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精选14篇)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篇1

酒泉市一中

姚玉江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呢?《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客服困难,合理开发教材,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优化课堂,加强生物科学素养的培育?笔者以模块2(必修二)为例,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谈如下:

一.研究教材,让学生从生物科学发展史中受教育。

教材的编排涉及两条线索;一条是“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另一条是从孟德尔到摩尔根等对遗传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体现了科学发展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一般过程,也体现了从个体到细胞到分子的遗传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其中渗透着科学思维在实践中的运用,以及科学家表现出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材中本身就蕴含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

第一,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了解人类对于遗传问题的研究历史,了解这一领域生物科学发展现状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状况。(以下介绍人类在遗传问题研究历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值得学生学习的科学素养,如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及时对学生获取的资料进行展示评价和概括,利用课件介绍相关知识,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开拓视野从生物学视角认知世界。

第二,由表及里,按教材编排从孟德尔到减数分裂到摩尔根,让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历程中获取知识。(以下也应写如何做的)

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浓郁的历史感当中体悟科学发展的真实历程,培养其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尽管有些教师喜欢将第二章减数分裂提前,似乎与必修一有丝分裂一起学习便于联系和比较,但破坏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影响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真实历程的认知,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第三,从人类对遗传问题的认识到孟德尔的杂交实验,重视对科学家和科学研究过程的学习。(以下也应写如何做的)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概括性的讲述孟德尔的研究过程,既体现出孟德尔热爱科学锲而不舍敢于独立思考的精神,又体现出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巨大作用。

二.开发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渗透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最好的办法是亲自体验科学实验和探究的过程。

1.切实保障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必修二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可以利用小组活动,以乒乓球或玻璃球代表雌雄配子,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并实践对数据的统计和处理。“技能训练:设计程序”也要重视,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习时间交流讨论完善,最后在班级中展示,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2.发掘教材,制作模型。

在教学中,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自己制作模型,以不同颜色的乒乓球组合代表基因型,以塑料板固定,演示配子产生过程,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方式及子代基因组合类型。这样可以将遗传图解直观化,学生也乐于参与,大大提高课堂效果。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其进入到科学思维的探究历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旳理解和掌握。3.三.结合生活生产实际,理解科技与生产的联系,初步树立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这个例子没有结合生活,也没有联系生产,并没有将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典型事例引入课堂)例如,刚学习完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于课后习题2(题目略),可将该选择题进一步延伸,联系育种实际设问:1该类型(抗倒伏抗病)基因型有几种?2比例是多少?3能否直接将获得的类型大量推广种植?4如何进一步选育?5由此推测一般育种的程序是什么?

这样可以由浅入深,联系生产实际,引导学生思维纵向发展,一方面,可以将生活生产实践中的典型事例引入课堂,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将教材知识或习题加以延伸,主动联系实践。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篇2

(一) 问题诱因策略———培育科学素养的起点

所谓“问题诱因”, 就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 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考的教育方式。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育有疑, 有疑者须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 语文老师应该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科学因素, 包括科学人物、科学道理、自然现象等, 通过巧妙设计, 创设“问题诱因”,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

科学研究开始于发现问题。老师要允许学生提问, 鼓励学生提问,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火星, 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 学生提出:

恐龙的灭绝是否和陨石撞击地球有关?

水是生命之源, 火星上有水, 那肯定有生命, 是曾经有过, 还是未曾孕育?

……

面对一系列的问题, 老师要给予肯定与表扬, 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关注, 去和父母家人讨论, 去搜集相关资料, 去阅读此类文章, 并适时展开讨论, 交流问题的答案。这一系列诱因设计, 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 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而且通过多角度的提问、分析, 引导学生全面、严谨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

(二) 情感驱动策略———培育科学素养的动力

行为科学表明, 人的情感因素十分重要, 常常主宰学业和事业的成败。科学情感更是—切科学行为之源, 它包括对科学的兴趣、爱好、态度、毅力、意志、动机以及习惯等方面。科学情感源于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 但这种“好奇心”只是简单的“好玩”、“新奇”、“刺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这种“好玩”、“新奇”发展为“对科学的好奇心”, 扩大他们的兴趣范围, 使其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并通过情感迁移, 将这种兴趣升华为爱祖国、爱科学的美好情感。为此, 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重视学生科学情感的培养, 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爱国情感。

如上《梦圆飞天》一课时, 我校一位老师一边板书“飞天、梦”一边激情演说:“飞天之梦, 中国人已经做了上千年, 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 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都在告诉我们, 这是一个延续了千年的梦。这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吗?”

