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学设计2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穷人教学设计2(精选9篇)

穷人教学设计2 篇1

教材浅析: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苦渔民的悲惨生活,表现了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要求

1.学会“寡、忐、忑、魁”4个会认字和“溅、帐、帘、忐、忑、魁”6个会写字;掌握“溅起、帐子、眼帘、忐忑不安、魁梧、心惊肉跳、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能对人物进行评价,认识穷人的高尚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内容,能比较正确地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内容,感知“穷”。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及背景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世界上著名的一位大作家托尔斯泰吧?谁能说说他是哪车的作家?是一位怎样的作家?又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教师补充)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伟大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晚年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一篇短篇小说,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课题引入

板书课题:穷人。学生读题。《穷人》是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穷人”是一个包括范围很大的词语,课文为什么用它来做题目?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

搁板:屋内固定在墙上放置器物的木板。

顾惜:顾全爱惜。

抱怨:心中不满,诉说别人不对。

倾听:细心地听。

宁静:(环境、心情)平静。

沉思:静静地想,深深地思考。

黧黑:皮肤黑而黄。

忐忑不安:形容心情不安定。忐忑,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已承受不好的后果,自食其果。作,读zuò,不读zuō。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张罗:本课是“料理”的意思。读作zhāng luo。

忧虑:忧愁、担心。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⑴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

⑵给课文划分段落。

⑶指名反馈,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回来后知道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

三、学习课文,感悟“穷”

1.教师导语:这篇课文课题是“穷人”,但文中未出现一个“穷”字,字里行间却“穷”意浓浓。现在,就请大家快速再读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穷”。

2.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3.小组交流,畅谈对“穷”的理解。

4.指名反馈,多角度感受穷人的“穷”。

⑴从屋内的摆设看出“穷”。

“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⑵从孩子的吃、穿看出“穷”。

“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⑶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呼,感到心惊肉跳。”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5.教师小结、过渡:渔夫每天早出晚归地捕鱼,即使是在风暴袭击的恶劣天气里,仍冒着寒冷与危险出海;而桑娜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即便他们这般勤劳,也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且吃的只是黑面包和鱼,足可见他们是多么的穷苦,简直是在煎熬中度过。而邻居西蒙穷得没钱看病,只能死去,这穷苦的生活真令人心酸啊!不过穷是很穷,但桑娜家的小屋里却充满温馨。

6.理解句子:“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⑴“温暖”是指炉火未熄灭,与外面的寒风呼啸形成对比。

⑵“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闪亮,孩子安睡,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形成对比。

⑶通过对比,体会桑娜的勤劳能干,也体会渔夫一家的生活虽艰辛,却也很温馨。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的贫穷、艰苦,但他们却顽强地生活着,用自己辛勤的付出维持着生计。渔夫为了一家人甚至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与风暴出海打鱼,生活的艰辛几乎把他们逼到了绝境。然而,就是在这般艰难的情况下,渔夫和桑娜还是主动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我们等下节课再来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

五、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能对人物进行评价。

2.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3.联系上下文,了解人物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摘抄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2.口头填空,再次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体会“穷”。他们每天只能填饱肚子,吃的是,菜只有。即便是这样的生活,也是渔夫身体,冒

着出海打鱼,而桑娜自己也地干活,才能维持的。

3.教师小结、导人: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两蒙的孩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4.教师小结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这一部分的描写交待了三个要点:一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穷困的家庭环境;二是介绍了人物——勤劳善良的桑娜和她的丈夫;三是渔夫为了一家人正在海上打鱼,与风浪搏斗。这三点使读者看到了穷人渔夫一家的生活现状,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同时与后面故事的发展,与人物的精神、品质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5.“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钟声还在继续响。一方面突出表现了渔夫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顾惜身体和危险出海打鱼,深夜还回上不了家的悲惨生活。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妻子桑娜担心着丈夫的安全,期待丈夫平安归来的焦虑心情。

二、走进心理,体会品质

1.进入桑娜的心理,体会她的善良。

⑴快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儿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⑵从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忐忑不安)

①理解“忐忑不安”:指心在上上下下的跳,形容心情不安定。忐忑,心神不定。

②读第一个句子。讨论:“这样做”是指怎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样做”指的是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里。

“非这样做不可”是因为桑娜在当时的情形下,没有做过多的考虑,只知道自己应该也必须这样做,才能挽救那两个孩子。这是桑娜本能的行为,是她善良天性的自然流露。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⑶教师小结、过渡:虽然桑娜本能地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中。但她心里却十分清楚自己一家的生活处境。想到出海打鱼仍未归来的丈夫,桑娜的心是多么忐忑不安。

