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精选7篇)

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 篇1

——以陕西省扶风县东坡村为例

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罹患的一种疾病。贫困人口是一类特殊的群体,由于疾病、残疾、上学、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因灾等原因造成家庭困难。今年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探究贫困原因对制定精准扶贫措施具有治病治根的根本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杏林镇东坡村为例,试图用解剖麻雀的手法,以点及面,由小见大,从研究贫困户身心健康角度出发,分析贫困现状,探析深层次致贫原因,以期提出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有借鉴价值的对策建议。

一、东坡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及致贫原因、劳动力状况分析

扶风县杏林镇东坡村,位于关中地区,全村共649户2465人,土壤水利条件较好,分析东坡村的贫困状况对反映关中地区乃至全省范围内贫困村有其代表意义。全文使用数据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数据库,入户访问资料以及乡邻了解情况。2017年全村核实认定66户贫困户,共计208人,贫困发生率为8.4%。致贫原因主要是缺技术致贫24户81人,因残致贫21户58人,因病致贫9户44人,缺劳力致贫9户14人,因学致贫2户7人,因灾致贫1户4人。因残、因病、和缺劳力可归结为因身心健康问题,三者致贫户数合计达到39户,占贫困总户数的59.1%,身心健康问题已成为东坡村致贫的主要原因。

图1:东坡村致贫原因分析图

分析东坡村贫困户的劳动力状况,66户贫困户208人,其中有66人无劳动力占比31.7%,22人丧失劳动力占比10.6%,二者合计为42.3%,四成以上人群无劳动能力。村贫困户中有无劳动力或丧失劳动力的户数为51户,占比77.3%,缺乏劳动力的背后原因是健康状况或有劳动年龄外人口的问题。如扣除37名未成年无劳动力人数,仍有51人无劳动力或丧失劳动力。

图2:东坡村贫困人口劳动能力情况

二、贫困人口健康问题突出

1、健康状况总体分析

总体来看,东坡村贫困户中身体健康的人数为130人,占比62.5%,残疾人数为42人,占比20.2%,长期慢性病人数为31人,占比14.9%,患有大病人数为5人,占比2.4%。将残疾、患有长期慢性病和患有大病三类统称为身体不健康人群,人数达78人,占比37.5%。村贫困家庭中有病残人口的户数为37户,比例占到56.1%,超过一半。贫困户家庭人口身体不健康、身体无劳动能力是典型特征,反映该群体的特殊性。

图3:东坡村贫困人口健康状况

2、贫困人口残疾情况分析

分析东坡村贫困人口残疾情况,42名残疾人群中有38名身体残疾者,4名精神残疾者。分析残疾原因,其中23人为老年疾病造成身体残疾,占残疾人群比重达54.8%,主要表现为年龄较长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瘫痪、半身不遂等身体残疾。9人为先天身体残疾,占残疾人群比重为21.4%,主要是耳聋、视力残疾、身体不平衡、罗锅等,有3人因未防疫造成腿部残疾,有2人因意外造成肢体残疾,有1人因严重类风湿造成身体残疾。4名精神残疾者均为先天原因所致。

图4:东坡村贫困残疾人口致残原因分析

3、贫困人口身体疾病情况

分析东坡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疾病情况,36名患有长期慢性病和大病的人群中,老年疾病患者有19人,占比52.8%,多体现为心脑血管疾病,身体疾病患者有13人,占比36.1%,主要有癌症、抑郁症、糖尿病、风湿病、肺结核、颈椎病等,因意外致病患者有2人,占比5.6%,先天脑瘫儿2人。

图5:东坡村贫困人口中身体疾病分类图

三、健康问题的根源在哪

贫困是一种现象,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个体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贫困人口中发生劳动能力欠缺,健康状况不佳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本文尝试梳理如下:

1、心脑血管等老年疾病困扰农村家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城市一样,农村地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严重困扰农村居民,从东坡村贫困人口中因老年病导致病残人数达42人,占身体不健康人数的57.5%,农村老人罹患此类病情的比例较高。身体患病,甚至瘫痪,影响个人劳动能力,子女为照顾老人不能外出打工,带来家庭负担。年老多病虽是亘古以来的规律,但近年来体现出的患病比例高、患者年轻化、患病程度深的特征不容忽视。

2、历史原因造成的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农村地区受医疗卫生条件限制,孕期产检、幼儿疾病预防和诊疗、医疗保障等存在欠账,是贫困发生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孕期检查意识上薄弱,受经济状况影响,实际执行率较低。再者过去幼儿时期未进行必要的疫病防疫,导致身体残疾。从东坡村贫困人口数据反映,由于先天导致病残贫困人数15人,未进行疫病防疫导致残疾人数3人,合计18人,占贫困不健康人口比例23.1%,育龄妇女在孕期未进行必要的检查,造成婴儿先天脑瘫、肢体残疾等,有些家庭为治疗先天脑瘫儿花费数十万元,造成严重经济困难。进而幼儿未进行必要的卫生防疫,造成肢体残疾,成为人一生的困扰,为未来家庭贫困埋下了祸根。此外,过去农村合作医疗在覆盖面上和报销范围两方面存在不足,个别家庭遗漏,报销范围受限,也引发了贫困现象。

3、农村居民精神健康问题突出

农村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精神问题较为突出,东坡村贫困人口中有4人患有先天精神残疾,有3人有患有抑郁症,后天发病主要是婚姻不幸、学习压力、家庭问题等。家中有一名精神残疾或精神疾病患者,都严重影响家庭正常生活,造成家庭贫困。部分精神残疾者,具有威胁性,对社会存在一定危害。后天精神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承受压力大、缺乏关爱,典型现象如留守农村妇女,未随丈夫外出打工,在家照顾老人孩子,也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生活艰辛、婆媳矛盾、家庭暴力等压力令农村妇女不堪重负。再比如农村男子婚姻失利后,女方离家,留下子女抚养,再婚面临巨额的彩礼、盖体面房子的费用等都造成家庭困难。还有因考学失利、学习压力大造成的精神问题,种种外在因素,心里想不开,容易导致精神疾病,家庭生活难以健康运行。

4、意外安全事故造成病残

东坡村贫困人口中还有因意外造成的身体不健康情况,共有4人,意外多在交通事故和生产活动中发生,东坡村的现象实际是农村地区的典型问题,一是交通意识淡薄和必要的交通设施不完善,如今乡村公路通到农户房前,方便出行的同时,农民的交通意识却急需跟进,农村街道入口处还没有必要的减速装置,儿童在门前玩耍时和行车距离很近,行驶在农村道路上的车辆,看似车少人稀,往往车速较快,但发生危险的可能随时发生;二是生产条件存在潜在安全隐患,农民打工从事的职业受学历技能限制,多进入门槛较低的行业,如建筑施工行业,很多建筑工地特别是乡村建筑施工,存在条件简易,安全防护不健全的问题,而且农民工多与用工单位未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更无工伤保险,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极易造成身体伤亡,且无法获得应有的赔偿。

四、健康扶贫任重道远

梳理贫困问题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关爱帮助贫困户脱贫,也是为了切除贫困病根,为了防止其他非贫困户进入贫困户群体,防止已脱贫户回退。总结历史原因,如过去医疗条件的欠缺,如今医疗水平的大大提高、卫生和防疫体系的完善,几乎全面杜绝了未防疫造成的身体残疾,孕期检查的日渐普及将多数先天残疾幼儿筛查出来,避免了出生后家庭和人生的悲剧,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程度和报销范围比例提高,对保障患病人群看得起病发挥关键作用。但现实值得我们做的,我们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