老师接着说:“人类上天的梦想是可以成为现实的, 只是率先在苏联、美国实现了。美国的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在访问中国时, 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段话:‘人类第一位向往飞向月球的是谁?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美丽姑娘。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 那个美国人就是我。’”

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 作为一个中国人, 听到这样的话, 你有何感想呢? (停顿片刻) 作为一个中国人, 听到这样的话, 我们除了尴尬和苦涩之外, 情不自禁就要问了:难道人类飞天的梦想在中国就永远只能是个梦吗?不, 2003年10月15日, 我们终于把飞天之梦圆了 (板书:圆) !”

此课例中, 教师的导语、资料的出示让学生的思维穿越了时空的隧道, 从梦想开始的自豪到别人上天的遗憾与向往, 再到尴尬, 直至最后的骄傲, 短短两三分钟内, 学生的情感一波三折, 这种情绪的酝酿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基调:扬眉吐气般的快乐, 为国争光的科学种子已悄悄地孕育。

(三) 实践感知策略———培育科学素养的途径

实践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无论是认识事物的规律, 还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不能仅仅传递“权威主义”的观点,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老师要坚持在“做”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使学生明白, 只有按照科学方法设计的、在严格的科学检查和验证下进行的实验, 并且要求在相同条件下实验必须可以重复进行, 才具有科学意义。

让学生搜集资料。搜集资料是科学研究中的文献研究法。小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也很多:向周围的人请教;去图书馆;网络更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布置查找资料相关的作业。

让学生去观察。观察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 是外界信息转化为人的认识的重要通道。如学习了可《广玉兰》、《夹竹桃》等课文, 可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花;学了《金蝉脱壳》、《螳螂捕蝉》等课文, 可以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昆虫;春天到了, 可让学生去寻找春天, 去看植物的发芽、开花, 记下时间;候鸟出现了, 在哪儿什么时候?又是何时看到冬眠动物的“苏醒”等, 这样做,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习作, 更会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明确观察任务的同时, 不要忘记指点观察的方法, 连续地坚持观察、比较观察、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这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计划、有层次地指导之后,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 归纳总结策略———培育科学素养的关键

小学生的思维存在不少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 以偏概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 浅尝辄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 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 生搬硬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抓契机,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如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科学思维方法, 帮助学生将对科学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

如《斜塔上的实验》是伽利略的一个理想化的实验, 在教学中也可以做实验。通过亲自实验, 学生对伽利略的实验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也会提出问题:如果一张小纸片和一个纸团一起下落, 就不会同时落地了。老师可以借此发问“是不是伽利略的结论错了”?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空气的阻力, 伽利略的实验仅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实验。老师借机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 相同高度的两个不同物体会同时落地。这种结论经得起推敲吗?我们还可以将这一结论, 进一步验证推广。在教室里重新实验发现, 将不同重量的玻璃球和铁球, 放置同一高度, 也会同时落地。

在探究实践活动中, 我们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举一反三”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 也就学会了真刀真枪搞科学的本领, 就能在探求科学的过程中, 不断获取新知和发展的能力。

(五) 求真务实策略———培育科学素养的核心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 也就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它是一个人在处事行事中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 是一种执著的探索精神。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养时, 不仅要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更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 要引导学生将这种态度、精神、品质带到语文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装满昆虫的口袋》写的是世界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故事。为了研究昆虫的动态, 他常常在田里匍匐行进或是躺倒观察, 甚至整天趴在地上不起来, 专心研究的神态时常引起人们的嘲笑。他的求真务实的精神, 注重实践的态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最好材料。老师在教学相关科学类文章时, 要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 去体会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把握科学家的精神实质和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 让科学家们成为他们的榜样和偶像, 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培育对科学的执著精神。

英语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之我见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科学思想;内容和情感;渗透;尝试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30-01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要求教师在培养英语人才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多方面发展、进行合作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等,其实这些都是科学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体现。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科学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科学是一种态度、观点和方法,怎样将两者有机融合,发挥出它们最大的优势呢? 我进行了英语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探索和尝试。

一、更新师生观念,进行科学思想渗透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脱离社会生活和个人经验,学生之间缺乏语言交流,学科知识教学与生活隔离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为了适应综合化的英语教学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师不仅要进行知识结构的自我补偿,还要增强跨学科的研究,通过发展自我来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在语言教学中,通过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8A Unit 6是认识自然灾害的,在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我引用了大量自然灾害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再通过一段地震视频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小组讨论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地震发生时科学自救方式的图片,既操练了英语口语,又帮助学生获得了很多地震知识和科学自救的常识。最后引导学生上网收集相关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注意科学思想的渗透,在生活中同样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和富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活动,在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英语运用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挖掘英语教材,注重科学内容渗透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英语教材也引入了学科融合的思想,在各年级的英语教材中有机渗透道德教育、科学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等内容。成功的教师能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跨学科知识,并通过知识整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横向联系,激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掌握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即加强学科间教学内容的联系和结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需要选择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整合到英语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方法。例如教颜色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三原色”做配色实验。教“ ice, water, air”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冰、水、气三体变化”的原理。教quarter单词时,我们可利用数学几何图形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也可利用化学容器引导学生识别“a quarter ,two quarter ,three quarter ”,还可利用时钟引导学生表示时间“a quarter past one”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从而培养其用英语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三、活化语言交际,进行科学情感渗透