①指名读第二个句子,说说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写出了桑娜忐忑不安时心里所产生的各种想法,中问用好几个省略号连接。②学生各自再用心读读句子,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这层中,连续用了五个省略号,主要是表明思路的断断续续和思考内容的变换,桑娜心理十分复杂与矛盾。有的省略号还有更丰富的内容,如,第一个省略号“„„是他来啦?”省略了桑娜听到门口有什么响动,于是想到“是他来啦”。

第二个省略号则省略了她往门口看了看这个动作,然后得出结论:“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原来是那样焦急地盼望丈夫归来,现在又担心他回来发现两个孩子后会不同意收留,这第三、四个省略号表现出桑娜此时矛盾的心理。“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个省略号表示桑娜下定决心,愿意承担一切。

③理解词语:自作自受。

“自作”在文中指擅自做主张,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自受”在文中指让丈夫揍我一顿。

④从桑娜的忐忑不安到最后下定决心,你对桑娜又有了怎样的认识?(桑娜是一个极其善良的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⑷教师小结、过渡:为了挽救西蒙的两个孩子,做好挨揍准备的桑娜又开始犯愁着该怎么对丈夫说这件事情。

①朗读第三个句子。

②体会句中省略号的用法。(句中的省略号表示桑娜陷入了沉思之中。)

2.教师小结。

桑娜是多么善良,多么富有同情心啊!为了帮助两个无辜的孩子,她宁可自己受苦受累。而作为桑娜丈夫的渔夫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渔夫回来后与桑娜的那一段对话吧。

3.品读对话,进入桑娜与渔夫的心理,体会渔夫的善良。

⑴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中的对话部分。

⑵找找:对话中几次写到沉默?并联系上下文想象: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在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

⑶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第一次沉默是他们身处困境,却遭遇恶劣天气的无奈与苦闷。

第二次沉默是他们对于邻居西蒙惨死,留下两个无辜的幼儿而感到难过与沉重。

⑷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在体会桑娜品质时,抓住了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段。那么,要体会渔夫的品质,你认为应该抓住哪个段落来体会呢?⑸指名发言,出示句子。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议议: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忧虑些什么?

(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孩子是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的,总要有人抚养。可是自己现在的生活已十分艰难,如果再添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③说说:渔夫经过一番简短的考虑,最后作出了一个什么决定?(把孩子抱来,一家人熬下去。)

④理解句子:“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a.换词法理解“熬”字。(挺、度、顶、坚持、克服„„)

b.讨论:这里为什么要用“熬”而不用其他的字词呢?

(体会:“熬”是极度忍受的意思。反映了渔夫明知困难大,却宁愿自己多受苦,也要帮助这两个孤儿的善良而美好的心灵。同时,也表现了渔夫的坚强,虽身处困境,却相信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⑹“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这里两个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4.品读结尾,再次体会人物品质。

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此时,丈夫和自己想到一起了,桑娜如释重负,外表平静而内心激动。因此,平静而欣喜地吐出那样的话,做出那样的动作“在这里啦”的“在”字是语句的重音所在,它饱含着桑娜“一块石头落了地”的轻松心情和“你不用催了,我已经这样做了”这样的潜台词。

三、课堂小结

1.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2.想象:渔夫一家今后的生活会是如何。

3.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苦渔民的悲惨生活,表现了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四、作业设计

穷人教学设计2 篇2

《穷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著。课文讲了渔夫和妻子桑娜, 在邻居西蒙死后, 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 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小说用朴实、准确的语言, 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 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教学目标:

1.会读“魁梧黧黑、忐忑不安、寒风呼啸、汹涌澎湃、心惊肉跳、自作自受、波涛的轰鸣、狂风的怒吼、寡妇”等词语。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认识课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4.学习心理描写写作方法, 完成心理描写练笔。

教学重点:

认识课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心理描写写作方法, 完成心理描写练笔。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作者

认识作者, 说一说学过这些作者的作品。

鲁迅———《少年闰土》

季羡林———《怀念母亲》《小树苗与大树的对话》

列夫·托尔斯泰———《七颗钻石》

今天, 我们继续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穷人》

二、生字正音

1.读词语:读正确———读出画面感

寒风呼啸、汹涌澎湃、波涛的轰鸣、狂风的怒吼、心惊肉跳

2.读准字音:魁梧黧黑、忐忑不安、寡妇

三、概括文意

1.通过预习课文, 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概括文章大意。

2.概括方法小结:概括文章就是找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 理清关系, 梳理脉络, 用简单的话概括明了。

《穷人》这篇文章讲了渔夫和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家的孤儿。

过渡:这就是《穷人》一文所描述的主要事情。课件出示课题, 读课题。

“穷人”, 课文中出现了多少“穷”字?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文中描写了穷人?

