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论文(精选12篇)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学科。随着新课标准的实施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需要我们探讨研究,因此,我们不仅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还要掌握新的物理研究方法。图表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建立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等是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下面我将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到导体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二、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容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如:磁场运动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磁场是否存在时,用小磁针放在其中看是否转动来确定。要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就要知道怎样“看出”动能的大小。物体具有动能的大小是无法直接“看出”的。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利用能量与做功的关系,把物体具有能量的大小转换为它能够对外做功的大小反应出来。
三、类比法
为了把要表述的物理问题说得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类比,使人们对所要提示的事物有一个直接的、具体的形象认识,再逐步达到从理论上认识的高度。
如:认识电流时,用水流进行类比。认识电压时,用水压进行类比。通过类比,用大家熟悉的水流、水压的直观认识,使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电流、电压等知识跃然纸面,栩栩如生。
四、图表法
图象是描述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具有形象、直观、动态变化过程清晰等特点,能把物理问题简化明了,使探究过程优化,有效、简捷。例如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中,将实验数据作出图象,很容易理解晶体熔化的特点。
图表法也常用于实验教学,通过大量的实验进行观察,取得数据,然后加工整理上升为规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按下面的表格进行探究实验,很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一种抓住两个看来不同的物理过程,寻求其相同的效果之处。用此来探究物理概念和规律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如:在电路中,若干个电阻,可以等效为一个合适的电阻,反之亦可,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利用了等效的思想。在“曹冲称象”中用石子等效替换大象,效果相同。
六、实验推理法
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时,当我们把物体在越光滑的平面运动的就越远的知识结合起来我们就推理出,如果平面绝对光滑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做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时,当我们发现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就越小时,我们就推理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七、建立模型法
建立模型法是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物理事物的本身而对研究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描述,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采用理想化的办法所创造的,能再现事物本质和内在特性的一种简化模型。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旧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过程。
如: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八、比较法
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电动机和热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开放性,误区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新的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是我们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们的未来是充满开放性的。那么, 我们就应该以开放的态度, 用开放的方式来教导他们。
那么, 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上进行开放式教学呢?
一、教育观念的开放
当今社会在教育领域还存在着这么一种普遍现象:在升学重压下, 在领导片面追求成绩下, 传统教育观念仍束缚着大批教师。教师单向灌输知识, 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 最终变成一群只会听人吩咐, 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的学生, 成为分数和书本的奴隶, 这不能不令人痛心和担忧。因此,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特别重要, 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二、课堂的开放
新课程改革给了教师很大的空间。教师要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是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要把鲜活的生活、沸腾的社会、可爱的大自然引入教学, 让学生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和熟悉感。学是为了用, 教学内容要来源于生活, 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要重视学生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劳动实践、信息技术学习等方式, 拓展课堂学习内容, 丰富社会阅历, 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1.教学目标的开放。
一是“知识和技能”, 即达到教材双基教学目标, 为后一步教学打下扎实基础;二是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培养。能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 落实知识的能力价值,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方法。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述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它提示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得到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
2.教材的开放。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教材可以来自于书本, 也可以来自于生活, 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经验。具体是: (1) 教科书内容; (2) 课外书内容; (3) 生活内容; (4) 实践内容。所以, 我们在使用教材时, 课前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等手段, 对新授内容有所了解, 课堂上学生有的放矢地集中精神学习,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后可以通过自制实验器材、社会调查和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等,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3.课堂提问的开放。
开创学生满堂问, 师生满堂议, 满堂辩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学习活动中, 创设问题的情景, 以“你发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你想到什么?怎么想, 就怎么说”等富有弹性的问题发问, 引发学生想象, 猜测, 达到一事多想, 一事多议。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 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
如在浮力的教学中, 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浮不起来, 而钢铁做的轮船却可以浮在水面上?”简单的一句话, 却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进而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 引起激烈讨论。这样一提问, 好比一块石激起千层浪,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引起了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 就不能做出伟大的发现”。
4.教学评价的开放。
传统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听不听话, 会不会做题目, 能不能考高分。而开放式教学评价着重于以下方面: (1) 学生会不会提问; (2) 会不会思考; (3) 会不会表达; (4) 会不会搜集、处理信息; (5) 会不会合作讨论; (6) 会不会动手实验、操作。
三、师生关系的开放
课堂氛围对教学的影响是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的, 它具有一种同化力, 使生活在其中的师生自觉不自觉地去接受这种熏陶。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师生如沐春风, 和谐愉快地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但不良的课堂氛围沉闷压抑, 使教者无味, 学者无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我认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关键。师生关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 是教育环境的集中体现。
1.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
当教师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地交往与交流, 就会让心灵紧贴心灵, 用尊严赢得尊严, 并以一颗坦诚的心去感受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 进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生命的存在价值。
2.实现角色转换。
教师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和指导者, 学生由被动地接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参与, 共同完成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融洽的, 心理是相容的, 所有精力都被用在共同完成的教育目标上。
四、反思开放教学的误区
1.课堂开放形式化。
现在有的物理教师也学其他学科的“唱唱跳舞, 写写画画”, 认为这就是开放式。如“XX同学都会了, 大家表扬他!”这样的评价, 如何有开放的环境。孰不知, 各学科自有其特点, 不能一概而论。
2.开放式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弱化。
以为以学生为主体,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的事, 似乎教师只要布置一下学习任务, 到时来验收一下就可以了。任由学生自由发挥, 如此理解, 还需要老师干什么?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 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 并且在教学方法中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 获取知识。它要求教师既作为指导者, 更作为参与者;它既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也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学习中吸取营养。总之, 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 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中国电化教育, 2007, (6) .
