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精选8篇)
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使企业的产权结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运行机制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而且企业党建工作的环境、条件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如何解决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党建工作面临的这些新问题是摆在党建理论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性思路。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新的企业领导体制中,企业党组织如何“定位”?这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党建工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长期以来,也可以说自从我们党有了自己的企业以来,构建企业领导体制的着眼点往往在囿于如何处理好党政两者的关系上兜圈子。远的不说,就拿建国后企业的领导体制就先后经历了“一长制”——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党委一元化领导——厂长负责制的变迁。但无论怎么变,在企业的领导体制中一直存在着党政两套并存的“板块式”的组织结构,理顺党政关系、摆正“中心”“核心”始终是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打破了这种囿于党政关系来构建企业领导体制格局,在公司制企业中将由分属三个层次的“四个机构”来组成公司的领导体制和治理机构。这就是决策层中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股东会和作为经营决策机构的董事会;执行层中以总经理为首的经营指挥机构以及监督层中作为公司自我监督机构的监事会。这些机构按《公司法》章程各自独立、各司其职,职责分明,相互制约。那么显然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在这种权力框架下,企业党组织如何“定位”呢?有几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党组织应“定位”在公司之外,其理由是既然要搞现代企业制度,就应严格按国际惯例办事。政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对政府部门,体现在路线、方针、政策之中。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的内部可不设政党这一社会政治组织,企业中党员的管理归属地方。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彻底了断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党政关系难以协调、互相扯皮、内耗不断等弊端。
另一种意见认为: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是不容置疑的,党组织应“定位”在独立于公司的“三层次”、“四机构”之上的另一个“权力中心”。其理由是公司制作为对厂长负责制的坚持和完善,其中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强调了“集团决策”的原则,以此来克服现行企业机制中“一人决策”的某些不足。因此完全有理由将企业党组织定位于“权力中心”,强化党委集体决策的职能,以达到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
还有一种的意见认为:党组织既不能“定位”在企业之外,也不能“定位”在“三层次”“四机构”之上,而应突出其政治性“定位”在单纯的“政治中心”上。其理由是与公司的“三层次”“四机构”不同,公司党组织并不是企业自身因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所设立的组织,而是作为政党设在企业中的社会政治组织。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管好、教育好企业中的党员,起一种保证监督作用。其地位和作用应当类似于企事业单位的机关党委。
很显然,这三种意见者是片面的,也是不可行的。第一种意见的实质是以与国际惯例接轨为名,行取消企业党组织之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固然需要我们大胆地吸取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是不能离开中国的国情,不能丢掉我们的政治优势。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离不开党组织的导向、激励、把关、协调的作用,这是企业中其他任何组织无法替代的。加强党在企业中的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企业发展提高的内在要求,是新的企业领导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决不能借口按国际惯例办事,把加强党在企业中的工作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立起来。第二种意见看起来似乎十分强调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实际上把党组织放在了一个对企业的经济工作负有直接决策和指挥责任的“权力中心”的位置上,势必与公司的决策、运行规范产生矛盾,多中心则无中心,这样做的结果也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决策效率和指挥权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衷相违背。第三种意见貌似折中,其实也不可取。因为如果企业党
组织就党建抓党建,党只管党,不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事关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说不上话,也就无法实施有效的保证监督。长此以往保证监督就成了一句空话,党章赋予企业党组织的责职就无法实现,其结果只能是削弱、淡化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在公司企业新的领导体制中,党组织的正确“定位”是什么呢?综合一些试点企业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在公司制企业中,党组织的正确定位应是渗透、融合在决策、监督、执行各个层次运转之中的政治核心。这一定位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党组织是公司企业的政治核心,不是单纯的脱离企业经济工作的“政治中心”,也不是另一个独立的“权力中心”;第二,政治核心的内涵主要应包括:
1、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
2、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依法参与公司人事管理工作。
3、加强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领导公司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5、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依法行使职权,支持职代会开展工作、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协调公司内部各方面的关系。第三,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应有机地融合、渗透于公司的决策、监督、执行层之中,并以此为“支点”,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以经济为中心,在企业的规范运转中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新的企业运行规范中,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如何体现?这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二。
解决了公司党组织的正确定位后,紧接着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党组织的政治作用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方式得以体现。在原有的企业体制中,由于企业的权力机制和组织结构都是依从于行政隶属关系,厂长、书记一般都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因此,党组织的作用,往往是直接以党委的名义,以企业政治领导的身份,以党政联席会议为载体来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协商讨论和共同决策,然后再借助一定的行政手段来体现。仅管这种做法没有明确的、统一的法规保证,在具体操作中也有不少矛盾、磨擦之处,但鉴于国有企业党政在根本利益取向是一致的,再加上主要依靠党政领导的个人素质,如果形成一种“哥俩好”的关系,那么党政的优势也能得到互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也能得以体现。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的权力框架和治理结构均发生了变化,企业不再依附于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以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对自己经营活动负责。在公司内部党组织面对的关系远比与厂长一个人的关系复杂得多。如果再沿着过去那一套约定俗成的做法就不那么可行了,这就要求党组织根据公司制企业的运行规范探索实现“政治核心”作用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最重要的两道“关口”,是“参与决策”和“党管干部”。
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是党章赋予企业党组织的重要职责,是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体现。
党组织对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插不上手,说不上话,就无法实施保证监督,政治核心作用也成了一句空话。当然怎样插手,如何说话,一定要符合公司制企业的运行规范。其方式和途径应注意三点:第一,必须界定哪些属企业重大问题。明确在企业的哪些问题上党组织必须插手、说话,这是党委有效参与决策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党组织参与决策的重大问题应突出其政治性,主要是一些涉及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以及有关国有产权变动之类问题的范围内。但这种意见在操作中,就一些具体问题的性质容易产生不同意见,难以准确把握。因此,有一些公司制试点企业从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凡提请股东会或董事会决策的问题均属企业重大问题,党组织必须参与。因为根据公司企业多层决策分工的原则,与日常的经营指挥性决策不同,提请股东会或董事会决策的问题一般均为方针性、规划性、原则性的决策,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方针,投资方案,长远规划、计划改革方案、机构设置、工资调整方案,自有资金分配和使用方案以及对公司主要管理干部的选聘等。在这些问题上,党组织应当参与,也必须参与。
第二,必须改变参与的方式。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目的是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于决策之中,而不是去直接制定决策。因此,原有企业体制下那种以党委名义,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直接参与制定决策的形式就必须改变。党委参与决策的主要载体,应当由党政联席会议转向董事会。但由于董事会的独立决策权受法律保证,并按一定的规范程序操作,党委参与决策不能与公司决策规范相抵触。其途径和形式应该是:
1、借助国有控股的优势,以国有股份的名义,推荐符合条件的党组织负责人经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由兼任了董事身份的党委成员把党委的意图体现到董事会的决策过程之中。这一点应当是党组织参与决策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形式。
