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推荐9篇)
------------------------------
------------------------
来源:决策咨询委作者:日期:2009-12-24
按照市决咨委工作安排,我们对榆林市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进展情况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政策措施;《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榆林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神木、府谷开展城乡统筹示范试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有关政策的指导和促动下,我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1、试点县出台了工作方案
作为城乡统筹示范试点,神木县出台了《神木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实施纲要》,提出“三个集中”的原则和规划布局等“七个一体化”的战略任务;府谷县制定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城乡规划等八大体系、推进土地流转制度等八项改革的主要任务。
2、加强了城乡规划和城镇建设
第四版榆林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顺利完成并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榆林新城控制性详规和10个片区旧城改造修建性详规编制完成。各县也先后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2007年以来,按照省上要求,我市进一步加强了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截至2009年6月,累计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12个,村庄总体规划138个,村庄建设规划1283个。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心城市榆林和各县城区面积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全市新城区建设面积达到64.45平方公里。2007年全市市政公用设施完成投资18亿元,2008年市政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6.16亿元,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神木、靖边、绥德、府谷县城人口均超过10万,分别达到18万、15万、12万、12万,成为区域性人口聚集中心。2008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9%。
2009年,我市组织申报陕北陕南地区百镇建设项目42个,目前已有27个项目通过初审;推荐24个镇参与陕西省择优扶强100个重点镇的评选。这些项目的建设可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搭建更为完善的平台。
3、强化了城乡产业联系
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成效明显。绿豆、小米、羊子等18项特色产业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刷新7项全国高产记录。特色农业的产业覆盖面已达到80%,良种覆盖率达到84.8%,产值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49个、个体户2024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个、市级龙头企业41个,乡级以上农产品购销企业已有130多家,各类农产品营销市场已达300余个,涌现出一批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劳务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府谷县农村人口中有近5万人从事劳务经济,劳务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48%以上;佳县、吴堡、子洲劳务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均超过50%。在城乡产业联系加强的基础上,农民纯收入进一步提高,2008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达到3402元。
4、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近两年,我市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的水、电、路、教育、文
化、卫生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府谷县狠抓乡村道路建设,两年投资2.1亿元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建设通村公路1085公里,今年内可初步实现乡村道路硬化或沙石化目标;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共建成乡镇文化站20个;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先后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24所,建成标准化卫生院16所,乡镇卫生院病床达到232张。神木县广播电视、电话实现了村村通,85%的自然村饮用上自来水。
全市普遍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神木在实行“五免一补”的基础上率先普及12年免费教育;府谷给予农村中小学寄宿生蛋奶补贴,并在全县普及了12年义务教育。全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病救助制度、法律援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到256.8万人,参合率为91.29%。2009年3月,神木开始实施全民免费住院医疗。
5、尝试了城乡管理的对接
神木中南部乡镇在县城建成10个流动党总支,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同时发挥着计生服务、咨询等职能,将管理和服务延伸到人口流入地。同时,神木县城根据人口不断增加的现实,将县城2个街道办事处9个社区增加为4个街道办事处16个社区,将“城中村”全部纳入社区管理。靖边县从2009年开始,每年在全县选拔1名优秀的村支书或村主任任副乡镇长,享受副科级待遇,同时将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待遇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
6、探索了统筹城乡的体制机制创新
我市在2008年底出台了《榆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从2009年7月起实行户籍的一元化管理。府谷、神木两县积极开展双百帮扶活动。府谷县工矿企业累计投入3.41亿元帮建新农村,涌现出以高乃则、刘彪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被国务院扶贫办誉为独具特色的“府谷现象”,并在全国推广。神木全县共有228个企业结对帮扶210个行政村,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建设道路、水利和农业产业项目534个。绥德县采取8种方式,探索出一条穷县财政不拿钱搞建设的新路子。米脂县在农用地流转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孟岔模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领导干部对于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理解不全面
城乡失衡是榆林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之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应是榆林的一个战略,但部分领导干部受制于城乡二元、重工轻农的思维模式,没有将其放在战略高度进行谋划、认识,没有将“三农”问题和城市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综合考虑,有的甚至连城乡一体化的概念都未弄清。
2、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工作滞后,城乡建设效益不高
城乡规划机制不顺畅,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统领作用不强,多头规划、多头管理的问题突出。规划执行不力、规划资金无保障的现象也很普遍。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规划、建设分割状况依然如故。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各县区都出现了一些“空壳村”、乃至“空壳乡”。在城乡整体规划缺失的情况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高,整体效益差。
3、城乡二元体制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创新变革
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统筹城乡需要,城乡在行政管理上仍然处于分割状态。乡镇政府职能转换滞后,落后地区村级组织涣散。相关制度改革滞后,土地流转困难,进城农民对土地离而不弃,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土地撂荒问题严重。财政、金融的城乡一体化没有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融资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4、城镇化滞后,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我市的经济主体是能源经济,强劲的能源经济发展势头与相对滞后的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形成明显反差。部分县区工业体系尚未建立,民营经济落后,工业、城镇的带动和反哺能力很弱。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数镇区人口规模不足3000人。2008
年底,我市城镇化水平为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6个百分点(45.7%),比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也要低出两个百分点(42.1%)。
5、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交织在一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十分巨大
我市农业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农技人员不足,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纯农业区生产要素外流、农村凋敝、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十分突出。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9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2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为3.59: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隐性收入和现行农民纯收入计算办法的局限性,我市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远远大于这一比率。2008年南北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1.52:1。城乡差距与南北差距交织在一起,更加重了社会的不公平程度。
6、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不足,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出厚城薄乡,涉农资金使用分散,金融体系不健全,历史欠账过多,都影响了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一体化。农村居民行路难、吃水难、求医难、上学难的状况还未完全消除。城乡社会事业的差距尤其悬殊。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优质师资流失严重,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由于教育发展滞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观念也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形势。农村公共卫生网络不够健全,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条件简陋、人才匮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除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外,其它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起来。保障标准差距也较大,城镇居民一个月的低保标准相当于农民半年的标准。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务之急是理清思路,找准着力点,加大工作力度。
