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五单元复习学案(共4篇)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诵读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文章大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部分诗歌。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精美语言,领会每一诗文中丰富的内涵。【单元教学主题及课时安排】 主题一:永远“桃花源”
学习内容:《桃花源记》《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 课时:二课时
主题二:咏物之神韵 抒人之情怀
学习内容:《陋室铭》《爱莲说》《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 课时:二课时
主题三:古今追梦 心系天下
学习内容:《大道之行也》《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 课时:二课时
主题四:《杜甫诗三首》同课异构(1)主题:走进杜甫
学习内容:《望岳》《春望》《石壕吏》《登高》《登楼》《登岳阳楼》 课时:二课时
(2)主题:志远似山忧国民
学习内容:《杜甫诗三首》,课外古诗《兵车行》《登高》(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课时:二课时
(3)主题:登高的情怀
学习内容:《望岳》《春望》《登高》 课时:一课时
主题五:意高韵雅抒心曲
学习内容:主题丛书《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走近芦苇》《看树》 课时:三课时
【教学篇目】 【教学目标】
主题一:永远“桃花源”
林州市九中 桑晓丽 李显清
《乡下人哪儿去了》 《桃花源记》《茵尼斯弗里湖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字词,感知文本内容。
2.品读三篇文章内容,感受“桃花源”之美,理解每位作者心目中的“桃花源”。【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假如有一架时空穿梭机,你想让它带你穿越到哪个时代?并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畅谈)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独特,生活中有很多诱惑,但是只要我们不去过多的考虑美貌、才情、功名或者金钱地位,我们可以完完全全的摆脱这些外在束缚,去一个与世无争的,远离尘世间的喧嚣的一片净土,那里有山有水、落红成阵、风景秀美,简直美丽得让人窒息。好了,那么下面就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到陶渊明的时代,去领略一下陶渊明笔下的没有祸乱,安定而又祥和的世外桃源风光吧!
二、学习《桃花源记》,感知文意
1.初读文本,校准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再读文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能够准确的复述课文内容。3.三读文本,思考:
(1)渔人看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请用几个词语进行概括,并从文中找到根据)
明确: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远离战乱
(2)为什么后人再寻“桃花源”却“不复得路”? 明确: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不是真实存在的。
(3)既然不是真实存在的,陶渊明为什么还要虚构一个美好的“桃花源”?
链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小结:厌恶黑暗现实,向往美好生活!
三、阅读《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
默读课文,思考:结合文本内容,说一说两位作者心目中的“桃花源” 分别是什么样子?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完成
明确:幽静、恬淡、自然和谐的生活;人性淳朴、厚道。
四、畅所欲言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你心目中的“桃花源”。
五、总结
时至今日,“桃花源”已成为美好、幸福、安定的代名词。它拥有着无人能及的魅力,它吸引着人们不断创造生活、改变生活。它已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圣地,是我们永远的“桃花源”。
六、推荐书目: 《桃花源诗》陶渊明 《桃源行》王维
主题二:咏物之神韵 抒人之情怀
《陋室铭》《爱莲说》主题拓展阅读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第一中学 王敏
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大五家子学校 包根英 【教学内容】
重点阅读:《陋室铭》《爱莲说》 延伸阅读:《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
2.通过阅读文章,进一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前我们走进了美丽富足的桃花源,今天我们要欣赏清新雅致的陋室品读高洁傲岸的莲花。读后你会感受到留在我们脑海里的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更多的是诗人对未来、理想、人生的追求。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和文体
刘禹锡:字梦得,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三、初读文本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第一遍: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 第二遍: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 第三遍: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
四、再读文本 疏通文意
1、参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结合语境、自我理解。
2、小组合作,质疑解难。
3、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五、理解内容:
1、《陋室铭》中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2、《爱莲说》中作者写莲花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赞美莲花吗? 明确:
托物言志: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陋室 :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莲: 高洁、正直、美名远扬、清高、志洁行廉、质朴
六、拓展阅读 阅读丛书五 《枫叶礼赞》39页 《松树的风格》41页 小组合作,思考:
1、《枫叶礼赞》中作者写枫叶有何用意?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2、《松树的风格》中作者写松树有何用意?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推荐阅读 《看树》 《走进芦苇》 《骆驼》
主题三:古今追梦 心系天下
——《大道之行也》(1+x课型)
邢台市第十二中学 白新玮 陈宁 【阅读篇目】《大道之行也》《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了解“大同”社会,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
3、再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1)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勾画出来。(2)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整理重点字词。进行展示,教师进行补充。
三、理清文章脉络,领悟“大同”社会的实质: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 人人得到关爱,社会亲如一家 •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小组竞赛形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那么古代的百姓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这两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二、阅读《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
1、初读,了解文章内容。分组讨论,简洁概述文章内容。
2、思考:用关键词概括古代劳动人民都遭受哪些苦难。若是你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你会希望生活能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明确: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苛政,战争,劳役之苦。渴望和平、安定、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
3、讨论:
虽然遭受这样的苦难,但我国劳动人民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样的愿望在《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中都有所体现。再读这两篇文章,请联系《桃花源记》思考:
《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三、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
文中所表述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你能在当今社会做些什么呢?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从构建大同社会,到寻求世外桃源,再到追求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无一不是这种追求的体现。而要想实现这样的梦想,需要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大家心系天下,勇敢追梦!
