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共9篇)

关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 篇1

作者:王敏 郭勇 索渭峰

近年来,通过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认识,探索社区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加强对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在社区工作中的思想导向作用、重要决策作用、组织保障作用和行为表率作用,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党的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较好地推动和促进了社区其他各项建设。但总的来看,社区党的建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基层党组织对社区党建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表现为不重视、不支持;社区党建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还不够清晰,主要任务和职责还不够清楚,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单项活动多,系统性、整体性、规范性不够;各地发展不平衡,至今还有许多居民区没有建立党支部,不少居民党员、离退休党员、退休军人党员、务工经商人员中的党员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处于分散状态;社区党建的机制不健全,制度不配套,市、县(区)社区党建的指导机构还不完善,尚未形成上下贯通的工作体系。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社区在基层政权建设中的基础地位越来越重要。社区党建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前沿,成为党的各项工作的落脚点,成为城市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城市基层政权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深化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党建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大力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我们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理顺关系,优化要素,夯实社区党建工作的组织基础

目前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行使着政府机构的大部分职能。必须大力推进街道管理体制的改革,确立其基础地位,建立和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新体制。首先,简政放权。在明确事权的基础上简政放权,财随事转、费随事转、人随事转,赋予县(区)、街道更大的管理责任和管理权限。其次,加强和改进街道党组织建设。将街道党委改设工委,更有利于拓展党建工作的新对象、新内容、新方法,更加鲜明地发挥街道党组织在其社会单元中组织和领导的独特作用。第三,调整街居布局。从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出发,适当调整现行街居管辖范围、户籍人口,以保证街居责权利三者的协调,也有利于社区党组织的合理设臵和有效管理。第四,配强街居干部。结合机构改革、大中专生分配和企业转制,调聘一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机关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企业政工干部和下岗工人到街居工作,改善街居干部队伍的年龄、知识、专业结构。第五,增强街居财力。改变过去以创收为经济来源的现状,根据分税制的要求与事权和财权相一致的原则,可以明确划分街道财政的收支范围,合理划定收入分成,扩大财政自主权。第六,配套街居设施。市、县(区)政府要积极帮助街居解决好办公活动场所、党建经费问题。要协调督促有关部门支持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社区服务的开展;协调督促住宅开发商兴办社区公益性、福利性服务设施;协调动员驻地单位开放场地资源,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联动协调,统筹兼顾,努力构建社区党建工作网络

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突破原有狭义的区属党建观念,将原来单一的街道党建格局和传统党建工作方法,向社区延伸和拓展,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一是建立健全市、县(区)社会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建议由书记任主任,主管书记任副主任,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研究、部署社区党建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指导基层党组织不断推进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协调、组织、监督、落实指导委员会决定的事项。二是在街道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加强对社区工作的协调。实行成员单位“委员制”,由街道辖区内各成员单位派一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组成,街道工委书记任主任。联席会负责研究、部署、协调工作,通报情况,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协商议事等。三是在居民区建立社区党员联络站,并与驻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积极争取社区内基层党组织的支持与配合,形成以居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居委会为民主自治议事层,社区工作者为管理操作层,社区内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合力共建的局面,四是在居民区建立党支部,在新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经过努力,在两三年内,绝大多数居民区实现“一居一支”的目标,并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同时,要抓紧做好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党建工作。凡有条件的都应建立独立、联合党支部,要尽快采取挂靠、归口、托管、联合等形式建立党支部,力求消灭“空白点”。

分类指导,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党建工作的影响力

针对社区老党员增多,下岗职工党员增多和在职党员参与社区管理增多的新特点,分层面地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加强离退休党员管理。大批离退休党员回到社区后,社区党组织应从政治、思想、生活上关心他们。要针对离退休党员的特点,举办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科普活动,建立党员责任区,鼓励他们参加社区建设与管理,努力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加强在职党员管理。社区党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因人制宜,发挥在职党员的职业特长,让他们在参与社区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逐步完善在职党员登记制度、党员志愿者制度、评比表彰制度等,实现在职党员单位和社区的双重管理。

加强特殊群体党员管理。社区党组织对辖区内下岗职工、流动个体户、人户分离的党员,通过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个体协会党组织、党员联络站等载体,采取直管、代管、协管、联管等方法,把他们纳入党组织的有效管理范围,努力改变党员管理中的断层现象。

开展党员教育。根据各类党员的特点,紧密联系形势、任务和贴近党员的思想实际,积极有效地开展党员教育工作。利用进社区党校、上党课、结对子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为党员发挥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找准定位,丰富党建内容,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概括地讲,社区党建应以社区建设与管理为中心,以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社会性为抓手,以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纽带,围绕社区居民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广泛地开展各种活动,把党的工作渗透到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使社区党建工作深入到为群众办实事具体工作中去,深入到化解社会各种矛盾的过程中去,深入到居民自治管理的实践中去,从而把社区党的工作落实到基层。

社区党建工作内容很广泛,主要应围绕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社区服务、建设与管理,发展社区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稳定,群众工作等任务开展。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深化社区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党员带头,组织群众开展争做文明居民,争创文明家庭和文明楼院等竞赛活动,推动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深化为居民办实事的工作。坚持发挥社区党组织贴近群众、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抓好再就业培训、扶贫济困、社区治安等实事工程,解决好居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增强党在群众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三是深化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围绕联系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反映群众的意见和为群众解疑释惑;围绕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待岗人员、信访户、闹劳资纠纷、相邻纠纷等,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社会治?沧酆现卫恚龊帽F桨补ぷ鳌R飧骼嗳嗣衲诓棵埽繁R环轿榷ā?四是深化居民自治管理。通过社区党建调动社区党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推行政务、居务公开,建立居民议事、监督制度,推进城市基层民主建设。

为了改变社区活动中协调性不强、资源不足、手段缺乏等问题,社区党组织应该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大胆创新载体,使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提高,社区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上新台阶。一是建立组织载体。如建立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建工作联谊会、社区党建联络站、党建工作指导站、社区业余党校、社区志愿者协会等各种组织载体。二是建立工作载体。以辖区内各单位的共同利益、共同需求为出发点,社区党组织努力寻找新的工作载体,如开展“结对共建”、“志愿者服务”、“党群共建文明社区”等工作载体。三是建立物质载体。针对社区党建任务与物质条件不充分的矛盾,社区党组织要大胆创新,建立社区党建新型物质载体。如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社区求助中心、社区培训中心等服务设施。

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制度化建设

关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 篇2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涵义,成功经验,建议

