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建高塔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年级科学上册建高塔(共9篇)

六年级科学上册建高塔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2.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

用心爱心专心1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教后反思】

请一部分到沙坑实地进行实验,一部分在沙盘中实验,比赛谁的发现更多会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六年级上册科学试卷 篇2

学校:姓名:

一、选择题:20%

1、冰融化、卫生球变小、铁生锈、蜡烛燃烧等都是物质发生的()。

A、变通B、变革C、变化D、变质

2、给铁门刷漆是为了防止铁门受潮()。

A、雪亮B、生锈C、好看D、生铁

3、燃烧着的火熄灭的原因是()。

A、氧气加大B、氧气隔绝C、氢气加大D、空气灭绝

4、在客观条件允许时,温室可以较完善地满足植物的()需要。

A、死亡B、称霸C、生长D、交流

5、植食性动物是以()为食料的动物。

A、菌丝B、鱼肉C、泥土D、植物

6、大西洋上的马德拉岛上有()种昆虫。

A、1000B、100C、550D、100007、生物进化的原因主要是()的变化。

A、气候B、水域C、土壤D、环境

8、动物的遗体和遗迹经过漫长的时间而形成的“()”就是化石。

A、清水B、石头C、木头D、大脑

9、当有害气体和尘埃等进入空气时,空气就被(),天空也就变得灰蒙蒙了。

A、洁净B、压缩C、污染D、清除

10、()的开发和利用是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A、土地B、树木C、资源D、电力

二、判断题:80%

1、冰融化成水以后颜色会改变。()

2、铁生锈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有许多方法。()

3、蜡烛燃烧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4、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品都是由一种物质构成的。()

5、生活中许多混合的物质如盐和水是不能够被分离的。()

6、人们难以利用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光和热为生活服务。()

7、没有办法让木炭燃烧的更旺。()

8、使用电灯时可燃物不要接触或靠近灯泡。()

9、各种各样的生物与环境没有什么联系。()

10、热带雨林气候炎热,雨水充足,这里树木长得很低小。()

11、在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应用温室栽培园艺作物。()

12、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与自然环境没有关系。()

13、生活在水里的鱼类生长的鱼鳍是多余的。()

14、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弱。()

15、植食性动物与肉食性动物没有食与被食的关系。()

16、不同的生物在食物链中起着相同的作用。()

17、人类许多外貌特征如发色、肤色和耳垂形状等是不可遗传的。()

18、在生存竞争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起作用。()

19、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题 篇3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23分)

1、阳光是由()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2、()、()、()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

3、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4、植物角里的花草,把头探向窗外的主要原因是(),根系向着有水的一面伸展的原因是()。

5、植物是通过()吸收水分,并由()输送到叶片,一部分水后来又由()蒸发到空气中。

6、()、()、()等是植物生存所共同依赖的条件。

7、不同的物体会对不同的色光产生()和()作用,比如:红花只()红色的光,而其他光则被()了。

8、声音是由()产生的。

9、乐音有三个要素:()、()和()。不同的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

10、人体的司令部是()

11、科学探究活动是从()开始的。

二、我会选。(2×6=12分)

1、人类最早记录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

A.墨瞿B.韩非子C.墨子D.屈原

2、必须使用空调时,夏天设定温度在()度以上,比较节电。

A.10B.20C.26D.303、我国古典()被录在美国“航天者”号太空飞船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

到外层空间。

A.《流水》B.《高山流水》C.《春江花月夜》D.《茉莉花》

4、人们以()为单位来测量声音的音量。

A.秒B赫兹C频率D.分贝

5、蚯蚓喜欢()、()的环境。

A.阴暗、潮湿B.光明、温暖C.阴暗、燥热D.温暖、黑暗

6、调查能源的利用问题,对提高我们()的意识有重大意义。

A.选择能源B.节约能源C.寻找能源D.拥有能源

三、我会判断。(1×5=5分)

1、风能和太阳能是污染很小的能源。()

2、现在的黑猩猩将来也能变成人。()

3、“绿色食品”是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总称。()

4、我们可以提出不用含磷洗衣粉、一次性碗筷的建议。()

5、我发现合作学习可以使我们更团结。()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噪音的危害有哪些?从哪几个方面控制噪声的传播?

六年级科学上册期末试卷 篇4

1.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_______原理的结果(提绳是_______,秤砣是_______,称重物处是_______)。

2.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同种生物,身上的特征也会有不同,像北极狐的皮毛就是___________色的,而且体形圆而大,是因为它的身体的降温速度变___________。(“快”或“慢”)

3.在滑轮组中,定滑轮起到的作用是改变___________,而动滑轮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

4.在地球上,___________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5.物体的抗弯曲能力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6.电动机是一种将___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___能的装置。

7. 像蚂蚁、蜜蜂那样,身体上有三对足的动物是_______类;像金鱼、鲤鱼那样,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的动物是_______类;身体上长羽毛的动物是_______类。

8.像艾菲尔铁塔这种骨架式的构造常被叫做框架结构,这种结构的“小格子”基本都是___________形。

9.人体的结构非常巧妙。头骨近似于________,可以很好的`保护大脑;拱形的肋骨护卫着胸腔中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________,它可以更好的承载人体的重量。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山区的盘山公路是应用了斜面原理。 ( )

2.电磁铁和磁铁的共同点是都有磁性。 ( )

3.电动机中存在着三个电磁铁,而且它们是同时工作的。 ( )

4.水葫芦的叶柄膨大成很多气囊,能适应水生环境。 ( )

5.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拧起来就越费力。 ( )

6.所有植物的花繁殖后代时都需要昆虫帮助传粉。 ( )

7.电动机是把动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发电机是把电能转化成动能的装置。 ( )

8.蚂蚁的触角总是在不停地左右晃动,这是因为它们是靠触角来捕食的。 ( )

9.和运动有关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 ( )

10.蜘蛛是一种特殊的昆虫。 ( )