主题四: 走进杜甫
人教版教材八上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主题拓展阅读教学设计
吉林省抚松县实验中学 程莉莉 孙立静
【设计说明】
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现实主义标举的伟大诗人。《杜甫诗三首》选编了他写于不同时期的三首诗歌,有青年时期豪情壮志的抒发,有安史之乱时忧国忧民之怀。同时,所选诗歌也反映出了诗作风格的变化。由此,此课设计按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为主线,品读诗歌语句,体味杜甫不同阶段的情感,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进而加深对杜甫形象的感知。【教学内容】
《望岳》《春望》《石壕吏》《登高》《登楼》《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大意并积累。
2、通过品读杜甫诗文,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感受杜甫内心情感,加深对杜甫的认识,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然各具情怀各具特点的诗人不胜枚举。其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盛世转颓的时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笔下所写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这个在中国诗歌史上如此璀璨的人就是杜甫。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杜甫的诗文?(学生展示,教师依于背诵的诗文点拨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
二、盛世之怀:学习《望岳》
1、诵读《望岳》一文(从朗读的字音、节奏、语气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2、结合诗歌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望岳”中“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此诗由远望所见开始,进而写到近望与细望之景,同时也有虚与实的结合,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泰山高大于秀美。从顺利成章地抒发出了心底所感。
3、诗歌中体现出杜甫怎样的情感?结合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中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三、乱世之感:
(一)学习《石壕吏》
1、自读诗文内容,注意读音与节奏。
2、组内共读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妇对夜捉人者的“致词”。
3、在老妇的“致词”下,你感受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背景介绍:
曾盛极一时的唐朝因安史之乱而逐渐衰颓。在战争中受苦的当属逃避不开的百姓。《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为平息战乱需征兵抵抗。
明确: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受到杜甫内心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是心怀百姓的。诗中的文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这就是“诗史”的体现。
(二)学习《春望》
1、诵读诗歌内容,注意读音、节奏与语气。
2、自读诗歌,结合诗句谈一谈当时社会现状是怎样的?
3、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本诗中杜甫的形象是怎样的,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此时的杜甫怀有着怎样的情感?
背景介绍: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离都城,此时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明确:”破”“深”之字,传达出了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箫条零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情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形象,都浓浓地浸透着诗人思家情切,对国破家亡的感时伤逝,表达着对国家的热爱之心与心系国家之怀。
四、漂泊之言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公元759年,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官职,携家带口开始了西南的漂泊生活。
品读诗歌《登高》《登楼》《登岳阳楼》,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西南漂泊时的杜甫有着怎样的情感?并进行诵读展示。(小组合作后推荐展示)
明确:综观杜甫人生经历,盛世之时的他秉着“致君尧舜上”的思想,一首《望岳》让我们读到了他的豪情与抱负,尽显雄阔昂扬。而身处战乱穷年,面对百姓的艰难世事的困苦,他的诗歌总是浓聚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悲壮沉郁之感。由此可见杜甫身上“诗圣”的体现。盛世时那样的豪情壮志到衰颓之世诗歌中“沉郁”的展现,是因于社会动荡,也更因于他那颗永不变的拳拳爱国忧民之心。
五、课堂小结:
杜甫,其一生正如大唐由盛转衰的命运一样崎岖多舛,年少的他便怀有经世济民的大志,希望能行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可惜,**的时代没有给予他施展抱负的机会。然而生在苦难中的他依然不减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他的诗歌和人生思想深受后世之人的敬仰,也深深影响着代代后人。
六、推荐阅读:丛书五《杜甫诗四首》
主题四:志远似山忧国民 抚松外国语学校 牟宗英
【教学篇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杜甫诗三首》,课外古诗《兵
车行》《登高》
(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朗诵、品读诗歌,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通过诗歌,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思想历程,感受诗人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诵、品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教学用时】二课时
【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是唐朝诗歌的集大成者,被后人誉为“诗圣”。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又能反映杜甫的思想情怀,并生动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时代的画卷,因此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诗,追寻他起伏跌宕的人生足迹,感受他博大崇高的思想情怀。
二、检查预习,掌握生字
三、诗路寻踪,走近杜甫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教师:杜甫(公元712年-770年)35岁前的杜甫过着读书、吟诗、漫游、交友的惬意生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一直就有的治世雄心,虽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
充满信心,《望岳》作于他大约二十五岁“游齐赵”时。
1、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2、问题探讨: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泰山怎样的景色?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传神? 最后一句话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这几句描绘了泰山雄奇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青未了”三个字,刻画出它那巍然耸立、青翠欲滴而又绵亘天外的浑茫外形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钟”概括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诗人豪迈气概,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必将腾凌绝顶的壮志豪情。
