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习读后感——传统文化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弟子规》学习读后感——传统文化(精选16篇)

《弟子规》学习读后感——传统文化 篇1

更新思想振兴煤炭企业

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孕五千年的物质文明硕果,今天的采矿人在面对企业经济危机——煤企原煤供大于求的2012年,做为红旗一矿井巷作业的全体干部和职工,很有必要静下心来,整理下传统文化的精髓,侧重不同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遵照相关规程、措施勇敢果断地实践、安全文明地创新,多出煤、多出好煤,使企业度过严重的经济形势危机期。

自幼受到矿山文化的熏陶,一个大的采煤队班长一年下来能挣好多钱呢,托他办事的人很多,找个开皮带的好活、或开个电瓶车、在矸仓上翻个渣车了等等,都要送礼、送钱“孝敬”他,以为他很神奇、很了不起,有那么多人看起他;井长就更不用说了,类似于一个独立的生产系统,更是“肥差”„„当时还小也不知道当时的销售情况怎样,反正看到这样家庭的小伙伴平时的生活待遇,心里很是羡慕。

受我舅的影响,高中毕业后没有去上成大学,在焦作煤校的两年以及在登封市xx煤矿测量实习、登封市郑煤集团资源整合矿井xxxx煤业采矿工程实习特别是xxxx2010.9至今的正式工作至今,矿山给我的感受很深、影响也很大,在这里不仅找到了工作,更对矿山别有一番深爱。

一个采煤工作面是矿井原煤生产的最前线区域,这里人员集中,管理复杂,一个好的组织管理是原煤科学、安全生产的前提。

“礼”是儒家学说的标志性范畴。主张使国家“立于礼”,力主推行“礼治”,其实质也就是把管理本质地理解为组织;所谓“礼治”,就是按照“礼”的要求来建构人群关系体系和规定人群活动模式。儒家的管理学说,本质上是一种组织理论。

1、以礼为治的组织管理模式,首先是在于用“礼”来建构人群关系体系。

加大对红旗一矿采煤一队、采煤二队职工的思想教育力度,加大业务知识教育培训力度,组织职工观摩学习传统文化教育片,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途径和教育方式,使广大职工入井有序、乘坐架空乘人装置遵守乘坐规程、标准,井巷行走、运送物料安全文明,执行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循环有序推进工作面进度,队部技术员定期组织职工兄弟对采面作业规程提出修正意见,及时报总工办修正完善,针对临时地质条件变化,邀请相关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会诊”,有效性制订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确保顺利过构造等地质条件变化。使全队职工形成一种团结向上、齐心挪动泰山的“愚公移山”精神,职工的福利、待遇是矿工兄弟的幸福追求,队长、副队长一定要有一颗公心,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基础,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是当前安全生产的前提。对于矿工兄弟发现的安全隐患一定要表彰,对于其因处理安全隐患没有完成生产原煤任务的情况一定要记工、并且要表扬,对于严把工程质量安全关的班组长一定加薪,总之,管理是一种艺术,组织更是一种“礼”,对于两个采煤队不同的地质条件和采煤机

械情况,两个队部的领导、矿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一定要区别对待,合理组织,优化劳动组织,争取使原煤的产量和煤质更上新高。

2、以礼为治的组织管理模式,其次是在于用“礼”来规定人群活动模式。

使广大职工树立“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首先要想管理好职工兄弟,做“大哥”的就必须首先满足常人耳目之官(孟子又称之为“小体”)对于声、色、味等等的需求,严格考核,按劳公平、公正、公开地分配工资,允许工人对工资提出异议,耐心细致地讲解教育思想工作到位,消除工人的顾虑,安心努力工作。这个前提做好了,将心比心,工人兄弟就会去想,逐渐就会有心之官(孟子又称之为“大体”)对于“理”、“义”的欲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威信才会慢慢树立,发号施令才会有所推进,组织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实现。发工资这种事现在合法企业都能够做到按劳分配的同时,我们的企业要想要人气、鹤立鸡群,长胜而不衰,人气丁旺,那就必须创新,走别人没有走过之路,加强内部管理,合理分工,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地因人因岗而安排工作。队长、副队长要做好“仁”的实施,做好干部职工思想动态管理工作,对于困难职工,要关怀、要号召全队职工帮忙,做好特殊职工的工作、生活关爱教育工作,要在全队形成一种凡事有人管、各工序有人负责的良好局

面,营造一种团结和谐的大家庭氛围。

《弟子规》学习读后感——传统文化 篇2

现实让我不得不思考和寻找有效的班级工作的切入点和方法。我忽然想起曾经有一位学生家长送给过我一本《弟子规》和几张相关的光盘, 平日工作太忙, 我还没顾得上认真看。利用周末时间, 我把书和光盘都找出来, 进行了认真的研读。这一读让我觉得眼前一亮, 《弟子规》中既有为人子女的礼仪, 还有为人弟子的规矩;不但有做人的道理, 而且有求学的方法。这些不正是老师所需要教给孩子们的吗?这不正是学生应该遵从的行为规范吗?我决定在班里开展学习、诵读《弟子规》的活动。

熟读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理解。学生手中的《弟子规》小册子里面对每一句的内容都做了详尽的解释, 我想, 如果让学生自己去看, 那么学习《弟子规》就有可能是走走过场, 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决定在读报时间举办“班级讲坛”, 让同学们仿照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形式来解读《弟子规》。但是由谁来讲, 如何讲得让同学们既爱听又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呢?和班委们一商量, 孩子们一致同意由同学们“轮流坐庄”, 这正合我意。同学们轮流讲不但能使他们和大家一起分享对《弟子规》的理解, 而且能锻炼他们的组织、表达能力, 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呢?

首先, 班里的学习委员和宣传委员把《弟子规》按照内容进行了划分, 安排好每天要讲的语句。然后, 进行“招标”, 也就是让学生们自己预定将要解读的内容。说实话, 一开始我是有一些担心的, 因为毕竟初二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 平时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人都寥寥无几, 会有人来“投标”吗?然而, 出乎我的意料的是, “招标”工作非常顺利, 很快每天要讲的内容都有人“中标”了。但是毕竟《弟子规》的篇幅有限, 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走上讲台。于是, 我们安排没有“中标”的同学负责搜集资料等辅助工作。

如何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把自己负责的《弟子规》的内容讲好、讲透、讲出自己的风格?经过一番讨论, 我和同学们商定了“班级讲坛”的“规定内容”和“自选内容”。“规定内容”有:提前在黑板的左侧书写出自己要讲语句;带领全班同学诵读;讲解语句含义;讲述自己的理解。“自选内容”包括:引经据典、播放视频等。

《弟子规》学习读后感——传统文化 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弟子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041-01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回归成为一种潮流,它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用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指导当代文化的前进方向,从中寻找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最主要方式,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社会整体表现出焦躁忙碌,心灵缺失,身心不和谐的大背景下,教育需要一个传统文化的载体,来唤起人们的觉醒,在行为的改变中找到自我。《弟子规》就是这样一种具有行为导向功能的读本,它把传统文化的人生哲理具体化、规范化,从个人的实际生活入手,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一种行为习惯与规范,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根据古圣先贤的教导所作,其内容源自《论语﹒学而篇》,内分孝悌、谨信、亲仁、学文四篇,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次序编排,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与技能。它概括简练,易记易诵,容易在生活中践行和在社会上普遍推行,适用于各行各业男女老少,树立了是非、善恶、美丑的行为标准。虽然仅有1080个字,但它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每一句都是一条行为准则,为人们指明了行动的方向,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从中找到依据,继而付诸实践。

