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2025-0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区域文化背景分析(通用7篇)

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篇1

一、我国真人秀兴起的文化背景分析

1. 消费文化的兴起

消费文化就是遵循并追逐眼前的快乐, 并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电视真人秀就是遵循消费文化的原则, 将人们深藏在内心的欲望作为节目素材的直接依据, 把所有能消费的不能消费的都纳入到节目中, 极大地挑动了观众的观看欲望。电视真人秀的消费特征主要有以下:1.1它是一种娱乐性的电视节目, 可以有观众群体, 可以进入影像市场;1.2它既要求电视的美感又追求实际的利益;1.3它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标准在节目中呈现出来。在90年代初, 我国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就比较大了, 那时由于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拉开, 消费方式和倾向也有了明显变化, 使消费文化日益兴盛。由此,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变化, 这为真人秀在我国尝试做了最基本的铺垫。

2. 消费契机的发展

经济时代的发展, 使我们的经济生活发生发很大变化, 而且人们在尝试体验产品, 并成为消费对象。之后大众传媒飞速发展, 并竞争激烈, 为了吸引观众获得最大利益, 他们创造出许多为观众所接受的体验式电视节目, 最有代表的就是真人秀。体验式节目使人们在体验的意识中产生美好的感觉, 不管这种体验是真实还是虚拟的, 在体验过程中都给人们留下难忘的愉快的回忆。真人秀是给观众提供一个体验平台, 不管是亲自体验还是观看体验, 都从中获得喜悦或苦涩。人们通过体验尝试了新的生活方式, 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也反馈了人们的社会规则和生活规则。

3. 现实与虚拟的模糊

随着电子传媒的发展及广泛传播, 虚拟的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 真人秀就是在这样一个现实与虚拟模糊的情境下诞生的。真人秀将真实的记录和虚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 其节目是由真实与虚拟两层构成。真人秀节目中的只是普通人, 不是演员, 他们的节目没有剧本, 节目的发展有很多偶然因素, 这让观众充满了观看的欲望和刺激。

二、真人秀发展的本土化策略

1. 了解受众群体需要

建立在西方思想观念上的真人秀是带有西方人性真实性的, 往往是存在一些勾心斗角的阴暗面, 这些与东方的宽容观念并不相符。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是不能接受个人隐私暴露与他人面前的。即使节目的设计在短时间内能猎获人的心, 但是是没有办法长期发展的。中国的真人秀要让更多地观众参与, 走群众路线, 让多数人都能参与节目录制。

2. 突出节目的本土特色

我国的真人秀多数是相亲、选秀和竞技, 虽然吸引眼球, 但是想要有自己的特色, 并持续发展下去, 就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都比较有中国特色的。这种中国特色的真人秀走出去, 可以传播中国文化, 并让外国观众了解中国的特殊文化, 喜欢中国文化。

3. 加强节目的产业化运作

早期中国的真人秀并不注重品牌、规模, 只注重自己的发展空间。而外国的真人秀比较注重规模化和品牌化, 所以就赋予了节目长久的生命力。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改名为“快乐女声”就表明中国的电视制作人已经意识到品牌和规模带来的长久利益。真人秀的制作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需要大量的投入, 特别是设备投入。在真人秀节目录制过程中需要捕捉每一个参与者的眼神和表情, 这需要好的摄像设备和高素质的摄像人才。

4. 节目内容选择

真人秀节目的宗旨应该是彰显社会主流文化, 并符合大众心理需求和审美取向的, 节目传达的价值内容应该和观众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另外, 在节目参与者的选择上, 真人秀的参与者应大多数是普通人, 这样不仅节约成本, 也给观众带来亲切感。参与者应来自社会各阶层、各年龄层, 这样在节目的录制中才能碰撞出火花。在情节设计上, 应注意节目连续性, 并注意悬念的设置, 比如“中国好声音”中发生在平民歌手身上的真实故事, 就打动了很多观众, 并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结束语

电视真人秀是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 在创建的初期吸取国外优质营养的同时, 也要注重加入中国化的元素。在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碰撞的过程中, 要根据中国观众的心理预期和期待来创新内容和形式, 以创造出更多符合中国审美的真人秀节目, 使中国的真人秀走符合中国特点的本土化之路。

参考文献

[1]石蕾.我国真人秀电视节目“本土化”的战略研究[D].山西大学, 2013.

[2]罗玉.对电视娱乐节目类型变化的思考[J].理论观察, 2002 (6) .

[3]陈晓春.对我国真人秀电视节目本土化发展问题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篇2

关键词:红色文化景观;分类;分析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下发实施,拉开了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序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红色旅游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工程,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在广州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广州红色旅游正稳步发展。红色文化景观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游客、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元素,更是红色文化的具体体现,理应受到重视。因此对于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的分析和开发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红色文化景观的相关概念

(1)红色文化。“红色”是中华的传统色彩,更是中华民族的典型代表色彩之一。“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进行活动的遗留和产生的影响,是中国革命时期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源头。

(2)红色文化景观。虽然国内对于红色文化和红色文化遗产研究较多,但是对于红色文化景观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红色文化景观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存在、产生和建造的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兼具人文与自然特性的建筑物、构筑物、园林等,记载革命历史事迹,开展缅怀学习和参观游览,传承希望和革命精神的纪念物或纪念地。包括红色革命事件、活动遗址,革命伟人、名人故居和旧居(如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等),革命年代的仁人志士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寓所,陵园墓祠,纪念馆以及主题公园等。

(3)红色文化景观的特征。红色文化景观与一般的纪念性景观如坛庙、陵墓等有所不同,又区别于其他旅游景点或景区,如风景名胜区、公园等,因此除了具有一般景观具有的特征外,红色文化景观还具有其独特的特征。红色文化景观既能保留或唤起某种特殊的记忆,其本身又富含特殊的精神含义,是能够使人回忆或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组织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活动的区域,具有特殊精神内涵和纪念意义,具有政治性、纪念性、故事性、文化性、娱乐性等特点。

