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申纪兰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推荐10篇)
,习近平到西沟看望申纪兰时强调,“太行精神光耀千秋,纪兰精神代代相传。”
如今,申纪兰对党忠诚、执着为民、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精神,深深感染着一代代人。每天都会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干部、群众还有学生,到平顺西沟实地走访,亲眼看看老党员、老劳模、老代表申纪兰,听她讲党课,从申纪兰身上汲取精神营养。
以此次申纪兰获得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为契机,全社会对纪兰精神的学习、传承与发扬也再次掀起热潮。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郭迎光介绍,山西正在全省各级人大代表中开展“向申纪兰学习、做人民好代表”活动,就是要引导全省各级人大代表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申纪兰是我们从小就打心眼儿里崇拜的人,在全省各级人大代表中开展‘向申纪兰学习、做人民好代表’的活动非常及时,让我们近距离见到申纪兰、再次深刻认识申纪兰。”王润梅、董林、任红梅等人大代表告诉记者,“她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英雄模范,是共和国的骄傲、奋斗者的榜样、人大代表的楷模,我们敬仰她更要全面学习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绵薄力量!”
11月19日,在山西省委宣传部会同省直工委、太原市组织举办的两场“最美奋斗者”宣讲报告会上,申纪兰用质朴的讲述、真挚的感情,分享了自己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无私奉献的感人奋斗事迹,来自各行各业的干部职工共享和接受了一场及时的精神盛宴与思想洗礼。
这位留着短发、身穿蓝布衣服、脚踏平底鞋的老人参加了历届历次全国人代会,每年这个时候她都会进京。
进京的线路她往来过很多次,但今年她却格外激动。
“全国人代会我一届没落下,变化太大了!”她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自己一路经历共和国的发展壮大,怎么能不激动。
申纪兰仍清楚地记得1954年第一次到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情景。
“那时候平顺到长治没有公路,劳模李顺达给了我一头毛驴,让我骑到长治坐车。”申纪兰回忆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驴是不错的代步工具。对申纪兰来说,有毛驴骑已是不错的待遇,但她没敢骑。
“路上都是羊肠小道,两边的沟很深,我没骑过,怕毛驴把我摔下山,去不成北京了。”最终,申纪兰跟着毛驴走了7个小时才到长治市,然后坐上卡车到太原,再随代表团一同进京,一共花了4天时间。
从“一穷二白”搞建设到改革开放谋发展,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路对农村发展有多重要,申纪兰深有体会。“要想富,修通路。”她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讨论时,申纪兰说的就是如何修路和搞建设的问题。这些年一路走来,“修路”在申纪兰提的建议中是涉及最多的话题之一。今年,她打算提美丽乡村方面的建议,再说说乡村修路的事。
“我提过修平顺的路、长治的路,也提过修城市的路、农村的路,都实现了。”她说。
上世纪60年代,从西沟村到平顺县修了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同一时期,平顺县到长治市也有了公路。申纪兰进京不再跟着毛驴步行,而是能坐汽车到长治,“轻快多了”。
这些公路至今已经翻新过多次,越修越宽,越修越平。在她的建议下,平顺县现在还通了高速公路,太焦高铁正在建设,预计实现通车。
“路越修越好,说明国家强大了。”她说,路修好了,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她所在的西沟村现在有好几家集体企业,去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2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00元。村里去年的参观人数达到了10万人,今年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些都得益于便利的交通。”她说。
很多次,申纪兰都是随山西代表团乘坐高铁一起进京。,石太客运专线开通,太原到北京有了高铁。那一年,全国高铁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到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2.9万公里以上,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是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