三、选择题:(将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序号填在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植物中不属于草本植物的是( )。

A、吊兰 B、雪松 C、凤仙花

2.下列关于电磁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线圈与铁芯之间的距离越大,磁力越强

B、影响电磁铁磁力最大的因素是铁芯的大小形状有关。

C、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多少没有关系

D、电磁铁的南极会与磁铁的北极相互吸引

3. 海豹的四肢都退化成了蹼,是为了更好地( )。

A、抵御寒冷 B、在冰面上跳跃 C、在海水中游泳

4.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是( )。

A、可再生能源 B、不可再生能源

5.自行车上的刹车是属于( )。

A、滑轮工具 B、轮轴工具 C、杠杆工具 D、斜面工具

6.我们吃的食物中的能量属于( )。

A、动能 B、光能 C、化学能

7.粗细长短相同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拧起来就越( )

A、费力 B、省力 C、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8.艾菲尔铁塔不容易倒塌的原因是因为它同时具备了以下的( )等条件。

A、上小、轻,下大、重

B、上大、重,下小、轻

C、上大、轻,下小、重

9.下列属于哺乳动物的是( )。

A、青蛙 B、蛇 C、鲸鱼

10.白炽灯可以把电能转化为( )。

A、光能 B、热能 C、光能与热能

四、连线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将下列我国的珍稀动物名称与它们的主要栖息地相连接。

大熊猫 xx、青海等地

藏羚牛 云南等地

亚洲象 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扬子鳄 安徽、江苏、江西等地

2.将对应的两个项连接在一起。

电池 太阳能

核电站 化学能

风力发电机 原子能

光电池 机械能

3.连接原理。

拱形 瓦楞纸板

加厚 赵州桥

改变形状 屋子里的横梁

框架结构 房顶

五、作图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4分,共10分。)

1.找出下面杠杆的三个点 2.找出下面扳手的轮和轴

六、实验和设计:(每空3分,共6分。)

下图是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 有关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证明

. 。

七、分析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材料一:酒泉是全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国家风能资源区划中被确定为风能资源丰富区。境内的瓜州县被称为“世界风库”、玉门市被称为“风口”。阿克塞县、金塔县、敦煌市和肃北县马鬃山镇等地区风能资源也很丰富。据气象部门最新风能评估结果表明,酒泉风能资源总储量为1.5亿千瓦,可开发量4000万千瓦以上,可利用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

材料二: 地球上尚未的原油储存量已不足2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在2050年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在2025-2059年之间,煤炭也将耗尽,矿物原料枯竭.面临即将来到的能源危机。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资源总量是丰富的,从绝对数上说,在世界上是一个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从相对数来看,我国在世界上又是一个资源小国。

1.从以上两段材料,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家乡酒泉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风电、光电产业?

2.说说在日常生活及生产中,应该从哪些方面节约能源?(至少说6个例子)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杠杆,支点,用力点,阻力点。2. 白或浅,慢。3.方向,省力。4.太阳能。5.宽度,厚度,形状。6.电,动。7. 昆虫,鱼,鸟。8.三角形9.球形、足弓

二、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三、选择题:(将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序号填在题目中的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20分)

1. B 2. D 3. C 4. B 5. C 6. C 7. B 8. A 9. C 10. C

四、连线题: (每小题4分,共12分。)每连对一个得1分。

1.大熊猫、青海等地

藏羚牛 云南等地

亚洲象 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扬子鳄 安徽、江苏、江西等地

2.将对应的两个项连接在一起

电池 太阳能

核电站 化学能

风力发电机 原子能

光电池 机械能

3.连接原理

拱形 瓦楞纸板

加厚 赵州桥

改变形状 屋子里的横梁

框架结构 房顶

五、作图题:(第1小题6分,第2小题4分,共10分。每标对一个知识点得2分。)

六、(每空3分,共6分。)

电流强度(电池多少)。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电流强度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七、(每小题6分,共12分)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篇5

一、小草和大树

1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

146

二、植物博览会

1用价值

2保护植物

4三、鸟类动物的特征

123

4四、品种繁多的动物

1、地球上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根据有无脊椎把动物分为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根据繁殖方式把动物分为卵生和胎生两类。根据食性把动物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和杂食性动物。

3423、木本植物 ②⑤

305、①海带②杨树③爬山虎④仙人掌⑤柳树⑥长豆角⑦芦苇⑧黄瓜

5、草本植物①③④⑥⑦⑧

7、了解植物体内部的结构最好的方法是 解剖。

6、科学家已经鉴别出脊椎动物有46900

五、细菌和病毒

1、细菌和病毒要用显微镜

1菌23病毒对人类是有益的。

4感

冒是由于感染了流行性感冒病毒等。6

③分解动植物等

勤洗澡、勤换衣服、按时刷牙、定期注射疫苗、130

且昆虫中多数是甲虫。像海盘车、蚌、水母、鼻涕虫、蟹和海绵等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不喝生水、经常锻炼、生吃瓜果蔬菜洗干净、室内勤通风„„

7、常用的消毒方法有高温消毒、药物消毒、照射消毒等

8910、英国爆发的口蹄疫。

1六、生活中的真菌

12香菇、金针菇、竹荪等。

34、除了蘑菇、木耳

13中或低温的环境中。因为发霉的条件是潮湿温暖的环境。

4等瘟疫都是由病毒

5将对照组一块放在冰箱里

七、宝贵的生物资源

1、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等 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正是依赖这些宝

2、生物资源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

34、加拿大的糖槭是最有名的木本糖源。

5和谐相处。

1的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植物栽培、繁殖的新技术。

2、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法生存。人类活动也影响着其它生物的生存。

八生活中的能量、1、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磁能、机械能、化学能等都是能量。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量。

