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精选11篇)

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8和9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3、54页的教学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编排意图

教科书第53~54页上8、9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不过比认识6、7的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供数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教育的主题。关于8、9的序数意义,教材仍然沿用了6、7所采用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分别给左边的8只蝴蝶和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

3、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数数、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数字8和9的含义,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能正确地读写8和9。

(2)知道8和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进一步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

(4)培养学生有序地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图意的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8和9。

教学难点:正确区别8、9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正确书写8和9。

二、说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

2、新授

(1)出示挂图,学习数8和9。

(2)出示直尺,教8和9的数序。

(3)借助计数器和点子图教授8和9的大小比较。

(4)学习8和9的写法。

(5)学习“几”和“第几”。

(6)学习8和9的组成。

3、巩固练习。

4、做游戏巩固“几”和“第几”。

5、全课总结

三、说教法、学法(一)教法:

1、探索发现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8和9的数数,数的顺序和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时,我充分利用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7添上1是8,8添上1是9;通过点子图的比较,得出7<8、8>7;8<9、9>8。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2、示范法

在教授8、9的书写时采用先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独立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实际操作法

为了巩固数数8和9,让学生从各自的袋子中数出8或9根小棒,通过动手摆一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二)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学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我们的教学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学会通过观察、操作,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的能力。

四、说练习作业安排和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练习安排的是教科书第59页的第一题和第二题。第一题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正数和倒数。第二题,连线,要求学生按照从1到9的顺序连线。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是突出8、9的认识,采用主题挂图。简单而突出重点。

五、本课自评

本节课在进行公开课之前我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精心安排。整节课上下来,自己比较满意。通过自我反思和其他教师的指点,发现还有一些地方有待改进。

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分为三大部分:复习、新授和巩固练习。新授中安排各个环节恰当。

在教授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是,我充分利用了挂图。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正确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并且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有意的.培养学生有序的看图,有序的数数的方法。

在教授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时,我使用了直尺。学生通过学习直尺上的0-9的数字很直观的掌握了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并且我安排学生看着直尺整着和倒着数直尺的数。

在比较9以内的大小时,我使用了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使学生在比较了8和9的大小后,非常直观的了解到9大于8,8小于9。

在教授8和9的写法时,我采用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书空,最后才在课本上描红。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在教授“几”和“第几”时,我采用了做游戏的方式,让班级中的一个小组起立,听老师口令,“请从前往后的第8个同学站起来!”“请从前往后的8个同学站起来!”这样的安排,学生直观而形象的理解了“几”和“第几”的区别。

本节课也有几处需要改进:

1、复习这一教学环节,安排的内容有点太多,复习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这一环节和本课没有关系,舍去更好。

2、本节课安排的知识点偏多,时间安排上比较紧,8和9的组成放到下一节课教授更好。

3、上课过程中,应注意整顿课堂纪律,在教授本课关键处应有意识的停下来,根据需要,整顿一下纪律。

4、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和学生眼神的交流,要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在关注着他们。

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篇2

【关键词】:数学 认识 教学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教新入学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课,认识0—9这10个数时, 我的教学方式是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如“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动物,有一天,许多动物在玩游戏,小朋友们找找看,你能找到哪些数?”,电脑屏幕依次出现1只小鸟、2只鸭、3只鹿、4头大象、5只狮子、8只猴子等,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借助动画效果的魅力,牢固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我让学生们按照刚才动画片的情形,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动物),依次给学生讲述1-9这9个数,让学生在游戏与欢乐中愉快地学习数学,对于0的学习,呈现出一个空白画面,在学生实物扮演时,展示没有一个动物,从而让学生理解,0就是“没有”的意思,也就是说“无”的意思;学习完新课后,我让学生分别按照0-9的顺序依次展示三次,让大家加深记忆,与此同时,我还抽查了5个学生进行数的认识训练,发现效果显著,学生都达到了教学设计时的目标。

对于小学数的认识教学,我的建议有四个:

一、巧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生动形象的动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多媒体的使用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因,教师只要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地学习,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其中,体验生活中的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自己体验,并參与其中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与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让学生终身难忘,对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动手动脑获取学习效果,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与创造精神。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爱上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在教学0-9数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再根据教学要求,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减少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艺术性的表演天才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四、组织开放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篇3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教材第53——5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熟练数出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并会正确读写。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有序看图,有序数数的方法。

