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如何预习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语文如何预习(共12篇)

中学语文如何预习 篇1

以下是关于语文学习习惯的调研问卷,请在相关选项的标号上打勾,谢谢配合。

1、平时你喜欢在课前预习吗?

A 喜欢B一般C 不喜欢

2、平时你是如何完成预习作业的?

A家长指导B 独立思考完成C借助参考书完成3、在预习工作中,你喜欢做那几项?可以多选

A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B 圈生字,注字音,抄写生字

C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D 标出自然段或小节

E 三读课文,做到流利,读出感情

F 划出最喜欢的词句,做批注

G 在疑问处打上问号

H 思考课后问题,会做的先做

I 寻找写作手法

J 尝试归纳主旨

K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4、你完成预习作业所需的时间大约在A5---15分钟B 15----30分钟

C 30---45分钟D45分钟以上

5、你知道为什么要预习吗?请写一写

6、作为一名学生,对于预习作业你想对老师说什么?

中学语文如何预习 篇2

进入小学高年级, 语文课本上的每篇文章篇幅都相对变长, 容量加大。此时如果仍然依赖教师在课上泛泛地讲解, 采取“填鸭式”的教学, 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使学生因为被动学习而索然无味。因此,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 作为教师一定要着眼于传授学生学习方法, 因为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好比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 有了科学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一些学生不会自主学习, 那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学习, 这时教师就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语文课文的学习对一些学生来说, 常常感觉是老虎吃天, 无从下口。要么骑马观花, 将课文粗略看一遍, 就算是预习;要么抓了芝麻, 漏了西瓜, 只查出几个生字生词, 或至多了解一下文学常识, 便以为是预习, 预习的结果也与老师要求的相差甚远。由此可见, 预习方法直接关系到语文课文学习结果的好坏, 科学的预习方法十分重要。

二、语文课文学习中具体的预习方法和步骤

语文课文的总体预习思路是在课前通读本节课要学的课文, 把生字词查找出来, 在书中加以明显标注, 并着重理解文章, 然后在上课时注意听老师讲解课文的内容, 比较一下自己思路与老师思路的不同之处, 再进行课文整体内容的学习。对于刚刚开始培养预习习惯的学生, 可以由教师统一带领在学校利用自习课完成预习, 形成能力后再由学生在家独立完成。课文具体的预习大致可以分为如下步骤。

1. 生字词的预习

拿到一篇课文, 学生要静下心来通读几遍, 在读的过程中画出生字新词并自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本上给要求认读的生字注音, 对要求会写的生字抄写三遍, 再进行组词 (组词一般至少包括两个, 一个是课内的, 另一个是课外的) 。在阅读过程中, 遇到较难理解的生词和重点词语, 可以要求学生动笔把这些词语勾画出来, 通过联系上下文, 查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等方法帮助理解。

2. 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

学生在读通读顺课文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包括课题扩展法、要素归纳法、段意合并法、取主舍次法、回答问题法等。有的文章在题目中就点明了文章主旨, 对它稍加扩展, 就可以得到主要内容;在记叙文中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加以合理组织, 就可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课文, 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些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

3. 理清课文脉络

概括主要内容之后, 要再次通览全篇, 想想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也就是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让学生用“先写……再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写……”的句式表达出来。

4. 学习课文写法, 体会作者情感

在理清文章脉络之后, 学生要画出关键词句, 体会其表达情意的作用。此时, 学生要着重考虑文章写法上的一些特点, 如作者在遣词造句、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段落构架等方面的特点。这一步也可以结合课后思考题来完成, 不必拘泥于形式, 也可以对文章中感受最深的重点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上述步骤是预习一篇文章的最基本的内容, 教师要根据具体授课内容灵活地进行调整。在预习习惯培养的初期, 学生掌握方法很重要。一开始可由教师统一带领, 给出一篇文章的自学导读, 学生按项完成, 待学生发现了规律之后, 就可以自己安排每一项内容, 由学生在课后时间独立完成了。学生在课前做好了预习的充分准备之后, 在课堂上就有了“用武之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展示的空间, 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采用全班集中交流、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中充分地交流自己的预习所得, 展开思想上的交锋。这样, 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不仅想说、敢说, 而且在老师恰到好处地点拨中也越来越会说了。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 也可以尝试由学生当小老师代替教师讲解, 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点拨, 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胆量, 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结束语

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强化训练, 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尝试学习, 自读自悟, 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自学能力得到培养,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实践证明, 许多比较简单的教学问题, 学生通过预习完全有能力获得初步的理解。得法于课内, 用法于课外, 课内外结合, 相得益彰, 一旦自学形成习惯, 学生就能在学习中展示精彩, 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彭小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中学语文如何预习 篇3

【关键词】 提高;学生;预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1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更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如何看待预习教学呢?

