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就业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流专业就业(共11篇)

物流专业就业 篇1

1、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人员

2、从事物流业务处置惩罚的客户服务人员

3、从事物流业务处置惩罚中的制单、审单等工作的表单作业人员

4、现代物流企业中进行商品配送、运输调度的规划调度人员

5、从事商品资料、配送客户资料等工作的档案办理人员

6、从事商品畅通加工办理与操作的办理人员

7、从事进货、理货、发货等工作的办理人员

8、从事储位、库存办理工作的办理人员

9、现代物流企业的报关人员

物流专业就业 篇2

关键词:物流,就业,需求

1 我国当前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

我国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如今物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并接近成熟的时期, 对物流从业人员的需求也是急剧增加。目前我国有近500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相关的专业, 在校生人数十多万人, 但是这些毕业生毕业以后就业仍然是个难题。综合上面的情况, 结合具体的情况, 我国物流业的就业情况可以总结如下。

1.1 物流人才需求大

在如今网购活跃的形势下, 物流业的发展必须与之相适应, 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据中华英才网数据, 目前我国物流业从业人员缺口达600万, 其中对物流高级人才的需求量更是不断增长。而且区域对物流人才需求强盛。以广东省为例, 省政府出台的《广东省现代物流业“十五”计划》, 2005年广东物流业的发展目标为达到270亿元, 占GDP的比重达到16.5%。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物流业正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去年6月CEPA签署后, 粤港两地政府明确了粤港合作发展的定位, 珠三角地区强劲发展的制造业和不断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 为两地物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1.2 物流人才供求关系复杂

目前物流市场上人才的供求关系比较复杂, 一方面物流专业毕业生难就业, 另一方面物流企业招聘不到理想的员工。这种现象是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实际应用能力相脱节的表现, 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讲:

一是物流业中专业人才比较少。目前我国具有权威物流专业管理资格证书的职业经理人不过百余名, 而据初步统计, 我国目前物流专业人才需求量约为600多万人, 这样的数据悬殊必然会导致物流人才高度缺乏。从物流业从业人员性质来讲, 大多数人员主要从事操作工作,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物流业的人员需求, 是对操作员的大量需求。我国已经有几百所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 在校生超过十万人, 但是一部分毕业生没有达到上岗的操作要求, 实际符合要求的从业人员也没有多少, 工作满意度高的就更少了。也就是说, 市场上对物流业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人数上的缺乏, 更多的是从业能力的缺失。

二是物流业从业人员对工作相关经验要求比较高。一些拥有国际运输从业经验, 或者从事过空运、海运物流业务主管的专业且拥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人才最为紧缺。对于这些专业人才在市场上的需求都很大, 很多企业不惜重金聘用。对于这些人才国有物流公司开价一般年薪在20万元以上, 民营企业会开出高达30万元的薪资, 一些外资公司的开价更是可以高达40万元。在各大招聘会上, 物流专业人员的需求度相当高, 而我国市场上拥有国际认证资格证书的高级物流管理人员不过数百人, 物流业中大量的一线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上岗, 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2 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要求

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难就业, 其根本原因是从业能力不够, 通俗来讲, 不是学了物流专业知识就具备了过硬的上岗能力, 而且,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物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比过去更加苛刻。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2.1 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物流业并不是像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只是帮人运东西这么简单, 换句话说帮人运东西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要想做好并非易事。物流业牵涉的工作内容多, 属于劳动投入和技术投入密集的产业。物流专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强的实践综合能力。另外, 从业人员的沟通能力的要求高。其实目前的状况在大多企业中沟通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物流行业中显得特别突出。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不仅对物流效率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也随之提高, 这就需要具有高度专业技能, 集成型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来支撑。

2.2 要求物流人才有多元化技能

物流业原本就是柔和了多种职能于一体的行业, 对员工的要求并不仅仅是做好一项工作, 最好能实现跨岗位工作, 可以在公司的不同岗位上从事不同的业务内容, 而且都能做好, 这是物流业的实际需要。具体来讲, 配送管理人员, 在具备基本素质基础上还应熟悉车辆保养维修的知识和技能;库管人员, 应兼具财务和营销知识;客服代表应熟悉客户要求, 具备货物信息处理、信息系统使用的能力, 此外还应了解仓库管理、运输作业、结算、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知识等等。目前和以后物流行业需要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应该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同时兼具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还应该有不断发现提高服务质量的能力, 最后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3 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物流业具有跨行业和跨地域的特点, 工作环境往往是多变的, 常常会受到各种突变因素的影响, 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能够适应新变化。另一方面, 从行业本身而言, 要想让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就不能固守成规, 在工作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服务, 能够更大限度的提高服务水平, 这些都需要职工有创新能力。

3 结论

物流专业就业 篇3

关键词:物流;就业;需求

1我国当前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

我国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如今物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并接近成熟的时期,对物流从业人员的需求也是急剧增加。目前我国有近500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相关的专业,在校生人数十多万人,但是这些毕业生毕业以后就业仍然是个难题。综合上面的情况,结合具体的情况,我国物流业的就业情况可以总结如下。

