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小数简便计算
3.2+0.36+4.8+1.64
0.456+6.22+3.78
6.9+4.8+3.1
1.29+3.7+2.71+6.3
0.398+0.36+3.64
4.02+5.4+0.98
73.8-1.64-13.8-5.36
7.14-0.53-2.47
5.17-1.8-3.2
35.6-1.8-15.6-7.2
66.86-8.66-1.34
36.8-3.9-6.1
(二)小数乘除法计算
0.25×16.2×4
320÷1.25÷8
3.9÷(1.3×5)
3.52÷2.5÷0.4
9.6÷0.8÷0.4
2.5×2.4
3.2×0.25×12.5
15÷(0.15×0.4)
2.7÷45
8.54÷2.5÷0.4
0.25×0.73×4
4.6÷3.5
15.75+3.59-0.59+14.25
3.9-4.1+6.1-5.9
14-7.32-2.68
3.2×0.25×12.5 12.5×0.96×0.8 4.2÷3.5
15.2÷0.25÷4
1.25×2.5×32
0.49÷1.4
18-1.8÷0.125÷0.8
930÷0.6÷5
70÷28
2.31×1.6×0.5×1.25
0.25×8.5×4
15÷0.25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一
7.09×10.8-0.8×7.09
3.72×3.5+6.28×3.5
27.5×3.7-7.5×3.7
3.83×4.56+3.83×5.44
3.9×2.7+3.9×7.3
7.6×0.8+0.2×7.6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二
3.14×0.68+31.4×0.032
32.4×0.09+0.1×3.24
1.28×8.6+7.2×86
2.3×16+2.3×22+23×0.2
9.16×15-0.5×91.6
101×0.87-0.91×87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三
28.6×101-28.6
1.87×9.9+0.187 58.5×81-8.5
(45.9-32.7)÷8÷0.125
(1.25-0.125)×8
(2.5-0.25)×0.4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四
0.8×100.1
0.79×199
0.85×199
3.65×10.1
4.6×102
0.65×101
7.74×(2.8-1.3)+1.5×2.26
46×57+23×86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一
0.86×15.7-0.86×14.7
5.8×4.8+4.8×4.2
6.12×1.25-2.12×1.25
7.09×10.8-0.8×7.09 7.24×5.2+2.76×5.2 36.7×3.7-3.7×6.7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二
3.65×4.7-36.5×0.37
8.8×0.25-0.48×2.5
48×0.56+44×0.48
10.7×16.1-151×1.07 3.4×10.9+34-0.34×19
12.7×9.9+1.27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三
18.76×9.9+18.76
56.5×9.9+56.5
5.4×11-5.4
21×(9.3-3.7)-5.6
(7.7+1.54)÷0.7
10.4-9.6×0.35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四
0.89×100.1
0.85×9.9
0.32×403 4.8×10.1
4.96×25
8.9×1.01
0.279×343+6.07×27.9+5×2.79
7.2×0.2+2.4×1.4
一、关注课堂生成, 深刻领悟运算定律本质、内涵和联系;巧辨析促知识内化;相信学生简算潜能, 增强其巧算信心
此时, 孩子们学习激情被点燃了。看到孩子们兴奋表情, 我继续问:“大家再来仔细观察、比较这两种算法, 你又发现了什么?可以先自己说说, 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我发现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 一个算式没有小括号。”一个孩子抢先说道。
“我发现它们算式中三个数都一样, 计算结果也一样。”
“结果一样, 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是什么关系?”我问道。
“相等, 可以用等号连接。”孩子们脱口而出。我及时板书:1250÷25÷5=1250÷ (25×5)
“等号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我及时追问。“就是左边等于右边, 右边也等于左边。”
“你能模仿这个等式再举一些例子吗?”孩子们陷入了沉思, 不久, 孩子们小手都纷纷举了起来。
“36÷2÷3=36÷ (2×3) ”一个孩子抢着说。
“甲÷乙÷丙=甲÷ (乙×丙) ”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试着说说这个规律吗?”我启发道。
“一个数先除以一个数, 再除以一个数, 可以用这个数除以后两个数的积。”一个孩子大声说道。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 就等于这个数除以它们的积。”
“你们总结得太棒了!你们的发现都很了不起!这是除法中一个很重要规律, 有时运用它可以使计算简便。”我不由地走过去与这两个孩子击掌祝贺道。
“老师, 我还发现今天学的这个规律与前面学的减法规律有点相类似。”一个孩子脱口而出。
“是吗?哪儿相似呢?”我追问道。
“老师你看, 连减时等于减去它们的和, 连除时等于除以它们的积, 都加了小括号。”一个孩子边指边说。
“呀!你太了不起了!联想还挺丰富的。一下子就记住了两个规律。你不仅学会了知识, 而且善于沟通知识间联系, 你更会学习。”孩子们不由地为他鼓起掌来。
二、巧妙挖掘习题资源, 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拓展提升学生简算技巧;养成简算习惯, 达到活学活用目的
我经常根据学生实际, 设计一些有坡度、有层次、易出错而又富有挑战性题目让孩子们去辨析、去尝试, 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 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灵活简便地去解题。
1、第一层次:快乐填空, 使等式成立。
对于逆用运算规律的题目, 孩子们运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特别容易出错。尤其是题目中第4题, 孩子们经常填写成为:350÷25×7或350÷25÷7, 但要使题目简便计算, 正确应该填:350÷7÷25。为了使孩子们印象深刻, 我及时追问:“为什么要先除以7再除以25呢?”“因为先除以7, 正好得到一个整十数50, 除起来快、简便。”“小括号中25和7为什么能换位置呢?”我接着问。“因为我们前面学过乘法交换律, 交换因数位置积不变。所以就可以换。”一个孩子高高举手说道。“对, 有道理。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我禁不住赞叹道。