二、广州市红色文化景观现状分析

1.广州市红色文化景观现状

2.广州红色文化景观的特点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与众不同的发展历史,广州的红色文化景观,除了具有教育性、纪念性、文化性等特点外,还具有稀缺性、不易识别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点。

(1)教育性。广州红色文化资源是在特定的革命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代表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不同于其他文化的资源。由于其具有的浓厚的革命历史内涵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珍贵教材,同时也担任着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2)纪念性。广州的革命史是广州市人民的集体记忆,因此红色文化景观的开发不仅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纪念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更是为了留住这些人们心中的记忆,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生活。

(3)文化性。在繁多的文化当中,红色文化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红色文化景观作为红色文化的承载,自然具有“文化性”。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因而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不仅具有红色文化的先进性,也具有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

(4)稀缺性。广州的革命活动比较丰富,但大多是国民党的活动。自1938年广州被日军占领,广州不再是抗战活动的主战场,只有部分游击队与日军周旋。因此,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名人、事件、活动遗迹等相较其他地区较为稀少,而相对应的红色文化景观更为稀缺。

(5)不易识别性。广州的革命景观多与国民党有关,国共合作的也是从广州开始,因此一些活动中既有中国共产党的参与,又有国民党的身影,这就造成了红色文化景观的不易识别性。如果不是十分了解广州再近代史,对于国民党、共产党的活动区分不大的话,很难认识到某些景观为红色文化景观。

(6)包容性。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也体现岭南文化包容并蓄的特点。在景观类型和风格上,既有广州传统园林风格也吸收容纳了西方的建筑风格。

(7)参与性。广州作为中国发展比较快的城市,先进的技术被用到景观营造当中,红色景观不仅能观赏,游览者还能参与其中。如广州起义纪念馆中,通过数字化的媒介,游览者可以亲自动手去点击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

(8)地域性。作为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在其设计营建时除了突出红色文化的特征外还融入了广州特有的地域文化。如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中纪念碑四周的密林和广州市树红木棉也起到点景的作用。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前身为番禺学宫是典型的学宫式建筑格局,具有岭南文化特色。

(9)生态性。除了突出红色这一主题,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在建设上开始提倡生态这一主题。红色的纪念性和城市的生态性相结合,使得红色文化景观不在单调乏味,而是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城市功能。广州市的几条城市绿道把一些红色文化景观与其他城市绿地有机地串联起来,构成了广州市的绿色基础设施。

三、广州市红色文化景观的不足

1.知名度不高,资源优势不明显

广州并不是全国闻名的革命圣地,也不是具有意义重大的战略要地,知名度远不如井冈山、西柏坡等著名的红色景区。在国家公布的十二个“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里,并没有广东省的名额,而在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也没有提到广州市。在国家公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属于广州市的有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市烈士陵园、广州起义纪念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和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属于红色文化景观。可见,广州市的红色文化景观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特别突出。endprint

2.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表现方法比较陈旧,生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不足,市场吸引力有待强化

广州红色文化景观多以展示为主,对于市场的吸引力不足。虽然一些景观场所已经尝试用和游客互动的方法增加参与性和趣味性,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如烈士陵园这种面积较大、功能性比较齐全的景观,主要是靠烈士陵园本身具有的纪念性或者纪念碑等大型的纪念物来吸引游客,而园林区的游船、儿童游乐场等项目主要吸引的是本市市民;而一些展览馆、博物馆等有的虽然有一些小游戏区、互动区,但是只是针对参观的游客设置,对外形不成具有号召力的参与性活动。而一些小型的博物馆、展览馆之类的红色景观,多以展示为主,因为场地有限所以即使有参与互动的,也仅限于馆内小范围的,小型的游戏互动。

四、广州红色文化景观保护和开发的建议

1.加强资源整合,“红”“绿”结合

加强资源整合,景点串联开发,形成景观片区,中共三大会址片区就是很好的例子。 “红色”主题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爱国教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绿”在这里有多重含义,一指景观本身。红色文化景观提倡的是景观,是“绿色”主题。二指绿道,广东省的绿道建设近几年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用绿道将各红色景点(区)连接起来,形成“红色绿道”。这样既可以改善红色景观分散的特点,加强资源整合,又可以形成红色景观一条线,方便游客参观游览。

2.完善交通,开辟多条红色旅游线路

广州市2市10区均有红色文化景观,除了越秀区相对集中以外,其他市区的景观均相对分散,不容易形成较为系统的参观路线。比较知名的红色文化景观主要集中在越秀区,可以考虑针对其集中性,分区开辟参观线路。如红色一条线: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纪念馆—海珠广场线路;国民党一大会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中共三大旧址纪念馆线路;北伐纪念碑—东征阵亡烈士纪念坊—孙总理纪念碑—黄埔军校纪念馆线路等。

3.突出广州国共合作的特色

广州曾是“国民革命的中心”,也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发源地。因此,广州市有着大量国共合作的印记,挖掘并充分发挥国共合作的资源优势,突出“国共合作”的主题,增加吸引力。

4.全面保护与重点开发相结合

广州市的红色资源相对于其他地区本来就少,更要加强对自身的保护和开发。要在加强全面保护的同时开发影响力重大的红色景观。对暂没有开发倾向的红色景观(物)要先保护起来,确保红色资源不会流失。如除了大力宣传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埔军校、中共三大会址外,对于像王福三烈士墓、各村级党支部旧址、村级工委旧址等可以采取以保护为主的措施留待以后开发。

5.丰富景观内容,开发多种体验形式

对现存的红色文化景观资源进行筛选,优先选择出具有资源优势和潜在客源市场的景观产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精心设计和开发出符合当代民情的红色旅游产品。可以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 建设不同主题的产品。例如红色景观和农田景观相结合,开辟红色农家乐模式;红色景观和都市生活结合,发展现代红色文化模式;红色景观和广州传统民俗相结合,突出地域优势;红色景观和生态体验相结合,突出“红绿”主题等。还可以推广使用高科技手段,变单一的平面展示为平面、立体、动态、表演等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红色文化的内容。

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篇3

In Britain all children have to go to school between the ages of 5 and 16. In the US children must go to school from the age of 6 to between the ages of 14 and 16, depending on the state they live in.