当前,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人们生活的空间越来越趋向于社区化, 人们自由积聚在社区生活, 逐步取代了过去院落划分的生活模式。无疑, 社区是城市化进程和住宅私有化的产物, 同时也是城市社会事务管理的基本单元。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积聚在社区, 如何对这些社区人加强有效管理, 促进社区健康发展, 日益成为人们思考的课题。

一、正确理解社区及社区管理的涵义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 最早是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一般认为:社区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 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基本构成要素有四个方面: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文区位意义上的地域。特定的区域不仅是社区成员活动的基本空间场所, 而且社区成员的活动方式乃至思想感情也都被打上区域的烙印和特征。二是一定规模和具有同质性的人口。

一般来说, 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 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类深层次社会矛盾层出不穷, 社区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我们习惯采取的“行政主导”式社区管理体制, 与发展基层民主自治的时代要求截然相反, 需要我们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管理创新工作, 也是完善城市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有力保障。换句话说, 社区是党和政府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 社区稳则社会稳, 社区强则国家强, 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

为了切实推进社会管理, 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 必须紧密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积极探索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通过完善制度, 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优化社区环境, 整治社区治安, 才能不断推动基层社区党的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平安建设以及社会管理的全面发展。

二、各地在社区管理中的成功经验

当前全国普遍对社区管理进行了深入探寻。总体来说, 有益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内蒙古乌海:市委、市政府将社区建设工作列入每年的年度考核目标和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并与各区、各部门签订责任状, 充分调动全市上下建设社区的积极性。健全了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并将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 配备了编制。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整合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 科学规划社区布局, 实施行政区划调整, 将292个社区 (村) 调整为86个, 使社区功能更加集中和突出, 资源配置较为优化合理, 管理职责较为明确。将社区规模扩大到3000户左右, 有效整合各部门在社区的机构、人力、财产, 实行资源共享, 构建社区“十分钟服务圈”, 设立社区文化站、卫生计生服务站、综治工作站、老年人谈心室、老年人日间照护室、老年学校等服务功能。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民政救助等七个社区服务窗口, 基本满足了居民劳动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服务需求, 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到各类基本服务。

上海宝山区:居委会整合了小区内在资源, 开设了24小时党员志愿者“服务热线”, 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服务。服务点开设了家电维修、水电工维修、法律咨询、医疗咨询、房产咨询、心理咨询、理发磨刀、声乐指导等各项服务内容。

创意性地开设了“民生微博”, 在网上注册认证微博, 每天上网发布就业政策、计划生育咨询、经济适用房、小区新鲜事等一系列民生信息。每月25日为理论小组学习日, 每月18日为党员、群众骨干学习日, 每月13日为读书日, 党支部、楼组、家庭联动学习, 小区理论学习小组成员自行备课, 撰写学习理论心得体会, 同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小区建设和管理、促进小区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小区内已培育了一批学习型楼组和学习型家庭, 学习型先进个人。

四川德阳市: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编制成该市“十二五”专项规划, 以项目促试点, 以点带面, 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十二五”规划, 确定建设项目191个, 计划投入超过52亿元, 并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挂帅重点项目。

德阳将全市社区划分为七类, 即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灾区新型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移民和征地拆迁安置社区、产业园区社区和企业“家委会”, 分类施治, 探索加强不同类别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社区综合服务站、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青少年科普工作室、“悄悄话语室”一应俱全。包括了治安管理、人口数据、两新组织、法律援助、义务教育等10多个方面内容、涵纳46个市级部门的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功能的平台, 让原来被称为“中转站”的便民服务室, 真正转变为处理问题的“终点站”, 使群众“走进一个门, 能办多件事”。

综观我国部分省市地区在社区管理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有许多方面可以学习和借鉴。对比其他地区, 山西省各地也积聚了许多社区管理工作的有益经验。

比如, 阳泉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 完善监管组织网络。不断强化困难群体信息库建设, 完善重大病救助、帮困助学救助、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 扩大受益面, 保障群众基本权益。长治:在城市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 以实行社会管理服务的全面有效覆盖。晋城:社区党支部始终把稳定与发展摆在了社区工作的首位。太原:把社区划分为一个个“网格”, 由社区专职工作者担任“网格格长”, 拟实现管理无盲区。“网格格长”负责采集网格内人口、房屋、单位、计划生育、综治信访等人、地、事、物、情、组织等各类基础信息。之后将收集到的信息上报到社区、街办、区三级平台, 建立数据库, 方便及时查阅。通过成立各种居民自治组织, 让居民自己管理楼院, 最终实现无人管理楼院的长效治理。

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管理工作建议

通过对各地社区管理经验的梳理, 探索由街道管理体制向社区管理体制转变, 统一规划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站) , 承接街道办事处和各相关部门服务功能延伸到社区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 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 与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社区管理工作,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同时应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是依靠上级部门统筹协调与司法、公安、计生、移动、消防、环保、教育、医院、社会福利等部门的关系, 尽可能与多部门分头治理社区中存在的上述部门管辖范围内的问题, 尽可能为社区居民服务, 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水平。提供组织保障。政府将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工作纳入对市、县、区的目标责任考核, 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各自职能和权限, 支持社区服务管理创新。二是对包片管理和具体负责的领导干部要严格考核, 避免形式主义, 对具体的责任人在提高相关待遇的基础上要严格考评。切实抓好管理队伍建设, 把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和组建居民自治组织结合起来, 齐抓共管。提供机制保障, 将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考评体系, 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畅通服务渠道, 提高服务水平, 对居民的合理要求要有人负责, 由部门落实, 避免踢皮球现象, 真正把居民诉求合理解决好。提供资金保障。财政安排专项经费, 用于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平台搭建等, 各市、县、区财政负责落实平台维护、数据采集更新、硬件建设、网格管理员培训等费用。市、县区要安排必要的经费, 专项用于社居委换届、社区“两委”正职和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等。

结合先进的社区管理工作的经验, 建议做好以下推进社区管理工作的“四化”建设。

1. 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

把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 将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 实行“多网合一, 一网多格;一格多员, 全员参与”, 实现社区管理的全覆盖, 并建立起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和规范的监督考核机制。

