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工作总结范文
有人说:“没有任何一种东西是完全不求回报的,任何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目的,希求一定的结果。”我想这话没错,人总是在索取,只不过索取的东西不同,索取的方式又各异罢了。可能很多人对这样的说法持反感态度,因为“索取”使得原本无私无闻的志愿服务变得功利而自私。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每个做志愿服务的人,都是想要从志愿服务中获取些什么的,只不过我们不曾意识到,我们在向他人付出的同时,我们也会收获同样多甚至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既可以是满足感、自我价值的实现感、幸福、感动,也可以是能力的提升、简历上的丰富经历、令人艳羡的谈资、薄薄的一纸志愿服务证明。
不可否认的是,所有参与志愿服务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动机,驱使他们成为一名志愿者。我们所期望获得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动机。而我们的动机不同,收获到的体验就是不同的,志愿服务的意义也就是不同的。或许,我们对于索取的理解应该不再局限于卑劣自私的层次,而是正视并接纳它。本来,关注点就应该在索取的内容和方式,而不是索取与否的纠结。
真正的志愿服务不是不求回报,而是期求恰当的高尚的回报,平等的给予与收获,是志愿服务得以维持的原因。
那么我做志愿者,是在索取什么?或者说,我为什么要做志愿者? 其实在最初,我的理解也是十分片面而狭隘的,我也认为志愿服务就是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应该索取任何回报的。所以最初的我从没想过自己为什么想要做志愿服务,可能只是空有一腔帮助弱者建设社会的热情吧。然而结果就是,本来就没有多少志愿服务的机会,我还没次都坚持不到最后,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没有从志愿服务中找到真正的乐趣和动力。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连自己想追求什么都说不清楚,怎么可能有耐心去帮助别人去过更好的生活呢?
进入大学,我对志愿服务依然抱有热切的期待,我希望在这里可以遇到更专业更完善的志愿活动,真正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其实,在大学之前,以及上了大学之后,我已经开始思考从前没有意识到的那个问题,就是我自己究竟想从志愿服务收获什么?真正驱使我去做志愿服务的动力又是什么?我做志愿服务能给他人带来什么?在一次次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开始渐渐看到了清晰的答案。进入大学之后,我参加的志愿活动主要有三项:肖家河爱心支教、星星雨自闭症儿童陪护和临终关怀。三个活动都是我曾经希望接触的,算是满足了许久以来的一个心愿吧。
这三个志愿活动,形式不同,我扮演的角色、付出的努力也是不同的,然而不同的背后不变的是爱心与坚持。每当我中午饭也来不及吃,就匆匆集合赶往支教的地点;每当我坐两个小时的地铁和公交到达星星雨康复中心,和那里的孩子们共度两个小时的短暂温情的时光,又坐两个小时的公交和地铁回到学校;每当我坐在电脑前,去敲下一个个承载着特殊情感体验的感想,我都会思考,是什么让我选择志愿服务,又是什么力量让我坚持下去。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答案在慢慢清晰。
其实给我动力的是最简单不过的理由,就是一种为需要的人付出之后由内而外体会到的踏实的感觉。对于我来说,得到再多的个人成就,依然会让我感受到空虚和人生的毫无价值,只有他人或者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好的改变,我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受到价值实现的幸福感。就是这种看起来又抽象又玄乎的所谓的自我实现,正是我所追求的,也是我期许从做志愿者的经历中获得的,而我也真的得到了。志愿服务对于我来说,已经从一个美好的憧憬,变成一个高尚而神圣的信仰,让我看到了人生的一种新的可能,终于找到了几十亿分之一的我存在下去的意义。
在支教的过程中,最深的体会可能是对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的惊讶。我确实不是养尊处优,但是我也确实没有想到在相隔不到百米的地方会有如此天壤之别的差异。在我们支教的小学不远处,一家华丽而正规的公办小学骄傲地站着。我知道差异一定存在,但是没有受到过如此强烈的冲击。我们所支教的小学,孩子们没能接受科学有效的管理,纪律非常差,这些我们已经慢慢理解和克服。但让我痛心的是,看到他们并没有和其他孩子有任何不同的天真和顽皮,却将面临完全不同的人生。我们曾经感叹,真的不知道该在这有限的几节课内教给他们什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根本连九年义务教育都完不成就外出打工,永远地远离知识和我们所过的生活,我们想以我们有限的精力给他们最大的可能,但是事实是,太微薄的力量,终究什么都改变不了。但我们还是要去做啊,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比没有好啊,可是,这样的方式他们真的愿意接受吗?我们做的事情真的是为他们好吗?
这就是一直以来困惑我的问题:我确实从志愿服务中收获到了很多,但是,我的志愿服务,是否给我的服务对象带来了相应的帮助呢?他们是否因为我们的帮助,而变得更好更幸福?或者这一切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他们没有任何起色甚至变得更糟?这些问题或许更应该值得思考。我们获得自己所需的同时,是不是把它们当做了我们达成自己目的的工具?
