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味书屋》(共11篇)
“不必说碧绿的菜菜蛙,光滑的市井蓝,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清洁的叫天子忽然从草简直窜到云霄里去了……”
我读鲁迅先生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鲁迅先生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年情怀。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与伙伴一齐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所以害怕百草园中的“赤练蛇”。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与百草园不一样的世界,作者逼真的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描述了出来。但鲁迅先生并未将三味书屋写的死气沉沉,而是经过儿童在课余时间玩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趁机偷乐的两个小故事的描述,表现了儿童喜欢玩耍这种不可改变的天性。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躺在厚厚雪地上将自我的身体印在上头,从来都没有感觉到过冷,还把这当成是一种乐趣;我还经常和小伙伴们一齐建造一个自认为很了不起的工程。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时我在读了文章后有了那么多感动。
1 书屋建设情况
1.1 总建设数量排行
截止到2016年2月29日, 全国共建设农业科技网络书屋475 761个, 其中种植业书屋453 826个, 其他类书屋21 935个。 网络书屋建设数量前5名的省份依次为:湖北省、河北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 (详见表1) 。
1.2 单位书屋建设数量排行
截止到2016年2月29日, 全国共建设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单位书屋9 532个, 其中种植版书屋8 703个, 其他类书屋829个。 单位书屋建设数量前5名的省份依次为:福建省、江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湖北省 (详见表2) 。
1.3 个人书屋建设数量排行
截止到2016年2月29日, 全国共建设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个人书屋466 229个, 其中种植版书屋445 123个, 其他类书屋21 106个。个人书屋建设数量前5名的省份依次为:湖北省、河北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 (详见表3) 。
2 书屋使用情况
2.1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2月份使用排行
2016 年2 月份, 全国共使用网络书屋2 633 084次, 其中种植版书屋2 596 164次, 其他版书屋236 920次。 截至2016年2月底, 网络书屋使用排行前5名的省份依次为:安徽省、河北省、吉林省、湖南省、福建省 (详见表4) 。
2.2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总使用排行
截止到2016年2月底, 全国使用网络书屋共计161 138 081次, 其中种植版书屋136 750 940次, 其他版本书屋24 387 141次。 网络书屋使用排行前5名的省份依次为:河北省、湖南省、四川省、安徽省、重庆市 (详见表5) 。
3 月度单位金牌用户
以区/县 (含农业局、畜牧局、水产局、农机局等) 为统计单元, 按月统计每个省各个县农技员的平均基础分 (平均基础分=县所有农技员月度基础分之和/县农技员总人数) , 按平均基础分由高到低选出各区/县 (要求月度县平均基础分不低于100) 。 根据每月平均基础分 (书屋登录、浏览、下载所得积分) 进行排名, 评选出月度单位书屋金牌用户。
2011-08-19 08:43:50
来源: 成都全搜索综合 编辑: 赖捷
跟帖0条
进入跟帖
编者按:昨日《成都商报》报道了成都实体书店面临的窘境。而这样的窘境以及转型,在北京、台北的书店里早已发生。大量市场统计已经表明,实体书被电子书打败只是时间问题,人们对纸质看似固执的偏好无法扭转这一进程。但可惜的是,成都目前多数民营书店,仍以卖书卖杂志作为主要经营模式,其前景令人忧虑。作为一个有着文化底蕴的城市,成都的书店应有条件像北京的一些书店那样尝试转型,这篇调查报道对此有详尽阐释。
文/李卓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我们现在生存的价值大概已经是一种符号了。”三味书屋主人刘元生淡淡地讲述着她的心境。即便没有房租压力,创立23年之久、中国最老牌民营书店之一的 “三味书屋”,近日也挣扎在“开一天,赔一天”的生存边缘。
纵观近几年国内民营书店市场,仅北京地区,第三极书局、北京五四书店就陆续消逝不见,豆瓣书店直营店关张,单向街、三联书店的规模收缩……据数据统计,2007年——2009年间,国内民营书店就减少了1万多家。
一个公认的现实是,“网购+电子书”是这些纯粹的民营学术书店遭遇的最大冲击。那么,接二连三的书店关张究竟是文化消亡的悲哀,还是新时代消费的必然选择?书店的多元化经营是唯一出路还是救命稻草?书店经营者们耐得寂寞,不怕艰苦,怎样才能平衡理想与现实?
