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世界读书心得(精选5篇)
说到动物园,我可去过好几次,但每次都只能透过粗密的铁栅栏观看。笼里的动物也怪可怜的,整天被关在狭小的空间里,孤零零的,总是无精打采的样子。不过这次,我到重庆野生动物园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动物世界,跟我去瞧瞧吧!
刚进动物园大门,我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观光车,擦亮眼睛,准备着探索其中的奥秘。车慢慢穿过了茂密的树丛,转眼间,就进入了这个占地数千亩的动物世界。成群结队的袋鼠在广阔的草地上奔跑、跳跃,给我们表演拳击、打斗;三只顽皮的小黑熊在池塘边嬉戏玩耍;一群斑马在悠闲地散步,不时吃着嫩嫩的野草;非洲狮正趴在巨大的石头上睡觉,享受阳光的沐浴;随着车的行进,一幕幕精彩的场景接连不断地映入我们的眼帘。两只美洲狮还围着我们的观光车转悠个不停,并有意把脸贴着窗玻璃吓唬我们,我们只好呆在车上,像被关在笼子里似的。
面对数不胜数的动物朋友,个个都让我惊喜万分。其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个大高个儿——长颈鹿了。它的全身都布满褐色的不规则图形,脑袋是个三角形,长得像卡通人物那样笨而可爱,特别讨人喜欢。据说它只有两三岁,但怎么会那么高呢。我好羡慕它,真想爬上它的脖子,感受一下在空中的滋味……瞧!
也许是因为紧张,它走起路来同手同脚的,真逗!
更有趣的是,据导游介绍,长颈鹿天生就有恐高症和高血压这两种病症。我还真无法理解它既恐高,又要长那么高是为啥。
我还到了龟苑、猴苑做客,到百鸟园与鸟儿亲密接触,让我大饱眼福。动物们在自己的家里自由自在的生活,多快乐啊!
一、读为古训
学书画要先临摹, 学技能要先模仿, 学语文就得读书。提到语文课, 人们会很自然联想到琅琅读书声。课堂是书声琅琅的地方。我们的古人是很聪明的, 他们把学生到学校学习就叫读书。古代的私塾学堂里走出无数杰出人士, 他们学习语文几乎就是在教师指导要求下读书、读书、再读书。他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是整天大谈道理, 教语文不是通篇讲析而不让学生去多读书, 而是让他们在多读书中模仿、积累, 在多读书中训练、自悟, 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认认真真地抄、老老实实地默、一字不漏地背。“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的道理或许就是从这里得出的吧。不读书, 妄图通过教学所谓知识点而完成教学任务, 对付各种考试, 师生围着知识点似乎成了教学的法宝, 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教育的悲哀。
二、读以悟道
阅读教学过程是对文章客体的一种认识过程, 深入理解这一认识过程的规律是开展好阅读教学的关键, 而让学生多读书是前提。不少语文教师普遍将课文的表里分为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 而把教学的过程理解为以文悟道的认识过程, 表现在指导教学中机械地抓住文章的文句, 要求分析“为什么”, 或者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 大家围绕这个问题讨论表达什么思想, 给我们什么教育。学生因未好好读书, 对课文知识知之甚少, 甚至对文中精辟的词句、精辟的语段不留什么印象,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囫囵吞枣, 收效甚微。不可舍取的做法应是让学生反复阅读, 透过语言文字的符号, 运用形象思维再现形象, 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逐渐“复活”, 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情感, 使之渐入佳境, 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 爱作者所爱, 恨作者所恨, 自然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不自觉中受到艺术的熏陶, 获得审美愉悦的满足, 从而达到悟道的最高境界。
三、读在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好好读书才能把感受和理解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理解主要是通过抽象思维, 根据言语对象的意义, 或作语法、修辞、逻辑与文学知识方面的分析。感受则是充分调动阅读者的感受、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 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趣和旨趣, 化语言文字为语感的能力。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对言语的意义、情态、情味综合地进行感受。庄子曾说过, 书不过语, 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有所随, 不可以言传。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 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必将能驾驭文字。实际阅读教学中感受重于理解, 理解又不能取代感受。读“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只有透过那夸张的气势磅礴的诗句去感受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如果只着眼于科学的观念, 那就会认为李白是在胡说八道, 如果着眼于字表注释, 那也毫无意义。
四、读中提升
由模仿到理解, 由掌握到创新, 由感性的积累到理性的飞跃, 这是学习语文不可违背的规律。“文无他术, 唯勤读而多为之自工。”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打好感受言语的基础, 进行想象和联想, 从而体味言语所构成的情境, 领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同时也渗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理性思维活动, 以便鉴别言语的优劣, 认识其表述的本质意义, 并发掘美德深层矿藏和捕捉言外之意。很显然, 如果教学中不让学生好好读书, 要想使学生全面地感受和理解文章的精髓是很难做到的。也有人提倡把多读书与“死记硬背”联系起来, 其实“死记硬背”就 是“吟诵法”, 就是“熟读成诵”。事实上“理解”并不等于记忆, 理解的东西仍要经过“死记硬背”才能真正记牢。理解可以帮助记忆, 记忆也同样可以促进理解, 只有真正记住的东西, 才能加深理解。
当今学生所学科目多, 单学语文时间确实也少, 因此, 我们更要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更要注重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要赶快从肤浅的、架空的、重复的、无用的、万宗不变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还是让学生多读书吧。
读懂了文字的,是因为读懂了生活。读不懂生活的,又何谈读懂文字?