这样的问题,其实在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才能慢慢获得答案,所以我愿意,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思考这些问题,实现自己的价值,让我和被我帮助的对象都得到同等重要的东西,从而这个世界会因为志愿者的存在而逐渐向好。
一对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志愿服务的认识
民办高校与公办学校的志愿工作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从育人的角度来看, 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高校, 都是育人机构, 志愿服务是一个育人载体, 开展各项志愿服务, 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锻炼学生的奉献精神, 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可见, 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 志愿服务工作的宗旨是一样的, 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都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大学生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载体。
但是, 由于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由于办学体制不一样, 学校对各项工作重视程度也不同, 在公办高校, 由于办学经费有政府支持, 办学资金充足, 学校的精力集中在内函建设方面, 在志愿者工作方面也比较重视。在民办学校由于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学生学费, 办学压力大, 学校精力集中在学招生和学校稳定上, 为了节约成本, 民办高校会严格控制人员成本, 人员少, 事务多, 对志愿工作缺乏指导。因此, 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比公办高校志愿者工作水平显得较为落后。
二对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现状, 对广东10所民办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 其它调研方法为辅的方式进行, 调研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21份, 符合调研采样标准, 从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调查现状来看, 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1对志愿者内涵认识不清晰, 组织机构不够健全
调查结果显示, 在本次调查的志愿者学生群体中, 有58.33%的学生不了解志愿活动的内涵, 在问及志愿者有哪些权利时, 有42.17%认为志愿者可以享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有6.00%的学生选择了“大家都参加, 自己不好意思不参加”, 4.12%的学生是因为“一时冲动”才加入志愿者的。90%的民办高校学生在学校只有校级一个志愿者协会。从调查情况来看, 首先是对志愿者内涵认识不清, 必须加以教育, 以正确价值观规范志愿者的行为, 同时志愿者自身必须加强自我学习, 深化对志愿服务的认识。
反映民办高校志愿者组织机构不够健全。从调查来看, 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大多以学校社团的形式开展日常工作, 各系没有志愿者分会。学校社团志愿者招聘人数有限, 使众多想成为志愿者的学生不能进入学校志愿者协会, 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校社团志愿者组织中, 通常是骨干志愿者承担组织义务, 普通志愿者在组织中被视为成员, 普通志愿者的自主性往往被制约, 而参与管理事务多, 活动少, 结果是导致“我志愿、我快乐”的志愿精神被磨灭。同时, 志愿者工作在学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情况下很难得到应有重视, 缺乏组织管理、专门指导和资金投入, 无法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
2活动内容不够丰富, 活动辐射面不够广
在志愿服务内容方面, 在调查中, 有38.33%的学生没有兴趣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主要集中于活动过于单调、空泛, 得不到锻炼, 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社区孤寡老人、贫困学生等群体, 志愿服务创新度不够。这说明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比较单一, 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服务性工作上, 比如, 组织去养老院打扫卫生, 清洁校园等, 这些完全不能体现大学生的知识水平, 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工作后, 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志愿者流失现象, 让志愿者很难在活动当中找到自我认同感。其次, 高校志愿者活动没有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大环境的机会, 活动范围局限在学校及周边地区, 活动辐射面狭窄。
3志愿者培训缺失, 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调查中, 有68.33%的学生志愿者表明学校没有志愿知识培训。在调查中, 只有20%学生选择有志愿服务岗位技能培训, 对于法律常识以及健康保健知识的培训是空白, 这对其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51%学校没有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这情况说明民办高校志愿者培训缺失。志愿队伍的专门培训和指导是保证行动质量的关键, 但大部份民办高校青年志愿者被招募后, 基本上通过高年级的志愿者的介绍就匆匆上阵做工作, 而对志愿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服务的艺术缺乏专门的培训。由于对青年志愿服务不了解, 因此在开展活动时, 导致志愿者参加活动没有针对性, 使得服务活动不能有效开展。其次, 大部分民办高校志愿者尚缺乏一套专门的志愿者激励机制, 学校对志愿者行为的鼓励和志愿者文化的培育施还不到位。
三构建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1健全志愿服务舆论宣传机制
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 但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一方面, 在民办高校里, 志愿工作不被重视, 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深度了解;另一方面, 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认同, 工作起来举步维艰, 从而影响了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因而, 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做好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 作为一项公益性的活动, 志愿服务的开展始终离不开宣传, 民办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根据社会热点采取不同的主题, 制定相应的宣传重点, 然后通过广播、网络、海报等媒介, 全方位地宣传青年志愿服务的宗旨、意义、具体内容及鼓励政策等, 对优秀志愿者典型, 重点宣传, 展示志愿者风采, 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参与志愿服务的责任感, 努力为志愿者开展服务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健全志愿服务的组织健设机制
民办高校志愿者工作要上水平, 关键在志愿者质量, 因此, 招募工作志愿者工作非常重要, 关系着志愿者队伍质量的整体水平。志愿者招募机制包括了人员招募、宣传动员、组织建设, 注册登记等工作制度, 旨在规范管理工作, 加强队伍建设, 招募机构在明确各自职能后, 应当建立科学严格的志愿者筛选机制, 为志愿者资源开发提供具体支持, 来确保高水平志愿者队伍的形成。志愿者招募后, 还要加强培训, 志愿者不仅需要有关志愿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 还需要有关个人成才、意志养成、合作精神培养等众多方面的培训。
3健全志愿服务支持保障机制
志愿者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 资金支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 目前, 民办高校工作经费紧张, 在志愿者工作支持经费非常有限, 当前绝大多数志愿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是依靠校团委的经费划拨和志愿者本身的自我捐助, 这种资金募集模式影响活动的长期性和广泛性。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 绝大多数的学生在经济上还是要依靠家长的资助, 在调查问卷中显示, 91%的大学生表示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 负担最重的就是交通费, 食宿费以及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物资等费用, 因此, 难免有的大学生志愿者在竭尽全力, 无私奉献之后身心疲惫, 难以坚持, 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出志愿服务的队伍。为减轻志愿活动发展给学校财政和学生带来的负担和压力, 必须寻找有效途径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志愿者活动资金短缺问题, 必须更多依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捐助, 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可以尝试策划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推动设立青年志愿者服务专项基金。
4健全志愿服务考评激励机制
为了更好推动民办高校志愿服务工作, 必须健全志愿服务考评机制, 学生的志愿活动应该得到应有的赞许和认可,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 包括奖励、颁发证书、纪念品以及举行表彰会等, 通过这些方式来认可志愿者的工作和贡献。建立志愿服务考评体系是对志愿者进行激励的必要环节, 在某种程度上, 考评是志愿者获得精神动力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从激励大多数人的角度出发, 建立以小时为主导取向的志愿服务考评体系, 即考评一个志愿者, 主要应看其为公益贡献时间和精力的多少,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 志愿者的服务是不好区分出优劣的, 那些贡献时间多的人, 就应该给予鼓励, 而且这种鼓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志愿者在今后贡献更多的时间, 提高服务的水平, 应通过制定规范的量化评价标准和考评办法对志愿服务进行评价, 并给予大学生在就业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认可, 使激励手段制度化, 这不仅是对志愿行动和志愿者的肯定, 而且将激发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热情, 对受助者的帮助相应会更大, 对社会的回报会更大。
参考文献
[1]胡雪峰.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2]李智巧, 王秀芬.青年志愿者活动一一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Z].文教资料, 2009 (1) .