[2]高利明.现代教育技术——通向未来教育之桥.中央电大出版社, 1997.
[3]陈丽译.当代教育与技术译丛:技术进化与社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
[4]桑新民.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开放教育研究, 2005, (1) .
[5]梁林梅.绩效技术的应用分析与建议.开放教育研究, 2005, (3) .
[6]张祖忻.开放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6-20.
[7]黎加厚.论人的主体性与教育技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005, (02) .
物理模型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于现实现象的深入思考,很大程度上要求对于本质的追求,而对于次要因素一般采用忽视的方式。抽象出来的实际问题不再是原来的问题,但是可以显示出问题的根本性质,这种方式就是物理模型的思考方式。例如,针对某一个实际物体在平面上运动的具体规律时候,可以要求学生忽略摩擦力的次要条件,这样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平面运动规律,得出一定的结论之后,在进行有摩擦力条件下的考虑,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研究的难度。可以说,抽象研究可以有效地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当然,需要进行对事物本质的规律进行抽象,而不是对于次要条件的抽象。而对于物理模型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初中物理中的模型是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对于主要因素的把握,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通过一定的处理方式来探寻相应的事物规律,继而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由一般性向普遍性转变,这种方式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对于模型的研究,水平运动的研究,可以采用质点作为研究对象加以研究其具体规律。
其次,物理模型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辩证统一[1]。这种方式需要加以必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不仅仅表现出相应的物体直观形象,更可以用过逻辑推理来验证事物发展规律。可以说,理想模型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作为一种科学的抽象思维的表现形式,在经过一定的严密的验证之后,就可以表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二、初中物理模型的构建程序
(1)分析研究对象原型特征
物理研究中对于模型的建立首要要求就是提取出正确的事物本质特征,能够做出合理的抽象是成功的第一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建立相应的模型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例如要建构“质点”这个模型,需要在开始之前就充分的认识到,质点在研究总具有何种意义,如何情况下可以使用这种简化。
(2)确定影响研究对象的主、次因素
对于主要矛盾的把握,是建立模型进行研究的根本性要求,对于次要问题的忽略,可以有效的凸显出关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建模过程中,对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把握不到位,那么不仅仅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反而会把人带入误区。因此,对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等方面的重视,是成功研究出问题的基本要求。这样,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教师对于课堂内容和课堂节奏的把握都能够提供必要的帮助。
(3)把握住研究对象本质特征并做出合理抽象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本质和主要影响因素对于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性。从中,物理模型对于物理研究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为了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有必要要求物理研究表现出物理现象的本质,對于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联系的揭示,是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3]。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一个正确的物理模型对于物理研究具有的重大意义。这种模型的建立,要求必须有相应的研究数据作为支持,是对这些数据经过人脑处理的总结,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的同时,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并且,一个模型的优良与否,要求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同时配合修正手段加以完善。
三、初中物理模型的构建应用
为了学生构建模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成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学习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能用对称法画出平面镜的虚象。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图1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三、结论
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物理模型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仅可以体现初中课本知识中的难点和热点,同样对于初中素质教育中,学生的实际研究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物理模型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个问题,但是实践教学过程中,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此同时,合理利用模型来进行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框架的搭设和学生个人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卞志荣.计算繁琐不易求,面积解题显神通[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5(12):30.
[2]林少平.浅谈“物理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J].人教论坛,2002(2):6.
甘棠中学物理教研组
在众多课型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但是,长期以来习题课教学方法单
一、陈旧,教学效率低下。最近我听了北京汇文中学王京燕教授 讲的《初中物理习题课的评价与教学研究》之后,学习了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习题课课堂效率
近几年小组合作学习法在各地被广泛采用,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受到教师和学生广泛欢迎。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角色,在习题课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相互交流、彼此接纳、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小组合作学习把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改造成以小组总体成绩为依据,以整个小组为奖励对象的做法,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从而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已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学生随机分组,以小组为单位抽取习题,各小组成员先独立完成,再在组内讨论最后形成小组集体的结论,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展示,组内成员进行补充,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和质疑,在组内组外达成共识。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评价,提出建议,对一题多解进行对比,评价优缺点,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做后发现,原来两次课才能解决的习题一次课就能完成,学生不再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而主动参与整个过程,学生情绪高涨,讨论热烈,合作意识浓厚,集体荣誉感强烈,原来上课时表现被动的同学也都被调动,原来讲完后还有同学不懂的问题不再出现,效果非常好,作为老师的我也非常兴奋,也从中体会到了学生的活力,也感受到了教学的乐趣,真是累并快乐着!通过这一堂课的尝试,我认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教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习题课课堂效率
习题课一般以练习为主,比较枯燥无味,学生一般没有学习兴趣,机械的听课、做题,课堂效率低下。因此,设计习题、精选习题时应设法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压
强公式解题时,我编了这样一道题目:小明在上学途中遇到一片沼泽地,他的质量为50kg,一只脚的面积为200cm2,沼泽地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1×104,他能否安全越过这片沼泽地呢?若不能,你有什么办法呢?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上简单机械这一章的复习课,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要把50kg的物体升到高处,你有哪些办法?可借助哪些机械?学生纷纷发言,可用定滑轮、动滑轮、杠杆、滑轮组、斜面。教师进一步拓展:
1、若使用定滑轮时,施加的动力为600n,则定滑轮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2、若使用动滑轮,至少要用多大的力?若用的动力为350n,则机械效率为多少?