3、由这首诗,你认识一个怎样的年轻杜甫?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
教师: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沉郁顿挫”,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多方奔走,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维持着表面的繁盛,却已处处埋伏着危机。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天宝十一年(即752年),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
1、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文字想象诗歌的意境,探讨交流: 诗歌描绘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造成百姓深重苦难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悲怆送别、战争惨烈、田园荒芜、尸骨遍野的悲惨画面。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2、这首诗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学生有感情读诗。
明确:要读出悲愤之情与作者对百姓的深深同情。
(三)多灾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
学生根据历史教材介绍安史之乱,教师补充:公元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
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春望》诗作于次年三月。
1、朗读《春望》,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2、问题探讨:根据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展开想象,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望见长安城怎样的景象?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结合全诗内容,你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中读出怎样的诗人形象?
教师点拨:由“感时花溅泪„„”一句,要学习本文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师: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第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下面欣赏《石壕吏》。
1、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这首诗?
2、这首诗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读完这首诗,会产生怎样的感情?为什么?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这首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感到愤慨,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不是“征兵”而是“捉人”,而且在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兵役制度多么黑暗,差吏多么阴险!“吏呼一何怒”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尽管三男二死,最后老妇还是被捉,这一家人的命运又何其凄惨!怎能不令人同情!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
教师: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并写下《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千古绝唱。公元765年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至忠州,后又身居夔州。《登高》是公元767年重阳节所作,当时作者已经56岁。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登高》,在沉郁悲凉的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与襟怀。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教师指导。
2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前四句描绘的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四、仰望贤者,提升认识
我们通过几首诗,不仅学习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领会了杜诗大气盘旋、沉郁顿挫的风格,更体会杜甫了沧桑的一生,感受到诗人崇高的灵魂。少年时代的他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只是生不逢时,无法实现“致君尧舜上”的伟大理想。但历史的灾难与沉重成就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深衷也铸就了杜甫这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山!如今,杜甫已离我们远去,淹没于黄尘古道、荒芜在烽火边城,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A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写点感想。B以“致杜甫”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
主题四:登高的情怀
吉林省抚松十中宋义晶
1、理解《望岳》、《春望》、《登高》主题,体会其中的“登高”意象。
2、探究杜甫青年、中年、晚年诗作风格的变化。
3、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登高”意象的情怀,感受士大夫“登高”的使命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看黑板上的一些诗句。这些诗句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比较有名的诗句。你能准确的读出来吗? 【屏幕显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学生选择诗句分别朗读。教师就感情做简要的点评)这些诗句在内容上有何共同的特点?你能看出来吗?或许红色的字体能给你一些提示。(明确:登高远望)
总结:没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感悟一下古人登高的情怀。(板书“登高”)
二、豪情万丈说《望岳》
过渡语:可以说登高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的传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登临泰山,并留下了
不朽的作品《望岳》。美读
这首诗作和泰山一样有着无与伦比的气势。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示范朗读的音频,请大家认真倾听,感受其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学生展示。(针对不同的朗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男女集体比赛朗读。感知泰山美
题目中有一个字统领全篇,你能迅速的找出来吗?(明确:望)
那么,作者究竟望到了什么呢?提示:可以用原诗的句子、词汇作答。
(明确:望到了苍翠青葱的泰山山脉,望到了高大挺拔的山体,望到了阴晴截然的阴阳分割线,望到了翻卷不定的云海,望到了迅速归巢的鸟儿,望到了矮小匍匐的众小山)
你能否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那幅巍峨壮阔、气势绝伦的画面呢? 【屏幕出示参考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品读字词美
这样不同凡响的泰山之美,竟然只用了40个字。可以说作者在遣词用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再读诗文,把你认为最巧妙的一个字找出来,并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应以动词为主。教师准备:“割”字体现割裂感,截然不同。“钟” 字体现拟人,富有人情味。“荡”字体现云海的动态,翻卷不定。“入”字体现鸟儿飞行速度。“凌”字体现居高临下,俯视一切。“览”不能用“看”、“见”代替,总览无遗。)知人论世
气势非凡的泰山,荡气回肠的诗句。你知道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这首诗吗?
