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变奏曲(精选8篇)
爸爸、妈妈,还有我,就像三弦琴,每天在家里奏着欢快的生活舞曲。可是,自从爷爷去世、奶奶搬到我家住之后,我家的笑声就逐渐消失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不时在妈妈和奶奶之间跳动。不知怎么的,妈妈容不了奶奶,奶奶似乎看不惯妈妈。她们谁也不搭理谁,见面总没好脸色。
我多么想寻回过去欢乐的笑声。可我是小辈,对大人们的事,我有什么办法呢?
快过年了,大人们都忙着孝敬自己的长辈。我妈一向孝敬外婆,一大早就给我两百块钱,叫我给外婆送去。我望着奶奶的房间,灵机一动:“反正外婆有舅舅、姨娘孝顺,有钱花。不如把这钱总给奶奶。”我等妈妈上了班,便敲开了奶奶的房间,说道:“奶奶,快过年了,妈妈叫我送点零用钱给您。”奶奶先是一愣,随即,幸福写满了她的脸颊:“乖孩子,难道你妈有这份心,我实在是太高兴了。”
此时,我心里舒坦极了,好像刚完成一次壮举。
有一次,妈妈生病了,爸爸不在家,奶奶不顾年老体弱跑去为妈妈买药。
贺词无穷盈九州。
你的作为楷后续,
惠及中华护遗存。
敏锐独到视觉宽,
当今缺少护遗存。
选将确非你莫属,
十分高兴有你悟。
大作努力唯你推!
文人、诗艺之人或楹联爱好者会发现,这是一首典型的藏头诗。整首诗由九句组成。每句的第一个字加在一起是:“祝贺你惠敏当选十大”。记者日前到杭州,发现了这个发生在上月29日中国首届低碳公关创新论坛暨年度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现场时,以现代数字技术为传媒,跨越京杭两地的“藏头贺词”。
“藏头贺词”的作者是驰誉全国的杭州朱氏铜雕第三代传人、中国铜装饰艺术大师朱炳新。“藏头贺词”所祝贺之人,是国家商务部唯一命名的中华老字号专家库专家、主导中华老字号电视史诗、被誉为中华老字号传播巨匠的丁惠敏女士。丁惠敏女士在年度中国十大公共关系人物荐评工作中,以卓越的公关经典案例荣膺十大人物。这首藏头诗,是在丁惠敏女士捧得奖牌,发表获奖感言之际,朱先生给她发来的。
朱炳新与丁惠敏是夫妻。一个是铜艺大师,一个是老字号专家,可谓珠联璧合,天造地设。
朱先生爱喝酒,在酒席间与记者把酒言欢,渐至酣处真情毕现。因当日日间记者去了河坊街,走进了朱府铜屋,惊叹铜雕、铜像、铜匾、铜艺、铜器之多。所以记者外行地说:“朱先生你的铜屋一定用了不少铜吧?”朱先生反问说:“你猜猜我的铜屋用了多少铜?”记者自信地说:“大概不少于两吨!”朱先生语出惊人:“两百吨!”记者顿时愕然、肃然。
河坊街是中华老字号一条街。荟萃了杭州、浙江乃至南方、全国的中华老字号商铺,特色鲜明,风格多样,很受游客欢迎。整条街日间、晚间游人如织,熙熙攘攘,比肩继踵。朱府铜屋犹如河坊街的镇街之宝,镇海神针。给河坊街压浮躁、辟邪气、添厚重、通神明。
朱府铜艺在杭州赫赫有名。“金星铜世界”的前身“义大”铜锡店,创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核年)。由于工艺精湛,价格公道,服务好,生意日益兴隆,产品销到京城。从此“朱府铜艺”名扬天下。目前,“金星铜世界”产品从铜门、铜柱、铜雕、铜窗、铜线条、铜扶栏、铜面砖,到大型铜浮雕、铜壁画、铜工艺品、铜制电子显示牌、酒店宾馆系列用品等,多达数十个系列、上百个品种。1986年,朱氏铜雕第三代传人、中国铜装饰艺术大师朱炳新在杭州创立了杭州金星铜世界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承继祖技。20多年来,“金星铜世界”共获得24项国家专利技术,如镶嵌铜夹心花玻璃、无接缝铜制彩瓦等创新技术,参与了许多国内经典工程的建设,如佛教圣地普陀山南海观音铜殿、人民大会堂香港厅铜门、中国首部金属书《共同的心愿》、中华第一高楼——上海金茂大厦的铜装饰工程、上海大剧院和杭州西湖雷峰塔的重建等,彰显了“金星铜世界”在铜装饰界的领先优势和精英地位。
朱先生事业有成自不待言。然而他对爱情的执著也堪称奇。苦苦追求近二十年,方与丁惠敏女士喜结连理,共赴爱情胜境。
但两人都是事业兴隆发达,事务缠身,交际多多,应酬无际,再加上策划活动,洽谈生意,交工验活,免不了南来北往地跑,出国也是常事。所以离多聚少。于是,骨子里饱含艺术气质的朱先生,就以手机短信写诗的方式,来与妻子进行“家庭公关沟通”。
说着,朱先生又给记者发来一首他写给丁惠敏的诗:
认真慎视再相拥,
识得仁杰真情有。
你须重新评价你,
能者总有不尽是。
丰富人生不是梦,
富有学识在书中。
人啊珍惜相互追,
生就找你是我求。
这又是一首藏头诗。八句诗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念是:“认识你能丰富人生”。看来朱先生喜欢并沉迷于这种与妻子的沟通方式,而且津津乐道,乐此不疲,无尽无休。
那么作为他的妻子丁女士,对此作何反应?丁女士用手机短信发的三句话,似乎回解了这个问题。她的三句话是:
多读书养才气,
慎言行养清气,
关键词:主题的旋律特点 旋律变奏 调式 调性
一、《变奏曲》主题的旋律特点
刘庄《变奏曲》的主题取自山东民歌“沂蒙小调”,旋律优美婉转,为“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乐段。
主题为F徵五声调式。乐曲开头在朴素、简练而明净的和声背景上出现了民歌主题。旋律开头四度上行的曲调是这首民歌主题最具特色的音调进行,它在以后的变奏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织体上采用了四部和声式的进行,其每句的落音采用的是中国民族五声徵调式中典型的商、宫、羽、徵的进行。
二、旋律变奏的手法
变奏I:在这个变奏里,旋律变奏采用了旋律简化的手法。为F徵调式。