1、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农村地区老人罹患心脑血管疾病,与城镇老人患病类型基本相同,反映了农村居民不用发愁吃饭问题,城乡饮食方式的接近,但共同的特点对于城乡老人和家庭来说,然而产生的影响却差距甚远,城市老人多有文化,经常进行身体检查,优质医疗条件比较便捷,对于如何控制病情,如何健康生活,相对农村地区老人文化基础差、认知能力有限,定期体检很少进行,小病基本靠扛,到大病时医治为时已晚的情况,还有明显不同,因此在农村地区宣传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很有必要,定期体检了解身体健康情况,病程初期开始控制,少油少盐改善重口味,膳食合理搭配,多运动、规律作息、健康生活。

2、关爱特殊人群心理健康

近年来贫困人口精神疾病高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隔辈教育的心理断裂等等农村居民心理问题非常突出,关心关爱特殊人群已是当今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留守儿童问题,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应该思考,如何让农民工进城务工,能带上家眷,保证孩子在打工地入学,接受和城里孩子平等的教育。目前仍与祖辈生活的留守儿童,就读的乡村学校应努力弥补隔辈教育的欠缺,给孩子多一些关爱,给老人多一些指导。还要对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予以特殊关注,妇女嫁到婆家无亲无靠,丈夫又不在身边,肩上的担子重生活压力大,有关部门要下大功夫,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了解她们的所急所需,把关爱温暖送到他们心中。对于因学失利的问题,当前学校分层严重,学生的学习压力没有减轻,学校把升学率当做唯一目标显然荒谬至极,回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3、健全安全保护设施,捍卫安全底线

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 篇2

关键词:旅游扶贫,生计资本,干预,目标瞄准

上世纪90年代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PPT(pro-poor tourism)概念,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促使旅游扶贫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行旅游扶贫政策,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一批贫穷落后,但拥有较高质量旅游资源的地区得到了国家和地方计划内资金的扶持,开始了有计划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在旅游扶贫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然而由于我国以区域瞄准为主要特征的扶贫模式使旅游地区的贫困人口被排除在受益群体之外,四川广元的曾家山旅游风景区作为当地政府部门主导的旅游扶贫项目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正是本文的切入点。

1 研究区域概况

四川省曾家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国家级重点贫困区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地质公园。研究全国西部贫困省份的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中的旅游扶贫项目,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虽然曾家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却是四川省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景区所在位置曾家镇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达到了全镇总人口的24.2%,其人均纯收入仅为959元,贫困发生率高,而且贫困程度深,是四川省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见表1)。

2 调查发现

2.1 旅游扶贫带来了良好的区域效益

曾家山旅游扶贫是将乡村旅游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途径,以发展农家旅游为载体,旨在使乡村旅游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游客需要,从而使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曾家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在拉动当地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以及观念转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曾家镇,旅游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从2005年的31%提高到2010年的63%,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且在旅游扶贫开发之前,曾家镇的农户以传统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农产品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而在扶贫开发后,农业产业与旅游服务活动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以及错季蔬菜、农家乐、景区参观等服务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格局已经形成,调整和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结构。截止到2008年,曾家山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00余万元,直接就业人员158人,间接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旅游产业直接带动景区沿线农民人均增收1240元。尽管这种区域瞄准的旅游扶贫政策的确促进了整个地区的发展,但对于以“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为瞄准对象的旅游扶贫政策来说,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2.2 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获益不足

旅游扶贫是以贫困人口的发展为核心,在对当地贫困农户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贫困农户在旅游扶贫中的获益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贫困人口对乡村旅游的了解程度较低。在问卷调查中,被访问者被问及他们对乡村旅游是否了解时,55.56%的人是一点也不了解,44.44%是了解一点,没有人很了解,而在参与旅游业的一般受益农户中,有12.50%的人认为对乡村旅游不了解;其次,贫困人口参与到乡村旅游产业中的人员较少,获益有限。在被调查的28户贫困农户中,实际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农户只有6家,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建筑业上,其从事行业属于旅游产业中附加值较低、季节影响较大的产业,贫困农户在旅游发展中获益仍然较少,直接受益不明显。

2.3 贫困人口对旅游扶贫的感知效应

笔者结合研究地区特点,对贫困农户进行了旅游产业在当地发展的感知效应评估。总的说来,旅游地贫困农户对旅游业带来的正面影响感知较强,而对旅游业带给经济的负面影响感知相对较弱但争议较大。项目表2中包含8项调查指标,正面和负面效应各4项目,指标赋值为:5=非常同意;4=同意;3=既不同意也不反对;2=反对;1=非常反对;赞成率为“非常同意”和“同意”所占比例之和,反对率为“反对”和“非常反对”所占比例之和。

大多数贫困农户认为当地发展旅游产业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提高了当地知名度和居民生活水平,这四项指标均值都大于或等于4,赞成率都在九成以上,反对率没有或不足5%,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旅游扶贫带来了良好的区域效益;而贫困农户对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受益不均衡,导致当地物价上涨的负面影响感知也较为强烈,均值都在3.5以上,且标准差相对较低,赞成率分别高达67.9%和96.3%。这说明了旅游扶贫为当地带来区域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贫困人口承担着物价飞速上涨、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扩大与受益不均等一系列的负外部性,其获益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 影响贫困人口获益的内外部因素分析

3.1 制约贫困人口获益的内部因素分析

结合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的可持续生计框架特点,农户生计资产可以用五大资本进行表示,即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自然资本则主要包括土地,水,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物质资本则指交通,住房,水,能源和通讯;人力资本主要指技能,知识和资讯,工作的能力,健康;金融资本指储蓄,信贷,汇兑和福利;社会资本主要指网络,社群,信任以及对机构的渠道。由于自然资本在同一社区内具有同质性和客观性,而其他四类资本差异却很大,在农户行为决策上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本文拟从这四个方面分析贫困农户未能进入旅游行业获益的内在原因。

3.1.1 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积累不足。

物质资本主要为农户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公共设施和物质设备,结合曾家山旅游风景区农户的实际情况,排除公共实施对于一般农户的非主观操控性,在农户自身拥有的物质设备方面,首先贫困农户的房屋大多为砖木房和土木房,安全性能相对较低,可改造性较差且所需成本较高,而参与旅游业的受益农户家庭住房主要为混凝土结构,占了被调查者的70.83%;其次贫困农户家庭消费性固定资产太少,仅为3074.06元,在以“农家乐”为主要旅游产业形式的曾家山风景区,不能适应和满足进行旅游开发的实际需要。

金融资本主要是指农户可以支配和筹措的,在生产生活中可以起到交换作用的资金储备,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旅游扶贫中旅游受益农户2009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040元,去掉旅游业的收入也能达到1234.13元,远高于贫困农户的平均人均纯收入941.13元,较低的现金收入使贫困农户无力对自身发展进行投资。此外,贫困农户与旅游受益的农户相比,自身从正规和非正规渠道的借贷力度也有很大的差别(见表3),贫困农户可以从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数额总共加起来也不过3万元,而一般“农家乐”的建设投资最少也在7万元左右,远不能解决投入资金的问题;另外,贫困农户当前遇到的现实困难更为复杂,比如医疗支出、孩子上学、婚事办理等,生活救济性贷款占相当大的比例。也就是说,贫困农户拥有的资本量远远小于受益农户,且从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渠道上获得所需资本的可获得性不高,数额小,在生活上花销的比例还很高,比一般农户更难进入到旅游产业链条中来。

