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胆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精选12篇)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新词,并积累运用。
2、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感悟课文内容。
3、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试胆量,进行重点学习体会。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这次试胆量的重要意义及校长教育方法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感悟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这次试胆量的重要意义及校长教育方法的巧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孩子们,你们怕黑吗?怕鬼吗?如果让你一个人走夜路,你们敢吗?(不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现代孩子怎样在夜间锻炼自己胆量?
(板书课题:试胆量。)
二、自读自悟,完成一下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的音。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疑问,准备跟同学交流。
三、初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指导学生读好难读的段落和词语。如“忌讳、鸡皮疙瘩、鬼影幢撞、窝囊、狰狞鬼魅等。
2、汇报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文章写了校长组织一次游戏,学生们一天夜里到九品佛寺和墓地里进行试胆量的游戏,不当鬼的同学都吓得跑回来了,当鬼的同学有的因为害怕也回来了,有的则因为害怕跑回家了。)
3、进一步交流: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汇报感受可以自由发言,因为是初读,感受也许是肤浅的,但应给学生交流的机会。教师也会从学生的感受中找到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四、学习重点部分--试胆量
1、认真阅读课文第8--14段。
(1)想一想,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试胆量的同学路上都十分害怕只去了九品佛寺,没有去墓地就因为害怕纷纷跑了回来。)
(2)从学生方面理解体会,他们在活动中害怕时的的动作和对话,用横线画出。
(3)分角色朗读,感受“我们”在试胆量过程中真实的心理--胆怯。
2、默读课文第15--22段。
(1)从当鬼的同学方面体会当时的活动情况,用上“有的……有的……”来表达。
(2)想一想:为什么这次试胆量后同学再也不怕鬼了?(引导学生体会进行实践锻炼的重要意义。)
五、畅所欲言
你觉得怎样可以使自己的胆量大起来?
(不必拘泥于文中的方法,还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生活的办法,不要设置限制,让同学畅所欲言,还可以发挥想象。)
(设计:米色陶瓷)
一、解析教材, 设定目标
“世上本无鬼, 庸人自扰之。”《活见鬼》一文所要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浅显而又深邃的道理。那么,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的过程中, 自主、能动地研读、品读、美读文言文, 理解文章基本内涵呢?体会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就成了首要任务, 也是教学的重点。而在趣味盎然、层层递进的解析诵读之后, 学生能否对文章结尾处“二人相视愕然, 不觉大笑”展开丰富多元的解读, 自觉树立“破除迷信、讲求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便成了教学的难点。
就此, 教学目标可以设定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力争达到“熟读成诵”;2.读议结合, 在情境延展与反复诵读中探究文言字句的意思, 感悟寓意;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培养诵读、积累文言文的兴趣。
二、浓妆淡抹, 教学相济
目标的达成需要依靠合理有效的环节设计。在对教材研读、解析的基础上, 我进一步提出了“兴趣先导、研读入境、浓妆淡抹、教学相济”的教学理念。
(一) 制造矛盾, 直视中心。
开课伊始, 我便提出学生极为感兴趣的问题:你见过鬼吗?鬼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之间其实存在着必然的矛盾:我们谁都没见过鬼, 然而对于鬼的样子却了然于心:青面獠牙, 来去无踪, 出没间妖声缭绕……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 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我们心里有鬼!“心里有鬼, 遇事就会疑神疑鬼”, 这是文章传达的浅显寓意, 也是上演这出闹剧的根本原因。在开课之初, 让学生做好这样一种心理准备, 不仅可以引发学生阅读的期待, 而且可以拉进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实现阅读教学“做文中人”的教学理念。
(二) 深情范读, 整体感知。
文言文教学尚处起步引领阶段, 教师的范读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文言词句之美, 韵律之和谐, 意味之深长, 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激发学生自主读文的兴趣, 拓展学生对文本丰富多元的解读。
为此, 导入之后, 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读文, 而是先进行了范读。在范读过程中, 要读出古文的抑扬顿挫, 读好人物情绪变化的关键词句。然后, 再让学生充分练读, 全凭意会去猜测大意。这正实现了自读文章时的整体感知。而学生仅凭意会去理解文章大意, 难免有对文言词句解释不当之处, 这恰恰又为下一环节的“研读、品读”提供了契机。此处可谓:教学相济, 教为浓妆, 学宜淡抹。
(三) 文白对译, 感悟精练。
文言文中译文的出现有两个目的:一是做好工具性的帮助理解, 二是做好人文性的对比赏析。在此, 教师要把握好“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 对于译文能用则用, 该用才用。什么时候能用?学生需要准确的解释, 教师需要牵引过渡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在文白对译的过程中, 体会文言词句的精练与传神, 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划出文言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 反复诵读体会。此处教渐淡抹, 学愈浓妆。
(四) 适度拓展, 内化情感。
本篇课文短小精悍, 借小喻大, 寓较深之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 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文中的思想精髓“古为今用”, 真正让文言文教学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 在课末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故事的结果怎样? (用古文回答更好) 2.此时这两人明白了什么道理?他们会说些什么话?通过这些问题,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 回答的问题不落俗套且更丰富了, 当然让学生“不迷信有鬼, 不疑神疑鬼”这一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
