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的现状与出路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民收入的现状与出路(精选8篇)

农民收入的现状与出路 篇1

关键词:农民,收入,低水平,困难,出路

摘要: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其中,农民收入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在新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正逐步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

但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和消费水平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依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增收非常困难.通过对同村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结合自己家中收入情况,我认为农民收入情况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此外,通过综合概括统计,写出次调查报告。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困难

(1)农民纯收入少,贫困人口过多。

2003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02元[1],折合为33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这只是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其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2003年637元[2]的贫困标准,2003年底尚有贫困人口2900万,贫困发生率为3.1%[3]。而这仅仅是统计数据。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的收入刚刚超过贫困线。

(2)城乡、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加大。

2003年城镇居民总收入为9061.2元[4],而农村居民总收入为3582.4元[5],两者相差5478.8元。我国地区农民总收入差距也相当明显,农民总收入最高的上海为7227.2元[6],而最低的西藏仅为1973.2元[7],两者相差5254元。这些数据仅是收入方面的,如果考虑到一些隐性收入,则差距更大,比如教育、卫生、交通、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农村居民是无法和城镇居民相比的。

(3)农民收入增长困难。

首先,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和农产品价格过低,使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如化肥价格2000年1袋氢铵20元,而今年同样1袋氢铵40元,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其次,相对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的生产权和经营权在群众手中,农业生产单打独斗,相对分散,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品的规模生产与销售带来了许多不便。如在水稻种植中难以作到病虫害的统一防治,以各家各户自防为主,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防治成本难以降低。此外,商贸流通业的欠发达使全乡经济活力不足。在我家乡,城乡距离较远,四面环山,城镇化水平低,不能为商贸流通业提供较大的平台和空间,不能为全乡经济提供强大的推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缩窄了农民增收的渠道,同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差,影响了农民增收。

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民增收困难,农村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产业因素(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平衡),人文因素(突出表现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民较多,劳动者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政策因素(突出表现为由政策推动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不够明显),科技因素,资金因素(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因此,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农户信息不灵。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出路

针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传统的、现在仍然十分流行的解决就是提价减赋、增加保护和扩大农业经规模。其主要依据是:发达国家都对农业进行保护,而我国改革以来国家财政对农

业的投入大幅度减少;发达国家农业经营规模大,我国经营规模小。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对农业进行保护[8]。

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就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其出路仍在于深化改革,主要有:

(一)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策可以有:

1.稳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广辟农业投资渠道,增加农业建设资金。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除集中力量加快大江大河的治理,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程和大面积农业开发外,要积极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继续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3.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行业,提高农产品增值能力和农业经济效益。

(二)培养、完善农村市场,为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创造条件。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市场还很不发育,更谈不上完善。要积极进行市场基本建设,不仅要培育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为农副产品逐步全面放开创造条件,而且还要重点培育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为中西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条件,使农民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得到更多的收入。

(三)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速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在确保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牧渔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三高”农业和外向型农业。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它的发展要以完善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主要目标。例如,可建立各种进行市场竞争的为农业服务的专业公司,如粮食公司、棉花公司、蔬菜公司等等,由这些公司与农户签订生产服务合同,提供从技术指导到种子、化肥、薄膜供应和运输、收购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大大提高农业的社会分工。

[1] [2] [3] [4] [5] [6] [7] 参见《中国统计摘要2004》国家统计局编2004,4

农民收入的现状与出路 篇2

1 宝丰县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 属平顶山市辖县, 总面积722 km2, 下设12个乡镇317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46.8万人。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2 336 707万元, 比2012年增长11.9%。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85 950万元, 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 552 260万元, 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598 497万元, 增长6.7%。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 260元, 增速13.7%。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增速连续3年居全市第一。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乡发展不平衡

宝丰县城镇化推进较快, 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多, 可支配收入较高;农村发展相对较慢, 农村人口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农村人均纯收入约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 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拉大趋势。

2.2 农民收入差距大

收入高低与技能水平成正比, 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收入较高, 但总体数量较少。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低, 缺乏对新事物、新技术的认识和学习能力, 在家种地只能粗放经营, 外出务工只能卖苦力。

2.3 产销衔接不顺畅

营销网络不健全, 信息不对称, 产供销链条脱节, 农产品销售难现象十分突出[1]。

3 对策

3.1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和雨露计划, 提高农民就业技能, 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结合起来, 依托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 让农民外出务工有技术。二是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依托当地资源禀赋, 大力发展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现代畜牧及休闲旅游、观光采摘等产业, 使农民从产业经营发展中受益。三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2]。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和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 稳妥推进农民的资源换资本、资产变资金, 使农村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 真正成为资本的载体。四是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增加各级财政转移支付, 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尽快使农民致富。

3.2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来指导农业发展, 推动农业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 以肉品、面品、乳品、蔬菜、中药材和调味品六大类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为载体, 鼓励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合格市场主体[2]。二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 促进一些生产服务环节从农业生产中尽快分离出来, 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服务的社会化、合作化、专业化, 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促进社会进步。三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治理农村面源污染, 防止过度开发农业资源, 杜绝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 严禁滥用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 大力发展循环畜牧业、都市生态农业, 提高资源永续利用能力。

