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 《活着》读后感(精选11篇)
阅读这本书,在感叹于作者所表达的那种超然的态度之外,更被那充满温情与民间特色的语言所折服。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那些朴素的语言让我感觉回到了家乡,仿佛这是发生在我家乡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余华写作的语言朴实,纯粹,白话,“俗气”。但正是这些直白纯粹通俗的语言,让我们一次次的感动,一次次的流泪,一次次的与生活做斗争,活着,活着!看似唠叨是余华小说语言的一个特点,其实不是唠叨,人们甚至可以用“简洁”来形容他的文字。就是这些简洁的语言里透露出了温情,并充分体现了我国民间特色。
在创作《在细雨中呼喊》时,余华已经开始在作品中透露悲悯的情怀,作品中的人物之间逐渐有了温情,这在《活着》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温情已成为作品的主调。对于这种变化,余华这样解释道“我以前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叙述中的符号,那时候我认为人物不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他们只要传达叙述者的声音就行了,叙述者就像是全知的上帝。但是到了《在细雨中呼喊》,我开始意识到人物有自己的声音,我应该尊重他们的声音,而且他们的声音远比叙述者的声音丰富。因此,我写《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物不断了解的过程,当我感到理解得差不多了,我的小说也该结束了。”在《活着》中,很多语言都是符合人物性格的,如福贵在青年、壮年、老年时期的语言是随着他性格的改变而改变的,这样的语言更具说服力、更有真实感。
总体来说,《活着》的文字有以下几个独特之处。
一、叙述手法运不用文人的笔法进行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刻画,而是以农民福贵的回忆,用“树下讲故事”的方式,达到高超的艺术效果。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余华深怕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会先入为主地影响自己对主人公的看法,从而影响到读者,所以,他选择了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叙述。正如他在序中写的:“我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福贵的讲述里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如果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么福贵在读者眼中就会是一个苦难的幸运者。”而作家不仅仅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福贵的故事,通过他自己对小说中一位“收集民间歌谣”的“游手好闲”者的讲述展开。无论作家以歌谣搜集者,或福贵本身来叙述,都是第一人称,但是福贵之于歌谣搜集者,就变成了第三人称。这种叙述方式的转变,通过人物来叙述人物,更加真实生动地凸现人物的性情,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作家更好地,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福贵进行描述和解读。
二、乡间自我讲叙的语言 《活着》采用的是倒叙的叙述方式,因此,叙述者即主人公福贵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加入了大量的自我评价。
其中有对自己年轻时所犯错误的忏悔,有对自己生活的宽慰也有乐天知命的顺从。福贵在讲述中对自己的出场是这样介绍的:“我是我们徐家的败家子,用我爹的话说,我是他的孽子。”讲到妻子家珍时,他说“家珍是个好女人,我这辈子能娶上这么一个贤惠的女人,是我前世做狗吠叫了一辈子换来的。”“现在想起来叫我心疼啊,我年轻时真是个乌龟王八蛋。这么好的女人,我对她又打又踢。”讲到儿子有庆时,福贵说“我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儿子。”谈到自己现在孤单一人的生活时,他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这些都是福贵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发出的肺腑之言,他是带着感恩和忏悔的心态去述说的,所以,福贵一家人的命运呈现给读者是温暖的,是充满感情的。在叙述中,福贵在该责备的时候责备了,在该遗憾的时候遗憾了,在该宽慰的时候也宽慰了。通过这些自我评价的语言,读者也仿佛跟随着福贵又经历了一次人生。
新浪网消息,9月20日,清华大学大礼堂,余华携《活着》温情而来。
作为一本具有时代意义的小说,直至今天,《活着》仍是读者了解余华的必读书目,“人为何而活”的主题依旧被探讨。但鲜为人知的是,最早创作《活着》时,余华选择了旁观者(第三人称)的视觉,然而描写的“苦难”却脱离真实。“如果让一个人来讲述他(福贵)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其实他苦难的人生中,‘苦难’是别人的看法,他其实是充满了幸福感的。”对于写作思路的改变,余华做了这样的解释。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余华称,书中的这段描写语言很直白,用的词很少,但“盐”这个意向“在写福贵的时候一定要有”。第一人称写作,使得余华笔下的悲伤农民,得以有了“活着”的意义。
关键词:《活着》 生存意义 价值
余华是80年代崛起的先锋小说家,余华的作品充满了大量的暴力、死亡和苦难。《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和态度的作品。
小说主人公富贵经历了坎坷的一生。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以平淡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的悲惨命运。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承载着巨大的痛楚。他在承受了亲人们远去后的悲伤中隐忍的生活着,并且还可以真切地回忆起亲人们的死亡过程,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顽强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一.活着就要学会承受
