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性效应在青少年中的作用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异性效应在青少年中的作用(精选6篇)

异性效应在青少年中的作用 篇1

异性相吸,这是很多人都有的共识。许多人可以在异性面前非常愉快地完成那些在同性面前极不情愿完成的任务,有时还表现得十分勇敢、机智,这种现象,在社交心理学上称之为“异性效应”。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交往中,如果能正确而恰当地运用“异性效应”,则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利用“异性效应”取长补短,丰富和完善个性

进入青春期后,少男少女由于激素的分泌,第二性征的出现,使身体外形及体内机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既影响周围人们的评价又促使自己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因此,少男少女心理上的差异越来越明显。男孩子往往性格开朗、勇敢刚强、果断机智、不拘泥于细微末节,不计较于点滴得失。当然也有的男孩骄横粗暴,逞强好胜。女孩子则往往文静怯懦、优柔寡断、感情细腻丰富、举止文雅,有较多的被动意识。男女同学相互交往、相互吸引,往往易于发现对方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个性。

2、利用“异性效应”提高学习与活动效率

男孩在思维方式上偏重于抽象化,概括能力较高;女孩在思维方式上多倾向于形象化,观察细致,富有想象力。因此男女同学在一起学习就可能相互启发,使思路更加宽阔,思维更加活跃,思想观点相互启迪,往往能触发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男女同学相互交往,心理交融,也易取得明显效果。在活动中适当运用“异性效应”,可以使男女同学在异性面前竭其所能,努力出色地完成任务。

3、利用“异性效应”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青春期的男女学生由于性意识的发展,往往非常留心异性同学(特别是自己喜欢的异性)的一笑一颦,一举一动,喜欢对异性同学评头品足,同时男女同学又都很重视异性对自己的评价。男女同学在评价对方的同时,当然也一定会注意规范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在评价别人中学会评价自己,使自我评价能力得到提高。

4、利用“异性效应”激励自己奋发向上

由于“异性效应”,青春期的男女学生都希望引起异性的关注,都希望能以自己的某些特点或特长受到异性的青睐。事实证明,有些对家长和老师都不顺从的男孩,在女孩帮助下,却能够逐渐要求自己专心学习,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于“异性效应”,男孩往往为此激励自己,使自己成绩优异,谈吐文明礼貌,举止潇洒自由,服饰整洁大方,富有探索精神,具有豁达的胸怀和男子汉气质。女孩也不知不觉地对自己提出了要求,学习刻苦努力,举止优雅大方,待人温文尔雅,言谈风趣,富有修养。这种异性间的相互激励成了男女同学发展的动力和“促进剂”。

5、利用“异性效应”增进男女同学间的友谊和团结

在开展班级活动时,注意男女同学的搭配,男同学生病了,让女同学去探望;女同学行李重,让男同学去帮忙。诸如此类借助“异性效应”的作法,可以形成一种愉快喜悦的氛围,使集体成员之间产生一定的情感依恋,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这可以消除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所产生的烦恼和对异性的神秘感,使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正常化,在集体交往中形成纯洁的友谊。

异性效应在青少年中的作用 篇2

关键词:疼痛测定,腰痛,问卷调查,统计学,青少年

下腰痛(low back pain ,LBP)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疼痛的主观感觉。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是指临床探测不到确切的组织病理结构改变,又不能通过客观检查明确其病因的腰痛总称。NLBP占总LBP的85%以上。国外近20 a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青少年LBP的累积患病率为30%~51%,平均年发病率约为15.6%,已经成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1,2,3,4]。到目前为止,NLBP的病因还不清楚,临床常讨论NLBP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增长、遗传因素、肥胖、吸烟、气候、运动以及心理因素等。

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症状评价量表,能准确表达从多个时间点或从多个独立个体样本获得VAS测量值间的百分率差异,被广泛应用于感觉或心情的描述及测量。在临床医学领域以疼痛为结局指标的研究中,VAS法被认为是测量疼痛最敏感和最可靠的方法[5]。国外有人对VAS在成年人下腰痛强度测量中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6]。笔者就VAS用于评估青少年下腰痛患者不同姿势(用力和运动/位置)对疼痛影响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于2009年7-8月对广州市某中学1 8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下腰痛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对于下腰痛的定义采用国际上常用的“过去3个月是否有过下腰痛的经历”,并用图表示下腰痛的范围。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随机抽取4个班级中58名下腰痛阳性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完成2次调查)共55份,其中男性26名,女性29名;年龄为14~16岁,平均(15.4±0.68)岁。

