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诗歌(推荐10篇)
感慨知青岁月!
你们是六十年代人民的功臣!
你们是六十年代祖国的脊梁!
你们是六十年代城市文明的传承者!
你们是六十年代广阔天地的先锋兵!
同为五十年代的农村人,
我是你们献身偏远的见证者。
我为你们由衷骄傲!
我为你们高唱赞歌!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
你们用年轻的豪言壮语;
你们用年轻的豪情壮志;
你们用对党的忠诚刻写了一页: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史记!
你们用年轻的责任和勇敢谱写了一曲:
热爱领袖,热爱生活的时代赞歌!
痛别父母赴边偏,
热血豪情斗地天。
泪洒寒辛同日月,
家难国业任当担。
四十年前:
你们毅然挥手父母的明珠掌上,
奔赴艰苦农村,用娇嫩的双手挥镐抡锤。
你们奋勇告离繁华的霓虹灯下,
前往风雪边疆,用柔嫩的双肩挑起大任。
血泡与泪花陪伴着酷暑,
思念与无助依偎着严寒。
艰险中,危难时,洪水里,饥荒前……
你们不信天命,你们不信邪恶。
你们不怕苦,你们不怕死。
你们以无畏的气概,
迎对一天复一天。
邢燕子,候隽,
张勇,金训华……
你们用坚强经受住了人民的考验,
你们用顽强经受住了艰苦的磨练。
你们是人民的英雄!
你们是祖国的丰碑!
你们功不可没,
我鉴历史为你们刻下知青这光辉的一页!
本文作于4月23日
作者:张广森,笔名松涧,网名松风吟月
秦艳玲是68年的下乡知青,下乡不到一年,运气就突然降临了。
一次,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来七里大队检查工作,大队在贫农老牟家安排了饭菜,还请了服务员。
在当时领导下乡都吃这种轮流的“派饭”。
由于秦艳玲身材好,长得漂亮,又能说会道,丁书记就把她叫来陪公社副主任喝酒。
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姓潘,转业兵出身,没啥文化,人也算憨厚,可就是有点好色。
贫农出身的牟树河住在村西头,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很清苦,前些年,老婆和山东摊煎饼的一个老爷们跑了,弄得他这两年又当爹又当妈,生活很是艰难,再艰难也得安排好吃住,更何况是革委会的主任来,这是队里的规定,接待好了还可以有补助。
这天,牟树河里外的忙乎,我路过时问牟叔:“牟叔?咋哩?家里来客人了?”牟树河把一盆脏水泼了出去,说:“公社领导来队里检查工作,吃派饭轮到了俺家。丁书记说咋也要弄几个菜,让人家公社领导吃饱吃好,俺也有七、八年没有下厨了,这不买了一些菜,不一定能弄好。”我笑了笑说:“牟叔,你别喝酒哇!喝了酒你就胡咧咧。”牟树河说:“俺喝酒咋哩?俺喝人肚里没喝狗肚子里,去去!小屁孩也管上俺哩!”
