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概论复习题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业设计概论复习题(精选8篇)

工业设计概论复习题 篇1

1. 为什么说人的生命是无价的?

答:人是最宝贵的存在物先秦时期战国思想家荀子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是世间万物最可贵者,所以人是世间万物的根本。

2.设计的非物质性与非物质社会

答: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形式”的非物质化和“功能”的超级化,逐渐使设计脱离物质的层面,向纯精神的东西过渡。因此,非物质性可以视为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一个全新的特征,设计学科是研究形式的生成、变换和感受的一门学科,通过非物质性的设计,为人类不断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及美好的方式。

3.物化意识有三个基本的内容:(1)规定物化人造物预先设计的目的;(2)规定人造物的本质和结构;(3)规定对人造物合乎目的的加工制作。

4.设计的含义:按照特定的目的进行有秩序、有条理的技术造型活动,是谋求物与人之间更好的协调,创造符合人类社会生理、心理需求的环境,并通过可视化表现打到具体化的过程。

5.设计的三大领域

生活是由人、社会、自然共同组成的,以人——自然——社会构成的生活世界三要素为对象,可将设计分成三个领域,既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产品设计。

6.什么是产品设计。

人为了生存发展而对以立体工业品为主要对象的造型活动,是追求功能和使用价值的重要领域,是人与自然的媒介。

7.工设的基本概念

工业设计是由英文“Industry Design”翻译而来,由美国艺术家约瑟丶西奈尔于1919年首次提出的,是国际上公认的学术用语。

工业设计概念是以产品为对象的造型设计,它有别于手工业产品或工艺美术品的设计。也可以说是将工业化赋予可能的、综合而有建设性的设计活动。

8.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的定义

1980年,第十一次年会上公布的最新修订的工业设计的定义:

就批量生产的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

9.人类设计活动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设计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工业设计阶段。10.所谓人格化过程,就是对人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归纳,提炼出人性化需求,从而使设计的人性化条件明确化与目标化,给物的人格化打下基础。11.工业设计的缺陷原因。

根据工业设计的有限性原理,所有产品设计事实上都存在着先天的缺陷:由于人的认知的局限性,以及产品消费群体时时刻刻的变异性,这就注定了设计产品相对于消费群体需求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12.工业设计的原则 一.人化原则(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工业设计最重要最基本的设计原则

实用性构成了设计人化原则中的第一原则,也是工业设计最重要、最基本的设计原则。(2)实用性原则体现了工业设计的本质和创造精神。①产品实用性决定着人的生活方式。

②产品的认知功能创造必须紧密结合产品实用性而展开。二.易用性原则

易用性是物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指产品与使用产品的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及和谐的程度。1. 易用性原则的含义

夏凯尔作用的含义:有效性、易学性、适应性、使用态度、设计易用性、主要依赖于两个学科:人机工程学、产品语义学。

2. 易用性设计的延伸。

① 普适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生理上的差异性,对设计就有一定的不同要求。② 无障碍设计:设计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可以发展为普适性设计。

③ 障碍设计 通过设计对一部分群体或全部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以达到符合社会伦理或安全等的目的。三.经济性原则。四.审美性原则。五.认知性原则。六.物化原则 ①设计的规律性原则。

②设计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③科学技术对设计的影响:人的科学、自然与工程技术。

七.环境原则: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中心论的观点被称为3E:环境的完整性、经济效率、公平。

13.人类面对三大问题:环境、人口、能源问题。

14.设计批评

是指对以产品设计为中心的一切设计现象、设计问题与设计师所做的理性分析、思考、评价和总结,并通过口头、书面方式表达出来,着重解读设计产品的各种价值并指出其高下优劣的设计活动。

15.造成设计批评复杂性的原因。

①使用者的不同感性体验导致设计评价的差异性。

②设计批评者所掌握的批评标准的不同导致理性批评的差异性。

16.设计使产品增值的两种方式

①通过设计,优化产业结构、材料,合理安排生产过程,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产品增值。

②通过设计,使产品在其基本的实用价值之外,为消费者增添额外的价值,同时也提高产品自身的价值。

17.什么是产品的附加价值?

答:企业得到劳动者的协作而创造出来的新价值,它是销售收入中扣除原材料消费、动力费、机械等折旧费用、人工费、利息等以后剩余部分所构成。产品的附加价值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就越高。

18、环境的概念

我们所感受到的、体验到的周围的一切,它包含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的总和。

19.什么是环境意识

在正确、全面地了解环境概念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把握人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建立人—社会—环境直接的协调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类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

20.产品设计概念 见P260 附加:机械传动设计与电子线路设计都属于工程设计范畴,旨在解决产品系统中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产品设计则是解决产品系统中人与物的关系。

21.产品设计类型 一,按生产方式划分 ①手工艺设计②工业设计 二,按设计性质划分

①方式设计②概念设计③改变设计

22.设计师的素养 1.设计表达能力

形态的创造能力、形态的表现能力、形态的分析能力。2.创造能力

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的过程 3. 综合素质

除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不断提升审美能力,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阅历,才可能创造出动人的设计。

4. 观察能力和好奇心

好奇心能激发设计师的创作欲望,设计师要关心周围世界,对美学形态及周围文化环境怀有浓厚的兴趣。5. 社交能力

设计是服务于大众的,需要与客户进行沟通和协调,以便双方达成一致,更多的是要说服客户接受产品的重新定位和设计。6. 判断能力

工业设计概论复习题 篇2

一、提高学生对设计的认识

民族文化是现代设计的源泉经过包豪斯设计学院理论影响发展的现代设计, 一味追求功能, 摒弃装饰;现代设计文化的商业特征忽视文化的地域差异, 淡化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丰富性和个性化。设计发展到了后现代设计阶段。人们重新审视设计的美学标准, 文脉主义、装饰主义、历史主义等思想趋势, 其思想内核与传统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设计不仅为当今设计提供风格、方法, 其个性化、精致化、生态化的观念也为当今设计提供宝贵思想。日本实行的“双轨制”就是很好的实例。一方面发展高精尖的电子科技, 一方面仍然保留长期以来的传统手工艺设计文化。中国古代的设计文化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如仰韶文化中半坡彩陶的尖底瓶的设计思想;中国青铜器设计中发明的“失蜡法”;如西汉的长信宫灯, 功能的意义远远大于装饰;明式家具中线装饰的运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比例关系以及优美的硬木材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在文化观念和设计手法的创造中获得文化精神所在。通过一个个实例举证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 熟悉传统设计, 培养将传统融入设计的思想观念。

现代设计的三大特征现代设计在其产生之初就具有经济性、科技性特征。现代设计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 为了适应机器大生产的经生产模式, 提高经济效应。所以其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毋庸置疑。而现代设计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 动力能源的一次次进步成为现代设计发展的助推器。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 引发了20世纪六十年的的产品小型化浪潮。信息时代的计算机、互联网把人类生存的范围和深度从物理世界向虚拟世界扩展, 世界成为“地球村”。而从莫里斯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起, 人们对工业产品审美的追求就从未间断过, 因此“艺术性”也是设计必不可少的特征之一。装饰运动、波普艺术、欧普艺术、抽象主义, 从“less is more (少就是多) ”到“less is bore (少就是厌烦) ”, 人们探讨设计艺术审美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让学生明白现代设计的这三大特征, 才能全面的了解设计的本质意义, 以及从不同角度, 各个方面分析和评价设计现象。

设计知识积累的多元化设计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创造思维和设计技能, 从人——自然——环境多角度探讨人类造物, 因此涉及面很广, 比如美学、环境学、哲学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学、方法学、思维科学等, 这就要求《设计概论》课程应注重知识积累的多元化, 通过作品去挖掘设计的各种相关领域, 以点为基源而发散思维, 以“设计”这个点加以发散传播, 通过实践去探索其源流、以及设计的反馈, 设计的评价系统与批判系统等, 是否和其他相关美学、经济、色彩、心理等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最终落实到具体的设计实践当中去。