从以上主题与变奏一旋律的对比来看,变奏一的旋律是主题旋律的一种简化形式,它保持了旋律进行的走向、结构的支点音及乐句的落音。从另一方面来看,变奏一的旋律又好象是主题的支声旋律。
在变奏一中,作者不仅将主题音调简化,同时紧缩了左手伴奏的节奏,运用了等时值律动。这样的处理使这段音乐在情绪上比主题呈现时显得更加激动些,并且把音乐向前推进了一步。
在此变奏中,作者没有沿用主题的结构,而是将主题结构扩大,由原来的四句体乐段结构扩展为两段体的结构。
在接下来音乐旋律的发展中,来源于主题第一句的新材料在明朗的高音区和弦衬托下与前后构成对比,这段在高音区的旋律似乎是在模仿女生二重唱。
在对比句出现之后,主题再一次压缩重现,在音乐材料的运用上并没有向传统的带再现二部曲式那样对前一段落的旋律进行完全的再现,而仍然是将民歌主题的旋律简化,在一次以另一种旋律进行来加深对主题的印象。最后以F宫结束。
变奏II: F宫调式。旋律的音调主要采取主题第一乐句的动机和其他乐句中的一些因素作发展,主题中具有特点的四度音程在这个变奏中成为发展的重点。并通过跳跃式的节奏与八度琶音,以及连续四度顿音跳进的运用,使这个变奏的音乐活泼,具有朝气。
变奏III:F徵调式。采用主题装饰加花的变奏手法,高音区为十六分音符等时值音流,增加了节奏的密度。华丽流畅的旋律进行将主题紧缩一倍。左手在中音区以快速跳跃的节奏烘托,低音的隐伏线条来源于主题,是主题的简化形式。在情绪上更加的热烈活跃。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主题到变奏三的主题材料与调性均保持一致,并且在节奏律动的基本时值单位和速度都呈递进式增长的发展关系。这些因素使主题与这几个变奏连贯发展,一气呵成,连接成为了一组。
变奏IV:bB宫调式。运用倒影的手法,将主题的第一乐句的音乐材料做以变化。虽然与主题采用同样的比较慢的速度,但是由于节拍的不同(主题为4/4,此变奏为2/4)使得旋律的律动快了一倍。
在此变奏中,作者以F音为轴,将旋律做了自由倒影的处理。这种处理方法使得主题旋律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变奏V:D宫调式。此变奏将变奏IV的倒影乐句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以倒影的手法进行展开,同时结合三声部自由卡农式的复调手法,使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情绪逐步高涨。后半部分调性不断变化,将音乐引向下一变奏的高潮中去。
变奏VI:D宫调式。此变奏的主题看似犹如新的曲调,其实它同样与原民歌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段旋律为A徵调式,为了能够清楚地扑捉到主题的影子,在这里现将曲调移至主调F徵,与主题进行对比。
由此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一变奏,所谓的新曲调依然与主题有着血肉关系。这一歌唱的长乐句,出现在明朗的高音区,并以八度和弦奏出,配上低音部的琶音做伴奏,使这一段音乐显得饱满豪迈。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从变奏四到变奏六,主要运用了主题倒影的变奏手法,速度放慢,从而产生较大的对比性,与前面的变奏划分开来。三个变奏之间都有因结构扩充而转化成的连接段落,并形成和声的侵入终止,造成结构的重叠。
变奏VII:由G羽调式开始,于C羽结束。采用裁截的手法,将主题旋律的片段与音型式的节奏相结合,频繁变换的调性和快速的进行,使得音乐形象发生改变。
在这个以新节奏占主导地位的变奏中,虽然音乐形象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音乐旋律上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其在对比的背后还有紧密的联系。
在变奏的中间,不变的三连音节奏上出现了四度跳进——主题旋律的主要动机。这种贯穿式的发展,使得作品在变化的同时,整体上保持了统一。
变奏七是在前面高潮之后又一高潮的出现。这个变奏的调性和主题的变奏处理非常醒目,整个音乐情绪、性格与前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它的篇幅较长,在变奏手法上运用了动机式的展开手法。体裁上运用了托卡塔式的体裁,从而形成较为独立的部分。
变奏VIII:bB宫调式。运用民歌主题中的前两句进行装饰与节奏紧缩的变化。
在此变奏的后半部分,进行了一定的展开,转入了上四度调。最后的七小节起着连接句的作用,接入尾声。
Coda:F徵调式。尾声部分是民歌主题的再现,其中部分地方稍加变化。伴奏运用更为简单的持续音式的等时值律动作为背景,使主题形象朴实、安静。具有一定的描绘性。
这个尾声具有对全曲回顾的综合概括性作用,如在第9小节处出现了类似于变奏七中的节奏及旋律;在第13小节处出现了变奏四中的片段的音乐材料;在第18小节处则出现了具有变奏一特点的音调与结构。在这里以倒转的手法进行综合型的再现与回顾。
在变奏八与Coda的部分,主题轮廓有显现出来,具有较明显的再现意味。
三、调式、调性的变化
(一)同主音调式的转换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采用了同主音调式的转换,从主题到变奏三均采用了以F为主音的调式。如:主题—F徵;变奏一—F徵;变奏二—F宫;变奏三—F徵。
(二)调性对置
在调性方面,作者运用了宫调式与羽调式的对置——大小调的色彩对比。变奏四、五、六为宫调式,变奏七为羽调式。
如果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凉爽惬意
谁还需要风儿,谁还会
在炎夏渴望
寻找风儿的踪迹
谁不愿意