3.3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一是完善保障措施。完善农村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保障措施, 逐步提高各类保障标准, 加快与城镇的保障制度并轨, 尽早做到各种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城乡全覆盖。全力扶持帮助低收入户增收, 不断缩小农民的收入差距, 实现农民共同增收。二是加大支农投入。增加各级财政转移支付, 逐步增加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中小型设施建设和支持农村社会发展的投入,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减轻农民负担。不折不扣执行中央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精神, 确保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全面梳理涉及农民利益规章的依据、标准和程序, 应该给农民的及时给到位, 不该拿农民的坚决不能拿[3]。

摘要:介绍了宝丰县农民收入基本情况, 分析了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增收,问题,措施,河南宝丰

参考文献

[1]邓蓉, 曹暕, 李佳.现代农业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2]增加农民收入:实例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引导;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5-01-1

1 农民收入情况分析

农民收入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指标,它既反映农民的生产水平,又反映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改善的前提条件。根据我市多年来的农经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农民收入来源构成情况及变动趋势大体上有如下特点:

农民家庭全年总收入水平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03年农民总收入增长速度突然大幅度地翻倍增长,这主要是我国农村自2003年开始了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013年农民家庭总收入前三位的排名发生了变化。家庭经营收入虽然依旧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但所占比重却在2013年开始减少,而农民外出打工和其他非借贷性收入所占比重却显著增长;农民从政府得到的转移性收入在近几年来直线上扬。从中可以看出国家进行的税费改革和退耕还林、低保户补助等政策让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为农民带来了一定的經济效益;农民纯收入水平在总体上逐年增长的同时,也呈现由高向低移动分布的变化特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430元到2013年的6205元,增长了近15倍,农民的纯收入是呈递增趋势。这是从数量上说,而在实际生活中,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村已涌现了一批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户。同时,农民收水平高的户数在不断增多,并且所占收入比重在大幅度地提高,而收入水平低的农户在逐年减少,所占比重也是越来越小;农民收入中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农村总收入中出售农产品收入的比重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主要反映了生产收入中商品化的程度,农民出售的产品越多,说明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农民的现金收入也增多,从而直接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刺激了农民的消费水平。

2 农民家庭生活消费变化情况

农民家庭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完善,消费领域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全年生活消费支出金额和实物消费量也逐年增加。具体特点如下:

2.1 农民平均生活消费水平快速增长

当农民收入在2003年接近3000元时,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出现了显著的增长,并且文化生活服务支出首次超过了食品支出。

2.2 日常生活消费支出也出现了变化

随着农民纯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顺序也由最初的食品、衣着、燃料、住房、用品,变为现在的食品、用品、衣着、燃料、住房。虽然食品仍占居第一位,但所占当年人均生活消费水平的比例却有所下降。这也说明,农民消费生活总体上虽然具有温饱型的特征,但是食品支出下降,质量却有所改善。

2.3 消费领域不断扩大,保险、交通、通讯巨幅增长

在2003年后,农民消费领域比1987年扩大了不少,保险支出、交通通讯支出等都同时出现了。尤其是2013年这两项支出更是突飞猛进。

2.4 部分农民家庭耐用品消费仅为了满足精神消费

农民近年的耐用消费品的购买量在逐步增加,但不少农民家庭购买了耐用消费品满足的是“精神消费”,是为了给人看,例如有农民买了冰箱以后并不开通使用,是因为使用的成本很高。

2.5 文教生活服务支出增加

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继续发展。文化服务支出所占比重大幅度增长,国家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支出应下降,为何文化支出却大幅上升?多年的调查发现,一方面是物价上涨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农民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上大学、参加技术专业培训的农村青年越来越多。

3 促进农民消费合理化的建议

3.1 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的增减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因此,继续加大扶贫力度,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财产性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的两大支点。

3.2 引导农民合理消费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些地方在婚丧、嫁、娶等方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已成为农民的一项难以摆脱的经济负担,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农民更新消费观念,引导农民合理消费,摒弃铺张浪费等陋习,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增加文化生活消费支出。

3.3 引导农民正确处理消费与储蓄积累的关系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使农民增加对储蓄的认识,以便增加储蓄,积累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增加收入,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

3.4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通过城镇连锁店和超市下乡方便广大农民购物,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提高农民的消费兴趣。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体系,让农民放心消费。

农民收入的现状与出路 篇4

关于农民收入现状及对策的调查报告2007-12-14 22:55:35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关于农民收入现状及对策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民收入现状及对策的调查报告(2)关于农民收入现状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WTO的加入,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究竟农民收入现状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症结何在?以及怎样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02年4月份开始,我所在市政府组

织专门力量,历时2个月的时间,深入全市10个镇处、50个村庄和500个农户,采取听汇报、入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市农民收入现状进行了认真调节器查,有关情况如下。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确保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据统计,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比上年增加295元,增长。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206元,比上年增加126元,增长;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944元,比上年增加169元,增长人均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152元,与上年持平。其主要特点是:

1、全市农民收入呈恢复性增长。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在连续三年下滑的情况下,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有所

反弹。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4.6%,99年,2000年,2001年反弹明显,达到。全市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方面,一是非农收入增长较快。据对10个镇处、50个村庄、500个农户抽样调查来看,2001年500个农户非农获得的收入为万元,人均农民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比上年增长。其中外出劳务收入增长迅猛,总收入达万元,占农民非农收入的,外出劳务人均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二是畜牧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比重增加。据抽查500农户调查统计,2001年500个农户畜牧业收入万元,占家庭收入的,比上年增长,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三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据抽查的500个农户调查统计,2001年500个农户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万元,比上年增长,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

