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处理人社领域信访投诉请求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类处理人社领域信访投诉请求(共2篇)

分类处理人社领域信访投诉请求 篇1

九 项 途 径

焦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7年7月21日修订

— 0 — 分类处理人社领域信访投诉请求九项途径

目 录

一、调解仲裁途径(人社局劳动仲裁院 老劳动大厦13楼电话:2118860)

(一)劳动人事关系

1.事项:确认和解除劳动关系,解除人事关系

(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聘(任)用合同

2.事项: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

3.事项:履行集体合同争议

4.事项:履行聘任合同

5.事项:履行聘用合同

(三)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

(四)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

二、劳动监察途径(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老 劳动大厦12楼电话:8826733)

1.事项:用人单位制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及其执行的情况

2.事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3.事项: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遵守劳务派遣有关规定的情况

4.事项:用人单位遵守国家关于劳动者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规定的情况

5.事项: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6.事项: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

7.事项: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8.事项: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

9.事项: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遵守国家有关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规定的情况

10.事项: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保障监察事项

三、行政复议途径(市法治办 市政大厦西侧4楼、市人社局法规科 人社大厦705室 电话:2118968)

四、申诉途径(向原处理机关、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焦作市公务员局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

1.事项: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有关人事处理不服的申诉

2.事项: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录用工作人员违纪违规处理

3.事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的

五、信息公开途径

六、再次鉴定途径事项(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省人社厅 郑州市郑东新区正光路11号 电话:69690170、69690171)

1.事项:用人单位或者职工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

七、举报途径(市人社大厦 市人社局 电话:2118999)

1.事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等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检举控告

2.事项: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行为进行举报

3.事项: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行为进行举报

八、信访途径(市人社大厦1001信访调解科 电话:2118902)

九、司法途径(县、区人民法院)

1.事项: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

2.事项: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

3.事项:因企业自主进行改制引发的争议

4.事项: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付赔偿金的

明 细

一、调解仲裁途径(人社局劳动仲裁院 老劳动大厦13楼电话:2118860)

调解仲裁适用处理用人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下列事项属于调解仲裁受理范围:

(一)劳动人事关系

1.事项:确认和解除劳动关系,解除人事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2).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下列争议的仲裁:(1).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确认劳动关系等发生的争议;(2).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3).社会团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五、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引发争议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84.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本单位工人以及其他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之间,个体工商户与帮工、学徒之间,以及军队、武警部队的事业组织和企业与其无军籍的职工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只要符合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予受理。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第三十七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

第八条 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与辞职申请人之间发生争议时,可向当地政府人事部门人才流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调解或仲裁。

《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暂行规定》

第六条 当事人接到《辞退证明书》十五日内,可向当地人才流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地尚未成立仲裁机构的,由被辞退人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聘(任)用合同

2.事项: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十八条 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二十六条 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分无效有争议的,由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3.事项:履行集体合同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八十四条 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五十六条 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

4.事项:履行聘任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一百条 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下列争议的仲裁:2.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人事争议处理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下列人事争议:1.实施公务员法的机关与聘任制公务员之间、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与聘任工作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5.事项:履行聘用合同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第三十七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可以向聘用单位所在地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下列争议的仲裁:3.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

— 7 — 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4.社会团体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5.军队文职人员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人事争议处理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下列人事争议:2.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3.社团组织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4.军队聘用单位与文职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下列争议的仲裁:1.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第三十七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 — 8 —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4、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八十三条 个人与所在用人单位发生社会保险争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第三十七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下列争议的仲裁:1.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等发生的争议。

《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

第八条 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近亲属、伤残童工或者死亡童工的近亲属就赔偿数额与单位发生争议的,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二、劳动监察途径(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老 劳动大厦12楼电话:8826733)

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属于劳动保障监察事项的,可以通过劳动保障监察途径处理。劳动保障监察事项包括:

1.事项:用人单位制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及其执行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七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下列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1.用人单位制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及其执行 的情况。

2.事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七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下列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第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

3.事项: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遵守劳务派遣有关规定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七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下列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3.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遵守劳务派遣有关规定的情况。

4.事项:用人单位遵守国家关于劳动者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七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下列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4.用人单位遵守国家关于劳动者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第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5.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5.事项: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第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6.用人单位支付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6.事项: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第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4.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

7.事项: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七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对下列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6.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第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7.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8.事项: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第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3.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

9.事项: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遵守国家有关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规定的情况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第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8.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遵守国家有关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规 — 12 — 定的情况。

10.事项: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保障监察事项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第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下列事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保障监察事项。

三、行政复议途径(市法治办 市政大厦西侧4楼、市人社局法规科 人社大厦715室电话:2118967)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下列事项应属于行政复议受理范围:(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本法申请行政复议:1.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2.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行政强制措施决定不服的。3.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4.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的。5.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6.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的。7.申请

