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工生存,与社会调查报告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农民工生存,与社会调查报告(精选9篇)

关于农民工生存,与社会调查报告 篇1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从农村不断向城市涌入了一批又一批的务工人员,他们是农民的身分,但做的却是工人的工作,我们称这样的人为“农民工”

最近几年中国不断出现与农民工的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让社会大批的人关注的就是,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我本着深入了解农民工的生活与工资问题的基本原则,到本校(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了解一批正在为学校修建教学楼的一批工人,他们其中就有的是农民工,在他们休息之余,我和他们谈论起了关于2007~2010年有的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他们有什么看法,其中一个老者就向我诉说了一个关于他亲身体会到了关于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据他说,那是在2008年左右,他在浙江的某一个工地上做工,一天的工资大概就60元左右,在那里干了又三个月,快要临近春节的时候,都要回家过年到老板那里去结账的时候老板却说叫他们等几天钱还没有得到,就这样等了几天之后,老板还叫他们等几天,眼看就要到春节了,每一个人心里别提有多么的焦虑,就这样老板将发工资的事情推迟了半个月,半个月之后,还是没有得到工资,这是他们才发现自己受骗了,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在他们最无助的时候,有一个好心人叫他们去找政府解决,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领回了工资,但春节已经到了。

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并不是只有这个老伯遇见其中还有很多人,我在网上看见了这么一则新闻,新华网拉萨12月6日专电(记者黄兴张京品)再有个把月,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就要陆续返乡过年了。但每逢年终岁尾,“农民工工资拖欠”总是成为不少人的“心头病”。拖欠农民工工资是对劳动者正当权利的践踏,应让拖欠者付出沉重代价。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年年提,年年有。但细想想,问题的根源并不难找:建筑企业或包工头未能按时、足额给农民工发放报酬。解决此顽症有必要加大对拖欠者的惩处力度,让其不敢拖欠、拖欠不起。同时强化相关政府部门的行政责任,使农民工维权有去处,解决有帮手。

拖欠者为何如此大胆,侵吞农民工的血汗钱?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其惩处力度不够,欠薪带来的收益远高于其背负的成本。因而,只有让欠薪的成本大幅度提高,高于其带来的收益,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才会逐渐减少。

应该说,各地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黑心企业”惩处力度都有所加大。但政府监管有必要进一步增强。事实上,如果相关部门提前加强监管执法,很多工资拖欠就会闷死在萌芽状态。

合家团圆的新年就要来了,农民工在外辛苦一年,就盼着回到家乡过个欢喜年。血汗钱被克扣是对农民工及其家庭巨大的伤害,更是对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

权利的践踏。相关企业应把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作为义务无条件执行。相关政府部门对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现象,也应拿出更多“硬手腕”来。

我很赞同这则新闻,当我们这种靠劳动吃烦的阶级人民,在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国家就会发布响应的法律来维护我们自身的利益,就关于这两年来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的通知,如下:

2010年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紧急通知。

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高度,把解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作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细,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解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和劳动争议调处力度。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监察、财政等部门和工会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做好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及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相关工作。

二、深入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普遍检查的基础上,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建设领域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要抓紧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在建工程项目支付农民工工资情况逐一排查,发现拖欠工资问题或欠薪苗头及时督促企业妥善解决;对反映投诉的建设领域工资历史拖欠问题,也要认真加以解决。要加强行政司法联动,加大对欠薪逃匿行为的防范、打击力度。对因拖欠工资问题引发的劳动争议,要开辟争议处理“绿色通道”,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当即立案,快速调处,力争在春节前办结;对符合裁决先予执行的拖欠工资案件,可以根据劳动者的申请裁决先予执行。

三、督促企业落实清偿被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主体责任。各类企业都应依法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不得拖欠或克扣。建设工程承包企业追回的拖欠工程款应当优先用于支付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因建设单位或工程总承包企业未按合同约定与建设工程承包企业结清工程款,致使建设工程承包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建设单位或工程总承包企业先行垫付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因工程总承包企业违反规定发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个人,由工程总承包企业承担清偿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责任。

四、加大力度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对于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已拖欠的工程款,要由本级政府限期予以清偿;涉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先行垫付被拖欠的工资。对于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已拖欠的工程款,要督促建设单位限期还款;涉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先行垫付被拖欠的工资;对不具备还款能力的项目,可采取资产变现等措施筹措还款资金。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准确地向人民法院提供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的信息,帮助建筑业企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对已通过诉讼程序进入执行阶段的拖欠工程款,要配合支持人民法院加大执行力度。对因建设单位破产等特殊原因,致使拖欠工程款成为“死账”的,由有关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妥善解决。

五、加快完善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的长效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抓紧完善企业工资支付的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月足额支付。要进一步规范建设工程分包行为,加强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从源头上防止发生拖欠工程款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地方政府未能解决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除极特殊的项目外,一律不再批准其新建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对有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一律不得批准其新开发建设项目和为其办理用地手续。对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建筑业企业,要依法对其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和新开工项目施工许可等进行限制,并予以相应处罚。

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应急工作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置因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坚决防止事态蔓延扩大。对于拖欠时间长、涉及数额大、一时无法解决的拖欠工资,要通过动用应急周转金等资金渠道先行垫付部分工资,或给予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必要的生活救助,帮助其解决生活困难。同时,要加强舆论引导,做好疏导工作,引导农民工用理性合法的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一面鲜红的党旗,上面是镰刀,和斧头,镰刀象征着我们国家的农民,斧头象征着我们国家的工人,当我们的农民与工人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是不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利益也受到了侵犯,维护工农的利益,就是维护共产主义的利益。

关于农民工生存,与社会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无地农民,农村经济,土地承包,生存与发展

一、背景与基本情况

(一)调查背景。

1983年全国范围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先河,极大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97年中央政府(中办发16号文件)提出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调动了农民种地积极性。2003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将土地承包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我国农村集体所有耕地的调整和变动有了法律依据。

1997年以来,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既保障了农民权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引发了一些现实问题。由于“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大稳定,小调整”在实施过程中政策落实不到位或是执行偏差等原因使得一些农村中出嫁妇女、新生儿、返乡的复员退伍军人、下岗返乡职工等人员都成为农村中的无地农民,与此同时户口外迁的或是死亡人口的却一直保留着原先分得的土地,造成土地分配失衡。由于土地承包期延长、耕地补偿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在许多地区形成了无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尴尬局面,无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河北省是拥有6883.3千公顷耕地、4264万农村人口的农业大省。虽然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耕地保护制度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河北省广大农村由于种种原因,也产生了大量无地农民,在全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为此,课题组选择河北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河北省无地农民生存与发展现状,探索无地农民生存与发展的规律,为解决全国范围的无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提供思路和对策。

(二)样本选取。

课题组采用重点调查的方法,分别在河北省保定、石家庄、唐山、邯郸、邢台、廊坊、衡水、沧州、承德等9个地级市选取了32个县41个村进行了重点调查。为了准确地掌握无地农民的生活、就业、上学、养老及享有的权利等各方面状况,研究无地农民生存与发展的规律,我们选择了240户无地农民家庭进行专门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94份。

(三)调查资料分析。

被调查的41个村,总人口数为55987人,其中无地农民人数为5610人,占被调查村人口总数的10.02%。其中,嫁入的成年妇女2020人,占无地农民总数的36.01%;未成年男子1722人,占无地农民总数的30.70%;未成年女子1721人,占无地农民总数的30.68%;其他原因无地农民147人,占无地农民总数的2.62%。

