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精选9篇)
――长征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3个生字,会写田字格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4、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
[出示长征地图]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你们觉得应该怎样评价这个壮举呢?能不能用简短的字说明?
老师给出一个“难”字,难,这简直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那么中国工农红军又是怎么面对这些困难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七律·长征》
二、初读全诗,入字入词.文体介绍: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请同学自由读诗。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有感情方面进行评价。
师: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评评。
三、品读全诗,入境生情.(一)感受难: 1.(指着已板书的大大的难字)问:通过读,你发现了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出示: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万千”这里不是具体数量,实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千辛万苦,真是太难了。
(二)感受“不怕”。
1.但红军如何面对这些困难的呢?诗中毛主席只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2.“等闲”什么意思,加了“只”表示什么?这么多艰难险阻而红军却把它们看作平常事一般,从中你体会出红军战士什么精神?
3.让我们高声朗读第一句
4.[出示第一行]朗读此句应读出红军“不怕难”的气概,想一想用什么语气读?(坚决充满信心)
[出示第二行]“只等闲”要轻读,要读出当作平常事时的平淡语气。谁能把这两行连读? 5.在众多困难中,作者仅列举了千山中的哪些代表说明?
6.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读读绵亘千里的五岭山脉?[出示“五岭”一句],理解“逶迤”
7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二十几个狼牙山那么高。[出示图片“乌蒙山”]谁来读读气势雄伟的乌蒙山?理解“磅礴”
8.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五岭之长,乌蒙山之高,确实令人生畏,这里用“逶迤”“磅礴”的夸张手法突显了山势雄险,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9.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10.“腾”是什么意思?“走”呢?
11.这里把绵延不断的五岭与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看作什么?什么是“细浪”“泥丸”?细小的波浪,小泥丸,它们太不值一提,从中你能感受到红军什么精神?
12.你能把五岭山脉绵延不绝,乌蒙山磅礴的气势读出来吗?而不值一提一“细浪”“泥丸”要读的淡然些,无所谓些,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13.在红军眼里,硕大的困难也不过是“细浪”“泥丸”因为[出示第一句] 14.过渡:山,红军不怕;水呢,红军也不怕。红军涉过许多江河,在这里毛主席也选了最有代表性的两条。15.读三句,理解“云崖”
16.[出示金沙江图] A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B、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C、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E、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17.此时你的心情怎么样?诗中哪人词能表现毛泽东心情呢?
18.[出示:大渡桥图片]你知道这是长征中的哪一场战斗?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感受一下战斗的惨烈与战士的英勇。
[放课件《飞夺泸定桥》精彩片断] 19.看了这个片段,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惊险的大渡桥,激烈的战斗,诗中哪一个字写出桥的险,战斗的激烈?(寒)
20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你能读出惊险激烈的感觉吗?
21.金沙江水流之急,大渡桥铁索之寒,都没有阻挡红军战士的脚步,为什么?(第一句)
22.历尽千辛万苦,红军终于要完成这历史的壮举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出示第四幅图片]理解 :尽开颜
23.让我们用无比欢快的语气再读这一句。24.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在陕北胜利会师了,这正是(出示第一句)
25.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豪迈之情自豪之感,再读一遍《长征》
四、总结
1.师: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现在让我们一起听歌曲《长征》
2.毛泽东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板书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难 等闲 五岭 细浪
万水千山 乌蒙 泥丸 不怕困难
师:同学们, 请你再读一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 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云崖读出了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
生:我从铁索读出红军过大渡河真不容易。
生:我读出了……为什么云崖会“暖”, 铁索会“寒”?
师:对呀, 为什么会让人感到“暖”呢?在金沙江边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文字材料: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 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在渡口, 红军幸运地找到了一条敌人探子坐的船。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 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 用布把漏洞塞上。然后, 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 没有在意。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 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 控制了两岸渡口。后来, 他们又找到了5条船, 在7天7夜的时间里, 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不用一枪一弹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十多万敌人的包围圈。) 看了《巧渡金沙江》这个战斗故事, 你有何感受?
生:红军战士真机智。
生:红军战士真了不起, 太聪明了, 毛泽东指挥真如神!