晚上,潘主任来了,看到满桌子的饭菜,皱着眉头说:“怎么这么奢侈?现在乡下多苦啊?是谁的主意?俺要批评他哩!告诉你们,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丁书记笑嘻嘻地说:“潘主任,这些饭菜可是牟大哥家自产的,那些您爱吃的山野菜,是牟大哥昨天上山现挖的,伙食没超标准。”潘主任很严肃地瞅着丁书记说:“猪蹄也是老牟昨晚上山挖的吗?”丁书记的脸一红一白的木在了那里。
这时,秦艳玲急忙站了起来,给潘主任斟满了酒,笑嘻嘻地说:“潘主任,你真是俺们的父母官啊!有您刚才说的一番话,就不愁七里公社的宏伟蓝图不能实现,就凭您替老百姓考虑的这种廉洁精神,就是俺们学习的典型,真佩服您!”秦艳玲说完,端起酒杯,把脸和酒杯一起凑近潘主任,接着说:“潘主任,相逢是缘,我佩服您,敬您一杯。”说完,一扬脖子,就把酒干了。
秦艳玲把酒干完,还把酒杯在潘主任面前晃了晃说:“潘主任,您要是没有酒量,可以不干。”
潘主任被秦艳玲的举动勾起了酒性,二话没说,也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这时,丁书记、牟树河呱叽呱叽地拍起了巴掌。
秦艳玲乜斜着眼睛,微笑着瞅着潘主任,挑逗地说:“潘主任您好爽快呀!好酒量呀!”潘主任说:“俺是爷们,咋能叫娘们给俺比下去,你们说是不是啊?”丁书记、牟树河笑着附和着,连连点头。
酒过三巡,秦艳玲脸似像桃花红,姿态扭捏,语调嗲嗲,潘主任的眼睛始终盯着秦艳玲,没有任何游离。
秦艳玲再次给潘主任满上酒,已经喝了第六杯了,明显看出潘主任多了,舌头也大了,他磕磕巴巴地说:“小秦……你是……革命的……战士……我会挖掘……你的……潜能……才智……”说完,手在秦艳玲的脸蛋儿上捏了一把。秦艳详装很疼的“哎呦”一叫,潘主任哈哈大笑起来,接着,把脸几乎贴在了秦艳玲的脸上说:“俺错了,俺错了哩!”丁书记、牟树河也陪着哈哈大笑起来……
笑声一停,潘主任说: “小秦……听说你……舞跳得好,歌也唱得……好,能不能……”他的话还没说完,丁书记马上接过话茬,笑嘻嘻地说:“艳玲!你给潘主任跳一段白毛女,给潘主任助助酒兴!”牟树河也笑着说:“是哩!来个北风那个吹呗!”
秦艳玲脱去外衣,开始了跳舞……
这时,潘主任喝着酒,看着秦艳玲的舞姿,真的醉了。
没等秦艳玲跳完,潘主任突然大吼起来:“他妈的,城里的女人就是城里的女人,农村的闺女就是他妈的比不上。看看人家,那小腰多软,那腿多白,那奶子多大……”
秦艳玲跳舞出了汗,晃晃悠悠的潘主任赶紧给秦艳玲擦汗……这时,丁书记给牟树河使了个眼色,俩人会心一笑,借故出去了……
这时的屋里,只有潘主任和秦艳玲两个人了,两个人喝着酒,潘主任紧紧搂着秦艳玲的腰说:“你腿白,身子白,一看就是城里大户人家的孩子。”秦艳玲噘着嘴说:“潘主任,您可得帮助我,俺下乡快两年了,这里谁懂跳舞唱歌啊!就你懂!”潘主任听了,哈哈大笑说:“俺看你……去……东方红小学教学……正合适,领着学生……跳跳革命的舞,演演革命的戏,好着哩!”秦艳玲乐的蹦了起来,抱着潘主任就亲了一口……
潘主任趁机把秦艳抱到炕上,胡乱亲着……
开始,秦艳玲身子还很坚挺,不一会儿,就软了……
三天后,秦艳玲被调到了东方红小学,当上了音乐老师。那年秋天,秦艳玲在七里公社搞了革命样板戏大汇演,当时非常红火。一年后,县文工团来七里公社招演员,潘主任又以公社革委会的名义,推荐秦艳玲当上了县文工团的舞蹈演员。
秦艳玲去县文工团以后,和潘主任见面的时间就少了。一次,潘主任去县里开会,想看看分别已经很久秦艳玲,去的时候是中午,潘主任敲了半天秦艳玲宿舍的门,很长时间门才打开,出来的是一个男人,梳着油光光的分头……潘主任刚要说点什么,那男人的身后,闪出了秦艳玲,她斜斜地看了潘主任一眼。潘主任急忙挤进屋,返身把门插上了,秦艳玲问:“你插门干什么?”潘主任抱住秦艳玲说:“艳玲,俺死想你了!”秦艳玲冷冷地说:“你想我干啥呀?你又没离婚。你们男人都这样,吃着锅里的看着盆里!”潘主任说:“俺不是哩!俺不是哩!你知道俺是咋对你的呀!” 秦艳玲说:“你是咋对俺的?你说啊!”潘主任呜了半天也没说出一句赶劲儿的话。秦艳玲继续说:“你别瞎白胡了,俺已经有对象了,刚才出去的那个男人就是俺的未婚夫。我现在也不是你当时在七里公社认识的秦艳玲了,告诉你,你在瞎说,小心我用大巴掌拍你!”说完捋捋头发就转身走了。
潘主记坐在床上,双手抱头,闷闷地哭了……
后来,我离开了七里公社,回到了吉林市,再没听到他们的消息。
9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回到七里公社,看到了潘主任,那时,他已经被定为“”造反派的“三种人”,被免了职,回家种地了。
晚上,我们一起在一个朋友家喝酒,我向他问起秦艳玲,他告诉我说,秦艳玲调走了,调到一个沿海的地市级城市,当上了那个城市的文化局长。
封皮上那种“史诗巨作”的评价不知道是不是过火,但通过那些灵动的人物让人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年代,更像一种历史的纪实。父辈们的事与我们些八零后似乎很遥远,但那一切都影响着我们八零后的一生…… 人不但无法选择家庭出身,更无法选择所处的时代。但无论这两点对人多么不利,人仍有选择自己人性坐标的可能,哪怕选择余地很小。于是,后人会从史性文化中发现,即使在寒冬般的时代,竟也有人性的温暖存在,而那,正是社会终究要进步的希望。《知青》这部小说,让人感动的正是寒冬般时代的人性本真之温暖,是余地很小很小的理智的思想。