2、民内部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据调查,由于自然环境、劳动者素质和产业结构调整差异等原因,造成农民低、高收入农户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据500个农户抽样调查统计,2001年以从事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农户164户,占调查总户数,家庭人均纯收入1298元;以从事果业生产为主,兼种粮食作物的农户151户,占调查总户数,家庭人均纯收入2431元;以从事疏菜生产为主,兼种粮食作物的农户116户,占调查总户数,家庭人均收入4052元;以从事养殖业为主,兼种粮食作物的农户33户,占调查总户数,家庭人均纯收入3120元;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36户,占调查总户数,家庭人均纯收入5213元。再从他们的收入结构来看,同是第一产业,收入不同。低收入户生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从事粮食种植业;高收入户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得较为合理,粮经比例适当,产出效益较高。据500个农户抽样调查统计,2001年低收入户一产人均民入1132元;中等收入户一产人均收入2818元,是低

收入户的倍;高收入户一产人均收入3495元,是低收入户的倍.3、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喜忧参半。据500个农户调查统计来看,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1892元,比上年增加264元,增长14。生产费用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生产消费支出占农民家庭总支出近三分之二,达到;缴纳各种税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占生活消费的,其中食品支出比上年减少;衣着消费支出比上年减少。用于居住消费、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和交通通迅等项目的消费继续呈上升趋势。居住消费支出、医疗消费支出、文化教育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和8。

二、制约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通过调查来看,我市农民收入虽有一定增长,但随着我国加入WTO,下步农民收入仍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1、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下跌。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

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理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人均农业收入。据500户居民家庭调查看,1997年人均出售农产品收入元,到2001年下降为777元,下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难点与出路 篇5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难点与出路

从百度搜索,点击“农民工”,显示共有1,900,000篇相关网页;点击“农民工工伤”,则有161,000篇相关网页。可见,农民工问题社会关注度之高。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问题多年来是一个难点问题。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三令五申,也采取了多种方式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现实生活中,侵犯农民工合法的劳动权益的现象比比皆是。本人讲授《劳动法》课程多年,也在律师行业参与了真实的劳动保险、工伤等案件的处理。深知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情况与艰难。本文从工伤角度探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难点与出路,以期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讨论。

为说明问题,先举几个案例:

案例一:梁**工伤案

梁**,女,1984年生,住邹平县韩店镇开河村,身份证号码:37233019841014***。

梁**自6月22日在邹平县第*棉纺厂工作至今。20元月18日梁**15时下班后(早班7时―15时),即回韩店开河村家中居住,第二天即19日早6时左右从家中赶往工作单位处工作车间上早班。当行至县城黛溪三路北外环路口时,被一辆机动车撞击致伤,肇事车辆逃逸,第三人当即被送往县人民医院救治,入院诊断为: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枕骨骨折。年2月7日治愈出院。

梁**的父母及其亲属找到邹平县第*棉纺厂,要求支付资金住院治疗,厂里答复说,只支付保险赔偿金3000元,后经交涉未果,遂在律师的帮助下,于2004年2月13日向邹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邹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审查后,即根据《民法通则》第十五条:“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的规定,认定梁**住所为韩店开河村家中,梁**所受伤害系其上班的合理时间、合理路线上受到机动车伤害,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之规定:认定是在上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符合工伤认定范围,确认因工作受伤。申请人不服向邹平县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办公室申请行政复议。邹平县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办公室经请示,于2004年8月16日下达邹复决字[2004]第5号行政复议决定书。用人单位又根据《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到人民法院起诉,邹平县人民法院于2004年10月10日作出(2004)邹行初字第166号行政判决书。工伤认定结论发生法律效力后,经邹平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作出邹劳仲案字[]第038号裁决书,裁决用人单位支付给梁**住院医疗、停工留薪待遇、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等共计59064.66元;并为梁**补交自206月至201月期间的各项劳动保险费中单位应当承担的部分;双方终止劳动关系。后用人单位对该裁决书提起起诉,法院经过调解结案。前后历时一年多时间。

案例二:赵**工伤案

赵**,男,50岁,住邹平县魏桥镇韩家村,身份证号码:372330551206***。

用人单位:山东**建筑工程公司。

赵**于2005年2月到山东邹平**建筑工程公司**项目部负责夜间保卫等工作。赵**在工作期间,接受该项目部的劳动管理,为该单位提供了有报酬的劳动。2005年5月8日24时许,当赵延海巡逻至该工地一堆放钢筋等施工材料的地方,便到停放此处的一辆三轮车内避风休息。凌晨1时许,赵延海从三轮车内下车时,不慎摔倒在地。天亮后被人发现,经邹平县中医院诊断,赵**骨髓损伤。

邹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认为,赵延海与山东邹平**建筑工程公司之间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该工伤认定适用《工伤保险条例》;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工伤认定办法》第十四条之规定,对于用人单位不予举证的,可以根据申请人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经对赵**一方提供的材料进行核实,确认赵**此次所受伤害是在其从事夜间保卫期间,因工作原因受到的意外伤害,符合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意外伤害的情形。

参照原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处理工伤争议有关问题的复函》(劳办发[]28号)第六条“对于职工在工作时间、工作区域因工作原因造成的伤亡,即使职工本人有一定责任,都应认定为工伤”的答复,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三)项之规定,认定赵**此次所受伤害为工伤。