生:太让人兴奋了, 红军不用一枪一弹就渡过金沙江。
师:同学们, 这就是“暖”, 这就是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心情, 请把刚才的心情融入这句诗中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读) 。
师:那为什么“寒”呢?我们再来看一看大渡河和泸定桥。 (课件出示图片) 你看了大渡河与泸定桥后有何感想?
生:大渡河水流得这么急, 让人感到非常可怕。
生:泸定桥只有铁索, 让人感到心惊胆寒。
师:面对让人心惊、让人胆寒的天险, 这里又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的画面和文字材料:当红军赶到泸定桥桥头时,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 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 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红四团二连的X位英雄, 身挂冲锋枪, 背插马刀, 腰缠十来颗手榴弹, 冒着枪林弹雨, 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战斗异常惨烈, 最后英勇的红军战士夺下了泸定桥, 占领了泸定城。) 同学们, 你看了《飞夺泸定桥》这个故事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战士们真是太勇敢了。
生:战斗太激烈了, 22位英雄都牺牲了。
生:红军夺下了泸定桥, 惊心动魄, 场面好悲壮啊!
师:同学们, 这就是“寒”, 那么惊险悲壮, 请带着刚才的感受和对英雄的缅怀有感情地读这句诗 (生读) 。
师:面对痛快淋漓的“巧渡金沙江”, 红军战士的心情怎样?
我们情不自禁地赞颂道——— (学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
师:面对水“寒”、桥“寒”、敌更“寒”的“飞夺泸定桥”的惊险与悲壮, 红军战士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我们禁不住感叹道——— (学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
师:请把5、6两句对比着读一读, 读出“暖”和“寒”, 读出红军战士的心情, 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学生自由练读后, 女生和男生对读这两句诗)
师:无论是巧渡金沙江的勇敢机智还是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都源自于红军战士心中那不灭的信念——— (生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评析]:
一、反复朗读, 品味词句
第一遍让学生自读这两句诗, 是让学生对这两句诗有初步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读出了要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的艰难, 也读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是“把书读在口中”;在阅读了补充资料和谈感受后, 第二次让学生读读这两句诗, 学生带着喜悦的表情读了“金沙水拍云崖暖”, 带着惊讶的表情读了“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是“把书读到脸上”;在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 让学生走进红军战士的心中去体会红军战士当时的心情, 然后在教师创设的言语情境中, 第三次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诗时已完全把红军的心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之中, 这是“把书读到心中”。
二、创设情境, 对比体验
学生在读中发现了一“暖”一“寒”的疑问后, 如何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悟到这一“暖”一“寒”, 是这首诗中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 适时地补充了“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这两个故事:在补充“巧渡金沙江”这个故事时重点突出红军战士的聪明机智,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渡过金沙江后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在补充“飞夺泸定桥”时穿插补充大渡河、泸定桥以及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图片, 让学生在故事中入情入境, 感受到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在令人心惊胆寒的天险处, 红军战士却有着这样惊天动地的壮举。一“暖”一“寒”, 一“喜”一“壮”, 互相对比, 互相衬托, 在故事情境中感受, 在故事情境中体验, 从而使这一“暖”一“寒”, 走进学生的心间。
三、层层推进, 突出中心
关键词:初读;再度;品读;升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20-01
一、导入,引出诗文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你们了解长征吗?
2、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简介长征时代背景。
3、了解“七律”,齐读课题。
4、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读顺诗文
1、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认读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指名读、齐读。
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理解诗文
1、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眼的理解吗?
3、这句话中的“等闲”是什么意思?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
5、红军在长征途中仅仅只经历了这几座山、几条河吗?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几条河呢?
四、品读,感悟诗情
(一)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2、(课件出示:五岭图)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诗人的是哪一个词?
3、(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乌蒙,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
4、指名读、评、再读。
5、想象一下,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6、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理解“细浪”、 “泥丸”,指导朗读。
7、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变成了滚动的泥丸。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到了什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指名读,找出一组反义词。
2、为什么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的山崖会是暖的,大渡桥上的铁索又会是寒的呢?