Subject In England and Wales the subjects taught in schools are laid down by the National Curriculum(课程), which was introduced in 1988 and sets out(制定) in detail the subjects that children should study and the levels of achievement they should reach by the ages of 7, 11, 14 and 16, when they are tested.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does not apply in Scotland, where each school decides what subjects it will teach. In the US the subjects taught are decided by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Whereas British schools usually have prayers(祈祷) and religious(宗教的) instruction, American schools are not allowed to include prayers or to teach particular religious beliefs(信仰).

Examinations At 16 students in England and Wales take GCSE examinations. These examinations are taken by students of all levels of ability in any of a range of subjects and may involve a final examination, an assessment(评价) of work done during the two year course, or both of these things. At 18 some students taken A-level examinations, usually in not more than 3 subjects.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levels in order to go to a university or polytechnic(综合技术大学).

In Scotland students take the SCE examinations. A year later, they can take examinations called HIGHS, after which they can either go straight to a university or spend a further year at school and take the Certificate(证书) of Sixth Year Studies. In Scotland the university system is different to that in England and Wales. Courses usually last four years rather than three and students study a larger number of subjects as part of their degree.

In the US school examinations are not as important as they are in Britain. Students in High Schools do have exams at the end of their last two years, but these final exams are considered along with the work that the students have done during the school years. Social Events and Ceremonies(仪式)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there is a formal ceremony for Graduation (=comple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ear a special cap and gown and receive a diploma(文凭) from the head of the school. Students often buy a class ring to ear, and a yearbook, containing pictures of their friends and teachers. There are also special social events at American schools.

Sports events are popular, and cheer leaders lead the school in supporting the school team and singing the school song. At the end of their junior year, at age 17 or 18, students held in the evening. The girls wear long evening dresses and the boys wear TUXEDOS. In Britain, there are no formal dances or social occasions(场合) associated(和...有关) with school life. Some schools have SPEECH DAY at the end of the school year when prizes are given to the best students and speeches are made by the head teacher and sometimes an invited guest. However, in many British schools students and teachers organize(组织) informal dances for the older students.

Government in Britain and the US

Government in Britain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center of government in Britain is PARLIAMENT(国会), which makes all the important laws for the country about crimes and punishment, taxation(犯罪), etc.

Parliament is made up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the House of Lords and the monarch(贵族).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are in Westminster in London and sometimes “Westminster” itself is used to mean Parliament. The House of commons (or the Commons) is the lower but more powerful of the two Houses. It has 650 elected members, called Members of Parliament or MPs, each representing people in a particular area or constituency. The House of Lords (the Lords) is the higher but less powerful of the two Houses. It has over 1,000 members, none of whom is elected. These members include: people who have titles like Lord or Viscount(子爵) which have been passed down to them on the death of their father (hereditary peers(世袭贵族)); people who are given titles as a reward for their long service in public life, but whose children do not INHERIT(继承) their title (life peers); and some important leaders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Archbishops(大主教) and Bishops(主教)).

The government brings BILL (=suggested laws) to the House of Commons, which are discussed by MPs. The bills then go to the House of Lords to be discussed. The House of Lords can suggest changes to a bill, but does not have the power to reject it (=refuse permission for it to be passed). When bills come back to the Commons, MPs vote on them and if they are passed they are signed by the monarch and become Acts of Parliament At present 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 Ireland are all governed by Parliament in Westminster.

In N Ireland the political parties are different but their MPs still go to the House of Commons. In Scotland there is a lot of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Scotland should have some separate or partly separate form of government. The same is true in Wales Loc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 is Britain, also known as Councils, can make small laws (bylaws) which only apply in their area, but these are usually about small, local matters. For instance, they may be about fines that will be made for people who park in certain streets.

Councils are paid for by local taxes and also by an amount of money given to them each year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eir main job is the organizing and providing of local services, e.g. hospitals, school, libraries, public transport, street-cleaning, etc. They are also responsible for setting the amount of local tax that people must pay and for collecting this tax. Local councils(议会) are elected by people within each town, city, or country area.

The people who are elected, known as councilors, usually represent one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parties, but are often elected because of their policies on local issues(问题) rather than the national policies of their party. Government in the US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in the US (federal(联邦), state, and local) are elected by the people of the country. Federal government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S specifically limits the power of the federal (=national) government mainly to defence(国防), foreign affairs, printing money, controlling trade and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es,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s make up of the CONGRESS(国会), the President, and the Supreme Count(最高法院). Congress Congress, the central law-making body in the US, is made up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nd the Senate.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is the lower but more important of the two houses of Congress. It has 435 members, called Representatives or Congressmen/Congresswomen elected by their state. The member of Representative(代表) for each state depends on the size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state, with each state having at least one Representative. The Senate is the higher but less powerful of the two houses of Congress. It has 100 members, called Senators(参议院), elected by their state. Each state has two Senators. Congress decides whether a BILL (suggested law) becomes law. If the Senate and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 both agree to a bill, the President is asked to agree. The President can veto(=say no to) the bill(议案), but Congress can still make it a law if 2/3 of the members of each house agree to it.

state government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in people’s daily lives. Each state has its own written Constitution(宪法) (set of fixed law), and among the state there are sometimes great differences in law on matters such as property, crime, health, and education. The highest elected official of each state is the Governor. Each state also has one or two elected lawmaking bodies (state Legislature) whose members represent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state.