1.1 物流人才需求大

在如今网购活跃的形势下,物流业的发展必须与之相适应,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据中华英才网数据,目前我国物流业从业人员缺口达600万,其中对物流高级人才的需求量更是不断增长。而且区域对物流人才需求强盛。以广东省为例,省政府出台的《广东省现代物流业“十五”计划》,2005年广东物流业的发展目标为达到27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6.5%。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點,物流业正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去年6月CEPA签署后,粤港两地政府明确了粤港合作发展的定位,珠三角地区强劲发展的制造业和不断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为两地物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1.2 物流人才供求关系复杂

目前物流市场上人才的供求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物流专业毕业生难就业,另一方面物流企业招聘不到理想的员工。这种现象是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实际应用能力相脱节的表现,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讲:

一是物流业中专业人才比较少。目前我国具有权威物流专业管理资格证书的职业经理人不过百余名,而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物流专业人才需求量约为600多万人,这样的数据悬殊必然会导致物流人才高度缺乏。从物流业从业人员性质来讲,大多数人员主要从事操作工作,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物流业的人员需求,是对操作员的大量需求。我国已经有几百所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在校生超过十万人,但是一部分毕业生没有达到上岗的操作要求,实际符合要求的从业人员也没有多少,工作满意度高的就更少了。也就是说,市场上对物流业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人数上的缺乏,更多的是从业能力的缺失。

二是物流业从业人员对工作相关经验要求比较高。一些拥有国际运输从业经验,或者从事过空运、海运物流业务主管的专业且拥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人才最为紧缺。对于这些专业人才在市场上的需求都很大,很多企业不惜重金聘用。对于这些人才国有物流公司开价一般年薪在20万元以上,民营企业会开出高达30万元的薪资,一些外资公司的开价更是可以高达40万元。在各大招聘会上,物流专业人员的需求度相当高,而我国市场上拥有国际认证资格证书的高级物流管理人员不过数百人,物流业中大量的一线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上岗,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2 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要求

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难就业,其根本原因是从业能力不够,通俗来讲,不是学了物流专业知识就具备了过硬的上岗能力,而且,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物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比过去更加苛刻。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2.1 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物流业并不是像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只是帮人运东西这么简单,换句话说帮人运东西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要想做好并非易事。物流业牵涉的工作内容多,属于劳动投入和技术投入密集的产业。物流专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强的实践综合能力。另外,从业人员的沟通能力的要求高。其实目前的状况在大多企业中沟通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在物流行业中显得特别突出。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不仅对物流效率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需要具有高度专业技能,集成型的高素质物流人才来支撑。

2.2 要求物流人才有多元化技能

物流业原本就是柔和了多种职能于一体的行业,对员工的要求并不仅仅是做好一项工作,最好能实现跨岗位工作,可以在公司的不同岗位上从事不同的业务内容,而且都能做好,这是物流业的实际需要。具体来讲,配送管理人员,在具备基本素质基础上还应熟悉车辆保养维修的知识和技能;库管人员,应兼具财务和营销知识;客服代表应熟悉客户要求,具备货物信息处理、信息系统使用的能力,此外还应了解仓库管理、运输作业、结算、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知识等等。目前和以后物流行业需要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应该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兼具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还应该有不断发现提高服务质量的能力,最后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3 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物流业具有跨行业和跨地域的特点,工作环境往往是多变的,常常会受到各种突变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能够适应新变化。另一方面,从行业本身而言,要想让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就不能固守成规,在工作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服务,能够更大限度的提高服务水平,这些都需要职工有创新能力。

3 结论

关于法国物流专业就业前景 篇4

有资料表明,物流人才目前已被列入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列,而物流规划人员、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研究人员、物流师全面紧缺。

为什么物流管理与企业竞争力有关?

先看一组数据:(1)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36%,生产成本只有13%;(2)物流时间为84%,而加工制造时间仅为12%;(3)资金周转率仅为 1.9%;(4)全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18.1%,如果物流费用降为15%,我们可节约每年9000多亿,相当于3个成都市的GDP(根据 数据)

再看物流管理对资金周转率的影响:资金周转率=年销售额/(库存成本+固定资产),库存成本越大,资金周转率越小,我国资金周转率为1.9次,海尔为15次(3万亿资金就相当如45万亿元),日本制造业为15-18次,美国流通业为20-30次。

物流管理可以达到什么目标呢?

