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评析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潮教学评析

观潮教学评析 篇1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教学评析 篇2

片段一:导入新课, 学习生词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观潮》, 通过预习, 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吗?

生:观, 就是“看”的意思。潮, 这里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自古以来, 它被誉为天下奇观。

师: (板书“天下奇观”) 这里也有个“观”, 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呢?

生:“观”是景观或景象。“天下奇观”是天下奇特或少见的景象。

师:理解非常到位。你们看, 准确理解词义, 就要结合语言环境。课文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请把这一美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吸引我们前往观看,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观赏它。请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2.思考:钱塘江大潮给你怎样的印象? (引用课文的词语说)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学生读文后, 教师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生1:需要重点注意的读音有“崩、鼎、蒙、称”为后鼻音;“薄雾”的“薄”, “笼罩”的“笼”是多音字。

生2:需要重点关注的字形有“蒙”不能少写小短横, “昂”左下不能加点, “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另外, 是草字头, 要与竹字头区分。

师:自由轻声再读读这些词语, 把易错的字音、字形记住。 (学生自由读词语, 大部分学生边读边书空。)

师:观察词语, 说说老师是按照什么规律分类的?

生:前6个词写潮来之前的景象, 接着的5个词写潮来之时的景象, 最后4个词写潮头过后的景象。

师:你不但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还特别善于概括, 能把法宝让大家分享吗?

生:我看了课后练习, 练习2中有提示, 课文就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介绍大潮的。

师:真是个善于学习的孩子, 能够利用一切资源帮助自己学习思考, 希望大家共享这一法宝。

反思:已经具有初步预习能力的四年级学生, 不止一遍地读过文章, 对其中的知识有所知晓, 直接导入是尊重学生、关注学情的明智之举, 也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出手简简单单, 直截了当, 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教当教给方法。学习生词时把理解词义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 如, 特别注意易读错的字音和易写错的字形。理解词义要结合语境;识记词语可以归类等。发现学生能关注课后练习帮助阅读思考这一亮点, 即刻引导学生分享成功的方法。

片段二:细读想象, 背诵积累

师:请大家自读第3、4自然段, 用一个词概括潮来时给你的印象。 (壮观雄伟、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等)

师:你从哪些语句中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壮观气势呢?圈圈画画, 再边读边想象画面, 把它的壮观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师随着学生的朗读, 投影出示句子, 教师相机点拨, 导读。

1.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 横贯江面。 (导读:“白线”逐渐拉长、变粗, 横贯整个江面。来, 把它的变化读出来。)

2.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导读:一丈是3.3米, 两丈相当于三四层楼那么高。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 直扑过来, 真是蔚为壮观。来, 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3.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导读:说说“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再读出这样的气势。)

4.午后一点左右,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导读: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这响声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学, 模仿三声:轰隆隆, 轰隆隆, 轰隆隆, 文中用哪个词来形容?对, 闷雷滚动, 写得多形象啊, 我们再来读出闷雷滚动的情境。)

5.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人群又沸腾起来。 (导读:想象一下, 人群又沸腾起来, 大家会怎么说, 怎么做?)

生1:人们会踮起脚尖, 伸长脖子, 说着:“潮来了!潮来了!”“大家快看啊!快看啊!”……

生2:人们一个个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涌过来的大潮, 叫着:“太壮观啦!”“不愧为天下奇观!”

生3:我想有些人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 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师:对, 书上用哪个词形容此时的情景? (人声鼎沸)

师:刚才大家抓住一些语句, 通过想象、朗诵, 已初步感受到了潮来时的雄伟壮观, 如果老师请你按照一定的规律重新排排这五个句子, 你准备怎样排列, 为什么?

生:我想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排列, 即4、5、1、2、3, 因为课文写大潮来时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写的。

师:说得理由充分!现在老师按顺序把这些句子连成一段话 (出示下文, 括号里的词或句不显示) , 谁能加上一些词语或短句, 使这些句子更连贯、更通顺?