3、若用一动一定两个滑轮组成滑轮组,怎样最省力?若拉力为180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4、若使用斜面,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一个实验。在每个题目出示时都伴随有图片和动画,学生很感兴趣,感觉物理就在身边,整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题目解决得非常顺利。
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是每位物理教师都应该追求的。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有效的教、学生有效的学和较好的评价体系去实现。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学科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兴趣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经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中,注意广泛搜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课堂,教师还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堂提问应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真实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所有的认知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所以提问不论对于学还是教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设疑,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在提问时,要注意:(1)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少而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学重难点,反映教学的要求。(2)设计的问题难易适中,问题有梯度、宽度和深度。对难度较大问题的设置、解决采取铺垫递进式,先易后难,保持活跃的思维,主动积极地学习。(3)设计问题循序渐进,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逐步到新知识。(4)设计的问题要力争新鲜,能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5)教师提问语言准确,亲切和蔼,要尽可能地运用物理学科术语。这是高效课堂对教师教学智慧新的挑战。我们并不一味地反对教师讲,而是提倡教师面对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该讲的不仅要讲,而且要讲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
三、规范优化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因素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对教学质量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流畅的教学语言,能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讲课的逻辑(包括语言逻辑和科学逻辑)性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榜样的长期的熏陶,能提高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规范性。例如,在讲“物体的浮与沉”时,研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所受浮力是完全浸没时的浮力。在“力和运动的关系”中,关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物理性质,我们只能说物体具有惯性,而“物体受到惯性”等是错误的说法。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强调,物理语言的准确和规范。“教学语言”除声音语言外,还包含身体语言。上课时教师的表情、手势、动作、站位、运动等,都会对教学对象产生影响。知识丰富、姿态优雅,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这样才能实现“亲其师,信其道”,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四、针对性强的课堂练习是课堂高效的保障
作为检测和保证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堂练习的作用举足轻重。有些教师怕占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习惯性将练习放在课后,其实每节课抽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还可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课堂练习的内容要注意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难点,并且教师要对训练的结果进行有效评价。学生通过完成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练习,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熟练技能,掌握知识,体现了精讲精练的教学原则,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课堂练习的完成,一定要注重限时和精选两个细节。限时:要根据作业量的大小,设定一定的时间限定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且争取做到当堂反馈。课堂的高效,并不一定指向所有学生都学会,而是应该通过作业反馈,及时了解哪些学生会了,哪些学生没有学会,到底是哪里不会,有利于下一节课的辅导。精选:作业一定要精心选取和编写。精选需要比较,需要研究,需要有教师亲自做一遍的体验。
【摘要】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过程是对理论的直观展现,实验是学生掌握自己探究知识的思路和方式,实验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验中,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得以理解,还直接的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的考验。应在课堂多多应用实验教学,提升实验效果,以提升教学水平。【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课堂教学;实验效果 1.加强实验的引导
提高实验效果是提高教学的必要环节,可以让老师的教学更加清楚明了,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相关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以提高。提高课堂教学十分重要,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与实际实验条件,选择效果最好的方式,以展现更直观的实验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的知识有限,必须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在做实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制定自己做实验的方式方法,并与老师所演示的方法加以比较,得出自己欠缺考虑的地方与不足的地方。这个分析问题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对知识充分掌握,充分理解,通过强化实验过程中对知识的概念,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实验现象的产生可能只在一瞬间,必须要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思路,以及在实验的不同阶段所观察的不同现象。学生们毕竟对实验的了解还有所欠缺,此时老师的引导尤为重要。老师们对实验的假设,构想,工具,顺序,结果,计算等进行准确讲解,让学生们对实验的实质加以正确认识和掌握,从而达到实验辅助教学,实验促进教学的目的。同时,对实验条件的改变对实验的影响做出准确分析,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以加深印象。让同学们自己分析实验条件的各种变化,以及其对实验结果的各种影响。保证实验过程中,学生得以完全接受相关物理概念,也让物理公式生动化,不再只是枯燥的符号与字母,而每一个符号,都有生动的物理意义与之对应。从而生动化物理实验。
如测试物质密度的实验,首先引导学生指出固体密度实验与液体密度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学生制定实验过程并加以修改,是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做演示实验加深学生印象。测量固体密度,实验需要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让学生们明白每个器材的使用时间和使用作用。实验原理是ρ=M/V,故实验中需先测量石块质量,考虑到石块形状的不规则,必须间接测量其体积。可以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将石块放入水中,测出水的体积变化及为石块的体积。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石块的体积不容易直接测量,就采用了置换的方式。而石块对水分的吸收,使得体积测量将会偏小。同时量筒读数时十分容易产生误差,这些也可以让学生以错误方式读数,看看与正确的偏差之大,是偏大还是偏小等。整个实验完成之后,让同学们明白每一步的用意,对实验进行反思,使得实验过程深入人心。强调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目的,即减小误差,可以让学生私下再做几组,看看每组之间差异,体会多做几组的用处。还有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法,液体质量的测量较难一点。可以让学生们发散思维,然后讲解最合理简单的,即先将量筒称重,在将液体倒入量筒中,一起称重,俩者相减即时液体质量,液体体积可以直接读出。在此注意有些液体会在空气中发生反应,从而影响其质量。可以借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自己探寻相关知识。促使学生汲取各种知识,可以课下阅读其他课外书,这些知识对学生的各种扩展有很大作用,辅助学生的日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实验外延的知识数不胜数,针对其内容,结合日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可以大大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内容数量,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让学生自主研究