在调查的194户无地农民家庭中,被调查家庭总人口数为972人,其中无地农民399人,占被调查人口总数的41.05%,其中男性无地农民为153人,女性为246人。而在153名男性无地农民中,成年男性33人,占无地农民总数的8.27%,未成年男性120名,占无地农民总数的30.08%;在246名女性无地农民中,成年女性152人,占无地农民总数的38.10%,未成年女性94人,占无地农民人口总数的23.56%。

无地农民中的未成年女性和未成年男性多为政策实施后新出生人口,而无地农民中的成年妇女以新嫁入人员为主。成年男性无地农民,主要集中在入赘女婿、退伍军人和返乡工人中。

二、被调查乡村的土地承包状况

根据对无地农民的实地调查发现,各地无地农民数量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河北省各县、市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执行上的不同所造成,基本上可以将被调查村的土地分配情况分为三大类。

(一)完全按照国家政策进行土地分配和调整的乡村。

大部分调查的村都是根据国家政策和《土地承包法》对土地进行分配,这些村在1997年后完全按照国家政策对土地进行了第二轮承包,此后按照政策规定没有再对土地进行调整,十年间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而导致无地农民产生。在调查的25483位村民中,无地农民1060人,占被调查人口的4.16%,其中因结婚嫁入的成年妇女449人,占无地农民总数的42.36%,未成年男子298人,占无地农民总数的28.11%;未成年女子278人,占无地农民总数的26.23%;其他原因无地农民35人,占无地农民总数的3.30%。无地农民主要由近年来新嫁入的妇女和新出生的儿童构成,其他所占比例相对较少。随着政府政策和法律的出台,绝大部分村民和村委会人员作为政策的接受者,没有对土地重新分配提出要求。

(二)没有完全根据国家政策进行第二轮承包的乡村。

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村并未在1997年按国家土地政策进行第二轮承包,而此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也没有再进行土地分配,导致大量无地农民出现,如保定雄县米北镇板东村、邯郸武安市武安镇西竹昌村、邢台宁晋县凤凰镇东南汪村等1 1个村,其中西章吕村自1983年以来,土地未进行大的调整,导致大部分25岁以下人口无地,而户口早已迁出或死亡人口土地仍由家人种植。在调查的22911位村民中,无地农民为4086人,占被调查人口的17.83%,其中因结婚嫁入的成年妇女1392人,占无地农民总数的34.07%,未成年男子1304人,占无地农民总数的31.91%;未成年女子1306人,占无地农民总数的31.96%;其他原因无地农民84人,占无地农民总数的2.06%。在这些地方由于无地农民数量较多,对土地要求较为强烈,经常因为分地和村干部出现纠纷。调查显示,拥有土地的既得利益者与无地农民基本上处于争议的胶着状态,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村民的团结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根据村内人口变化不断进行调整的乡村。

通过调查发现,一部分村为了解决无地农民生存和权益问题,对本村的土地进行有计划的重新分配以缓解矛盾。如玉田县鸦鸿桥镇东轩村和解放村为了保证农民的土地权益,村委会自己制定了五年调整一次的土地分配政策,将去世老人土地、户口迁出人员土地收回重新进行分配,主要分配给新嫁入人口和新出生儿童,因此当地无地农民数量较少。衡水市武邑县审坡镇陈只平村计划在2008年对土地重新调整,并已列入村委会计划。邢台宁晋县凤凰镇得胜村基本上是每两年调整一次土地,使得本村土地能够按照人均水平进行分配,多年来一直保持较平均水平。村内对土地进行重新调整虽然与国家政策和土地承包法有一定的出入,但保证了农民土地上的公正性,为和谐农村的构建提供了物质保证。

三、无地农民收入来源分析

(一)耕种家庭其他成员的土地获取收入。

调查发现,无地农民大约有三分之一是成年女性,结婚后由于没有得到本村分配的土地,成为第一批无地农民,这些妇女绝大部分拥有耕作经验,为了维持家庭收入同时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孩子,60~70%的人选择了种植家庭其他成员土地。由于30年内土地承包政策不变,所以原来家庭人员户口迁出后仍然会留有土地,另一方面青壮年男性家庭成员一般选择外出打工获得收入,使得这部分新嫁入妇女有地可种且必须要种。在农村虽然种地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收入,但最起码可以解决生活用粮等基本问题,随着粮食价格的升高,一些土地较多的村子耕种土地还会有一些结余。

(二)经商或外出打工获取收入。

成年女性无地农民中大约有20~30%的人,由于自己拥有一技之长,选择了外出打工来取得收入,她们的外出打工一般不像男性到较远的外地,而是在本村附近的乡镇企业或村办企业、私营企业就近打工,既可以照顾家庭也可以取得一些收入,根据调查,到本村或附近村庄打工挣钱的成年妇女月收入一般都在700~900元左右。但在企业不发达或附近没有较好的企业能吸收就业的情况下,这些妇女一般选择经商(做小买卖)。目前很多村子隔三差五都有集市,加上其它附近村子的集市,自己做一些小生意也基本上每月能取得1000元的收入,甚至比就近打工收入还略高一些。成年男性无地农民基本上都是外出打工获取收入。

(三)承包他人土地取得收入。

成年女性无地农民中大约有10~20%的人,既没有家庭成员的土地可种,也没有外出打工和经商的能力,她们为了维持生活一般选择了承包他人的土地来获取收入,但由于目前我国农业收入水平较低,同时承包他人的土地一般每年需要支付60~300元/亩的租金,这对承包土地的无地农民来说无疑承受着较大压力,他们既不能得到国家给予的耕地补贴,还要每年交给出包人一定的费用,通过承包他人土地来生存的无地农民普遍生活水平较低,尤其是无地农民数量较多的家庭,如果仅仅租种他人土地,一般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四)没有收入来源,依靠家人维持生活。

由于无地农民有三分之二是未成年人,他们大部分年龄都在15岁以下,这些无地农民还没有工作能力,无论有地还是没地都需要靠家庭维持生活。在短时间内,他们还不会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危害。但从中长期来看,在10年之内就会有很大部分人成长为有劳动能力的无地农民,他们依靠家庭生存的时间不会很长,当他们拥有劳动能力之后,没有自己的土地耕种,就会真正成为无地农民。在没有其他诸如升学、外出打工、经商等就业机会的情况下,他们就要选择种地维持生存和发展,那样就会给农村带来非常巨大的压力,为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提前为他们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准备好机会。

四、无地农民现存矛盾的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种植收入的提高,无地农民因无地的潜在损失逐渐增加,种植收入、土地补贴、征地补偿均无法获得,而另一些早已迁出或死亡人员却仍长期占用土地,潜在的矛盾逐渐显现,无地农民要求重新分地而产生的纠纷时有发生,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收回已经迁出人员土地。

根据调查,绝大多数村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户口迁出人员(包括升学迁出、结婚嫁出、外出打工定居以及死亡人口)土地并未收回的情况。未收回的耕地也基本上由户口迁出人员的家人继续耕种,取得的收入归家庭所有,有的甚至通过出租取得额外受益。为了维护集体所有土地的权益,对这样的土地应该予以收回,并择机对无地人口进行补偿性分配。