四、走进内心

出示“桑娜沉思”的内容。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 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 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 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 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 菜只有鱼。”

回想我们读过的词语“寒风呼啸、汹涌澎湃、波涛的轰鸣、狂风的怒吼”, 让人心惊肉跳的环境下, 桑娜沉思, 她想到:

课件出示:丈夫不顾惜身体, 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

古老的钟发哑的敲了十下、十一下, 已过了十二点, 桑娜仍在补着一张破帆, 她想到:

课件出示: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 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爱又可怜的孩子们:

课件出示:孩子们没有鞋穿, 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丈夫不顾生命危险的劳动, 自己没黑没夜的操劳, 可课件出示:吃的是黑面包, 菜只有鱼。同学们, 每一句话语之后, 都是一幅形象、逼真的画面, 让我们带着画面感, 读这一段话。

通过桑娜的心理描写, 我们看到了桑娜的生活状况, 他们的确是生活上的“穷人”。

五、走进内心

1.他们单单是“穷人”吗。你还读懂了什么?

预设:桑娜和渔夫虽然生活贫穷, 但他们心地善良。

2.出示课文第8、9 自然段。

3.用一个字概括两个自然段的中心———“抱”“想”

4.讨论:对于这件事按常人想法, 你认为是“先抱后想”, 还应是“先想后抱”?可不可以调换顺序?

预设:一般情况下, 按我们常人的思维应该是“先想后抱”, 做事情前要先想一想, 但桑娜丝毫没有想到自己, 想到自己的家庭, 我们更看到了桑娜的淳朴、善良、高尚的品质。所以“先抱后想”在没有痕迹、自然而然中表现了人物性格、品质。

5.有感情朗读第8、9 自然段。

6.出示第9 自然段, 对比桑娜的两段心理描写, 分析省略号中省略了什么?

桑娜脸色苍白, 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是他来啦?……

不, 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 我自作自受……

嗯, 揍我一顿也好!”

预设:省略号表现出桑娜心情复杂, 内心矛盾、紧张担忧、思维混乱。省略号这里此处无声胜有声, 让我们更能走进桑娜的内心, 与主人公融为一体。

六、迁移习得

1.如果此时渔夫回来了, 他会怎样想?

渔夫皱起眉, 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他想:______。

2.交流、分享。

通过大家的练笔, 写出了渔夫内心的斗争, 表现了渔夫善良、高尚的性格特点。渔夫和桑娜他们的确是“穷人”。

七、拓展阅读

1.课件出示

能为别人付出的心是善良的心, 能为别人的生活宁可自己受苦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这类人必定有高贵的精神, 有高尚的品格, 有天使般的心灵!———列夫·托尔斯泰

2.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夫·托尔斯泰最重要的革新就是独到的心理描写, 这一特点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展现的尤为突出。他博采众长, 吸取前辈经验, 把心理描写艺术提升到了很高的位置, 被世界上的艺术大师们称赞。列宁称他为一个“天才的艺术家”。

八、课外练笔

《穷人》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教学反思;《穷人》;想象的翅膀

在本文的教学上,首先我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猜想,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算穷人?”学生的回答大多都是以经济来判定贫穷与否,有一个学生却回答:“我认为没有梦想的人是贫穷的人。”这让我很惊喜,显然,已有学生将贫穷与否上升到了精神层面,这就给了其他同学启示,为接下来的课文作了铺垫。接着,我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课文用穷人作题目?”学生几乎都回答,因为桑娜家条件艰苦。

在了解了课文大概内容后,我让学生自己品读句子,从寒风呼啸的夜晚和汹涌澎湃的海浪,学生看到了渔夫的辛苦和这一家人的不易,从小屋的温暖和舒适,学生看到了桑娜的勤劳和持家有道,我让学生自己学习第二段,一位学生说:“从钟敲的次数和省略号可以看出桑娜等待的时候感觉时间漫长,看出桑娜的焦虑和对丈夫的担心。”还有一个学生说:“从她在胸前画十字可以看出她的无奈,把丈夫的生死寄托给了神明。”这个答案让我很是诧异,同时也很欣慰,学生正在用心灵去接近桑娜。

重点在于桑娜抱回已故邻居西蒙的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我引导学生,让他们猜测一下省略的内容,一位学生说:“如果他不同意,我就和他离婚,因为他太残忍了。”全班不禁大笑起来,其实我很满意这个答案,我看到了孩子幼小心灵中满满的爱,孩子们各抒己见,突然意识到,不是我给他们上课,而是他们给我上课……