2. 推进社区组织化建设。

首先, 要按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 加强社区居委自身建设, 增强居民开展自治、提供公共服务和监督活动的能力;其次, 通过“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等方式, 打造一支服务社区、政府与社会支持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是落实工资福利待遇。创新社区工作者培养和选拔机制;四是在社区服务工作机制、监督评估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 使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3. 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首先, 建立统一的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统筹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房产、卫生、教育、文化、交通、工商等信息资源, 实现对社区人、地、物、情、事、组织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其次, 统一技术规范要求, 重点突破, 分步骤实施。推进智能化住宅小区 (楼宇、家庭) 建设。在有条件的社区, 推进水、电、气等城市公共事业消费和通讯等个人消费的自动记录和付费, 加快推进住宅小区安保电子监控建设;三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在平台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等方面, 依据政府采购管理规定, 积极探索“服务外包”、“以租代建”等成功建设模式。

4. 推进社区服务化建设。

逐步建立设施配套、功能完备、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 形成较为完善的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在每个社区设立“一站式”办事大厅, 提供便捷、规范的行政服务。建立居家养老和残疾人服务中心, 面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护理、康复、精神慰藉服务;建立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 面向未成年人提供陪护、兴趣培养和学习辅导服务。采取政府扶持和社会化运作相结合, 通过项目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 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机制, 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动员党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青少年学生等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建立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 使社区服务标准化、连锁化、专业化。成立秧歌队、武术队、健身队、夕阳红合唱队、门球队、曲艺队等社区文艺团体, 举办社区邻里节、社区文艺汇演、社区运动会等活动, 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 增进社区居民间的关系, 增强社区凝聚力, 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周小亮.保障改善民生制度建设的理论回溯与框架构建[j].福建论坛, 2012 (12)

关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快递 最后一公里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194-0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商品交易的重要形式。国家对电子商务的政策扶持及网商不断提升服务的多重因素影响下,电子商务正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但是快递公司的基础设施,人员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滞后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不能满足其巨大的,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电子商务网商间的竞争,其关键可能落在物流的最后社区快递服务问题上。

1 社区快递服务中心构建意义和作用

1.1 社区快递服务中心构建意义

伴随着电子商务的激烈竞争,网购的消费习惯激发了快递业的发展潜力,但是直接影响消费体验感的配送及服务已经成为快递行业和电商最关键一个短板,也是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快递行业带来的挑战之一。

城市快递服务中心的构建打通了城市社区服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物流和服务通道,取代了零散快递员的终端配送,利用各自的优势和内在潜力,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1.2 社区快递服务中心构建作用

1.2.1 提高配送效率,增强消费者消费体验感

从成本角度来说,快递公司配送员只要将快递包裹从配送中心派送到社区快递服务中心即可,大大提高其配送的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快递服务中心将快递信息发送给收件人,确认收件方式及时间,大大增强消费者消费体验感。

1.2.2 确保货物安全,明确货损货差的界定

从安全角度来说,快递服务中心在收件的过程中会逐一检查快递包裹外包装的完整程度,与快递派送员做好交接,明确货损货差的责任,及时通知收件人确认。

1.2.3 提高取货便捷程度

从便捷程度来说,避免派件员零散派送时货等人收、人等货到的局面。社区快递服务中心的设立可以根据与收件人确认的收件方式和时间,定点定时安排灵活收件。

1.2.4 充分发挥社区物流联盟优势

通过将小区物业纳入联盟当中,可以将高度分散的客户一定程度的整合到社区转发中心,提高了配送的规模优势和效率,有效的降低“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

2 社区快递服务的现状

2.1 快递行业总体现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快递行业已经形成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多元共存、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网购的流行,快递行业作为消费者和电商企业的纽带呈现出极速发展的态势。仅2013年全年国有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18.2亿件,实现业务收入291.5亿元;民营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72.5亿件,实现业务收入973.8亿元;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1.1亿件,实现业务收入176.4亿元。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市场份额分别为19.9%、78.9%和1.2%,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分别为20.2%、67.5%和12.3%,与上年末相比,民营快递企业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2.2 社区快递服务存在问题

2.2.1 货物及时送达难以保证

快递送达时间和消费者空闲时间不平行造成货等人收、人等货到等问题。即便快递送货员选择晚上加班,快递平铺在地上其安全性和隐私保密情况实在让人感到担忧;旺季爆仓时,快递业务量暴涨和人手短缺成为尖锐的矛盾,快递员一天要送几百件快递,差三五分钟也不愿意等;

2.2.2 货物安全难以保证

从货物安全角度,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13年快递业受理的消费者申诉情况中,主要问题集中在快件“延误”、“丢失及短少”、“损毁”等问题上。货物在运输、配送途中安全完整难以保证,权责难以界定。

2.2.3 配送末端快递员的组成与结构流动性比较大,特殊时期基本快递服务难以保证

各公司快递员大多是外地人,每逢长假或春节,快递公司人手严重不足,给快递及时到达收件人手中造成很大的时段性障碍。

2.2.4 散户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就其面向的客户群体而言,在物流资源面临紧缺时,快递公司会先保证有合同要求的项目客户,而对于需要随机上门服务的零散客户会出现服务时间的滞后。

3 社区快递服务中心构建思路

3.1 提高社区快递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

社区快递服务是直接面对消费者,也直接影响消费者消费体验感。所以社区快递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到服务程度,是快递服务中心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采取多种形式,加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实时更新理论知识,学习新的管理经验,以及通过城市配送企业、各大高校的紧密合作,解决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3.2 深化与快递企业合作程度

在社区快递服务中心,诸多快递企业可通过信息平台共享客户资源、共享物流设施设备资源以及共享流程知识资源,达到系统资源对接。促进快递服务的集约化,最大限度地降低社区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和服务品质。

3.3 提高社区快递服务信息化程度,优化服务流程

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发社区快递服务系统,实现社区服务企业与快递企业、社区服务企业与业主之间的信息管理、传递与反馈。在进行快递管理时,社区服务企业和快递企业运用平台信息管理进行快件的交接管理,當社区服务企业收到业主快件之后,系统向收件人手机发送短信,告知业主快件已经送达(如图2图3)。业主还可以看到快件在“快递服务中心”交接签收时拍的照片,并可以和社区服务企业约定快递送达或领取的时间和地点。快件寄送的时候,交寄人也可以通过软件查看到快件在途的各个环节情况,实现"快递一手掌握"。

3.4 社区快递服务模式多样化

3.4.1 城市社区快递服务中心建设为主。

社区快递服务中心是解决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上门派件服务,同时也可为消费者提供自提服务,而且对配送货物的大小、数量没有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4.2 同物业等第三方合作配送为辅

在社区快递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配合第三方合作的快件自提服务。在大型的居住社区里,可考虑同物业公司合作来开展快件自提业务,由物业公司对小区内的快件集中收件、暂存保管,从而提高城市配送的效率并节约配送成本。