3、听《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谈感受,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4、看《飞夺沪定桥》视频片段,谈感受,指导朗读
(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千里岷山,皑皑白雪,只要翻越了最后一道天险,陕北根据地就遥遥在望了,此时,红军战士是怎样的心情呢? (出示最后一句)指名读。
2、透过这两句,你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呢?理解“尽开颜”。
3、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
五、拓展,升华诗情
1、二万五千里远征,红军战士遭遇的仅仅只是书中的这些困难吗?你还知道哪些长征中的小故事。
2、欣赏《长征》这首诗改编的歌曲。
实验二小 蔡燕燕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四字学习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准备:
电视剧《长征》片段《长征》朗诵背景音乐,图片。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触动诗情。
1、播放《长征》歌曲及画面,同学们,这节课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曾经让我们祖辈父辈都热血沸腾的歌曲,请大家认真欣赏。
2、讲述画面主要内容;
3、学生讲述长征故事。
二、走进长征,解读诗情。
1、明确长征路。
(1)出示长征路线图。
1、介绍红军长征路线图;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2、初感长征路。
(1)把握节奏,读准生字(逶、迤、礴、岷)、理解生字所组词语。(2)自由读诗(两遍),教师范读,讲解七律诗。(3)初读这首诗,你有什么疑惑?
过渡:学贵有疑,看来大家都是爱思考的孩子,可是我们仅仅敢于质疑还不够,更善于解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3、解读长征路,解除学生疑惑。
师:红军长征[远征]“难”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师:红军害怕这些困难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三、走进诗词,引领体会(首联)
首先,大家找一找整首诗是围绕哪一句叙述的? 幻灯片出示句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指名读句子
2、质疑:①你能说出诗中哪个次说明红军翻过的山多,涉过的水多吗?(万水千山)②这历史上从未有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越过千山万水,历尽坎坷磨难,毛泽东在诗中用哪一个字对此历程进行了高度概括?(难)③仅仅是万水千山的阻隔吗?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你知道的长征的困难。(每天都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敌机在天空不停的轰炸,战士们饥寒交迫,弹尽粮绝……)红军怕不怕?不怕!
3、学生谈感受,声情并茂地朗读,并自由谈诗意。
4、总结“四字学习法”: 译:找出诗句中疑难词语,并加以注释。连:把每个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组成一句意思明白的话。悟: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诵:声情并茂的朗读全诗。
四、深入探究,延伸诗情(学习颔联 颈联 尾联)结合课外查找资料,小组合作互相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图片,谈感受。⑤读出感受。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放音乐读全诗。
2、积累,试背。
3.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五、巩固知识,布置作业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七律?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4)投影练习:
把( )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 )比作( )。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5.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长征路线图;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一、导入,简介作者,了解七律。
1出示毛泽东图片:他是谁?有关他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诗——《七律 长征》。生读课题。
3 知道什么叫“七律”吗?打开书,数一数总共有几行?每行几个字?(七律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字是7个。偶句押韵。“长征”是这一首诗要写的内容,所以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要注意停顿。)
4 咱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读准读通。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课文中有哪些生字新词?先咱们来读读。(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个别读,齐读。
4、检查个别读诗。
5、七律是一首诗,要想读得更好,咱们得注意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来。(七律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三。)
6、自由读,指名个别读,齐读。
三 交流主要内容。
现在你读懂了诗歌的大概意思了吗?谁能说说。
四 深入探究,感悟体会
(一)体会“长”
1诗歌的大概意思你们明白了,现在同学们再到诗中找找,红军在这条漫漫的长征路上走过哪些地方?用笔把这些地名划出来。
2 出示“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岷山”,有这么多的地方,咱们一起来读读。
(五岭 乌蒙 岷山是山名,金沙 大渡是水名 )
3 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只走过这三座山,两道水吗?你从那句诗看出他们走过许许多多的山山水水?(出示第一句诗,生读,板书:千山万水)
4 你们看这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那条长征路。出示线路图。(师述: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出发点、沿途经过的地方、结束时间。)
5 是啊,红军战士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走,走过了这么多地方。这里有段文字简要介绍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出示长征简介。学生读。)
6 咱们特别来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红军穿过了——11个省,翻过了——12座大山,跨过了——24条长河,行程——二万五千里。
7 这条行程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途,如果把它拉直了,那就是跨了半个地球啊。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二)、体会“征”
1 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这条长征路的“漫长”。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长征路的“漫长”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还有什么新的体会和发现?