生: (午后一点左右)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过了一会儿) , 响声越来越大, (只见) 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 (很快地) 向我们移来, (逐渐) 拉长, 变粗, 横贯江面。 (再近些) ,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一起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连起来读读第3、4自然段, 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可以帮助记忆。

(录像播放潮来时的壮观画面, 学生自由依据第3、4自然段内容配解说词。)

反思:以读为本, 熟读成诵, 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 我精简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 交流感受, 多读, 读懂, 读好文章重点语句, 读出大潮来时的变化和气势, 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之后通过排列句子的练习, 了解作者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再利用播放录像, 为其配上解说词的练习, 巧妙地让学生享受背诵记忆的成功, 懂得熟读自然就能成诵。

片段三:巧设练习, 重在运用

师:同学们, 本课语言描写生动形象, 好词佳句值得积累。你能归类摘录哪些好词呢?

生:我摘录观潮者神态、动作的词, 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踮着脚”。

生:我摘录描写大潮声音的词, 如:“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描写大潮样子的词, 如:“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

师:通过词语归类积累语言真是个好方法, 这些词你们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检验一下。你们能不能在下面一段话的括号里填上从课文中学到的词语, 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出示:农历八月十八, 我在海宁观潮。潮来之前, 江面上 () 。可潮来时, 却一浪一浪 () , 一浪一浪 () 。潮水声犹如 () , 海堤上尽管 () ,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 潮过去了, 消失在 () 的地方。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 然后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生:农历八月十八, 我在海宁观潮。潮来之前, 人们 (昂首东望) , 江面上 (风平浪静) 。可潮来时, 却一浪一浪 (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一浪一浪 (像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而来) 。潮水声犹如 (山崩地裂) , 海堤上尽管 (人声鼎沸) ,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 潮头过去了, 消失在 (水天相接) 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两个一浪一浪用得真有水平。还有不同的填法吗?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 (浩浩荡荡) , 一浪一浪 (齐头并进) 。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 一浪一浪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 (漫天卷地地涌来) 。

师: (圈画出“人声鼎沸”) 这个词可以换成“人山人海”吗?

生:不能。因为后边写“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 应该和声音有关, 所以要用“人声鼎沸”。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练说。)

《观潮》艺术三美 篇3

一、自然美

钱塘江潮是大自然展示伟力的一种形式。作者简笔勾勒了它雄奇瑰丽的形象,展示了它壮阔奔涌的自然伟力。《观潮》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巨浪滔天的风景画。

作者在开篇即明示:“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接着,又用“既而”一词表明了海潮来速之急;用“玉城雪岭”、“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形和色、声与势,凸现了它汹涌澎湃、翻江倒海的雄姿。

这些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示了钱塘江潮壮丽的雄姿,而且展示了它身上那种勇往直前、气壮山河的奇伟之力,一种

因为力量的膨胀而产生的庄严和雄伟的气魄。这是大自然的力量之美、阳刚之美。英国美学家托马斯·班纳特在《大地上的神圣理论》一书中说:“我认为,自然界的庞然巨物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除了天上的苍穹以及浩渺无际的星空之外没有比大海和高山更叫我感到愉快的了。这些巨大的东西有一种庄严和雄伟的气魄,在我们的心灵中激起伟大的思想和激情,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上帝和他的伟大。”周密笔下的钱塘江潮不正是这样的“自然界的庞然巨物”吗?它豪迈的气慨让我们感到庄严和雄伟,它奔涌的力量让我们充满想象和美感,它壮美的英姿让我们焕发着力量和激情。钱塘江潮不仅美在形象,而且美在力量。这就是钱塘江潮的自然之美!

二、风俗美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一词中写到“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能不忆江南。”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也写到“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由此可见,钱塘江观潮的可能始于唐朝或唐朝以前,至北宋已成了当地盛行的一种风俗,南宋时又加进了军演和弄潮等活动,形成了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

本文写此风俗主要描写了水上活动和岸上观潮的动人情景。水上军演通过整齐雄壮的队列,变化多端的阵法,谨严有序的操演,给人一种威武豪迈之感,表现了水军将士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慨。水上弄潮则着重表现了吴中健儿劈波斩浪、奋勇争先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弄潮技艺。这些水上活动突出的是人与潮的搏击、人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交融。它给钱塘潮这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增添了许多亮丽的人文色彩。

此外,作者在最后一段写观潮盛景,也是这一娱乐活动的一部分。江面海潮翻腾壮阔,水上表演精彩动人;岸上车马塞途,人如潮涌。这是一幅多么热闹而又美丽的风俗画啊!