3.4.3 自提货柜配置为补充

除上述两种模式外,可在商务楼宇、办公场所密集区、居住社区等投放自提货柜,作为“最后一公里”配送终端的补充形式。自提货柜投放选址应尽量选择人员素质高、安保条件好的区域。商务集中区应是自提货柜投放的最佳选择,因为在商务集中区,主要以文件之类的小快件为主,并且该区域的安保条件也比较好,适合自提货柜的投放。另外,社区便利店、药房、居住小区等也可配置一定量的自提货柜,配合自提点的建设和便利店、小区物业自提模式,以更好地完善城市社区快递服务。

4 结语

随着社区快递服务需求逐渐增多,对服务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要发展的更好,发展的更远,还需要在进一步细化、规范服务的标准,降低服务成本,完善经营许可等方面继续探索,以实现快递收发件人、社区快递服务中心以及快递企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魏亚丽.浅析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J].现代商业,2013(21):156.

[2]路欢欢.基于共同配送的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探析[J].物流科技,2013,36(10):116-118.

[3]物流技术与应用.城市100末端共同配送实践—— 访北京城市一百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柴丽林[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3.

关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 篇4

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

随着我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社区(特指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由“村委会”过渡而来的“居委会”)将不断涌现,农村的党员也将逐步进入农村社区,如何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问题,寻找农村社区党建模式和立足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全新的课题。

一、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只有充分认识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才能从思想上真正高度重视,才能把这项工作同步列入各级党组织的议事日程,才能与加快经济发展等中心工作摆到同等位置,统筹考虑。

1.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发展过程的必然阶段。首先,推进农村城市化是节约利用、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需要,是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集体土地“以租代征”、随意挖掘取土、小产权违法违章建设等问题的新措施、新途径、新模式;其次,推进农村城市化是发挥滨海新区核心区作用的需要。塘沽区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承担着发展经济、建设宜居生态新城的重要任务和历史责任,通过农村城市化,可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搭建拓展空间和平台;第三,推进农村城市化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由于多种原因,农民增收困难,“三农”问题呈增多趋势。通过推进农村城市化,可有效促进农民转户、农业转型、农村转制,实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有农业无农村、有农地无农民的目标。

2.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特点。农村社区从性质看,是介于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社区。因此,农村社区党建兼有农村党建封闭性与城市社区党建开放性的一些特征,农村社区的利益格局与原有农村相比,已发生质的变化。农村社区成员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大量的村(居)民从“村里人”向“社区人”转变,他们的心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与城市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相适应,势必会给农村社区党组织整合社会利益关系增加难度,这对农村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工作、民主政治工作以及社区文化建设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农村社区党建的固有特点,才能为做好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打牢基础。

3.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在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必须也只能依靠加强农村和农村社区党的领导,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工作予以解决。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一些从前可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的小矛盾,由于没有及时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处理,现在可能酿成大的社会大问题。农村社区党员、农(居)民、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和外来人口管理等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中心工作的推进。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重视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把它纳入全区总体党建范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党组织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借鉴成功经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解决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

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村委会过渡到农村社区后,其社会组织形态将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对农村社区党组织工作的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我区实际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准备不足的问题。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旧框框中,不能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加强组织建设的关系,认为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就是农村党支部的简单的翻牌,没有本质区别;个别基层党组织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基层组织建设是软任务,只要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它工作可以少管甚至不管,忘记了自己肩负的职责;个别基层班子不注意自我教育管理,放松经常性的思想作风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下降,不能很好地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个别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简单,习惯于等上级党组织布置任务,对自己所分管的工作缺乏研究和思考,党建工作没有特色和创新,不能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任务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2.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上的问题。农村社区形成后,由于其固有的特点,很容易出现弱化党组织功能的现象。如一些党组织对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上不进行及时调整,必然影响工作的开展。主要问题有:一是群众自主意识增强与农村基层组织领导弱化的矛盾。如果农村基层干部仍然沿用过去那种传统的、简单的工作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二是农民群众要求提供服务与实际服务功能弱化的矛盾。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农村基层组织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他们干事、办事创造条件,而实际上农村基层组织因种种因素,在这方面提供的服务是十分有限的;三是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群众集体观念普遍淡化之间形成的矛盾。个别农民群众存在实用主义、自由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倾向,“无事不理你、有事就找你、处理不满意就告你”,这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3.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上的问题。近年来,通过年中和年终民主评议乡镇、村班子的工作,我区镇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队伍的主体上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特别是开展农村党的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广大农村党员增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识,为民办实事的成效比较明显,工作作风也有一定的转变,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比较融洽。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个别党员党性观念不强,理想信念不是很坚定、不思进取,对什么都抱无所谓的态度;二是个别党员发挥作用不够。一些农村党员,特别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表现出不适应性,缺少发展思路、缺少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缺少带领农民群众致富的本领;三是个别党员工作作风不实。个别党员干部与群众感情生疏,把“密切联系群众”变成了“密切联系领导”;四是个别党员形象不佳。个别农村老党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大局意识,在城市化过程中,不能起到应有的带头作用。

三、加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设想

借鉴先进地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结合我区农村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党员的教育管理,才能在农村社区党建这个领域取得新的成效。

1.围绕农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开展党建工作。通过调研我们充分感受到,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明确农村社区党组织的地位、功能和任务是关键。科学定位党组织的地位,要从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社区稳定和推进农村社区健康发展等角度,旗帜鲜明地明确农村社区党组织是农村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着领导功能,管理着社区内各项组织。同时,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是对农村党建工作的深化和发展,适应我区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必须明确农村社区党组织的功能:一是要充分利用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建立维护各方利益的监督协调机制和保障体系,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各种矛盾,让村(居)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成果,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发挥党组织的渗透功能,这也是区别于农村党建工作最显著的特点。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农村领域的党建工作面迅速扩大,客观上要求农村基层党建要主动向农村社区党建领域渗透;三是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这是农村社区区别纯农村党建,接近城市社区党建最直接的一项功能。