2、第二层次: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孩子们在做“3000÷60÷2”此题目时, 我故意发问:“你们为什么不除以60×2的积呢?”“那样算起来不简便, 这道题从左往右算简便。”“想想从这道题, 你受到什么启发了吗?”“有时用规律简便, 有时按原来顺序简便, 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方法。”一位孩子娓娓道来。
3、第三层次:下面各题你能想出几种简便方法?试一试。
孩子们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特别容易混淆, 尤其是“32×25×125”这道题, 孩子们简便时经常写成“4×25+125×8”;“125×88”经常简便写成“125×80+8”或写成“125×80×8”。孩子们出错很正常。作为老师, 不能害怕孩子出错。要学会充分利用学生错误资源, 把“错”当成“宝”, 及时感谢出错的孩子;让孩子们在“错中辨”、“错中悟”, 体会思维碰撞的快乐;真正明理, 沟通知识联系, 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孩子们在后面学习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时, 孩子们不用我讲就能自己说出简便过程和依据, 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目的。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年级段教师如何设计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活动, 以怎样的策略引导孩子们喜欢并会灵活运用简便方法去计算呢?这是本文着重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纠错;对比;巩固;灵活;练习
“小数加减简便计算练习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内的一堂练习课内内容。本节课教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小数混合运算以及简便计算”。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但要学生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计算中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加减简便混合运算。
在思考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站在以学定教的视角,笔者设计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共6题,意在了解学生的计算错误点主要在什么方面。抽样班级共三个,总人数117人,习题反馈情况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书,学生在学习小数加减简便计算时,无论是在计算的正确率,还是在减法性质的灵活运用上都比学习整数加减简便计算要困难很多。
一、小数错位相加减正确率低
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需要小数数位对齐相加减,而因为小数相加减时会出现两个小数位数不相同,需要学生在进行加法和减法时特别注意相同数位相加减。学生很容易受整数运算的负迁移,采取了末尾对齐的方法进行了计算。
二、减法性质的误用
减法性质是指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去第一个减数,再减去第二个减数。在整数混合运算中已经教学过,学生在简单的a-b-c=a-(b+c)的运算中错误率明显比四则混合运算要低。比如笔者测试卷中 (3)(6)明显比(4)正确率要高。
对于以上错误,笔者认为要把“小数加减简便计算练习课”上出实效,必须避免练习课常有的“讲—练”模式,即把学生的问题罗列出来,一题一题的讲解,接着就进行相对应的巩固练习。这样的练习课学生往往在听讲的时候容易走神,做练习的时候就又错误百出,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烦!因此,笔者以学定教,设计以下教学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实践,以下是部分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三、纠错
课开始,幻灯片显示学生错误情况统计图(以上课班级数据为准)
师:同学们,这是昨天你们检测卷的批改情况,今天老师请你当一回小医生,帮忙找找这些错误的同学都错在了哪里?你们愿意先治哪一题?
生:第四题。(学生的注意点集中到错误情况最多的15.8+14.2-4.6+5.4,共错15人)
师:请你来说说这题正确的应该怎么做?
生:15.8加14.2的和加上5.4减去4.6的差,等于30.8。
师:谁明白他是怎么算的?
生:先算15.8加14.2的和是30,再看是减去4.6加上5.4,那么相互抵消后就是加的多,所以是30再加上5.4减4.6的差,最后是30.8
师:你说的是不是这样,幻灯显示学生正确的作业 。
师:那么请你来看一看,他们错在了哪里?(幻灯出示两张学生错误比较多的两种计算情况)
生:第一题15.8加14.2没有进位,应该是30。
生:第二题他减多了?
师:什么叫减多了?
生:应该是减去4.6再加上5.4,他这样做的话就减去了10,多减了。
师:谁听明白了?(特意叫了先前按照这种方法做的学生)
生:老師,我懂了,这两个不能和在一起减,这样就变成15.8-14.2-4.6-5.4了。跟原来的题目不对了。
师:(惊喜的)这个同学是怎么在思考的啊?
生:我们添了括号后可以再打开括号试试看,是不是还和原来一样,如果不一样,那就错了。
师:很好,这可以作为我们检查的一种办法。同学们很会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做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下。
1.重点展现,集中注意
在课开始,我呈现学生所做检测的成绩,学生自然的关注到错误率比较高的题目,并且会自主的思考“为什么会错这么多呢?是什么原因呢?想想自己有没有可能做错。”学生自觉并自主去思考比教师强要求学生来学习效果肯定更显著。那么在课堂开始也把学生的纠错的注意点集中到15.8+14.2-4.6+5.4以及90-9.9-0.01 上,这样可以在有限的课堂中更大效率的解决学生的错误点。
2.正确先行,纠错在后
记得曾经一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每每在讲评课的时候,我在黑板上呈现了学生的很多的问题,让学生逐个的分析,讲其错误点,但是作业再回收上来批改时却发现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同样还是黑板上的那些错误,那种挫败感一直困扰我。听课的特级教师刘松老师给我指出了问题所在,即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先入为主的记住黑板上最先呈现的,或者呈现次数最多的。
四、题组训练
师:接下来,老师请来了四个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幻灯出示四个数字:5.94 9.06 3.5 6.5)
生:他们可以凑整,5.94 + 9.06=15 3.5 + 6.5=10
师:你这样的凑整的前提条件是他们之间的运算符号是?
生:是加法。(幻灯跟随学生的回答添上加号)
师:那么如果我运算符号变了呢?(幻灯出示:5.94+9.06-3.5-6.5)
生:那就是15-10了。
师:你的意思是?