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活着”,实际上是在苦难中挣扎,是痛苦地生存,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承受一生中的不易。突发的、毫无预见的灾难与苦痛只能学会承受。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主人公富贵看似戏剧性的人生实则充满着很强的真实性。余华在这里警示人们要珍视生命,要包容生命出现的一切苦难,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
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家产00亩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不久富贵的妻子家珍也离开他。女婿二喜时常到家里帮忙干活,日子还算清闲,只是好景不长,二喜在工作时意外死亡。而与他最后唯一能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却因吃豆子太多被活活撑死。富贵在经过命运一次次的打击后仍旧活着。也许他并不像很多伟人那样为社会创造过奇迹,也不曾像有钱人那样活得逍遥,但就像作者余华所说的那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活着本身就已经包含了隐忍的生活态度。
小说全文都被死亡的气息覆盖,让人不禁感受到生存的异常艰难。而主人公福贵都是忍受、都是承担。从一开始福贵下田种地,到最后一人一牛地犁地,福贵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用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用劳动来默默地承担苦难,这种隐忍的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伟大而令人崇尚的。
三.活着就要学会坚持
富贵的一生是在经受一次又一次生活的打击中度过的,活着有时比死亡更加令人可怕。但是他熬过去了,哪怕年老时仅剩一头耕田的牛与他相伴,可是他仍旧活着,生命原本就是如此的倔强。富贵用他坚持的信念延续着自己的生命,或许有的人认为他活得有些卑微,然而,生命的价值其实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辉煌去铸造,能坚持的度过每一个挫折,坚持熬过每一个磨难已经很伟大。试想,现在有些许的年轻人竟然仅仅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一次事业的不顺就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显得更加的可悲?于此,生命是需要坚持的,它的珍贵来自于自己的珍惜。富贵用他的坚持告诉众人活着比什么都来得可贵。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只有活着才有奋斗的理由。
从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体味生命的意义,作者用最简单的人的生存方式表达出人生的价值。以生命最原始的状态展现活着的本质,生命归于本真,倔强而执着。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的作者余华如是说道。
是的,余华先生的这句话很精炼的概括了《活着》这部充满血和泪的小说。看这本小说时候,我的情绪很不稳定,每次为福贵家里的慢慢好转而欣喜的时候,总被突如其来的悲剧所打击。看了两遍,哭了好多次,心想,福贵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可以经受这么多的苦难。
文章以一名叫福贵的老人,向他人讲述自己开始,以第一人称叙述,更具感染力。福贵从他的悲剧的开始——40多年前开始讲起,先讲起福贵还是一个徐家大少爷,家境优越,但是自己这个“败家子”不珍惜这一切,喜欢嫖赌,并且嗜赌成性,接二连三的输到最后竟然把所有家产全部输光。“我”一家子一下子由衣食无忧变为穷光蛋。从此,悲剧开始上演。
不过,好在福贵从一无所有中清醒,但是悲剧的命运并没有改变。福贵的亲人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福贵经历了亲人的死去,亲手埋葬了自己的所有的亲人——我的父亲,母亲,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孙苦根。但是,唯独福贵还“活着”,孤零零的活着。
《活着》揭露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县长的女人生孩子,大出血,需要输血,学校召集五年级的孩子去献血,有庆就在其中。有庆的血型对上县长女人的血型,丧尽天良的医生为了救所谓的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不停了”。可怜的有庆就是活活的被抽干血而死。难道县长女人的命是命,穷人家的孩子的命就不是命了吗?!这个是当时社会的现状,医院里医生都忘记自己的天职是救人而不是杀害人了。有庆一开始因为自己的血型对上了,“高兴的脸都涨红了”,还很开心的对外面的人说“要抽我的血啦”,想法多么单纯,觉得为县长女人输血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看到有庆的死去,好难过,这个纯真善良的小孩子呵,就这样子被杀害了。福贵去找刘县长为自己的儿子“报仇”,却意外的发现这个刘县长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战友——那个与自己失散的娃娃兵春生。一时间福贵悲喜交加。也不再想去给儿子报仇什么的了,这也反映出福贵对这个社会的无奈。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军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小说以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的经历。他的人生是平凡的,甚至可以说是凄惨的:不仅没有他名字中的“福”、“贵”,还亲眼看着自己的一个个亲人、爱人从身边离去,这是多么令人绝望的境地,但福贵却依然平静的生活着,没有陷入预想中绝望的泥潭。或许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离别使福贵,更使我们看清了活着的意义。
作者在书的后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想,其实活着本身就是美好的,因为活着我们就拥有着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生命。还记得和孩子们学习完《生命》后组织的一次主题班会,核心话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又为什么而活着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为理想而活着,有的说为知识而活着,还有的说为国家的美好未来而活着,真的是这样吗?我读完这本书后,渐渐认识到,其实活着本身的美好就足以让我们迷恋,足以让我们为其而活着。当然,梦想、抱负、知识、财富等也都是美好的,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建立在活着的基础上吗?