1、统一思想认识,推进制度创新
各级政府要从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研讨活动,形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破除二元体制。一是要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要按照城乡一体、职能一体的思路,实行大部门制,整合行政资源,延伸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二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乡镇职能。要按照政府花钱买服务的思路,改革乡镇机构,构建小政府、大事业的模式。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统一登记城乡户籍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自由迁徙。要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步降低购房、投资经商、大中专毕业生、务工、亲属投靠、暂住人员等到城镇入户的标准,有步骤地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居民不平等待遇,最终实现城乡无障碍迁移。四是探索土地流转方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要出台规范性文件,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集中,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建立试点,探索农地换社保、宅基地换城镇住房、集体建设用地换城镇门面房的有效实现形式,破解城镇化的体制障碍。五是完善征地制度,加快“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园郊村”的改造步伐。完善征地程序,依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解决好失地、减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的非公益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交易许可制度,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六是整合村级组织,以支部合并促进村委合并。
2、统筹城乡规划,形成合理的产业和人口布局
转变国土规划与城市规划分割城乡的旧模式,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是推进城乡一
体化的重要前提。应根据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加强城乡一体规划工作。一是要加强市规划管理部门的统领作用,强化县、乡规划职能,为城乡一体规划提供体制和组织保障。二是要从市域整体出发,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区位特点等对国土进行功能区划分,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强化对道路用地保护范围、绿地保护范围、水体保护范围、市政基础设施用地保护范围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的用地控制。三是以推进城镇化为抓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大榆林城镇体系,重点打造双“人字形”城镇发展轴和“三沿三型”城乡空间发展格局,构建“13899”城镇空间体系;完善榆林城区的功能,拉大县城框架,以陕北陕南百镇建设、全省100个重点镇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资金扶持,集中财力,捆绑使用,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根据资源、产业、人口、城镇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重点向产业带和重点村倾斜。四是加强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工作: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强化同级人大监督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严格执行国务院公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规划公示、公布制度,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城乡规划行政监察和行政问责制度,确保规划依法实施。
3、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夯实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基础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也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要通过资源开发、延长工业产业链、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途径大力推进县区工业化,提高城镇聚集人口的能力,加强城乡产业关联。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抓好马铃薯、羊畜、红枣、特色蔬菜(瓜果)、小杂粮、制种等特色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和培育,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生产经营单位自检机构,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打造马铃薯、羊子、蔬菜、荞麦、小杂粮等方面的知名农业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特色农业在富裕农民、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大力发展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业,着力打造环城游憩带,带动县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4、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乡社会事业
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城镇的人口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公共财政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在优化人口布局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乡交通、通信、电力、广电、供排水、环保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搞好基本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化程度。综合考虑国家的政策要求、地方经济的客观条件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制定分阶段、分区域的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合理配置教育、文化、卫生资源,努力改变农村社会事业相对落后的局面。通过轮岗轮训、挂职锻炼、蹲点帮扶、待遇倾斜、远程教育等多种手段,加强农村教科文卫人才队伍建设。根据人口布局建好城镇中小学和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问题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问题。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夯实城乡平等的基础。进一步改造完善县级医院,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内部配套改革,根据新农村布点搞好村级卫生室建设。加强农村妇幼保健,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实施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促进工程,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差距。利用闲置校舍等资源,建设一批区域养老中心,吸引落后区域老年农民集中养老,推动村组整合。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逐步将具备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保障范围。
5、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组织程度
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者是政府,主体是农民。只有尊重农民的意愿,提高农民的素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合力,才能收到良好成效。在保障农民主体性的基础上,整合农工、教育、农业、人劳、科技等部门的培训教育资源,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建立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和劳动力转移信息统计系统,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中介组织,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进一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税收、补贴、信贷、登记、用地、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村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服务功能,引导其跨区域发展。
6、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健全城乡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 在工业化发展初期, 国家为了给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不惜牺牲农村和农业的利益, 从而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最终又会因此而妨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当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 就会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 这时候就可以通过推动农村与农业的发展来促进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最终实现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 即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在上面我们已经涉及“城乡一体化”这一重要的概念, 那什么是“城乡一体化”呢?理解这一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在我们能够清晰理解这一概念的深刻含义后, 才能够真正明白我们所面临的任务, 进而才能正确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做到事半功倍, 取得理想的效果。
1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把城乡统筹谋划, 打破城市和农村的分割状态, 缩小工业和农业的收入差距, 实现市民和农民的政策平等, 逐步达到城乡共同繁荣的过程。洪银兴和陈雯曾经指出:“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这两个同特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 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1]。”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第一, 在城市和农村的关系上, 不能只考虑城市的发展, 忽视农村的发展, 而是要统筹二者共同发展;第二, 在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上, 要通过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 形成工农互动的局面;第三, 在市民与农民的关系上, 要逐步消除传统城乡二元户籍体制带来的不平等。当然“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城乡一样化, 也不意味着变乡为城或变城为乡。城乡一体化不会自然而然形成, 也不会在朝夕之间完成, 它是一个很长的发展建设过程。”[2]
那么我们该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呢?