三、语言美

本文语言不拘格套,自由挥洒,文笔平易简洁,文风自然流畅。其优美生动的叙述、工丽精巧的描绘,更是独具特色、别具匠心。

首先,作者将叙述语言和描写语言有机融合,创造了生动形象的画面。第一段既是对钱塘江潮自然美的生动描绘,又映衬了下文水上表演的绝妙精彩。二、三段写水上表演也是叙述与描写的绝妙结合,如写水军演习:“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写吴中健儿弄潮:“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这些描写既是生动的叙事,又表现了作者对水军将士和弄潮健儿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其次,作者熟练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和人物的特征,展示了自然景物之美和人情风俗之美。如“玉城雪岭天际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一句,只用了两个比喻一个夸张两种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壮瑰丽的形象和宏大的气势。引用杨万里“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的诗句则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潮水横断江面,逆江而上的雄姿。写水军将士在水面舞刀弄枪如履平地,“吴儿”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而手中大旗“略不沾湿”,显然也有夸张之意。但由于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没有斧凿之痕,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文章多用短句,语言凝炼生动,既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也显示了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如“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这些短句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动态美和弄潮表演的精彩动人,而且能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文章语言的优美生动由此可见一斑。

纵览全文,作者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钱塘江潮壮阔雄伟的自然之美,描画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吴中观潮风俗画。自然景物之美、人情风俗之美和文章艺术之美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艺术的和谐交融之美。这就是《观潮》的艺术之美。

《观潮》教学案例 篇4

滩上联合小学四年级语文

赵晓娜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读的兴趣。下面是“潮来时”的一段教学片断: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勾出出来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师: 哪个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充满感情的给大家读一下? 指名学生积极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大潮沸腾了!这个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你们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来?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老师抓住这个契机,)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学生如临其境地(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老师然后指名学生感情朗读。

师:谁来说说,横贯江面是什么意思?

生:占满的意思。

师:你用什么方法理解到的?

生:从其他同学读到“横贯江面”时做的动作体会到的。

师:一边观察,一边动脑筋理解,这种学习方法很好。你们也做做动作读读这句话。老师全面巡视,适时帮助,参与学生的读和评议

(学生读得铿锵有力,似乎要把整个江面占满,可以看出学生都理解了),两个学生带上动作读后互相评议对方。

(学生读得有滋味,激发了老师读的愿望,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在这个读的片段里老师让学生先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老师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老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而是从深层次分析,反映了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课文中的语句写都很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就这样在学生竞争着读,男女生比赛读,老师参与其中竞赛,小组比赛读中学生读的主动,读的绘声绘色。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在前面分别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回归整体,老师请学生再读一读三段,引导学生们也去观潮。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现在自己说说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可以看书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还可以跟着老师的画面说。

(学生自由说,兴趣很高)

学生一起边看课件画面边说边表演潮来时的景象。

观潮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出示课件:复习重点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2.师生问读。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师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什么样?生读描写江面的句子。

师问:江边又是怎样的景色?生读描写江边的句子。

师问: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生读描写海塘大堤上的句子。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引导默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指名读文。把感受通过读抒发出来,并适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比喻句的运用)

3.品读文本,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

引导学生边读边谈谈自己想象到的。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学生们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考。具体操作是:我刚才听到你在读这句话中,特别突出了“好像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

预设生成:

此时,孩子们可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道:平时我听到过大雨来临之前,那由远而近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较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一定很猛、很大。

小结:是啊,就像他刚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一句。

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

(2)“过了一会儿„„”

学生会紧接着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体会。引导学生抓住“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具体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

通过朗读再现这壮观的景象。

出示课件:大潮由远及近的视频画面。

齐声朗读这句话。

到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较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们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米多”来深刻感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观啊!