关于美国文化背景论文 篇4

专业:通信0921姓名:王金菊学号:0931106127

有人说知道一件事怎么做,叫成长。知道一件事要不要做,叫成熟

现实跟电影中的情节虽然不尽相同,但有时都能让你明白同一个道理。《幸福终点站》的结尾,男主人公维克多站在大雪飘飞的纽约街头,是否也在考虑,他是应该就这样离开,还是要做点别的什么。电影最终定格在那里,让我们不禁无限遐想。但无论如何,我相信,维克多都是幸福的。

美国人所尊崇的美德之一为坚忍。一个必须爬过陡峭山头的小火车,山头是这么陡,以至于小火车很难爬上去,但是它仍不断地爬,并不停地说:「我想我能做到,我能做到。」最后,火车终于爬过了山头,「我就知道我可以。」这个快乐的小火车继续往前去。

这部电影的剧情似乎并不复杂,但却处处耐人寻味。影片讲述的是维克多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得到梦幻爵士乐队的第40个签名,坐飞机来到美国,却意外滞留机场的故事。

他在机场意外地得知祖国战乱的消息。他的护照和身份证件,以及移民文件都全都失去了效用,他想去纽约,却遭到了拒绝。他被美国肯尼迪机场拒绝签证。并且被告知不允许踏出机场的玻璃大门一步。同样,他也没有办法坐飞机离开这里返回祖国。他只能呆在机场候机室里。

当然谁也不知道,他需要在这里呆多久。机场的负责人为摆脱他这个麻烦,想了一切办法,甚至告诉他在中午12点的时候大门那里没有警卫,他可以走出大门,进入美国,去纽约。虽然他并不知道机场负责人这么做的目的只是想在他踏出大门的那一刻以违规为借口拘捕他,但是他却还是把伸向大门的手缩了回来。人生就是这样,我们在不停选择,这些选择可能毁掉我们,但也可能成就我们。在他一放手,一转身的刹那,一些事情或者说他的人生就完全改变了。

是的,他留了下来,而且一留就是几个月。

他住在候车室的76号门。他的餐票被清洁工扫进了垃圾桶。他每天都去签证处签证,虽然每次得到的都是红色的拒绝签章。

他在机场随遇而安地生活,他还结交了朋友,得到了工作。他不仅帮朋友得到了爱情,甚至自己也邂逅了爱情。

您去过机场吗?我去过。虽然只有一次,但那印象终身难忘。安检的时候他们让我把一些东西留了下来,里面有我刚买的纪念品。他们不允许我带它们上飞机。说可以邮寄给我。但我并没有把地址给他们。我放弃了它们。因此我赢得了时间,顺利通过安检。维克多克虽然也很明白放弃的道理,但他并不认为所有东西都能放弃。他帮一位无助的痛哭流涕的旅客保住了机场想要扣留的药物。他效仿希特勒为美丽的艾米丽娅做了一千个喷泉。他一直都小心地保存着那个装有39张签名的小罐子。得到第四十个签名,那是他从未放弃过的承诺。

沭阳责任文化产生背景及评价 篇5

为跨越发展增添巨大动力

进入沭阳行政中心12楼,楼梯口醒目地摆放县委办“攀岩理论”标语牌:“我们都是攀岩人,只有用心攀、用力攀,才能到达目的地;否则,就会摔下来”。穿行于沭阳城区,主干道两侧、公交站台前、广告灯箱上,“责任比能力更重要”、“责任重于泰山”等各种关于“责任文化”的标语随处可见。

冒着雨雪,桑墟镇镇长吴锋连夜驱车赶往浙江,到达目的地已是凌晨2点多。感动浙商,“就冲着沭阳干部的这种作风,我们公司决定落户沭阳!”这是沭阳县开展“责任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正在内化为越来越多沭阳干部的自觉行动。“大力弘扬责任文化,打造尽责为荣、失责为耻的责任文化品牌,就是要使敢于负责成为新时期沭阳干部的鲜明特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努力打造一支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责任型干部。”县长乔翠聪说。

每月5日前,沭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都会召开一次未落实工作督查推进会,对首次未落实工作的责任单位,督查指挥部责成该单位主要领导在电视上曝光、检讨;对第二次未落实工作责任单位,责成该单位领导班子在电视上集体曝光、检讨;对第三次未落实工作责任单位,责成该单位中层以上干部乃至全体干部职工在电视上集体曝光、检讨,真正通过查不落实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各项

工作顺利推进。“每月的未落实工作推进会,让我们时刻感到工作推进的压力,没有回旋余地,工作落实必须一竿子插到底。”一位县级领导坦言。

所有的切片和细节,都演化为沭阳经济变革的生动符号,都展开在“责任文化”系列活动的脉络上,以崭新的思维方式与动力支撑着沭阳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肯定,弘扬责任文化为沭阳跨越发展增添了巨大动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责任文化本发端于企业,现应用于行政管理中,其主客体情况相对复杂,应当摒弃居高临下的工作方式,不应以强迫、教训的姿态出现,要从尊重干部职工的立场出发,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激励干部职工的潜能,营造人人负责的文化氛围。责任文化的执行和实施要从高层做起,高层敢于承担责任,力戒只要求基层和职工无条件服从,这样干部职工就会产生厌恶心里,从而失去信心,难以打造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优秀集体。责任文化不光是好听的大道理、精炼绝伦的口号,更重要的是要贴近实际、以人为本、以公为标,让所有干部职工心情舒畅、乐于奉献,激发所有干部职工的自豪感、幸福感,真正做到公平一致,而这样又谈何容易,这方面才是县域主政者应该埋头研究并付诸实效的一项重要工作。