抗战初期,李顺达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创办了边区第一个互助组,开展生产自救,抗战度荒,被誉为“边区农民的方向”。解放后,李顺达、申纪兰带领西沟人民艰苦奋斗,建设山区,改变了穷山恶水的旧面貌。1953年同时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毛泽东同志在介绍这个合作社经验的《勤俭办社,建设山区》一文前写下长长的一段按语:“……这个社所在的地方,是那样一个太行山上的穷地方,由于大家的努力,三年功夫,已经开始改变了面貌……”那时,申纪兰是合作社副社长。
申纪兰是以勤劳勇敢出名的。这即是她身上所集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是那个时代的英雄特征,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1946年,申纪兰嫁到西沟村的第6天就下地劳动,在那里一时成为新闻。
1952年,申纪兰带领姐妹们冲破“好女走到院,好男走到县”的陋习,下地劳动,争得同工同酬的权利,成为现代中国农村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是中国妇女解放的一块里程碑。《人民日报》曾以《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为题报道了她们的事迹,申纪兰从此名扬全国。
从那时起,申纪兰的人生增添了许多传奇。
她曾先后13次见到毛主席,赴苏联见过斯大林;她作为新中国妇女代表,到丹麦参加世界妇女大会;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接见过她;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采访过她;苏联青年英雄卓娅的母亲给她写过热情洋溢的信。
履职65个年头,时光在忙碌中悄然飞逝。时间也是客观的见证者,申纪兰在全国人代会上提交的关于山区交通建设、保护耕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干部选举、贫困地区旅游开发、解决农村干旱地区饮水困难、发展农村教育等建议,得到相关部门重视和积极回复。
“在人代会上不是光代表西沟,人大代表提建议要代表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不能光代表一个人、一件事,那不可以。”申纪兰告诉记者。
许多人都还记得申纪兰在全国人代会上多次谈到保护耕地时的那份坚持。,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申纪兰围绕农村越来越多的土地纠纷问题,领衔提交了一件关于保护耕地的议案。她说:“建设新农村不能光占地,一味盖新房,太浪费。一句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侵占耕地。”这件议案的内容,对于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与修路、交通相关的建议她也提过很多。“修通路,迈大步,带领大家去致富。路修好了,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谈到这点,申纪兰欣慰地笑了。“我提过修平顺的路、长治的路,提过修城市的路、农村的路,都实现了。”
“路越修越好,说明国家强大了。”申纪兰说,“现在修了高速路,开通了高铁,快多了。”
在的全国人代会上,她向大会提交了一件“关于加快推进聊(城)邯(郸)长(治)客专项目的建议”,这件建议也和修路有关。
申纪兰介绍,在20全国人代会召开前夕,河北省邯郸市和山东省聊城市两地的全国人大代表专程来到长治市,与她进行了对接和沟通,之后他们共同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这一建议。这一涉及三地的交通项目位于山东、河北、山西三省,全长约295公里,其中山西境内52公里、河北境内186公里、山东境内56公里。6月29日,国家发改委已正式将聊城—邯郸—长治客运专线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30年)。为加快该项目实施,申纪兰等代表建议国家发改委、中国铁路总公司启动该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将聊(城)邯(郸)长(治)客专项目列入“十四五”初期开工建设项目。建议的落实将有利于推动三地的交通畅通与经济提升。
“像这个建议是邯郸、聊城的全国人大代表找到我一起提出的,还有其他省份的代表或百姓找到我,有的是提建议,有的是反映问题,我都会根据情况处理。”申纪兰说。
实际上,下海后的30多年里,申纪兰没从村办企业中拿一分钱,反而将个人的商业财富,无偿地让渡给村委会,让渡给村民们。
担任过纪兰饮料厂厂长的王根考就,“虽然申纪兰是董事长,而且产品打着申纪兰的商标,但是她既无股份,也不从公司领工资……”
网友:放在欧美,她堪称“模范议员”!
可悲的是,当下更多人爱看的是那些“耸人听闻”的谣言,没人再愿意详细了解这样一个农村大妈的故事。“从不投反对票”俨然已经“标签化”,成了申纪兰被跟风者冷嘲热讽的由头。
不过,也有不少网民是清醒的。比如网友@槐聚门下赵子曰就说:有的朋友认为申纪兰没有提出过什么有价值的议案,在发言之前,似乎可以先去了解一下事实,男女同工同酬这个就且不说了,只说别的:引黄入晋、太旧高速、山西老工业基地改造、长治到北京的列车、飞机场的建设、赤壁电站、集中供热工程、青苗公路、长平高速等都是在她和别的人大代表的提议下而实现的!
网友@非常非常疯狂的伊万也表示,在长治见过申纪兰,听当地人讲这些工程大都是老人靠自己的声望多方游说才批下来的,放在欧美简直是模范议员!
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不劳动,叫个什么劳模?”她常说的另一句话是:“不给老百姓说话办事,叫什么人民代表?”