引导学生描述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形成无数的巨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错、撞击,形成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如同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挡住了,看不到了。”

(4)“越来越近„„”

出示课件:通过句子的对比,体会词语的精妙作用。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奔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们在①和②的比较中,可发现: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无数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万匹”这个词语。在②和③的比较中,可发现“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子,其场面浩大、宏伟、壮观。趁着学生们交流的高潮,请三个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势。其他人闭眼欣赏,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对形象直观的词句比较和诵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势仅从形态可以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可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观。

指导朗读: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4.有感情朗读,领略大潮的变化奇观。

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和作者一起站在钱塘江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的潮水越来越近,浪头也越来越高。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5.师生合作读二至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

(1)学生读描写大潮的语句,其他的由老师读。

(2)读后你们发现什么了?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6.出示课件:观看完整的大潮变化的视频。

(1)看了视频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啊?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

(2)请你再来读读二至四自然段中最能够表达你现在心情的句子,一会儿读给同学们听。

(3)让我们把三、四自然段背诵下来。

7.略读“潮过后”部分,感受大潮气势犹在。

最后一个自然段其实重点词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而且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还要注意教学时间和重难点的分配,引导学生读中关注“还在、依旧、才”这三个词语,体会到大潮气势犹在。

(三)梳理整篇文章的顺序,回归整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观潮》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设计】

以读为本,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

何 艾 香

称:

小学高级语文教师

位:

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办皇甫小学

联系电话:

*** 地

址:

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办皇甫小学 邮

编:

710106

以读为本,让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办皇甫小学 何艾香

【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2013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本教学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师生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一种动态的、生成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升。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2、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

3、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教学重点】

一、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二、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突破难点的方法】

一、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二、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一)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读了课文,学会了本课的生字,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成因,理清了课文的层次,谁还记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潮来之前的景象是怎样的?

(三)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走进钱塘江大潮,去感受那天下奇观的壮丽风采!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根据语文教学从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回顾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明白本文作者是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了解潮来之前的景象,为本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披文入境,深悟“奇特”。

(一)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到底奇在哪里呢?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二)学生自由交流读书收获,教师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 提示学生交流时按可以参考这样的方式:

(1)我认为最能体现大潮奇特的句子是----------(绘声绘色的朗读该句),在这句里我从------------------------(那个词)感受到-。

(2)我认为最能体现大潮奇特的句子是------(绘声绘色的朗读该句),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方法。(比喻,把-------------比作-------------。拟人,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自主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

2、预设: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句A: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抓住吧“隆隆”“闷雷”理解该句。形象写出了潮在远处时的声音。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模拟闷雷的声音。指导朗读)

句B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模拟“沸腾”。“人声鼎沸”。教师可提问学生:当时你在江边,会说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潮来了,潮来了。这就是“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句C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句D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课件出示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体会比喻的用法。两丈多高,具体有两层楼那么高呢!赛读,指导学生读出潮头两丈多高,六米多高的气势。)

句E 比较句子: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地裂,好像 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生(1)句,小组(2)句,全部(3)句,通过比较明白此句的特点:)

【设计意图: 这一版块的教学是全文的重中之重,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教师相机点拨,是因学定教,摸清学生的学情,从学生这个“服务区”走向老师,而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学生走向最远的终点。在重点句的教学中,采用了模拟情境,比较,分析等不同的方法,最后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味道】

(三)观看录像,欣赏钱塘景大潮的壮观景象。

师: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设计意图: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四)此时此刻,你就是站在钱塘江边观看大潮的人,你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录像,将学生置身于钱塘江大潮的现场,这时,学生一定有许多话想说,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大自然对话,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五)指导朗读。是呀!钱塘江大潮多么的惊心动魄、奇异壮观呀!请同学们美美的读读第三、四节,把你的感受尽情的抒发出来。(自由练读,个别读,教师范读,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 读,力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自由练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范读,便于教给方法,齐读,训练面大;以期达到:书声琅琅,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三、理清顺序,指导背诵(课件演示)

(一)考考你,填空理解:

课件: 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人群又沸腾起来。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 崩地裂,()。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

(二)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听其声,观其形,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练习,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方法,听其声,观其形,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的写作方法。】

(三)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看着屏幕)

(四)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 :将背诵引入课堂,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四、自主品读,潮去之“奇”。

(一)引读最后一节:

师:最美好的总是走得最急的时光。霎时,潮头奔腾西去。

生: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看看堤下,降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

(二)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一)虽然钱塘江大潮已经奔腾西去了,可是岸边的人们却久久不愿离去。激情在胸中激荡,情不自禁要一吐为快。古往今来,许多大诗人,大文学家来到钱塘江观潮,深深的被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所折服,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同学们呢愿意读读吗?