供应链可以耗费中国企业高达29%的运营成本。而通过物流管理和供应链优化,可以达到以下目标:(1)原材料采购成本将减少7%~11%;(2)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将下降15%~30%;(3)运输成本将下降3%~15%;(4)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费用将下降15%~25%。

物流专业就业前景

物流专业就业形势分析及自我规划 篇5

物流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同时又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伴随着物流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物流服务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必然引发物流人才整体和多样性需求的持续增加。

1.物流就业现状伴随着中国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市场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截止至2010年,中国物流业对于相关人员需求量达到2~3万人每年,我国物流人员缺口达到600万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也已被我国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但是物流业有着不同的工作性质,所以需求也就会产生差异。物流专业毕业生其实非常多,学习物流的门槛也比较低,但是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大的缺口?是因为现在的物流从业人员专业水准不高满足不了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所以物流人才还是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如外语,海关,国际贸易等,才能在物流行业中有一定的发展。

2.人才需求和就业方向物流从业人员大致分为三类:(1)负责仓库和货物流通的基础职位,从业人员最多,要求也最低,收入也较低,月收入在1000到2000左右。(2)业务和管理经理的中级职位,具有一定物流知识,从业经验,但也并非专业物流人员。月收入在3000到4000左右。(3)高级经理和总监,要求是掌握专业物流知识的高级职位,也是现在物流业最缺乏的人才,这些人月收入通常上万甚至更多。

3.物流人才需求因地区产生的差异:(1)东南沿海地带对物流人才需求的规模和层次较高。东南沿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物流发展最快的区域,水路运输发达,港口货物吞吐量大,高新技术企业集中,物流运作效益最好(2)华北、中原、西南地区、对物流人才需求的规模和层次居中。这里铁路、公路发达,企业集中度和物流运作效率居中,受传统工业及其他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该地区物流竞争力与珠三角、长三角相比,仍然很弱。(3)西部地区对物流人才需求数量较少、层次低。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部现代物流有了一些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落后于东部,人才需求数量远不及东部。

物流专业可以就业的方向可以是物流企业,海关,港口,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也可以学习周边关联专业如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信息管理等会使自己向高级人才更进一步。总体来说物流专业涉及的范围较广泛,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广泛,使得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很难在一个方面深入加强,所以要找到适合自己并且能够胜任的工作也是一件难事。

3.未来就业准备要做一个高水准的物流从业人员,既要丰富自己在物流专业方面的知识,也要增加自己的管理实践经验,只有两个方向一起努力才会促进在物流管理专业方面的进步。

首先在大学在校期间,加强重视自己的专业知识培训,要做到对于专业知识的精通熟练,才能保证自己在理论上的领先地位。在加强重视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外,要丰富自己物流周边学科

能力的培养建设,比如外语,经济贸易,电子商务等。物流是一个会与人打交道的专业,以后可能也会涉及到国际物流等大的方向,所以掌握一门外语是一个高等物流人员的基本技能,因此我利用大学课余时间选修了第二专业商务英语,目的为我的专业技能增加一些资本。其次就是对于计算机和经济方面的技能知识也要多加学习了解。

其次就是在假期等课余时间,重视自己的实践能力。物流专业要从基础实践做起,很少有人能够一下坐上高层主管的位置,所以实践是一个物流从业人员要积累的经验。为了让自己在毕业后节省实践,我们应该从大学就开始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利用假期时间,研究调研一些物流企业,参观了解物流流程,现在的中国物流培养对于实践非常忽视,所以自己应该把握机会,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物流专业就业 篇6

传统的就业理论以古典经济学家萨伊为代表。他将劳动力视为市场经济中生产资料的组成部分, 认为劳动力市场应该由“看不见的手”进行自发调节, 则必然会实现充分就业。该理论体现了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推崇以及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反对。凯恩斯建立了“一个使严格意义上的非自愿失业成为可能的运行方式的理论体系”, 认为失业增加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因此治理失业的措施应该是政府通过反周期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 即增加消费和投资, 以此促进就业。二战以后, 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 各种新的理论、学说纷纷出现。托宾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角度进行分析, 认为要解决失业问题单靠宏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不够的, 必须运用劳动力市场和人力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就业论, 认为通过货币供给量每年按固定比例增长以此来提高可接受的通货膨胀率从而减少失业率。

二、国外发达国家毕业生就业机制问题分析

以美日德等为代表的职业教育发展较为先进的发达国家, 高职毕业生实行“市场主导配置”就业机制。突出了以市场为指导, 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从而尽可能激发劳动力的劳动效率。这种以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的就业机制将政府、企业、学校、毕业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组合, 进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对职业教育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毕业生就业机制分析, 不难发现, 发达国家在高职毕业生就业机制方面存在着诸多共同的特点:首先, 具备了毕业生就业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同时辅以政府宏观调控。通过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由市场进行资源有效配置, 如果出现市场运行失灵的情况, 政府则会通过宏观调控来纠正失灵, 最终保障就业机制的顺利实施;其次, 企业能够提供较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同时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较充足的职业培训机会;再次, 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教育, 培养和鼓励毕业生创新能力, 通过挖掘毕业生自身潜力, 以达到充分就业的目的。