二、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

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要和实践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起到引导作用。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通过精讲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重点概念的理解。对于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 可以举一反三, 着重讲解分析, 同时注意设计案例尽量囊括多个设计领域, 古今中外、建筑室内、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比如联想集团设计的一款笔记本电脑曾获得06年德国“红点”设计大奖, 其中融入了许多中国文化元素, 比如笔墨纸砚的形式, 打开的笔记本电脑像铺开的纸, 触摸板如同砚台的感觉等。该电脑还考虑了许多人际工程学因素, 比如面板微微倾斜的5度角, 让人的手腕可以自然放松。还可让学生根据课内所学知识, 对这个设计专题展开讨论, 延展思路, 谈谈自己的设计改进方法, 教师进行综合讲评。

其次, 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结合其他课程的设计创作, 让学生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 互相借鉴, 鼓励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语言, 多种表达方式去完成个性作品, 并用设计概论的理论大方向去引导、拓展学生创作思路。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设计理论书籍, 比如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朱铭、荆雷的《设计史》、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等以及文化历史类的书籍, 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和水平, 思考当代设计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获得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

同时注意与市场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观感受各个领域的代表性设计作品, 可帮助学生形象化的理解相关概念理论。《设计概论》做为一门艺术设计学专业的必修课, 学生既应该有现实感和历史感, 积极思考中西文化, 形成自己的认知立场。比如举例08奥运会火炬的设计, 利用了中国红, 传统的云纹的图案与形式, 一比一的银色和红色比例, 这些设计灵感都是从传统理念中来的, 古为今用但又不生搬硬套。再如日本现代包装设计借鉴了传统手工艺包装的“装填式”设计方法, 利于整合内容物, 最大限度利用空间, 便于携带。这些都是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成功案例。

《设计概论》专业基础科目设立时间并不长, 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 培养学生用美的形态和应用技术丰富和提升生活质量是必然趋势, 做为一个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课时, 完善学生的设计思想, 对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进行补充、调整和修订, 使其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 贯彻“学以致用”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曹田泉, 艺术设计概论【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09

【2】丁朝虹宋眉, 设计概论【M】,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10.05

【3】丛红艳.艺术类专业“3+1”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J].美术大观, 2009, 05

透过设计概论窥探工业设计 篇3

关键词:设计概论;工业设计;以人为本;辩证

中图分类号:J5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17-02

一、设计的同源性

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作为众多设计的一个分支有着和其他设计同样的源头,也具有与其他设计截然不同的定位和研究方法。首先,设计——这个词是由手工生产而来。是企图通过某种人为手段,将人的情感用于生产结果,使被造物充满拟人生机。我们在研究工业设计概论之前,有必要就设计概论也做一个简单而又全面的说明。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1980年在巴黎年会上提出:“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设计。”这个说话导致了工业设计对于社会的影响,不断的推进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在破坏者我们的生存环境。

不同设计的发展都是源于生活的需求,只有需求的市场才能带来行业的蓬勃。工业设计,过渡或者削弱机器生产的理性视觉对人的心理影响,也就是说人试图通过大批量机械化流水线的生产,将手工行为的视觉、情感理念用于扩大化的行为活动。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满足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工业设计是产业价值链中最具增值潜力的环节之一,是展现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程度、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中国的工业设计至今仍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在经济领域建构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设计驱动型的创新机制必将成为主流。

工业设计的对象可以是“物”,如产品、广告、包装、环境设计、市场战略、产品计划、交通工具系统等;也可以是“事”,如工作、学习、饮食、娱乐、休息、交流等生活方式的概念创造、策划、开发。所以,工业设计是一切人为事物、事务等的观念、方法和评价思路。“设计”就是设计人为的事物,是一门人为事物的科学。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人们的生活行为、过程是对设计具有真正作用的直接外因,这种外因决定了设计的产生和演变。研究设计的最根本思维方法是要通过研究设计“目标”的外因,从而认识限制实现人的目标需求的“目标系统”,建立起设计的定位和评价系统,然后才能正确地选择、整合“内因”——原理、材料、结构、技术、工艺和节点细部,并把它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系统”。

二、工业设计的传统、现代与发展

1.传统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能为人所认识和发挥其作用是在工业革命爆发之后,由工业化大的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当时大量工业产品制造粗糙、质量低下,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业设计的出现改变了当时状况,成为了当时社会新生的宠儿。传统中的工业设计主要是对以工业手段生产的产品所进行的规划与设计,使之与用户之间取得最好的人机交互。从这个概念来解析工业设计的性质:第一,工业设计的目的是取得产品与人之间的最佳匹配。这种匹配,不仅要满足人的使用需求,还要与人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需求配合的恰到好处,这正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第二,工业设计必定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工业设计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交叉融汇的科学,涉足了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有如工业社会的粘合剂,使原本孤立的学科诸如:工学、力学、结构学、市场经济学、美学、人机工程学、人文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彼此联系、相互交融,结成有机的统一体。实现了客观地揭示自然规律的科学与主观、能动地进行创造活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设计的天职是引导人们的生活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中国当代实际出发,探索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选择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创造新的民族传统,这是设计的首要任务。设计是生活,是综合性的事情,它需要各种知识,所以它不是一个纵向的专业。而是一个横向学科,它的学习方法不是知识的积累性,而是思考性和方法性的.因此工业设计是一种整合知识的方法,是怎样去观察生活,从生活当中去理解事物。设计的关键是了解认识生活,发现生活当中的问题,它是典型的人文学科,它需要技术知识、营销知识、管理知识、造型知识来解决人们生活当中的问题。设计不是视觉和感觉的问题,它是体验和感悟,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需要“设计”帮助你解决生活当中发生的问题。设计就是老老实实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从生活当中去挖掘问题,发现潜在的创意。因此,设计需要真正的能力型和素质型人才。

2.现代工业设计

传统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造型设计。时代的不断推进,设计内涵的发展也趋于更加广泛和深入。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了现代工业化社会,设计所带来的物质成就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现代工业设计的概念也由此应运而生。现代工业设计可分为两个层次:广义工业设计和狭义工业设计。

广义工业设计(Generalized Industrial Design)

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从构思到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出来的系列行为。它包含了一切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设计过程。

狭义工业设计(Narrow industrial Design)

单指产品设计,即针对人与自然的关联中产生的工具装备的需求所作的响应。包括为了使生存与生活得以维持与发展所需的诸如工具、器械与产品等物质性装备所进行的设计。产品设计的核心是产品对使用者的身、心具有良好的亲和性与匹配。狭义工业设计的定义与传统工业设计的定义是一致的。由于工业设计自产生以来始终是以产品设计为主的,因此产品设计常常被称为工业设计。

3.工业设计的发展需要理念的升华

人无论在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这种理由过于的强烈也被叫做信念。设计师就像是一个朝圣者,同样需要他对设计的热忱才能开动起设计的马达。

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也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低碳环保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一直被设计界津津乐道,它永远都是那么的重要让我们无法不对它认真对待。或许,环境问题的背后有着每个人的影子,但是作为工业设计这个职业也确实应该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就现有的产品世界的结果来看,工业设计的方向可能诱导少数人(设计师)的情感形成了全球化,从而封闭了其他人(消费者)的情感。但是,情感是不可能统一的。而批量生产带来的情感批量化则会使产品更多被淘汰,或者更快的被推陈出新。这是人的情感求异、求新的性格造成的。确实如此,环境危机已经证实,欲望导致产品的淘汰速度比过去加快,这对环境的破坏是空前的。

三、工业设计需要辩证对待

1.好是相对于不好的

好的设计之所以好,除了本身所具备的以人为本的性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差的设计存在。这就好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说的那样——运动是因为有静,而静止没有绝对的,只有相对的。要提炼一个好的设计概念,正确的去得出结论,需要实践的证明。

