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研究课题(通用8篇)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总结,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题总结的过程是归纳提炼课题研究中的教育改革措施,并运用科学的检测手段评价结果,总结论证这些改革措施给实践带来的成效,展示课题成果的过程。总结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检测研究效果
在教育科研中,用什么来说明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点是先进的、正确的?用什么来说明我们的教育方法是科学的、有效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发生在研究对象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教育效果)。这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因此,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检测研究效果就是我们的一个主要任务。
这里说的研究效果,不是某节课、某个活动、某个阶段的局部效果,而是整个课题研究所获得的总体的教育教果,也就是研究目标的实现。检测的内容,就是研究目标的具体要求。例如,一项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让学生养成6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检测的内容就是“这6个良好习惯在研究对象身上养成的状况”。要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检测研究对象是否达到和达到的程度。
检测的方法很多,如观察、调查、评定、测验、作品分析等,从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反映教育效果的数据、典型学生变化的事实、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典型事件等。然后,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与“典型分析”三结合的方法,对课题研究的教育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
“定量分析”是从“量”的角度分析教育效果,要用定量的数据,特别是课题研究前后数据的对比来证实教育效果。它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定性分析”是从“质”的角度分析教育效果,要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出的结论;“典型分析”是从“学生个体”的角度分析教育效果,它是“定量分析”的必要补充,使数据“活”起来,是“定性分析”的基础和验证,以提高“定性分析”的客观性和准确度。
二、进行全面总结
全面总结就是回顾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利用课题研究中获得的全部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与思考,从而总结解决某个教育问题的经验,发现教育的规律。
课题研究的全面总结,要围绕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即研究目标是否实现,研究任务是否完成,本项研究提出的假说是否得到验证,怎样用文字表述更科学、准确,研究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研究总结出什么经验,发现了什么规律性的问题,研究在方法上是否科学、规范,课题研究有哪些尚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等。
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整理和收获部分研究成果,如优秀的教育案例、教育随笔、专题性经验总结、教育论文、调查报告等。课题组要从课题研究的全局出发,列出重点成果的项目、选题,指定执笔人,并指导和帮助他们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自己所分工的任务。
三、撰写结题报告
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就可以撰写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了。结题报告是一种专门用于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实用性报告类文体。它是研究者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描述,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材料,也是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主要依据。
一份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10个部分:(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部分);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4)课题研究的目标;(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6)课题研究的方法;(7)课题研究的步骤;(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9)课题研究成果;
(10)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进行全面总结和撰写结题报告,要特别倡导和坚持科学的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成绩就是成绩,是缺憾就是缺憾,说成绩应恰如其分,不能随意夸大,不能弄虚作假;对不足或问题,不可遮遮掩掩,文过饰非。这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科研道德。
四、鉴定研究成果
我们所获得的课题研究成果,它的价值如何,有没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研究的方法和结题报告的撰写是否规范,都需要向课题的主管部门、主管单位提交研究成果与成果形成的说明,取得课题管理者的认可,为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好准备。教育科研成果一般都要经过专家鉴定验收和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批准认可。
结题鉴定有关内容将在第五章介绍,下面介绍一下结题所需的材料。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材料
(1)门课题立项申请书及立项批复通知书;(2)开题报告;(3)课题实施方案;
(4)研究过程中制定的一些学习制度、培训制度、教研活动安排和记录等;(5)研究过程中进行调查、观察、实验或采用其他科研方法所形成的调查问卷、访谈记录、观察记录及实验数据等;
(6)课题研究的工作小结或阶段总结。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性材料(1)发表的有关论文、论著等;
(2)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的获奖证书;(3)典型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等;
(4)课题研究中撰写的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和经验文章等;(5)调查报告、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等;
(6)有关成果效益与影响的材料(主要有成果检验或试行效果、实验效果、应用效果,以及发表、交流、获奖、社会评价及反应等)。
(三)结题的主要鉴定材料
主要包括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四)其他材料
一、课题设计论证的撰写
课题设计论证的内容一般包括课题名称、 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评述、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课题研究的目标、基本内容、思路与方法、课题研究阶段、课题研究的基础、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参考文献等,每项内容的撰写都有一定的要求。
(一)课题名称
教育科研选题应把握价值性、科学性、创新性、具体性和可行性原则。课题名称的表述要完整,一般应包括三个部分,即研究的问题 (内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表述用语要规范,使用学术性的语句,不能用大白话、比喻句, 不能用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应研究具体问题,不能太大、太笼统,要小题大做,不能大题小做,课题越大,研究越空;名称要简洁,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超过20个字,如: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自助口语交际训练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背景就是分析研究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分析研究的有关背景,如理论的、实践的或政策的背景,说明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二是通过分析本地(校)本人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问题的针对性何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意义要以实践应用的论述为主论证,分析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但作为中小学的研究,更应侧重从微观和实践的角度分析,指出本校或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对教育教学、学生、学校的实际作用,从而体现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发展理论的论述为辅论证,中小学科研也应当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发挥作用,因此研究者也应该从某种理论或理念的操作性不足的角度说明该研究的理论贡献价值。这些都要写具体,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即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同一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一是前人在此问题上究竟做了哪些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二是前人在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留下了什么研究的空间;三是前人的研究对于自己的研究有什么启发。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把工作现状、实践现状等同于研究现状;因为资料占有不足,致使分析上出现偏差;既没列出代表性的著作,分析也很简单,针对性也不够;罗列几本书或几篇文章、缺乏分析或者把所有的文章和书本都一一罗列上去。
(五)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与同类研究相比较,本课题在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中的价值。可以从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去做。
(六)课题的界定
界定研究对象,根据自己的选题,确定研究对象。首先,一定要介绍清楚你的研究对象来源于哪些地区;其次,这些研究对象是如何选取的;第三,你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哪个年龄段,哪个学历层次等等;第四,你的研究对象大体需要多少人,基本分布等,也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研究对象分类。核心概念的界定,要对课题中的关键词下操作性定义,尤其是要解释清楚自己本研究中的相关概念的实际含义。核心概念不是泛泛的概念界定,目的是通过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使概念的内涵变得清晰、具体,有利于参与研究的人员统一认识,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实施, 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的结果以及评价该研究的合理性。