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静静的看这本书,感悟作者的思想,那种感觉像是在与一位智者交谈;我喜欢细细的品味书中的语言,似乎每一处都暗藏玄机,似乎在玩一场智力游戏。《活着》无疑是一部经典,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卡特称之为一部“永恒作品”,并不是谬赞。我认为每个人也都该去认真读一读这部作品,特别是那些年轻人,让它来教会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生命的厚重与沉痛,让它来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价值,去担当生命的责任。
《活着》实际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它富于的内涵和哲理太过复杂,非三言二语能够诠释清晰的,现仅将自己的几点感悟表述出来吧:
这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成长于解放前期,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他的一生实则是现代中国的演变史,虽然故事情节以他及他的一家为主,但反映出来的场景却是多方位的,它让我们见识了战争的残酷,见证了神化的中国,更让我们这些-后出生的年青人了解什么是-,这是一个多么混乱和阴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大多数中国人已经疯狂,在一阵阵风暴中艰难度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灾难,是一场抹灭人性的大洗礼,而这场灾难并非自然引起,是人为的,是一个集权国家的必然结果。作为年青人,是应该记住这段历史的,它让我们知道自己人性的弱点,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但遗憾的是,这段历史因为种种原因而是那么的不明不白,更令人担心的`是,现今的年青人又有多少能想起呢,“一个善于忘却历史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们更应该了解并牢记这段历史,而这也许是《活着》带给读者的重要启发和引思吧。
在余华《活着》所讲述的这个有血有肉、有泪有笑的故事中,福贵被泪水濡湿的瞳孔中涌动着的是对生活的渴望,至爱被一一夺去,他仍活着,在阳光下歌唱……
这种至亲死别(且在福贵而言是频繁地遭遇)的悲恸常会摧垮人的精神,极端的例子是,古今中外的浪漫故事中爱侣的死亡有时带来决绝的殉情。这或许是一种曾经沧海的不渝,一种至深至美情感宿命的结局,也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坚守,自有凄绝壮烈的美丽。同生共死的情感也许具有人类高贵的精神性超越,但这里面往往有不屈抗争的因素,如梁祝。而在《活着》里面,并没有。而且这时死往往是容易的,活下去成为一种真正的艰难。咀嚼着孤独顽强地活下去,让亲人活在自己心中,也许会显示出更深厚的情感积淀和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更何况,有时活下去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二喜失去凤霞后像丢了魂,能够撑下来全为了苦根。苦根是他活下去的理由,只有看到苦根他才会有点笑脸,为了苦根他更卖力地做活。这也是一种情感的转移,苦根长得越来越像凤霞了,他说“我只有这点想想凤霞的福分。”这样的情感转移总是那么感伤,所以二喜并没能真正解脱出来。福贵就不同,他经历的死别让他更加珍重生命,和仅存的亲人相互支撑着坚强地活下去。而老人因一时疏忽失去了最后一个亲人小苦根之后,再没有希望可以延续,只有一头老牛为伴时,反倒坦然了,进入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
从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但福贵却始终坚信:即使生活是最为悲惨的,即使命运是最为残酷的,自己也应该鼓足勇气和拼足力量熬过去,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余华还向我们描绘了福贵和他的老牛在田里耕作时充满生趣的情景。他自得其乐,一边犁地一边唱着“皇帝选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的歌谣;他想了一个有趣的驯服老牛的法子,用自己死去亲人的名字来假想其他的耕牛,以激发老牛的活力。与其说他是为了驯服老牛,不如说自己享受着一份兴味并且十分得意,或者说营造了一份与亲人同在的氛围。一个生命力如此丰沛的老人,怎么也不像经历过那么多至亲惨痛死亡的人。小说没有写他太多的内心感受,却让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故事似乎很辛酸,但又具有生命的顽强和亲切,看了不由得要思索,甚至哀叹,难以轻松。在这篇小说里,包含着远远比小说本身更重要的东西,它表现的是人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形态,我们随处可以感到人、时间和命运的巨大力量,正是因为生活多艰,我们不能像春生那样,遇到挫折就自杀,把伤痛尽留家人。福贵历尽沧桑仍有滋有味地活着的意义在于:人生之中,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在血泪之中活下去的力量。这些人物身上并没有太多的奇特之处,或许他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某一位,或许他的人生正是我们不得不过的人生,或许他的悲欢、期望和无奈也和我们一样,从某种角度看故事并不复杂,唯其简单,才更道出了人生的凄凉况味。
《活着》是一次次“含泪的微笑”,无论得与失、生与死、贫穷与富贵,活着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福贵的母亲常对他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福贵的“战友”老全说:“老子死也要活着。”龙二被毙掉后,惊魂未定的福贵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而家珍则说:“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要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福贵,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想看到你们。”当春生在“文革”中被折磨得痛苦不堪时,想到了死,家珍说:“春生,你要活着”,福贵说:“你要答应我好好活着。”活着,其实就是普通人心里的一种理念,一种信仰,它是人物内心世界最真挚的话语,是心与心的交汇。《活着》本身讲述的只是处于人类历史长河中生命的一个小小细节而已。活着是人类的普遍现象,更是一种生命的个体化情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活法,每人有每人的活法,我们的生活并不总是充满坎坷与苦难的,但也并非到处充满了阳光和鲜花,《活着》只是铺开了一条我们作为人曾经走过的艰辛路子。作为人,我们深知现实是人和历史、理想之间的矛盾体,我们不能忘记人类的历史,不能忘记活着的日子,记住曾经的,实际上就能更好地把握住现在和将来。
参考文献
[1]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洪治纲.余华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3]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4]贾艳艳.论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D].开封:河南大学,2002.
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和一位陌生绝症女孩,就这样在生死之间架起了阻击死神的天堑,演绎出一曲令人回肠荡气的大爱之歌……
母爱绝境召唤,余华叔叔火速回国
2012年12月,第9次化疗后,反复的呕吐、无法抑制的胸闷折磨得我死去活来,像药液一样黝黑的绝望在我体内泛滥。我无数次想到了死。可是,我才22岁啊。我不想死!如果我死了,我孤苦伶仃的妈妈怎么办?
