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201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登高》教案201(共9篇)

《登高》教案201 篇1

杜甫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老病孤独的凄苦之境和忧国忧民之情。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二、新课导入:

秋下一心是为“愁”,用心去感受秋天会使很多人顿生愁绪。的确,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创了“悲秋”主题之后,历代不乏文人墨客因秋而触景伤情,以秋传达人生、家国之不幸的喟叹。如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如“残年孤寂不禁秋,醉自凄凉醒更愁。”等等一曲曲悲吟,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唐代767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中,也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拖着病弱的身躯缓缓地登上高处。面对高远的天空,孤独的飞鸟,凄哀的猿鸣,滚滚的流水,萧萧的叶落,老人百感交集,不禁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时代,走进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他为我们留下的一首千古绝唱《登高》。

三、点击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以地名命名示例:柳宗元,世称柳河东,韩愈,世称韩昌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以官职命名:维,官至右丞,人称王佑丞,高适,官至散骑常侍,人称高常侍。)。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又极具现实性,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与李白齐名,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美誉。

四、赏析文本

1析题:登高。重阳节,古人有登高的习俗,目的是为了消灾祈福,一般是全家人一起,插着茱萸,饮菊花酒等,共同祈求上天,消灾赐福,是团圆、幸福的象征。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而诗人却是独自登高,孤独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几种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给人的感觉又是怎样的?

风——急:二字一开头就以急烈秋风,把读者带入了苍凉肃杀的秋景之中,传达出一种寒冷之意。这种寒冷对于作者而言,除了病体的寒冷,更是心冷的一种传达。

天——高:天的高远、空旷与作者的渺小,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容易让读者与诗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猿——哀有一句诗这样说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三声则能催人泪下,悲哀之感不言而语。

渚——清,沙——白:以冷色调的方式渲染一种悲凉、清冷的气氛。

鸟——飞回,鸟为什么会盘旋?无枝可依,无巢可栖?或者是与鸟群失散,徘徊不知所去?或者„„总之也是一直孤独的鸟,与当时的作者可谓是同病相怜。首联,作者仅用十四子,却为我们描绘了六种意象,可谓是字字千金。而且每种意象都蕴含着一种情境。现在我们用凝练的语言对首联所蕴含的感情做加以概括:孤独悲凉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此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又传达什么?

无边的萧萧叶落,与无尽的长江流水,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树的生命历程与不尽的长江流水相比是那么的短暂。诗人由树及人联想到:自己也正如树一样到了生命的晚秋,韶光易逝,生命短暂之沉郁涌上心头。而看到滚滚长江的波澜壮阔景象又给了诗人一种慷慨澎拜之感,花开活落,草木荣枯是无法违背的自然规律,人也一样,难免一死,不可能向长江之水永流不尽。沉郁中带着一份慷慨、豁达。同样,我也用四字概括其中的情感内涵:沉郁慷慨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的罗大经曾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年世已高,仍远离家乡,过着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秋风萧瑟中,百病缠身下,独自一人登高(登高的意义)。这种悲苦沉痛之感,不言而喻。四字概括:悲苦沉痛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苦的是什么?恨的又是什么?

杜甫《登高》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赏析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3、感受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与忧思,并初步感知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颔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伟大的两大诗人,有“诗仙”和“诗圣“之称。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成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我们以前也学过很多杜甫的诗歌,如《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春夜喜雨》,《望岳》等等,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学习他的另外一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板书课题作者)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可见这首诗歌的地位非凡,那么这诗歌究竟好在何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相关知识介绍 1.介绍题目

古人有九九重阳节登高的传统,而且登高必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游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豪迈的胸襟。那么这首《登高》诗人登上高台又有表达什么呢?

2.作者生平介绍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 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的一生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杜甫人生的第四个时期,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那天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面对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三)朗读

1.听配乐朗诵,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2.个别学生朗读,找出学生诵读的差距,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诵读。

3.集体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对全诗有个整体认识。

(四)赏析诗歌(从情,景入手)

1.介绍本诗是七言律诗,律诗分为四连: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并让大家给本诗分层(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2.前两联(写景)

问(1):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出诗人在前两联中写了哪些景物? 景物:风

猿啸

沙白

落木

长江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风急:迅疾的秋风,秋气逼人,给人一种肃杀之气。天高:高远的天空,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显得渺小和孤独。

猿啸哀:哀鸣的猿啼。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色彩,使人听到它的叫 2 声感到非常悲凉。《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更加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渚清:孤零冷落的小岛。青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沙白:水落而出的白沙

鸟飞回:低飞盘旋的水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这里的鸟其实是诗人自喻,诗人自己也像空中的鸟一样无所归依,长期羁旅漂泊。(后来诗人在《旅夜书怀》中说道:“飘飘何所依,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漂泊的诗人不正是像这天地间孤零零的一只沙鸥么?)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无边落木(空间上):无边无际的落木萧萧而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这些纷纷飘落的叶子使人觉得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心力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也是晚年,也已经走了生命的晚秋,由此感慨到生命的短暂。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随风飘落的叶子,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最后还能落叶归根,而自己却身在他乡达十年之久,年老了却还没能返回到家乡,这更添了一份悲凉之气。

不尽长江(时间上):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东流。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长江水给人时间无穷之感。在这无穷永恒的时间面前更显得诗人渺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

问(2):思考这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感:悲凉,悲壮)问(3):作者又是运用了哪些手法?手法: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有声有色有型,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3.后两联

问:体会作者写了几重悲?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引宋人罗大经评“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问:作者仅为自己的生世而悲吗?(1)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可以指国事艰难,也可以指人生艰难。问:“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呢?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了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件极其悲痛的事。所以诗人在这里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再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啊!