2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四种路径
我们认为有四条道路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 即:农村社区化、社区城镇化、城镇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下面将逐一讨论每一种途径。
第一, 农村社区化。所谓农村社区化就是选择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 将300到500农村居民聚集在一起, 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 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社区。在农村社区化的过程中, 可以考虑将规模很小的自然村通过宅基地置换等方式, 将其迁移到相应的社区里, 这样可以置换出更多的土地。在社区形成以后, 道路不仅要硬化而且还要亮化 (配有路灯) , 还可以考虑在每个社区内建有一个医疗室, 同时在社区内要配有图书室和一些基本的体育设施。在建设农村社区时产生建设的费用, 不光要农民自己筹资, 政府也应当给与相应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支持农村和城市共同发展, 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第二, 社区城镇化。在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 人口相对密集的社区, 可以通过吸纳更多的投资和人口来扩大社区规模, 使其能够达到小城镇的标准。“一个小城镇只有当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时, 才能够发挥对镇域经济的集聚和扩散的经济中心作用”[3]。[只有社区达到小城镇的规模以后, 才能在道路、供水、公共产品的提供等方面产生规模经济。只有当小城镇建设形成一定规模以后, 吸纳一定量的农村人口以后, 才有可能在农村地区实施大规模的土地流转, 从而可以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
第三, 城镇城市化。所谓城镇城市化, “就是要根据现代城市功能和城市概念来建设城镇, 使之发展成为新型的小城市”[4]。我们要有选择性的使那些经济总量较大、人口数量较多的城镇建设成为小城市。与城镇比起来, 城市的规模效应将会更加明显, 而且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更强, 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城镇城市化来解决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人口转向城市的问题, 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在城镇城市化过程中要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不仅要通过工业化来带动城市化的发展, 而且要大力促使农业产业化。
第四, 城市现代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 城市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城市一般是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具有城镇所无法比拟的功能和规模。但城市现代化不是要求城市的范围无限制的扩张, 而是要使现有城区范围的土地集约化使用。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要使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都能够享受到城市文明带来的成果。
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有通过以上四种途径的合理运用, 才能更好地推进城乡一体化, 使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和谐发展。从而为建立全面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迫在眉睫。着重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这一重要的概念, 并指出了其三种不同的涵义。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 给出了四种不同的路径, 即农村社区化、社区城镇化、城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 并给与每种途径具体的做法。只有成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社区化,社区城镇化,城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洪银兴, 陈雯.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J].经济研究参考, 2003, (55) .
[2]冯雷.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 1991, (1) .
[3]袁家冬, 于宁.黑龙江省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初探——以大庆市肇州县为例[J].经济地理, 2005, (11) .
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各地要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落实并完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因地制宜稳步扩大实施范围,按照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的原则,使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同职级县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健全长效联动机制,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使广大乡村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完善乡村教师职业发展保障机制,合理设置乡村学校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落实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结合政策,确保乡村学校教师职称即评即聘。将符合条件的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加快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摘编自《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是新形式下推进农村改革、实现率先突破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实现这个目标,着力点在于调整城乡经济发展格局,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资源良性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我个人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深入基层,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古渡办位于咸阳市城区西北部,东至秦皇路,南至陇海铁路,西与马泉办相接,北与双照办相接,属典型的城郊型办事处。全办总面积13平方公里,总人口44875人,其中农业人口6543人,7个行政村,总户数1801户,耕地面积3155亩,6个社区居委会,33家省、市、区属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4所中小学校。2011我办生产总值21.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26元。
全办7个村,由于杨家台、西张堡、肖家堡、苏家堡四个村已拆迁,剩余三个村道路硬化率100%,并且已全部安装路灯,通村公路及路灯覆盖率均达100%。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100%,三个村都用上了自来水,石斗村全村用上了天然气,永安堡村、魏家泉村,户户用上了液化石油气,农家书屋四个,三个村都有群众健身广场和标准化卫生服务室,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3988
人,农合疗实现全覆盖。
二、现状与分析
尽管石斗村、永安堡、魏家泉三村在给排水、电、路、气、讯、亮化建造提升的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随着珠泉路北侧的杨家台、西张堡、肖家堡、苏家堡四村的拆迁,村内大量流动人口沿珠泉路向西转移,又涌入石斗村、永安堡、魏家泉三村。为获取更多的租金收入,村民对宅基地进行了无规划、超负荷的无序搭建,“脏、乱、差”成为村内的典型特征。卫生条件差、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大、治安环境堪忧等问题非常突出。如此现状已经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城市经济的繁荣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在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下,城市的管理政策与规划标准无法在这样的城中村贯彻,加之监督制度和法规不完善,致使城中村的建设管理出现真空。对这三个村实施改造的必要性已迫在眉睫,具体有以下几点:
首先,实施改造是城市物质形态现代化的需要。从城市规划来讲,石斗村、永安堡、魏家泉三村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物质形态空间规划的科学性、阶段性、层次性和整体性,特别是在总体规划完成之后进入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和地块的城市设计是尤为明显;另外,该地块功能定位模糊、土地使用性质混乱、建筑物布局随意和风格凌乱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对城市物质形态空间规划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从市政设施建设来讲,该区域的水电设施、排水管网、消防设施等其它公共设施与城市配套严重不配
套,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因此,要实现城市物质形态的现代化,必须改造目前杂乱无章的面貌,使其物质形态融入到城市整体中去。
其次,实施改造是改善城市环境和社会治安的需要。有人描述城中村是“村外现代化,村内脏乱差”,“住在城中村,不知晨与昏,难见窗外一线天,一日三餐灯不关”,居住环境可见一斑。社会治安方面,村内暂住人口发生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的概率占到整个辖区总案件的近三成。如果实施改造,将从根本上解决一直困扰政府、公安和城管等部门的环境卫生和治安问题,使整个城市环境和社会治安有一个根本性改观。
第三,实施改造是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城中村在无序中形成,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要求,配套设施不足,许多抢建的房屋在排水、消防、抗震以及防盗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时刻危及村民及暂住人口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生活环境和质量及其恶劣。因此,只有通过改造使其纳入城市的统一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实施改造是盘活城市资产,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是城市资产升值的需要。一方面,城中村私房建筑占用了大量土地,容纳的人口巨大,但产出效益很低。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因此,按照城市规划实施改造,既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又可能在改造过程中按照城市规划要求重新调整该区域用地功能,使之达到和符合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和意图,以提
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城市的内涵式发展。同时,通过改造也将使该区域的房产升值,进而使整个城市的资产随着环境的改善升值。
三、制约因素