2、能量的单位是千焦.1千焦=1000

100323

4、食物和汽油中储存着化学能。

5、列举36

九、植物和能量

1234、光能能通过绿色植物转化成化学能。

太阳能

化学能。阳光、二氧化碳、水参

贮藏在淀粉中的能量形式是化学能。

10----13岁儿童9623千

11704千焦。

------涂料之王

7、涵养水源、③调节气候、增加降水。④吸收毒物、杀灭病菌。

910、P

42:

1、点燃酒精灯。

2、用燃烧勺取适量淀粉。

3、将盛有淀粉的燃烧勺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十、动物和能量

1“食物链”。

2234、根据动植物之

a、草、鹰、蝗虫、青蛙、蛇

1、b、松树、鸟鸦、鹰、松鼠、松毛虫2、5“草→兔→人”

十一、它们是怎样工作的1是能量转化装置。

23、P504、列举5学能

6十二、电铃响丁当

风动

机械能

电能

热能光能声能风能等

3个环节。

“吃”与被“吃”

实验发现:

5、电动机带动水泵把水抽到高处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光能转化为化 1失。

电磁铁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装置。

22、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电流的大小和线圈匝数的多少有关系。

123

212

十三、能量的控制

12一些装置可以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3材料对能量的时间长短和大小进行控制。

4、自动控制装置类型有声控、光控、热控、时控等。

56、为什么水龙头能够控制水流的大小?

十四常见的能源、导线看吸起几个大头针。

P20、P57

1、自然界中能够产生、提供某种能量的物质或资源叫做

。没有

就无法 提供能量。

2、能源可以分为

3、太阳、风、石油、煤等都是能源。

4、目前人类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风能、太阳能源、海洋能源、地热能源、氢能源等。

5、风能、光能、生物能、煤、石油、天然气中的能量最初来自于太阳。

6、人类使用能源的发展趋势是由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发展。

3境等造成影响。

4、人类使用能源的发展过程?

“化石燃料”

2十五、节约能源

1始。

2界第5位

3、我国人均煤炭探明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是世界平均值的 水电资源的

45、列举生活中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节能措施

浪费能源的现象

节能措施

1.交通堵塞时汽车引擎、空转

关掉发动机

2.生活用品浪费

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3.自动楼梯无人使用时

人少时可关闭

4.电暖气、空调等电器长时间开着

减少开机时间 ①洗完手脸不关水笼头

①随手关掉水笼头

②使用一次性筷子

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③电灯开了不关

③随手关灯

④生活和学习用品乱扔

④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⑤近距离开车上下班

⑤骑自行车或步行随手关灯、使用声控灯、不用吸尘器、使用节能炊具、使用节能

灯、减少电视或其他电器开机时间等

①人均能源资源不足。②、能源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的煤炭资源的集中在华北

66.8

6源使用79、列举节能工业、农业、交通、建筑、购物、家务、出行等。

十六、开发新能源

123沉积物中或寒冷的永冻土中。

4、“变色龙”由白变黄

56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都是环保型能源。

.9、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有两个方面一是绿色植物的生产

二是生物质能的气化、液化和固 化。

6、制作太阳灶是根据太阳能的原理制成的。

供热水、做饭、洗涤

十七太阳系的奥秘

1、第一次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是哥白尼

2、由于传播“日心说”被判处死刑的科学家是布鲁诺

2、太阳系由太阳和围绕它旋转的一群天体组成。太阳是太阳系唯一一颗发光、发热的恒星

4、冥王星被归入矮行星行列。

5、现在知道的太阳系家庭成员有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

十八、地球绕着太阳转

1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

4365.2

5“尾巴”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8、“哈雷”彗星每隔76年左右绕太阳转一圈。下一次我们看到哈雷彗星是在2061年。2倾斜的。

412季变化。

34是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旋转。地球自传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365.25天。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十九、美丽的星空

1、国际上通用的星座共有88234、光年是指光一年所走的路程20、地球的近邻--月球1、1969位踏上月球的人。

23地球的1/814、我们看到的月球的不同形状叫月相。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

5落户。

6能源和资源。

1在

2、月球在一个月里的运动规律是怎样

1/

1丽的天空分成不同的区域

66个月的黑夜

地轴是

.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

3们

3、到的

5、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和微流星等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危害。

二十一蔚蓝色的宝库6、17、2着丰

8、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储量可达229、310、11、4、海洋动物有17学资

13、源四类。

14、6水

15、二十二、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6、118、3、我国建立了11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和1保护典

19、型海洋生态系统和珍惜濒危物种。

17、开发海洋旅游资源、捕食海洋动植物、海上贸易、海上运输、潮汐发电、温差发电等。

40米厚的盐层。

2.5万余种。

480亿立方米

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篇6

2、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电流检测器,检测电池中有没有电。

3、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做电磁铁实验时,因为用的导线较短,这个电磁铁是很耗电的,不要把它长时间接在电池上。

4、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池正负极的接法有关。

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6、电动机由磁铁、绕着线圈的铁芯、换向器、电刷组成。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7、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用途各异,但电动机的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互相作用转动。

8、电能使各种用电器做各种运动、发光、发声、发热……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9、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和运动有关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储存的能量叫做化学能。

10、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用电器名称 输入的能量形式 输出的能量形式

电灯 电能 光、(热)

电视机 光、声、(热)

电冰箱 热、(光、声)

电吹风 风、热、(声)

空调 热、(光、声)

洗衣机 机械能、(光、声)

取暖器 热、(光)

电风扇 机械能、(声)

11、通过发电机,人们能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

用电器名称 输入的能量 输出的能量形式

普通电池 化学能 电能

光电池 太阳能

蓄电池 化学能

水力、风力发电站 机械能

火力发电站 化学能

12、煤是几亿年前植物被埋入地下,与空气隔绝,在长期的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新课 标第一 网

科学六年级上册测试题 篇7

2.物质的变化分两种:一类仅是(      )的变化;(      );另一种是变化会产生(      )。(      )。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不同点是:(      )