[3]许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1 (1) .
[4]王春兰, 袁明符.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品牌化发展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中学共青团改革发展,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志愿服务管理,引导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中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目标是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服务教育工作大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学生团员并鼓励普通学生成为注册志愿者,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发挥团员先锋模范作用;夯实中学共青团职能,加强中学团组织建设。
【知识链接】
1.责任是一个人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它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
2.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
3.一个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表现在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4.广大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既有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5.只有人人都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幸福的生活。
6.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有利于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7.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升华。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成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精挑细选】
一、单项选择题
1.近日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我们()
①要有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这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②要热心公益,在奉献中提升自身的价值③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身份均负有相同的责任④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是公民义不容辞的法律义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有利于()
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④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对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在追求个人名利
B.这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C.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服务社会
D.既承担了社会责任,又使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二、非选择题
【走进情境感受问题】
4.《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强调,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要遵循自愿、公益、安全的原则。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应秉持自主意愿,并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中学生志愿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扶贫济困、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生态环保、网络文明、文化建设等。……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将志愿服务融入日常生活。
(1)结合材料中中学生志愿服务领域,谈谈中学生可以参加哪些志愿服务工作?
(2)从生命价值、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的角度分析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
【志愿服务我畅想】
5.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志愿服务我感悟】
6.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对我们今后的成长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一、1.A2.A3.A
二、4.(1)普及文明风尚志愿服务、结对帮扶和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应急救援知识普及志愿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志愿服务以及网络志愿服务等。(言之有理即可)
(2)①提升生命的价值。②中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既有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③只有人人都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幸福的生活。④使我们主动承担起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的责任。⑤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有利于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⑥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升华。(分别从生命价值、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三个角度作答即可)
5.①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有利于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卫计委“亲切服务”工作总结1
为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提高委机关的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提高窗口单位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激发工作热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2020年以来,我委认真开展“亲切服务”专项行动,坚决整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慵懒散怠”等不良风气,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更加便捷高效、规范透明的服务环境,增强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提升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满意度。
一、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成立“亲切服务”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通过召开动员会、开展部门培训,加强街道全体人员对自身服务范畴的了解,结合“两学一做”、“讲严立”专题警示教育专题学习讨论,要求全体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群众意识,坚持服务至上,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爱岗敬业先进示范典型为镜,以群众满意为服务标准,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微笑服务、挂牌上岗、党员亮身份等形式,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窗口服务质量也有了新的提高。
二、规范服务管理,加强服务力度,优化服务环境。
结合为民高效服务的要求,全面实施“互联网+政府服务”模式,积极推进社管信息化建设。社管信息化精简了办事环节,充分发挥AB岗工作人员作用,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办件比重、窗口办事效率比上年有了新的提高。行政权力事项网上办理比例明显提高,服务效能也显著提高。
三、查摆问题,自查自纠,确保行动取得实效。
根据上级监督通报发现的问题,自行督查了解整改情况。对不符合“亲切服务”要求的人员进行提醒谈话,及时传达学习《区“亲切服务”专项行动开展情况督查专报》,对照督查问题抓整改。及时开展谈心谈话活动,督促各岗位工作人员“守土有责”。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服务群众质效水平。每月“亲切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对机关工作人员上岗时间、工作纪律、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服务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同时要求单位全体人员及时调整去向牌;将“亲切服务”岗位提示牌、个人承诺放在明显位置;采取多样形式宣传开展“亲切服务”专项行动,营造浓厚的亲切氛围;公布“亲切服务”监督举报电话,畅通投诉渠道,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等。
四、立健全服务群众长效机制,不断强化亲切服务工作。
大力开展规范服务教育,按照“窗口受理、内部运转、限时办结”的要求,不断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政务公开、办事流程公开、首问负责等工作机制,形成服务“向心力”。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实现审批提速,使群众办事更加便捷,群众满意度更加提高。
“亲切服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我委在工作机制、查摆问题、积极整改方面狠下功夫,在优质服务、办事公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9年,我委将根据区督查室要求,扎实开展“亲切服务”专项行动,继续做好宣传报道和总结归档工作,进一步完善制度落实,建立健全亲切服务长效机制,增强基层人员的百姓情怀、公仆意识,着力改进作风,提高服务效能,提升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满意度。