责任文化可以激发潜能、凝心聚力、提高质量、推动发展,其构建需科学的培育、规范和完善,需精心提炼、灌输和渗透,沭阳将其应用于行政管理领域,使其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不竭的精神动力。现将沭阳责任文化建设情况简述如下:

一、沭阳责任文化产生的背景

加强责任文化建设,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干部的责任心直接影响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干部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当前,沭阳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不少责任缺失、不到位等问题,如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精神萎靡不振,得过且过;少数乡镇和县直单位考核中,出现“打和牌”、“和稀泥”现象;讲待遇享受,不讲履职尽责;工作缺乏主动性,办事拖拉、推诿;精力不集中,热衷于应酬,搞迎来送往等;有的同志持有“无法负责论”,认为“别人不负责,我想负责也负不起来”;有的持有“负责无用论”,认为“大家都不负责,我一个人负责也白搭”;有的持有“负责吃亏论”,认为“别人对我不负责,我对别人负责是犯傻”,等等,与沭阳和谐发展的主流极不一致。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教育不经常、责任文化建设不到位。

通过加强责任文化建设,可以切实改变干部队伍中的这些不良现象,着力打造一支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充满活力、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强责任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组织建设的需要,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期望,当前,面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凸现出的多种矛盾,广大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期望值很高,迫切需要党员干部为他们主动服务、热情服务,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在全县大力加强责任文化建设,就是为了顺应群众的意愿,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履职

能力,尽心尽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把广大党员干部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责任型干部。

针对以上情况,2009年9月5日,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在《在工业强县暨督查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提出“责任文化”建设概念,指出通过大力弘扬责任文化,让敢于负责成为沭阳广大党员干部的鲜明特质,初步形成尽责为荣、失责为耻的责任文化品牌,把责任升华到文化的高度,形成广大党员干部共同的价值观。9月7日在首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研班沭阳26名干部学习成果汇报会上,9月26日在新任职干部集体谈话会上,11月5日在十月份未落实工作督查推进会上,11月16日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蒋建明多次强调“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的理念。沭阳县委、县政府颁发《关于加强党员干部责任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细化责任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由此,沭阳责任文化进入行政管理领域,旨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为更高举起“工业强县”大旗、全面做活“六大投资”文章,加快沭阳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动力保证。

二、沭阳责任文化的主要做法

责任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既是自律,也是他律,和其他任何美好品格的形成一样,教育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一)强化责任意识教育。责任无处不在,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弘扬责任文化,首先就要加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

识。始终强化一种理念:“责任比能力更重要”。能力是以责任为依托的,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总是能在工作中展现自己的能力。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一个有能力而没有责任感的人,充其量也只能说这个人有潜力,缺乏责任感将会失去社会对他的基本认可、信任与尊重,甚至失去信誉和尊严。在责任意识培育中,沭阳干群培养一种习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坚持一种精神:“敢于亮剑、敢于负责”。实践证明没有胆识就没有成功,干事创业就要有敢试敢闯、敢抓敢管、敢做敢当的精神,只有做到敢于负责、敢于批评、敢于落实,不为困难所吓倒,不为非议所动摇,才能集中精力干大事,孜孜以求成大业。

(二)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一是重视学习。为弘扬责任文化,沭阳县直机关、各乡镇形成学习制度,每周确定一个“学习日”,通过开设讲坛、讲座,认真学习《责任胜于能力》、《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立足本职》、《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结果比过程更重要》、《关键在于落实》等有关责任教育的书籍,这些书籍能够给人带来深刻教育。二是打造文化景观,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在各乡镇、各单位征集一条责任文化建设名言、在办公场所制作一块责任文化标语牌、在城区重要地段设置一系列责任文化宣传牌,从而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三是重视典型引导在全县开展学沭城、学南关派出所活动,“自加压力、勇夺第一”的实干精神,牢固树立“干不到第一,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的强势心态,大力弘扬责任文化的先进集体,大张旗鼓进行宣传,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三)建立沭阳责任文化的保障机制

干部自我教育、自我加压的主观努力是责任文化形成的内部因素,而进一步加强制度保障则是机关责任文化形成的外在因素。

1、加强组织领导。弘扬责任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每个人责任到位,而且还要求每个部门、每个单位责任到位,要求整个团队的配合。沭阳县委决定,由宣传部门牵头成立弘扬责任文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责任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会同县督查办定期检查各单位、各部门工作开展情况。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宣传弘扬责任文化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各单位、各部门联系实际开展这项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宣传各单位、各部门的典型经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细化岗位责任,实行定岗定责,将每个岗位、每个工作职责、每个工作环节的责任具体到人,建立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无缝责任链条,环环相扣,互不交叉,互不重叠,避免形成责任落实上的“真空”。量化责任考核,借鉴县直机关和乡镇副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普通机关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同时硬化责任追究,形成比较完整而且可操作性较强的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做到有责必负、失责必究。

三、沭阳责任文化运行实绩

沭阳责任文化经过一年时间的大力推动和精心打造,取得初步成绩如下:

(一)责任品牌初步形成。特色,是品牌的生命;文化,是品牌的灵魂。一是形成“立即就办”的工作作风。推行“天天紧逼”、“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工作作风,真正做到“立即就办、立办立结、结果最优”。二是关注细节的工作态度。以高标准的要求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切实抓好牵连大事的“小事”和关系全局的“细节”。“细节体现责任、责任决定成败 ”,对细小的工作,不厌其烦,不断提高分析细节问题、解决细节问题的能力,以此推动工作的全面开展。三是处处体现“五干”精神。把更快的工作节奏和更高的工作效率作为竞争制胜的法宝,大力弘扬“晚上当做白天干,雨天当作睛天干,假日当作平时干,两人事情一人干,两天事情一天干”的“五干”精神,不断增强紧张快干意识,工作快上手,项目快推进,要素快落实,矛盾快处理,目标快完成,时时处处体现先人一拍、快人一步、高人一筹。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责任文化品牌进一步培育,沭阳干部负责形象进一步彰显。

