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竖式计算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竖式计算(精选7篇)

小学数学竖式计算 篇1

姓名

分数

四年级计算题竞赛题

姓名

分数

四年级计算题竞赛题

姓名

分数

135×85= 408×36= 80×312=

87×210= 138×69= 82×403=

135×85= 408×36= 80×312=

87×210= 138×69= 82×403=

135×85= 408×36= 80×312=

87×210= 138×69= 82×403=

126×89= 203

336÷21= 858

888÷37= 645

432÷46= 966

980÷28= 828 ×32= 310÷39= 918÷32= 437÷23= 731÷36= ×25= ÷27= ×28= ÷79=

126×89= 203

336÷21= 858

888÷37= 645

432÷46= 966

980÷28= 828 ×32= 310÷39= 918÷32= 437÷23= 731÷36= ×25= ÷27= ×28= ÷79

126×89= 203

336÷21= 858

888÷37= 645

432÷46= 966

980÷28= 828

×32= 310÷39= 918÷32= 437÷23= 731÷36= ×25= ÷27= ×28= ÷79 四年级计算题竞赛题

姓名

分数

四年级计算题竞赛题

姓名

分数

四年级计算题竞赛题

姓名

分数

568×39= 307×46= 54×312= 568×39= 307×46= 54×312= 568×39= 307×46= 54×312=

47×210= 294÷29= 689÷34= 47×210= 294÷29= 689÷34= 47×210= 294÷29= 689÷34=

618÷88= 372

613×48= 320

325×68= 37

609÷87= 450

÷45= 234×25= 444×481= 245÷25= 289×46= ÷76= ×31= ÷44=

618÷88= 372

613×48= 320

325×68= 37

609÷87= 450

÷45= 234×25= 444×481= 245÷25= 289×46= ÷76= ×31= ÷44=

618÷88= 372

613×48= 320

325×68= 37

609÷87= 450

÷45= 234×25= 444×481= 245÷25= 289×46= ÷76= ×31= ÷44= 四年级计算题竞赛题

姓名

分数

四年级计算题竞赛题

姓名

分数

四年级计算题竞赛题

姓名

分数

136×15= 215×36= 325×65=

180÷30= 625÷23= 780÷26= 136×15= 215×36= 325×65=

180÷30= 625÷23= 780÷26= 136×15= 215×36= 325×65=

180÷30= 625÷23= 780÷26=

35×126= 235

837÷43=

125×6= 335

898÷28=

×12= 321432÷24= ×26= 165704÷44= ×19= 544÷17= ×24= 480÷32=

35×126= 235

837÷43=

125×6= 335

898÷28=

×12= 321432÷24= ×26= 165704÷44= ×19= 544÷17= ×24= 480÷32=

35×126= 235

837÷43=

125×6= 335

898÷28=

×12= 321432÷24= ×26= 165704÷44= ×19= 544÷17= ×24= 480÷32= 四年级计算题竞赛题

姓名

分数

四年级计算题竞赛题

姓名

分数

四年级计算题竞赛题

姓名

分数

52×315= 57×158= 36×215=

350÷34= 930÷32= 864÷36= 52×315= 57×158= 36×215=

350÷34= 930÷32= 864÷36= 52×315= 57×158= 36×215=

350÷34= 930÷32= 864÷36=

321×16= 332

256×31= 306

754÷58=

336÷21=

×24= 33×12= 260704÷44= 858÷39= ×215= ×15= 897÷39= 918÷27=

321×16= 332

256×31= 306

754÷58=

336÷21=

×24= 33×12= 260704÷44= 858÷39=

×215= ×15= 897÷39= 918÷27=

321×16= 332

256×31= 306

754÷58=

336÷21=

×24= 33×12= 260704÷44= 858÷39=

小学数学竖式计算 篇2

原本以为学生不会有什么问题, 不料, 阅卷过程中, 大家发现第一小题乘法计算题:294×80成了学生出错率较高的一道。固然, 这是提前教学的四年级下册内容, 并且教师没有复习, 学生有遗忘现象。但深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希望通过对此题学生答卷情况全样本的调查分析, 探个究竟。

