会其他资源,与有实力的学校、研究所等以具体项目为纽带着重解决某些基础性关键技术。健全政策,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获得专利授权以及掌握核心专有技术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制定内部知识产权转让办法,鼓励研发成果资源共享;颁布《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现金期权管理办法》,已有两个单位优先进行试点工作;颁布《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激励办法》,先期选择适当单位或适当项目进行尝试工作,获得经验后扩大施行。
加大对创新工作的投入力度
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经费的投入比例,力争在“十一五”末公司自筹研发经费收入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5%。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投资对公司创新能力的支持,积极支持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创新资金,具备条件的项目可直接引入战略投资者和风险资本,条件成熟的可公开上市融资。加大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奖励力度,面向全社会招聘高级专业技能人才,依托各项科研和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等培养人才,设立“航天时代奖”,对在公司技术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重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和谐社会,航天有责。我们将充分认识航天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全局,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创新促进和谐,圆满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各项任务,发展航天电子技术,铸造时代一流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党委书记)
作者:林定刚
中小企业是我区工业经济的坚强基础,是我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提升我区科技、经济竞争力,实现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一、增强我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十五”以来,椒江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然而,资源与环境约束仍是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否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我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增强企业活力,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我区中小企业从总体上看,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重不大,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在产业链条中处于低端位置,亟待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一方面,通过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可以形成转变增长方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加快我区工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十五”以来,我区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总体上实力仍然较弱。随着“工业强区”战略的深入推进,工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益显现。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0.49亿元,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达54.4 %。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我区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是关键。目前我区优势骨干企业为数不多,产业层次和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差,迫切需要通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产品档次,增强竞争力。只有从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出发,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经济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
(三)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激发中小企业的活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核心所在。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小,实力弱,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我区的重点骨干企业,都是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占据产业技术的制高点,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企业因此也不断成长壮大。实践证明,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企业竞争力,有助于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我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区中小企业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一)中小企业整体上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区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7家。全区拥有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国家免检产品5个,数量均居全市前列。区内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专利申请、新产品开发逐年增加。
(二)产学研合作成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有效形式。中小企业积极参加与以“长三角”地区为重点的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与浙江大学、上海交大、中科院长春有机所等15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如与长春有机所、上海塑料研究所等合作开发聚乳酸取得重要进展,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台州分院为当地人才培养创造平台。企业依靠产学研合作得到快速发展,如海正药业组建了浙江省首家产学研高度结合的医药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三年内开了3个二类以上新药投入生产;东港分别与国内著名高校设立“东港奖学金”,凭借被资助的2700多名博士生建成了跨世纪的流动“人才库”,成为了公司坚实的技术依托和科技信息源泉。