1.2 方法

在经过专业培训的调查员的指导下,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应用VAS对下腰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束后3周,使用该问卷对这58名学生进行了重测。为保证同一人的2次问卷能对应上并为被调查者保密,在第1次问卷时发给每人一个编号,问卷上只填编号不填姓名;在第2次问卷时仍使用同一编号。

1.3 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

用VAS测量不同姿势对下腰痛患者的疼痛的影响。VAS是一条长10 cm的直线,2端分别标上“0-无痛”和“10-最痛”,其间是从无痛到最痛的不同级别,患者根据自己所感受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某一点作一记号(统一使用“ ”),以表示疼痛的强度,从起点至记号处的距离长度也就是疼痛的量。项目包括:(1)用力时,咳嗽,打喷嚏,紧张;(2)运动/位置,弯腰,步行,站立,拖拉物品,坐位,俯卧,仰卧,右侧卧,左侧卧,举起物品,携带物品,推动物品。

1.4 统计分析

通过测量从0到标记处的距离获得患者的分值,然后进行归类,原始分为0,归类为0分,原始分为0.1~0.9,归类为1分,原始分为1~1.9,归类为2分,以此类推。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分别计算每个条目得分的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前后2次测量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相关系数r值。

2 结果

条目应答情况较好,应答率最低的为左侧卧(91%),见表1。2次测量疼痛强度得分的中位数均较低,多数条目前后两次测量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一致。Pearson相关系数在0.583~0.879之间(P值均<0.01)。

3 讨论

重测信度是反映量表稳定性的指标,而对于稳定性系数的要求不甚一致,有人认为大于0.5或大于0.4是可以被认可的[7],也有要求应该达到0.8[8]。本研究结果显示,VAS用于评估青少年下腰痛患者不同姿势(用力和运动/位置)对疼痛影响的稳定性较好,重测系数除步行和右侧卧状态下外,其余均大于0.6,且步行和右侧卧状态下2次测量的中位数值相等。与二分量表相比,VAS量表可以获得更加稳定的信息,并且可以精确到不同姿势(用力和运动/位置)对下腰痛所产生的影响。条目的应答率较高,最低达到91%,说明青少年能较好地理解该量表。但由于疼痛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及情感体验,对不同的个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行为影响,因此,对于结果的解释仍需慎重。

除下腰痛外,VAS被广泛运用于以疼痛为结局指标的临床医学领域,但对于该量表的稳定性的研究较少。Wahlund等[9]对VAS用于测量12~18岁青少年急性颞下颌关节疼痛强度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86~0.93,高于本次研究结果,可能与Wahlund[9]的研究对象为急性青少年患者,而笔者所研究的并非急性患者有关。Hain[10]建议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认为VAS量表更适用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本次研究的对象是14~16岁青少年,因此研究结果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年龄段,该量表运用于其他年龄段青少年的有效性应作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VAS的统计分析是采用参数方法还是非参数方法没有统一的意见,本研究采用了McCormack等[11]提出的将分值归类的方法,其目的是便于统计分析。

2次测量的间隔一般为2~4周,该研究间隔3周进行重测足以减少残留效应。并且在重测时向学生强调必须提供与第一次测量相同时间段的信息,以减小重测误差。综合本研究结果,VAS用于测量14~16岁青少年下腰痛患者不同姿势(用力和运动/位置)对疼痛的影响是较好的工具。

参考文献

[1]BALAGUE F,TROUSSIER B,SALMINEN JJ.Non-specific LBP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Risk factors.Eur Spine J,1999,8(6):429-438.

[2]WATSON KD,PAPAGEORGIOU AC,JONES GT,et al.Low back pain in schoolchildren:Occurrence and characteristics.Pain,2002,97(1-2):87-92.

[3]MOHSENI-BANDPEI MA,BAGHERI-NESAMI M,SHAYESTEH-AZAR M.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in5000Iranian school-age.Child J Pediatr Orthop,2007,27(2):126-129.