(检查预习。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屏幕依次显示四个关键词。书香世家(祖父杜审言)
“官二代”(父亲杜闲其时正在山东做兖州司马,杜甫作为年轻公子轻歌裘马齐赵间)
青年才俊(已有诗名,才高八斗,结交了高适等人)侠客(打抱不平,心怀大志,有《房兵曹胡马》)】
这样一个年富力强、心怀大志的杜甫,站在泰山之巅,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明确:豪迈自负、报效国家、慷慨激昂、志存高远、济世救民)请大家带着这种豪迈的感情,再读一遍那句响彻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总结:《望岳》中体现的这种豪情壮志,就是登高的第一重意义。(板书“志”)
三、家国忧思道《春望》
过渡语:当然,登高的意义远不止这些。时过境迁,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假如杜甫作为一个天涯失意的伤心人站在破败的长安城头,又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下面我们学习《春望》 情景朗读
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配乐,它的名字是《故乡的原风景》。在老师播放音乐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试着用忧伤的情绪吟咏诗文。学生个别展示。齐读。感知内容
观察题目,统领全文的字是哪一个?
(明确:望。可见题目中的动词往往有统领全文的作用。)这次,杜甫望到了什么?
(明确:解决两个重难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既可以是花朵落泪、鸟儿惊心,也可以是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前者是拟人,运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不求答案的统一。“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使用了动作和肖像描写,勾勒出了一幅自画像。)
所有这些景物,都带有凄凉忧愁的色彩。发生了什么事,让杜甫如此耿耿于怀?你能从诗文中找到蛛丝马迹吗?(明确:国破。恨别。烽火连三月。)知人论世
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春望》的写作背景?(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屏幕依次显示四个关键词
难民(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长安沦陷,杜甫一家裹挟在难民群中向西逃难。历尽千辛万苦,将家安置在羌村。)俘虏(杜甫只身投奔肃宗,不幸被安史叛军俘虏,押往长安。)幸运儿(好在官职小,闻名度也不很高,叛军对他不重视,甚至允许他自由出入,拜访故人。杜甫有机会登上长安城头。)孤雁(杜甫毕竟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困居长安半年之久,和家人音信不通。)】
此时的杜甫豪情不再,变成了落魄江湖的难民。他孤零零的站在长安城头,远望河山,大家认为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思念家人。痛恨战乱。为百姓而忧心。想念君王。)请大家用杜甫这种忧伤焦急的心情再读一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总结:《春望》中体现出的这种家国忧思,就是登高的第二重意义。(板书“忧”)
四、沉郁悲苦数《登高》
过渡语:安史之乱终是过去了,繁盛的唐王朝也一去不返。历经
青年时代的志存高远,中年逃难的焦急忧愁,晚年的杜甫像李唐王朝一样陷入了老病孤愁的境地。
朗读感知
试读出杜甫的悲苦。个人展示。集体气度
文中哪些句子写登高所见?他望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组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首联颔联。望到了“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天”、“渚”、“沙”、“鸟”,听见了风声、猿声、鸟鸣声。悲凉的画面)
文中哪些句子写登高所感?画出能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颈联、尾联。悲、独、艰难、苦恨、潦倒、浊)知人论世
综观杜甫一生,说说杜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屏幕展示关键词: 多病(身体每况愈下)作客(杜甫草堂)
困窘(依附严武,靠接济度日)漂泊(四处为家)】
用一个词概括作者晚年的心情。(悲苦)(区别于忧愁,比忧愁更进一层。忧是对未知的忐忑担心,而悲是对自身世界的死心。无可名状,发自内心深处的忧伤,无从逆转的忧愁叫做悲)
请大家用悲怆的语气再读一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总结:《登高》中体现出的这种沉郁悲苦,就是登高的第三重意义。(板书“悲”)
五、结语:
无论是青年、中年、晚年登高,变的是登临人的心境,是登高的地点,不变的是登高者心中始终如一的使命感。班固在《艺文志》中这样说道:登高为赋,可以为大夫。正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这种责任意识,使他们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化成血液融进中华文化的长河之中。
六、作业:
马上重阳节就要到了,重阳节有一项习俗,和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相关,那就是登高。请大家在重阳节那天选择一处你喜欢的高地登高望远,用你多情的笔墨谢谢自己的所见所思。
主题五:意高韵雅抒心曲
抚松外国语学校 牟宗英
【教学篇目】主题丛书《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走近芦苇》《看树》 【教学目标】