[摘 要] 《桥》这篇课文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 教学设计;随文蓄势;借势入境;融境释义
《桥》这篇课文以山洪暴发的情势为线索,紧扣“桥”的人文内涵,以迅猛的暴雨,狂飙的山洪,窄窄的木桥为事态场景。以人群惊慌地过桥为情境,抓住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脱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最后以老支书与儿子的牺牲为结局。故事题义内涵丰厚,情节险象迭起,悬念暗藏潜伏,人物个性鲜活,结局豁然悲壮。课文在表达手法上巧妙地在场景渲染中蓄势,在人物对比中塑造,在事态叙述中设伏,体现出势、境、情的统一。教学设计时遵循课文的叙述特点,以读为主线,以联想为主导,以体验为主轴,从山洪危急之势入手,再现危急,追求蓄势而发。借势入境,在险境中复活老支书个性,塑造老支书形象,实现顺势入境。在老支书与桥的联系中设疑,设疑解义,诠释文题内涵,升华学生情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建随势而就,顺境而生,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一、在随文蓄势中感知课文
根据各种因素的相互影響在语言铺陈中随文蓄势,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层层渲染中再现危急,既交待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又为后面人物的出现提供了富有情境感的背景。《桥》一文的前五个自然段中紧扣“危急”,从雨势之大、山洪之猛、人群之慌、桥窄之危四个角度进行蓄势。“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造成“百多号人你拥我挤的疯狂与惊慌”。在山洪狂飙与人群惊慌之下,一句“窄窄的木桥”为危机埋下伏笔。形成危机相叠,势势相逼的场面,勾勒出危机四伏的客观环境。这种危急之势的铺陈与积蓄,在老支书指挥人群过桥时,又生动地烘托出老支书的坚毅、镇定、果敢的形象,体现出客观描述与主观烘托的统一。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遵循课文由远及近的叙述顺序,围绕危急之势,紧扣关键词、句,抓住雨势之大、水势之猛、慌势之乱、窄桥之危,让学生在初读中读懂文意,把握突发事件的形成要素。让学生在扣词扣句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再读,读出画面。眼中有画,心可入境。在学生对语言描述的情境获得危急感悟的同时,进行再品读,采用多样化与个性的朗读,运用气息控制、节奏与声调变化等朗读方法的指导,品味中读出暴雨、洪水交织的声势感,读出事态发展的紧迫感,读出人群在灾难逼近时的恐慌感。依势推进,层层渲染,顺势而入,在朗读声中外化紧张之态,再现危急之势。
二、在借势入境中塑活形象
故事场景不仅仅是为了点明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在追求表达手法的主观需要。人物传神的表情、语言、动作描写蕴含着人物鲜活的个性,只有在情境的烘托与渲染中去解读人物,才能让文学表现的人物个性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复活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文章在描述老支书指挥群众时,着力从他的凝重和愤怒表情、不容置辩的话语、果敢有力的动作三方面,集中笔墨围绕老支书的鲜活个性,进行形象化的精神刻画,语言简洁明快,巧妙把老支书的鲜活个性与闪亮的党性浓缩在“他,像一座山”的形象化描述中。教学中,紧扣“他,像一座山”,联系人群之慌的情境,结合“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乱哄哄的人群……”的慌乱情势,从老支书站立桥头的姿势与神情中读懂老支书像大山一样无畏、沉稳的个性与党性;联系水势之猛的情境,结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的情境渲染,从他指挥人群过桥时的嘶哑喊话与冷冷的反驳中,读懂他像大山一样无私而博大的胸襟与党性;联系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势,结合“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的紧迫情势,从他把儿子从人群中揪出的动作读懂他像大山一样威严而深沉的父性与党性。让学生在情境与情势中,从人物个性入手,读中联系情境,读中联想情势,读中人物比较,读中揣摩心理,把人物话语的焦虑与果断,人物神情的凝重与威严,人物动作的迅捷与有力等形象要素读活,由外向内,点滴积蓄,层层塑造,从感受人物形象走向感悟人物境界,从感受人物个性走向感悟人物党性,多维度地感悟“他,像一座大山”的深刻内涵,最终实现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复活的人物个性,体验出人物崇高的党性光芒,也为下一环节的融境释“桥”之义奠定基础。
三、在融境释义中升华内涵
象征是作家运用形象化的事物对情、义、理等抽象化的人文内涵进行形象化的诠释。如何在形象与抽象之间建立链接点,让学生从人物形象感悟人文抽象,实现顺理而明义,就成了教学的关键。《桥》这篇课文依托“桥”这一形象化事物,运用象征的手法,巧妙地借助老支书临危赴难、舍生取义的党员形象,构建出党与群众的生命之桥、联系之桥。由于“桥”的象征意义深刻,五年级学生缺乏对象征手法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上从“窄窄的木桥”过渡到老支书用生命在党与群众之间架设“生命之桥”,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运用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后形成对老支书的崇敬之心,直接碰撞悲壮性的结局——“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引发学生对老支书牺牲的悲痛之情,顺势创设问题:“群众成功脱险了,老支书和他的儿子却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在危难时刻,是什么让老支书选择群众,放弃了自己和儿子逃生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文本信息和自己的阅读感悟畅所欲言。老师以“责任”作链接点,从老支书的选择代表党的选择,他的责任就是党的责任这一角度,顺势引导,实现老支书与党的结合。学生明白老支书代表着党形象之后,再次整合文中的句子,形成“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这一背景描述,以桥的不同意义作链接,再次创设问题: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窄窄的木桥轰然倒塌,但是另一座桥却在群众的心中高高架起。那么,群众心中的桥又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激励学生再度思考。老师根据学生的感悟随机点拨、归纳,自然而然地从“窄窄的桥”过渡为视责任如泰山的“生命之桥”、党联系群众的“精神之桥”,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感悟。依托感悟,抓住“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的结尾,老师运用课堂语言进行情感渲染,如“为了群众,老支书永远离开了他们。如果你们是前来祭奠老支书的群众,此时此刻,你们定是泪流满面,百感交集,那么又会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呢?”用写出群众的心里话作为小练笔,升华内涵,外化情感,实现读写结合。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文教学设计时尊重文本,遵循作者的作品立意与表述方式,注重势、境、情的融合,层层推进,随势而就,顺境而生,让学生视觉与情感在文本的客观图景中与作者的主观情思相碰撞,再现情境现场与人物形象,构建道法自然的教学风格。