那个年代缺吃少穿,食不果腹,这些物质的奇缺人是可以忍受的,可以通过劳动创造,只要勤劳付出土地就会满足。那个年代对人性和人本能思想的自己之剥夺可谓是史无前例的。一句话,一封信,一首诗,都会成为现行反革命,政治的可怕贯彻得淋漓尽致。但既使这样,仍然有周萍这种“仙人掌”一样的姑娘,不管经历多少委屈和痛苦,最后仍然善良温暖让人感动。一如赵曙光那封写给赵天亮封在枕头里“中国病了”那封让人做了多少恶梦的“信”,这些可贵可贵的东西,不知道在这个时代是否还有多少。那个年代,哥们是真哥们,命换的情谊。那个年代爱情真是爱情,会一辈子忠贞不渝。那个年代无法选择,却可以选择坚守人性的温暖。
本人是公司的一名普通党员。通过这次公司下发的书本《知青》学习后,更进一步对当初知青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运动的深刻了解,对照自己现在的工作,生活环境等优越的多了,更要珍惜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下面就浅谈自己的读书体会。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
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当时历史无奈的选择。上山下乡是当时知青无法的选择。恐怕还没有一个数以千万计的庞大青年群体曾被历史赋予过如此众多的称谓——共和国同龄人、老三届、红卫兵、知青„„他们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上山下乡”运动中,被冠以“知青”之名走向农村,与共和国一起蹉跎、奋进,用迸发的激情燃烧着荒凉,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他们中有人如赵天亮、周萍、齐勇、孙曼玲,来自祖国天南海北,共同投身北大荒的艰苦劳作,在汗水中缔结着珍贵的友情与爱情,从一腔热血报效祖国的懵懂中逐渐成熟,对自己与社会都有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也有人像赵曙光、冯晓兰,有着睿智的头脑、高尚的情操与满腹的学识,却立志扎根陕北农村,为民生暗中奔走,誓把贫穷连根拔起。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被裹挟入时代洪流,无从随心所欲做出选择,但也正是在无从选择的大时代中,他们凭借着稚嫩的双手和澎湃的激情,合力开拓出一个粮食丰盈的北大荒、一个不再贫瘠的坡底村,在青春的站台上歌声嘹亮。
《知青》将重大历史背景与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故事巧妙相融,以积极而不失浪漫、清新而富有诗意的手法,再现了“知青”这个特殊群体充满理想又坚韧不拔的青葱岁月,描绘了那个特殊年代千百万知识青年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残酷青春”的敬意。[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
读完《知青》,我感触很深。试问自己,我在为谁工作。我在为自己工作。其一: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工作机会来之不易,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知道抱怨的人,总是排在被遗忘的角落,不管他们的学历是否很高,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基本的工作要求,只能如此而已。其二:只有在热爱自己工作的情况下,才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一个人在工作时,如果能以精进不息的精神,火焰般的热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即使是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最精巧的工人;如果以冷淡的态度去做哪怕是最高尚的工作,也不过是个平庸的工匠。所以在工作过程中,不但要有足够的责任心、爱心和奉献精神,还必须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精神,时刻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
对于工作,我应该尽心尽责,国家政策规定做什么,我们就要维护什么,少计较个人的得失。在工作过程中,不但要有足够的责任心、爱心和奉献精神,还必须要有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的精神准备。工作中我们不是为了自己工作,我们有着自己的崇高理想,自己认定目标,并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好自己的工作,最起码是对得起自己全国人民给予的那份工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子孙后代,既然为了自己理想和职责,就要努力干出成绩来!