4.冰融化成(      ),体积(      ),质量(      )改变。

5.因为(      )和(      )是铁生锈的原因,所以杜绝这两样东西的方法就成了防止生锈的方法,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常见的有(      )、(      )、(      )、(      )等。

6.在通常的情况下,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做(      )。比如液化气、火柴、煤、酒精、纸、木材等都是(      )。液化气、火柴、酒精、纸等则是(      )。

7.用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火会(      ),证明:火燃烧需要(      )。

8.物质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      )(      )、达到燃烧所需的一定(      )温度(      )。

9.灭火的方法只需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即可。方法有:隔离(      )(      );隔绝(      );降低温度(      )。

10.各种各样的生物与(      )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每种生物都与周围的(      )和(      )有着密切的联系。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      )、温度、(      )、肥料、空气通风等。

11.可回收(      )的制造不仅大大降低纸的制造成本,保护了(      ),又可减少(      )。

12.仙人掌叶子变成(      )状,喜阳光,不耐寒,耐(      )力强

13.只有在适宜的(      )中,动物才能正常地生活。

14.丹顶鹤生活在(      )地,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它起飞时需要用双腿助跑(      )的距离;飞行时双局部收翼展开宽达(      )米。

15.鸭脚有(      ),熊冬眠……任何一种动物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和(      )。

16.蝗虫与草丛的颜色相近,这就是(      );枯叶蝶同枯叶相似,这种本领叫(      );黄蜂身上有黑黄相间的条纹,这叫(      )。

17.一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料,称为(      )动物,如(      )等一些动物以其它动物为食料,称为(      )动物,如(      )等;既食植物又食动物的,称为(      )动物,如猫、狗、鸡、鸭、鱼、蚂蚁、老鼠等。

18.动、植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      )。食物链常从(      )开始,到凶猛的(      )。“青草→蝗虫→青蛙→蛇→鹰”,就是一条食物链。

19.食物链一般由(      )和(      )组成,像绿色植物自己能制造食物的叫(      ),像动物直接或间接地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叫(      )。

20.植食性动物:由于植食性动物直接吃生产者的(      ),因此称为一级(      )。

2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形成的食物链是(      )

22.子女与父母有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叫做(      ),

23.可遗传的外貌特征有(      )、(      )、(      )、(      )、(      )等。

24.人的两只眼睛中有一只是(      )。掌握判断优势眼的方法,平时我们、习惯多使用的那只眼睛就是(      )。优势眼也是(      )遗传的。

25.子代与父代之间,或者(      )的不同个体这间,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种现象叫(      )。

26.从猩猩、蝙蝠、鲸的前肢比较,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证明,它们有共同的(      )。

27.生物的进化规律是由(      )到(      ),由(      )的(      ),由(      )到(      )。

28.英国博物学家(      )著有一本《物种起源》的书,他提出(      )学说,即是在生存竞争中,适者 生存 ,不适者被(      )。

29.(      )就是古代生物的(      )和(      )经过漫长的时间而形成的“石头”。

30.始祖鸟的化石说明:鸟类是由一些古代(      )进化而来的`。

31.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很多,如:自然因素的(      )等;人为因素的(      )等。

32.大气污染的主要过程由(      )、(      )、人与物受害这三个环节所构成的。

33.大气污染的危害:答案

34.空气污染指数(      )是一种反映和评价(      )的指标。

35.干净的水是清澈(      )。

36.污水的来源比较常见的有:答案

37.保护水质的重要措施就是人人从(      )做起,从(      )做起。

38.现实生活中,(      )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严重损害周边的城市(      ),恶化(      ),阻碍(      )。

39.垃圾的分类。

可回垃圾:(      );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定稿] 篇8

执教教师:陈庆水2012、9、10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能力,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发展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能力,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一)、全册内容情况:

新编《科学》六年级是在五年级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作为上一线索的延续,本册的主题确定为对“工具与力学的探索”,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机械和工具”、“形状与结构”、“热和燃烧”、“能量”等单元,(二)、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1、在“机械和工具”单元: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工具的使用,激发学生对简单机械提出问题并产生研究的兴趣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在“形状与结构”单元:引导学生引入了了形状、结构两个概念,引导他们对纸的抗弯曲能力进行研究,学生们还将寻找生活中的、生物体中的拱形,了解拱形承受压力的特点。

3、在“热和燃烧”单元:学生们将主要观察和研究热和热传导现象以及由热引起的燃烧现象。他们将首先了解生活中的热源;通过不同温度的水的混合实验,初步认识热与温度的关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对热在固体中传递方向的假设。

4、在“能量”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或查阅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方法,了解能量的认识,培养学生通过间接的手段获取有关能量知识的能力、查阅资料进行对照的能力。培养学生节约能量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难点:

各单元都要求学生亲身经历过程,这一过程也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四、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9

KE

XUE —————————— 六年级(上 册)

教 学 设 计

五龙中心学校 012 年 8 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1、水滴里的生物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三、教学过程: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

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小结: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1)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功能。

(2)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1)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2)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3)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

教学反思:

2、做酸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2、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3、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4、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

三、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动手做酸奶。

讲解酸奶制作的方法,注意要点:温度,时间,高温消毒三者都要顾及。

加热后冷却到30—37度保温8小时左右。

2、认识细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解释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牛奶为什么回变成酸奶,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1)介绍细菌和酸奶的有关知识。

(2)启发学生说一些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3、介绍病毒及其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疾病,看书认识常见病毒。

4、知道预防传染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疾病传播的方法有哪些?

通过皮肤传染,通过接触物体传染,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动物传播„„

(2)讨论预防疾病的方法,如:流感、非典、爱滋病„„

5、巩固学习

(1)提问:细菌对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怎样看待细菌的益和弊?