第一单元习作:主题——龙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1页“笔下生花”。这个作文并不好写,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真的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恰巧有了电脑和网络,学生在运用网络搜索的基础上,应该不难解决这个习作困难。
通过这一课,要在教育学生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相关所需的信息,并在课堂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分工合作的意识,要让学生体会团结协作的好处,乐于进行小组协作,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分工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模式。发挥学生个性化思维,打造自主化课堂。教学目标
1、利用网络搜索功能,学生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
2、深化对“龙”及其文化的理解。
3、提升自主习作、修改习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1、借助互联网上搜集到信息,完成习作。
2、学会小组合作探究分享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到的信息。教学难点
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相关所需的信息,写好这篇作文。教学活动
1、搜索信息。
2、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
导语:我们班有很多龙年出生的同学,一开学,我们非常幸运地学习《龙》这个单元,我觉得这套书的编排就是为你们准备的,你们真是太幸福了。前几天,我们先后学习与龙有关的几篇课文。我们从这些课文里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龙文化,当然,最重要的是认识了“龙”。
2、【观赏图片】
这里有很多“龙”的图片,给大家看看,给大家更形象的视觉感受:(多媒体平台展示:龙的图片)
3、【百度搜索】(附:截取图片)
导语: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写有关的龙的作文。你觉得有难度吗? 学生回答。(各抒己见,只要说得有理。)
导语:那么,今天,我们借助互联网,来将这个难关攻克。
二、参阅范文,消除疑虑
1、引导学生打开“百度搜索引擎”:
2、指导学生在搜索栏里输入关键字:“龙,小学作文”,点击打开
3、指导学生自由点开,寻找,并浏览别人的作文。
过渡:我们同学已经自己在网上搜索到了很多有关“龙”的作文,这说明,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写好这篇作文,并不太难。请大声对自己说:我能写好这篇作文。
三、辨别体裁,初拟题目
1、课文体裁辨析
导语:现在,我们需要首先要辨别一下作文的体裁,才能明确好写作的方向。对此,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
学生回答:(参考:《龙的传人》是说明文、《大人们这样说》是现代诗歌,《叶公好龙》是古文寓言,《乐山龙舟会》是游记散文。)
2、网上作文体裁辨析
导语:那么,那么从网上找到的作文,又分别是什么体裁的呢?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自己找到的作文来回答,可以是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等。)
3、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初步拟定题目
导语:一篇作文,起好了题目,就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它会为你提供一个准确的方向。那么,你准备给自己的作文起个什么题目呢?思考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拟题。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4、小组交流,互帮互助
导语:刚才大家都进行了思考,有些同学已经想好了,而有些同学还没想好,那么大家交流一下,或许,通过交流,大家都能找到灵感,拟好自己的作文题目。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自己的题目,并根据新的情况,做出调整。
【教师活动】教师再次巡视,相机指导。
四、写作指导,有的放矢
1、全班交流,明确题目。
导语:现在,大家几乎都有自己的题目了,那么各小组推荐一下自己小组内有哪些题目起得比较好的。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介绍自己的题目。
2、根据题目,指导写作。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汇报,简单地做写作指导。
3、归纳题目,准备写作。
【师生活动】一起归纳题目,为作文写作做好准备。(1)、跟自己有关的名称: 《我的生肖——龙》 《我的名字——×龙》 《我的家乡——龙×》(2)、与龙有关的活动: 《风筝龙》
《故乡龙舟会》 《元宵闹龙灯》
(3)、关于龙的童话: 《龙龙冒险记》 《小龙求学记》 《猛龙漫游记》
(4)、关于对龙的认识: 《我认识的龙》 《我所知道的龙》 《龙只是个传说》(5)、关于想象中的龙: 《我心目中的龙》 《龙游天下》 《龙的精神》
五、自主写作,活用网络
1、建立文档,准备写作。
导语:请大家先给自己建立一个word文档,以自己的姓名和作文题目命名。
【学生活动】建立word文档,命好名,点击打开,输入题目、作者等信息。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电脑操作,自主写作。
导语:现在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那么东风来了,请开始吧。【学生活动】电脑操作,自主写作。【教师活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4、可以参考的网络资源:
第二课时:
一、继续写作,完成作文
【学生活动】学生继续借助百度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帮助自己写好作文。
【教师活动】教师继续巡视,相机指导学生用好网络资源。
二、修改作文,完善作文
导语:有些同学已经写完了作文,那么趁别人还没写完,好好修改自己的作文吧。
【学生活动】学生继续写作,写完的同学自己修改,或者邻座互相帮助修改。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三、分享成果,小组交流
导语:好啦,同学都已经写好了自己的作文,那么小组内部交流一下吧。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自己的作文,并根据新的情况,做出修改。
【教师活动】教师再次巡视,相机指导。
四、朗读作品,表现自我
导语:作文三分写七分读,朗读出来,才显得更有价值。各个小组的交流已经差不多了,请推荐优美的作文,出来朗读。【学生活动】推荐优美的作文,朗读。【教师活动】教师相机指导。
五、上传作品,网络分享
导语:与人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请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上,与别人分享你的成果,你的快乐吧。
【学生活动】学生向百度分享,上传自己的作品。【教师活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评问题习作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习作
(1)———— 《 》
(2)———— 《 》
(3)———— 《 》
(4)———— 《 》
二、指出问题所在:1、2、3、4、三、逐篇指导
四、强调立意和选材
每次写作前,我们必须先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然后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选取我们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写。要注意的是,凡是能直接突出中心思想的内容要写详细一些;否则,就略写或者不写。