(2)人生潦倒,消愁无途

问:国难家愁一起堆积到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

喝酒解愁!(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问:但是诗人却“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这又是为什么呢? 可能是因病不能喝,又或许是因为是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连买酒的钱都没有了。

各种愁苦,悲愁郁积心头。却无法排遣,找不到慰藉,更不能借酒消愁,可见诗人当时是何等的悲伤。

(五)探讨

问:请大家用一个词来概括下这首诗的情感?

悲壮!诗人杜甫将个人情感延伸到国家大事上来,全诗的主题就一下深刻了许多,而杜甫在是诗中描写的恢弘场景和表现出的宏大胸襟,更能表现全诗的情感。

5.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

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停顿转折。沉郁顿挫的风格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在于情感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 4 的地方,他的诗歌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

顿挫:声律。以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例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

(六)朗读与背诵

1.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声朗读《登高》。2.自由朗读,争取能当堂背下来,请两个同学试着背背本诗。3.全班一齐有感情的背诵此诗 板书:

登高

杜甫

所写之景(首联颔联):风 天 猿啸 渚 沙 鸟 落木 长江-------悲凉

颈联:八重悲

所抒之情:尾联

--------悲壮

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登高教案1 篇3

孙晓素

教学目标:

1、诵读背诵诗歌

2、赏析诗歌,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的苦痛与忧思及诗歌的沉郁顿挫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知人论世

1、作者生平经历

2、背景介绍

二、整体感知

1、诵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2、找出诗中表达诗人情感的关键词

三、分析鉴赏

1、意象分析

前两联写了哪些景?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 风—急 天—高

猿—哀

渚—清 沙—白

鸟—回

落木—萧萧 无边

长江—滚滚 不尽 特点:凄凉 悲伤 孤独 沉郁

四、合作探究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作者哪些情感?

2、尾联“艰难”“潦倒”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五、总结

主题概括指导:通过描写……营造了……表达了……

六、拓展

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春雨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停顿转折。

七、作业

《登高》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登高诗的分类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的吟诵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的复杂性,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学情分析

能够感情充沛地朗诵诗歌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前提和必须步骤,但是现在的学生普遍不会诵读或者诵读不好古诗。因而,本课的教学,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指导诵读方法,切实通过诵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激起情感的共鸣。本诗内容并不难理解,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一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杜诗的风格特点,教师要在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表达,避免枯燥和呆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诵读曹操的《观沧海》,引出“登高诗”

师: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登高过程的艰难、登上高处的旷茫和寂寥往往更能使诗人产生对人生、对自然、对宇宙的怀想,也就容易产生诗情。细细揣摩此类诗的内容(投影),或登高望远,抒怀励志;或登高望远,思亲怀乡;或登高望远,伤时悲己。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忧国忧民的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了解写作背景(投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三、整体感知,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1、听读。学生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意境。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轻重、感情。

3、学生齐读。(要求声情并茂,约一分钟)

4、请两位学生起身诵读,其他同学对其朗读作一点评。(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四、赏析诗歌的感情

1、诗歌往往有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方才我们读了《登高》,谁来说一下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明确:悲。

2、结合意象品味情感

鉴赏诗歌离不开关注意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一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正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首联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情感 :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意境 :凄凉,旷远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无边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看看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④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注在什么样的意境中

情感:仰望着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明确:风、天、猿、渚、沙、鸟。

3、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体味情感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诗歌中最传神、最生动形象、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往往体现了作者炼字的功夫,也往往最能表现诗中蕴含的情感。请从颈联中找出这些词语,试分析其好在哪里。明确:万、常、多、独

作用:“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如果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已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灾多难而怅恨沉痛。

4、诵读尾联探究情感的复杂性

问: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明确:既是国家的,也是个人的。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心系庙堂与苍生,却又为国破家亡而忧愤无奈。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相当于“很”,“恨”是动词,相当于“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5、归纳总结

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读这首诗,我们不只瞻仰到了一位悲苦交织、穷困却不潦倒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形象,更读懂了他那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五、迁移写作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座无与伦比的现实主义丰碑,仰之弥高。老师在备课之余,借《登高》这首诗的韵脚,也写了一首律诗,来表达对诗人的悲悯和敬佩之情,现在老师把它献给大家。