— 13 — 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费,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的。8.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第八条 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复议办法》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1.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出的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依法予以关闭、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2.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3.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出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不服的;4.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出的行政确认不服的;5.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不履行法定职责的;6.认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违法收费或者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7.认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出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三)《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办法》

第四条 经办机构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或者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为本单位的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机构(以下简称保险争议处理机构),具体负责社会保险行政争议的处理工 — 14 — 作。

第五条经办机构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分别采用复查和行政复议的方式处理社会保险行政争议。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行政复议:1.认为经办机构未依法为其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变更或者注销手续的;2.认为经办机构未按规定审核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3.认为经办机构未按规定记录社会保险费缴费情况或者拒绝其查询缴费记录的;4.认为经办机构违法收取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5.对经办机构核定其社会保险待遇标准有异议的;6.认为经办机构不依法支付其社会保险待遇或者对经办机构停止其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异议的;7.认为经办机构未依法为其调整社会保险待遇的;8.认为经办机构未依法为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或者接续手续的;9.认为经办机构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属 于前款第2、5、6、7项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直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先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经办机构申请复查,对复查决定不服,再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第十条 经办机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申请人有权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复议申请期限的;行政复议申请期限从申请人知道行政复议权或者行政复议申请期限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二年。

— 15 —(四)《公务员考试录用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

第十八条

报考者对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九条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录用中违纪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适用本办法。

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均可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根据行政复议法,人社领域所有针对管理相对人的具体行政行为均属行政复议范围,难以一一列举,因此不再列具体事项。

四、申诉途径(向原处理机关、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

对机关、事业单位做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的通过申诉渠道处理。下列事项属于申诉受理范围:

1.事项: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有关人事处理不服的申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九十条 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 16 —

(一)处分;(二)辞退或者取消录用;(三)降职;(四)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五)免职;(六)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七)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八)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对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

2.事项: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录用工作人员违纪违规处理

《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

第十八条第二款

录用工作人员对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核或者申诉。

第十九条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录用中违纪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适用本办法。

第十六条 录用工作人员对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决定不服的,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或者申诉。

3.事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的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规定》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可以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再申诉:(一)处分;(二)清退违规进

— 17 — 人;(三)撤销奖励;(四)考核定为基本合格或者不合格;(五)未按国家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待遇;(六)法律、法规、规章确定可以提出申诉的其他人事处理。

五、信息公开途径(政府及行政机关)

信息公开指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除行政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下列事项属于信息公开受理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九条 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1.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2.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3.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4.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第十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1.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 18 —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

4.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

5.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

6.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7.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六、再次鉴定途径(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省人社厅 郑州市郑东新区正光路11号 电话:69690170、69690171)

事项:用人单位或者职工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 《工伤保险条例》

第二十六条 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县、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七、举报途径(市人社大厦 市人社局 电话:2118999)

1.事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对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等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检举控告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管理办法》

第三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有权对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收支、管理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检举控告。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就本条前款所列行为进行的检举、控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第七条 监督机构受理当面举报,应当指定专人接待,做好笔录,必要时可以录音。笔录应由举报人签名或者盖章,但举报人可以不留姓名或拒绝录音。受理电话举报,应当如实记录,在征得举报人同意后,可以录音。受理电报、传真、信函和其他书面方式的举报,应当指定专人拆阅、登记。对内容不详的署名举报,应当及时约请举报人面谈或通过其他方式索取补充材料。

第十条 凡符合本办法受理范围的举报,监督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60日。

2.事项: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行为进行举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七十九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本法的行为都有权举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并对举报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3.事项:组织或者个人对违反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的行为进行举报

《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

第二十九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对实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八、信访途径 《信访条例》

第十四条 信访人不服下列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信访事项:

(一)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三)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四)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派出的人员;

(五)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成员。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信访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向有关机关提出。

第二十二条

信访人按照本条例规定直接向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以外的行政机关提出的信访事项,有关行政机关应当予以登记;对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并属于本机关法定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应当受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对不属于本机关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应当告知信访人向有权的机关提出。

有关行政机关收到信访事项后,能够当场答复是否受理的,— 21 — 应当当场书面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信访事项之日起15日内书面告知信访人。但是,信访人的姓名(名称)、住址不清的除外。

有关行政机关应当相互通报信访事项的受理情况。

九、司法途径(县、区人民法院)

依法应当由司法机关处理的申诉和控告类信访问题分别介绍到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机关处理。