在这条充满荆棘的光荣之路上,那些落寞的身影,正渐行渐远,也许,一切都是暴风雨的前奏,一场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正在酝酿。
三味书屋:“开一天,赔一天”
从开设中国最早的一家民营书店,到亲历这场由盛而衰的市场变革,刘元生可以说是国内民营书店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好的见证人。
刘元生一直坚持与老伴亲自打理书店。满身书香,一派儒雅的刘元生,虽已年过古稀,眉宇间依然韧劲十足,认识她的人都尊称她“先生”。
见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天,刘元生坦言自己近来身体不是很好,加上书店的讲座自今年3月份起就被迫暂停,心情一度低落。雪上加霜的是,受书店旁正在施工的高楼噪音影响,二楼茶座也不得不暂时歇业。“除了一些老读者,再远也会来书屋看看,其他读者越来越少。”
成立于1988年的三味书屋是中国最早的民营书店之一,坐落在北京西长安街佟麟阁路口。那时候,西单图书大厦还是西单劝业场,是平民百姓买衣服的去处;那时候,还没有万圣书园、国林风、风入松、三联书店这些后来一度引领文化风骚的地方。
“书屋周边原来的知识结构环境还很好,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直到2005年,读书买书的氛围还很浓。”刘元生介绍说,可而今周边大楼林立,除了政府大楼就是银行大厦,且书店位于快速道旁边……“环境的变化,使书屋经营每况愈下。”
客观来讲,“开一天,赔一天”已经成为三味书屋目前真实的经营现状,“而我现在所说的赔,还是没有把房租成本计算在内的,如果计算在内,我们从开业头一天就在赔。”
按理说,三味书屋所在地是刘元生夫妇自家祖屋,处于黄金地段,夫妇俩随时可以卖了房转身成为富翁。可是,他们坚持了下来。
网络对书店经营的冲击让刘元生深有体会。惨淡的经营让刘元生夫妇一度很矛盾:“现在网络的书籍品种很多,但受销售影响,书店进多了会积压,也没有钱去大量进书,这让我们感觉愧对读者。况且,网络确实比书店要便宜。”
在刘元生看来,国家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某种层面把人们的视线和关注点都从书业上转移了。但他坚信,读书人永远会有。“我们现在抱着一种心态,只要听说哪里办了书店,我和老头都衷心地感到欣慰,从来不会认为同行相残。”
刘元生表示,现在民营书店的主人靠着一种精神在做挣扎,“他们有租金的压力,比我们更难。”“商业也是一种学问。外面一切变化非常大,非常快,三味书屋是以不变应万变。”
“可我已经70多岁,按理来说(三味书屋)早就应该划上句号,迟早也要划句号。” 刘元生说,“外界给三味书屋增加了很多美丽的词汇,但事实上,我觉得我们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一点感兴趣的事情,但是我们做得比较认真,而且我们坚持不挂羊头卖狗肉,仅此而已。”
文化需求的网络替代
典型80后“书童”张敏,每年入手书籍50本左右。尝试过电子阅读后的他,依旧坚持钟爱纸质书籍。理论上说,张敏这样的群体应该是现代民营书店的主力消费军。
“以前经常逛书店,看到好书,随手就买。”张敏告诉记者,2009年以后,逛书店的习惯就慢慢改变了。
“第一次从网上买书以后,比„便捷‟更直接的感触就是 „好便宜‟!”张敏回忆,而这三个字对于一个纯粹爱书的人来说,意味着花同样钱、读更多书。
网络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支配方式、阅读方式,以及书籍购买方式。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在梳理2010年图书行业市场时,用六个字概括他的心情——“这乏味的一年”,其中,民营书店受到的冲击,与网络有关的四大事件首屈一指:
“京东百货介入图书零售行业、百道网投入运营后的尴尬、„快书包‟的售书模式以及当当网在美国的上市。”刘苏里指出,包括2010年亚马逊的Kindle、苹果的iPad、国内的汉王、盛大文学的“锦书”等各种阅读器的争相面市,仿佛群雄逐鹿,网络给整个行业乃至整个文明形态带来前所未有的变数,甚至印刷文明会在网络冲击下大比例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喜欢一样东西,不在于它本身,更多在于它的功能。图书的功能,在于传递一种知识信息、思想经验或休闲娱乐。如今,能满足这些功能的介质越来越多,尤其是„网络‟,提供了一种更为方便快捷的选择。从分流的角度来说,图书应该是有所萎缩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民营书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鲍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
“从受众来讲,现在主流阅读人群集中在七八十年代,包括更新的阅读人群都很容易从网络上获得替代性的需求。而网络应用能力稍差的五六十年代的消费者,也不是购书的主力人群。”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周城雄说。