作为学习教材,《弟子规》在教育领域的影响非常显著。而教育不外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现在不少家长、学校乃至企业都拿它作为教育子女、学生和企业员工的重要教材,并在实行的过程中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所以,我们需要宣传和推广这个读本,扩大它的影响力,使其惠及更多人,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带到每个角落。

首先,《弟子规》培养孝顺的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它从“入则孝,出则悌”讲起,提倡在日常小事中对父母形成恭敬之心,关心父母,不忤逆父母。它还强调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心存感恩,共同在言行上尊重和爱护父母亲人,营造和谐家庭。

在家庭当中推行《弟子规》,是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开端,有助于孩子道德观念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做法因人而异,父母和孩子结束每天的工作和学习后,坚持根据《弟子规》的行为规则来核对自身行为,建立良好行为表格,做到的就打“√”,没有做到的进行反思。在父母子女的对话与交流中,实行透明化处理,父母以身作则,与子女之间彼此监督,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弟子规》培养端正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依据。知识教学只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虽然每所学校都有相应的学生守则,但无不是大话空话,不利于学生参考,很少有学生在具体行动前去考虑是否符合规定,导致现代社会很多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缺乏责任感,自私自利。而《弟子规》对儿童的立、行、跪、拜都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也提到了儿童应该遵守的生活细节。其简短的字句有强烈的行为导向功能,便于在学校教学中推行,改善学生行为习惯,进而扩大影响。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推广《弟子规》,让《弟子规》走进课堂,将是培养学生德行的很好做法。学校方面,可以将其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研究。几种切实可行的建议是,把《弟子规》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运用课前5-10分钟时间进行讲解;或者结合班主工作,建立主题班会制度,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弟子规》教育,结合学生近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进行总结;或者单独开设《弟子规》课程,以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为线索,进行系统教育。《弟子规》的形式利于传诵,学校可每天安排专门时间,全校师生大声诵读,这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以《弟子规》为镜,核对自身行为,有则改,无则加勉。

再次,《弟子规》培养公民的德性,是社会教育的有效手段。钱文忠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弟子观》,他聚焦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传统美德贯穿于一个个小故事中。这种做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对当代的社会教育更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很多地区和学校开展“学弟子规,做文明人”系列活动,也有很好的反响。《弟子规》强调的是日常生活中个人良好性格品质和品德的养成,并提倡从实践中培养这些个性品质。当全社会都受到《弟子规》的熏陶,当所有人都遵循这些简单朴素的“教条”,《弟子规》的思想就会渗透到每个角落,感染每个人,则整个社会将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为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创造可以依靠和参考的大背景。

作为中国古代的启蒙读物,《弟子规》难免有一些不合时宜的陈旧内容,有些内容与现代新新人类的价值观念也不相符合。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弟子规》的教育思想的确蕴含着传统教育的精华,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提出要求,非常实在与可行。只要我们主动去建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注入现代元素,与时俱进,传统就会得到最好的回归。通过《弟子规》,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从中找到做人的依据和行为的准则,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或许还不及完成传统文化“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理想,但从自己做起,推己及人,传统文化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这个目标离我们就不远了。

回归路上,我们看到祖先们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构建着温馨和谐的生活世界,我们渴望他们留下的点点星火,能照亮我们回家的路。只有回到了家,我们才知道,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该去向何方?

参考文献

[1] [清]李毓秀.《弟子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

[2] 任登第,牛淑卿.大家都学《弟子规》[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9

[3] 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 张迎春.《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 J]教学与管理,2001(3).

《弟子规》学习读后感——传统文化 篇4

——《弟子规》读后感

1523班 周梦婷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诵读着弟子规的总叙,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还有很多事情我做得不够好,需要日趋完善。

时光宝贵,转瞬即逝,应当好好珍惜和努力。正如老话所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而应该在落后时奋起直追,为未来的美好生活创造机会,给父母最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等他们老了,还有值得拾起的记忆,而孝敬就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弟子规》让我体会到,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义务!《诗经》中说:“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意思就是说,要尽心赡养侍奉父母,尊敬爱护老人“顺”,就是要顺从,依老人的意愿行事,主要指在养老方式、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方面,也可以说,“顺”是“孝”的具体体现。子女是父母生养,从出生开始,喂养抚育,洗浆补订,生病时不眠不休的照料,若是难治之病,情愿舍命换儿安;稍长,教给基本生活能力,供给读书,关心其成长,永不停歇。父母对子女付出的爱,是一生一世,可谓:亲情无价,骨肉情深。而为子女者,在父母面前,永远是负着债的。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是一种基本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孝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

作为子女,对父母的过错,应柔和、细声进行劝谏,耐心温和地指出,决不能对父母进行粗暴的训斥和指责,更不能恶意地讥讽。即使我们现在还小,不能赚钱养家,我们应该对父母对一些关心,少一些责备。

《弟子规》中的孝文化,说到底,是弘扬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一种文明现象。实现物质的富足,报答父母,但更多的应该是精神上的陪伴。

俗话说的好,有起因必有其果。那些不懂得“孝”这个字的人的原因又在哪里呢,有的人,不孝顺父母是因为小时候父母过于宠爱,久而久之,将父母为他做的事当成了理所当然,养成了坏脾气。父子、母女之间常常吵架,家庭关系越来越不和睦。有的人不孝顺父母可以说是父母自食其果。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尊敬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当孩子长大后就很可能会照着家长以前对待老人的样子来对待自己的父母。有的人不孝顺父母是因为他们认为父母不值得自己孝顺。小时候,父母对待其他姐弟好得不能再好了,而对待自己像对待仇人一样,稍微做错点事,就又打又骂。从小在心里对父母种下了埋怨的种子,长大了又怎么可能去孝顺父母呢,看来父母要想孩子孝顺自己,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弘扬孝文化是身为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孝文化无处不在,只要留心,就能发现。诗歌、对联、剪纸、谚语、戏剧、皮影、漫画甚至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食品都蕴含了丰富的孝文化。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漫画,一中年男子带着儿子,准备把轮椅上的生病的老父亲推下山,坡,儿子阻止他说:“爸爸,你不能把这轮椅扔掉。”中年男子回望儿子一眼问什么,儿子说:“你今天把它扔掉了,等你老了,我用什么把你丢下去?”儿子的理直气壮让中年男子惊讶不已,也惭愧至极。原来他正在以行动做孝子的反面教材。这恰巧说明,行动是孝道的有力保证,只有以身作责,从自己做起才能真正实现孝文化的传承。

孝是花草,芬芳了人们的视野和心情!点缀出了大地的绿意和生机勃勃!孝是甘泉,滋润了世界!孝,是灵魂的河谷,冉冉升起的彩虹。身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热爱并弘扬这优秀的孝文化。

学习《弟子规》感悟 篇5

任课教师:段玲老师

感悟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

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在前段时间与大家一起学习《弟子规》,也许,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收获,得到了各种启发。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这次队庆活动中共同分享我们的收获吧!