(二)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杂曲歌辞·浪淘沙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十八日观潮

宋·陈师道 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常共客飘飘。

七绝 观潮 毛泽东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设计意图: 201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适当的开发教学资源,这里引入的三首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歌比较浅显易懂,通过朗读就能传达出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观,并将课内向课外延伸。】

(三)师生总结,升华感情。

师:吟诵着这些壮美的诗篇,我们情不自禁的感叹:

生: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

师: 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人间的瑶池”——四川藏龙山的五彩池;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伟壮丽庐山瀑布;那四季如画的东北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感到

生:自豪,骄傲!

六、作业超市:

(一)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词,办一期手抄报。,在班级展览。

(二)以小组为单位,试写赞美钱塘江的小诗一首。

【设计意图: 让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作业,通过合作来完成一份作业,既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补充资料,课外阅读。

给学生讲资料下发,让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作为班集一周一首诗歌的背诵材料。

资料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译文:钱塘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为壮观。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一般,慢慢地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天地冲荡太阳,气势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即杨万里)诗中说:“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可直译)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资料二:描写钱塘江大潮名诗.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白居易《潮》: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苏轼《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设计意图 :我班开展一周一首古诗的背诵,这里的资料就作为晨读的背诵资料。结合课文,补充相应的古诗,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常规的训练。】

附: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

观潮 篇7

有些政府权力像癌细胞不加抑制即扩散

(《中国企业家》2012年08月22日)

现在阻碍改革的“利益”, 是政府主导经济情况下形成的机制。首先政府官员, 改革本身就是权利不断从政府手里交给老百姓的过程。政府官僚系统有一种自然膨胀、自然扩大权力的冲动。如果我管的很少, 理我的人就很少。我可能不在乎别人是否给我送红包, 是否贿赂我, 但我很在乎别人是不是尊重我。你权力越大, 你走到哪里越牛气。所以他们有一种扩大自己权力的本能。一旦领导人没有理念, 这些政府权力就像癌细胞一样, 你会没有办法抑制它, 你没有那与之对抗的力量, 没有健康的细胞不断地吃掉它, 它就不断地扩散。

周俊生:

经济发展需要建立新的支撑点

(《新京报》2012年08月24日)

中国经济需要建立起新的更可靠的支撑点, 这个支撑点就是振兴内需, 应将经济调控的重点转移到提高民众的消费上来。而内需市场之所以长期不够活跃, 核心的原因还是在于由于收入分配结构的缺陷长期未能解决, 导致普通民众收入过低, 无法承载起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也使内需难以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撑点。要让强大的内需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支撑点, 就短期来看固然需要政府出台一些刺激政策, 但更重要的还是在于抓紧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让社会财富分配向普通民众倾斜, 使他们的收入水平能够快速提高, 从而使内需市场保持足够的活力。当民众普遍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消费的时候, 中国经济也就建立起了一个坚实的支撑点。

笔夫:

地方版4万亿投资钱途在哪

(《华夏时报》2012年08月25日)

未来三年内, 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内的基础建设投资规模将会达到1.5万亿元, 13座宏伟的跨江大桥将支撑起巨大的投资需求;而重庆将会用几乎相等的资金建立起7个千亿级的工业集群。仅仅是一个四万亿, 其所留下的阵痛似乎并未完全退却, 为配合中央四万亿投资计划, 各省融资平台不惜重债缠身, 地方财政实际已经是精疲力竭。令人难以理解的是, 地方政府凭什么再造一个规模几倍于四万亿的投资计划。如此巨大的投资, 到底是有钱还是没有钱?实际上地方政府长官并不太清楚。迄今为止, 中央部委并未鼓励地方启动大规模建设, 所以根本谈不上财政上的配合与支持, 而银行系统即使有心, 估计也难有余力。由于中央调控, 土地财政的价值循环早已中止, 地方政府融资计划的依据到底在哪里?