生:连续减3.5和6.5就是减去3.5和6.5的和。
师:好的,不错,那么运算符号如果变成这样……(幻灯依次出示:5.94+9.06-3.5+6.5,5.94+9.06+3.5-6.5)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不计算写出这四个算式的关键步骤,写完后,同桌批改,如果有错误,请自己仔细对比分析并写下错因。
1.题组训练,沟通对比
所谓题组,就是将内容联系密切、题目形式相似、思维方法相近、解法基本相同或有联系的题目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题。根据检测学生对于减法性质错误比较多,因此设计这个对比性系列题组,①5.94+9.06+3.5+6.5②5.94+9.06-3.5-6.5③5.94+9.06-3.5+6.5④5.94+9.06+3.5-6.5意在攻破学生的难点,通过题组的变式思考,学生从四道题中去对比分析,掌握减法性质,并能灵活运用减法性质。
2.自我反思,各个击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障碍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中,笔者也处处让学生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同时也要反思分析错误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五、结语
本节课通过纠错、对比、巩固、灵活运算等环节,学生不仅在计算能力上获得了提升,也能反思自己的错误原因,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的数学素养,当然也可以看到学生对于减法性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需要进行符号变更的,因此在以后的计算练习课如分数简便运算中需要进行再次高效的练习课教学,这是数学教师应该追求的,也是笔者一直要追求的。
参考文献:
[1]王永红.低头找幸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01
一、整数和小数(2)
第五课时 整数、小数的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运算定律、规律,及其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二第6~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里学过的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7.2+2.8 4×2.5 8×12.5 3×4
1-0.8 56+44 0.5×0.2 10-3.7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今天,我们复习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过的一些运算定律和运算的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学会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方法。
二、复习运算定律及应用
1、整理运算定律。
(1)出示第66页表格。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板书填表)谁能用数举例并用字母式子来说明加法交换律?(根据口答板书填表)
(2)对下面这些运算定律,大家都能这样举例和用字母表示吗?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3)提问:谁来根据字母式子,说说每个运算定律是什么意思?乘法的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类似的地方?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不同在哪些地方?
2、应用运算定律。
(1)提问:运算定律有什么应用?
指出: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根据算式里数的特点,使一些运算简便。这样,就可以又对又快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下面就分析一些题里数的特点,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
(2)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出简便计算的依据和为什么这样算。
三、复习运算规律
1、出示第66页最下面两题。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填写符号。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指名说一说每个等式表示的意思。
2、提问:你知道减法和除法计算时,哪些情况可以应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吗?指出:计算连减或连除时,如果两个减数先加或两个除数先乘,可以用口算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就可以顺着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反过来看,如果把减去两个数的和转化成连减或者除以两个数的积转化成连除来计算,能直接口算的,可以反过来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看数的特点,再说依据什么来计算的。
4、做“练一练”第3题。
(1)做加、减式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怎样想的。提问:从这里的计算,你发现什么时候可以用这样的简便算法?加、减接近整
十、整百„„数的时候用简便算法可以怎样想?指出:加上或减去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时,可以先看做整
十、整日„„的数计算,然后根据应该加上的数,确定再加上或减去几。
(2)做乘法式题。
出示乘法题,让学生思考怎样算简便。指名口答,老师板书,井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综合练习
1、说说下面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简便。
0.8+4.6+0.2+5.4 12.5× 2.5×0.8×4
9.6-5.7+0.4 6.3×1.4+3.7×1.4
25×99 341-103 418+297
159+102 253-98 490÷35÷2
2、改错。
出示练习十二第7题。让学生改在课本上。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改正,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指出:我们在式题计算时,要注意先看清题目,分析数据的特点。如果数据符合一些运算定律或规律,能用简便算法时.一般应用简便算法,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6题后五行。
加括号法: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加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还是加,是减还是减。但是在减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加,现在就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即在加减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括号里要变号。)四年级下数学简便运算:a+b+c=a+(b+c), a+b-c=a +(b-c), a-b+c=a-(b-c),a-b-c= a-( b +c);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乘除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在乘号后面直接添括号,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还是乘,是除还是除。但是在除号后面添括号时,括到括号里的运算,原来是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即在乘除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括号里要变号。)a×b×c=a×(b×c), a×b÷c=a×(b÷c), a÷b÷c=a÷(b×c),a÷b×c=a÷(b÷c)
3、8÷11的商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保留整数约是( )。
4、当梯形的上底逐渐缩小到一点时,梯形就转化成( );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时,梯形就转化成( )。
5、比x的5倍多8的数是( );6除以x的商减去8的差是( )。
6、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是6厘米,三角形的高是( )。
7、比a的4倍少5的数是( )。
8、0.8分=( )秒 4.26公顷=( )公顷( )平方米
36000平方米=( )公顷 5.402千克=( )千克( )克
2千米7米=( )千米 ( )小时=2小时45分
9、在(24-3x)÷6中,x等于( )时,结果是0;等于( )时,结果是1。
10、0.9×4表示( )。
11、0.25时=( )分 ( )时=2时45分 3.2公顷=( )平方米
12、根据商不变的性质:1÷0.08=( )÷8
13、160平方千米=( )公顷 =( )平方米
1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 )。
15、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米,它的高是9米,它的底是( )米、
16、甲乙两数和是18,乙数是x,甲数是( )。
17、求方程的( )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18、a除以b再乘以c的3倍列式为( )。
19、一个梯形的面积是76平方米,下底是12米,上底是8米,梯形的高是( )米、
20、在3.5+7=10.5,10y+7,71-3x=4中等式有( ),方程有( ),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有( )。
21、方程8x+15=95的解是( )。
22、长方形的周长是x,长为a,宽是( ),面积是( )。
23、3.234÷2. 6=( )÷2. 6 ( )÷0.15 =90÷15
24、 45×0.8表示 0.8×45表示
25、 4800平方米= 公顷 时=3时30分
26、 使方程5X+7=42的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 ).
27、 ( )的1.2倍是6吨. 比3.5米的1.2倍多2米是( ).
28、 与面15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平行四边形面积是( ).
29、 1.55÷3.9的商精确到百分位是 .
30、 7.8×4.2+2.2× 4.2=(7.8+2.2)×4.2 这是根据( ).
31、 音乐兴趣小组有男生X人, 女生比男生多8人.式子X+8 表示( ).