(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坚持勇争一流不放松。争先是一种方向、一种精神、一种作风,更是一种自我加压、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在当前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激烈竞争中,松一松就会掉队伍,慢一慢就会错失良机,等一等就会前功尽弃。相反,如果自加压力,不甘落后,抢一抢就能乘势而上,拼一拼就能后来居上,争一争就能领跑率先。成功的例子很多,比如:沭阳党校2009年获得党建信息全县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有两篇信息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采用,这是争先创优、敢于负责的一个小的实例,是沭阳各单位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勇争诸多第一的一个缩影;县委办要在狠抓落实上争第一,要在建言献策上争第一,要在团结协作上争第一;组织部表态要全省有地位、全市争第一,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省沭阳中学确定了“清华、北大录取实现突破,文化生本科达线数全市第一”的目标;沭阳县委明确增幅苏北争四强,各项经济指标大幅领跑全市的发展思路。

(三)履责能力有效提升。“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正在内化为越来越多沭阳干部的自觉行动。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进一步提高,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胜任本职工作,创造一流工作业绩。有许多鲜活的事例,都是身边人、身边事。桑墟镇镇长吴锋冒着雨雪,连夜驱车赶往浙江,到达目的地已是凌晨2点多。第二天,当吴锋如约出现在浙商的办公室时,老总感感慨不已,“没想到他来的这么快,就冲着沭阳干部的这种作风,我们公司决定落户沭阳!”这是沭阳县开展“责任文化”建设、成功招商的一个范例;沭阳财政局树立“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责任到此、不能再推”的文化理念;县粮食局把“责任炼就事业”作为机关精神;县委政法委要求全委工作人员都必须做到“到一线

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篇6

我国有句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质就是说, 人类任何活动都受到周围各类条件的制约。而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 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体育文化现象必定存在很大差异性。

一、体育文化产生的不同背景条件及其差异性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植物尚且如此, 人更如此。不同的地域养育不同的人种, 不同的条件孕育不同的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 人类文化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一) 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全球四大文明体系, 黄河、长江孕育了华夏文明, 恒河孕育了印度文明, 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了阿拉伯文明, 多瑙河孕育了欧洲文明。黑格尔在评论世界文化发展时指出, 当黄河、长江流域已经孕育精美辉煌的古代文化时, 泰晤士河、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上的居民还在黑暗的原始森林里徘徊。尽管四大文明体系的产生有先有后, 但受不同地域环境影响呈现出不同特点。

从地理环境上看, 我国周边被高山、沙漠、海洋所包围, 在远古极不发达的漫长历史时期, 几乎与外界隔绝, 加之, 我国的地理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 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土地平坦、宽阔, 土壤肥沃, 四季分明, 气候适宜。几千年来, 华夏民族过着靠天生活、靠地吃饭、依赖自然、顺其自然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在科学技术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 渐渐使他们产生一种崇尚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平等、互利的关系, 同时, 也使华夏民族养成了温顺、内向、知足常乐的性格。这种民族性格在体育运动方面表现为注重养生、不求取胜, 只求娱乐、不求竞争, 讲求技艺、不去冒险, 修身养性、自娱性强的文化形态, 并伴有封闭性和内向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文化。欧洲大陆是亚欧大陆伸入大西洋中的一个大半岛, 其面积占亚欧大陆的1/5。大陆海岸线长37900千米, 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复杂的一个洲, 切割最为厉害。多半岛、岛屿、港湾和深入大陆的内海。欧洲地形总的特点是冰川地形分布较广, 高山峻岭汇集南部。而作为西方文化发祥地的古希腊、古罗马, 犹如一个长楔子, 深入到地中海中, 周边有数百个岛屿, 土质贫瘠, 气候多变, 而且以海洋气候为主, 不宜农作物生长, 粮食产量不高, 不能自给自足。当地的人们要生存, 势必向海上发展, 而这里恰恰有良好的港湾和海洋资源。在自然界中, 最变幻莫测的就是大海, 最具危险性和挑战性的也是大海。在与大海不断较量、搏斗中, 培养了他们勇于冒险、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长期的海上劳动、贸易, 形成了西方人较为外向、开放、自由的性格。于是, 冒险、创新、竞争、超越自然就成了西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特质, “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运动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主流。

(二) 体育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

体育文化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要想深入探究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 必须透过历史的维度, 寻找它们所根植的不同文明及两者所经历的不同历史发展轨迹。

我国优越的地理条件, 使得华夏民族很早就进入文明时期, 很早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统一国家体制, 与欧洲众多小国相比, 少了许多战乱和征伐。但是, 几千年来高度集中的封建专制统治, 使华夏民族缺乏自我和独立, 这种传统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在这种高度专制的社会结构中, 君主决定一切, 拥有统治天下的无限权力, 臣民在君主面前只能绝对服从, 而没有任何个人的民主权利。在几千年封建统治的长期压制下, 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奴性文化, 使得人们的创造活力、进取精神严重受到束缚。从历史的发展来看, 我国缺少民主制的历史, 却有太多专制的统治。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核心始终围绕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转动, 形成了重整体轻个体的价值观念。如果说民主传统产生出来的是个性、权利和自由这些特质的话, 那么, 专制文化遗留给今天的则是完全相反的东西, 那就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和服从。我们今天体育中表现出来的集体精神、讲究整体和秩序, 无不折射出历史留给我们的权威和服从的传统观念, 其中的整体主义尤其压抑人们个性的发展[1]。