(三)支柱产业呈现特色化、高技术化发展态势。我区中小企业通过发展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基本形成了在浙江甚至全国都有一定特色的技术附加值较高、环境与经济效能协凋发展的产业支柱。企业运用生物、信息、新材料、新型环保等方面的技术改造促进了全区产业升级,全面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生物技术示范工程、纳米技术应用工程等,走在全省各县(市、区)前列。生物技术与医药化工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有较大影响。目前我区共有生物技术与医药化工企业50多家,占椒江GDP的半壁江山,工业增加值的五分之二,全国出口额的八分之一。服装机械产业,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迅速崛起。目前,全国工业缝纫机中国名牌产品五强中,椒江的飞跃、宝石占了二强,且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电子电器产业,主要以星星集团为核心,以石英晶体元器件产业为基础,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权、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电子产品,并努力打造先进电子电器制造业基地,以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及成套电子设备的迅速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加快。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企业积极通过资本市场、银行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2006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6.24亿元。研发体系日臻完善,普遍注重技术研发机构的建设,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科技产出明显提高,新产品占销售收入比重不断增加。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大工业性投入的若干扶持意见》、《关于印发椒江区专利授权与实施奖励办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的政策意见》等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
三、我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尚处于起步阶段,具备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所占比重很小,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企业为数不多,制约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仍很突出,特别是在自主创新观念、体制、机制、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氛围不浓,创新环境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区经济发展重投入,轻产出;重外延,轻内涵;重粗放,轻集约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识。从企业内部看,不少企业存在着不愿搞(小富即安思想)、不敢搞(怕担风险)、不能搞(实力弱,不具备条件)创新的现象。总之,围绕全面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完善体制催生创新动力、健全机制激发创新活动方面,仍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
(二)企业本身实力有限,缺乏开展自主创新的基础性条件。自主创新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但目前我区中小企业中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毕竟只是少数。其根本原因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本身实力有限,尚不具备自主创新所必需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条件,缺乏形成主体地位的物质基础。大多数中小企业利润少,负债多,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产品技术含量低,能耗大,市场竞争力弱。尤其是缺乏具有研发能力的人才,能够把握技术创新的方向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企业家。因此,尽管我区中小企业数每年在不断增加,但具有长久生命力或持久性发展的企业不多,成长性不强。
(三)企业自主创新的融资渠道不畅,抗风险能力差。目前,我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自有资金不足的现象,造成大多数企业没有资金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甚至有些企业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无法批量生产。此外,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性长、风险大,尽管各级政府在科研中试、成果转化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但由于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风险由企业承担,大多数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由此带来创新的动力不足、顾虑较大。
(四)企业整合市场资源的能力弱,公共服务平台不完善。我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目前仍处于探索和初建阶段,无论从服务内容还是服务手段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通道不对称,不畅通。在信息的内容、手段、时效等方面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尤其需要优质的资源和良好的科研服务,有关部门虽然作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是整合资源的力度不够,为企业服务的区域技术研发机构发展不平衡,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我区技术项目通过技术市场交易的数量很少,交易不透明,成本高,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相关部门在执
行各级政府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过程中不够协调一致,尚未形成合力,组织保障有待完善。
四、关于增强我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当前,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
(一)加快建立服务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加大资金、技术和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建或者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并由区政府给予一次性资助。同时,继续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
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投入主体,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5%左右,科技型企业应不少于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以上。
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鼓励和支持专利发明者、技术开发中心以技术入股中小企业,积极推动企业与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通过联营、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组建产学研联合体或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二)抓紧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融资担保体系
学习和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经验,除了政府建立信贷和筹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外,主要通过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融资担保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的投融资渠道,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融资难题。
抓紧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规范风险投资运作,积极探索风险资本进入、退出的有效实现形式。发挥好创新风险投资基金的作用,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扶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加大对处于起步期的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国际资本和国际大财团在椒江开展风险投资业务和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积极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选择一批实力较强的担保机构给予扶
持或贷款支持。积极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弥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中,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工作。