(七)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一要明确、具体解决什么问题,不能笼统;二要最终不说或者少说过程;三是目标要紧扣课题, 具体明了、准确精练,而不要引申太多。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即研究目标的细化,通常是把课题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个小问题,并加以列举。
(九)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就是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的总体路线,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阶段。
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研究方法本无好坏之分,都有其特点和使用的条件、范围,因此,必须的、最适宜所研究题目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同时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搭配和综合使用,这有利于从不同的视角,全面、立体、完整地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一要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要求全面选择,二要根据课题研究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应选择。确定切合本课题实际的三四个研究方法即可,排列顺序为最主要的方法在前,次要方法靠后。对研究方法的表述不是对方法概念的解释,而是要介绍如何使用该研究方法,要结合研究过程具体化,做到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相对应。
(十)课题研究阶段
基本上包括研究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成果形成和结题阶段。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用多少时间,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十一)课题研究的基础
即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论文、著作等); 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和评价。
(十二)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包括组织保证、制度保证、经费保证、技术保证,即课题组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研究时间、经费、设备、资料等条件。
(十三)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具有相当程度的学术性,正规的设计论证要求列出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主要参考文献,一般限填20项以内。要做到文献资料具有权威性,标注规范完整,从而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
课题设计论证应对以上内容进行全面阐述,不可遗漏某一部分。
二、《课题申请·评审书》的填写
教育科研《课题申请·评审书》的填写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格式要规范,行文要恰当
这是严谨治学的外在表现。在填写《课题申请·评审书》时,字体、字号要一致,摆布要均匀, 大段的文字要注意行间距适当。评审书中多为表格,要注意页面设置,切忌跨行断列。课题负责人及其单位要签章,承诺信誉保证。
(二)正确理解填写项目的专业内涵
课题类别中的青年专项课题,对课题组成员的年龄有明确限制。学科分类,中小学一线教师申报的课题往往属于基础教育,比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更偏重于基础教育,而不是专门的德育研究。研究类型,往往取决于申请人单位的属性,中小学一线教师一般适合做应用研究,而研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多倾向于基础研究和综合研究。预期成果必须提供研究报告。
(三)课题组成员的组成
一般研究周期在两年左右的课题,课题组成员以5~10人为宜。这些成员的组成可分为三类:一是有权之士,为课题的研究创设良好环境,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二是有识之士, 对课题的研究内容有独到见解,是学术研究的领导者;三是有志之士,他们是课题研究的执行实践者,从资料的搜集到成果的整理,不辞劳苦,甘于奉献。
(四)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年来取得的与 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及承担的研究课题
这既表明课题申报的研究基础和学术能力,也能彰显课题组承担课题的实力,因此所呈现的内容既要全面充分,又不能牵强附会。
(五)阶段性成果
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应该分别有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成果形式指最后的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呈现,教育研究成果可以有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专著、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 (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影像资料(含课件)、典型的教案、教具学具、学生作品等。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呈现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立项之初就要做到分工清楚、职责分明,每项研究任务落实到人。
(六)课题经费保障说明
课题研究从资料设备购买到会议差旅,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它是课题研究的物质基础,立项之前必须确定筹措渠道,制定保障措施。
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是指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某一现象进行专题的系统的研究, 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揭示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 探讨教育规律和获得理论认识的活动。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本着来自教育教学、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宗旨,严格遵循基本结构的要求,就一定能够撰写出科学合理有价值的课题设计论证。
摘要:课题设计论证是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与立项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课题申请·评审书》中最主要的内容。课题设计论证结构要完整合理,论述要科学准确,研究内容具有创新之处。包含课题设计论证的《课题申请·评审书》的填写,应做到行文规范,术语准确,研究能力、课题经费确有保障。
设计研究方案是为了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进程形成清晰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有事可为,一步一步地走向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良好的研究方案是研究成功的一半。然而在中小学课题立项评审中,我们发现许多研究方案概念模糊,陈述混乱,没有整体规划,对后继行动缺少实际的帮助。究其原因,除了不够重视之外,研究者不清楚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设计思路也是其症结所在。
课题研究的方案尽管形式多样,但都要回答如下表所示的基本问题。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方案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彼此联系而成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整体。上表中的序号是课题研究方案展开时各要素的参考排序,也可根据研究需要有所调整。一般地说,课题方案需要体现这样的思路:清晰梳理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背景清)→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缺乏研究或者尚未完善的领域,提炼出新颖而富有实际意义的主题(主题新)→把主题分解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研究任务(任务明)→为完成任务制定符合实际条件的操作方法、步骤和手段(道可行)。
一、 背景清
1.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介绍背景与意义,主要是说明课题的来源,阐述为什么要研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⑴本课题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的联系。这是课题提出的大背景,如果课题的时代特征不明显,也可不写。⑵结合自己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提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⑶阐述研究的意义,说明理论价值(如课题的研究能更深刻、更精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能完善、突破或者校正某一教育理论。对于重在实践研究的课题,也可不写)和实践价值(可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模式)。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综述的“综”,即综合,意思是要“综合性”地叙述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而“述”除了“叙述”之外,更重要的是“评述”,即作者自己的见解。综述时需要理清别人已有的相关研究的材料、方法、观点、结论、成果、水平、动向等,还要评述相关研究的问题和欠缺。在某一个领域,假如他人的研究已经很先进、很完美,我们只能在别人的后面重复,无法有所充实、完善、纠正、突破和创新,那就没有再研究的必要。
撰写综述时注意:⑴紧扣主题。综述应与课题直接相关。⑵高度概括。对引文要精心梳理避免繁复。⑶考究原文。慎用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转述。⑷有所选择。选择出自政府或专业机构有影响、有价值、正式出版的文献。⑸内容翔实。对相关观点和成果的叙述要全面客观,内容精炼而不干瘪,选择精要而不偏颇。⑹有述有评。引述不可扭曲别人的观点,但可阐述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
如课题“关于加强对高中生历史学习中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的研究”,其中“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的要点如下:⑴国外研究现状;⑵国内研究现状;⑶对样本学校活动实践的调查;⑷存在的问题。
上述评述从国外开始,反观国内,再回归到研究的学校。在宏大的背景之下,对现状进行聚焦式的梳理,全面地“综合”了他人的研究和实践,在聚焦的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3.理论依据
新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突破与发展,因此寻求已有理论的依据,可以让研究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顺利进展。如要开展学生认知结构一类的课题研究,就需要以认知心理学及相关知识作为理论依据。当然,理论的选择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能指导实际操作,对课题研究具有支撑作用,可以引经据典,也可自圆其说,但不要乱贴标签,不能为理论而理论。
二、 主题新