在英语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联系教学,活化语言,增进学生的情感交流。例如讲故事、诗歌朗诵、歌咏比赛,角色表演、实验活动都是学生喜爱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语言,体验成功,发展素质。例如教“Hobbies”这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才艺表演,引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事物,促进学生体验生活,运用学科知识于语言的能力。我们在学校还组建了英文朗诵队以及英语创新小组,开展每日一句快乐英语、每周一次脱口秀、每月一张英语报、每学期一次英语节、每年一次“希望之星”英语竞赛,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英语知识、运用英语知识,在活动中磨练自己的意志,通过宣传英语及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以及使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科学的头脑,能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正确的观察事物和认识事物。

总之,在英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英语教师要结合教育实践,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发展观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科学的、可行的、适宜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其它学科知识,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语境中发展思维和拓展视野,学会综合运用语言于实际生活中。英语教师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科学教育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二者发挥最大的优势,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出力。

参考文献:

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 篇4

二、物理实验要贯穿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始终,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做实验,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普通物品做物理实验。

三、将物理学史教育有机地整合到物理课程教学中。物理学史,它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多学科知识,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受教育者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

四、开展物理课外活动,陶冶学生科学素养情操 物理课外活动,主要有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以及物理游戏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增强了印象,加深记忆,也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促进了科研能力的发展,从而使他们在有兴趣的活动中自然地得到科学素养的教育。

人文素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篇5

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教育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十分必要。

本文结合当前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着重分析了人文素养在英语教学中所体现的作用,并给出了部分教学中的实际做法。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教学渗透 人文素养

1.引言

高中英语教学课程囊括了许多具有正能量的教学内容,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交际能力,还提供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发展。

把“人文素养”渗透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可以助力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并能让学生以后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2.关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意义

相关研究指出,人文教育是人在社会中立足具备的根本条件,也是立国的有效前提,是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其对于个人与国家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

高中阶段是学生在形成各种理念的关键时期,因此关注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就很有必要。

英语是一门建立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之上的语言学科,因此它具有鲜明的“人文教育”特征,高中英语教材中选取了很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和理念的内容。

比如在必修一第一单元“友谊”中所选的课文来自于《安妮日记》,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历史,还能感受到和平和友谊的珍贵,从而让他们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更珍惜同学情、朋友情和师生情。

高中英语教材中囊括了“文化礼仪、美术音乐、身体保健、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的相关知识,通过英语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接受英语教育、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有效提升自身素质,进而成为一名“德、智、体、美”都得到发展的优秀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对于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也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3.增加人文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去实践它。

高中英语教材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英语知识,还可以让他们领略世界各地的领域文化。

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还提升了其人文素质修养。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时,老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情,适当加入这方面的探讨。

比如必修一Unit 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老师就可以根据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进行延伸,或者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比如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提问“在全世界中,为什么讲英语的最多?我们学英语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等相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英语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等话题。

这些做法不仅能增加他们对英语历史的了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还是一种对于“英汉异同”的新的认知,它们能帮助学生正面积极地体会到英语的价值。

教材中人文内容的安排为我们提供人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而真正决定人文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还是学生自身。

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部分老师自身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很深入,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身份。

他们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就是给予了学生好的教育方式,学生只要多做题就能学好英语。

事实上,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很紧迫的,为了满足当下“应试”教育的要求,很多家长觉得学生就应该把大量时间都花在做题上,努力拿到高分。

这样的认识就容易导致教师自己熟悉内容情感充沛,学生需求被冷漠忽视丧失兴趣。

尽管英语老师对书本上人文知识讲解清楚,但学生并不能够加深并独自体会那些珍贵的人文情怀。

比如在学习“Women of achievement”时,“Why not carry on the good work”这篇课文中,主要讲女主人在男尊女卑的时代里依然会勇敢追求自己的学医梦想,一辈子都在拼事业,把自己献给了病人的故事。

当然,老师在讲到这里的时候,会和同学说,要向这位女主一样学习她高贵的品质等。

事实上,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学习在这篇课文中所包括的“语法知识、语法结构”等相关英语知识要点,而对于课文本身并没有进行深入挖掘。

因此,同学们对于女主的高贵品格并没有太多感动,也没有实现人文教育的真正目标。

其实,在高中英语课文中,还有很多这种类似于人文情怀的优美文章,老师要带领学生反反复复朗读这些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通过他们自己独立的思考,学会辨识社会中人性的美好与丑陋,加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正确理念,使他们能够成为更好的人。