2005年5月9日凌晨发生工伤事故,赵**住进邹平县中医院,由于赵**是单身,家境非常困难,手术需要花钱便向项目部经理要钱,但该经理利用该情况,乘人之危,利用赵**哥嫂不识字的情况,强行签订协议,支付1万元赔偿金妄图了事。由于无钱看病,赵**不得不手术后回家治疗。但回家后由于护理跟不上,只能第二次住进邹平县中医院,后转院到邹平县人民医院。

由于资金不到位,赵**的病情越来越重,双上肢与下半身面临瘫痪的危险。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农民工保险权益的保护,尚有很多漏洞。我们国家为了保护工伤职工的权益,于4月27日颁布《工伤保险条例》,并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为配合条例的实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先后颁布《工伤认定办法》、《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贯彻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做好企业参加工伤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工伤保险有关费率问题的通知〉、〈关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问题的通知〉、〈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以下的有些较大市也规定了相应的具体实施办法。相应法律法规规章,对保护农民工权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3月2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农民工适用劳动法律有关问题的复函〉、2005年〈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明确农民工与合同工、“正式工”,享有相同的劳动权益。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及指导性意见,为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农民工工伤申请工伤认定的案件迅速增多,企业为职工参保的意识明显增强。据人民网2005年9月2日报道,截至2005年8月底,深圳市工伤参保职工人数已达500多万人,工伤保险制度已覆盖到区域内所属全部职工或雇工。其中,80%以上为外来农民工,成全国之最。江苏省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今年有望增

加100万。可见,工伤保险呈现乐观趋势。

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工伤保险中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临时工”意识。在不给农民工入劳动保险的单位,有大多数领导认为,农民工是临时工,他们是来打工赚钱的。发生工伤是他们意料之中的事情,风险应当共担,不应该让企业独自承担。

2、责任意识。有的企业领导,特别是个体、私营老板认为,发生工伤事故是由于职工违章操作,风险责任应当由职工自担。

3、“协议主义”。事故发生后,想方设法给职工一点钱住院看病,让其签字达成协议了事。

4、“先积极后消极主义”。为了不让职工及其亲属申请工伤,在前期,特别是在住院期间,医疗费用全支,等到拖过申请工伤期限,则翻脸,将职工踢出门外。

5、“工作年限主义”。有些企业,甚至有些机关、事业单位在对临时工、合同工管理中,实行差别待遇。规定连续几年、十几年工作的职工才能给参加劳动保险,否则,不给上保险。

6、以商业保险代替工伤保险。

7、其他情形。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很多,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认为在单位上班就是赚钱的,单位已经给发了工资,发生工伤事故应当自担,是自己倒霉。

2、不敢申请。认为申请工伤认定就是打官司,企业有势力,就是申请工伤认定,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因此,不敢申报工伤。

3、不知如何办。农民工信息闭塞,不知道他(她)或者亲属的人身伤害是工伤。在法律实践中,遇到很多当事人咨询时,已经超过申请期限,造成权利丧失或者难以弥补。即使没有超过期限的,谈话中,当问到为何不早公了时,回答不知到哪里处理。

4、不想申请。农民工进入企业工作,有一部分是亲戚、朋友、熟人介绍,或者直接通过单位领导进入。发生工伤事故后,碍于情面,不想走“公”了之路。

5、心存幻想。“怕”申请了工伤,企业连最起码的住院医疗费也不给支付。单位领导有的以医疗费用恐吓职工及家属,不能让机关知道,否则,费用一概不管。职工家庭又困难,为了保命,“怕”无钱看病,“怕”马拉松似的工伤索赔,不敢申报工伤。

6、其他。

针对以上情况,提醒以下几点:

1、立法部门加强工伤法制建设。应当完善工伤法律法规规章建设。

(1)建立方便职工索赔与医疗救助的法规体系。比如,建立工伤案件的先予支付令制度。对于已经申请工伤的职工,在工伤认定期间,根据病情与医疗需要,由法院或劳动保障部门强令单位优先支付住院医疗等与抢救病人有关的费用。

(2)通过立法,明确通过劳动能力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农民工,可以一次性赔偿,规定一次性赔偿办法。根据当前法律规定工伤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职工,可得到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伤残津贴,但不能与用人单位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不能得到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赔偿。在法律实践中,大多数发生工伤的农民工希望得到一次性赔偿,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特别是一至四级的工伤职工,他们担心即使裁决用人单位按月支付伤残津贴,也可能会流于形式。事实上,用人单位不按时支付,工伤职工及其家属不可能每个月都去讨要,申请法院执行太麻烦。不说是外省民工,就是本省、甚至本地的农民工,这种愿望相当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法律赋予一至四级的职工对一次性赔偿与按月领取津贴的选择权,无疑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案。事实上,在北京及有些省级和较大市已经立法,并在具体的实施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加强工伤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工知道他的劳动权利,()以及出现工伤事故后,权利救济的途径。打消“不想告”、“不敢告”、“不愿告”、“不知告”的状况。

3、劳动保障、相关政府法制部门、法院等单位协调配合、创新机制,制定便民、利民措施,建立工伤案件绿色通道,缩短工伤案件的处理时间,优先处理工伤事故。工伤案件,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实现问题,而且关系到农民工的人身安全与生命安全,是我国人权保护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4、采取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管理与教育的同时,强化对工伤单位的处理力度,将处罚落到实处。