每个课题都应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研究方案应清楚地表达本课题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而主题有无新意,则是课题有无价值的关键。所谓新意,就是我们的研究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我们的研究在领域、方向、假设、角度、方法、对象(如学生的地域特点)、可靠度、精确性等等方面,至少要有所不同。这也正是课题方案需要分析研究的背景、梳理相关成果的原因所在。所以,在表述主题时,要让读者看出“背景”和“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背景的衬托下看出我们提出的核心问题新在何处。主题的新意铺展于行文,承载于变量,浓缩于课题的名称。
1.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是对课题研究实质的高度概括,应力求文字简洁而又能展示课题的面貌,最好能体现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让人一看就明白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如“初中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课题名称多以陈述式句型表述,慎用疑问句,不用似是而非的辞藻和口号式或结论式的句型。
课题名称中往往包含“实践”、“探索”、“研究”等涉及研究方法的词汇。我们的理解是:含有“实践”的,则课题多以活动为载体而展开;有“探索”的,则需要研究者有所创新;单写“研究”的,则课题采用的是思辨性方法,或是多种方法的组合。“××研究”类课题如果采用单一的科研方法,则可在课题名中直接写明,如“××行动研究”、“对××的调查研究”等。
2.变量界定
变量即变化着的客观事物。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事物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他事物的变化。由于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变量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一个课题往往涉及多个变量,对这些变量的理解也可能因人而异。越是富有新意的课题,变量的公共认知度也往往越低。因此,在研究方案中对表现主题的重要变量或者容易误解的变量,必须给予明确的界定。这样才能使阅读者不会误解,使课题组的成员能形成统一的思路,使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避免不必要的目标变更、方向转移和范围的缩放。反之,对研究变量缺乏明确界定,如“挫折教育”与“磨难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考试成绩的提高”就容易混为一谈。给变量下定义有两种基本方式。⑴变量的抽象定义。即对变量的内涵做出说明,可以参照有关辞典、教育理论书籍、课程标准、教材,或国家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政策、法规守则等对概念进行科学定义。如果变量的含义不通俗,又查不到确切的定义,一般应该回避,另换别的概念。如果特别需要,也可自己尝试下定义,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对相关问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⑵变量的操作定义。即用可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做出具体的说明。变量的抽象定义仅停留在概念水平,它不能解决实际研究过程中变量的具体测定或操作问题,因此有时还须将其转化为操作定义。变量的操作定义虽然可以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但更需要的是自己的研究。可操纵的变量是研究中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对其下操作定义的目的就是要明确怎么操作。可测量的变量是研究中要调查的问题和效果,对其下操作定义的目的就是为了实际测量。可选择的变量一般用在课题表述中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对其下操作定义的目的是要明确划分和正确选择。
三、 任务明
把主题转化为明确的任务才具有可操作性。为此,研究方案一般需要写清如下几点。
1.研究目的(目标)
目的和目标在汉语中几乎是同义词,但在课题方案陈述中,两者还是有些区别。研究目的是对研究结果的概括性预测与期望,是整个研究的归宿,显得笼统而抽象(也有人写成“总目标”)。教育科研要达到预想的目的,通常需要把笼统的目的加以分解,提出一系列可操作、可验证的具体目标。设计研究目标要注意:⑴统筹兼顾,既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又合乎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研究水平和时间。⑵课题研究目标不等同于教育教学工作目标。课题目标在于探寻未知的教育教学规律,工作目标在于完成具体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⑶多个目标要在课题研究目的的统领之下形成体系。有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可按各个子课题之间的关系,分解并理出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结构。
2.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是对课题所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对各种教育问题和现象所作的且尚待证明的初步解释都属于假设性质。假设在课题研究中具有定向、限定和参照的作用。研究的问题以假设的形式表述,就会变得更加明确。中小学教育科研通常要探讨的是因果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应的假设是关于条件和反应关系的表述。如我们创设了什么条件,控制了哪些不想研究的因素,采取了哪些教育措施,就可能达到怎样的预期结果。提出研究假设通常要遵守:⑴不能与已被证实的正确理论或事实相悖;⑵对变量关系的推测要合乎逻辑;⑶应以陈述句的形式简单、明了地直接表达;⑷能用一定的方法收集数据和事实加以验证。当然,研究者可根据研究性质决定是否正式提出研究假设,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及单一变量的研究则不一定要预先提出明确的假设。
3.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要回答课题究竟研究什么的问题,即区分“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问题。基本要求是把主题展开为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结构并确定重点,提出解决这些重点问题的实施构想,从而把大问题细化为几个具体而又关联的便于操作的子问题,用陈述句表述明白。如“高中学困生与非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比较研究”的研究内容:⑴调查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在上课、作业、复习和考试习惯上的不同特点;⑵不同性别的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比较;⑶不同年级的学困生和非学困生学习习惯的比较;⑷分类调查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生学习习惯不良的因素;⑸提出矫正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对策。
4.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就是研究正式展开之前希望得到的收获,包括问题解决的程度,可能产生的效益,成果表现的方式。成果的表现方式是成果的物化形态,如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著、案例等等,研究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书刊、光盘、网页、软件等不同的载体。预先设计成果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为了使研究者能在研究开始时就
着手材料的积累,避免研究结束时才发现有些阶段性的成果已经流失。
四、 道可行
要圆满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必须依据客观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途径。
1.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对怎样研究的回答,可以理解为原则、策略、程序、工具、方式的综合表述,重点写明怎样实施。如准备如何收集数据,将使用何种技术来分析、处理数据并推导出结论。若是实验研究,还要说明如何选取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控制哪些变量。
研究方法可分为:⑴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这些方法旨在获得对象的客观资料,而不给予对象人为的影响。⑵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这些方法是要通过施加某些干预而获得某些期望的结果。
有些研究方案选择的方法缺乏与研究任务的内在关联,无法融入具体的研究过程,影响了可行性。孤立地看,方法其实并没有好坏之分,而联系到任务,却有是否合适的区别。也就是说,同一种方法,对于匹配的任务,就是可行的好方法;对于不匹配的任务,就是不好的方法。因此,研究者要熟悉和理解教育科研的各种基本方法,再从完成任务的需要出发选择方法。如“中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指导研究”,若要考察研究现状和进展,选用文献法;若要验证一个假设,可用实验法;若要了解当前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现实状况,就用调查法。当然,由于教育现象丰富多彩,问题错综复杂,所用的方法也可能是多种方法的组合。
另外,工具性材料如问卷、观察记录表、测验题等可作为方案的补充。
2.研究步骤
就是课题研究任务在时间顺序上的计划安排。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阶段。如研究过程较长,则实施阶段还可再分为几个小的阶段。各阶段时间安排一般写明“×年×月——×年×月”,需留有余地。
准备阶段包括调查和前测、理论学习、制订研究方案、建立研究机构、确立研究对象等。
实施阶段包括研究内容的操作、研究方案的调整完善和过程的管理等。要明确如何将自己设计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落实于具体教育实践,从哪个角度切入研究,进行操作。同时要明确如何记载整个研究过程的相关材料。
总结阶段包括对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加工,寻找规律,提炼研究成果,设计出预期成果的形式,写出结题报告,发表教育论文等。
3.资源配置
主要是人员分工、经费预算等。人员分工要符合各成员的水平、能力、岗位和特长,每项工作都要落实到人,明确目标和时限。当然,分工的同时也要注意研讨与合作,利用集体的力量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课题还可建立领导小组,下设子课题组并明确负责人,必要时聘请课题研究顾问。经费预算主要是指计划申请或自筹的经费数额以及经费支出的具体科目预算和年度预算。
在制定研究方案时,应让课题组的所有成员都参与考虑、讨论,就研究方案的各个方面充分发表意见。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方案更为周详,另一方面可以使课题组成员在这一过程中对研究的设想和各人的任务更为明确,为研究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完成条件
主要介绍物质条件、人力资源和前期成果等。物质条件包括图书资料、研究设备等。人力资源如核心人员的研究经验和能力,课题组人员的工作岗位、学术优势、年龄和专业的结构。前期成果主要指本课题组已取得的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总之,设计课题方案应仔细分析上述各个方面,理清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综合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整体。其构成要素和思维路线大体如图所示。
参考文献
[1] 李哉平,朱富强.课题研究文本中常见术语释义.基础教育研究,2008(8).
[2] 解腊梅,王瑜.中小学教师怎样进行课题研究(二).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5).
[3] 陶天麟.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技术.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3-4).
[4] 顾颉.对教育科研课题设计的技术思考.教育科学论坛,2007(3).