没有彻底的工作作风,即使前面的工作做得再多,也有可能会走向失败。工作做得彻底是走向成功的必然之路。做事情不要找任何借口。没有任何借口,换句话讲就是把事情做彻底。
把工作做彻底,就是要向既定目标出发。把工作做彻底,就是不要为自己找借口。人一旦有了借口,就会主动停下脚步,不再往前跨越一步。最好的办法就是拒绝任何借口,一心一意去完成工作。
有责任才能有担当,责任意识是成就事业的思想基础。有责任感的工作态度就是把工作当成事业,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也塑造了自我,成就了人生。我们应该把工作当成个人愿意倾尽全力为之奋斗的事业,克服困难,发挥聪明才智,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责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觉把自己变成一个自信、诚实、主动、敬业,可信赖和能担当的人。我们应该把每一项工作尽力做到超出客户的预期,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而不是寻找各种借口推诿。敬业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积极”,二是“尽力”。积极是一种心态,不管工作分工如何,无论逆境还是顺境,始终要乐观面对。尽力是一种态度,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对工作尽力,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督察事业刚刚起步,我们面对很多的工作都是急活、快活、难活。很多时候,工作只是简单、琐碎的重复,时间长了难免会疲惫。
郑启五
武平“猪胆肝”被客家饮食文化公推为“闽西八大干”的“大哥大”,究其原因,应在于举世无双:肝胆合一,实乃天下奇思奇制,且美味与食疗兼备,令更其非同一般。“猪胆肝”工艺考究,需经选料、浸泡、整压、吊晒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首先选择新鲜的深褐色优质“糯米猪肝”,然后将其和猪胆一起浸泡在适度的盐水中,再加入八角、公丁、花椒、肉桂、白酒等各味配料,待胆汁和料味均匀渗入猪肝里之后,捞起吊晒数日。“猪胆肝”味香甘醇,微苦微辣,鲜美异常,是佐酒下饭不可多得的佳肴。尤其是武平平川的猪胆肝厂近年已采用现代工艺真空密封包装,使这一美味即开即食,无论是家宴待客、旅游野餐,还是馈赠亲友,无不方便至极。
笔者一度炎夏喉痛,久治不愈,偶然择用“猪胆肝”佐米粥打发早餐,本是为了开胃下饭,哪知种豆得瓜,喉痛悄然消失。后来才知原来是“猪胆肝”还有清热降火、滋润咽喉的功效,暗中助我清热解毒,这次无意中的实践令我对它的特异造化连连称奇。有人称猪胆肝为药膳,大概原因正在于此。
武平山区是当年我们厦门知青上山下乡的地方,近年随着大批人到中年的老知青重返第二故乡探亲访友旧地重游,“猪胆肝”也由此借助特区的窗口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由于武平“猪胆肝”与连城地瓜干、永定菜干、上杭萝卜干、宁化老鼠干和辣椒干、明溪肉脯干、长汀豆腐干合称“闽西八大干”,因而常常被误为“猪胆干”。在全国影响很大的生活类期刊——《美食》2000年第2期在《闽西珍馐八大干》一文中就把“武平猪胆肝”误为“猪胆干”,而龙岩印刷精美内容丰厚的《闽西春秋》一书也有同样的笔误,可谓冤哉:倘若真是猪胆一味成干,岂不苦煞天下食客?!我想“猪胆肝”当为“猪胆肝干”的缩称,以免除“肝干”发音的拗口。可缩略之中一旦不慎错缩了唱主角的“肝”字,势必慌腔走板,重重地误解了这一奇异的美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时代上山下乡,在黄土高原的小山村梁家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故事的一条红线,就是他在融入群众中确立了理想信念,在艰苦环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和执着。