每时都是一首歌
每个音符都是一缕轻风
像母亲的手拂过心扉
谁不愿意,有一个静谧的夜晚
静谧的`无声无息
风儿和柳絮在空中和着花香飘动
谁不喜欢晨曦,空气清新凉风习习
风儿飞满每个角落
叮叮咚咚的溪水唱着洗衣谣
一簇簇花朵芳香轻逸
如果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凉爽惬意
谁还需要风儿,谁还会
在烈日下疲惫的劳作
寻觅清清爽爽的风意
谁愿意
一次又一次
总做辛苦的事
、每一件事都是一缕无力的风儿
像火团烧灼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清晨热的滚烫
烫的如一壶沸水
热气笼罩着一缕又一缕疲倦的轻风
谁不喜欢晶莹的雨滴,喜欢云
串出透亮的风儿
在空中的风儿想要小憩的时候----飞起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 法。(3)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生初读课文,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凝望(ning)颤动(chan)萤火虫(ying)安慰(wei)闪烁(shuo)朦胧(menglong)疲倦(juan)冻僵(jiang)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明确: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诗:黑暗笼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 第二节诗: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三、学生再读全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义:
第一节:诗——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鸟——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馨如梦的美好感觉。}(2)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景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得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和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的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总结: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第二节:苦难的诗;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星星
理解:A、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颤抖,是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B、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 也被一颗又一颗的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无情。C、“寂寞地燃烧”又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孤独,燃烧代表牺牲。
四、介绍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解题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两节异同:都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正面表达这种企盼,第二节是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
六、总结:
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明确: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七、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温情 浪漫 ———————————————寒冷、残酷
(对比)附课后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一】
很多时候一个人静思回想:其实自己只是个再俗不过的农家女,除了自幼乡村的纯真,厚重的泥土气息,造就了我个性的特异,就是困苦的生活,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没有可以炫耀的人生辉煌,照顾,帮助父母家人的责任,赋予了我坚强不屈,一往无前的力量。
我曾经无数次的扪心问自己:如果当年母亲不反对我读书,就不会造成我久治不愈的头疼;如果那时我面对家中哥嫂与父母激烈的争吵,不顾及母亲伤心的眼泪,父亲无奈的叹息,小妹孤立无助的眼神;还是青涩佳年的我,顺理成章的一心攻读学业。也许会如愿以偿的实现梦想,或者会拥一颗有学识填充的心灵。可就算那样,对一个视家人的快乐,为自己心安源泉的农家女,其个人成功后的人生价值感又该怎样?