同学们,你们可还记得,在《弟子规》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我们的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能很久都不回应,要快速地回应他们。为什么要快呢?也许,在这里,有些同学就会遇到这么一种情况:放学回家做完了家庭作业后就出去和同学、伙伴玩了,玩得兴致正浓,忘记了吃饭的时间,爸爸妈妈在到处找你,叫你的名字,可你就是不应。等你回去的时候,爸爸妈妈会批评你,甚至还会打你。这个时候,你或许就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你们,觉得心里面很委屈:我不就是出去和同学、伙伴玩了会吗,还这么骂我打我!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爸爸妈妈为什么会骂你、打你呢?因为他们爱你呀!你们迟迟未归,到处也看不到你们,叫也叫不应,你们说,你们的爸爸妈妈会不会很着急呢?所以,请同学们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一定要做个理解爸爸妈妈的好孩子,不管去了哪里玩,都要记得早点回家,爸爸妈妈在叫你时,你一定要快点回答。

在《弟子规》里面还有这样的一句话:“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在爸爸妈妈叫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在做的时候,不能偷懒,要勤快认真地去完成。同学们,你们是不是经常做一些爸爸妈妈叫你干的家务活呢?比如说洗衣服啊、洗碗啊、打扫房间啊,等等,你们都很认真地去做好了吗?你们会不会因为不愿意去干家务活而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说我还是小孩子呀,怎么干得了呢?或者说,我这么小,怎么有力气去干这些家务呢?同学们,如果你以前是这么对待爸爸妈妈给你安排的家务活的话,那么从今天开始,你们一定要学着去改变偷懒不干的习惯哦!你们知道吗,勤快的孩子有糖吃呀!只有你们很认真很勤快地去帮助爸爸妈妈干家务活,减轻他们的负担,爸爸妈妈才会更加爱你们啊!

在《弟子规》里面,还谈到了我们作为爸爸妈妈的孩子,应该如何对待他们对自己的教育。原话是这样说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诲的话,应该尊敬地聆听。为什么要尊敬地聆听呢?因为爸爸妈妈是你们的第一位老师,他们教会了你很多东西,比如走路、开口说话。他们会告诉你们过马路时要当心车子,遇到陌生人不要随意搭理;告诉你们要认真学习拿第一名,不要和同学们打架,放学按时回家;告诉你们要多吃饭才能长得快,等等。这些都是父母对我们不厌其烦地教诲,是出于他们对于我们深深的爱。

那么,同学们现在就要很好地明白了,爸爸妈妈是爱我们的,我们也应该爱他们,尊敬他们,孝敬他们,做他们的好孩子。

弟子规学习总结 篇6

《弟子规》全编讲解了如何孝顺父母、侍待兄弟、长辈,如何为才人处世,如何读书求学的道理。学习弟子规,发扬弟子规,落实弟子规,其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工程,初中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教育的重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给学生一个信念,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良好的习惯从此培养。下面我对本班学生近段时间学习弟子规作总结。

一、学习目的为了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继承传统,传承文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学习过程

1、由班主任老师充分强调诵读《弟子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联系本班实际,选择《弟子规》的有关内容,利用班队会课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学习。

2、把《弟子规》作为学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校本课程的内容。

3、把《弟子规》的学习与六星评比活动相结合。

4、把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与小作文相结合,语文老师要加强“心得体会”的写作指导。

5、开展班级主题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诵读《弟子规》成果展示主题班会,如:吟诵、歌舞、演讲、诵读日记、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

6、回家以家庭作业形式布置诵读内容。建议家长在家创造良好的诵读环境,陪孩子读几分钟经典,与孩子进行诵读比赛,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让父母与孩子共同分享诵读经典的乐趣。

二、活动要求

1、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注重家庭诵读氛围的营造。通过家长会转变家长观念,使家长认识开展诵读《弟子规》活动的重要性及深远意义,从而使活动的开展能进一步得到家长的支持。

3活动时间:从2011年9月开始学习。把诵读《弟子规》活动作为我班德育常规工作长期开展下去。

三、学生变化

不少学生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尊敬长辈、老师,体贴老人,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自开展读书活动以来,班里的许多学生改正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出现了不少的好人好事;同学间的关系也较为融洽,吵架打架现象极为少见。以前生活懒散的同学思想意识有了大转变,在家抢做家务,上学不迟到,不旷课。

总之,通过问卷调查、家庭反馈,在家校共同努力下,许多学生

在某方面或多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四、存在问题

学生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不知道勤俭节约,乱花零钱,学习不够积极,仍有打闹现象发生,作业完成不及时。

五、以后打算

我班的《弟子规》学习活动会继续进行下去,坚持以“以诗文铺德,塑造人格美;以诗文践行,引导行为美;以诗文益智,渗透智慧美;以诗文陶情,欣赏艺术美”的宗旨,将继续深入我班的教育教学之中。

《弟子规》学习读后感——传统文化 篇7

大班幼儿的年龄5~6岁, 他们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 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 但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阶段。在大班阶段利用《弟子规》来对照幼儿的行为, 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不足, 并逐步地去纠正, 从而使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礼仪。对大班幼儿进行学习礼仪的培养, 会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有利于孩子进入小学后的学习适应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大班推行诵读经典《弟子规》的实践中, 我们发现幼儿不仅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还对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借助《弟子规》, 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大班幼儿进行学习礼仪的养成教育:

一、创设丰富的诵读环境, 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

《幼儿园工作规程》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列为重要的教育原则。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园内礼仪教育文化环境建设, 除了在幼儿园整体环境进行彰显《弟子规》的礼仪教育创设, 如在幼儿园的围墙文化、走廊过道、楼梯等开辟《弟子规》专题礼仪宣传栏, 还要求各班根据各年龄段礼仪教育的要求进行班级环境创设。这样, 让幼儿园校园环境的每个细节都无声地、静态地传递着礼仪教育的信息。

我们在环境创设方面, 一是师生共同围绕主题活动内容, 开展本阶段的礼仪教育主题墙创设。如大班主题活动“我自己”, 在进行主题强创设时, 就融合《弟子规》中的内容对幼儿的礼仪教育, 在生活上“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在行为上“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在学习上“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二是在班级的区域游戏环境创设里, 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弟子规》礼仪教育内容, “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 幼勿坐”, “美食一条街”里的“对饮食, 勿拣择”等。这样, 让幼儿们在生活、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 理解礼仪内容, 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二、开展有趣的诵读活动, 促进幼儿的学习礼仪养成

1. 多种诵读方式。

大班以培养幼儿学习礼仪为主, 我们选择《弟子规》孝敬父母、行为礼仪、学习礼仪几个方面的内容开展诵读活动, 主要以“余力学文”为重点。利用每天的午餐活动、午间活动10~15分钟和每周一节礼仪教育活动来保证《弟子规》诵读活动的时间。在每次学习《弟子规》原文之前我们都选择一些小故事来帮助幼儿理解, 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机械记忆。在指导幼儿进行吟诵《弟子规》的过程中, 采用配乐诵读、节奏诵读、接句诵读多种形式的诵读, 大大调动了幼儿诵读的积极性, 提高对经典的感受力。