不过,刘苏里认为,网络虽是利器,但对它的理解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建立,一旦走偏,也可能变成伤害自己的利刃;而在终极的网络终端(能够集手机、上网本、iPod、iPad、相机、录音笔等所有功能于一体)出现之前,所有冠以阅读器之名的,也都是过眼云烟。
刘苏里举例,京东的百货销售额是卓越、当当两家百货销售总和的几倍,介入图书,可以想象它“横扫千军”的态势。而京东挑起的也不只是几家网络书店之间惨烈的竞争,新一轮书店的空、地混战,甚至有可能演变成整个传统图书销售方式的崩盘,这里面也包括网络书店,甚至可能是这轮崩盘最先受到波及的部分。
“每家企业的经营战略不一样,绝大多数实体书店是通过正常的利润滚动经营,而一些大型综合的网上书店则是现在就用融来的钱投资买未来。”在鲍红看来,比如读库、孔夫子上面的许多网店,书并不便宜,也不以折扣取胜。但就大型综合的网上书店来说,低价依旧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
“一些网上书店以大折扣吸引读者,自然对于实体书店的经营影响很大。如果网上书店以低于进价恶性倾销,供货商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制裁它。”鲍红说。
徐智明或许是这个行业里最有体会和发言权的人之一。他是“快书包”网上书店和龙之媒书店的创办人,跨越了网络书店和实体店两端,而且都取得了成功。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外界看到的从龙之媒书店到“快书包”的上线,并不是真正的“转型”。因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企业,服务不同的群体,两者的创办没有逻辑关系。“事实上,龙之媒早已转型,十年前就有龙之媒网店,四年前就已经网上网下各占一半市场。”
徐智明对记者表示,他不看好实体书店的原因,主要是房租和人力成本不断增加。在他看来,无论网络书店还是实体经营,要想生存,必须做到两点:满足顾客需求以及差异化。
升级“公共文化空间”
“学术书店的生存从来都不容易,”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鲍红感叹,“许多学术书店都曾经历过资金周转困难、数年难以盈利的困境。”
“如今之所以更难支撑,首先在于经营成本的上升,尤其是房租成本的上升。二在于读者的减少。除了绝对数量的减少,还有数字阅读、网上书店的分流。”鲍红说。
鲍红告诉记者,学术图书因为印量较小,单位成本较高,发货折扣也比一般书高,而读者又较一般书少。一本书的利润也就几块钱,如果销量上不去,利润就很微薄了。去年先锋书店总经理钱晓华就说过,图书的利润已经不足以支撑这个行业。
“目前,综合性大书城还好一些,对于经营大众图书的小书店,单纯卖书对读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鲍红说,正因如此,咖啡厅、茶座等多元模式,也越来越成为新兴书店提供增值服务、聚人气的方式。
“诚品文化的复合经营、天翼书店的增值服务、雨枫书店的会员制……锁定目标客户群,可以提供的服务有多种。”鲍红觉得,图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或服务,针对目标读者群,可以提供更有价值和吸引力的服务。
“民营书店的多元化经营可以说是必然转型,也是唯一出路。”周城雄表示,“任何行业都要适应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在记者采访的诸多书店主人中,书店已经不单纯是书籍买卖之地了,而越来越被赋为一种“公共文化空间”的含义。
三味书屋就一度以茶馆、画廊、讲座的方式,进行各种文化的交融、交流而享有盛名;西西弗被看好的原因,也在于把书店、咖啡、文化创意产品有机结合,建设文化空间;发起于2005年末,由许知远、吴晓波、张帆等13人每人几万元入股创办的单向街书店,也成为目前民营书店里“公共文化空间”的典型代表。
单向街书店主管武延平告诉记者,单向街过去也走过非常艰难的一段,全靠书店主人们纯粹的文化情怀和理想信念支撑了下来。
目前单向街已经搬到北京朝阳公园旁的蓝色港湾,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定期的文化沙龙等多元化经营,已经让书店暂时没有太大的房租压力,不仅有咖啡馆,还经营文具用品、创意消费品,同时举办各种文化沙龙,房租是以利润抽成的方式支付。
鲍红告诉记者,万圣书园除了咖啡厅,还有很大一块收益来自物业收入——万圣多年前签下的房子,将一楼出租给了银行。
“每家书店的经营手段有高下,但作为政府或直接受益的学校,应该给有公益性质的机构适当的补助,至少为它减轻一点经营上的压力,比如减免房租或税收。”鲍红说,“风入松最令我难忘的,是那一排排桌椅,可以供学生们坐下来看书抄书,它有很大的公益性。”
前不久,北大风入松书店不得不再度为寻找比地下室更低廉的房租而宣告无限期歇业,在微博上引发一片唏嘘。当时,真格天使投资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表示有通过注资、收购等方式帮助风入松继续经营下去的构想,他表示,类比同样声望很高的学术书店万圣书园,风入松的问题还是一个商业经营管理的问题,欲拯救风入松,也要从经营入手。不过,截至记者发稿,徐小平尚未对这一构想作出具体回应。
于是有人提出,除了政府扶持等方式,民营书店是否有可能引入投资,探索一条商业路径呢?