孙乐:

打破户籍藩篱还应迈得更远

(《经济观察报》2012年08月24日)

户籍制度问题的背后, 是人们在同一片蓝天下能够享有同等国民待遇的渴望。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 而以怎样的方式、怎样的魄力来推进, 却是在真正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在追求自由迁徙的道路上, 中国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们没有办法选择出身, 选择自己的祖国, 但一个国家能够也应该给予自己的国民突破身份枷锁, 追逐自由梦想的机会, 让每一个怀揣梦想的青年在这片土地上不因户籍所强加的现实磨难而妥协, 让自己的国民在祖国的大地上自由迁徙。这才是一个政府的责任担当、一个国家的最大荣耀。

官员财产不公开房产税免谈

(《投资者报》2012年08月27日)

开征房产税必须“财产透明”, 这就涉及官员财产公开。对老百姓来说, 财产是个人隐私, 但这种隐私其实是对政府公开的, 政府的房管和税务部门, 完全掌握着老百姓的房产、收入信息, 并以此收缴税费。如果官员真是百姓的“服务者”, 那么在财产问题上, 政府官员为何就不能向百姓公开?“高官无隐私”已是国际惯例, 它能有效防止腐败。如果官员财产不公示, 房产税就可能变成“对民不对官”的不公之税, 更可能给征税权带来寻租空间, 滋生新的腐败。所以, 只有解决了官员财产公开问题, 公众对“房产税”的心理底线才能形成。

詹国枢:

电商大战咋成了营销骗局

(《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08月28日)

《花钟》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8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3课《花钟》。从题目看,花钟是用花草做成的钟。生活中有人见过花钟吗?(生沉默无语。)

师:同学们都没有见过用花草做成的钟,是吧?嗯,看,老师这儿就有一座用花草做成的钟。(出示做好的花钟,有指针。)漂亮吗?

生:漂亮!

师:我们把它挂在黑板上。(将花钟贴到黑板上。)在我们祖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这样的用花草做成的——钟。(随屏幕显示,介绍各地花钟。)李老师的家乡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在著名的中央大街旁,也有一座巨大的花钟。我还在那儿留过影呢。看,李老师精神吧?

生:精神!

师:不过,我在这花钟前显得有些渺小了。这些花钟,不仅美观,还能报时。那是因为人们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将花卉之美同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了。那么,作者介绍的花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轻轻地把书翻到第13课,听老师来读课文,看看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你也可以试着轻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师配乐朗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什么就说什么。

生:我知道了有些花是几点开放的。

师:是啊,一天之内,不同的花是在不同的时间开放的。这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指名另一生。)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为什么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师:哦,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还有谁知道了什么?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了各种各样的花可以组成花钟。

师:把这3个自然段的内容合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师: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特别多,下面同学们自由地再读读课文,别忘了拿好铅笔,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它们读准确。开始吧。(生读生词。)

师:好了,先读到这儿。刚才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我还看见有的同学在查字典,这是学习生字新词的好方法。现在,请你们认真看着书,把画出的带有拼音的生字词读给你的同桌听。

师:好,看准拼音,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读得很准确。现在,我们看屏幕,离开课文中的拼音,还能把它们读准确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自由练读。)

师:好,现在请这一组的同学读给大家听,每人读一个词,开始。

生:争奇斗鲜。

师:那是鲜艳的——“艳”,是吗?再读一遍。

生:争奇斗艳。

师:嗯,“争”字读得多准啊!临来之前我还担心呢,重庆的小朋友普通话说得怎么样呢?听你读了这个词语,我放心了。来。(指另一生。)

生:芬芳迷人……

师:同学们读得很准确。现在,大家看一看,这些词语中哪几个在课文中是描写花的呢?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

生:芬芳迷人。

师:嗯,闻一闻。(陶醉地。)好 ——

生:(一样陶醉地。)—— 香啊!

生:欣然怒放。

师:噢,就像过年的时候礼花绽放一样。

生:艳丽、娇嫩、淡雅。

师:嗯。(见仍有同学在举手。)哦,还有啊?你说吧。

生:暮色。

师:他说“暮色”是形容花的,大家快去读一读带有“暮色”的句子。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我问问你,(微笑着面对刚才答错的那个同学。)读了课文你认为这个词是描写花的吗?