4、初步向学生渗透统计的有关知识。

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难点】:8和9的序数含义 【教具准备】:海绵制作的数字0、6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数学王国里的故事。今天,数字王国里非常热闹,数字娃娃们在做游戏呢?数字娃娃0觉得自己太胖了(出示海绵制作的数字0),他想减肥,于是在腰间系了一根腰带(在0的中间系上一根绳子),结果,它变成了几?(8)数字娃娃6看见了直笑(出海绵做的数字6),于是对它说:你怎么变成8了呀?要减肥得多做运动,我来做个倒立给你看(将数字6倒过来),数字娃娃0一看也笑了:你也变了!你也变了!小朋友,你们看看6变成了几?(9)那我们今天就来和8、9交朋友。(板书课题:8和9的认识)

【设计意图:以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形式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

1、到生活中寻找8和9。

师:生活中哪有8和9呢? 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吧?老师和同学们正在做什么呢?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请你数一数,它们的数量是多少?然后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师:出示教材第53页“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挂图学生同桌互相说,再汇报、交流。生1:花坛的两边有8棵松树。生2:花坛里有8朵美丽的花。

生3:黑板上写着“热爱自然,保护环境”8个大字。生5:黑板的前面摆放着9盆花。生4:有9只蝴蝶在花丛中飞。

生6:有8个小朋友和1位老师共9个人整理花坛。教师:我们怎么数才能把蝴蝶一只不漏地数出来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方法:按一定方位数蝴蝶的只数或者数一只做一个记号。)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细致,图中树、花朵、大字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图中的盆花、蝴蝶、人物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呢?

在黑板上画8个点,问学生:这有几个点子?8个小点子想加入9的队伍你们有办法吗? 【设计意图:经历8到9的过程,初步感知8和9的大小关系】

2、教学8和9的顺序。

a、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7个珠子,再拨1个,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老师拨珠子的过程,重点让学生感受拨7颗珠子以后再拨1颗是8颗珠子的过程。然后再拨1颗珠子就是9颗珠子。b、出示尺图,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这些数在尺子家族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展示尺子),你们猜一猜7的后面是几,8的后面又是几呢?你会读吗?还可以怎么读?(从大到小读或从小到大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实物上直观感知数字8、9)

c、拍手游戏:请你拍的和我同样多,请你拍的比我多一个,请你拍的比我少一个。同桌互相玩游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认识8、9的大小关系】

3、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请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

7<8 8<9 7<9 8>7 9>8 9>7

4、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设计意图: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5、教学8和9的序数含义

这里有一群蝴蝶,它们想穿上漂亮的衣服。大家愿意帮帮它们吗? 给左边的8只蝴蝶涂上蓝色。给从左数第9只涂上红色。

6、教学8、9的书写(1)指导8的书写

首先让学生看课本第53页的黑体字8,问学生8字像什么?师:你们看,8像一个小葫芦,9呢,就像是我们吃饭用的小勺子。看来8和9离我们真的好近。然后看第54页8的书写顺序图形,再出示田字格小黑板,边板演边讲解:8字是一笔写成。从田字格的左半格右上起笔,自上而下,先写一个s字,接着自下而上过s字腰间,与起笔处连接,一笔而成。最后请学生看着黑板上的“8”字空写,再让学生用食指在桌面上练习写“8”。(2)指导9的书写

9字是一笔写成,它的上部像个0,它的竖像个1,上半部这个0要写在上边的小格里面,注意要圆滑,不能右棱角,写到0的起笔处,再往下方斜竖,一直到下线为止。学生练习在课本54的写字格里描9。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正确书写数字的习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各小组“开火车”报数:从1到9,从9到1。

2、帮一帮:这些小帆船的船号顺序排错了,你能帮助改正过来吗? 4 7 1 2 5 8 9 6 3(设计意图:巩固8、9的顺序)

3、完成课本59页的第1、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疑问吗? 【设计意图:回顾整堂课的知识内容】

《“8和9”的认识》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50-P51“8和9”的认识(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本节课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

二、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习6和7的认识时,我就尝试让学生课前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6和7,并制成剪贴图。没想到学生的信息量还挺大,制成的剪贴图也很生动、活泼。但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些不足,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概念还有些模糊。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数数量是8、9的物体,体会8和9的基数含义。会认、读、写8和9。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9以内各数的大小,知道8、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及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

8和9的顺序及基数序数的含义。

1、8和9的书写

2、8和9基序数的含义及区别

五、教具准备

P51主题图、小棒

六、说教法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配合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和9的认识,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和培养学生对城市环保的责任感。

(二)、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8和9的物体有:

(1)校园两旁有8棵树。

(2)花坛里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4)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5)有8个同学和一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6)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和“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一个记号。】

2、摆学具。

用自己剪的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兴趣和形成良好的数感。】

(三)、教学8和9的顺序。

1、(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出示直尺图:

问:第一段从什么数开始,(从开始)再看7后面的一个数是几,8后面的一个数是几,全班看直尺上的刻度,从0读到9,再从9读到0.