2、注意发挥党组织的整体优势。不能单纯地认为党组织负责人兼任董事会成员后,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体现,而必须在发挥董事会中兼任董事的党委成员个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整体优势。力求做到在决策前,董事会中的党委成员要将董事会准备讨论的重大问题报告党委,党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召开党委会先行讨论研究。讨论可分两种情况,一是不作决议,而是通报有关信息,开阔思路,为兼任董事的党委成员提供决策依据;二是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形成一致的意见和建议,党委会一旦形成决议,党委成员应坚决服从党委决议。在决策时,主要通过党委成员的董事将党组织的意见体现到董事会的决策中去。当然也不排除,在有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党组织认为有必要也可将意见和建议正式通知董事会。在决策后,党组织要发动和组织力量,保证监督董事会决策的贯彻执行。
3、制定出台有关公司党组织工作条例,从制度法规上来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的规范性。应当根据《公司法》的要求,配套出台有关党组织参与决策的操作规范,例如建立公司党员行政领导定期向党组织报告工作的制度,公司党组织定期向党员通报重大问题的制度等以求得双向协调、上下沟通。从而保证企业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4、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在间接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党组织应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组织公司党员领导成员学习基本理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组织倡导的思想变为班子成员的自觉认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决策之中。
贯彻党管干部原则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另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组织保证。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人事管理规范明确规定,董事会成员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总经理、副总经理及以下各部门管理人员分别由董事会、总经理分层聘任。在这一规范下如何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呢?其关键在于把“党管干部”的原则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人事管理规范有机相衔接,做到把握“一个前提”,抓好“三个环节”。“一个前提”是,党管干部不等于由党组织去直接任命决定各层干部。而是体现在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优化企业领导班子结构,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上。“三个环节”是,一是培养、教育环节。现代企业制度下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党组织应与行政领导一起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觉悟高、素质好、懂管理、善开拓的企业管理人员队伍,并要创造条件按复合型干部的要求,进行双向培训,双向交流。二是考察、推荐环节。重点考察、推荐代表国家股的董事、董事长以及由董事会提名的总经理人选,对其他主管部门的管理干部认真做好考察工作,积极提出建议和意见,然后按法定程序选举产生或聘任。三是管理、监督环节。党组织要重点教育、管理、监督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中的党员干部按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使规定的职权。并积极配合行政领导做好企业其他管理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新的企业工作机制中,党组织的工作思路和活动方式如何适应?这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党建工作遇到的挑战之三。
长期以来,在原有企业机制下,企业党建工作形成了一套工作思路和活动方式,其中确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党建工作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仅仅依靠老办法,老经验已远远不够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应新的企业工作机制下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式已成了当务之急。在这个问题上,主要应做到“六个转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从纯政治性的就党建抓党建的自我循环转变为“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大循环。要把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把凝聚人心,调动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在工作思路上,要从计划经济下那种等布置、听指令转变为从企业实际出发,把企业改革、发展、经营中的难点,作为党组织工作的重点,找准企业经济工作和党建工作的结合点。
三是在教育内容上,要从单一的政治性教育灌输转变为溶政治、思想、经济、管理、文化为一体,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四是在活动方式上,要从习惯搞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为主转变为以小型、灵活、多样的活动为主。尤其是要加大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党内活动的力度,进一步搞好党内争优创新,党员责任区、岗位练兵,劳动竞赛等项活动。五是在活动时间上,要从以脱产活动为主,转变为以业余时间活动为主,少占或者不占工作时间,做到时间求短,效果求实。
六是考核标准,要从单纯考核党内活动的形式、次数转变为综合考核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的程度及其产生的实效,把党建达标与经济达标捆在一起。
一、会计监督概念及特点
1. 会计监督概念
会计监督主要是指企业内部财务部门及会计人员,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制度, 利用会计手段, 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一种监督形式。广义会计一般集中在企业、单位中, 包括内部与外部监督两部分, 本文主要研究广义会计监督, 而狭义会计监督则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
2. 会计监督特点
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影响下, 会计监督在发展过程中, 逐渐表现出自身独特的特点:首先, 性质方面, 相比较而言, 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下的会计监督是立足于微观经济管理角度, 虽然, 采用的是财务会计等方法和方式, 但是, 其本质上仍然属于经济监督;其次, 主体方面, 监督主体主要是法律法规固定的监督机构, 如财政部门、内部审计等, 由于与被监督着不存在利益关系, 决定其具有较为明显的自主决策权;最后, 内容方面, 受到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影响, 会计监督内容不仅包括各种流程及相关资料, 还涉及直接或者间接会计活动的会计机构及人员等。
二、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现状
随着我国会计不断发展, 会计监督职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体制背景下, 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并逐渐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促使会计监督体系逐渐构建起来, 并在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 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就现阶段来看, 由于部门及个人受到利益驱使, 弄虚作假现象仍然存在, 使得会计工作混乱无序, 且使得会计信息不够准确, 直接影响了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益等主体的利益, 且对国家宏观调控及管理等工作正常进行产生了不良影响, 由此可见, 我国企业会计监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是, 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 据相关部门调查发现, 我国15000多家企业存在会计信息不实现象, 特别表现在资产、利润额等等方面, 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 造成市场混乱, 如此下去, 我国会计监督职能将会日趋淡化, 并不能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最大程度积极作用,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 一般情况下, 会计工作人员一味服从, 难以发挥独立权行使职能, 且会计工作中常常出现概念混淆情况, 使得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如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等, 多数情况下, 工作人员将二者混淆, 难以进行正确区分, 使得企业会计监督缺乏事前监督, 出现问题了才进行相应处理, 势必会造成一定损失, 至此, 只有了解和掌握会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加以调整和改进, 才能够促进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下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1. 内部监控不到位, 会计信息不真实
内部监督主要是直接对会计工作各方面进行监督的一种形式, 通常情况下, 集中在会计工作内容、业务程序及财务状况等方面, 以此来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性及会计账目清晰性, 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但是, 目前, 我国部分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力度不够,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基础工作混乱。通过对部分企业会计工作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发现, 一些企业在基础工作中, 存在填写假发票、数据造假等现象, 且该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直接对企业经济利益产生一定影响;
第二, 过度保护。受到规模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过度保护, 且存在个人利益, 难以对会计工作有效监督, 且会计人员受雇于企业, 缺乏独立性和决定性, 管理者与会计人员共同舞弊, 使得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 与制度根本目标相违背, 基于此情况, 不仅无法在企业构建监督体系, 而且会影响会计工作人员工作态度, 不立于企业健康发展。
第三, 内部机制不完善。缺少针对性制度, 难以对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约束和限制, 且奖惩机制也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使得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 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且缺乏责任心, 无论是表现优秀, 还是表现较差的人员都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和惩罚, 极大的挫伤了员工积极性, 长此以往, 使得会计人员监督意识并不强。例如:我国郑州亚细亚集团曾经发展良好, 家喻户晓, 辉煌一时, 但是, 由于缺乏内部控制, 使得集团财务陷入困境, 内部出现违规违纪、挪用公款等现象, 最终, 由辉煌走向衰败。
2. 忽视外部监管, 会计风险较大
外部监管主要集中在相关部门中, 具体体现在政府、审计机构及社会三个方面。首先, 政府方面, 由于我国会计监督起步较晚, 尚处于的发展阶段, 政府并没有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 在具体监督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部门、职能分工不明确等现象, 且在出现问题时, 部门及人员之间互相推卸责任, 使得外部监管力度大打折扣。