卫计委“亲切服务”工作总结2
2020年2月,区统计局持续深入开展“亲切服务”工作,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以深化“亲切服务”为抓手,以认真履行领导责任、核心职能、岗位职责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机关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充分利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形成的良好机制,持续推进“亲切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和保障。现将2020年2月“亲切服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局领导组织开展市、区两级相关文件的学习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对相关要求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完善工作机制与具体举措,层层落实到位。
二、加强学习教育、树立“亲切服务”的理念
切实做好统计业务和法制学习教育。组织参加党纪法规学习测试与统计知识等网上学习。内容涉及相关统计业务知识与统计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
同时,继续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树立“亲切服务”的理念。
三、切实履职尽责、做好统计服务
一是开展市政府目标考核指标监测预警工作。紧密跟踪市政府目标考核指标,对相关经济指标实行动态监测,及时把握指标完成情况及在全市的排位情况,为区委、区政府调度推进工作提供指标数据。
二是努力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把“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作为全局的一项重点工作,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迅速在全局范围内形成了良好工作氛围。按时编制区统计局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按照区政务公开办的相关要求,积极对接市统计局,严格按照规范编制区局服务事项实施清单,逐个梳理完善各项清单要素,确保区局清单与市局清单保持动态一致。积极完成流程配置与运行测试工作,按照政务公开办的时间节点做好相关工作,及时解决在流程配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的便捷性。
四、为国为民、打好防疫攻坚战
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迅速开展新型
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组织干部职工下沉一线,加大值班值守力度。应党组织、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号召,积极组织在芜干部深入一线,下沉到社区对疫情开展全面防范和应对工作。缓解基层社区工作压力。应社区安排参与体温检测、外来人员登记等工作。轮岗值守,积极推动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加强返芜干部返岗前信息排摸。提前与返岗人员建立联系,掌握其返回情况,如实登记工作人员身体状况、假期外出情况、与湖北省等疫情较重地区人员接触情况、直系亲属健康状况等信息,实时准确掌握人员有关信息,敏感对象一律上报防控应急指挥部。外地返芜干部居家观察14天,居家观察人员观察期满后,健康状况无异常的经批准后积极投入社区参加防疫工作。
2013年为贯彻落实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我院积极响应、全力以赴投入到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活动中,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形式,不断转变服务理念,改变工作模式,优化工作流程,以“基础护理”为立足点,以“试点病房”为契机,在全院范围内开展的主题为“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通过创建“优质护理示范病区”,从根本上改善了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真正将基础护理落到实处,做到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在此期间,我们认真思考,总结经验,克服困难,不断探索。
一、加强领导,开展宣传
1、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院长任组长。
2、护理部分两批启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分别召开全体护士动员大会,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积极投入到创建活动中。
3、护理部深入科室与护士座谈,将卫生部关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精神进行解读,然后针对如何落实基础护理,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等内容进行专题讨论,护士长及护士结合本院实际,提出自己对开展护理示范病房的想法和好的建议。达到全院统一思想,转变护理服务理念的目的。
4、组织示范病房护士长及骨干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兄弟医院好的做法,拓宽思路,为创建工作奠定基础。组织全院临床病区护士长及护士院内交叉参观学习、经验交流,全面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
二、确定示范病房
1、通过各科申报,选取了护理工作量大,危重病人多的病区:内一科、内二科、普外科病区作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
2、各病区护士长通过开展定期考核、实施动态管理的工作模式,达到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发挥试点病房的带动作用。
三、加强管理,强化措施
1、护理部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知识并考核,制定创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细则。
2、试点病房结合科室工作特点,制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及具体工作计划。
3、制定优质护理服务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通过开展调查分析,找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积极进行整改。
4、完善基础护理质量考核评分标准,进一步细化和量化护理质量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科室及护士的业绩挂钩。
5、护理部开展自评自查工作,找出不足,及时按照评审标准的要求逐一完善我院护理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提高我院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
6、积极招聘护士,优先满足“护理示范病房”人力资源配置,保障基础护理有效落实。
四、突出重点,拓展内涵
1、创新模式,学习先进做法。动态调整绩效考核制度及分配方案,将护士完成护理工作的数量、质量及住院患者满意度等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2、明确工作职责,实施责任护理。实行责任护士包干制,人人都是责任护士,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3、改革排班模式,实行弹性排班。实行无缝隙、全程责任护理。
4、根据科室护理工作量及护理人力配置情况将护士责任分组,设置责任组长、责任护士。
5、简化护理文书,缩短书写时间。制定各种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统一制定书写模板,规范全院护理文件书写,使护理文件书写更加简洁,最大限度缩短了书写时间,护士有更多的精力投 入到护理服务中。
6、更新工作流程,实现责任追究。修订护理人员分层管理职责、护理工作流程、护理质量考核标准,明确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
7、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将护理服务内涵、服务项目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及广大患者的监督。购置基础护理服务工具,每周确定基础护理日,保障基础护理的落实。通过落实基础护理,体现护士对患者的细心照顾和关怀,融洽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
五、协调职能部门,实施垂直管理
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成立临床支持中心。护理部积极协调总务科、药剂科、物资供应中心、检验科、器械科等护理支持系统,为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提供有力保障。
六、依法执业,保障安全
1、为贯彻落实《护士条例》,护理部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护士条例》的培训及考核,进一步规范护士的执业行为,切实落实护士执业注册和持证上岗等相关规定。
2、进一步完善重点科室(内
一、内
二、外科、中医科)各项护理管理制度、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及护理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技术准入制度,从而保障护理安全。
七、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1、每月开展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培训,使基础护理操作更加规范、专业。
2、每月开展全院护理业务讲课,鼓励年轻护士担任主讲,提高护士主动学习能动性,培养护士自信心。
3、认真实施护士的岗前培训及岗位培训,内容包括护理核心制度、护理专业知识、技能,并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有效降低了护理风险。
护理部对全院在职护理人员进行分层考核,稳步提高各级护 理人员技术能力。内科、儿科、外科、骨科分别进行专科理论和专科操作技能的培训及考核,达到人人过关,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最大限度保障护理安全。
八、加强监控,保障质量
1、护理部自制护理安全警示标识,提醒护理人员及患者规避风险。完善毒、剧、麻、高危药品及急救物品、药品管理制度。
2、加强护理质量的环节监控。对护理人员环节监控,新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对病人环节进行监控,新入院、新转入、急危重病人、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要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护理操作的环节监控,输液、输血、注射、各种过敏试验等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