忆起起我的一位同学在读完高中时,因父母年迈已无力再供她继续读书,所以就让哥哥凑钱帮助,为此嫂嫂和哥哥又打又闹。父母无奈,只有流着伤心的泪水,卑微着苍老的身躯,串亲戚拜朋友的借钱求助。最终那个女孩子没有因为什么把学业放弃,而今,如愿以偿的实现了她的梦想,还转移了户籍,彻底摆脱了家乡那片黄土地,住进了她梦寐以求的城里。
而我为什么却做不到呢?尽管那时我是多么挚爱我的学业,多么积极向上的追求梦想。也许我是“父母依照家门前池塘里,清香四溢的荷花而起名为“莲”的女儿”因此骨子里渗满了农家女,眷恋泥水浓重的气息和良知无法逃避的责任迫使。最终在人生求学的十字路口,痛惜地关闭了那扇透着五彩缤纷的梦想之窗。
之后,背负着供小妹读书的责任,带着父母和恩师的希翼踏上了改写我命运的打工之旅。从此稚嫩的肩膀过早的承担了人生艰辛的磨砺,清纯,稚气的心灵里有了一些与年龄不相称的分量。
【二】
一九九七年,当孩子们的笑声还沉醉在新年狂欢的快乐中时,我终于无法忍受因病失学后,家中无休止的吵闹声。于是,在父母还没有起床的大年初八的清早,我偷偷叫醒还在熟睡的小妹为我外出打工去送行。
来到我们县城的长途汽车站,我没有父母感人的送行,没有繁重的行李,只有正在读初中的小妹那渴望而又不舍的哭声。车开了,突然听到小妹追着汽车:“姐,我不上学了,你不要去打工了,你的头疼还没好,父母知道了会更心痛。姐,你下了呀!下了呀!……”小妹好似生死离别的追着汽车,撕心裂肺的哭喊着,奔跑着。
我的心好似刀割似的疼痛,闭上眼睛,想到家中无休止的吵闹声,想到年幼的小妹那美好的前程,我捂着耳朵,背过脸去,一任心酸的泪水如泉般在脸上翻腾。可却不忍目睹小妹撕心裂肺哭喊与追着汽车奔跑的身影。
汽车无情地滑过了天底下难以割舍的手足亲情,载着我对人生前途渺茫无知的梦,撇下小妹声音嘶哑的哭声和拼命追赶汽车的身影,驶向我生命中第一个漂泊的征程。
汽车经过两天两夜的后辗转行程,在第三天落雨的黄昏终于到了广东塘厦镇浦心湖车站。看着同车来的老乡,大包小包的行李,都被来接迎的亲人或姐妹提着。亲人嘴里还不住地问寒问暖,一路是否平安?而我则是这群游子中孤立无助,倍受冷落的陌生人。
下了车一切都陌生得令我惊恐,凄凉的细雨“沙沙”的依旧下个不停,丝毫没有顾及我这个失魂落魄的游子无处安身凄惨的心境。摸摸被冷雨打湿的衣裳,丝丝寒意侵蚀着那颗冰冷的心灵。
初来乍到,又无亲无故的我,漫无目的地走在异乡的雨中,此时看着这个陌生的都市高楼林立,霓虹闪烁,酒家飘香,可却没有我这个离家人儿的容身之所?
不知走了多久?我突然在一群和我一样背着行李的游子说话处,停住,只听一个和我一样口音的游子说:“咱们今晚,没地方住,不如在这个五元钱的通宵图影厅里呆一宿,明天再去看看那些厂招工”另一个背着行李的游子说:“只能这样,那咱们就进去吧!”