课文最后,戛然而止,我布置学生去续写。但无一例外,都有着完美的结局,其中一个孩子写道:“渔夫起早贪黑去集市卖鱼,因为他从不缺斤少两,有时甚至会把剩的小鱼送给路边的拾荒者,他却忘了,也许这些小鱼便是一家人的晚餐。”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感动,所有的结局都是幸福而温暖的,孩子们用他们纯净的心灵给了我一片明媚的蓝天。

其实,到了这里的时候本该结束的,但是,课文不得不提沙俄统治的黑暗和劳动人民暗无天日的生活,这让我很纠结,到底要不要讲,如果不讲,孩子们可能会缺失考试的重点,要是讲了,孩子们对于整篇课文的想象也许会大打折扣。当然,我还是做了讲解,我给孩子们想象的翅膀加了锁……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马坡学区)

穷人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本文在写法上特色鲜明,一是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二是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三是渔夫与桑娜的对话描写,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实感。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穷人、舒适、抱怨、倾听、魁梧、撕破、严肃、忧虑、汹涌澎湃、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美观书写“魁”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4、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活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抓住重点的词句、段落和再现课文情境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1、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图片,并介绍让学生理解他说的一句话“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选取其中一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写字(魁)

2、根据预习,这篇文章都写了哪些人物?(板书:桑娜、渔夫、西蒙)能不能根据课文中的人物,用一二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并总结方法

【设计意图:①课标要求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熟练的书写,做到规范,工整。

②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3、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回忆一下,写人的文章都怎么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通过预习,给自己定个学习目标,用什么方法完成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确定目标,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抓出文章的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善良)】

(三)、精读,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

1、自读提示:请同学们①默读课文,找出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关键词句②思考属于什么描写,从中体会人物品质③写下自己的感受④再带着体会读一读。

修改:自读提示:请同学们①默读课文,找出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关键词句②思考属于什么描写,从中体会人物品质,写下自己的感受③再带着体会读一读。

【修改意图:让自读提示能更简练些,不至于让学生看到那么多的数字而无从下手】

2、第8段,收养孩子出于她善良的本性 修改:从哪些关键词,你能体会出来她的善良?

【修改意图: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方法来学习】

3、重点指导第9自然段(心理描写)

①从这段话,你读出了什么?(自责,害怕,无奈)这些心情总的来说就是忐忑不安(先字面理解,然后带入课文中理解)

②为什么会“忐忑不安”?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含义。通过读,理解“忐忑不安”一词的意思。】

③学习第1段的环境描写。老师总结:大家看,我们联系上下文就能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而环境描写在这里衬托出了他家的穷,正是有了前文对环境的描写,读到后文当知道他们竟然又收养了两个孩子的时候才让人感到出乎意料。看来环境描写既写出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让我们感受到了桑娜的勤劳,衬托出了她家庭的贫穷,还为后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读来让我们感觉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联系上下文学习,感受环境描写的好处,体会他们的勤劳,为他们的善良做好铺垫。】

修改:写人的文章却穿插着环境描写,为什么?

【修改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环境描写的作用,因为五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做到,而且,自己总结,印象会更深刻。】

④再回第9段,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她忐忑不安的心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讲讲省略号在这部分的作用及怎么读。

修改:省略号该怎么读?听录音。

【修改意图:省略号在这部分重点是指导朗读,作用就放在下一节,所以,听录音,让学生知道在读时要注意停顿】

⑤师总结心理描写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通过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品质。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人物心理活动的训练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样的设计不仅利用文本进行有效的迁移,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修改:这段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修改:指导学习第7段(西蒙的母爱)

师:从哪感受到西蒙伟大的母爱?从她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上感受到的。

4、指导学习17-24自然段(对话描写)①渔夫是个怎样的人?从哪看出来的?

②哪些字眼让你感动?(得,怎么行,快去,总能,熬)从中体会了什么?

师: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和施舍,那是一件艰难而漫长的工作!这期间,要消耗他无数的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但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一切。

③分角色朗读对话

修改:先同桌分角色朗读,师指导学生评价;尔后,老师与学生配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修改意图:学习课文不仅仅是对文本的解读,还包括对写作方法和朗读方法的指导】

师总结:这段对话,没有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善良的心,却深深打动了我们,在这里语言描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他们的对话,感受做这个决定的不易,体会渔夫的善良和语言描写的魅力。】

5、感情升华,总结全文

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就请把你的真情实感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能用一句格言更好!谁来?正像同学们说的穷人生活虽苦但拥有美好的品质。

【设计意图:明确桑娜和渔夫生活不富裕,他们是穷人,但是勤劳、淳朴和善良的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让他们富有。对学生情感上的教育,并与前文托尔斯泰的话相对应。】