汉能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余治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单纯从投资人的角度考虑,最重要的就是“投未来”,关注所投行业“经营能力的成长性”。
“过去的盈利状况主要用来证明未来,即使过去盈利状况不好,也不能说明这个行业就一定没有投资价值,因为涉及行业产品、市场成熟度、及企业经营各方面原因。”余治华举例,有了网络在线观看及免费下载以后,业内一度很担心电影院的投资前景,事实证明,电影院依然火爆。
“书是电子商务最早涉及的产品之一,实体书店如果单纯依靠卖书,没有其他商业模式,受到网络冲击必然厉害;如果投资进入,必然考虑提供顾客其他方面的需求,比如书吧等形式。”余治华说,单纯书籍本身的盈利很少,这终究需要考验投资者的胆量和眼光。
记者手记:当理想照进现实
这是一场理想与现实的较量。
民营书店现有经营模式引人担忧,业界在探讨是否通过投资的注入来改良,但即使面临强大的生存压力,笼罩在强烈理想主义色彩下的书店主人们,也未必都愿意通过所谓的“变通”来求生存。他们怀揣纯文化的情怀与抱负,从情感上很难接受“商业”这顶帽子,这也成为民营书店经营困局一个纠结所在。
“求生-变通-多元化经营”,似乎已经成了现实意义上可以帮助民营书店“市场救赎”的手段。然而,书店主人们依然有着不同的理解。
万圣书园的对面是豆瓣书店。这是目前极少数的不捆绑任何附属商品、纯粹以卖书为生的书店。
豆瓣书店主人,30岁左右的卿松很明白,书店生态不断变化,书店不断倒闭,和社会阅读的功利性有关,同时也是因为受到网络购书及电子阅读的影响。他在北京的另一家豆瓣书店,也因此关张。
卿松说,目前书店一年的总开支在18万元左右,房租就占了15万元,他不得不缩小规模。书店现在的固定读者群在五六千人左右,40%是学子,60%是文化圈里人,经营勉强持平。
即便如此,卿松坚持认为,“如果说赚多少钱去盈利,不赚钱不去做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开书店更多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商业行为。某种意义上,某些时候,甚至是一个„反市场‟行为。”
在卿松看来,一个真正有文化传承的好书店,必定有人文精神在里面,这种精神是传帮带的,就像手工艺人一样的情怀和方式,拥有自己的立场、原则和品质。
正因如此,卿松对于现在书店的很多不同形态持保留意见。在他看来,万圣书园、风入松、国林风等这些传统民营书店和新兴的诚品、雨枫书店等完全是不同类型。
关于未来。“纸质书功能会变化,越来越像一种姿态,购买方式来说,实体书店的存在就像一种圈子行为,这种圈子不是精英主义,只是在这个平台上,有你的价值观念。”卿松说。
像卿松这样充满理想色彩的书店主人在全国不在少数。诸多人文书店的陆续关张就彰显了这种浪漫主义理念,以及与市场尖锐的摩擦与碰撞。
或许,就如万圣书园收银台旁挂着的一幅字所写的:“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鲍红建议,“目前书店的经营者多是爱书人,作为一种爱好无可厚非,但要开一个书店,就成了一项生意,还得具有经营的策略。作为书店自身,也要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让自己美好,同时,让自己有力。”
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并重视传统图书渠道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在未来的城市化建设中,把书店的连锁化、网络化建设列入规划。鉴于德国和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减低书店增值税,及日本政府立法规定图书批发折扣的国际通行做法,建议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牵头,出台对传统出版产业减免税负的政策,同时对民营书店给予平等待遇。
不必说旧宅的有趣,土地的宽广,也不必说蟋蟀的琴声,夏蝉的鸣叫。单是土地中的一些杂草,就有无限趣味。白天里,那些草贪婪地不断地吸收着天地精华,吸收着仅仅属于它们的阳光和雨露。风一来,所有的草尽数随风舞动。顿时,眼前便只剩下一片绿色的波澜,在不停地摇摆,不停地荡漾。夜里,它便更有趣了。在月光和路上的灯光下,这些青色的小东西便若隐若现。在哪?在那,又不在那。在那,还不在那。有时跑去一看,有时对了,也有时错了。那时,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后来,我就该上小学了,那对我来说并不是乐事,因为那时,我便不能如此玩了。一年级时,来了一些人,他们把旧房宅全拆了,又换上了新房子。这样,我便永远不能去旧房宅了。
然而,没了旧房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还有许多地方供我玩呢。上了小学后,印象最深的便是小花园了。
说是小花园,倒不如说是小草园。那没什么花,只是一片绿草。每当晚上无事,便去那儿走上一走。在那儿,确凿是能看见一些旧宅房的影子,然而比旧房宅要差远了。但尽管如此,却也有一番趣味。夜里,在风的吹拂下,在月光的伴同下,在新鲜的空气中,走上一圈,任何不如意,不称心的地方,任何的烦恼,便也能顷刻之间消退,实是个散心的好去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 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 顾名思义, 是个荒凉的地方, 如作品所说,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可是, “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 其间就充满了童趣, 课文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 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 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 勾起无穷的联想, 那蝉的“长吟”, 油蛉的“低唱”, 蟋蟀的“弹琴”, 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在作者笔下, 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 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 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 但见金光闪闪, 风声飒飒, 鬼影幢幢, 妖气重重, 恐怖极了, 又生动极了。