三、河北省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 毕业生职业素养普遍偏低。

作为当前劳动力市场主力军的“90后”一代, 由于成长环境的原因, 导致普遍存在着错误的就业理念, 对待就业态度不是十分正确。缺乏自信、过于傲慢、言过其实、不修边幅、着装随便, 缺乏职业形象气质, 不愿吃苦受累, 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等由于职业素养问题导致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总体来说, 正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偏低的现状, 从而导致当前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不紧密。

相当一部分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动因是“物流热”, 而并没有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专业定向不准确, 课程设置不合理, 造成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存在不足, 专业教师仅有书本知识而无实践经验和实际的物流管理能力。因此, 由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的衔接问题, 导致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不足。

(三) 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当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就是通过建立实践基地等形式开展起来的, 但是合作程度依然不够。实践基地利用率较低, 企业兼职教师对学生授课时间不足, 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的质量不高等问题都较为突出。同时, 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不能与企业充分合作进行教材开发, 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 也都体现出校企合作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四) 职业培训与创新意识培养滞后。

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 我国整体上职业培训相对滞后。目前, 就物流管理专业而言, 职业培训明显力度不够, 终身培训更是少见, 因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而创新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由于教育在创新方面的缺失, 导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 创新意识匮乏, 这也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所在。

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机制路径构建

(一) 建立完善的物流行业就业保障机制。

河北省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的同时, 还要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 坚持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两手抓,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 不断优化就业结构, 努力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同时, 针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河北物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下, 应该针对物流行业整体的良性发展, 建立一套完善的物流行业就业制度, 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遇的同时, 推动河北物流整体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二) 优化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的方向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专业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定位要更加清晰, 比如面对当前我国整体铁路大发展的机遇, 物流专业可以将专业更清晰的定位于铁路物流等等。教学内容要更符合物流市场需求, 不断修正和优化教学内容, 使得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得到良好学习机会的基础上, 可以更好的获得综合技能培养, 从而更有效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为职业生涯的开始做好充分准备。教学方法也要更加灵活, 不断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要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三)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与企业的合作, 并且经费上要给予必要支持。

校企合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合作要向纵深发展。校企合作最终的目的在于通过合作, 可以很好地衔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那么, 校企合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 要全程让企业参与进来, 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培训、实训实习等都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拟定。这样,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来说, 将会很好地达到符合市场需求的目标。在合作的过程中, 离不开资金的大投入, 因此经费支持也必不可少。当前, 对于多数院校而言, 制约专业发展的关键可能就出在经费问题上, 所以经费的问题一旦解决, 对于推动促进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刘伟华, 马凤菊, 林慧玲.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力模型构建研究[J].价值工程, 2014.31.

[2]叶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 2014.20.

物流专业就业 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物流管理;就业

据某知名网站统计:西部物流人才缺口在2005年在6万人以上,目前物流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在大专及以上的只占五分之一,大部分是高中及中专学历水平的从业人员,物流行业的管理人员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相当少。因而,虽然在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形式相对严峻,但物流人才还是很紧俏的。但学生怎样才能在走上岗位的时候能很好地适应岗位?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学工作需要考虑学生的就业率来具体安排教学工作。

一、物流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根据某组织对03级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对象中,大多数学生在5到6个月的工作时间后就会选择离职,雇佣者一般不喜欢这样的事情发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离职呢?经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最主要是工资这块,当然企业没有长远培养计划也是一部分原因,也有学生想继续深造造成离职。

根据对毕业生工资待遇的调查发现,一半的学生月工资在800元以下,800到1500元的也占据大部分,极少部分学生工资在1500元以上,被调查学生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单位性质是造成收入不均的首要原因。工作岗位为物流内务的普遍工资偏低,从事物流管理、采购、开发的岗位的普遍工资比前者高,工资更高的则是在大型企业供职,有一定的补贴、奖金保证。

通过对调查学生离职的情况分析可知:少数成绩优秀、素质偏高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国有企业,从事物资管理、采购方面的工作;更多的学生是进入民营企业,从事制单员、库管、市场开拓等工作。国有企业一般内部培养体系较完善,一般,工作最初都有师傅领进门,在工作晋升方面,呈现阶梯式增长的趋势。薪酬与福利也普涨,这样的企业一般能吸引并留住人才。

二、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大环境对高职高专的不予认可

传统思想决定了培养人一般是希望培养出白领、金领似的人才,而高职高专以培养蓝领为目标本身就不大受欢迎。为此,政府部门及相关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介绍和宣传,改变公众的守旧观念。当然也需努力培养具有高工资的蓝领人才,才能进一步打破这种误区。

(二)只能被动选择职业教育生源

随着这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才慢慢出现规模性、阶梯性、系统性的加快发展,但是社会并没有真正重视职高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基础教育不好的学生。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是非常需求的,因而蓝领的缺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而职叶教育对象的参差不齐却无法确保高级蓝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三)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与特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因而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如果老师只能闭门教书。那造出的学生也无法真正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因此职业教育一定要加强专业和教师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三、努力提高高职高专物流专业的就业率