(二)开发荒地增加耕地的数量。

据调查,有一些地区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荒地,这些荒地一般无人进行耕作,需要进行大量投入,通过开垦才能成为有用之地。对于无地而又希望种地的农民而言,鼓励他们开垦荒地,并把开垦成果收归集体所有,无偿分配给无地农民进行耕种,既可以保证农村耕地的增加,又为农民提供了耕种的土地。一些村子有废弃的工厂、废弃的砖窑等废弃土地,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将其恢复成耕地,并将这些恢复了的耕地再次分配给无地农民,既增加了土地面积,又可以为无地农民提供可耕种的土地。

(三)增加农民生产和生活支持力度。

目前无地农民最为担忧的问题是因为无地而缺少相应保障。调查发现,目前农村除了农村合作医疗以外,其他的诸如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都没有开展,也就是说无地农民在没有土地,又不能找到适当工作的情况下,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因此,国家在对农民提供种子补贴、耕种补贴、农机补贴等生产性补贴,解决农民种地成本较高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对无地农民进行补偿以维持其生存的需要。如果无地农民可以获得政府的最低生活补贴等基本保障,在一定时间内即使没有土地使用权和就业机会,也不会使其生活受到太大影响。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的收入。

在农村发展农村工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举措,特别是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更具潜力。在同村中,别人可以通过种地收获粮食或经济作物取得收入,而无地农民则可以通过对农民们的粮食、经济作物加工取得加工增值,既解决当地农民的农产品销售问题,又可以使农产品经过加工增值,实现有地和无地农民的双赢。这就需要国家投入一定资金扶持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这类加工企业可以是初级加工企业,通过与大企业联合发展,也可以不断积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扩大规模形成大型加工企业。

参考文献

①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Z],2002年8月29日。

②李生泰、张国忠等:“关于对辽宁省部分市延长土地承包期情况的调查报告”[J],《农业经济》1999年第4期。

③韩瑞云:“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建议”[J],《经济论坛》2007年第10期。

新生代农民工生存与发展调查 篇3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典型调查 生存现状 发展选择 推拉理论

一、引言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通过进入城市工作来改善自身命运以及实现家庭期望,但是他们在城市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令人堪忧,他们的最终归宿是城市还是农村,政府应该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安居乐业?据2013年农民工监测报告统计,新生代农民工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较大贡献,但却由于户籍制度、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社会保障制度等原因,很少能享受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公共福利。

《201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为重点工作,要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农业转移人口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基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数据的统计研究刻画了城市化过程实现的微观机制,展开对这一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描述分析,将能够搜寻到应对农业转移人口问题的微观举措。

二、样本选择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采用网络调查和实地调查两种手段,网络调查的主要支持平台是QQ。实地调查的地点集中在深圳市宝安区,调查对象为1980年后出生的在深圳务工的农村户籍人口,最终分析样本数量为374个。男性占比为64%,平均年龄约27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3年,调查对象普遍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约40%的调查对象具有专业劳动技能,是否具备劳动技能与年龄直接相关,劳动技能基本是在工作过程中积累,学校缺乏技能教育。已婚未婚比例均衡,大致各占一半。

三、新生代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一)收入和消费指数

收入和消费指数包含四个变量:新生代农民工每月工资收入、每月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主要消费支出类型以及手机的购买情况。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平均每月工资收入在2011年至2013年依次为:2193.82元、2721.74元、3177.62元,收入呈不断增长趋势,且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不显著,但目前普遍水平还较低;平均每月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为53%,消费需求呈不断扩大趋势;60%的调查对象的主要消费支出类型为食物支出,消费结构比较初级,消费主要用于满足生存而不是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对手机的追求跟得上时代步伐,调查对象中60.9%拥有智能手机,其中13.8%购买iPhone系列,并且注重更新换代,智能手机作为新兴事物的代表以及身份品味的象征被广大的新生代农民工所接受,也说明消费主义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开始盛行。

(二)住房指数

住房指数包含四个变量:目前住房类型、人均居住面积、住房内是否有卫生间、期望住房类型。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住房类型中,约30%的调查对象为集体宿舍,60%为私人出租房,10%为其他住房;人均居住面积低于6平方米的调查对象比例约为30%,联合国规定的住房贫困状态就是人均居住面积低于6平方米;住房内是否有卫生间可以作为住房条件的一个代理变量,仍然有8.5%的调查对象住房中没有卫生间,上述两个变量表明目前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状况堪忧;期望住房类型中,选择单位宿舍的约占30%,选择回农村建房或买房占37%。由于福利房分配制度的排他性和商品房市场的外部性,城市没有面向农民工的住房制度安排。

(三)就业指数

就业指数包含五个变量:职业、培训、跳槽次数、每月加班时长、期望就业。74%的调查对象为普通员工,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分别占比为16%、10%;22%的调查对象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其他接受过培训的形式主要是单位组织的培训;调查对象的跳槽次数均值约为3次,更换工作频率高,由于缺乏人力资本,职业固化在低端,只能不断跳槽,就业稳定性较差。每月加班时长均值为46.4小时,劳动时间长,强度大。期望就业中,29%的调查对象期望从事雇佣劳动,54%期望从事自雇经营,17%则期望从事农业生产。

(四)保障指数

保障指数包含五个变量:社会保险、签订合同、职业隐患、工资拖欠、企业福利。调查对象中,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最广,高达87.6%,享受“五险一金”的比例仅为4.2%,而完全没有参与保险的比例为11.5%,社会保险的不健全降低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16.6%的调查对象没有与就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劳资关系中失去话语权。职业隐患是指劳动者从事的工作是具有明显的或潜在的健康安全隐患,存在职业隐患的比例高达66.6%,且大多企业没有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与城镇职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多从事脏、累、苦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工资拖欠的现象时有发生,24.6%的调查对象常面临工资无故拖欠,劳动权益受侵害。31.6%的调查对象从未享受过企业发放的福利,未被纳入正规福利待遇体系。

四、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选择的推拉因素分析

迁移的推拉理论指出影响人们迁移的因素中存在着促使人口流动的力量以及阻碍人口流动的力量,即在流出地或流入地同时存在“推”和“拉”的若干因素,推拉因素的较量和综合,促成最后人口是否迁移。本文关注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选择属于二次迁移的范畴,适用于推拉理论。受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分割体制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选择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徘徊。

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四个迁移意愿:深圳、中小城市、农村、不清楚。其中,13%的调查对象期望未来能够留在深圳;34%的调查对象期望未来迁移至其他中小城市,其中愿意返回原籍城市的高达85%;32%的调查对象期望未来迁移回农村;21%的调查对象的迁移意愿不清楚。接下来,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哪些因素是城市和农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推力和拉力。endprint

(一)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推拉因素

问卷设计中,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推力包括:生活质量差、工作艰辛、难以照顾家人、子女教育问题、经济收入没有达到预期、不能融入城市生活、对未来的迷茫、其他。城市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拉力包括:城市工作挣钱多、城市有更多发展机会、城市就业机会多、想学专门技术、城市生活更便利、为子女成长发展打基础、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其他。调查数据显示,43.1%的调查对象认为城市的推力主要是生活质量差,47.4%的调查对象认为城市拉力主要是有更多发展机会。

(二)农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推拉因素

农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拉力包括:照顾家人、家乡生活费用低、人际关系融洽、不愿放弃农村土地、农村会有许多发展机会、其他。66.9%的调查对象认为农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拉力主要是方便照顾家庭。