[4]SHEHAB DK,AL-JARALLAHKF.Nonspecific low-back pain in Ku-waiti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ssociated factors.J Adolesc Health,2005,36(1):32-35.

[5]郝双林.临床疼痛的测定方法及其评价.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3,14(4):228-230.

[6]ROACHKE,BROWN MD,DUNIGAN KM,et al.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patient reports of low back pain.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1997,26(5):253-259.

[7]陈平雁,黄浙明.病人满意度的调查与评价.中国医院管理,1999,19(7):403-406.

[8]田凤调,陈育德,主编.实用卫生统计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15.

[9]WAHLUND K,LIST T,DWORKIN SF.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Reliability of a questionnaire,clini-cal examination,and diagnosis.J Orofacial Pain,1998,12(1):42-51.

[10]HAIN RDW.Pain scales in children.A review.Paliart Med,1997,11(5):341-350.

异性效应在青少年中的作用 篇3

“蝴蝶效应”同样存在于我们平时的班级管理之中。作为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的班主任,更要高度重视“蝴蝶效应”在班级中的影响。如果我们能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做个有心人,细心留意班级中出现的一些小事,不起眼的事,做到理性的分析、判断,看其中哪些是有利的因素,哪些是不利的因素。对于有利的因素,积极地去扶持它们,让它们发展、壮大,从而带动整个班级向好的方面发展; 对于不利的因素,要控制它们蔓延,必要时,把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以免影响整个班级。因为“蝴蝶效应”它起初在班级中表现为行为的效仿—个体行为转化为群体行为。

笔者接触到这样一个发生在本班级里的真实事例:一个学生在班级玩起“蹦蹦球”,班主任起初觉得没有大碍,也就没把它放在心上,很快这种球就在班级中流行开来,大家都觉得好玩、新奇、刺激,后来在全校流行起来。虽说这种球对人没有危害,但玩的人多了,就形成一种混乱局面:校园里到处是一蹦老高的蹦蹦球,玩的人尖叫,看的人大呼小叫,校园里充斥着一种不和谐的声音,让人厌烦。如果班主任在起初能认真地分析这件事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地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不能发展到后来的这种乱糟糟的局面了。

小学生也罢,初中生也罢,因为他们年龄偏小,对事物的是非曲直缺乏准确的判断,有时模仿难免带有盲从性,随意性,如果班主任不及时地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必然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看下面笔者亲历的一个事例:一次,我校初一的一个小同学从校外的小商店里买来一只激光灯,就是那种晚上照射时会发出很强烈很明亮的紫外线光的玩具,这种光线对人体的皮肤、特别是人体的眼睛有很强的伤害。起初,那个班的班主任认为这种工小玩具没有什么危害,就没把它放在心上。后来,晚自习课间时间,班级里许多学生都玩起这种玩具,尤其令人讨厌的是,许多男生用这种激光灯照射对面楼道里的别的年级的学生,被照射的学生也买来这种玩具照射别的人,结果,晚自习休息时,学校的几幢教学楼就被这种令人厌烦的激光灯照来射去,严重地影响了大家的休息和伤害了别人的身心健康,经过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调查并严肃批评教育,没收了这种玩具,这件事情才被平息。校园的晚自习才又恢复往日的平静。假如起初那个班级的班主任能预料这种玩具可能带来的影响和产生的后果,及时地加以疏导、劝阻,那么就会避免后来的那种不良的后果,这种人见人厌的事情就可以避免了。

可见,对初始条件下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偏差,我们这些班级管理者都要及时地作出正确的评估,理性地作出智慧的判断,正确地加以引导,就会避免不该发生的事情;否则,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变化,那将有可能发生令人害怕的结果。那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 蝴蝶效应”对于个体而言则表现为学生思想的渐变,这种变化有两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良性的发展。当一名所谓的“后进生”由于其自觉或是他人的帮助,取得了一点进步,这时班级管理者若能因势利导,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其要求上进的积极性,渐渐地,这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由一个小点变成一片亮光,最后改掉其自身身上许多不良的恶习,变成一个遵守纪律、奋发向上的好学生、优等生,这就是良性的发展.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在一次作文评讲课上,我让张强到讲台前朗读他的作文。张强怯生生地站到前面开始朗读,读着读着下面发出了哄笑声,原来是张强有点口吃,这时张强红着脸停下来了。回想起初初为人师时,刚走上讲台,我也不是红着脸紧张得讲上句忘记下句吗?于是我叫大家把头趴在课桌上,用耳朵听,我也站到教室的后面背对着黑板。渐渐地张强的朗读由紧张变为了放松,语句连贯了,到后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读完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不仅送给张强的勇敢和自信,更重要的是他的作文写了他和他的父亲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我因势利导,鼓励他。他不仅喜欢上了语文和写作,而且,他的讲话也连贯了。另一方面则是恶性的发展。就是学生的思想出现了松怠,其渐渐地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小错不断,恶习难改,渐渐地小错酿成大错,恶习变成“顽疾” ,这就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了,这是对孩子的戕杀,对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教育事业的极度不负责任。