五、反思对比自己的习作。
六、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讲评优秀习作 教学过程:
一、出示优秀习作名单
()《 》
()《 》
()《 》
()《 》
二、指出优点所在
(1)
(2)
(3)
三、例文赏析
—————————— 《 》
—————————— 《 》 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四、学生对照修改自己习作的不足,教师巡视指点。
五、课堂小结。
第二单元习作:主题——书
教学目标
1、写一篇与书有关的习作。
2、可以记叙自己读书的事情、读书的乐趣、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介绍读书的好方法。
3、提升自主习作、修改习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1、写一篇与书有关的习作。
2、要做到内容具体、选材得当、中心突出、语句通顺、抒发真情实感。教学难点
要做到内容具体、选材得当、中心突出、语句通顺、抒发真情实感。注意语言表达的效果。教学活动
回忆搜集素材,确定中心,选材构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尝试起草
一、习作谈话
第二单元我们学习的几篇课文,都与“书”有关。那么,我们今天也学习写一篇与“书”有关的文章,表达我们的见解,抒发我们的情感。
二、出示题目
1、“我和书的故事”
你可以记叙自己与书发生的真实、有趣、独特的事情。表达书对自己的影响,抒发自己对书的真情实感。
2、“一本珍贵的书” 题眼是珍贵,为什么珍贵?它背后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你有信心写好这篇习作吗?可以仿照《珍贵的教科书》获得启发。
3、“读书会之后”可以记叙参与读书会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变化、新的打算等。抒发自己热爱读书的真情实感。
三、激发创作热情
1、分小组讨论,交流素材。
2、说说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3、你准备运用哪些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4、文章的结构、写作顺序,你准备怎样安排?
四、班上交流,教师大加鼓励,激发创作欲望。
五、学生起草,教师巡查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继续写作,完成作文。
【学生活动】学生借助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一文,学习写法。继续起草。
【教师活动】教师继续巡视,相机指导学生。
二、修改作文,完善作文。
导语:有些同学已经写完了作文,那么趁别人还没写完,好好修改自己的作文吧。【学生活动】学生继续写作,写完的同学自己修改,或者邻座互相帮助修改。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三、分享成果,小组交流
导语:好啦,同学都已经写好了自己的作文,那么小组内部交流一下吧。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自己的作文,并根据新的情况,做出修改。
【教师活动】教师再次巡视,相机指导。
四、朗读作品,表现自我。
导语:作文三分写七分读,朗读出来,才显得更有价值。各个小组的交流已经差不多了,请推荐优美的作文,出来朗读。【学生活动】推荐优美的作文,朗读。【教师活动】教师相机指导。
五、规范书写,认真誊抄。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讲评问题习作 教学过程:
三、出示问题习作
(1)———— 《 》
(2)———— 《 》
(3)———— 《 》
(4)———— 《 》
四、指出问题所在:1、2、3、4、三、逐篇指导
四、强调立意和选材
每次写作前,我们必须先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然后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选取我们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写。要注意的是,凡是能直接突出中心思想的内容要写详细一些;否则,就略写或者不写。可以记叙自己读书的事情、读书的乐趣、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介绍读书的好方法。
五、反思对比自己的习作。
六、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讲评优秀习作 教学过程:
一、出示优秀习作名单
()《 》
()《 》
()《 》
()《 》
二、指出优点所在
(1)
(2)
(3)
三、例文赏析
—————————— 《 》
—————————— 《 》 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四、学生对照修改自己习作的不足,教师巡视指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6人,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前任数学老师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班的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习中懒惰思想严重。
2、不太会抓重点,学习方法不当,不懂得灵活运用,学习成效不高。
3、学习习惯有待改进。
4、老师采用上课提问、下课辅导、指导监督等方法提高其学习成绩。因学习方法不当,成绩不显著的着意教给其学习方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多数同学需要家长配合。同时用“一帮一”促使其尽快把学习赶上来。本学期应加以改进,力争使我班的合格率得到100%。另外,班中的互助互学风气尚未形成,学优生和学困生的结对工作、强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均大有文章可做。
二、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分数乘法、长方体
(一)分数除法、长方体
(二)、分数混合运算、百分数、统计、总复习。
2、教学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3)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4)使学生认识理解物体体积概念,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5)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6)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并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7)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1)分数乘法;8课时(2)
长方体
(一)7课时(3)分数除法 10课时(4)长方体
(二)9课时(5)分数混合运算 8课时(6)百分数 11课时(7)统计 5课时(8)总复习4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6.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在本学期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研修计划 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知识水平,不断学习当今社会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思想,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学习贯彻“新课标”的实践中力争上游,抢占教学改革的制高点。继续开展“提问反思”的小课题研究。每天上课前三分钟仍然坚持:提问三分钟。每周坚持完成一次“提问反思集”的作业,装订成册,在班级传阅,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互相学习、相互提升的目的。