(一)设计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

仓储配送的知识是学生在实际岗位中运用最多的,我国仓库行业就整体而言,没有很多技术含金量,主要是人工操作,处于中低水平的工资待遇。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多引用些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相关高级管理方面的知识,学生需要具备宏观上把握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院系需要在内部改革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理论联系实际,缩小企业用人与高校培养之间的差距,且通过教育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在各个方面加大对学生求职素质、适应能力的锻炼,为学生职业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拓展素质教育

调查显示,有过素质培训和特长训练的学生的职场竞争力更强。在诸如火电集团和远成物流企业,不仅看重综合素质,更是青睐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能就把专业学习落在一般,而是应该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学校可以采取课堂讨论、教学讲授、体验实践、主题活动、专题讲座等各式各样的形式,全面促进和带动学生特长的发展和个性的成熟。在培养物流人才的计划时,首先应有全面丰富的课程安排,也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越来越激励的就业竞争,人才理念的变化,现在社会越发需要动手能力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型人才。在此形式下,毕业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实践经历是用人单位青睐的重要方面。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在于能注重培养实践能力。院校应组织成立实践教学部,开设更多的实践型课程,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同时适当采用考证和实习事项,能够为学生考取采购员、报关员、物流师等证书提够帮助,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大有帮助的。

四、结束语

物流专业作为一门骨干专业,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途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体系,实行双证培养,坚持产学合作,才能关键绝经物流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卫章.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 .

[2]杨怡,金晓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乐业率”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3]张春波.浅议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管理学家,2006,(6).

中职物流专业学生培养与就业分析 篇8

一、我国物流人才供需现状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国内各大城市的人才招聘会上,物流专业人才都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但目前国内拥有国际权威认证机构颁发的物流专业管理资格证书的职业经理人不足百位,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需求为20-30万。

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认为,今后一段时期,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熟悉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以及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紧俏,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而我国目前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即院校培养和社会培训的现状来看。尽管近年

来各高校、中专、中职等院校及培训机构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并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人才,然而这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当前学校教育和行业培训都较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经验,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视角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导致了物流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二、我国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一)物流人才的总体需求情况

1、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从工作内容上看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企业物流人才: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工程人才,包括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有: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报关员、配送人员、客户关系管理员等。这些人员必须对物流行业很熟悉,并且掌握了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到实际中。二是物流企业人才:物流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营销。三是物流规划咨询人才:主要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物流科技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人才。

2、从岗位层次上看,可分为高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初级物流人才和一般物流操作人员四个层次。目

前较紧缺的是中、高级物流人才,对他们的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以上,但要求有较长时间的高、中层管理经验和较高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由于招聘单位对初级物流人才的能力和经验要求不高,很多人都可以胜任这类职位,所以这类人才并不缺乏。但我们所培养的多是这类学生,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更要研究如何在应聘中,工作中能脱颖而出。

(二)行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

1、运输业

与运输有关的岗位,包括运输经理、配送主管、物流配货员等,涵盖了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由于一些综合性物流企业所从事的业务通常要涉及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因此有的岗位要求业务人员要熟悉多种运输方式并且能熟练掌握多种交通工具的使用知识。在进行物流方案设计及任务执行时,只有掌握了多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设计出切实可行、安全快速、经济有效的运输方案,才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对运输、配送方面知识深刻掌握。

2、仓储业

与仓储有关的职位包括仓库主管、库存管理员、仓储主管等。随着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仓储管理将涉及到库存控制、自动化控制、包装、加工、检验、维修等作业。因此这些职位要求仓储人员熟练掌握仓储管理知识或有相关工作经验,能够履行收发、保管货物的职能。

三、学生的综合能力、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以上分析表明,以我们这类的学校来看,我们的学生将更多的是要到物流企业中从事运输仓储、有关的岗位。针对这样的需求我觉得我们在培养,培训学生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道德素养,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作为一个物流从业者,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求和前提条件。随着国际、国内的竞争,市场需求日益朝着多品种、少批次、周期短、流速快的方向发展。客户、货主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也趋向于高质量、快节奏,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这一意义上讲,速度就是优势。因此,许多物流一线的理货员既当收货员,又当发货员,同时又是统计员,连轴转。大家都在抢时间、争速度。与传统仓库、慢节奏、劳动强度、苦累程度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可见,有无吃苦耐劳的精神,是物流一线员工能否胜任本职的关键。

(二)知识结构的培养

作为物流专业从业人员,要掌握物流的基本理论知识、业务能力知识、物流英语、物流技术设备知识、相关

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国际物流业的最新动态以及物流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动态。

高级物流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东西如此之多,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培养出来,多数是在掌握一个部分物流专业知识之后就业,从而经过积累工作经验达到高级水平。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可能就业的岗位,针对企业的岗位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使用知识的培养。