3.1.2 人力资本严重缺乏。

人力资本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其重大意义在于它能影响其它资本的获取。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家庭人口数和劳动力数方面,旅游受益农户需要用2.33个人养活4.37个人,而贫困农户却要用2.21个人养活4.63个人,这不仅表明贫困农户用更少的劳动力养活更多的家庭人口数,其家庭负担之重,更说明了贫困农户要想再抽出部分劳动力进入旅游行业,其可能性更低;在文化程度方面,参与旅游业的受益农户文化水平主要以高中或中专为主,占了62.52%,而贫困农户则以小学至初中为主,人数占了被调查者的一半;在身体健康方面;贫困农户每年的医疗支出为4461.54元,占全年总收入的60.79%,也就是说,贫困农户每年有超过一半的总收入用于家庭成员的健康保障。由此可见,无论是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贫困人口都面临人力资本的严重不足,但在这背后隐含的关键问题是贫困人口进入以“农家乐”旅游产品为主体的旅游行业中不能适应新的生产系统,甚至出现有些农户刚经营农家乐就不得不关门外出打工,更换生计策略。

3.1.3 社会资本极度缺乏。

社会资本从微观方面来说,是指将社会关系和关系网络看作个体可以利用借以实现个体目标的资源。在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能否获得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影响着农户行为的选择。调查发现,贫困农户更重视亲缘关系,对亲缘关系的信任度明显超过其他关系,对游客和陌生人信任度低。正像费孝通认为的那样,中国传统的家族主义文化强调重视家庭和亲戚即血缘关系,每个人都是他所在社会影响中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离圈子的中心越远,亲近度越小,反之越近。而参与旅游业的一般农户比贫困农户看重朋友的关系,其接触的人范围更广泛,对游客和陌生人的信任度也远高于贫困农户。例如在旅游开发信息获取途径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受益农户掌握信息的渠道更多,官方性更强。调查中得知,贫困农户知道当地在开发旅游业这一信息,主要的来源渠道是政府宣传、亲戚和邻居朋友,特别是从官方的广告牌上了解的达到了51.86%,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听到的达到了48.14%;而受益农户了解的途径有67.75%是通过政府宣传中知道的,除此外还有亲戚、邻居朋友、网络和其他等,获取各种信息的社会网络更为宽泛,可以说贫困农户对社会信息获取渠道的相对狭隘性致使其旅游脱贫之路更加艰难。

3.2 外部政策干预对贫困农户受益的影响分析

3.2.1 扶贫政策本身未能瞄准贫困人口。

曾家山旅游风景区的建设有着深刻的历史发展背景,包括全国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乡村旅游在全国的蔚然成风等,总体说来其旅游扶贫模式仍是对贫困地区进行脱贫致富的区域性扶贫,这致使相应的旅游扶贫政策对当地的发展布局带来了诸多的不平衡性。一是点面之间不平衡。示范村、重点村和一般村在建设内容、投资等方面存在差异,离集镇越近,基础设施相对还不错的村庄反而受益较多,偏远地区的贫困农户受益较少;二是部门帮扶不平衡。当地政府实行部门直接联户的帮扶政策,致使部门帮扶参差不齐,每个部门对每户的投入和帮助内容不相同,导致帮扶户之间不平衡;三是农户之间不平衡。一般户与重点户、无帮扶户与有帮扶户、投入少的户与投入多的户享受的资金补助和政策待遇差异很大,特别贫困户和无帮扶户几乎在旅游扶贫中缺失,只能享受到公共设施建设带来的福利,很难通过政策扶持融入到旅游产业链条上来。

3.2.2“农家乐”发展的要求排斥贫困人口的参与。

“农家乐”作为当地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却不能符合贫困人口的实际生计资本,也就是说贫困农户所拥有的物质、金融、人力实际资本不可能满足“农家乐”发展的需要。首先,申请乡村旅游“农家乐”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懂经营、会煮饭,能有一定的技能和经营头脑;家庭劳动力充足,经营人员中至少有1人具有参加旅游培训的经历,身体健康;家庭硬件设施相对齐全,房屋整洁且居住面积较大,能满足游客的住宿,并设有停车场等,这些客观条件直接将偏远地区的贫困农户排除在外;其次,在“农家乐”审批程序上,农户需要提交申请书和相关材料,填写乡村旅游农家乐等级申请表,接受县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意见以及申请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其他证明材料等,对于不了解政府工作流程的农户,以及缺乏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户来说,这些公共程序以及大量限定性规章条款将是一个大的挑战。

3.2.3 信息传递中忽视了贫困人口。

在旅游开发执行的过程中,主要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形式,一级一级向下传达旅游开发的政策和信息,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户开办农家乐。如果说自上而下的形式对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准确性都没有影响,但从农户对“您是通过什么渠道来了解旅游发展的政策和相关信息的”这一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人们除了看见政府挂牌宣传外,非正式渠道是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大部分人是通过私人之间的谈话交流得到信息。然而,这种信息传递模式妨碍了村民获得准确而全面的政策信息,在“您对旅游发展的政策了解多少”时,贫困农户里大部分人是一点也不了解,而参与旅游业的受益农户集中在“不很清楚但了解一点”上,他们由于有比贫困农户更丰富的社会资本容量,在信息的获取上更为广泛和真实,有的甚至能和乡镇上的干部直接沟通。正是由于政府及其官员与民众之间尤其是贫困人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即政府作为主导者,拥有旅游开发方面的完全信息,而贫困人口处在被动地位,对旅游扶贫操作的过程与结果的信息知之甚少,从而造成了旅游扶贫扶富不扶贫的结局。

3.2.4 当地旅游发展理念的误导。

对于曾家山旅游风景区的主题定位,官方意图打造成为川陕金三角原生态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川北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喀斯特岩溶地质景观观光旅游目的地以及陕南川北片区独具特色的集科普、会议、探险、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地质生态旅游目的地。这样的发展理念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并没有错,但是,这导致了如下方面的问题,首先政府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景观改造和资本本来就较为充足农户的帮扶等方面,这对于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无疑带来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对于旅游扶贫中的以“扶贫”为宗旨的扶贫项目却发生了偏离,使扶贫资金不能给予最需得到帮助的贫困农户以及那些有机会进入旅游行业脱贫致富的人。其次,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当地土地的快速增值,曾家场镇土地征用费2006年为1.5万元/667㎡,2009年已涨至2.7万元/667㎡,土地拍卖价已由原来6万元/667㎡已涨到将近10万元/667㎡。这也使得很多想到集镇参加旅游附属行业的人开销成本大大提高,使本来就很贫困且借不到钱的农户不得不放弃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机会,给贫困农户带来了巨大的发展障碍。

4 结论与建议

旅游扶贫在我国作为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发展的扶贫方式,其核心在于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然而贫困人口在自身生计资本方面,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影响,面临物质、金融资本不足,人力、社会资本缺乏的问题,这是其不能有效进入旅游业的根本原因所在;而相对富裕的农户由于自身生计资本在整个社区中条件较好,拥有直接进入旅游业发展的启动条件,从而出现了旅游扶贫中非贫困群体获益,而贫困群体缺失。同时,外部政策干预对贫困农户受益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以区域瞄准为主要特征的扶贫模式使旅游地区的贫困人口被排除在受益群体之外,使其面临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物价飞涨、环境破坏、受益不均等问题的影响,造成以扶贫为目标的旅游扶贫开发目标瞄准的偏离。