2、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措施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拟开展“优秀作业明星评比”、“每月上课之星”评比,并发送小喜报的形式,让学生们在竞赛评比和表扬中获得进步。
3、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4、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课件设计,从而吸引学生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效率。
五、潜能生辅导计划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3、为了做好抓好两头,保住中间的工作要点,努力设计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学手段。设计提问、设计练习、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习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习题。
4、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5、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习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六、本学期进度安排表
周次教 学 内容
分数乘法第一周(2.16---2.21)
第二周(2.22----2.28)分数乘法
第三周(3.1--3.7)长方体
(一)第四周(3.8---3.14)分数除法
第五周(3.15—3.21)分数除法
第六周(3.22—3.28)分数除法、整理与复习
(一)第七周(3.30-4.5)数学与生活、长方体
(二)第八周(4.6—4.12)长方体
(二)第九周(4.13---4.19)巩固练习及单元检测
第十周(4.20—26)整理与复习(一)、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4.27---5.3)
第十二周(5.4—5.10)分数混合运算 五一 分数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及单元检测
第十三周(5.11—5.17)百分数
第十四周(5.18—5.24)百分数
第十五周(5.25---5.31)百分数、整理与复习
(二)第十六周(6.1--6.7)巩固练习及单元检测、数学与购物
第十七周(6.8—6.14)统计
第十八周(6.15-6.21)总复习第十九周(6.22—6.28)总复习第二十周(6.29-7.5)
第二十一周(7.6-7.12)
学 习
目 标 1、认识体积、容积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学 习
重 点 认识体积、容积单位。
感受体积、容积实际意义。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认一认
1、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画出1厘米长线段和1厘米2的正方形积单位。
2、认识体积单位出示1 cm2和1dm2的模型。
问:怎样的正方体是1cm3?1dm3?
3、体积单位还有哪些呢?
厘米3、分米3、米3。
二、做一做
1、用橡皮泥或其他物品切出体积是1cm3的正方体若干个。
2、再用1dm3的画龙点睛方体若个拼出2cm3、5cm3、10cm3
三、说一说
四、试一试
1、介绍容积单位,容器内盛放液体的量一般用升(L)毫升(ml )作单位。
2、1分米3的正方体,可以容纳1升的液体。
1升=1分米3、1L=1dm3
五、量一量
1、用滴管测量1毫升的水大约有几滴。
2、1小水大约有多少毫升? 学 生 活 动
学生观察后,认出1cm是长度单位。
1cm2是面积单位。
学生观察两个正方体,小的是校长为1cm的是1cm3 的正方体,大的校长是1dm的是1dm3的正方体。
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
学生动手切出若干个1cm3的正方体,拼一拼、说一说。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打开书。观察容器是分别装有多少容积的液体。
说一说:“哪种物体的体积,容积大约是1升?”
学生可以动手实验。
板书设计
1cm
(长度单位) 1cm2(面积单位) 1 cm3(体积单位) 教学反思
课题 长方体的体积 教时 (26)
学 习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况和实践活动,操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在观察、操作、操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 习
重 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导入:
1、出示长方体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做一做
1、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记录它们的长、宽、高并完成下表( )
2、说一说:
学生反馈自己的数据,教师带领导学生逐一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说一说
1、引导学生分板数据
2、得出长方体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 = a ×b×h
四、算一算
1、测量自己的铅笔盒,找出长、宽、高
2、计算铅盒的体积 学 生 活 动
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1、学生进行思考。
○1学生体会“长、宽相高的时候,越高体积会怎样?”
○2体会“长、高相等时候,越宽,体积会怎样?”
○3体会“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观察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3、集体进行反馈,说一说
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长方体体积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 = abh
底面积 × 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s h
(二)》教学设计
下堡中心校下堡小学 王成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判断、归纳、推理能力以及计算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理解整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乐趣。教学重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推导过程。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得出结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师出示:有4张同样大的饼,(1)每2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生列式:4÷2=2(2)每1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生列式: 4÷1=4(3)每1/2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列式:4÷1/2= 提问:这个除法算式该如何解决?