4.结语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在“教育程度、思想品德、文明举止”等相关方面的综合表现。

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会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尊重,其也是促使社会、国家发展的有效前提之一。

所以,助力学生培养高贵的“人文素养”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条件,老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一定要改变过去陈旧的应试教育理念,认知到人文素养对于学生发展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努力贯穿人文思想道德的基本要求,坚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扮演“主角”,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及他们的个性发展,以“人人平等”的理念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努力成为模范,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精神。

参考文献:

[1]姚巧云.高中英语教学中关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额研究[J].英语教师,,(101):126.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篇6

王正忠 四年级上册:

1.第一单元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后渗透此法。

2.第二单元《溶解》资料库中的“清理海面溢油”课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指导学生学习资料库的“清理海面溢油”时相机渗透此法。

3.第三单元第7课《保护我们的听力》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指导学生了解噪声后相机渗透此法。

4.第四单元第3《运动起来会怎么样

(一)和第4课《运动起来会怎么样

(二)》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这两课归纳总结时分别渗透此法。

四年级下册:

1.第一单元第2课《点亮小灯泡》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指导学生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可再生能源后相机渗透此法。

2.第三单元第7课《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知识延伸时渗透此法。

五年级上册:

1.第一单元第二课《种子的发芽实验

(二)》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交流实验信息结束后相机渗透此法。

2.第一单元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学习‘鹰、兔、草’后相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学习‘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后相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3.第二单元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学习‘分析我们获得的信息’后相机渗透这些法律。

4.第三单元第2课《地球内部引起的地形变化》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学习‘地球内部的运动’后相机渗透此法。

五年级下册:

1.第二单元第8课《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指导学生在‘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的探究活动结束后相机渗透此法。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篇7

一、化学科学素养的组成阶段

1.化学素养初学阶段。

对于每个初中生而言, 化学学科都是一门崭新的未知学科, 此时学生的化学素养处于初学阶段。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生, 对他们实施化学学科历史教学是培养他们科学素养的关键。通过化学发展的史实教学, 学生得以明确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有助于他们了解化学学科与自然社会的发展关系。此时也是学生化学基本概念形成的阶段, 学生得以初步认识到化学学科对人类的重大作用。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经济、化学与生活等各个方面, 学生对化学素养的基本组成有了初步认识。

2.化学素养形成阶段。

在中学化学教职人员的帮助下, 学生对化学知识初步展开体系性的学习。通过化学课堂教学、化学实验教学、化学探究式教学, 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初步形成。此时学生已经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 结合化学模型, 从实际生活中获取有效的化学知识, 化学素养初步形成。对于化学刚刚入门的学生而言, 能够对教材中的化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分析, 是他们的化学素养的初步形成的标识。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 此时是实施化学素养教学的高效时期。

3.化学素养经营阶段。

对于所有的学科知识, “来源于生活, 回归于生活”是知识教学的最高境界。化学学科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总结型学科, 是对生活规律的科学总结和合理推理。在经历了以上两个阶段之后, 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教学已经初见成效。学生在化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 认识到了化学与社会、科学技术之间的学科联系, 他们已经能够对简单的化学问题进行实验分析。面对课堂、生活中出现的化学难题, 学生具备探究的欲望和能力, 总是能够结合自身的化学学科素养, 作出合理准确的推断。

二、化学素养培养策略

1.紧密结合化学课本, 培养学生化学素养。

说到化学学习, 初中化学教科书是学生的敲门砖, 也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体系性化学教材。化学教材中, 不仅仅包含大量的化学知识, 更多的是化学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对初中生实施化学学科素养教学、化学方法和化学策略教学才是教学的核心。初三化学课本的编者语, 讲的就是化学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史。例如肥皂的发明过程、氯气的发现等。通过了解这些史实, 学生知道了化学发展的动力, 并引以为鉴, 在日后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加以参考和创新, 实现对自身化学学科素养的形成。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 苏科版初三化学的教学内容越发生活化和实验化, 教材内容也是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化学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 对学生的化学素养作用巨大。

2.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化学素养。

实验是化学知识获得更新和发展的动力之源, 实验化的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又一关键。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动手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探究能力等化学素养得到全面锻炼。通过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激发, 对实验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在素质教育的号召下, 化学实验更多的是由学生自主实施。如此一来, 学生的知识水平就能真正地受到实战的考查。有很多的学生看教师演示实验时, 觉得很简单, 但当学生自己操作时就问题百出。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化学实验操作, 将手、脑、眼实现同步运用, 从而实现自身化学实验素养的培养。