2. 诵读展示活动。

每学期幼儿园都进行《弟子规》诵读展示活动, 主要是围绕“三八”“元旦”“六一”等重大节日开展各种展示评比活动, 让孩子们在展示中学习与内化礼仪。如在六一“诵读经典, 传承礼仪”主题庆祝活动中, 我们大班分为两部分展示活动, 一是集体配乐朗诵;二是亲子诵读比赛。在亲子诵读比赛规则设置为, 会根据现代译文说出《弟子规》原文;接诵比赛, 说原文的上半句接着说下半句;亲子诵读, 家长说一段故事, 幼儿说《弟子规》原文等多种比赛活动, 让家长参与评比, 进一步推动家长积极参与对孩子的礼仪教育。

3. 家园共读活动。

为了构建家园学习共同体, 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 家校短信平台等途径与家长沟通, 提高家长对经典诵读的认识, 达成教育共识。在吟诵《弟子规》有关“孝”的内容, 不少孩子能主动帮家长擦桌子、扫地;学习“余力学文”方面幼儿会主动整理图书, 爱护图书, 知道看书要一页一页地看等。在孩子点滴进步变化过程中, 家长感受到了诵读经典《弟子规》的好处, 既增长了知识, 又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

三、巧妙融合实践活动, 内化幼儿的学习礼仪品质

我们利用各种资源让幼儿进行行为实践活动, 将《弟子规》要求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如在科学发现室进行探究影子的变化实验中, 我们提供各种材料, 鼓励幼儿运用材料大胆操作, 给孩子充分讨论相互学习的机会, 不断验证自己的发现, 从而达到一种“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的学习境界;在“我来当家”活动中, 组织幼儿到幼儿园附近超市购物, 为幼儿提供独立购物的机会, 如果在购物过程中遇到困难, 引导幼儿有礼貌地询问与营业员, 要做到到“尊长前, 声要低”。

教育哲学视域下的《弟子规》学习 篇8

【关 键 词】弟子规;教育哲学;人的存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65-04

近年来,中国教育的“复兴热”尤为突出。复国学之路,兴国学之本,渴望依托传统文化带来教育的腾飞。《弟子规》幸运地成为这一浪潮中的风口浪尖,不断掀起学习热潮。然而,细观体察,晓然可见:这些学习浪潮中的种种“赶流行”、“追时髦”;从一开始“无人知晓”到“句句熟背”的规言警句,却鲜有学子顿思字里行间的深意;支持、倡导学习《弟子规》的背后,学校和家长渴望复苏的更多还是“学习成绩与风尚”,关注的还是生存问题。本文试图透过教育哲学视域,结合“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存”的辨析,以哲学的高度慎思《弟子规》学习这一教育现象,指出理性学习《弟子规》的目的、学习者、内容和方式,诠释《弟子规》学习的教育哲学意义。

一、《弟子规》学习目的追问:生存意义抑或存在意义

追前赶后的《弟子规》学习热中,许多学校开设“读经诵典”课程、开展“经典朗诵会”等相关活动。这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青少年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熟识度,在一定范围内弘扬了传统文化,开辟了国学复苏的路径和渠道。这层目的上的《弟子规》学习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深思读经热背后的“内心理由”,却不禁让人追问:《弟子规》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复苏,真正根本的目的应该是什么?是以生存意义为最终目标的学习,还是源于存在意义的学习?这一点,无疑是《弟子规》学习中最为重要也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

(一)以生存意义为目的的《弟子规》学习

生存,时常提及并不陌生,潜移默化中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最终目标。汉代刘向在《说苑·尊贤》中指出:“夫圣人之於死尚如是其厚也,况当世而生存者乎!”生存之意即指活着、活下去。随着时代的更迭,今日的“生存”还意味着发展,甚至是占据,拥有更多的资源。在这类“生存意义”的指引下,学习、工作的终极目标便渐渐演变成存活、发展、拥有。

首先,许多学校热热闹闹组织学生读经,诵读《弟子规》,深层原因就是“存活”。一个学校的存活为什么与一本清朝的蒙养之文有关呢?社会舆论的宣传、相关条文的指示、家长的期望共同牵系着学校课程的开展。没有一所学校、一位校长、一位教师愿意看到生源的流失,因此一定要追赶这股“复古风”,《弟子规》、《三字经》迅速燎原于学校的每个角落。

其次,更多家长在媒体宣传中迷失,渴望孩子得以更好发展之心炽烈,“读经热”在这样的期待中更加沸腾。更好的发展是学习《弟子规》的目的吗?那么,究竟家长期待熟读《弟子规》后,孩子哪些方面得以发展呢:是更加知书达理,还是更懂孝悌礼仪?是更加温顺谦和,还是更懂友爱弟兄?又或者说,其实很多家长并没有以这些目的为出发点,也没有仔细思索读一本经书背后的深意。让孩子分数考得更好、搭建通往名校的桥梁,生存才是王道。

再者,时代物质的进步也营造了浓厚的知识拥有之争。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自身都在追求着掌握知识的最大化。当然,这样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洞悉更多的社会万象。可是,当这种拥有知识朝着“盲从”、“尾随”的方向发展时,究竟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否真的有用,是对学生成长的哪些方面有用等根本性问题就变得渺小,甚至是忽略不计了。

(二)以存在意义为目的的《弟子规》学习

人作为人的存在,便会涉及到存在问题。存在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存在本身的意义、价值和依据,在其解决或假定解决的基础上才是人生的枝节问题——生存。存在意义下《弟子规》的学习目的正是“人的存在”,找寻存在本身的意义、厘清存在的价值和依据。

第一,《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以人的存在”为本。广为流传的教育口号“教育‘以人为本’”,而教育实际中以之为本的是人的生存还是人的存在呢?真正基于人的存在为本的《弟子规》学习,才能在弘扬传统文化之时,得以晓见弟子的存在需要;才能结合规言谨句,在字里行间中渐渐使弟子们裹保一颗清醒的头脑,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源头找寻到奋斗、拼搏的核心动力。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经得住飞速发展的社会的考验,才能确确实实让复古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开出智慧之花。

第二,《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关注“弟子”的存在意义。正如前文所述,在应试背景下《弟子规》的学习变得偏激,大多数家长、教师渴望从中找到学生取得高分的法宝,而我们的学生也渐渐习惯了“功利性的学习”、“目的性的读经”。笔者并非认为,《弟子规》的学习应完全与分数无关,但更想肃清的是,一本传统文化经书的诵读,最本质和最核心的目的应回归到人最基本的问题上来。关注弟子的存在意义,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减轻当代青少年对于生存必要性的质疑、对于学习目的的怀疑,才能真正引领弟子们良性的、有意义的读经诵典。

第三,《弟子规》的学习目的应致力于提升“弟子”的人生境界。提升人生境界一直都是学习目的的必要组成部分,但长久以来由于达到这一目的过程持久、学习效果不易检验等,它便显得“高深”和“难以达到”。《弟子规》的学习目的也受此制约,似乎仅能停留在“记背”层面上。那么“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仅仅背诵之后就能真正做到了吗?孝悌、谨信、泛爱众不仅是家庭、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规范,更应该成为弟子学习、修养的终身目标。真正肩负起提升人生境界这一目的下《弟子规》学习才能散发其迷人的传统文化蕴香。