其次, 审计机构方面, 审计机构作为会计资格审查的关键, 审计质量直接决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在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 审计机构数量日益增加, 且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为了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 审计机构对会计人员审查并不严格, 且部分审计机构进行暗箱操作, 使得一些不具备会计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行业, 不但影响会计监督工作有序进行, 而且会出现更多新问题。
最后, 舆论方面, 信息时代背景下, 人们逐渐由传统被动状态转变为参与者这一主动状态, 人们能够及时获取新闻资讯, 并对各类社会现象展开一系列讨论, 但是, 舆论并没有关注会计监督, 缺乏对会计监督本质及重要性的认识, 由此,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会计风险。
3. 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缺乏对工作指导
目前, 我国针对会计工作仍坚持原有《会计法》, 其与现代经济发展趋势存在一定滞后性, 对会计部分要求与现行会计工作情况存在一定差别, 就会计从业而言, 信息时代背景下, 会计从业内容日渐增多, 且由于外界诱惑越来越多, 对会计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是, 现行法律制度中, 都没有体现针对这方面具体规定, 难以为企业会计监督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指导, 使得会计监督工作效果不尽人意。另外, 会计职业具有特殊性, 如果缺乏法律制度的约束, 难以良好发展, 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由此可见, 在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下, 加强对会计监督工作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影响财务信息真实性和有效性, 加强对会计监督的有效调整势在必行。
4. 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通常情况下, 企业会计信息源自于会计工作人员之手, 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发挥有效性方面占据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体制不断深化, 使得我国企业逐渐走出国门, 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 企业快速发展, 对会计工作人员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但是, 就现阶段人员情况来看, 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并不高, 无论是知识结构, 还是业务水平, 都没有达到要求, 缺乏专业训练且无证上岗现象比较普遍, 不仅如此, 会计人员缺乏监督意识, 对相关法律制度掌握不到位, 法制观念淡薄, 难以抵制诱惑, 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无可避免, 至此,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四、解决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下会计监督问题有效对策
会计监督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中十分重要, 一旦会计监督出现问题, 直接影响企业健康发展, 为此, 针对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入手:
1. 完善控制机制, 加强内部监控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部监督直接作用于企业会计工作, 且涉及内容较多,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十分必要。因此, 企业管理者要明确认识到内部监督重要性, 积极完善控制机制, 第一, 完善现代企业会计制度, 明确划分权责、产权, 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管理者之间构建一道良好的监督屏障, 实现互相监督, 促使企业能够实现科学运行, 另外, 企业管理者还要加强会计监督的认识和学习, 树立监督意识, 落实监督责任, 充分利用董事长等主体权利制衡关系, 避免会计工作独揽权的产生, 提高企业会计工作透明度, 进而构建长效监督机制。不仅如此, 还需要强调企业成本费用管理, 确保成本费用开支的合理性, 如:管理费用等, 有效控制企业成本, 并加强对采购的监督, 严把产品质量、价格观, 深入分析和研究企业存在的呆账, 尽可能挽回企业损失, 进而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 重视细节管理, 对于内部监督而言, 细节监督更重要, 在具体监督过程中, 要加强对基础工作的管理, 渗透至各个环节中, 如:发票、凭证及账目等, 促使会计人员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工作, 避免为了一己私利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另外, 还需要加强对各类资产损失的监督, 通过实施定情清查, 及时处理已经形成的资产, 并在投资之前进行可行性分析, 且对于其他企业担保的, 需要调查企业资产实际情况, 严谨对待每一项工作, 以此来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第三, 实施奖惩制度。企业管理者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并完善相应制度, 提高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 并积极实施奖惩制度, 明确各项行为的奖惩措施, 对于在工作中尽职尽责的人员, 要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 而针对一些违规操作的人员, 则要加大惩罚力度, 并不再聘用, 促使会计人员能够互相监督, 促进企业财务工作公平、合理发展。
2. 加大外部监管力度, 避免会计风险
为了促使内部监督能够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单纯依靠内部控制是不够的, 还需要对会计工作形成一种全面、系统的监督。为此, 在具体工作中, 相关政府部门要设置专门部门, 并明确监管人员职责, 实现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 落实责任制, 将责任具体划分到每一个人员身上, 为企业会计监督发挥有效性提供支持和帮助。而审计机构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 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会计人员进行资格审核, 确保合格的人员才能够有资格参与到企业财务工作中, 为我国企业发展建立高素质会计人员队伍把好关;不仅如此, 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大对会计监督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促使社会公众能够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并树立主人翁意识,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实现对会计工作的监督, 及时发现问题, 并上报给相关部门, 最大程度上避免会计风险, 进而为我国企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3. 健全法律制度, 提高会计信息有效性
就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结合企业发展趋势, 不断完善《会计法》, 将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作为基础, 实现对会计监督的科学管理, 并重点强调对信息时代背景下存在的信息披露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 强化对会计工作的监督, 以此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有效性, 保证企业信息渠道畅通, 另外, 还需要制定针对性法律制度, 从各个角度对会计人员进行约束, 引导其树立正确职业道德意识, 严谨对待工作, 并调动社会力量实现对会计工作的监督, 依法工作, 构建现代化、透明化企业制度, 提高会计信息有效性, 为企业管理者制定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 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进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4. 重视会计人员培训,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重视对会计人员的监督, 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提高会计监督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会计人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至此, 企业管理者要重视人员培训, 确保会计人员具备以下素质:首先, 积极学习相关法律制度, 树立法制观念, 依法行事, 尽职尽责;其次, 引导会计人员树立正确职业道德及风险意识, 及时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并提醒管理者, 共同制定相应的抵御措施, 保持良好信誉;最后, 侧重对会计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能力, 促使会计人员能够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及准确的判断力, 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素质会计人员队伍的建设, 不仅在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样, 为我国社会发展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促使会计监督工作得到良好发展。综上所述, 基于现代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管理者在提高会计监督有效性过程中, 要找到问题所在, 才能够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相应调整, 进而促使会计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实现长远战略发展目标。
根据上文所述, 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下, 会计监督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 企业管理者要明确认识到会计监督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并树立现代管理理念, 将会计监督工作纳入到战略发展中,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积极落实奖惩机制, 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 且政府、审计机构及公众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实现对会计工作的全面监督,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 重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 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 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稳定、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军, 马晓国, 邓九生.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10, 18 (03) :259-261.
[2]张晓华, 李露萍.贯彻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对策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0 (05) :12-14.