一、预习中教师定位

1.做学生的引导者,激励学生主动预习

(1)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主动预习。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诗歌之前,我让学生先阅读了一篇有关诗人名字的趣味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先了解诗人,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2)明确预习作用

预习的方法是很多,如,书面预习、口头预习、资料搜集等等,有些学生认为只要不是形成书面的预习形式就可以忽略,面对这样的心理,就迫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预习的作用,认清楚预习在学习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作业。

2.做好组织工作,关注个体差異

教学中要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在布置预习的时候,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预习活动中,促进每个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如,小组合作预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此调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做到均衡分配,让学生在小组合作预习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整体的提高。

3.做学生的领路人

(1)加强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经常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即使完成了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仍对文章存在着很大的疑惑,甚至是提出的问题都在文本中有明确的答案……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让学生会预习、能预习、爱预习。

(2)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对预习情况进行及时了解,一来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对教学进行实时调整,提高教学效率;二来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完成预习,促使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二、在预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在预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在进行预习活动的时候就要让学生明确预习是以学生自身为主的,之所以预习是为了能够提高自我学习的效能,为更好的学习做铺垫的重要环节。预习关注的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答案。因此,在预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给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让学生不畏惧;其次,在预习中给予学生一些方法的指导,让他们能主动地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意识的培养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

2.在预习中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

学生具备了学习的自觉性,学习效率自然也会得到提升,而预习又是学生课外进行的学习过程,尤其是一些非书面形式的预习更需要学生自觉性的支持,通过预习能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如,同是对课文难词进行预习,自觉的学生会认真地查阅资料,排除阅读中的困难,而不自觉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只是应付了事。长期下去,自觉的学生会从中受益匪浅,更自觉地学习,提高自觉性;而不自觉的学生也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慢慢自觉地去预习.

3.在预习中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自主空间

学生在预习中一旦发现疑点就会集中注意力去探索,这种状态会让学生对疑点知识更加记忆深刻,也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探究,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主体意识的提高。在预习活动中教师也经常是只确立一个预习的目标,而不要求学生用什么方式去完成,这就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能动的去完成预习。如,针对古诗词中一个难点字纪念性解读,有的学生采用查字典、有的学生进行上网搜集资料、有的查找参考书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提高。

4.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文化性。因此,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创性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中注入新的能量,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预习中给学生创设机会,激励学生积极的创新;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预习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等等。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效率9 篇4

语文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几点体会。激发小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布鲁纳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好学的先决条件。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人的需要,成为人对某种认识的先导。学生一但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引起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

语文课有预习面广内容丰富,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文章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进行课前预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培养语文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学习任务。

指导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埃德加·富兰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是学到什么”,而是学会怎样主动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上认真进行指导。指导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步骤。许多学生有去预习,但在如何“预习”问题上,并不明确。怎样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但要有“预习”,而且会“预习”,预习得更好更有收获?笔者认为在教学每组教材之前,注重引导学生领会“导读”的内容,预习时做到有重点,具体预习步骤如下:①基础目标: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②中等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努力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向前进。③高等目标:画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诵背。

想。联系新旧知识或联系上下文思考。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试着给课文分段,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与目的,体会其中意思。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篇同学们早已熟悉的英雄故事,预习前,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想: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纹丝不动”?体现了邱少云的什么精神?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了解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怎样忍受剧烈的疼痛,探索作者的思路,进一步掌握文章的中心。同学们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会体会到某些关键词语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牵一词”,“动全文”,从而了解字、词、句、篇与中心内容,中心思想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爱动脑的习惯。

议。议也就是质疑,有疑才有思,让学生学会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质疑:①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质疑问难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②从某些关键词句入手。在教学中,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进行质疑问难,能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③在矛盾处质疑。创设认知冲突的情景,让学生主动提问,这样的质疑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④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想提什么,就提什么,这能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查。可以从有的关书籍、报纸、杂志、字典、词典中找查资料;可以从网上下载资料;也可以从生活中去寻找资料。现在的孩子求知欲极其旺盛,因此,针对不同的教材,笔者就会设计不同的课前预习作业。