学生画图,从图上看出结果是8,4÷1/2=8,也可以用4×2=8来表示。(4)每1/3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列式:4÷1/3=(5)每1/4张一份,可分成多少份?列式:4÷1/4= 学生画图解决这两个问题,然后汇报:
从图上可以看出:
4÷1/3=12,也可以用4×3=12来表示。4÷1/4=16,也可以用4×4=16来表示。(师板书算式)
二、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师出示: 有1根2米长的绳子(1)截成每段1/2米,可以截几段?(2)截成每段1/3米,可以截几段?(3)截成每段长2/3米,可以截几段?
2、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1)学生先画一画
(2)学生观察图,利用图示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展示汇报,师板书: 2÷1/2=(4)
2÷1/3=(6)
2÷2/3=(3)
三、探索规律,归纳总结
1、出示课本第28页“填一填,想一想”(1)先让学生计算,交流结果。(2)集体订正,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小结: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2、完成课本第28页“试一试”(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2)集体订正,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小结:除以一个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1题。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位优秀的女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中失败后失落、沮丧、愧疚之时,机场服务员献上了一束鲜花,给了她理解与鼓励,告诉我们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也要献给付出努力的失败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注意笔画较多的字的识记。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献花”的意义: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只要付出了“汗水和力量”都应得到尊重。
3、了解插叙在全文中的作用,体会这种叙述方式的好处。
4、学习作者首尾呼应及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积累有特点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女服务员向失败者献花的意义
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时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力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地读书感悟,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一、导入:
你有过献花的经历吗?献给谁?鲜花带着美好的祝福送给你身边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体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课文,检查正音:
凯旋归来 黯淡无光 崇拜 纠缠 一塌糊涂 沮丧 娴静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
(一)理解“她”失败而归时的沮丧和愧疚的内心活动。
1、(师导)她,在这次世界性体操比赛中失败了!心情如何?请同学们自由读2和5自然段。
2、交流:
*引导抓住四个“怕”体会:“她怕见前来欢迎的人们,……大败而归!”指名读,体会。板书:一直垂着头沮丧愧疚
*启发学生抓住省略号想象:她还怕什么?指名补充,结合实际谈谈理解。
再来读这句话。
(师导)然而,事实像她想象中所“怕”的那样吗?--(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也好像有意避开她!)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无声的暗示:你,就是一个失败者!此时的她心情如何?又会想些什么?
*自由练读2和5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她”曾经的辉煌和这次比赛失利的原因
(师导)她,一直是一个失败者吗?不!让时光倒流,我们一起回到两年以前,看看那时的她……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两年前她夺冠回国时又是怎样一番情景?
*抓住重点词语:“空前”“许多……许多……”“死死纠缠”“几十束花”“塞”“抱不住”
2、那时的她心情又如何?(激动、兴奋)带着体验再读。
(师导)曾经拥有冠军头衔的她不失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为什么却在两年后的比赛中在优势项目上失利了呢?全班交流。
小结:是啊,得到的冠军越多越想赢,也就越怕输,一旦背负上这沉重的精神压力,就很容易因为小小的失误而一败涂地!当曾经的笑脸、鲜花和摄像机雪亮的闪光不再在面前出现时,巨大的反差带来的茫然失落可想而知!
3、带着这种心情再读2和5自然段
(三)品悟“献花”部分,凸显课文的中心
(师导)就在她万分沮丧,甚至悲哀的时候,她却又重新抬起头,板书:重新抬起头是谁给了她奇异的力量?
1、小组学习6--11自然段。先自读,划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简写批注;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感悟。
2、(课件出示)两人对话,分角色朗读后全班交流。
扣住这两处重点“不,你同样用尽汗水和力量。”
“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想,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
(师导)曾经多得抱不过来的几十束鲜花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一大束花这样让她觉得有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体内。
“奇异的力量”是什么?女服务员献上的仅仅是一大束花吗?(肯定、鼓励、支持)板书:鼓励支持
小结:是女服务员真诚的语言,感人的行为,美好的心灵感动了她,鼓舞了她,使她重新激起了对胜利的渴望,浑身充满了力量!
3、(课件出示)最后一句与第一句,进行对比,找异同。(前者疑问,后者肯定)你认为鲜花应该献给什么样的人?
对!胜利者需要祝贺,失败者更需要鼓励和支持!别吝惜我们手中的鲜花,将它送给真正需要它的人吧!