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而更为感人至深的是他坚韧不拔的政治追求。对于常人来说,只要现实表现好,就容易被组织接纳。他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现实表现广受称赞。但因为所谓“家庭问题”,入团入党对他来说是那样的希望渺茫。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面对组织上的冷遇,他没有抱怨,没有气馁,没有放弃,而是锲而不舍、坚定不移。他先后写了好几份入团申请书,才在1972年秋天入了团。同样,他反反复复写了10份入党申请书,最终在1974年春天入了党。
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他还能不急不躁。他从容自问:“我为什么就不能在梁家河扎根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留在这里为老百姓干好事呢?”这一问,让他找到了苦苦期盼的光明大道其实就在自己脚下的青春答案。当他下定决心留下来的那一刻,他就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理想信念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总是要体现在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上。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青年习近平:他跟社员一起用挑子挑着羊粪和牛粪往山上送,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就用衣服垫着继续挑;他顶着炎炎烈日在地里割麦锄草,身上都晒红了,之后又蜕皮、仍然坚持活不干完不休息;他带领社员打井,率先跳到冰面上,用老?和镐头使劲地挖残冰冻土。他带领群众治沟打坝、植树造林、大办沼气,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他办铁业社、办缝纫社、办代销点、办磨坊,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正因为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并外化成“敢为人先、坚持到底、不辞辛苦”的昂扬斗志,体现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他才能“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
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前赴后继的奋斗,成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动力,也由此成为我们党百年历程中最可宝贵的红色基因。历史已经翻开了崭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这一代人的上山下乡早已成为“过去的故事”,但他和无数像他一样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那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却是历久弥新、久而弥坚,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先生们、女士们:
大家好!
今天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此,请允许我代表×××联谊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在线的朋友并经你们向各×××联谊会的朋友们致以最深情的祝福!
×××联谊会成立至今已有×年之久。成立之后已举办过多次大、中型活动,在知青之间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第二故乡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目前,我们仍在积极探索她今后的存续与发展。