2 生自由读全诗。读后讨论。(体会到了红军的不怕难)
3 感受红军一路的艰辛。
红军先后遇到了那些困难?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一句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翻山越岭的艰辛?他们遇到了怎样的艰辛?(简介五岭、乌蒙)在红军眼里,在诗人眼里,那逶迤640公里的五岭只不过是什么?那气势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眼里不过是什么?你再读读这句你还能从中体会到什么?(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这种精神吗?
个别读,齐读。
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这种大无畏精神的?(夸张)
山再高,路再险也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然而困难却接踵而至……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红军渡江过河的艰辛?(出示金沙江图)
谁知道红军过金沙江的故事?“暖”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关于大渡河你又知道些什么?(补充图片资料、)
想看看当年那场令人惊心动魄的战争吗?(播放影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这场战争打得异常艰辛,红军伤亡惨重。)
你体会到“寒”的意思了吗?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感受了红军巧度金沙江的大快人心,体会到了飞夺泸定桥的心惊胆寒。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去读一读。
3)更喜岷山千里雪,千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雪”让你想到了什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关于雪山你知道些什么?
连鸟儿都飞不过去的茫茫雪山,红军却——,他们的心情——,你从哪里体会到了?
是啊,翻过了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大雪山,红军胜利在望,战士们怎能不欢欣鼓舞呢?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分享这种喜悦,这种胜利吧!生读。
4)红军在历时一年的行军路上发生了许多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补充:回想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八万六千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滔滔湘江见证了他们血战湘江的血雨腥风,悠悠赤水演绎了他们四度赤水的壮烈神奇,冷冷铁索感受了他们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皑皑雪山镌刻着他们顽强攀登的斑斑足迹,莽莽草地目睹了他们弹尽粮绝时的艰辛生活……终于,在1935年10月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行军路,胜利到达了目的地——陕北!)
5)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4、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此刻你读懂了这个“征”字吗?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五、情感朗读,升华感情
如此艰辛的.旅途,如此重重的困难,是什么让他们的脚步如此坚定?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的决心?(板书:英勇顽强乐观主义)是啊,就是这种英勇顽强的乐观主义精神让战士们征服了逶迤的五岭,征服了磅礴的乌蒙,征服了惊涛拍岸的金沙江,征服了惊心动魄的大渡河,征服了茫茫白雪的岷山,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学生再读全诗。
六 拓展
读者这首诗,咱们从“不怕”体会到了毛泽东豪迈的伟人风度,从“腾细浪”“走泥丸”感受到了他浪漫的诗人气质,从“一暖一寒”领会到了伟人也有喜悦,也有痛心,这就是毛泽东的凡人情怀。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就是带着他的这份伟人风采、诗人气质和凡人情怀,写下一首又一首诗篇。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这是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的最后一座山峰时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读。
《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诗人的风格?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古体诗。它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以凝练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 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这首诗巧用夸张、反衬的手法高度概括地表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种艺术性的缩小或夸大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胆略的自然表露。
【设计理念】
长征这段历史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事件, 学生在理解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及体会长征精神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将学生带入诗歌描写的情境, 使其感同身受, 就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因此, 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就有助于学生领会全诗所蕴含的意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诗句, 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若等闲”等词语的含义。
2.能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3.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感悟,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军队, 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诵读诗句,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夸张手法的运用, 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看图片, 读诗句, 了解长征历程