我生于四川省彭州市太清乡棋盘村,从小,我就生活在酒鬼父亲虐待妈妈的阴影中。妈妈离婚后,带着我四处漂泊,干过餐馆清洁工,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一毛钱一毛钱攒着供我读书。好不容易,我从成都大学医护学院毕业,在市内一家知名医院找到了工作。新生活即将开始时,我却被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判了死刑。同室病友相继去世,妈妈每次从医生办公室回来,都沉默不语。我伤感地问她:“我会不会也出不去?”妈妈不说话,只是摇摇头。其实,医生告诉妈妈:“你的女儿也许只有3个月的时间……”妈妈想瞒我,但我从网上查询病情后,深知自己时间不多了。妈妈抱着我,像抱着她生命的全部。那一刻,我的心突然死寂般沉静。我想哭,却只能把所有的眼泪默默流到心里。
一天,最好的闺蜜给我送来4本书,其中就有著名作家余华叔叔的《活着》。一直以来,我都在静静地“等死”,可读了《活着》后,主人公福贵面对山一样沉重的厄运逆风飞扬,强大的生命力量深深吸引了我。我把《活着》连读了三遍,流着泪对妈妈说:“余华叔叔的书提示我,要好好活着!”妈妈略感欣慰,她没想到一部小说的力量如此强大。我请求妈妈:“我能不能见见余华叔叔?”
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妈妈性格内向,平时和别人说话都脸红,更何况她是一位农村妇女,去哪里找大作家余华呢?在最艰难时,我曾想过求助父亲,可妈妈一摆手,说:“我的女儿我来救!”然后,妈妈用电动车载着400份《寻人启事》到了犀浦镇。
很快,“史上最温暖的寻人启事”爆红网络,很多人纷纷打来电话,问我们找到余华没有。妈妈对着电话,除了尴尬,几乎不敢看我失望的眼神。几天后,《成都晚报》的记者突然给我们转来一张字迹工整的字条:“宋静小友:美好的生活就在前面等着你。余华。”原来,从网上得知我们正寻找他,远在欧洲游学的余华叔叔通过网络让记者传话:“《活着》重新点燃了一个梦想破灭女孩的生命之火,这份文学的力量同样感染了我。我要亲手为宋静送上初版的《活着》。”这一刻,我和妈妈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我冰凉的心重新燃起了生命的火焰,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此时远在海外的余华叔叔,联系好了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黄晓军,要接我赴京治疗,并再次传话:“费用大家会帮你们的。”2012年12月16日,余华叔叔怕失去最佳治疗时机,退掉到美国讲学的机票,飞赴北京,在那里静候我的到来。我绝望的心,似乎被一双有力的手一下子拉出了深渊。
事后我们才知道,余华叔叔同时通过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的朋友,辗转联系到了24岁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操石杰哥哥。一年前,操石杰哥哥还在湖北工业大学读大二,就志愿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当时,他从来没想过自己可以和别人配型成功,能救人性命。
很幸运,骨髓配型非常成功,我们两人10个骨髓位点中有9个相吻合,这个结果简直是上天的恩赐。按照权威专家的说法,非血缘关系的骨髓供需者之间配对相符率只有五千分之一甚至几万分之一,而能达到这种吻合程度的概率更是百万分之一。可是,对儿子捐献骨髓,操石杰哥哥年事已高的妈妈却坚决反对:“你那么瘦,还给别人抽血,想不想活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一年前,操石杰哥哥的父亲因癌症去世,他妈妈不想他再有什么闪失。操石杰哥哥没能说服母亲,只得向我们表达了歉意。
“不要灰心,妈妈来。”不相信命运真的要置我们于死地,妈妈强忍酸楚的泪水,再次挺身而出。即使没有任何配型成功的希望,她也想为我寻找一线生机!我和妈妈很快飞抵北京,住进余华叔叔安排好的北大人民医院做骨髓配型。骨髓穿刺手术结束后,我收到了余华叔叔温暖的短信:“我从网上查到你们的捐助账户,汇去10万元。这是我和家人的一点心意。”
素未谋面的余华叔叔帮我至此,那一天,我的眼泪怎么都忍不住。
最暖心的相逢,一起构筑阻击死神的天堑
冻彻骨髓的北京寒冬,迎来最暖人心的相逢。当月20日15时30分,病房门被轻轻叩开,余华叔叔抱着一束康乃馨走了进来,一脸和蔼。和他著作上的照片相比,他本人显得更加精神。他将最早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活着》双手递给我,并签名题赠:“宋静小友,活着!”
眼前的余华叔叔,沧桑的脸上满是平易、和善,给我亲人般的感觉。握着这本沉甸甸的书,我心潮起伏,扎满针眼的双手在微微颤抖。余华叔叔显然注意到了我惨不忍睹的手背,眼角发红,看着我的眼睛说:“无论化疗还是骨髓穿刺,你都挺过来了,现在病情正向好的方向发展,你一定要坚持下去!”我点了点头。
余华叔叔与我陌路相逢伸手救援的故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腾讯公益、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也为我发起了募捐活动,一场来自社会各方的爱心接力开始了!
2013年1月3日,我转到位于河北廊坊的燕达国际医院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接受进一步检查。有这么多人生死营救,4天后,妈妈忍痛做了穿刺手术,与我进行骨髓配型检验。
然而,结果并不如意。医生发现,其中一个干细胞指标对我骨髓移植后的恢复非常不利。我们母女间的配型基本宣告失败!我内心深处满是悲伤:“看来我只能等死了。不过,见到了余华叔叔,我也死而无憾了!”