3、护理部不定期的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有效解决,并从护理流程、护理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提出防范与改进措施。
九、制定预案,提高应急能力
1、制定了“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应对病人骤增或突发公共事件,全院合理调配护士,确保护理安全。
2、护理部重新修订并形成了25项风险事件的护理应急管理预案。预案贯穿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对高风险科室:手术室、急诊室、进行急救演练及停电、火灾演练。临床病区开展了突然发生猝死、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摔伤的、住院患者发生坠床、输液、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及程序。演练之后,护理部现场点评,分别提出存在问题,共同讨论改进措施。通过演练,使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应急情况下应该采取的处理程序,从而在护理工作中遇到各种突发事件时,能采取各种得力措施和有效办法,熟练使用各种急救技术和装备, 做到规范处置,及时化解危机。
十、初步取得的成绩
1、护理人员理念改变:以病人为中心,满足病人需求。
2、工作模式改变:实行责任分组,所有护理工作落实到人,增加了责任意识。
3、护理内容改变:治疗和基础护理逐渐等同化。
4、护理排班模式改变:弹性排班,减少交接班次数,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
5、护患关系改变:和谐了护患关系,形成良好的了护理工作氛围。
6、病房环境改变:陪护减少了,病区环境安静、整洁有序。
7、满意度的改变:护士关心病人,病人理解护士,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
十一、存在问题
1、医院部分职工转变观念不到位,缺乏对优质服务示范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医院的支持系统需进一步完善。
3、护理垂直管理不到位。
4、护士还承担着部分护理工作以外的事情。
下一步,我们计划在内三科、门诊护理站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稳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力争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水平,以适应医院改革发展创新的需要。护理部将不断完善、不懈探索,努力将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做实做细。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不是单纯的强化基础护理,不能机械的将基础护理项目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而是围绕患者的病情、医疗安全、诊疗效果、转归和康复的需要去实施基础护理;将基础护理专业化,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人性化服务、人文关怀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来实施对患者的护理服务,最终目的是:让我们的服务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和政府满意”。
今年以来,区行政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坚持‘因湖作为’、打造‘安徽浦东’、建设滨湖新区”的战略目标,以狠抓效能建设为切入点,以创新服务机制为动力,着力推进行政服务的规范运作,努力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及效能意识,全力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切实履行好“一站式”服务职能。截止2007年11月31日,“中心”办事大厅共受理各类行政
许可、行政审批及便民服务事项219328件,已办结219113件,办结率达%,接受各类办件咨询5万余人次,发放《办事指南》等宣传材料约4万份。所有窗口都能在承诺时限内办结全部受
理事项,所有办件100%实行“两次终结制”,群众满意率达100%。
一、加强窗口建设,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一是加强党组织建设。区委区政府对行政服务中心工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对中心工作作出指示,要求不仅要将行政服务中心建成“便民、利民”的服务窗口,还要积极打造“第一城区”的“第一窗口”。为进一步强化窗口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提高行政效能,区行政服务中心在充分调研和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向区委区政府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建设工作的意见》,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区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并及时下发了该《意见》。区委同意区行政服务中心成立党工委,下设2个党支部,将窗口工作人员的党、团组织关系转入区行政服务中心党工委各支部,同时将窗口人员的年度考核权、评价权、管理权交给“中心”,窗口人员在“中心”过组织生活,参加组织活动,充分发挥“中心”党组织作用,增强“中心”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进行窗口职能整合。为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一站式”服务职能,根据包河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原区社区服务中心的劳动保障和民政服务等全部职能并入区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同时根据各窗口单位工作实际对办事窗口进行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办事群众。整合后的办事大厅设有21个办事窗口,共有14个政府部门计45名窗口工作工作人员进驻办事大厅。同时参照市下放有关许可、审批职能情况,对我区现有保留的区本级行政许可、行政审批项目情况再次进行梳理,以便进一步规范窗口服务工作,已确认区本级行政许可项目65项,行政审批项目23项,便民服务事项44项,目前,分别以独立窗口、综合窗口、临时窗口三种形式全部纳入办事大厅办理。
三是加强大厅设施建设。先后安装了1个电子显示屏幕和2台电子触摸
显示屏,统一配备了办公电脑、打印(证)机、服务电话等办公设施设备,添置了休闲沙发、钢质排椅、吧凳、饮水机等人性化服务设施,努力营造和谐服务大厅,打造“一站式”优质服务平台。在大厅内公示所有窗口单位的服务事项,印发《办事指南》,同时将办事项目相关信息发布到包河政府网站,定期更新,最大限度地方便办事群众。
四是推进政务提速,打造“效能包河”。深入开展“效能革命”,实施“大服务”战略,建立市、区“两级联动”制度,以服务优化投资环境,以服务提高行政效率;积极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工作流程,完善服务措施;推行电子政务,开展“百件实事网上办”活动;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制度,努力建设审批环节最少、行政成本最低、办事效率最高的“效能包河”。据统计,通过开展“查摆找补创”活动,各审批窗口合计减少审批环节数2个、压缩审批时间38个工作日,目前办事大厅办件平
均承诺时限约为3个工作日,窗口办事效率大为提高,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二、创新服务机制,实现行政服务的便捷高效
一是实行每月通报制度。按照包河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若干意见》规定,区行政服务中心每月对办事大厅各窗口办件受理办结情况、窗口建设情况、大厅纪律情况、群众投诉意见情况、“周一领导窗口服务”制度执行情况等通报一次,《通报》报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及人大、政协主要领导阅,同时送各窗口单位。每月通报制度的实行,构建了与上级领导、窗口单位联系的平台,使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窗口工作动态,同时加强了信息沟通与交流,增强各级领导对窗口工作的重视,促进了窗口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实行“周一领导窗口服务制”。在办事大厅设立独立服务窗口的
区直部门、单位的主要或分管负责人每个星期一到办事窗口驻点办公,直接面对投资者和办事群众,现场协调解决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便民高效”的服务理念,树立了良好的政府服务形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积极的作用。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
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大学生生源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这些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年青一代,既有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和思维敏捷的优点,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不足。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起来。如何加强实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大课题,也是共青团工作的一大课题。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在教育中偏重于智育培养,重才轻德,这种教育缺陷产生了以学习成绩衡量学生好坏的判断偏差。教育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还只停留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政治理论课、时事讲座等灌输式教育,空洞的说教、抽象的理论远远多于对实践的具体指导。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使思想工作人性化,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强调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注重实践环节,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我国传统的灌输、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下显得单薄乏力,因此挖掘与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就成为重要而且紧迫的任务。
二、志愿服务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搭建平台
(一)志愿服务工作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意识