1.事项: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第一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下列纠纷,属于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等处理,或者因其他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决予以撤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 — 22 — 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第四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因劳动关系是否已经解除或者终止,以及应否支付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产生的争议,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五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后,请求用人单位返还其收取的劳动合同定金、保证金、抵押金、抵押物产生的争议,或者办理劳动者的人事档案、社会保险关系等移转手续产生的争议,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六条 劳动者因为工伤、职业病,请求用人单位依法承担给予工伤保险待遇的争议,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后,当事人依法起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七条 下列纠纷不属于劳动争议: 1.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纠纷;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产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纠纷;3.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或者对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的异议纠纷;4.家庭或者个人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纠纷;5.个体工匠与帮工、学徒之间的纠纷;6.农村承包经营户与受雇人之间的纠纷。

2.事项: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

— 23 — 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第一条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3.事项:因企业自主进行改制引发的争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第二条 因企业自主进行改制引发的争议,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4.事项: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付赔偿金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第三条 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付赔偿金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其他还有:

1.该立案不立案、对判决不服、判决后不执行的引导群众向法院投诉;

2.反映国家公职人员渎职、贪污受贿犯罪的引导群众向检察机关投诉;— 24 —

3.工伤认定中对交通事故认定不服的介绍到公安部门处理;

4.工伤认定中对司法鉴定有异议的介绍到司法行政部门处理;5.对恶意欠薪的介绍到公安部门处理。6.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有异议如何处理?

分类处理人社领域信访投诉请求 篇2

( 一)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法定途径:双方协商解决, 请求村民委员会、乡 ( 镇) 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 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第五十一条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 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 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 ( 镇) 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

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 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十二条当事人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的, 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逾期不起诉的, 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第二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和仲裁, 适用本法。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包括:

( 一) 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发生的纠纷;

( 二) 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出租、 互换、 转让、 入股等流转发生的纠纷;

( 三) 因收回、调整承包地发生的纠纷;

( 四) 因确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的纠纷;

( 五) 因侵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的纠纷;

( 六)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因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及其补偿发生的纠纷, 不属于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 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

( 二) 生产、经营假劣种子

法定途径: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反映, 进行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 生产、经营假、劣种子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停止生产、经营, 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 吊销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 并处以罚款;有违法所得的, 处以违法所得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 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 经营、推广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通过的种子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种子的经营、推广, 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 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 三) 非法开垦、征收、征用、使用或破坏草原

法定途径: 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反映, 进行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第六十三条无权批准征收、征用、使用草原的单位或者个人非法批准征收、征用、使用草原的, 超越批准权限非法批准征收、征用、使用草原的, 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批准征收、征用、使用草原,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非法批准征收、征用、使用草原的文件无效。 非法批准征收、征用、使用的草原应当收回, 当事人拒不归还的, 以非法使用草原论处。

非法批准征收、征用、使用草原, 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四条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草原,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五条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 非法使用草原,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退还非法使用的草原, 对违反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擅自将草原改为建设用地的, 限期拆除在非法使用的草原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恢复草原植被, 并处草原被非法使用前三年平均产值六倍以上十二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六条非法开垦草原,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限期恢复植被, 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 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 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给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七条在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草原, 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采挖植物或者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动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 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 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给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八条未经批准或者未按照规定的时间、 区域和采挖方式在草原上进行采土、采砂、采石等活动的, 由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限期恢复植被, 没收非法财物和违法所得, 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 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给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九条违反本法第五十二条规定, 擅自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 破坏草原植被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限期恢复植被, 没收违法所得, 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 可以并处草原被破坏前三年平均产值六倍以上十二倍以下的罚款;给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十条非抢险救灾和牧民搬迁的机动车辆离开道路在草原上行驶, 或者从事地质勘探、科学考察等活动, 未事先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或者未按照报告的行驶区域和行驶路线在草原上行驶, 破坏草原植被的, 由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限期恢复植被, 可以并处草原被破坏前三年平均产值三倍以上九倍以下的罚款; 给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造成损失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 四) 违反规定生产、销售、推广畜禽品种

法定途径: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反映, 进行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第六十一条违反本法有关规定, 销售、推广未经审定或者鉴定的畜禽品种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没收畜禽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万元以上的, 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万元的, 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二条违反本法有关规定, 无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或者违反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经营种畜禽的, 转让、租借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三万元以上的, 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三万元的, 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经营种畜禽或者转让、 租借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情节严重的, 并处吊销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七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五) 动物防疫工作不力

法定途径: 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反映, 给予通报批评或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第六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本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 一) 未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

( 二) 对不符合条件的颁发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动物诊疗许可证, 或者对符合条件的拒不颁发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动物诊疗许可证的;

( 三) 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

第七十条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 一) 对未经现场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 或者对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拒不出具检疫证明、加施检疫标志的;

( 二) 对附有检疫证明、 检疫标志的动物、 动物产品重复检疫的;

( 三) 从事与动物防疫有关的经营性活动, 或者在国务院财政部门、物价主管部门规定外加收费用、重复收费的;