1、由于我办处于城乡结合部,在咸阳市城市整体规划区以内,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建设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项目审批程序复杂,土地流转受规划限制。
2、城乡结合部人口构成复杂,文化水平偏低,流动人口大量涌入,为其治安、教育、卫生、就业、计划生育等方面造成了难题。
3、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目前,在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等方面,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师资队伍素质偏低等,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普遍比较落后。
4、“拔村上楼”后,失地农民劳动技能单一,无力参与城市竞争,加上劳动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力度不够,劳动力转移渠道有限,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滞留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带来隐患。失地农民无法享有同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对策和建意
紧紧围绕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形势,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整合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
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具体以拆迁改造、拔村上楼为方式变农村为社区,实现城中村完全融入城市的目的。
1、要保障村民利益不受侵害。村民是城中村改造的主体,改造必然涉及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要始终坚持村民利益最大化的宗旨。另外,在实施环境改造的同时,更要注重人的改造,要大力开展对村民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改造为了城市发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将村民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在过渡期内保障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免费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使他们能够独立开展各种经营活动,以便维持生计。
2、是破解资金瓶颈制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加强与投资公司联系,争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不断扩大民间投资领域和规模,及时弥补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不足。
3、土地流转上求突破。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和土地用途的情况下,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专业大户、专业农场、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规范流转。在盘活农用地、宅基地等农民和农村目前拥有的最大物质资源的同时,有效突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资
金瓶颈,激发出潜能。
4、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建设。对于城郊结合部的村,首先要做好征地工作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普及,消除农民心中的抵触情绪;征地工作采取公开操作,让群众参与征地工作的全过程,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切实保障失地农民利益;同时,整合土地资源,按城市整体规划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建设现代化的居住区、商贸区和工业区,规范管理。并允许城中村保留一定比例的集体用地用于发展集中经济,及时开展“村改居”工作,使失地农民真正成为市民,按照城市准则管理,享受城市社会保障制度。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
新民居和城镇化建设为载体,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城镇化水平有新提升,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农村文明程度有新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进展。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56%,人均gdp达到5万元以上,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达60%左右,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城乡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社会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均衡,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基本实现同质化。全市选择抚宁、北戴河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区,并分两个层次推进城乡一体化,到2015年,三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到2020年,四县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构建城镇体系框架。按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秦皇岛的目标,着眼于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城镇群区域发展,科学编制《秦皇岛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秦皇岛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和《县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合理确定城镇空间布局,实施中心城区“西移北进”主体战略,带动西部滨海地区和内陆地带卫星城镇发展。以新民居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建设向中心村集中。按照 “一次整体规划、分期推进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及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院净化、“一建四改”的要求,确保到2015年有25%以上的村完成新民居建设任务,逐步实现农村居住和生活条件与城市接轨。到2015年,全市建成20个中心镇,300个中心村,30个产业园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10个,超50亿元的20个)、100个乡村休闲旅游农业观光点。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产业聚集。从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入手,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城乡产业合理布局、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城乡经济要素有序流动和城乡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按照 “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产业定位,充分依托中心城区对县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强力推进产业聚集区建设。
按照旅游立市战略,以休闲旅游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构建融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为一体的城乡旅游产业体系。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按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的原则,加快城镇水、电、路、气、讯和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实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聚集区和小城镇建设相协调、相配套,不断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推进津秦客运专线、承秦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加快县域公路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国省干线与乡村道路相互交织的四通八达、布局合理、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构建我市半小时经济圈。加快四县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适时谋划中水回用和垃圾处理项目。加紧谋划建设向各县工业园区输油、输气管道项目,为用油、用气企业落户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抚宁360万千瓦、卢龙240万千瓦电厂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昌黎风力发电厂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对市域内中小河道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人饮安全、“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和农民健康水平,构筑市域绿色生态保障体系。
到2015年,实现市、县区高速公路联网和城乡客运一体化或公交化,实现所有乡镇通柏油路,宽带网覆盖率、电话普及率达100%,城市水网、气网延伸到三区所有行政村,四县有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自来水或实现集中供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2.98%,其中,50%的城镇及村庄绿化率达30%以上。加强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垃圾场(站)建设,形成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的精神,我区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深入基层,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一体化的现有基础和优势。
(一)区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工作,各部门以及有关单位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区党工委、办事处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城乡一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落实政策措施,把握工作重点,在全区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二)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工作目标,坚持利益向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抓好各项农业农村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农业总产值14895.74万元,同比增长3.5%;农业增加值8400万元,同比增长3.2%;农民人均所得11297元,同比增长12%。