5、有权不使,过期作废。提醒广大农民工兄弟,当你的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千万不要忘记拿起法律武器。权益有时效、有期限,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为60日,申请工伤认定的期限为一年。山东省**集团一职工赵某,于204年3月到该集团公司工作,2005年8月1日,在工作岗位发生工事故,机器将其右臂至手划伤,在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现在病情稳定。部分神经损坏,右手失去知觉。需要第二次治疗。

农民的收入与支出调查报告 篇6

———2012年暑期实践调查报告 【关键字】 农民;收入;支出;平衡

盛夏八月,燥热的夏天,到处充斥着蝉鸣。稻谷的谷穗颤微微地垂立在细细的茎干上,谷穗的尖端微泛着金黄。一眼望去,尽是绿油油的稻田。远处是山峰,耸立在上面的是一棵棵有一定年龄的树,下面是密密的草,随风招摇,仿佛在招着手向你打招呼。村民们,有的冒着热暑穿梭于果林间寻找蝉壳;有的摇着一把半旧不新的圆扇坐在大树下聊天乘凉;也有的在家看着电视吹着风扇昏昏欲睡。一路走过一路打招呼,三姑六婆,这就是我的家乡,到处充斥着浓浓的乡情,这儿有我的家人。我的根就在这。这儿有勤劳而节俭的农民,他们朴实而快乐,只愿守着自己的根。但是若只是按照原本的方式生产如何致富,因此在此,我做了一次调查,针对我村的乡民的收入与支出,并且自行查阅资料针对各个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在农村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脚下的地,而且部分地区已实现新农村的建设,从新农村建设的推行以来,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而且农民的收入的来源中农业种植收入占了75%,外出务工收入占15%,其他收入占5%,由此可见,农民的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农业种植,收入来源较为单一。而且在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有科技投入,自然环境,国家政策和其他因素,其中科技投入是影响农业收入的很重要的因素。因此我村应彻底贯彻实施科教兴农。而支出方面,根据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家庭最主要的支出中基本生活占了30%,教育和农业种植占了20%,养老占了10%,住房、医疗和其他方面各占5%。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发现,农民的家庭支出主要花在了基本生活、农业种植投入和教育三个方面,生活支出所占比例较小。

同时农民收入与支出状况存在一些缺陷与问题。其一是农业产业化的水品低,大部分的人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生产,而且没有充分的利用当地水果资源,存在滞销和贱卖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农民的损失,而且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销售和产品服务市场。其二,劳动力的宿主不高,农民对农业的经营和管理不科学,没有有备无患的意识,全凭少什么才买什么缺什么才用什么,如此这样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种对农业、畜牧业采取的粗放式的管理不仅致使农作物、牲畜的正常生长发育形成不利影响,而且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未成年人教育资源不足,文化水品不高,我走访了当地的学校,调查结果表明当地的教师水品不高,而且当地青年农民中拥有初中文化以上水品的比例仅占15%。其三,消费环境的不完善影响农民的消费,主要是商品的售后服务差,而且农民消费负担重,消费购物不方便,存在许多假冒伪劣产品,农民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也不申请维护自身权益,村民的维权意识差,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大多只是打落牙齿和血吞,相关人员缺乏对消费市场的监督。其四,大多数村民盲目攀比,铺张浪费,主要体现在婚丧嫁娶,而且村民易受迷信、传销的侵害。

由于目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农民收入的来源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依赖某个单项措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是难以奏效的,这就决定了促进农民增收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要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中货币性收入的比重,重视解决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从多方面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第一,下大力气调整农业结构。从三点来进行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跳 出以粮为主的单一种植业圈子,跳出局限于传统种养业的小农业圈子,跳出“小而全”的自求平衡的圈子,着眼于大食物、大农业、大市场,使地方和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减少盲目性。二是技术和信息服务工作。抓紧推广一批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益有明显作用的先进技术。抓好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信息、质量信息和技术信息的收集与发布。三是完善政策。进一步落实好农产品收购的优质优价政策,制订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信贷支持办法。四是基地建设工作。进一步调整农业资金投向,有选择、有重点地扶持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同时,把农业结构调整与退耕还林还湖还草结合起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及时总结各地特别是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经验,因地制宜予以推广。

第二,搞活农产品流通。着重抓四方面工作:一是落实好农产品购销政策。主要是做好引导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村民直接签订自用粮特别是优质粮产销合同的工作。同时,要抓紧研究和制定部分劣质粮食品种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后的流通政策。二是推广发展“订单农业”的经验。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合同,以销定产。三是加快以“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着重抓好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四是积极扶持农村个体运销大户、农民专业运销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产品流通组织体系。

第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对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改组、改造,把有市场、有效益的加工企业,改造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在搞好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引导农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农民运销组织投资“龙头企业”;加强对“龙头企业”的规范,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

第四,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实现每一个地方都是新农村,加快农村的发展,是农村向城镇发展。

第五,大力推进科教兴农。科技部和农业部正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制定《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围绕《纲要》的落实,我们将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科研方向、结构与布局;推动科研与生产结合,大力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兴办经济实体,积极鼓励企业从事农业应用技术研究,逐步实现应用型农业科研单位的企业化。二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重点引进节本增效技术、优化动植物品质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及储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三是加快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进一步扩大“种子工程”和养殖业良种工程规模,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等技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推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转变机制,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新路子。