我们找到好的设计,找到他们的共同之处,从中来发现并且正确的去认识工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因此,必须有所比较才能真正懂得,好的设计是因为不好的设计给了我们不好的榜样。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坐的椅子,作为设计师一直在追求一把做起来舒服的椅子,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有百分之八十的椅子是不舒适的。我们很难想象我们生活在的这个社会一直没有解决好椅子的问题。是的,的确是这样,也因为此我们需要不断的去设计,在设计的时候不断的去提取设计的理由。

2.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比较在于不同事物的对照,我们从劣质的设计中总结出正确的设计思想。我们更应该从好的设计中提炼其精髓,使之能光芒照人。好的设计带给我们的是好的心情,好的生活体验。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总是在不断突破就产品的性能和使用体验。就如传统电视与LED电视机,iphone3与iphone4一样。

四、小结

好的设计能够真正跟生活融合在一起的,这个时候产品才真正发挥其艺术性在社会生活当中的意义与价值,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具有被设计雕刻的印记。一个好设计在满足对我们生活的功效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精神的享受,所以应该具有相当的附加值。好设计是需要因时制宜,用最适合的东西去尽情发挥。然而,为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许多大众化的设计不惜降低自身的设计思想和审美素质,采取粗制滥造和呆板拷贝的方式,从而对设计本身所具有的“好的机能”降级以求乃至根本忽视。作为设计的发展,我们或许应该想到的是如何有效的控制欲望的同时能使我们的设计得到不断的更新和认可。不管是怎么样的方式,要能有效的避免物质浪费的情况下更好的宣扬我们的主义,那才是作为工业设计师所最为自豪也是应该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柳冠中.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美]H.Pink Daniel. A Whole New Mind [M],2003年

[3]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日)原研哉 著.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5] 王明,鲁晓波.工业设计[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路桥概论 概论复习要点 篇4

1、交通运输体系有哪些?道路运输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2、道路的分类分级与技术标准。

3、道路平、纵、横设计。

4、竖曲线的几何要素有哪些?如何计算?起终点桩号计算。

5、超高、通行能力、设计车速、合成坡度、变坡角、变坡点的概念。

6、有关视距的几个概念。

7、平面交叉的各种形式?是如何考虑冲突点的?

8、立体交叉的基本类型。

二、《路基工程》复习要点:

1、公路用土的粒径界限,分类及其依据、各类路基用土的工程特点

2、公路自然区划的原则,三级区划,大区特点

3、路基的干湿类型,要求的干湿状态,干湿类型的区分指标

4、路基稳定性分析中的土质参数

5、路基防护与加固设施

6、路基横断面型式

7、路基的宽度、高度及路基边坡

8、路基工作区的概念及应力工作区范围

9、路基常见病害及原因

10、一般路基的概念及其设计包括的内容

三、《路面工程》复习要点:

1、路面的等级、路面分类分层、结构层位与功能及对材料的要求

2、常见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材料的适用结构层位及其干缩特性大小排序

3、沥青路面、水泥路面的概念、类型

4、沥青路面施工方法分类

5、沥青路面、水泥路面的优缺点

6、沥青路面、水泥路面的结构组合设计原则

7、水泥路面的接缝类型与各自功能

8、水泥路面下设基层的主要目的9、临界荷位

10、沥青路面设计与水泥路面设计的指标、方法与步骤

四、《桥梁工程》复习要点:

1、我国的著名桥梁

2、各类桥型单跨世界排名情况

3、桥梁的基本组成与各自功能作用

4、桥梁的分类方式有哪些?各分为哪些类型?

5、梁桥、拱桥的受力特点与分类

6、斜拉桥、悬索桥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受力特点是什么?

法学概论复习题 篇5

1、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或根据称为(D)A、法律关系主体

B、法律关系客体 C、法律关系内容

D、法律事实

2、法系划分的标准是(A)

A.法的历史传统 B.法的历史类型 C.法的阶级本质 D.法的立法体制

3、国务院有权制定(B)

A.基本法律

B.行政法规

C.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地方性法规

4、我国的司法解释一类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解释,另一类是(D)全国人大的解释 B.人大常委会的解释

C.人民法院的解释 D.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

5、法的规范作用表现为(A BCD)

A.指引作用

B.评价作用

C.教育作用

D.预测作用

E.暴力作用

6、下列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是(D)A、9岁的神童

B、16岁的个体老板 C、19岁的在校生

D、17岁的大学生

7、杨某因出国留学1年,将其8岁的儿子甲委托李某(系杨某姐夫)代管。一日甲将邻居小孩乙打伤,其损失应由(C)。

A:杨某承担大部分,李某承担小部分

B:乙监护人承担,若李某有过错则适当承担 C:杨某承担,若李某有过错则负连带责任 D:李某承担

8、甲、乙夫妻双方经协商同意离婚,甲因出差,故委托丙去婚姻登记机关代为办理离婚登记手续。依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丙(D)A.经婚姻登记机关同意可以代理

B.经乙同意可以代理 C.在取得甲的授权委托书的情况下可以代理

D.不能代理

9、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ABC)

A. 一方的婚前财产 B. 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 C. 遗嘱或赠与所得的财产 D. 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

10、在我国,下列适用婚姻法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的有(BCD)A.继父母与继子女 B.养父母与养子女 C.父母与婚生子女 D.父母与非婚生子女

11、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一般由(D)。A、原告承担

B、被告承担 C、人民法院承担 D、主张事实者承担

12、因厂房所有权争议发生的诉讼,在管辖上属于(B)

A、指定管辖

B、专属管辖

C、一般地域管辖

D、特殊地域管辖

13、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民事案件,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应由(D)管辖。

A、原告所在地法院 B、被告所在地法院

C、几个有管辖权的法院的上级 D、最先立案的法院

14、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包括(D)。A.选民资格案件 B.宣告公民失踪案件 C.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D.债务催偿案件

15、某公司在水上运输合同履行过程中,与承运方发生纠纷,该公司应向(BCD)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A.原告住所地

B.运输始发地 C.被告住所地

D.运输目的地

16、王某14岁生日那天,邀集几个朋友到一饭馆吃饭。饭后回家途中,王某看到一行人手拿一个提包,即掏出随身携带的弹簧刀将持包人刺伤把包抢走,包内有手提电话1部(价值7600元)、现金6000余元。则王某14岁生日那天的行为(A)。

A.构成抢劫罪 B.构成盗窃罪

C.不构成犯罪 D.负有限的刑事责任

17、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D)。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1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BCD)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B、犯罪的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外。C、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外,而犯罪结果却发生在我国领域内。D、犯罪行为和结果都发生在我国船舶内。判断题

1、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2、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3、附加刑只能附加适用,不能独立适用。(×)

4、一般累犯的构成,要求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3年内。(×)

法学概论案例 1、2007年,马一店村委会对仝堂自然村通往赵湾村的一老桥进行路面改造,因资金不到位未对该桥两边的护栏加以安装,只留下了准备搭建栏杆的根基钢筋头裸露在外。今年4月17日下午,小强放学回家,途经该桥体时,沿桥边行走,不慎被桥体上裸露在外的钢筋头拌倒,摔至距桥面3米深的桥底。小强随即被家人送往医院救治,支出医疗费等共计15000余元。经对小强的伤情进行鉴定,结论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属六级伤残。问:小强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由谁承担?

参考答案:

答:小强的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应该由其父母和村委会承担。小强途经该事故桥时,本应选择在路面较宽的桥中间道路上行走,而其却在桥的边沿行走,导致该事故的发生,其父母作为监护人,对原告疏于履行监护职责,具有明显的重大过失,应对原告的伤害后果承担主要责任;被告村委会在修整该桥体时,未尽到安全管理义务,存在管理瑕疵,对损害的发生依法应承担次要责任。

2、甲有生产凉茶的技术,乙、丙想使用此技术办工厂。三方协议为甲4成,乙、丙各3成,但甲不参与经营管理,甲同意乙、丙使用。到2008年3月止,甲分得5万元。后因乙、丙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亏损,负债5万元。乙、丙找甲要求其承担部分亏损,甲不同意,认为他只是转让技术,而未参与合伙,不应负担亏损。后债权人丁将甲、乙、丙共同告上法院。问:(1)甲是合伙人吗?为什么?(2)5万元的债务应如何偿还?为什么?