(三)城镇化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我区坚持以工哺农、利益向下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市、区两级共投资842.8万元对我区隆昌悦生路一期、隆昌三队村路一期、沙朗三队、隆平六冲河岸路一期、隆平六冲河岸路二期、沙朗五队村路6条农路共6.5公里按6-7米的宽度进行硬底化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主干农路“硬底化”,大大改善我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环境,并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投入455万元对辖区沙朗片的一河两岸进行改造建设以及河堤砌石清淤以及清拆河边违章房屋,同时为河涌加建两岸护栏,补种新树种,在畅通河道的同时,美化社区,还群众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生活环境;投入105万元用于对辖区内电排站改造,彻底解决沙朗片区的排涝问题;投入资金398万元进行绿化建设,主要用于对金港路、金昌路、港隆路、金华路以及隆平乡道5条道路进行绿化工程建设,新种、改造和补种路旁绿化10.31公里,新增西区中心小学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和广丰安居工程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到底,我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1.81%,绿化覆盖率达34.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3平方米。同时,我区已经全面推进水、电、气、电视、电话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了各社区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交系统六通,基本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四)农村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经过努力,我区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民主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宽带网络覆盖率已达100%,基本实现宽带进村、进家庭。
五、村改居顺利完成。我区现有经济实体社区6个,至,6个有经济实体的社区由原来的“村委会”顺利过渡为“居委会”,“村民”成为了“居民”,村改居工作全面完成。
(五)沙朗片现存土地资源丰沛。全区6个社区现存土地总面积7395亩(其中:耕地面积6935亩、已办证的商住地面积460亩)。今年,我区将完成社区一级统一核算改革工作,届时,社区将对生产队一级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统一规划土地的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
二、工作目标与设想
按照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目标要求,结合**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的战略任务,我区计划到2012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显著增长,农民人均收入力争达到1.5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平均期望寿命达79岁以上,城乡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盘棋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收良好教育的机会,城镇化率达到88%以上。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5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0%,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3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以上,城乡差别基本消除,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同一化,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化,城乡社会管理同系化,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
构
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为了如期实现以上的工作目标,我区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一)以社区一级统一核算为契机,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科学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
(二)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目前,我区农村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是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依然存在,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三)继续加大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五)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城镇医疗保险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根据现有的6个社区发展各自的不同,我区拟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一阶段是长洲、后山社区。该两个社区与城区相邻,城镇化程度较快,服务业比重大,在今后的改革工作中,区将侧重对两个社区的旧区域改造,社区经济主要以房地产业、服务业为主。
第二阶段是沙朗、广丰社区。主要由区统一规划、统一选址,在沙朗社区打造一个新的商业区,集汽车、名酒为重点,广丰社区则规划为以仓储服务业为主,打造一个专业的仓储市场,与沙朗社区相互呼应,做大做强,营造商业氛围。
第三阶段是隆平、隆昌社区。两个社区主要以新歧江路、汰澳公路为契机,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把握发展机遇,形成新的物流配送中心,创立起自己的品牌。
1 概念界定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 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 互为资源, 互为市场, 互相服务, 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城乡关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它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 统筹谋划, 综合研究, 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布局、市场信息、劳动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实现一体化, 让城乡居民享受同样的现代文明和福利。
城镇化、农村城市化也是研究城乡发展的两个重要概念, 两者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之间互为条件、相互带动。城镇化偏重促进人口、产业等往城镇集聚, 但提高城镇化进程必须有农村的推动力量, 只有农村发展起来才会有剩余人口 (劳动力) 往外转移, 才能使城市的生产、生活资源需求得到保障。农村城市化偏重推进农村的现代化, 其必然需要城市的带动, 需要城市和工业反哺农村和农业。城乡发展一体化偏重推进城乡互动融合, 包含了城镇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共同要求。新阶段, 我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就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协同推进城镇化、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 实现城乡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2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径设计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涉及城乡经济社会的全方位领域, 促进一体化发展必须要有一条明确的经过优化的路径, 才能找准发展方向和重点, 保证各项措施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发挥最大的杠杆作用。设计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径, 应该从城乡发展存在的现实差距出发, 从解决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入手, 围绕加速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 加以提炼。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每一个路径节点, 将成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政策措施着力点。
根据我国国情、区域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布局, 可将城乡发展一体化划分成“中心城市—中小城镇—农村”三个层级。三个层级按照点、线、面展开,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分担不同角色, 但彼此互动联系。以中心城市为点、以中小城镇体系为轴线, 以广大农村地区为面, 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 促进点线面共同发展, 互动融合, 形成一体化的局面。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和功能定位, 每一个层级下面都有各自的发展导向, 但每个层级都需要在科学的城乡发展规划指导下, 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为建设重点, 共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见图1) 。
中心城市:指各直辖市、省辖市的中心城区, 中心城市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 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实力, 不断强化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中心城市转型升级步伐, 使之成为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现代产业发展和创新经济的聚集地。增强中心城市的承载力和服务功能, 促进城市网络化和智能化, 推进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元化发展。
中小城镇:指各县级城市、重点镇和中心镇, 中小城镇要通过加大建设力度, 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 提高产业支撑力, 带动城市经济文化向周边乡村广泛辐射, 在城乡互动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围绕周边居民生产生活需要, 提升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加强县城、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 完善商贸网点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吸纳农业人口就业和就地城镇化。推进小城镇差别化发展, 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地域文化。