1、自由读课文,用勾画批注的方式赏析课文,领会诗歌意境,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对诗歌或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评价和感受,并从中得到思想的提升,培养表达交流能力。
3、学习“夹叙夹议”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见解感悟,训练写作能力。【教学用时】三课时
【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生字词,疏通古诗古文的文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仰望贤者,解读“崇高”
一、激情导入:
通过这单元的学习,我们探访桃源,理解陶渊明的光明心志;走进陋室,感受刘禹锡的傲岸节操;静听莲语,明白周敦颐的高洁情怀;品读《礼记》,折服儒家文化的深邃;欣赏杜诗,仰慕诗圣思想的崇高。这些古人贤者,如巍巍高山,令人仰望;更如一本本厚重的书,值得我们用心解读。这节课,我们继续仰望贤者,解读“崇高”。
二、自主阅读:
A组:《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B组:《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文章自由阅读,用勾画批注的方式赏析课文,领会诗歌意境,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三、探讨交流:
下列问题任选其一和同学展开交流,并有理有据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1、《归园田居》四首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同时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你觉得陶渊明的人生是否洒脱逍遥?
2、《孟子》、《礼记》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无不在“儒”的基础上引申和阐发。通过读诗我们了解杜甫,你觉得儒家思想在杜甫身上得到怎样的体现?
三、布置作业:
汪国真说:“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何谓“崇高”?根据本课的收获,任选一点,写一点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写作指导
托物言志,抒写心曲
教学过程
一、选读随笔,体验夹叙夹议
上节课,我们仰望贤者,解读“崇高”。何谓“崇高”?下面选读几位同学的作品,听听他们的观点。
1、2、学生读随笔。
学生交流:他的观点是什么?分几层论述的?哪些是叙事?哪些是议论?叙事和议论有什么关系?
明确:叙事是基础,议论是升华;叙事是材料,议论是观点;叙事诗文章的血肉,议论是文章的灵魂。要学会夹叙夹议。
二、回读课文,学会托物言志
回读《短文两篇》,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回答:
1、《爱莲说》中,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莲怎样的特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莲与作者有何相似之处?
2、《陋室铭》中,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作者想借陋室表达怎样的情怀?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明确:对所托之“物”要生动描写,突出某种特点,并与所言之“志”吻合。可以直述心志,点明景物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含蓄隐晦,留有余味,让读者体会揣摩。
要学会托物言志。
三、主题阅读,品味蕴藉雅文
自主阅读主题丛书《走近芦苇》、《看树》,讨论交流:
读这些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重点引导学生从艺术效果上谈)?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感悟思想,有什么好处?
托物言志的手法,使文章含蓄蕴藉,韵味深长,增强艺术感染力。
四、写作实践(第三课时)
一、分为“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个板块
二、“写错别字的成因”:(1)同音混淆:如,再、在,等。(2)形近搞混:如,已、己等。(3)多笔少画:酒、洒;(2)多竖少竖,如,候、侯;(3)多撇少撇,如,式、柳。(4)对字义不加分析致错:如,象、像。(5)由于心急,本应写前一字,心里却想着下一字,结果造成写错……
三、《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介绍了汉字的来历。文章的一、二两段主要讲人类早期长期没有文字,曾经用过“ ”、“ ”等方法,但都很不方便。
三、四两段讲传说中是仓颉创造了汉字。他从模仿鸟的足迹开始,进而根据事物的形状创造了汉字。
四、《“册”“典”“删”的来历》是一篇有关汉字的知识短文。甲骨文和金文是我国现存的古老文字。“册”是竹条连缀而成的大竹片,“典”是用手捧着文册,“删”是用刀削去错字。
五、谐音歇后语:
飞机上吹喇叭——想(响)得高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谐音对联:六七八九 二三四五 横批:缺衣(一)少食(十)
六、造字法:
象形字:人、月、山、牛、马、指事字:上——上加一横指上。下——下加一横,指下。会意字:休——表示人靠在树旁休息。采——表示手在树上摘。形声字:左形右声:蚂、蚁、编、清
七、汉字的演化:1.2.3.4.5.6.7.近义词
着急(焦急)商议(商讨)允诺(承诺)隆重(庄重)抵御(抵挡)削弱(减弱)才干(才智)推却(推辞)紧急(紧迫)惩罚(处罚)疑惑(怀疑)吩咐(叮嘱)吓唬(恐吓)诡计(阴谋)
反义词 进攻(撤退)胆怯(勇敢)削弱(增强)惩罚(奖励)
光滑(粗糙)宽阔(狭窄)齐全(短缺)
选择恰当的字填空
(1)顽 玩(顽)抗(玩)弄(顽)皮(顽)强(顽)疾(玩)笑(2)涌 俑 勇 踊(勇)武 陶(俑)(涌)现(踊)跃(勇)猛(勇)敢(3)胜 盛(盛)产(胜)利(盛)况(胜)任(盛)开(胜)地
复习练习
一、我能在下列汉字正确的读音后打“√”。(5分)
