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教学设计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鹿柴教学设计(精选8篇)

鹿柴教学设计 篇1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主旨是以“读”为核心,以“悟”为主线,以“美”为衬托。在教学时,引领学生在听、说、读、画中进行感悟、积累,在品、读、悟中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意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品味并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初步培养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述诗意。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吗?(课件演示鹿柴的风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鹿柴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来。】

2、大家想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是陕西省的一个著名的鹿柴风景区。(板书:鹿柴)在这里“柴”的读音“zhài”是山寨的意思。刚才大家看了鹿柴的风景了,那你觉得鹿柴这个地方怎么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对鹿柴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唐代大诗人王维游览到这里的时候,也跟大家一样,颇有感触,于是就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是(老师指“鹿柴”,学生齐读课题。)

【通过看、想、听、说,将学生引入古诗所蕴含的意境中来,为真情诵读、感悟奠定了基础,学生对学习这首诗有了渴望。】

二、合作学习,质疑解疑。

1、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注意老师读时的语气、停顿和生字的读音。

【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这首诗中生字的读音、语气、停顿,为正确流利地朗读做好铺垫。】

2、学生自由读诗,做到读准每字每句,读得正确流利。

【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

3、同桌或小组间互读互检,然后指名读进一步检验学生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4、再读古诗,想想你都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查字典或请教别人帮助。

5、学生汇报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个别字的识记方法,对词的理解或在哪里见过这些字词,都是怎样用的。还可以是质疑,或针对同学的质疑谈自己的看法。)

【本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倾听、学会思考。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结合自己的经历想象,空山之中能有什么声音?(风声、鸟声、水声等)那为什么作者在诗中却没有写这些,单单写了“人语响”?(板书:“人语响”)你能猜出作者的用意吗?(作者用这种反衬的手法是想突出鹿柴的“静”)

如果你置身于这鹿柴之中,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幽静、悠闲、安逸、平和)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学生试读。

师指导朗读:“但闻人语响”用轻重两种方式对比读,让学生体会,因为听得不够清楚,有回声,声音要轻一些。

学生练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美读)

(引导学生体会到人在山中,山静,人心更静,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美。)

【通过观察、想象以及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悟出诗的意境。】

2、如果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一种幽静之美,那么夕阳西下时的鹿柴又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诗人用“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两句来描写的,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色。(师随机板书“返景”“深林”“青苔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通过动脑联想更容易体会到夕阳西下的时候鹿柴的美。】

一抹阳光照进深林,为这幽静的深林增添一份独特的美。请大家看老师搜集到的一段影片。(观看鹿柴夕照影片。)

【学生通过观看夕阳美景,联系自己的想象,能够更进一步体验到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境美。】

师指导朗读:“返景入深林”用快、慢两种方式对比读,使学生理解,因为有一抹阳光为幽静的深林增添了一份生机,读的稍快一些、有生气;“复照青苔上”读时要充分表现对这种悠闲、安逸环境的喜爱。

学生练读。

谁想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给同学们朗诵这两行诗句?(同学朗诵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想象当时画面。)

【让学生学会倾听与想象。】

3、让我们共同再来领略一下鹿柴的美景吧!(学生再次看课件)

4、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这首诗。

5、采用同桌互背、指名背、配乐齐背等形式检验背诵情况。

【不同形式的反复诵读有利于感受古诗文语言的优美,而想象更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多种感官的综合应用能使学生完全入情入境,进而更深刻地体验诗的意境】

四、动笔勾画,深化诗情。

这首诗意境清幽,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板书:诗中有画 意境清幽)请同学们也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看到的鹿柴是什么样,并且画出来,然后边吟诵边将这首诗题写在画中恰当的位置上。

【诗是有字的画,动笔勾画是对诗的意境的一种真情流露,吟诵和题写是学生心灵的歌唱、情感的倾诉与升华。】

五、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1、其实,描写山林的诗还有很多,请大家先欣赏配乐师朗诵《山居秋瞑》大家体味一下诗中的意境。(师真情朗诵,学生感悟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希望同学们常走近它、欣赏它、品味它,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相关材料,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且能在课下去学习更多的古诗。