3.改革化学作业内容, 培养学生化学素养。

在初中化学的传统教学中, 教师对化学教学采用的是题海战术, 通过对题型的不断重复和反复练习, 实现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目标。但是, 这样的化学作业布置是不利于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的。古语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对学生布置化学作业时, 应尽量实施题型的模块化教学, 减少重复的题目量, 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同时, 将各类化学题目实施改革, 将原本的概念题、理论分析题等记忆性题型改成探究性问题, 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教学。

总之, 对初中生化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需要广大化学教职人员的长期努力。在对学生实施化学素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保证公平、民主原则, 不放弃, 不抛弃, 在课前课后、化学实验、化学探究中, 实现师生的有效交流, 全面提高化学科学素养教育的效果。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21世纪的中学化学教学而言,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化学工作人员是中学化学的教学目标之一。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的基本竞争力之一, 对社会发展作用效果明显。学科素养教学是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关键。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他们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 此时化学教师对学生的素养教学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篇8

【关键词】有效教学;科学素养;生物科学史

生物新课标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即情感态度与就爱只管目标的提出。从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生物学基础知识、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技术与社会四个维度来看,“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既是生物新课标提出的基本课程理念,又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范畴,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却更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新课标的提出恰使这一缺陷得到有效的弥补。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蕴含了丰厚的科学素养,它为生物科学知识提供重要的科学概念、原理、事实和方法技术,体现出科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探究、深化、修改的过程。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有效的利用生物科学史,它将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出巨大贡献。以下,笔者就以有效教学策略整合生物科学史,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进行阐述。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整合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有效的的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效教学以其开放性、实践性和生动性著称。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生物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这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达成这一目标,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二、生物科学史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1.探究性学习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某学科领域或现实的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问、调查研究、分析讨论,最终解决问题,从中学生能够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形成相应的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按照教学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发现探究式、问题探究式和归纳探究式,本文以归纳探究式的教学策略为例进行探讨。

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这一有效资源,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老师的问题,收集事实,提出假设,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深入思考科学家们的研究过程,体会他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习得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拓展自己的科学思维。有的时候,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意义要远大于科学知识本身,就如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 你要知道科学方法的实质,不要去听一个科学家对你说些什么,而要仔细看他在做些什么。”生物科学史涉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只重视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更应该带领学生跟着科学家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去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体会科学家们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畏艰险、勇于探索、持之以恒为科学献身的敬业精神。

2.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归纳探究式教学

导入:课前,要求学生们收集课程相关的材料,可以是相关的知识,也可以是科学家们在探索中发生的趣味小故事。课上,教师拿出用橡皮泥制作的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提供三种用于制作细胞膜的材料,问学生哪个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学生做出选择后,由教师宣布开启今天的细胞膜探索之旅。通过问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介绍欧文顿实验过程,让学生回答实验现象与假说。设疑:正是有了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了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假设,才会使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在19世纪被提出,那假说是否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呢?引出后来一些科学家验证假说及提出新假说的过程。学生体会科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探究、深化、修改过程的真谛。到罗伯特森提出了细胞膜的“三明治”结构,这一过程体现了科学家探索之路的艰辛、思维的严密,同时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让学生去体会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明白科技进步需要新技术的支持。学生讨论“三明治”模型有哪些局限呢?新技术—电镜冰冻蚀刻技术的出现,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质的分布。到此,学生们了解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最后,桑格和尼克森总结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课堂小结:在知识总结后,问一问学生:科学研究是很多科学家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吗?科学研究过程是否真的离不开技术支持呢?科学研究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吗?科学知识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吗?这节课,在有效的完成新课标中相应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笔者认为,用探究性教学策略整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它能在完成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满足生物课程改革的要求,方法简便、易于掌握和运用,是实际教学中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

参考文献:

[1]林凡圣.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1(25)

[2]杨良群,扶长青.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6)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篇9

包括两个方面: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二要注重个性,培养创新意识。

在生物课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可从以下三点做起:一是通过观察、实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有健全的怀疑心,敢于有不同意见,敢于“标新立异”。三是会对知识进行重新整理。不是死背定义,而是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学知识,或高度概括所学章节的知识,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描述,会变通,能对课本上的某个实验进行改进,或设计小制作、小实验等等。

二、生物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教育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态度与精神,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实验操作教学

我们知道实验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实验中蕴藏着极其活跃的因素,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对活化知识和训练思维大有益处;实验活动形式多样,能为各类学生提供全面而又有个性特长的发展条件;实验需要严谨、踏实等优良作风,这种活动对于塑造人的完善品格具有重要意义。缺损的教学模式势必导致畸形的智能结构,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和教师不仅应该在理论上承认,而且应该在实践中力求真正贯彻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四、生物教学要面向生活、联系实际,增强应用意识