这是几年前,我在一篇文章里读到的一句话,很是铭心刻骨。今又提笔,想起与文字的结缘和对生活的感悟,不禁思绪如潮,于久久中不能平静。
我不是作家和诗人,也不是时尚的网络写手。我有我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舞文弄墨,只不过是业余一种爱好而已,纯属自娱自乐,无它。我能想象,没有一日三餐的日子,会是一种如何落魄的生活,但不能想象,没有文字的心情,会是一种怎样糟糕的孤独和落寞。在阅读和写作之间,就象是左手和右手的搭配,默契而协调,相得益彰。
少年时结下的文学情,高中时圆下的文学梦,令我走向了遥远而朦胧的神秘,走向了五彩生活中诗意而绚丽的文字风景。多少日夜贪婪地吮吸,多少唐诗宋词的情思……在岁月彤红的目光里,留下生动的情节,留下耕耘的影象,更留下不老的记忆。
每一个文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只要有鸟一般想象的翅膀,灵感就会随风飘飞而来,衔着它植根在心灵的乐园里生根、发芽,但不一定要开花、结果。
打开文字,如同打开藏满心事的抽屉,或酸甜苦辣,或人情冷暖,或大漠狂沙,或长河落日,于无声处彰显文字的魅力。静静的书海之滨,从此就多了一个“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学爱好者,在浅吟低唱中默默前行,听晨钟暮鼓,看云卷云舒。
喜欢在闲暇之余捧一本好书,游弋在文字的畅想中陶醉,让眼里常含激动与感恩的泪光,因为有了文学的点缀,即使枯燥的生活也变得鲜活起来,不再觉得孤单而乏味。读西游、品三国、评水浒、阅红楼,自一接触这些经典的东西,便如李白醉酒一样,醉倒在文学的殿堂里,至今不愿醒来。当时,条件有限的.图书馆内,好几百册的中外名着,几乎被我“蚕食”了一遍。从此,买书、看书的习惯保留到了现在,初衷不改且钟爱有加。
如水的夜晚,抛开繁杂的琐事,正是写作的极好时机。在光明与黑暗之中,沿着文字的脚印,放飞自己的心情并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扬文字的背后,是一种情感宣泄后的快意,一种将文字排列组合的过程,换来抑扬顿挫的表达,庄重而轻盈。
作为一个喜欢夜晚的人,应该懂得倾心阅读和写作的日子不是不多,工作的繁忙和日常应酬,稍有些微的倦怠和一丝的懒惰,平常酝酿好的素材和故事,就会蒙上一层薄薄的灰尘,久而久之,就有可能荒芜乃至于杂草丛生,本可以一气呵成的东西,有可能就此变得牵强附会,连自己都不忍卒读。
真正地走进文字,我从来都在夜晚进行,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一种习惯,除了工作上的材料。我想,从夜晚到那盏孤独的灯火究竟有多远的路程?只要有了文学之灯的指引,无论你是成功还是失败,仿佛都已经不很重要,因为我不是作家,不需要靠稿费来养家糊口,毕竟写下的是自己的心情和对生活的感悟,包括我较早前的通讯报道、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文学作品,我记录的是一点一滴的水,即便难以穿石,也总可以留一个年轮的印记吧。是的,执着于文学的阅读和写作,虽然有青灯伴古佛的单调,但你会发现文字的精彩和平仄的奥妙,你所看见的正是你所看不见的东西。
其实,诗意的生活不仅仅是文字带给你的,也是你带给文字的,具有双重性。记得最早进入红袖注册的时候是在年底,写惯了通讯、诗歌、散文的我,忽然之间就想写一篇微型小说的冲动,为的想填一填刚进红袖的空白,于是,花半小时写就的古体哲理小说《淘的故事》成型,并进入了红袖网站,然后被上海有名的《新民晚报》刊用,之后一直忙于其他,未再踏进红袖半步。直到去年6月,久违红袖的我,重新有了写作的沸腾,正是借助网络的平台,才感受到文字带给自己的那份惬意,以及文友之间那种因文字而坦诚交流的乐趣。