32、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6分米 8分米 10分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33、已知被减数是40,且减数比差的2倍少5,那么差是( ).
34、小林的平均步长是0.7米,他从家到学校往返一趟走了820步,他家离学校( )米。
35、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一个新数,与原数相差44.55,原数是( )。 36、37、把3.62 、3.6 、3.63 、3.62 按从大到小排列是
( )>( )>( )>( )
38、3.0101101用简便记法写作( ),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
39、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8,它们的和是( )。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和除法”在五年级上册共分成两个单元,先教学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教学小数乘小数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在这两个单元中间插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内容多。例如用竖式计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在用竖式计算中又有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除数是整数、除数是小数等各种情况,其中小数除法还涉及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等知识;为了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还要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的知识,等等。如果把全部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教学,大约需要二十几个课时。在这样的大单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容易稳定持久。分成两个单元后,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公顷和平方千米都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在进行土地面积计算时经常要进行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与平方米的单位换算。这时,就可以应用第七单元里教学的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这一规律是探索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目标,这两个单元精简了有关循环小数知识的教学。在第七单元里不出现除不尽的除法,在第九单元里只结合小数除法中除不尽的实例,指出循环小数的特点,讲述循环小数的概念。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等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有所了解,不作为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教学是以整数乘、除法的计算作为知识基础。只是计算时多了小数点的处理这一“新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应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1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可以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并会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并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以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3)使学生探索并掌握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能主动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乘、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乘、除法的积极意向。并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教学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借助计算器探索,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积、商的变化规律分别进行相应的转化,逐步掌握合乎逻辑的思考方法和计算方法;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突破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的难点,学会正确计算,并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引导学生采用已经掌握了的“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小数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典型课例分析
(注:南师大附小贲友林执教)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8、69页“小数和整数相乘”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
2在观察、探究、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学生带计算器。
教学过程:
师:大家买过东西吗?看屏幕(出示购物场景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铅笔,每支0.3元;橡皮筋,每根0.06元;羽毛球,每只0.8元。
出示问题:买2支铅笔要多少元?买9根橡皮筋需要多少元?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
师:你会算吗?
师:请大家观察这3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是的,3道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小数,一个因数是整数,都是小数和整数相乘。(板书课题:小数和整数相乘)
评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师:为什么这3题都用乘法算?
师:3个问题中,如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就是求3个0.8是多少。请看屏幕,我们在正方形中涂色表示3个0.8。
师:通过涂色,我们进一步知道:求3个0.8,用乘法算。从图中我们也能看出:0.8×3=2.4。刚才我们同学在口答算式时,也说出了这几道算式的结果,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师:大家的算法差不多。这样算,其实凭借的是感觉。但从同学们刚才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时候,都是把它先看做——整数乘整数。
评析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学生
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屏幕出示)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妈妈买了一个西瓜,正好3千克,每千克2.35元。
出示:5元,够吗?10元呢?
师:你能口算这一题,不简单!如果估算,把2.35元看做3元——
师:也就是说,买3千克西瓜的钱数,比6元多,比9元——少。
师:要用多少元,能不能用竖式计算?请大家试着在作业本上用竖式计算2.35×3。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试做情况。学生出现了两种写法,视频展示。
师:请大家比较,两种写法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7.05,但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
师:说说你们在写竖式时是怎样想的?
写法1的学生:写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的竖式也要相同数位对齐。
写法2的学生:我在课前预习时,看到书上的竖式是末尾对齐。
师:你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竖式应怎样写呢?
学生争执不下,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师:我们一起对照竖式,口述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学生说至“三五十五,写五进一,三三得九,加一得十,写零进一,二三得六,加一得七”,教师示意学生“暂停”)这一段计算过程,我们特别熟悉——
师:对!刚才口述的这一段内容,是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在进行计算。所以在写竖式时,末位对齐。当成整数乘法计算之后,还要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师:这一题的积中的小数点点在什么位置?
师:联系这之前我们的估算,7.05元,比6元多,比9元少。积是两位小数,小数点点在7的右下角。关于在积中点小数点,你有什么想法?
师:大家的想法也就是说,积有几位小数,要看——因数。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这是大家现在的猜想。我们来看先前所算的3道题……我们发现与猜想一致。
评析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师:再看几题(屏幕出示)。
师:这几题,算完了吗?
师:对!按照大家刚才的猜想,这几题在积中如何点上小数点呢?
学生口答,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点小数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闪烁显示所点的小数点,因数和积中小数部分的数字添加底色。
生:我觉得这几题还没有做完,乘的过程中要点上小数点。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例如第11题,4.76乘2时,积是9.52;4.76乘10时,积是47.6。952、476,都要点小数点。
师:计算过程中点不点小数点,大家的想法呢?
学生陷入思考中。少顷,一位学生起立发言:我认为,计算过程中不点小数点,只要在积里点小数点。计算4.76×12,先算476×12。用竖式计算时,我们是先把小数乘法看作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评析本课以图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算之道理:凭感觉“先看做——整数乘整数”,让学生道出算之情理;在教与学的进程中,学生自然获得切身体验,即“小数和整数相乘”与“整数和整数相乘”尽管存在差别,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我也赞同他的想法。谢谢刚才两位同学,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另一位同学通过思考,很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而且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生:第三题,103×0.025,积比103小,这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整数乘法不同。以前,积比因数大;这道题,积比因数小。这就像商场卖东西打折,打折后的价钱比原来少。
师:你学数学的感觉真好!商场打折,计算时可以转化成小数乘法计算的问题,还有你谈到的因数和积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这些在今后的学习中都将要探讨。继续看这3道题,积是不是这样点小数点?我们大家所猜想的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对不对呢?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这3道题,看看计算结果是多少?