五、结语

通过对深圳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发现,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仍然堪忧。本文的启示是,政策制定者需要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可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新生代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的制度障碍,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企业用工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制度,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保障。第二,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状况,积极促进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扶持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Todaro.M.P. A Model of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

[2]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白南生,何宇鹏.回乡,还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3)

[4]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5]李实.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状况[J].劳动经济研究,2013(1)

关于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篇4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 城郊之间。

炎炎夏日,当我们走进建筑工地的临时工棚,想了解建筑工地工人的居住环境时,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室内温度甚至超过外面的温度。工人介绍说:“由于工棚用简易的材料临时搭建起来的,隔热性很差,又不通风,所以经过长时间的暴晒以后,室内温度往往比室外还要高,他们的降温设施除了电扇就是室内洒水,一位20多岁的湖北农民工告诉我们:有时热得不行晚上就只能铺上席子睡在露天,只是蚊虫太厉害,让他们受不了,但总比中暑强。〃不仅他们居住条件差,大多数农民工为省钱都选择自己烧菜,一烧就是几顿,有的甚至还摆到第二天再吃,没有冰箱,剩菜饭都不舍倒掉,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变质,甚至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此外,为省钱,图方便,喝生水,私拉电线,板房明火烧菜,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隐患,除了电灯,电风扇,电磁炉,电水壶,充电器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而且乱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电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同时用电器明火烧菜也让我们心惊肉跳。由于板房低矮,又是木制结构,人员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当问起为何不去集体食堂或外面的餐馆时,他们表示:当然愿意。只是外面太贵,长期下来消耗不起,只能自己“开火”,更方便,节省些。实地调查和面对面访问:近40%的农民工长期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市区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暖气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3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既然工地居住条件如此艰苦,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为何不由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呢?据深入调查,要实现这种转变有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①在城市里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②在城市里有固定的住所。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正在城里务工的亿万农民工都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由于户籍、岗位和技能等制约,进城农民从事的多是最脏、最重、最险、最累的活,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解决住房问题比城里人更加困难。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工条件的恶劣既有他们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当多政策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的政府力不从心的原因。因而,农民工居住问题只能靠市场手段:靠租房或购房来解决。

五.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在走访乐生坪村的过程中还发现:有四成农民家庭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据报纸新闻资料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六.农民工给社会的巨大考验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在广东省东莞市调查过程中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的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由于农民大多数来源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或边远地区,他们不懂国家现行交通法规,更没有遵守法律的意识。如:骑摩托车不戴头盔,乱闯红绿灯,车辆乱停乱放,行人跨越栏杆的事时有发生,结果农民工常常成为生活中受害的对象。

农民工进入城市是不可逆转的洪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只能采取措施对他们近一步培训,规范,建设更利于他们生存的环境,使其尽快在城市里落脚,让他们与城市居民和谐共处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财富,才能更好地描绘未来城市的蓝图。

关于农民工生存,与社会调查报告 篇5

关于农民工现状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09年1月11日——2009年1月18日

调查地点:浙江温州苍南龙港

调查对象:工地的农民工

一、调查背景:

寒假期间,来到爸爸单位所建设的工地,近距离接触来自不同地方的农民。随着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背井离乡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也引起了有关部门以及整个社会的关注。以前,虽也接触“三农”问题,也时不时的见到、听到关于“三农”的报道,但只是心动过,没有切实去了解,去调查一下,哪怕是肤浅的实践。虽然现在城市里居住,但自己小时候曾在农村生活,对农村的生活比较熟悉,却从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关注、思考、调查实践过,也许是太习惯反而不在意吧!也许是心智混沌,没有开窍吧!直到现在,才猛然醒悟到自己是不是该做些什么了?走出书斋,切实关注身边现实。因此,再工地上,了解了一些具体情况,而后又亲身实践,到农民工聚集地调查了八天,同20~30个农民工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进一步了解了农民工的处境现状,以及他们的一些打算与愿望。

二、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一方面锻炼了自己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使自己走出了狭小的生活空间,走出了校门,担当起了一个大学生应该承担的职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了解人民疾苦,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农村的现状怎样?为什么农民要进城打工,甚至是在农忙时节?进了城打工的农民遇到了什么情况?他们的日常生活,打工境况怎样?他们自身有什么打算,怎样看待进城打工这件事?打工,具体是在做些什么工作?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带着种种困惑,进行了此次调查报告。

三、调查时间:

1、2009年1月11日——2009年1月16日,进行采访,交谈阶段,与工地上不同工种的农民工进行了细致的交谈,就有关问题做了详细的调查,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

2、2009年1月16日——2009年1月18日,对资料,采访内容做了整理归类,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在此基础上写出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四、调查内容:

1、农民工离乡打工的原因及现状

2、农民工的具体工作及即得利益

3、农民工的组织形式

4、农民工遇到的情况

5、农民工权益问题及他们的对策

6、农民工对进城打工的看法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近年来,年景不好,农业产值不高,依靠种地,农民只能达到最低限的温饱,根本没有多余的零用钱,甚至连过年添件新衣服都成了一种奢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也逐渐醒悟,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农民吃亏就吃在没有文化上。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有相当大的投入。物价的提升,而收入未变化,甚至减少。农民工的收入整体而言比在家务农要高,大致1000到2000元每月,平均年收入也约为一到两万元。农民工的消费主要是吃住,另外剩余的钱一般是拿回家,以供养孩子读书等。当被问及是否有打算花一定的钱在学习其他技能上时,他们普遍表示没有,只有很少的人有过再学习的想法。

由于不是长久在某一单位工作,一份工作的持续时间也要视工种而定,在爸爸单位所在建筑工地上主要从事短期的苦力活,技巧活,如:搬运、打桩、挖土,等等。这些短期工作,工作结束便可拿到薪金,薪金视情况而定。

一般是同村或是同乡的在一块,互相照应,增强自己的力量,因此,经常见到的农民工总是一群一伙,单独行动的比较少,主要由一个人领导他们,除少数特殊情况例外。爸爸单位请来的农民工大部分来自四川,贵州,安徽等地。

农民工在离乡打工中遇到的问题有:

①城市居民的歧视。由于农民工一般不注重形象与卫生,文化程度不高,在我所调查的对象中有约75%的农民工受过不同程度的歧视。辱骂、遭白眼是常有的事,有3个曾受过不同程度的挨打。

②不付给工钱。“中介工作人”数额较大的抽利:在我所调查的20余名农民工中,2人有过不付给工钱的遭遇,8人有过工钱被扣去一部分的遭遇,(没有付钱的工人中,都是没有很好地完成工作者或造成一定损坏者),有55%的受到过“中介人”的抽利,利额巨大(与农民工所得工资相比)

③与一些农民工队的分歧。同是想打工赚钱,有时会发生争执,相互降价想得到某份工作,造成关系紧张。但在我调查的20余人中,还没有出现过械斗的事情(但在其他工地此类事件还是有的)。

农民工的权益大部分得不到保障,如:

①人身权益遭侵害,缺乏保障。与我直接接触过农民中75%的人明显受到不同的度的歧视,人格被诋毁,受辱骂是常有的事,挨打也时有发生。

②各种保险的保率很低,几乎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在调查的20余人中只有2人买过医疗保险,大部分人只听过医疗、养老、工伤这三种保险,但具体买他们有什么作用,无从知晓,也舍不得去买。因为他们总是认为不会出事的话,那么那几十元血汗钱可就白花了。