1.图片导入
(出示一组长征图片) 同学们知道图片上展现的是什么情景吗? (板书:长征) 是的,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征就是征程、征途。长征就是长长的征途、漫长的征途。
2.初解长征
(1) 课前教师布置大家搜集资料, 了解长征。
(2) 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及相关图片, 教师简要介绍长征路线。
(3)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毛泽东不但是一位伟大的领袖, 而且是一位出色的诗人, 他一生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一首 (简介“七律”) 。
3.初读诗歌
检查通读情况, 相机纠正字音。再读诗句, 注意停顿和节奏, 读清楚诗的韵脚。
设计意图: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教师让学生简介长征的知识, 一是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是促进他们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
二、品诗句, 想画面, 感受长征艰险
1.通过刚才的了解, 长征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充满艰险)
2.诗句中有很多词句写出了长征的艰险。自由读一读, 画一画。
3.交流
(1)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是什么意思?“五岭逶迤”呢?读到这些词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连绵起伏的山岭绵延万里, 红军战士穿梭其间, 一边防备敌人的追击, 一面又面临险恶的环境。)
“乌蒙磅礴”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高大巍峨的乌蒙山, 山势险峻, 头顶苍鹰盘旋, 旁边就是悬崖峭壁。)
学生说画面, 教师随手板画:连绵起伏的五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
这山怎样的险?还是让我们看看毛泽东写的另外一首小诗——
(出示: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在这样的山岭中行走可能会遇到哪些危险? (自由交流)
(2)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出示金沙江图片) “云崖”说明什么?金沙水拍云崖, 怎么会让人感觉到暖呢? (教师简介金沙江战斗胜利情况:金沙江水流湍急, 两岸山峰陡峭, 敌人曾嚣张地说:“这里连一只鸟也休想飞过去。”但是红军足智多谋, 一面假装攻打昆明, 把敌人主力部队吸引开, 另一面趁机抢渡金沙江, 等敌人发现上当后, 为时已晚, 红军的主力部队已经顺利渡江, 他们只能望江兴叹, 我们没费一枪一弹就渡江成功, 战士们个个欢欣鼓舞。)
面对穷凶恶极的敌人, 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 (齐读诗句) “大渡桥横铁索寒”又是怎么回事? (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学生交流)
再读四句诗, 感受长征的艰险。
(3) “更喜岷山千里雪。”看图, 想象红军爬雪山的情景, 他们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怎么理解“更喜”?
4.在漫漫长征路上, 不仅有枪林弹雨, 还有急流险滩、雪山草地, 更有饥饿、寒冷、疾病等许多难以想象的困境。再读读这首诗, 你能读出长征的重重险阻吗?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诗歌是抒写心灵的艺术, 诗歌之美在于它所描绘的生动的画面。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联系自己的积累, 想象长征画面, 让学生真切感受长征的险恶环境。学生在走进文本、融入文本中用自己的心灵和文本交汇, 接下来体会红军的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就水到渠成了。
三、诵诗句, 悟诗情, 体会英雄气概
1.长征这样艰险, 可是毛泽东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表现长征的艰险吗?他究竟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请你再读读这首诗, 找找答案, 注意圈画出关键词语。
2.交流读书感受
(1) 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勇敢顽强的精神。
(1) 哪个词写出了他们的勇敢顽强?理解关键词“不怕”“只等闲”。
教师追问:他们不怕什么? (远征难。)
五岭逶迤, 他们———不怕!
乌蒙磅礴, 他们———不怕!!
金沙水拍———不怕!!!
大渡桥横———不怕!!!
岷山千里雪, 更是———不怕!!!
(2) 这是什么样的气概? (英勇无畏、不畏惧、勇往直前、藐视困难)
(3) 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语也写出了战士们面对万水千山时英勇无畏、藐视困难的气概, 是哪一个? (理解:只等闲)
诗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 请你快速找出来。
(2) 理解:“腾细浪”“走泥丸”“喜”“尽开颜”。
(1) 从“腾细浪”“走泥丸”中你看到了什么?在战士们的眼中连绵起伏的五岭就成了——细小的波浪。在战士们的眼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就是———脚底的泥丸。这是什么写法? (夸张、比喻) 看, (教师随手将前面五岭和乌蒙山的板画改为细小的波浪、泥丸样。) 这样的山岭在红军的脚下, 你有什么感觉? (红军战士就像巨人, 就像巨神, 高山峻岭只不过相当于小小的浪花、小小的泥丸。)
(2) 我听出来了, 山再高我们不怕, 水再深我们也不怕, 我们笑着跨过高山, 这就是英雄, 这就是英雄的队伍。来, 让我们读一读, 感受一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3) 尽管面对的是———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金沙的水、大渡桥的铁索, 但是, 再艰难的路程我们都走过来了, 你看———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想想看:他们喜的是什么? (预设:他们喜的是——连绵的五岭、险峻的乌蒙跨过来了, 金沙江不伤一兵一卒胜利渡过了, 天险大渡桥也没能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 追击的敌人被远远甩在后面, 绵延的雪山、布满沼泽的草地都被战士们踩在了脚下。)
多么乐观的战士们!还有什么困难能吓到他们呢?想想看, 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名战士, 当你看到追击的敌人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绵延千里的雪山踩在了脚下, 湍急的江水也被抛在身后。此时, 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你还会说些什么?