师:通过验证,我们初步确认: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我们在后面学习小数乘法时,还要探讨“为什么相同”这个问题。现在,请大家同桌之间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同桌互说后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后
(学生独立完成。屏幕出示这几题的完整计算过程,学生核对,全对的学生为自己鼓掌祝贺。反馈学生做错的题目,其余学生分析错因。)
评析这里的设计,跳出了教材,又深化了教材,是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灵活处理教材的体现。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再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最终得出了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
典型习题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数学的理解层面上总结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综合运用整数乘法法则、乘法中积的变化和由于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3项知识,从计算小数乘法的过程中,归纳小数乘法法则。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给予学生3点提示,引导学生领会教材中的
(3)判断积扩大了多少倍,再缩小相同的倍数。
由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积5694扩大了100×10=1000倍。为了使积等于4.38×1.3,根据积的变化,把整数积5694÷1000=5.694。所以4.38×1.3=5.694。
按照教材引导学生领会“试一试”的3个步骤,再计算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需要补0),如0.038×0.25;计算整数乘以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相同),如106×1.25;计算小数乘以整数(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相同),如0.024×35。
从而得出,做小数乘法,先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再做整数乘法,最后在整数积上点上小数点。当小数乘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因数小数点位数之和;当整数乘以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乘数小数位数;当小数乘以整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被乘数小数位数。
最后,按照乘法的法则结构归纳小数乘法法则。小数乘法法则结构与整数乘法法则结构相同:乘法法则分为计算范围(数的范围和运算范围)和计算过程(计算顺序和结果表示的方法)。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13-14页 教学目标:
1、巩固通过观察数的特征,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计算技
能,进一步培养简算意识。
2、熟练掌握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计算、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每组题中你只需在A或B中选一题来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你会选哪题呢?请独立完成。
A、0.24×17×4 A、12.5×(7+0.9)A、2.8×0.6+2.8×0.7 B、0.25×17×4 B、12.5×(8+0.1)B、2.8×(0.6+0.4)反馈:为什么选?运用什么定律?
2、复习我们在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时运用到了哪些规律?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指名用字母分别表示这三种运算律,师板书。
3、导入:整数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要判断是否运用定律来进行简便运算时要关注数的特征和符号特征。通过观察数的特征把数进行凑整,目的是尽可能地通过使计算更加简便。(出示课题: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练习)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⑴独立完成第13页第7题填空。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分别应用了什么定律。⑵第14页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师巡视。订正时重点说说分别应用了什么定律,重点指生讲解7.8×9+7.8,明确意义与方法。
⑶灵活思考:填上什么数使算式算起来简便? 6.5×5×()(0.2,2,20„)多种填法 12.5×0.9+12.5×()(0.1,1.1,„)只要是能和5、0.1凑整的数就可以了。由此还想到什么相关联的数?指生说。
⑷对比练习
12.5×5×1.6 12.5×13—12.5×5 12.5×5.6 观察这三道算式,哪个数最引起你的注意?你马上想到了几?它的好朋友8在哪里?你能找到吗?我们要找出能凑整的数时,要根据它不同的“藏”法,采用不同方法把它“找”出来。
13×20.1 13×19.9 在不同的情况下“拆”的方法也会不同,不同的拆法可能会用不同的定律进行计算,但无论怎么拆都不能改变式子的大小。
2.5×19—2.5×15 2.5×19—25×1.5 利用积因变化规律进行变形,出现了相同因数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小结: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技巧把数进行凑整,使计算简便。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自主完成第13页第5、6题,解决生活生活中的问题,在计算中能主动应用简便算法。让学生理解题意,列式解答,指生板演,交流展示不同方法,比较乘法分配律在小数乘法中的应用。
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0.25×0.25ׄ„×0.25×4×4ׄ„×4=
(100个0.25)(101个4)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并请他们说明想法。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通过这节课练习,和原来相比有了哪方面的提高? 小组交流
汇报:(可能出现回答)
要灵活运用定律;要关注数的特征和符号特征,通过观察数的特征把数进行凑整。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技巧把数进行凑整,使计算简便。板书设计:
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练习
符号特征 数的特征
a×b= b×a(a×b)×c = a×(b×c)a×(b±c)= a×b±a×c
1、用简便方法计算
585+189+215 248+146+154 768-274-126
5.85+1.89+2.15 24.8+14.6+15.4 5.85-1.75-0.252、火眼金睛辩对错
(1)12.45-1.35-0.65(2)21.32-(6.32+8.3)=12.45-(1.35+0.65)=21.32-6.32+8.3 =12.45-2
=15+8.3 =10.45
=23.3
3、用简便方法计算
27.3+73.2+72.7
42.5-22.17-7.83
3.8+1.37+6.2+12.63
(15.28+28.99)+20.724、解决问题
某天早上气温是6.5℃,中午气温比早上升高了3.1℃,晚上比中午降低了4.5℃,请问这天晚上的气温是多少?
5、火眼金睛辩对错
(1)整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同样适用()(2)4.72+0.1-4.72+0.1=0()
(3)计算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有0的要把0去掉()(4)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一定要先算加法,后算减法()
6、妈妈买水果花了5.8元,买蔬菜花了2.6元,买鱼花的钱比水果和蔬菜的总和还多5.2元,买鱼花了多少钱?
7、崂山小学的同学利用周日采集树种,第一周采集2.8千克,第二周采集比第一周的少0.13千克,两周一共采集了多少千克?
8、小明爸爸买了一瓶色拉油,连瓶共重3.4千克,用去一半油后连瓶重1.9千克,你知道这瓶油原来有多少千克?瓶有多重?
9、小芳去书店买书,付了30元,找回了26.4元,小芳发现售货员多找给了她21.8元,问售货员实际应该找给小芳多少钱?这本书的价钱是多少?