[5] 高尚全,徐万山.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指导.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6] 陶保平.研究设计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课改骨干对各组上报的20个真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形成20个主要问题,现结合这些问题,提出小课题如下,供大家申报时参考,各课题组应结合自己研究重点,确立具体研究课题。
一、文化建设研究
1、新理念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高效课堂模式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3、新课改环境下的学习小组建设研究
4、开展大阅读活动,构建书香校园的实践研究
5、组织学生社团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研究
二、教学设计研究
6、学科导学案的编制与有效使用的研究
7、实用课件的制作与使用的研究
8、落实集体备课,提高备课有效性研究
三、高效课堂模式研究
9、改进高效课堂宏观模式,形成学校特色课堂的研究
10、高效课堂学科模式的构建研究
11、课改名师教学模式形成途径的分析研究
12、课改名师成长机制研究
四、创新班级管理的研究
13、高效课堂改革下的德育研究
14、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途径研究
15、实施量化积分的长效激励机制的研究
16、任课教师参与班级小组建设的机制研究
五、课堂环节的有效性研究
17、学科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18、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19、课堂展示的有效性研究
20、课堂评价方法的创新研究
21、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法研究
22、达标作业的设计研究
23、分层教学、结对帮扶的方法研究
六、其他
24、基于打造课改名校的各职能部门特色管理研究
25、促进课改的评价机制研究
衡阳市船山实验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师生对教学资源的渴望越来越热切,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开发出一套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的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资源。
研究表明,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深化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充足而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自主的学习,并形成“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等。
当今社会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很多城镇学校都把它作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面临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会减少,而会不断增长。我们必须寻求现代社会的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佳结合点,开发出一套完整的优质的数学教学资源,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一般地,教学资源并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直接的利益,因为教学资源的增多,意味着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余地加大,机会增多。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决策的难度。因此,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正是要解决师生、教材、教参、网络信息等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往往通过科学的设计,巧妙的计算以及有趣的图象认识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位置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
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组合。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认识,情感和意向的行动,使学生与教师心理更趋同步,相互沟通,产生共鸣,在师生双边愉悦地交流中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动口、动手、动脑,配合教师的教学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显著标志。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
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13、系统学依据
系统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相加,而是体现各组成部分在系统中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要素,只有诸要素的组合结构达到优化,整个系统的功能才能优化。
教学资源的恰当使用,能有效调整教学系统要素之间内容结构关系,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努力开发出数量充足,能与教学实际紧密相连的“合时、合用”的优秀的数学教学资源。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开展对“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研究水平,提高有效教学的达成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开发与课程标准以及实验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数学教学资源网站,以及教学资源DVD光盘等等,力求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对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进行研究
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支配下,依据教学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因此,新课程导致的教学观的变化也必然会导致有效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变化。
以本为本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是低效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有一种相应的高效教学模式的创建。
3、发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的各方面能力
教学资源的开发、拓宽了学生视野,扩大了知识容量,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抉择判断能力。什么样的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易使学生掌握,这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课题,这个课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行动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4、应用课程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利用互联网等参与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贡献自己的教育成果并与广大同行交流、分享。通过课题的研究,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有效利用数学课程资源,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方法
我校课题组在《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调查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1、文献法:我校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资源包的开发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料,广泛查找校内、外图书著作、报刊杂志等多方面的资料,有效利用我校影象资料库各类教育教学
光盘、电教资料和教育软件,充分发挥我校“东北师大理想信息”网络平台的优质资料,将收集和开发的资源的各类资源,整合到教学资源包。
2、调查访谈法:在课题研究时调查访问课题内容相关的现任教师、老教师和中学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过程及相关因素以及中小学教学衔接内在联系及差异;针对我校课题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与情景,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故事和案例等。
3、实验法:将资源库的资源及研究的结论形成实施方案应用到该年级或相关年级的各个班级的课堂教学中,以同课异构形成,进行教学,开展实验研究,发现问题,记录、反思,并及时进行集体研究分析修正。修正后形成新的方案再实验,直至达到学生收获多,效果好,专家认可。
4、行动研究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计划三年完成,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等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7年3月(我校为后加入课题组学校,正式参加课题研究活动是2007年3月)。
(1)成立课题实验研究小组,确定成员及实验的老师。
(2)选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3)确定课题研究成员以及担任实验的老师。
(4)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制定实施细则。
(5)对课题组成员、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有关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论以及实验方案,落实研究经费。
2、实施阶段(2007年4月至2008年7月)
第一步(2007年3月至2007年8月)
阶段目标:
(1)探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方法与途径,写出研究论文。
(2)根据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开发建设校园数学教学网站、数学博客、数学教学资源库;开发省课题组分配的一、二、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资源文本与“教学资源包(电子版)”。
(3)积累材料为课题研究中期评估报告作准备。
第二步(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
阶段目标:
(1)在全面总结中期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对实验方案进行修订调整,使方案不断充实完善,进行下一步实验。
(2)探索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理论,写出研究论文和教学反思。
(3)开发建设校园数学教学网站、数学博客,数学教学资源库;开发省总课题组分配的四、五、六年级的数学教学资源文本与“教学资源包(电子版)”。
(4)写出课题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3、总结阶段(2008年9月至2008年12月)
阶段目标:
(1)做好课题实验的论证,总结及成果整理汇编工作,写出研究报告与结题报告,对实验进行终结性评估。
(2)进行实验的信度、效度分析,以决定如何进行第二轮实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学校建立课题研究经费,以保障必要的经费开支。
2、对课题实验进行目标管理,每学期制订课题研究工作计划与实施细则。
3、每学期按时参加省总课题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会议或者学术经验交流研讨会。
4、每月召开一次课题实验研究交流工作会议。
5、建立信息资源平台:(1)建立一个公共邮箱;(2)建立数学博客群;(3)办一个内部刊物《研究通讯》。
六、实验研究的成果表述
1、课题结题研究报告、论文、典型案例或调研报告3-4篇。
2、2007-2009年课题研究大事记;课题研究方案;美文赏析。
3、课题研究期间各个学期以来,每个学期的课题计划、总结以及课题研究中期评估报告。
4、开发数学教学网站与数学教学资源库。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数学课题研究小组:
1、由管教学工作的吴佐棠(数学专业,本科)同志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组工作。
2、课题组成员由下列人员组成:
⑴数学组老师:刘艳华(教研组长)、黄珺(负责课题组的档案与会议记录工作)、焦胜华、何红梅、李淑萍、马庚发、陆果、王红礼、吴淑英、周国生、王时香、董礼美、申红艳、金丹。
1.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把握不定,忽而强调它的思想性,忽而强调它的文学性,忽而强调它的工具性,忽而强调它的人文性。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移”过来的讲读法深深地影响着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重讲解轻训练,重分析轻感悟,重理解轻运用。阅读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2.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以教科研为先导,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了较为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学校把教育科研深入课堂教学领域,作为教育科研的着力点与落脚点。我们选择阅读教学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为重点,意在探寻一条大面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路子。我们学校,不仅领导层具有通过教育科研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意识和一定实力,还有一批有志于语文教改的教师。我们学校还聘请了上海师大教科院吴立岗、吴忠豪两位教授和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为我校语文科研顾问。因此,开展“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小学阅读教学方法研究”有广泛的基础,有获得成果的可能。
二、课题界说
课题中的“阅读教学”包括以语文教材为内容的课内阅读教学和以教材外的读本为内容的课外阅读导读。“实践能力”指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以说(口头表达)和写(书面表达)为主。本课题研究旨在探寻培养语言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小学阅读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
三、研究要点
1. 探索“以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2. 研究课堂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训练的方法、途径。
3. 研究扩展阅读(包括课外)的要求、指导方法、评价方法、阅读量等。
4. 研究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阅读能力评价方法和体系。
四、研究过程
1. 加强培训,更新观念。
我们特请上海师大教科院吴忠豪教授和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就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改进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等来校为全体语文教师作专题讲座。我们每学期都派教师去上海参加由上海师大小学语文研究中心“阅读教学课题组”组织的培训活动。同时我们组织印发有关阅读教学改革的理论文章、经验介绍供教师学习。
不断的培训、学习、思考,使广大语文教师不仅认识自己平时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足,同时领会了阅读教学的性质、任务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方法。
2. 狠抓课堂教学,不断磨练。
(1) 校内反复磨课。为了使“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体现出来,我们狠抓校内磨课:一是课题组内的语文教师相互听课、切磋;二是请骨干教师面向全校教师上公开课、研讨课;三是请吴忠豪教授等专家来校听课把脉会诊;四是请市语文教改中心组到我校活动,请市级语文骨干教师来我校听课指导;五是开展校内赛课活动。一系列的磨课活动使广大语文教师尤其是课题组实验教师不仅在理论层面上接受课题阐述的理论,而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把握凸现阅读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2) 外出听课、赛课。我们每学期都要派教师参加上海总课题组组织的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同时我们努力争取机会,派教师出去听市内、省内乃至国内名师的课。我们还把教师推出去,让他们参加上海总课题组组织的赛课活动和吴江市百节好课评比活动,让他们在赛课中磨练成长
3. 点面结合,探究规律。
(1) 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我们在-,在三年级、五年级各开设一个实验班。在-,开设了实验部,有一年级至六年级8个班级参加实验。实验班的教师按照课题组的要求投入实验。为了使“点”能早日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我们在方方面面突出重“点”:一是请专家到校重点指导实验班教师,听课评课;二是派实验班教师去上海师大课题组接受专家辅导;三是多派实验班教师外出听课、听讲座,参加学术活动;四是给实验教师压担,要求他们每学期至少研究一个课题,上一节公开课,写一篇研究论文(总结)。在突出重点,使“点”上有明显的实验进展的基础上,我们要求以“点”带动“面”上的实验:一是“点”上教师去非实验班听课指点;二是“点”上教师与非实验班教师共同设计教案;三是“点”上教师与非实验班教师一起开展沙龙研讨活动。
(2) 分项研究,探寻方略。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小学阅读教学方法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验目的主要是探寻培养“实践能力”的方略。为此我们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根据总课题的研究要点分列出许多小课题。每一阶段(一般为一学期或一学年)抓住一个要点研究。实验老师根据要点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抓住某一小点开展研究,这样既避免研究的无的放矢,也避免了研究的重复浪费。从课题研究至今,我们着力于两大方面的研究:一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二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训练的方法和途径。以后我们将着力于以下两大方面的探究:一是扩展阅读(包括课外阅读)的要求、指导方法、评价方法、阅读量;二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方法和体系。
4. 学习反思,总结提高。为了使广大语文教师尤其是实验部的语文教师在实验中不断提升教学素养,我们着力“三抓”:一抓学习。我们组织语文教师学习国内外关于阅读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和经验介绍,印发有关的材料供他们自学。同时,我们去上海、杭州等地购买有关专著供他们阅读。二抓反思总结。我们要求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交五则教后记、四则语言训练范例、三则教育随笔、两个案例、一篇论文。三抓相互交流。我们努力为实验教师搭起相互交流的平台。
五、初步成果
1. 提高了广大语文教师尤其实验部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形成了一支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教师在市级以上发表语文教学方面的论文有十余篇,有两位教师的课分别被评为“市百节好课”和上海市总课题组赛课三等奖。一本反映课题研究成果的教师文集即将汇编成册。
2. 提高了学校的科研实力,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带动了其他学科的科研工作。
3. 建立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内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读读、悟悟、说说、背背、写写,以读、背为基础,以感悟为催化,以说写为主要实践形式,相互影响,使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最终达到语言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和快速提高。当然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此不是所有的教材都有着五个教学环节,有的教材教学以积累为主,教学环节为读读、悟悟、背背;有的教材教学以口头表达为主,教学环节为读读、悟悟、说说;多数教材的教学环节为读读、悟悟、说说、写写。当然这并不是教学的固定程序,还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节。
4. 摸清了说写训练的基本形式。(1)说话训练有直述故事、转换人称复述、想象口述场景、运用文中语言创造性复述故事等。(2)写话训练有写感受、体会,根据文中素材描述人物、场景画面,想象补白、续写等。 5. 学生的语言表达(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语文素养得到了大面积的提高。学生参加市级作文赛获一等奖两次,二、三等奖十余次,参加全国作文大赛荣获优秀奖。
洞塘小学自申报江津区级课题“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获批以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题方案,以农村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阶段的特征和规律为理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准则,以目前我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实践依据,以未来社会对少年儿童的要求为教育目标,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为目的,积极地探索农村小学阶段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通过采取形式多样而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凸现个性,以期培养一代新人。
我校“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能取得成功,不但促进了我校育人质量的全面提高,而且将使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广大农村小学得以广泛推行。
一、农村小学德育环境负面影响概述
(一) 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对农村小学德育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以及利益关系的日益多样化,也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空间,因而一些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学生产生了过早就业的念头,小小年纪就加入了打工者的行列。然而,由于年龄尚小,自制力、是非分辨力等不强,导致一些严重的隐患不免让人担忧。而一些家长则以某人不读书,也成了大老板的典型事例误导孩子,致使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念发生了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满了头脑,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因此受到来自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抵制。更为担忧的是,某些人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网络向未成年人传播腐朽落后等不道德的有害信息,腐蚀青少年的心灵,致使一些中小学生 (留守儿童为主) 整天沉迷于网吧之中,荒废了学业。另外,社会上赌博的歪风沉渣泛起,特别是在农村,无论是在村头巷尾,或是田间地角,无处不见。由于这些消极思想的影响,德育环境日益恶化,造成青少年的精神空虚,行为失控,以致出现危害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给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 家庭环境对农村小学生的影响
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品行不良、违法犯罪与家庭教育失当有很大关系。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家庭结构破裂,家庭破裂的孩子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应有的管束,容易受坏人的引诱和利用,进而走向邪路;二是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有时家庭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铤而走险行为在极少数青少年中便时有发生;三是部分家长言行不检,对社会怨气多,沉缅于赌博和声色犬马之中,对学生负面影响很大;四是隔代管理。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外出打工的学生家长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多数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管或托亲朋照看,有的学生甚至独自留守。这些留守儿童,离开了父母的教养,失去了应有的管束和控制,难免被不良风气侵蚀。