下面这件案例给我们深刻的教育:暑假里我校的一个初一小学生翻墙入室偷了邻居家几千元钱。等到警察到学校来调查该生在校表现时,班主任才想起平时班上少钱少物,因为没有线索,加上价值不大,也就没有放在心上 。班主任被这个小学生平时“老实”的假象所迷惑,思想上不够重视。其实,这个小同学很喜欢网吧,但是他很会伪装自己。假如这位班主任平时做一个有心人,敏锐地发现该学生的一些反常的举止并加以教育和引导,帮他从错误的路上拉一把,那么事情的发展就不会像后来的那种结果了。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要利用“蝴蝶效应”中渐变性,找到“蝴蝶”这个支点,让支点发挥最大作用。“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橇起地球。”作业本上的一个“红五星”对于优生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一个从未受到老师表扬的后进生,那无疑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一个小小的约定对一向都被老师关注的孩子来说不屑一顾,但对于一个一直处在被老师的目光遗忘的角落里的“差生”而言,无疑是一个自尊被激发、自信被唤醒、自爱被肯定的催化剂;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轻的问候,一次轻轻的抚摸,一句衷心的夸奖,都能给孩子带来意外的惊喜,给孩子带来无限的期待,甚至会带来终身的成就!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对于在班级中出现的一些倾向,一些行为,要理性地分析,尽我们最大的能力培养那些良性的行为、倾向,使之形成气候,使之发扬光大,进而影响全班,带领整个班级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同时教育者还要有预见的能力,要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中预见它可能的发展趋势,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处理,将发展趋势好的发扬光大,达到理想的状态;将发展趋势不良的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下,减少并尽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从而达到班级管理的最优化。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去揣摩,去研究!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在西方流传很久的一首民谣,体会它所包含的丰富的哲理,让我们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示吧!

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异性效应在青少年中的作用 篇4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家庭作为具有血缘关系的社会群体,以其先入为主的重要性、多维性、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成为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学生在法律知识的教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已有的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和职业并不决定子女的成材比例,对子女成材有重要影响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程度、父母自身人格因素的影响,但是在法律知识教育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子女在父母的影响下,懂得的法律知识就越广泛,违法犯罪事故就发生的少,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子女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违法犯罪现象就较容易发生。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找到适合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学生的合作方法,从而减少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沟通能力。

三、课题研究实施小组:

组 长:韩x

副组长:王x

成 员:周x

郑x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步骤:

由于该课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决定以调查-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为基本的课题研究思路,先调查了解现有的学生家庭法律知识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家校合作的具体实践,及时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调整实践方案后再进行实践,并通过及时的总结来完成课题研究的目标。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4月10-4月28日。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研究当前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家长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情况,为实施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4月29-5月26日。本阶段的重点是课题的实践。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实践,对比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形成过程性资料。在实践过程中找到适合学校实际的家访形式,教给学生法律知识,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第三阶段:5月27-6月27日。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以论文的形式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访谈法。通过对学生家庭的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有针对性的进行家校合作,双方共同探索教育孩子,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2、问卷调查法。根据目前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知识欠缺,为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现实的材料,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为目的。

3、个案研究法。在对全班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家庭进行个案研究,以点代面,完善课题研究。