参考答案:

(1)甲是合伙人。甲虽然未直接参加合伙的经营管理,但甲提供了技术,并且按比例分红,分得5万元,这就是实际的利润。甲应视为合伙人。(2)由合伙人共同承担连带偿还责任。合伙人在对外债务承担上,负无限连带责任,但承担了债务之后,就亏损按合伙协议的约定或者按出资比例分担。协议未约定债务承担比例或者出资比例的,按照约定的或者实际的盈分配比例承担。对造成合伙经营亏损有过错的合伙人,应当根据其过错程度相应地承担责任。

3、朱武1985年5岁时被李涛夫妇收养,改名李大。4年后,李涛夫妇生一子,取名李二。1999年,李大得知李涛夫妇非自己的亲生父母后,对养父母逐渐疏远。2001年,李涛夫妇相继瘫痪,其收入勉强还能自持,但无力抚养正在上学的李二。此时,李大的生父母也因年迈,生活陷入困境。因李大生意旺,收入多,李二要求李大抚养,李大的生父母也要求李大赡养。根据案情,回答下列 问题:

①.李大对生父母有没有赡养义务? ②.李大对李二有没有抚养义务?

答: ① 没有。理由:婚姻法规定,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收养关

系的成立消除。李大3岁时已被李涛夫妇收养,与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已消除,对生父母不存在法律上的赡养义务。

② 有。理由:婚姻法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残废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有抚养的义务。本规定也适用于养兄弟姐妹关系。李大

与李二系养兄弟关系,现李大生意旺,收入多,有负担能力,养父母已瘫痪,无力抚养未成年且正在上学的李二。李大有抚养李二的法定义务。

4、王彬与李兰于2009年5月1日举行婚礼并同居。同年8月,李兰继承了父亲的遗房1间。10月,王彬与李兰办理了结婚登记,领取了结婚证书。2011年2月,李兰生下一子。期间,王彬向朋友借款2000元用于购买各种母婴用品,另瞒着妻子向朋友借款3000元帮胞弟购房。同年10月,王李感情不和,闹离婚。王彬认为李兰继承其父的遗房应属夫妻共同财产,自己所欠的5000元债务也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发生,应视为夫妻共同债务。李兰不同意,王彬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据查实,双方对财产未作任何决定。根据案情,回答下列问题:

①王彬提出离婚诉讼,法院应否受理?

②王彬对案中财产及债务的认识是否正确?

答:

① 法院应不予受理。婚姻法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一年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王彬提起离婚诉讼时,其妻分娩才8个月。据案情,也不属于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例外情况,故应不予受理。

② 不正确。婚姻关系应从履行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时起。王彬与李兰婚姻关系成立时间为1999年10月,李兰于1999年8月继承其父遗房1间,不属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双方对婚前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又未作任何约定,不应视为夫妻共同财产,应视为婚前个人财产。王彬所欠5000元债务应分开处理。其中2000元用于购买母婴用品,为夫妻共同债务;另3000元用于帮胞弟购房,与夫妻共同生活无关,且李兰不知情,应视为个人债务。

1、被告人朱某,男,28岁,原系某市大新乡刘家庄村民。1997年9月25日,同村农民韩某挖菜窖,占了朱某家的地,朱某便找韩某讲理。韩某不但不认错,反而依仗自己身强体壮,打了朱某。朱某非常气愤,咽不下这口气,便伺机报复。同年10月25日,朱某见韩某的10岁男孩在地里干活,便产生了报复韩某男孩的念头,但又怕自己打伤小男孩而犯法,便找来自己13岁的小儿子替父报仇,叫儿子去打韩某的男孩。小儿子受父亲的怂恿,拿起一把铁锹冲过去,对准韩某男孩的小腿就是一锹,顿时将大动脉血管砍断,流血不止。邻近的群众见状,急忙将男孩送乡医院抢救,终因留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

问:(1)朱某和他的小儿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2)对朱某的行为如何定性

1、(1)朱某和他的小儿子不构成共同犯罪。(2分)原因是他的小儿子13岁,不具备犯罪主体的资格。

艺术概论复习题1 篇6

2、在艺术表现上,后现代主义往往采用反讥、拼贴、荒诞、调侃、亵渎、嘲弄化模仿、矛盾叙述、中断等手法,直观地表现出当代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分解状态,它既是现代主义的继承,又背离和超越了它。

3、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情感意向始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最活跃的元素。

4、广义的题材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

5、美感从根本上说,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这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

6、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作品的题材,二是作者的思想情感。

7、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就是指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与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8、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思其所爱,爱其所爱,恨其所狠时,这种现象,就称其为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

9、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

10、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艺术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四个类型。

11、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12、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它揭示了艺术发展历史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也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发展都应遵循的普遍规律。

13、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艺术可分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和时空艺术三个类型。

14、艺术是艺术家为着审美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一种自我表现。

15、绘画艺术是造型艺术中最为自由的一种类型。

16、再现性艺术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其特点是感性的现实和冷静的理智在创作中起主导作用。

17、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18、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是贯穿了艺术史的两大主流创作方法。

19、艺术想象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按照创作主旨的需要,在头脑中对从生活中得来的有关的诸多表象进行分解、重组、连接等加工,把实际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从观念上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新的理想化了的艺术意象的创造的能力。

20、在作品中,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21、典型形象是指塑造得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是个性鲜明独特又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形象,它集中体现了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发现和审美理想。

22、艺术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23、广义的题材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名词解释:

1、艺术流派:在艺术史中,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反映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审美理想,同时代的艺术家反映审美理想的相似性使艺术家在艺术风格上产生近似性特征,由若干个艺术风格基本相同或近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艺术流派。

2、艺术想象: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按照创作主旨的需要,在头脑中对从生活中得来的有关的诸多表象进行分解、重组、连接等加工,把实际上并不在一起的事物从观念上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新的理想化了的艺术意象的创造的能力。

3、表现性艺术: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情感的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4、艺术家 : 艺术家就是指具有艺术才能、掌握相应艺术技能,专门从事艺术创作,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劳动者的总称。

5、再现性艺术: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其特点是感性的现实和冷静的理智在创作中起主导作用。

6、艺术个性:就是在一定的先天条件、世界观、生活体验、艺术修养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理想、情感气质及艺术才能等体现出来的独特性,是一个艺术家区别于其他艺术家、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整体特征。

7、艺术构思:艺术构思就是艺术家将不系统的零散的生活素材,通过艺术思维构想成独特而又理想的艺术意象的活动,其实质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它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它上承观察和体验生活,下接意象物化。

8、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的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简答论述题

1、谈谈不同艺术之间联系和融通的主要方式。

各门艺术之间的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融通的。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各门艺术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甚至结合在一起,首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本质,都是客观世界在人们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另外,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共同的特点

不同艺术之间的联系和融通,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方式,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吸收与借鉴

一种艺术,经常会从其他艺术中吸收自己需用的东西,在另一种情况下,一种艺术并不只利用它种艺术的题材内容或其他因素,而只是从它种以上所创造的境界或形式等方面得到借鉴或启示。吸收与借鉴并不改变它自身独立的性质。

(二)配合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出现在一件作品中,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但并不改变各自的性质。但有主次之分。

(三)结合

是两种以上的艺术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分离,也没有各自独立的价值。

2、谈艺术家应该具备哪几方面的修养。

艺术家的修养是指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有肯提出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以达到一定高度和水平,并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神韵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修养的五个方面:

(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

世界观影响着作品的格调和品味;进步的人生观使艺术家自始至终具备着强大的创作动力和激情;科学的审美观使艺术家正确的把握艺术审美的标准,并矢志终生去追求最理想、最高的艺术美的境界。(2)深厚的文化素养