2.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开展党建工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市委、市政府对我区农村城市化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区委、区政府也提出了举全区之力,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并确立了“整体部署、分步实施、建居先行、改制跟进、统筹兼顾、平稳过渡”的工作目标。推进农村城市化,不同于一般的迁村并点,更不同于农村城镇化,全区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整体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要重点解决好农民群众的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将最大的优惠给农民,最好的保障给农民,最好的配置给农民,最好的管理给农民,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的安居问题、就业问题、社保问题、致富问题、教育问题,城市化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提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3.围绕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开展党建工作。新的领域需要新的思路,新的思路需要新的工作方法。适应这种要求,必须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工作推动上,要实现由以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提供服务为主的转变,更加注意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典型引路的方法;在处理村(居)务上,要实现由封闭向公开的转变,全面推进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居)务公开,规范公开时间、地点、程序和内容,做到真公开、常公开;在处理矛盾和纠纷上,要更加注意扩大基层民主和运用法律的手段,通过完善和深化村(居)务办事制度,在长期上坚持下功夫,在解决问题上求实效,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建立以保护和调动村(居)干部积极性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改善(居)干部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和工作环境,为加强农村社区工作奠定基础。

4.围绕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开展党建工作。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关键在人、在党员。在具体工作中,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把解决目前党员队伍存在突出问题作为今后党建工作的重点,以党员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以农民素质的提高推动农村城市化建设。一是抓教育,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素质。要突出重点、讲求方法、注重实效,建立以提高针对性、实用性、开放性为重点的教育培训机制,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要树立一批好典型,用身边的事迹激发和带动身边的人,营造出一个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社会氛围;二是抓培训,加强党员队伍能力建设。培训内容要突出针对性,培训方式要突出多样性,培训领域要突出延伸性;三是抓管理,改善党员队伍形象。党员管理手段要活,针对不同年龄、思想观念有差异的对象,区分层次,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管理;四是抓发展,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主动联系外出务工青年等办法,鼓励优秀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企业能人到村(居)工作,为村(居)级干部的储备人才,努力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进农村社区领导班子,提高农村社区专业化服务水平。

5.围绕新型农村社区设置形式加强党建工作。根据我区农村城市化工作实施方案,在完成一次性征收农村集体土地后,农民将直接变为城民。在返迁房建设期,适时成立过渡居委会(农村社区),按照城市居委会的要求整体过渡,建立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原村级党组织、村委会将直接过渡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原村党组织、村委会成员将直接过渡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成员,待条件成熟后,将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履行程序,正式成立社区居委会。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有必要提前调整农村党组织的设置,做到农村社区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设置,党建工作同步开展,党员作用同步发挥。

与以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相比,农村社区党组织更需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转变领导方式、改进工作方法。一是促进利益和谐。要大力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从解决农(居)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服务,为流动人员提供维权服务等;二是促进文明和谐。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和谐社区、特色文化家庭等活动,弘扬文明道德风尚和文化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和公民道德知识的学习等形式,营造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三是促进人际和谐。采取“组织救助、社会帮助、家庭互助”相结合等办法,大力开展“一助一”、“党员联系户”等邻里互助、社会帮扶活动,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融洽邻里之间、群众之间互助互爱、和谐共处的关系。

关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 篇5

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各级党组织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党建研究的新课题。社区党组织作为一级基层党组织,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意义深远,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更好地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服务社区居民,加快和谐发展,成为社区工作的务实之本、求实之基和发展之策。

一、社区现状及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姜堰镇现有21个社区,共有党员5000多名。南街等19个社区是2001年乡镇合并,区域调整后建立的,社区化建设程度不一,原姜堰镇的社区建立时间较早,社区工作较为规范。彭垛社区和新城社区是由原行政村转变为城市社区的,其居民组成大都为失地农民。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原行政村的所有制结构、利益分配格局、服务主体、服务对象以及服务职能均发生了变化,社区工作(特别是社区党建工作)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党建工作主体不明

姜堰镇社区在建立之初,确立以居民委员会为主,社区党组织为辅的社区工作格局,居委会负责领导、服务和协调社区工作。这就导致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职能职责与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之间出现了矛盾,使社区党建工作和社区工作之间有脱钩现象。2007年初,镇 党委确立了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以社区党建工作为龙头领导、服务和协调社区的全面建设,由于时间尚短,社区党建工作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工作思路和有效的工作机制,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强新时期下社区党建工作研究,整合社区党建工作资源,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机制。

2、社区党建工作活动单一

过去社区党组织仅仅是为配合居委会工作开展活动,工作范围只局限在本社区内,对象只有本社区的党员群众,活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针对社区自身特点组织党员开展活动少,社区党员在社区工作、生活、学习、活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党员的先进性、荣誉感和归属感得不到体现。社区党组织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有效的措施来协调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共同举办或参与社区活动,不能有效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难以形成共驻共建的社区党建格局。

3、社区党员教育管理不实

在社区开展党员教育工作,不仅要准确把握社区党员的思想脉搏,摸准他们在想什么,需要学什么,而且要把党员教育的内容与党员自身需求、社区自身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扩大党员的受教育面,提升党员的受教育率,增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过去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是被动的、应付式的,只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学什么就组织党员学什么,没有在怎么学、学什么上主动结合社区的实际和征询党员的意见,使党员教育失去应有的作用,达不到教育党员的目的,只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有部分社区的党员电化教育方面的设备成为摆设。

二、全面推进“四进社区”活动,着力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党建工作“四进社区”活动,要借鉴以往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的经验和做法,充分整合社区党建资源,强化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力量,拓展社区党建工作领域,在社区大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社区工作。

1、展示推进“四进社区”活动,全面推进社区党建工作主体社会化。

2007年初,镇党委确立了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后,社区党建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全面建设。开展党建工作“四进社区”活动后,社区和驻区单位加强了党建工作的双向联系,社区党建工作由过去社区党组织单独抓向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联合抓转变,建立了社区与驻区单位齐抓共管、相互配合、整体联动的党建工作机制,推进社区党建工作走向社会化。在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社区党建联席会的统一工作部署,社区党组织加强与驻区单位的联系,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党建共建,构建了共驻共建的社区大党建工作新格局。

2、扎实推进“四进社区”活动,全面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内容多样化。

通过开展“六个同”,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推进社区党建工作。“中心工作同筹”,社区与驻区单位将双方的中心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交流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更好地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任务。“宣传政治思想工作同做”,整合社区和驻区单位的宣传平台资源,共同抓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将宣传政治思想工作做得 更细、更具体,使收集社情民意的渠道更宽,覆盖面更广,确保党员干部群众受教育更深。“文化娱乐同演”,组织双方文艺骨干,同登一个舞台,同演一个节目,同表达一个主题,提升社区和驻区单位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社区治安联防同抓”,整合组建新的社区治安志愿者巡逻队伍,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为创建“平安姜堰”提供坚强后盾。“便民服务同诺”,一方面要深化党员身份公示制,实行驻区党员身份全员公示,服务全力承诺。另一方面建设好服务大厅,落实好服务人员,完善好服务制度,提升窗口形象,真正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公益事业同办”,双方一起在扶贫帮困、卫生环境、公共设施等一些公益事业上携手合作,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公益事业,人人支持公益事业的良好氛围。