藉古诗《登高》韵遥寄诗圣 袁文章 仕途颠簸究可哀,长安回望意低回。

开元盛世落日下,范阳胡尘卷云来。

举目疮痍曾为客,留心社稷还临台。既知飞霜凝双鬓,一样对月啜空杯。

请同学们以“杜甫,我想对你说”写一段话。要求:观点鲜明,情感真挚,内容充实,富有文采。不少于300字。

附:板书设计

情感

首联

哀婉孤独

颔联

沉郁悲壮

颈联

愁苦沉痛

尾联

登高古诗教学教案 篇5

有人说唐朝时李白用歌声无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还原的请大家说一下所学杜甫的诗句——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怀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Ppt出示:读

1.一生读,他生评价,纠错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1.师:打击对这首诗歌的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就是——生答“悲”,师板书“悲”

2.师:悲从何来?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悲的原因,从诗中找答案

生1:

3、4两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师:什么样的身世?现在怎样?为何看到落叶就悲?

生回答:命运多舛的身世,现在已经老了,此时可能重病在身

师:再读一下!为何见到长江而悲?

生:因为时光飞逝,生命流逝

师结: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时光流逝之悲

生2:

1、2两句,由景及情,悲凉的景情,全是冷色调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

3.师:其他同学也选了这句吗?那大家再读一下1、2句,思考一下,这两句写了什么秋景?

生3:“万里”让我想到了他萧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怀

师: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个词?

生:孤独的身影多病

生4:天才的孤独的心声

4.师:还有哪里体现了悲?从原诗中找

生5:“艰难”句

师: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读一下

生6:“艰难”指生活上的苦,成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体上的病,无法借酒浇愁的悲饱经沧桑

师:只有一己之沧桑吗?

生:还有国家

师板书:家国之悲

5.师小结

Ppt出示:品

6.师:再齐读,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现的 师提示:看看目标

生答:借景抒情

配乐师朗诵,要求生再次体会诗歌悲情

2生读,生齐读

7.师补充杜甫晚年境遇“你的命运即使像墨汁一样黑,你也坚持用„„我多想遇见你,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Ppt出示:写

多想遇见您,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多想遇见您,在“ ”的时候,要求生仿照句式写出诗歌下节

2生上黑板展示

3生诵读展示

Ppt出示:背

师放较为悲哀的音乐,要求生站立背诵

这节课同样注重了诵读,诵读方式也较为多样化在诵读中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注意挖掘了学生在诵读中的感受体会

同时老师特别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几个能力的训练,课堂最后有仿写环节,设计不错不过展示部分让两个同学上黑板书写比较浪费时间,个人不如投影再让其他学生读一读更实际一些

老师从“景”“情”两个大的方面串起整个课堂,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诵读一开始老师就抛出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读诗的感受而且这个字跟老师的板书设计关系很大,所有的问题都是由这个字引申出的,没有这个字就不能形成“泪”形状的板书个人认为,这个设计比较刻意是这堂课美中不足之处

登高教案 篇6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教学目标:

1、直观把握杜甫七言律诗的形式美;

2、品味诗歌意象的情感内涵;

3、感受杜甫的诗圣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人中谁被誉为“诗圣”?——杜甫

哪位诗人被梁启超先生称为“情圣”?——杜甫

这并不是说杜甫在谈情说爱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是说杜甫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非常博大深沉。

(PPT展示:“杜工部被后人上他徽号叫做‘诗圣’。诗怎么样才算‘圣’,标准很难确定,我们也不必轻轻附和。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象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梁启超《情圣杜甫》)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登高》一向被认为是杜甫写得最好的一首七言律诗。向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明代的胡应麟认为它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肯定有他充足的理由。我们今天就通过《登高》这首最好的杜诗来看看杜甫是如何当得上“诗圣”、“情圣”的徽号的。

二、整体感知

听名家朗诵。

全班齐读(指导朗读,语速要慢,读出那种苍凉悠远的情韵)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时所写,此时家国破碎,身世飘零,但杜甫是一个用生命来作诗的人,他对自己写诗的要求非常严格,晚年尤其如此,“晚节渐于诗律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直至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

《登高》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的追求已经达到一种极致。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七言律诗的体式,除要求平仄合律、句末押韵外,最重要的形式特点就是要求对仗。首联、尾联不作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杜甫这首诗符合要求吗?

太符合了。不仅颔联、颈联对仗,整首诗都对仗,非常地工整。即以首联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不仅上下句对得极其严格工整,还有当句对,就是一句之中也有对偶,像“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且从写景来看,一写天,一写地,这也是一种“对”,像这样的诗就是把对仗这种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板滞之感,非常地流畅自然,不见刻意为之的痕迹。

从写诗的技巧上来看,《登高》的形式之完美,完全能使杜甫称得上是“诗圣”,写诗的圣手。

引申: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从总体的结构上看,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们就具体来看看它的意象营造。

二、品味意象

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寓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找出意象:风、天、猿、渚、沙、鸟