笔者就此题对本校四年级20个班786位学生的答卷进行了调研, 逐一登记出错学生的班级、姓名、错例, 然后根据这些原始信息从性别、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向数学任教老师作了访谈, 最后按照错误类型分类统计, 从中可以发现, 此题一共有97名学生发生错误, 占全年级人数的12.34%。从错误类型看, 主要有:看错题目、法则不熟、计算错误以及综合性错误。其中“计算错误”的占错误人数的48.45%, 接近一半。“看错题目”的占错误人数的24.74%。看错题目中以看错运算符号的为最, 占83.3%。“法则不熟”的占错误人数的21.65%。“综合性错误”的占错误人数的5.15%。统计结果表明发生单一性错误的占绝对多数, 而发生综合性错误的极少。从学生性别看, 男生占错误人数的55.7%, 女生占44.3%, 都占一半左右, 说明学生计算错误与学生性别关系不大。从学习态度看, “好”的占错误人数的23.7%, “中”和“差”的分别占38.1%。学习态度“中”和“差”的超过错误人数的四分之三。从学习能力看, “上”的占错误人数的22.7%, “中”的占52.6%, “下”的占错误人数的24.7%。学习能力“中”和“下”的也超过错误人数的四分之三。

统计结果表明:计算错误、看错题目、法则不熟分别是影响学生计算失误的三大认知要素;学生计算发生错误, 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也是两个重要因素。

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比较复杂, 是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 (如情感、态度、意志、疲劳等因素) 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结合主要错误类型, 试从认知方面探寻错误的原因。

1. 看错题目归因不对。

“看”错现象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顽症”,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学生“看”错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 初入学儿童除了感知粗糙、笼统之外, 对方位知觉的困难也会造成学习上的错误。从教学方法看, 一些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 往往就题论题, 训练内容单一、形式枯燥, 缺少题目的变式训练、对比练习, 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审题的惰性。上述题组中,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题目形成了强刺激, 当然学生容易“上当”了。“看错运算符号”的人数占“看错题目”的83.3%就很有说服力。从生理学角度看, 学生经常“看”错实际上是由感觉统合失调引起的。一般来说, 视觉统合失调的学龄儿童, 常会出现读书跳行、翻书页码不对、演算数学题常会抄错等等视觉上的错误, 从而造成学习障碍。

如果我们了解这些知识, 当学生“看”错时, 就不会毫无根据、强词夺理地埋怨甚至指责学生“粗心”;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 就会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地采取更有建设性与专业化的方法帮助学生预防、矫正, 就不会有约占错误人数四分之一的学生“看”错题目了。

2. 计算法则半生不熟。

在以前使用的各种版本教材中, 一般都把计算法则完整、准确、凝炼地呈现出来, 而目前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中都没有任何法则的表述与呈现。这样的改变使得计算教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有的教师会进行适时归纳, 并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有的教师虽然心中有法则, 但在教学时却没有加以归纳和呈现, 怕与新课程理念不符;刚工作的新教师, 根本无所适从。由此可见, 当前计算法则教学呈现出的混乱状态, 是学生计算法则掌握半生不熟的根本原因。

新课程的计算教学倡导算法多样化, 计算法则的教学有所淡化, 法则间内在联系的学习也有所弱化。而计算法则和运算顺序是学生计算能力形成的极为重要的知识。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通过算法多样化使学生广开言路的同时, 要进行全班对话、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对运算方法或规律进行提炼, 使学生习得程序性知识, 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的学生“现有发展区”内。调查结果显示, 全年级有21.65%的学生计算294×80时结果等于2352, 而忘记了在积的末尾添“0”, 实质表明学生计算法则不熟练, 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稳定的运算操作程序, 即分解的单一技能没有通过有效训练组合起来, 形成复合性技能。

我们又进一步分析了原始调查数据, 发现学生计算法则不熟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对计算法则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关。三名骨干教师任教的班级只有4人发生错误, 而八名普通教师任教的班级共有17人发生错误。

3. 计算技能操练不够。

曾经有一段时期, 不少人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讳莫如深。认为现在已经是信息社会, 计算可以请计算器、计算机代劳,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无足轻重。还有些人天真地以为, 学生学会了计算方法, 掌握了数学法则, 自然就会正确、熟练地计算出结果。这些认识上的误区, 违背了计算技能的形成规律, 使教师没有及时组织有效的、适量的练习与反馈, 丧失了计算技能形成的良机。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不仅符合认知规律, 而且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 (修订稿) 中明确地提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 能够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著名数学教育专家张奠宙先生认为中国数学教育特色就是:“在良好的数学基础上谋求学生的数学发展。”并且指出这里的“数学基础”, “其内涵就是三大数学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计算错误”的人数占错误总人数的48.45%, 高居影响学生计算失误的三大认知要素之首, 有力地说明计算练习不够, 针对性不强, 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淡化计算”所产生的教学后果是严重的。