3、扎实推进“四进社区”活动,全面推进社区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化

驻区单位党务工作者、党员进社区,一方面可以加强社区党建力量,帮助和指导社区开展党建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建设。社区党组织充分利用驻区单位党务工作者进社区这一契机,整合社区党建资源,利用党务工作者的骨干力量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好的经验做法,切实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并结合社区实际,共同研究探索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特点、新要求和新方法,使社区党员教育管理逐步走上规范,把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推向深化。

三、妥善处理三大关系,稳步推进“四进社区”活动

“四进社区”活动要真正取得成效,必须建立全市当讲座联席会,在指导委员会的统一,实行各级党组织之间的联动和各个层面党员群众之间的互动,为此要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把准职责,妥善处理好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服务职能之间的关系。社区和驻区单位的服务主体是各自的党员干部,但工作职能却不尽相同。社区党组织是领导核心,而驻区单位党组织是政治核心。因此我们在加强社区管理工作领导的过程中,需要请驻区党组织支持配合的方面,不能超越驻区党组织的职权,只能在请他们提供人力、智力支持的同时,帮助协调处理服务职能之内的事项。在“四进社区”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正常工作不干涉、不打扰,中心工作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做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2、双向融入,妥善处理好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活动之间的关系。党建工作“四进社区”,主要是驻区单位党组织支持社区党建工作,但各社区一定要注重“双向融入”,一方面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要事先向驻区单位通报,活动大门要向驻区单位敞开,随时欢迎驻区单位上门指导并参加。社区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自身实际,适时开展一些便于驻区党组织参加的一些活动。做到活动前共同制定方案,活动中共同组织,活动后共同总结。另一方面,各社区党支部也要有目的组织社区党员到驻区单位观摩活动,参观现场,但不得干预驻区单位的正常活动,打扰驻区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

关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思考 篇6

社区矫正人员入矫后,矫正工作人员要融合各方力量,对其加强监管,进行教育,督促其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学习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学习道德规范增强自身修养,认罪悔罪,努力改造,早日回归社会。两院两部颁布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第十五条规定: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第二十一条规定:司法所应当及时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这些规定都明确了社区矫正人员必须接受监管,参加学习和劳动时间不能少于8小时。《湖北省社区矫正教育工作规定》第六条规定: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负责组织指导、司法所具体负责开展社区矫正教育工作。这更加明确了社区矫正教育工作的责任主体是基层司法所,所以,我们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要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工作。现结合本人工作情况及所掌握的基层司法所现状,谈谈对社区矫正人员教育工作的看法。

一、社区矫正人员教育的内容

1.教育工作的阶段:根据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内所处的阶段,教育工作分入矫教育、常规教育和解矫教育三个阶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入矫的前三个月时间作为入矫教育阶段,解除矫正前一个月时间作为解矫教育阶段,中间的时间段是常规教育阶段。根据规定,入矫教育以矫正人员的权利、义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纪律为主要内容,常规教育以思想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心理矫治为主要内容,解矫教育内容包括形势、政策、前途、遵纪守法等教育。

2.教育工作的形式:一般分为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入矫教育、常规教育两种形式都可采用,解矫教育是分批集中进行教育。还有对社区矫正人员分类别教育、开现场会参观学习、组织其他社会活动等教育形式。

3.教育工作的目的: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促使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学习法律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法律意识、道德修养和从业技能,成为遵纪守法、自食其力的公民。也就是通过社区矫正工作,让矫正人员能顺利回归社会。

4.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目前我们的教育力量主要是司法所工作人员,及部分能力较强的社区矫正协管员,外加部分责任心较强的“五老”志愿者。

二、目前基层矫正人员教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社区矫正人员教育工作抓得很不到位。主要表现是: 1.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少,矫正对象相对多,工作任务重。我市大部分司法所只有1名工作人员和1名社区矫正协管员,全市矫正人员共有230多人,多的地方如城中有30个矫正人员,城北有20多名矫正人员,少的地方如义和6名矫正人员,天鹅有7名矫正人员。每个矫正人员从报到衔接、入矫宣告、日常监管、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到解除矫正,都要全程记录和留痕,还要定期走访矫正人员家庭和村委会,矫正人员少的地方工作量相对少些,但矫正人员多的地方,矫正工作量就相当大了,基本上是放下其他工作不做也完成不了这些法定任务。这也是目前矫正教育工作不能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2.社区矫正人员分散,工作生活的地方与户籍所在地分离。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居住的市、县。我们工作在乡镇,很多矫正人员本就不在本乡镇居住,只是户口在本乡镇而已,其家庭成员也在外居住,他们的工作、生活本来就在外地,如果让他们呆在乡镇,不利于他们的生活,也不利于他们的改造。如义和司法所目前有5名矫正人员:1人在孝感城区,1人在应城城区,2人在汉川与应城之间跑动,只有1人真正居住在乡镇里。这也给司法所日常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集中学习和集中劳动难以组织。在外务工的人员时间不能自己掌握,在家务农的人员农忙时也难得抽出时间来,加上矫正人员的文化程度不一致,致使集中学习和集中劳动组织困难。如义和司法所5人中,有1人基本上是文盲,1人是高中,3 人是初中及以下,仅1人在家务农,今年上半年组织集中教育学习和劳动,先行准备场所,准备学习的具体内容,进行预通知,然后确定具体时间,每次前后准备都超过了两个星期的时间,结果是还有矫正人员说我们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不体谅他们的难处。