以古希腊文明为源头的西方文明孕育下的西方体育文化精神则有着不同的历史演变轨迹。在地中海沿岸贫瘠的土地上, 人们不能自给自足, 为了生存, 他们不断讨伐征战, 一个帝国的兴起, 意味着另一个帝国的灭亡。从公元前16世纪起, 先后出现了埃及军事帝国、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波斯帝国、罗马帝国等军事强国。战争的目的就是扩张领土、开拓商路、掠夺奴隶和财物。这种掠夺性、毁灭性的战争持续至13世纪末的“十字军”东征结束, 而“十字军”东征长达二百年之久。可以说, 欧洲的历史是不断征伐的历史, 是残酷的你死我活的历史。这种社会环境所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法则。战争的胜负决定着生存还是灭亡, 而古代战争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人的体魄和力量的对抗。著名的古代斯巴达军队就是典型的例证。严格而残酷的军事训练不仅练铸了强悍的斯巴达军队, 同时也丰富和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和发展。在体育场上, 各城邦的勇士通过参加田径、摔跤、拳击、赛马、角斗、战车、武装等比赛, 证明自己的勇武强壮。奥林匹克运动会正是反映了古希腊人对力和美的崇拜和赞美。

(三) 经济基础不同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使我国创造了古代世界辉煌的农业文明。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条件是, 肥沃的土壤, 四季鲜明的季节, 风调雨顺的气候, 人的勤劳, 是天、地、人的协调配合。农业生产是一项靠经验、靠勤奋的较简单而重复的劳动, 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和高难度的技能, 也无须太多的开拓和创新, 只要按季节、实干、肯干, 就有收获, 就能吃穿不愁。长期简单、重复的生产生活方式, 使华夏民族养成闭关、保守、顺其自然、不求创新、缺乏竞争和冒险的民族性格特征。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所导致的民族性格, 在体育方面的反映, 就是追求娱乐、健身、和谐、养生的体育运动观。如围棋、气功、武术、杂技等我国古老运动项目就体现出这个特点。这种体育文化模式, 至今影响着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如当今在世界各场体育大赛上, 中国的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等以技巧性、表演性见长的项目, 中国首屈一指, 究其原因, 就是中国的文化特质所决定的。同时, 西方人所追求和崇尚的创新、冒险、超越自我、超越自然的竞技体育却得不到发展。这是保守的、封闭的、几千年形成的民族性所带给我们的不幸。

西方文明是蓝色海洋文明, 几千年来他们与变幻无常的大海为伴, 进行海上采集、贸易, 同时伴随着侵略扩张, 进行军事掠夺, 即使进入14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初期, 这种对外扩张和掠夺也没有停止。西方进入资本主义以后, 就开始他们的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是在加工制造、人工设计、发明创造的基础上进行的。相比于依靠地、依靠天的农业生产, 在更大程度上需要发挥人的创造力, 需要知识和技能, 需要智慧。工业生产的特点是从人的需要出发, 是非自然的, 讲究人的能动性, 需要理性知识和奇思妙想, 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创作活动。同时, 也需要与外界不断交往, 培养其理性的、分析的、复杂的对事物的创造力。这种充满冒险、开拓精神的文化个性, 鼓励西方人参与各种竞争活动[2]。这种地域性的、民族性的性格特征, 在体育方面表现出的就是创新和竞技, 如西方人热衷的赛车、赛马、斗牛、摔跤、拳击、击剑等项目, 充满强烈的刺激, 并伴有极大的危险性, 尽管如此, 他们乐此不彼。这极度再现了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体育文化特质。

(四) 体育文化土壤不同

早在公元前5世纪, 我国就出现了繁荣的“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现象, 其中, 儒家、道家、墨家对中国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特别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 儒家思想在中国居统治地位几千年, 而儒家主旨思想就是“礼”、“仁”。提倡“礼”、“仁”, 就不允许“非礼”、“非仁”, 就不能去争, 不能去夺。所以, 几千年来, 中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无不渗透着这种思想, 在体育文化方面也是如此。主张“气聚则生”、“气散则亡”的气血生命说和“阴阳和万物化”的平衡养生理论, “精神居于形体”的形神统一观念, 最终形成了一套“内外俱练”、“神形兼备”、“动静结合”的养生体育文化[3]。在儒家思想土壤中孕育出的体育文化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追求礼让、仁义、和谐, 这从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一些体育项目上就能体现出来, 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二是追求天人合一, 顺其自然, 武术、气功、导引、养生术就是其产物;三是严重缺乏冒险、竞技强的体育文化意识。因此, 一些冒险而竞技性强的项目, 如长跑、滑冰、滑雪、击剑、拳击等, 一直在世界大赛中处于弱势, 发展也很缓慢。

西方体育产生的文化土壤与中国相比, 大相径庭。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的历史是一个战乱的历史, 是一个不断征伐和扩张的历史, 同时, 也使西方人形成了一个具有外向特性的文化。西方经历了千年的、禁锢的中世纪以后, 迎来了重生的曙光———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 逐步把“人“与“人性”从“以神为本”的宗教神学统治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大大激发和释放了人类的创造潜能, 这一时代的主题精神是追求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追求意境和自身的竞争。人文主义者针对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神学提出了“人性”和“人权”, 鲜明地提出了“人性解放”的思想, 这不仅符合西方人自古以来的文化思想渊源, 也符合他们的性格特点, 于是, 自由竞争的广阔空间被打开,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得到迅速而长足的发展, 体育方面更是如此, 形成了竞争、超越、对抗的运动观。总之, 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 西方体育表现为三方面:其一, 竞争是西方体育运动的灵魂, 在竞争中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外在超越个人价值的实现。其二, 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西方体育文化, 其科学性和民主性较强。其三, 西方体育充满对健美人体的崇拜和对力的赞美, 在运动中力求透射出雄劲的阳刚之气, 注重竞技能力的培养, 追求肌肉强化, 讲究动作的自然性, 尽量要求动作的舒展, 并强调要用大肌肉群参与动作的完成[4]。