真是“红旗漫卷西风”啊!毛泽东看着欢呼的战士们心情怎样? (学生交流)
毛泽东就是饱含这样的胜利喜悦和革命热情挥笔写下了《七律长征》! (齐诵)
设计意图:列宁说:“缺失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 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 才能得到力量, 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教师层层推进地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 他们就能真切体会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乐观的精神。其间适时的诵读又将学生带入诗歌意境, 使其投身其中, 感同身受, 从而使学生感动起来, 最终实现作者、教者、学生心心相通, 情情相激。
四、议长征, 传承精神
1.后人这样评价长征——— (出示:“长征, 是宣言书;长征, 是播种机;长征, 是宣传队。”)
它向谁宣言, 在宣言什么?又播种什么? (预设宣言:红军打不垮!我们战无不胜!播种精神:英勇无畏、勇敢顽强、乐观、不放弃、不退缩、勇于挑战。)
2.今天的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五、课外阅读延伸
1.搜集毛泽东诗词, 特别是长征时期的诗词, 并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2.搜集长征故事, 举办一次长征故事会。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课上,我们从题目入手,先了解了长征的历史,学生了解了红军当时的境地是上有敌机,下有追兵,敌强我弱,所以我们必须长途跋涉,在转移中寻求生存,我们只能走无人能走的地方,可谓“绝地求生”……这一资料的交流,让孩子们对长征这一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紧接着,我播放了视频电视剧《长征》的片段,战火硝烟、流血牺牲、雪山草地,这些已经离孩子们很远的历史,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了孩子们的面前,每一双眼睛都那样的专注,除了隆隆的炮声、厮杀声,教室里没有别的声音,视频结束时,我问孩子们:你们说,长征难不难?孩子们异口同声:“难”。是啊!长征难!诗句中你读出了难吗?孩子们找到了“远征难”、“万水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大渡桥横铁索”、“岷山千里雪”……除了这些还有吗?孩子们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了补充,这些史料让孩子们深刻的体会到了长征之难,旷古未有,红军长征,做的是前无古人的事。但是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再读诗找找看。于是,孩子们读到了“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喜”、“尽开颜”。难,却不怕,红军的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跃然纸上。此时,我播放了视频《过雪山草地》,孩子们看到了风雪中战士们跋涉艰难却坚定的身影;看到了草地中战士们相互搀扶的情景;看到了翻越过皑皑雪山,战士们欢呼着会师的场面。再读时,在孩子们的诵读中,我明显地听到了孩子们对那段艰苦岁月的回首,更听到了他们对红军的钦佩,还听到了他们对于胜利会师的喜悦之情。
【设计理念】:
1、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2、学生基本人手一本《奇迹课堂》、《七彩课堂》、《教材全解》等工具书,所以理解诗句的意思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古诗教学应打破串讲诗意的囚笼,走向意象的关注、写法的揣摩和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七律长征》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毛主席和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出诗文
1、播放长征视屏,引出长征。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北上抗日,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走过水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3、导入新课。
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长征已经过去将近80年了,离学生当代生活的距离已经相当遥。为了让学生很好地进入到《长征》这首诗的诗境当中去,授课伊始就做了这样的铺垫铺垫】
4、了解七律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律诗,一些有关律师的基本常识学生应该掌握。】
二、初读,读顺诗文
1、自由读古诗,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遍读出节奏。
2、认读词语“逶迤”、“磅礴”、“五岭”“岷山”。
3、指名逐句读古诗,正音。
4、齐读,读出诗的节奏美。
5、根据工具书,小组内疏通诗意。
【设计意图:从有目的地自读两遍,再到指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三、品读,感悟诗情
(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用一个字概括你对长征的感受,可以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具体说一说。
2、交流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红军的态度,初次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3、找出诗中概括写出了红军战士对困难的态度的诗句,即找出本诗的中心句。
4、中心句中哪几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找出诗眼?