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物理问题均来源生活,来源自然,对自然规律的了解与探究,即是物理现象发现,物理理论得出的过程。与实际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相关物理现象的理解,对相关物理知识的掌握。老师可以将一些比较简单易做,和生活紧密相关,又安全性较高的实验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研究,让他们自己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光提升实验能力,也要提升知识水平。同时,学生若有不合理的结果加以修正指正,使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避免接受错误知识的认知。鼓励学生继续动手,直至得到正确的结论为止。
如摩擦起电的实验,一般课堂上都采用直尺和纸屑,可以让学生私下广为实验。采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在各种地方做实验,并加以比较。就可以深入的了解不同材料起电的不同规律,从而达到对摩擦的深入认识,甚至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的一些化学知识。例如墙上铺上报纸,用笔在报纸上摩擦数下,进行观察。此时,报纸已经在墙上掉不下来,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让学生观察此时现场,可以看到被掀起的角随即被墙壁吸了回去。最后把报纸从墙上慢慢撕下来,如果条件允许,会听到些许静电的声音。就此实验,可以先进行简单提醒,让学生自己动手。等学生私下动手之后问问他们有没有掀报纸,有没有听声音。然后没有做的同学再做一次,一定要自己动手,放开思维的限制,最后看看学生们的结论,加以引导。同时让同学们试试其他物品,有些贴不到墙上,然后探究为何有些物品不行。这就网罗了众多知识,同时,大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实验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3.改进实验效果
对于有些效果不甚明显的实验,可以进行修改,尽量展现现象直观的实验。同时,可以借助计算机的手段,让实验的演示更为直观。例如有些声音实验,声音的效果不是很清楚,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声音进行放大,使实验效果更为明了,教学也就更有效果。计算机可以模拟一些危险实验,一些不便学生做的实验即可进行展示。
如熔化的实验,一般即是采用石蜡,用酒精灯加以熔化,一般需要6分钟左右,还有冰的熔化,让冰自然熔化。这些实验就单单展示了熔化的过程,而一般熔化与凝固时相互对应的,凝固的过程难以展现。此时可以改变思路,如将浓盐水放入冰箱,冰成冰盐水,用作冷却剂。然后在试管中加入水,将试管放入冰盐水中,让水先凝固,观察凝固过程。等水完全凝固之后,取出试管,即可观察水的熔化。一个物体的凝固和熔化,可以让学生对此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凝固点与熔化点,也就直接明了的展现出来,而在之前的实验中,这点难以同时展现。这样学生对水这一液体,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更为直观的画面,大大提高了熔化与凝固实验的实验效果,也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4.结语
物理教学中,必须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让实验教学的效果更为明显。老师要做正确引导与指正,学生们要自己动手,不断探究。物理知识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物理实验直接影响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十分重要,必须不断改进,让物理教学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进入初中, 学生就算真正开始学习物理了, 这是一个启蒙的阶段, 所以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从一开始, 就培养对物理这个学科浓厚的兴趣,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物理高效课堂就是指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全体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与互动, 在一定时间内以较高的效率完成教与学的交流、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在初中阶段, 物理高效课堂的核心就是教学的高效性, 即在尽可能短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达到最好的效果, 而且还要兼顾低负担、低成本。
二、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衡量标准有哪些
什么样的物理课才算是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式, 当然这里有一些经验性的标准: (1) 选择恰当的教学目标。必须重点突出, 理论与实际联系, 还要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启蒙。既然要求是高效课堂, 那就必须取其精华, 重点的知识详细讲解交流, 次要的知识点可简略带过,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体验。动手能力一直是我国学生的弱项, 所以从一开始就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匪浅的, 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很好地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物理从来都不是一个单调的学科, 在学习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美, 从而爱上物理。 (2) 突出学生这个主体。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 高效物理教学方式从学生的立场出发, 变之前的填鸭式教学为交流性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不仅仅是一个接受者, 在这个过程中夯实物理学理论基础、提高物理方面的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享受。 (3) 学习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我们之前一直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方式之外, 高效课堂还会使用诸多其他的教学方式, 比如说探究性学习、实验、幻灯片放映、讨论会更或者是亲身体验自然, 通过这些学习, 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学习到物理知识, 还培养了他们对物理学、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三、如何构建初中的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方式
为了使物理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首先必须拥有一些硬件设施, 比如投影仪、放映素材、实验室、植物园和经常性的外出活动安排。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硬件设施, 再好的教学理念也难以实行, 这就需要我们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了。硬件设施满足了, 还需要将之利用起来, 否则成了摆设, 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这就需要好的老师利用好的教学方法了。我们在前面提到过, 学生是物理高效课堂的主体, 但是学生这个主体如果没有好的老师来引导, 如果没有好的老师来随时指导, 如果没有好的老师来解答疑问, 是不能达到好的效果的, 甚至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对于学生来说, 在高效课堂中必须要做到主动, 主动提出问题, 主动思考问题, 主动与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等等。高效课堂是全新的教学方式, 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必须摒弃之前的老师讲、学生听、写定义、仅死背的方式, 全面透彻地理解掌握, 不仅做到懂, 还要做到为什么以及就此来举一反三, 将知识融会贯通。
高效课堂, 除了这三个必要的条件之外, 还有必要使用掌握一下好的学习方法。就教学过程的时间顺序来说, 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在上课之前, 不仅老师而且学生都应该做好准备, 老师应该备好课, 我们在这里说的“备课”不仅指普通意义上的写教案, 还包括对课堂程序的设计, 比如说讲到哪个地方举什么例子, 到哪个知识点就进行知识面拓展, 在某个时间就组织全班的讨论等等, 而学生首先应该提前预习课本, 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为丰富课堂内容和增添教学趣味做准备。
在上课的时候, 老师可以按照大致的顺序来组织学习, 如课堂引入、现场演示、小组讨论、知识讲解、例题突破、实战演练等等, 一切在学生的配合下进行, 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下课之后, 还是有很多可以为学习而做, 因为高效教学活动不仅仅限于在教室内的学习。比如说, 学生可以为今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例子, 可以自己动手演示一些在课堂上还不是很理解的物理现象, 还可以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与人交流或进行请教, 以获得更多的见解和认识。
四、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首先, 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 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如果喜欢某一个老师, 自然就会爱屋及乌地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 这样就会一直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只要师生关系好, 就会有师生之间的交流, 就会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就能实现高效教学。其次, 必须要对物理学习保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物理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才有可能学到更多的物理知识。另外, 学习时要有好奇心。无数科学家的事迹告诉我们, 保持好奇心, 进入那些前人未进入的思维领域, 就可以做出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学习物理同样如此, 这也是物理高效学习的一个因素。最后, 在学习时还要善于提出问题,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我们只有不断提出问题, 超出前人见解, 才能不断学习, 不断提升。