(四)、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学生动手摆,第一排每个同学摆7个小圆片,第二排每个同学摆8个小三角形,比一比,哪一排多,并用“大于号”、“小于号”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五)、指导书写

1、首先让学生看P51黑体字8,问学生8字像什么,(葫芦)出示田字格的小黑板,边板书边讲解。“8字一笔写成,从田字格的左半格右上方起笔,自上而下,先写S字,接着自下而上过S字腰间,与起笔字处连接,一笔写成。”

2、9字一笔写成,它的上部像个0,它的竖像个1,上半部这个0要写在上边的小格里,注意要圆滑,不能有棱角,写到0的起笔处,再往左下方写斜竖,一直到下线为止。

然后让学生书空8和9.

七、总结

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篇5

说课人:蒋旖妮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二.学情分析: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大部分孩子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但时间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要把时间的认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才让学生容易掌握。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准备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准备:课件、时钟实物、钟表学具

四、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

充分利用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情境教学法:

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贴近生活。

3、实践探索学习法:

教学中设置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

4、合作学习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拨一拨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和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思考、见解,做到了让学生多动手、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五、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四个教学环节:(1)猜谜导入,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巩固运用,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1)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和学生一起做《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生: “老狼老狼几点了,师:“一点了” “老狼老狼几点了,师:“二点了”,当老狼回答6点时所有小兔在自己位置坐上。否则算输。

师:在生活中怎样知道6时到了呢? 生:看钟表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走进钟表乐园去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设计意图:游戏是学生的最爱,采用游戏导入,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营造出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通过说钟表有什么作用,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钟,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初步认识钟面

(1)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请你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主动探索,并且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有序的,不容易将知识内化,有的学生只能说出“钟面上有2根针,还有数”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继续提问“这两根针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分针和时针的特征。之后,我再结合钟和板书同步演示,介绍时针和分针(2)出示一个谜语“弟弟长,哥哥短,两人赛跑大家看,弟弟跑了十二圈,哥哥一圈才跑完。”让学生猜猜谁是弟弟、谁是哥哥,谁跑的快,谁跑的慢?(3)戴上钟表的头饰用自我介绍的方式,一边做动作一边说“我长长的,细细的,我的名字叫分针;记住分针是又细又长的。我又矮又胖,我的名字叫时针,记住,时针是又粗又短的”。并且强调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当学生发现钟面上有很多数字时,我再引导学生数出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接着,我适时的安排分辨分针和时针的练习,可以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学具钟表,按老师的要求指出时针和分针。【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合作学习,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同时通过课件演示、猜谜语,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对钟面有了非常直观、具体、鲜活的认识。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充分利用教材,出示教材84页主题图,通过小红起床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墙壁上和床头柜上的钟表试认整时。明确“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的时候就是7时”,【设计意图:会认整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对钟表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基础,选用了小红起床孩子们喜欢的情境,增加了趣味性。】

2、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 的表示方法指导学生书空练习;在教学电子表示法时,强调两点后面两个0表示整时,两点前面是7就是7时。学生同步书空练习。通过对7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

3、用教具出示3个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设计意图:会表示整时是本课的难点,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使难点在活动中自然化解。同时采用分步教学,层层深入,最后引导归纳认识整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初步概括能力。】

(3)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层中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1、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老师说出一个时间,让学生动手拨一拨,说一说,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应用新知,在愉快中巩固新知。2:明明的一天。

用课件出示明明的一天,结合课本说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并教育了学生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学习,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课后在老师的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六、板书设计:

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理解掌握8和9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题卡。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问: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数?