③当自己的人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没有想到要讨回个公道,只是忍耐,正如一位农民工所说:“打骂谁又能受得了?可又能怎么样呢?我们目的也只是挣点钱,只要能给就行了!”。另外,受侵害的农民工有苦有冤也没处申,状告无门,总是以为惹上官司不是一件好事,能免则免,况且农民工打官司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至于保险方面,他们也没什么看法,约80%认为没什么必要,20%认为有必要,但实际上大部分也没买过。

调查的70%认为打工可以,除了开销外,还会有盈余,是很不错的;25%认为没什么,做下去也行,不做也行;5%认为不行,打算结束。但由于自身学历不高,很少有单位会长期录用他们。

六.调查建议:

1.政府应该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一个组织,专门针对农民工身上所发生的问题。农民工有事,可在第一时间去咨询办理,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来。

2.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时加强宣传效率,让农民工也能明白其简易程序,法律维护自己

什么权益。

3.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城乡居民的相互了解,可以考虑也让城区居民“下下乡”了解了解农民的生活,体验一下农民的感受,将心比心,切实到实际行动,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政府也需不定期的宣传农民工对城市起到的好处,不应该让人只认为农民工“脏兮兮,素质不高”。

七.调查总结:

要关注一件事情,你必须亲身实践去接近它,不要凭自己的想法去认知,这一次在接近,了解家乡农民工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许多,也对“三农”中的农民工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思想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认清了作为大学生的职责,让我们共同投放目光,给弱势群体以人文的关怀,共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关于农民工生存,与社会调查报告 篇6

一、实践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一方面锻炼了自己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使自己走出了狭小的生活空间,走出了校门,担当起了一个大学生应该承担的职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了解人民疾苦,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农村的现状怎样?为什么农民要进城打工,甚至是在农忙时节?进了城打工的农民遇到了什么情况?他们的日常生活,打工境况怎样?他们自身有什么打算,怎样看待进城打工这件事?打工,具体是在做些什么工作?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带着种种困惑,进行了此次调查报告。

二、实践内容。

1、农民工现状调查。

国家统计局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专项调查结果表明: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工资收入比较低,生活质量比较差,居住、医疗条件得不到保障,休闲方式比较单调,劳动技能普遍偏低,子女教育问题比较突出。据调查,进城务工农民的收入,普遍比在家务农收入高出很多,外出务工是其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农民工在城里工作生活,除了维持日常开支外,其余的基本上寄(带)钱回家乡,成为留守孩子、老人的基本生活来源。

2、城市农民工劳动就业情况。

许多农民工在外出务工经商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定居的老乡介绍找到工作。据调查,由定居本地的亲属、朋友介绍的占28.20%,由同样在外务工经商的同乡、亲友介绍的占25.99 %,自荐到用工单位工作,占10.51%。另外,还有部分农民工是通过自主就业,招工广

告,包工头、老板招募。

3、农民工的待遇。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大多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据调查,有29.19%的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里,有20.14%的人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7.88%的人居住在工作地点,6.45%的人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还有12.54%的农民工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或回农家居住。

4、农民工子女教育。

农民工子女教育难,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农民工子女就学都只能选择价格稍低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

5、农民工普遍存在权益受损突出在三个方面。

一是工作时间长,超负荷从事繁重劳动。二是劳动条件差,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三是劳动报酬低,拖欠现象时有发生。

三、调查结果分析。

近年来,年景不好,农业产值不高,依靠种地,农民只能达到最低限的温饱,根本没有多余的零用钱,甚至连过年添件新衣服都成了一种奢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也逐渐醒悟,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农民吃亏就吃在没有文化上。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有相当大的投入。物价的提升,而收入未变化,甚至减少。农民工的收入整体而言比在家务农要高,大致1000到2000元每月,平均年收入也约为一到两万元。农民工的消费主要是吃住,另外剩余的钱一般是拿回家,以供养孩

子读书等。当被问及是否有打算花一定的钱在学习其他技能上时,他们普遍表示没有,只有很少的人有过再学习的想法。

由于不是长久在某一单位工作,一份工作的持续时间也要视工种而定,在爸爸单位所在建筑工地上主要从事短期的苦力活,技巧活,如:搬运、打桩、挖土,等等。这些短期工作,工作结束便可拿到薪金,薪金视情况而定。

一般是同村或是同乡的在一块,互相照应,增强自己的力量,因此,经常见到的农民工总是一群一伙,单独行动的比较少,主要由一个人领导他们,除少数特殊情况例外。

四、对农民工现状的改善意见。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 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出如下意见:充分认识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大意义;做好农民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和改进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

五、实践体会。

要关注一件事情,你必须亲身实践去接近它,不要凭自己的想法去认知,这一次在接近,了解家乡农民工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许多,也对“三农”中的农

关于农民工生存,与社会调查报告 篇7

一、基本情况

1.学生来源:

54%的学生来自省内庆阳、会宁等地县, 属于省内农民工子女。46%的学生来自河南、四川等地, 属于省外农民工子女。

2.家庭情况:

72%的学生父母从事贩卖水果蔬菜、废品回收等社会地位偏低的服务业或建筑业, 88%的学生租住周边的民房且居住条件较差, 28%的学生随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 虽然不是单亲家庭, 但在日常生活、学习方面同单亲家庭没有多少区别。

3.学习情况:

81%学生初级教育都在自己家乡的小学完成, 这类学校基础设施差, 学校的师资水平落后, 学校也缺乏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使得这些学生的学习缺乏系统性, 导致学习基础较差。频繁更换学习环境, 接触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 使得学生学习方法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另外, 家长忙于生计, 对待子女的学习不够重视, 这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所以大多数的民工子女基础差, 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1. 情感缺失, 孤独无助。

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健全发展过程中的基础, 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 但民工子女与父母间依恋关系的正常发展过程却被中断了。大多数农民工子女都曾是留守儿童, 从小就离开父母和爷爷奶奶生活, 本来就对父母不够亲近, 而且69%的农民工子女家里有2个或3个孩子, 父母对孩子重视不够, 再加上进城务工的父母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 收入微薄, 生活艰辛, 劳动强度高, 空闲时间少, 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子女进行情感沟通, 有的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年级、哪个班, 开家长会时往往找不着地方, 对孩子的情况漠不关心。当孩子想找父母的时候找不到或者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帮助和关心, 使许多民工孩子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挑战。根据调查, 超过86%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家庭里生活感到很孤独, 72%的民工子女在心烦时不向监护人诉说, 选择藏在心里, 或偷偷哭一场, 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 往往焦虑紧张, 感到孤独无助, 缺乏安全感。

2.性格孤僻, 自卑怯懦。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 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而由于学生父母长期忙于打工、经商, 与子女感情联系较少, 有的甚至很难与子女交流。而在集体生活当中, 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贫困, 与城里孩子相比悬殊太大, 总觉得别人是城里人, 自己是乡下人低人一等, 往往沉默寡言, 独来独往, 表现得自卑、怯懦、不合群。