二、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一) 加强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和平、合作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流,以人才为决定因素的竞争也更加尖锐了。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强化德育教育,势在必行。教育是什么?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加强好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德育工作最有效的途径。育人为本,完善人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
(二) 好习惯养成教育能够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教育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强调的核心内容。诚然,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无数仁人志士的民族精神将鼓舞我们奋勇前进,古代精忠报国的岳飞,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近代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到当代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现代的抗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将民族精神从古到今代代相传,这些民族精神我们永远不能丢弃。很多民族精神培养只要有效地灌输,就能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让他们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承人、弘扬者。而这种精神不再是传说,而真正切身的从点点滴滴,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这种传承是每一个人的义务与责任和骄傲。
(三) 好习惯养成教育能协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教育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机制,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实践中加强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就学科渗透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进行试点。落实有关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和活动,重点开展好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以创建人文校园和人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 好习惯养成教育能够提升小学生健全的人格魅力,促进其个性稳定发展
德育工作的好坏,不但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活力所在,还能提升学生健全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养成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心理品质的角度讲,健全的人格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学会做人的先决条件。
著名教育家诺尔特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他将学会害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耻里,他将学会罪恶;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将学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将学会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感里,他将学到信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将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和友谊中,他将会喜爱这个世界。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走出以往一些教学的误区。在过去的教育里只注重了学生书本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健全性格的培养。在今后的教育里,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培养,个性发展,潜能开发,真正实现各尽其能,人尽其才的理想目标,使每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存。
那么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什么时候?研究表明是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在幼儿阶段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按时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不掉饭,做事不磨蹭等等。在小学阶段,则要尽可能多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不会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时学习,写完作业后自己整理好书包,在外面要留心观察。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因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塑造。我们要尽量在可塑阶段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避免在青春期强迫孩子纠正不良习惯。
三、“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一) 弘扬洞塘小学精神——黄角兰芬芳精神
洞塘小学始建于公元1911年,原址在洞塘村黄家湾,几经变迁,民国中期迁址洞塘村沙沟子,1937年 (民国二十六年) 又迁回黄家湾。1995年搬迁到现在的洞塘场头鸭子山下。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原址黄家湾校门旁那棵巨大的黄角兰,它花开四季,十里飘香,沁人心脾。洞小历代学子无不为黄角兰奉献芬芳精神所感动,它激励着洞小学子无私奉献,冲锋在前,实现自己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升华。
所谓黄角兰芬芳精神,简言之就是一种弘扬真善美的精神,一种奉献精神。洞塘小学一直弘扬黄角兰芬芳精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为魂,好习惯养成教育已形成特色,努力向“环境熏陶人、文化影响人、习惯造就人”的育人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 打造办学特色——好习惯养成教育成就幸福人生
结合洞塘小学黄角兰芬芳精神和好习惯养成教育办学特色,我们提出的口号是:“黄角兰芬芳精神代代传承,好习惯养成教育生生相息”,根据这个口号,我们还自创了校歌。歌里唱道:芬芳,芬芳!黄角兰十里飘香。奉献,奉献!催我们阔步向前!我们在花香里陶醉,我们在阳光下成长。洞塘学子一路高歌:黄角兰芬芳精神永远放光芒。向上,向上!好习惯终生难忘!幸福,幸福!伴我们快乐成长!我们的集体充满力量,我们的校园洒满阳光。洞塘学子一路高歌:黄角兰芬芳精神永远放光芒。
不管是口号,还是校歌,都是我们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是同学们的精神力量。对小学生弘扬正气、培养教育精气神,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 课题研究有效方法
针对农村小学生实际,从制度、细节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自我管理潜能,使课题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1、加强宣传引导。
在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中,舆论宣传的作用不可忽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一种气势、一种压力,在很大程度上能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我们充分利用黑板报、班会、少先队活动等一切可利用的阵地,把每一面墙壁、每一根柱子变为育人阵地,使学生听到的是正确的行为引导,看到的是文明的行为标准,耳闻目染的是文明的语言、文明的行为和卫生的环境。另外,给学生讲清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讲清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能那样做。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垃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坚持锻炼等,这些都是应坚持的好习惯,乱扔垃圾、不遵守秩序、贪玩不爱学习等都是坏习惯。讲清了道理,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认识,明白了判断好习惯、坏习惯的标准是什么,不同习惯会带来什么不同的后果。这样,认识才能内化为行为的准则。
2、制定《洞塘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细则》。
为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在制度的建立健全上下足了功夫,学校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拟订了《洞塘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细则》。该细则由“小学生十个学习好习惯”、“小学生十个生活好习惯”、“小学生十个行为好习惯”组成。我们利用班会、晨会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洞塘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细则》,组织师生逐条进行讨论,摆问题,议危害,查根源,真正让好习惯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3、狠抓落实,从细节入手,讲求实效。我们的做法灵活多样:
(1) 把三项好习惯内容制成标语;张贴在文化栏上,让学生们在活动之余,提醒自己的一言一行,规范自己的一举一动。
(2) 在每间教室内张贴有关好习惯的名言警句宣传标语。
(3) 通过班队活动,班主任的讲解,让学生不断反思、总结、提高,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更容易铭记在心。
(4) 让学生集体朗读,背诵,自悟其理。
(5) 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沟通,共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我们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学生逐渐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年级段,侧重点又不同。通过一学期的教育,低年级学生基本上养成了正确规范的写字姿势及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中年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他们每天能细读2至3篇优秀作文或故事,并且养成摘录好词好句的好习惯;高年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要求他们能自觉制定学习计划,每天进行预复习,注意学习方法,多看多写。通过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不同年级段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目标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学校通过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已养成了生活自理的习惯,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不仅能洗脸梳头、整理床铺、准备文具还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与家长的合作、沟通、交流,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娇气、任性和依赖性逐渐克服,自主、自理、自立的意识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以“爱心、感恩、文明”为主导的品行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校通过良好品行习惯的教育,培养学生富有爱心、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尊重他人;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情、感谢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让学生学会举止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