上山下乡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规模之广阔,声势之浩大,结局之悲壮,影响之深远,善后之艰难,均属空前绝后。在这一漫长过程中,不少有为青年为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很多人至今未能回归。对那些失落者伸以援手,正是我们成立联谊会的宗旨之一。
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我们有幸见证了两个千年。在上一个千年中,我们已无可挽回的失去了很多很多。在这后一个千年里,我们的身边虽已是千帆竟发,万象更新,但历史给予我们的际遇却不多,我们仍将承受因社会转型而伴生的巨大压力。因此,如何度过并度好后半生,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当然,也包括你是不是还想为你梦中的那片红土地、黑土地或黄土地再做些什么?
正基于此,我非常感谢各知青在此之前已经作出以及现在正在继续作出的努力。感谢你们为各知青之间、各知青联谊会之间以及一切今天在座或不在座的朋友之间,提供一个可供大家广泛接触的平台。让一代人对昨天的感悟,对今天的执着,以及对明天的追求,都能籍此得以真实留驻。
郑启五
1984年的报纸曾报道在闽西武平县的唐屋村发现了几株有百年树龄的“杉树王”。这则不足百字的新华社消息一直令我耿耿于怀:哼,“发现”?真是大言不惭!1969年我插队落户就在那里,从所在的“炭坑生产队”到“唐屋大队的大队部”,回回必绕经“杉树王”而过。只要一想起闽西,那几株粗似人民大会堂圆柱的树身就一下子堵在了思路的中央,于是叶荫下山风的凉爽与仰头张望时的微晕,便一同向眉心袭来。
其实,唐屋值得炫耀并非仅有“杉树王”。“下排生产队”知青住的院落里,红军留下的标语就有七、八条之多,都是用毛笔写在杉木梁柱和斑驳的白墙上的,署名为“红军独立师宣传队”。有“打倒列强!”“打倒AB团!”“保卫苏维埃!”等等。字字句句,清晰如初。
偶然闲读一篇题为《周恩来刘伯承派出的特使》的史记得知,1930年代初唐屋村所隶属的帽村乡是当时工农红军粤
赣军区第三分区所在,为扼守红都瑞金的东南门户。在那里有过红军的标语自不足为奇。奇的是这些革命的呐喊却能在光天化日之不免遭白军的戳刮而如此全整地存录下来。
“红标”历经30余载的冬寒夏炎,进而在一股历史的狂潮里与漂泊至此的厦门知青结下朝夕相处的情缘。仿佛生前有约,谁也不敢说是谁的“发现”。然而我个人在武平倒另有一次货真价实的“发现”:那是被调到处明村后的事。我住在大队“赤脚医生”聂达贞祖传的一幢闲置的老屋里,一张框式木床边红土夯打出的壁墙上,均匀地牢贴着几张旧报纸。报纸的纸质几乎与红土原色的壁面溶为一体。这铅印的旧报是民国九年(即1920年)的《武平新闻》。初见时我相当吃惊,“文革”的烈火竟没有燃及这张“国民党的残渣”。加上日日与之照面,“民国九年”的字迹就穿透了眼帘而字贴在记忆的壁面上了。
八十年代初我上大学时曾浏览过一本新闻史之类的书,方才觉察到那几张旧报纸的珍贵足以改写若不是中国至少也是福建的新闻史!1990年我参加了厦门知青作家团重返闽西,老屋怀旧土楼“取宝”一直兴奋地推拉着我近乎无措的手脚。但为时已晚,那幢“聂氏老屋”已在1983年特大山洪中被冲得片瓦不留。我无言以对,呆呆地站在空荡荡的旧址,几
团云絮正焦急地掠过远处绿色的岗峦……
1994年2月
郑启五
插队的第一年十分想家,平生第一次远离父母,年底真想回家看看。我要回家可上头早早有精神“要与贫下中农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这引起我的逆反,进一步强化了非回家不可的念头。到大队“再教育领导小组”请假未准,十七岁的我便草草打点行装,擅自行动了。尽管生产队的贫下中农们宽容得很,但我仍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一路没有证明,买票住宿都可能枝节横生,但我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大不了还有垫底的“十一号自行车”,什么也挡不住“我要回家”!