农民收入的现状与出路 篇7

1 收入情况

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0883元, 比上年增加1159元, 增长11.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100元, 比上年增加426元, 增长16%;人均家庭经营收入5180元, 比上年增加598元, 增长13.1%, 人均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1035元, 比上年增加135元, 增长15%。农民收入取得较快增长。

1.1 家庭经营性收入相对稳定。

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包括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一二三产业所得到的收入, 家庭经营纯收入是农民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证。据抽样调查今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5180元, 比去年增长13.1%, 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为55.6%, 和去年相对持平。家庭经营收入中的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为4730元, 比去年增长14%, 第一产业收入的增长得益于农业 (种植业) 收入的增长。今年农民人均在农业方面纯收入为3740元, 与去年相比增长16.8%, 扭转了过去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增幅缓慢的态势;主要是粮食类价格大幅上涨, 价格上涨给种粮农民带来了较多实惠。农民从畜牧业生产中所获的纯收入为900元, 同比增长达到13.6%。

1.2 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工资性收入增长强劲, 这主要得益于呼兰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高速增长, 农民就业培训力度加大, 就业渠道增多, 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民工资性收入不断提高。今年农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3100元, 比上年增长16%, 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33.2%。

1.3 财产性收入减少、转移性收入大增。

今年农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576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3%, 主要是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转移性纯收入人均为459元, 同比增长17.6%, 主要是政策性收入增加, 生产积极性提高,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加大了支农政策的力度。同时还积极落实国家其他惠农政策如: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 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4 合作社的迅速发展为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践看, 合作社的主要作用有:一是促进了农民创业、农民增收。依托合作社这个平台, 一大批农民自主创业, 迅速实现了致富梦想。双井镇农民孟昭全, 于2009年返乡创业, 组建了为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主要从事肉牛养殖、良种育肥、饲料购销等业务, 计划建设万头牛场, 初步生产能力达到年出栏肉牛千头以上, 今年创收200多万元。二是深化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二传手, 缓冲和解决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直接对接的一系列矛盾, 密切了产业内部的联结机制。过去一段时间, 正大公司建设肉鸡养殖基地, 都是直接与农民个体合作, 但肉鸡药残问题一直无法解决。通过合作社的组织, 社员严格按照正大公司的标准养殖肉鸡, 一举解决了药残不过关的老大难问题, 使龙头企业与基地的利益联结迈上了新台阶。三是优化了生产要素。合作社使不同利益主体的资金、技术、人才、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按市场要求优化配置, 特别是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的流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进而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现有会员121户, 已发展成为集绿色食品种植、加工、销售、良种繁育、生物有机肥生产、农机化作业于一体的大型经济实体, 经营绿色杂粮5.5万亩, 生产的“禾下土”牌系列农产品获得了有机食品认证, 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2 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

农民收入虽取得较好的增长, 但仍面临诸多不利因素:

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抗灾能力不强, 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较好改变。比如年初的冰雹灾害、夏季风灾给粮食产量带来很大的损害, 农民人均收入受到很大程度影响。

2.2 农资价格过高, 涨幅过快。

第一产业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增长21.2%, 而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支出则增长了35%, 说明纯收益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挤压。投入产出率低, 致使第一产业农民收入增速缓慢。

2.3 劳务收入的增长不稳定。

小城镇发展滞后使得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呐能力不足, 给外出打工寻找就业人员带来许多困难, 这些因素将制约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稳步增长。

3 农民增收的思路与对策

3.1 继续大力宣传中央和地方的各种惠农政策,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提高抗御天灾的能力,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 加快科技兴农。

3.2 重视对返乡民工的技能培训, 为他们提供资金、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减缓其就业压力, 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

3.3 建立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鼓励企业和农民积极兴办各类合作组织, 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 协调市场价格和行业管理, 规范经营行为和调整利益纠纷, 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搞好农产品市场流通和销售服务, 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强化各种服务措施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为农民提供各种有效服务。一是科技服务。积极引进农业新成果、新技术和专业人才, 发挥其优势, 努力促进我区经济发展。二是信息服务。进一步健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要积极利用国际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网络, 加快国际、国内农业科技知识的传递, 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价格、需求等各种可信、有效的信息。三是市场服务。要加强市场监管, 严厉打击各种欺行霸市场交易秩序。继续实施农副产品绿色通道, 为搞活农产品流通创造条件。

摘要:从本地区农民收入情况调查入手, 分析总结了影响和制约农民收入提高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对策。

鲁南农民的经营选择与出路探索 篇8

摘 要:以鲁南山区一个普通的乡镇为例来分析东部地区农民的现实选择。按照农民与土地、外出务工、经商的关系,解析丰阳镇农民的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探索丰阳镇农民未来发展的出路,措施有:要加大各级政府对三农投入的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健全村民的自治;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培养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城镇的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关键词:经营选择;三农;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09-03

自古以来,农业经济就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在“以农哺工”的国家战略下,农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却没有得到应得的报酬。正如温铁军所言“从农村发展本身的要求来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主要有两个基本命题: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国情矛盾制约土地制度变迁问题;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制约农业要素结构及剩余分配制度。”[1]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选取了鲁南山区一个普通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乡镇来分析东部地区农民的经营选择。