二、《弟子规》学习者的谨视: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在《弟子规》的学习中,许多学校和家长都称呼学习者为“弟子”。弟子,主要是指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的童蒙,亦是谈及教育对象时的“学习者”、学校及教师眼中的“学生”、家长口中的“孩子”、社会普遍称呼的“青少年”、“儿童”。

nlc202309031944

(一)作为“儿童”的弟子

原名为《训蒙文》的《弟子规》,是我国传统的儿童启蒙教材之一,其学习者正是需要接受蒙养的适龄学生,从这一角度来讲,儿童理所应当是《弟子规》的学习者。一方面,以“儿童”的眼光看待弟子,体现了现代儿童中心主义“作为儿童的儿童”这一思想,承认儿童具有独特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此时的“儿童”这一概念已比古代的“弟子”有所进步,不再将弟子视之为“小大人”了,这确实是看待学习者层次上的飞跃。另一方面,以“儿童”的角度诠释弟子,也将影响到整个《弟子规》学习体系的阐释。若仅仅将“弟子”视为“儿童”,那么前文所言的以人生境界提升为目的便显得更为“高深”,与弟子们的距离更为遥远了。

(二)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

站在“人的存在”的角度,我们眼中的“弟子”不仅是“儿童”,还是一个“人”。我们需要看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但还应看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共性——作为“人”的存在。首先,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并非是忽略弟子的“儿童”性。弟子在年龄阶段上仍属于儿童,蒙学教材《弟子规》正是依循其学习特征进行撰文,设计成三字一句形式便于儿童诵读和记忆。其次,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也不是一味强调弟子与“成人”的共性,借此说明应该重视弟子的“非儿童”。站在人的存在角度,“儿童”和“成人”同样分享着尊严、存在的意义,共同面临着人的存在所必须面对的诸如有限、死亡等问题。最后,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只为了更客观、科学地看待弟子。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学习者的范围逐渐扩大,古代对于弟子的划分和认定就显得局限了。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一方面仍然依循弟子年龄本身的学习特点,需要提高一定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弟子的“存在需求”,需要积淀更多的存在智慧。

三、《弟子规》学习内容扣思:哲学理念下的批判性吸收

在《无声的中国》中鲁迅曾云:“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今时今日,我们并非选择抱着古文死掉,用传统文化的糟粕应对当世的文明;同样,我们也并没有舍掉古文而生存,全然抛弃传统文化之根。怀抱经典美文,构建存在意义下的《弟子规》学习迫在眉睫,其核心便是《弟子规》内容的甄选。

(一)修订式接受《弟子规》节选

不少学者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一本清朝年间的《弟子规》中一些内容已经难以与时俱进、不符合现代社会人的新形象,甚至有的字句中包含着封建守旧的思想遗风;行文中部分字句强调男尊女卑、牺牲个性,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为了保护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更加纯真的成长,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在这份良苦用心下选择了一种“非真实性”的知识学习。有的学者反复深入研究、征求多方专家意义,形成了“现代修订版《弟子规》”,开辟了学习内容择选的新方式。诚然,学者们的见解都很真切,无一不是为了筛选出更为现代的、科学的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培育祖国的花朵。笔者在这一点上从未质疑。那么,除了删减、修订《弟子规》的学习内容,是否存在其他的理性、科学吸收传统文化的方法呢?

(二)批判性理解《弟子规》全貌

从存在主义出发,呈现知识原貌不仅是知识本身完整性、真实性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弟子了解知识的“原生态”,在哲学理念的引导下进行批判性的吸收。与删减版、修改版的《弟子规》学习相较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学习《弟子规》的原文全貌。任何知识都是扎根于一定历史时间、空间的土壤之上的,它烙刻着时代的印记,字里行间展现着时代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而作为人的存在的弟子,了解知识原貌,进行反思,评判性吸收,才能从根本上领会存在意义。从存在角度出发,死亡、有限等问题都是存在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我们确实应保护弟子的心灵,但更应理性、健康地开放弟子的心灵。如《弟子规》的“入则孝”章节中提及“丧三年,常悲咽”,有的学者认为此句不适宜弟子诵读,不应该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灌溉父母去世的消息。那么,是否弟子不去诵读,现实生活中就不会出现“死亡”、“去世”之事;是否弟子回避死亡话题,他们的亲友就会永葆平安,显然不是。还知识以真相,不仅仅是对知识、历史的尊重,也是一种应对相关问题的传统方式之传承与弘扬。

四、《弟子规》学习方式明辩:双重知识叠加的理性学习方式

从《弟子规》的知识类型来看,其内容属于社会知识范畴,但从知识的获得途径而言,又属于人文知识范畴。《弟子规》内容主要包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体现出了其作为一种“社会知识”的“规范性”和“策略性”;[1]而创作并流行于清朝的《弟子规》,是以《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众爱,而亲任,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指导思想,结合清朝年间具体的孝悌、处事之道所归纳撰文,这一知识的获得正是对各种具体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结和反思,[2]因此,它又属于人文知识。

《弟子规》知识的属性决定了其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和交叉性。既需要社会知识学习方式中的“观察”、“交流”与“实践”,也需要人文知识学习方式中的“体验”、“移情”和“反思”。理性的选择、因人而异的采用能更好地掌握《弟子规》的内容,达到体悟“人的存在”之深意与熏陶传统孝悌之文化的双重效果。

(一)观察与体验并举

《弟子规》的学习内容朴素、简洁,但却涉及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仅停留于记背层次上的学习是不够的。从社会知识角度来讲,《弟子规》的诸多内容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反观社会百象是较好的学习方式。诸如“入则孝”、“次谨信”,社会生活中都可观察到章句实意的再现。借以社会情境的印证,能够生动地展现吟诵内容,给学习者留下更为牢固的知识印象。因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式不适宜用来学习《弟子规》。从人文知识角度出发,《弟子规》学习的是历史人文知识,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人文需要”,产生一种“体验需求”。通过体验,既可以巩固观察阶段对于学习知识的基本了解和领会,还能通过异时异地的“共鸣”而体悟到更为深刻的人的存在意义。

nlc202309031944

(二)交流与移情同行

仅仅通过观察和体验,并不意味着就能很好地掌握《弟子规》,交流和移情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社会知识并非是孤立的、死板的,它较为开放的知识特性要求《弟子规》的学习也应采用“交流”这一学习方式。弟子间的互动磋商、质疑,甚至是争论、辨析,最后才能进一步达到批判性的吸收。人文知识也不是共性的、必然的,它较为个性化的创作本质要求《弟子规》的学习还应采用“移情”的学习方式。移情,是人文作品与学习者体验之间的桥梁,可以连通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间的蛛丝马迹,可以缩短知识本身所处历史时期与学习者当下的时间、空间、社会和文化“距离”。通过移情的方式学习《弟子规》,能真正成为一名“弟子”,不仅体验现世百象,也能感悟传统文化。

(三)实践与反思携手

《弟子规》知识归属范畴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实践和反思是必须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处于社会知识层面上,学习《弟子规》的落脚点便是行为、思想的实践。因此,实践不仅成为学习的目标,同样也是学习的方式。通过观察、交流,学习者已基本能够在自我和他我的理解差异中取精去糟,实践是将这一知识巩固的最佳方式。处于人文知识层面上,学习《弟子规》的核心方式是反思,是自我与他我、个体与社会经过上述学习方式后的再次交锋,这种反思意味着对于知识本身的最终审核和批判性检验。作为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更需要弟子的反思,无论是人生境界问题的疑惑,还是人之存在意义的不解,都需要学习者的潜心反思。经过反思后的批判性吸收才能给予学习者更多思考的欢乐,体验学习本身的真乐趣,激发学习《弟子规》的长久热情和兴趣。

毫无疑问,我们的社会从没有遗忘历史精华,我们的教育更加渴望晓见传统文化在新技术年代“复苏”与“兴隆”,这不仅是中国传统经典得以时代检验的有力佐证,也可以踏循传统经典,在洪亮悦耳的《弟子规》朗朗书声中看到“弟子们”的谨言慎行。教育哲学视域下对于《弟子规》学习的审思,旨在探求理性学习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正确看待学习者,从而阐明学习的辩证性意义:期待着吟经诵典的新时代“弟子们”知书识礼、谦谦君子的背后是理性的头脑、明亮的双眸、思辨的智慧和扎根于内心深处的传统经典之苗,以及终将绽放的瑰美国学之花。

参考文献:

[1][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3]John Wilson.Perspectives o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

tion[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3(02).