学识修养能帮助艺术家从整体上提高创作的境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艺术的表现力。

(3)丰富的生活积累

丰富曲折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和前提条件。(4)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 ①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 ②丰富的艺术想像力 ③独特的记忆力

(5)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

只有具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才能最后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

3、什么说人类的生产劳动是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因。

艺术发生的动力是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劳动、情感、巫术、想像、幻想等原始社会的一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了一个系统,组成一个合力,推动艺术的发生。在这个动力系统中,并不是每个动力因素都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成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这就是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

(一)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创作的主体——人,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首先,劳动猿爪变为人手,猿脑变为人脑;

其次,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劳动与语言有进一步推动了意识的产生。再次,劳动推动了工具的制造;

(二)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

(三)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条件

(四)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生产劳动不仅创造了艺术发生的前提和条件,而且成为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4、试述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

(一)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

任何艺术的发生,都以经济的一定发展为前提。经济创造了艺术发生的条件,创造了艺术发生的动因,经济甚至决定了艺术的内容与形式。

(二)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 经济决定了艺术的不同性质。

(三)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

艺术是发展的,推动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经济的发展。

(四)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经济高涨必将导致艺术繁荣,但艺术繁荣与经济高涨,并不是如影随形、亦步亦趋的决对平衡的关系,而是复杂的、包含差别的关系,这就是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

首先,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做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其次,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国家做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再次,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做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试述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与革新。

(一)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就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响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继承保留。它揭示了艺术发展历史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发展都应遵循的普遍规律。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

前人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在后人的艺术中都有所继承。(2)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艺术作品的形式对于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继承关系表现得更明显突出。(3)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艺术种类具有相对稳定性,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建立一切艺术种类,而是继承以往的艺术种类。艺术种类是发展的,新的艺术种类也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离开了继承就没有任何新的艺术种类的产生。

(二)艺术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原因

(1)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连续性所决定的;(2)艺术发展的艺术继承性是由艺术本身的性质决定的;(3)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由艺术表现生活的任务决定的。

(三)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是批判的原则,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首先区分艺术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其次要坚持继承艺术遗产的批判原则,就要反对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的两种错误;

(四)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 一般来说,艺术继承的条件是艺术风格的相似形。艺术继承的条件决定了艺术遗产继承的类型,有两种:

(1)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2)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

(五)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

革新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艺术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1)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所决定的;(2)革新是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

()革新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所决定的;

(六)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的表现

(1)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型号司的革新;

(2)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3)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七)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艺术发展过程中

继承与革新是辩证的统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继承是革新的基础。

6、试述艺术家的作用、价值与地位。(请在书上找答案)

(一)艺术作品体现作用与价值(1)艺术家通过作品记录社会生活(2)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表达人类情感

(3)艺术家通过作品来体现人类的审美理想

(二)、艺术家自身的作用与价值

(三)艺术家的地位

(1)艺术家地位的历史形成(2)正确认识艺术家的地位

7、举例说明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关系及现实意义。

(一)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的关系 区别:

(1)艺术流派是艺术主张、创作倾向、艺术风格的等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具有风格的艺术家未必是哪个流派的成员,但同一流派的艺术家却往往具有相近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这是流派的一个特点。(2)艺术思潮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一个或几个艺术流派为核心,在相近的艺术思想、创作倾向下进行诸种艺术活动而形成的影响很大的艺术潮流。也就是说,在一个大的艺术思潮中是包含着多个艺术流派的,或是在同一个艺术思潮中可以分化为多个流派。

(3)艺术思潮偏重于从社会历史的方面来把握某种艺术思想和审美主张,而艺术流派则偏重从艺术史的角度有艺术主张和风格特色的基本认同而产生的。艺术流派在多数情况下往往是指某一门类艺术中的派别,而艺术思潮往往包容多个艺术门类中的多个艺术流派。联系:

(1是互为前提条件而具统一性的。有时流派的发展和扩大可以形成跨艺术门类的艺术思潮,思潮是以流派为基础的。(2艺术思潮也可以生发出各种艺术流派,时,当特别大的艺术思潮产生后,其内部也可引发或派生多种子思潮,这种子思潮往往是大艺术思潮引发下的艺术流派发展而来的,跨艺术门类的。

(二)艺术创作方法与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关系: 联系:

(1)创作方法体现了特点的艺术思潮、流派的审美文化精神;(2)术流派、艺术思潮往往要推崇与相应的一定的创作方法;

(3)法也因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而得以迅速发展,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区别:

(1)派是艺术派别,创作方法相近只是流派形成的多种原因中的一种;(2)派与艺术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创作方法则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人类全部艺术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的创作路数,故是广泛的艺术现象。

(3)法具有普适性,可以为各个艺术家、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只有选取,在一定的艺术思潮中的各个流派所选用的创作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的。如西方现代主义的不同流派中。欧洲古典主义也有多种创作方法的因素。(三)研究艺术流派、思潮与创作方法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直接推动各时代艺术的蓬勃发展。对于增强艺术创作的自觉性,推动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在意义。

(3)进一步证明再现与表现相统一是艺术自身的规律之一。

9、请举例谈谈艺术欣赏的一般方法。(请参考听课笔记)

(一)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

(二)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创造意图

(三)抓住“点睛之笔”作全面欣赏

鞋饰设计与服饰个性化概论 篇7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品头论足, 是鞋与我们一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着, 维系着人与自然, 人与环境, 人与生命科学及天地之间的生命轨迹。考究的人体工程学, 为我们的双足创造出更为舒适的立足空间, 并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同步。

从今天对服饰更为广泛的读解来说, 鞋在诠释人们生命运动状态的同时, 也在尽情地以各种型、质、态、貌表达着人们步履的立体走向。在具有形象感的可读性语言中, 鞋留给了我们想法、说法与做法。

一、鞋饰在服饰语调中的作用

1、服饰语调组成中的鞋饰语调概念

服饰有自身的语言, 作为服饰组成部分的鞋饰同样也有着自己的语调。鞋饰语调即是鞋的整个格调, 也是诉说和表达整个服饰语调的重要内容, 不仅参与服饰形象“大方位”的设定, 有时更能决定整个服饰语调的形象和品味。其中, 鞋饰语调涉及到色调、造型、材料等的运用和把握。

2、鞋饰语调在服饰语调中的重要性

鞋子在服饰语调中“举足轻重”的位置, 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鞋子按功能分类, 有休闲、运动、礼服, 舞蹈、军用等等, 当人们完成了对鞋的功能性如对鞋的舒适性和耐磨性等要求之后, 开始关注鞋子的外观。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见到最多的仍旧是与生活着装配套的鞋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鞋子的造型和外观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鞋子形体的变化, 我们多少可以看出服饰语调的某些风情神韵的表述与走向。以前常说:“脚上无鞋穷半截”, 而现在, 从鞋型款式上就能分辩出穿着者对服饰语调的认同程度, 从而形成某种鞋饰语调的流行现象。如名牌运动鞋、意大利皮鞋等, 都成为时髦的象征。因此, 鞋子的语调特征是服饰语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也像是一个尾声, 为整体的服饰语调画上完美的句点。

3、鞋饰语调与服饰语调的互动

在形式美法则的规律之下, 我们常常看到鞋饰语调与服饰语调对立统一的互动现象。比如当鞋子语调繁琐花哨时, 服饰将被要求减化, 而当鞋子单纯简洁时, 服饰则可以花哨一些。这如同音乐里的乐曲, 当鞋子独唱之时, 服饰将伴奏合唱, 而当服饰的其他配件领唱之时, 鞋子的造型、色彩可以趋向于单纯。服饰可以比作是一场戏, 有主角也有配角, 有领唱也有合声, 有独奏也有伴唱, 而最终的指挥和导演将是我们自己。在服饰这台戏里, 鞋子只是服饰的个性化配件之一。

二、鞋饰语调的表现形式

也许大家有这样的体会:舒适的鞋子, 会让你的双脚忘记了它的存在, 在给我们的双脚提供最为舒适的活动空间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为贴切的服饰语言之一。在服饰和谐的语调中, 鞋的调子紧跟着时尚。