农村:指省内面积最广的各乡和村, 农村地区要通过更大的投入, 大幅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 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条件, 吸纳优质资源、要素往农村流动, 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产业。加强与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机衔接, 保持村庄特有的自然生态、乡土风情和景观风貌,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养殖、旅游、生态休闲、工业等产业, 提高农村产业整体收益, 提高产业对农村现代化的支撑力。加快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科技文化等公共服务往农村同质延伸, 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 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
除了强化以上三个层级的内部发展, 还要在整体层面加强城市群、都市圈、小城镇、农村之间的互动联系, 打造协调发展的城镇和乡村体系,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未来, 国内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需要将现有城市群打造成以大城市为主体, 以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 空间集约高效利用的都市连绵地区;同时, 推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都市圈发展, 提升都市圈成熟度, 扩大辐射功能, 推进区域同城化, 提升城镇空间密度。区域中心城市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发展重点, 形成经济增长较快的新兴城镇群落轴线。通过城市群、都市圈、小城镇合理布局、区域空间集聚, 形成交通一体、设施共建、资源整合共享的城乡区域形态, 对农村发展发挥多核带动、广泛辐射作用。
3 简要政策建议
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大量的投入和科学的制度设计, 来扭转城乡分割和长期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和趋势。因此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要有统筹的观念, 把握住关键, 注重政策的引导性和实效性, 更要有强力的建设资金保障。
3.1 理性审视城乡关系
近年来, 国内推进城乡建设经常凸现出城市吞并农村、优质耕地资源流失, 农民被动迁移的不合理现象, 经济社会发展重城市而轻农村, 使得农村和农民的利益屡受侵犯。农村是一个国家、地区或经济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没有发达农村, 就没有一个发达的社会。因此, 推进城乡发展, 首先需要重新审视城乡发展关系, 转变发展观念。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消灭农村, 而是要求实现城乡互动融合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形成一个网络状的城乡一体化的复合社会系统, 即“自然—空间—人类”系统, 融城乡于自然社会之中, 使村镇能在具备现代化交通及通信设施的前提下, 分别享受到城市的现代文明。城市的多元发展和功能完善, 要在更大程度上将城市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辐射到乡村。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城乡发展关系, 才能真正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 通过发展带动更多的优质要素向农村流动。
3.2 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要取得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更大成效, 政府投资应优先安排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难点和重点领域。构建发展一体化的机制是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攻克的难点之一, 需要政府投资发挥关键作用。实体投资的最大作用是改善物质环境, 要通过投资消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障碍, 依靠投资形成各种设施和存量资本, 用以支撑在制度、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制。在突破城乡发展的现有体制方面, 需要合理安排配套投资, 为户籍制度、征地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住房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投资在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 实实在在地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覆盖, 提升城乡物质环境的现代化水平。
3.3 推动产业发展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相结合
产业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支撑, 要素是一体化的基础, 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就必须优化城乡产业结构, 促进发展要素在城乡融合中优化配置。如果没有三次产业的互动并进和优化升级, 就没有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推动产业发展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相结合, 各地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中心城市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现代服务业, 强化各项城市功能;一般城镇可以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增强工业化实力;农村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鼓励发展非农产业, 增强农村的产业基础。同时, 也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目标推进城乡建设, 全面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产业布局的一体化。
3.4 多渠道强化投入资金保障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需要的投资量巨大, 应从多个渠道增加资金, 保障投资平稳有序进行。首先, 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开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增加城乡建设资金来源。稳步推进政府性投资项目融资方式多样化, 鼓励和支持多种经济成份参与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促进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 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拓展网点, 扩大农村金融业务, 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农业担保、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充实农村发展资金。其次, 各地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紧贴国家政策导向, 积极策划和组织对城乡发展一体化影响大、能够带动全局的重大建设项目, 争取利用国家配套支持资金, 投资于城乡发展。再次, 要注重发挥市场与政府两方面力量。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原则和民生财政导向, 有效配置财政资金, 推进城乡发展。尽量减少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 优化私人投资环境和条件, 更大地调动农民投资的积极性, 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发展的“短板”领域。
参考文献
[1]白永秀, 王颂吉.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及其实现路径[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4) .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黄坤明.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4]李泉.中国城乡发展的反思——兼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12, (5) .
关键词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它不仅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城乡一体化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实现途径。 “《纲要》”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随着中国整体教育投入的增加和坚持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等战略举措的实施,城乡义务教育正向着均衡发展的方向迈进。但由于城乡教育差距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仍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它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顽症,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难题。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解
城乡教育一体化应该是指从城乡社会整体出发,通过整合和优化城乡教育资源,使城乡教育优势互补、共同繁荣。从制度上讲,城乡教育一体化强调城乡师生具有相同的教育权利和机会;从空间上讲,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同一区域内不同空间位置上互动发展;从时间范围来讲,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渐进地、不断缩小校际间差距,做到校際间均衡发展;从发展内涵上讲,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任务基础上,体现学校之间不同发展特色的多样化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不是城乡教育一样化,不是城乡教育同步化、齐步走,也不是要消灭农村教育,而是根据城乡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优化教育过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发展特色教育,打造教育品牌,提高办学效益的双向演进过程。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意义
城乡一体化进程下统筹教育均衡发展强调从城乡关系的整体来考虑国家或区域的教育发展,把城乡教育纳入统一的教育发展系统中,逐步消除城乡教育差距,普遍提高城乡人口的现代化素质,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良性转移。我国城乡教育在整体发展上存在非均衡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教育机会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别和城乡教育的制度性落差等。要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坚持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调整教育政策,体现教育公平。