(三)能力素质的培养

企业对物流人才不仅有专业知识的要求,还有综合能力的要求。物流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计划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设计礼仪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实践争取能进行独立的物流企业业务管理,能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物流业务分析,能进行简单的物流方案设计,掌握一门专业外语,能进行国际物流业务会话等。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服务行业,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作为物流专业的在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看清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努力学习各门专业知识,从而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作为即将融入社会的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寻找实践的机会,把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才能更深刻理解的掌握应用。既要

物流专业就业 篇9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物流业相对比较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储运经理年薪中位数在10-12.7万元左右,高位数在21-26万元左右;进出口事务主管(商务职能)年薪中位数在5.8-6.6万元左右,高位数在8.1-9.5万元左右;而一般的物流管理员(IT行业)年薪中位数则在5.3-6.2万元之间,高者可达17-20万元左右。

英国物流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英国物流课程设置多样,并提供组合专业,学生可以将物流与其他专业组合起来一起学。

英国众多院校开设了物流课程,而且每个院校都有其独特之处,学生选择更多样。

英国物流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学生在学习阶段可以享受一些实习机会。

英国作为世界上较早成立物流与运输组织的国家,其物流课程的教育、研究水平名列世界前茅。

英国与欧美国家关联紧密,物流学历更是得到多国的青睐,毕业生就业范围更加广泛。

欧洲物流行业整体环境优异,便于学生多元学习。

浅谈中职物流专业物流概念的教学 篇10

中职物流专业物流概念教学整体概念据调查,物流专业学生对物流概念完整掌握的比例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物流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本文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对中职物流专业基础课中物流概念的教学作初步的探讨。

一、物流概念教学效果较差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一般来说,各学校中职物流专业在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时候,往往将物流基础课程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与公共基础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同期开出。新生刚结束九年义务制教育,对语数英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教学过程中适应起来非常快。相反对专业基础课来说,他们既没有理论学习的基础,也没有社会实践的基础,对于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状态。

(二)教师方面

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和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每年以远高于GDP的增速的发展速度快速扩张,催生出旺盛的从业需求,进而引发了中高职、本科院校物流类专业的开办热潮。大部分从事物流教学的一线教师,基本上未从事过物流行业相关实践,甚至从未参加过物流类专业的系统理论学习。授课教师对物流业务理解不深,自然难以对物流的概念有整体上的认识,在教材处理中存在着囫囵吞枣、一笔带过的现象。

二、物流整体概念分析

物流作为新鲜事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第一,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物流是个整合的概念,它将以往长期存在的相互分离的运输、仓储、装卸等职能整合起来,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看待,将所有的外部条件输入看成是系统输入,输出的是符合客户需求的同时,总体成本最低的服务。第二,具有信息化特点。物流概念的提出及系统优化的过程均离不开高速发展和扩张应用的信息技术。第三,具有时空范围广,跨越大的特征。物流从时间角度来讲,运输、仓储、配送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都有一定的空间要求,都在创造时间、空间价值。物流的概念内涵丰富广博。

应用知识迁移的手段,我们发现,物流这一概念可以运用《市场营销》中关于产品整体概念的方式来进行立体诠释。

物流整体概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核心层

核心层是物流整体概念最基本的层次,它描述的是物流这一服务的核心内容,即为物流活动需求方提供最基本的功用。满足他们最核心的需求,它可以是仓储,或者是运输,抑或是流通加工等,或者是这些业务的衔接和集合。实际上,核心内涵可以简单地描述为“服务”。

(二)有形层

有形层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所承诺提供的物流服务产品各个标准体系。它定义了物流服务提供商所提供服务的各种细部特征。不同的物流产品在满足需求者的过程中可以在此层次被比对和选择。

(三)附加层

附加层是指物流服务提供者在物流服务过程中,除去服务承诺的部分以外,通过各種途径、各种办法为需求者提供超出顾客期望的部分。

根据以上三个层次,我们可以依次分析中国、美国两个不同经济体对物流概念的区别。

三、物流概念的教学方法思考

(一)概念的导入

1.案例导入法

例如,2013年10月某日,上海市南京路上某金店在打开当天收到的三个包裹时,发现其中的一个装有价值20余万的包裹竟然空无一物,让我们来分析下最有可能的窃贼是出现在哪个环节的哪个人?

通过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电商快递业着手,引入涉及整个物流运输、仓储、装卸、配送诸环节的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粗线条的流程描述,使学生能对一般的物流职能和环节有初步的了解,为理解定义扫清概念上的障碍。

2.概念分拆法

例如,物可以扩展为物体、物块、物料、物资等;流可以扩展为流动、流向、流转。在黑板上列举以上新词,然后让学生在课中对照物流定义,选择最为合适的扩展词语。

紧扣“物流”这一主谓结构词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将字扩展为词,让学生充分讨论、任意搭配,然后再进行概念讲解,除去错误搭配,形成最佳组合。