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 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 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 这是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 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从结构角度看, 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 文气贯通, 毫无游离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 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人们可以想象得出, 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从技巧上看, 这一插话是转叙事为描写, 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 百草园渗入人情, 就更具魅力了, 这实是一记妙着。
三味书屋的况味就完全不同了。由于对它理解不同, 因此对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鲁迅所勾勒的三味书屋是一个封建的囚牢, 禁锢儿童身心的场所, 因此论定作者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有的则相反, 以为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一样, 都是表现儿童乐趣的。孰是孰非, 只有正视作品实际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方能得出比较恰当的答案。三味书屋是个私塾, 如课文所说, “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它的样子就很古老, 何谓“三味”?实是经、史、子三类书籍, “三味书屋”这一名称就鲜明地表现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 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 其次是拜先生, 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 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 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 “正午习字, 晚上对课”, 书慢慢加多, 对课也逐渐加上字去, “从三言到五言, 终于到七言”。书塾设有打人的戒尺, 也有罚跪的规则。总之, 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 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 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 自由是没有的;但鲁迅也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 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读这篇作品, 谁都会真切地感到, 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 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 这就是儿童的谐趣。有三幅明丽的图景, 值得注意, 一是“园戏图”, 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 学生有时偷偷地从课堂里溜出来到里面玩耍;再就是“读书图”, 师生都放开喉咙读, 可读到后来, 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 以至静了下来, 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 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最后是“课嬉图”, 在课堂间隙, 当先生独自“读书入神”之时, 孩子们便调皮起来了。这三个充满谐趣的图景, 和“最严厉的书塾”似乎有点不大相称, 反差很大, 但这恰是透露了鲁迅的创作意图, 于“严厉”的环境中, 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天性和本能。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理解两个重点句子的意思。
(2)练习用“一面……一面……”、“默默地”写句子。
2.朗读全文,学习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
(二)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出示投影,指名按方位顺序说说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2.学习第3自然段。
(1)打出投影片,让学生观察鲁迅的书桌。(上面有个“早”字)
(2)学习“早”字的来历。
①默读第3自然段,想想“早”字是怎么来的。
②用引读法理解“早”字的来历。(教师读1、2句,学生读3、4、5句)
③读句子:“鲁迅一面上学,一面帮着料理家务。”理解并仿写。(板书:一面……一面……)
a.“一面……一面……”说明什么?(鲁迅同时干两件事,说明上学不容易。)
b.“一面……一面……”仿说。(前后两件事要有可能在同一时间里进行的。如:“小燕一面唱着歌,一面跳起了舞。”)
④理解句子:“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a.“当铺”、“药铺”是什么?
b.“奔走”什么意思?“于”什么意思?(在)
c.联系上下文想想,鲁迅为什么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当时鲁迅家里穷,无钱给父亲治病,只好把家里的东西送进当铺换钱,再去药铺买药,然后去上学。)
⑤设想一下,那大鲁迅可能什么原因迟到了?
⑥面对寿老师的严厉批评,鲁迅怎么做了?小黑板出示句子“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
a.读句子想想,“默默地”是什么意思?(板书:默默地)
b.想想,鲁迅当时为什么不向老师作说明?选择:(1)因为寿老师很严厉,鲁迅不敢作说明。(2)鲁迅觉得迟到总是不对的,不必作说明。
c.从中说明什么?(鲁迅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
d.谁能用“默默地”说一句话?