在太行山区偏远的田间地头劳作的农妇,在中国最高权力机关议政的代表,两种角色在申纪兰的身上竟如此高度的统一。
在田间地头,她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在议政殿堂,她反映百姓心声,并努力将其化为政府决策。远的不说,就说这西沟的路,现在从西沟走到长治,只要半个小时,但在过去,这段路上要花7小时,过去还有些山区道路不通,老乡头年买个猪娃抱着上山,第二年长成大肥猪,却抬不下山。申纪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在全国人代会上正式提出议案,请政府关注山区交通建设。时任交通部长的张春贤立即率人到太行山区调查部署修路。政府亦相应拨款。现在山区已村村通了公路、通了班车。
申纪兰到现在都没有离开农村、离开劳动,但如果我们把劳动单纯地理解为下地干活,那就错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申纪兰的劳动内涵也在与时俱进。,西沟就成立了“纪兰饮料公司”,纪兰饮料获得山西省著名商标;,纪兰商务公司在太原挂牌,“西沟人家”在省城开业,,纪兰商务公司的商品出口到15个国家。
采访结束,申纪兰坚持把我们送到汽车上,看着我们走远她才肯离开——对每一位来访者,她都保持这样的礼节。我们也回头看着老人在视野里越来越远,感觉好像不是刚采访过一位名人,而是刚和一位慈祥的长辈拉完家常。想到这,我们猛地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是有人对她“不离乡土”不解吗?不是有人对她“没有投过反对票”有微词吗?他们错了,其实功名利禄对申纪兰这位老人而言,不过是眼底浮云。
曾经的工会干部,如今在长治市委工作的董启荣曾写过一首关于申纪兰的诗,其中两句可以作为本文结尾:
“你是太阳底下晒着的人,
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颁授勋章。沉甸甸的勋章,照映着她初心不改的模样。
“上台领奖的时候我沿路走,眼泪止不住地流出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我把勋章戴上,还和我握了手表示祝贺,我心里头热乎乎的!没有想到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非常感动!”申纪兰说:“我是代表亿万农民光荣地领了这个奖,没有共产党、没有社会主义,我就领不到这个奖。‘十一’那天,我还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阅兵观礼活动,参加晚上天安门广场的国庆联欢活动,亲身感受了国家的强大,真是越瞧越高兴啊!我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继续跟群众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奔向小康、实现中国梦。”
这是她第46次出席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了,是全国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除了自然变老,申纪兰的形象历经半个多世纪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变。
但她的内心世界是否也依然如故?她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怎样看待?我们几位“80后”记者,怀着揣摩的心情走近了“传说中”的申纪兰。
是人大制度“活化石”,也是“时尚”老太太
申纪兰被人记住,似乎总和政治相关——她曾13次被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周总理还在西花厅专门宴请过她,邓小平曾和她亲切握手,江泽民称她“凤毛麟角”,胡锦涛特地去她家看望她;而近年来,因为她在“两会”时说了句“我从来不投反对票”,申纪兰无意中又成了“话题人物”。
走在人民大会堂大厅里,申纪兰不停地对我们念叨着新时代之于旧社会的巨大变迁,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想起申纪兰的传奇过往——当了一辈子人大代表,但却坚持“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劳动”;她60多年如一日带领西沟人种树……
“今年我带来的议案和建议有关于农村发展问题的,还有怎么加强农村教育问题的,教育是根本啊……”不等记者细问,申纪兰就自顾自地接上下面的话:“我代表人民的利益,参加这次会议就是要把人民的事情反映到中央”“充分发扬民主,办好农民实事”。
她的话很认真,但似乎又别有意味:这是你们想要我说的吧?
不等我们反应过来,一口乡音、看上去很有点“古董”的申纪兰,忽然换了话题:“前两天有中国公民在海外被绑架了吧?朝美的谈判进行得怎么样了?”