从希望到绝望,我感受到了生死反复的残酷无情。这时,余华叔叔又一次鼓励我:“宋静,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一起努力,千万不要放弃。”原来,他第一时间从主治医师黄晓军教授口中获悉配型失败后,也心急如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与远在武汉的操石杰哥哥紧急电话联系。余华叔叔对他说:“医学专家告诉过我,骨髓移植后只要好好调养,对捐献者将来的健康几乎没有负面影响。能让一个人活下来,生命得以延续,也是让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种姿态活着……”余华叔叔的话,让操石杰哥哥陷入了沉思。这一次,出人意料的是,操石杰哥哥的妈妈获悉了我和余华叔叔的故事后,接受了专家的建议,同意儿子捐献骨髓。得到消息,妈妈抱着我喜极而泣:“我们有救了!”
从生命废墟站起,迎来“坚强静”的春天
接下来,我接受了第10次痛苦的化疗,生命体征平稳下来,骨髓移植条件成熟。
2013年3月14日,重症监护室内,操石杰哥哥捐献的500毫升造血干细胞,缓缓流入我的身体。一个小时后,我感觉全身舒服,连口水都是甜的。这天,余华叔叔发来祝贺短信:“上天在帮你!”感动于我的坚强,当天,因“义举”被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破格录取的操石杰哥哥,将《让爱永存》一书和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误工费、一个月实习工资5000元,通过向北京运送骨髓的医护人员转交给了我妈妈。三建北京分公司党委书记肖晋辉带领公司志愿者到廊坊医院看望我,并送来5000元慰问金。这些人间真情,又一次增强了我直面生活的信心。
然而,移植成功并不代表一劳永逸。我的血小板只有2万个,与正常值一千万个相去甚远。这预示着我身上有出血点,一旦出血不止,后果不堪设想。医院所在地廊坊市的中心血站供血紧张,医院要求我们自己也要想法寻找血小板。“我不想死,我还没有报答妈妈和那么多关心我的人!”我利用微博开展自救行动。第二天,廊坊市两位记者姐姐为我无偿捐献了血小板,我才得以转危为安……
半年后,我的身体逐渐好转,因不堪高额的医疗费,只得出院静养。余华叔叔对我说:“相信很快就能看到那个长发飘飘的宋静了。”是的,我要迎风起舞!于是我将自己的微博名由“折断翅膀的丑小鸭”改为“坚强静”。我要重新开始人生!
终于有一天,我无意中摸头时,手心忽然被扎了一下、两下……我惊喜地大喊:“妈妈,妈妈,我长头发了。”妈妈看到我头顶上稀稀拉拉地有了几根头发,也叫起来:“孩子,你看,这头发多黑多亮。你慢慢就能恢复原来的样子了。”等待,本是件痛苦的事,对我来说却成了一种快乐。每天,我都要拿小镜子照一照,看看最初的这几根调皮的头发又长长了没有。每天,我都要去户外步行两小时,在室内做“宋氏保健操”。这些我独创的舞蹈动作,时常让妈妈开怀大笑。
手术前后花了60多万元,回成都后,我们要还债10多万元。余华叔叔建议我们不要过于着急还债,要把调养好身体放在第一位。怀着感恩的心,我协助妈妈利用她一手川菜土菜手艺,在天府广场附近开了“宋姐盒饭”快餐店。上天悯人,“宋姐盒饭”很快有了销路。
2014年4月,我到北京复查,结果显示术后身体恢复不错,不过肺部排异稍有超标。医生告诉我,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后都会产生排异现象,病人必须静养,这种现象才会逐渐消失,最终康复。妈妈后悔不迭,责怪自己因为小店生意累着了我,不再让我帮忙。为了不影响身体康复,我降低了劳动量,从网上摸索着学会了小工艺品的加工技术,将自己精心编制的玩具挂到网店上,每月最多时竟能卖出上百件。一次与网友聊天,对方告诉我:“宋静,坚持下去,就是一片生命的晴天。余华叔叔的良苦用心要好好珍惜啊。”我和妈妈这才知道,在我网店生意原本冷清的时候,为何突然有了几单大生意。那竟然是长时间游学国外的余华叔叔特意请朋友关照的结果。
于是,我想把微博打造成一个和网友互动的温馨家园。一天,我在网上搜到了操石杰哥哥的QQ日志,得知他父亲就是因为癌症去世的,我顿时泪如泉涌。我在微博上写道:“这一刻,我哭了。我不是因为曾经的大化疗、清髓而难过,而是我得知为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操石杰哥哥,他的父亲原来就是得癌症去世的。因为亲人的去世,他感到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和无私捐助的金贵。他的话太让我感动了。这个病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我要谢谢他。”在妈妈的帮助下,这些记录我生死历程的12万文字被汇编成册,命名为《活着——一位白血病女孩的生死日记》。余华叔叔知道后高兴地说:“宋静,这是青春励志版的《活着》啊,继续加油。”我回复他道:“如果没有您,我就不会有第二次生命。是您的著作让我感受到了人间大爱,让我从绝望的‘等死’女孩,重新走进生命的春天里。”在余华叔叔的帮助下,这本生死日记有望出版。
2015年11月,我准备在成都申请注册“宋静一元慈善基金”公益组织。在倡议书里,我说:“让我们以爱的名义出发,开创一段爱的旅程吧。从我开始,改变自己,改变世界。我倡议我们的企业,我们每个人,每月一元起乐捐。将一元爱心、一元使命和一元坚持精神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其实,我们不在乎金额多少,而更看重你的坚持和爱心。如果你确有困难,连一元乐捐的力量也没有,可以申请‘宋静一元慈善基金’的帮助。”基金成立理由很简单:余华叔叔帮了我,我要怀着感恩的心,帮更多的人!虽然我也知道,现在社会诚信度较低,人们对于公益行为多有质疑,但是,我依然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参与、监督下,“宋静一元慈善基金”能够像阳光一样,温暖更多人的心灵。
最近,我又重读了余华叔叔的著作,顿然感悟:“上帝让我们承受灾难,也许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体验人间真情。从这个角度说,我们都是幸运的!”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的《活着》写出了真正的意义,书中主人公小时候是个富家公子,因为年轻时吃喝嫖赌,将家产全部败光。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一生曲折多变,最后他没有了所有的依靠,所有的亲人,只剩他一人孤独的活在世间,但他依旧活着,他努力赚钱,只为买一头牛,与自己共度余生。