案例:王某, 女, 13岁, 初二学生。该生内向、倔强, 不与其他同学玩耍交流, 常常自言自语, 上课时总是发呆或摆弄着手可触及的东西, 不认真听课, 成绩较差。经常对同学们的言行产生猜疑, 对同学的过失行为更是不能容忍, 受不了一点委屈, 常与同学闹矛盾, 生气时大喊大叫, 在家里不服父母管教, 有时还会咬父母。该生从小由爷爷奶奶代大, 属于留守儿童, 小学一直在农村上学, 初一时父母接来在城里上学之后变得越来越孤僻, 只有在爷爷奶奶跟前才会有说不完的话, 她认为父母对她不好、不管她, 老师同学瞧不起她, 所以心里很孤独、很自卑。

3. 学习困难, 价值观错位。

进城务工潮使许多民工孩子间接失去了监护人, 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 因为打工艰辛, 农民工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 即使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 因为大多数家长文化水平较低, 有的甚至不识字, 这就决定了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于是有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长因为自己终日奔波劳碌, 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 因此宁可苦了自己也不能苦孩子, 对孩子的各种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都一概满足, 无形中使得孩子养成乱花钱、好吃懒做的坏毛病, 部分孩子还产生了厌学情绪, 认为读书无用, 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 热衷于吃喝玩乐, 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得过且过, 不求上进, 成绩普遍较差。甚至部分农民工子女陷入了“进城上学—中学毕业—辍学打工—成为第二代农民工”这一怪圈。

4.行为偏差, 人际关系紧张。

由于忙于生计, 孩子只要不犯大错, 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的态度, 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使部分民工子女纪律散漫, 在家里不听教导, 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 不遵守规章制度, 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 有人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 在集体当中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与家长关系都比较紧张。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一些建议

农民工子女是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能否健康成长, 发展成才, 既涉及这些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 更是牵动着千万个家庭以及整个城市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 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为一种责任, 一项义务共同担当起来。

1.教育部门的管理和重视。

虽然农民工子女在我市就读, 已经取消了高昂的借读费及其他一切歧视性的收费, 但农民工本身是一批经济收入比较低下的社会群体。城市过高的生活成本及教育支出使农民工难以承受, 而2008年兰州市按照现行的法律规定, 学生要在原籍参加中考和高考。这样一来, 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就面临两条路:回老家中考或辍学打工。回原籍参加中考, 就面临教育不接轨的问题或父母迫于生计不能回原籍, 使他们再次成为留守少年, 这样就再次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这样一来, 他们学习就没有了动力, 势必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因此, 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实际出发, 从管理体制上破除城乡分割, 保证教育投入, 维护教育公平,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2.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 共同促进弱势群体子女健康成长。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结合, 对特殊孩子的行为塑造和心理辅导尤为如此。

首先要从学校入手, 开设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辅导课, 由专任心理辅导老师, 利用隔周一次的健康课,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让他们学会倾诉, 克服心理弱点, 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心理辅导室, 接受学生的咨询, 进行个别辅导, 同时在日常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求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鼓励, 重视教学中情绪的调节, 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 全面提高学生的生存、抗挫、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及行为矫正能力, 使学生的心灵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其次在家庭中家长要正确地教育引导, 家长在家的时候不要经常抱怨自己工作中的不满, 让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同时要以自己勤奋的工作态度, 勉励孩子努力读书学习, 让他们知道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劳动光荣等思想意识, 让他们在主观上消除自卑感。家长要经常与学校老师沟通, 了解学生的心理、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 知道他们的学习情况, 及时与孩子沟通, 然后与老师共同“对症下药”。另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配合。社会是个大课堂, 是学生学习生活、学习做事、学习做人的重要课堂, 也是学生磨砺意志、体验自我的极好场所。学校须很好地结合社会力量, 联合街道、社区、妇联等各方面力量, 给予民工子女特别的关怀, 利用节假日, 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让他们参与“城市小卫士”“爱心助残志愿者”等集体活动, 担当“城市小卫士”“志愿者”等角色, 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城市的一分子, 在各种活动中辅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一个方面, 但必须认真对待。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 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使他们得以健康地茁壮成长, 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要:本文从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标准入手, 通过调查, 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基本情况、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调查,思考

参考文献

[1].翁艳燕.《民工子弟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2)

[2].刘茜.广州外来工子弟学校调查.载《南方日报》2004年4月30日.

[3].邱云慧.《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 《社科纵横》2006 (9) .

关于农民工生存,与社会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农民收入倍增 江苏南通市 调查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攻坚时期。面对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国内消费不足、社会矛盾加剧等诸多问题,各地纷纷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而在实施收入倍增计划的过程中,由于农业耕地资源的有限性、农民素质不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较低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农民收入倍增成为整个收入倍增计划的重点和难点。2011年11月至12月,“农民收入倍增问题研究”课题组,在江苏省南通市展开调研,了解农民对收入倍增问题的所思、所想和所盼,并对收入倍增的难点和出路进行研究。

一、农民对收入倍增的态度

此次调研以问卷调查和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问卷调查共发放400份,回收367份,其中有效问卷344份。问卷发放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职业为农民的326人,占95%;个体、经商人员和其他类型人员有18人,占5%。而且每年实际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144人,占42%;2万至4万元之间的179人,占52%;4万至6万之间的有17人,占5%。

(一)农民对收入倍增的愿望较为强烈,但自信心不足

对于收入倍增计划实施的必要性,我们设计了两个选项,统计结果是:应该实施,收入问题和收入差距已经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85%);无所谓,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解决好了,收入低点无所谓(15%)。这表明,虽然教育、医疗、养老同样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在社会保障体制依然不健全的条件下,农民希望通过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凭借智慧和劳动增加收入,以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对于“十二五”时期收入倍增计划能否实现的问题,结果显示:能实现的只占29%,不能的占10%,不好说的占61%。后两者总共高达71%的比例说明,农民对于收入倍增计划能否实现,大部分存在自信心不足问题。这也对我们政府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制定出符合老百姓利益的收入倍增政策,从而提高政府在百姓心目中的可信度。

(二)影响农民收入倍增的制约因素众多,增收渠道有限首当其冲

对哪些因素会影响农民收入倍增问题,我们设计了6个选项,限选3项。回答的结果分别是:增收渠道有限(64%);政府财政投入不够(51%);没有相应的创业机会(38%);知识水平有限(35%);政府服务不健全(32%);法制不完善(28%)。虽然这些问题都是挡在农民增收面前的几道坎,但是农民的关注度各不相同。增收渠道有限是影响农民收入倍增的最大障碍,这表明农民虽然有增收致富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信息提供、城市化、土地流转、户籍制度、就业机会等方面的限制,大部分人仍固守于一亩三分地,对于增收致富没有多少有效的办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包括南通市在内的诸多城市提出“要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全方位扩大富民增收覆盖面”的合理性和紧迫性。

(三)名义上的倍增和群体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农民对收入倍增的主要忧虑

对于收入倍增计划比较担忧的方面,我们设计了5个选项,限选3项。统计的结果从高至低分别是:收入增幅达不到物价涨幅,可能只是名义上的倍增(86%);收入倍增后与高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64%);低收入群体即使收入倍增了也没有多少收入(36%);收入倍增达不到既定的目标(31%);收入倍增计划将沦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15%)。该统计结果表明,当物价涨幅仍处高位的同时,大多数老百姓对于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效果心存疑虑。收入增幅跑不赢物价是当前大多数人面临的现实,名义上的收入倍增可以达到,为了倍增而倍增,绝不是老百姓所希望看到的结果。同时,有64%农民担忧的是收入倍增后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这表明我们必须将农民这个弱势群体的收入倍增摆在更加优先的战略地位,通过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开辟致富新途径等方面,解除农民增收之忧。