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依法开展股权融资、项目融资以及法律未禁止的其他方式的直接融资。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优先支持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国内主板和深圳中小企业板块上市融资。
(三)着力培育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把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培育创新主体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活跃、规模效应突出的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引导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向工业功能区块集聚,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形成主业突出、产业集聚、分工配套、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全力支持区内中小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以及省、市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鼓励企业主持或参与制订行业标准。
(四)推进高素质研发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
加强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特别是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采取团队整体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重点引进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支持中小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鼓励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建议探索建立科技人员创业失败保险基金和创业保险险种,努力减轻研发人员创业失败的压力。
高度重视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推进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青年企业家的成长与发展。
(五)健全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国内县(市、区)一流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使之成为具备公共研发、技术交易、科技信息咨询、投融资、知识产权和技术项目孵化等各项功能的创新服务平台。积极促进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发展,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建立起体系完备、功能健全、服务完善、监管合理的社会服务体系。促进技术市场与产权市场、金融市场的衔接,大力发展技术服务中介组织,培育和活跃技术交易市场,形成跨区域的技术产权交易网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强金融服务支持力度。通过政府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加强政策性和商业金融机构对企业自主创新、科技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引导银行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建立起稳定的银企关系。同时,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内设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不断扩大金融服务领域和范围,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重点支持科技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保护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打击侵犯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依法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
(六)营造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
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切实落实税收激励政策。完善税收抵扣、减免和加速折旧等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允许企业按规定以技术开发费用抵扣税收,同时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可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切实落实科技三项经费按法定比例10%递增的要求,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整合区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技改贴息资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等专项资金,力争每年按一定比例增加,加大对有较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修订完善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充分调动各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在目前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采取措施让学生乐学、会学、会用,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如何对待所培养的对象,是教师这一行业古今不尽的话题。千百年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衍生出一种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这就是热爱学生。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应注重把理论认知应用于实践练习和操作中,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使所学必有所用。
关键词:学生主导;自主学习;问题导向;创新思维;主动建构者
从传统课堂模式看,课堂是一种“知识课堂”,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这种传统课堂普遍存在着接受式、分析式、封闭式的教学。而“新课标”课题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强调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诱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具备自主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呢?下面就本人的看法谈几点体会: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自主意识
在过去传统教育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许多教师对教育目的产生误解,认为教育的结果是为达到考试的高分数,于是传统课堂更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宰与控制,单方面灌输,实行“满堂灌”,都希望学生能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内容。长期这样的教育操作,使学生的学习意识错乱模糊,学习语文的热情主动性缺乏,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要改变这种现状,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正是为终身学习“培养习惯”的教育,因此对学习必须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主参与学习。如何才能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1、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要改传统的灌输为诱导,经常设计一些问题,提问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开动思想“机器”,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课堂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2、还学生课堂学习主人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如何才能做到“活”,下面谈几点看法:
1.把学生看成朋友
教师要走下讲台,自主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陈旧观念,应该建立新的教育观:我们老师不应该是单一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果两者之间不是朋友式的关系,那么心理距离必然就远,学生的参与情绪必然不高,教学效率最终必然相对低下。
2.提供成功机会,促进学习兴趣
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本人在诗歌教学及现代文阅读的一些开放性题目中,总是实施这种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并大大地表扬了学生们的新颖见解,肯定他们的勇气,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搞活了课堂气氛。
一、引发兴趣,由趣导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求者。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而是通过自身能动的活动(即主体性活动)发展起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还其学习的主动权,努力想办法让学生爱学、会学、学好,拓展其发展空间。让其引发兴趣,由趣导思是上好一堂课的开端。
二、精心设计,问题导向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其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四、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
传统的班级教学其缺陷在于人数多,教学中师生互动性少。有人研究发现:在一般的课堂里,每个学生和教师单独交流的时间每天不足2分钟,也就是说,一个教师的精力无法充分注意每个学生,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由此,会使一些学生也会产生无趣、厌烦的情绪。
我们在堂课上要解决这一问题,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引用书上的事例,或者用耳听、眼见、身过的事例来充分讨论、说明。这时,经讨论,学生列举了大量相关的事例,通过这些事例互相进行印证、说明,从而增加了可信度,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让一个事例变成了几十个事例,增加了素材,丰富了积累。学生的语言,学生的体验,在这种多方位的互动中,学生广泛地进行参与,从而自主地理解、感悟到道理。
五、突破重点,教师引路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老师不是更加轻松了,而是需要更加敏锐的思维,及时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时的亮点、漏洞,要点拨引路。因为我们的教学是在教师带领下的有目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在学生讨论时,老师要因势利导地将学生总结出的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把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板书,形成观点。老师在备课时,总结的板书当然和学生不完全一致,课上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调整,按照学生的说法去写。这样学生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他们注意力都很集中,希望老师能把自己的说法或观点写上去,从而更加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愿学、参与学,主动学。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要将其重点加以强调,有选择地展示其观点。老师点拨的整个过程中,老师有明确的要求:不仅让学生学,而且还要会学。
六、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总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受老师单方面因素的支配和控制,学生也很少因老师的一句话就改变自己的意志。也就是说,学生能力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形成的,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主学习,最后用能否运用观点检查学生课程掌握的实际效果。这样,整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充分的参与的过程中和师生的共同活动中进行的。学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积极总结观点;并按照其观点进行实践,实践后进行总结。在这样的学习中,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
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应当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因地制宜,努力提高自主创新科技能力,为园林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霍山县园林事业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 位置,坚持自主创新的正确方向,探寻有效途径,大力加强自主创新的环境建设,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工作实践中我又深深感到,作为一名园林从业者,提升个人业务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而在当今已步入知识化、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升个人业务能力的核心就在于提高自主创新科技能力。
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来看,要提高自主创新科技能力,需要从发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更新观念,不断解放思想。一切行动都是先从思想的解放开始的。尽管园林绿化科技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与新时期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进程和现实需求相比,仍然任重道远,发展潜力巨大。我们要充分利用县城周边和城内的山、水、河湖等自然环境因素,发展城市园林特色,构筑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将霍山建设成为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县城。
第二,要注重知识体系的积累和更新。坚持发展的观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反对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创新不是信马由缰的胡思乱想,更不是脱离实际的恣意妄为,创新必须建立在扎实而牢固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所以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必须刻苦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自主创新科技能力的提升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知识技能上支撑。
第三,要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创新意识。实践不仅 是认识的源泉,还是认识的动力,更是检验我们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必须爱岗敬业,扎实做好基础业务工作,正确处理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使自主创新科技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立足发展,开拓创新,推动我县园林绿化事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人居关系,普及园林绿化科学技术知识。落实绿地系统普及规划,强化园林科普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和园林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进一步推动我县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丰富城市绿地系统景观,弥补居民与大自然的分隔,实现城在林中、水秀花香的理想人居环境。这样的创新难能可贵,这样的追求值得提倡。
1 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