教学反思:

3、馒头发霉了

一、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三、教学过程: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1)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2)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3)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2、了解没的功与过

(1)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2)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1)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2)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1)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2)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3)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5、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教学反思: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一、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结构。

2、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3、了解细胞是有生命的,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4、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洋葱、显微镜。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搭建生命体的话题。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2)激发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的兴趣。

2、利用不同工具组逐次观察,比较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

(1)指导学生探究学生观察洋葱皮和人体表皮。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2)比较洋葱皮和人体表皮结构的的异同,它们都是有一块块“积木”构成,但积木的形状、大小不相同。

3、认识细胞,知道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1)介绍细胞的发现。

(2)生命体大多由细胞构成以及细胞是有生命的。

(3)构成生命体的细胞形状、大小不相同,有不同的功能。

介绍白细胞的功能。

4、巩固:

(1)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

(2)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生物体大多由细胞构成。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构造。了解人类对地球 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了解火山、地震的现象。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

3、简单的科学模型。会阅读书刊极其他信息源。

4、能选择自己的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构造。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了解地球表面在不断变化,了解火山、地震的现象。

3、学生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简单的科学模型。

1、地球的形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能够收集有关的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

3、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建立科学的地球概念。

提问:“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激发 学生的兴趣。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介绍古代印度人和古代中国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了解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不科学的解释。张衡和亚里士多德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接近科学。说明人们不断用来修正猜想和探究。

(2)介绍当人们看到船身逐渐消失在海平面下的事实以后,对地球形状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猜想。可以让同学们做一做“进港的帆船”的模拟实验。有介绍麦哲伦为了证明地球是球形而进行环球航行的故事。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宇航员在空中亲眼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了。

4、介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的航天事业。

二、巩固练习

1、古代、近代、现代人类是怎样探究地球的形状的?

2、你知道哪些地球的有关知识。

三、布置预习

收集各种不同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和资料,性同伴介绍。教学反思:

2、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4、能够描述家乡地貌的特点。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2、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

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带地球的不同的地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壮丽风光。

2、制作地貌模型。

通过制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貌的特点。

3、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发展。

教材展示了两幅不同科技水平的图片,一幅是从飞机上拍摄的航拍图,还有一幅卫星相片,表面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人类认识地球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前进。而且是向着高精度,精细化前进。

4、从整体上去认识地表环境,最后展示给学生看的是世界地图和地形地球仪,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认识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并引导学生解释“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说法,使学生能够概括性地记住地球地貌的总体状况。

二、巩固练习

你对地球的地貌有了什么样的了解?

教学反思:

3、地球的内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3、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4、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

2、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三、教学准备:

1、地球内部构造的有关资料。

2、准备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进行猜测黑盒子物体的活动。

拿出三个装着水、沙子、小石子的盒子,要求不打开黑盒子,通过摇晃等方法获得盒子里的信息,推断黑子里装着什么物质。知道科学家通过想地球内部发出地震波,通过检测地震波发射的来测定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

2、展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科学家不但从地球表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还从地震波的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有的甚至还有奇思秒想。

3、知道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部构造模型,通过模型来给出对地球内部的解释。

(1)重点指导各个橡皮泥圈层该有多厚。

(2)先做里面,再做外面。

(3)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

二、巩固练习

说说地球内部构造。

教学反思:

4、火山和地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3、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能够收集有关火山与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形成。

4、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作用。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几地震的预防措施。

三、、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了解火山。

(1)学生通过图意推想火山形成的原因。

(2)了解为研究火山而献身的科学家夫妇,让学生感受到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模拟火山喷发,学生从中获得信息,想象火山喷山时的情景。

2、认识地震。

(1)讲解地震的成因,观察有关图片,战士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然后,指导学生模拟地震的发生,学会判断地震的强弱和震中位置。

(2)介绍张衡和他的地动仪以及现代地震检测仪,指出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生探讨地震来临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方法。

3、巩固

(1)火山喷发是有什么现象?

(2)地震发生前有什么预兆吗?

(3)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教学反思:

5、地表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4、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能够对一些显现作出一些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三、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1)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认识地质变化的。(2)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

2、研究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

火山口湖、石林奇观、海岸边的礁石等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况下形成的。

3、教学石头怎么会变成小石子和沙子的。

(1)做模拟实验。

(2)知道学生观察、认识风化的作用。了解气温对岩石的影响。

(3)教学植物、冰冻对岩石的影响。

4、通过模拟实验和研究,认识侵蚀作用。

做模拟流水的搬运实验,是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懂得流水的携带功能搬运了碎石和沙子。观察图,继续思考。

5、了解人类生产、生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认识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的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6、巩固: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能够改变地表?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物质在变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温度的改变可以是物质发生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会查阅书刊及利用其他信息源。

4、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5、能反思其他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和假设相比较。

6、尊重证据,乐于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2、温度的改变可以是物质发生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1、蜡烛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从蜡烛燃烧和熔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的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回生成新的物质。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三、教学准备:

蜡烛、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烧杯、干抹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你还知道哪些物质的变化?

2、研究物质的变化。

(1)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体,让我们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2)仔细观察蜡烛,尽可能多的说出蜡烛的特点。

(3)给蜡烛加热。预测: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仔细观察燃烧蜡烛是有什么现象发生,将观察到的加热和点燃蜡烛的现象写在活动记录上。最后,比较蜡烛熔化、凝固和蜡烛燃烧的不同,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异类音义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异类生成了新的物质,证据可以从颜色改变、产生沉淀、发光发热等现象中寻找。

3、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

(1)学生探究以下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水的三态、铁水变成钢锭。

(2)讨论研究后把结论填在书上,并说出你的证据。

4、学生选择实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她们属于哪一类的变化。

(1)学生分小组选择实验所需的器材做实验。

(2)通过着部分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各组观察实验和活动中交流,对物质的变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5、巩固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2、铁钉生锈了

一、教学目标:

1、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2、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3、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4、坚持参加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尊重证据,愿意合作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铁钉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的接触。

2、了解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

3、能运用简单器材设计对比实验,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并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三、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常见的生锈物品。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铁回生锈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呢?你研究过吗?