总体来说, 体育因其产生的地域、历史差异, 经济环境、文化土壤不同, 也就出现了中西两种特质不同的体育文化, 而这两种体育文化直至今日仍然影响着中西方体育的发展。

二、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西体育文化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质的体育文化。中国强调修身养性, 强调与大自然和平相处, 和谐统一;西方体育则要求战胜自然, 征服自然, 以运动技术为中心, 强调的是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思想。中国体育不单纯强调技术的内部结构, 而是强调身心并育的整体功能, 其天人合一的观念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一观念正反映了体育的健康原理。而西方体育则强调科学、实证, 以竞技运动为主要形式, 充分强调个性发展, 这也恰恰是中国体育的短处[5]。由此可见, 中西方体育文化不仅具有很强的差异性, 也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在漫长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 由于交通不便, 信息不畅, 文化交流如同经济和政治交流一样, 很少、很缓慢, 区域性很强, 只限于某些地区, 而且这种交流基本上是属于无意识的、自发的状态, 是政治、军事、经济交流的附属品, 相互间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历史进入到近代社会, 随着世界格局的确定, 社会的快速发展, 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交流, 中西方体育文化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二百多年来, 具有浓厚西方特色的体育文化, 在其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携带下, 以它自由、民主、平等的文化思想魅力很快席卷全球, 各种竞技比赛遍及全球的每个角落, 奥运会更是把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聚集到五环旗下, 特别是体育自然科学和体育社会科学的学科理论与方法, 以及现代体育体制, 如现代体育的管理体育、学校体育制度、体育立法、社会体育管理方法等为世界各地所仿效和采纳[6]。同时, 中国传统体育也加快了体制创新, 提升了科技含量, 扩大了对外交流, 并跻身世界各国。如太极拳、武术、围棋等, 受到西方国家人民的喜爱。顾拜旦在表现西方体育文化特点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下, 于1908年又补充了具有东方体育文化色彩的“参加比取胜更重要”这一新口号, 这是东西方两种体育文化融合的结果[7]。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上任伊始就提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当然我们要保留这个格言, 但是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 或许对体育来讲, 需要新的格言, 那就是更人性、更干净、更团结。”[8]这句话就是西方体育与中国体育必须也必定融合的最好阐释。

文化的多样化问题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 只有中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多元化。所以, 中西体育文化的互融与整合是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用开放的眼光审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弱点, 善用异种文化的特质弥补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异化现象, 使得不同文化之间互补, 才能为世界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2]孙鸿.影响中西体育文化差异的根源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9, (1) .

[3][5]邓文红.中西体育文化比较[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 .

[4]任红勇.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 (6) .

[6][7]常青.浅谈东西方体育文化[J].消费导刊, 2008, (8) .

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篇7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分析

伴随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由此所产生出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其中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当代大学生学术水平低,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逐渐增多。面对大学生的这种状态,如何改善与提升大学生的学术道德已迫在眉睫。为此,非常有必要对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进行剖析并找出解决方法。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学术道德存在的问题

1.学术道德意识薄弱

学术道德意识是大学生一切学术活动和行为的基础与动机,如果大学生缺乏对学术的重视就会导致学术道德意识薄弱,从而难以提高自身学术道德素养。所以如果大学生对自身学术素养不重视,那么其学术道德意识也就会变得薄弱。不仅如此,如果大学生不受学术道德的制约,那么其学术行为就会变得过于随意,对网络文化的利用也将会不加以控制和约束。

2.学术道德行为失范

网络的便捷性与资源的丰富性为一些道德素养低下的大学生在学术方面舞弊提供了便利的平台。这些大学生通过网络滥用他人学术成果与发表的文章,或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或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无论基于何种目的,这种行为都违反了大学生应有的学术道德素养。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的解决方法

要想有效解决大学生学术道德方面的问题,就必须从各方面同时入手,包括网络环境的净化、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良好人格品质的培养等。

1.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提高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水平,提高大学生整体学术道德素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必不可少。笔者认为,可通过强化网络监管来实现上述目标。

由于网络环境中的人群具有隐匿性和复杂性,有可能给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带来不良影响,促使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愈演愈烈,因而加强对网络设备及其使用的管理,强化网络监督流程,提高网络安全性非常重要。这就需要高校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监管机制与配套的规惩制度,对大学生的学术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网络抄袭是当代大学生学术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严重现象,虽然教师会给予批评,但因学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而使得这种现象日趋严重。为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应在对学术道德行为失范的大学生进行约束和惩罚的同时,对校园网络进行严格的监管与控制,并加强大学生对网络设备使用的管理。

2.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网络文化虽然给今天大学生的学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思想非常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这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路径。教师应培养大学生爱读书、善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面对网络文化的诱惑,要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需要大学生循序渐进。首先,减少上网时间,增加读书时间,尤其是传统书籍。其次,要求大学生积极参加与读书相关的活动和社团,并为大学生提供安静的读书场所和丰富的图书资源。

此外,帮助大学生养成慎独品格。所谓慎独,就是指在无监督的情况下一个人凭借自身高度的自觉性进行规范的道德行为。这种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习惯的养成大多需要花费较长一段时间,慎独品格也不例外。大学生应该要求自己养成有规律的学习方式和生活作息方式,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自己的自控能力与抵抗网络诱惑的能力,同时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制订科学、合理的时间表,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时间表来做事。

如上所述,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较为严重,已成为社会和教育界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急需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解决。总之,这是一个长期性任务,需要学校、社会、国家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工作,关心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桐.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2]陈佳.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王权.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3.

[4]曹婷婷.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5]李尧.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塑造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

上一篇: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下一篇:3月23日工作回复与24日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