结语: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 还可以增强我们国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是一件有长远利益且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坚持去实践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贾莉.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之我[N].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 (2) .
[2]刘庆慧.2010年山东省初中教师全员研修[J].2010 (8) .
关键词:初中物理 情感教学 研究
教师教学既需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提升学生能力,更需要进行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而初中物理情感教学既能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因此,初中物理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在此探讨一下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师一定要注重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研究,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真正在教学理念上把学生当做服务的对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教师要深入学生内部,用情感拉近和学生的之间的心理距离,用情感去和学生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不是灌输和强迫。教师要注重情感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知识的生成,在体验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深化教学研究,不断增强自己对新课改精神的理解,在教学中把握新课标,加强相互交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二、创设鲜活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情感的激发和体验必须借助一定的场景和气氛,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鲜活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的情感的酝酿,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生成情感。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有效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的知识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生成。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用教学知识点击精彩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更好地用心感知社会生活,感悟世界人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宇文森所说:“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如同大厨精心烹制的美味而又营养丰富的高汤。”
例如,在教学“压强”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不断参与实践探究,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对压强的有效认知。教师引导学生手指压住笔的两端,体验两个手指的感受,从而形象地感受压强的存在。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钉钉子活动,一个是尖的,另一个是钝的,让学生把它们分别钉入木板中,体验其不同感觉。通过鲜活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感受压强与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发展,在体验的基础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为深刻,他们的认识在体验中获得有效发展。
三、营造民主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真正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更多的掌握知识,发展认知,提升能力;更是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综合体,要把学生的体力、智力、心理、情绪、伦理等诸多方面综合起来,力争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帮助学生做一个尽可能完美的人。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一定要创造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效学习光的折射内容。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亲切地问学生:“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一只筷子放入水中,我们好像感觉到筷子变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回答出这是光的折射造成的。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那么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可以验证光的折射呢?”这样,通过教师的亲切引入,学生都会感到轻松愉悦,他们的思维活跃,纷纷阐述自己的认识,比如清澈的水底看起来变浅了,有经验的渔民叉鱼时总叉向看到的鱼的下方等都属于光的折射。在一种民主氛围中,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他们不断开拓思路,激发探究热情,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认知,获得能力的有效迁移。
四、开展有效实践活动,升华学生情感认识
实践是初中物理课的一大亮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感知知识的伟大,提升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认识。古人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带上物理知识到生活中去”的活动,比如,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钉子散落在地上,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物理知识在短时间内把这些钉子收拢起来;教师还可以拿出一瓶啤酒,让学生有最省力的方法开启瓶盖等等。教师开展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体验物理的使用价值,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有效深化。
总之,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教师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通过情感教学不断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快乐,丰富情感,获得有效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初中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振玲.构建初中物理和谐课堂的初步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孟昭辉.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开 题 报 告
富平县漫町初中
田 江 寿 2012年12月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
开 题 报 告
漫町初中 田江寿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改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潮。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课堂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课堂教学仍然基本上是一种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授课方式,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课堂教学中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
国内近期对于学生有效学习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如张承凯在《赤子》期刊上发表了《学生有效参与历史课堂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何基生在《现代中小学教育》期刊上发表了《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等等,各位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在不断探索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都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态度、兴趣等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明确,对导致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认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以及外部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涉及较少,期待研究解决。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心理方面:对我校来说,有些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比较差。由于学生自身的基础差对学习物理没有多大兴趣,长此以往,产生一种心理,反正我是差生,容易受到成绩好的同学岐 视,自卑感比较强,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不能正确面对学习,这种心理严重阻碍学习,因此对物理的学习丧失了信心。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拖沓,不能按时上交,甚至出现为了交作业就去抄别人的现象。