(二)概念的辨析

在物流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几个容易出错的问题。第一就是概念中“实体流动”即是运动状态,也可以是静止状态,进一步可对应出“运动状态—运输或配送”、“静止状态—存储”,两种状态均为物流的重要职能;第二是概念中的“信息处理”,很容易被误认为不属于物流范畴。此问题可通过物流概念层级中有形层中关于“有机结合”的特征进行解说。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如何有效提升各环节联系,如能结合案例来剖析,效果更好。

(三)概念的记忆

引入思维导图学习法,实现物流概念整体学习和全面记忆。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物流整体概念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可以作为物流概念认知的主要学习方法,通过“认识物流概念”——“物流的作用”——“物流的分类”……逐一扩充的形式,将物流的基础知识扩充绘制成若干张思维导图,从而从整体上认知并掌握物流概念以及其他定义。

具体的做法是:

1.确定手工绘制思维导图的图样示例。通过浏览展示的形式,将常用的几种思维导图案例介绍给学生,并简要介绍手工绘图过程中的要点。

2.明确项目的主题。根据我们学习的内容,可以将活动的主题定为“物流的整体概念”。

3.确定下级结点内容。根据不同的分层标准,可选择“核心—有形—无形”、“区域—国内—国际”等不同的结点划分方式。

4.逐级展开,进一步丰富下级结点内容,扩充导图的内容。

5.美化导图效果。对导图进行细节处理,增加美感,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参考文献:

[1]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件.2001.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使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丁立言,张铎.国际物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傅锡原.现代物流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物流专业就业 篇11

2011年, 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7.8%, 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左右。这个比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 就等于创造了近3000亿元的经济价值。物流业产值每增加6.06个百分点, 可以带动服务业产值相应增加约1个百分点。可见, 一个国家物流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市场环境。目前, 我国物流业现有从业人员约2000万人, 物流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 就可以新增10万个就业岗位。伴随着中国近几年来物流业的蓬勃发展, 国内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 中国的物流业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长, 而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将达到600万人。因此, 我国已经将物流人才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服务产业, 它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 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大, 而这就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物流从业人员队伍。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校物流学科建设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从1993年开始将物流管理专业列入教育部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 自2002年起教育部正式批准普通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截止2011年底, 我国已有414所高校、5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1000多所中专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目前我国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多层次的学历教育体系。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我国高校迫不及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及其结构

目前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 国内外的学者既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也没有清晰的表述其内涵。比如综合能力、转移能力、通用能力、可雇佣能力、关键能力、核心能力等概念都曾被用来定义过个体的就业能力。从内涵上看, 有些学者把个体的相关能力和就业能力联系起来, 从而总结出就业能力概念;有些学者把个体的相关能力和影响个人获取就业机会的因素结合起来, 从而归纳出就业能力概念。现阶段大家认可度比较高的就业能力概念是由Harvey在2001年提出的, 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人获得并保持工作机会的能力。

从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的文献看, 国内外的学者提出了较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观点, 这些观点都试图去清晰的表述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构成要素。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是由世界著名的英国学者彼得?奈特 (Peter Knight) 和曼滋?约克 (Mantz Yorke) 共同提出的, 简称USEM模型, 该模型是从认知和社会心理学两个维度构建的。该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由专业知识的理解力 (Understanding) 、通用和专业技能 (Skills) 、自我效能 (Efficacy beliefs) 和元认知 (Meta-cognition) 四大要素组成, 这四项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形成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 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物理性运行, 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 有时也创造一定的加工价值的活动。目前, 比较被广泛认同的对物流的理解是:物流是商品流通的一个方面, 泛指物质资料实体在进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在空间的有目的的流动过程。物流的基本功能是指物流系统所具有的基本能力, 这些基本能力有效的组合便能合理地实现物流系统的总目标。物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包装、装卸和搬运、运输、存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管理等。物流产业属于广义上的第三产业, 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复合型产业, 是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 也是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为一体的聚合型产业。

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是技术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通过对多篇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 笔者认为,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概念是指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 有效地组织人力、资金、物资与设备、技术、信息等物流资源, 协调物流的包装、装卸和搬运、运输、存储、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管理等环节, 进行有效的指挥和控制, 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 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继而完成物流任务的活动。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概念和英国学者彼得·奈特、曼滋·约克提出的USEM模型的基础上, 笔者总结出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元素模型 (表1) 。

三、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多篇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 目前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缺乏科学性、连续性、创新性。

“物流”的概念引进中国已经有20年了, “物流热”也已经持续了10年, 而且势头不减。物流学科既是一门新兴学科, 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它是以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学、运筹学为基础的应用学科。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化教育比较晚, 与之相关的教学经验也很匮乏。很多高校是在原有的相关管理专业 (例如工商管理) 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物流管理的相关课程, 或者是把同类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改之后当作自己的培养方案, 甚至有些高校是照搬照用, 缺乏创新性。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学分设置、课程学时安排上都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 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差, 缺乏科学性, 系统性、连续性, 这些都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明显。