【关键词】医院;安保;安全教育;群防群治;队伍建设
随着企业改制、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医院不仅要承担服务企业职工医疗卫生需求的使命,同时也全面面向社会开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医疗消费的重要所在。这种转型为企业医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许多挑战,比如在安全保卫工作上就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探索安保对策,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医院发展。
一、企业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现状剖析
企业办医院是计划经济年代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安保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顽疾。面向全社会、面向所有人群开放等特点,决定了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重要性。大型企业医院有面积较大的物理场所、价值高昂的固定资产,存放有数量较多、品种繁杂的毒麻药品,要实行全天候医疗护理服务,每天会有大量现金进出,来往人员不仅数量多而且良莠不齐、素质各异,患者多是行动不便的弱势群体,再加上车辆进出,真可谓是“关不了的门,数不清的人”,医院安保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医院安保形势复杂而脆弱,医院的安全保卫工作也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
1.医院专职安全保卫队伍薄弱。由于受经费补助、人员编制乃至发展理念等的限制,大多数医疗单位都有“重临床科室,轻边缘科室”的传统,专职保卫人员很少,专职安全保卫队伍薄弱。
2.保卫人员基本素质不高。企业医院的保卫人员多为下岗、转岗职工,有的是在别的岗位犯了错误、不胜任工作被“下放”到安全保卫部门的,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等现象。即便是他们满怀责任心,但是对从事保卫工作的专业性能力也很欠缺。
3.医院保卫人员的薪酬待遇不理想。保卫部门属于辅助岗位,又是“清水衙门”,享受不到医疗、护理岗位人员以及其他管理岗位的福利薪资,绩效奖励也很有限,难免心理失衡,消极对待工作。
4.投入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也开始重视节支增效,但是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成本往往难以控制,最后只好从安全保卫等不产生直接效益的环节入手,以压缩安保装备、消防设施、新型技防设施等方面的开支来节约成本,造成安保投入不足,安全保卫形式单一,影响整个安全保卫工作的有效实施。
5.工作压力大。一是就医人群扩大、医患矛盾频发,二是当下国家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很多医院都扩大了规模,建起了“高大上”的门诊楼、住院部,在这种形势下不注重安保投入,仅靠人防模式,仅强调安保人员的责任心,既难以适应新的安保形势,也会增加从业者的工作强度、工作压力,使其要么疲于奔命要么不安于位。
6.社会转型期造成医院内部治安形势严峻。医院是社会场所,人员密集、复杂,社会环境直接决定着医院的治安形势。与前些年相比,发生在医院的违法犯罪案件不仅数量在增加,花样也在翻新,为其安全保卫工作带来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经济社会,我们必须对医院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社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大局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通过认真开展自查、隐患排查及矛盾化解等工作,维护正常的诊疗秩序、打造平安医院,保障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
医院的安全保卫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医院正常和谐的秩序,是医院顺利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性工作。笔者就长期实践得出的认识是,医院的安全保卫工作必须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也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苗头状态,这是依据医院的特点及保卫工作的性质得出的结论:一是医院系开放式公共场所,各类人员都有进出医院的自由,我们不能干扰人民群众的自由出入,又得防范别有用心者前来寻衅滋事、违法犯罪,所以必须对医院安全保卫工作制定详细的预案,预防各类突发事件。二是随着物价上涨,重病患者、远道而来的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会随身携带数额较大的现金,有的还有车辆、首饰、数码设备等贵重物品,容易引起不法分子的觊觎。三是医院每日的欠款周转量比较大,大型贵重检查设备比较多,还存放有不少用于医疗的毒麻精神类药品、CT放射源等,这些都是安全保卫工作的重点,尤其需要针对性的安全防护预案。四是大型医院人员密集、楼层较高,还有医疗用氧、压力容器等潜在威胁,因而消防压力比较大,必须制定预案。要防止各类不安全因素发生危害,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强安全保卫和隐患排查工作,安全保卫部门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发展理念,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国家利益第一的态度,切实加强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把消防安全、后勤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等工作放在首位,坚决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要从讲政治、担责任、保稳定、促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高度,彻底杜绝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严格管理、狠抓落实、精细执行上下足工夫,从而营造和谐、平安的医院发展环境。
三、做好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的要点
医院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主要是保护着院内医疗秩序的稳定和患者及其家属、医院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由此可见,医院的安全保卫工作需要全体职工以及患者和家属关注、支持与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1.领导重视是基础。领导重视是做好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基础,将直接决定一家医院的安全保卫工作水平和能力。笔者认为,医院领导要将安全保卫工作上升到讲政治、讲责任的高度,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充分认识医院外部和内部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真抓实干,建立科学的、全面的、高效的安全保卫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安全工作的局面。
2.法律法规是依据。医院开展安全保卫工作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同时还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院实际制定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尤其是要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使涉及医院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违章必究。这样才能够确保医院的安全保卫工作有据、有理,这样的安全体系才是可持续的。
3.日常防范是关键。安全工作无小事,疏忽大意惹大祸。因此,我们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工作预案,有针对性地培训、提升安保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其应对突发安全时间的能力。制度的价值体现在日常的落实,通过不间断的严格的安全检查才会使制度具有威慑力、约束力。油田综合医院具有科室多、患者多、进出人员复杂等特点,所以医院的安全保卫部门应定期组织安全大检查,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一旦发现隐患、漏洞必须无条件地立即整改。
4.安全教育是核心。加强对全院职工、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教育,是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的思想保证。对医护人员、后勤管理员工,保卫部门要经常开展安全教育,使每个人都知晓自我安全防护、消防应急等技能,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对住院患者及其家属,保卫部门要与医生、护士长、护士紧密配合,通过宣传品、当面谈话等渠道提醒其注意人身、财产安全,杜绝和减少治安事件发生。医院开展安全教育工作,一是要注意经常性,安全教育必须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实效是;二是注意广泛性,只有人人想安全、懂安全、会安全,整个医院才可能实现长治久安;三是注意季节性,要结合案件、事故的多发时间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安全教育,如夏季可以结合扒窃、拎包案件、汽车自燃等对职工、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安全教育,也可结合时下社会上新的犯罪动向、相关案例进行安全教育;四是注意多样性和互动性,比如我们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安全教育。
与创新同构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促进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自去年起,中央加大了国企混改力度,在混改中如何合理地开展国资企业的党建工作,已经成为新时期的重要议题。笔者通过走访、调研,试图深入探究现实问题的根源,并以产权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衍生理论为基础,对国企改革与国企党建工作进行了同构分析。
[关键词]创新;制度经济学;党建;国有企业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8.06.048
[中图分类号]F276.1;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6-0-02
相关理论与演化历程
1.1 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演化
制度经济学通过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提出了制度成本的内生性特质,建立了制度约束与个体选择的联系,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衍生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等,都从不同侧面界定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属性,逐步完善了以企业为对象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公司治理理论为基础的超产权理论、量权分立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也都对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以公司治理、特别是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为核心,进而衍化出一系列新的理论,如以股东所有权理论为基础的单边治理理论和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多边治理理论。
1.2 我国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演化
我国国有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我国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不断探索,在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条在法律框架内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演化路径。在近几十年的路径演化过程中,以路径依赖问题和委托代理权利边界不清等问题尤为突出,其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问题、改革难和大中型国有企业股权相对集中等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公司治理理论、特别是以其为基础的产权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学说获得了长足发展;同时,新制度经济学中对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有关理论解释,特别是路径依赖理论,也尝试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特征与问题进行解释。诺思认为,制度变迁过程与技术变迁过程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自我强化。制度变迁的国家必须不断解决“路径依赖”问题。诺斯的这一论断与我国国有企业发展进程中的国家宏观政策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符合。学者吴敬琏提出公司治理结构是所有者、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学者张维迎也提出公司治理主要是有效的制度安排。我国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探索
2.1 我国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结构
根据经济制度结构分析方法,并结合实际可以将企业制度按照制度的自身逻辑特征分成3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生产资料或生产要素所有制;第二层次是产权制度;第三层次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企业制度中的最根本的层次,是区分不同企业制度根本性质的标志。产权制度是所有制与资源配置调节机制的中间层次,是处理生产要素归属与其边界的核心。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是企业决策、经营和管理的具体框架。
2.2 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探索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提出了多种理论框架:如企业主体论、企业本位论、经营机制理论和股份制理论等。回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之后到1977年,这一阶段国企的经营管理主要仿照“苏联模式”,即国家是唯一的产权主体,各国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营和调节机制。
第二阶段是1978年到1992年期间对国企改革做的初步探索,开始尝试对经营主体“放权让利”,这一阶段开始实施市场调节补充计划经济体制,不断扩大企业自主全,将职工物质利益与企业经营管理挂钩。
第三阶段是1993年至2002年??企改革尝试制度创新的阶段。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始标志,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五中全会定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基调、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的创新原则,我国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角色开始转变。