一、基本练习★1.口算。
0.6+0.34 0.65-0.15 1-0.32 0.44+0.26 10-0.25 3.85+4.1 1.8+8.2 0.7-0.5 5.4-1.7 0.99+0.1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2.51+3.53+0.49-15.4-1.47
14.27-9.62-4.38
18.3+4.7-2.81-7.19
17.5-3.56+6.44 120.39-87.62-12.38 8.53-2.72+3.28
17.5-3.56-6.44 120.39-12.38+87.62 8.53-2.72-3.28
93.77-(13.77+5.9)
(6.125-2.75)-(1.25-0.875)
75-18.3-7.08-9.6
28.59-3.68-3.59
二、综合运用
1.一个竹竿露出水面部分为3.6米,比在水中部分短1.4米,这根竹竿长多少
2.小明用10元钱买了1支2.35元的圆珠笔、一本4.05元的笔记本和一块0.65元的橡皮,还剩多少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在分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
(2)使学生能应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指名回答)
5+8又3/43又1/2+92又4/15+84又4/11―411又1/5―2
1又19/20+410+6又1/711-2又1/53又1/2+4又1/53又1/3-2又1/2
2、说说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谈话比较。
(1)在上面的口算题中,你们感到哪些算式计算起来比较容易,为什么?
(2)在实际的运算中,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注意数据特征,然后再应用一些运算定律,就可以使计算简便。
(3)揭题: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二、尝试计算,引导探究
1、谈话出示例题,学生探究。
3又3/8+2又4/15+4又5/84又4/11-2又8/13-1又5/13
(1)学生尝试计算,互说算理。
(2)教师巡视,发现典型算法指名板演。
(3)反馈说说如此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4)比较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并说说理由。
2、引导学生小结:整数加法中的交换律、结合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3、第二次尝试练习。
1又19/36+2又7/12+1又5/12
3又1/4+2又3/5+1又2/5+4又3/4
18又2/17-5又3/8-2又2/17
(1)学生尝试计算,并把想法与同桌交流。
(2)反馈比较各种算法。
4、小结:能进行简便计算的分数加减法有一些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0-5又5/6-4又3/1010又1/3-3又8/9-2又5/9
4又11/12+2又5/9+3又1/125/6+3又7/54+8/9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补差。
(2)反馈结果。
(3)说说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与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的`理由。
2、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错误的请改正。
1又1/6+7/15+2又5/6+7又8/158又3/7-(4又3/7+1又2/3)
=1又1/6+2又5/6+7/15+7又8/15=8又3/7-4又3/7+1又2/3
=4+8=4+1又2/3
=12=5又2/3
(1)学生判断,指名反馈。
(2)注意对减法性质的应用,进一步理解算理。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1)4又1/4-3又1/7+5又3/4=4又1/4+5又3/4-3又1/7,这样算的依据是()。
A、加法交换律B、加法结合律
(2)6又7/8+2又11/18+1又5/18+又1/8的正确结果是()。
A、11B、10C、11又8/9
(3)对于算式4又3/11-2又5/9+2又8/11-1又4/9,下列算法中正确的是()。
A、(4又3/11+2又8/11)-(2又5/9-1又4/9)
B、(4又3/11+2又8/11)-(2又5/9+1又4/9)
四、课堂小结
师生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
(强调方法与计算习惯的培养)
五、课堂作业1、看谁算得既对又快。
4/9+3又5/7+2又5/914/15+13/24+1/15+11/24
5又3/16+2又13/32+1又7/168又2/13-2又1/9-3又8/9
1又2/3+7/10+1/3+3/205又5/12+4又3/7-2又5/12
2、应用题。
一只货船第一小时航行7又3/10千米,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1又7/8千米,第三小时又比第二小时多行7/10千米。这只货船第三小时航行多少千米?
学生认识到了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在分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大部分学生能应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但是学生的审题能力还是很差,错误较多。
★ 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教案
★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方案
★ 4年级乘加中的简便运算数学教案
★ 做小学数学作业的简便运算方法
★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优秀教学设计
★ 分数混合运算人教版教学设计
★ 六年级数学分数混合运算教案
★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数学教案设计
★ 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优秀教案