[4][清]李毓秀.弟子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5]Ruitenberg,C.Introduction:The Question of Method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J].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

on,2009(03).

[6]石中英.中国传统文化阻碍创造性人才培养吗[J].中国教育学刊,2008(8).

学习弟子规心得 篇9

放暑假前学校工会发了一本书钱文忠解读《弟子规》,并布置任务假期里学习。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我是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情去看的,当我看到第17页的时候,我真正被这本书所吸引,所感动。读完全书后让我受益匪浅。

以前觉得自己已经算是挺孝顺的了,平时都会给父母亲钱财和买些东西,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孝有几个层次:孝身,孝心,孝德。平时给父母钱财衣服自以为很孝顺了,其实这仅仅是孝身。孝心是“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就是说父母亲喜欢的事情要竭力去做,而他们不喜欢的事情要坚决不做。“身有伤 贻亲忧”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 德有伤 贻亲羞”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只有做到这样才算是有孝心,而孝德则是要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让父母亲以有自己这样的儿女感到自豪!

弟子规学习计划 篇10

(草案)

1、活动背景及意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它不仅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更是国学之精华。其内容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公司一直关注着员工的基本素质提升和道德品质培养。此次在公司全面开展深入学习《弟子规》培训,不仅有利于公司对内提高企业的人际和谐度与工作绩效,对外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同时也是从孝、信、爱、仁、学等方面对员工心灵上的一次洗涤,让员工在以后家庭生活乃至人生中受益无穷。

2、指导思想

通过开展此次的《弟子规》培训,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爱、恭敬、关怀、诚信、互助和谦卑的传统美德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心,提升员工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员工责任心和凝聚力,树立端正、认真和谐的良好风尚。

3、参与人员

负责部门:运营部

参与人员:运营站全体员工

4、实施方案:

1、准备阶段:

(2012年5月7日—2012年5月9日)此阶段主要是宣传《弟子规》培训的目的、重要意义及活动内容,让员工对此次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运营站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本次培训通过以下形式开展:

(1)在公司领导会议上明确此次培训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并将最终确定的培训方案通报公司各部门。

(2)向每个班组发放《弟子规》一书,并将此书作为此次培训的学习教材。

(3)准备好培训学习《弟子规》的辅助学习工具(笔、纸)。

2、实施阶段:

2012年5月7日开始,此阶段主要是员工的学习阶段,根据现场的工作性质,采用硬笔通过字帖临摹弟子规的形式进行,俗话说念十遍不如写一遍,通过临摹逐渐加深员工对弟子规的理解,同时锻炼员工的心性和字体。《弟子规》分总叙、入则孝、出则第、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共八个部分,每周布置一部分内容(具体分配待定),员工进行抄写,并根据教材写出自己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或体会,要求书写用心、工整,并交给直接上级主管人员填写评语。在每周五之前交到各站点负责人检查,并在运营例会上评比出该周最佳作品,评比依据三个方面:第一、员工的书写用心程度;第二、员工对该部分的理解情况;第三、对比每一阶段的学习,员工的学习进步程度。最后在每个月的民主生活会上展览最佳优秀作品及最佳进步作品,届时请总经理在该员工作品上赠言以示鼓励。

3、深化阶段

通过《弟子规》的全部内容的学习,运营部配合多种活动来加深对《弟子规》的理解和掌握,如举行弟子规背诵比赛、弟子规考试、弟子规书法大赛等等。

4、费用估算

1、临摹字帖购买费用15元/本,30本*15元=450元

运营部

《弟子规》学习读后感——传统文化 篇11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课前口令

良好的课前准备能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课堂,他们往往比较新鲜好奇,不知道课堂的规矩。规范学习习惯应从课前准备开始。预备铃响前(或一节课下课时),我用“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组织口令,让学生提前将下节课的学习用具准备好并整理好穿着安静地趴在桌子上等待上课。这个习惯的养成需长期坚持,有些孩子没做好时,我不着急批评或一直指责,而是让他们反复诵读这课前口令,在诵读的过程中他们往往能自我提醒,在诵读声中逐渐安静下来准备用具。一段时间下来,书桌摆放越来越整齐,班级的面貌有所改善。

二、课堂规范

活到老学到老,良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益。课堂上阅读课文时,我用“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明确读书的要求,逐渐纠正了学生读书时心不在焉、拖拖拉拉的习惯。并通过诵读“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让学生明确读书应该“不动笔墨不读书”带着问题学习,有疑问要请教老师同学帮助解答。读书时,我还不忘提醒孩子端正坐姿,“步从容,立端正”“勿践彧,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然后在“坐如钟”的姿势下开始写字,要求“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只有端正坐姿整理好桌面和握好笔才能写出工整的字体。良好的坐姿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长期的渗透,学生的坐姿得到训练,视力得到较好的保护。

三、课间课后

课间十分钟,有些孩子喜欢翻阅班级“图书角”的书籍,但是上课铃声一响,有些孩子直接把书随手一扔跑回座位。一本本精美的图书凌乱地摆放在书架上,时间一长,这些书籍容易脱落或破损,甚至被人涂画。看到这样的图书角,我走进教室后静静地过去整理,学生看到后默默地上前帮忙。整理后,我板书“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之,有缺坏,就补之”这些内容,让学生反复诵读,接着再解释意思,过程中就有孩子按捺不住站起来说说图书角了。我顺势问孩子该如何做,在讨论声中植入爱护书籍的习惯,最后还有孩子自告奋勇担任“图书管理员”。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图书角大多数是整齐的,凌乱时,我又会用上面的内容强化教育,孩子们也会互相提醒。长期强化教育,大部分孩子逐渐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有些甚至给每本课材都穿上了一层美美的书套并工整地躺在课桌或书包里。