生:(不好意思地轻声说。)不是。

师:那你知道暮色是什么时候的天色吗?你再读读那句话。

生:(默读后。)晚上。

师:几点钟呢?

(生无语。)

师:谁来告诉他?周围的同学们,谁读到那句话了?

生:(就是那位答错的同学迅速浏览课文后,兴奋地喊。)6点!

师:没错,傍晚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天色就是暮色中了。

师:课文当中这些描写花的词语,有描写花色的,有描写花香的,还有描写花美的。这里面有两个词正好是一对,都是描写花色的。(屏幕显示,生观看后作答。)对了,淡雅,淡淡的;艳丽,艳艳的。两种色彩,两种不同的美。下面我们再看一看,这么多描写花的词,在课文中都用它们描写了哪些花呢?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把花的名字画下来。(生勾画。)

师:谁找到了?来说一说。

生:我找到了,“艳丽”是描写蔷薇的。

生:还有万寿菊、昙花、牵牛花、午时花……

师:好,我们看,课文中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多的花,(课件出示。)叫叫它们的名字吧!(生伴随课件出示的花认“花”。“花”下附有花名,最后许多花一起显示。)

师:这么多的花真是——争奇斗艳,芬芳迷人啊!我们看看,这些花,哪一种可以说是淡雅的,哪一种可以说是艳丽的呢?

生:艳丽的蔷薇、淡雅的昙花……

师:看来,大家已经理解了淡雅和艳丽的意思了。那这些花里,哪一种花是最娇嫩的呢?课文中告诉我们了,找一找那个句子,自己读一读。(生读。)

师:课文中是怎样介绍花的娇嫩的?我们一起读一读。(屏幕出示语段:比如,昙花的花瓣……灼伤的危险。生读。)

师:看啊,这娇嫩的大花瓣啊,气温高一点,阳光强一点,就有被灼伤的危险,可真是够——

生:娇嫩。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词。(生高声齐读。)

师:不够娇嫩呀,再读一遍。(生温柔地读。)

师:这回有点味道了。我们来看,蔷薇花是艳丽的,月光花是淡雅的,昙花又是那么的娇嫩。“欣然怒放”在课文中是描写哪一种花开放的样子?谁找到那个句子了,读给大家听。(生读“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再次指名读后,师生齐读。)

师:我们要想记住一个生词,就可以像刚才这样,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多读几遍,这样,你一定会记得很牢的。我们看看,除了说欣然怒放,课文中描写花开,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呢?默读课文,画一画描写花开的语句。

师:好,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请你来读——

生: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师:嗯,你找到了这一句。还有吗?

(生分别读自己画出的描写花的语句。)

师:你们觉得这些描写花开的句子中,哪一句作者写得最好,你就把哪一句读给大家听。谁先来读?(生沉思。)

师:你认为作者哪一句写得最好呢?

生:艳丽的蔷薇绽放了笑脸。

师:多美啊!

生: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师:咱们上课好久了,我有点累了,我想像月光花那样舒展一下我的身体。(师做舒展样。)哦,好舒服啊!你们也像月光花一样舒展一下自己的身体。(生做舒展的动作。)

师:现在,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还有谁,喜欢哪一句?

(生分别朗读自己画出的句子。)

师:你们看,作者……哎呀,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读啊?那这样,你把最想读的那一句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好吗?(生读。)

师:好,我们先读到这里吧,刚才我们看到了作者笔下的这些花呀,它们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情,就像你们一样可爱。看来,写花的开放不止一种说法,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一个意思,这篇课文给你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要想把这个本领学到手,摘抄句子是个好办法。下面就打开你们的摘抄本,从刚才我们读到的描写花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你喜欢的,抄在积累本上。(生摘抄,师巡视。)

师:(示意暂停。)以后,如果你们再听到、再看到描写花的词句,都可以摘抄到这一页上。在刚才的学习中,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们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还有一些句子都读好了,也读懂了,还积累了那么多描写花的词语和句子。那一朵朵美丽的花,是不是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花钟里种的就是这样一簇簇美丽的鲜花,课文里那座花钟的秘密,也就在这些鲜花之中。下面,老师和同学们配合来读一读,我带你们一起去探寻这座花钟里的奥秘。拿好书。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4点,读——(生跟读。师继续引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好,现在,同桌之间也这样来读读课文吧。(生自读课文。)

师:好了,现在老师来说什么时间,你们说什么花开。我来考考你们课文读懂了没有。凌晨4点——

生: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那如果我说什么花开,你能对出时间来吗?