1、鞋的外貌

鞋也有鞋的脸, 有鞋的身段, 更有鞋的形态。如同相貌反映一个人的长相特征一样, 鞋的外貌也反映了鞋的特征。鞋子的外貌不只是给予我们生动的印象, 同时也给服饰语调以更为确切的“行为规范”, 如身着运动鞋自然与休闲运动的服饰相对应。而休闲式的鞋子, 自然给予我们轻松自由之感。鞋的语调在外貌中得到表现, 鞋的外貌在形象中给予我们对服饰语调的最终解释与规范, 是运动, 还是休闲。服饰有调, 鞋子也有相貌。而鞋的外貌几乎概括了服饰全貌。

<1>鞋型

鞋的型是鞋的调子的规范, 它将与服饰语调同步同声。首先, 我们可以从鞋的造型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形态语言。就像人体的胖与瘦, 鞋子的造型及形体语汇也有胖瘦的样态表现。一般来说, 瘦型鞋强调特殊的功能和意义的比较多, 如体操鞋、芭蕾舞鞋等等。而胖型鞋, 自然给双足更大的释放空间, 便于脚的活动, 穿着很舒服, 如运动鞋、休闲鞋等等。

<2>鞋头

从造型上来看, 鞋头是最容易被人们的视线所瞩目的, 故鞋头的造型一直是鞋子款式变化的焦点。鞋头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圆头、方头与尖头等, 这主要是由服饰语言、语调的多样化需求所决定的。从服饰语调的角度来说, 像吊带衣裙这种对比反差很强的服饰造型, 适合与尖头类鞋相配,

而圆头鞋又将与曲线的服饰同调同音, 穿起来比较舒适, 当然选用这种语调并非是特别赶时髦的一族。方头鞋可以与线条分明的服饰造型相匹配, 同时鞋子自身也有线条分明的特点, 但由于方头鞋造型对双足有了不自由的规范, 故使用性----舒适功能方面, 不是很随心所欲。可以说, 在表述服饰中鞋子的语调多少有些非自由性。这种由切面形成的鞋头造型, 给人一种形式感上的规则之美, 犹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个性化的语言而论, 这种造型倒有点像人的个性, 人穿上西装时, 会显得一板一眼, 有棱有角。方头鞋的造型与其极为相似。当然, 在方头鞋中, 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形, 如在圆头鞋的造型上, 其鞋头稍稍有一点方形, 人们想在既不太束缚脚趾的同时, 又在外观上给予一点“形”的塑造。这又是方中有圆, 圆中有方的一种平衡。方头鞋给予人们的是整齐的美感, 有条有理的规则之美。

<3>鞋跟

鞋的型, 除了鞋头的各种造型与区别之外, 就是鞋跟造型上的差别。而鞋跟同样关系到服饰的语调, 高跟给鞋调以伸张, 平跟给鞋调以平和贴切自然。在鞋跟的造型类别中, 也并非只有简单的高跟与平跟之说, 在此中间还有许多中高跟、坡跟等等。当我们品头论足话鞋之时, 我们发现鞋跟的高矮不仅对人的身体起到了调整体态与身体支点的作用, 同时, 也在调整着人们生理与心理的支撑点。

首先, 我们看看高跟。所谓高跟是指超过了五厘米的鞋跟。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高跟鞋在早期曾是用来禁锢妇女行动的, 被当作时髦效仿后, 一直被爱美的女性推崇和喜爱, 成为女性鞋型的代表。只因高跟为鞋子语感制造了曲线, 更使女性服饰语调多了一份脚下柔美的立体感。

<4>鞋色

在鞋的语调中, 除了用形表现之外, 还用色来实现语感。当今时髦的凉鞋, 通过色彩组合, 给鞋子以彩色的形象, 同时也给服饰以自由的色调组合。从外貌上来看, 鞋的造型被色彩分成了色块, 很难看出鞋的外形特征, 但因此也将鞋的形象打散, 任其与服饰自由组合。然而对于现在快餐式的服饰文化来说, 前者可能被多数人认同与推崇, 故现在非组合的服饰穿着大有人在, 也使得鞋子的语调面目全非了起来。因为, 从鞋子的语调中就可以看到服饰的全貌。

<5>质感

鞋的外貌, 除了造型所展示的鞋子语调之外还有鞋貌所展现出来的材料质地与光感。光亮的皮革, 以其材料的特制造型告知我们鞋子所能与服饰语调相和的节拍与形象组成。光亮如鉴的皮革鞋, 其暗红色的色调与光亮, 给鞋子的外貌注上了独特的语调;而蓝色的靴子, 鞋面无光, 选用山羊皮材质制作, 突出鞋的内敛与高贵;银色凉鞋外貌造型秀丽, 可以与秀美的活泼式裙装相配。从外貌及鞋子的手感来看, 光亮的皮鞋给服饰语调以突显;吸光材质的靴子, 给人以含蓄的语感;秀丽的露空凉鞋, 则给人以轻盈的美感;手感柔和的工艺鞋则给服饰以大方、朴素的亲近之感。实际在鞋子的外貌形象中, 鞋子的材料相当重要, 材料如同鞋子脸面的“皮肤”, 或细腻、或粗糙, 或有光泽, 或无光沉重等等, 都会给服饰语言留下浓重的伏笔。

鞋子的外貌在表现挺括感方面也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立体空间感的再认识, 在鞋子的外貌上创造出了有切面的立体感。当我们仔细观察一组同类色彩的鞋子组合时, 我们可以发现鞋子因造型所表现的挺括特征。

2、鞋的品质

鞋子的外貌只是给予我们一个大概的影像, 但实际品质如何, 只有我们自身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品味出来。所谓品质, 是指内在的质量, 其中自然包括通常人们对鞋子的舒适、功能和耐磨等方面的要求。我们知道这个世纪的消费者都喜欢物美价廉的物品, 而这里说的“美”指的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美, 更多指的是品质上的美,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质量好。

<1>品质带来的美感

品质好的鞋子应该是穿在脚上轻松而自在的, 人们不希望双足过分负重, 所以鞋子首先要轻。其次是鞋子有很好的耐磨和安全性, 还需要良好的透气性及韧性。休闲鞋为现代新材料合成材质, 像聚酯 (polyester) 、聚氨酯Pu (poly Urethan) 、聚氯乙烯pvc、尼龙等, 在增添了新材料语言的同时, 也增添了鞋子的舒适感。品质好的鞋子, 为服饰语调规范了品位比较高的语态, 如舒适的美感、良好的力度及让身体没有负重的轻松感等。

在鞋子的语调中, 合脚是鞋子品质被赞赏的另一种说法。为什么这样说呢?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说, 造型科学的鞋子会使我们的双足穿上之后不但不累而且会很舒适, 同时也间接地说明了其制作过程中的考究。因此人们把品质好的鞋子, 视为与身体极为和谐的语调。

<2>品牌

所谓鞋子的品质, 还有品牌的内涵。作为名牌产品都有着良好的声誉与质量保证, 这也是品质良好的一种衡量的标准。如意大利的皮鞋以其做工精良、皮质柔软而闻名, 无论从色泽、款式还是品质上都很出色。由于品牌意识的觉醒, 使得人们更为关注鞋的品质、关注名牌, 因为品质好的鞋子做工考究, 对脚没有束缚感。

<3>科技含量

在鞋子品质的评价中, 鞋子的韧性常常被人们所关注。如足球运动员、篮球员的鞋子就必须具备弹性好这样的条件。韧性为鞋子的语调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一种力量感, 也使得穿着者更有一种安全感。当鞋的品质以这样的软件要求来定位时, 可想而知人们对鞋子的品质要求已经提升到了语调的力度上。如今服饰语调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硬件, 二是软件, 而鞋子语调首先在这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并要求服饰配套。