(2)今天蜗牛来研究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2、在生活中找一找生锈的铁制品。

观察铁锈是什么样的,比较铁锈与铁有什么不同。还在哪见过生锈的物品?

3、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以小组为例,介绍实验方案的内容和格式,学生模拟实验,假设制订方案。

(1)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严整假设是否正确。

(2)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归纳铁钉生锈的原因。

(暗示两个假设条件:一个是只有空气,无水。另一个是有水,有空气。)

(提醒学生:新钉子要把表面的油漆清洗掉或烧掉。)

4、了解防锈的方法。

(1)怎样防止铁生锈呢?

(2)你有什么好办法?涂油漆、搪瓷覆盖、制成不锈钢、表面涂上不易生锈的金属。

还有涂沥青、放干燥剂„„

5、巩固

(1)铁生锈的条件有哪些?

(2)怎样防止铁的生锈?

教学反思:

3、变色花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2、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3、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4、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碱性物质。

2、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3、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4、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三、教学准备:

紫甘蓝、塑料袋、温水、烧杯。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类物质,研究物质的种类和用途对家庭、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有着很大的作用。

2、变魔术,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知识。

(1)学生玩魔术“纸花变红,纸叶变绿”——在白色花瓣上涂上白醋,在叶子上抹上碱水,在往纸花上喷上紫甘蓝水奇妙的现象就发生了。

(2)讨论纸花变色的原因,了解物质变化的种类,知道指示剂能够分辨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3、指认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1)从生活经验出发介绍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2)怎样用科学的手段去辨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4、学生用紫甘蓝制作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的酸碱性。

(1)教学生制作紫甘蓝指示剂。

(2)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体,观察颜色的变化,将结果填在活动记录上。

5、了解酸性、碱性物质的意义。

(1)通过一些事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意义。

(2)竹子喜好碱性土壤,如果淋了酸雨,就会大面积死亡。

(3)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家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6、巩固(1)今天你学会了怎样的一个小魔术?

(2)酸性、碱性物质有哪些意义? 教学反思:

4、洗衣服的学问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2、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3、通过请教大人、查阅资料等方法,掌握去污迹的方法。

4、意识到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5、体验到利用穴道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质量的用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的洗涤剂清洗。

2、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3、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实验。

三、教学准备:

烧杯、勺子、水、肥皂、洗衣粉、植物油、污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衣服上沾着汗渍,墨水,油污„„,你知道怎样去除它们吗?

2、通过怎样去除衣服污迹的问题,开展讨论。

(1)围绕洗衣服的话题,展开讨论。

(2)引出“哪种污物用哪种洗涤剂用品效果好”的问题。

3、探究洗衣服的学问。

(1)学生动手洗衣服。先说说该怎样洗衣服呢?

(2)创造两种实验条件,学生分成两组做对比实验,学生填写实验结论。

(重点通过观察污渍的变化,比较出肥皂、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差异。)

4、介绍洗衣方面的知识。

(1)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介绍洗衣的学问。

(2)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对于油污用肥皂洗涤效果比较好„„虽然污迹的成分各不相同,但只要跟与之匹配的洗涤剂发生反应,它们都能被洗干净,洗衣服大有学问。

5、巩固

(1)为什么肥皂,洗衣粉有去污能力呢?

(2)洗衣服有什么学问呢?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

1、登月之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4、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5、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6、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7、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8、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手电筒等。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

(1)教师讲解: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边讲述边出示教学挂图)(2)提问: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会知道不少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谁能回答下面这些问题? 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 ②月球的大小怎样? 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 ④月球上温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应组织学生首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再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学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确切,教师应认真去听,并整理正确的答案,为下一步归纳小结做准备。)

2、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1)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2)组织学生做相关的试验:

①把沙子倒进沙盘,均匀地晃动,使沙子的表面尽量平坦。把牙签垂直插进沙子的中心,牙签的一头要能碰到沙盘的底部。在牙签与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笔做个记号,这个牙签就相当于标尺。

②从不同的高度将大小不一的石子丢入沙盘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盘的旁边,用另一只手拿着石于到沙盘的上方,确定好高度后,松手丢开石子。

③小心地拿走石子,尽量不要碰着沙子。石子在沙盘中砸下一个坑,把牙签按照刚才插入沙盘的方向再次插进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做个记号。

④用小尺测量两记号之间的距离,确定沙坑的深度。

做这个实验时,最好先做不同大小的石于从同一个高度落下,再做同样大小的石子从不同高度落下,最后做不同大小的石子从不同的高度落下的试验,分别测量沙坑的深度。

(3)在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4)模拟实验完成后,让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3、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工程。(1)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美国人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2)谈话: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内部消息,我们中国马上也能上月球了,而且以后我们国家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业。月 球旅游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的人作为导游,如果同学们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啦!(3)学生介绍已有的月球知识,讨论自己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学习的要求:首先,请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主题;接着,去认真细致地阅读有关资料,有问题。

教学反思:

2、太阳系大家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太阳系的构成,九大行星的一些特征及其运动规律。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资料的阅读、研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有关太阳系的图片资料。

2、介绍宇宙天体的科普书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太阳,太阳是一个发光发热的星体,体积、质量都相当大;我们又知道地球带着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除地球外,还有哪些星体也围绕着太阳在转动呢?这是我们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了解构成太阳系的星体(1)出示太阳系挂图。

①提问:围绕太阳旋转的有哪些星体?

②指导阅读:看九大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图片作出回答。

③谈话: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运行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很大的天体家族。

(2)了解围绕太阳转动的九大行星的名称。①提问: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中,大行星有哪几颗?