志愿服务工作极少是个体行为,往往依托于集体开展,在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工作需要团队中每位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这就要求大学生志愿者有大局观,掌握协同工作的方法,并且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和解决冲突的办法。志愿服务除了可以帮助他人,更能培养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二)志愿服务工作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
志愿服务工作分担的都是社会所需要的工作,大学生通过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增强自身的社会归属感及责任感。如在北京奥运会、哈尔滨大冬会中,志愿者承担了新闻运行、竞赛助理、观众服务等一系列的工作,为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就要求志愿者要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状态下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不轻易放弃。大学生把这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工作态度带到日后的工作中,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志愿服务工作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多地接触社会
大学生要将自己的所学、所长付诸实践,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进入社会,只有进入社会,用自己的所学和所长服务于社会,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志愿者活动给青年一个直接接触社会的良好机会,譬如在北京奥运会、哈尔滨大冬会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每天服务赛会、接待观众,接触到了社会上各色的人、事、物,对社会状况、国情和民情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提高了对人、对事、对社会的判断力,以及处理常规事件的能力。志愿者还通过服务活动,认识到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体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和评价,亲身体验和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必定有所帮助。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还可以激发他们对自身进行反省和正确评估,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需求来改造自己。
(四)志愿服务工作促使大学生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树立时代新风尚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潮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偏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志愿者不为名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一丝不苟、勤勤恳恳的实际行动教育并感染着周围的人,营造着和谐的社会氛围,树立时代新风尚。与此同时,这对树立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而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一)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理念在大学生中的推广,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宣传、大力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活动的宗旨、内容、方式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充分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所搭建的平台,让志愿服务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会更加有效地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与提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宣传、大力推广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各种渠道表扬、鼓励在志愿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积极争取党政支持,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加强联系,促进高等院校志愿服务工作健康发展。争取高校党政领导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得到教务、就业、后勤等相关部门的广泛认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加强与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沟通、与其他志愿者组织共享资源,与小学、社区、敬老院等单位建立关系,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定点、定时地开展家教、美化环境、法律咨询、科普宣传、文艺演出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广大农村开展了科技宣传、文艺演出、法律援助、敬老服务、助残服务、扶贫帮困等多项活动,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受锻炼、长才干。
(三)建立完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体系,保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目前,志愿服务工作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高等学校的志愿服务工作也不例外,很多青年志愿者协会刚刚建立起来,正式注册的志愿者组织相对来说也较少,而且志愿服务工作缺乏健全的法律和法规保障。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工作的巨大作用,建立完备的志愿者培训、管理、激励机制,使志愿者在整个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得到必要的保障,使志愿者感受到服务中的快乐,感受到社会和个人对自己付出的认可和尊重,给志愿者活动发展与成熟培育一片沃土,使志愿服务工作能够形成良好的循环态势。
参考文献
[1]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2]江汛清.与世界同行全球化下的志愿服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志愿服务与义工建设.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和谐社区与志愿服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5]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一、志愿服务工作的区域推进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和志愿服务的发源地,在奥运会的筹办和召开过程中采取了活动载体、区域推动的有效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市决定把志愿服务作为奥运的精神遗产,在全市范围内(尤其是中小学)广泛推广。
(一)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政策支持
为推动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教育部于2009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北京市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建立和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见》。
为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促使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常态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0年组织专家编写了北京市《中小学志愿服务手册》系列教材,其中小学手册名为《学做志愿者》,中学手册名为《践行志愿者》。教材图文并茂地向中小学生介绍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基本含义,并用学生身边的典型讲述了志愿服务事迹,还推荐了适合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旨在倡导中小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会的各项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参与意识。
2010年末,北京市中小学志愿服务推广工作开始在西城区和昌平区进行全区性实验,在东城、海淀、丰台、石景山、密云、大兴的部分实验学校开展区域性实验。实验主要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依托,结合《手册》内容进行志愿服务精神教育;课外结合学校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实践,通过实验摸索出一套区域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模式。至此,北京市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和活动的序幕正式拉开。
教育部和北京市有关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志愿服务手册》为区域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专业保证。
(二)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实验研究
根据北京市教委和教科院的统一部署,北京市西城区于2011年1月成立了“建立中小学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的实验研究”课题组,采取行政推动和科研引领相结合的工作策略。西城区教委副主任赵蓬欣任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领导工作;西城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部主任侯玮和西城区教工委团委书记魏锴为执行组长,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过程性领导和大型活动的设计组织;中教一科科长张洁、小教一科科长梁勇、中教二科科长李蕾、小教二科科长芦乃静为副组长,分别协调南北区域的中小学实验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