富贵坎坷的一生告诉我们很多人生道理,生命中充满了无数的坎坷和挫折,但这些都不能成为阻碍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可以被打压,但是不能被打败,要努力,勇敢的活着。或许,人们活着就是为了自身而活,而不是为了人以外的任何东西而活。如果要说活着的意义,那就是为自己而活,并且活的精彩,因为时间会证明一切。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余华活着读后感800字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并不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多么煽情,事实上,这部小说从头到尾都一直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家珍病重,自知时日无多时对富贵说的话:
“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见你们”.不想死,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也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想离开自己的亲人,只是怕死后再也见不到他们.这朴实的话语所表达的,不正是最真实的最感人的情感吗?
《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说它荒诞,是因为这部小说内容是在一段精简化了的历史阶段里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说它真实,是因为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存在的社会问题.这部小说的许多内容还充满黑色幽默的意味,对官僚主义、大跃进运动和文-革等方面都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如富贵的儿子给县长老婆献血却被抽血过量而死等内容,然而这种讽刺却是绝望的、无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读者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时,都会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贵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说的结局富贵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消极的观点:人和动物的生命价值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而已.然而我认为上述观点并不完全准确,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活着》无疑是一部经典,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卡特称之为一部“永恒作品”,并不是谬赞.我认为我们年轻人也都该去认真读一读这部作品,让它来教会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生命的厚重与沉痛,让它来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价值,去担当生命的责任.早上泡在图书馆看完了余华的《活着》。
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福贵这个人,说他不幸,他却度过了最为漫长而黑暗的一夜,乐观而坚强地活着;说他幸运,他又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其实,福贵的人生代表了那个时代大部分中国人的命途:从身为地主的浮华到败家后遭压迫;从被国民党逼迫去打仗到遇到解放军回家团聚;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
书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现在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的是福贵的儿子有庆给镇长的女儿献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场景。我仿佛看到有庆嘴唇发乌,脸色铁青地呢喃着头晕,我好像触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医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头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想要上去帮一把有庆,却被什么阻挡着,只能眼睁睁看着,心发憷。其实有庆是不是代表着那个年代想要拯救中国的有志之士呢,他们一腔热血被时代活活抽干,成为有权阶级的美食。
画面一转,是老人福贵和他的老牛福贵。我看到两个福贵一样黝黑的脊背在余晖中发光,听到老人用浑浊的嗓音在空旷的田野间响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书以老人的叙述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听者,坐在下午的山头上,听老人默默细数。正如作者所说,很少有人能这么详细地讲述自己的一生,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福贵这大半辈子都用在回忆过去了,一个人守着7个人的人生,不断在脑海中放映,无论巨细。就像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人福贵“责骂”老牛福贵道:“今天有庆,家珍耕了2亩田,苦根还小,也耕了1亩田,你呢,我知道你年纪大了,也就不说出来羞你了。”我不解,明明这里就只有一人一牛,哪儿来的那么多名字?福贵得意地解释说,:“如果它(牛)知道只有它在耕作,就会偷懒的。”呵,多么有趣而忧伤的画面,其实福贵和他的牛一样,他们都假想着自己的亲人还在,所以从来不曾忘记。
故事的最后,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会儿是少年时飞扬跋扈的少爷福贵,一会儿是得了软骨症不能干活而哭泣的家珍,一会儿又是饿的撑死的苦根。我仿佛是想要哭出来的,但却又觉得连福贵自己都从未哭泣过,我又在这里流着谁的眼泪呢?