三、鞋饰的流行特征

从鞋子的语调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流行时态, 乃至过去曾经流行过的时态。在鞋子这种时间与状态的语感中, 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到时髦及时尚的某些规律。在当今筒靴盛行时, 已经不再流行有鞋带的款式而是无带款式, 而且从这个款式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由繁琐到洗练, 由造型复杂到简单。还有, 当今款式趋向无性别倾向的鞋子也就是男女都可穿的鞋子。而这种无性别倾向不仅是反映在鞋子的造型上, 在服饰的其他方面也均是如此。如在服装方面, 两性化的无性别服装越来越多, 男女都可以配带的帽子也有不少, 而这一切的变化均要归结于时代的不断变化, 与两性无论是从个头形态乃至就业、社会地位和生活习惯等日趋接近有关。如此看来, 男女都可穿的无性别鞋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也是时态。

时装的表现形态中, 鞋子常常是构成服饰主调的重要部分, 一来是“肩负重任”, 承担着全身的负重;二来我们的双足在行走中, 是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对此鞋子在与服饰的语调中要么与其和谐, 要么标新立异, 成为服饰的焦点。总之, 鞋子常常是这样平衡着服饰语态的, 在表述自身语感的同时, 也述说着与服饰和谐的故事。在时髦的服饰中, 都有着鞋子的积极参与。同时, 与时髦服饰配套的鞋子又都是符合时态与时尚的语调。在其间, 不仅包含着鞋的造型还联系着色彩。

在今天鞋子的语调中, 反差对比及简单洗练, 都是一种时尚、一种时髦、一种设计, 是表现服饰综合语汇的方法。在当今盛行的露背装中, 透视着当今时髦的裸露语态, 相反在足下鞋子的设计中又流行起高筒靴。这种在服饰总体设计中的反差与对比, 正是现在时髦语态的逆向思维。

四、鞋饰与环境

在今天表现鞋子的语调中, 人们已经更多地考虑到环境了。所谓环境, 是指鞋子与服饰配件着装的场合与地点。在人们的生活日趋多样化时, 各种各样的人与人的交往, 各种休闲运动, 各种社交活动等等, 使得服饰语言将随着“角色”的转变, 而随之变化。在时装中、礼服中, 现代秀丽的高跟鞋仍旧成为女士们的首选。另外, 随着运动的普及, 人们休闲时间增多, 各种运动服装, 休闲服饰开始在很多场景中出现。当我们看到运动鞋时, 就会想到跑步、打球等。

我们说环境造就了服饰的一切, 环境让我们对服饰有利于认同。人说入乡随俗, 站什么山唱什么歌, 服饰中的鞋子也得在这种调子中合着节拍踏着鼓点才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 人们不穿鞋子, 自然鞋子是多余的语言, 而我们现代都市中的服饰放在这样的环境与背景下, 似乎有些不自然, 其原因之一就是现代服装 (包括鞋子) 放在土著人的环境中极不调和。由此看来服饰及鞋子也要讲究环境与背景, 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

在强调鞋子的语调与环境的关系中, 我们不能不考虑到鞋子的功能。如生活中, 任何时髦的鞋子之所以被人们穿着, 虽然有各自的说法与喜好, 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在生活环境中穿着是一种“实用”。而所谓“实用”是说其穿着是自身的一种爱好与满意。环境对鞋子的语言选择有一定的要求, 反之鞋子无论以造型还是色彩都受到环境的左右。实际上环境在鞋子上的作用还有室内室外之别, 也有着分明的季节之别。夏季所穿的鞋子, 使脚处于暴露状态的比较多, 暗示环境是在夏季里。而反之, 由于冬季需保暖, 加之室内的缘故, 使得鞋子的造型可以远离双足“走得走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由于环境会使鞋子的造型发生很大的改变。从厚到薄, 从夏天的凉鞋到冬天的保暖鞋.可以说都是由于环境与气候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故当鞋子在表述语言之时, 考虑到方方面面, 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鞋子的语言表述中, 所谓鞋的调子表述, 把环境因素考虑在内还有另一层面的意义。如日本式工艺布鞋, 一来布鞋虽然穿着舒服, 但是对环境要求很高, 如当色彩很淡的工艺编织鞋, 很容易磨损与弄脏, 故要求地面比较光洁, 环境比较干净, 才适合穿着。从而这种鞋子的语言就告诉我们对环境的设定, 反之, 这类鞋子的语义将表述不流畅。而另外, 在色彩上, 鞋类一直是黑色居多, 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 也是因为环境。一是自然环境, 黑色包容力比较强, 当位居身体最低位的鞋子, 不小心被弄脏时, 也具有蔽掩作用。而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 黑色鞋子将与我们身着的各种各样的服装及颜色的———身体的“色彩”环境也都易协调。

在信息社会如此交流的今天, 鞋饰如同最为直观的媒体, 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语音传递出去, 鞋饰以依赖人的赤子之心, 以诠释人们心语般的真情, 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 清晰地表达着自己的语音。

它有语境:尤如听话听声, 锣鼓听音。

它有情结:在服饰的谈吐中流露心声。

它有形态:与人们的肢体一起倾注生命。

它有美声:用服饰共鸣高音, 用配件讴歌传情。

它有和声:在你我他中维系生命的共振。

它有音韵:在服饰中把生态的亲历放送。

在时装表演的舞台上我们能够听到它的语音叫时髦, 在我们的生活空间, 我们能够听到它的语音叫缘分。面对鞋饰与人们如此亲切的交流, 默默地把“有声”“有形”记下, 把无形的创造播种。届时, 你会在空间中再次浏览到服饰的另一番心情。

摘要:鞋是身体最具承重的部分, 承载着身体的全部重量, 为平衡身体做不懈地努力。伴随着一步一个脚印, 鞋在记录着我们每一个人生命轨迹的同时, 也在用自己的形象语言, 一路行进诉说着。鞋有不同的质、不同的态、不同的貌, 鞋是服饰语言中处于最低位的, 是结束谈话的部分, 但它却又是一锤定音的部分。

参考文献

[1]王受之.鞋的艺术[M].北京:北京青年出版社, 2002.

[2]Linda O Keeffe.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

[3]李婕.足下生辉鞋子图话[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

《文学概论》课堂教学设计探索 篇8

关键词:文学概论;改变;视觉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251-03

从课程性质来说,《文学概论》课是中文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文学的基本规律及基本概念、范畴等,从理论角度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文学,较好地把握各类文学文本和各种文学现象,对中文专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因课程的理论性、思辨性,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传统的以教师精讲为主的单向传授知识模式,令大多数学生被动听课,应付考试,学习缺少主动性,文概课堂气氛沉闷乏味,这是文概课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困境

文学概论的传统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精讲为主,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往往通过教师循序渐进的讲解,积累学生的理论知识,形成知识框架,提升理论素养。常见的课堂授课方式有3种:一是纯粹以理论精讲为主,教师系统梳理概念的发展过程,阐释概念内涵,理论讲解完整。这种授课形式有助于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但填鸭式的讲授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效果并不好。第二种是在理论讲解中,辅助一定的事例,联系文学文本或文学现象进行理论论证,但因侧重理论内容,这种分析往往是点到为止。在这两种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工匠的角色,按部就班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工程,缺少新意。第三种是讲授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预留课下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理论著作等,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比照前两种,这样的课堂活跃一些,但还是很难从根本上改观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状态。3种授课方式虽有所不同,但课堂教学沉闷,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是共有的弊端。造成这样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日益显得僵化,教师自说自话自得其乐,学生与教师有很大的距离感。就学生而言,大学生是有个性和自主性的新世纪的青年人,安坐一隅、教条的学习不符合他们的性格。事实上,因为教育环境胜过20世纪80、90年代,学生的知识储备较为丰富,当然其中也有众多疑问。因此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他们对文学的热情,这些在以往的学习体制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压制。备课中,教师需要全面考虑这些现实因素,改善最能掌控的课堂教学,使文概教学走出困境。