(四)、总结收获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会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学会了心理描写等体现人物品质……)

师:希望你能把这种阅读方法用到今后的课文中;写作方法用到你的作文中,你一定会写出优美的文章来;你也是个善良的孩子。课下大家可以把你的收获和体会在自主学习本上写一写。

【设计意图:学完一篇课文,要总结一下,从学习方法到做人,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检验一下自己的课堂效果。】 修改:再读托尔斯泰的名言

【修改意图:情感的升华,而且与前文相对照】

(五)布臵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续写《穷人》。(运用课文中用环境、心理和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臵通过抄写培养学生积累的语言的习惯,通过续写着力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并做到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对课文中所学的几中刻画人物方法的写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与精神。另外本次的教学还体现了分层作业的理念。】

(六)、板书设计

穷人

桑娜 环境描写 善良

渔夫 心理描写 善良 文

西蒙 语言描写 爱心

穷人教学设计 篇5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深入文本内容。通过穷人桑娜、渔夫的言行,剖析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描写桑娜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掌握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的方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质疑导入,引出“穷人”

1、揭示课题,看题质疑。

2、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教师介绍作家。

3、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4、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5、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

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

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6、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

们的穷?

2、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回来后知道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

四、自读课文,理解文意,体悟“穷”

1、 质疑激趣师: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老师可以为大家提供两种表达观点的方式:第一,默读课文,找到能证明你的观点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第二,朗读课文,抓住最能证明你观点的句段,展开想象,读好这些句段。

2、 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小组交流观点。)

3、 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学生或谈看法,或朗读,充分体会穷人的“穷”。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课件)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2)从“吃、穿”看出“穷”。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恶劣环境的句子,(品读夫妻的对话。)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1、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2、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他们不是穷人!

3、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4、品读对话,进入桑娜与渔夫的心理,体会渔夫的善良。

⑴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中的对话部分。

⑵找找:对话中几次写到沉默?并联系上下文想象:桑娜和渔夫为什么沉默?在沉默中他们各自会想些什么?

5、指名发言,出示句子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议议:渔夫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他忧虑些什么?(西蒙死了,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确实是个严重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孩子是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的,总要有人抚养。可是自己现在的生活已十分艰难,如果再添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③说说:渔夫经过一番简短的考虑,最后作出了一个什么决定?(把孩子抱来,一家人熬下去。)

④理解句子:“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a.换词法理解“熬”字。(挺、度、顶、坚持、克服)

b.讨论:这里为什么要用“熬”而不用其他的字词呢?(体会:“熬”是极度忍受的意思。反映了渔夫明知困难大,却宁愿自己多受苦,也要帮助这两个孤儿的善良而美好的心灵。同时,也表现了渔夫的坚强,虽身处困境,却相信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

课件出示: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桑娜沉思……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2)她忐忑不安地想:……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3)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4)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四、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3、想象:渔夫一家今后的生活会是如何。

4、 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板书:

穷人

桑娜:等待渔夫探望西蒙-------勤劳善良

《穷人》教学设计 篇6

上一课,我们学了《穷人》的第一段。

描述画面,带入情境:

课文第一段,托尔斯泰爷爷就把我们带到海边的小屋里。海上正起着风暴,没有月亮,外面又黑又冷。我们仿佛看到了在这狂风怒吼、波涛轰鸣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屋里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打渔的丈夫归来这样一个画面。

这一课,我们继续往下学。

二、讲读课文

第二段.

1.描述:桑娜再也坐不住了,她冒着风暴来到海边,想能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什么也看不到。

现在,我们的视线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寡妇西蒙的门口。课文又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画面。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我们仿佛看到_____________。(交代清楚时间、天气、特定的环境、人物的形象。)

(让学生通过想象,描述画面,进一步带入情境。)

(例话:夜是这样的黑,我们借着小马灯微弱的光亮,看清一个女人,头上包着一块厚围巾,站在西蒙的门口,她就是渔夫的妻子桑娜。)

2.天又黑又冷,海上起了风暴,出海打渔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为什么来到西蒙门口(稍停)她是怎么想的?课文接连三次写了桑娜的想。

读读这些句子。

指点:海上风起浪涌,在这漆黑的大海边,耳边听到的是狂风的怒吼,是波涛的轰鸣,清早出海打渔的丈夫能不能平安着回来,还不知道;就在这时,她却想到了邻居,另一个穷人西蒙,可见她对西蒙同情和关心程度之深。

读这些句子,把这种关心和同情读出来,因为是想,声音还要轻些。

指名女生读。

女生齐读。(男生读叙述的。)

(学生的表情朗读,渲染了情境,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体验。)

3.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桑娜又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不难看出,这时,桑娜的心情紧张起来。一进门,她看到悲惨情景,应该怎么读,速度是快些,还是慢些,你自己在下面试试。

(首先投入眼帘的……垂下来。)

提示:一边读一边想象那凄凉的悲惨的情景。

这情景,一下子集中地出现在桑娜的眼前,课文上用了一个很好的动词,看到了吗?(投)

指点:这一个投字说明西蒙的命运桑娜是关注的,是她的视线最集中注意的,投在这里用得很有分量。

她的女邻居躺在床上怎么样了,非常紧张,怎么读?

