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的名言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沈复的名言(通用2篇)

沈复的名言 篇1

2、芸曰"世间反目多由戏起,后勿冤妾,令人郁死!"余乃挽之入怀,抚慰之,始解颜为笑。

3、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4、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

5、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矣。

6、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7、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8、余与琢堂冒雪登焉,俯视长空,琼花飞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

9、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10、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参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僵。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

沈复的名言 篇2

在翻译研究领域中, 有这么一种看法:译者的个性对所翻译作品是有很大影响的。著名的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也曾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中谈论到译者的个性, 她认为如果一个译者的个性强势具有侵略性, 那么是不适合做翻译的, 因为这样的译者可能在翻译的过程中过多的篡改原文, 我深以为然。

林语堂先生的翻译作品是享誉海内外的, 很受国外读者的认可。他虽自幼受到正规的西方教育, 但他出于对中国传统的热爱, 选择整理了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 将一些包含东方文化的著作翻译或编译成英文, 如《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浮生六记》等。他的译作没有一般汉译英作品的生涩难懂, 在较大程度忠于原文的基础上, 语言地道质朴, 优美流畅, 易于为西方读者理解接受。他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 为西方读者学习研究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窗。而在这些作品中, 他是很偏爱沈复的《浮生六记》, 在书的序言中,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对沈复的欣赏。故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译者林语堂与作者沈复的情感互通, 研究译者个性对于翻译文本的影响。

2.林语堂与沈复的情感互通

2.1 林语堂的翻译标准

林语堂提出翻译三标准:忠实、通顺、美。是严复的信达雅的继承与发扬。

他将忠实分为四等和四义。四等即直译、死译、意译、胡译。四义即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他认为忠实是相对的, 而非绝对的。他提到, “其实一百分的忠实, 只是一种梦想。翻译者能达七八成或八九成之忠实, 已为人事上可能之极端。” (郎江涛, 王静) 他强调“句译”而非“字译”在《论翻译》一文中, 他提到, “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译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 乃零字所组者的语意”, “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 “忠实需求传神”。至于传神, 矛盾曾说翻译不可失却“神气句调”, 即神韵。郭沫若也曾强调翻译必须不失原作的“风韵”, 林语堂则对此作出升华, 他认为传神即“译者不但须求达意, 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译成须忠实于原文之字神句气与言外之意”。所谓“字神”, 即“就是一字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 即一字之暗示力” (郎江涛, 王静) 。

“通顺”是译者对于译入语读者所应负的责任。译者需要做到:“第一, 须以句为本位;第二, 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虽然看起来是针对英译汉的, 但我认为反过来也同样适用。何为通顺呢?他是这么解释的, “一语有一语之语性, 语法句法如何, 皆须跟从一定之习惯, 平常所谓‘通’与‘不通’, 即其句法是否跟从习惯。凡与此习惯相反者, 即所谓‘不通’”。

至于“美”, 林语堂认为翻译是艺术, 那么他强调“美”也在情理之中。他在给出这一抽象概念的同时, 也将其具体化了, 他告诉人们译文应该同时具有内容和形式的美观, 当然内容是占优先地位的。

2.2 沈复的《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的一部自传体随笔, 选材贴近生活, 例如其中的闺房记乐, 山水游记等, 文笔清隽灵动, 无矫揉造作, 写出了他对婚姻生活和人生的感悟, 很受文人雅士的推崇。他与妻子芸娘夫妻情笃, 恩爱有加, 虽遭遇封建礼教压迫, 后来又从生活富足跌至贫困潦倒, 但仍知足常乐、恬静自适, 保有对生活生命的热爱。“用娓娓道来的文笔与读者产生情感的互动。文风上崇尚清新自然, 选材上小到品茶烧饭, 大到儒道美学, 贴近生活, 注意日常生活的艺术化” (杨柳) 。

2.3 林语堂与沈复的情感互通

沈复的这些品格特质, 都甚合林语堂的脾性。林语堂先生热爱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富有情趣,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并对生活中的美好保有好奇与欣赏。他与妻子恩爱一生, 这在许多著述中都有体现。他崇尚自由, 讨厌政治或礼教束缚。在他翻译此书的前言中, 我看到他对沈复赞赏有加, 并十分钦羡沈复与芸娘的爱情, 他十分欣赏芸娘, 他这样写道:“芸, 我想, 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 因为这书的作者, 她的丈夫, 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她只是在我们朋友家中有时遇见有风韵的丽人, 因与其夫伉俪情笃, 令人尽绝倾慕之念。”如此足见他对此书的感情, 他欣赏羡慕沈复夫妻恬淡的生活, 同情这对夫妻因不被封建俗世所容遭遇的坎坷, 欣喜于沈复童年时的趣事……他与沈复一样看重“美”, 这点在他的翻译标准中也有所体现。虽然不可否认, 这本书翻译的成功主要在于林语堂先生的双语功底, 但我想这种情感互通也是很重要的。

林语堂在翻译中是很看重这种情感互通的, 他所翻译的都是他感兴趣的, 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他十分喜爱陶渊明, 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 他称赞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我想, 正是这种情感上的互通, 对原文作者骨子里的欣赏, 才会生出如此成功的译作吧。

3.结论

通过对林语堂和沈复两者个性、思想等方面的分析, 发现译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互通在翻译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然, 译者的双语功底是尤为重要的, 但译者如果能够对所翻译作品抱有欣赏、喜爱的态度, 那么会为作品翻译增色不少, 尤其是文学翻译。

参考文献

[1]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2]郎江涛, 王静.林语堂译学思想述评.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上一篇:保险诚实守信倡议书下一篇:06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