异性效应在青少年中的作用 篇5

我国拥有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线, 和15个国家接壤。长期以来, 在漫长的边界线两侧, “内陆边境经济低谷”现象比较突出, 即:“从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向边疆倾斜, 越靠近国界线经济越落后, 从离开国境线一定距离的地方, 经济相对发达, 远离国境线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这样从边境线到国家政治中心, 构成了一个经济斜坡。毗邻国家也存在这种经济大斜坡, 而毗邻两国的两个斜坡则构成内陆边境经济低谷”。这种“内陆边境经济低谷”现象是以毗邻两国的国界线为中心构成的, 国界线两侧处于谷底的位置, 是各自国内经济发展的末梢。即使在我国和周边绝大部分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的背景下, 这一现象也依然存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 不利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造成“内陆边境经济低谷”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边界的“屏蔽效应”是重要原因之一。概括地讲, 边界的“屏蔽效应”就是边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贸易和生产要素的跨边界交往和空间相互作用, 进而提高交易成本的一种现象。“从边界的属性来看, 边界的抽象属性使边界成为了彼此的‘认知边界’。它阻碍了经济行为体对另一方主观感知的获得, 增加了信息的不完善性和不对称性。而边界的情感属性使边界成为对特定空间和群体的情感边界, 正是由于情感边界的存在, 降低了彼此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增加了不安全感, 这就相应地提高了交易成本”。只要有国家边界的存在, 边界对跨国界经济交往的“屏蔽效应”总会时隐时现、时强时弱地发生作用。在边界封闭的情况下, 国界线成为了跨国界经济交往的封锁线, 双方的物质及生产要素只能各自进行内循环, 边境地区也变成各自发展经济的死角。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背景下, 即使诸如美国、欧盟成员国等这类极力倡导贸易自由化的国家, 也都还存在着一定的来自于边界的情感属性和抽象属性的隐性的阻碍作用, 即非关税贸易壁垒。总之, 边界的“屏蔽效应”提高了跨边界经济交往的成本, 使跨边界经济交往的频率明显降低。

二、跨国界民族在促使边界的“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变中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背景下, 国家间交往和联系更加密切, 促使边境地区日益成为国家间物质、文化以及信息交流与接触最为频繁、紧密的地带。这一趋势迫切地需要将边界的“屏蔽效应”转化为“中介效应”, 将边界转变为两国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中介面。

“按照交易成本理论, 在经济交往中, 经济主体如果具有相同的文化、社会属性, 经济交往的社会规则就相对比较明确, 经济主体对潜在的经济交往利润的分割就有着较好的包容和预期, 交易成本就有可能趋于最小化;但是, 如果主体间文化、社会属性存在较大差异, 甚至对立的话, 那么彼此就将感到有必要限制对方可能采取的欺骗、偷懒、搭便车、道德风险等行为, 因此, 就要制定一系列契约规则来限制对方、保护自己, 从而使交易成本大大增加。但是, 如果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并不重合, 则边界两侧就会具有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社会属性, 这将极大的降低由于边界带来的交易成本的提高。”在我国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上, 有30多个民族跨国界而居, 与毗邻国家形成跨国界民族。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 跨国界民族集中居住的边界两侧往往是一个整体, 诸如以河流为界, 则各自国家占据河流的左岸或右岸, 若以山脊为界, 则两国各自占有东坡或西坡、南坡或北坡, 有些甚至只是一个界桩或一条小河把他们分开, 相互之间只有一步之隔, 除此之外, 边界两侧还有大致相同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特征, 具有自然的连续性。他们之间具有经济合作的便利条件, 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比同各自国家内部的联系还要容易得多。在双方国家实行边境开放的条件下, 边界的对方就是最近的国际市场, 边界成为双方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前沿, 边疆的地域效益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如中越边界文山段地区, 由于边界两侧都是山区, 对外交通不便, 在此区域内便形成了天然的大大小小的“地缘圈”, 在这些圈内有着大大小小的自然通道300多条, 把当地的经济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文山的边贸中, “大贸”的形式很少, 官方开辟的口岸这些年来难以繁荣起来, 相比之下那些设在边境线上毗邻村寨之间的边民集市却繁荣而有生机得多。从社会文化属性来看, 由于同一民族跨国界而居, 往往彼此村寨相对, 有的甚至是一家两国, 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 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极大的相似性, 他们在经济文化乃至于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跨国界民族来说他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没有语言的障碍, 更没有天然的鸿沟, 也没有边界的威严约束, 不管国家关系如何他们的往来从未间断过。由于跨国界民族双方相互交往频繁, 他们对各种商品需求信息了解较多, 这就有利于有关部门及时掌握情况, 指导和影响本地区的生产部门, 为市场提供需要量大和销路广的商品, 以扩大出口, 发展经济, 促进边境贸易的繁荣兴旺。在资源开发和商品贸易以及为双方的经济交往牵线搭桥等方面, 跨国界民族都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例如中越边界广西段的京族地区, 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曾一度落后,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掀起了近10多年来经济大发展的热潮, 其中京族正是借助了自己的区位优势和民族传统文化优势, 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语言相通、习俗文化相近、地域毗邻等条件, 加上京族人的勤劳善良、诚信等传统品德, 使越南商人喜欢与京族人做生意, 尤其是做边贸的越南人更愿意找京族人充当经纪人、中介人等。很多京族人都与越南商人长期维持着商业上的友好合作关系。因而, 在边贸的竞争中, 京族人夺得了优势并一直维持了下来。于是很多做边贸的京族人都富了起来, 边贸的蓬勃发展又带动了京族各业的兴旺。这其中, 京族与越族这一同源跨国界民族之间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文化属性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总之, 由于跨国界民族与跨居于毗邻国家的那部分同源民族之间具有“民族同宗、文化同源、江河同流”的特殊联系, 他们之间这种以共同的民族感情、文化心理意识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长期的联系和往来, 在促进跨边界经济交往过程中充当着“天然桥梁”和“人文通道”的作用, 对于促使边界的“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的转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推动下, 国家和区域间的经济、文化联系空前紧密, 区域集团化之下的跨边界次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对贸易和生产要素的跨国界自由化流动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充分发挥跨国界民族在促进跨边界经济交往中天然的桥梁和通道作用, 加强对边境地区的开放与开发, 是积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 也是加快边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步伐, 使边境民族地区早日走出“内陆边境经济低谷”的重要途径之一。