【拓展延伸使学生学以致用,并且对古诗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一节课上,给学生一些有关于古诗的资料,使学生能够象更深更广的探索、学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鹿柴教学设计 篇2

古诗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它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写景写人记事抒情。通过学习古诗让我们陶冶情操,体会意境,同时也感受到汉语文化的丰富!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开元十三年(725)出蜀后的第二年游览庐山时所作。原诗两首,这是第二首。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景象。诗的大意是:阳光照耀下的香炉峰缭绕着紫色的云烟,远看瀑布犹如一条长长的白练,高高地挂在山川之间。瀑布从峭壁上一泻千尺,好像银河从天而降。

这首诗用词十分精妙: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升起的景象表现出来;一个挂字描绘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是写出了瀑布飞流而下的壮观气势。诗人在对壮丽的自然奇景的描绘中,也展现出自己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

《鹿柴》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作品,主要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本诗的大意是: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映照在青苔上。

这首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前两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后两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夕阳的明亮衬托山林的幽暗,愈加让人感到幽暗。这首诗以诗、画、音乐相结合,具有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的一贯特点。

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注意疑、响、深。

2.反复朗读,结合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欢大自然的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诗句,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李白、王维的有关资料,搜集描写瀑布的诗词、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望庐山瀑布》

一、激趣导入

庐山,风光绮丽,景色秀美。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畅游于此,写词赋诗,描景状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庐山瀑布的诗――《望庐山瀑布》。

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设疑自探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庐山在哪里?

庐山瀑布是什么样?

2.出示自探提示,学生自探。

(请大家拿出笔,借助工具书,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并解决。在读诗句时结合文中的注解,独立学习,认真体会。)

1.作者笔下的庐山瀑布是什么样的?

2.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尝试体会诗中的意境。3.《望庐山瀑布》表达了作者的什么的思想感情?

三、解疑合探

1.首先看看我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大屏幕,谁能起来读一下这些字词?

(教师随机找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认读。特别是瀑和疑。)

看来大家对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得很不错,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画出重点词看看庐山瀑布是什么样子。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重点抓住:紫烟,川,三千尺,九天等词。可以看到瀑布磅礴的气势。)

2.紫烟用在这里恰当吗?三千、九天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诗中感受到什么?(视学生回答情况,师相机补充)

(同桌交流后回答。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困难的情况下可做适当点拨。紫烟展现了水气升腾的样子;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九天使人想想到瀑布的气势多么壮阔。可以得出诗人见到庐山瀑布那种惊叹,赞美之意。)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作者站在什么位置观察?你以为哪些词用得格外好?

(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作者应是远眺,通过遥字可以看出。)

4.指名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同学们在大脑中想像到什么样的景象?

5.现在谁能完整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呢?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教师小结: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看到庐山瀑布的壮观磅礴气势,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由衷赞美之情,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质疑再探

1.

通过学习这首诗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预设:(1.诗句中哪一句是在远处观察,那一句是在近处观察?

(2.对于这首诗的写作修辞上都有哪些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疑。

五、运用拓展

1.请你为自己的同桌或同学设计几道题。

(预设: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2.解释词义

疑:

生:

直下:)

老师也为大家出了一道题:

请拿出你的小画笔,把诗文用图画展示给大家。

板书设计:

36

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

一、设疑自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二首。

1.板书课题:《鹿柴》,指导朗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感知课题:从课题中,你读出了什么?

3.介绍作者。

4.同学们,学习这首诗歌,你认为应该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预设:1.《鹿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

2.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下面就请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读懂意思,体会感情。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自探提示。(10分钟)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采用结合注释、联系诗句、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批注在旁边,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鹿柴》这首诗写了什么?

2.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意境你能体会到吗?

3.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二、解疑合探。

接下来,大家一起交流下自学效果。

1.指名读古诗。

2.通过自学,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诗句意思?

(预设:青苔是什么意思?

返景是什么意思?

复照如何解释?)