头天步行25里山路,从深山小村唐屋爬到了公社的所在地,当夜下榻帽村饭店。该店楼下摆着三张饭桌,对外供应罐装蒸饭,楼上横着几张木床附设住宿,“饭店”名副其实。宿费四角且不问证明,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难能可贵,足见大山里“来的都是客”的客家风情始终碧水长流。
隔天一早搭上帽村至城关唯一的一趟班车,使我顿生乘胜前进的轻快。班车吭哧吭哧在天旋地转的洞风岭奋力攀行,来时我曾在此岭呕吐得死去活来,把胃汁胆汁都抠得一干二净,还为此发誓今生今世决不再坐汽车了。可此时“我要回家”像一面旗帜在心海升起,洞风岭上呼啦啦地飘扬,吐的怨恨呕的恐惧早顺风被吹到太平洋去了。三个小时后安抵城关,我马不停蹄赶到长途车站售票窗口。早听说有一位剪短发的中年女同志对知青购票较宽容,用闽南话说明原因,往往可以如愿以偿。我果敢一试,却见她面露难色,沉吟片刻,还是卖给了一张。我永远记得那张米黄色的车票,上面黑色的铅字为“武平—龙岩/3。20元”。
带着胜利的喜悦,我在城关的桥头结识了一位老实巴交的知青,他爽快把他的证明借给我住旅社,他则到附近的熟人家窝一夜。一切的一切都比预想的顺利,看来证明也不过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纸片罢了。晚饭时我买了一钵炖“石干”以示庆贺。“石干”就是生活在山涧里的青蛙,清凉退火,大补元气。当时此物在武平很便宜,一钵两三头不过几角钱而已。然而福祸相依,事态突然逆转:是夜肚中的“石干”尚未完全消化干净,那位借我证明的知青突然气喘吁吁破门而入,告之全城正在大查户口,证明必须立即还给他。还说民兵马上就要到旅社来了,劝我还是出去躲躲,免得两人都麻烦。我把行李托付给他,便匆匆逃离了旅社。果然没走多远,就发现一队带红袖标的民兵沿街而来,气氛之紧张与样板戏
《红灯记》的大搜捕虽然相去甚远,莫明之中也让我体会到心跳如兔的滋味。当然,如若真的成了民兵的“瓮中之鳖”,也没有什么大了不得的,他们是民兵,我也是民兵,大家都是社员的干活。但手中没证明终有几分心虚,万一有所闪失口袋里的车票就有可能变回钞票,为了回家惟有一避风头。
一过十点,城关除了桥头的几盏灯,已是四下漆黑,这个时候还在街头游荡,就不大像一个好人!那到车站的候车室坐一宿吧,可整个车站大门紧闭没有一丝光亮。出城到附近的村庄找个草棚窝一夜吧,但惹响了满村的狗叫,黑暗中的我岂不更像过街的坏人?!冷风顺着平川河扑面而来,我打了一个寒噤,这下可体会到了什么叫“流落街头”了。“车到山前”的我毅然登上了桥头的公厕,眼下唯一的去处!大串联时我曾在列车上的厕所里站过一夜,这回也算得上是“梅开二度”了。到过县城的知青和40岁以上的武平人大概多会对此厕留有印象:纯木质双层结构,搭建严实,两头有木梯拾级而上,偌大的一间木厕对中为过道,两旁各分隔成十个左右的单间,每个单间各拥一个严实的木门,形同如今都市的店面。最有价值的是高高在上的厕间与一楼的粪池保持了相当的距离,从而淡化了厕所应有的气味。我一不做二不休拆下了一扇松动的木门,压在另一间的蹲位上,营造了一个可以坐靠的小包间。长夜漫漫,时间一久那气味依旧熏人,硬
邦邦的板块上,坐靠得手脚发麻,背部抽冷。我不得不一再变换姿势,并反复操紧棉衣。朦胧中突然觉得棉衣的内袋有一小小的东西,预感使我清醒了不少,掏出一看,果然是一只口罩!是妈妈干的好事,数月前她给我准备行装时总是唠叨个没完,唠叨之一是山区很冷,风大了带个口罩可以御寒。但一下就被我气呼呼严辞拒绝了,没料到她居然悄悄打了埋伏,关键时刻竟歪打正着。我吮吸着口罩上那熟悉的暖暖的清净的气息,渐渐进入了梦乡……
被阵阵走动声所惊醒,天已大亮,半晌才想起自己的所在,急急起身离去。到旅社拿了行李,立马直奔车站。车窗外晨风拌着汽油的清香扑面而来,感受着与家的距离在不断地被缩短,心情即刻好极了,一路的站点:十方、高梧、湖洋、上杭、白砂、郭车……至今仍链珠般地挂于记忆的脖颈,当然那是在一次又一次对回家之旅的重复人生之旅的回顾之后。
车到龙岩,与同车的一位提冬笋的知青在大众旅社窝了一夜,事前他填了一张皱巴巴的假证明。他告诉我此证明经过双氧水浸泡,洗掉原先的内容,晾干之后便可成为我们的“良民证”。我听得一楞一楞的,真是相见恨晚,厕所一夜度得冤了。
隔天中午我们一同登上了火车,车里宽松得很,票可随便