三、社区服刑人员基层教育工作的建议

1.分离。将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从基层司法所分离,集中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社区矫正机构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有五点:一是每次集中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可以确保人员到位、时间到位。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每月进行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时间,然后提前向各司法所下达每次参加人数的通知,司法所联系后有情况可自行调节,确实有特殊、突发情况的,可及时向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反映,让他们进行微调,确保每次参加人员的到位,确保每人参加集中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的时间到位。二是可调配优质资源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可针对矫正人员具体情况,进行分类集中教育,聘请相对专业的人员来讲课和辅导,也可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到相关单位学习职业技能,还能够组织心理咨询师对矫正人员进行集中辅导,这也是基层社区矫正教育工作的难点,如此处理后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三是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权威性。很多矫正人员在本地进行学习和劳动时,因人数不多,且当地熟人多,觉得难为情,更多的是觉得矫正工作人员故意为难他们,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如果集中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去了,由于是统一行动,他们会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自觉,也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权威。四是扩大了矫正工作的影响面。集中教育学习,需要聘请专业人士来进行讲座辅导,需要专门场所学习职业技能,集中社区服务,需要选择劳动场所,这都要做很多协调工作,需要调动多方力量来一起完成,无形中就会扩大社区矫正工作的影响面,让更多社会力量来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五是利于形成固定模式,较好完成矫正工作任务。集中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工作统一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项目的实施,基层司法所负责组织人员到位,各负其责,形成惯例后,可以确保社区矫正人员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促进基层社区矫正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2.夯实司法所的责任。将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工作集中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后,司法所责任是不是就减轻了呢?显然不是的,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开展好矫正人员的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工作,司法所必须强化以下四个责任:一是组织人员到位。接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的安排后,司法所应该根据安排,确定每期到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参加集中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的人员,然后与矫正人员进行沟通,确认后将名单及时上报县级社区矫正机构,确保每次集中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的开展。二是督促人员到位。每次集中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开始前两天,司法所应该与矫正人员联系,提醒他们按时参加县级社区矫正机构的集中活动,活动当天应该电话联系,督促他们积极参加集中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三是档案记录到位。每次集中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后,司法所应该及时与市矫正机构进行联系,或收取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发给每名矫正人员的考核记录表,了解本所参加活动人员的表现情况,并将之记录在卷,备上级检查。四是严肃处罚到位。对于初次无故不参加集中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的人员,应该给予警告的决不能手软,对于多次违反规定不参加集中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的人员,在履行了法定的程序后上交市局按规定处理。

关于深化社区档案工作的思考 篇7

一、深化社区档案工作的必要性

1.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和谐社区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实现这个目标, 就需要以档案工作为支撑, 做到有原始档案记录, 相关档案齐全并按规定管理。社区档案记载着居民的各项活动, 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对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社区社会管理、化解社区基层矛盾和维护社区稳定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可为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是推进新型医疗和养老保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政府采取多项措施, 保障广大居民的合法权益, 推行新型城镇居民医疗和养老保险就是政府采取的重要举措。医疗和养老保险的逐步推进, 可使绝大多数居民从中受益。在开展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等项工作中, 建立医疗保险档案、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家庭健康档案等, 有助于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

3. 是加快居民下岗再就业的需要。

随着企业的转制和重组, 许多城镇居民出现了下岗的情况, 如何让他们实现下岗再就业是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而要做好这项工作, 为广大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服务, 就需要相关的档案做依据。通过建立社区档案, 能更好地掌握下岗职工的个人信息、就业市场信息, 更好地服务于下岗职工再就业。

4. 是实现社会综合治理的需要。

随着“稳定进社区”工程的启动, 政府有关部门工作必将向社区延伸。如警务进社区, 在社区设立警务室, 由管段民警兼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 负责日常治安和防范工作;信息进社区, 主要是用信息技术来增强社区户籍、外来人口、市政、物业、治安、环境等管理和服务功能, 提高社区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建设水平;社会保障进社区, 新办理退休手续的退休人员以及改制企业的退休人员日常管理工作要从原用人单位转移到其户口所在地或常年居住地的居委会统一管理, 档案转到所在地社区管理。要做好“稳定进社区”中各项工作, 档案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警务进社区设立警务室, 首先要以管段居民户籍作为基本档案资料;养老保险进社区, 原用人单位要将档案转到其户口所在地域常年居住地的居委会统一管理等。这些档案资料是社区综合治理的第一手资料, 也是社区工作实施组织和指挥的重要依合治理离不开社区档案。

二、深化社区档案工作的有效策略

1. 加强领导, 纳入日程是关键。

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保证社区档案工作发展的关键。领导对社区档案工作价值的认识程度, 决定着他们对社区档案工作的态度,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区档案工作的前景。这就要求社区领导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到社区档案工作对于促进社区的改革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社区档案是宝贵的信息资源, 把社区档案工作作为社区一项长期、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将档案工作列入工作日程, 同业务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评比, 落实专 (兼) 职档案人员, 并抽调骨干人员, 集中时间完成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使社区档案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2. 加大投入, 信息化管理是手段。

随着社区改革的不断深化, 社区档案工作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诸如社区档案数量的庞大给保管和利用都带来了困难。只有在经费、人员、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 实现社区档案信息化, 才能有效地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因此, 要加大档案基础设施及软硬件设备的投入, 配置高标准密集架、新式档案盒、计算机、扫描仪、档案管理软件、复印机、打印机等先进设施, 逐步实现社区档案信息化管理, 不断提高社区档案管理水平。

3. 遵章守制, 规范操作是保证。

要做好社区档案工作, 必须建立健全社区档案各项规章制度。有了切实可行的社区档案规章制度, 才能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社区档案管理。随着社区档案事业的不断推进, 《社区档案管理制度》、《社区档案保密制度》、《社区档案借阅利用制度》、《社区档案销毁制度》等规章制度都在不断建立和完善, 这些制度涉及到社区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立卷、归档、保管、利用、销毁等各个方面, 明确规定了社区档案的管理范围、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 从而为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供了保障, 有利于这项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4. 开发利用, 创造效益是目的。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思考 篇8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含义概述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指,社区工作人员遵循居民思想品德发展的内在规律,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提倡高尚的精神文明,以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从本质而言,它是一种充分调动社区居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性的实践活动。

城市社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部门对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社区的住户包括城市居民、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然而一些单位领导对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环境了解不够充分,仍以过去的陈旧理念指导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部分领导甚至将经济发展视作所有工作的生命线,完全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相关部门对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不够透彻。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的具体体现,然而部分领导认为与经济建设相比,思想政治工作既抽象,又难以获得直接的效果,因而降低了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的针对性较弱。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成员结构与过去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的社区成员在文化价值观、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不能搞“一刀切”,必须根据各个社区群体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将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但是有的社区思想工作者仍然照本宣科,无法对社区居民开展针对性教育,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导致相关工作流于形式,不但没有获得良好的效果,甚至造成部分社区居民的强烈反感。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尚不完善。与其他工作相比,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复杂。如果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制度,势必会对工作效果带来巨大负面影响。然而在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仍以“被动应付”为主,大多数学习活动仅仅以满足上级领导部门的要求为目标,对相关精神的学习也仅以开小会、提要点等形式进行,完全没有系统的制度和规范作为指导,导致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较低,对居民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也极为有限。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硬性的参考指标,没有客观、量化的评价和标准,就会直接造成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受挫,既不能保证工作的效果,更难以对社区工作者开展有效监督。