板书设计:
一直垂着头 沮丧 愧疚
献你一束花
重新抬起头 鼓励 支持
学习
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体会整数运算变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学习
重点 能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况,引出新知。
1、理解题意,用图来表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2、解决问题
○1统计图,让学生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此第一天增加了1/5”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二天增加的是第一天的1/5。
○2用线段图来表示第二天和第一天成交的汽车辆数之间的关系。
4、把握算法之间的联系。
二、试一试
1、比较每组两个逄式的关系。
2、尝试解决问题
三、练习反馈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进行混合运算步骤不超过三步
3、解方程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4、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情况图用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尝试画图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找出每组两上算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图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集体订正。
5/6×1/7×2/5与5/6×(2/5×1/7)的计算结果相同,即运用了结合律。
5/6×17+1/6×17与(5/6+1/6)×17的分配律的关系。
1、用分数加、减、乘、除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二)
整数运算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试着画图,体会画图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题 分数混合运算(三) 教时 (34)
学习
目标 1、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况,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学习
重点 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出示问题:
1、小刚家用水九月份用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2、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依据
3、引导学生尝试画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一、分析数量关系
()
思考:比上月节约了1/7列出等量关系式:是什么意思?八月吨一节约吨数=九月吨
八月份用水吨数减去节约的吨数就等于九月份的用
水吨数。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二、改变练习
三、改为:“此上月多用了1/7”,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再进行分析题意
○1找出等量关系
○2列出方程计算
○3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2.3
○1引导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2找到基本等量关系
○3列出算式
学生活动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让学生结合问题情况进行结算。
估计八月份的用水量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1、学生尝试自己画图
2、反馈线段图,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尝试列方程。
解:设八月份用水x吨
(1-1/7)x=12
6/7x=12
x=4
答:
2题独立完成,3题有难度。
板书设计分数混合运算(三)
小刚家用水九月份用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教学反思
三分数除法倒数 教时 (15)
学习
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学习
重点 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新课引入
1、出示算式:
2/3×3/22×1/2
8/11×11/81/10×10
7/9×9/77×1/7
2、找一找
二、新棱
1、师:每个算式的积都是1,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互相颠倒,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比如1/2的倒数是2,2的倒数是1/2,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2、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
小结:倒数是对两上数来说的,它们相互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3、练习:
4、求倒数的方法
(1)观察:
(2)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倒数呢?
指名口答,怎样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想一想:怎样求4/11、16/9、0.50.35的倒数
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师小结
(4)想一想:1的倒数是几? 学生活动
1、学生算一算
2、找一找算式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3、反馈
学生进行思考,同桌讨论。
1、让学生说一说:
上面口算题和自己举倒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谁是的倒灵敏,谁和谁互为倒数。
这两个算式的两上因数的分子,分母这间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分析:
学生偿试练习:
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
集体反馈
2/3×3/2=12×1/2=1
只要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求一个真分数的倒数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求小数的倒数,先把小数化为分数,求自然的倒数先把自然数看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
板书设计
2/3×3/2=2×1/2=每一个算式的和都是8/11×11/8=1/10×10=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互相颠倒
7/9×9/7=7×1/7=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教学反思
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本节课学生学的轻松,效果好。
课题 分数除法(一) 教时 (16)
学习
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
重点 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涂一涂,算一算
1、提问:
出示图:把1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技法:
把这4份平均分成2份
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7,也是2/7。
用算式表示:4/7÷2=2/7
2、提问:如果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小结:根据图,我们把4/7里的4份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4/7的1/3。
板演:
4/7÷3=4/7×1/3
=4/21
3、议一议:
二、练一练
1、引导学生完成填一填,想一想
学生活动
1、学生可以用画图、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反馈
学生涂一涂
观察:
学生折叠
涂一涂
找结果
1、学生涂一涂,分一分
2、说一说
3、你认为该怎样算?
1、学生独立练习: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集体反馈
3、说一说: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之间的联系
1、学生思考
2、自己考试填一填
3、反馈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
4/7÷2=4/7×1/2
教学反思
知识目标:
1、通过阅读知道徐霞客这位奇人“奇”在哪里,知道徐霞客的一生为中国的旅行考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卓尔不群”、“雄心壮志、”、“先驱”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快速默读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在阅读、理解中,体会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同学们,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2、出示徐霞客画像,提问:你们猜猜他是谁?能讲讲他的故事吗?
3、在你的心目中,徐霞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点评: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导入了解学生的理解状况,让学生就课题质疑或初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初涉课题学生也许会感困惑,不必强求学生完全理解,待深入理解课文后,再回归课题领悟它的含义。)
(二)出示自学提纲,按纲自学: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教互学。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列举了徐霞客在考察途中的具体事例。
3、按内容不同给课文分段。
(三)合作交流
1、指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讲的?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2、什么是“奇人”?展开小组合作学交流:文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小组交流汇报:(学生到黑板前自主板书人物精神,并讲述原因)
①淡泊名利:(与当时的读书人进行对比,感受他的“卓尔不群”,理解词义)
②求真求实:(发现问题,立下雄心壮志)
③不畏艰险、毅力超凡:(第3、4、5自然段)找出文中介绍时代背景的文字,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深化主题)
④锲而不舍:(第6自然段,理解“锲而不舍”)
4、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多次对比和介绍背景,使徐霞客具有淡泊名利、求真求实、不畏艰险、毅力超凡、锲而不舍的伟大科学精神跃然纸上,写出了他的“立奇志、有奇举”(板书:立奇志、有奇举)
5、徐霞客立奇志、有奇举,令人敬仰,可真正使他名垂青史成为一代奇人的却是那本浓缩了他毕生心血的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请齐读第7自然段,思考:书奇在哪里?
6、学生汇报:(科学文献、山水文学杰作),学生赏读《徐霞客游记》原文选段,书“奇”在哪里?
7、小结。
(点评:这一环节采用先“扶”后“放”,由“引导”到“探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堂清测评:
1、现在你知道课题为什么说是“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了吗?