第四阶段是2003年以后,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开始注重产权制度,各级企业与监管部门开始注重全面推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工作。
目前,国有企业尚未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总的来说依然处于第二级和第三级企业制度之间的变革过程中。我国只有制定了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制度,才能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设完成。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相关制度问题
3.1 国有企业制度不健全
我国国企改革到目前为止基本解决了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的问题,但是针对第三层级资源调配机制尚未形成有效的制度手段,存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存在诸如所有权、归属权与从中获取生产资料利益的权利不对等的问题;部分领域存在不完全匹配的现象,导致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低下。
3.2 我国国企改革中党建工作与制度建设的理论发展不足
我国国企改革的理论与政策措施是在借鉴西方企业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存在党建工作与制度建设的理论发展不足的问题。由于依据本身的固有缺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不到位,企业员工的基本权益及改革中的“后评价”等流程管理问题也未能得到解决。
3.3 我国国企发展从时空上存在不均衡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关联性。总体来说,东部沿海地区的国有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较好,特别是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国企发展水平较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从时间上看,受各级国资监管机构约束,我国国有企业发展与地方开放程度早晚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改革开放以来,越早开放地区的国有企业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
3.4 存在制度冲突与“碎片化”管理
在实践中,党领导与现代企业制度之间还存在着制度冲突和“碎片化”管理等问题。一是新老三会机构和职能交叉重叠,导致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的权力边界不清。二是贯彻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经理层依法行使用人权及配置资源制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党组织较难在选人用人上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三是国有企业治理呈现“碎片化”,治理被各级监管部门、权力机构分割为管钱、管人、管事上,出现争相插手人财物安排寻租等现象。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同构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更加需要将党建作为解决制度层面和理论层面问题的核心“钥匙”;一方面产权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会产生监管缺位、边界不清等问题,需要按照既定规则去执行,不能轻易修订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在国企经营管理中,党建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边界不清、监管缺位等现实问题。
4.1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是有效解决委托代理理论问题的抓手
针对内部控制等问题,党组织可通过党委“三重一大”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民主监督予以纠正。针对监事会履职监督不力的问题,党组织可通过民主化、制度化的组织安排,以纪检、职代会等形式确保广大职工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能够得到有效落实。针对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干部职工思想问题,党组织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作风建设进行疏导。
4.2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能够有效完善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核心决策作用能够通过相关措施推动各项治理工作,确保国有企业的社会属性与企业属性得到落实。充分发挥党的核心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参与“三重一大”重要决策,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第二,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第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通过反腐倡廉推进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同时,党组织要按照政治核心的功能要求,以“制度”方式对职责、组织原则、议事和决策的“边界”做出明确具体规定,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有利于领导边界清晰化、治理决策科学化、权利运行规范化和政治生态纯洁化。
4.3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优势
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全国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改制,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机构,公司治理结构逐步规范。
国有企业完善市场化经济管理体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深刻的变革,必须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成长的竞争优势。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上,党组织要维护大局,把握方向;在经营层开展工作方面,党组织要协调企业内部关系;在理顺员工思想、保持稳定方面,党组织要走群众路线工作;在突破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上,党组织要驾驭全局,稳定形势,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结 语
杨万德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国有企业也逐渐向国际化发展,逐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及工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国有企业工会工作必须不断理清问题,加强改进,创新工作,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及国有企业共发展的双重要求。
【关键词】国有企业;工会工作;问题;对策
一、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有企业职工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上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国有企业也逐渐向国际化发展,逐步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职工被划分为不同利益群里,其政治地位与经济待遇较之以往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管理者群体,他们位于企业最高层,实行年薪制或股权制。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是国有企业中坚力量,部分参与企业管理,享受较高经济待遇。三是普通职工,作为企业最庞大的群体,他们一般处于生产前线,靠具体的工作技能获取工资,处于企业基层,也是容易出现问题,较难管理的群体。四是临时工作人员,他们是国有企业根据生产要求,临时性招收的农民协议工、劳务工、季节工等,大多没有生产技能,靠具体劳动来获取报酬,也是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
2.职工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劳动关系协调难度增大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打破了“铁饭碗”,企业职工实行聘任制,职位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国有企业对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增大,对普通职工的需求减少,不断裁员,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二是企业群体性劳动争议和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呈现出由个人劳动争议向群体性劳动争议转变,由具体利益受侵犯造成的劳动争议向因企业改革中利益调整引发的劳动争议转变的新特点。
3.经济体制的变革,增大了职工的收入差距,使工会维权工作难
度加大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对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人员的需求增大。为了能够吸引和留住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在分配制度上发生了重大改变,对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实行高额年薪制,而大多数从事一般工作的普通职工却处于低收入状态,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工会维权工作的难度增大。
4.国有企业实施改制、改革,使工会组织职能弱化
在国有企业机构改革中,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对工会的职能存有偏见,认为工会就是带领职工和企业作对的,并没有认识到工会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企业精减人员时,工会首当其冲,人员被大幅减少,有的甚至名存实亡。
5.企业持续重组和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与传统的工会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不相适应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重组、改制的力度很大,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企业对工会工作不重视,使企业工会无论在理论政策研究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都不能与国有企业发展相匹配。主要表现在工会干部队伍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与工作内容显得滞后,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改进国有企业工会工作的对策思路
针对这些问题,国有企业工会必须在履行工会职责的基础上,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进一步强化工会职能。
1.健全工会组织,强化工会维权职能
企业改制以后,企业分配制度和职工权益都发生了变化,工会组织要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健全工会组织,并协调好工会与企业经营者、决策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的为职工谋福利。其次是工会要善于运用用法律武器为职工维权,并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协调好企业和职工的关系。
2.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
国有企业工会组织要不断的为工会工作者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并提高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会工作实践的能力。工会工作者还要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密切联系职
工群众,倾听职工的心声,反映职工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
3.抓好职工之家建设,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企业工会不能只做职工的维权工作,还要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使职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为企业发展积极工作的同时能够实现职工个人目标。这就要求工会加强对职工的宣传教育,转变职工的思想观念,使职工的思想观念能跟得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4.创新工会沟通的方式
企业工会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向企业经营者、决策者反映员工的意见、满足员工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就要求工会在沟通方式上进行创新,不能只用会议或座谈这样的正式沟通方法,还要注重非正式的沟通方法,如:舞会、聚餐等等。正式和非正式沟通方式互相结合,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了解、关心的融洽氛围。另外还要落实职工的知情权,使职工明确了解企业的需求,提高职工的满意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5.要创新工会工作方法,努力提高企业工会为职工服务的能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工会只有彻底摆脱旧的工作模式,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复杂的经济格局中,应以变应变,不断创新工会工作。在信息化时代,工会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网上招聘或通过网络宣传国有企业工会职能,增加企业职工培训的机会,还可以通过网络信箱形式提高职工维权的保密性和时效性。
总之,国有企业要清醒的认识到工会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在实际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及职能。企业工会要认清自身面临的问题,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与创新,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的适应国有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参考文献
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历程表明,党建工作始终是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关键要搞好党的建设,而企业党建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2013年6月,桥梁公司成立了调研小组,针对现代企业制度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挑战,赴京福项目、合福绩溪项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对下一步如何加强党建工作提出了建议。
一、现代企业制度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新的企业领导体制中,企业党组织如何“定位”?