买,乘客也不多。从龙岩到漳平用了半天的时间,然后在漳平站坐等至隔日凌晨三时(又是一个漫漫长夜),换上了上海到厦门的特快,在天亮时分,故乡久违的海堤终于扑进了干涩的眼帘,经过四天四夜的勇往直前,我终于实现了第一次“我要回家”心愿。火车长吼一声,蔚蓝色连天的海水竟在霞光里颤抖了起来……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些苍颜浩首两鬓已斑的“老青年”又相聚在此叙说陈情,追忆酣畅淋漓地表达内心的感怀-----知青战友情。
此时此刻,我们大家的心情是一样激动和振奋,共同的知青生活让我们度过了那段人生最宝贵,最纯洁,最浪漫的青春时光。
农场那段人生经历是那么清晰、真切,把我们花一样年华展现完美瑰丽,抹不去的记忆成为一种动力,牵动着我们无尽联系。她还是一笔无价财富,珍藏在我们心里,并传承给我们子女。
让我们难忘的大宿舍里共寝在大通铺上的那些欢乐地趣事;制砖机、坯棚子、大砖窑里挥汗拼搏轶闻。
让我们难忘的每天早饭中的老三样、大饼子、大米粥和大盘的咸菜,每次会战时的大馒头和二两一个的大包子,就连我们的女战友一顿都要吃上五个到七个。让我们难望制坯一组和制坯二组日产八万水坯的大比拼(那时叫劳动竞赛)。
让我们难忘,在数九严冬,我们连续十天在水田挖养鱼塘的大会战;
让我们难忘,在酷热的金秋十月,我们到旱田场参加的那次秋收割稻大会战。
让我们难忘,连续一周挑灯夜战,用我们亲手烧制的红砖建成第一幢小楼,曾一时轰动了整个农场。
这一幕幕的难忘,勾勒出我们青春的轮廓,书写出永不湮灭的历史传记。
那一年的知青大返城,我们都亲身经历记忆犹新,当我们离开香农大地分手时,互相间最美好祝福要用返城户口时的三个概括:农转非。
当我们由乡下人再变城里人时,就如一串断了线的珠子劈劈啪啪地散落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
那时候我们人散了,心也散了,上学的,当兵的,招工的,病返的,家困的,还有的仍然扎根在农场安家的,七零八落。但不管怎样的日后人生,我们都还曾牢记着我们是知青。
让我们共同地说一声:知青万岁,万岁知青!
今天我们举办这次香农砖厂知青大聚会是应多数曾在一起生活战斗过的知青朋友的要求,为大家搭建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创造一个重逢见面的机会。这不仅能使我们回顾人生最难忘的岁月,更难达到进一步地了解,沟通,缅怀知青情,再谈知青谊的目的。
由于今天到场的战友中有些已经分别的太久太久了(从返城市至今,三十多年了),所以部分战友之间可能有些陌生,但这并阻挡不了我们真情的传递,我看到,刚才大家见面时每一次握手,每一个拥抱,每一声询问和问候,甚至流淌下的那份不可磨灭,刻骨铭心的特殊情感。为了增进了解,加深印象,请我们每位战友起立给大家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请按桌次轮流介绍)
也正是为了这份质朴真诚的知青情谊得以延续,在部分热心战友倡导下,我们以娱乐的形式组织了这次聚会。
今天聚会嘉宾达到100多人。开始我们还担心,究竟有多少战友能响应呢?但一经联系却让人感动,接到通知的战友的态度都是那么积极和热情。
这次聚会因为时间紧促,准备的并不充分,我们在短时间内尽最大的努力去联络在砖厂工作奋斗过的知青战友,但因各种原因,还是有一部分战友没能前来参加,我们深感遗憾,有待我们在日后再次聚会时加以弥补。
让我们记住1968、1974、1976,三批知情。
让我们记住这些年份的春、夏、秋、冬
今天就让我们打开珍藏近40年回忆,敞开心扉,
尽情地说,尽情地聊吧,痛快地畅谈我们之间的友情
让我们珍惜在那段艰苦生活中产生的战友情意,不忘香坊农场砖厂那片天地为我们结缘的恩情,永结情同手足的关爱;
莫忘当年战友情
香农砖厂原知青
烧红砖炼真心
广阔天地献青春
心相融志相同
莫忘当年战友情
今天再聚会友朋
忆沧桑,任峥嵘
知青情怀再唤起
喜相见 情更浓
尊敬的兄弟姐们们,亲爱的砖厂知青战友们
为了我们知青情谊日久天长
也为了我们今天难忘的聚会
请举起你心中爱酒杯
端起你相聚快乐酒杯
让我们大家一起干杯!
【知青诗歌】推荐阅读:
知青上山下乡问题11-10
那些知青那些事的散文06-16
元旦诗歌新年诗歌12-08
诗歌鉴赏之诗歌题材06-02
经典诗歌:永恒的诗歌09-13
母亲节诗歌:赞颂母爱的诗歌12-12
少先队建队60周年诗歌:关于红领巾的诗歌09-18
守望的诗歌05-24
骊山诗歌05-25
守望优秀诗歌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