万没想到这位耄耋之年的农民老太太,竟然对最新的国际时事了如指掌。原来,自从3月2日到达驻地,一有空她就一张接一张地看报纸,看完了报纸看电视新闻。
既是“活化石”,也追“新潮流”,和她对话第一回合,申纪兰“颠覆”了我们先入为主的自以为是。
满口“文件式”语言,却装满了大实话
年过八旬的申纪兰坐在人民大会堂的走廊上滔滔不绝。家事、国事、天下事,随便一个话题就能和你聊上半天,还不时拍打着记者的肩膀。
“我们要感谢党、跟党走”“是党给了我这一切,让我有那么大的荣誉站在这里”。浓重的乡音和一口“文件式”的语言,让人觉得“很老套”。
但耐下心来仔细听,发现她“文件式”的语言中却装满了基层的大实话。关于修建公路侵占耕地,她说:管理好土地也是经济建设,该占的要占,不能让高速公路在天上飞啊;但耕地能不能不占,农业是保证经济建设的啊!
关于村干部选举任命,她也有自己的主意:“一年选、二年看、三年又要换”,村级干部能不能改成五年一任?
看似爱说“官话”的申纪兰,其实对她生活环境里的事,桩桩看在眼里,件件想在心上,时时挂在嘴边,只是她习惯性地套用“文件式”的话语表达。
申纪兰拍着大腿说:“我文化不高,你们是大学生能有大作为,我就在我的范围里发发光。”
对话第二回合,我们在“艰难”中开始体味到,这位一辈子当人大代表的老太太,自有内在的魅力。
忠诚源于信念,也源于实践的证明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您这一生,是什么?”记者问。
“忠诚!共产党这些年走得不容易,我跟着党走也不容易。”虽然无数次说过类似的话,但她仍有些动情。
在面对各种赞美和质疑时,她曾有一句被广为流传的话:“没有在旧社会活过的人,很难理解我心中的恩情,也不会想到我们这个国家是怎样走过来的。”
“曾有人当面反对过您的观点吗?”对记者这个问题,申纪兰扭过头去想了想,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到底对不对要在实践中用事实来证明,只有实事求是才是马列主义。”
在采访中,她总是在大段回答后习惯性地加上一句:“要不就这样吧”来试图结束谈话。但当记者起身告别时,申纪兰却还在身后不停地念叨着:“教育问题要抓牢……农村要发展,要脱贫……我哪天不是人大代表了,我还是要说……”
在山西平顺县西沟村,今年90岁高龄的申纪兰,仍然在下地劳动。从1952年第一次当选全国劳模到现在,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就没离开过山头田间。新中国成立之初,她带领西沟人民,打坝造地500多亩,解决了全村人的温饱。半个多世纪里,西沟村创造了奇迹,在石头上植树造林两万多亩。
时光退回到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开始了农业合作化运动,西沟村成立了互助生产合作社,22岁的申纪兰担任副社长。为了解决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西沟村党支部把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任务交给了年轻的申纪兰。在她的带领下,西沟妇女们学会了摇犁、锄地等农活,享受劳动的快乐。但没多久大家就发现,和男人干一样的活,公分却只有一半。
申纪兰发起男女同工同酬的劳动竞赛,并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后来,“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了中国妇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而作为一位农村妇女,申纪兰光荣地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此后,在履职尽责的路上,申纪兰整整奋斗了65年,已经记不清自己提交了多少建议和议案,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有珍惜合理使用土地的,有发展农村教育的,桩桩件件,都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这些年,她继续带领西沟老百姓培育新型产业,引进光伏发电,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为脱贫奔小康的理想继续奋斗。
申纪兰是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60多年来,她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为发展农业和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
申纪兰,1929年12月生于山西省平顺县,195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春,她带头动员和组织妇女参加农业合作社劳动,在全国率先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她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改革开放以来,申纪兰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山区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农、林、牧、副生产,带领村民治山治沟、兴企办厂,逐浪市场经济大潮,把一个落后的纯农业村变成农林牧工商游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农村,使西沟村的发展始终走在山西前列,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申纪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60多年里,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她都带着自己关心的议案参加,忠诚履行着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光荣职责。她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她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党和人民授予她“共和国勋章”,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她颁奖。
【致敬申纪兰人物事迹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申纪兰事迹学习心得体会07-14
致敬抗疫最美逆行者个人事迹09-22
致敬英雄心得体会06-19
《致敬英雄奉献青春》观后感_《致敬英雄奉献青春》心得07-25
新型肺炎疫情致敬逆行者心得体会10-02
“向警旗致敬,学习训词精神”心得体会06-14
护士节致敬最美逆行者心得体会07-09
“致敬英雄·奉献青春”青年节活动心得体会10-23
观看“致敬英雄奉献青春”观后感心得体会02-0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