问。可以问老师、同学、家长或周围的人,可以从同学和周围人的讨论中,通过思考给自己在读文中产生的疑问定答案。

写。①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段摘记下来。②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实际,进行片段练习。如《山雨》这课教学中,要求学生把许多优美的语句,摘抄诵背,不仅陶冶了审美能力,而且也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指导小学生学会做课前练习笔记提高写作能力。俗话说:“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读书记读书笔记是十分必要的,这对巩固记忆,理清思路有很大助益。教师要教会学生选用适宜的读书笔记,如批注式、摘要式、抄录式等,还要教会学生在书上作记号、画重点、提问题、谈见解。读书要养成眼到、心到、手到相结合的习惯。“笔答”的价值还在于创造一种客观条件,广泛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促进他们对课文深层含义的自主思考、理解和领悟。特别是对文中那些含义深刻、话中有话、有言外之意及语句背后隐藏“真谛”的问题,提倡“笔答”,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例如在教学课文前,笔者要求学生预习中,必须写一小段看了这篇课文,最想写的独特感受的文字。通过动手写来培养学生的爱动笔的习惯,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中学语文如何预习 篇5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和当前城市无法比较。因为在农村,很多家庭的父母文化普遍比城市父母的要低,而农村父母的业余时间也没有城市父母宽裕。在农忙时,常常是披星戴月地干活,因此在指导孩子学习方面,农村家庭远远不及城市家庭。

随着农村外出打工潮的影响,现在农村家庭中,结构也和城市不同。大多数是孩子和爷爷奶奶在家生活,爷爷奶奶的日常工作也是以农活为主,和孩子的父母相比,爷爷奶奶在文化上更加落后,有的甚至是文盲,在学习上对孩子没有丝毫帮助,在教育孩子问题,还存在溺爱现象,总觉得孩子父母不在家,孩子有缺失,应该要弥补,所以对孩子百依百顺。这样的环境下,语文课前预习常常是形同虚设。

2.2学校教育现状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课前预习也没有深刻认识,一般是要求学生回家将课文读上八到十遍,还有的要求家长在书上签名来督促,并没有对课文预习做出要求,没有指出预习的目的,让学生也认为预习用处不大。

课前预习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和家庭作业一样重要,但很多老师要求学生将家庭作业交来批改,却很少检查语文预习效果。没预习的不批评,预习了的也没受到鼓励,这样课前预习不被学生重视。

浅析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的预习 篇6

一、明确预习要求并重视检查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是需要量变积累的过程,也是需要逐渐培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可以把预习的任务具体化。如我曾给学生明确列出一学期语文的预习要求:(1)积累新知识,做到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 (2)大致了解作品内容(能给课文分段 ,说出段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 (3)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说出通过预习自己学到了什么。通过这种方法,预习效果好了很多。

预习效果好,学生预习是主要方面,同时,教师对预习作业的检查也不能忽视。很多教师在布置了预习作业后,忽视了对预习作业的检查,这样的做法纵容了学生的惰性,如果教师多次不看不批,学生的预习成绩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会失去预习热情,长此以往,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对预习作业的检查。

二、预习作业也需精心设计

1.粗读课文 ,解决字词 ,了解主旨。预习课文 ,应对课文有大概了解。应首先粗读课文,解决字词,扫清障碍,弄清课文主旨,知道课文围绕什么而写,写了些什么,线索是什么,文章好在哪里?每拿到一篇新课文时,总会遇到一些读不准或不认识的字词,这就需要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障碍。了解作者资料和作品写作背景。教师要教学生树立意识,即遇到新课首先查作者、查背景。这些信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对课文做标注。在预习课文时 , 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标注。根据自己的习惯运用不同的符号做区分,这样一目了然,学生在上课时就能有区分地对待,看到这些不懂的地方,上课时就能特别留心听老师讲课。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就好。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划分层次 ,理清思路。再读理解。 弄清文章结构层次及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在粗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抓住文体特点,进行层次划分,了解段落大意,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进而对全文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在层次划分的时候,还要把握重点,知道文章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是什么。然而在教学时,却常常发现很多同学只会照着书上的原文读,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 预习时没有理清课文思路。