二、农民收入倍增的难点

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农民对政府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心存疑虑,但普遍持赞成的态度。然而,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难点众多,以下几个方面亟待加以解决:

(一)土地流转问题

首先,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不是十分强烈。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情况下,农民对于土地流转仍存后顾之忧。还有一些农户习惯于传统劳作型生活方式,不愿意放弃土地经营权。其次,流转价格偏低。土地流转遵循“依法、有偿和自愿”的原则,但在土地经营流转市场没有健全的情况下,流转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使得农户与公司和大户之间处于不利地位,获得的流转收益相对较少。

(二)政府引导问题

在市场变化较快,市场信号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于农户种植的引导显得尤为关键。但在实际过程中,地方政府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引导农户种什么的问题。虽说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农户种植非常规、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农产品,但在市场变幻莫测的条件下,政府为农户提供的信息往往也存在失灵,吃力不讨好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引导积极性的问题。调研过程中发现村干部年工资基本在1.8—2万元之间,其中有1万元是村里自己出,有集体收入的从集体支,没有集体收入的从村里一事一议的出,他们的收入甚至还达不到打工者的收入,使得村干部压力很大,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三)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村经纪人问题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容乐观的现实。一是有名无实,缺乏具体的内容和实质①。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因实而立,遇难而退;组织成员有利则来,无利则退;组织松散,合而不连。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合作组织的正常运作并限制了进一步发展。二是市场风险意识不强,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受限于专业知识和市场信息,各个专业合作组织普遍缺乏市场风险意识,结果不是造成生产成本过高,就是产品销路不畅,使得农户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还有农村经纪人素质有待提高。调查中了解到具有一定信息优势的农村经纪人,利用自己的优势,将大部分农产品利润流入自己腰包,而留给农户的寥寥无几,引起农户的普遍不满。

(四)农业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问题

首先,农业投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贫富差距分化。过去几年虽然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重点是以项目扶持的形式进行,以激励先进为主的,宝贵的资金更多地流向企业主、大户和能手手中,这就客观地导致富者越富现象。而一些普惠政策,像取消农业税费、粮食直补、取消农村学杂费等惠及所有农民的力度还太小,低收入困难户低保标准和社会救助标准的提高困难重重,对贫困户脱贫致富有限。其次,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钓鱼工程”。由于村级建设资金的限制,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虽然上级拨款,再加上村级筹集的“一事一议”资金,但是资金总额不足以弥补村级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这样导致很多村不敢拿上面的拨款,这也导致了越富裕的村越有钱,越贫困的村越没钱的现象。

三、几点建议

(一)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

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自愿和有偿的流转原则,不盲目跟风推进,以行政手段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经济实力较强的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日益减弱,对土地增值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对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这种情况,要切实制定有效措施,积极引导村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其次,要积极培育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健全农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开展信息咨询、评估、协办手续等。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网络,使广大农户和有意投资农业的经营者能及时、准确获取可靠信息,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切实解决农地流转信息不畅、配置不佳的问题。

(二)完善产品信息服务网络,形成合理的政府引导机制

一是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鼓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获取和掌握市场信息。二是完善信息服务网络。要建立多种市场信息收集、反馈机构,从事信息整理、分析、综合和传递工作。三是要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帮助农民兴办各类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将原料转换为产品,将初级产品转换为中高级产品,既提高了产品附加价值,又避开了农产品季节性上市高峰导致价格下跌的问题。四是探索并完善村干部的激励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可用财力的状况,逐年提高村干部的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以每年不低于农民纯收入的增长幅度,建立村干部工资报酬增长机制,以进一步刺激基层干部带领农民实现收入倍增目标。

(三)完善专业合作内部运行机制,扩大专业合作组织的范围

一是完善专业合作内部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专业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完善监督约束机制,维护专业合作成员的合法权益,从而提高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民的吸引力。二是政府要扶持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组织。企业不仅可以稳定自己的原料来源,降低交易成本,农户也可以有效避免市场风险。三是监督和管理好经纪人。对于经纪人队伍要发挥工商、行业主管部门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加强监督,对欺诈农户的行为予以打击、曝光,严惩违法乱纪行为。

(四)建立农业投入稳定较快增长机制

一是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通过完善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政策,进行农资价格补贴和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以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二是发挥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主渠道作用。国家在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同时,地方政府对于非经营性和关系百姓民生的项目,应以政府投资资金为主体,并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的流入。按照“风险公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五)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实现农民收入倍增,不能仅仅将农民局限在农业内部,而要通过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推进城市化,将部分农民转为城市市民,并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才能实现城乡共同发展②。为此,在加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城乡生产力布局和城乡产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应充分借鉴重庆的发展经验,在城市工作满3年的农民工,愿意转为城市户口的可以转成城市户口,养老、医疗等一步到位,父母小孩也可随迁,这使得农村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都得以解决,并且有利于实现农村的规模化经营,进而彻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

参考文献:

①阳新国. 当前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湘三农论坛.2009,(10):473

②孟圣山. 促进农民收入倍增要重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作用[J].江苏农村经济.2011,(5):15

〔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省市合作课题“‘十二五期间南通市城乡居民收入倍增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EYB018)阶段性成果〕

关于农民工生存,与社会调查报告 篇9

一.研究背景及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农民工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农民工大约有2亿人,如何搞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维护这一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入21世纪,尽管追求经济改善仍然是农民工流动的最大动因,但新一代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开始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有更多的企盼。农民工对尊重和平等需求的增长与现实中不公平的社会待遇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因此农民工保障问题越来越引起经济界和政治界的共同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2009年的两会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权益问题的解决是代表和委员们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议题,而且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

因此,针对当前亟待解决的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现状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我小组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探索,并根据调研结果总结了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二.研究内容及分析 1.农民工的生活情况 工资水平

根据调查问卷可知,绝大多数务工人员对目前的收入状况是基本满意的,说明目前他们的工资水平可以维持日常生活所需。但是农民工平均工资水平较低,且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加上城市自己本身有限的接纳能力导致了现在农民工朋友都不好找事做,这势必导致了农民工朋友在闲时就会回家务农,说明了农民工工作不固定、流动性强的特征。同时,农民工朋友的每月支出比例较高孩子学杂费、家里人看病、买或者盖房子三者是广大农民工的主要支出。医疗情况

调查人群均对我国医疗政策群发了解,大多农民工没有享受城市上的医疗优惠政策。60%左右的人认为自己在务工时期的三险一金不完善,说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普及。目前已存在看病难以及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可想而知对于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社保状况更加不乐观。很多人反映医院收费太高,看不起病,一方面因为农民工自身收入不高,另一方面因为城市医院还没有建立健全关心广大农民工朋友的医疗优惠政策。子女受教育情况

有80%的农民工朋友子女正在接受教育,其中70%的子女都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70%的农民工朋友说自己能承受子女的教育费用,这一数据比较乐观的反映了他们下一代子女的受教育情况。但农民工与子女两地分居情况者占比例较大,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于子女教育问题。居住情况

有50%的人家中盖了新房,90%以上的人在北京租赁房屋。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在北京没有房产,这是由北京的高房价和务工人员有限的收入决定的。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无法与家人团聚的重要阻力之一。心理状态