静坐在电脑前,倾听乐曲的同时,特喜欢欣赏红袖里不同体裁的文章,其中不乏精妙之作。尤其是几位文友的写作风格和对文字的把握,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如爱玥儿、东黎女诗意盎然的文字,溺水一瓢、清风拂荷亲情细腻的表达,醉里笑秋、诗剑琴韵人物刻画的功底,以及漂牛老弟和小妖妹妹在诗歌里所表现的那份灵动和洒脱,常令我欣赏不已、赞叹不已,他(她)们对文学的那份执着和痴迷,正是许许多多喜欢文字并由此走向诗意生活的一个缩影。
可以肯定地说,到了七老八十的时候,戴一副老花镜,捧一本唐诗或是宋词,对着子孙们摇首吟哦的糟老头子,那就是我!一个在书海里打捞了一辈子的老渔夫。
上浏览完蒋军晶的《草房子》读书会后,心里有了一种冲动,《草房子》那是一本怎样的儿童读本,竟让孩子们是如此痴迷。可很多事情往往是如此,冲动只是一时,当每天疲于工作时,那份冲动便渐渐淡去,甚至遗忘。闲暇的暑假在久盼中终于来临,走进书店,那层层叠叠的儿童书映入眼帘,一份久违了的感觉便在心底漫无边际地溢开,更因着有三百元的书款,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厚厚的一叠儿童书籍。其中有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柯南的侦探小说》以及慕名已久的曹文轩的《草房子》系列等。
每天晚上在房间微弱的灯光下,斜躺在床上,我开始尝试着走近儿童,走进他们生活的世界。
打开《草房子》,一股古典、浪漫、温馨的情调与氛围,雾一样地弥漫开来,久久地在心头缭绕。童年是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岁月,《草房子》以优美的文笔,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的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人心魄的故事:少男少女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拚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主人公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间扑朔迷离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 在曹文轩的艺术世界里,记忆中的“草房子”化作了一种美的意象。他以此作书名,既是为了表现一种古朴的情调,更是其张扬生命力的象征。
小说开头写道: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很贵重”、“经久不朽”,它不是用一般的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用从几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的。这些茅草“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掩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的都长得很有韧性”。小说中那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不正像这有着坚韧生命质地的茅草吗?
儿童文学评论家路文彬称许《草房子》“恰似‘众语喧哗’之外一声清丽的歌吟……”作为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又是著名作家的曹文轩,能写出《草房子》这样的文学精品,靠的是他对孩子、对生活、对文学的童心、真诚和爱,拥有这些,方才营造出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世界,方才使得他的作品不仅走进了市场,而且走进了人心;不仅走进了生活,更是走进了文学。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又何尝不应该走进孩子的心灵呢?