4.对课文重点进行尝试性分析。在掌握课文重点之后 ,应在教师讲解之前,进行尝试性分析,而不要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通过分析,找出课文是怎样突出主旨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用这些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用这些方法,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5.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预习。课后的思考习题 ,通常是一篇文章的重点,解决了这些问题,课文就领会了。因此,在对全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充分预习之后, 要尝试性地解决课后题,以检查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以便能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对不能理解的问题,可以先画下来,当做难点,以备听课时认真听讲,当堂解决。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可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又节省了时间。

三、预习要讲究方法

1.阅读。读 ,不仅是读课文 , 还要读课文前面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 明确这篇课文应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 ,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之前,我们要先阅读本单元的内容说明,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我们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初步印象和全面了解之后, 就有利于对课文的纵深阅读和理解。

2.查阅。学生预习课文时 ,经常会碰到陌生的生字、新词 ,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含义及用途,就要借助工具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工具书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思考。思考在语文预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这是对预习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思考划出自己理解上的疑难之处,从内容、背景、布局谋篇等处提出不同见解,之后就可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课。

总的来说,学生要培养和锻炼自学能力,就要掌握自学的方法,特别是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能力要提高就是要在预习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听讲,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更能培养自学能力。但是要注意,预习的方法不是千篇一律的,要因人而异,不断创新。

摘要:课前预习是有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要重视语文学习中的预习,做好预习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既要精心设计又要讲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中学语文如何预习 篇7

一、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中做好预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预习产生兴趣

在利用《学生自主学习手册》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解答的问题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同时还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自主学习手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成果、问题的积累,便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本手册没有统一答案,保底不封顶,可提前读写。可随时填写,本手册在课堂上的应用改变了以往语文课堂上老师说得多,学生说的少、写的少的弊端。随着年级的升高,手册出现的提示会逐渐减少,学生自主学习收获逐渐增多。最后达到给学生一本书,一个笔记,一本字典就能进行自主学习。

二、利用教师之前编写的《学生自主学习手册》引导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即教师领着学

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任务明确,学生就有了预习的方向和目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圈、查、画、思、疑相结合的方法,即反复读课文、圈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自己解决,并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思考,对于不理解的问题,提出质疑,课上由同学和老师帮着解决。《学生自主学习手册》是一种铺垫。其实质在于引领学生预习什么,怎们进行预习,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漫无目的性,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学生自主学习手册》是一种预测。对于教师来说,手册上学生的反馈作业具有侦察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环,也应看作备课过程中不可残缺的一部分。因此,教师根据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恰当调整教学方案,就能取得较好效果。学生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手册》,就可以首先把课文中的字词问题解决掉,同时,通过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网络途径,查找本课的相关资料,对于课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好处。然后,结合手册中的问题,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对于文中不明白的地方,手册中留有很大的空白,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不要急着解决,而是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學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课上提出来,通过老师的点拨来解决。依据《学生自主学习手册》,学生就能有效预习,有效学习。真正做到打造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

三、一段时间的“教师领着学”之后,就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课前预习,此时的老师就是“参与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预习,教师在旁边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并逐渐过渡到让学生回家预习,为了减少预习的无效性,可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对学生加以检查监督,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第二天在课堂上,老师检测学生的预习成果,对于预习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以至于能达到回家不用家长参与就能积极主动的进行预习,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四、由教师“参与学”转向教师“看(kàn)着学”,即教师在旁边看着学生自主预习,学生先自学

根据学习目标,能学会基本的,因人而异能学会什么就学什么,能学多少就学多少,但是必须学出问题。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学,互相补充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解决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出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在班级交流,教师参与学,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归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学生都不会的)即教师因学施教。多依靠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达到学习目标。在这个阶段,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孩子自己设计自己的预习作业,可以将自己设计的预习作业拿出来与同学交换进行预习,这样做的目的,既培养了孩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预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过程很艰辛,但踏踏实实地走过来,收获是很大的。通过我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工作,我和我们班的学生从思想认识到实践操作上都经历了一个量变的过程,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方法及能力,教师对教与学的方法、反思能力、科研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

1.经过不断的研究、实践,我总结出适应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养成的系列方法;“读— 圈—查—画——思—疑” 六步预习法 即学生能主动反复读课文、圈出不认识和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自己解决,并画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思考,对于不理解的问题,提出质疑,课上由同学和老师帮着解决。