教师范读。

男生读。

4.这时我们又看到,在已经死了的寡归的身边,睡着两个孩子,这儿描写了一个细节,你们看出来了吗?

(身上盖着旧衣服。)

提示:这个细节,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象到在西蒙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那情景你能想象到吗?

(例话:风呼呼地敲打着门窗,天气是这样的冷,孩子睡了,西蒙勉强撑起身子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孩子的身上,又解下自己的头巾,裹住孩子的脚。她已经气息奄奄了。她看着心爱的孩子伤心地说孩子,妈妈不行了,你们这么小怎能离开妈妈呢?啊,上帝啊,保佑吧,让哪个好心人把孩子拉扯大吧!她一字一泪,辛酸的泪水顺着双颊流下来,滴在孩子的圆脸上┉┉。)

5.渲染:西蒙死了,孩子睡得这样的香甜,说明孩子还根本不懂事。读的时候,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显出孩子的天真、不懂事。越是读出孩子不懂事,越是使是使人感到凄凉、悲惨。

读到这儿,我们都为孩子担忧,没有父亲,又失去了母亲,他们怎么生活下去呢?

6.强调指出,啊,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头巾裹好,抱回家里。

学到这儿,李老师出一个小练习,考考你们有没有把上下文看懂。

出示:桑娜( )把孩子抱回家。表示她一下子拿定主意,态度很坚决。

渲染: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这些都没有想。

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家,她没有迟疑,是抱回家呢,还是不抱回家。

所以书上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指点: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再强调非这样做不可。

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

朗读。

教师读本小节一、二两句,学生齐读第三句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出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

7.你们看,她把两个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这时,我们仿佛看到第三个画面,桑娜不安地坐在床前,身后的帐子里睡着七个孩子。(稍定,让学生想象一下那动人的情景。)

这时桑娜有些害怕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显出了她心里很不平静。

(忐忑不安)

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所以她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甚至会揍她。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一家七口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指导朗读。不安地断断续续地

指名读。

示范:是他来了!(害怕他回来)不,还没来!(后面感叹号,他还没回来,又怕他不回来,矛盾的复杂的心情。)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打我一顿也好。(表示她心甘情愿,语调稍微平些。)

男生读。

指名读。

指点:越是穷,越可以看出这个穷苦渔民的妻子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的品质。

8.描述: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不安地等待着丈夫的回来。

指导朗读:

门,突然门开了,桑娜紧张、不字,连眼睛都不敢抬起看他,当然说话也不会高声了。

而丈夫是个渔民,魁梧、黧黑,说说一定是声音宏亮、粗犷,但和风暴搏斗这么久,死里逃生,拖着破网回来,显得疲劳,情绪沮丧。

男女生对读第一组对话。

9.到这儿,桑娜心上的石头还没有落下,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桑娜想什么?渔夫又在想什么?

桑娜终于鼓足勇气告诉了丈夫,这时她又沉默,这时她想的是什么?

10.分别指导朗读。

桑娜讲西蒙的死,充满了同情和爱。(齐读)

丈夫的嗯,是个问题。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男生齐读)

这时渔夫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们困难的境遇。我们可以哪一个词看出来不仅是桑娜,渔夫也是甘愿帮助别人,而自己受苦的?(熬)

读到这里,我们用上哪一组关联词语。(宁愿……也……)

指点:他们想到一块儿了。在他们看来,把孩子抱回家是义不容辞的,责无旁贷的。

指名分角色读第二组对话。

11.你瞧,他们在里啦强调在。桑娜拉开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些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

(例话:看到七个孩子睡得又香又甜,桑娜激动得上了眼泪。渔夫对妻子说:’桑娜,你做得对!’)