诣(yì zhi)殷(yīng yīn)挫(cuò chuò)隶(dì lì)捺(là nà)骋(pìn chěng)甥(shēng shūn)锥(zhuī zuī)迂(yū xū)搁(gē kē)
二、猜字谜。(5分)
1.三人同日来,喜见百花开。()2.宝玉不在姑娘在。()3.草堆下面两只狗。()
4、你我各一半,互相来征战。()我搜集的字谜。
三、形近字组词。(4分)
辩()虚()册()诣()辨()虑()删()脂()
四、下面一段话,共有八处错误,我能全部找出里并用修改符号修改。(4分)张老师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称号。星期三的上午,扬子晚报的记者来 采访。学校的会议室里座着许多师生和班主任。大家争先恐后地积极发言,介绍许多张老师的动人是迹,记者听了很受感动。决定把这篇采访搞子放在头版头条刊登。
五、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10分)
1、孔夫子搬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鞋不用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甥打灯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雨天不戴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对号入座。(把上面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下面的括号里。)(4分)
A、屡战屡败 B、喜马拉雅山上鸡儿叫——名(鸣)声远扬 C、屡教不改 D、目无王法
1、佛山陶瓷十分畅销,连外乡人也知道,可以说是()啊!
2、我本来十分看好我们国家男子足球队,可自从世界杯开赛以来,球队是(),真令人失望。
3、劫匪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打劫,真是()。
4、父母、老师都苦口婆心地教育他,可他却是(),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七、、我能给下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5分)
道:①道路 ②水流通行途径 ③方向、法、道理 ④道德 ⑤说 ⑥用语言表示情感 ⑦以为、认为 ⑧量词
1、我们要培养自己能说会道的能力。()2、这件事是我不对,我向你道歉。()3、这条高速公路有六个车道。()
4、他做事头头是道,让全班同学佩服。()5、今天的50道口算题,我全做对了。()
八、你知道的书法家有哪些?你了解他们有名的碑帖吗?(4分)九、六、按课文内容填空(5分)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一般包括、活动内容、、等。在“遨游汉字王国”的这一次综合性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是
十、错别字笑话辨析(6分,只答横线)
1、有位中学毕业生被分配到饭店当服务员,有一次他自告奋勇写欢迎上级来检查的大字标语。等首长来了一念,哭笑不得,因为写的是“欢迎大骂光临”。
这位中学毕业生把____ ___写成了_______。所以闹出了笑话。
2、小王同意戒烟,他把保证书给女朋友小李,小李没看完就气走了。原来信是这样写的:“从今天起,我再也不买烟了,决定开始借烟,一定借,借到底……”
小王的女朋友小李为生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王错在________ _______。
3、一位男青年在外谋生,文化水平不高,因下雨向家里写信要(),由于不能准确地写出()字,结果闹出一个大笑话。信的全文是:“人家有命,你儿无命。你儿无命,难归家门。家中有命,快快送命。家中无命,快快买命。”
你认为这位男青年不能准确地写出________字。
4、从前一个穷秀才托人将自家一种成熟的果子送给朋友,并写了一张便条:“琵琶结果,请与仁兄共尝。”朋友笑他写了白字,也写了一张字条给他,上面写着:“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这位穷秀才送给朋友的果子是____ ____。
十一、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4+7=11分)
(一)一字毁千军
1935年5月初,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在中原展开大战。冯玉祥和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联合讨蒋,曾商定双方部队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以集中兵力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但是不幸的是,在拟定作战命令时,冯玉祥的一名作战参谋把“沁(qìn)阳”的“沁”多写了一笔,成了“泌(mì)阳”。碰巧河南南部就有个泌阳,不过这个地方与沁阳有千里之遥。冯玉祥的部队接到命令,匆匆赶往泌阳,结果贻误战机,错过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蒋军获得了主动权。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挨打。一字之差,最终导致冯、阎联军在中原战场的全面失败。
1、看了上面的故事,你知道最终导致冯、阎联军在中原战场的全面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
2、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仇仁
张力是一个很孝顺父母的人。有一天,张力的父亲在街上无故被人杀害,张力悲痛万分,并决心要亲手杀掉仇人,替父报仇。
一天,张力的朋友仇仁来看他。张力的仆人拿着仇仁的名片,向张力报告:“主人,仇(“仇”读chóu)人来了。”
张力一听,立即就激动起来,操刀就冲了出来,准备给自己的父亲报仇。到门口,定睛一看,除了自己的好朋友仇仁,并没有看见其他陌生人。原来来访的人是自己的好朋友仇仁,举起的刀才没有砍下来。