2、师:请你打手势表示下面各题圆圈中该填什么符号。7○8

8○9

8○6

9○5

3、猜一猜。

①一个数比9小,这个数可能是几? ②一个数,它既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4、揭题。

师:上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8和9,而且还学会了8和9的写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8、9,了解8和9分别是怎样组成的。

(板书课题:

8、9的组成)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教学8的组成。创设情境。

一天,老师买了8个小西瓜,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不下,于是呀,老师就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知道老师可能会怎样分装这8个小西瓜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师:请你拿出8根小棒来代替8个小西瓜,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看看可以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同桌合作,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学生汇报,教师板书8的所有组成。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分小棒,知道8的组成有这么多,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8的组成,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减少一些记忆的内容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看到 师: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我们可以由l和7组成8,想到7和l组成8,由2和6组成8,想到6和2组成8,由3和5组成8,想到5和3组成8。我们只要记住1和7组成8、2和6组成8、3和5组成8、4和4组成 8就可以了。你们觉得这样记忆好吗?请同桌互相合作一下,试着用这个办法来迅速记住8的组成,看谁最先记熟。

请几位最先举手的小朋友来背8的组成。

(二)教学9的组成

让学生自己试着将9个小圆片分成两堆,并根据自己动手实践,将书上9的组成补充完整。

指名反馈,教师板书,集体订正。

(三)看书答疑: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书上52页,请同学们看一下,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反馈练习

1、师生举数字卡片来对8、9的组成。

2、同桌两人打手势来对8的组成。

3、“9的找朋友”游戏。

3、完成课本第52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练习八的第4、5题。

五、课堂总结

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篇7

学习目标:

1.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以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经历观察、交流、自主探究等活动,在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中,感受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3.体验计算来源于生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6、7的加减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要求比前者略有提高,在之前出现了根据一幅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而本节课则要求写出“一图四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6和7的加减法,还有8和9的分与合,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在学习7以内的加减法时已经接触过“一图四式”的写法,其中减法两个算式是难点,学生比较难掌握。8和9的分与合是上一课时的内容,学生的熟练程度影响了本节课的计算准确性和速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得数是8和9的加法以及8减几、9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2.教学难点: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学具盒

教学内容

书第53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猜一猜,水果后面藏着几?(复习8、9的分与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小猴子:亲爱的小朋友们,很高兴今天能跟大家一起学习!

我们已经学会了8、9的分与合,这节课我们用8、9的分与合来计算8、9的加减法。我们一起加油吧!

(出示花朵图)

师:请孩子们说一说,你在图中都看到了什么?用数学语言来说一说。

运用以前学过的7的加减法说出四个算式

2.教学例题

8的加减法(再次出示花朵图)

师:请孩子们说一说,有什么不同?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课件出示“?”)有问号说明有问题了,看到花朵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所提问题列出算式并计算。

预设学生能先说出加法算式,(教师板书算式:5+3=8、3+5=8)

在加法中,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总数是几?一部分是几?另一部分是几?

(引导学生口述图意,教师板书算式:8-3=5、8-5=3)

学生试着把教材第53页的左列四道算式补充完整。

6+2=8

2+6=8

8-6=2

8-2=6

同桌之间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9的加减法

课件出示左边摆5根小棒,再摆4根小棒

师:看小棒图,试着写出四道算式。

看到5+4=9,你还能想到其他那些算式?

教师板书:5+4=9

4+5=9

9-5=4

9-4=5

同桌之间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试着把教材第53页的右列四道算式补充完整。

6+3=9

3+6=9

9-6=3

9-3=6

算一算

4+4=8

8-4=4

师:请你挑一道自己喜欢的算式,说说得数。

小结:跟你们一起学习太愉快啦!没想到竟然比小猴子我还聪明,你们发现了吗?(两个数相加时,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都是一样的)

三、游戏活动,运用新知

1.填一填

2.找朋友

学生自由拿数字卡片,老师说合起来是8的抱在一起;加起来是9的抱在一起。

3.写算式

卡片上给出以下几个数,让学生从中选出三个,写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

如:1、3、7、2、6、9、8

4.讲故事

根据7+2=9这个算式讲一个故事,老师先讲一个,如:

停车场上原来有7辆小汽车,又开来了2辆,停车场上现在一共有9辆小汽车。

再根据9-2=7讲故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8和9的加减法

5+3=8

5+4=9

3+5=8

4+5=9

8-3=5

9-5=4

8-5=3

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测量》的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简。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难点: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法

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

三、说学法

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进修附小到红石湖公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千米(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

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可以布置学生绕操场跑道跑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换算。

让学生结合实际感知以及测量找出米与千米的关系,同为合作解决二者的进率使学生明确1千米=1000米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这一例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

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一本数学书厚8()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生活中应用长度单位的例子吗?