当今,以教育公平和教育民主为核心的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思潮在全球形成和传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几年,又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一切为教育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均衡发展已成为国家教育的基本政策和战略目标。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和“难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它代表着一种理想的发展境界,一种新型的教育发展观,一种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职责问题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本应三位一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以推进其均衡发展。但是,由于社会二元结构的影响、行政区划的历史延续、应试教育陈旧观念的干扰,加上三者上下协调沟通渠道的不畅,造成在规划、分配和督查等方面出现了职责不够到位,效果不佳的问题。比如,由于统筹规划不全面,以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并未缩小;又如,由于经费分配的结构没有得到必要的调整,以致贫困地区、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未得到应有的改善。再如,由于督查监控制度的不健全,评估缺乏科学的量化标准,以致对已经出现的问题,缺乏应有的调控力度。这些职责不够到位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失衡。
(二)财政和经费问题
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十分明显。农村基础教育经费长期处于较低水准,近年来这种状况虽有所发改变但在教育投入中的比例仍然偏低。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的分配很不均衡、合理。农村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合理的应有的经费投人,就难以与城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经费分配失衡是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学校问题
调研发现,由于受旧的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在教育发展上存在重速度、重数量、重外延,而轻效益、轻质量、轻内涵的倾向,造成学校偏多、规模偏小、班级生源不足,导致学校布局不合理,规模效用差,进而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
由于城乡差距拉大、学校布局不合理、自然环境的限制、经费投入的不平衡,导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地拉大。好的学校不仅有图书馆、实验室,还有配套齐全的体育馆、塑胶跑道,差的乡村学校连象样操场都没有。其结果必然是出现办学条件不均衡的现象。
(四)师资问题
调查显示,师资问题突出表现为数量不足、素质偏低、流失严重、配置不合理等方面。专任教师缺编、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老化等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在城乡结构上是县城多,乡村少;在学段结构上是小学多,中学少;在学科结构上是传统学科多,新型学科少;在学历结构上是中专、高中学历者多,大专、本科学历者少;在年龄结构上是老教师偏多,年轻教师偏少。由于工资待遇低,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导致农村教师不安心执教,优秀教师向城市流动严重。一些教育部门各配置主体按分级管理的权限,依据自己事权范围和职责范围大小,制定土政策,调整素质相对优秀的教师优先满足城市和集镇学校,然后再满足边远农村学校。造成师资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突出,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五)、教育质量问题
主要表现为普九率出现下滑。一些农村,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有的还没有完成普九的基本目标,而有的完成了这一目标的,却又出现了普九率下滑的现象;学生辍学严重。一些农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滞后,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与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不相适应。从培养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反映出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偏低的问题。
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的公共教育服务职能
义务教育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极大的外部性,在公共财政框架内为民众提供普遍的公共教育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做法。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分级办学体制,造就了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农民办的格局,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职责虚置是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逐步完善中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制度安排,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形成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不断增加财政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和分配模式,继续增加农村教育在教育资源总量中的份额,以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在长期内能够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此外,为确保政府公共教育服务职能落到实处,必须改革现行的干部考核制度,把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并逐步增加其在考核中的权重。
(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健康流动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除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还要不断促进城乡教育资源有序流动,即把城乡教育置于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中,统筹规划,实现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以提高城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效用的最大化。为此,国家还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城市教育支持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实现以城带乡,改变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单边流动的现状,推进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共同发展、均衡发展。具体而言,在义务教育管理上,通过现代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交流;在教师管理上,制定一系列措施推进教师在城乡问的合理良性流动,平衡城乡之间的教学力量,使骨干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坚持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
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是一种现实,城乡义务教育也处在一个不平衡的起点。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發展的目标和结果,必须通过非均衡发展的手段来补救。现阶段,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重要的环节是通过政策倾斜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的弱势地位。为此,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努力实现教育经费的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战略举措,通过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及相关的政策调整,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和办学水平的均等,最终实现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的均等。
(四)建立经费投入主体责任体制
按照《教育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制度,其教育经费投入也以县为主。这一制度虽然实现了区域内人、财、物的统一调配,但由于某些县自身经济实力有限,县级政府无法按照国家要求完成经费投入任务。即使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即义务教育经费来源主要依赖省级政府统筹,但由于其他条件的制约,县区级以上公共财政很难真正眷顾到广大农村地区。因此,必须对各级政府教育投入责任作明确规定,鼓励经济薄弱地区政府的间接投入行为和相对优惠措施。要提高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层次。以省为单位的经费筹集模式解决了薄弱县的投入能力,但是“以县为主”的管理却缩小了经费使用的辐射面。因此不管从责任与义务对等原则出发,还是从区域教育经费公平投入现实出发,都有必要把教育经费管理主体提高到地级市。
(五)建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和考核制度
建立科学的教育考核制度、转变官员政绩观念,对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各级政府政绩的重要表现,也是我国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项目之一。在传统考核实践中,各地往往通过建立外在的可以量化的指标对相关成员进行自上而下的量化考核,考核途径比较单一,考核主体精英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转变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把“人民满意程度”作为考核目标之一,以城乡教育的整体发展、相互融合以及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整合为重要内容进行考核,不仅具有合理性,也具有可行性。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以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要求相适应,以教育机会公平为基本出发点,以办学设施和师资的基本均衡配置为必要条件,以在城乡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环节,以全面提高城乡教育质量,促进全体学生自主、多样、健康的整体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城乡义务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新民.略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社会不平等[J].高教探索,1999,(2).
[2]窦艳芬等.借鉴国外经验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1, (1).
[3]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 2002, (2) .
[4]袁振国:建立教育发展均衡系数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J] .人民教育,2003, (6).
[5]郭彩琴, 顾志平.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困境与应对措施[J]. 人民教育,2010, (20).