②谈话:请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我帮大家写下来。(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③小结:说说组成太阳系的有哪些天体。

2、研究九大行星的特征。

(1)引导学生了解行星自身不发光的特点。

①提问:行星能发光吗?如果它们本身不发光,我们又是怎么能见到它们的? ②讨论后小结:像地球这样自己不发光的天体叫做“行星”。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叫“恒星”。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转动的天体叫卫星。行星和卫星自身都不能发光,我们之所以能见到它们,是它们反射了太阳的光。

③提问:你们知道九大行星的外表是什么样的吗? ④学生讨论。

⑤引导学生看行星及其卫星面貌挂图照片。⑥讲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水星、金星、火星表面都有坚实的陆地,金星的表面还有高山峡谷、环形山或火山口。火星的表面一片荒凉,只有奇形怪状的石头与砂砾。一些迹象表明,早期的火星有相当多的水,曾经有过洪水泛滥。

(2)了解九大行星运动的特点。

①谈话:九大行星除了自身不发光外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继续研究,重点阅读、分析图片和资料:“九大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图”、“九大行星体积 比较示意图”、“天文学家观测到的九大行星数据表”以及从太空探测器拍回的一些行星面貌的照片,先找共同的特点,再找各自的特点,并说出你得出结论的依据。

②讨论: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概况。

③小结:九大行星环绕太阳旋转有下列一些特点:九大行星都是按逆时针方向环绕太阳公转的;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公转的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它们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而没有飞离太阳,是因为太阳的巨大引力作用。

④讲解:九大行星的公转周期特点。

九大行星都围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不同,行星距离太阳越远,所走的路程越长,公转的周期越长。水星距太阳最近,公转周期88天,冥王星距太阳最远,公转周期最长,长达248.5年。九大行星除围绕太阳公转外,同时也进行自转,自转和公转给地球和其他行星带来昼夜和四季变化。自转周期最短的是木星,自转周期最长的是金星。九大行星的自转方向除金星外都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对于金星自转方向为什么与其他行星不同,金星自转周期为什么这样长,有待于今后去研究。

3、了解太阳系中的其他成员的概况。

(1)提问:请同学们说说太阳系家族中其他成员的概况。(2)学生根据有关资料介绍,进行分组讨论、汇报。

(3)小结:在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上,还有成千上万的小行星,它们的总质量也只有地球的万分之四,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大部分是岩石和金属块。围绕太阳转动的还有一种形状很特别的星(出示彗星挂图),它拖着长长的尾巴,看上去像一把扫帚,叫做彗星。彗星的公转轨道又扁又长,在地球上看到的机会很少。我们在夜晚常看到划破夜空的亮光,那是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层摩擦燃烧产生的光。教学反思:

3、看星座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自己的记录与别人交流星星的观测情况。

2、能够通过建立“我的星座”的方式认识天空的主要星星和星座。

3、能够在夜空亲自观测星星。知识与技能

二、教学重点:

认识四季的主要星座和天空中的主要星星。

三、教学难点:

体会到观测星空需要恒心和毅力,科学需要持之以恒。

四、教学准备:

有关星座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透明胶片、投影仪、指南针、量角器等,多媒体电脑。教学过程:

1、建立“我的星座”。

(1)从认识星座导入。在课的开始,先展示美丽的星空图,用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北斗七星和其他一些著名的星座(出示大熊座、仙后座、猎户座等),然后撤去犬屏幕上星座间的连线,并介绍:古人把星星和星星之间用线连起来,将之看成是动物、人或其他东西,这就是星座。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星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星座”。

谈话:既然古人能建立星座,同学们也可以回家后各自观察星空,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星星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星座。通过谈话,要求学生建立“我的星座”。

(2)学生回家观察星空,选择星星建立自己的星座。

根据学生观察的结果,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星星用线连起来,建立自己的星座,并在透明胶片上把“我的星座”画出来(投影胶片上画好网格)。

2、讨论“我的星座”。

教师组织交流“我的星座”:说说建立了什么样的星座?说出命名的理由。学生各自到讲台上,用投影仪介绍自己的星座。(有的叫三角座,有的叫四方座,有的叫蜘蛛座,有的叫房屋座,有的叫镰刀座等等。总之,每个学生的星座都不一定相同。)介绍完就按东南西北的方位,把“我的星座”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

引导学生观察“我的星座”:仔细观察这些星座,看看能发现什么?学生观察后发表意见。

因为有的星座很相似,学生观察的可能是一些相同的星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怎么才能知道是不是同一颗星星?”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 同一时间的星星的方位、颜色、位置、亮度是一致的。接着继续讨论:“怎样才能确定一颗星星的颜色、位置、亮度?”教师指导学生统一时间,用指南针确定星星的方位,量角器确定星星的高度,亮度用小圈圈表示。讨论研究后,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只指南针、一只量角器,要求全体同学在当天晚上九点同时进行观察,确定“我的星座”中星星的准确位置。

观察星座的注意点是观察的时间和地点、星座所在的方位和高度、星星的颜色和亮度等特征,但是如果直接把这些条件告诉学生,学生即使观察完了,也觉察不到这些条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开展讨论“我的星座”的活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就能发现观察时必须注意什么,于是再进行新的观察活动,产生新的发现。这样,就能使学生积极地、满怀兴趣地去进行观察活动,学生在课后就能很好地利用仪器确认“我的星座”和其他同学的星座,并用投影胶片准确标出自己星座中的星星。

3、介绍“我的星座”。

谈话: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你的星座,请你把“我的星座”介绍出来。(这一次的介绍和上一次不同,要求明确星座的方位、高度和特征。)学生分别介绍各自的星座,然后把“我的星座”标到教室里的大投影片上,再按方位用胶带纸把星座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最后把四个方向的投影片用胶带粘成一整块,形成一幅完整的星图。

教师把学生分成东、西、南、北4个小组,将“我的星座”和其他同学的星座进行观察、比较、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关注“我的星座”。