仰头看看灰蒙蒙的天空,冷雨敲心下不停。迫于无奈我就跟着那些游子也花了五元钱,进了通宵图影厅。暗淡的灯光下,图影上上演着听不懂的广东白话武打片。一排排长椅上横七竖八地挤满了一脸疲惫,落寞,来自各个省市无处安身的外来工。
我在一个空位上坐下,想着几天的颠簸和孤立无助的困境,心里泛起心酸难言的痛。靠在长椅上眼里噙着凄苦的`泪水疲倦地进入了梦中。不知不觉中,一股盛气凌人的寒风自窗而如,刺骨的寒意把我从梦中冻醒。
“快起来,清场了,都出去,都出去……”图影厅的老板大声吼着。背着简单的行李,和一群群游子们走出图影厅,那时天刚微明。
“去那里呢?”自言自语地问自己,猛然感觉此刻的我是那么孤苦伶仃。
突然,霓虹闪烁的歌舞厅里传来催人泪下的歌声:“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呀!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听着悲凉,忧伤的旋律,许多游子们都禁不住凄然泪下。
几天后,几经周折,我终于走进了搁置我青涩佳年的工棚,开始用青春谱写一个打工妹辛酸,乏味的苦乐年华。
日资企业的电子厂里,我和工友们每天重复的生活是:早晨7:15起床刷牙,洗脸。7:20去饭堂吃那没有一滴油花且又定量的斋饭。7:30分车间集合做那就像电视广告“脑白金”的日本操。
7:40分进入工厂,便开了始定时定量的流程工作。中午12点总算熬到了,听到下班铃声工友们狂欢的丢下手头的工作,匆匆忙忙跑向饭堂,拿着碗筷饥饿难耐的排队打饭。吃完饭还没有停顿,12:30分的上班铃又像催命鬼一样响起,阴森的声音渗进每个打工者的骨髓。
下午,5:30分下班,肚子的饿声迫使着双腿向饭堂跑得如飞。清淡的斋饭总算慰籍了咕噜叫喊的饥肠。洗过碗筷,6点的加班铃又狼吼般向乏味的工作流程催。一天繁重的工作辛劳直到了晚上11点,黑心的老板才算给员工们难得可贵的休息时间。
走出被工友们称作“监狱”的车间。浑身酸痛得疲惫不堪,冲洗完毕,已是晚上12点,终于躺在了一天最渴求的宿舍二层硬板床上,心里泛着工作辛劳的难言,眼里溢着无奈的辛酸,渐渐疲倦地闭上了生涩的双眼。
就这样快节奏,单调,枯燥的负荷生活,清晰地印在我还年少的心上。也就在那些艰苦,无奈岁月里,我一直挚爱的诗书,又走进了我的打工生活。我常常会把寄往家里或小妹学校后,留作买夜宵的钱节省下来,在厂门口夜市的地摊上,廉价买来几本旧杂志或者盗版的书籍来看。
加班加点,超负荷的工作加之薪水收入的微薄,曾使我那时对苦难和寒酸发出了呐喊,对人生凄酸的诘问,我希翼从书中搜出可以平衡于心灵的慰籍和答案……
那些日子,我如“莲”的心灵长出了碧绿清香的荷叶与花瓣。通过读书,我读到人生如湖水般深沉,广阔的场景,才知道悲惨和困苦是一种永恒的现象。对于苦难的认识又属于我生存的力量。
对当时的人来说,票证就是“第二货币”,没有票证,基本生活就没法保证。从某种程度上讲,票证特别是粮票,甚至比人民币还重要,因为在当时有些农民出售鸡蛋等农副产品时,不收人民币而只要粮票。
“购物票证”年代
1955年8月25日,我国正式发行粮票。这一天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市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的命令》,同年,还发放了食用油票,此后又发放了布票、棉絮票、肉票、白糖票等。当年的“购物票证”名目繁多,几乎涵盖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鱼票、豆制品票、香烟票、针织品票、毛线票、鞋票、肥皂票、洗衣粉票、火柴票、家具券、手表券、缝纫机券、自行车券、电灯泡券、电视机券等,除此之外,就连瓜子、花生、豆腐、食盐等也都离不开票证,甚至蔬菜也要凭票证供应。
凭票购物,就是限量供应,就是因为商品匮乏,“购物票证”是我国计划经济、商品短缺时代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曾预言,如果粮票和布票等票证取消了,将会震动世界。
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神州大地掀起了震惊全球的改革开放浪潮。深圳特区率先在1984年11月1日取消一切“购物票证”,副食品全部放开价格敞开供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商品数量的增加,更奠定了取消“购物票证”的物质基础。以北京为例:1983年停用购物券和布票、1984年停用牛奶供应证、1987年停用侨汇券、1991年停用食糖票,1992年停用肉票 (猪、牛、羊) 、蛋票、肥皂票、居民购货证。1993年5月10日,随着北京开放粮油价格,流通了几十年的粮票、油票、城镇居民粮食供应证正式宣布作废,“购物票证”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是否“投机倒把”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商品的日益丰富,商品流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获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极大地焕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农副产品数量大幅增长。而当时以统购派购为主的流通体制,在环节多、流转慢、效益差等方面的弊病就显得越来越突出。面对积压的农副产品,一些农民搞起了长途贩运,这在当时是典型的“投机倒把”。