( 四) 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

第七十一条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 一) 未履行动物疫病监测、 检测职责或者伪造监测、 检测结果的;

(二) 发生动物疫情时未及时进行诊断、调查的;

(三) 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

第八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六) 破坏渔业资源或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

法定途径: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反映, 进行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第三十条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 禁止制造、销售、使用禁用的渔具。 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 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 捕捞的渔获物中幼鱼不得超过规定的比例。 在禁渔区或者禁渔期内禁止销售非法捕捞的渔获物。

第三十八条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方法进行捕捞的, 违反关于禁渔区、禁渔期的规定进行捕捞的, 或者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和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或者渔获物中幼鱼超过规定比例的, 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 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没收渔具, 吊销捕捞许可证;情节特别严重的, 可以没收渔船;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禁渔区或者禁渔期内销售非法捕捞的渔获物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制造、销售禁用的渔具的, 没收非法制造、销售的渔具和违法所得, 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决定。但是, 本法已对处罚机关作出规定的除外。

在海上执法时, 对违反禁渔区、禁渔期的规定或者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进行捕捞, 以及未取得捕捞许可证进行捕捞的, 事实清楚、证据充分, 但是当场不能按照法定程序作出和执行行政处罚决定的, 可以先暂时扣押捕捞许可证、渔具或者渔船, 回港后依法作出和执行行政处罚决定。

( 七) 伪造检测结果或违规生产农产品

法定途径: 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反映, 进行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 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工作。

第二十五条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法律、 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者休药期的规定, 防止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禁止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第四十四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伪造检测结果的, 责令改正,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撤销其检测资格;造成损害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出具检测结果不实, 造成损害的, 依法承担赔偿责任;造成重大损害的, 并撤销其检测资格。

第四十七条农产品生产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未建立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农产品生产记录的, 或者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的, 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 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八) 违规加重农民负担

法定途径:向乡 ( 镇) 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反映, 由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提请上述人员所在单位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规依据:《 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

第三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 ( 以下简称农民负担) 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乡人民政府主管本乡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日常工作由乡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负责。

第三十七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 由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提请上述人员所在单位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八条对检举、揭发、控告和抵制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 乱罚款和进行各种摊派的单位和人员打击报复, 属于违反《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 的, 由行政监察机关依法处理, 属于违反 《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 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 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九) 违规生产、经营、使用农药或生产、经营假劣农药

法定途径: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工业产品许可管理部门反映, 进行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规依据:《 农药管理条例》

第四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或者危险物品肇事罪的规定,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以下规定给予处罚:

( 一) 未取得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 擅自生产、经营农药的, 或者生产、经营已撤销登记的农药的, 责令停止生产、经营,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违法所得1 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 并处10 万元以下的罚款;

( 二) 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有效期限届满未办理续展登记, 擅自继续生产该农药的, 责令限期补办续展手续, 没收违法所得, 可以并处违法所得5 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 可以并处5 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补办的, 由原发证机关责令停止生产、经营, 吊销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

( 三) 生产、 经营产品包装上未附标签、 标签残缺不清或者擅自修改标签内容的农药产品的, 给予警告, 没收违法所得, 可以并处违法所得3 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 可以并处3 万元以下的罚款;

( 四) 不按照国家有关农药安全使用的规定使用农药的, 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后果, 给予警告, 可以并处3 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假冒、 伪造或者转让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农药登记证号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号、农药生产许可证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农药生产许可证号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号的, 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或者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的规定,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收缴或者吊销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 由工业产品许可管理部门收缴或者吊销农药生产许可证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 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业产品许可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 可以并处违法所得10 倍以下的罚款; 没有违法所得的, 可以并处10 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生产、经营假农药、劣质农药的, 依照刑法关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或者生产、销售伪劣农药罪的规定,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法律、 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有关部门没收假农药、劣质农药和违法所得, 并处违法所得1 倍以上10 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 并处10 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吊销农药登记证或者农药临时登记证, 由工业产品许可管理部门吊销农药生产许可证或者农药生产批准文件。

( 十) 不按规定进行农业机械维修

法定途径: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反映, 进行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规依据:《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第四十八条未取得维修技术合格证书或者使用伪造、变造、过期的维修技术合格证书从事维修经营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收缴伪造、变造、过期的维修技术合格证书, 限期补办有关手续,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违法经营额1 倍以上2 倍以下罚款;逾期不补办的, 处违法经营额2 倍以上5 倍以下罚款, 并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四十九条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者使用不符合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的配件维修农业机械, 或者拼装、改装农业机械整机, 或者承揽维修已经达到报废条件的农业机械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违法经营额1 倍以上2 倍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 处违法经营额2 倍以上5 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吊销维修技术合格证。

上一篇:实验室设备配置下一篇:鼋头渚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