被调查者中有一半的人认为农民工的社会身份低微,可见有一半的农民工朋友希望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大多数受调查者表示对自己的工作条件不满意,这可能是因为进城农民工主要在城市里从事脏活、累活,都是一般城市人不愿从事的,因此工作环境差。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幸福度较低。2.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根据调查报告,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对相关政策并不了解,这使得他们不很有效地依法维护自身相关权益。同时,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对政府相关政策并不满意,这说明政府相关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覆盖城镇职工,近年来才开始向农民工延伸。当前,我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参保农民工绝大多数参加现行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二是实行农民工专项保障制度,在上海、成都等地为农民工建立了专项综合保障制度,包括老年补贴、工伤或意外伤害以及住院医疗三项保障待遇。三是部分乡镇企业的农民工参加农村社会保障。

但是目前我国部分省市调查报告中显示,农民工参保水平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工参保率普遍偏低。在五大社会保险中,除工伤保险已有相当数量农民工参加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仍与绝大多数农民工无缘,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保险情况也很不容乐观,最突出的表现在住房和子女的教育福利方面。在社会救助方面,现行城镇社会救助只覆盖城镇户籍人口,诸如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权益,农民工根本享受不到;退保问题连连出现,部分省市都存在农民工退保的现象。从参保到退保,农民工在社会保险面前表现的无奈与矛盾,给我国的保障体制出了一个难题;现行社会保险政策法规不完善。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的专门规则只有地方性和政策性规定。在全国性的立法中缺乏相应的明确规定。除此之外,在现行立法中,在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规定方面也有所区别;社会保险关系续接困难。我国社会保险管理多市级统筹运行,且每个统筹政策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养老保险关系难以转移续接。

农民工社会保障参保率偏低的原因

思想观念方面原因。一些思想观念客观上阻碍了农民工社保问题的解决。一是认为政府社会保障负担已经很重,无力承担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二是认为农民工虽然从事工人职业,但他们仍是农民,还有农村的土地赖以保障,不必考虑他们的社保问题。

企业方面的原因。有些企业错误地认为农民工参保会增加成本,加重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竞争力,部分企业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采取能拖则拖的态度,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保。同时,在现行保障体制下,也有极少数企业无力参保。农民工所在单位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主要从事建筑、餐饮、服装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不少是微利行业。存在极少数企业为他们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障金感到负担较重,参保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一是不知道享有社保权利。对社保不了解,社保意识薄弱。二是不愿参保。部分农民工离开土地来到城镇的动机主要是赚钱回家改善生活,并不想在城市居住和生活,缴纳保险费减少了现金的收入,不愿意拿钱参保。三是不敢提出参保要求。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农民工的就业竞争更为激烈,一些农民工也不敢冒着丢掉饭碗的风险向用人单位提出参保要求,就业的压力迫使部分不得不接受用人单位的低工资和无保障。四是无力参保。部分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且不稳定,缴纳保险费个人的负担过重。

制度管理实施方面的原因。农民工最显著的特点是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不仅往返流动于城乡之间,并在单位之间、城镇之间频繁地变动工作岗位,新老农民工进行代际更替。参保基本上是照搬城镇职工的制度,缺乏适应农民工特点和要求的管理办法和机构,难以满足农民工大规模参保的要求,比如,由于缺乏便于农民工参保、转保、退保的办法,外来农民工频繁变动工作,有的农民工更换新工作后也常常被迫中断参保或退保,由于退保集中,手续繁杂,不少农民工连自己缴的保费也拿不到手便一走了之。3.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基本原则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应遵循如下原则:

适度保障原则。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目前还很不完善,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能难度更大,真正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彻底解决农民工的社保问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农民工社会保障应当从实际出发,实行低费率、低费基,其享受待遇标准也相应降低。

分类分层的原则。分类分层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政策选择。在实施社会保障政策之前,应先对农民工进行适当的分类,对于从事正规就业、建立劳动关系或事实关系5年以上的农民工可直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于频繁流动以及从事各种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可制定过渡性的参保办法。

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农民工缴费能力较弱,国家的财力有限,因此应根据有关风险对农民工的危害程度,将农民工最需要的社会保障项目优先建立。首先应优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障问题。其次,加快建立农民工的大病或住院保障。第三,要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

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基本思路

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应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保障问题。首先应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必要的工伤保险及大病医疗等救助,补贴制度,这是当前农民工最需要的社会保险,也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险要求。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立法工作,依法加大对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各种工资支付行为加以规范,研究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欠薪保障制度等。完善立法是尽快建立维护农民工工资权益的长效机制。建立一个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工作协调机制。营造一个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的氛围。建立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首先应建立面向全体农民工的最低保障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最低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救助,事业救助以及法律救助等等。

相适应的配套措施。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甚至是缺失,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远未形成,与城镇社保存在严重脱节,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社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建立由国家、集体、农民三方负担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职工社保制度的接轨,并最终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过渡。

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充分发挥工会在维护农民工社保权益方面的作用。根据农民工人数众多、工作分散、流动性大的特点,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创新工会组建形式。比如,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建筑施工企业,可以组建以工程项目工会主体的工会联合会,在小型的非公有制单位,可以建立楼宇工会、市场工会以及区域性和行业性工会,加强工会的组建,充分发挥组织的力量,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要督促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监督合同的履行;督促企业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帮助农民工申领各项应得的社会保障待遇;积极兴办职工医疗互助保险活动,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这符合农民工作为工人的特点,也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

农民工生活状况的改善措施

农民工生活状况的改善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共同关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社会对农民工的关注程度。除了提高媒体对农民工的关注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用人单位对于农民工生活状况的关注程度。用人单位应对改善农民工生活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是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整体素质过低的问题。首先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减少农村新的低素质的农民工的产生;其次对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可有针对性开展一些免费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

三是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应从法律上确保农民工工资的合理性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杜绝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农民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其次,作为劳动保障部门还应该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切实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努力保障农民工的各项基本权利;最后作为企业来讲,也应该积极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巩固和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确保农民工按时拿到合理的工资。

四是提高农民工社会地位,改善农民工生存环境。近几年,各级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改善农民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传统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大量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并不能获得平等的社会身份。因此,要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的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待遇。要坚持依法维权,发挥工会作用,提高农民工素质,强化政府职能。

五是完善各类社会保障,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农民工虽然有政策可参加社会基本保障,但相关政策缺乏强制性,农民工与用人单位都不愿执行,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将农民工纳入社保体系,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农民工办理各类社会保险,特别是有必要为农民工建立临时性、应急性的社会救济,为其在遭受意外伤害、交通事故、大病或失业期间生活拮据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同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须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严格保障农民工的人身安全。

六是农民工自身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政府组织提高农民工社会形象的活动,鼓励人们加深农民工对城市建设贡献的基本认识,尊重农民工的人格。三.研究意义及总结

当前认真研究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正确认识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依据何种原则、理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充实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体系。

现实意义:加快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我国政治、社会、经济和农民工自身的现实发展。在政治上,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增强我国的法制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社会上,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的激化,促进社会安定有序的发展和社会顺利转型的实现;在经济上。符合形成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有利于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从而实现农村经营方式转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对于农民工自身而言。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稳定感、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也是这个特殊群体的力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与分析,我们对农民工生存状态及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我们坚信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法律法规,政府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广大农民工自身的努力,农民工的生活水平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

上一篇:《罗斯福集邮》教学反思下一篇:坪山高级中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