(指名回答。)3.大家想一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同桌交流,然后找学生回答,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同时老师也可做适当补充。有山林,阳光,青苔等,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副画。)

4.在诗中哪些是听到的,哪些是看到的?

(指名回答。第一句是听到的,第二句是看到的。)

5.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同桌交流,讨论。通过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可以看出山间的幽静和空旷。意思是:空寂的山中,看不见人,只隐约听到远处有人说话的声音。)

6.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你能体会到什么?

(分小组讨论,教师可做引导。以光亮反衬幽暗,可以看到山林的幽暗。)

7.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指名回答,如果不完整,可以找学生继续补充。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映照在青苔上。)

刚才大家都说得非常好,那么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组织全班交流讨论。主要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

那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何收获?

(组织学生讨论。

预设:1诗中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2写出了山林的美丽。

3写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的赞叹!)

小结:《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三、质疑再探 看来这节课大家收获真不少,那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谁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可以提出来。

(预设:1柴是多音字吗?为什么在这里念zhai?

2诗文是如何以动衬静?)

四、拓展运用

1.请大家互出几道题考考同桌或同学。

(1诗文中哪句是写听到的,但闻中的但是什么意思?

2默写古诗。)

老师也有道题,请大家来做一做。

1.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讲给同学们听。

2.接下来在课后自学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板书设计:36古诗两首

鹿柴王维

诗中有画

空山

人语

返景 深林青苔

鹿柴王维朗读古诗 篇3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

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

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是辋(wǎng)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杜甫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但这派诗歌,往往陶情风景,缺乏社会内容。

创作背景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作者简介

鹿柴王维拼音 篇4

鹿(lù) 柴(zhài)

王维

唐(táng ) 代(dài ) · 王(wáng) 维(wéi )

空(kōng) 山(shān) 不(bú) 见(jiàn) 人(rén),

但(dàn) 闻(wén) 人(rén) 语(yǔ) 响(xiǎng)。

返(fǎn) 景(yǐng) 入(rù) 深(shēn) 林(lín),

复(fù) 照(zhào) 青(qīng) 苔(tāi) 上(shàng)。

译文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赏析

《鹿柴》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ài寨),是辋川的地名。读着这首二十个字的小诗,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读了这首诗之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读着这首诗,我的脑海里浮现的词语是:“幽静”。这个幽静,来自两方面的,一是听觉,二是视觉。

这首诗写的是傍晚时分的景色。诗人也许是独自一人来到山中。此时此刻,山中空无一人,那些农人们也许已经伴着夕阳回家了,只留下一座寂无一人的大山。这座山是这样的安静,竟可以听见山中不知何处传来的一两声人语,在寂寂的山中回响。有些人会觉得奇怪,不是说山安静么,怎么还有“人语响”呢?既然有“人语响”,怎么还能说安静呢?一二两句诗的妙处恰在这里。诗歌的创作中有一种叫做“以动衬静”的手法,以有声来衬托无声。这样的手法作家们反复运用。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一诗是这样写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出来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在山涧中婉转地啼叫,可见春山之空。这也就是王籍在《入若耶溪》一诗中所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意。一座空空的大山中,连偶尔的人语响都能听见,可见它的“空”。这个“空”不是指什么都没有,而是指它的静。

这是一座怎样的大山呢?从“深林”和“青苔”两个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座深幽的大山,山中大树参天,枝繁叶茂。繁茂的枝叶遮天蔽日,林中很少有日光能够透射进来,以至于地上长满了青苔。在这样的深林中,即便是正午太阳光照最强的时候,也会让人有一种幽暗的感觉,何况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呢?但是当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诗人以夕阳的余光照射在深林中的青苔上,以光亮来衬托幽暗,以局部的青苔衬托全体的山林,更显出山林的幽深冷寂。

回顾整首诗,前两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以“人语”衬“山空”,可见其静;后两句从视觉的角度,以“返景”衬“深林”,可见其幽。前后两句的角度不同,但都是用了衬托的手法。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如果你喜欢画画,你可以拿起笔,把这样的画面描给出来。