2.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我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如:坚持每天10分钟练字,在学习过程中熟练使用字典等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词语的学习,自觉利用网络等手段查找相关资料,拓展了知识面,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写好读书笔记,每一篇文章学完都及时写读后感或者心得体会,切实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和读书的质量;培养了写作的能力,养成了朗读背诵的习惯,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坚持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视野,吸收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能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个人意见。语文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学语文如何预习 篇8

一、整体规划。

在每学期开学前制订学期作文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同时考虑“下水” 作文计划,选择好“下水”的场合、“下水”的方式等,使之与作文教学计划融为一体。

二、悉心垂范。

垂范作文往往是在充分准备之后进行的,有时间收集素材,立体思维。垂范作文,深辟的题目要立足于精,力求浅显易懂。例如,有一位教师写寓言《“执竿进城”的启示》,学生只感到寓言故事可笑,却说不出多少道理(启示)。这位教师分析了众多的启示角度,考虑到写出新意,“下水作文”劝赐教和领教“这一角度分析事物的内因和外因。指导时他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大家,后来不少学生选取了”眼前与将来“的角度,写就的文章既有道理的阐发,又有对事例的分析,提高了分析深层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位教师写《〈爱因斯坦制作小板凳〉的启迪》,他把角度定在”不以成败论英雄“上,避免了谈毅力,恒心,自尊和胆量等老生常谈的话题。指导时他还注意介绍其它角度和写法,以便学生根据材料和自身的特长有所选择。

三、同步急就。

中学作文一般都是限时的,教师”下水作文“如能和学生同步完成,学生愈加信服。同步急就文章最棘手的.是一时难觅许多材料,没有筛选的余地;即使有,一时也难以分析、组合,话说不到点子上。把这种感受告诉学生,促使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注重分析的习惯的养成。同步急就中。要摸索、总结出一些快速审题构思的方法,对指导作文取得更多的发言权。

四、蜻蜓点水。

所谓蜻蜓点水是指对新授写作技法的关键部分”下水“示范,而无需写作完整的篇章。学生习作一般都是每周一篇(大小间隔),要求学生习作一篇,教师quot;下水”一篇是不现实的,也无此必要。教师在关键时刻下水,不失为事半功倍之法。例如议论文的反向切题、释义切题,结尾的篇末点题、卒意显志等都作出示范,学生最感实惠。

五、评改鉴别。

中学语文如何预习 篇9

和龙市光兴中学校 李哲福

化学教学中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是一种较好的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并实践学习能力的途径。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预习的现状 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两大难题:一是教师的问题1.在课堂上讲 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 重了学生的负担。而是从这两个难题中,不难发现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牢牢 地把握着学习的主动权,难以或者不敢下放。这样,学生主动学习并 实施预习的时间与空间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二、讲学稿教学模式中预习的建构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与阶段,也是课堂相互交往的 前提。通过对化学预习的研究,可以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同时也 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还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 施,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行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作为问题提出,以便通过课堂研讨解决。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还可大大提高学生独 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讲学稿教学模式下的预习借鉴了其他学校的经验,结合我校教学实践与教师特长,我以 讲学稿为依托,大胆进行教学合一教学模式的尝试,并将这一实践活 动逐步推进到化学预习之中。

1.讲学稿是化学预习的前期准备 讲学稿是以预习为切入点,根据陶行知先生“学生学的法子,就 是先生教的法子”这一教学思想来设计的,在编制时坚持主体性、导 学性、探究性、层次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原则。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课前预习、课堂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2.预习环节的主要流程 我们认为,预习不仅学生要进行,教师也要在指导学生预习之前 进行预习,既包括讲学稿的设计,也包括对学情的了解以及针对性的 相关准备。化学预习是指教师讲解每次化学课程内容之前,教师和学生所做 的所有相关准备,既包括课程学习之前的课前预习,也包括在课堂中 教师指导下的课堂预习。因此,化学预习指教师讲解每次新课之前,教师进行的讲学稿设计和相关准备、学生对讲学稿的提前预习及学生 对预习的检验、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检验、以及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所进行的再次预习。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 讲学稿,对将要进行的化学学习活动进行主动、积极、自觉地计划、监控、评价和调整。课前预习的主体不只是学生,也包括教师。我实行“3+2”的 预习模式。