关键词:人性,命运,苦难,生存意识
福贵由于赌博从富家阔少爷变成贫穷农民, 父亲母亲先后离他而去, 他唯一的儿子因为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抽死, 本想为儿子报仇的他却发现县长是曾经跟他一起共患难的战友春生, 这迫使他不得不原谅了春生。女儿凤霞因为高烧成了聋哑人,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还没有人来提亲, 好不容易遇到了对她百般呵护的男人二喜, 与他风风光光地举办了婚礼, 但却在生孩子时难产死去, 留下了唯一的孩子苦根。随着凤霞的死去家珍也去了, 在苦根四岁时二喜在干活时被两块水泥板夹死, 而苦根最终也因为吃豆子撑死了。福贵一一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亲人, 最终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福贵虽然经历了许多厄运, 但是他一直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苦难, 丝毫没有被苦难所打倒, 这对于常人来说是根本做不到的。小说深刻揭示主人公在面对亲人死亡, 天灾人祸等各种打击后是如何坚强的活下来的。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余华的《活着》曾在法国、荷兰、日本、英国、意大利、韩国、德国等是多个国家发行。这部小说发表后便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成为中国文学界的里程碑。这部作品还获得了许多奖项, 例如, 在1998 年荣它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 • 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 1994 年在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 1998 年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 卡佛文学奖, 1990 年获得香港“博益”15 本好书奖, 2004 年获得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2005 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2008 年获得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并且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 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和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 部作品”。而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在1994 年法国戛纳电影节获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 这部电影正是根据余华《活着》同名改编的。
《活着》讲述的是不仅是福贵命途多舛, 从富家少爷到穷苦百姓, 父母妻儿孙子纷纷离他而去, 最终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一生。屡次遭遇沉重的打击他没有选择死亡去逃避而是在苦难中求得生存, 更加体现对人性的礼赞, 命运的变化无常以及苦难中顽强的生存意识。
一、人性的探索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几千年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从古至今每个人都对善恶有自己的见解, 从余华《活着》这部作品中, 我们既可以看到人性善良的一面, 也可以看到人性可憎的一面。福贵的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而被医生活活的抽死, 当春生登门致歉时家珍因痛失儿子而不让春生踏进家门, 到了文革时期, 作为县长的春生被定为走资派人人喊打时, 他想一死了结痛苦, 这时家珍却要他活着。虽然春生最后还是死了, 但是家珍为他的死感到非常难过, 并宽恕了春生觉得有庆的死不完全怪春生。从这可以看出家珍善良的一面, 虽然当时他非常痛恨春生, 认为有庆就是因为春生而死的, 但当春生要死时她却展现了她的善良, 并用儿子的死做要挟不想让春生轻生, 她的这种行为让我们感动佩服, 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然而家珍的善并不仅仅只有这一点, 当福贵输光了家产后, 怀着身孕家珍被他的父亲接回了娘家, 然而半年后他却毅然决然的返回一贫如洗的富贵的身旁, 跟着福贵过着贫穷百姓的艰苦生活, 她没有一句怨言, 任劳任怨的操持着家务。也正是因为家珍的支持福贵才可以在大风大浪中坚强地活下去。
在闹灾荒的时候, 家里什么食物都没有, 福贵就和凤霞去地里挖地瓜, 就在凤霞好不容易挖出一个大地瓜时, 王四却去抢凤霞的地瓜, 王四这个人本不坏, 在福贵被抓去当兵的时候他还经常帮家珍干活, 但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却硬生生抢走了凤霞的地瓜, 但一向老实的凤霞也不甘示弱, 拿着锄头差点打死王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有些人的善恶并不是本身就有的, 有可能是被当时的社会背景逼迫出来的, 就像王四其实他并不是一个大恶之人, 但是因为饥饿不得不去抢凤霞的食物。余华在小说中并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藻描写人性的善恶, 而是用极为平淡的语言描述人物事件, 通过许多小事情来表现人性善恶, 然而正是极为平淡的语言却将人性之善恶写的淋漓尽致, 深刻的揭示人性善恶。
二、命运的变化无常
人们常说命运无常, 造化弄人。有的人认为每个人的命运是老天早就安排好的, 你只有默默接受不能抗拒, 但也有人认为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的, 没有天定的命运, 你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走自己想走的路。余华的《活着》就充分体现了命运的变化无常。福贵本来是城中远近闻名的富家少爷, 却因为自己吃喝嫖赌, 最终龙二用计将他的房屋、土地都赢了去, 自己只能和母亲妻儿搬到破旧的茅草屋里过着贫穷百姓的生活。从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命运是他自己选择的, 如果福贵不吃喝嫖赌就不会输光家产变成贫民, 他还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他的父亲也不会被活生生气死。到了这步田地是富贵自己造成的, 他没有好好把握自己的幸福生活怨不得别人。龙二虽然赢得了富贵的家产变成了有钱人, 却也逃不过命运的捉弄。在土地改革期间, 共产党把他的地分给了佃户, 但他死不认账去殴打吓唬佃户, 最终被人民政府抓起来当成地主恶霸给枪毙了, 临死前他对福贵说:”我这是替你去死啊”。这正是应验了一句古话:“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如果不是龙二赢去了福贵的家产被定为了地主并被枪毙, 那么现在被枪毙的应该就是福贵了。福贵虽然输掉了家产但却保住了性命, 这也是值得庆幸的。福祸是相互依存的, 你认为的好事可能转瞬间就会变成坏事, 而你以为的坏事可能不久就会变成好事。我们不能预测将来会发生什么, 是好是坏, 只有笑着走下去, 平静的对待生活中的跌宕起伏。