目前我们学校的校容校貌优美整洁、校园文化新颖鲜明、学习生活井然有序、学生面貌朝气蓬勃、教师队伍精诚团结,这一切都与我校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密不可分。
4、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洞塘小学对学生实施好习惯养成教育以来,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这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热情参与,主动监督,学生被动接受下取得的,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实施好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们越来越觉得应该突破传统教育中“保姆式,警察式管理”的局限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从“要我怎样”向“我要怎样”转变,实现由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的过渡,逐步走向成熟。为此洞塘小学探寻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生活方面:洞塘小学是一所山区农村小学,很多学生家长为了生计,丢下年幼的孩子双双外出务工,这些被留在家里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十分差。学校通过校会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训练指导,对住校生实行了“半封闭、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学习在教室,用饭在食堂,休息在宿舍”的管理方式。学生男女宿舍分别安排一位男女生活指导老师,做孩子们的临时父母,给他们进行生活指导。经过一段时间培训,住校生能主动照顾自己,如洗澡、洗头、洗衣服等。学生大多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学习方面:教师努力实现角色的自我转变,由领导者到引导者,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生不仅要逐步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而且要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利用自习课,各科任教师布置好学生自习课的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难易适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优生更优,差生转化的效果。
纪律方面:教师明白良好的纪律“活”在体验中,“活”在责任和归属感的愉快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做: (1) 关注学生情感,让学生有尊严的学习,增强内心对愉快,幸福的追求。教育家纳尔逊等人认为,当失败使学生不会感到丢脸,他们将学会将失败转化为成功,当成功时,学生也不会沾沾自喜,他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这样,学生享受学生的乐趣,而不是恐惧,沮丧和伤感。 (2) 强化意识,巩固守纪好习惯。良好的自觉守纪的习惯是具体的,微观的,一个学生的守纪观并不是轻易就能调整好的。因此,有很多时候在课堂上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动就动的违纪行为也会时有发生。这样,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督促、约束和指导,帮助孩子坚定自觉守纪的毅力和意志。
卫生方面: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卫生保健意识。不仅要注意自身的卫生习惯,还要爱护学校的环境卫生。教育学生勤洗澡,勤换衣,勤洗头;饭前便后要洗手;不留长发,不涂指甲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学生自觉爱护学校环境卫生,让每个学生心中树立一种“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责任感,做到操场地面无纸屑,教室里面干净清洁,使校园优美整洁。
安全方面: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意识。学校把学生的安全工作摆在首位,抓紧抓好抓实。学校每学期最少进行一次由学校组织的紧急逃生疏散演练,并举行多次安全知识讲座。让学生在活动与教育中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增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积累自我保护经验,提高对突发事件应变处理能力。
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与形式:由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学生代表旁听,大家共同讨论,拟定出《洞塘小学纪律、清洁卫生检查细则》,这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完成的目标。然后积极动员学生人人参与管理。
学校设立红领巾监督岗。红领巾监督岗的成员由每班推荐一至两名组成。这些学生学习优秀,品德优良,责任心强,是学生们心中的好榜样。红领巾监督岗成员的职责首先是要检查本班的清洁卫生和纪律情况,然后再一道共同检查全校各班的情况。红领巾监督岗成员的任务是每天分早上、中午对各个班级的清洁卫生、纪律进行定时细致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红领巾佩带情况,学生迟到早退现象,学生语言是否文明,清洁是否做得彻底等,根据管理细则对哪方面做得不好的班级予以扣分,并及时通知该班级整改。平时随时记载全校师生对学生违纪行为的举报,查证属实后按管理细则对违纪学生予以扣分。班级清洁卫生、纪律根据扣分情况每周评比一次,排出名次,排名第一的班级发放流动红旗。班级排名情况纳入班主任班级管理考核。
洞塘小学的好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将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切实把学生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上来,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的活动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学会反省,学会约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5、以活动促落实。
为了不把习惯养成教育简单化,重视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我们以系列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教于乐。学校发出了“文明礼仪,从我做起”的倡议,并组织学生签名承诺。引导学生熟记自己当前最应当克服的陋习和最急于养成的10条好习惯。为使活动成为系列,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中,学校组织开展了“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小学生陋习歼灭战”等活动,列举身边不文明现象,加以批评,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知荣知耻,学会感恩,将热爱祖国,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科学文明的主流贯穿于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全过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着重看书、做作业“凝神静气”的培养。
农村小学校弱智的学生不是很多,但成绩差的学生还真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我们反复观察研究,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学生学习的时候,心灵“静”不下来,自学能力很差。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他教的普通中学普通班,高考语文平均分竟大大高出重点中学,况且魏老师用于上课的时间只约占一般教师的十分之一。为什么他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魏老师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得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他不在校的时候,学生都“静”下心来自觉学习。
为了让学生养成“凝神静气”的好习惯,我们利用学生每天中午1小时的午休时间,全校必须做到非常安静,学生在教室只能休息、做作业或看书,不能出声,不准离位,同学间不能交流。现在虽然每天只一小时的强化训练,时间久了,学生的这种“静”下心来学习的好习惯就形成了。
7、树立典型、奖优惩劣。
对成长中的少年儿童,缺少表彰的教育是不行的,而缺少惩罚的教育更是不完整的教育。“惩者,以正其心也”,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从广义理解教育,让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在特定的情形中进行反思,让他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在工作中,我们注意挖掘学生中的典型,对好的闪光点及时表彰,树立学习的典范,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对学生中的出现的违犯校规校纪的行为,除了耐心的说服教育外,适当的处分也可起到警戒他人的作用。一年多来,我们通过评比,表彰了大量的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个人。同时也及时处分了一批打架、骂人等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起到了有力的警戒作用。
8、教师的表率作用日渐加强。
身教重于言教,我校抓好习惯养成教育从教师做起,平时加强宣传学习,并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面对不文明现象,人人是监督员,自主、自觉地处理突发情况,使学生感觉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看,教师乱丢烟头的少了,上课吸烟的没了,自觉捡拾垃圾的多了,见面点头微笑的多了,……这些变化,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转变,真正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四、“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 完成研究目标,养成好习惯养成教育办学特色
目前我们学校的校容校貌优美整洁、校园文化新颖鲜明、学习生活井然有序、学生面貌朝气蓬勃、教师队伍精诚团结,好习惯养成教育办学特色铸就了学校发展辉煌,这一切都与我校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密不可分。我们又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将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切实把学生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上来,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的活动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学会反省,学会约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本课题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自课题研究一年来,昔日的“薄弱学校”跻身于有办学特色的学校,先后荣获江津区教育委员会安全工作“先进集体”、李市教育管理中心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等荣誉称号,提升了学校在社会的声誉。
(三) 更新了教育理念,增强了科研意识
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育人中,教师们的言行更是充分体现其教育性: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文明优美,板书工整规范,让学生始终受到文明的熏陶、感染,并以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崇高的精神品格,启迪着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 成果及时得到推广,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课题研究结束后,学校召开了本课题的总结会和课题成果推广会,要求全体教师以此为契机,人人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任,并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细化成文,通过班级橱窗、墙报、板报等进行宣传。