让学生继续观察“我的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星星运动规律的概念。教室四周墙上的四幅大的星图和由这四幅大星图拼成的完整的星空图会令学生惊讶,满天的繁星都被学生捉住了。看到他们的观察成果就知道他们在观察时的热情有多高,因为构成星座的几颗星星是学生自己确定的,学生对它们的变化和运动最关心,可以这样说,建立“我的星座”能提高学生学习星星的兴趣和关心星星的程度,有效地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引导学生观察“我的星座”在一年四季星空中的位置变化,可以继续延伸学生的观察兴趣,从而通过更长的时间(一年),让学生建立起星星运动规律的概念。教学反思:

4、探索宇宙

一、教学目标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的。

3、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4、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5、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二、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 同学们,2003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7、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8、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9、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

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3、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4、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

(1)、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天体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3)、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科技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板书设计:

8、探索宇宙

(1)、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充满活力。

教学反思:

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一、教学目标

1、能条理清晰地有依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3、知道一些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4、了解人类对探索地外生命的一些活动。

5、进一步增强了解宇宙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6、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究未知事物,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小组合作,共同收集、整理分享资料。

2、引导学生科学地探究未知事物。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有关外星生命的话题,谁来说说外星生命指的什么?

(外星人——指地球以外的具有高级智慧的生物。)

二、提出问题

1、提问:你认为有外星人吗?

2、现场调查,公布调查结果。

三、科学辩论

(1)、教师引导学生对是否有外星人的问题进行讨论。

(2)、同学们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有外星人,另一种认为没有外星人。请你们说出你们的观点以及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

(3)、学生讨论、交流。

四、提供资料

1、教师向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外星人的资料。A、来自太空的报告。B、月球上的外星生物。

C、我的故事:我和外星人握手。

2、向学生介绍太阳系的有关资料。

课件播放:太阳系的有关资料

3、向学生介绍银河系的有关资料。

课件播放:银河系的有关资料

4、向学生介绍河外星系的有关资料。

课件播放:河外星系的有关资料

五、提出假设、科学探究

1、引导学生在银河系中假设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

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每100个恒星中可能存在一个有外星人的恒星系,那么在银河系1000亿个恒星中,存在外星人的恒星系有多少个呢?

学生计算、小组讨论、交流。

(再以1/1000的可能性假设;以1/1亿的可能性假设、以1/100亿的可能性假设、以1/1000亿的可能性假设。)

六、介绍科学家的观点

观点1:认为有外星人。

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有外星人,他们已经行动起来向其它星球发送了地球的名片,寻找外星人。

课件播放:人类向太空发射探测器的情况

观点2:认为没有外星人。

另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没有外星人,他们认为所谓外星人其实是人们由于心理或生理因素造成的错觉或幻觉,可能是飞机、气球,也可能是云块、球状闪电等物体。

七、共同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假设与实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2、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3、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4、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5、知道“如果„„那么„„”是假设的一般表达句式。

6、知道雷迪的实验验证了什么假设。

6、尊重证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7、能够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两个或更多的假设。

8、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9、乐于合作进行实验。

三、教学重、难点:

1、能够从不公平实验的反例中加深对实验控制原理的理解。

2、能运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

1、假 设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2、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3、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4、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5、承认经验中可能的假象,信任实证。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2、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我们在研究铁钉生锈的原因时,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设?

(2)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后要进行探究时,可以先对现象和结论进行假设。

2、认识问题不一样,探究的方法也不一样。

(1)观察瓢虫,然后提出你想知道的有关问题。

例如:瓢虫是什么颜色?

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爬行的?

除了瓢虫,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2)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3)学生讨论后交流。

可以先订计划,然后进行探究。例如:测量数据,观察形状„„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物体进行探究。

3、假设的定义。

(1)假设是探究问题的方式,是具体观察、调查、实验之前作出有依据的推测。

(2)引导学生对“杀树凶手”作出假设。让学生体会和领悟到更多关于假设的学习点,如假设与证据。

4、学习给假设找依据。

通过阅读,看资料借助直观媒介,了解“大陆漂移说”及其被接受的艰辛。

5、懂得经验可能造成假象,假象要经得住质疑。(1)通过做纸球和纸片从高处同时落下的实验,引导学生回充分表达自己的依据。并且待实验结果出来以后再予以解释、评判。

(2)引导学生把丢纸团的实验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进行比较,表现二者的相似形。

6、巩固

什么是假设?假设要依据,举例说明。

教学反思:

2、实 验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两个基本实验类型。

2、知道蒸汽回产生动力。了解米虫的生活习性。

3、知道“如果„„那么„„”是假设的一般表达句式。

4、知道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内容。知道验证因果假设的实验步骤。

5、重视公平的价值,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2、了解识别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装水的瓶和半瓶水、水杯、纸。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科学。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对待一些现象并对此进行探究。

(2)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后要进行探究时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

2、了解有些实验是模拟的,有些实验是通过对比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的。

举例给学生听有关蒸汽的例子。(1)蒸汽火车,会“叫”的水壶。(2)米虫喜欢呆在哪里?

(3)启发学生认识到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比不同的事物,一种是对比不同 情况下的同种事物。

3、学习如何假设,了解假设可以有多个,而且可以多次验证。

如何假设呢?一般用“如果„„那么„„”的形式来表达。在研讨“蚂蚁是怎样凭自己留下的气味回家”的方法时,积极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方法越多越好只要有合理因素就可以。

4、动手实验模拟和对比的乐趣。

(1)用一只瓶子里面装有大半瓶水旋转瓶子或猛烈震动瓶子看见瞬间产生的旋流。

(2)引导学生包旋流和龙卷风的图进行比较。

(3)引导学生做抽纸实验。揭示:物体有一种特性,原来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的状态。

5、了解雷迪的实验,并懂得控制条件。

(1)引导学生讨论解雷迪在实验中的控制条件。几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2)引导学生做乒乓球落地反弹的实验。思考:反弹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关?

需要控制的条件是什么?

(3)学生反复实验得出数据和结论。

6、巩固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做实验前要先提出假设,验证时要进行相关实验。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上一篇:高三第一轮复习总结下一篇:新兵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