生物教学要从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道理,使学生了解生物知识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理解生物学与科技进步,社会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更多更广的视角认识生物学的作用。

五、生物教学要突出探究教学思想,倡导教学方法多样化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篇10

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教书育人,对孩子的德、智、体、美等方面进行基础性培养和开发,为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基础。所以作为学校教育中主要学科的数学也必须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通过课题组教师对数学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整合和挖掘,结合日常课堂教学活动和社区开展的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实现了寓德育教育于数学教学中。

(一)充分发掘数学教材中关于德育教育的资源

1、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可在教学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用科学史料充实德育材料

在数学发展史上,中国对数学科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对圆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大约2000多年前,在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记载。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大约1500年前,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大约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

这些材料分散见于数学课程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要通过丰富的数学史料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数学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这一代有责任继承和发扬民族的光荣传统。此外,还有一些国外的数学家,为了世界数学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激起学生不断探究,努力向前的学习动力。

(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最灵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与课堂教育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一些思想性强和教育性强的应用情境,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

1、在每节数学教学中渗透点滴德育教育(1)创新数学教学

《认识时间》一课时,教师设计安排一个小故事:明明小朋友的一天时间安排表,让学生讨论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使学生得到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教育。新教材的情境图中,故事丰富多彩,在适当的时候合理利用情境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渗透了思想教育。虽然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但教师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就能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2)练习多样化

《利息》教学以后,我们设计让学生回家后整理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的课外作业。通过完成作业,学生能认识到把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要分类处理好,逐步养成良好的储蓄和不乱花钱的习惯,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数学知识,又可以提高自理能力。

2、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目的性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应与学校少先队社区假日学校等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实践考察活动,讲一个小小数学家的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三)数学教师示范导行,进行良好道德素质的教育

教师不论从自身的形象以及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学生一往情深的爱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高尚的师德,这种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的具体化。这种师爱一旦让学生体会到,就会“亲其师”,并且“信其道”;教师有了这种爱,在教学中就能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就能注意、尊重和赏识每一个学生,就可能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的罗森塔尔效应。

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物理教学;演示实验;科学素养

中学物理实验大体上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两类。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心理特征。创设科学、高效的演示实验,以物理实验充实教学,是物理学科中体现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教师在实验中一手包办现象严重,学生只是被动地看,缺少动手和动脑,能力得不到相应地提高;演示实验模式僵化,没有充分体现实验教学基本原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形成。

一、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通过大量的声、光、电、力等演示实验,使学生在学习之时获得大量感性信息,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比如在进行力的分解教学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取一个质量较大的重锤放在桌面上,用细线把它提起来,问学生使用一根细线易断还是两根线易断?学生肯定回答是一根线易断,然后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其结果却是完全相反,用一根线可将重锤稳稳地提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提重锤时细线却断了,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时,学生的大脑里会立即引起思维撞击,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对于主题的切入,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例如:讲牛顿第三定律时简单的两个弹簧对拉,一下就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并且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讲解圆周运动向心力时,用绳子拉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转动的演示,很容易说明向心力指向圆心的方向,也能说明运动的线速度的方向是切线方向。

应用演示实验特别是对一些难以根据推导和证明得出结论的问题的解决,更具直观性和有效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例如在讲波动时,课本中有这样一句话: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波本身就比较抽象,再加上能量概念,学生更是无从理解。通过实验,学生不但易于理解,而且从记忆的角度来看,结合演示实验讲解的物理规律远比用单纯的语言讲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物理学家朱正元曾经说过: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

二、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巴甫洛夫告诫他的学生:应该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每一个物理实验都有其明确的实验目标,明确的实验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和观察重点。学生在开始实验时,往往只凭一般的兴趣和爱好,在观察时注意力不集中,观察目标不明确,分不清重点,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有的以局部代替整体,有的放过一些稍纵即逝的重要现象,对多种并存的现象不能抓住其本质。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围绕实验特点有选择地找出观察中心和观察的范围,使学生懂得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观察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边观察、边思考,对实验现象形成完整的认识,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而形成全面、正确、深入观察事物的能力即观察能力。教材中演示实验提供的往往是单层次、单侧面的实验内容,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面、全方位观察,从而全面细致的得到真实的映像。

三、拓展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学生能够对实验的仔细观察,分析与思考,乃至放手去勇于创新和大胆尝试才是实验的根本。

(一)在演示实验中增加物理实验史介绍。物理实验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运用实验方法论进行实验探究,以获取物理实验事实、规律和建立物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史。在物理教学中,结合典型的物理实验史实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另外,物理学史的介绍,赋予了实验器材以勃勃生气,使单调的实验演示具有了丰富的色彩。