2.14-0.9= 0.5+7.6= 240÷48= 4200÷300= 0.75-0.38= 396+99= 90×30= 20×35= 1-0.2= 3-2.25= 1.57+3.43= 286+199= 18.54-9.9= 36×99= 2.4÷2= 48÷0.6= 96÷3= 0.24÷0.2= 4.8÷6= 0.96÷0.03= 2.4÷0.2= 4.8÷0.6= 9.6÷0.3= 3.24÷24= 3.24÷0.24= 3.24÷2.4= 2.4÷2= 48÷0.6= 96÷3= 0.242.4÷0.2= 4.822.8÷3= 5.9832÷42= 246.45.3+6.7= 5.4-3.6-1.4= 3012.9-8.5= 7.2286+198= 314-202= 526+301= 223-99= 0.45×2.5= 0.810×0.07= 0.30.2×0.26= 0.140.2×0.4= 8.22.5×0.4= 2.40.9-0.52= 3.998÷10 = 10-1.8-7.2= 0.43+3.57= 2.50.9×0.8= 1.051÷0.5= 0.960.16.5×10= 0.563.215×100= 0.80.6×0.8 = 312.5×8= 500.16×5= 1.780.7÷0.01= 2.53.9+2.03= 4.227+456+73= 0.312÷0.3= 2.871.5×0.4= 716÷1.6= 5.64.2÷0.1= 72.82.4×2.5= 0.05÷0.2= 4.8÷0.6= 9.6÷0.23= 19.76÷13= 2.17×0.4= 2.8×1.25= 0.3×1.4= 0.05×4= 0.02+1.8= 100×5= 0.22×1= 0×100=
÷3= 1.47×100= 3.78×10= 4.08×0.9= 2.5×0.04= 80+2.2 = 9.6×0.4= 12÷3.5= ×0.3= 7.2÷0.7= 13÷0.25= 2.5×1.01= 0.36÷0.8= 8.4×0.8= 2.56÷6= 0.96÷0.3= 25.8÷5.2= 3.81÷0.7= 0.4×0.01= 15×1.4= 8+2-8+2= ×3.6= 0.3×7= 0.92×0.1= 1.2-35.22= 2.3×4= 3.25×3.52= 12.5÷0.7= 5.4×100= 4×100= 1.1×0.4= 3.6×0.3 = 1.1÷0.6 = 1.2-3.9= 6.61.6+2.4×0.3= 2.14+2.8= 0.9÷4= 0.96×0.7×0.8= 8+0.64= 64.32÷4.2= 13.8-0.37= 12÷0.03= ÷6= ÷7= ÷0.01= ÷1.5= ×0.3= ×0.4= ×0.3= ×4= ×0.5= ×8= ×4×12= ÷6= ÷0.8= ×0.2 = ×0.4= ×9= ×0.5= ÷0.66= -0.9= ÷0.01= ÷0.3= -2.5= ÷16= +9.9= ×2.5=
1.23×3= 3.2÷1.6= 3.5+3.5×3= 19.6÷2= 8.8÷2.2= 0.75×4= 0.5×0.8= 8.4×0.2= 1.6×0.2= 7.2×0.3= 2.8×0.3= 0.9÷0.15= 1.8×0.4= 5.5÷0.55= 0.08×100= 2.2÷0.11= 5.46+4.54= 12.5×0.8= 0.35×0.3= 1.4×5= 2.8×4= 19.6÷4= 22.5×4= 0.396÷1.2= 0.756÷0.36= 15.6×13= 0.18×15= 0.025×14= 3.06×36= 0.04×0.12= 3.84×2.6= 5.76×3= 7.15×22= 90.75÷3.3= 3.68×0.2= 16.9÷0.13= 1.55÷3.9= 3.78.4×1.3= 6.435.4×4.2= 0.0422.52×3.4= 1.0810.1÷3.3= 10.750.43×0.28= 6.453.08×0.43= 1.513.95÷3.1= 82.5×4×12= 0.91.05×100= 15.4÷6= 12865÷0.05= 5442÷0.003= 787.2÷0.002= 10007.5÷5= 8.62.5÷0.005= 0.368.6÷0.0043= 469.8÷0.7= 4.6133÷.0007= 5.055.6÷700= 76018.63÷0.03= 9.50.29÷2.9= 3.47.09×10.8= 0.87.69×101= 3.822.8÷3= 5.9832÷42= 246.45.3+6.7= 5.4-3.6-1.4= 3012.9-8.5= 7.2286+198= 314-202= 526+301= 223-99=
×0.016= 13.76×0.5= 4.48×0.54= 0.76×25= 4.8÷12.5= 3.25×0.73= 4.6×26.7= 5.22÷10= 10-1.8-7.2= 0.43+3.57= ×0.8= ÷0.5= 0.96÷0.4= 78÷0.12= 32÷0.06= 45÷1.25= 10÷0.002= 0.0036÷0.0006= 7.5÷0.0023= 8.4÷0.023= 0.009÷0.5= 123000÷0.008= 4.329×99= 13.5×0.2= 0.57×7.09= 9.5×10.1= 0.125÷0.23= 19.76÷13= 2.17×0.4= 2.8×0.8= 5.2×0.4= 5.25×0.32= 0.25×0.25= 2.5×9.04= 12.5×0.6= 8.9÷29= 18.72÷3= 1.47÷0.6= 9.6÷0.4= 36÷0.005= 81÷2.5= 120÷3.6= 8.6÷2= 6.3÷0.0084= 1.28÷0.005= 39÷1.23= 0.00125÷6= 492×0.98= 0.1-0.047= ÷19= 63+124+76= ×101= 3.8×72= 7÷5.2= 3.81÷0.7= 0.4×0.01= 15×1.4= 8+2-8+2= ×0.6= ×5=
×0.046= ÷0.7= ×8.8= ×0.05= ÷3.6= ÷0.7= ÷3.2= ÷0.18= ÷0.03= ÷0.024= ÷2= ÷21= ÷3.2= ÷0.0003= ÷50= ÷0.004= ×10.1= ×19+7= ÷7= ÷0.01= ÷1.5=
0.45×2.5= 0.8×1.25= 0.3×3.6= 0.3×0.3= 10×0.07= 0.3×1.4= 0.05×7= 0.92×0.4= 0.2×0.26= 0.14×4= 0.02×0.1= 1.2×0.3= 0.2×0.4= 8.2+1.8= 100-35.22= 2.3×4= 2.5×0.4= 2.4×5= 0.22×4= 3.25×0.5= 0.9-0.52= 3.99×1= 0×3.52= 12.5×8= 5.4-2.5-1.4= 2.5×1.25×0.32= 12-6.2-3.8=
(180+20)÷5= 1.7+0.43+3.3= 75
250-250÷5= 70+50
18.6-3.47-0.53= 72
2.6×78+78×7.4= 7.26-(5.26-1.5)= 8
1.25×0.8×0.5=