五、结论及建议
课题研究已近尾声,但农村学生好习惯的培养却是科研的永恒主题、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的永远职责以及学生的终身历练。为最大限度发挥课题研究成果的积极作用,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措施:总结会上校长明确提出“把好习惯培养作为我校特色教育”,并把好习惯培养纳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和常规管理,加大检查力度,与奖惩制度挂钩,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量化指标之一。凡在此方面有成绩、有贡献的教师,都给与精神奖励和相应物质奖励,优先考虑晋级和评优。除此,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社会广泛宣传,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共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好习惯影响人的一生。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让我们一起努力,克服不良习惯养成好习惯吧。
让我们全用心播下一个行动吧——
你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回报给你一个春天。
你给别人一份温暖,别人奉献给你快乐无限。
你给别人一份谦让,别人给你敬重万千。
你给别人一份真诚,别人给你温馨的思念。
文明,让人举止文雅;礼仪,让人风度翩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首先还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就当前来看,许多学校申报课题的动机不纯,有的是为了学校能达到某种等级需要课题装潢门面,有的是为了教师能参评名师骨干需要课题加重砝码,有的是为了集体能通过某项考核需要课题作为条件。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课题而课题。正因为思想认识的偏差,所以导致课题研究被部分学校与教师当做了蝇头小利、雕虫小技,除了专门用于评奖便别无他用。其实,作为课题研究者,只有真正认识到课题研究对学校发展、对自身进步有积极作用,才会主动、认真地投身于课题研究之中,积极思考课题研究中的一个个问题,努力攻克课题研究中的一道道难关,即使课题最后没能按期圆满完成,也能对学校工作与自身业务多少会有所促进与提高。假如思想认识不到位,那么就会觉得课题研究是份额外的工作负担,就会在课题研究中采取逃避与应付的策略,而不会将学校的课题研究与自身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对于课题研究必须认识到位。课题研究至少有以下三大意义:一是能让教师有一个发展的载体与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许多名师都是凭借教育科研而成名成家,虽然他们所开展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有些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也一定经过课题的正式立项,但他们最后成果的取得都是有赖于课题研究的。二是能让学校工作规范化、特色化。某些学校被评上特色学校、某项工作被评为特色项目、某个主题形成了校本课程,无一例外都是依托于课题研究使之规范化、系统化、特色化的。三是能让学生的素质有较好的发展。特别是幼儿园与小学,如果没有课题研究,幼儿园与小学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有如今这样的局面,如果没有课题研究小学就会像部分初中学校那样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
其次应是加强前期论证问题。许多课题不但是申报时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就是立项之后也没有组织课题组的成员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对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研究思路,即使是课题组组长自身也稀里糊涂,更不要说其他的一般成员了。既然连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都不清楚、不统一,那么又如何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呢?事实上,在申报课题时,光是课题的选题就需要反复地论证,因为选题的好坏与课题研究目标的制定、课题研究内容的确定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败,也正由于此,大凡课题研究都需要申报论证或开题论证。作为基层学校在选题时务必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应明确研究目标,如《以新闻“课”为平台,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的行为较小,而以期达成的目标偏大,正像一根小铁棒撬不起一块大岩石,也就是说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之间不对称、不一致。二是应注重实践研究。如《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研究》,根据题目这是一个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的课题,其研究的主体应该是大学教授与科研机构,而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应该着眼于实践研究、应用研究,因此,题目拟改为《激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的实践》。三是应遵循科学规律,如《以“竹文化”为载体开展农村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根据该课题的思路,是希望通过竹精神以培育学生谦谦君子的风度,通过竹实践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的责任感,通过竹课程以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创新的精神,因此该课题宜改为《“以竹养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再次则是明确课题分工问题。许多课题往往是学校里请个会动笔的老师写个申请报告,立项之后偶尔开展几次相关的活动,然后东抄西拼编造出一份结题报告送交参评,虽然后来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也得了什么奖的,但这种粗制滥造、闭门造车的所谓研究,不但败坏了课题研究科学严谨的名声,而且也误导了部分教师的研究行为。真正的课题研究,应该根据研究的内容及其工作的性质,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全员参与、齐心协力,组长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方案策划者、课题研究调控者,而不是徒有虚名,坐享其成。那么课题组的成员该怎样来分工呢?一是根据课题的研究项目来分工。有些大课题有多个研究项目,在总课题下分设若干个子课题,那么每个子课题就必须由相应的成员来承担。这些成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组建子课题研究小组,根据子课题的相关研究内容与研究环节再次进行任务上的细分。二是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来分工。一般的课题,都有若干方面研究的内容,每一方面都是一个研究的领域,这些领域就应该由相应的成员去研究。如果某课题,课题组的成员较多,而需要研究的内容较少,那么可以由两个乃至更多的人共同研究一个领域,但也最好是根据该领域的研究需要,再细分若干研究点,千万不要任务不明一哄齐上。三是根据课题的研究环节来分工。大凡一个课题,其在研究中总要涉及到课题的整体设计、培训组织、实施监控、文献查找、资料收集、问卷设计、经费筹措、数据汇综、报告形成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根据课题组成员的地位、特长进行相应的落实。
又次才是强化过程管理问题。剖析某些立项课题研究失败的原因,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过程管理。作为组长没有能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预设的思路与步骤,循序渐进地指导和组织广大组员开展脚踏实地的研究,或者没有能够根据课题假设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实施计划,或者只是根据课题的粗浅设想开展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而没有进行必要的理论方面的研究,包括事先没有分析国内国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没有及时对各阶段的研究进行小结。到了结题的时候只有一些零星的活动记录与活动图片,而无法汇总每个组员各自的研究成果,自然也就形不成内容充实思路清淅的终结报告。为了保证课题管理的到位,一是必须认真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员、实施内容、完成时间等,起码应该编定一张课题研究的进度表。二是必须及时召开中期的自查会议,小结一个阶段的实施工作,并根据工作实际拟定调整方案,同时,通过中期的自查,进一步梳理思路、加深研究,为最后顺利结题奠定基础。三是必须全面积累相关的附件资料,与课题相关的各类制度措施、方案计划、过程记录、媒体报道、荣誉奖状、论文案例等,都能加以及时地收集并归类。
最后当是撰写结题报告问题。当前各校课题的结题报告,多数是请本校教师中的写作高手,也有请高校的大学教授来操刀执笔。由于执笔者较少或从没参与过该课题的研究,因此,写成的结题报告往往是事实拼凑、缺乏思路,或者是理论堆砌、缺乏事实。那么这种情况如何避免?课题组的组长应真正承担起组长的职责,必须提供课题结题报告的思路与框架,如果组长自己不能提供的,那么也应组织全体组员进行讨论研究,这既是让大家献计献策、提高研究水平的需要,也是对课题的最后梳理总结、提炼课题成果的需要。在大家充分讨论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方可由执笔人谋篇布局、选材组材,拟出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再由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教科研界的业内人士过目。切不可报告已经定稿木已成舟了,再去征求本校教科室、县市教科所的人员的修改意见。另外,一个课题一般都有几个课题组成员,这些成员在组建课题组时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即使没有明确的分工与研究的任务,那么在撰写总的结题报告的时候,也应该就结题报告的书写作些分工,根据列好的结题报告的提纲,把各块内容分解给各位成员,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执笔人的撰写压力,更重要的是让大家在共同参与中有所提高。其实规范的课题结题报告应该是组员研究成果的汇综、集体智慧的结晶。
另外还有课题附件处理问题。课题的附件是课题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附件的页数往往要超过主报告。那么附件究竟有何什么作用呢?附件的作用一是在于证明课题实施的过程,因此,凡是能够证明课题研究的有关方案、制度、安排等都可以作为附件;二是在于彰显课题研究的成效,如新闻媒体的报道、课题相关的论文、各类的荣誉奖励、专家的认定意见,等等。一般地说,课题的附件不要超过十类,如活动的图片、活动的报道可各为一类。有些荣誉、图片要选最重要、最典型的,并且在印刷时尽量缩小合并。这些证明性的物件不在形状的大小,只要让人了解一下就行。从已往各地所送交参评的课题来看,附件中有关本课题的正式发表的研究论文比较欠缺,这也反映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含量不高,多数的课题仅仅是重大活动的总结或专项工作的提炼。
总之,课题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大而言之,有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课题实施过程的进行、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小而言之,有课题研究目标的确立、研究内容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用等等。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详细的介绍,限于篇幅,也限于水平,就不逐一具体展开了。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教科研中心)
【中小学教育研究课题】推荐阅读:
中小学课题研究申报表06-21
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课题方案06-21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调研课题实施方案09-14
农村中小学教育07-19
现代中小学教育10-13
北京中小学教育品牌06-26
中小学教育杂志在线07-17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语文作业评价改革研究》结题报告10-10
小学作文教学课题研究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