怀着同样的期待,我打开了曹文轩的第二部作品《根鸟》。这是一部成长小说,关于梦想的成长和追寻;是一部青春小说,关于行走的青春和烙印。文字纯净而优美,意境悠远而深沉。或者说,这更像是一场神秘的心灵之旅。就像很喜欢看的《寻枪》,关于失落和寻找、出走和归来的永恒主题。小说的魔幻,记录片的真实,浪漫主义的张力,现实主义的重力,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撞击和交融。故事中的一位老人唱着一首歌:
“河里有个鱼儿戏,
树上有个鸟儿啼。
啼只啼,
个个都是有情意。
既有意,
就该定下个长远计。
空中的鸟儿,
波浪里的鱼,
细想想,
鱼归沧海鸟飞去,
倒落得独自一个添忧虑……”
每每读到这里,总是会想起齐豫的《飞鸟与鱼》,天籁的声音,天籁的文字,天籁的忧伤。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的书,这是一条通往梦想的长路。向往,冲动,坚守,流浪。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每个人都会在其中轻易地找到自己。
读完这本书,感动之余,却又有几许失落,书中的小男孩,为了一个梦是如此得执着。而我呢,曾几何时,因工作的辛劳,屡次想放弃,就这样,就这样,得过且过地生活着。
蜷着腿,盘坐在沙发上,边啃着瓜子,边捧着书,看到精彩处,人笑得前俯后仰,嘴更是合不拢,一旁的儿子看着我的样子,先是愣愣地盯着我,随后竟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大笑起来。这样的情景在暑假时常会有发生。因为有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细细地读完了8本马小跳,也就明白了为什么班里的孩子上课了还会偷看,连叫几声,无人应答,整个人还沉浸在马小跳的生活中。为什么许多孩子以集全“马小跳”全套为理想,许多家长以送“马小跳”作为给孩子的奖励或礼物;许多孩子已经升到初中了,却依然珍藏着以前令自己着迷的“马小跳”,凡此种种,正是因为小读者们在“马小跳”这一小说世界里感到了乐趣,感到了自由,享受到了释放心灵、如鱼得水的快乐。我,一个成年人,一名小学教师,又何尝没有得到呢?
——读《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简明读本》有感
花垣县凉水井学校谭玲娟
在大力施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同样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一所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呢?读了《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简明读本》一书,我们会得到极大的启迪。
《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简明读本》一书告诉我们从培养教师的科学精神入手,提高教师的素质。我认为科学求是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两种精神也是我们当代教师必须培养的。“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科学精神,是科技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也是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科学精神在中小学教师钻研教学业务、研究教学规律、做好教育工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科学精神就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敬业精神。中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下一代人的使命。责任重大。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执着的敬业精神。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既是传授知识的活动,也是育人的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一方面需要教师高度认同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能够身体力行,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培养科学精神,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刻苦钻研业务,提高教学水平。中小学教师做好工作,必须钻研业务、精通业务。教师不仅是一项职业,同时也是一门专
业。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既要钻研需要教授给学生的业务知识,而且要研究如何把应教授给学生的知识科学地传授给学生,中小学教师要在教书育人中获得成功,取得骄人的成绩,离不开求真务实的作风,就是说,教师必须拥有科学精神,才能不断钻研业务,不断探索教学、教育规律,才能成为教书育人的行家里手。
培养科学精神就是培养求真精神。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这不仅是科学家的品质、科学的内在精神,而且也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之一。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要坚持实事求是,“不盲从,不附和”独立思考,具有学者独立的学术人格,为此,可以不计得失,百折不挠,赴汤蹈火也有所不辞。正是出于造福人类,营造美好的未来这种目的,人们全力以赴,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去扩大和丰富人类的精神财富。科学不仅用创造性的成果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更重要的,科学活动所体现的对真理的坚定不移的无私追求精神,既把科学活动主体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又给人类的精神追求提供了价值目标。科学精神的这些内在价值是中小学教师提高自我修养时所应汲取的。
培养科学精神就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创新精神。善于开拓,精于创新,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取得突破,这是中小学教师做好工作应具有的素质。科学的求真精神、求是精神、创新精神、务实精神是一种进取精神、开拓精神,这为树立中小学教师的创新精神提供了精神养料。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个性化学生,要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必须要有个性化的教师,培养教师的个性,要增强教师的个性发展意识,增强教师的个性思维。要真正达到个性化,必须培养创新的品格。个性依赖于创新,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是个性化的教师。一个教
师在教学上的独到之处,依赖于他的独创思维,依赖于他的创造性。科学的进取向上的品格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正是中小学教师培养个性、创造性所需要的。
培养科学精神就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奉献精神。教师将自己的精力与能力奉献给教育事业,将自己的知识和学问奉献给自己的学生。教师上一节课只有45分钟,但准备一节课要花若干个45分钟,还有批改、辅导等也不知要花上多少个45分钟,教师只有肯奉献时间与精力才能搞好教学工作。教师的奉献精神,就是一种牺牲精神。读《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素养和科研方法简明读本》我再一次感触到:不论何时,有奉献精神是当好一个教师的重要条件。
【走进科学世界读书心得】推荐阅读:
走进科学读后感06-11
走进狗世界作文11-05
走进动画世界教案11-10
走进新课程读书感悟06-05
让孩子走进童话世界06-18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09-14
读书,走进知识的海洋作文10-04
《走进新课改》的读书笔记12-11
让童话走进幼儿的世界06-05
走进京剧大世界作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