结合上述调查和分析的结论, 笔者认为当下的计算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学生审题指导。

不要以为只有概念题、应用题这些文字叙述的题目, 才需要审题、读题, 对于以数字和符号形式表达的口算题、计算题, 也要进行审题训练。不能只是一般性地“看”一遍, 而要同时让学生“读”出来。训练初期可以出声地读出来, 以后逐步训练学生默读。这样, 视觉和听觉双管齐下, 多种感官并用, 可以避免某一方面感觉统合失调带来的消极影响。学生养成边看边默读的良好读题习惯, 可以大大减少单纯由“看”致错的机会。

2. 重视法则提炼过程。

计算法则是在学生理解算法及其理论根据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提炼出来的。它是学生计算演练的操作程序, 也是进行判断、推理的依据。

笔者认为, 应该重视计算法则的教学, 适时地归纳、提炼、呈现计算法则。具体说来, 要把握以下三点。

(1) 分段呈现, 逐步抽象。计算法则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主要是凭借动作、直观、形象进行思维的, 他们的数学语言能力正在发展中。所以计算法则的概括、呈现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抽象思维能力, 要从学生“现有发展区”出发, 紧密结合学生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总结, 使总结的计算法则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效链接。否则, 可能欲速而不达。例如, “百以内数的笔算”单元, 教学“笔算加法 (不进位) ”时先归纳出两点:“个位与个位对齐, 十位与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教完“笔算减法 (不退位) ”后再归纳出:“个位与个位对齐, 十位与十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并把“笔算加减法 (不进位、不退位) ”的计算法则统一起来:“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接着教学“百以内数的笔算加减法 (进位、退位) ”时, 归纳为:“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相加满十, 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 从十位退一。”

(2) 合理编码, 择要板书。为了方便学生记忆, 呈现有关计算法则时, 在做到完整、准确的前提下还要精炼, 在板书时要尽量抓住计算法则的要点。如加法的竖式演算法则可以浓缩为“数位对齐, 个位算起, 满十进一”十二个字作为记忆的要点。

(3) 充分理解, 不断内化。当学生理解了算理, 教师将法则呈现出来后, 还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1) 全面理解。例如, “百以内数的加法 (进位) ”的笔算法则, 在以十二个字呈现出来以后还要让学生明白:“数位对齐”的意思是“个位和个位对齐, 十位和十位对齐”;“满十进一”的意思是“个位相加满十, 要向十位进一”。 (2) 逐步掌握。要想准确、全面、熟练、精细地掌握法则, 需要组织及时的练习。

3. 抓住技能形成时机。

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 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有研究表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即认知阶段、分解阶段、组合阶段、自动化阶段。

运算技能的形成是不断运用运算法则, 经过多次合理练习而实现的。练习中应该重在理解, 重在变式训练, 而不是只追求练习的数量。只要连续多次能够正确而顺利地完成有关动作程序, 就应该转向下一个阶段。

如果不注重计算技能形成的几个阶段的良性过渡, 对学生的计算学习急功近利, 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 就去解决实际问题, 极不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机, 应该根据计算技能的形成规律, 及时组织有效的练习与反馈。

练习初期, 可以适当放慢速度, 让学生出声地说出计算过程, 有利于学生明晰计算的程序, 把握法则的操作要领。因为数学技能作为一种活动方式, 主要是借助于内部语言默默地进行的, 而内部语言是由外部语言转化而来的。在边做边说的场合下, 活动易于向言语执行水平转化。所以, 用自己的语言对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描述, 是数学技能训练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4. 突出关键环节训练。

在计算294×80时, 属于“计算错误”类型的有47人, 其中29人都是在计算到最后一步2×8+7时发生错误, 占“计算错误”人数的61.7%。其中万位上错误的有14人, 千位上发生错误的有15人。

为什么这么多学生在这个环节发生错误?说明这儿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 是学生练习的薄弱之处。除了学生口诀不熟练, 进位加不准确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学生短时记忆的能力较弱。

在计算过程中, 由于学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的能力比较弱, 不能准确地提取储存的信息, 使得储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 从而丢三落四, 造成“遗忘性差错”。特别是连加、连减、乘加、乘减、进位加、退位减、连乘、连除等口算题, 瞬时记忆量较大, 要求暂时记住每一步口算的结果。笔者曾经作过调查, 现行教材中有关专门训练乘加的习题极少, 教学竖式计算时经验缺乏的教师没有意识到乘加基本训练对整个竖式计算的重要作用, 造成基本技能训练缺失, 不能满足学生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三位数乘一位数, 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相应除法计算的现实需要。如果教学中教师明确要点, 抓住要害, 突出关键环节, 攻克学习难点,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还可以避免机械重复训练,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5. 重视典型错例剖析。