为使真正的贫困群体享受到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文章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政府在进行旅游产业规划时,一方面必须依据当地旅游资源和市场环境的特殊情况,利用旅游乘数效应,尽可能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在“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贫困农户的需求和生计特点,使贫困主流化纳入政府的决策之中,将区域性扶贫政策转变为扶贫到户,在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项目操作方面,要为贫困农户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鼓励贫困群体开展旅游发展项目,例如可以在旅游扶贫开发的项目运作上,设定一定的贫困名额和旅游贫困户标准,严格坚持“贫困”这个指标,对所有报名的农户进行贫困状况分析,合格者才可以参与这些项目。最终能够实现旅游业的区域效益和农户效益兼顾,富裕农户效益与贫困农户效益相协调的发展格局。

政府要组织好两个方面的培训工作,一是根据不同农户在旅游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他们参与旅游业的不同需求进行相关培训,内容不仅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具体行业规范和实践操作等,更要注意加强在社区文化建设、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引导,提升贫困农户的参与意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对负责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的各级政府官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贫困理论、社区发展理论、旅游产业发展理念以及参与式工作方法等,从而提升政府在旅游扶贫发展中相关决策的科学性。

在旅游扶贫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做好旅游产业发展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利用村民大会、广告、广播等形式向村民宣传国家和政府政策、以及各项优惠措施,并对各项政策的实施状况进行公示,发动群众进行监督,使社区农户能够在政府领导下加深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并逐渐增强自我的主人翁意识,获得自我管理社区旅游发展的经验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小云,普通发展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2]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17—20.

[3]丁焕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4(3):32—36.

[4]唐丽霞、林志斌、李小云,谁迁移了——自愿移民的搬迁对象特征和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4):38—43.

[5]王永莉,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受益机制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07(4):92—96.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篇3

一、城市贫困人口的概念

(一)城市贫困的定义

在国内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中国城市贫困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城市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地低于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

(二)城市贫困人口的概念

根据国家标准,通常认为城市贫困人口是指,收入低于所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非农业人口。而对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包括恩格尔系数法、市场菜篮子法和生活形态法等,这些方法都是从绝对标准出发的。而相对标准通常是根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的资料,按家庭收入水平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然后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分成若干等,最末等即为贫困户。

二、现阶段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

(一)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状况

1社会构成。大体可分为四类人员:第一类是“三无”人员,即长期以来由政府民政部门给予救济的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或法定扶养人无扶养能力的居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民政对象,第二类是贫困的失业人员,即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第三类是贫困的在职和下岗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即在职人员领取工资、下岗人员领取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金或养老保险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第四类是其他的贫困人员,即由于除上述以外的其他原因而使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

2性别与年龄构成。一般来说,由于城市女性人口在实际生活中与男性人口相比就业机会较少、收入较少、教育程度较低、专门技能较差,而老年丧偶者又较多(因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等原因,因而大城市贫困人口总体上是性别比偏低,即女性比重较高。

3文化构成。贫困人口往往是与低文化素质的人口相联系的,在城市的贫困人口中情况也是如此。据西安市三区调查显示,在15岁及以上的低保对象中,文盲和半文盲占72.8%。

(二)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及特点

1城市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加剧,贫富差距继续扩大。生活、教育、医疗是影响他们脱贫解困的“三座大山”。城市贫困群众获得低保后,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用于维持家庭基本生活的刚性支出增加。2006年5月,居住类价格(水电、燃气、房租等)同比上涨4.5%,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6.1%。

2贫困人口的分布。贫困人口分布行业、区域比较集中,主要在制造业、批零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建筑业等低工资、低收入行业,中部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为4.42%,西部为3.03%,而东部沿海地区则只有1.54%。

3城市贫困出现“代际转移”。许多因为贫穷而过早辍学的年轻人,因缺乏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只能在贫困线上继续挣扎,无法担当起拯救全家的重任。导致一代人的贫穷,将有可能更加严重地转移到下一代。

4城市贫困居民缺乏政策保障。贫困居民没有土地保障作为底线,这种贫困是绝对的赤贫,若没有进一步的政策保障,他们可能成为最贫困的弱势群体。

三、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结构调整,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增加。不同于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关联最为密切的就是城市居民的下岗失业问题。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推行“低工资,多就业”的政策,国家通过企业或单位向职工提供社会资源的分配。经济体制转轨后,情况发生很大变化,劳动力的雇佣和解聘逐渐市场化,职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

(二)劳动力增长进入高峰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严峻。据资料统计,在我国12.6亿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适龄人口约为6.8亿,其中4亿多在农村,2亿多在城镇。按照农村现在的生产力水平只能吸纳2亿多劳动力,乡镇企业再吸纳大约1亿劳动力,农村尚有富余劳动力1.4亿左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入了城镇打工行列,与城镇人口争抢本已十分有限的就业空间。

(三)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平的问题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分配差距日益扩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的收入差距扩大是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基础上的扩大,而近几年的收入差距扩大则是富有者越来越富有,贫困者越来越贫困的两级分化。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安全网存在漏洞。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是永恒的法则,社会保障是其正常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它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是调节贫富差距的重要工具,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还难以起到稳定和调节作用。

(五)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劳动能力差。城市贫困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比较严重,新生劳动力充裕,文化技能要求相对较高,形成了35岁以上的劳动力再就业较为困难的局面。

四、城市贫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

(一)城市新贫困的人口结构特征将更突出

过去的城市贫困者主要集中于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社会救济对象,人口学特征还不太突出。但未来的发展可能使贫困越来越集中在一些特定性别年龄结构的人群中,导致贫困现象的结构化。其中影响最大的可能有老人群体、部分单亲家庭及其未成年子女以及弱势女性,这将带来更多的社会矛盾。

(二)时间分布上更具集中性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凸显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近20年时间。1978年前,由于铁饭碗和城乡割据的二元体制的双层保障,城市几乎是不存在贫困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城市贫困问题开始凸显出米,正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构成群体多元化现象将日益突出

随着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城市化的推进,“失地农民”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按照目前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我国今后每年建设用地需要250万~300万亩。如果按照城郊农民人均1亩耕地推算,就意味着每年大概有250万~3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而这些失地农民中,今后生活能得到基本而有效保障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五、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对策与途径

(一)在发展中促进就业

无论农村贫困还是城市贫困归根到底都是由落后的生产力造成的。现阶段城市贫困更直接的是由于下岗失业造成的,因此积极主动地开展创业活动,为下岗失业工人创造更多机会的开发式扶贫较之单纯的救济式扶贫更易见效。为达到在发展中促进就业的目的,政府需要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二是增加经济投入;三是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辟第三产业的就业渠道;四是提倡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二)以制度创新治理城市贫困

一是深化国企改革,落实企业自主权,减轻企业负担:二是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加强再就业工程建设。

(三)以人力资源开发治理城市贫困

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 篇4

切实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热点辨析)