这些一项构成一幅宏阔的长江秋景图。大家仔细体会体会,笼罩在秋景之上的是一种什么情感?——悲凉

哪个字是关键?——“哀”,猿啸声给人的感觉总是凄厉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但是不是一味地悲凉呢?不是。这两句一句写天,一句写地,推开一个异常广阔的视域。由于境界开阔,拓展人的心胸,就使得秋意浓郁的萧瑟悲凉变成一种悲壮,这说明杜甫写景是大手笔,给人一种很强的力度感,很刚劲,这也是诗圣本色。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意象:落木、长江

“落木”给人一种生命凋零的感觉,杜甫在写他的暮年多病,生命力衰颓。

“萧萧”、“滚滚”一写声响,一写动态,使人如闻风吹木叶的窸窣之声,如见长江的波涛翻滚之状。它们与“无边”、“不尽”两个拓展时空的词语搭配,创构出一个宏大、苍凉、悲壮、指向无限的意境。

结合首联和颔联来看,首联14字中包含6种意象,意象密集,节奏急峭,而随之而来的颔联却只有落木、长江两个意象,这一密一疏,既显示了句法的变化,又为第三联的抒情做好了准备。

这里我要讲一讲中国人的宇宙意识,以及宇宙意识在诗歌中的表现。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就是整个空间,“宙”就是整个时间,“宇宙”就是整个时空及其包含的一切。

我要引入“时空对”这个概念。顾名思义,时空对就是时间与空间相对组成一联。杜甫惯用时间与空间来组织对仗,《登高》表现得最为明显。颔联上句写无边落木,是写空间的,下句写不尽长江,看似也是写空间,实际上这句诗中包含的是时间意识、历史意识,因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流水”的意象正是时间的象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把有限的个人放到无尽的时空中,写出了人面对“无限”时所产生的苍茫感受,凸显了渺小的个人在宇宙中的处境,此真可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宇宙境界相媲美。

其他举例:

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

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不难看出杜甫是在有意表达他的宇宙意识。这样的宇宙意识使杜诗整体上境界广阔,内涵深远。

三、体悟情感

一二联是寓情于景,三四两联则是直抒胸臆。当然,这种直抒胸臆也是在前两联营造的大背景、大境界中所抒发的深沉复杂之情。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一联是明显的“时空对”,上句以“万里”显空阔,写流落天涯之远,下句用“百年”尽一生,写暮年身体多病。“万里”、“百年”都是写自己面对“无限”的无奈与痛楚,饱含身世之悲与家国之思。

万里——远离京城,眷念朝廷;

常作客——漂泊无定;

百年多病——年老体衰多病;

独登台——羁旅孤独。

此联还隐含着两个古人,一是“悲秋”的宋玉,二是“多病”的司马相如。

一联14字包含如此丰富的情感内涵,沉郁而深广,确是写情圣手,梁启超没有夸张。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进一步感叹世事艰难,为国事忧心过计,同时慨叹自己的贫病不得志,甚至连借酒浇愁也不能够,更增一层愁苦、无奈与悲凉。

大家由这联诗再回过头去看看蒋兆和先生画的那张杜甫像,静静地体会体会杜甫的胸襟和情感。

四、总结

读懂一首诗是不容易的,走进一个诗人的内心尤其像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的内心也是不容易的,但反过来讲,只要你理解了他,走进了他,他就会开阔你的胸襟、提升你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努力去理解杜甫诗歌、领会诗圣情怀的道理。

古人讲:杜甫高、大、深皆不可及。具体到《登高》这首诗:

高——时空相对、胸怀宇宙

大——取象宏伟、境界空阔

深——感受丰富、情感深沉

杜甫诗登高教案 篇7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更加透彻地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

(2)学会运用缘景明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由找意象入手,把握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借助诵读,在讨论赏析中品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能够在品读完诗歌之后,写一篇品读感悟,进行总结交流,进而加深对诗人及诗文内容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板书回顾诗歌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找到鉴赏古诗的钥匙。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歌 ,品味诗境。

(3)能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诗中情景,表达自己对杜甫诗歌的体验和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

(4)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通过讨论、评点等方法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鉴赏文字,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汲取古代文化深厚的养料,提升审美能力,涵养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几个问题: 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诗言志。 读者读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志。

如何才能品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上节课我们在上《秋兴八首》时已经学习了鉴赏诗歌的两种方法?知人论世,由景入情。

如何赏析景色?找意象、明意境,从而由景入情,深入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学以致用

今天,我们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品读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登高》。

(一) 知人论世

首先,我们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上《秋兴八首》时,我们了解到的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少年满怀“兼济天下”的壮志,中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晚年遇战乱过着四处漂泊无依的羁旅生活。

正是因为杜甫的生平遭遇,特别是晚年漂泊困顿的悲惨境况,才有了他沉重的哀愁。

(二) 熟悉诗文

一读诗歌,请同学们自行阅读,疏通字音。

二读诗歌,播放配乐朗诵,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初步品味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读诗歌,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诗文。

(三) 品读诗文

1.通过朗诵,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这和《秋兴八首》一样,是一篇很典型的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之作。就让我们运用由景入情的鉴赏方法,从诗人所描写的景色起步,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2.如何赏析景色描写? 找意象——明意境

3.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写景部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动笔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约5分钟) ① 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 ②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赏析讨论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无边萧萧下的落木、不尽滚滚而来的长江。 意境——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

4.思考:如何理解这种既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两者是否矛盾?