作者简介:蔡季愚,(1961-),男,河南郑州人,汉族;中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及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的意见
/images/line2.gif“ height=1>
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办局,市直各单位: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和组成部分, 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 快和路网结构的不断改善,现行的城乡公交客运模式,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需 要.为加快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进程,促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从 2009 年起,用三年左右的 时间,改革现有城乡公交客运模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构筑 和完善从城区到镇和中心村的三级城乡公交客运网络,最终实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方 便快捷, 畅通有序的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目标, 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保障.二,工作目标 从 2009 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构筑和完善我市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具体分三步 走:第一步,2009 年底前完善现有城区公交网络,改造开通城区东片至集镇的城乡公交 客运;第二步,2010 年底前改造开通城区西片至集镇的城乡公交客运;第三步,2011 年 开始全面推行集镇至村的公交客运,连接集镇至集镇之间,集镇至村之间的客运网络,切 实提高城乡公交客运通村率,基本实现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目标.三,等级划分(一)一级城乡公交客运网,是指城区及通往城郊结合部的城区公交客运线路.其范 围原则划定为:东至经十路,西至新镇广线,南至钱资荡,北至环园北路.(二)二级城乡公交客运网,是指城区通往各集镇的城镇公交客运线路.(三)三级城乡公交客运网,是指集镇通往集镇,集镇通往村之间的农村公交客运线 路.四,实施原则(一)政府主导原则.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是事关民生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必须实行 政府主导,市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全面履行职能,加强对城乡客运的规划,组织,协调和 管理,建立城乡公交客运运行的长效管理机制.(二)统筹规划原则.市各有关部门,单位应树立”大交通,大公交“的理念,切实 打破行政区划,部门职能界限和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加大协调力度,统筹规划,合 理整合城乡公交客运线路和站点,充分发挥城乡公交客运资源网络化效能,实现资源的有 效共享.(三)公交优先原则.市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把公共交 通的建设,管理放在优先位置,在资金,用地,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使城乡公 交客运能以畅通的道路,良好的车况,布局合理的线网站点,为广大群众出行提供方便, 快捷,周到的服务.(四)有序推进原则.对现有城乡公交客运经营,通过对经营车辆收购,改造等形式 进行整合,成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紧密型公交客运经济实体,有序推进城 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五)便民利民原则.合力构筑布局合理,站点配套,道路畅通,车况良好,价格实 惠的城乡公交客运网.坚持城乡联动,有序衔接,合力设置城乡公交客运换乘点,为城乡 居民出行提供便利服务.五,实施要求(一)明确管理体制.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由市交通,城管部门牵头进行统一管 理, 协调和督促, 其它相关单位按照职能密切配合, 共同实施好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二)编制网络方案.以建设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为目标,由市交通,城管部门会同 规划,建设,公安等部门,依据金坛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全市城乡公交客运网络方案, 提出城乡公交客运线路,换乘点和公交站场的建设意见,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三)合理核定票价.本着公共服务,相对稳定,保本微利的原则,由市物价,交通, 城管部门共同协调,在试运行的基础上,充分收集资料,按照价格定价和调价程序,合理 确定城乡公交客运票价,并建立健全定价和价格调整机制.(四)规范营运车型.投入营运的车型要求与路况配套,同线车辆原则上要求同等档 次.对路况良好的一级,二级城乡公交客运网络投入的车辆拟选择为带空调的中级以上公 交型客车;三级城乡客运网络投入的车型按路况条件由市交通部门会同公交客运企业进行 确定.城乡公交客运车辆实行统一的线路编码和标识,在车头上方,车身,车尾标明线路 牌及标志(指示灯).(五)统一站场设置.城区设置公交枢纽站,一级,二级城乡
公交客运线路设置中转 站和首,末客运站(亭),城乡道路主干道和有条件的次干道设置候车站棚;次干道和三 级公交客运线路设置招呼站牌.(六)统一服务标准.城乡公交客运营运线路按”五定,三统一“(定线路,定班次, 定时间,定票价,定站点;统一排班,统一调度,统一结算)的服务标准规范运行.具体 服务标准由市交通,城管部门另行制定.(七)提升行业水平.提高城乡公交客运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城乡公交客运智能化 系统,电子调度平台,电子站牌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卡通“,”城乡通"等 电子消费服务, 尽快建立包括公共交通出行查询系统和线路运行显示系统的城市公共交通 综合信息网络.六,政策扶持
(一)优先安排建设用地 凡经金坛市综合交通规划,城乡公交客运网络线路方案确定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农 村客运站,公交停车场,首末站,换乘点等重要公交基础设施,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 原则上采用划拨方式提供建设用地.(二)实行补贴,补偿制度 1.积极支持建设标准化农村客运站,对按标准建设并验收合格的农村客运站,每个 站点补贴 60-90 万元.城乡公交港湾由市交通部门建设, 对站台, 站亭建设实行适当补贴.建设,补贴资金纳入交通工程建设经费预算.2.对城区公交首末站,巡回场,港湾,换乘点,站亭,站台等公交基础设施建设资 金纳入城市工程建设经费预算.广告经营权统一招租,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站亭, 站台,站牌的日常维护保养.3.积极支持公交客运企业增开城区公交线路和优化车辆结构,对新增或更新符合标 准的城区公交,城镇公交,镇村公交车辆分别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具体补贴资金标准由 交通,城管部门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财政支出.4.逐步建立完善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财政补贴和经济补偿机制,对城区公交,镇 村公交政策性亏损,公交承担社会福利,学生运输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按 照市财政,审计,物价,交通,城管等部门联合审计的结果,给予财政补贴.七,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优先发展公交客运,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富民强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迫 切需要,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切实加强对公交客运事业发展工作的领导,成 立金坛市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全市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各镇(区),各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正把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摆到重 要位置,从大局出发,通力协作,共同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二)强化对城乡公交客运市场的监管 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发展城乡公共客运事业的相关要求,市交通,城管部门要完善工作 措施,严格公交客运企业经营服务管理.制定相关考核办法,规范企业经营服务行为,建 立健全城乡公交客运市场监管制度,依法查处非法经营,妨碍公共交通正常运行,危害公 共交通安全等违法,违纪行为;对达不到要求的公交客运企业与从业人员,要及时督促整 改,对整改不力的企业要依法强制收回线路经营权,对教育无效的从业人员可依法吊销其 从业资格证.公交客运企业要建立公交服务保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应急预案,确 保公交正常营运.(三)加强公交客运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高度重视公交客运行业行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线路,文明班组,文明驾驶员,青年 文明号及巾帼示范岗等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地做好公交客运行业规范化服务工作,大力推
行文明服务公约和社会服务承诺制度,不断改进和调整服务内容,依靠制度创新和服务创 优,全面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具体实施方案,由市交通,城管部门制定.二〇〇九年九月七日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杨家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报告10-01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07-09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07-11
关于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思考10-16
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创新的意见06-12
关于深入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通知07-01
关于乌海市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思考09-06
公路局关于推进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09-07
关于进一步推进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通知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