这些内容都可以接下去写。这些都是这个结尾使你想到的。这个结尾就好在这里,干净、含蓄,耐人寻味。列夫o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

12.总结:托尔斯泰爷爷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穷人生活穷苦但品质高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板书设计

穷人

桑娜

渔夫

想起 皱起眉 忐忑不安

一边想,一边敲门 熬过去 理所当然

站在门口想

义不容辞

心想

非……不可……

穷人教学设计2 篇7

这篇课文笔者曾多次讲过,但总觉得不够满意这一次笔者决定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学生的引领人。要知道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也有了较高的认知水平, 所以本课的教学过程应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理解课文,自主完成对本课的学习,这也是笔者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教育理念。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 自主学习是主体自主发展的基本形式。这是为什么必须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必须重视学生参与的最基本的理论根据。主体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 而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素质教育是主体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育模式。所以,笔者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抓住课题 ,认真研读 文本 ,反复思考 、推敲 ,决定“长文 短教”,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设置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

一、“求本”,让学生尝试“自主解读”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要想让学生尝试“自主解读”,就应当回归“本”,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提出这样两个小目标:一是一分钟找出“穷字在课文中出现的次数。二是五分钟找出课文中描写他们是穷人的句子。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尚实”,放手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之道”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实效,要符合“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一诠释。因此,笔者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加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听说读写思的运用能力, 特别是引导学生发现西蒙身上的穷人之善良, 甚至不把西蒙列入“课文写了哪些穷人”这一解读的“死角”。在课堂上,作为对语言文字运用练习的开发,在学生讨论之后, 笔者鼓励学生补写西蒙去世前的表情、动作,以此来揣测西蒙的内心世界。这一“补写”的设计,触及了学生的情感波澜,增加了学生对课文意蕴的理解和感受,使情意宣泄和语言运用融为一体,达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 从而使语言文字的运用自然地进入佳境。

三、“创新”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师只有不断推陈出新, 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笔者确立了这样的目标:让学生用饱含感情的声音读出穷人善良的品质。这一目标的确立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议、评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情感线索和语言线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领悟。要完成这个目标,学生不但要自主去读,还要和同学合作。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使自己沉浸在想象的舞台上, 一会儿愁容满面,一会儿眉头紧锁,一会儿又坚定地点头。抓住这这一目标对学生进行训练, 不仅能使学生思想感情受到感染,语言能力有所提高,还能很自然地为完成本课的另一重点教学任务———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做好铺垫。

穷人优秀教学设计 篇8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揭示课题

1、作者为什么将课题定为穷人,课文仅仅写了穷人的穷吗?

2、板书课题:穷人

二、阅读第二段

1、教师范读,渲染故事发生的环境。

2、学生思考: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桑娜是穷人不是富人?从这段中你还读懂了什么?(恶劣的环境、桑娜焦急的心情、桑娜的勤劳等)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三、阅读第二段

1、学生默读,思考分层。

2、浏览阅读,分组讨论。

3、指名朗读第一层。思考:这一层,你读懂了什么?从桑娜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桑娜的关心和同情)

4、轻声读第二层。思考:西蒙是个怎么样的人?哪段文字最使你动情?(指导朗读,从读中感悟对比描写的魅力)

5、自由读第三层,感悟桑娜的矛盾心理。(分组自由读,小组推荐读,从中体会桑娜的激动紧张担忧后悔坚定矛盾心理过程,启发学生找到桑娜矛盾心理的客观原因)

6、教师小结。

四、阅读第三段

1、轻声速读,准备角色。

2、分角色朗读。思考:通过渔夫的言行,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3、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设问:这篇课文叙述了穷人之间的什么事?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思考练习第三题,体会句子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桑娜夫妇的美好品质。

七、板书设计

穷人

勤劳桑娜西蒙

善良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淳朴渔夫忧虑熬过去

《穷人》创新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桑娜一家的贫穷,理解桑娜夫妇勤劳、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思想品质。

2.揣摩主人公的心理,练习写一段心理描写。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桑娜一家的贫穷,理解桑娜夫妇勤劳、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揣摩主人公的心理,练习写一段心理描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同学们,请看这个字(师红笔板书“穷”),你能说出带有“穷”字的成语吗?

(生说,并由生板书到黑板左边,竖着排列:可能有图穷匕见、穷困潦倒、穷凶极恶、无穷无尽、山穷水尽、穷途末路)

你们了解的真不少,“穷”字在字典里有四种意思:

出示幻灯1:

“穷”字解释:

1.缺乏财物。2.环境恶劣,没有出路。

3.达到极点。4.尽,完。

你能说说这些成语中的“穷”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吗?今天我们讲21课《穷人》,(补充板书:人),这个“穷”字的意思是——

(设计意图:理解“穷”字的几种意思,积累有“穷”字的成语,并由“穷”引出课文重点内容。)

过渡:正是因为课文中桑娜一家的贫穷,才有了她精彩的、扣人心弦的、充满矛盾的心理描写,在第几自然段?