这个误会,是因为仆人不知道“仇”作为姓氏时念“qiú”而引起的。你们可要注意姓氏的读音哟!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还知道哪些姓氏的读音容易弄错?(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面的姓氏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3分)单(dān shàn)区(qū ōu)华(huà huá)宁(nìng níng)解(jié xiè)任(rén rèn)
十三、妙笔生花。(25分)
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结束了,我觉得收获很多,我要写下来。题目:我的收获
五年级语文上册配套训练题
一、请用“——”画出加点字在下面词语中的读音。(6分)记载(zài zǎi)躯干(ɡàn ɡān)驰骋(chěnɡ pìnɡ)风韵(yùn jùn)造诣(yì zhī)魅力(mèi mò)
二、猜字谜。(6分)
1.加倍才算多()2.一人不算小()3.上校下大()4.又到村中()5.人在云上走()6.二人同行()
三、谐音对联,写出对联中加点字的原字。(6分)
1、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2、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四、给下列广告词“消毒”,恢复这些成语的原貌。(6分)例:治结石病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石”改为“事” 1.某热水器广告词:随心所浴——()改为()2.某服装广告词:衣表人才——()改为()3.某摩托车广告词:骑乐无穷——()改为()4.某肉鸡广告词:鸡不可失——()改为()5.某止咳药广告词:咳不容缓——()改为()6.某燃气灶广告词:烧胜一筹——()改为()7.某洗衣机广告词:闲妻凉母——()改为()8.某蚊香广告词:默默无蚊——()改为()
五、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8分)
1、孔夫子搬家—_________________
2、上鞋不用锥子—_________________
3、孔夫子弟子—_________________
4、小葱拌豆腐—_________________
5、外甥打灯笼—_________________
6、__早开的红梅—_______________
7、四月的冰河—_________________
8、隔着门缝吹喇叭—_________________
六、补写下列谚语。(6分)
1.读万卷书,_________________。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之行,_________________。4.台上三分钟,_________________ 5.欲知山中事,_________________。6.瓜熟蒂落,_________________
七、仿照例子写词语。(6分)例:描写花草的:万紫千红 枝繁叶茂
描写天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一、基础知识(16分)
1、注音或写汉字。(6分)
狭隘()悲天悯人()富贵不能淫()...
zhēn()酌热 chén()一劳永 yì()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4分)
A、弄巧成绌头头是道娓娓动听拈轻怕重()
B、麻木不仁以讹传讹见议思迁鄙薄()
C、如释重负约定俗成以身徇职契约()
D、疲惫不堪适得其返漠不关心纯粹()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天,他鬼使神差地一石头打中了回巢的红鸟。B.面对别人尖刻的讥笑,他不以为然。........
C.袁隆平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试验。D.一些乐观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中学生应注意文明上网,在虚拟世界里不但要避免对坏人的警惕,也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B.这个山区的风景对我很熟悉,能一一说出它的佳处来。
C.有没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是衡量一个优秀班级的标准之一。
D.在韩冰灿烂而又坚定的笑容里,生命的意义在刹那间升华,绽放出绚丽动人的火花。
5、对加点词的词性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十分需要人们了解,关心和重视它。........
A.介词动词形容词名词B.介词 动词副词代词
C.动词名词 副词代词D.动词 形容词介词名词
二、背诵(8分)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7、足蒸暑土气。
8、辛苦遭逢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9、情结是诗。龚自珍用“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吟唱凄风无情、落花有意的生命之歌。
10、《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11、公曰:“,必以情。”
三、名著阅读。(1+1+2+3=7分)
12、请写出《水浒》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名字及外号,并说出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的特征:
名字______ ______外号特征
13、格列佛在大人国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后来他是怎样被救回英国的:
四、课内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15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用“/”画出下面句子中语音停顿的地方。(2分)
饿 其 体 肤,空 乏 其 身
15、解释下列加线字的意思:(2分)
① 衡于虑()② 人恒过,然后能改()
16、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项是()(2分)发于声,而后喻此乃勇士头也民弗从也王果去墙数步 ....