西城区在广泛调研和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确定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北京市一五九中学等10所中学和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小学、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第一小学和北京市西城区半步桥小学等15所小学作为实验学校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持续半年时间。2011年1~2月为研究部署阶段,3~6月为课题实施实验阶段,7~9月为课题总结结题阶段。
(三)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的实验成果
在志愿服务工作区域推进实验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把《志愿服务手册》的使用作为切入点,二是致力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第三是坚持课题研究和实践行动的有机结合。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余所实验学校的实施方案、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收获体会被北京市教科院出版的成果集收录,7所实验学校总结出志愿服务校本实施的成功经验。
2011年5月,西城区组织召开全区德育干部和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会议,推广交流实验学校的经验。北师大附中姚茜老师《普及、持久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北师大二附中陈颖老师《“八大机制”确保志愿服务有效落实》、北京市第十五中学范苑老师《以课程化助推志愿服务,落实公民教育》、北京市实验二小何建雯老师《小学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整体设计与思考》、西城广外一小李颢老师《“立体式志愿服务”设计与实施》、北京小学邓学军老师《知行合一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初探》和西城半步桥小学李林的《“阶梯式志愿服务”设计与实施》等专题发言给与会者很大的启发。目前,西城区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在各中小学扎实展开,形成燎原之势。
在实验过程中,西城区还将专门致力于志愿服务研究和推广的“小天使行动基金会”引入到课题研究,他们不仅为课题研究提供专业指导,还为实验学校的项目推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志愿服务教师指导手册》就是他们奉献给课题组的一份丰厚的礼物。
二、志愿服务工作的校本实施
学校是开展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单位和主阵地,志愿服务的区域推进必须依靠各中小学的校本实施。以下是我们经过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形成的志愿服务校本实施的成功策略。
(一)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由学生处和团委共同负责,他们一直致力于科学有效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的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师大二附模式”。该模式由相互衔接的组织运行机制、项目发布、培训认证、学分认定、评价激励、宣传推广、支持保障、团队建设八大机制协同构成。
组织运行机制。学校逐步建立起校团委指导、志愿者协会统筹、各部门分工负责、各服务队建设落实的组织体系和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实现志愿服务组织的科学高效运转。
项目发布机制。在每学年初,由校团委、志愿者协会向全校学生进行动员工作,发布新一轮志愿服务项目招募信息(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所需人数等),供全体同学自主选择申报。
培训认证机制。服务项目招募完成之后,由培训部开展志愿服务必备常识、通识技能和特定服务的专项技能志愿者培训,培训合格之后方能注册认证,颁发正式录用通知。
学分认定机制。学校将综合实践模块中10天社区服务必修学分,折合成80学时的志愿服务必修内容。学期末,由学生处、团委根据学生的服务和评价记录,完成对学生的学分认定工作。
评价激励机制。志愿活动与学分挂钩,能够确保志愿服务的基础学时;五四志愿服务活动系列表彰、“质朴杯”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和十佳志愿者评选活动,则更是激发起志愿服务热情,满足了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志愿服务活动管理更加人本。
宣传推广机制。学校通过《三色草》校刊“真情讲述”志愿服务专栏、学生电子平台中志愿者协会专属页面、校园宣传墙报、校园宣传展板、校园网络新闻等进行广泛宣传。
支持保障机制。每周二下午4-5点是团活动专属时间,由校团委根据共青团工作需要安排相应内容,开展志愿服务团队组建专题团会、志愿服务工作培训、志愿服务项目集中展示和评比等活动。
团队建设机制。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建设的内容包括团队文化理念建设、团队合作凝练等,还特别注重团队成员间和团队间的情感体验和收获心得分享。
(二)打造专业引领的品牌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志愿服务工作运行模式由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分级管理的志愿服务团队、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双线牵动的激励机制、立体开发的基地建设、深度开发的品牌建设六部分构成,形成了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志愿服务活动运行规律的长效机制。
专业引领、深度开发的品牌基地建设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大亮点。基地建设是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师大附中采取了校内外结合的立体开发策略,即:校内开发一些固定的志愿服务项目基地,志愿服务从身边实事做起;校外开发多个志愿服务基地,志愿服务深入社区和义工站点。在校内外基地中,北师大附中的志愿者们开展了系列活动:
“让蒲公英撑开精致的小伞,传递我们对打工子弟的深切关怀。”从2007年12月至今,师大附中的志愿者每周日下午都会准时到岗,为蒲公英“种子”们(即外来务工人员子弟)补习功课。学校一位随行的《中学生时事报》小记者曾经在新闻稿中这样写道:“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以来,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帮助那些和自己同龄而命运却截然不同的蒲公英‘种子’了……处在不同环境的同龄人聚在一起,互相探讨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彼此的校园生活。志愿者们纠正‘种子’们普通话或者英语的发音,‘种子’在和志愿者熟了之后,腼腆地教志愿者几句家乡话。在没有暖气的教室里,总会传出阵阵爽朗而温暖的笑声……”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帮助年迈老人穿越生死的轮回。”师大附中志愿者服务队开辟了赴朝阳门医院第二病区临终关怀的活动项目。同学们会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去探望年迈老人,削苹果、倒茶水、读报纸、讲故事……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为老人们带来轻松和快乐。临终关怀活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爱与爱的传递,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爱心温暖了老人们最后的世界。
“让快乐的花绽放在智障儿童的心上。”启蕊智障康复培训中心里有一些智力残障人员、自闭症和抑郁症患者。在融合活动中,志愿者们通过拔河比赛、“吹泡泡”等游戏与孩子们拉近距离,用爱带给他们关怀,用真诚带给他们尊重。一位长期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说:“活动中,附中人的爱心温暖着我,智障孩子感动着我……在他们眼里,世界是如此美丽,而他们的心灵也是如此的纯净。我们呼吁更多的好心人来保护这片纯净,让这个世界因爱变得更美丽。”
“让悠扬的歌声和柔美的舞蹈温暖孤寂老人的心。”2009年至今,志愿者们每隔一周的周日,都会到颐寿轩敬老院与老人们聊天、游戏,天气好的时候还会将老人们推到附近公园晒太阳,接触清新的大自然。2010年重阳节,志愿者们把用“小天使基金”购买的按摩垫送给老人,为他们送上浓浓的节日祝福。学生志愿者在院子里唱着老歌,与老人们联欢,《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的祖国》《南泥湾》……引得老人们也随之引吭高歌。
“走进自然,让绿色环保理念在附中生根发芽。” 自从世界性环保组织“根与芽”2005年来到了附中,校园里就刮起了一阵绿色的旋风。在这短短的几年中,学校“根与芽”小组组织了校内外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废物减量、回收、再利用”主题环保活动、“爱水好生活”活动……2009年“根与芽”中国气候峰会上,附中“冰上王者”展台吸引了各个年龄的参与者,获得了第四期绿色阳光行动优胜小组和2009年“根与芽”中国峰会项目成就奖的荣誉。
对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感受和意义,一位志愿者在国旗下演讲时这样说道:“这是一片成熟的紫色天空,有我们的梦,有我们助人为乐的真诚,让快乐的花沿着大地的纹路,静谧地绽放在智障儿童的心上;让蒲公英撑开精致的小伞,为传递我们对打工子弟的关怀而匆匆赶路;让我们帮助年迈老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穿越生死的轮回,守候一路苦涩与甜美,一路空灵与沧桑。”“请让我们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们自己;请让我们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因为有爱,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
(三)构建立体多元的服务模式
在学校志愿服务工作中,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一小构建了“立体式志愿服务模式”。广外一小志愿服务的突出特点是定位准确、设计立体、制度规范。
定位准确表现在,学校把小学志愿服务主要定位在家庭和学校,与学校和家庭生活紧密结合,非常符合小学生志愿服务特点。
立体设计表现在,学校设立了校级、班级、家庭、社会等多种志愿服岗位,以服务不同的区域和人群。确立校级志愿服务岗,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启动班级志愿服务岗,打造班级育人特色;确立家庭服务岗,小小志愿者走进生活;寻找社会服务岗,将小志愿者带进社区。
制度规范表现为,建立管理层、指导层、服务层三层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建立以志愿服务手册、服务学习手册、新版学生评价手册为载体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