7.28×99+7.28= 4.3
102×45-328= 1001
300-4263÷21= 0.81
(25+4)×4=
645-45×12= 10-2.87-7.13= 0.96+9.6
÷50+70= 13.7+0.98+0.02+4.3= ×101-72= 2351.5+0.25)×4= 0.12×50×0.2= 5436-9036÷18= 3.8÷0.25+5.96= 4031.2+ 1.8)×4.5= 1025×25×4= ×28-35×28= ×(2.5+0.25)= ×0.5×0.16= ÷18 = ×5.25+14.5= ÷13×27= -768÷32= ×9.9=((401×19+284= 640+128×45= 1.25×8÷1.25=
5.37×0+4.63= 2.5×7.1×4= 16.12×99+16.12=
5.0-0.9+0.9= 7.28×99+7.28= 4.3×50×0.2=
64-2.64×0.5= 3.94+34.3
2.7×5.4×3.9= 3.6
6.58×4.5×0.9= 2.8
4.8-4.8×0.5=(1.25
56.5×99+56.5= 4.85+0.35
40.5÷0.81×0.18= 4.8
6.81+6.81×99= 0.25
0.25×39+0.25=(8
0.25×185×40= 6.8
1.53+23.4÷7.2= 1.2+3.2+0.8 = 1.2
×0.2= 8.9×9.85-5.46= 8.05×0.5+1.58= 32-0.125)×8= 4.8÷1.4= 0.87×(15 ÷ 2.4)= 2.13×185×40= 2.5×5.27)×1.25= 6.81+6.81×0.75÷0.5= 3.75×1.1×4.7= ×3.4+7.6= +4.9-0.9= ×100.1= ×3.16+4.64= ×0×8257= ×(3.8×0.04)= ×99= ÷0.125–2.75= ×2.5×4 =
3.01+1.7+0.99 = 1×0.66÷6 = 2.7-2.7÷2.7=
5.4÷(0.51÷0.17)= 0.78×99+0.78= 5.4×(7.26÷6.05)=
8.7×17.4-8.7×7.4= 12.5×0.4×2.5×8=
0.68÷(5.2-3.5)×1.25=(0.25+2.5+25)
5-0.9×0.2+1.8÷0.5= 6.4
12.27+21÷(7.3-6.6)×2.4= 4.4
(9.37+9.37+9.37+9.37)×2.5= 2.37
46×0.33+54×0.33= 1.93+2.7+2.07+7.3=
26×15.7+15.7×24=(2.275
85.07-(15.3-4.8)+5.369= 40
×0.4= ×3.28+4.6×3.28-3.28= ×0.8-3.4×0.8= ×6.3+2.37×3.7= +0.625)×0.28= -(3.5-2.75+0.86)=
37×25+268÷67=(32+360÷45)×72=
(7590÷33-14)÷54= 412÷(607-36×14)=
10.5÷(5.2-3.5)=(13.8-8.7)÷0.034=
6.25+3.85-2.125+3.875= 3.375+5.75+2.25+6.625=
2.1×4.3+5.7×2.1= 3.375
6.54+2.4+3.46+0.6= 95.6
1.5×4.2-0.75÷0.25= 3.27
0.25×80-0.45÷0.9= 2.4+2.4
7.5-5.7×1÷3= 12.37-3.25-6.75=
16×6.8+2.2×16+16= 58.7-16.65
×0.97+0.97×6.625= ×1.8+95.6×8.2= ×4 +3.27×5.7= ×(5.375-3.375)= ÷3.7=
0.4×4.7×2.5+(2.3+5.3)= 9.31-1.125-7.875=
400×(0.62+0.08)= 1.2×(9.6÷2.4)÷4.8=
(8.58-3.69)×(3.4-1.8)= 1.5×(10.03-15.6÷7.5)=
30.6÷(4.5×0.16)= 4.7+3.91
3.12×(0.9+0.7÷0.1)= 9.2+9.728
2.4×0.75+1.25÷2.5=
(1.5×0.9+3.65)÷2.5= 8.48
101×0.36÷(14.4×0.05)=(25.3-9.7)
10.5÷(5.1-4.4)+18.25= 4.11
1025-1125÷4.5×3.6=
÷(32-29.7)= ÷3.2×1.5=(20.2×0.6-2.12)÷0.1= ÷0.8×0.9= ÷0.3×8.5= -0.72×(3.38-2.13)=(6.8-5.4)×2.75-0.9=
0.875×36+4.05÷8.1=(227÷25-4.68)×0.5=
630÷(2.98+6.5×0.08)=(21.88+29.8)÷7.6=
(8.1-5.4)÷3.6+85.7=(3.44+20.5×0.32)÷0.16=
0.54÷(8.7+45.3)×28.4= 0.1
(1.25+6.4)-14.88÷2.4=(4.3
58.8÷(0.6×0.7)÷0.02= 10.4
3.6÷(1.2+0.5)×5= 13.7
3.6×1.25+ 0.32÷0.4= 0.8
2.5×(6+9.728÷3.2)= 5.2
5.4÷(3.94+0.86)×0.8= 19.28÷1+1÷0.8-0.1= -2.01+2.2)÷4= -7.79÷(0.35+0.6)= ×0.25-3.7÷4= ×(3.2-2.99÷2.3)= ×(4.6÷0.92×0.04)= +1.82÷0.7=
10.56×3.75-3.75×0.56=(1.5 ÷0.8-1)÷0.4=
(37.62+20.76)÷0.042=(17.2-4.5×3.6)÷0.32=
(6.02 + 2.8)÷0.48.74÷23+700×0.03= 0.38+9.62
4.38÷(36.94+34.3×0.2)=
1.6×(2.25+27.75÷1.5)= 2.02
÷5.2+2.7×1.5= ÷0.4×1.4= ×(6.25÷2.5+0.25)= ×(12.5-8.5 ÷0.85)= ÷3.7×5.4=(5.84-3.9)÷0.4+0.15= ×1.027÷0.26)=
6.5×(10-3.7)+2.98= 4.75+8.4÷(9.2-6.8)=
4.5×(0.75-0.356)+9.23= 5.4+(0.63+1.29÷0.23)=
1.46×5+12.8÷0.4×7.5= 2.98+6.5×(3.2-3.12)=
(15.6-2.4)×0.8+4.32= 4.11
(6.8-5.4)×2.75-0.9= 1
4.78+0.22×20÷16= 31.7
10-7.5×(6.4-5.9)=
【五年级小数简便计算】推荐阅读:
小数简便计算09-11
小数简便方法计算04-01
小数简便计算专项练习03-02
小数简便计算综合练习03-29
第6课时 小数简便计算练习03-10
五年级《小数乘法》教学反思10-12
五年级小数除法单元卷10-27
五年级分数简便计算07-03
五年级数学简便计算09-15
五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