2. 课程设置中特色课程设置不明显。

特色专业的建设方向必须与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建设比较成功的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定位。精准定位专业特色一般要注意三个问题:差异性、价值性、可行性。而数量众多的普通高校, 培养方案制定的过于宽泛, 侧重点不突出, 特色课程不明显, 最终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特色, 无法在就业中占有优势。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脱离。

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因此实践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应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相结合, 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 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目前, 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上, 大部分的高校都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例如专业实践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很低;实践教学内容陈旧、简单, 缺乏前瞻性与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与所学理论之间相关性不强等。同时, 部分高校不重视物流实习基地的建设, 也不积极的创造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机会, 这样便造就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脱离。

4. 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离。

我国高校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讲解, 忽视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即使是有些高校设置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 但这仅仅只是形式,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简单, 实践教学的各环节之间不能良好衔接, 彼此之间相互脱离, 致使所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与企业实际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毕业生也无法直接上岗就业。

四、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物流教指委在《关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原则, 笔者构建了详细的、可执行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具体内容如下。

1. 以就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五大模块。

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模块由五大模块构成, 具体如下页图1所示。

(1) 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素质教育课, 也是高校各个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每个学校可能因学校性质、类别、以及办学理念不同而存在部分差异, 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模块: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 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 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共设置28个学分。具体如表2。公共基础课的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就业能力中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比如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四科课程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能力:积极的态度、正确的心态、自信、职业道德素质、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等。

(2) 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一种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 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它为学生提供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的综合性核心课程, 能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专业基础课程共设置50个学分。具体如表3。专业基础课的开设主要是为了专业核心课的开设做铺垫。这一阶段的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打下基础, 并在其中贯穿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个人能力。比如说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四科主要是培养就业能力的个人能力中的逻辑思维能力。管理沟通这门课程是培养就业能力的个人能力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3) 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核心理论、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 培养学生的专业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专业核心课程共48个学分。具体如表4。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例如, 物流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采购与供应管理、库存管理与控制、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这些课程是培养就业能力的专业能力中的物流管理能力。

(4)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指与专业相关的一类选修科的统称。专业选修课程一般由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和兴趣确定。如果学校认为部分学生有能力和兴趣完成某一专业课程, 而该课程又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该能力或兴趣, 又不是必需作为所有学生知识成长一部分的课程。专业选修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学生的知识,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笔者认为, 每个学生可以选修4-6门自己所感兴趣的课程。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应该随时更新, 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专业选修课程共18个学分。具体安排参见表5。该课程主要是在前面课程的基础上提升就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与完善培养个人能力。例如,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课程及提升了就业能力的专业能力中的物流管理能力, 也培养了就业能力的个人能力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 专业实践课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它要求学生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因此,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构建应根据当前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具体要求, 结合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 来确定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 合理安排各实践环节的时间, 并且制定实践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案。

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要贴近生产和管理一线, 可以在校内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或者是校外实践基地进行, 这样既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最佳模式是与企业结合, 双方共同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共44个学分。基本内容如表6。该课程设置主要是培养就业能力的个人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总学分为188个学分, 各课程模块的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比例如图2。由图2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样的学分比例是完全符合教育部物流教指委在《关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2.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

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覆盖面广、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 高校教学既要重视物流管理相关理论的讲授, 也要把握物流产业发展的前沿, 更要重视学生物流管理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此, 本文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角度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以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原则。只有培养目标界定清晰, 才能创造出适宜的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而是多对多的关系。不同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 一门课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这种多对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错综复杂但具有递进式的关系。例如, 管理学这门课程既培养了就业能力的专业能力中的人员管理能力, 也培养了就业能力的个人能力中的人际社交能力。学习能力是一种终生能力, 是必须的基本能力。

五、结论

首先,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更是一种复杂的就业能力, 如果仅仅只是按照事先设置好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那么这是永远不够的。要想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话,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穿插这样一些实践活动, 比如说定期的举行物流企业家演讲活动, 让学生与企业家互动, 以便更好地了解物流的相关知识;举行物流设计大赛, 让每个学生参与, 加强他们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认识;积极引导学生获取物流相关证书, 如物流师证等;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加强他们的专业素养等一系列专业实践。

其次, 课程设置需要与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匹配, 而每个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差异性, 因此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随着最新的趋势适当、适时的进行调整与完善, 培养当前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

最后, 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增加“双师型”比例;加大实验室的建设投入;积极与企业合作办学。“校企合作”模式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最佳模式, 也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最佳途径。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自由化和网络化的发展, 使社会分工趋于明显, 企业供应链延伸。在企业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 物流贯穿了整个链条, 物流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我国高校迫不及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角度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物流,物流管理,就业能力,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史秋横, 文静.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基于学情调查的自我评价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 (1) :48-56.

[3]祝凌曦, 汪晓霞.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张红丽.面向应用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物流科技, 2011 (8) :16-20.

[5]吕玉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盐城工学院院报, 2011 (3) :86-90.

上一篇:关于生肖的谜语下一篇:现实与幻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