在运用计算法则进行计算的初期, 学生的作业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这些错误反映了学生对计算法则理解的偏差, 教师要选择典型的错例, 引导学生对照计算法则加以纠正。通过示错、找错、议错、改错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计算法则的认识,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例如在教完“百以内数的加法 (进位) ”后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寻找类似下面的竖式让学生改错:

其中第一题的错误是数位没有对齐 (违反法则第1条) , 第二题的错误是需要进位时没有进位 (违反法则第3条) , 这些都是学生计算时容易发生的错误。错题最好来源于学生的练习, 或根据学生的错误改编, 来源于他们作业中的问题, 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尽量少用教师自己杜撰的错题, 以免节外生枝。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2]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章建跃.数学学习论与学习指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张晓霞, 马岷兴.小学生数学基本计算技能的测试及计算教学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8.

[5]张奠宙.建设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数学通报, 2010 (1) .

[6]林俊.学生“看”错之后.小学数学教师, 2008 (7-8) .

[7]沈璐, 林俊.计算教学要有“法”可依.江苏教育, 2008 (12) .

小学数学竖式计算 篇3

姓名:班级得分

25.2÷6=

34.5÷15=

5.6÷4=

1.8÷12=

1.8÷12=

6.3÷14=

1.26÷18=

28.6÷11=

328÷16=

7.83÷9=

72÷15= 43.5÷29=

20.4÷24= 1.35÷27=

4.08÷8= 0.54÷6=

14.21÷7=

24÷15=

18.9÷27=

1.35÷15=

3.64÷52=

15.6÷12=

7.65÷0.85=

12.6÷0.28=

62.4÷2.6=

0.544÷0.16=

1.44÷1.8=

11.7÷2.6=

19.4÷12=

5.98÷0.23=

19.76÷5.2=

10.8÷4.5=

21÷1.4=

8.84÷1.7=

6.21÷0.03=

0.51÷0.22=

7.1÷2.5=

1.998÷0.54=

2.1÷0.4=

2.56÷3.2=

50.18÷38.6=

14.7÷0.07=

5.4÷0.15=

124.8÷0.24=

0.544÷0.025= 203.5÷11=

1.89÷0.54= 1.28÷0.16= 4.68÷7.5=

小学数学《竖式除法》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2、竖式的书写格式。

四、教具准备:

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1、口答。

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52如果去掉4个十,还剩下几个一?

2、板演。

订正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每道题各用哪一句口诀求商,我们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1)理解图意。

(2)说一说你从图中看懂了什么。

(3)想一想:我们能用前几节课学过的方法来算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的结果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15页例1。

(1)解决学生甲提出的问题:42除以2等于多少。

(2)明确42÷2表示什么意思。

(3)提问:乘法口诀表中有“二()四十二”的口诀吗?你能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算出它的结果吗?

(4)想一想:写竖式要分几步来写?

(5)试一试,写出竖式。

(6)交流笔算方法。

(7)图式结合。

从图上看,每份是21根;从竖式上看,得数是21。2、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的方法。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1)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除法算式题,请两名同学板演。