出示幻灯2: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二、层层深入,学习第九自然段的心理描写

(一)初读第九自然段,体会桑娜矛盾的心情

1.谁来读读第九自然段?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桑娜的心情吗?(板书:忐忑不安)介绍“忐忑”写法。

3.还可以用什么词说桑拿的心情?(教师适时板书:七上八下、坐立不安、惊慌失措)

(设计意图:找到课文重点段,初步了解桑娜当时复杂的心情。)

(二)找出矛盾原因,理解桑娜一家穷苦的困境

过渡:为什么她的心理这样矛盾?(穷)默读课文,找找哪些地方写出了桑娜一家的贫穷,并适当批注。

1.略读:

A: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B: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回来。

2.精读:(出示幻灯3)

A: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1)我觉得她找的这句话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品味,谁来读?透过桑娜的沉思,我们了解到了什么?

(2)学语文就要咬文嚼字,你能从哪个词语感受到桑娜家的贫穷?(抓住“从早到晚、勉强、黑面包、只有”)

黑面包是一种用麦皮和少量的面粉做成的,吃起来很硬,口感发酸。

(3)这两句话看似简单而又平淡,其实里面蕴含着许多内容,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4)通过你们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你的朗读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桑娜一家真是——(板书:一贫如洗、家徒四壁、捉襟见肘)

过渡:还哪些地方写出了桑娜家里的贫穷?(渔夫从早到晚地打鱼,他今天的收获怎样?)

B:糟糕,真糟糕!什么都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引导: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这是渔夫简短的几句话,这些话中蕴含着什么?谁来读读?

清早就驾船出去,夜晚十一点多了刚刚回来,至少十七、八个小时,却什么都没打到,每一网都是徒劳无功,没有半点收获。

(设计意图:从文本中获取关于“桑娜一家贫穷”的语句,并通过朗读、想象等形式理解桑娜一家贫穷的程度,让学生了解桑娜一家是那样的一贫如洗、那样的捉襟见肘或者吃了上顿没下顿。)

3.引申理解贫困

小结:是呀,桑娜夫妇竭尽全力,一个早出晚归,不顾随时可能被海浪吞没的危险去打鱼,一个辛辛苦苦地做家务事,但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日子过得一贫如洗、捉襟见肘、家徒四壁。对于这样一个家庭,如果再多两张嘴,这意味着什么?

以前是勉强吃饱,也许以后会是忍饥挨饿。

以前桑娜还能在家里做家务活,多了两个孩子之后……

(设计意图:想象桑娜一家在非常贫困的基础上,抱养了邻居的孩子之后的窘困境况。为理解桑娜夫妇的品质作铺垫。)

4.再次理解桑娜心理矛盾

怪不得桑娜的心里充满了激烈的矛盾,忐忑不安,七上八下,坐立不安!谁来读读这矛盾的心理?

(设计意图: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有关“穷”的内容,进一步引申,理解桑娜的心情为什么那样矛盾、那样忐忑不安。)

三、理解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渔夫得知西蒙死了、两个孩子无人照料这个消息后,他是怎样做的?

(一)初步感知:

1.读: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2.说说你的理解。

3.熬字写法,(板书:熬,四点底用红色)

介绍四点底:煎、熬、烹、煮都有四点底,四点底表示用很长时间、慢慢、不间断地用火煮东西。

“熬”字在字典中解释:1.久煮。2.忍受,忍耐。这里选哪一个?

这个词也可以表示忍受、忍耐,这样换可不可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哦,我们,我们总能挺过去的!

那是一种怎样的忍受?怎样的忍耐?怎样的煎熬呢?(长时间的、忍饥挨饿的、无穷无尽的……)

(设计意图:通过“熬”字再次感知桑娜抱养邻居家两个孩子所遇到的困难和承受的压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夫妇纯朴善良的形象。)

(二)想象情景,理解夫妇的为人

1. 是呀,教师运用黑板上的成语总结:

他们被……煎熬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捉襟见肘的窘况,无穷无尽的贫困,举步维艰的困境)他们的生活捉襟见肘、举步维艰呀!但是——

出示幻灯:

能用上这些关联词语说说桑娜夫妇的想法吗?

哪怕……也…… 宁可……也不……

虽然……但是…… 不论……都……

2.听了这些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桑娜、怎样的渔夫?(板书:淳朴善良、心地善良、无比善良)

3.(出示幻灯5)填写:他们( )贫穷,但是他们( )不贫穷。

是呀,他们贫穷而不落后,贫困而不潦倒。从这贫穷与不贫穷之间,我们分明看见了大作家托尔斯泰笔下桑娜夫妇的什么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用关联词语说话、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桑娜夫妇”的形象。)

三、练习心理描写(出示幻灯6)

上一篇: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下一篇:优秀小学生表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