课间十分钟,有些孩子喜欢在教室或走廊奔跑,奔跑的速度往往比较快。二年级第一学期,我们班的欧阳同学上完厕所走在拐弯处就被快速奔跑的廖同学狠狠地撞倒在地上,后脑勺着地,立马起了一个大包。欧阳同学被撞疼后,立马激动地大骂廖同学。廖同学本来挺害怕的,但是挨骂后也立马言语还击。后来两个孩子在走廊扭打起来。等我赶到时,看着这两个“斗红了眼的公鸡”,我知道,要是处理不当,他们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深。我没有马上问事情的原委,决定采用“冷处理”,让他们先反复念读“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在诵读中冷静下来。半小时后,他们握手言欢。我的《弟子规》才粉墨登场:“步从容,立端正”“宽转弯,勿触棱”;“言语忍,忿自泯”“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让他们知道拐弯处应该宽转弯,而且不应该奔跑。撞倒人后应该道歉,被撞后不能说“秽污词”,如果双方能够“言语忍”,那么自然“忿自泯”。知道了同学之前应该亲如兄弟,摒弃“市井气”,懂得了友情的珍贵和宽容待人。借这次契机,我回到班级趁热打铁开展了“兄道友,弟道恭”的主题班会,让全班同学齐诵读这些内容,并让两个当事人说说自己的错误。其他孩子也开始支招如何处理同学的冲突。班会课在热烈的讨论声中进行,下课我们又再次诵读了以上内容。以后一旦班级有冲动的学生吵架打架,其他学生会用“言语忍,忿自泯”“兄道友,弟道恭”等句子劝架,这类事件逐渐减少,班级气氛较为和睦。

学习《弟子规》总结 篇12

推荐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坚信:只有先学做人才能做好学问。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古人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财富,《弟子规》就是被广泛传诵的文化读物。说实在的,以前我只认为《弟子规》与《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启蒙教育而已。读来才发现,《弟子规》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行为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后来我又读了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一书,才认识到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含了做人的道理,不仅对儿童,对我们成人如何经营幸福人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确是一本好书。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感悟就会明白许多道理。为人处世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就有了准绳,在生活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错误的言行。正如老师所说:“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而是用来做的”,学习《弟子规》就应践行,一定要落实到工作中,落实到待人处世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感觉自己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

首先,我把《弟子规》落实到我的品德课堂中。初学弟子规的时候,每节课前我都让学生背诵几句,弟子规的内容读来朗朗上口,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到了今天,每节课前的两、三分钟都会有孩子主动上台讲德育小故事,引入小故事能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领会到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每节课前,在黑板的一侧,都有孩子们写的《弟子规》座右铭,这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后,针对孩子难以改正的不良习惯选择的其中有警策的句子,时刻督促孩子们。如今,这些都成为了一种习惯。

针对所学我为孩子们设计开展了丰富的主题活动,结合弟子规,在学生中有目的地开展了 “孝敬父母”、“礼仪伴我行”、“诚实守信”等主题活动,针对当今学生感情冷漠,我们结合《弟子规》,教导学生学会感恩,把道德表现提升到道德情感的层次。针对不良行为习惯,引用《弟子规》精神写出规劝书帮其改过,让学生学会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如何善意的帮助别人。结合弟子规中的小故事,组织孩子们讲德育故事比赛,演弟子规情景剧。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卫生习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待人的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行为举止。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体会《弟子规》的内涵,无形中得到了教育。

其次,生活中我也改变了很多。《弟子规》上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自己没做到反而会埋怨父母,这个是自己不对啊。《弟子规》上教“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即使父母有过失、犯了错误,我们要劝谏父母,那个态度“怡吾色,柔吾声。”都要用温和的脸色、用那种柔软的声音来劝导。想想在家时,我经常因父母的唠叨而和他们顶嘴,偶尔,父母有过错的时候,更是对父母得理不饶人,真是太不应该了。现在离家远了,才觉得父母的好,读了《弟子规》让我感觉自己为父母做的还太少太少,欠父母的太多。

以前在家里,丈夫做的让我不满意时,孩子不听好话时,我都大发脾气。现在,更多的时候我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工作中,我尽量要求自己与同事朋友相处要“兄道友,弟道恭”,与同事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要“言语忍,忿自泯”,注意自己的语气。

学习弟子规心得 篇13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三通信工程的金枝。

说到接触《弟子规》,这还得从我们的Stanley老师说起。作为EEE的老师,和作为EEE的学生,相遇是必然的。但起初的接触,也只局限在教室里、课堂上。就在这学期初,我不幸的错过了Stanley老师第一次的道德讲座,可我有很有幸地参加了之后他的尊师重道的素食活动。刚开始积极参加这个活动只是为了好玩,同时又可以向老师们表达我们的尊敬之情,不可不说是一举两得。很感动的是,老师们无论是后来吃到了我们做的寿司还是因为有事没能吃到,他们一听说我们这个活动的主题后也都很感动,反而向我们表达了感谢之情。那一刻,我再一次深深地认识到所谓的“将心比心”,当你为他人着想,尊敬他人时,也会受到他人的尊敬和感谢。

开始的一两次讲座并不是以《弟子规》为主题的,我当时的心态就是:反正学业还不太重,提升人道德修养的讲座听听总是有好处的。但问题出现了,一边是学期中开始,所有的实验和“无边尽”的实验报告接踵而至,而另一边是讲座的主题逐渐确定为《弟子规》的研习(那时的我对《弟子规》的认识还不很深),摆在我面前的是纠结的选择。

学业 or 道德的学习?

身为一个爱学习的学生,我深深地懂得,学习才是我们的根本之道。如果要坚持参加讲座,一定会占用我一部分学习的时间。可另一方面,我觉得Stanley老师说得很对,当今社会的青年们太缺乏对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了。有那么一段时间,每次心里最纠结的时候就是每次讲座开始前的那一个小时。我可以在那一个小时里,找一千条不去参加的理由,但也可以找一千条应该参加的理由。幸运的是,每次我身边的好友和Stanley老师,都会在我要放弃的时候拉了我一把,就这样我有心无心地坚持了下来。值得一提的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弟子规》的深入学习,我开始对中国古代所高度推崇的:孝、义、礼、智、信有了自己的见解,并开始逐渐应用到实际当中。首先是孝,我们都知道“百善孝为先”,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虽然经常会想到父母但我很少主动打电话给他们,都是等着他们打过来。学习《弟子规》后,开始主动打电话给父母还有姥姥、姥爷,令我吃惊的是,每次我主动打电话回去都能清楚地感受到电话那头亲人们激动、欣喜的心情。之后是对待人、事、物的心态有了很大的转变,我现在尽量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为他人着想,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都能看得很开,感觉整个人的脾气比以前好了很多,周围的人比以前可爱了很多,做事情比以前顺利了很多。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的。

至于学业,我的新认识是,一个人连最起码的道德都没有,连最起码行为礼仪都没,他有再多的知识有什么用?!他有再多的证书、文凭有什么用?!别人会信任他么?他发明的东西会对社会、人类、自然有用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在学校里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我们唯一的目标么?当然,我不是提倡大家都不要去学习了,课也别上了,而是应该好好想想做人的本质和目标是什么?很肯定的是学习一定是有用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学习和道德孰重孰轻,我们每个人还应好好考虑一下。《弟子规》当中也有提到一些学习的方法,我觉得也是很有用处的。例如“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涩通”(不妨把学习的期限安排的宽裕一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时间。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通达了。),“学习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确实都非常重要。)”

我想全XJTLU的人都很清楚,EEE的学业是最最最繁重的,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课业任务也在增加。在此,我想拿我做一个试验也好,例子也罢,向大家证明,道德和学业双丰收是完全可能的。