(2)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集体订正,请同学叙述计算过程。

2、看病门诊。

(1)观察、研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

(2)改正错误之处。

(3)提出改进方法。

3、计算教材第19页练习四的第1题中的、(1)看清题中数据。

(2)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4)回顾做题过程,总结计算方法。

(四)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竖式计算 篇5

这是一节计算教学课,从课的内容看肯定不如其他课生动有趣。怎样才能把这样的一节课上的“有滋有味”,是我在设计这节课的初始就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是通过复习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和学生复习完7的乘法口诀后,话题一转,“一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竖式计算,还记得吗?”有的学生立刻回忆起来,知道如何写,但也有一些学生不知所措,这时候我随即布置了2条列竖式计算的题目:19+7=,24-18=。大部分学生在练习本上很快地做好了,通过2个孩子的板演,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完全回忆起列竖式的注意事项。接着通过情境图的展示,列算式,接下来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如何列乘法竖式的问题,在这里我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说一说。我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引导者,我们应该学会“放手”,应该相信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我运用了学习上的正迁移,我的教学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回顾以前所学的加法竖式,沟通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完成从会列加法竖式到列乘法竖式猜想的知识迁移。迁移现象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迁移规律的运用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正迁移能力,对数学的教与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乘法竖式和加法竖式的格式极其相似,只是符号有所区别而已。当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列加法竖式的要领后,当老师要求列乘法竖式时,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加法竖式的格式,然后模仿着列出竖式,其实这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学生自己列出乘法竖式后,老师再加以讲解,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在初步感知了如何列乘法竖式后,让学生及时地巩固,通过几条题目的练习后,学生对于乘法竖式也已经熟悉了。随后我出示了几题纠错题,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去发现错误,在发现的过程中又再一次巩固列竖式的.注意事项。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比如说:在第一次详细讲解乘法竖式如何列时,我只是单纯地在黑板上示范板演,其实可以先在备用黑板上画好类似作业纸的格子,在示范时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书写格式,如乘数应写在第几行,积应该写到哪。这会比不停地去强调要好很多,“身教胜于言教”。另外,每次练习时我给学生的时间总是很少,有的学生速度慢,总是跟不上我的节奏,个别学生的听课效率就有可能打折扣,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量顾及到班上的每一位学生。

小学数学竖式计算 篇6

对于小学生来讲, 除法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主要方面, 与加法、减法、乘法一样, 除法的运算法则都是理解代数思想的基础。除法竖式是除法运算的重要方法, 除法竖式有广泛的应用性。本文将首先从四年级学生在计算时常犯的错误入手, 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除法竖式算理、算法的掌握情况, 并据此浅谈计算教学策略, 即将运算方法降到最低点, 让学生明白其中最复杂、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使学生灵活运用法则。

二、常见错误分析

竖式除法是一种程序性操作, 计算法则是:从被除数的最高位起, 取出和除数位数相同的数 (如果取出的数小于除数, 则要取出比除数多一位的数) , 用除数去除它, 就得到商的最高位数和余数 (余数可能为零) ;把余数化为下一位的单位, 加上被除数这一位上的数, 再用除数去除它 (除数小于该数时商为0) , 得到商和余数;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被除数上的数字全部用完, 就得到最后的商和余数。

四年级的除法竖式计算内容将除数从一位数扩充到了两位数, 并从整十数逐步过渡到一般的两位数。从运算法则上来讲,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 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用一位数除时, 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 要确定一位商是几, 不仅和除数十位上的数有关, 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 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因此, 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然而, 学生的错误并不局限在试商出错上, 主要错误有: (1) 商的书写位置出错, 学生在试商过程中, 由于竖式商的位置写错, 造成商的末尾多零。 (2) 余数大于除数。学生的错误主要在试商, 商小了的错误在除法竖式计算中是极普遍的。 (3) 书写格式。在学习完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后, 出现商是两位数的乘法。学生受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影响, 将商与除数相乘, 而在商是一位数时, 这种错误则暴露不出来。 (4) 商中漏写0。 (5) 余数末尾不写0。被除数、除数的个位数字均为零, 并且余数的个位数字也是零, 由于学生在解题时已经学过了商不变的性质, 在做题时多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以求得商, 但是余数的末尾又往往不写零, 从而造成计算出错。容易不写余数末尾的零, 因此虽然该类题目错误率较高, 但是与除数为一般两位数的题目错误原因不同, 学生的困难不在试商, 而在于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上。 (6) 竖式运算进退位错误。余数不为零, 并且在部分商与除数相乘的过程中需要进位, 并且在用所截除数与部分商和除数乘积相减的过程中需要退位, 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除法运算上, 这使得原来在加减法计算时出现的问题反而暴露出来了。 (7) 0的书写问题。例:280÷14, 其除法竖式为:

教材中讲到, 在除到十位就除尽时, 竖式应这样写, 如 (1) :将0写在十位下, 个位上的0可以不再除, 只要在商中用0占位就可以了。按此标准, 第 (2) 种写法是错误的。这个问题有人做过深入的研究, 认为两种写法都是对的, 笔者认为第二种写法不违背除法竖式算理, 也是正确的。

三、由除法竖式运算引发的思考

在上述列举的几个例子中, 前四种类型的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理解算理;第 (5) 种错误是不能够灵活的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 第 (6) 种错误的可能原因为基础知识不牢、计算能力偏弱;而第 (7) 种问题的产生更要求教师自身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灵活教学。针对这些错因, 下面浅谈计算教学策略。

(一) 情景教学, 将运算方法降到“水落石出”