(1)“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2)“等闲”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5、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有了初步认识后,再让学生根据要求汇报交流搜集、整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
6、找出本首诗中提到了那些山水,体会毛主席诗词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毛主席用万水千山一词概括了长征途中遇到的所有困难。诗人在诗中具体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诗人为什么只写这几座山,这几条河? 【设计意图: “万水千山”不仅仅指万水千山,它代表了红军长征过程中所遭遇的所有的难。毛主席又在万水选了两条水,一条是大渡河,一条是金沙江,千山选择了三座山,五岭、乌蒙山和岷山。这些山,这个水又代表了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难。】
(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过渡:学生自由读二至八句。划出表现红军不怕与等闲的字词。
1、指名回答。
2、结合图片,想象自己翻越五岭、乌蒙的感受,体会红军战士的无畏与乐观
(出示图片)这就是逶迤的五岭,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
这就是磅礴的乌蒙,海拔在3000米以上。它不仅高,而且山势陡峭,极难行走。假如让你翻过这样的山岭,你会怎么想?
老师也感到害怕、紧张,也想退缩。可是红军战士紧张了吗?害怕了吗?退缩了么? 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是什么?
5、结合自己查找的长征资料,想象红军翻越五岭与乌蒙画面,再次体会红军战士的无畏与乐观
红军面临的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恶劣吗? 此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些画面?
6、体会毛主席夸张手法的巧用。
从这些画面中,你感受到什么?作者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将红军的不怕写了出来?
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五岭山和乌蒙山比喻成“细浪”和“泥丸”更能反衬出红军不怕困难,伟大的气魄。
7、指导朗读
8、回读总起句,再次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设计意图:本设计对诗句的理解、体会,主要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理解翻越五岭、乌蒙自然环境的恶略;二是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红军长征的其他困难,三是体会红军不怕难、苦、险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四是进一步感受诗人毛泽东面对困苦、艰险的态度和壮志豪情。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指名读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2、从暖字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从那个词语能看出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3、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深入理解“暖”
这个句子里其实包含这一次著名的战斗——巧渡金沙江。红军来到金沙江,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成功运用了调虎离山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巧妙地度过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4、指导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你能把红军战士的这种喜悦读出来吗?
5、观看强渡大渡河的视频,从寒字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播放强渡大渡河的视频)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我想此时此刻,你对寒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是什么令人心寒?相机指导朗读。
7、教师小结:大渡河波涛汹涌让人心寒,十三根铁锁让人心寒,国民党无比凶残让人心寒,但是英勇无畏的的红军战士更让敌人心惊胆寒。
5、指导朗读
金沙江智取,大渡河强渡。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
6、回读总起句,又一次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创设直观情境,用多媒体课件的渲染和言语的诱导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四)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齐读诗句。
2、探究红军战士喜得是什么?
3、指导朗读。
4、回读总起句,又一次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
正是因为红军战士把经历的万水千山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才迎来了这最终的胜利。我们终于从国民党的口袋里钻出来了,革命的火种保留下来了。让我们再来满怀激情的读一读这一句——
【设计意图:“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与寒的领悟,学生已经学会抓重点字词,体会红军的无畏与乐观。此处,放手让学生感悟】
四、诵读,升华诗情
1、进行写话训练。
在毛泽东眼里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那么在你的眼里长征是什么?请拿出笔,写下自己的感受?
2、指名汇报。
3、教师总结
七十九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抚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毛主席用诗的语言再现了长征的壮举,再现了无畏、乐观的长征精神,同时也把自己的英雄主义气概、浪漫主义情怀表现了出来。
4、全班齐颂全诗。
5、布臵作业(1)、写一首诗。把《七律〃长征》工工整整的抄写在自己的练字纸上。(2)、读一首诗。《清平乐〃六盘山》是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的另一首诗,请把它找来读一读。
(3)、看一本书。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4)、浏览一个网站。http://changzheng.china1840-1949.net.cn 【设计意图】由生活步入教材,再由教材迈向生活,教材只是个例子,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把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能力情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长 征精神的洗礼。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七律.长征》古诗10-21
1、七律长征教案01-1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S版五年级下册)02-05
七律长征读后感10-11
25七律长征学案01-19
毛泽东诗词赏析七律长征01-19
七律长征读后感九年级学生作文11-30
怀念父亲的诗词七律02-26
窦桂梅《长征》教学实录11-07
讲好长征故事教学设计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