(二)创设问题情境,展现实验设计思想。教师可以发掘演示实验的有效因素,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实验设计和传统观点,进行大胆的质疑。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展现实验设计思想,培养学生领悟、探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物体内能的变化”的教学中有个演示实验,压缩厚玻璃筒中的空气,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从而使筒内易燃物点燃。实验中明亮的火花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而实验过后,不少学生提出: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实验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在没有判断筒内空气的温度是否变化而事先就放入易燃物来显示气温的升高,似乎不符合科学的探究过程。如果改变教材一举成功的做法,而是实验时在厚玻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这时,学生感到困惑了。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的见?此时便可自然的引出一个实验设计时的问题情境,如何判断筒内空气内能是否变化?顺着这个思路展开过程并组织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设计目的明确,实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均留下了深刻认识。

(三)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学生探究活动。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师生、生生研究讨论学习。例如:在电磁感应的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变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为学生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探求。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实验技能和理解能力的不足,难免会遭到失败。这时教师应作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重新探索,学生凭借教师为他们创设的情景,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最终获得成功并得出正确的物理规律。此时,他们不仅提高了实验、观察等能力,还培养了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篇12

关键词:高中物理,科学素养,培养

一、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 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 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 (P.D.Hurd) 在1958年提出的, 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 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 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关于科学素养, 人们基于各自的理解, 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述。然而, 迄今为止, 学者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仍然是不统一的。

从本质上说, 科学素养是指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 经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内在素质结构。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取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些方法

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当代高中生整体上比较关注自身以及身边的世界, 但对于新技术的发展比较漠视。针对目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国家对人才的要求, 以及学生终身发展需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应采取以下策略。

1. 抓根源, 转换思想。

在我国, 古往今来, 人们习惯用“考分高, 学习好”来衡量学生, 用能否考上高等院校作为衡定人才的唯一标准。这样阻碍了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中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而应面向每一个学生, 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对于选拔少数学习尖子、淘汰大多数普通学生的教育模式, 必须给予根本性的改造。要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理解尊重学生, 平等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人才是多样化的。自古以来,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就需要实现新世纪物理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 教师和学生等都要转变观念。

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他们能接受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 又要坚持全面的物理科学教育, 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高中物理教师要知道物理知识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教学目标要由以前的知识技能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变。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目标由重知识学习纯粹为了升学向提高学习能力的转变,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真正的学习必定是终身的, 真正的教育是“授人以渔”, 而不是“授人以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会做事, 提高学习能力应当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2. 将物理学史融合到物理教学中,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可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性。物理新课标是围绕着国家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为目标而制定, 科学素养其最核心部分就是受教育者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物理学史以人类与物理世界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 融合了与物理学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多学科知识, 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紧密交叉渗透的综合学科。我们应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 描绘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 使受教育者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 意志得到磨炼, 鉴赏力得到提高, 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 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 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形成了对美和善的辨别力和追求热情, 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课本探究实验, 培养科学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 旨在将学习重心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从学生角度看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 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引入科学探究,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在体验探究过程中, 可学习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掌握基本的探究技能, 学会基本的科学方法。从教师角度看, 科学探究是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 只作指导和启发。因此在探究性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与感悟。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中,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牛顿管实验, 自己设计实验, 不抽空气, 观察会出现的现象;抽一部分空气, 观察现象;抽成真空观察现象。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 然后再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发现规律。这样, 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来龙去脉, 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4. 加强物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物理知识对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例如:在教《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这一节课时, 教师在讲到常规能源及其保护时,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首先, 引导学生看视频学习了解我国的能源储量与利用情况以及让学生记录分析家里常规能源的利用情况, 估算出一个县城里能源的利用情况。其次, 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节约能源?然后, 引导他们调查社会上工厂里的能源利用情况, 哪些地方存在浪费现象?可以采取哪些节约措施?在此基础上, 倡议全校师生要节约和保护能源。由于学生的学习得到了老师和学校的支持, 所以学生对这样的知识很感兴趣, 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学生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 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5. 评价方式的转变。

我国现行的评价理论、方法和制度, 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例如, 评价功能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 评价指标单一, 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 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 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 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加强学习过程评价管理, 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又是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结语

学生物理素养的培养, 途径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学的创新, 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会出现更多的培养学生物理素养的有效途径, 但有效途径因人而异。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我想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大胆改革、勇于实践, 就能实现教育的创新, 学生的物理素养一定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Z].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2]于海波.物理教师.2005, VOL26, (4) .