通过情境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小问题, 列出算式, 探索结果, 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理解算理。除法竖式算理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讲解, 让学生多说一说。例如, 在计算144÷12时, 提供操作活动的材料, 让每个学生经历将144根小棒平均分成12堆的过程。将分小棒的过程与笔算竖式结合起来。如, 当学生说“先将14捆平均分成12堆, 每堆1捆”, 剩2捆时, 结合分的过程, 在竖式的十位上商1。

强调余下2个十后应该怎么办:当学生说“再将剩下的2捆打开与4根合并也就是24根, 再继续分, 每堆2根”时, 引导学生在竖式的个位上商2。

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操作到数学计算的过程, 弄清“要分层书写”“除到哪一位商就到哪一位”和“不够除补零”等形式中隐含的道理, 并在此基础上领悟除法竖式的数学本质。

(二)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保证新算法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

新算法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最高效的时间, 因此在讲授新的计算方法时, 留有一定的时间完成一定的题目, 一方面防止学生眼高手低, 从练习中进一步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一方面从学生的反馈中了解学生对新算法的掌握情况, 及时纠正学生在计算中产生的错误, 将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初步形成计算技能。

(三)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细心、认真计算的习惯:在笔算除法计算题中, 学生往往抄错题, 这类错误的产生并非学生不理解算理, 也并非对计算有困难, 如果没有抄错数, 学生的答案是完全正确的, 抄题时会遗漏某些数字, 抄答案时又会将除数、商、余数搞混。针对这类问题, 应培养学生不急不躁、冷静思考、耐心计算的习惯。计算时, 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 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 以保证计算的准确及检查时的方便明了。

培养耐心检验的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讲, 他们没有在解题后进行检验, 这也是为什么看似简单的题目, 学生却得到“不可能答案”的原因。在除法竖式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错误, 如果学生可以在计算完毕后, 回头看看自己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在余数不为零的除法中, 运算结果余数大于除数的错误就可以在学生重新检查后得到纠正。

(四) 抓住数学本质, 用活教材

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 篇7

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1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是二下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师傅和邢老师的指导下,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一道6÷3的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算一算” 并多数学生根据示例:几乘几最接近几又小于几来“说一说”,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充分的铺垫。在学习7÷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6÷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为小猴开庆祝会遇到难题”和“给小猴布置场景”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3、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本节课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1、在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深入练习巩固,让他们去发现正确的计算中,每道题余数都是比除数小的,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及时用这一规律来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完成“试一试”的题目时,应该用17÷5来列式,有的学生列式为15÷3,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在教学中,我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而且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2

今天这节数学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用竖式来计算除法。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竖式的除号,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急于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而是一步一步慢慢讲,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一是商的位置不对,我们现在学的除法商都是一位数,有孩子把商写到了十位上,有孩子把商写到了十位和个位之间。二、上商时不够熟练,对于没有余数的除法,直接依据乘法口诀,而对于有余数的除法,就有点困难了,我重点要求孩子是看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由于有的孩子口诀有遗忘,上商有困难。三、部分孩子竖式可以写出来,横式上不会写有余数的情况,可能是我上课强调不够。针对以上问题,在明天的学习中,我将增加一些如“21里面最多有个5”这样的练习,还要强调横式的书写格式,从现在开始,解决问题要写答句了。可以先让学生和我模仿写。另外,关于除法的竖式的书写顺序,虽然有多种写法,我还是比较赞同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的这样的顺序,这样低年级也许问题不大,但高年级后有的孩子就不容易错了。

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3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下面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一、在问题情境中理解意义本课的设计

我充分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摆草莓”的生活情景,充分了解到平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一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平均分,并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数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让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心理上驱动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学生能力本课的通过教学“摆草莓”、“摆小棒”的操作活动

教师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操作比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通过“摆一摆”、“猜一猜”等活动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习,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活动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既提升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在有趣游戏中拓展学生思维课的开始

在“猜一猜”的游戏中导入新课,既激起了同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最后,依然用“猜一猜”的游戏结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老师课前游戏猜得准的奥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即做到了首尾呼应,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4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是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2道除法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列竖式计算,和说一说几乘几最接近几又小于几来,这样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充分的铺垫。

在学习11÷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12÷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分铅笔”和“做游戏”的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三、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仅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保证每个孩子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接下来的练习就是逐步修整的过程,针对个别孩子要做单独辅导。

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5

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

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6

我教学了三年级教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教材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扩展,我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有余数除发的计算。本节课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活动,动手分一分,由没有剩余引入到有剩余,初步建立余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有余数除法”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尝试“转化”,这就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教学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平均分铅笔,这一具体行为直观感知。使学生形象感知正好分完与有余数的两种不同分的结果。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思维活跃,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进一步验证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以上是我感到满意的地方,当然其中也有不足点,虽然整堂课的重点部分—对余数的理解,已不成问题,但有些细节还需改进,例如:有关除法应用题中单位名称的书写,如何把应用题答完整,都是我在课堂上没有预想到的,这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改进。