让学生发挥想象,看图,感受,此时此刻广阔的天地中,一位老迈、体弱多病、满头白发的老者,拄着拐杖,孤身一人站在山顶,顶着呼啸而过的凛冽的寒风。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悲凉。这幅画面是如何让我们感受到悲凉的?

小结:运用到反衬的手法,天地越宽阔,就显得诗人越渺小,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悲凉。两者非但不矛盾,而这正是由景入情的体现,越是广阔之景,越是让人觉得渺小,借助宏大的空间凸显渺小的个体,从而引发悲伤的情绪,以阔景衬哀情。

总结:写景部分诗人借哀景衬托哀情,借阔景反衬哀情,这正是由景入情的鉴赏手法。

5.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一下写景部分。

6.通过找意象、明意境,目的何在? 明确:悟情感。

面对此景此情,真是叫人情何以堪,让我们看了都会对杜甫心生悲悯之情,更何况是身临其境的杜甫呢?面对此情此情,他的心中又会引发何种感悟呢?

7.由景入情,接下就请同学们齐读下抒情片段,让我们来看看此时的让我们如此心生悲悯之心的杜甫所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感伤。

8.具体感伤什么?

总结:

1、长久漂泊异乡——万里、常作客

2、年老多病——百年多病、繁霜鬓

3、孤独无依——独

4、万物凋零之秋——悲秋

5、生活困窘——艰难、潦倒

9.思考:“艰难”“潦倒”是不是仅仅指诗人自己生活的艰难与潦倒? 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明确:不仅指自己,还指国家命运的艰难、百姓生活的潦倒。

我们不难发现杜甫所具有的那种心系天下的广博的胸襟与志士情怀,他把自己的人生悲苦与国家的悲苦、天下的悲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10.探讨:这种对天下苍生的大忧、大悲只是一时的冲动?只是短暂的瞬间吗?他的这种愁苦到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呢?如何解读“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①诗人为什么要喝酒?——借酒消愁。 ②诗人为什么要停止喝酒?——危及生命(肺病) ③猜想:诗人是否停止喝酒?如何解读?哪种表达效果好? 不得已停止喝酒——如此愁苦,本想戒酒消愁的,无奈却因为年迈多

病不得不戒酒,当然也可能因为穷困万分以致无法喝酒,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人在忧愁苦闷的时候,如果能够向人尽情诉说,或许可以排解一些苦闷,而诗人却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没有停止喝酒——必须停酒,但是无法做到,因为悲愤实在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通过喝酒来略微地舒缓他的忧愤,这就意味着杜甫,在自己的生命与国家、人民的大义面前,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国家、人民。由此可见他对天下苍生的忧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种深沉的、沉重的情感。在自己身处逆境之时,仍然能够有心系天下的气度 ,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到的,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这是何等的豪情、这是何等的伟大。

总结:杜甫具体在悲叹什么?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社会之秋。由悲自然——悲自身——悲天下苍生。

当我们还在感伤杜甫的可怜,对他投以怜悯的目光之时,他却如此的豁达与超脱,超越了自身的苦难,心系着天下苍生的苦难,这是何等的伟大的情怀。 小结:没有停止喝酒更能够反应诗人忧愁之深重、沉重。

11.品读完之后写感悟:此时此刻,当我们品读完这首诗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刚才让我们对杜甫心生怜悯之情的那幅图,我们又有了

怎样一番新的感悟?请同学们写一写,谈一谈。

教师心得:此时此刻,当我再来看这幅画时,当天高地阔中,再次出现一位满头白发、年老多病、拄着拐杖的老者,独自对抗着咧咧寒风时,我对他突然之间少了一份怜悯,而多了一份敬佩。他看起来似乎不再那么弱小、渺小,而是那么的强大与坚毅,独自在朗朗乾坤之中屹立不倒,只为他有着一颗敢为天下而死的博大的情怀,这是这样的一种豁达、这是怎样的一种伟大。

三、巩固训练

《秋兴八首》《登高》都是由景入情的杰作,前者首联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颈联和尾联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做到了情景的有机融合。后者首联颔联写秋日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颈联尾联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壮,也做到了情景交融。

我们再来看一首杜甫的诗歌,用本节课你掌握的由景入情的方法来解读鉴赏。

春 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沦陷。杜甫赶赴灵武见唐肃宗,路上被安史叛军俘虏,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思考:请找出这首诗中前两联描写的意象,分析其营造一种什么样的

意境,表达了何种情感。

被攻破的国家、草木丛生荒破的城池、悲怆溅泪的鲜花,离别惊心的孤鸟,营造了一种国破城荒的萧索悲凉意境。表达出诗人亡国之悲,离别之恨,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四.布置作业:

《登高》十五分钟精讲教案 篇8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周杰伦的《菊花台》吗?这首歌和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关,大家知道是哪个节日吗?(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大家知道重阳节有什么风俗吗?(登高避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整体感知