(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并谈一谈学习体会。

再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方面也进行回顾整理,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加深对教学重点的认识,促成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1)4000米=()千米(2)4350米=()千米()米

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篇9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掌握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其意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五、教法与学法

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六、教学过程

《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因此我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上课我激趣问道:“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呢?你能用掌声表示吗?”学生兴趣盎然的拍手两次。我继续问道:“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小朋友,每人又得到几个呢?”学生均能用响亮的掌声回答。接着,我故作为难状地说:“有1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呢?”这时学生不能用完整的掌声回答,孩子们面面相觑。有的不由自主地说“半个”,我不失时机的说“对,是半个“,半个该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从而巧妙地引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㈡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1/2。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到一半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物体都能找到它的一半吗?”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各种纸片,折出它们的一半,并说说是怎么折的。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认真地折着、说着,个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接着,请学生上台演示汇报。有的学生说:“我将圆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圆的一半。”有的说:“我将长方形对折,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还有的说:“我把长方形这样对折,一份也是它的一半。”对于同学们的种种折法和语言表述,我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时我揭示课前的疑问: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桃子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接下来指导分数的写法、读法,并让同桌相互交流,写一写,读一读,引导学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

这一环节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胆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落实了新理念。

2、认识1/4。

在学生初步理解1/2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一张纸的1/2,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会说:我能折出这张纸的1/3;还有的说我能折出它的1/4,我相机总结:像1/3、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接下来,分小组合作学习,拿出准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颜色,看哪组折法多?我也参与到学生中与他们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然后小组展示成果。

这一环节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人人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一起分享学习成果。又通过展示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使学生的观察、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

3、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分数知识的基础上,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已不再是难事。我出示情境图:快看,小猴子和小猪在一次分吃西瓜的时候,它们都想吃得最多,小猴子想:“我要吃这个西瓜的1/2,小猪心想:“我肚皮大,吃得多,要吃这个西瓜的1/4才行。”它们俩谁吃得多?为什么?有的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说:“小猴吃得多,因为小猴平均切2份的那1份要比小猪平均切4份的那一份大。”我满腔热情地鼓励这个孩子:“你真了不起!”接着,我又把问题推向更深层:“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看谁能从这些圆中发现规律?”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即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把同样大小的物体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那一份就越小;分的份数越少,那一份就越大。

这一环节通过图文并茂的生动故事,使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了学生的探索火花,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的获取知识。

㈢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我设计了五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

1、看图写分数

2、判断图形中的阴影部分是不是1/2。

3、看图比较每组数的大小。

我设计这三个练习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会读、会写、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分数,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

4、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

设计此练习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折一折:用一根绳子,反复对折,得出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这是一道趣味性、开放性的练习。新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此练习避免了少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㈣质疑反馈,总结评价。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的自己学的怎么样?有什么地方值得表扬或需要改进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会说,我知道了分数也是一个数;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还有的会说我这节课学的很开心等等。

这样做,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七、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1、其中的一份

二分之一平均分

2、平均分的份数

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篇10

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9页、20页的内容——《亿以上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四年级上册《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基础上学习的。也是为进一步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打基础。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亿以上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

2、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并能正确的读写亿以上的大数。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理解、掌握我国四位分级的习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推理、探究、归纳出亿以上数的读数写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对编者意图的理解,将重难点定为: 重点:正确地读写亿以上的数。

难点:亿以内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4、课时安排:1课时

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数位顺序表

二、说教法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根据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自主探究意义上数的读写方法。

2、小组合作交流法

3、举一反三法

三、说学法

在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时,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在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能够举一反三。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情的了解,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出示60200400 8720000 6027006 300006 让学生自由读数并回顾亿以内数的读法。

2、将这个数字填到我们的数位顺序表中再次读数,并说说各级的读法,(强调分级的重要性)

(二)知识迁移,探究读法

1、通过地球不堪人口之重负的拟人素材,生动地引入世界人口总数:700000000。因为这个数是亿以上的数,学生们并不能快速读出,但给他们一点时间,他们会用自己的方法读出来。

2、在这里我先采用学生自学、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例1,然后在展示环节,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学生提出之后师生共同解决。