2、学习中的茫然心态:在物理的学习中,有部分同学表现出茫然的心态,觉得无所适从,无从下手,方向不明,物理学科的逻辑性较数学而言,没那么强,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在开始接触时,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总觉得昏头昏脑的,就连学了些什么都不知道似的,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因此在运用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无从下手,总觉得书都翻看了无数遍,就是不能切中要害,正确应对,当然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问题,久而久之,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这部分同学并给予指导的话,他们就会丧失信心和兴趣,这时就很难再次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3、教育方面:物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很低,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严重浪费,浪费的根源在教师。许多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课堂气氛不活跃,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又加之部分教师不善于改变教育观念,不注重关心本学科前沿知识,不关心相关学科进步,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物理学习。追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摆脱应试教育而片面追求平均分,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尚未透彻理解,于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堂灌、题海战术等“片追”现象时有发生,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理和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系统地研究教学的实效性,努力 2 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学校环境条件方面:对于我们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不齐备,或陈旧,或没有,实验不能完全开展,虽然实行“普九”后,新添了设备,但有些设备实用性不高,而且教师们是否真正用好了这些设备呢?开展了多少实验,是演示还是探究,效果自然不同,这也是阻碍学生学习发展的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下,我们提出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教师有效教学理论,改变教师偏重于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努力实践“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理念,探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操作策略。
2、在实施过程中改变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主体意 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逐步缩小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和谐健康发展,构建富有特色的物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和操作策略。
4、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学习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队伍,有力提高学校教师专业技能和教育科研水平,推动全校物理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基本思路: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共同研讨初中教学中学生有效参与的策略,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为学生实现思维的深层参与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提高与发展,使学习具有价值,富有意义。
2、本课题围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主题展开研究。首先对“有效参与”的概念给予意义建构和深刻理解;其次深入课堂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实效性策略”进行行动研究,遵循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这条主线开展。及时记录研究过程,对参与实效性进行评定,并对成果进行分析,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及论文,并请有关专家适时进行指导。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初中生讨厌学习物理的原因研究
2、激发初中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对策研究
3、构建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在具体教学行为中关注、研究备课、上课、作业、实验设计等环 节的实效性,从细节入手,关注具体落实,使教学行为达成以下目标: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三、课题研究基础
近几年来,本课题小组成员曾完成以下多个课题:《物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初探》、《新课标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初探》、《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研究》、《健康心理的养成教育研究》并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实施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同层次班级中进行对比实验,包括分层教学、综合活动、有效测试等进行实验,随时总结改进提高。
2、调查法:调查、了解、分析实验前后课堂教学的现状,为课题探究提供事实依据,特别重视调查学生的种种反映和表现。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本课题将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研究的主要方向,着力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随时把握物理教改的最新动态,吸取教改的先进成果,确保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为保证有效地搞好课题研究,特成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研究小组:
组 长:任永胜
副组长:田江寿(课题负责人)组 员:王 飞、陈 博、缑学宽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及各阶段的任务
1.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通过学习和研讨,理清课题过程,进行课题研究设计与课题方案的可行性论证,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
2、前期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制订全面详细的课题研究方案,明确分工,准备好开题报告,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初期应用。
3、后期实施阶段(2013年5月—2013年7月)进行个案和核心组集体讨论相结合的研究形式,推进课题研究进程。定期召开专题报告会,提交书面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整理归纳,对教学中各种因素进行归类并进行分析。
4、总结鉴定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全面回顾总结整理一年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申请完成课题结题报告。
五、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每一个课题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密切合作,保证研究质量。
(二)认真组织实施课题研究计划,定期召开课题研究进展报告会,发现问题及不足之处,及时讨论解决。
(三)充分利用校园网管理平台使科研课题管理信息数字化、网络化。
【摘 要】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笔者对于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策略提出一些看法:一是要利用多媒体巧妙的引题进行启发式的诱导,二要灵活引入课题,启发诱导策略,三要注意教学过程,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策略,四要巧举例子,联系生活,轻松学习。
【关键词】初中物理 力学知识 有效教学 策略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学科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打好学习物理知识和技巧的基础,通过基本的科学探究,感受科学的严谨和神奇力量。这是门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自然基础学科。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那就是发展能力。鉴于以上观点,笔者对于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策略提出一些看法。
一、巧妙地引题,进行启发式诱导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巧妙地引题对构建有效课堂有着重要的作用。课题的把握若做到了,那么接下来的知识传授就很方便了,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该学的知识理论,老师也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学要求。在每堂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形象的问题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比如,很多优秀的教师在《压强》知识上这么问学生的:在雪地里为什么运动员不会被陷进积雪中呢?像这样的问题很快就能激发学生们的思考,进而慢慢了解关于压强的相关知识理论。在教《物体的浮与沉》时,我们可以先通过轮船在海面上行走的实景,然后再让我们学生感受一下在轮船行走的感觉,让学生了解到物理浮沉只是生活上随处可见的场景,从而激起他们去思考物理的浮沉的条件是什么。这样接着再引出 “浮沉”这个话题相信已经是事半功倍了。