促进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建议

完善运行协调机制。运行协调机制的完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首先要加强组织管理。从政府角度来看,相关单位领导应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高度关注,认识到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确保工作能够有效实施。从社区角度来看,基层党组织应加强与社区各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沟通与交流,让他们能够充分参与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级联动,准确把握社区的具体情况,实现多方共同合作,从而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应加强对工作目标的管理。在开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前,相关部门不但要制定总目标,还应对其层层细化,将定性与定量紧密结合,提高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操作性。

丰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保障。必要的物质保障是有效开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增加拨款,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经费与工作人员的生活保障一并纳入财政预算当中。同时拓宽经费投入渠道,由市、区两级政府、分管职能部门、驻区单位与社区区民共同承担相关资金投入,完善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物质保障渠道;其次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定配备硬件设施,并加大对专用资金的监督力度,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最后,成立专项基金,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各项长期活动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完善激励考核机制。第一、完善激励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彻底转变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状。在激励机制中应当明确规定考核、晋升、处罚等方面的内容,对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给予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奖励,对工作成效较低的人员,在给予适当惩罚的同时,还应及时了解原因,并对其加以指导,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建立监督机制。建立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監督体系,改变过去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唯上级领导指示是从”的现象。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定期向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述职,同时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也应通过日常监督和观察对相关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政府有关部门再根据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评价考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情况,防止评价流于形式。第三、形成严格的考核机制。相关部门应建立系统的指标体系,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予以考核。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做到权责分明,这样才能将考核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和每一位社区工作者,从而有效防止在工作中出现“踢皮球”的现象。

关于社区扶贫帮困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9

托里县旅游局张家毅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日趋完善,各地都相继成立了以后勤服务为主体的社区组织,社区组织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前企业、行业将所有后勤服务一包揽的管理运行模式,不仅给企业发展解除后顾之忧,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而且使后勤服务走向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社区在不断的深化和完善过程中,得到了长远发展。托里县托里镇三居,自成立以来始终一心为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彻底改变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整体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标准化工作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得到广大社区居民和离退休人员的高度赞扬。

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在社区整体工作推进中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完善和解决。比如,我们社区在扶贫帮困方面还需要我们的重视和关注,对这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和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办法。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对社区整体工作的推进和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和

影响。

第一、社区在扶贫帮困方面没有多大的自主权,每年元旦、春节的救济款的发放和领导入户慰问,均以上级扶贫帮困的文件精神,结合平时掌握的一些情况,进行调研摸底,核实情况后,报上级组织批准后执行。尽管我们的社区工作者入户调查、走访居民、了解情况。但由于一些困难补助的规定和条件,使一部分困难户无法列入援助范围。所以,每年节日慰问和困难补助金的发放都会有一些遗留问题。

第二、自社区成立以来,就始终把如何更好的开展扶贫帮困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比如在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与困难群众结对子进行“扶贫帮困”,比如规定职工群众家中发生天灾人祸,领导必须亲临家中,了解情况帮助解决问题。这些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关怀和照顾。然而,这些活动和形式并不能给困难户解决多少实际性的问题。

第三、社区扶贫帮困在制度上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其一是管理上没有专职人员;其二是对困难户的基本情况掌握的不是很清楚,看表面的多,究实质的少。其三是

动态管理跟不上形势,结果是一时困难,年年照顾,造成这些人享受困难补助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第四、在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人群中,不光是离退休人员及抚恤家属,家庭没有一点经济来源以及低保户还占很大比例,困难家庭人员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同时还存在患重大疾病无法支付高额医疗费的家庭。这些一是没有政策法规的支持,二是社区也没有这方面的资金来源。近年来,仅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逐年增长的局面,已成了制约社区经营的一大难题,对居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更是无力解决。

第五、社区管理范围内,年迈体弱的及儿女不在身边的离退休人员多,他们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照料,像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从目前讲,社区从各方面都还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和能力。

针对社区目前扶贫帮困的现实,结合社区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不断完善扶贫帮困体系建设,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实现扶贫帮困的人性化,从理论和法规上健全和完善现有扶贫帮困体系,弥补目前扶贫帮困中的空

白和不足。其次,在建立规章和制度中要转变观念,不能把扶贫帮困工作看作只是解决困难户的温饱问题,而是要如何帮困难户摆脱贫困走出困境的问题。第三,要有具体的措施,不能用给了困难户多少物质和资金的帮助来衡量扶贫帮困工作的成效。同时要根据社区实际,要把物质帮助和精神鼓励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务实可行的扶贫帮困体系,整体提高社区扶贫帮困工作层次。

二、要结合社区实际,创新工作思路,真正把党组织的温暖、各级政府的关怀送到有困难的家庭。从目前社区的实际情况,造成家庭困难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家庭中有重大疾病的患者,二是因天灾人祸使家庭无力承受。面对这种情况,组织给予一定的物资或资金上的帮助,可以缓解一时的困难。但社区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弱病残和单巢老人,他们缺的不是物质和金钱,而是日常生活无人照顾。目前社区在这方面还是不具备能力。随着“四二一”家庭的不断增多和老龄化高峰的到来,这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将在社区日趋凸显。社区工作者与群众普遍认为,国家和政府都应在这方面给于投资,成立由社区牵头的各种服务组织,对这些老人进行入户服

务,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给他们晚年生活带来方便和快乐。

三、落实扶贫帮困制度的规定和职责,在加大扶贫帮困工作力度上下功夫、做文章。扶贫帮困是党和政府一贯对特困职工家庭倡导和实施的传统做法,使无数个职工家庭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深切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各级政府的关怀,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在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扶贫帮困工作显得更加重要。所以,作为社区应该在抓扶贫帮困工作中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说我们既要给困难户“输血”还要帮助他们自己“造血”。还有我们每年春节开展的送温暖活动,领导干部走访困难职工家庭等等。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有大量的资料要在平时收集完善。对困难户实行动态管理,经常深入到每个困难户家中了解情况,对已经走出困境的家庭及时排查出来,要把新增的困难户增加进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困难补助金发放到真正有困难的职工手中,赢得广大职工的理解和信任,使扶贫帮困工作有序进展。

社区是一个城市的基础,直接面对基层群众,是最

上一篇:五年级家长代表发言稿下一篇:《破冰行动》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