3、最后,学生共同完善数位顺序表,并学生总结出亿以上数的读法法则。(强调有0的情况,这也是教学难点,适当举例)

4、随堂练习:92 0000 0000 267 0500 0000

5080 4000 3000 3 0070 0400

(三)依据读法,探究写法

1、试一试,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内写出下面两个数: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2、完成后小组交流,看看他是如何写出来的,用的什么方法。

3、小组汇报并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4、随堂练习:二十五亿 写作: 四百九十亿零六十万 写作: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 写作:

(四)课堂小结

一节课快结束了,“总结评价,交流反思”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从而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新知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第22页练习三,第1题、第3题、第5题。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复习旧知——情境导入——探究交流——巩固应用——总结评价为主线贯穿全课。并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力争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说板书设计

亿以上数的认识

数学一年级上册《8和9的认识》说课稿 篇11

----(参加市教学能手及特级教师说课)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圆的认识》下面我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有: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的情景,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体验圆的美,同时感受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文化。

三、教学重点:认识圆的特征

四、教学的难点 :按要求正确画圆。

五、教学流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部分:

1、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2、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2、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3、回归整理,反思提升。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上课开始,便用课件出示同学们分组玩套圈游戏的画面,画面中,有的小组围成了不同的图形,有正方形的,有三角形,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哪种围法更公平?并说明理由,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猜测的对吗?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猜测,初步感知圆知识的应用,这是学习的基础。有趣的猜测活动、巧妙的设疑,使学生带着想继续探究圆的愿望进入了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是明确圆规画圆的方法和圆的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咱们要想研究圆,首先咱得有个圆,下面咱就比一比,看谁剪得的有圆又快。”这时学生开始剪圆,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圆的?学生在画圆时可能出现借助实物画圆,和用圆规画圆两种情况,通过学生的汇报,使学生明确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师也模仿学生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并请同学观察,圆是怎样的一个图形?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初步体会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板书:曲线围成。

这个层次的教学,学生经过了画圆,剪圆,说圆的过程,对圆的特征便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悟,不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提供了学具,学生手中有了圆,就接着进行

第二个层次圆特征的探究环节。这个层次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

“同学们如果你手中的圆就是同学们套圈时围成的圆,你怎样证明每位同学到红旗的距离是相等的?先在小组内说说打算怎样研究,再动手操作。”汇报时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有,找到红旗的位置,再量一量红旗到每一位同学的距离,也可能出现对折再对折的方法测量折痕的方法证明等,在学生汇报时同时追问学生是怎样找到红旗的位置的,有的学生是通过对折的方法,有的是用圆规,最后教师总结“无论用折一折还是量一量的方法,都证明了红旗到每一位同学的距离是相等的,说明同学们刚才的猜测是正确的。”

设计这个证明的活动目的在于为下面学习圆心,直径,半径做铺垫,初步感悟圆的特征,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可以用抽象的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数学价值的理解。

有了上面的活动做铺垫,下面自然地引到圆心,半径,直径的教学上。首先教师明确,篮筐所在的位置的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同时要学生在自己的圆上标出圆心。关于半径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要学生指出学生套圈时所在的位置,用点表示,接着引到“红旗到每一位同学的距离,也就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我们就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同时用课件出示这个概念,接着要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出几条半径,并标出字母。并追问:还能继续画半径吗?在同一个圆中的这些半径还有什么特征,明确半径有无数条,同一个园中半径是相等的。最后出示直径的画法,教师在黑板上画,明确这就是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接着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直径?明确,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并让学生在圆上画出直径寻找直径的特征,明确,直径有无数条,同一个圆中直径都相等。

这样,课堂经过巧妙的组织,分解了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动手做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建构中建立新的概念,认识了圆的相关特征。

初步的认识还需要练习才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所以下面进行第三各环节的教学、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的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要学生在圆内的线段中,用彩笔描出直径和半径,这时一个基础性的练习考察学生对半径和直径知识的掌握。第二层次要学生在本子上,画出一个半径是两厘米的圆,通过对画圆方法的汇报,明确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认识到

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并通过画更大的圆,体会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第三个层次,是要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井盖为什么是圆的?围观时,为什么会自然地围成圆形?

这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说说、想想、画画、讲讲等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应用知识,而且通过练习,学生又收获了新的知识,体验“生活问题数学化,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理念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上一篇:竖笛兴趣小组总结下一篇:营业部综合柜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