长期以来,构建企业领导体制的着眼点往往在囿于如何处理好党政两者的关系上兜圈子。建国后企业的领导体制先后经历了“一长制”——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党委一元化领导——厂长负责制的变迁。但无论怎么变,在企业的领导体制中一直存在着党政两套并存的“板块式”的组织结构,理顺党政关系、摆正“中心”“核心”始终是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打破了这种囿于党政关系来构建企业领导体制格局,在公司制企业中由分属三个层次的“四个机构”来组成公司的领导体制和治理机构。这就是决策层中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股东会和作为经营决策机构的董事会;执行层中以总经理为首的经营指挥机构以及监督层中作为公司自我监督机构的监事会。这些机构按《公司法》章程各自独立、各司其职,职责分明,相互制约。那么显然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在这种权力框架下,企业党组织如何“定位”呢?这是第一个挑战。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新的企业运行规范中,党组织政治核 心作用如何体现?
在原有的企业体制中,由于企业的权力机制和组织结构都是依从于行政隶属关系,厂长、书记一般都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因此,党组织的作用,往往是直接以党委的名义,以企业政治领导的身份,以党政联席会议为载体来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协商讨论和共同决策,然后再借助一定的行政手段来体现。尽管这种做法没有明确的、统一的法规保证,在具体操作中也有不少矛盾、磨擦之处,但鉴于国有企业党政在根本利益取向是一致的,再加上主要依靠党政领导的个人素质,如果形成一种“哥俩好”的关系,那么党政的优势也能得到互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也能得以体现。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的权力框架和治理结构均发生了变化,企业不再依附于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以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对自己经营活动负责。在公司内部党组织面对的关系远比与厂长一个人的关系复杂得多。如果再沿着过去那一套约定俗成的做法就不那么可行了,这就要求党组织根据公司制企业的运行规范探索实现“政治核心”作用的新途径和新方式。这是第二个挑战。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新的企业工作机制中,党组织的工作 思路和活动方式如何适应?
长期以来,在原有企业机制下,企业党建工作形成了一套工作思路和活动方式,其中确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党建工作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仅仅依靠老办法,老经验已远远不够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应新的企业工作机制下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式已成了当务之急。这是第三个挑战。
二、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旧的体制被打破,新的体制在建立,这 必然带来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冲突和碰撞,使一部分人对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观念上的落差,主要有三种具体表现:
“无用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按《公司法》的规定,企业决策由股东会、董事会决定,与党组织无关,另外,继续保留和建立党组织与国际惯例不符,不利于同国际接轨,反对在企业中保留和建立党组织。
“怀疑论”。认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行政事务为主导,企业党组织没有地位,工作难于开展,对能否继续发挥核心作用疑虑重重,对企业党建工作信心不足。“无望论”。对党内的腐败现象认识偏激,对企业党建工作产生失望心理。
2、党建工作的弱化
由于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不足,有些国企党组织涣散,党组织 作用被淡化和削弱,对企业党建工作方针、原则和任务、要求,没有抓好落实。甚至因为党建工作的严重弱化,导致领导班子建设出现问题,轻者表现为领导班子管理企业、抓发展的能力不足,重者把企业带入关停破产的境地。这些问题的背后,经常是腐败滋生蔓延、害企误国。
3、党政关系的失调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厂长、经理、董事长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地位,党组织处于政治核心地位。一些企业 党政领导受权力和利益的引诱,没有 很好地处理“中心”与“核心”的关 系,发生党政一把手甚至整个行政管理领导和党组织领导不和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党的建设。
4、工作方法上的不适应
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如何做好党建工作,有些企业党务工作者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缺乏创新。一些企业党组织面对国企改革给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意识不够,仍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模式,在工作方法上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创新党建工作的建议
1、确立新的理念,寻找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党建工作的相融性和结合点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目前企业已经完成了公司制改造,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意识到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党建工作的相融性和结合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的重心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建工作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企业而言,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发展生产,搞好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条铁的定律。企业的经济活动从微观上讲是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壮大自己;而从宏观上讲是推动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而新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就是发展经济,这一点,实际上就体现了党的中心工作与企业的根本目的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使我们寻找到了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党建工作的相融性和结合点,这就是,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和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游戏规则,而企业党建是通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服务和支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力量。因而两者的根本目的具有相融性和一致性,它为做好企业党建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活动空间和展示平台。
企业的现代发展,企业党建工作不但不可削弱,而应是大有可为的。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寻找到加强企业党建工作与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共同点,确立企业党建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要明确企业党建工作的目标和方针。企业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服务、保证、监督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党建目标和方针,然而不同的目标中有相同的共性,这个“共性”应该是“建设好班子;带领好队伍;创建好机制;塑造好文化”。在这样一个目标下,企业党建工作的方针应该是“提升企业党建工作质量,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保证”。
2、确立企业党建工作定位,根据公司制企业的运行规范探索实现“政治核心”作用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当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之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何在企业中得到贯彻落实,这就必须依靠企业党组织来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定位,就应该是“政治核心”,这个定位并不会与企业在市场化下的企业目标、要求和运作规则相矛盾,董事会是企业的战略决策机构;企业行政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指挥机构;企业职代会是企业的民主参与机构;企业党组织是企业的政治核心机构。这样,不同的组织定位明确,职责分明,几驾马车共同协调,必将大力推进企业向前发展。
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最重要的两道“关口”,是“参与决策”和“党管干部”。
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是党章赋予企业党组织的重要职责,是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体现。
党组织对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插不上手,说不上话,就无法实施保证监督,政治核心作用也成了一句空话。当然怎样插手,如何说话,一定要符合公司制企业的运行规范。其方式和途径应注意二点:第一,必须界定哪些属企业重大问题。明确在企业的哪些问题上党组织必须插手、说话,这是党委有效参与决策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些公司制试点企业从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凡提请股东会或董事会决策的问题均属企业重大问题,党组织必须参与。因为根据公司企业多层决策分工的原则,与日常的经营指挥性决策不同,提请股东会或董事会决策的问题一般均为方针性、规划性、原则性的决策,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方针,投资方案,长远规划、计划改革方案、机构设置、工资调整方案,自有资金分配和使用方案以及对公司主要管理干部的选聘等。在这些问题上,党组织应当参与,也必须参与。第二,必须改变参与的方式。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目的是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于决策之中,而不是去直接制定决策。其途径和形式应该是:(1)借助国有控股的优势,以国有股份的名义,推荐符合条件的党组织负责人经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由兼任了董事身份的党委成员把党委的意图体现到董事会的决策过程之中。这一点应当是党组织参与决策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形式。(2)注意发挥党组织的整体优势。力求做到在决策前,董事会中的党委成员要将董事会准备讨论的重大问题报告党委,党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召开党委会先行讨论研究。(3)制定出台有关公司党组织工作条例,从制度法规上来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的规范性。应当根据《公司法》的要求,配套出台有关党组织参与决策的操作规范,例如建立公司党员行政领导定期向党组织报告工作的制度,公司党组织定期向党员通报重大问题的制度等。(4)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在间接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党组织应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组织公司党员领导成员学习基本理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组织倡导的思想变为班子成员的自觉认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决策之中。