二、灵活引入课题,启发诱导策略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引入课题发挥着重要作用。课题引入得好,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任务就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教师的课堂就能轻松自如的完成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引入课题的策略。一是故事启发法。在学习《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识时,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他忘记了自己裸露着身子,从浴桶中一跃而出奔向街头,狂呼“我找到了、我找到了”,发现真理时精神上的快乐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这一次呼声实际上也就宣告了阿基米德原理的诞生。阿基米德到底是怎样检测出王冠是不是纯金的呢?学完本节知识,我们就明白了。二是多媒体诱导法。在学习《物体的浮与沉》时,可以首先给学生播放轮船自由的在海面上航行,然后又给学生播放了潜水艇可以自由在水中上浮和下潜的实景,然后又给学生播放了热气球上升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生活中物体的浮沉现象随处可见,物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那么物体的浮沉条件又是怎样的呢?从而引入课题。学生对这节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三是引入问题法。上课之前恰当地通过问题引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这既让学生感觉新奇,又能很快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压强》的知识时,给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1.在雪地里行走,人很容易陷入积雪中,为什么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就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2.用中指和大拇指轻轻的夹着钢笔的两端,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受不相同呢?这两个疑问让学生很快思考其中的原因,进而考虑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从而引入压强的学习。
三、注意教学过程,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策略
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学生是积极的倾听者、思考者、质疑者和批判者,是不停地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思维的人,他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真正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是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变成发展能力的过程。物理中的力学知识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否则,并不能很好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只有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和亲身体验来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另外,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在力学教学的课堂上,要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行为方式。物理教学要加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检验和评价。
四、要巧举例子,联系生活,轻松学习
在学习液体压强知识时,有学生问:在液体内部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吗?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吗?而气体内部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吗?笔者这样回答学生: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就像我们在同一个班级里的同学,我们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是自由自在的,都是平等的,也就是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但是班里又是有班规的,又是有纪律的,谁也不能例外,就如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真正到了寒暑假,各位同学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就比如液体成为了气体,气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通过举例、类比,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就比较轻松,不再感觉抽象难懂了。
总之,在以后的物理教学实践中,在本文所探出的中学物理学科高效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中学物理光、热、机电学以及其他可提升的方面,对于中学物理高效教学来说是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物理 从生活走向物理 教学模式
一、前言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而物理教学作为一门实践型学科,更是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其实践潜能。且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也就强调,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将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为此,笔者从自己的实践工作中出发,谈谈自己如何在教学中践行“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模式。
二、目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据某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将物理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导致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物理对生活没有用,更谈不上兴趣。即使一些老师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但所举例子过于简单,仅是简单地照搬教科书上的例子,而不主动将更多生活实例加入课堂教学中,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后,却不能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也不会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要想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其勤于观察、乐于探究的精神,就应在教学中实施“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模式。
三、“从生活走向物理”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物理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物理是没有魅力的物理。因此,构建生活化的物理课堂,就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寻找、发现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实事和应用,并在生活体验中学习物理知识,以达到提高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的能力。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时,要求学生坐汽车或摩托车时,体验车开动和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使人体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可以很好地理解物体惯性的知识。又如,在教学“压强”时,可让学生用两根手指顶住铅笔的两端,体验稍微用力时手指的感觉有何不同;也可让学生体验踮着脚和不踮脚走路的感觉,从而使其感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也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这种亲身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物理知识,而且记忆远比课堂小实验来得深刻。
(二)将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日常用品带入课堂,引导学生探究
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可提前吩咐学生事先搜集与下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物理现象或日常用品,在下节课时带到课堂中来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交流、探究。如在学习《长度、时间的测量》内容时,先让学生搜集各种有长度刻度的测量工具,在课堂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测量工具都有“零刻线”,每把尺都有各自的“量程”,它们的“分度值”各是多少?进一步探讨它们的使用规则、读数方法,进而探讨其他测量工具的共性。就这样,在让学生观察、研究和“量一量”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刻度尺的应用。这样,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变成了促进者、引导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探究,慢慢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顺利地掌握了物理概念和规律,并能用学习到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