《经济参考报》在1982年7月7日发表了《长途贩运中药材算不算投机倒把》的文章,报道了铜陵县委专门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就农民长途贩运当地传统中药材丹皮是不是投机倒把行为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县委纪检部门负责人认为,这是投机倒把行为!县工商局长说,他们已把四起贩运丹皮的事列为经济案件,但感到吃不准。还有些人认为,有些东西国家不收购,农民总不能个个都跑出去卖。有少数人平时务农,农闲时出去推销,如果把他们作为投机倒把打击,农民会对政策产生怀疑,不满意的。会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稿件最后一句是:“会议结束时,县委要求各部门再下去调查,学习政策,下次开会决定。”
如果说这篇稿件对于长途贩运是否为投机倒把还留有疑问的话,不到百天后的1982年10月13日,《经济参考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大有必要》,对农民长途贩运给予了旗帜鲜明的肯定。这是全国性主流媒体第一次对长途贩运的肯定,标题的引题为“允许农民推销商品开放三类物资长途贩运”,副题为“长子县部分农民组成专业商品推销户,积极推销农副土特产品,促进了专业户、重点户生产发展,搞活了商品流通”。
稿件最后说:“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促进了专业户发展生产,提高了商品生产率;使农村商业形成一个以产促购,以购促销,以销促产的良性循环系统;在农村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生产门路,使农村中会经商的农民有了用武之地,也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这一报道发表后,收到大量的读者来信。绝大部分的读者表示,感谢你们给我们的“定心丸”。
从“单一”到“多元”
1987年摩托罗拉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开始向国人推销俗称“大哥大”的模拟移动电话。价值1万多元的“大哥大”与当时人们的收入相比,无疑是天文数字,因此“大哥大”与其说是通讯工具,倒不如说是财富的名片。而如今我国市民手机的普及率,世界排名肯定名列前茅。
1979年国家首次宣布允许私人拥有汽车,但那时的私家车多是跑运输的。
1986年11月,上海第一辆“Z”字私人自备车牌照代码0001号诞生。而如今北京的私家车早已超过150万辆。著名的贵族车“劳斯莱斯”,2001年就在内地建立了专门的展示厅。
再看我国商品市场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全北京只有四个大型商场:西单、东风、隆福和百货大楼。商场条件还是很简陋的,百货大楼是四层“大楼”,其他三家还全是平房呢。
1994年3月马来西亚零售商“百盛”的进入,超市开始在我国现身,随之“家乐福”和“普尔斯马特”等蜂拥而至。超市开始成为人们最中意的购物场所。目前,像北京“东方新天地”这样的大型商场在各大城市已比比皆是,其功能、设施、商品的档次等都具有国际水平。在这些大型商场中,“路易威登”、“阿曼尼”、“夏奈尔”、“古奇”、“CD”等国际顶级时尚品牌随处可见。
而在今年奥运会期间,由街边市场发展起来的秀水街,就接待了大批的各国元首、政要和著名体育明星。在8月12日至17日6天内,30年来的日客流量最高纪录被刷新5次,最高日客流量达到52028人次。仅奥运期间,秀水街的销售额近4亿人民币。
盘点“30年”
对于人口第一大国来讲,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重大逆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改革的逐步深化提供了最宝贵的物质基础。从“保障供给”到“扩大内需”政策的改变,也反映出了市场形势出现的根本性逆转。
在商品短缺的年代,国家不得不利用行政手段控制商品流通和消费,比如,工业生产资料以统配为主,农副产品以统购派购为主,消费品实行调拨分配、凭证定量供应……而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90%以上的商品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百姓消费水平不断升级,这为市场机制发挥效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商品市场和商品流通体制的发展,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发生的巨大变化:商品从短缺匮乏、凭票证限量供应,变成商品丰富、品种繁多;从统配统销到自由流通;从“保障供给”到“扩大内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前,国有和集体零售企业独家经营,销售额占全社会销售额的比重达到98%以上。现在,经营主体及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在零售企业中,民营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已超过了80%;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成片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了舒适便捷的购物环境。
经过30年的市场竞争,零售企业积累了快速扩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推广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品牌价值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人才聚集能力……从无到有,飞速完成了裂变过程。