李 刚

《 人民日报 》(2018年02月05日

07 版)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继续在精准扶贫上下功夫。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近年来取得的扶贫成就举世瞩目。但也要看到,一些干部对精准扶贫的理解过于简单,只关注提高贫困者当下的经济收益,忽视了其精神文化需要和教育培训需要,有的干部甚至对贫困人口存在歧视心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纠正认识误区,改善扶贫工作,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生产、发展能力。

把贫困户的要求看作对政府的信任,思考改进工作的着力点。有些贫困户的贫困是由于其认知能力较差造成的。长期的贫困使他们更加渴望过上好生活,但是仅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他们往往会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扶贫政策和扶贫人员身上,提出很多要求。应理解这些贫困户的想法,不能简单地将他们的要求看作是过分过度。相反,应将其看作是对政府、政策的信任以及对早日脱贫的渴望,引导其将这种发展愿望转化为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从实现较容易的目标起步,循序渐进向实现更高目标努力。

帮助贫困户建立信心,使他们摆脱对扶贫政策的过度依赖。在扶贫工作中存在少量收入已经达到脱贫要求的贫困户不愿意脱贫的现象,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贫困户认为在未来的生产、生活中还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可能会使他们再次贫困,所以需要依靠扶贫政策获得安全感。换句话说,他们对依靠自身能力实现永久脱贫致富不自信、没把握。遇到这类贫困户时,扶贫人员应将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起来,帮助他们从逐步摆脱贫困的现实中增强自信心,从了解其他方面的扶持政策中增强自信心,从学知识、学技能、强素质中增强自信心,以脱贫致富的正面典型为榜样,找到今后继续改善生活的努力方向和现实途径。

从生存能力极端低下的贫困人口生活实际出发,在政策兜底解决其生计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其生存能力。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扶贫兜底政策会造成少数贫困户“自愿贫困”。其实,人们大都不会甘愿贫困。但是对于那些生存能力极端低下的贫困人口来说,一方面他们劳动能力低下,无法获得就业机会,有时得到就业机会也难以胜任工作;另一方面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因此常常表现为无所事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就要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客观差异,认识到生存能力极度低下的一些贫困人口需要依靠政府的扶贫政策兜底,帮助他们解决眼前的生计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生存能力。

坚持“造血”式扶贫,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衡量一个贫困户是否脱贫,使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收入。于是,一些扶贫人员将此作为扶贫工作追求的最终目标,想方设法为贫困户“输血”,提高其收入,以达到脱贫标准。其实,这种简单把贫困户收入高低作为脱贫唯一衡量标准的认识,混淆了扶贫任务和扶贫目标的区别,与我们强调的“造血”式扶贫初衷相违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促进贫困人口眼下生存问题的解决上,还要着眼长远,抓住教育这个关键,把扶贫同 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发展能力。这才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

贫困人口慰问信 篇5

贫困人口慰问信篇一贫困山区的朋友: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市委、市政府向奋斗在脱贫攻坚工作一线的各级脱贫攻坚工作者及你们的家人,致以亲切的节日慰问和美好的新春祝愿!20xx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强化措施,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我市脱贫攻坚取得首战胜利,实现了34075人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完成了19484人易地扶贫搬迁目标,实现3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一年来,全市脱贫攻坚的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实际、深入贫困村、深入贫困户,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克难,扎实苦干,为全市脱贫攻坚首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道一声同志们辛苦了!2018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全市脱贫攻坚的同志们肩负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大家要全面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牢固树立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的工作原则,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紧紧扭住目标抓落实,紧紧扭住精准抓落实,紧紧扭住增收抓落实,紧紧扭住项目抓落实,紧紧扭住合力抓落实,紧紧扭住责任抓落实,紧紧扭住问题抓落实,撸起袖子苦干实干,确保全面完成5万贫困人口脱贫、3.9万人易地搬迁脱贫、91个贫困村脱贫退出,XX区整体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大事难事看担当。在新的一年里,希望你们把贫困群众的殷切期盼当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具体问题,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最后,祝愿你们及家人新春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xxx xx年x月x日

贫困人口慰问信篇二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分享着这个世界。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贫穷,也没有真正的富。请相信我,只要努力地学习,以后才能富有。如果你们想认识我就,就请接着往下看。我叫田晨曦,住在安徽省XX市的一个11岁的小女孩。我在蚌山小学上学。我在学校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希望可以和你交朋友。说到学校,我就要很自豪地告诉你们:学校里组织过少年警校,可惜我没被选上,因为名额实在有有线,我又报名地太晚,所以没被选上。我听外人说这个活动只有我们学校举行过呢!我的爷爷是这个学校的数学老师,现在退休了。每天都在我有空闲时,就给我做几张试卷。如果你们可以到这里,我会当你们的导游,给你们介绍有很多名声的地方,还可以带你们到那里玩。再和你们玩上大半天,让你们找到梦寐以求的快乐,而且这种快乐,不一定会遇到很多次,这是属于小朋友之间天真无邪的快乐。只要你们记住: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贫穷。让我们一起携手度过难关吧!请你加足马力,闯出你们人生的这片雨季,因为等待你的将是一片晴朗的天空。虽然你们的人生落后了,但一颗好胜的心还未落后!我希望你们以后可以给我打电话给我,与我聊聊天、谈谈心,我是非常乐意的。我希望这封信可以化作一种小小的动力,在你们灰心丧气时,可以帮你们一把。祝你们身体健康、学习更上一层楼。xxx xx年x月x日

贫困人口慰问信篇三亲爱的农民工朋友们:中秋明月夜,万家团圆时。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我们谨向全省广大农民工朋友及你们的家人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亲爱的农民工朋友,你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你们以朴实、智慧、勤劳的本色和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时代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动、奋发有为,为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无私奉献、建功立业,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劳动者之歌,赢得了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在这次抗击超强台风“威马逊”的斗争中,农民工朋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将永远铭记从事环卫工作的农民工邓育军、利友香夫妇的感人事迹,让他们的敬业精神在琼岛传扬。亲爱的农民工朋友,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你们的工作和生活。多次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农民工”,视你们为“国家的功臣”,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维护和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省委、省政府也先后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入发展新时期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等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的规定,并将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列为20xx年省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力求广大农民工朋友工作有着落、生活有保障、精神有家园。省总工会作为你们最可信赖的“娘家人”,对农民工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摸

贫困人口慰问信篇一贫困山区的朋友: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市委、市政府向奋斗在脱贫攻坚工作一线的各级脱贫攻坚工作者及你们的家人,致以亲切的节日慰问和美好的新春祝愿!20xx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强化措施,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我市脱贫攻坚取得首战胜利,实现了34075人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完成了19484人易地扶贫搬迁目标,实现35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一年来,全市脱贫攻坚的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实际、深入贫困村、深入贫困户,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克难,扎实苦干,为全市脱贫攻坚首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道一声同志们辛苦了!2018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全市脱贫攻坚的同志们肩负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大家要全面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牢固树立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的工作原则,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紧紧扭住目标抓落实,紧紧扭住精准抓落实,紧紧扭住增收抓落实,紧紧扭住项目抓落实,紧紧扭住合力抓落实,紧紧扭住责任抓落实,紧紧扭住问题抓落实,撸起袖子苦干实干,确保全面完成5万贫困人口脱贫、3.9万人易地搬迁脱贫、91个贫困村脱贫退出,XX区整体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大事难事看担当。在新的一年里,希望你们把贫困群众的殷切期盼当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具体问题,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最后,祝愿你们及家人新春愉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xxx xx年x月x日