贯彻党管干部原则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另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组织保证。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人事管理规范明确规定,董事会成员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总经理、副总经理及以下各部门管理人员分别由董事会、总经理分层聘任。在这一规范下如何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呢?其关键在于把“党管干部”的原则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人事管理规范有机相衔接,做到把握“一个前提”,抓好“三个环节”。“一个前提”是,党管干部不等于由党组织去直接任命决定各层干部。而是体现在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优化企业领导班子结构,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上。“三个环节”是,一是培养、教育环节。现代企业制度下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党组织应与行政领导一起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觉悟高、素质好、懂管理、善开拓的企业管理人员队伍,并要创造条件按复合型干部的要求,进行双向培训,双向交流。二是考察、推荐环节。对主管部门的管理干部认真做好考察工作,积极提出建议和意见,然后按法定程序选举产生或聘任。三是管理、监督环节。党组织要重点教育、管理、监督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中的党员干部按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使规定的职权。
3、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有特色的党建工作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重在改进和创新。企业党建工作与地方、部门的党建工作不同,它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根据企业改革的难点、生产经营的重点、职工关心的热点开展工作,而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在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企业党建工作必须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符合本企业特点的特色工作。在这个问题上,主要应做到“六个转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从纯政治性的就党建抓党建的自我循环转变为“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大循环。要把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把凝聚人心,调动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在工作思路上,要从计划经济下那种等布置、听指令转变为从企业实际出发,把企业改革、发展、经营中的难点,作为党组织工作的重点,找准企业经济工作和党建工作的结合点。
三是在教育内容上,要从单一的政治性教育灌输转变为溶政治、思想、经济、管理、文化为一体,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四是在活动方式上,要从习惯搞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为主转变为以小型、灵活、多样的活动为主。尤其是要加大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党内活动的力度,进一步搞好党内争优创新,党员责任区、岗位练兵,劳动竞赛等项活动。
五是在活动时间上,要从以脱产活动为主,转变为以业余时间活动为主,少占或者不占工作时间,做到时间求短,效果求实。
六是考核标准,要从单纯考核党内活动的形式、次数转变为综合考核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的程度及其产生的实效,把党建达标与经济达标捆在一起。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
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职工政治信念理想淡化。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多种思想的碰撞与交融, 在此背景下, 企业职工中主流的观念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复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具有着明显的层次性多样性特点, 并且其思想观念也因为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层次的差别体现出差异性。这其中具有分配制度与经济制度发生转变的原因, 也具有企业员工利益观念和思想观念发生更新的原因;三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方法与内容发展滞后现象客观存在。一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企业发展需求以及员工实际情况不相适应, 并且工作方法也相对滞后于社会以及科技的发展,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以及企业职工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性。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主要是因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本身欠缺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 面对社会环境的发展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实际情况的转变,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并没有从内容和方法等角度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 从而导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 在此情况下,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仅难以体现出自身的活力以及生命力, 同时难以体现出自身在企业发展中所具有的价值。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对策
(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创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发挥着指导作用, 新形势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具备超前观念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 所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不断实现自我提升, 通过对自身的工作理念进行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求并保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生命力与吸引力。在此过程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有必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实现自身创新意识的强化。随着企业职工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的网络与信息化以及职工需求的多样化, 可在企业网站内加设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版块, 将近期思想政治学习内容、各类职工活动的开展、企业好人好事、爱岗敬业评选、扶贫助困等信息定期更新到信息版块内;同时还可通过企业短信平台、工作QQ群、微信、微博群等网络信息手段, 及时将企业内职工的正面事迹、学习信息、活动信息、测评信息、工作动态、生日祝福等内容以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个员工, 让员工及时地了解企业的发展、适时的自我学习、感觉到爱和关怀、接受到正面的感染和熏陶, 内心充满正能量, 树立起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使我们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具备新思路、新途径以及新方法的基础上取得新成效;二是要实现效益意识的强化。对于企业而言, 经济效益的提升是企业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企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的良好运转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是企业其他工作开展的中心,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 所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以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为目标, 除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网络信息手段来加强职工对企业发展整体目标的了解和认识外, 还可寓思想政治工作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群众文体娱乐活动之中, 可以利用座谈会、民主生活会、报告会、职代会或民意测评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职工实现企业效益的意识, 通过开展“我为公司献良策”演讲活动、红歌会、员工运动会、公司文艺汇演、六一亲子活动、青年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不断地提高、强化职工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的意识, 在潜移默化中为职工导入积极、乐观、向上的工作情绪, 让职工内心充满正能量, 时时刻刻以积极向上的情怀为企业建设发展而努力工作。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生存与发展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不断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活力。
(二)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
在新形势下,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创新主要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要有准确的切入点和贴近现实的特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只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够更好的发现存在于企业职工中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必要从职工切身利益出发, 通过民主测评, 走基层到一线, 对困难职工的帮扶、慰问、个别谈心等方式体现出对职工的理解、尊重来与企业职工建立感情。同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避免空话、大话, 如一些企业在对典型进行宣传时为了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而对优点进行夸大、以偏概全甚至存在凭空捏造和弄虚作假现象, 虽然这些典型具有事迹感人的特点, 但是对真相了解的职工却不以为然, 从而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对抗和不信任的心理, 在此过程中, 思想政治工作所具有的权威性将会受到消极影响;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要体现出层次性, 实现群众性与先进性的结合。虽然我国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 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有待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有待提高的群众文化素养决定了企业职工在道德素质以及思想觉悟方面仍旧存在明显差异, 针对这种现象,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在体现先进性的同时要关注大部分职工所具有的实际思想基础, 并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职工思想道德水平相适应。如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仅仅针对同样的层次并使用同样的内容开展、使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 那么一定是与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相悖的, 这种现象不仅会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工作效果, 甚至会导致企业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厌倦情绪。
(三)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