摘要:边界的“屏蔽效应”是造成“内陆边境经济低谷”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跨国界民族由于其居住地域和社会文化属性方面的特殊性, 具有天然的沟通国与国之间跨边界经济文化交往的“通道作用”和“桥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背景下, 充分利用跨国界民族的“通道作用”和“桥梁作用”, 是促使边界的“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 进而克服“内陆边境经济低谷”现象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边界,跨国界民族,屏蔽效应,中介效应,内陆边境经济低谷

参考文献

[1]彭永岸等著:中缅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互补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8年9月版

[2]李铁立著: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年11月

[3]李铁立著: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年11月

[4]李铁立著: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年11月

[5]张鹤光等:中越边界 (文山段) 跨境民族调查报告.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11月, 第15卷第2期

浅议父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 青少年 性别角色发展 社会化青春期教育 道德发展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男人是给家庭提供安全保护和物质供养的人,女人则担负着怀孕、生育、抚养、教育子女、履行“相夫教子”的天职,“男主外,女主内”自然成了家庭分工的标准,人们也习惯地认为父亲是外界事物的参与者,母亲则是家务活动的中心。另外,由于父母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父亲这个角色并不参与或较少参与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活动。其实,研究表明,除了哺乳外,父亲均能承担抚养子女的重任。即便是哺乳,也可以完全用父亲的人工奶粉喂养来代替母乳喂养。而在教育上,父亲不仅能胜任对孩子的教育,而且他的作用也不可缺少。

本文着重论述一下父亲在孩子成长到青少年期这一特殊重要时期的作用,以期引起人们对父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的重视。

一、父亲在青少年性别角色发展中的作用

性别角色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父亲拥有着不同于母亲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这些特征通常会在日常生活中展现给孩子,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上,我们承认父母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父亲的作用似乎更大一些,尤其对男孩。多种理论证实,男孩通过对父亲的模仿形成了性别角色行为和男性行为品质,女孩则通过对父母行为的对比深化了对自身角色的认识。

有研究证明,如果父亲缺失发生在4岁前,那么它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非常不利,尤其是对男孩。更有研究表明,男孩在4岁前失去父亲,并且生活在权威型母亲教育的家庭会使他们缺乏攻击性,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的表现。如果女孩在5岁前失去父亲,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时往往会表现得焦虑、不确定、羞怯或者无所适从等,甚至会导致青春期的提前到来,并增加了女孩过早的性行为和未成年怀孕的风险。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父亲在子女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二、父亲在青少年社会化中的作用