贫困人口慰问信篇二贫困山区的小朋友们:你们好: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分享着这个世界。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贫穷,也没有真正的富。请相信我,只要努力地学习,以后才能富有。如果你们想认识我就,就请接着往下看。我叫田晨曦,住在安徽省XX市的一个11岁的小女孩。我在蚌山小学上学。我在学校是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希望可以和你交朋友。说到学校,我就要很自豪地告诉你们:学校里组织过少年警校,可惜我没被选上,因为名额实在有有线,我又报名地太晚,所以没被选上。我听外人说这个活动只有我们学校举行过呢!我的爷爷是这个学校的数学老师,现在退休了。每天都在我有空闲时,就给我做几张试卷。如果你们可以到这里,我会当你们的导游,给你们介绍有很多名声的地方,还可以带你们到那里玩。再和你们玩上大半天,让你们找到梦寐以求的快乐,而且这种快乐,不一定会遇到很多次,这是属于小朋友之间天真无邪的快乐。只要你们记住: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贫穷。让我们一起携手度过难关吧!请你加足马力,闯出你们人生的这片雨季,因为等待你的将是一片晴朗的天空。虽然你们的人生落后了,但一颗好胜的心还未落后!我希望你们以后可以给我打电话给我,与我聊聊天、谈谈心,我是非常乐意的。我希望这封信可以化作一种小小的动力,在你们灰心丧气时,可以帮你们一把。祝你们身体健康、学习更上一层楼。xxx xx年x月x日

贫困人口慰问信篇三亲爱的农民工朋友们:中秋明月夜,万家团圆时。值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我们谨向全省广大农民工朋友及你们的家人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亲爱的农民工朋友,你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你们以朴实、智慧、勤劳的本色和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时代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动、奋发有为,为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无私奉献、建功立业,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劳动者之歌,赢得了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在这次抗击超强台风“威马逊”的斗争中,农民工朋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将永远铭记从事环卫工作的农民工邓育军、利友香夫妇的感人事迹,让他们的敬业精神在琼岛传扬。亲爱的农民工朋友,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你们的工作和生活。多次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农民工”,视你们为“国家的功臣”,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维护和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省委、省政府也先后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入发展新时期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等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的规定,并将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列为20xx年省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力求广大农民工朋友工作有着落、生活有保障、精神有家园。省总工会作为你们最可信赖的“娘家人”,对农民工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摸

清了农民工的底数和分布情况,为更好地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创造了条件。20xx年是“服务农民工”主题年,我们想方设法从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文体活动、子女就学等方面真心实意地为广大农民工朋友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我们将通过建立覆盖全省260万职工和农民工的奉献基金的长效机制,让一切对社会作出奉献的职工都得到应有的关怀。省总工会热忱欢迎广大农民工朋友加入工会组织,欢迎你们回家,工会就是你们的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反映你们的心愿和诉求,旗帜鲜明地维护你们的合法权益,让你们更多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亲爱的农民工朋友,海南的建设发展离不开你们,海南的美好未来召唤着你们!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全省人民一道,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海南改革发展大潮,自强不息、勇于进取,艰苦朴素、团结友爱,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珍惜岗位、敬业奉献,诚实守信、依法务工,为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和灾后重建工作,推动海南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衷心祝愿农民工朋友中秋快乐,阖家团圆,工作顺利,幸福安康!xxxxx年x月x日

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 篇6

贫困区农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确很有必要, 但是, 贫困区往往也具有山大沟深、村落分散、各自然村 (行政村) 人口稀少、且人口外迁比例很高的特点。前者说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收益低, 直观的表现为每万人投资数量为人口中等稠密地区的5-10倍以上;后者预示着当前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 有一部分会随着农村的萎缩而浪费。这方面一个深刻的教训是: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我国动员各种力量, 历时10多年, 在广大农村建成了大量的建制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和希望小学, 2000年以来, 随着就读学生数量锐减, 一大部分当年建设的这类学校已经废弃, 仅2000~2006年, 湖北全省农村六年减少7843所, 甘肃尽管没有权威的统计资料, 但据在兰州、白银、武威、定西等市做的零星调查结果表明, 也有大量的小学消失, 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

甘肃是一个贫困省份, 地方政府和群众均很贫困, 省委省政府多方筹措扶贫资金极为不易, 并且此次的部分扶贫资金是以切块的形式直接下拨到县, 为了防止投资浪费再次发生, 有必要科学测算贫困区农村人口变迁, 为制定贫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到哪里?投资规模多大?”等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1 人口变迁趋势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 既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更是我国农村人口大量减少的历史时期。甘肃与全国一样, 也在经历快速城镇化进程, 按户籍人口资料, 全省农村人口由1978年的1600.01万人、占总人口的85.59%, 到2014年减少至1510.94万人, 占总人口的58.32%。如果按照国外通行的“工作生活地”标准, 则农村实际人口可能更低。根据在甘肃省内的兰州、白银、武威和定西等市农村实地调查数据, 实际留守人口占户籍人口数量的均值不超过50%, 并且越是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 户籍人口与实际留守人口的差异越大, 在部分极端的例子中, 这一比例不足三分之一。如果用50%的均值估算, 甘肃全省真正在农村居留人口仅为700~800万人。这说明农村地区, 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 实际居留人口在快速下降, 人口变迁的趋势是人口减少。

2 人口变迁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2000年以来, 甘肃农村人口减少的原因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 可以归结为“空巢化”和“老龄化”两种。

2.1 空巢化

造成农村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空巢化的原因主要是四种力量导致的人口外迁:其一是青壮年就业地变化及其引致效应。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 发达地区和城市与落后农村地区在就业机会、收入、发展空间、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源自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原居住地到城市就业、生活, 子女及部分年迈的父母也离开农村, 随迁至外地;二是城镇化进程的集聚效应。自2000年以来, 随着经济发展以增长极为中心, 产业由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扩散运动, 特别是上下游关联产业的下移, 城镇为周边农村人口提高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较好的受教育机会、医疗卫生条件和其他公共服务, 农村迁往中小城镇的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2005年以来, 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进程, 更是加快了这种进程。三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异地搬迁。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甘肃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移民, 贫困区特别是连片贫困区, 已有数十万人口移往他乡。在此次省委省政府制定的“1+17”扶贫攻坚实施计划中, 今后三至五年还要外移85.1万人。

长期大量的人口外迁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巢村和空巢家庭。根据周天勇的调查, 有些自然村的居民仅为数人, 在东北、河南等省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一个人村庄”, 一些家庭人去院空。

2.2 老龄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甘肃农村与全国其他省份的农村一样, 逐渐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 并且越是偏僻的农村, 老龄化问题越突出。根据在六盘山、秦巴山和藏区片区一些县的实地调研, 长期在农村从事生产生活的多数是老人, 50~65岁的老人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 50岁以下劳动力的不足全部的20% (藏区农村的较高, 约50%左右) 。按照中国各地人口的平均寿命, 可以预见10~15年后, 这批劳动力将步入自然死亡期, 农村人口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减少浪潮。

3 人口变迁的后果

农村人口减少的趋势, 会导致村庄消失和“退化”。根据周天勇的研究数据, 近10年全国减少了90万个村庄。还有一部分村庄正在趋于消失, 特别是那些偏远地区, 人口数十人左右的自然村可能会在5~10年内消失。一些现在规模在数百人以下的行政村有可能在20年内可能会消失或“退化”为数十人的自然村。