1、我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被奉为“诗圣”。诗风以“沉郁顿挫”为主,(在黑板上写“沉郁顿挫”并强调)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在夔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这种形势造成了诗人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多愁,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的相继辞世,致使诗人郁闷忧愤。为了排遣郁闷,五十六岁的诗人抱病登台,触景伤怀,写下了这首诗。

3、这是一首七言律师,朗读对学习古诗非常重要。下面,老师教给大家几点朗读的技巧。(小黑板展示)

一、读准字音

二、把握节奏

三、注意轻重

四、读出感情 刚才我们已经听完了名家范读,下面请同学们齐读。

4、刚才呢,在介绍杜甫诗风时,老师重点强调让大家记住的是哪个词了?(沉郁顿挫)对,下面老师简单解释一下这个词的含义。(小黑板展示)沉郁——感情深厚、浓郁、忧愤

顿挫——语言刚劲有力、音调铿锵、对仗工整

5、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六种 风、天、猿、渚、沙、鸟)填板书表格(2)用文中的词语回答这些景物分别有怎样的状态?(急风、高天、哀猿、清渚、回鸟)

(3)“风急”是说风很大,而秋天江边高处的风更大更冷。诗人当时年老多 病,在疾风凌厉情况下,诗人身体和心里都感到寒意彻骨。(概括出:凛冽)

“天高”是天空高远。对于一位被国难家仇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诗人杜甫来说,秋日的天空显得那么高不可及。在茫茫天地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高”字写出了诗人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概括出:高远)

“猿啸哀”是说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一个 “哀”字不仅写出了袁鸣的特点,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传达诗人心中浓浓的哀愁。(概括出:哀伤)

好,根据老师的讲解,同学们试着说一下它们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悲凉)

“清渚和白沙”渚,是江中的沙洲。从色彩学的角度来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郁的情感。(凄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凄凉)

“回鸟”回,旋转地飞翔。由于风大,鸟在风中飞得非常吃力,所以用回,回旋地飞。让诗人不由得想到自己的艰难处境。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所以此处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简单解释象征的表现手法(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既然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那就证明作者与“回鸟”有共同之处,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作者:因战乱远离家乡,四处漂泊 回鸟:低沉徘徊,无家可归,孤独哀伤)

引导学生概括出特征:(低沉徘徊)情感:(孤独哀伤)

看这句话,清渚和白沙是静态的,回鸟是动态的,那么这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呢?(动静结合)至此呢,老师已经引导大家学习了首联,下面我请一位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首联的画面。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两种 落木、长江)

(2)用文中的词语回答这些景物分别有怎样的状态?(萧萧、滚滚)

(3)好,让我们来看“萧萧”和“滚滚”这两个词,它们是拟声词,而且还采用了叠字的手法,同学 们说这样用有什么好处啊?(增强语势,更能凸显出落叶之声和江水奔腾不息的气势)

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2落木是什么意思啊?对,是落叶的意思。

“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到了秋天,黄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这一场景,诗人会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人生的短暂)概括出特征:(枯萎衰落)情感:(惜生命衰老)此处也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请同学们思考象征体和本体分别是什么?(本体:落叶 象征体:生命衰老)

“不尽”呼应“无边”写出了江水源远流长的特点。

“滚滚”写出了江水奔腾不息的气势。面对永不停息的江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时光就像长江中的浪花很快就会消失,联想到时光的易逝,生命的短暂。概括出特征:(奔腾不息)情感:(叹生命短暂)前一句“落木”是虚写,后一句“长江”是实写。此处也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请同学们思考象征体和本体分别是什么?(本体:长江 象征体:生命短暂)

接下来我请一位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颔联的内容。

好,请同学们看黑板,“风”等这些景物也可称作意象,老师简单介绍一下意象,也就是作者借用一些景物来抒发情绪。

下面请大家结合老师的板书,一起追寻诗人杜甫的写景视角。老师给提示,一、三两句相承接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写江景。好,看表格(仰视—附视—仰视—俯视)

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首、颔两联是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看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是对仗及其工整的对偶句。所以说它们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而且老师还告诉你们,在首、颔两联中,哀、回、来是押韵的,读起来有什么感觉呢?(教师手指“顿挫”的含义)是,这正体现了杜甫诗歌“顿挫”的艺术特色。

而诗中所表达作者的“悲凉、凄凉”等情感也正是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的艺术特色。

4年级新疆-教案201.3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新疆内地手拉手我们新疆将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过程与方法:搜集、全国援疆行动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谢党给予我们的雨露,感谢援疆省市给予我们的无私帮助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造福百姓的援疆项目 教学准备: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你们知道吗?新疆和内地手拉手行动吗?了解一下你的家乡有哪些造福百姓的援疆项目

来自全国手拉手活动内容有哪些呢?(学生先看书后面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学生展示