一个特殊的机会,让我们走近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仿佛聆听了一首动人的主题变奏曲,从古至今,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行云流水、时而气势磅礴,令人耳目一新,难以忘却。
多种文明交融的乐章
行走在伊金霍洛镇的大街上,整个城市建筑的色彩白蓝相间,在头顶一方蓝天的映衬下,加上四周葱笼的绿意,给人一种洁净安宁的印象,蒙古族崇尚白色、蓝色的习俗,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哈达,想起了草原,想起了这片土地曾有的沧桑。
距今4200年至3500年,上承古老的“河套文化”,中经“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下启“鄂尔多斯青铜文化”的先河,跨越千年的朱开沟文化遗址现在静静的躺在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境内,那些陶器作坊、石屋、窑穴默默诉说着游牧民族的古老故事。
秦汉以来直至明清,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的游牧文明在这里碰撞交融,虽经改朝换代,战火频仍,依然经年继世、传承不断。直至1949年,鄂尔多斯地区和平解放,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朝时所封郡王旗、札萨克旗和旧有的达尔扈特部落合并,称为伊金霍洛旗。
有诗中说得好:世无百年人,拟作千年调。如今,随着城市化脚步的临近,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也交织在此,不断给这个城市注入新的元素,千年古调弹奏出了别样的新鲜意味。
然而,仿佛巴洛克时期兴起的古老的“帕萨卡里亚”变奏曲始终蕴含着西班牙的血液一样,在伊金霍洛旗的乐章里,始终渗透着这个城市自己的历史质感。“天骄圣地”赋予了伊金霍洛旗独特的城市气质,也是这个城市对自己的自豪定位。
成吉思汗和这座小城
有一首诗中写道:
伊金霍洛,神圣如天堂
这片丰饶的水土
忠诚地贮藏整个蒙古精神
成吉思汗
就眠于这无限迷恋的热土
伊金霍洛是蒙语,汉语之意为“圣主的院落”,举世闻名的成吉思汗陵就坐落在这座小城中的甘德尔山岗上。
在这片土地上,有这样一个妇孺皆知的传说。成吉思汗远征西夏途经此地时,看到这里美丽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忘情地失手掉落马鞭,当从人去拣马鞭时,他挥手制止,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
1227年,成吉思汗在灭西夏的战争中病逝后,运送灵柩的大车途经伊金霍洛,当灵车走到当年成吉思汗失落马鞭且吟诗之地时,车轮突然陷入泥淖沼泽之中,任凭多少驼马都无法拉动丝毫。于是,人们想起了当时的情景,就把他安葬在这里。
从成吉思汗归天之日起,一支精锐之师便从战功卓著、最忠诚于成吉思汗的部将及其后代中选拔出来,担负起守护和祭奠“奉祀之神”的崇高使命,这支特殊部队就是达尔扈特(汉语之意为“担负神圣使命者”)。
据说成吉思汗弥留之际,守护在身旁的部将遵照传统习俗,从白骆驼额头上取下一绺绒毛放在他的嘴上,吸收了他最后一口气,留下他的灵魂。这绺绒毛连同成吉思汗画像和部分遗物一起,被安放在白色宫帐内进行供奉。于是,几百年间,成吉思汗圣像前的圣灯长明不息,达尔扈特人的祭祀礼仪从未间断。
公元1649年,“八白室”被供奉在伊金霍洛旗——八座宫帐将成吉思汗及夫人等的遗物分别安置,各自独立供奉。至今前来拜祭的人群仍络绎不绝。
尽管关于成吉思汗的葬地,学术界历来纷争不止,但这并不影响成吉思汗陵与伊金霍洛在蒙古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每逢成吉思汗祭典时,尤其是祭祀礼仪中的四季大典时,成千上万的蒙古族人民就会从四面八方云集在此,身穿民族服装,带着酥油、砖茶、羊肉等供品,献上他们虔诚的拜祭并祈求福祉。
直到今天,伊金霍洛旗新街镇西南的乌兰陶勒盖、松道河和道伦阿贵附近,依然有一个叫“骆驼峰查干淖尔”的湖泊,世世代代饮养着两只神奇的“骆驼”。这里面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当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在鄂尔多斯高原被一座高耸陡峭的乌兰陶勒盖(汉语之意为“红色的山峰”)拦住,大军受阻。成吉思汗于是登高祭天,祈求上天让帐下一白色母驼受孕,赐予神驼。不久,神驼降临,驮着成吉思汗来到乌兰陶勒盖。只见神驼前蹄腾跃,后蹄踏路,为大军踏出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助成吉思汗越过乌兰陶勒盖,得以顺利进军西夏。后成吉思汗取胜归来,发现母骆驼和小神驼就卧在山峰的旁边,幻化成坚硬无比的石山。
历史和传说交织,神话与事实并存,众多的成吉思汗文化遗存在这里汇成了这个城市的整条文化脉络。伊金霍洛旗的城市变奏曲里从来不缺乏主题。
主题之外的变奏
对一个作曲家来说,变奏曲是一种能够充分展示其想象力的体裁,在一个有限的主题之上,作出丰富的变化与发展,使这个主题的潜藏素质得到发扬,展现出新鲜的意趣。这种在有限之中追求无限的情境,也符合一个城市的发展思路,如何立意于自己的主题文化,拓展经营城市发展的最佳空间,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是城市领导者与市民们努力的方向。
当年成吉思汗驻马落鞭之时曾赋诗一首,赞叹巴音昌呼格草原的美丽富庶:
花角金鹿栖息之所
戴胜鸟儿育雏之乡
衰落王朝振兴之地
白发老人享乐之邦
然而,由于过度的农垦、放牧、乱砍乱伐,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共有土地面积5600平方公里的伊金霍洛旗,其沙化面积就达到3000平方公里,沙进人退迫使部分农牧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另谋活路。这里成了不毛之地,贫困之乡。
这一章,沉重而缓慢。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依托煤海,建造绿洲,以工业的思维搞生态建设,以生态的思维谋工业发展。伊金霍洛旗重新奏响欢快的旋律……
阿腾席热镇城郊的恒信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占地1048亩,连绵成片的钢架大棚、塑料大棚已形成规模,部分花卉及叶菜类食品已进入市场。今年,5000亩设施农业、5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100个小型农庄、牧庄正在筹建。
位于乌兰木伦镇境内的神华万利煤炭分公司布尔台煤矿,厂区里一尘不染,广场上绿草如茵。走进去才知道这是一座生产、洗选和外运综合布局的特级高产高效现代化中心矿井。
很多地方,旅游业已成为农牧民生活的支柱产业。
成吉思汗曾经说过,不要因路远而踌躇,只要去,就必到达。
1978年至2008年,30年中,伊金霍洛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770倍,财政收入增长了382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7倍。
“全国绿化模范旗”“全国绿化百佳县”“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中国十佳绿色城市”“2009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市”、入选2009年西部百强县(市)前10名……荣誉等身的伊金霍洛旗,15.2万蒙汉等民族的儿女在这片土地上,谱写着新时代崭新的变奏乐章。
变奏之中的变奏
优美成功的变奏曲既需要明确的主题,也需要变化的反复,而非重复。城市的发展也是如此。多层次的变奏,展示了城市性格不同的侧面,也丰富了城市自身的内涵。当然,这需要决策者的智慧和功力。
“北连南拓,东退西缩,中心辐射”,围绕打造百万人口现代化宜居创业旅游城市,伊金霍洛人对空间发展布局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城市化进程融入了鄂尔多斯市建设“一市两区,三个组团”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大格局中。
阿腾席热镇是伊金霍洛旗府所在地,过去建成区仅有7.5平方公里,城镇规划建设水平较低。其中5平方公里旧城区基础设施尤其不够完善。如今,昔日的高原小镇,道路宽阔,高楼林立,可谓“一年见成效、两年大变样、三年换新貌”。以阿腾席热镇为中心的城镇发展体系渐渐形成。
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的“伊金霍洛概念性城市设计”,勾勒出了未来阿腾席热镇的蓝图:保留一面环山、两面临水的山水格局,形成“两轴、六心、一网”规划结构,城市功能区分为商务办公、商业文化、滨河旅游等8个版块,实现低密度、低容积率生态型城市目标。阿腾席热镇将是鄂尔多斯市核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与康巴什新区“一河两岸、交相辉映”。
108项重点项目,总投资1016亿元,在2009年伊金霍洛旗城建的大手笔中,三产项目占到了近四分之一。
城市建设本身就是文化的建设。随着成吉思汗博物馆的奠基开工,以成吉思汗陵文化旅游产业大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郡王府博物馆、影视基地、蒙元陶瓷博物馆、青铜器艺术博物馆等一大批项目也进入规划启动中。
三下乡、安居工程、雨露计划,惠民工程、文明创建三大品牌……一个个人文关怀之举,一个个民心措施,如春风化雨,滋养润泽着这里的民众。
伊金霍洛旗,以成吉思汗文化为核心,新的城市文化品牌正在逐步诞生。
无疑,伊金霍洛旗的城市变奏曲,主题明确,层次分明。
今天,15.2万蒙汉等民族儿女和睦的生活在这片土地。已驾鹤西去的成吉思汗34代嫡孙奇忠义先生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曾赋四言诗:
区域自治,党的主张;
蒙古民族,喜气洋洋。
各族一家,共建北疆;
携手并肩,奋发图强。
有人这样评述伊金霍洛旗:“环境优美,人居怡然,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神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个中国可持续性发展的县域模式”。
【家庭变奏曲】推荐阅读:
和谐邻里变奏曲作文07-19
小村变奏曲的散文09-18
午睡变奏曲600字作文09-12
3.《星星变奏曲》导学案(教师用)06-06
初三上册课文《星星变奏曲》教案设计12-08
九年级《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精选文档05-28
哇哈哈与变奏07-08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赏析07-04
区幸福家庭创建和新家庭计划工作总结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