鹿柴王维赏析 篇5

【原文】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注释】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翻译】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赏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的这首《鹿柴》,以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显著特点,千百年来,为历代的人们所喜爱。不过,在我看来,除此之外,这首诗还另有其美妙的地方,那就是动景与静景的相互映衬。

前两句写“山林谈笑”,是动景,但动中有静。作者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在写“山林谈笑”的动景之前,先写“空山不见人”,为后面的“但闻人语响”作铺陈。山谷空旷,人迹罕至,犹如世外仙境,真是空寂至极!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山林的空寂,而是人们在这个地方的活动和对这个地方的喜爱。所以,紧接着的“但闻人语响”就峰回路转,出人意料地表现出在这样空寂至极的.山林中,却隐逸着纵情山水的人,这些人在山林之中又说又笑,其乐融融。此句写人而不见人,而是用声音来进行巧妙地烘托,表现出了山林中人的活动和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前两句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为写动景先写静景,让静中寓动,动中有静,动静和谐,相得益彰。

后两句写“山林夕照”,是静景,但静中有动。不管是“入深林”,还是“照青苔”,都是在写日光的动。日落时分,夕阳透过树隙映入幽深的山林之中,繁茂的树木以及树木丛中潮湿土地上的一片片青苔,与柔和的晚霞相互辉映,构成一幅绚烂迷人的景色!这样的动静相映,给人的是一种安详、和谐、静谧的美感。

鹿柴古诗王维的解释 篇6

前两句写“山林谈笑”,是动景,但动中有静。作者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在写“山林谈笑”的动景之前,先写“空山不见人”,为后面的“但闻人语响”作铺陈。山谷空旷,人迹罕至,犹如世外仙境,真是空寂至极!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山林的空寂,而是人们在这个地方的活动和对这个地方的喜爱。所以,紧接着的“但闻人语响”就峰回路转,出人意料地表现出在这样空寂至极的山林中,却隐逸着纵情山水的人,这些人在山林之中又说又笑,其乐融融。此句写人而不见人,而是用声音来进行巧妙地烘托,表现出了山林中人的活动和对这个地方的喜爱。前两句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为写动景先写静景,让静中寓动,动中有静,动静和谐,相得益彰。

后两句写“山林夕照”,是静景,但静中有动。不管是“入深林”,还是“照青苔”,都是在写日光的动。日落时分,夕阳透过树隙映入幽深的山林之中,繁茂的树木以及树木丛中潮湿土地上的一片片青苔,与柔和的晚霞相互辉映,构成一幅绚烂迷人的景色!这样的动静相映,给人的是一种安详、和谐、静谧的美感。

古诗鹿柴王维带拼音版 篇7

lù zhài

鹿柴

wáng wéi

王维

kōng shān bú jiàn rén

空山不见人,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闻人语响。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

返影入深林,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照青苔上。

【韵译】: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

只听得喧哗人语声响。

夕阳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着昏黄微光。

【评析】:

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幽静景。诗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感觉。

在诗里描绘是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傍晚时分幽静景。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诗里,它所表现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山在诗人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意蕴具体化。

如果只读第一句,或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可是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实际上是以局部、暂时“响”反衬出全局、长久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青苔,更突出深林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青苔上。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主观意图或作品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深林,斑斑驳驳树影照映在树下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无边幽暗所构成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便是漫长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画面上掺进一点暖,结果反而使冷给人印象更加突出。

鹿柴教学设计 篇8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阅读训练】

(1)苏轼评论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试结合本诗作简要的分析。

(2)本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什么,试作简要的分析。

(3)落笔先写“____”,寂绝人迹,接着以“_____”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4)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说说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动”与“静”上的关系。

(5)下面诗句中的哪一句与这首诗的已经不同?( )

A.“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C.“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D.“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题画》)

【参考答案】:

(1)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但不见人中感受到有人的活动,同时“空山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

(2)本诗的.艺术手法是反衬,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是“幽寂”,前两句,诗人写山中“不见人”,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同样,后两句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的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

(3)(空山 但闻)

(4) (前两句“静中有动”: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

上一篇:《德国工匠》读后感1000字下一篇:物流部后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