(3)读课文最后两句,想想这个“早”字对鲁迅起什么作用。
①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句子:“鲁迅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
②读后想想,这里为什么用上“也”字?(“也”表示同样性质的两件事连在一起说或一起写,后面一句要用上,“也”)
③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鲁迅把这个“早”字牢牢地记在心里,下决心不再迟到了。)
④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第7题。
(4)齐读本段后小结:这段课文讲了鲁迅小时候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
(学生学习这段文章后,有可能也在课桌上刻一个什么字,教师要注意引导。)
3.朗读、总结全文。
(1课文是怎样介绍三味书屋内部陈设的,
(2)鲁迅为什么在他那张旧书桌上刻一个“早”字?
(3)这个“早”字对鲁迅起了什么作用?
又一次来鲁迅故里,是为了参观三味书屋。因为上次来的时候,它封闭起来不能进,所以我去了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等等,可就是三味书屋进不去。
这次来,和爸爸从鲁迅故里景区的大门领票进来。穿过曲曲折折的一条条过道,看过一个个防火的大水缸,看过水缸里的一条条小鱼,看过一棵棵桂树和来来往往的各地游客,我们终于来到了三味书屋门前。不过,这里又要重新领票。我们拿了票,走进大门。我看到了鲁迅小时候读书的`教室和他的课桌。据说,他的桌子上还刻了个“早”字,可惜这教室的门口拦住了,我看不清楚。三味书屋里还有鲁迅先生的老师住的地方,还有一个绍兴教育的展览。
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 笔者是这样来启发学生的:文章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是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他在文中描绘了一片童年的自由乐土———百草园, 那里有让他喜爱的昆虫、植物和有趣的游戏, 又写了与百草园截然不同的呆板、枯燥的书塾生活。这是鲁迅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和个人思想感情的如实再现。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色彩才能使文章显得分外有价值。
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 笔者抓住文中的第 (2) 和第 (7) 自然段来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分析, 启发学生认真思考。
在引导学生分析第 (2) 自然段之前, 笔者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 然后思考以下五个问题:
1.怎样解释“轻捷”、“窜”和“攒”这三个词在文中的含义?并注出“攒”字在这段文字中的正确读音。
2.先把这段文字划分为略写和详写两个层次, 接着分析这两个层次的意思, 最后归纳出这段文字描写的主要内容, 并说说第 (2) 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这段文字中描写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风物时用到了有关声音、颜色、滋味和形状的语句, 请列举。
4.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三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5.说说这段写景的文字有什么特点?
这五道题, 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设计这五个思考题, 是为了让学生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 凭语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 培养他们进一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 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过思考, 在学生各自得出答案的基础上, 笔者因势利导, 充分肯定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所得出的结果。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更正, 最后给出符合课文内容的参考答案, 让学生从中获益。
第 (7) 自然段是一段优美的文字,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雪后捕鸟所使用的一系列非常准确、传神的动词, 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和描写的层次。在指导学生背诵时, 先搞清楚叙述的层次, 再抓住关键性的动词, 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形象, 学生就会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 教会学生识记的方法, 培养学生识记的能力。按照这个要求, 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之前, 笔者又设计了4个问题:
1.解释“鉴赏”和“人迹罕至”这两个词语。
2.说说这段文字中先抑后扬的写法。
3.找出描写捕鸟时的9个动词, 并说说使用这些动词的妙处。
4.背诵这段文字。
在学生分析、思考、表达之后, 笔者引导学生对前3题找出并归纳参考答案, 在分析讲解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完成第4题, 背诵这段文字, 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