小说中的福贵的命运虽说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但也不乏命运的捉弄, 他的女儿凤霞, 因为一场大病变成了聋哑人, 到了出嫁的年龄却没有人来提亲, 好不容易找到真爱和偏头二喜风风光光成婚, 却在生孩子时难产而死。之后不久妻子家珍也随之去了, 但幸运的是凤霞的孩子苦根活了下来, 还有二喜和福贵的疼爱, 但是在苦根四岁时二喜却在干活时被两块水泥板夹死了, 自此苦根失去了父亲, 本想着所有的亲人去死去, 苦根成了福贵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但更加不幸的是苦根又因为吃豆子撑死了。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捉弄着福贵, 从父母、妻子、儿女、女婿、到外孙每一次都是对福贵致命的打击。虽然经历了这样的打击, 福贵还是以坚韧的态度活了下来, 面临沉痛的打击他没有选择用死亡逃避, 而是更加顽强地活着, 余华曾经说过, 活着就是忍耐面对所有逆境苦难包括最残酷的,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高兴的、愉快的去尝试克服、度过它。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就在此。命运究竟是什么?到底是谁掌控着命运?人是无法掌控命运的, 无形中好像有一只巨大的手操控着我们的命运。在解放战争中, 与福贵同生共死的战友春生在上了县长风光了一阵后,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定为走资派, 天天被人游街、严刑拷打, 就连妻儿也与他划清界限, 最终他选择死亡。这难道不是造化弄人麽?在五八年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的时期, 村里请来风水先生找煮铁的好地方, 只要他说谁家的风水好谁家的房子就要完蛋了, 当他走到福贵家说他家的风水好, 福贵以为自己的栖身之所就要被夺走时, 幸亏家珍认识那位风水先生才保住了自己的家, 虽然保住了自己这间茅草屋, 可是村里老孙头的家却替自己家遭了殃。或许命运就是这么爱捉弄人吧, 当你以为自己就要大难临头时, 其实是命运跟你开的一个玩笑, 而当你不以为然时, 他就让你重重的栽一跟头。命运虽然无常, 但主人公福贵却在种种艰难之中生存了下来, 这正是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苦难生活的坚韧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三、苦难中的生存意识
《活着》讲述了人要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有这样一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人只有活着才有意义, 有价值, 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余华《活着》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存意识是非常强烈的, 例如福贵作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家少爷, 在输光家产后为了生存, 他决定跟龙二去借五亩地养家糊口, 可想而知一个富家少爷怎么会种地呢?可是为了生存他不再摆出少爷的架势, 而是勤勤恳恳的种地。强烈的生存意识支撑他坚强地走下去, 再苦再累也要活下去。在自然灾害的三年, 一向老实的凤霞因为王四抢了她来之不易的地瓜, 差点用锄头吧王四打死。这也深刻的体现了在苦难中人们的生存意识是非常强烈的, 余华正是用这种与人物平常性格完全不同的反转方式来突出人们的生存意识的强烈。
苦难, 是人类生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苦难, 只要活着就要勇敢地去承担苦难。苦难不仅是对肉体的折磨更是对精神的折磨, 有的人可以忍受这样的折磨, 在这样折磨的过程中不断历练自己, 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 无坚不摧、刀枪不入。而有的人却无法克服, 最终选择死亡来逃避一切。《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和他的战友春生就形成了最好的对比, 福贵从阔少爷变成贫民, 被国民党抓去当兵, 战场上死人如麻枪林弹雨, 痛失双亲、妻子儿女、女婿外孙这一切的一切, 如果换做别人可能早已经崩溃, 但福贵却没有, 即使它经历着肉体的折磨, 精神的摧残, 他还是选择微笑着活下去, 他选择以一种乐观的精神状态去直面苦难、人生、死亡。而春生则不如福贵那样坚强, 他在经历战争后先是当上了县长风光体面了一阵子, 但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他却被定为走资派, 天天被人拉到街上游街示众, 最终他忍受不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选择以死来解脱。余华曾经说过:“活着就是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去忍受生命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中主人公福贵就很好诠释了他的这句话。
在苦难中要想生存下去不仅要靠顽强的生存意识, 还要学会忍耐。落魄的福贵因为没有钱给有庆上学, 为了让聪明的有庆上学, 他不得不忍痛割爱将苦命得凤霞送给别人家去, 这是忍耐;当富贵因为赌博输光家产时, 他的父亲只是将他训斥一顿后还是决定变卖家产为他还赌债, 这是忍耐;自己唯一的儿子为了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活抽死, 而县长却是自己当年的战友面对春生他也只有忍耐;自己一一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亲人, 白发人送黑发人, 他还是忍耐。所有的一切他都默默的忍耐。是忍耐塑造了他坚忍, 宽广的性格。
余华《活着》一直用苦难渲染主题, 描写一个小人物如何面对苦难, 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深层揭示了苦难的普遍性, 不仅是小说中的人物会遭遇苦难,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遭遇苦难, 在苦难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去承受, 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 它没有断。我们要学会直面人生中的任何苦难, 不要轻易放弃, 要以豁达坚韧的乐观态度面对人生。人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活着人生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华著.《活着》.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8.5.
[2]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
【余华 《活着》读后感】推荐阅读:
余华小说活着的简介09-27
余华小说《活着》的读书笔记600字06-06
读余华作品《兄弟》有感05-28
余华小说的修辞方式09-12
《含泪活着》观后感07-03
余华《兄弟》读书心得体会11-17
《活着》读后感700字作文06-13
活着电影观后感作文06-28
活着观后感500字07-21
xx年阅读活着读后感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