《弟子规》学习读后感——传统文化 篇14

关键词:弟子规;必要性;实践活动;学生;家长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95-01

大部分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适应阶段是一段坎坷的路程。为什么?在刚进入小学的适应期间,最常听到老师讲的孩子的问题是什么?也许做父母的最常从老师那里听到的反馈就是孩子不遵守纪律,不能安静地聆听老师和同学讲话,自己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管是否影响别人,这类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其实这是缺失对孩子规矩习惯的培养而造成的后果。问题不在孩子,而在于我们没有看到要为下一个阶段做的准备工作到底是什么。让学生学习《弟子规》,并且学以致用,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崇高的道德品质的必要手段。《弟子规》篇幅不长1080个字,360句,113件事,非常适合我们开展实践活动课。实践证明,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特别管用,特别灵,放之四海而皆准;能治家庭、学校、社会各种“疑难杂症”。小学生如何学习《弟子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什么?实践就是做。下文阐述弟子规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的应用,形成学生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首先,背诵。 《弟子规》内容虽然不多,但是必须记牢,记不住就不能践行。首先将《弟子规》分8个段落来记,每个段落用7天的时间背。其次,每天自习班主任老师按值日组分别检查背的情况,不让一个学生偷懒;第三各科老师留家庭作业时一定要增加一项实践作业,并留出完成实践作业的时间,通知所有的家长和自己的孩子背《弟子规》;第四,全体教师必须背,并且比学生早背过,各年级组长老师检查,并互相交流背的体会。第五,考试。分口试和笔试。第六,让家长间接参加答题,每天出一道笔试题,学生必答,家长可以帮孩子答题,其实就是让家长答,因为出的题有难度。比如:“父母有过失,当子女的应劝说改过向善。态度一定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应做到和颜悦色地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每日一考,夯实记忆。

其次,理解《弟子规》所讲。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识字量少,理解能力差,那么如何更好地让他们学好《弟子规》,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学以致用,成为一年级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学生和老师在初学《弟子规》时不是很积极的,有点被动的学习,不情愿的学习。可是,学着学着就有了转机,逐渐地产生了兴趣。一方面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由父母带动孩子学习《弟子规》,理解其中意义。学校下发的家长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成绩和做人,您更看重哪一项?出乎意料的是,95%的家长都选择做人。可以说,如今家长的成才观、人才观有了普遍意义的转变。做人比成绩更重要,成为了当代年轻家长的共识。另一方面老师讲解《弟子规》,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道理。在课堂上,发现儿童经过5-15分钟的诵读后,情绪明显稳定下来。几个班级在经过四个星期的诵读训练后,老师们皆反映学生的吸收能力增强了,上课更能集中注意力,他们叫起来也变得轻松了;班级的秩序一天比一天有进步;老师不在的时候,也懂得自我约束,自制力也有进步了,有的家长也反映,孩子不只是语文成绩进步了,数学和其他科目的成绩也提高了,在家里也听话、孝顺了。

最后,力行《弟子规。《弟子规》重在落实,必须学一句做一句。我们怎样力行的呢?世上有孔母才有孔子,有孟母才有孟子,有岳母才有岳飞,家长也应学做孔母、孟母、岳母,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是道德品行教育最好的教材。

《弟子规》为什么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全面展开?《弟子规》是孔孟文化的精华,里面含藏着人类的智慧,二千五百多年的验证,它是无价之宝,今人无需验证,只管拿来用就可以了,通篇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一个“孝”字。它融诵读与识字、为学与为人于一体,教导人们诵读并落实在生活当中,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它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待人处事的道理与具体方法。我们仰慕圣贤,渴望拥有近乎超凡脱俗的智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追求幸福美满的人生,渴望圣贤文化的启迪与熏陶,行有不得,反求自己;我们追求心灵的清净与平等,渴望心灵无形的提升,纯净纯善,心平气和。《弟子规》是法宝,含有正能量,不仅仅是小学生要认真学习,我们老师也需要认真研悟,和学生一起进步。

总之,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离不开在各种语言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下的氛围,尤其是在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综合模式中,让学生从《弟子规》的德育修养中得到更多的知识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些与整个教学是分不开的。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可以说万事不顺因不孝,综合实践活动课只要含孝的成分多,实施起来就一定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 李进国,管建宏.落实知行合一 打造成长平台[J].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3(Z1)

[2] 冮小姜.践行《弟子规》,探索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小学生知行合一行为习惯的养成[J]. 学苑教育. 2014(18)

弟子规学习心得 篇15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几点体会:

1.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2.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绩再突出,对领导不够尊重,我行我素还是得不到领导的认可。“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是我最好的一句经文,喜欢听表扬的话,不喜欢听批评的话,所以被别人批评一下,会不开心很久,而且还会为自己找种种理由,现在才知道这对自己毫无助益。现在面对批评,要养成不但不会生气,还很高兴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让自己有改过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的将《弟子规》的精化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

3.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我的人生目标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做了每件事。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和落实《弟子规》,同时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让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下一代是我们做父母最大的责任。,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心的人!

4.人有四种恩德必须报答:父母、师长、国家和众生。今天如果没有国家,没有一切的施政,我们就没有办法生活在安定的社会里;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众生努力才有的结果。时常怀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别人的恩德,人才不会那么自私,不会有那么多的不满和怨言,人才会活得开心,社会才会更和谐。

学习《弟子规》有感 篇16

老师先把《弟子规――孝篇》抄了一遍,抄完后,又给我们逐字逐句地讲述了一遍。其中,“父母呼”是爸爸妈妈叫你的意思,“应勿缓”是听到了父母的召唤,就应该马上响应,动作不应该太缓慢;“父母命”意思是爸爸妈妈吩咐了,给你指导、安排了要做的事,“行勿懒”意思是行动要迅速,不能太懒惰;“父母教”意思是爸爸妈妈谆谆教导时,“须敬听”意思是做儿女的,必须恭恭敬敬地听;“父母责”意思是爸爸妈妈责备你(的错),“须顺承”意思是做儿女的,应该恭顺承受;“冬则温”意思是冬天儿女们要为父母晒晒棉被,注意保暖,“夏则清”意思是夏天儿女们要为父母扇凉、驱蚊;“晨则省”意思是早上起来儿女们要看望、探问父母,“昏则定”意思是晚上儿女们应该把父母安顿好,让父母能好好休息;“出必告”意思是出门时儿女们必须先向父母问候一声,“返则面”意思是儿女们回到家,必须要先见父母的面;泛指出入都要和父母打招呼;“居有常”意思是居住要有固定的地方,“业毋变”意思是儿女的职业不要随意改变;“事虽小”、“无擅为”意思是再小的事情,儿女们也不要自作主张;“苟擅为”、“子道亏”意思是假若儿女遇事自作主张,就违背了做儿女的准则;“物虽小”“勿私藏”意思是再小的东西,儿女也不能在父母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藏起来;“若私藏”、“亲心伤”意思是假若儿女们私自把东西藏起来,就伤了父母的心了;“亲所好”意思是父母所喜欢的事或物,“力为具”意思是儿女们要尽力满足;“亲所恶”意思是父母不喜欢的事或物,“谨为去”意思是作儿女的要在不知不觉中把父母不喜欢的事或物除去;“身有伤”意思是如果儿女的身体受到了伤害,“贻亲忧”意思是必然会给父母平添一些忧伤;“德有伤”意思是如果儿女在品德上有缺陷,“贻亲羞”意思是必然让父母因此而蒙羞。

明白了这些道理,从今后,我一定听从老师和父母的教导,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养成好的品德,将来长大成为一个对国家、社会和人类有用的人。

上一篇:卫生院的管理制度下一篇:逛花鸟市场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