(三)创建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大多采用的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教学模式,而且一些实验用具都是厂制型的,这让学生觉得实验“遥不可及”,即使能让学生勉强记得实验原理,但这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因此,在“从生活走向物理”教学模式下,教师可尝试将一些生活中有趣的实验搬进课堂,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如:纸锅烧水、瓶吞鸡蛋、气球提杯、水火箭、细线割冰、能浮在水面的硬币等。这样,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另外,考虑到农村学校物理实验器材相当缺乏,这也就要求物理教师能尽可能地从生活用具中开发物理实验器材。如,可将装葡萄糖的瓶子当作烧杯、溢水杯、漏斗、气压瓶等,家里的缝纫针被磁化后可做成小磁针等。
(四)回归生活,应用物理
新课标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学生学习了物理知识后如何,将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是新课标对物理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物理理论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分析,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学习了“摩擦”,学生们就懂得了“花纹”的原理;学习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明白了喷雾器原理;学习了“液化和汽化”知识后,明白了为什么刚从冰箱拿出的冷饮表面会有水珠,等等。通过这样的实例、现象的解释,能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物理教学要考虑其与自然、生活的联系,和学生一起贴近生活,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把物理规律同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不仅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强化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董静.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初中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J].数字化用户,2013(21).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按照新的课程理念, 演示实验应该重视学生参与, 随堂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则要尽量采用探究式, 让学生真正进入科学学习的状态, 扮演研究者的角色。这就要求学生尝试自己设计实验、选择仪器、收集数据、归纳并总结规律。然而,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物理实验设备少, 更新换代慢, 很难满足以上要求。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 可利用视听资料、网络资源等加强实验教学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超文本链接优势, 又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因此, 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实现物理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初中物理虚拟实验平台简介
虚拟实验平台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以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实验教学系统。虚拟实验平台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各种虚拟实验环境, 实验者以交互的方式进行实验操作, 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 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实验的场景, 并提供与实际实验的操作方法相类似的实践体验。作为传统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 虚拟实验教学已经成为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传统的实验教学, 而且可以克服传统实验的各种制约和弊端, 从而有效地解决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目前国内外开发的虚拟实验平台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演示实验, 一种是探究实验。演示实验主要是用来给学生演示一些实验现象, 一般不需要学生动手控制;而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探究性学习, 一般都需要学生动手控制, 对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
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开发的初中物理虚拟平台覆盖了新课标所涉及的演示和探究实验, 对重点实验能按照学科原理进行建模, 实现仪器的仿真, 并能按学科原理、规律自动生成动画;对实验仪器进行三维建模, 并能根据参数设置进行可控制性仿真操作。
该虚拟实验平台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文件模块、编辑模块、同步实验模块、仿真工具模块、辅助工具模块、系统配置模块 (如图1) , 可以实现教师制作演示型课件和学生自主设计、模拟实验等各种要求。
●初中物理虚拟实验教学模式设计
应用初中物理虚拟实验平台, 除了教师用来制作实验课件或者进行虚拟演示实验外, 更重要的是学生用来进行虚拟探究实验。
1.探究式虚拟实验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在真实实验活动中, 学生由于害怕弄坏实验仪器等原因, 不敢大胆开展实验, 在虚拟实验环境下, 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体验科学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 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 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 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遵循探究活动规律。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和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 都应该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的评估习惯。由于这个环节并不影响结论的得出和探究报告的完成, 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 学生还常常不知道怎样进行评估。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把评估中考虑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写到探究报告中, 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 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安排科学探究活动中, 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以上的原则和探究式学习的相关理论, 再结合初中物理虚拟实验平台, 我们设计出了以下的教学模式 (如图2) 。
分析课程标准和学习者特征。在实验的开始阶段, 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和学习者的学习特征有一个详细而深刻的分析, 因为这一阶段对整个虚拟实验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开展整个实验的基础。
确定实验主题。只有选择恰当的实验主题, 学生才能够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更好地开展实验, 否则实验效果可能不会很好。
提出猜想。这一阶段应该让学生单独完成, 在教师提出实验主题之后, 学生根据主题提出猜想。
虚拟实验。学生根据提出的实验猜想展开虚拟实验, 可以小组分工, 或者单独进行。学生先进行实验步骤设计, 然后开始虚拟实验,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如果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 应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 再向教师请求帮助。
验证猜想。将实验结果和自己刚开始的实验猜想进行比较, 看实验结果和实验猜想是否一致, 如果不一致, 检查整个实验过程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或者自己刚开始的猜想是否正确。这个过程应该是反复进行的, 直到得出满意的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
成果交流。每个小组或者个人将自己的实验过程以及结论进行讲解, 在交流的过程中, 要使学生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 而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则应有充分的根据。
评价实验。这一阶段应该采取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 最后教师点评的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 增强学习的信心。评价应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 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结束语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学科全息教学的运用论文10-28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探讨论文10-13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研究09-29
初中物理课堂反思07-21
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设计06-14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06-27
初中的物理教学计划10-05
初中物理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路径论文07-02
初中二年级物理教学计划06-30
初中物理热现象的教学教案07-05