从几年来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看, 往往形式大于内容, 合作层次不深, 发挥各自优势不明显, 有的只有社会效益而没有经济效益。人才的培养目的、专业走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都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在校企合作的项目上缺乏市场竞争力, 超过不了两年就不了了之。但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鉴, 比如搜狗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合作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 它们共同建立了搜索技术联合实验室, 搜狗为联合实验室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清华大学则投入近50名师生到实验室进行共同培养, 毕业生毕业后自动流转到搜狗就业, 成为搜狗工程师队伍的主要力量。这种模式和合作方向使得他们在网络信息存储、搜索、管理以及应用技术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我们从中可以看出,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校企协作的核心和生存的正能量, 让学校从企业技术快速商业化、充裕的项目创新资金、生产试验设备场所以及市场信息和营销等优势中获得支持, 企业则从学校基础研究、专业人才、前沿知识和技术信息等获得研发优势上的支撑。这种协同创新, 可以避免短期效应, 实现校企战略合作的可持续性, 使双方的利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校企协同
基于校企协同的问题和现状, 我们不难看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校企协作的作用。搜狗与清华大学的创新协作的成功事实表明, 在校企协作中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核心共同推动学校技术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的发展以及企业将新技术转移和产业化, 是推进校企协作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 校企怎样协同才更有成效。
2.1 要推进校企相关创新链条的协同, 保持各环节无缝对接
这个创新链条是校企之间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是实现技术到商业化应用的过程, 它贯穿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品设计、市场推广以及中介服务等多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 要重点构建好创新网络, 把这些环节高效对接, 促进知识与资本、技术与产业、成果与市场的深度结合, 把协同创新成果提升到最高层次。
2.2 要推进创新主体以及资源的协同, 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中心
学校一般都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 与创新相关的学科种类齐全, 并拥有研究院、科技园等之类的独立创新平台。企业本身也拥有研究院和研发中心之类的创新主体。校企合作双方注重各种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 促进双方创新组织与研发的合作。建立共同的研发中心, 保证研发课题符合双方目标, 既要让学校取得较高的学术成就, 又要保证共同研发攻关的课题在所属行业内保持领先;共同培育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联合攻关重大的科技项目, 双方主要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及企业所属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进攻关研究, 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2.3 推进技术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的协同, 奠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基础
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突破, 最原始的动力都是来源于体制机制的改革调整, 校企协同也不例外。由于协同创新有别于原始创新过程的协同合作, 也不同于承上启下、引进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的产品各技术要素的整合, 这个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创新体系, 必须要有科学系统的体制机制作保障。从目前校企协同创新的态势看, 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尚未成形, 双方协同创新的政策不到位, 动力不足, 深度不够。校企若要实现高水平、高起点的协同创新, 必须在体制与机制上有所突破。就是要把科技产业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推向深入, 双方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科研管理制度改革, 探索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有效模式, 不断完善技术推广体系的运作机制, 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奠定基础。
3 完善校企协同的体制
对北京市地区GDP的增长贡献显著
2004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共计425亿元,其中,经核定实现的技术性收入191.10亿元。将技术性收入折算为增加值,占北京市地区GDP的比重为3.15%,比2001年的1.66%增加了近两个百分点。
促进了专利技术交易量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北京技术市场专利技术交易量逐年增长。从2001年的166项,增加到2005年的578项,增长3倍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36.60%;成交额由1.44亿元增加到18.20亿元,增长12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88.55%。2005年是历史上专利技术交易项数和成交额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专利技术交易量日益增加,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
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技术市场引进专利技术或技术秘密,并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延伸研发再创新,形成新的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北京的情况看,2000~2004年,北京的企业共购买专利技术897项,合同成交额10.59亿元,占专利技术成交总额的84.79%;卖出专利技术749项,合同成交额10.22亿元,占专利技术成交总额的81.83%。如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2004年,作为技术买方,先后从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购买了“关于解决药酒沉淀及缩短药酒存期的研究”等4项专利技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购买了生物新品种“中药二类新药清脑宣窍滴丸开发研究”,并购买技术秘密46项;到2004年,同仁堂集团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其中,专利技术近20项,国家专有技术10余项;2005年,同仁堂集团作为技术卖方,共输出技术11项,合同成交额342万元。技术市场对同仁堂集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首都乃至全国的辐射带动效应显著
北京的技术流向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其中,流向本市、外省市和技术出口各自所占比重,基本形成了“四四二”的格局。
2000年以来,北京技术流向外省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约占北京技术成交总额的40%以上。2002~2005年,流向外省市的合同成交额由100.54亿元增长到204.90亿元。仅2005年,成交额超过5亿元的省市有15个,显示出北京对外省市辐射效应显著。
经济发达地区技术需求旺盛
从流向的省市看,北京的技术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并对这些地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2000~2004年的情况看,在吸纳北京技术成交额排名前10位的省市中,经济发达省市位置显著。以2004年为例,广东省22.18亿元,居首位,上海市11.81亿元,居第二位,江苏省11.22亿元,居第三位。表明了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越高,吸纳北京技术的能力就越强。