2、千古奇人( ),立下( ),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用了( )年,行程( )里,历尽( ),获得了大量( )考察资料。徐霞客日间( ),( ),晚上就是再( ),也一定录下( )。即使荒野露宿,( ),也要“( )”。最终写成千古奇书《 》。
3、从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身上,我感悟到了他( )、( )、( )、( )的伟大精神。
(五)、拓展提升:
关于徐霞客的故事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教学目标:1、会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掌握几种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新知:
1、教师出示课件与问题: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2、 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推荐人员进行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整个格子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 cm。
小组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8 cm。
3、师:归纳一下同学们的做法,基本上都是利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估计的。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
生1:我把这个脚印看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长6厘米,宽3厘米,所以面积是3×6=18(cm)。(学生在实物投影前画出他看的近似图形,学生们表示认可)
生2:我有个不同的方法,我是看成了近似的梯形,上底是2厘米,下底是3厘米,高是7厘米,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即(2+3)×7÷2=17.5(cm)。这样和生1的差不多。
师:回顾一下刚才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
生1:我们用了数一数的方法。
生2:我们把这个脚印看成一个近似图形进行计算。
二、 练习
1、 用练习纸估计自己的脚印有多大,同桌互相检查。
2、 P78的练一练
先独立估计,在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怎样计算出树叶的面积?
先讨论,在交流做法,回家之后独立完成。
三、小结,
教学反思: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2、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举例、画图分析、尝试计算等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共同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板书:鸡兔同笼)你们知道鸡兔同笼是什么意思?
生:鸡兔同笼就是鸡兔在一个笼子里。
(媒体出示课本第80页的情景图)
师:请你猜一猜,图中大约有几只兔子,几只鸡?
生1:我猜大约是7只,兔子5只鸡。
生2:不一定。因为有一棵树把鸡和兔子挡住了,所以我不知道各有几只。
(二)探求新知
师:如果告诉你: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脚,鸡、兔各多少?能求出几只兔子,几只鸡吗?(媒体出示题目的条件)
师: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想好了,可以写在作业纸上。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那个小组的方法多样。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2只鸡,18只兔直接跳到10只鸡,10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这三个小组的同学都采用了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要列表呢?
生1:列表可以帮助我们一一举例,从中找出需要的答案。
生2:列表也就是运用假设法,通过逐步的假设,最终找到符合条件的答案。
师:那么,这三种列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生3:我认为第一小组的列表方法的特点是逐一列表,这样不容易遗漏答案。
生4:虽说第一小组的方法可以完全地列出全部的答案,但比较麻烦。我认为第三组的方法比较好,可以根据题目的根据情况,确定假设的范围,这样可以很快寻找到需要的答案。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其实同样选择列表的方法,我们因根据题目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这样可以既快又准确地寻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三)解决问题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下面两道题目,同学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独立地尝试解决。
媒体出示两道题
1、鸡兔同笼,有23个头,66条腿,鸡、兔各几只?请你列表的方法解决。
2、老师带51名学生到公园划船。一条大船坐6人,一条小船坐4人,他们租了大船、小船各几条?
(学生练习后,教师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交流过程略)
(四)学习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教学反思
点阵中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图形特点,从而探索点阵中的规律。
2、通过本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本活动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 导入
师:(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一个点)同学们,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
生: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一个点。
师:点是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许多点排列起来可以构成一个点阵,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点阵中的规律”问题(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 新课
1、出示点阵,提出问题
师:二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们已经利用图形来研究数(出示点阵),这就是一组点阵,请大家仔细观察,并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
⑴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
⑵每个点阵分别有多少个点?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每个点阵都可以看成一个正方形。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第一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1的正方形,第二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2的正方形,第三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3的正方形,第四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4的正方形。
师:很好。还有谁愿意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有4个点,第三个点阵有9个点,第四个点阵有16个点。
师:你能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得到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的吗?
生:我们小组是通过数出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得到的。
师:有谁还愿意谈一谈你们小组讨论的情况?
生:我们小组也认为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有4个点,第三个点阵有9个点,第四个点阵有16个点。但是我们小组是通过计算得到的。
师:能具体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通过计算得到的吗?
生: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2的正方形,共有2×2=4个点;第三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3的正方形,共有3×3=9个点;第4个点阵可以看成边长是4的正方形,共有4×4=16个点。
2、探索点阵中的规律
师:刚才,我们在研究这一组点阵中点的个数时,同学们研究得非常好,但是如果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再多一些,又该怎样求出点阵中点的个数呢?
(小组讨论、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讨论的情况?
生:我们小组分析了前面几个点阵图的特点,认为在黑板上这点阵图中,点的个数的规律是:1×1,2×2,3×3,4×4,……n×n
师:总结得非常好。你们能根据这一规律说出第五个点阵有多少个点,并画出此图形吗?
(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第五个点阵图)
师:为什么这样画?
生:因为前面四个都可以看作正方形,所以第五个图也是正方形。
师:说得很好。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如果我们把第5个点阵中的点,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划分(出示教材第82页第(3)题图),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小组代表汇报。
生:(总结)每用折线画一次后,点阵中的个数是:
1=1
1+3=4
1+3+5=9
1+3+5+7=16
………………
生:(总结)这样划分后,点阵中的规律是:1,1+3,1+3+5,1+3+5+7,……1+3+3+7+……+(2n-1)
【《试胆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试胆量作文05-24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07-04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落花生教学设计06-20
五年级下册复习计划 教学计划(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11-09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06-09
凡卡 教案教学设计(S版五年级下册)09-2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