一、研究对象——丰阳镇

山东平邑县丰阳镇地处鲁中山区西南,鲁南沂蒙革命老区的西北边缘。丰阳镇总面积91.6平方公里(合13.74万亩),境内主要为丘陵山地,其中耕地面积4.2万亩、林地面积5万亩、果园面积0.7万亩。辖44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落,共4.2万人。本地主要农副产品有花生、红薯、生姜、土豆、大蒜等,是全市的生姜生产基地。①

二、丰阳镇农民的经济选择

要分析影响农民经营选择的因素,就要对农民收入构成进行分析。为更好地研究问题,本文尝试按照丰阳镇农民与土地、外出务工、经商的关系,将农民划分为四个典型部分:市民化的农民、转型中的农民、多层次发展的农民、纯农业经营的农民,分析农民的经营选择并探索三农的出路。

(一)市民化的农民

这一类农民主要是指已经在城镇中安家落户并能够体面(体面是指单就经济收入方面而言,不低于城市居民)生活下去的农民。这一类农民数量比较少,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一部分青年通过升学或参军,离开家乡到外发展。由于家乡附近除县城或市区以外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他们基本不会再回家乡发展。其二是一部分人虽然没有高学历但头脑灵活,他们靠自己的奋斗办厂、经商致富,富裕起来之后也不会继续待在农村,大多选择城镇安居乐业。

这一部分人是农村走出的精英,土地收入对他们来说已是微不足道,因此土地对这一部分人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用途。不过由于之前形成的土地承包制度,他们仍然拥有土地,但大多将自己手中的土地转包给亲朋好友耕种,至于费用则无关紧要。但他们却不会放弃土地的潜在收益,也就是不会完全放弃自己的承包地。

(二)转型中的农民

这一类农民大多没有第一类农民的良好条件,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由耕种土地转向到城市谋发展。又由于技能、学历的缺乏,他们难以适应城市的高成本生活,从而极不稳定,“可以说,职业的稳定性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城镇化农民对新生活的认识”[2]。这一类农民也可以划分为两类。

1.举家进城但不稳定

这一部分农户已放弃土地的耕种,或留给老人耕种或转给亲朋好友。这一类农户多为夫妇带着自己的孩子进城就业。他们的现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产生的:其一,他们不愿意种田,嫌种田太累且收入低,现阶段丰阳镇人均耕地仅1亩,每亩收益500~800元,远低于务工;其二,他们留恋城中的美好生活,多年在外的经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大多不愿承认自己是农村人,在外租房子也好过脸朝黄土背朝天。

由于技能、学历等因素的限制,这一部分人虽然在外多年却无法安定下来。由于工作、生活不稳定,他们的后代会重复父辈的行径而难以获得良好的技能,更不用说学历。依据严善平的实证研究,本人学历和15岁时父亲的职业对获取专业技能作用尤为显著[3]。而多数进城农村居民学历在高中以下,15岁时父亲也没有“固定职业”。新生一代可能由于教育、监督的不力而素质较低,失业在所难免,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这一类农民清醒的认识到他们不会在城中待一辈子,老了还是要回乡养老。对他们来说,城中生活成本太高,负担不起,又没有各种保险,只能回家依靠土地和儿子养老。随着政府养老保险投入的增加和土地收益的不断下降,依靠土地和儿子养老的程度出现弱化。但是,对于本镇老年人来说,土地保障的意义依然是举足轻重的。

2.年轻人或男丁进城

这一类农民完全是城中的过客,他们的产生是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农户小规模耕地的产出超过口粮消费,社会结构转型使农产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越来越小,农户把较少的劳动投入农业以保障基本生活,把尽可能多的劳动投入工业生产获取更多收入[4]。与全家进城的农户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家中有更多的牵挂,他们不期望在城中安家,从而不会放弃老家。

留在家中的妇女们既要种田、也要抚育孩子成长、还要照顾老人,自己的感情问题则无人问津。夫妇一方外出相对于一起外出的夫妻也是问题重重,分道扬镳者屡见不鲜。老人不但无人照顾,反倒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孙女,同时还要耕种土地,负担可想而知。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留守儿童缺乏良好教育问题,这当然有现行教育体制改革导致的学校管理力度下降的原因,不过父母的长时间外出无疑是重要因素。

(三)多层次发展的农民

同上两类农民不同,这一部分农民没有脱离土地,耕种土地的收入是他们总收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留在农村没有外出的农户主体。所谓多层次在于这一类农户的收入来源最为广泛、最为复杂,为了便于分析,依据这一部分农民收入来源的差异可以划分为两部分。

1.农业+务工

这一部分农民农忙时耕种,农闲时外出务工或“经商”。基于时间短的原因他们在外出务工时不会离家太远,大多在周边地市。这里的“经商”不是指做生意,而是在农忙季节依靠自己手中的机械或自己的手艺来创造额外收入。

笔者采访的一户农民为了照顾家计,没有选择外出务工,而是承包15亩土地耕种。他自己购买手扶拖拉机、地膜自动覆盖机等农用机械,农忙时除自家使用方便外,也会帮邻里八乡的农民耕地、覆盖地膜,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耕地一亩80元,覆盖地膜每亩50元计,全天劳作可以作业十几亩,亦会有数百元的收入,但只是在农忙的十几天才有收入。