从投资效率的角度看, 即将消失或者规模很大程度上缩小的村庄会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带来深刻的影响。如果不考虑农村人口减少的趋势, 仅按照当前农村人口的存量测算、制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一部分投资将成为无效或低效投资。按照技术经济学的测算方法, 假设一个当前数十户、人口为500人左右的村庄, 投资500万元修 (扩) 建公路、通动力电和敷设电信网络, 如果该村庄10年后消失, 考虑到资金的等值效应和建成后的维修费用, 则基础设施的年均折旧高达70万元, 人均1400元/年, 如果20年后消失, 则分别为35万元和700元。如果该村庄10年后退化成数50人的小村庄, 并且再存在10年, 则前10年的折旧费35万元左右, 人均为1000元左右, 后十年的分别为35万元和7000元。如果该村庄长期存在下去, 并且人口以年1%的增长率增加, 则用无限迭代模型 (为简明期间, 以公路设计寿命为期限, 如果考虑电力电信设备寿命, 则结果会稍微发生变化, 但数值偏差不会太大, 因为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 公路占的比重高达90%以上) 可以估算出年折旧不足10万元, 人均年200~300元左右。显然, 前者如此高昂的投资代价, 是像甘肃这样的贫困省份难以承受的, 从效率的角度看, 此类投资也是没有必要的。应该将财力集中在后一种类型的农村。

4 预测人口变迁的几种可行方法

截止目前, 可能用于预测人口变迁的研究方法较多, 最有可能用于预测贫困区人口变迁的方法至少有以下几种。

4.1 常规趋势法

“常规趋势法”又被称为“直接推算法”,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算法。其常用的计算公式可以表达为以下形式。

其中:Pn为预测年份n年的人口数, P0为基期的人口数量, k为预测期内的年增长率, 如果, 则预测期人口增长呈下降趋势, 如果, 则人口呈增长趋势, 如果, 则根据k值的变化区间具体判断。

该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 只要能预测到k值, 即可算出某地某年人口数量, 但是该方法中的k值只能根据过去的经验获得或者要用别的方法进行估算, 这增加了该方法出现系统性误差的可能性。

4.2 多元回归法

多元回归法是假定人口发展过程近似于某种函数, 如直线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等, 并且影响因子比较多。在用历史数据测算出常数项的数值后, 得出经验函数式, 再以该函数式为依据, 测算未来的人口数值。其函数有以下几种:

其中, a、b、c、d和e为常数项, 可以是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生育观念、城镇化进程、死亡率等各项因子。ε为白噪音。以上三式中, 直线函数假定人口的变化是线性的, 按照一定的比例 (斜率) 匀速增长;指数函数假定人口发展过程近似于指数状态, 前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 越往后人口增长越快;幕函数法假设人口随时间变化曲线前部分斜率大, 以后逐渐减少。

该方法的特点是简明, 易于计算。但其缺点是对未来经济, 政策等各种要素的影响状况难以做出确定性的预测, 只能通过测算其概率密度函数的区间来判断, 特别是对一些新政策带来的影响, 通常作为白噪音处理, 这显然不准确。

4.3 时间序列法

时间序列预测法是一种重要的预测方法, 其基本原理为:用一个现象的过去行为来预测该现象的未来变化, 即通过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揭示现象随时间变化规律, 将这种规律延伸到未来, 从而对该现象的未来做出预测。

时间序列在随机过程理论中就是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或准平稳性, 准平稳性是指时间序列经过某种数据处理后变为平稳的性质。时间序列有四种变动因素:一是长期趋势, 即在整个预测期内事物呈现出渐增或渐减的总倾向;二是周期变动, 以某一时间间隔为周期的周期性变动, 如危机和复苏的交替;三是季节变动, 以一年为周期的周期变动;四是偶然变动, 即不规则变动, 又称随机变动。这四种因素的综合模式有加法模式、乘法模式和混合模式。对四种变动因素有侧重地进行预处理可以派生出剔除季节变动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自回归法、时间函数拟合法等具体预测方法。

该方法的特点是对资料的要求比较单一, 只需要本身的历史数据。但对数据的完整性及样本数量要求比较高。

4.4 BP神经网络法

人口增长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而BP神经网络是一种由多个神经元以某种规则连接而形成的层次网络结构, 通过向环境学习获取知识并改进自身性能, 即通过对输入样本的学习训练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利用神经网络预测是把己知的一个序列作为输入值, 把要预测的值作为输出值, 对该序列进行学习训练, 构造网络建立非线性映射来逼近该序列的实际变化规律, 对输出结果进行预测。

该方法属于隐式数学处理方法, 无需建立数学模型, 其特点是利用BP神经网络很强的自学习性和自适应能力, 克服某些人口预测方法中的人为随机因素, 只需将处理过的数据输入训练好的网络中, 通过相应的数学工具即可得出结果, 评价过程更为方便、快捷。同时, 由于该方法不需要人为的确定权重, 这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由于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所导致的结果失真, 使评价结果更为有效、客观和可靠。

5 预测人口变迁需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预测更加准确, 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注重预测单元的层次性。各地应该以县为主, 从县和乡镇两个层面测算, 市级仅作为汇总单元。因为甘肃的贫困区既有各市之间的差异, 也有县之间、乡镇之间的巨大差异。二是注重理论与实地调研的结合。既使有一个完善的理论和方法, 但如果没有可靠的数据, 也不能得出准确的计算结果, 因此, 既要多方筛选试错, 找到一种或几种好的计算方法, 也要进行扎实的实地调查。三是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前瞻性。不可否认的是, 此前一些基层上报的数据有掺水现象, 应该挤干水分, 对一些重要的数据重新调查;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国家、省和市制定的各类规划方案对未来人口变迁的影响, 如移民搬迁计划、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和大型建设项目计划等。

参考文献

[1]王三运.在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5-06-09.

[2]刘伟平.在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5-06-09.

[3]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文件, 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水利厅、省扶贫办关于精准扶贫饮水安全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等十七个精准扶贫配套文件的通知[G].甘办发[2015]28号.

[4]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编, 甘肃发展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

[5]甘肃农村年鉴编委会编, 2014甘肃农村年鉴[G].2015.

[6]王文剑.BP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化[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0, 21 (6) .