生:能!

师:这么有信心。准备好,可以抢答。万寿菊开了——

生:下午3点。

师:花的开放时间能那么准吗?那么,你应该用什么词来说更好一些呢?书中就有一个词,刚才咱们还读过好多遍呢!哪个词?

生:左右,还有大致。

师:除了用“左右”、“大致”,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大概、大约、差不多……

师:好,在刚才这一问一答之中,聪明的你们已经探寻到花钟里的秘密了。课文中提到了一位植物学家,他发现了这花的秘密修建了一座花钟。现在,你们就带着他的创意,两个人合作,共同修建一座花钟吧。(拿起一生桌上的小口袋。)这个小口袋啊,很神秘,现在可以打开了。看清每种花的名字,再认真读读书,看看每种花应该种在什么地方。黑板上的这座花钟,我想请两名同学来帮助我修建。(生修建花钟。)

师:(示意暂停。)大花钟的修建已经完成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种在这花钟上的花,将在这一天之内,陆续开放。现在,这座花钟可以拿掉它的指针啦!因为——

(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句,示意齐读。)

师:多奇妙啊!用这句话来夸夸咱们修建的这座花钟!自豪一点,“你只要看看……”(师范读。)

生:“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师:有趣吗?

生:有趣!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把你的这个感受写在黑板上。你们呢,可以把这个词写在课题的后面。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这花钟可真——

生:有趣!

师:(指黑板上的花钟。)你看,它,现在不需要地下的那个机械结构了,现在它也不需要这个指针了!用花的开放,就可以表示时间,这才是真正的——(指课题。)

生:花钟!

师:只可惜还有几个时刻没有花来表示呢!现在是下午两点左右,这节课也该结束了。老师查阅了很多资料,都没有发现下午两点钟开的花,但是老师找到了一种在两点钟闭合的花,名字叫深红海绿,它也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啊!我把它种在这里。(贴在黑板的“花钟”上。)其他的时刻,该用什么花来表示呢?(贴问号。)这就等着你们到课外书中、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了。

评析:

这堂课,在如下4个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其一,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从课文的语言美进入到意境美,再从品味美中感悟美,由欣赏美逐步过渡到创造美的境界中去,使学生切切实实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这节课,教师从字词入手,过渡到各种花的特点,从抓特点中体会句子的优美,由句子扩展到段落,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在领悟了“花钟”的奇妙之处以后,学生一起动手,自己设计一种新的花钟。这种把美的陶冶与语言运用自然结合的设计,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交融,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其二,学生在课堂上采取的是研究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这节课,教师时时、处处挖掘学生潜能,研究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研讨:“暮色”是形容花的颜色吗?哪些花艳丽,哪些花淡雅?花的开放有哪些不同的说法?花钟为什么不需要指针等等有意思、有意义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去,很好地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为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其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使这节阅读课从过去的内容本位走向了“学生为本”。本课紧扣教材,围绕课文进行语文训练,但又不满足于“解说教材”,而是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见闻结合起来,课前了解各地的花钟,课中交流各自的见闻,课后延伸信息空间,不断展开对相关知识的构建,从而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教师不被凝固和僵化的所谓“知识系统”所束缚,更不是扼杀创新与探究的所谓“回归”旧有的“常态”,体现出崭新的“教材观”。一线教师参与教材建设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四,轻负担高效率的教学实效。朱作仁教授早就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扎实、朴实、落实”的教风要求,这是全国广大语文教师早已熟知的经典论述。但是,在课堂上能始终坚持这一标准的人并不多,特别是在一些“赛课”上,更是难得一见,因为“赛课”的作秀掺假在所难免。然而,李晓密老师的课则不是这样。她从教材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出发,不是去“一比高低”,而是在“一心一意”地教好学生,一切以让学生得到真收获为目标,坚持走正路,上好课。这在当今,尤其是诱惑多多的不良风气下,更显得难能可贵。

上一篇:环保初一作文下一篇:企业宣传片制作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