(1)教师三环节 “3+2”预习模式中的“3”指的是教师需要做的三个环节: 讲学稿 的设计、课前预习指导、课后评价反思。课前预习指导:在了解学生初次预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 的预习指导,课堂教学也随之进行相关的调整。课后评价反思:此模式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中每一环节都 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调整,而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反思。

(2)学生双预习“3+2”预习模式中的“2”指的是学生的两次预习:第一次是课 外的、在讲学稿指导下的初次预习,第二次是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 下进行的二次预习。初次预习:在讲学稿的指导下进行初次预习,并完成预习检测。同时针对此次预习,提出问题,留待小组讨论。二次预习:在教师评语和小组讨论基础上,进行查漏补缺的预习。需要注意的是,在预习之前,教师和学生也需要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准 备,在实施课前预习之中、之后,将评价纳入,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的课前预习提供参考和经验。在预习的实施过程中,为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的指导作用,也进行了相关细化的要求和评 价。3.讲学稿优化设计 化学预习得以有效地实施,离不开卓有成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在 设计讲学稿时,将学习目标、课前预习、预习测评、课堂研讨、实践 应用、知识延伸、课堂评价、课后拓展等纳入其中。既可以作为学生 使用的学案,又可以作为教师使用的教案。讲学稿的设计和实施是一 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要不断地向学生和老师征求意见,逐步实 行讲学稿的优化。因此,讲学稿的内容还包括学习反思和教学反思。(1)对学生讲学稿预习情况的检查 每节课上课之前,教师将讲学稿收上来,并逐一进行准确及时的 批阅,并通过批语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和评价。而后,进行归纳总 结,为课堂上的二次预习指导进行针对性的准备。

(2)针对学生情况,进行指导下的二次预习让学生根据讲学稿批语,进行小组讨论,由每小组进行组内问题 解决,不能解决的以提问的方式提交给教师,教师在这些问题的基础 上进行预习指导,学生进行二次预习。(3)课后评价及反思 每次课结束之后,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 进行教学反思。促进讲学稿的进一步优化,预习指导的有效性及课堂 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预习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研究的问题,不能一早一夕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教学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得出一个好经验,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

我根据一年的实践研究,初中化学讲学稿教学模式中预习环节的有效实施,谈几点看法。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语文的研究 篇10

摘 要:学生有效预习语文的途径是使用“导学提纲”,具体做法是“依纲读文,明确读法;依纲品文,品析内容;依纲提疑,写出疑惑”,熟练使用,收到实效。

关键词:导学提纲;依纲读文;依纲品文;依纲提疑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语文呢?这是我们在教学时一直摸索的问题。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尝试构建使用“导学提纲”进行语文课前导学的教学模式,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预习效果。教师经过研讨后,精心设计“导学提纲”,让学生在课前依据提纲去预习,就会使语文预习有章可循,收到实效。那么,如何使用“导学提纲”呢?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具体做法如下。

一、依纲读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多读书的好处。但是要讲究读书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为了达到这一点,我在“导学提纲”上设置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四个栏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是对学生阅读课文的总体要求,学生在读文前把握了这一点,就会明确读文的目的,使读文更有了针对性。如,教学《土地的誓言》这一课时,我将“学习目标”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感知课文内容,品位具有激情的语言。(3)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重点”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学习难点”定为:品味课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这样学生就明确了《土地的誓言》的学习方向。“学法指导”一栏对学生的读文具有指导意义,它通常会具体指出读文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怎样读文,尤其是不同的文体采用怎样的读法。依据“学法指导”学生第一遍读文时应该“圈点勾画做批注”,用不同的符号、不同的颜色留下读书时的思考。这一遍读文的目的是解决字词,扫清障碍,粗知大意,整体把握课文。第二遍应抓住文体特点细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内容,理解文章的详略安排,把握读文的侧重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法指导”我定为: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记叙要素,“圈点勾画做批注”,并从过渡段入手理顺文章结构,概括大意;然后揣摩写景的特色,抓住散文的特点,从整体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在读这篇长文章时就知道该怎样做了。“知识链接”一栏通常会设置作者常识、文章背景、相关资料等,增加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以期达到更好的预习目的。