一是要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型。现代化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在对现代媒体技术做出利用的基础上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 同时要通过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信息论学科的结合来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二是从声势型转向实效型。要避免僵化教条的工作方式, 要善于体恤众情, 放手让职工参与计划决策, 对提出有建设性意见并被采纳的人员要给予适当奖励和鼓励, 培养他们主人翁的精神, 从而使他们自主地投入思想政治工作。最终在单位与职工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依赖、互相关心、荣辱与共的关系, 使职工积极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出谋献策;三是从灌输型转向渗透型。社会的发展让人们具有了更强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以及平等意识, 所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强调互动, 而传统的灌输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于具有统一性、单一性以及专制性的特点, 所以并不能适应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改变的需求。要寓思想政治工作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群众文体娱乐活动之中, 可以利用民主生活会、团体训练、工会活动、报告会、讨论会、茶话会、户外拓展、学习参观等多种形式活动, 创造一切机会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项活动中, 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教育效果。因此, 各类活动的开展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同时也是企业职工乐于接受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企业职工所具有的心理压力也在逐渐增大, 在此背景下, 企业职工更愿意参与具有愉快轻松气氛的教育活动而不愿意接受具有明显说教性的活动, 如果活动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以及活泼生动的形式, 那么职工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性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梁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五个结合”上下功夫[J].中国职工教育, 2007
[2] .张立宪.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J].中国职工教育, 2007
[3] .丁怀华, 王启.坚持“三贴近”原则扎实开展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职工教育, 2007
[4] .郭义林.企业基层政工队伍建设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6
【关键词】国有企业;社保工作;问题;对策方法
一、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我国国有企业为了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就建立相应的较为简单的社保体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社保体系也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改革,形成了目前统一的“五险一金”这一覆盖面广的社保体系。社保是一种再分配制度,企业在政府的引导监督与支持鼓励下根据人社局以及国务院联合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企业职工提供因伤病、失业、退休以及生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保障。企业社保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升,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导致我国国有企业社保目前面临诸多的问题,例如老龄化水平提高导致企业负担过重,社保缺口逐年扩大,部分企业为避免缴纳社保而大量聘用临时工等。这一系列社保问题不仅影响职工正常的生活,同样也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很有可能因为社保问题而倒闭,制约着我国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养老保险问题愈加重要和紧迫,尤其是国有企业,必须认真分析社保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积极地与政府合作,找出解决办法,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国有企业社保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国有企业职工退休年龄问题
自企业社保体系建立,就規定了职工退休年龄,即男60周岁,女55周岁,制定的时候人们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我国人均寿命还比较低的情况下,据1964年人口普查显示此时人均寿命为40岁左右。而如今,据2015年WHO发布的年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看中国人均寿命为男性74岁,女性77岁。这样使得职工在退休后没有了一定的生活来源,但我国的消费水平还在提升,企业还要发放养老金,子女还要为其生活负担一部分,这样在无形之中就加大了企业的负担和年轻职工的负担。另外,根据2015年全国老龄办数据,预计2020年我国老龄化水平将提升至17%,也就是说老年人口数量将达2.48亿。这种老龄化的加速将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有的国有企业甚至出现了年金“有名无实”的现象,许多退休职工跟企业打官司,导致企业的发展严重受阻,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2.社保缺口呈逐年扩大化趋势
目前,我国养老基金出现了严重的收支缺口,收不抵支的现象已经逐渐蔓延至全国各地,在国有企业中也十分的明显。据人社部所颁布的《2014年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全国已经有五分之三的省份养老保险在剔除财政补贴后是收大于支的,我国社保“亏空”问题十分严重。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截至2019年仅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将达1.21万亿元,而其他社保项目的亏空也将逐步加大。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政府的原因之外,还包括企业在进行社保工作时候由于老企业遗留问题以及社保个人账户实名问题等,有的企业对社保工作做的不够透明,截留或挪用社保资金,甚至是发放不到位。这样不仅导致了国有财产的损失,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3.国有企业社保比率较高,负担过重
我国国有企业在对职工社保费用缴纳时基本上承担了其保费总额四分之三左右,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基本工资的上调,以及各种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的价格提升,使得企业所获得效益也不如之前,再加之外来企业的竞争,使得国有企业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目前,已经有很多国有企业在反映其所承担的社保比率较高,已经不堪负重,针对于此,政府以及企业应该及时拿出对策。
三、解决我国国有企业社保工作所面临问题的对策探讨研究
1.科学合理制定社保工作政策制度,注重国企社保中年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社保工作政策制度应该得到及时的修订,不要再一味地沿用之前的社保规章制度,要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科学合理地制定。首先要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人均寿命提高的现状,国有企业可以联合政府对职工退休年龄进行考虑,例如可以实行最近提出的男65岁、女60岁退休的政策,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负担和职工家庭的负担,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企业压力,也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规定好退休年龄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医院的合作,确保职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不要“一刀切”,对于身体机能下降严重的职工可以提前退休。科学合理制定社保工作政策制度是企业能够稳定运营的前提和保障。
2.加强社保工作的监督管理工作,逐渐减小社保缺口
我国社保工作缺口在逐渐加大,不仅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故而,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督管理机制,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当地国有企业社保工作的监督,确保企业社保工作做到位,使得企业社保工作做到公正透明,坚决杜绝截留或挪用社保资金的现象;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内部也要加强对社保工作的重视度,要成立专门的社保工作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对企业的社保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确保社保工作公平公正,保证退休人员及下岗工作人员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同时加大力度解决老企业遗留问题。企业和政府要试着加大社保投保率的覆盖面,不断加强与商业社保的合作,从而逐步减小社保缺口。
3.合理降低国有企业单位社保比率,减轻国企社保负担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指出,要在社保工作上要适当地给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给企业一定的自主全,政府与企业加大合作力度,阶段性地下调“五险一金”的缴存比例,保证企业能够承受相应的社保缴纳资金负担。降低国有企业的单位社保比率,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并且该项工作会引起企业职工的抵触情绪,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社保缺口,企业首先必须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并且考虑好下调后会造成多大的社保缺口,在进行一定的下调。国有企业中可以先调整五险一金中的一项的比例,给员工较多的奖金,在员工接受后在对其他项进行合理地调整,但是要把握住调整的度,从而在保障企业能够承担的同时也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从而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同时下调单位社保比率也可以加大该地区对其他企业的投资,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增大了社保缴纳覆盖率,从而可以弥补降低单位社保比率带来的社保缺口。
4.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社保意识,建立双方激励机制
无论国有企业社保作何变化,这都影响着企业职工的生活,所以要做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首先企业要加大对职工有关社保工作调整所带来的好处的宣传,可以通过下发文件、张贴海报以及社保征文活动等将,在企业职工中树立起相应的思想观念。其次,企业要做好企业职工的奖励工作,因为在进行社保工作改进时候难免会影响到职工利益,只有用较好的奖励制度来弥补,才能够保证企业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打下基础。最后,政府也要对社保工作做的较好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奖励,以达到激励其余企业的效果。
四、结语
国有企业的社保工作正面临着严峻形势,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利益,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作为企业的社保工作者,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出相应的措施加强企业社保工作的改进,在为企业工作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尽一份力,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勇.浅谈国有企业社保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4,7:308.
[2]张宪周.浅谈国有企业社保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5,S2:18-19.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推荐阅读: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刍议09-07
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改后09-07
新形势下高速公路营运企业综治维稳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11-07
现代企业制度改革07-01
现代企业制度机构07-19
法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06-11
水浒传与现代企业精神07-16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