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7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

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

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平。

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8

这节课主要学习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平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习时,学生刚学习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近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合作与动手操作

小学生学习新概念,一般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10枝铅笔的操作,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感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然后再把分的结果填在表格中,并让学生根据平均分的结果分成两类:即分完后没有剩余和分完后还有剩余。

二、联系操作的结果列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没有剩余的情况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通过列除法算式帮助学生回忆算式各部分名称以及算式的含义,再根据“10枝铅笔,每人分得3枝,还剩1枝”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枝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并且注重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整个教学环节紧凑有序,学生对余数的理解也特别深。接着让学生完成试一试,独立写出另外两种有剩余情况的算式,再通过交流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含义。然后观察他们所列的算式,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在“想想做做”中,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纸片等活动,观察把花插入花瓶的现象,比较概括地认识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最后一个游戏设计,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厚。

总之,本节课使学生通过动手分铅笔,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在展示与汇报中使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算式写法,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课堂表现也还不错。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对分是“平均分”的强调还不够,后面的练习由于时间关系处理得有些仓促,还应多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游戏环节要加一个根据抱团的情况说除法算式可能会更好。另外,语言还应更加规范简洁,问题指向还要更明确,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适时地归纳总结,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

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10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难点内容,尤其是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们教研组把这部分内容作为本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开展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再二次上课等一系列活动。这次活动使我收获不小。

一、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设计教案之前,我认为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景来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为此,我以奖励小花引入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要让学生学会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

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只有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自由摸索的时间,自由发挥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他们的潜能才能最大地得到开发。我在这一堂课中有意识地采用操作实践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学好新知。例如:在引出余数概念时,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实现的。教学片段如下:

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教室,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学生通过摆发现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亲身经历分学具的活动过程中发现矛盾,当剩下的学具不够分时就产生了“余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再通过与例1的除法算式的比较,将整除和有余数的除法相结合,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来组织教学,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第一次授课时,由于在例1教学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比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后的巩固练习没有完成。在第二次授课时又急着赶时间,导致例1中除法竖式的教学不够扎实,有些同学没有掌握。另外,在两次教学的比较中发现学生的自学还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次教学中学生自学后再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学生掌握较好,而在第二次教学中把这环节省去了,由教师直接讲授,有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很好。

当然,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要上好一堂课,很不容易,比如学生学习新知的环节如何设计更加完美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当我上完一节课,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把它们都一一记录下来,成功的以及失败的,那都将是自己积累的一笔巨大地财富。

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11

?有余数的除法》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知识。本着教材是知识的载体这一原则,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我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所以导入的时候,我拿出了7根棒棒糖,让同学们帮助我将这些糖分给同学们,每个同学分三根。看看能分几根。这样学生就运用了上节课学到的知识,轻松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导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的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自然的引出新课。我们将要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导入新课后,我将所有的学习内容放手给了孩子,如果源于生活的导入是本课的亮点化,那下面的学习新课的过程更是本课的另一个亮点。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动手摆一摆”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因为每个小组的同学用的小棒的根数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摆出的结果,列出的算式也是不一样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接下去的组研和升研。当自学结束后,就是我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包括两个层面的教学。第一层次,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整理表格,发现算式的共同点。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第二层次,与第一层次不同,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通过论证得出余数小于除数的概念。所以我让同学们以小组单位进行整理,小组长将结果统计在指定的表格中,然后通过整理的过程,发现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提出疑问。进而顺利进入下一个学习流程,深入探究有余数的除法。

我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筛选,然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两个问题。并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自主能力,我让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经过学生的讨论、举例、论证,老师的巡视、点拔。学生共同得出一个结论余数比除数小。让学生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小棒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1”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使学生再次明白只有分到不能再分时所剩下的那个数,才是余数。

学习到尾声的时候,随着学习目标的完成,学生成就感也油然而生。因为整节课从导入到例题的整理,发现新知余数比除数小。都是在同学们实践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论证得出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完成了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并设计了一些课堂检测。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情况。