2.农业+副业

这一部分农户在本地以种植花生、红薯等作物作为自己的主业,除此之外,在土壤肥沃的镇辖区周围种植生姜、在丘陵地带种植金银花、在水源充足地带种植土豆等经济作物作为增加收入的副业。本地农民的副业收入由于农户无法获得全面及时的信息,随市场波动大,不如花生以及其他粮食作物收入稳定。也有不少农户利用手中的农作物余料搞小规模养殖。由于经营规模小,成本相对较高,再加上技术不到位,市场的激烈竞争,养殖品种单一、过于普通,养殖收入通常不高,大多数无法持续经营,各个村中闲置的养殖设施比比皆是。

对这一部分农户来说土地收入既是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可以基本解决自己家人的生活需求。而务工、经商或种植经济作物的收入是一种储蓄,既防治灾病又要供给孩子上学以及农村的人情世故等花销。这一部分农民除经商发财从而成为城镇居民以外,很少有机会成为城镇居民。也有一部分青年在结婚时会要求男方父母至少在县城里购买住房一套,以期望入城。但是由于他们要由土地提供口粮,没有稳定、高收入的工作,难以承受城镇的高消费水准,很多人不得不选择将房子出租而回家生活或年轻夫妻双方一起外出务工,成为转型中的农民。

(四)纯农业经营的农民

这一部分农民完全以种田为业,手中可能集中十几到几十亩地。由于靠耕种为业,他们的投入较大,现代化的设备较为充足,土地在他们手中会产生极大的效率。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也会利用手中的设备赚取收入,成为上一部分的“经商”农户。从这一部分农民的情况,我们可以管窥丰阳镇的土地现状: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土地的分散化增加了他们的耕种成本;水利、道路等基本设施的恶化也不利于他们的发展;速生杨的栽植也导致严重的问题。

现在农村中的水与路等基础设施多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前的产物。改革开放至2000年前后由于承包地与责任田的分立,土地每隔几年会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因而村委有权力调集村中的劳动力整修水利与道路。随着土地承包政策的不断稳固,土地的调整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农业税的取消更使村委会的权利与威信损失殆尽,基础设施的修复也渐趋停顿,出现了贺雪峰所说的“怕饿死的就会饿死,不怕饿死的就不会饿死”[5]。处于鲁中丘陵地带的丰阳镇矛盾更为突出,谁家的地都不想被占用,还不断挖地开荒,排水沟则改到了路上,本来可以行车的机耕道被雨水冲的体无完肤,影响机械使用,成本与劳力付出陡然增加;随意占有耕地建宅基地问题也较为突出,既减少了可耕地,也影响了农村的统一规划;承包土地功能多元化加重了土地社会成本[6],种种问题使目前的农地经营难以产生规模经济。

另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速生杨的栽植。由于土地转租收益低,众多外出务工的家庭选择栽植速生杨。由于速生杨对水肥的竞争性极强,再加上村委对农户种植速生杨不加以控制,村民竞相栽植速生杨,形成恶性循环,良田被占、土地减少,使得人地紧张矛盾更为突出。

三、丰阳镇发展的出路探索

近年来,政府提出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城乡一体化”,就丰阳镇而言,在外出农户不断回归家乡、农村居民不断向乡镇和县市集中的趋势下,政府应扶植周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引导更多农民脱离土地、就近就业,一步步成为城镇居民,拓展途径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根据上述分析,丰阳镇要快速有效的发展,切实地解决好三农问题应着重关注以下方面。

第一,要加大各级政府对三农投入的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政府的投入主要集中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基本公共品的提供等方面。由于土地承包的稳固化等原因,在农业不断推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已经很难再次组织农村社员集体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由国家投资建设水、路、网等基础设施降低小农经济的成本。

第二,健全村民的自治,增强农民组织对自己利益的代表维护权及农民的集体意识。在国家资金、政策的支持下,提高农村干部待遇,使其工资具有市场竞争力以增加他们投入三农发展的精力和热情。强化村委的服务功能,降低农村基层组织的政治附属性,充分发挥村委在技术引进、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

第三,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培养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通过市场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多渠道拓宽农业内部增收空间[7]。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引导农民种植高附加值、高科技新作物,提高种植作物的增收潜力。强化农地的流转,适时适度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在国家的资金支持下通过对丘陵土地的集中开垦,促进分散的土地逐步集中以降低耕种成本。

第四,加快城镇的发展,以当地的已有的农产品、速生杨、自然资源为主要的加工对象,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工业、服务业。增加对于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引导,对回乡创业的农民要予以政策、资金的帮扶力度,促进本地的就业。为解决农民在农转非后的后顾之忧,必须适应国情需要,以政府为主,逐步建立稳定多元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养老方式相结合[8]。逐步降低土地的社保作用,尽可能地发挥土地的经济功能。

参考文献:

[1]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2.

[2]杨蕾,王海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换对策研究——以沈阳经济区为例[J].社会科学辑刊,2011,(6).

[3]严善平.大城市社会流动的实态与机制——来自天津市居民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4]吴力子.农民的结构性贫困——定县再调查的普遍性结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2.

[5]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110,

[6]邓大才.家庭承包土地的功能、矛盾与协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7]闫文秀.现代化变迁中的乡村社区发展道路探讨——基于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的调查[J].东岳论丛,2011,(11).

上一篇:南京游玩策划书下一篇:机电设备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