对周边省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2000~2004年,在吸纳北京技术成交额排名前10位的省市中,山东、河北、辽宁、山西一直位居前列。其中,河北、辽宁、山西三省,经济发达程度远不及广东、上海、江苏等省市,但由于与北京毗邻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北京技术的吸纳能力仍然很强,受北京辐射带动作用明显。2005年,河北吸纳北京技术成交额在全国排名跃居第二位,辽宁、山西分别位居第五和第六。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很快,产生了大量的技术需求,表现出很强的技术吸纳能力,并以吸纳北京技术成交额15.61亿元,首次进入前十名,跃居第三位,同比增长235.01%。
对全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产生重要作用
2002~2004年,从北京技术主要流向的领域看,先进制造、先进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合同成交额,年平均增长幅度为56.71%和45.79%。其中,冶金、石化、煤炭、铁路等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服务的项目占有很大比例。如冶金行业,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钢板连续热镀锌项目”,先后向济钢等数十家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加快了冶金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了冶金产业的技术水平,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对北京市区县的辐射带动作用
技术市场对区县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一是区县经济越发达,吸纳技术能力就越强,技术交易就越活跃,技术市场促进作用越明显。以海淀、朝阳、西城为代表,2005年,3个城区吸纳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占18个区县吸纳技术成交总额的78.23%,表明经济发达程度与吸纳技术能力成正比。二是对经济发展快的周边郊区县有明显的促进带动作用。在10个郊区县中,昌平、房山、大兴、顺义是主要吸纳方。2005年,4个郊区县占整个郊区县吸纳技术成交额的70.42%,反映了GDP增长快的郊区,技术交易对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就越大。
技术出口大幅增长彰显创新高地优势
2001年,北京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20.10亿元,2005年为86.70亿元,5年增长了4倍多。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出口,占技术出口总成交额的六成以上;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出口总成交额的92.82%。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承担的技术出口项目——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厂二号机组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额18.11亿元,是技术集成式的技术服务合同项目。显示出北京已经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承接国际重大技术工程项目的能力。
为进一步“培育、引导、规范、提高”技术市场,促进技术市场的持续繁荣和发展,多年来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不断完善法制体系建设
1994年10月北京市人大颁布了《北京市技术市场管理条例》。为适应新的形势,2002年7月市人大重新制定颁布了《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新《条例》颁布后,北京市科委不失时机地出台了《北京市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管理办法》、《北京市技术市场行政执法实施办法》、《北京市技术市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与《条例》相配套的地方法规管理体系,为技术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同时,大力开展法规政策宣传活动,深入到区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组织报告会、宣讲会,开展现场办公、法律政策咨询等活动,普及技术市场法规政策知识,解决有关现实问题,为企业、科研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为落实《条例》,在市政府法制办支持下,组成了有市、区县科技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参加的70多人的技术市场行政执法队伍。
政府加大投入
从2003年起,市政府以财政预算的方式,建立了北京技术市场发展专项资金,每个预算年度700万元,为技术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保障。2005年,市科委启动了“技术转移服务专项资金”,支持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做大做强。为促进首都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导向作用。
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促进服务模式创新
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是近年脱颖而出的典型技术中介服务机构。他们将技术开发与科技中介服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整合首都科技资源和技术成果,变技术推销为技术营销,创造了“五天半”工作模式和“六利模型”,形成了“中科前方”新型科技服务创新文化。由他们组织开发和服务的产业化项目——凤祥肉鸡副产品深度综合开发项目,成为高效解决广泛性行业问题的一项产业化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山东凤祥集团相关企业的发展,使鲁西、豫东欠发达地区近万家肉鸡养殖户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多人就业,被国家计委列为“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国家示范工程”项目。
建立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技术市场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涉及工商、财政、税务、审计、物价、银行、海关等有关部门。为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从1991年起,建立了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参加的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情况,研究问题,商定解决问题的办法,各司其职地开展工作,促进了北京技术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北京地区共设立技术合同登记处35个,有工作人员100多人。为规范管理,加强监督和指导,在全市35个技术合同登记处实行了政务公开、办事程序上墙,并坚持开展了每年 年初对全市登记处上年度工作进行全面执法检查的制度,加强了日常巡查和对登记处工作的考核管理,使管理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
发挥协会作用带动技术中介服务业的发展
多年来,北京技术市场协会坚持以促进企业创业和发展为宗旨、为企业发展提供各阶段服务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如通过开展系列专题“沙龙日活动”,搭建了会员与企业沟通的平台。先后有几十家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在活动中做主题发言、演讲,发布科技项目与相关信息,成为协会服务会员、促进技术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有效形式。为加快协会向“自主办会”的目标迈进,2005年6月,北京技术市场协会在市科委支持下,第一次通过会员大会民主选举的方式,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常务理事会,为协会建立自律组织的运行机制奠定了基础。
【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10-13
如何增强数学的趣味性06-13
如何增强基层工会组织活力10-17
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10-23
如何增强团队的凝聚力11-30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教案11-30
1如何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06-30
如何增强党员政治意识心得体会10-03
如何增强煤矿安全培训实效性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