整体学习过程比较顺畅。是按我课前预设而来。亮点也很多,但仍然存在不足。

一:教师教学机智不够,在导入时,我让学生分将七根棒棒糖,每三个分给一同学,看看能分几人,学生列的算式是7÷3=2﹍﹍1,而我做在课件的算式却是7÷2=3﹍﹍1,当时我说了一句老师打错了。过后,我进行了反思,如果此时我能让学生根据这个算式。在来动手分一分,不更能体现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吗?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对于学生何其重要,它不仅能机智灵活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开发学生的潜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留给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太过仓促。初入探究和深入探究这两个学习环节的小组自主交流中,思维敏捷,表里能力好的优生能充分的进行交流,但那些学困生就没有更好的发挥出来。如果这块的时间在稍微长一点,学困生就能在小组长的帮助下。老师的引导下阐述出自己的想法,充分的发挥“四研”互助式教学的作用了。

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12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利用乘法口诀求商,要把商和除数相乘,要用被除数减商和除数的乘积。如果把上述的这些计算写成竖式,记忆的负担就被分散,思维难度就会降低。如果用口算进行有余数的除法,那么难度相当大,所以,教材让二年级学生笔算有余数的除法,不要求他们口算出商和余数。

计算有余数除法和计算表内除法一样,都利用乘法口诀求商,但求出有余数除法的商,比计算表内除法难许多,况且,表内除法的商与除法相乘的积刚好等于被除数,而有余数除法的商与除数的乘积小于被除数,因此,在教学时由易到难地先安排表内除法的竖式,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

反思不足之处如下:

1、教师引导大少,放手有些过度。导致后面孩子们出现了很多问题。

2、孩子们说的机会和时间太少。

3、展示孩子们的错题时间太少,没有纠正环节。

4、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来看(很多学生在算式上只写商,没有写余数),我疏忽了一个细节,没有把口算算式与坚式打包成一个整体介绍给学生。虽然我的板书上面是横式,下面是相应的坚式,虽然沟通了算式与竖式间的联系,但没有提醒学生,一个完整的用竖式计算的题目,要既有算式,又要有竖式,如果没有余数,那么在算式上就写商是几,如果有余数,那么在算式上既要写商是几,还要写余数是几。

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13

这是这个学期开学后的第一课,又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摆小棒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二是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在平均分物体时有时会有余数,并理解余数的含义,渗透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根据两个班级的学习情况,本部分知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学生不明白“被除数”和“商与除数的乘积”有什么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本次教学我采取了以下设计:

一、分一分。

学生每人有10根小棒,每3根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学生很快分完)借助“分小棒”的活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比较容易地理解了“余数”的意义。学生经过动手和动口已经对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除法竖式的写法也已接触,只是不熟练。让学生摆小棒,为下面除法的竖式的写法与理解作好好的铺垫,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好处。

二、写一写。

除法还可以用竖式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表示。我采用的是示范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因为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不一定每节课都由学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数学,有些知识是规定性的,不适合学生探究。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是已经规定的、现成的知识,所以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我没有让学生探究,而是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写。但是这也并非是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学生通过摆一摆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的直接讲授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的。然后又让学生进行了回顾与提炼,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对10根小棒能分几组的讨论,也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观念,为下节课探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作了铺垫。

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14

这节课主要学习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平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习时,学生刚学习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近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反思15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内容。在学习本课时孩子们已经对有余数除法的有了的初步认识。本节课重难点引导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懂得除数要比余数小的道理。

本学期在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学生初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但是如何用竖式计算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一摆、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说一说除法竖式各部分表示的含义等活动完成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还增加了必要的习题。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并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通过第本次磨课,我们二年级数学老师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课下我不断反思教学,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创设情境,复习引新。出示试题检测一下生知识掌握情况会更有效。

2、新授环节,孩子们看图时,例题一教师可以引导生先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再列出除法算式。最后教师师范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例题2可以让孩子自己说,通过观看图片理解图意后,引导学生大胆去表达,然后列出算式,鼓励生再说出计算方法并上台演板。最后通过对比观察两个式子的不同,引导生自己说出不同。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

3、巩固练习环节。掌握表内除法的竖式写法和有余数护法的竖式写法后及时进行巩固练习。设计的练习题的要有层次。第一小题,鼓励生上台摆一摆,再进行计算。第二小题竖式计算,应该找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叙述能力。第三小题,解决实际问题要让生自己先说出题意,再列式子,要培养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4、最后小结环节,找学生说一说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的各部分名称掌握的还不熟练,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比较除法除法竖式的过程。

5、板书设计上。注意书写规范,字体大小间隔距离适中,必要时用带颜色的粉笔加以突出。在本节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运用好评价这一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样化的评价。

上一篇:小学国旗下的讲话稿:《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下一篇:开学迎新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