来自全国19省市的援疆行动,援疆省市开展了科技支疆对接工作。对接小组以了解内地省市科技优势,探索各类科技资源、建立科技支疆长效机制为工作任务,与19省市科技管理部门进行座谈,发布了科技需求及支疆优惠政策,洽谈合作意向,到科研院所、大学、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自开展全国科技支疆行动以来,新疆与区外的科技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合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援疆省市结合自身科技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新疆资源优势,开展了大量援助工作。目前,部分省市已启动了首批援疆项目。此次对接行动,将有 1 效推动科技支疆行动的深化实施,促进新疆与援疆19省市的科技合作,为以后与区外省市合作研究开发、成果转移推广、建立合作企业与机构搭建了强有力的合作平台。

作为新疆人你应该感到幸福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作为新疆人由衷的感到快乐和幸福!党中央关心我们,就像母亲一样及时的给予我们的温暖,就像父亲一样,及时的给予我们力量!由于我们新疆经济落后的发展模式,迟缓了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如今好了,党的政策来了,像春风一样吹遍了美丽的天山南北,我们新疆将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我作为新疆人,能够感受到其中无与伦比的快乐与兴奋!我们就要过上好日子了,我们的百姓就会越来越富足了,我们将尽情的欢畅、尽情的歌唱。“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每当,耳边响起巴哈古丽的这首美丽的新疆歌曲时,我们作为新疆人是无比自豪而幸福的。现在,在党和国家坚强的领导下,我们美丽的新疆将更快更好的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

感谢党给予我们的雨露,感谢援疆省市给予我们的无私帮助,感谢援疆干部们为了大家牺牲小家不远万里来到我们新疆,帮助我们的发展献计献策,输血造血,我们要感谢的人很多,要感谢的省市也很多,我们的语言已经不能够完全表达其中的谢意,唯有,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心系百姓,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富足小康才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最大的愿望!

教师总结

作业:调查家乡有哪些造福百姓的援疆项目.板书:第一课:新疆内地手拉手

新疆内地--------19个省市-----援疆行动

援疆项目-------福百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第一课新疆内地手拉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新疆内地手拉手我们新疆将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过程与方法:搜集、搜集、全国援疆行动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谢党给予我们的雨露,感谢援疆省市给予我们的无私帮助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造福百姓的援疆项目 教学准备: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征服死亡之海-----国投罗钾它的地理位置在哪儿呢?你们知道吗? 学生先看书后面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学生展示 众多央企和地方国企早已深深扎根在这里,响应中央“支援新疆建设和发展”的号召,积极承担起重大的责任,为推动新疆经济发展、改善新疆人民生活、维护民族团结默默努力。而这样的努力,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关注。

老师提问:真实的新疆是什么样的?央企援疆到底改变了什么?在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国企杂志特派出记者兵分几路深入新疆,踏访央企援疆者工作和战斗的地方,记录下央企员工和当地居民的汗水和喜悦、辛劳和期盼,与广大读者分享。征服死亡之海---国投罗钾在“死亡之海”创造了难以复制的人间奇迹 一路向西,透过飞机舷窗俯瞰,生机和绿意愈益稀疏,戈壁荒滩渐成主角。

这种感觉在“地球之耳”罗布泊被放大到极致:天无飞鸟、地无寸草。曾经吞噬了彭加木、余纯顺等生命的罗布泊,是名副其实的死亡之海。得名为海,是因为这里曾碧波万顷,一方水草孕育出楼兰古文明。由于每年接近5000毫米的蒸发量,以及上游来水量的枯竭,上世纪70年代,这里彻底干涸,留下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盐漠。盐漠含盐量超过60%,是土壤盐化的极致,地无寸草的根源。

地上水干涸了,留下的却是大地之精华。无休止的蒸发带走了淡水,留下了积蓄千万年的矿物质,钾、镁、钠、氯„„这些在罗布泊带来死亡气息的盐矿,一转身就能变成田间之宝,入泥护花。进入死亡之海,征服死亡之海,成为有志者的梦想。老师巡视总结.作业:还有哪些援疆行动呢? 板书:

第一课:新疆内地手拉手

征服死亡之海---国投罗钾---人间奇迹

第二课地方兵团齐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兵团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对稳疆、兴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建设兵团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建设和保卫边疆安全的一支可靠的重要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建设兵团有什么作用? 教学准备: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你的周边有没有生产建设兵团?能说出名字吗? 请同学们看看书 了解一下地方兵团.老师板书:(地方兵团齐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边固疆的稳定器

长期以来,兵团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对稳疆、兴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新疆不断爆发的暴力恐怖活动充分表明,新疆分裂和反分裂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总书记综观全局,着眼长远,提出要把兵团工作放到新疆长治久安大局中、放到当前国际国内尤其是中亚地区形势中把握和谋划,提出要把兵团建设成“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这是对历史上边疆治理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新疆现实的清醒把握,是对国际现实的准确判断,是 新形势下兵团更好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新目标新方向。

使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在政治上是维护边疆社会稳定的有力措施,在军事上是保卫国防的战备方针,在经济上是发展边疆经济的根本大计,在社会上是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政策。