二、依纲品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问题意识,只有带着问题读书,才能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主旨。因此,我在“导学提纲”中设置了“预习问题”这一环节,围绕课文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精心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需要学生读文思考回答。“预习问题”中通常包括两类题:一类是基础题,是教师为了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而设定的,教师提醒学生要细心,不能放过一音一词,如,文学常识、字词的音、形、义等要围绕书下注释或查工具书来解决,自己在读文中发现的字词疑难也可以写在提纲上,归类解决。另一类是理解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感知、理解、欣赏、评价能力,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应该在读文时联系上下文解决。对于自己理解不透的问题,可以反复读文思考,大胆写出自己的见解,并做好标记,听课时重点解决。学生围绕“导学提纲”的思考题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预习效果就会比较明显。如,教学《登上地球之巅》一课时,我在出示作者及字词练习后,设置了这样几道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勾画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概括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2)找出文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说出从中体现登山运动员的什么精神。(3)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4)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说说它的作用。(5)假如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这样学生在读文时就会根据问题思考,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三、依纲提疑

古语说:一分疑惑,一分长进。读文时只有带着疑问思考,才能有长足的进步。为此,在“导学提纲”的最后一项我设置了“问题质疑”一栏。学生在读文时一定会有所疑惑,尤其是关于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可以选择典型问题写在这一栏目中,以便在课堂分组交流时同学之间研讨解决或者从教师那里得到解答。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在读文时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思考,把有价值的问题挖掘出来,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读文水平不断提高。如,有的学生读《伟大的悲剧》一文时,在“问题质疑”一栏提出:“斯科特一行人不去南极探险不行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就涉及探险的意义了,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总之,预习是一个提出疑问的过程,预习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导学提纲”对于引导学生有效预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随着“导学提纲”的熟练使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从而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预习 篇11

关键词:预习,课堂效率,语文教学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无疑应从预习方面入手, 加强指导, 强化训练, 使学生逐步形成技能, 提高自学能力,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预习至关重要, 现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把握年级段的差异, 在培养阅读兴趣中总结预习方法

各年级段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 自学能力不同, 教师应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如一年级侧重于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和课文, 尽量不读破句;二年级侧重查字典和分析字形;三年级侧重选择字的义项和分段;四年级侧重略说段意和略说主要内容;五年级侧重抓住课文中心和提出较深刻问题;六年级则要求学生深入预习, 对字、词、句、段、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全面领会, 侧重提疑难问题。在把握年级侧重点的同时, 对学生预习能力的训练应采取螺旋式推进, 逐步提高。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的特点, 比如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特点。通过观察发现, 要想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 必须营造语言环境, 在班级张贴以前教过的学生的学习作品, 学生参加活动的照片, 以及他们积累的语文知识。让低年级的学生有种憧憬和向往。我再用些生动的语言描述活动的场面,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喜欢什么, 大部分学生都对图画的形式非常感兴趣。接着我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经过装饰的读书记录卡, 学生马上注意力高度集中,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 把学生分为几组, 每组分发一张卡片。之后激发学生要想把这样的卡片写漂亮、画漂亮, 也能展示给大家, 就要按要求来读话, 自己制作卡片, 内容只写几个词语或一句话就可以。通过阅读小短文,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星期后, 学生兴趣异常高涨, 我就接着让学生读课文中的内容, 让学生说说和这一周读的课外内容有什么不同, 学生做总结。然后回忆这一周读课外书时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比如:字音是怎么解决的, 字义是怎么理解的。然后对学生进行鼓励, 并从中总结出预习的方法。我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如先让学生第一遍大声朗读课文, 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参考书中的字音读第二遍、第三遍, 把新学会的字词直接写在书上即可。坚持每天早上汇报学生的课外小片段, 学生积极性很高, 兴趣也大大提高了。通过课内课外结合, 学生的阅读记录卡非常漂亮, 书中的预习效果也非常好, 每个月让学生根据自己这一个月的课内阅读做一张预习记录卡, 可以模仿阅读记录卡来制作, 然后进行评比、表扬、奖励。一年下来, 孩子们特别喜欢学习语文, 也愿意提前预习课文, 我从学生的书中欣喜地看到有部分学生都提前预习了, 而且喜欢上了语文。

二、中高年级细化方法指导, 在掌握了预习方法后进行课外阅读

当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以后, 就要规范学生的读书预习习惯,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每一项都要尽量细化, 可操作性要强。易于在教学中操作, 每天要求学生填写预习卡要求如下:

中高年级尝试了一年后, 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和低年级的方法相比, 学生掌握了这个预习方法后开始主动去阅读课外书籍, 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记录卡整理成册, 装饰得相当漂亮, 并在班级内进行评比展示, 学生主动预习的积极性高涨。我在班级内阶段性地进行汇报, 如:读书效率小能手、查资料小冠军、问题大王等, 学生的预习作业由原来的厌烦变成了现在的喜欢。由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预习卡不仅展现了学生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素养。

三、有效的预习能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语文课上, 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预习习惯, 自学能力就有了一定的提高, 学生到了高年级以后, 不但能够按预习卡的要求来预习。还能按课后的问题来自学,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 执教《会飞的蒲公英》一课就有很突出的效果。在布置完学习要求后, 让学生检查自学情况, 汇报课后的表格, 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抓重点词语理解第1~3 自然段, 指导朗读。学生汇报的内容准确, 在这样的表格中学生总结的写作方法准确、适用, 课堂效果很好。

通过我对语文学习的整体规划, 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有了探究语文的欲望, 把预习的效果最大化, 不但学会了适当的批注, 还通过课内外结合的阅读自学学会了积累, 能够把自己平时预习过程中好的语言, 课外阅读中值得学习, 将借鉴的词语摘录下来。由于低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做美丽漂亮阅读卡、预习卡的习惯, 所以学生对自己的积累也做成了积累卡。尤其有时候学生写的读后感真的是感情真挚, 见解独到。更可贵的是一些能力强, 成绩好的学生还把预习卡充实了许多, 这一点让我出乎意料。所以我就要求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分不同的档次来进行预习, 老师给的表格是基础, 所以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 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课堂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 感觉有时课本的内容根本就满足不了学生, 所以我就有计划地积累一些成语、名言、论语、弟子规、声律启蒙、古诗词、经典小故事等。

几年下来, 我发现在教学中用心、用情、用脑一定会有所收获。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 对其今后的学习一定会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论文 篇12

多年来,“语文难教,成绩难提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他们不知熬过多少夜晚,撒下多少汗水,费尽多少心机。然而,得到的回报却往往不如人意。可以说,语文教学效率低,差不多已成为公认的事实。更新教学方法,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提高学生素质和成绩的需要,改革已迫在眉睫。

1.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陈旧、繁复、效率低,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我国语文教学法领域一直沿着前苏联凯洛夫模式,教师讲授一篇课文的程序是:析题——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划分层次——归纳大意——总结写作特点——布置作业,并且还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截然分开。

作文教学呢,也是几十年的老面孔:教师命题——简单讲解——学生两节课写好——教师两星期内批改完——教师一节课讲评作文。

这种教学模式,结构陈旧,速度慢,效率低,运行程序繁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位置,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发育特点也要求改革现行的语文教学模式。

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人类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快,信息传播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青少年的成长发育和以前有明显不同。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信息来源广而快。他们不愿意再象上辈人那样,象机器木偶一样坐在教室里,等待老师象喂奶似的去灌输知识,也不愿意听老师花费很长时间才讲清楚的那个问题。只有不断变化的活动才能吸引他们的心。

3.和世界一些教育、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必须改革。

象日本、美国等,他们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各种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活动多,发言积极,并且教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与从不同的观点,气氛相当活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革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已到了不改就难以提高成绩,不改就没有出路的.地步。

二、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影响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是课堂和课外两个环节。因此,要想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也应在这两个环节上下功夫。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改过去少散慢差的教学模式为以大容量、紧结构、快速度、高效率为特点的新样式。课堂上要按照教学规律,遵循“三主”方针,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象全国特级教师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等,无不如此。目前影响较大的“双快”教学法,即快速阅读、快速作文,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教师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节课),快速阅读课文,完成有关练习,快速讲解,快速作文,快速讲评。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三主”方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还将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这也正是教学大纲中所着力要求的),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2.课外即课外活动的改革

要改过去的单一,呆板为丰富、有趣。语文是一门“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科学。因此,要认真抓好第二课堂,这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有效措施,其作用决不能低估。在开展活动时,一定要适合青少年特点,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语文成绩为中心。比如可以成立语文兴趣小组,举办知识讲座;可以举行作文竞赛、读书竞赛、演讲比赛;可以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关注社会发展;可以成立文学社团,创办文学社会刊、社报,发表文学作品;也可以组织学生向报刊杂志、广播电台投稿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一定能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

上一篇:园林考试绿地规划答案下一篇:初中作文训练:写人记事要突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