在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时候, 笔者自始至终把教读的重点放在描写百草园的生活情趣部分, 在这部分中, 笔者又重点抓住上述第 (2) 和第 (7) 自然段, 启发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特色, 使学生从中能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鲁迅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 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束缚, 同时也抨击了当时在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下出现的封建复古逆流的现实。由此看来, 第 (6) 自然段是全文的难点。这一段是作者有意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正人君子”的, 意义深刻、含蓄。这层含义初中生还不易理解, 省略这一点也并不会妨碍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只是粗略地提一下, 并没有作过深的讲解, 其目的是不让学生分散注意力。至此, 这篇课文的难点也就突破了。
教学目的:
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记叙的感情色彩。、两相比照的结构。
4、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展示相关图片)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正字音:
确凿záo菜畦qí 蟋蟀shuaì 缠络竹筛shāi觅食m 渊博yuānbï
鼎沸dǐngfâi绣像xi ù 锡箔bï 签赏jiànshǎng脑髓nǎosuǐ盔甲kuī jiǎ
蝉锐chántuì.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ï 倜傥tì tǎng拗ǎo
人迹罕至(稀少)人声鼎沸(水开).拗过去(ǎo用力弯曲)敛在盒里(liǎn放)
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高枕而卧(wî睡).总而言之(yán说)无处觅食(mì寻找)
三分析(如何写景)
1从标题分析写作内容及顺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找出两段生活的过渡段,划分结构。
——“我不知道„„”承上启下,全文分为两部分。
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作者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表示对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确凿”则是完全肯定的语气。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
——关键句是“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四、作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课文,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青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本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惆怅。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很多的解读,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本文中,作者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在我的“乐园”里,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地里捕鸟的乐趣;即使在三味书屋里,面对严厉的老师,我同样能找到乐趣,新奇的追问,园内嬉戏,课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题,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设计了“各抒己见”这一环节。预设的问题是:“有人认为,百草园是乐园,三味书屋是苦屋,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课堂上本环节是学生参与人数最多,积极性最高的一个环节。有的说三味书屋是苦屋,理由是学习内容枯燥无味;有的说三味书屋不是苦屋,因为作者也写了一些趣事,如寻蝉蜕、折腊梅枝„„经过学生的探究,再由教师点拨,提炼出这样一个观点:三味书屋中既有苦也有乐,应该说是一个“苦中有乐”的书屋。再联系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的主题自然得以凸现,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中的问题迎刃而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课堂上问题的提出很关键。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有效性,必须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必须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学生才乐于回答,急于回答。问题必须提到点子上,课文的难点才能得以突破。
《朝花夕拾》里有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读着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这篇短文。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读着读着,不免又让我拾起了那次回老家的感觉。
那是今年清明节的事了。因为清明放假,加上双休日,假期还多了一天,所以,我和姐姐就回老家了。
在回家的途中,我见到了我以前的学校和同学,他们见了我,连忙跟我打招呼,我回礼。别人跟我打招呼,我很自豪。我回礼,他们也乐呵呵。这种回家的感觉就是好啊!车子停下来了,到站了,我下了车。到老家的路还有一段,在走路的途中,我又见到我以前的同学,他们在钓鱼,我跟他们打了个招呼,还可以甩两下钓杆。一种多么熟悉的片场!
回到家后,外婆不在家,我和姐姐肚子都饿了。“吃泡面吧!在自己家,因为爸妈不允许,已经好长好长时间没有吃了我很喜欢的泡面。”我建议,姐姐欣然同意了。于是,我们拿了两包泡面放在煤气灶上煮。我先把水烧开了,然后把泡面和调料放进煮锅中,煮上个三至四分钟,就开锅了,我们各自拿了碗来盛面,香喷喷的,心想:“自己做的一定非常好吃。”尝一口,哇,多美的享受啊!
以课内文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布置学生写周记: 要求从课文中任选一点, 结合实际谈感受, 文体不限——没有了考场作文的约束, 孩子们的周记很让人惊讶。批改后, 我从中挑选出写的比较好的文章, 打印下发, 课堂上一起来学习同学们自己的作文, 大家兴趣盎然。