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是兵团履行屯垦戍边职责使命的基本要求。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是由兵团的性质和使命任务决定的。中央明确规定:“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建设和保卫边疆安全的一支可靠的重要力量。”兵团自组建以来,配合军警作战或独立作战,平息分裂**活动,为维护新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兵团广大干部职工对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历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行动坚决;兵团沿袭人民解放军部队建制,高度集中统一、令行禁止,有利于实施快捷有效的指挥调动;兵团具有保障途径多、范围广、数量大、能力强的特点。近年来,新疆境内外“三股势力”活动对新疆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动用兵团民兵平息暴恐活动、打击恐怖分子、重拳出击处置突发事件,对“三股势力”和暴力恐怖分子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

成为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是更好发挥兵团特殊作用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兵团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 展。当前,新疆民族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对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立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要求,夯实民族团结这个发展进步的基石。加强制度设计,实现机制化、程序化、规范化,使兵团形成经济融合发展、文化交融共建、维稳责任共担、民族团结共创的局面。教师总结

作业: 调查你的周边有没有生产建设兵团 板书: 第二课 地方兵团齐发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边固疆的稳定器

第三课军民鱼水情谊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各民族群众热爱人民军队的真实情怀.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军民鱼水情谊深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要学习卡德尔老人一样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建设和保卫边疆安全的一支可靠的重要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想卡德尔老人一样的军民鱼水情谊深人.教学准备: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卡德尔大叔和他的日记是怎样出名的?卡德尔是怎样成为推向全国的楷模的?(小组中讨论)1992年底,库车县要争创1993年的自治区“双拥模范县”。对于这样一件政治任务,县委要宣传部门把所有的“双拥”资源都搜寻出来。当地驻军也积极予以配合。从驻库车某野战师复员到库车县工作的张国领,时任库车县广播电台的台长,他和该师宣传科电视报道员莫争名负责制作一部三集电视专题片《热流》,为争创“双拥模范县”做宣传。他们在收集素材时,听说栏杆村有个叫卡德尔的农民可能记有某部队为村民做好事的日记。他们觉得这件事如果是真的,将很有说服力。

1993年4月,张国领和莫争名两名年轻的记者肩负着对他们来说颇不轻松的政治任务,来到了宁静得有些孤独的栏杆村。卡德尔犹豫了半天,起初并不愿意道出自己的秘密。莫争名向卡德尔老人讲了争创“双拥模范县”对库车县的重大政治意义,听了这个话,面对那个具有权威感的日本产的黑色摄像机,老人终于走到了抽屉跟前,他说:“我是记了一些东西,但我是第一次拿给别人看。”接着,他一边把箱子完全打开,一边说:“我都是临时记在一些纸片上的,没有整理。”他的话使这两个对新闻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的小伙子非常兴奋。他们马上意识到了这件事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你从哪年开始记的?”“我想想,应该是„„1967年吧,部队住进村子不久就开始记了。”“二十六年了!”张国领更加吃惊。“你到现在为止,一共记了多少件好事,你统计过吗?”莫争明迫不及待地问道。“我还没有统计过。我记了,就放在这个箱子里。”卡德尔把那个木头箱子抱到了他们面前。当那个箱子完全打开后,他们惊讶得睁大了眼睛。“那些日记把那个箱子快塞满了,有各种各样的纸条:有报纸边,有从工分簿上撕下的,有标语纸,有信皮子(信封),有信纸,有烟盒,有包红糖用过的纸,有孩子的作业本,等等,颜色也是各种各样的,花花绿绿一箱子,每张纸条上都记着一到两件部队为栏杆村的乡亲做的好事,有的一张纸上记着好几件。”卡德尔家里没有本子,张国领给卡德尔送来了笔记本,吩咐他把以前记在纸片上的都抄在这个本上,最好按年月日整理一下。张国领送的笔记本的封面是土黄色的牛皮纸。就是那些笔记本,后来进了中国军事博物馆。教师总结

作业: 调查有关军民鱼水情谊深的内容 板书: 军民鱼水情谊深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第四课新疆自古多宗教 新疆,多宗教并存的新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各民族群众热爱人民军队的真实情怀.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军民鱼水情谊深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要学习卡德尔老人一样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建设和保卫边疆安全的一支可靠的重要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想卡德尔老人一样的军民鱼水情谊深人.教学准备: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你知道新疆目前有哪些宗教?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老师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看看书,了解一下,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多种宗教,如祆教(俗称拜火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的早期派别聂斯脱利派)等。

公元前1世纪前后,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经克什米尔传入新疆。2世纪后,佛教就在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时期,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还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新疆佛教在造像、绘画、音乐、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9世纪末10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部地区。10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于阗佛教王国历时40余年的宗教战争,于11世纪初灭亡于阗,把伊斯兰教推行到和阗地区。14世纪中叶起,在察合台汗国(蒙古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在西域建立的藩属国)的强制推行下,伊斯兰教逐渐成为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柯尔克孜人、塔吉克人等信仰的主要宗教。16世纪初,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等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后,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随之逐渐消失,但佛教、道教仍然存在。从明朝起,藏传佛教还有了重大发展,成为与伊斯兰教并列的新疆两大主要宗教。

上一篇:建造师考试电气设备和仪表设备讲义三下一篇:企业领导人的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