(四)实现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
西城区第二实验小学“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与志愿服务“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非常吻合。因此,他们的志愿服务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寻求与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
在辅导模式上,他们采取了“大手拉小手”和“项目带动”两种辅导模式。学校教师、家长义工、高校学生、高年级学生都伸出大手拉小手,JA(即国际青年成就组织)志愿者服务项目、青基会“小天使在行动”项目、人民大学手拉手项目都成为学生志愿者的培训载体。
在与学校文化整合方面,他们设立了学校“育爱志愿服务基金”,开展了“育爱杯”评选活动,实现了志愿服务与学校“以爱育爱”办学理念的有机融合。
在志愿服务基地建设过程中,西城区的志愿者们提出了“体验学习”的志愿服务理念,让金融街街道、金融街少年宫、教科文组织、西城区少儿图书馆、西城区科技馆、西长安街邮局、国土资源部、宋庆龄故居等都成为了学生志愿服务和体验学习的场所。
三、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的定位和建议
从世界范围来看,志愿者是公民社会的重要支撑,志愿服务精神培养是中小学校神圣的职责。从我国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来看,志愿服务精神是未来公民社会重要的精神内涵之一,是学校道德教育重要和有效的载体,中小学校必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志愿服务精神教育。由于志愿服务工作既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公共事业,又是一项具有內涵深刻、意义重大的专业性工作,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由未成年人构成的独特群体,开展志愿服务教育和志愿服务工作必须有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效、持续、广泛地进行。
(一)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定位
中小学生志愿者是志愿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不同于成人志愿者的特点。因此,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必须准确定位,建立不同于社会志愿活动的运行体制、机制。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志愿服务的定位应该基于三点,即:学习重于服务,体验重于认知,未来重于当下。
1.学习重于服务
成人志愿服务的侧重点是服务,是奉献志愿者用自己的时间、经历、专长和爱心,为他人、社区和社会提供服务,构建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中小学是教育机构和育人组织,培养对象是未成年人,是未来社会的公民、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的重点应该是学习,而不是成人意义上的服务;中小学志愿服务应该定位于培养未来的具有奉献精神、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精神的公民。这样的定位有利于扩展中小学志愿服务的领域和范围,有利于根据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设计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全面普及和推广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是一种学习。服务他人,成长自己。因此,我们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社会对志愿者的需求,更要考虑社会为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提供的服务和载体。
2. 体验重于认知
志愿服务是一项具有奉献精神和专业精神的事业,志愿者只有深刻领会志愿服务的宗旨、精神,掌握相应的技能,才能自觉地和更好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但是,志愿服务更是一种实践性活动,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活动,因此,志愿服务必须定位于以参与、活动、体验为主,而不是以认知为主。
小学生年龄很小,从理论上讲,应该定位于以认知为主,参与为辅,而不是体验为主,认知为辅;应该定位于学做志愿者,而不是践行志愿者。但是,从实践来看,小学生更应该体验重于认知,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很低,活动和体验是小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志愿服务都应该以参与志愿活动的体验式学习为主,而不是以学习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为主。只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参与志愿服务体验的途径、形式和内容可以不同,以逐步向成人志愿者靠拢。
3. 未来重于当下
鉴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中小学校的功能定位,应该把中小学志愿服务教育的重心放到未来,而不是当下。这样的定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教育,有利于得到家长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技能水平低、服务能力差,又存在诸如安全、费用等问题,很多学校和教师认为开展志愿服务难度大。其实,如果我们把志愿服务定位于学习、体验,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操作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说,西城广安门一小在校内和班级设立了很多简单的志愿服务岗,让小学生自主申报,不仅使志愿服务教育得到很好落实,还改变了学校的管理文化,由过去的看管盯式的被动管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他们还准备建立以家庭志愿服务为核心的小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系,让小学生在家庭中开展志愿服务,此外,通过家长的引领、陪伴,实现小学生的社区、社会志愿服务,学校承担学生的教育、评价等工作,家长完成帮助孩子体验志愿服务的任务。只要家长意识到志愿服务对孩子未来成长的益处,就一定会大力支持这类活动。
(二)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建议
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需要按照学生身心特点、志愿服务运行规律和学校工作实际来开展。经过我们的研究、实践和思考,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
目前针对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国家还没有明确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教育部文件中,普通高中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时间内完成10天的社区服务,学生可以获得2个学分。初中和小学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和要求。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部分学校用志愿服务代替社区服务,这是具有操作性意义的一种变通,应该得到认同。北京市共青团系统对共青团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时间的规定,原来是48小时,现在很多学校把此项要求和社区服务结合,要求所有学生都完成80小时的志愿服务,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整合和变通,值得提倡。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为,北京市的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制定区域性教育法规来支持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对小学、初中、高中可以分别提出完成志愿服务的时间要求,把志愿服务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之中,如此可以促进区域性的教育特色和品牌形成。
2.学校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
中小学校是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单位,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才能切实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对于如何在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建立党委领导、德育副校长主管、团委和少先队负责实施的学校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尝试(下转第35页)(上接第52页)建立校内志愿服务学分制管理,与志愿服务时间规定相结合,构成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学校还应该建立与学生评价手册、综合素质评价、评优评先等相结合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基地、项目和机会;学校志愿服务应主要定位于在体验中进行服务学习和服务教育,以区别于社会性的成人志愿服务。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该和德育常规管理结合,和德育主题教育结合,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而不能另起炉灶,成为师生的负担。
在中小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业,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志愿服务精神是北京奥运会的精神遗产,志愿服务是中小学道德教育最好的载体。这一认识已经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但是,中小学志愿服务活动区域推动和校本实施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为此不懈地努力探索。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学院
北京 100034)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志愿服务工作总结范文】推荐阅读:
志愿服务经历范文07-15
村志愿服务总结07-10
地铁志愿服务总结07-24
水利志愿服务总结11-06
志愿服务实践总结11-24
春运志愿服务总结12-07
志愿服务扶贫工作总结09-12
开展定向志愿服务总结06-15
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总结07-02
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