不言而喻乃分其汤肉葬之战则请从道士呼王去 ....
17、上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原文回答):(1分)
翻译为:(3分)
18、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如“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说的,“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说的。本文在论证方法上
还采用了和论证方法。(5分)
(二)(21分)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
端的热chén。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
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chén,而是冷冷清请,漠不关心,麻木不
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人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
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yì思迁的人,对于一班bǐ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
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
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
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的人,一个有益
于人民的人。
19、第一段正面介绍白求恩的语句是第句,侧面介绍白求恩的语句是第句。(3分)
20、第一段文字夹叙夹议的特点很明显,这段文字中“议”的句子是第句。(3分)
21、作者纪念的人是白求恩,但③——⑦句却写“不少的人”,这里是论证方法,其目的是(4分)
22、第一段共列举了四个反面论据,按、、对同志、对人民顺序排列,它们属于论据。(3分)
23、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本句分别从、品质、、和人生意义五个角度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5分)
24、试体会下边说法的表达效果哪一个好?为什么?(3分)
⑪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⑫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都佩服他,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三)(17分)
(1)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
夫。大丈夫的这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3)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
是这些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4)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
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
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
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
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6)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
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7)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
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
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8)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2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A.孟子所说的话。B.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C.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D.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26、文中引用孟子的话有何作用是:(2分)
27、“„„此之谓大丈夫”中“此”指代的是后文分别举出_的三个事例来论证,这三者都是______论据。(4分)
28、第四节中“这一点”指的是_ _______,“这一原则”指代的是_______(4分)
29、从论证方法看,第七节先是,后。(2分)
30、就整个文章来看,本文以的表达方式为主,也穿插了,主
要是为服务。(3分)
(四)课外语段阅读(16分)小议“慎独”
(1)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仍废弃
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
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2)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
分必要的。
(3)“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君子慎独”。一个人越在无人监
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思想境界。
(4)“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 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的故事:杨
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径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去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
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5)“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
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6)那么这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
都是一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7)“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
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8)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
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
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
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9)“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在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
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
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
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10)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
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
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3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32、选文(3)(4)(5)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4分)
33、阅读(6)--(9)段,将下面的结构图补充完整:(6分)刘备自律的名言
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1(3)
(2)爱因斯坦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
吴阶平年老时还不忘反思自己
(1);
(2):
(3):
34、下面三句话均出自选文结尾段,请选择其中的一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4分)
(1)“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
(2)“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
十八、重庆谈判与内战爆发
(一)、重庆谈判:
1。背景:(1)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2)美国扶蒋反共(3)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2.经过:(1)时间:1945年8月; 人物: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等。 (2)目的:①蒋:欺骗舆论,赢取准备内战的时间。
②毛: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假和平的阴谋。(3)结果:①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 ②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二)、全面内战爆发:
1.转战陕北(战略防御阶段)
(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6月,蒋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
(2)内战性质:这是一场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反共反人民内战。
(3)经过:1947年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战胜了敌人,采用“蘑菇战术”战胜了敌人。
2. 挺进大别山 (战略进攻阶段)
(1)概况:时间:1947年夏 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 军队:晋冀鲁豫解放军
(2)结果:挺进大别山,建立大别山根据地
(3)影响: ①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②其他各战场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
十九、战略决战
(一)、三大战役比较表:
战役名称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
战役时间
歼灭和改编敌人数
解放地区
辽沈战役
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1948.9--1948.11
47万人
东北全镜
淮海战役
中原和华东解放军
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 粟裕谈震林
1948.11--1949.1
55万人
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
平津战役
东北和华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1948.11月--1949.1
52万人
华北全境
意义: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领导人:毛泽东、朱德 军队:人民解放军队
2.结果: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3.作用:捍卫了国家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4.国民党垮台失败的原因:
【八上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推荐阅读:
六上第八单元语文复习09-10
六上第六单元复习要点11-01
四上第六单元复习要点02-01
八上第四单元10-17
六上第一二单元复习资料01-06
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资料12-11
六上第五单元作文07-19
四上第五单元作文教案07-20
六上第五单元教学目标10-06
五年级第五单元期末复习题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