父亲对青少年期子女的社会化影响作用增强。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有至关重大的作用。如果失去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而到了青少年期,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与父亲的关系也显得十分重要。在此期间,子女若失去父母的任何一方,越轨的行为比率都较大。另据孟学群和宋学文的研究发现,少年期,父亲对子女社会化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比母亲的作用更显著。出现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如下:

第一,青少年随着社会性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增强,心理需要的扩大,他所关心、要求的已从吃喝玩、学习课本知识,转向社会的存在、发展和人生的意义等一些问题上。他们希望学习社会生活知识、经验,向往参与社会活动,发展人格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这时母亲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就希望从父亲身上获得。

第二,父亲对青少年至关重要,他既是教养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社会化指导者,职业的榜样和参谋及余暇时间的伙伴。在我国当前多数家庭中,一般父亲比母亲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接触社会广,在家庭对外活动中担任主要角色。家庭重大问题的决策,父亲的意见举足轻重。

第三,母亲对青少年的教养态度方面的问题比父亲相对更严重。母亲的不安、干涉、唠叨、溺爱,使强烈要求独立的青少年期的孩子特别反感。因而,青少年对母亲管教态度的意见比父亲更大,这就削弱了母亲的教育影响作用,相对增强了父亲的教育影响作用。

三、父亲在青少年青春期教育中的作用

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关注社会和自己的理想,常常对妈妈的唠叨非常反感,父亲则在这一时期成为他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所以,父亲应该尽早成为孩子可依赖的靠山。

以女孩为例,有调查表明:与父亲关系特别好的女孩,青春期发育迟于那些与父亲关系一般或不太好的女孩。尽管基因(遗传因素)、饮食和锻炼影响青春期出现的早晚或发育质量,但这一研究结果也表明社会因素特别是家庭关系同样影响孩子的生理发育。所以,到了青春期,父亲一定要经常跟女儿沟通。女生对异性的价值判断,往往是从认识父亲开始的,家长务必以身作则,并教给女儿一些与异性交往的技巧。

另外,缺少父爱的孩子在青春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一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忧郁、恐惧、紧张、焦虑;二是自卑心理严重,安全感很差,胆小怯懦;三是与母亲的关系容易紧张,甚至对母亲产生反感或敌意;四是意志薄弱,动手能力也较差,做事缺乏坚强的毅力。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作用是不可互相替代的。

四、父亲在青少年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父亲作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在孩子眼里是社会力量和规则的象征,是家庭和社会联系的纽带。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意识到父亲的权威和力量,就会对父亲产生敬畏的心理,从而去模仿父亲的行为,并掌握社会的道德规范。

我国儿童教育专家刘建清通过研究指出:父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诱发违法犯罪行为:西方一项对父亲与子女违法犯罪行为关系调查表明,违法犯罪人中有22%~57%人的无父亲,特别是14~17岁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者中,无父亲的人居多数。这是因为无父亲会对子女的人格、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与违法犯罪行为有关。但是当父亲的严厉与母亲的溺爱相结合时,会更加增强儿童青少年的反抗性,逐渐地“逼迫”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父亲的不良行为也会在相当程度上诱发子女的违法犯罪行为。所以他认为,有不好的父亲比无父亲的情况更糟。?

由此可见,父亲的形象是青少年认识世界的窗口,持续而深刻的父爱和良好的父子关系有助于子女个性的健康发展;而消极的父子关系和父亲形象将大大地促使子女在日后的不利情境中产生违法犯罪的动机。

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说:“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了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亲的存在和父爱及良好的父子(女)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一个源泉,对子女的性别角色发展尤其是双性化发展,社会化、青春期的顺利渡过以及道德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健翔.应该重视的父性教育.中华家教,2007,(1).

[2]杨丽珠,董光恒.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05,(13).

[3]张瑜,李宏.论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探索.

[4]李泽志,袁妮.论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31-32.

[5]金春寒.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基础教育研究,2005,(10):18-20.

[6]徐岫茹.青春期孩子的“首席执行官”.家庭教育,2003,1.

上一篇:拾荒女诗歌下一篇:科研经费监督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