范例一:圈点勾画, 把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写在文稿的空白处
《外婆家的美好回忆》
鲁迅先生曾写下过这样一段话: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在孩子们的眼中, 有花, 有树, 有动物, 这是多么的有趣!并总是希望着自己也能有这么一块乐土。
逢年过节, 我都会抽一段时间到外婆家度过, 说起来, 乡下的外婆家与鲁迅先生的百草园颇为相似。 (过渡自然)
外婆家傍着一条河, 大人们经常在那里淘米、洗菜、洗衣服, 很是方便。我和弟弟总爱乘着大人们不注意, 溜到河边去玩。不经意间, 我们发现, 有许许多多的螺蛳吸在石阶旁。于是, 我们会带着碗, 到河边去掏螺蛳。有时会耐下性子观察它们, 有时会拿东西挑逗它们, 也有时会带到厨房, 给外婆做成菜…… (动词用得很好, 体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
外婆家前面, 还有一块田, 秋天割麦子时, 放眼望去, 金灿灿的一片, 在田的一隅, 种着两棵挺大的树, 十多年了, 就像鲁迅先生所写的那样:一棵是枣树, 还有一棵也是枣树。 (联系鲁迅先生的文章, 可见小作者阅读面之广)
夏末秋初, 枣子渐渐成熟了, 每当这时, 我就会和弟弟、舅妈一起提着竹篮, 向枣树走去。
我爱在枣树下绕来绕去, 寻找那种青里泛红的枣。看准了, 就踮起脚尖, 把它摘下来, 放进篮子里, 不一会儿, 我们的篮子里就成了枣的天下, 望着那树梢上的枣子, 我们只有流口水的份了, 因为那树实在太高了, 摘不到。 (一系列动词的运用, 仿佛看到了鲁迅文章中的雪地捕鸟)
回到屋子里, 舅妈会把枣子洗干净, 给我们吃, 挑一颗放进嘴里, 一股枣香直透进了心扉, 真甜! (色香味俱全, 非常诱人)
这时, 我和弟弟会给大人们留一些, 剩下的就平分了, 装在口袋里, 玩时吃。 (很有爱心)
可是, 摘枣也是有代价的。每次摘枣, 我总是会被毛毛虫蛰一身的包。可惜, 枣对我的诱惑真的太大了, 这些小包又算得了什么? (充满童真童趣)
平日里, 我还爱和弟弟去竹林里割竹子, 挖嫩笋;去田里挖野菜, 抓动物。什么蝴蝶啦、蚱蜢啦、小青蛇啦……晚上, 我们还能捉萤火虫, 望星星, 乡下的天空总是那么明澈, 晚上有好多星星闪着亮光, 时不时地还能看见飞机哩!秋天, 我和弟弟吃完了午饭, 就会去一片废墟边, 那儿有两棵很老很老的银杏树, 谁也说不清它们的历史, 大概有近千年了吧。地下是一层厚厚的银杏叶, 上面还布着密密麻麻的白果。我和弟弟拣了几袋子白果, 用脚把果子踩掉, 留下核给外婆煮着吃。那滋味, 糯糯的, 微苦, 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大人们说手碰到白果会脱皮的, 但我却从来没有过。 (多角度的描写, 富有乡土气息, 诱人的生活情趣)
外婆家留给我的美好回忆太多太多了, 使我至今仍流连忘返, 记忆犹新, 它将成为我永恒的印象。 (总结全文)
这篇中有很多的景物描写, 括号内是同学们对文章的感受的简单记录, 课堂上我们把用得好的词语拿出来赏析, 比如摘枣子那一节, 踮起脚尖的踮, 体现了我的矮小, 毕竟是个孩子, 但是还是对美味充满了无限期待的心理以及摘枣子的不容易……最后结合大家的意见, 让作者再修改定稿, 就是一篇佳作。
范例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一) 环保
课文中有一段文字令忘我很难忘, 是关于冬天的百草园:“我” 在雪后捕鸟,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这句话中的一个“但”字, 写出了当时鸟儿成群结队往天上飞的情景, 可看看现在, 如果天上找到十只麻雀群飞群舞, 说明这里的环境是非常不错的。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可自然环境却越来越恶化。
(二) 教育的角度
美女蛇的故事让鲁迅知道不能随便搭理陌生人, 而且记忆深刻, 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如果直接跟孩子说, 你不能搭理陌生人啊, 小孩子会听吗?答案是否定的。现在的教育总是死板的, 小孩子一点也听不进去, 可是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像长妈妈那样, 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将一个个道理贯穿其中, 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 懂得一个个道理。
真理虽说是“ 死板” 的, 但我们可以给它包上一层“ 糖纸”……孩子的心是柔软的, 不要让真理的棱角刺伤了它。
百草园编织了鲁迅一生中美丽的回忆, 朝阳下绽放的“童年” 这朵瑰丽无比的花朵, 鲁迅在夕阳之下拾了回去, 串成一条长长的记忆。
物质上, 我们的确是最幸福的一代, 但在寻找童年的背影时, 我们却是最迷惘的一代。
(三) 对比的角度
百草园好还是三味书屋棒?鲁迅在上学时绝对是尖子生, 三言对联脱口而出, 羡慕的口水直流。只是书塾实在是不平衡, 不管大的小的都坐在一起上课, 真可怜了最小的和最老的, 前者听不懂, 后者都听出茧了, 倒是正中那层馅儿最划算, 比起他们, 我们现在的学校可好多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有弊, 但两者结合交织, 那可是天衣无缝, 童年也美好的让人直流口水, 浓缩就是精品嘛。
角度很多, 列举了其中的几种, 如果说范例一是稳打稳扎的“保守派”;那么范例二就是积极进取的“创新派”,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三味书屋》】推荐阅读:
三味书屋阅读答案10-0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心得11-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预习题06-1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答案09-16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要内容07-13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07-0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答案09-13
初中语文说课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1-01
三味母爱作文07-01
秋天三味作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