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职业院校更是方兴未艾。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已达到237.43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52.3%,目前,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047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5%。在这一背景下,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正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处在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下的贫困生问题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其中职业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现状、表现特征、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等做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底,我国普通高校中的特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10%,贫困生约占20%。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贫困生比非贫困生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及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研究者普遍认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一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引导,二是加强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三是不断完善心理咨询机制,四是社会各界应联合起来形成健全的资助体系。

但是,通过万方数据系统全文期刊数据库对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模糊检索,鲜见针对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职业院校贫困生是高校贫困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如果按招生人数测算,职业院校贫困生人数约占高校贫困生总数的60%以上。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这一群体势必还将继续扩大。如果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给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职业院校贫困生的现状与基本特点

(一)职业院校贫困生现状

高职院校是近几年兴起的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一般属于地区或地方性教育机构,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因此,其招生范围往往限制在一个地区或一个省的范围内,由于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导致职业院校贫困生的分布呈现出较大差异,沿海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中贫困生比例较小,而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中贫困生的比例则相对较大。

据不完全统计,职业院校学生中的贫困生来自农村的约占75%~80%,来自乡镇的约占15%~20%,来自城市的约占5%左右。职业院校的办学层次决定了其生源质量在高校中处于较低的水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较低,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来自农村的贫困生中途辍学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进行的一项公益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高校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1561万余人,其中贫困大学生为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然而,截至2005年12月底,在申请助学贷款的贫困生中,获得助学贷款的比例只有14.6%,其中职业院校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的成功率更是远远低于其他高校。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入学成绩偏低,达不到银行规定的良好标准。

据华南师范大学邱林等人对某职业学院1~4年级在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5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说明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王德强对某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在《健康心理学杂志》上撰文指出: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其他等方面,贫困生组较非贫困生组有显著差异,经对比分析,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对某职业院校230名贫困生的调查发现,有52.3%的贫困生正在从事勤工助学工作,其动机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活困难状况和减轻家庭负担,其中半数人认为除以上两项原因外,从事勤工助学工作也可以得到适当的社会锻炼。没有从事勤工助学工作的贫困生则是因为勤工助学工作竞争激烈没有机会获得岗位,或认为学习时间不够、没有精力从事勤工助学工作。勤工助学岗位主要集中在食堂服务、图书管理、校园卫生以及双休日校外临时岗位等方面。

(二)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特点

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可以从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两个方面观察与分析。

积极心理主要表现为:具有积极向上、自强自立、意志坚强的品质,学习刻苦,目标明确,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能吃苦耐劳,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适应能力与自立意识较强,能主动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靠自己的双手解决实际困难,能怀着感恩的心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信奉古人的一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视困难为人生一大财富,坚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消极心理主要表现为:自卑与敏感心理和虚荣与妒忌心理。自卑是个人对自己在外貌、能力、处境等方面的一种自我否定的消极心理,自卑心理是多数贫困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有些贫困生则表现出强烈的自尊要求,内心充满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有时外在情绪表现出抑郁消沉,缺乏信心。在人际交往中,对于涉及自己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容易引起强烈的情感波动,把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当成是对自己的嘲弄、怜悯,甚至充满敌意,表现出过度敏感。由于强烈的自尊与自卑交织在一起,部分贫困生容易产生虚荣心理。他们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唯恐暴露自己家庭的贫困。在生活上极力包装自己,消费大手大脚,甚至拒绝父母来校探望,但其内心深处又深感不安,觉得对不起父母,而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又难以自拔。少数贫困生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对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体验,对经济条件优裕的同学表现出强烈的妒忌心理,往往采取贬低甚至损害他人的手段以求心理平衡。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贫困生的现实困难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从2000年开始,我国逐步实施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贫困生经济上的压力。但是,从实际操作的结果来看,我国的助学贷款政策对于职业院校的绝大多数贫困生而言,只能是天上的月亮,水中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及。这是因为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偏低,预期就业收入不高,银行对其还贷能力心存疑虑,导致在执行政策时出现“嫌贫爱富”的现象。职业院校较之其他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比较单一,校内达到一定规模的经济实体更是如凤毛麟角。因此,对贫困生的资助实在是力不从心,对于4000~8000元的高额学费,有限的学费减免仅具象征意义。每年政府助学金、奖学金分配给职业院校的额度比例偏低,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职业院校的贫困生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虽然现在大学生勤工助学既有助于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能力,但是目前学校所能解决的助学岗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所从事的又往往是重复性强、耗时间的简单体力劳动,不仅加重了贫困生的生活压力,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学习和休息时间,沉重的身心和学业负担,严重地影响了贫困生的正常学习与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工作队伍不够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亟待提高职业院校考虑到自身的发展,严格限制人员配备与引进,导致学工系统人力严重紧缺。多数职业院校学生工作队伍都是超负荷运转,忙于应付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校园文化建设更多的是纸上谈兵。另外,学生工作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亟待提高。据调查,在职业院校学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中,接受过心理学教育的比例极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指导,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欠科学。因此,动员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特别是加强对教师、学生工作干部与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对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报刊、电视等媒体屡有大学生因贫困而引发严重社会事件的报道,遗憾的是,尽管这些报道骇人听闻,但人们并没有感到自己或周围的学生有什么大问题,照常上课、学习,缺乏危机感与社会责任感,没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现代学校教育的高度来认识。有的院校存在以心理咨询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用被动教育替代主动教育。应该说,心理健康教育对防止大学生因贫困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分层现象不利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阶层的分化正日益影响着大学校园宁静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李志英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大学生”的课题研究发现,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的人生选择与价值观形成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贫富学生的生活习惯反差巨大,使得贫困大学生生活上受歧视,同学容易同住难,多数贫困生往往选择离群索居。贫困大学生的这种生活状况最终可导致他们三年的大学生活单调、痛苦、不完整。

解决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针对目前职业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必要的体制创新与工作改进。

进一步完善经济助学体制,切实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消除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经济助学体制的缺陷已经严重制约了职业院校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需要,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是助学体制中最紧迫的任务。事实证明,国家助学贷款不仅能够解决贫困学生经济上的困难,而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诚信的意识。因此,助学贷款应当成为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主要形式,要让每个贫困生都能顺利获得助学贷款,从而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职业院校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而且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桥梁,对贫困学生安心完成学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发挥以职业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优势,积极探索符合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特点的勤工助学新路子,弱化勤工助学中“贫困生”的概念,使贫困生劳有所获,同时也能享受劳动带来的幸福和快乐。科学界定贫困生,有效运用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政策,是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的一项困难而复杂的工作。在职业院校中进行贫困生建档工作,可使贫困生更具有公信度和可比较性,为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提供依据。但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政策在改善贫困生经济能力的同时,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容易使贫困生滋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此,利用好有限的资金,进行政策创新势在必行。

加快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步伐,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做贫困生的心理医生和知心朋友加快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从政治上、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工作队伍,研究和协调解决学生工作干部在工作、学习、生活、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困难。要充实学生工作队伍数量,改善学生工作干部年龄结构,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素质。辅导员应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断总结经验。针对目前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应进一步加大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的力度,研究推动学生政治辅导员职业化改革,重视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交流与总结,以座谈会、经验交流、理论研讨等多种形式,促进相互学习与交流,而且应在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工作干部逐步成为从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教育的专家,让辅导员成为贫困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加强校园文化、优良校风和学风建设,构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平台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与周围人群没有明显反差,心理相对平衡。进入大学后,如果大学校园中缺乏一种以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为荣耀的良好学风,贫困生在这种环境中就很容易因为经济上的困窘而滋生自卑心理。因此,营造平等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有效遏制校园内的贫富分层现象,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学校应当特别重视班级与宿舍这类小群体环境的人际互动关系,努力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让贫困生在一种宁静和谐的气氛中得到心理调适。

随着职业院校的蓬勃发展,贫困生的比例与日俱增,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职业院校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贫困生的现实困难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有些职业院校还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存在得过且过的现象等等。为此,应当采取切实措施,从政策制度创新入手,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特色优势,凝聚社会关注贫困生的一切资源,将自救与他救有机结合,努力使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段志坚,马仲明,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23).

[2]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就高校收费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04-09-16.

[3]邢佰英.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N].中国青年报,2006-07-17.

[4]邱林,郑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14).

[5]王德强.高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

[6]邓选梅.师专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作者简介:

上一篇:出纳职责下一篇:简短的温馨的早安问候语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