二、选择教材,灵活设定教学内容

文概课程通常是一学年的教学时数,但在一年的时间里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运用理论能力并非易事,教师应有步骤地组织教学来完成任务。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选择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课堂学习中,授课内容应以一本教材为主要依据,以之为线索,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搭建起一个理论知识的框架,教材清晰的线索和内容也方便学生把握基础理论和知识。其次,为学生制定经典篇目阅读计划,通过课外阅读完成知识拓展。赤峰学院文学院选择的教材是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是一套较为适合本科学生参考使用的教材。全书共十六章,但授课中,并非讲授全部内容,而是对内容有所删减。通常,第一章第一节学科性质,第二章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第十四章文学理论接受与消费的性质,这些相对较为容易把握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第六章文学创作、第九章文学作品的体裁,在其它课程如《写作》里学过,那么教师应该新辟角度,提升学生学习的新鲜感,而这两处也是很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利于理论学习。余下的内容,文学的性质、文学创造的价值、文学风格、文学接受等内容,都是文学理论的重要构成,同时也是分析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教师宜采取各种方式激励学生掌握。此外,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丰富课上内容,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学生除了这套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外,再辅之其他的中外文学理论成果,以开阔学生的理论视野,鼓励学生进行课下阅读,建议必读的篇目有《文学理论》(韦勒克)、《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美学散步》(宗白华)、《文心雕龙》(刘勰)等,积淀和提升理论素养。

明确理论内容后,接下来即是解决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案例辅助理论进行示范性讲解是必要手段,而精选文学文本是一大难题。在以往授课中,教师经常面对的现象是学生对阅读文本没有太大的兴趣,常常老师布置前听老师介绍会激动一下子,但课下仍回老样子。这种情况和学生文化视野较窄、文学素养不高、文本赏鉴水平较弱有关。生长在电子时代的同学们,纸质媒介逐渐被电子媒介取代了主导位置,大众更多的是通过画面快捷传达信息的直观方式了解世界、了解文学,处在这种环境中的同学,富有视觉冲击的对象更能引起他们的审美注意,这使他们的文本阅读成为流于形式的浅阅读。在课堂讨论中,很多学生的评论不是源自小说文本,而是改编后的电视剧,即便是源自小说文本的评论,解读也很表面化。那么精选文本,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敏感愈具挑战性。首先,应选择学生喜欢的经典文本或当下的热点文本进行研读。教师推荐篇目时,注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提供欣赏方法或理论。课堂上,鲁迅的《伤逝》曾被解读为: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是由于物质生活的匮乏造成的。这观点还得到了部分学生的认同。这时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如欣赏小说时读者的理性态度、体会情节和细节设计、人物的典型等问题,逐步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体会文学的价值。其次,关注当下的文坛热点问题或现象。当电影《狼图腾》《白鹿原》上映时,推动学生去阅读原著小说,区分两种艺术形式在形象塑造、主体表达、艺术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第三,在讲解某一理论点及相关问题时,选择相同题材的同类文本,拓展其文学视野,激发阅读兴趣。如在讲解叙事性作品一章中的叙事结构时,推荐离乡-返乡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如鲁迅《故乡》、蹇先艾《贵州道上》、莫言《白狗秋千架》,体会内聚焦的使用手法及各种效果。第四,可选择有关联的作家文本,如以徐志摩的诗为例时,同步推荐林徽因的诗歌。以上几种方式逐步施行,一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及阅读方法,培养其敏锐的文学感受力,激发起对文学的兴趣,同时,以此为基础,讨论介绍基本理论。

三、设计多元化教学方式,配合适当的课堂教学方案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受到挑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明确了讲授内容后,合理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案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而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凸显实践性品质则是主要要求。同时,为了适应消费文化环境下学生重视视觉效果的需求,充分利用多媒体,精心制作课件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环节。

1.理论精讲式。文学概论主要是一门理论课,教学目的之一是将理论内容准确完整地逐步传达给学生,因此教师精讲理论仍是非常主要的授课方式,这也是教师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但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应有所突破。“教材基本知识+经典理论文本”是建构学生理论知识、提升理论素养的较好方式,二者有机地结合可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理论文本的兴趣。文学的性质、文学的发生发展等问题即可采用此方案。在文学活动发展的诸因素中,文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总体而言不难理解,这样教师授课就应该加深认识,拓展学生视野。以此为切入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部分,通过经典理论文本来强化理论,活跃思维。这类经典理论文本阅读学生兴趣不大,需要有效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如“神话如何产生的”“当代社会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神话”“当下文学的边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吗”等。课堂上,教师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探讨、答疑并带动学生进入理论点的把握和理解中。当然,如此讲解可能没有时间对概念的流变等进行系统阐述,这需要教师备课时深入研究内容,简化理论,提炼核心内容,不破坏知识的学理性,寻找最接近真理的答案。

2.专题讨论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文学基础和理论基础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使用专题讲解的方式。如文学作品的体裁、意境等在其它学科里有所了解的理论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意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理论素养。文学作品的4种体裁是学生阅读中最常见到的样式,理论内容在写作课中也有所涉及,那么文概课上,单纯地介绍4种体裁的基本特征就显得内容重复且单薄(如《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教师可以总括为“诗之美”,并精选诗歌案例如席慕蓉《一颗开花的树》,从不同侧面探讨诗歌美在何处,学生自然会有各种答案,大约不外几个方面,即意象之美、节奏之美、技巧之美、语言之美等。教师根据课堂内外对学生的了解,引领学生复习旧知识,强化新知识,将知识点体现在课件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朗读视频音频是值得选择的,学生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对诗歌的各种美有个感性的印象,再进行抽象概括。这种方案对学习理论知识和提升理论运用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3.作业讲评式。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需要布置作业,使课内学习有效延展,为课堂教学作准备。布置下去的作业方式众多,如理论文本、文学文本阅读、文学创作练习、文学批评写作等。这一方案根据授课内容而定,如讲述文学创作一章时可以采用此方案。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创作经验,虽然很多是应试性质的话题作文。在授课前,给学生一定的创作要求,限定体裁,内容上要求回避自己的实际经历,独立完成一篇创作作业。讲评前,教师应该对作业进行阅览、归类,以有助于理论讲解和作业讲评。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3个小组,即创作前、创作中、创作后进行讨论,5分钟后各小组拿出自己的创作经验谈,大家再共同总结。教师在这个讨论过程中一定扮演好解惑者角色,完成主导性工作,这是对教师理论知识、课堂掌控能力的考验,以此完成文学创作过程的理论学习。

在设计各种教学方案进行备课时,很多教师经常制作PPT课件来完成课堂教学。PPT课件在具体教学中占有的位置和作用不尽相同。良好的PPT课件制作,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的呈现在画面中,较强的画面感和动态化的呈现特点能够对学生形成一种外部刺激。很多时候,它被教师们当作精简版教案在使用而已,并未达到它该发挥的效用。生长在电子时代处于消费文化氛围中的学生,富有视觉冲击的对象更能引起他们的审美注意。那么教师更应将PPT课件作为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使之有效参与到教学模式改革中。文概是一门理论课,PPT课件的制作需要比文学课更花心思。教师需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搜集文字而外的图片、图形、声音、动画、音频、视频等感性材料,善加利用,引领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中,思考问题,学习知识。如文学的性质一课,理论性强。设计课件时,首先提供预留文本阅读作业的感性材料,如按照前面的案例准备方案,选择的同一时代同类题材的经典案例如《人民的鱼》(苏童)和《许三观卖血记》(余华),PPT制作可以利用苏童、余华的资料,知名评论者的评论文字,可以借用电影的视频资源,图文并茂、动态化呈现内容,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便于学生感受文本并进行讨论,形成理论概括。其次,设置问题页,如“文本展示了怎样的生活状况和时代状况”“怎么理解社会意识形态”等。最后,根据备课时甄选不同的对意识形态的理解,选择最接近真理的观点,如詹姆斯的观点加以总结。这样,通过精美课件,引导由文本讨论导向理论,完成教学。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上一篇:体育教学优秀心得下一篇:六年级语文教学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