[3]陈新庆.刍议物理教育中科学素养的培养.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3) .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篇13

姓名:郝加勇(***)所在单位:四川省筠连中学

知识、能力和人格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他们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当然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在对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占学校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是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

一、明确中学物理学科的德育目标,做到有向渗透。

1、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比如在学习杠杆原理时简单举例我国古代的巨著《墨经》就对杠杆原理有了明确的描述,在《天工开物》中有了图形“舂”的应用了;战国时期就有了天平和砝码的应用;宋代的沈括就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地磁偏角的中国科学家,比西方早了400多年呢;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我国自行研制的银河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百亿次,位居世界前列,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

2、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例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同学打架)、电磁的统一(电磁互化)、原子的正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产生电荷的过程就是电荷的转移过程)、光的波和粒的二象性等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3、在物理教学中渗透道德品质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古代教育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哲学著作,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还要研究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16世纪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40多年的天文观测和潜心研究,终于提出了令世界轰动的“日心说”,打破了“地心说”的错误结论,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用了30多年进行天文观测,记录了行星、月亮和彗星的位置,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在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同时,自己用了20多年对天体的运动进行观测、计算,终于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优化素质。牛顿说:“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啊。”伟大和谦虚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的人生品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1、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的人生观、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教学“天然放射现象”时,介绍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贝克勒耳,他在病危之际也舍不得离开实验室,他对医生说:“除非把我的实验室搬到我疗养的地方,否则我决不离开。”对科学的痴迷,对真理的追求,造就了一代代献身科学的科学家;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时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国两弹专家邓稼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富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通过这件实例,让学生体验物理学家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崇高美德。

2、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要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注意培养学生的现代化意识,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物理教学中应该阐明这样的道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人类的进步取决于科学的进步。历史的经验证明,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往往会带动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进步,带来重大的科学技术的革新和科学技术革命,从而大大地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社会的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从农民生活时代走向了工业、机械化的时代,大大地提高了相关行业的生产力的水平;电的发现、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把人们带进了电气化时代;而电磁波的发现,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问世,使人们跨进了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常规能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大大地减少了能源的储量和造成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所以影响了心得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物理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我们正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快很多,而且从发现(明)到实际应用的周期大大地缩短了,如果我们不抓紧学习各种新的、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我们很快就落后于社会了。如:蒸汽机的发明到应用,用了大约80年的时间;电话的发明到应用,大约50年;上个世界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到应用,只用了3年;而激光技术从实验室的实验成功到实际应用只有2个月时间„„„„中学生应该“闻鸡起舞”“只争朝夕”“惜取少年时”,抓紧用功,争分夺秒,努力学习。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1、在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让学生记忆深刻,使他们对物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却填进了美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新能源尤其是核能的开发成为美帝国霸占世界的威慑工具;各种先进的设施设备(新型材料)的开发研制为世界能源污染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冰箱的发明和其他废气的排放加速了溴养层的空洞的影响更大了等等。

2、在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

在物理教育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进行德育的渗透。比如开展多样化的物理竞赛(课内、课外和背诵等)课外实验、参观访问、课外物理开展兴趣小组等等也都是在进行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好阵地;物理教学中利用多种图表、教学挂图、教学录像、教学幻灯、物理专题讲座等都能增强德育渗透的趣味性、可接受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灵活多样”地进行德育渗透。

3、在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

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例如,只说明电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看得见摸不着,有的则看不见摸不到,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

四、通过物理教育教学的其他环节渗透德育

德育贯穿物理教学的全过程,除了以上的一些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物理教学的的其他环节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单独谈话、进行家访和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的批改,一丝不苟,找出原因,认真写好评语等;指导学生做物理实验,要实事求是,科学实验。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篇14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不仅能提供一种认知性的生存知识和生存意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生命意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尊重和实践的意识,亦即生命观和与之相关的生命价值观。对学生而言,生命的教育使他们重新理智的去看待生命本身和生命的进行过程,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

近几年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关中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这是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更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语文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进行生命活动的主体,教育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互为依存又各自独立的矛盾统一体,要想获得各自生命的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新的发展,必须从生命的视角来关照师生的共同成长,依赖教育活动中两个生命主体间的交往和互动、理解和支持,并通过平等的交流对话,在语文这个充满生命关爱的锦囊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体会生命的真谛。

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日益凸显,对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意义的思考,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教育是人的教育,理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通过对个体生命整体发展的成全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实告诉我们,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事实告诉我们,中学语文应该肩负起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中学语文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土壤,是体验生命律动、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活动,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发展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

让我们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都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以哺育生命健康成长、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教学宗旨,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力求把他们培养成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的人,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关爱他人、热爱自然,使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语文教师应该站在“生命”的高度,既要以自身的力量感染和引导学生的成长,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学习,提升能力,发挥生命的光彩和力量。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来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生命,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会之中,从而真正地享受生命、体验生命、创造生命、建构生命。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的理念,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大背景充分重视每个生命个体,只有大环境的支持以及相关的后续环节都跟上,语文教学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

上一篇:NC内控与风险管理解决方案201下一篇:电子银行业务运行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